CN112969961A -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69961A
CN112969961A CN201980071920.3A CN201980071920A CN112969961A CN 112969961 A CN112969961 A CN 112969961A CN 201980071920 A CN201980071920 A CN 201980071920A CN 112969961 A CN112969961 A CN 1129699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axis
holding
projection lens
electric driv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19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69961B (zh
Inventor
神垣哲生
清水仁
黑田泰斗
茅野宏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969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99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699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99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30Details adapted to collapse or fold, e.g. for port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4Projection arrangements for image reproduction, e.g. using eidoph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7Optical correction of image distortions, e.g. keyst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8Reflectors in projection bea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投影透镜,其安装于具有电光元件的投影装置的框体上,所述投影透镜具备:光学系统,其供光通过;第2保持部,其供第2光轴的光通过,并相对于框体转动;第3保持部,其供第2光轴弯曲而成的第3光轴的光通过,并相对于第2保持部转动;电驱动部,其对第2保持部相对于框体的转动、第3保持部相对于第2保持部的转动或光学系统的驱动进行电控制;及罩部,其覆盖电驱动部。

Description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涉及一种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将图像投影到屏幕上的投影装置的投影仪被广泛普及。投影仪例如具备液晶显示元件(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或DMD(Digital Micromir ror Divice:注册商标)等图像形成面板(以下,也称为“电光元件”)和将在图像形成面板中形成的图像投影到屏幕上的投影透镜。
在这种投影仪中,开发了具备能够变更图像的投影方向的投影透镜的投影仪(参考国际公开第2018/055964号)。在国际公开第2018/055964号中记载的投影仪中,图像形成面板容纳于主体部中,在主体部的外周面安装有投影透镜。
在国际公开第2018/055964号中记载的投影仪中,表示在图像形成面板中形成的图像的光束从主体部入射到投影透镜。投影透镜具备从入射侧依次具有第1光轴、第2光轴及第3光轴这3个光轴的弯曲光学系统。第1光轴是与从主体部入射的光束对应的光轴,第2光轴相对于第1光轴弯曲90°。第3光轴相对于第2光轴弯曲90°,是向屏幕射出光束的射出光轴。
投影透镜具有入射侧端部、中间部及射出侧端部。入射侧端部与第1光轴对应。中间部与第2光轴对应。射出侧端部与第3光轴对应。入射侧端部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中间部相对于入射侧端部围绕第1光轴旋转。射出侧端部与中间部连结,当中间部旋转时,射出侧端部也围绕第1光轴旋转。并且,射出侧端部相对于中间部围绕第2光轴旋转。如此,通过射出侧端部围绕第1光轴及第2光轴旋转,变更投影方向。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如上所述的投影透镜中,在设置对透镜的驱动进行控制的电驱动部或对用于变更投影方向的旋转进行控制(包括锁定)的电驱动部的情况下,使用者有可能接触到该电驱动部。
本发明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变更投影方向,且在具备电驱动部的投影透镜中,能够抑制使用者接触到电驱动部的投影透镜及具备该投影透镜的投影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投影透镜安装于具有电光元件的投影装置的框体上,所述投影透镜具备:光学系统,其供光通过;第2保持部,其供第2光轴的光通过,并相对于框体转动;第3保持部,其供第2光轴弯曲而成的第3光轴的光通过,并相对于第2保持部转动;电驱动部,其对第2保持部相对于框体的转动、第3保持部相对于第2保持部的转动或光学系统的驱动进行电控制;及罩部,其覆盖电驱动部。
并且,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投影透镜可以如下:其具备位于第3保持部的射出光学系统,电驱动部具有设置于第3保持部的第1电驱动部,罩部具有覆盖第1电驱动部的第1罩部。
并且,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投影透镜可以如下:电驱动部具有第2电驱动部,所述投影透镜具备:第1反射部,其设置于第2保持部内,将第1光轴的光折弯而作为第2光轴的光,第1光轴是沿第1方向延伸的光轴,第1方向具有第1A方向和与第1A方向相反的第1B方向,第1光轴的光沿第1B方向行进,第2电驱动部设置于第2保持部或第3保持部的表面上,第2电驱动部位于比第1反射部更靠第1A方向侧。
并且,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投影透镜可以如下:第2电驱动部对第3保持部相对于第2保持部的转动进行控制,第2电驱动部设置于第2保持部的第1外周面中的与第3保持部重叠的部分。
并且,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投影透镜可以如下:电驱动部具有第2电驱动部,第2电驱动部对第3保持部相对于第2保持部的转动进行控制,第2电驱动部设置于第2保持部的第1外周面上,罩部具有覆盖第2电驱动部的第2罩部,第2罩部具有与第2电驱动部对置的第1壁部和不与第2电驱动部对置的第2壁部,第1外周面与第1壁部的距离大于第1外周面与第2壁部的距离。
并且,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投影透镜可以如下:具备:第1保持部,其供从框体入射的第1光轴的光通过,并与框体连接;及第4电驱动部,对光学系统的驱动进行控制,第2保持部相对于第1保持部转动,第2光轴的光是第1光轴的光弯曲而成的光,第4电驱动部设置于第1保持部。
并且,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投影装置包括投影透镜。
并且,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投影装置可以如下:具备:投影透镜;及框体,框体的侧面与第1罩部的侧面在同一平面上。
并且,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投影装置可以如下:具备:作为框体的基底部;从基底部突出的突出部;及与突出部相邻的收纳部,投影透镜位于收纳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变更投影方向,且在具备电驱动部的投影透镜中,能够抑制使用者接触到电驱动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投影仪的俯视图。
图2是水平放置状态的投影仪的立体图。
图3是垂直放置状态的投影仪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使用投影仪将图像投影到屏幕上的情况的图。
图5是投影透镜的侧视图。
图6是投影透镜的纵剖视图(省略外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第1”、“第2”及“第3”等术语是为了避免构成要件的混淆而附加的,并不限定存在于投影仪或透镜内的构成要件的数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是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投影装置”的一例,具备投影透镜11和主体部12。投影透镜11的一端部安装于主体部12上。图1表示在不使用投影仪10的情况下,收纳投影透镜11的收纳状态。
主体部12具备基底部12A、突出部12B及收纳部12C。基底部12A容纳图像形成单元26(参考图4)及控制基板(未图示)等主要组件。
突出部12B从基底部12A的一边突出。突出部12B为大致矩形形状,突出部12B的宽度为基底部12A的一边的长度的大致一半左右。因此,作为将基底部12A和突出部12B合在一起的整体,主体部12在俯视时呈大致L字形状。
基底部12A相当于中央部。在图1所示的俯视时,基底部12A呈横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在基底部12A上形成有插入口12A1(参考图6、图10及图11),后述聚焦调整筒41E(参考图6及图8~图11)经由插入口12A1插入于基底部12A。收纳部12C收纳投影透镜11。在图1中,收纳部12C是在突出部12B的左侧产生的空间,与突出部12B同样地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即,在图1中,假设主体部12的外周面中的上侧的侧面12D及左侧的侧面12E沿侧面12D与侧面12E交叉的方向延长。将该延长的各侧面12D及侧面12E作为外缘而划定的空间是收纳部12C。因此,主体部12作为单体时呈大致L字形状,但从包含收纳部12C的整体来看,在俯视时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由于相对于将投影仪10垂直放置时的突出部12B的高度也能够视为向基底部12A侧凹陷的部分,因此收纳部12C相当于凹坑部。
在不使用投影仪10的情况下,投影透镜11变形成不从矩形形状的收纳部12C突出后,收纳于收纳部12C。因此,如图1所示,在收纳状态下,投影仪10作为将L字状的主体部12和投影透镜11组合的整体,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外周面的凹凸变少。由此,在收纳状态下,投影仪10的搬运及收纳变得容易。
表示由图像形成单元26形成的图像的光束从主体部12入射到投影透镜11。投影透镜11通过光学系统将基于入射的光束的图像光放大并成像。由此,投影透镜11将由图像形成单元26形成的图像的放大像投影到屏幕36(参考图4)。
作为一例,投影透镜11具有使光轴弯曲两次的弯曲光学系统(参考图2及图3),在图1所示的收纳状态下,投影透镜11作为整体呈向上方凸出的大致U字形状。投影透镜11具备入射侧端部14A、中间部14B及射出侧端部14C。在中间部14B的两端中的一端连接有入射侧端部14A,在中间部14B的两端中的另一端连接有射出侧端部14C。来自主体部12的光入射到入射侧端部14A。在射出侧端部14C设置有射出透镜16。从主体部12入射到入射侧端部14A的光经由中间部14B引导至射出侧端部14C。射出侧端部14C将从主体部12经由入射侧端部14A及中间部14B引导的光从射出透镜16朝向屏幕36射出。
入射侧端部14A安装于主体部12上,在内部具有后述的第1保持部15A(参考图6)。入射侧端部14A的安装位置是在图1的左右方向上与突出部12B相邻的位置,位于基底部12A的中央附近。在投影透镜11的收纳状态下,中间部14B从基底部12A的中央附近向与突出部12B相反的端部侧,即,在图1中左侧延伸。并且,中间部14B在内部具有后述的第2保持部15B(参考图6)。射出侧端部14C的角部14D和突出部12B的角部12F配置于在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大致对称的位置。另外,射出侧端部14C在内部具有后述的第3保持部15C(参考图6)。
射出侧端部14C的外形形成为与突出部12B的外形几乎相同的形状,使投影透镜11的外形与主体部12的外形具有统一感。因此,在收纳状态下,投影透镜11的外形成为如同构成主体部12的外形的一部分的设计。
射出侧端部14C的外形由后述的第3外罩50C(参考图5)构成。如图5所示,第3外罩50C具有与主体部12的侧面12D对应的侧面50CD和与侧面12E对应的50CE。在收纳状态下,第3外罩50C的侧面50CD与主体部12的侧面12D在同一平面上,侧面50CE与主体部12的侧面12E在同一平面上。并且,如图3所示,第3外罩50C具有与主体部12的表面12G对应的表面50CG和与主体部12的背面12H对应的背面50CH。在收纳状态下,第3外罩50C的表面50CG与主体部12的表面12G在同一平面上,背面50CH与主体部12的背面12H在同一平面上。另外,在第3外罩50C的侧面50CD、50CE之间形成有与前述的角部14D对应的角面50CF。
如图2及图3所示,投影透镜11具备弯曲光学系统。弯曲光学系统具有第1光轴A1、第2光轴A2及第3光轴A3。第2光轴A2是相对于第1光轴A1弯曲90°的光轴。第3光轴A3是相对于第2光轴A2弯曲90°的光轴。
入射侧端部14A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12。中间部14B能够相对于入射侧端部14A围绕第1光轴A1旋转。由于在中间部14B连结有射出侧端部14C,因此当中间部14B相对于入射侧端部14A旋转时,射出侧端部14C也围绕第1光轴A1旋转。围绕第1光轴A1的可旋转范围小于360°,在本例中为180°。围绕第1光轴A1的可旋转范围被限制为小于360°,这是为了在突出部12B与入射侧端部14A相邻的状态下,防止突出部12B与投影透镜11的干涉。
并且,射出侧端部14C能够相对于中间部14B围绕第2光轴A2旋转。与中间部14B不同,射出侧端部14C围绕第2光轴A2的旋转没有限制。例如,也能够使射出侧端部14C旋转360°以上。
总之,射出侧端部14C能够以第1光轴A1和第2光轴A2这两个轴作为旋转轴旋转。由此,用户能够不使主体部12移动而使投影透镜11的投影方向变化。
图2表示相对于设置面18将投影仪10水平放置的状态,图3表示相对于设置面18将投影仪10垂直放置的状态。如此,投影仪10能够以水平放置的姿势及垂直放置的姿势使用。
如图3所示,在突出部12B的侧面12D设置有操作面板22。操作面板22具有多个操作开关。操作开关例如是电源开关及调整用开关等。调整用开关是用于进行各种调整的开关。调整用开关例如包括用于进行投影到屏幕36的图像的画质调整及梯形校正的开关。
在中间部14B的一面(后述的第2外罩50B的第1B壁50BB的外侧面,参考图5)设置有第1解锁开关24A及第2解锁开关24B。如后所述,在投影透镜11上设置有:第1旋转锁定机构(参考图6的螺线管53),其锁定中间部14B相对于入射侧端部14A的围绕第1光轴A1的旋转;及第2旋转锁定机构(参考图6的螺线管54),其锁定射出侧端部14C相对于中间部14B的围绕第2光轴A2的旋转。第1解锁开关24A是对第1旋转锁定机构输入解除中间部14B的旋转的锁定的指示的操作开关,第2解锁开关24B是对第2旋转锁定机构输入解除射出侧端部14C的旋转的锁定的指示的操作开关。
如图4所示,在主体部12上设置有图像形成单元26。图像形成单元26形成要投影的图像。图像形成单元26具备图像形成面板32、光源34及导光部件(未图示)等。光源34向图像形成面板32照射光。导光部件将来自光源34的光引导至图像形成面板32。图像形成单元26例如是使用DMD作为图像形成面板32的反射型图像形成单元。众所周知,DMD具有能够改变从光源34照射的光的反射方向的多个微镜,是将各微镜以像素单位二维地排列的图像显示元件。DMD通过根据图像改变各微镜的朝向来切换来自光源34的光的反射光的开/关,由此进行与图像对应的光调制。
作为光源34的一例,可举出白色光源。白色光源发出白色光。白色光源例如是通过组合激光光源和荧光体而实现的光源。激光光源对荧光体发出蓝色光作为激励光。荧光体通过被从激光光源发出的蓝色光激励而发出黄色光。白色光源通过组合从激光光源发出的蓝色光和从荧光体发出的黄色光而发出白色光。在图像形成单元26中还设置有旋转滤色器,该旋转滤色器将光源34发出的白色光以时分方式选择性地转换为蓝色光B(Blue)、绿色光G(Green)及红色光R(Red)的各色光。通过对图像形成面板32选择性地照射B、G及R的各色光,可以获得担载了B、G及R的各色的图像信息的图像光。如此获得的各色的图像光选择性地入射到投影透镜11,由此朝向屏幕36投影。各色的图像光被统合在屏幕36上,在屏幕36上显示全色的图像P。
如图5及图6所示,投影透镜11具备透镜镜筒40。透镜镜筒40容纳弯曲光学系统。透镜镜筒40具备第1镜筒部41、第2镜筒部42及第3镜筒部43。
第1镜筒部41、第2镜筒部42及第3镜筒部43分别容纳透镜。容纳于第1镜筒部41的透镜配置于第1光轴A1上。容纳于第2镜筒部42的透镜配置于第2光轴A2上。容纳于第3镜筒部43的透镜配置于第3光轴A3上。第1镜筒部41的中心轴与第1光轴A1大致一致。第2镜筒部42的中心轴与第2光轴A2大致一致。第3镜筒部43的中心轴与第3光轴A3大致一致。另外,图5及图6表示图2及图4所示的状态下的透镜镜筒4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说明,省略各透镜的详细的结构而表述为1片透镜。然而,各透镜也可以是多片透镜。
第1镜筒部41是位于最靠入射侧的镜筒部,第3镜筒部43是位于最靠射出侧的镜筒部,第2镜筒部42是位于第1镜筒部41与第3镜筒部43之间的镜筒部。
而且,透镜镜筒41具备第1反射镜保持部44及第2反射镜保持部46。第1反射镜保持部44保持第1反射镜48,第2反射镜保持部46保持第2反射镜49。第1反射镜48及第2反射镜49分别是构成弯曲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之一,是使光轴弯曲的反射部。第1反射镜48通过使第1光轴A1弯曲而形成第2光轴A2。即,第1反射镜48将第1光轴A1的光折弯而作为第2光轴的光。第2反射镜49通过使第2光轴A3弯曲而形成第3光轴A3。第1反射镜保持部44配置于第1镜筒部41与第2镜筒部42之间。第2反射镜保持部46配置于第2镜筒部42与第3镜筒部43之间。
第2镜筒部42的内筒42A的末端部和保持在该末端部的透镜L22进入到第2反射镜保持部46的内部。由此,透镜L22与第2反射镜49的距离变小,即使使第2反射镜49小型化也能够反射来自透镜L22的光。并且,能够与第2反射镜49的小型化一同实现第2反射镜保持部46的小型化。
除了射出透镜16等一部分以外,透镜镜筒40被外罩50覆盖。外罩50具有第1外罩50A、第2外罩50B及第3外罩50C。第1外罩50A是与入射侧端部14A对应的外罩,第2外罩50B是与中间部14B对应的外罩,第3外罩50C是与射出侧端部14C对应的外罩。
第1外罩50A覆盖第1镜筒部41,且构成入射侧端部14A的外周面。第2外罩50B主要覆盖第1反射镜保持部44和第2镜筒部42,且构成中间部14B的外周面。第3外罩50C主要覆盖第2反射镜保持部46和第3镜筒部43,且构成射出侧端部14C的外周面。
并且,在透镜镜筒40的外周面配置有各种致动器。具体而言,在第1镜筒部41的外周面设置有变焦用马达51,在第2反射镜保持部46的外周面设置有聚焦用马达52。并且,在第1反射镜保持部44的外周面设置有螺线管53(参考图6),在第2镜筒部42的外周面设置有螺线管54。螺线管53构成第1旋转锁定机构。螺线管54构成第2旋转锁定机构。变焦用马达51、聚焦用马达52、螺线管53及螺线管54是电驱动部的一例。
在图6中,第1镜筒部41具备内筒41A、外筒41B、变焦透镜镜筒41C及凸轮筒41D。在第1镜筒部41中装卸自如地安装有聚焦调整筒41E。在第1镜筒部41中,在内筒41A的第1光轴A1的入射侧的端部设置有朝向内筒41A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凸缘56。凸缘56将内筒41A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于主体部12,由此第1镜筒部41与主体部12连结。外筒41B配置于内筒41A的射出侧,并覆盖内筒41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外筒41B以能够围绕第1光轴A1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内筒41A。
即,第1转动部R1形成为外筒41B相对于内筒41A围绕第1光轴A1旋转时的支承部件。具体而言,作为一例,第1转动部R1具备在内筒41A的外周面以周状形成的槽(未图示)和在外筒41B的内周面形成的辊(未图示)。并且,在内筒41A相对于外筒41B转动时,外筒41B的辊沿着内筒41A的槽转动。因此,第1转动部R1成为两筒部件的转动的支承部件。
第1镜筒部41保持第1光学系统L1。第1光学系统L1例如由透镜FA、透镜组Z1及透镜Z2构成,配置于第1光轴A1上。透镜组Z1由透镜Z11及透镜Z12构成。在内筒41A内容纳有凸轮筒41D和变焦透镜镜筒41C。变焦透镜镜筒41C保持两组变焦透镜。两组变焦透镜由透镜组Z1和透镜Z2构成。
在凸轮筒41D上形成有第1凸轮槽(未图示)及第2凸轮槽(未图示)。第1凸轮槽是用于使透镜组Z1移动的凸轮槽。第2凸轮槽是用于使透镜Z2移动的凸轮槽。在透镜组Z1的透镜保持框上设置有第1凸轮销(未图示)。在透镜Z2的透镜保持框上设置有第2凸轮销(未图示)。在第1凸轮槽中插入第1凸轮销,在第2凸轮槽中插入第2凸轮销。
当凸轮筒41D围绕第1光轴A1旋转时,透镜组Z1沿着第1凸轮槽,沿着第1光轴A1移动,透镜Z2沿着第2凸轮槽,沿着第1光轴A1移动。如此,当透镜组Z1及透镜Z2沿着第1光轴A1移动时,透镜组Z1的第1光轴上的位置变化,透镜Z2的第1光轴A1上的位置变化,透镜组Z1与透镜Z2的间隔变化。由此,进行变焦。
凸轮筒41D通过变焦用马达51的驱动而旋转。在内筒41A的外侧设置有圆筒状的齿轮58。齿轮58通过变焦用马达51的驱动在内筒41A的周围旋转。在齿轮58上设置有用于使凸轮筒41D旋转的驱动销(未图示)。当齿轮58旋转时,驱动销也沿内筒41A的周向旋转,且凸轮筒41D伴随该旋转而旋转。为了防止与驱动销的干涉,在内筒41A沿周向形成有使驱动销插通的插通槽(未图示)。
并且,在变焦透镜镜筒41C的内部,在透镜Z11与透镜Z12之间设置有固定光圈St。固定光圈St缩小从主体部12入射的光束。通过将固定光圈St设置于变焦透镜镜筒41C内,与光束的入射高无关地实现成像面的中心和周边的图像的大小没有变化的远心的光学系统。
聚焦调整筒41E安装于内筒41A的入射侧的端部,能够相对于内筒41A围绕第1光轴A1旋转。在聚焦调整筒41E的射出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和内筒41A的内周面分别形成有螺纹槽,各螺纹槽啮合。由于内筒41A固定于主体部12,因此当聚焦调整筒41E相对于内筒41A旋转时,通过螺纹的作用,聚焦调整筒41E沿着第1光轴A1移动。
聚焦调整筒41E保持聚焦调整用透镜FA。透镜FA通过沿着第1光轴A1移动,调整投影透镜11的整个系统的对焦位置与图像形成面板32的相对位置。在将投影透镜11安装于主体部12时,在投影透镜11相对于图像形成面板32的安装位置产生个体差异。聚焦调整筒41E是为了吸收这样的制造时的个体差异,使投影透镜11的整个系统的对焦位置与图像形成面板32的相对位置大致相同而设置的。
在外筒41B的外周面设置有第1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59。第1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59检测外筒41B相对于内筒41A的旋转位置。
第1反射镜保持部44一体地安装于外筒41B的射出侧的端部。因此,伴随外筒41B相对于内筒41A的围绕第1光轴A1的旋转,第1反射镜保持部44围绕第1光轴A1旋转。第1反射镜保持部44以第1反射镜48的反射面相对于第1光轴A1及第2光轴A2分别成45°的角度的姿势保持第1反射镜48。第1反射镜48是在玻璃等透明部件上涂覆反射膜的镜面反射型反射镜。
第2镜筒部42具备外筒42A和内筒42B。外筒42A的入射侧的端部一体地安装于第1反射镜保持部44。内筒42B以能够围绕第2光轴A2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外筒42A。即,第2转动部R2形成为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围绕第2光轴A2旋转时的支承部件。第2转动部R2的结构实质上与第1转动部R1的结构相同。
第2镜筒部42保持第2光学系统L2。第2光学系统L2例如由透镜L21及透镜L22构成,配置于第2光轴A2上。外筒42A保持透镜L21。内筒42B保持透镜L22。
在本例中,第2光学系统L2作为中继透镜发挥作用。更具体而言,第1镜筒部41的第1光学系统L1在第1反射镜保持部44内形成中间像。第2光学系统L2将该中间像作为被摄体,将表示中间像的光束中继到第2反射镜保持部46及第3镜筒部43。
在第2镜筒部42中,第2反射镜保持部46一体地安装于内筒42B的射出侧的端部。因此,伴随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的围绕第2光轴A2的旋转,第2反射镜保持部46围绕第2光轴A2旋转。
在外筒42A的外周面设置有第2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60。第2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60检测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的旋转位置。
第2反射镜保持部46以第2反射镜49的反射面相对于第2光轴A2及第3光轴A3分别成45°的角度的姿势保持第2反射镜49。第2反射镜49是与第1反射镜48相同的镜面反射型反射镜。
第2反射镜保持部46的射出侧的端部46A构成第3镜筒部43。除了端部46A以外,第3镜筒部43还具备固定筒43A、射出透镜保持框43B及聚焦透镜镜筒43C。
第3镜筒部43保持第3光学系统L3。第3光学系统L3是射出光学系统,例如由透镜L31、透镜L32及射出透镜16构成,配置于第3光轴A3上。端部46A是中心轴与第3光轴A3大致一致的筒状部,作为保持透镜L31的透镜保持框发挥作用。
在端部46A的射出侧一体地安装有固定筒43A。在固定筒43A的射出侧的端部一体地安装有射出透镜保持框43B。固定筒43A在内周侧将聚焦透镜镜筒43C保持为能够沿第3光轴A3方向移动。聚焦透镜镜筒43C保持聚焦用透镜L32。
在固定筒43A的外周设置有齿轮62。齿轮62通过聚焦用马达52的驱动沿固定筒43A的周向旋转。在齿轮62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在固定筒43A的外周面也形成有螺纹槽。齿轮62的内周面的螺纹槽与固定筒43A的外周面的螺纹槽彼此啮合。因此,当齿轮62旋转时,齿轮62相对于固定筒43A沿第3光轴A3方向移动。在齿轮62上设置有驱动销62A,驱动销62A插入于聚焦镜筒43C中。因此,伴随齿轮62的移动,聚焦镜筒43C也沿着第3光轴A3移动。通过该聚焦透镜镜筒43C的移动,作为投影透镜11的缩小侧的对焦位置,调节对应于屏幕36与投影透镜11之间的距离的对焦位置。
第1镜筒部41中除了外筒41B的部分,即,第1镜筒部41的内筒41A、变焦透镜镜筒41C、凸轮筒41D及聚焦调整筒41E相对于主体部12不能旋转,相当于第1保持部15A。
第1镜筒部41的外筒41B、第1反射镜保持部44及第2镜筒部42的外筒42A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2及第1保持部15A围绕第1光轴A1旋转,相当于第2保持部15B。
第2镜筒部42的内筒42B、第2反射镜保持部46、第3镜筒部43的固定筒43A、射出透镜保持框43B及聚焦透镜镜筒43C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2保持部15B围绕第3光轴A3旋转,相当于第3保持部15C。
并且,第1保持部15A、第2保持部15B及第3保持部15C保持构成投影透镜11的各种光学系统、反射部、电驱动部等。
以下,将第1光轴A1沿着的方向称为第1方向,将第1方向中第1光轴A1的光行进的方向称为第1B方向,将其相反方向称为第1A方向。
将第2光轴A2沿着的方向称为第2方向,将第2方向中第2光轴A2的光行进的方向称为第2B方向,将其相反方向称为第2A方向。
将第3光轴A3沿着的方向称为第3方向,将第3方向中第3光轴A3的光行进的方向称为第3B方向,将其相反方向称为第3A方向。
因此,第1方向是以主体部12为基准而确定的方向,但第2方向及第3方向可以说是以主体部12为基准而转换其方向的方向。
在投影透镜11相对于主体部12位于收纳位置(参考图1)的情况下,变焦用马达51(相当于第4电驱动部)所配置的位置相对于第1镜筒部41位于与突出部12B相反的一侧(图6中的上侧)。换言之,变焦用马达51相对于第1保持部15A位于与突出部12B相反的一侧。因此,不需要在第1保持部15A与突出部12B之间配置电驱动部,能够将第1保持部15A配置于突出部12B的附近。由此,收纳投影透镜11的收纳部12C的大小变宽,能够使投影透镜11大型化。
并且,固定有变焦用马达51的部件是第1镜筒部41的内筒41A,即第1保持部15A。第1保持部15A与投影装置的主体部12连接。因此,变焦用马达51构成入射侧端部14A,不随着基于第1转动部R1的旋转而旋转。即,变焦用马达51不随着第1转动部R1的转动而转动,不需要增大覆盖变焦用马达51的第1外罩50A(第3罩部)。
螺线管53(相当于第3电驱动部)是用于限制第1镜筒部41的外筒41B相对于内筒41A的旋转的电驱动部,换言之,构成锁定(限制)基于第1转动部R1的旋转的第1旋转锁定机构。具体而言,螺线管53的柱塞(未图示)与分别形成于第1镜筒部41的内筒41A及外筒41B的卡合部(省略图示)这双方卡合,由此限制外筒41B相对于内筒41A的旋转。并且,通过解除柱塞的卡合,允许外筒41B相对于内筒41A的旋转。
螺线管54(相当于第2电驱动部)是用于限制第2镜筒部42的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的旋转的电驱动部。换言之,螺线管54构成锁定(限制)基于第2转动部R2的旋转的第2锁定旋转机构。具体而言,螺线管54的柱塞(未图示)插入于分别形成于第2镜筒部42的内筒42B及外筒42A的孔42AH、42BH中,由此限制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的旋转。并且,螺线管54的柱塞至少从内筒42B的孔42BH被拉出,由此允许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的旋转。
配置螺线管54的位置是第2镜筒部42的外筒42A的第1A方向侧的表面,换言之,是相对于第2保持部15B的主体部12的基底部12A侧(第1A方向侧)。因此,螺线管54位于比第1反射部48更靠第1A方向侧。换言之,在图1中的收纳状态下,螺线管45与主体部12对置。螺线管54位于这种位置,由此抑制用户对螺线管54的接触或来自外部的冲击。
进一步具体而言,设置有螺线管54的位置是在第2方向上第2镜筒部42的内筒42B与外筒42A重叠的部分(在第2方向上内筒42B和外筒42A这双方存在的部分)。如图6所示,螺线管5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2镜筒部42的内筒42B与外筒42A重叠的部分。
并且,固定有螺线管54的部件是第2镜筒部42的外筒42A,是第2保持部15B。换言之,螺线管54构成中间部14B。因此,即使进行基于第2转动部R2的旋转,螺线管54也不旋转。
并且,聚焦用马达52(相当于第1电驱动部)固定于第2反射镜保持部46的射出侧的端部46A的第2B方向侧。由此,聚焦用马达52相对于第3保持部15C位于第2B方向侧。
如图5所示,第3外罩50C覆盖聚焦用马达52,相当于第1罩部。并且,第3外罩50C不仅覆盖聚焦用马达52,还覆盖第2反射镜保持部46、第3镜筒部43等。而且,第3外罩50C构成射出侧端部14C的外周面。由此,通过第3外罩50C覆盖位于容易与用户接触的射出侧端部14C的聚焦用马达52。
第2外罩50B覆盖螺线管53及螺线管54,相当于第2罩部。并且,第2外罩50B覆盖第2镜筒部42及第1反射镜保持部44的几乎整体。由此,第2外罩50B构成中间部14B的外周面。并且,第2外罩50B覆盖变焦用马达51的一部分。
第2外罩50B构成中间部14B,伴随基于第1转动部R1的旋转而旋转,但相对于基于第2转动部R2的旋转是不动的。
第2外罩50B具有构成中间部14B的第1A方向侧的外周面的第1A壁50BA(第1壁部)、构成中间部14B的第1B方向侧的外周面的第1B壁50BB(第2壁部)及构成与中间部14B的第1方向及第2方向这双方垂直的方向的外周面的一对侧壁50BC(参考图3)。
第1A壁50BA与设置于第2镜筒部42的外周面(相当于“第2保持部的第1外周面”)的螺线管54对置。即,在第1A壁50BA与第2保持部15B之间配置有螺线管54。另一方面,在第1B壁50BB及一对侧壁50BC与第2保持部15B之间未配置有螺线管54或其他电驱动部。因此,第2保持部15B的外周面与第1A壁50BA的距离比第2保持部15B的外周面与第1B壁50BB的距离大,比第2保持部15B的外周面与一对侧壁50BC的距离大。由于螺线管54不通过第2转动部R2而转动,因此螺线管54不会环绕第1B侧壁50B侧。因此,能够使第2保持部件15B与第1B侧壁50BB之间的空间紧凑化。
并且,第2外罩50B具有构成中间部14B的第2A方向侧的外周面的第2A壁50BD。第2A壁50BD的板厚方向朝向第2方向。
第1外罩50A相当于第3罩部,覆盖变焦用马达51的一部分。并且,第1外罩50A还覆盖第1镜筒部41。第1外罩50A构成入射侧端部14A,相对于基于第1转动部R1的旋转是不动的。第1外罩50A成为以第1光轴A1为轴的大致圆筒形状。
另外,在上述例中,作为各电驱动部51~54举出了马达及螺线管,但只要是通过电驱动的组件,则包括其他机构。例如,如日本特开2017-142726号中所述,有时投影装置10具备能够在投影面描绘字符等的电子笔。此时,电驱动部可以是拍摄伴随电子笔的描绘的发光的成像元件的驱动部。
作为相当于电光元件的图像形成面板32,也可以使用代替DMD而使用了LCD的透射型图像形成面板。并且,也可以使用代替DMD而使用了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和/或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这样的自发光型元件的面板。作为反射部,可以使用全反射型反射镜来代替镜面反射型。
在上述例中,对作为光源34使用激光光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汞灯和/或LED作为光源34。并且,在上述例中,使用了蓝色激光光源和黄色荧光体,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来代替黄色荧光体。并且,也可以使用绿色激光光源和红色激光光源来代替黄色荧光体。
并且,在上述例中,对投影透镜11具有使光轴弯曲两次的弯曲光学系统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弯曲一次的弯曲光学系统。即,也可以使投影透镜具有的弯曲光学系统具有第2光轴及第3光轴的这两个光轴。此时,不需要第1保持部15A或第1外罩50A、第1转动部R1,第2保持部15B以不能旋转的方式与作为框体的主体部12连接。
并且,在上述例中,第2转动部R2是使第3保持部15C的第2外周面(第2镜筒部42的内筒42B的外周面)相对于第2保持部15B的第1内周面(第2镜筒部42的外筒42A的内周面)转动时的支承部件。然而,也可以取而代之,设为使第3保持部15C的第2内周面相对于第2保持部15B的第1外周面转动的支承部件。
并且,在上述例中,对作为第2电驱动部的螺线管54构成中间部14B的例子(固定于第2保持部15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取而代之,螺线管54构成射出侧端部14C。例如,将第2转动部R2构成为使第3保持部15C的第2内周面相对于第2保持部的第1外周面转动,将螺线管54固定于第3保持部15C的第2外周面即可。
在本说明书中,“A和/或B”的含义与“A及B中的至少一个”的含义相同。即,“A和/或B”是指既可以仅是A,也可以仅是B,也可以是A及B的组合。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在用“和/或”连结表述三个以上的事项的情况下,也适用与“A和/或B”相同的想法。
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全部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与具体且分别地记载将各个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通过参考而引入的情况相同程度地,通过参考而引入本说明书中。
并且,根据上述记载,能够掌握以下附记项中记载的投影透镜。
[附记项1]
一种投影透镜,其安装于具有电光元件的投影装置的框体上,所述投影透镜具备:
光学系统,其供光通过;
第2保持部,其供第2光轴的光通过,并相对于框体转动;
第3保持部,其供第2光轴弯曲而成的第3光轴的光通过,并相对于第2保持部转动;
电驱动部,其对第2保持部相对于框体的转动、第3保持部相对于第2保持部的转动或光学系统的驱动进行电控制;及
罩部,其覆盖电驱动部,
电驱动部具有第2电驱动部,
所述投影透镜具备:第1反射部,其设置于第2保持部内,将第1光轴的光折弯而作为第2光轴的光,
第1光轴是沿第1方向延伸的光轴,
第1方向具有第1A方向和与第1A方向相反的第1B方向,
第1光轴的光沿第1B方向行进,
第2电驱动部设置于第2保持部的第1外周面上,
第2电驱动部位于比第1反射部更靠第1A方向侧,
罩部具有与第2电驱动部对置的第1壁部和不与第2电驱动部对置的第2壁部,
第1外周面与第1壁部的距离大于第1外周面与第2壁部的距离。
[附记项2]
根据附记项1所述的投影透镜,其具备位于第3保持部的射出光学系统,
电驱动部具有设置于第3保持部的第1电驱动部,
罩部具有覆盖第1电驱动部的第1罩部。
[附记项3]
根据附记项1或2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第3保持部的一部分在第2保持部内转动,
第2电驱动部对第3保持部相对于第2保持部的转动进行控制,
第2电驱动部设置于第2保持部的第1外周面中的与第3保持部重叠的部分。
[附记项4]
根据附记项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第2电驱动部对第3保持部相对于第2保持部的转动进行控制。
[附记项5]
根据附记项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透镜,具备:
第1保持部,其供从框体入射的第1光轴的光通过,并与框体连接;及
第4电驱动部,对光学系统的驱动进行控制,
第2保持部相对于第1保持部转动,
第2光轴的光是第1光轴的光弯曲而成的光,
第4电驱动部设置于第1保持部。
[附记项6]
一种投影装置,其包括附记项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透镜。
[附记项7]
一种投影装置,具备:
附记项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透镜;及
框体,
框体是去除了长方体的四个角部中的一个的形态,且在俯视时呈L字形状,去除了角部的形态的部分作为收纳投影透镜的收纳部发挥作用,
在投影透镜收纳于收纳部的收纳状态下,框体的表面与罩部的表面在同一平面上,作为组合投影透镜和框体的整体成为长方体形状。

Claims (9)

1.一种投影透镜,其安装于具有电光元件的投影装置的框体上,所述投影透镜具备:
光学系统,其供光通过;
第2保持部,其供第2光轴的光通过,并相对于所述框体转动;
第3保持部,其供所述第2光轴弯曲而成的第3光轴的光通过,并相对于所述第2保持部转动;
电驱动部,其对所述第2保持部相对于所述框体的转动、第3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2保持部的转动或所述光学系统的驱动进行电控制;及
罩部,其覆盖所述电驱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透镜,其具备位于所述第3保持部的射出光学系统,
所述电驱动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第3保持部的第1电驱动部,
所述罩部具有覆盖所述第1电驱动部的第1罩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电驱动部具有第2电驱动部,
所述投影透镜具备:第1反射部,其设置于所述第2保持部内,将第1光轴的光折弯而作为所述第2光轴的光,
所述第1光轴是沿第1方向延伸的光轴,
所述第1方向具有第1A方向和与所述第1A方向相反的第1B方向,
所述第1光轴的光沿所述第1B方向行进,
所述第2电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2保持部或所述第3保持部的表面上,
所述第2电驱动部位于比所述第1反射部更靠所述第1A方向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第2电驱动部对所述第3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2保持部的转动进行控制,
所述第2电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2保持部的第1外周面中的与所述第3保持部重叠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电驱动部具有第2电驱动部,
所述第2电驱动部对所述第3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2保持部的转动进行控制,
所述第2电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2保持部的第1外周面上,
所述罩部具有覆盖所述第2电驱动部的第2罩部,
所述第2罩部具有与所述第2电驱动部对置的第1壁部和不与所述第2电驱动部对置的第2壁部,
所述第1外周面与所述第1壁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1外周面与所述第2壁部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透镜,具备:
第1保持部,其供从所述框体入射的第1光轴的光通过,并与所述框体连接;及
第4电驱动部,对所述光学系统的驱动进行控制,
所述第2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1保持部转动,
所述第2光轴的光是所述第1光轴的光弯曲而成的光,
所述第4电驱动部设置于所述第1保持部。
7.一种投影装置,其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透镜。
8.一种投影装置,其具备:
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透镜;及
所述框体,
所述框体的侧面与所述第1罩部的侧面在同一平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投影装置,其具备:
作为所述框体的基底部;
从所述基底部突出的突出部;及
与所述突出部相邻的收纳部,
所述投影透镜位于所述收纳部。
CN201980071920.3A 2018-11-02 2019-11-05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Active CN1129699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7736A JP6653744B1 (ja) 2018-11-02 2018-11-02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JP2018-207736 2018-11-02
PCT/JP2019/043265 WO2020091073A1 (ja) 2018-11-02 2019-11-05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9961A true CN112969961A (zh) 2021-06-15
CN112969961B CN112969961B (zh) 2022-05-31

Family

ID=69624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1920.3A Active CN112969961B (zh) 2018-11-02 2019-11-05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20224B2 (zh)
JP (1) JP6653744B1 (zh)
CN (1) CN112969961B (zh)
WO (1) WO20200910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19570A4 (en) * 2017-11-30 2021-04-21 FUJIFILM Corporation PROJECTOR
JP6639616B1 (ja) * 2018-11-02 2020-02-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JP7476643B2 (ja) * 2020-04-22 2024-05-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写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1681042S (zh) * 2020-07-03 2021-03-15
JP1681043S (zh) * 2020-07-03 2021-03-15
JP2022072253A (ja) * 2020-10-29 2022-05-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射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9504A (ja) * 1997-09-30 1999-04-23 Canon Inc 投影表示装置
JP2006023361A (ja) * 2004-07-06 2006-01-26 Fujinon Corp 投映表示装置
JP2006201292A (ja) * 2005-01-18 2006-08-03 Casio Comput Co Ltd 投影型表示装置
JP2016061877A (ja) * 2014-09-17 2016-04-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CN206671736U (zh) * 2017-04-10 2017-11-24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可调节的教学用投影仪
WO2018055964A1 (ja) * 2016-09-23 2018-03-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CN207780456U (zh) * 2018-01-16 2018-08-28 深圳市新海思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稳定性投影仪驱动支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97341A (ja) * 1996-01-11 1997-07-31 Nikon Corp 投写表示装置
US7175287B2 (en) * 2002-08-16 2007-02-13 Infocus Corporation Wide angle projection lens
CN101676793A (zh) * 2008-09-17 2010-03-24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一投影系统的成像组件
CN204631345U (zh) * 2012-11-16 2015-09-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投影用变焦透镜以及投影型显示装置
JP2014102416A (ja) * 2012-11-21 2014-06-05 Canon Electronics Inc レンズ装置、レン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5011324A (ja) * 2013-07-02 2015-01-19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レンズ鏡筒
JP2015166849A (ja) 2014-01-06 2015-09-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CN207037317U (zh) 2015-01-15 2018-02-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投射装置及投影仪
JP2017032937A (ja) * 2015-08-06 2017-02-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投影システム、画像投影装置、および画像投影方法
CN208060922U (zh) * 2015-09-29 2018-11-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投影镜头及投影仪
JP2017142726A (ja) 2016-02-12 2017-08-17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黒板システム、表示装置及び表示方法
WO2018055963A1 (ja) * 2016-09-23 2018-03-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6988770B2 (ja) * 2018-11-12 2022-0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レンズ保持機構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9504A (ja) * 1997-09-30 1999-04-23 Canon Inc 投影表示装置
JP2006023361A (ja) * 2004-07-06 2006-01-26 Fujinon Corp 投映表示装置
JP2006201292A (ja) * 2005-01-18 2006-08-03 Casio Comput Co Ltd 投影型表示装置
JP2016061877A (ja) * 2014-09-17 2016-04-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WO2018055964A1 (ja) * 2016-09-23 2018-03-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CN206671736U (zh) * 2017-04-10 2017-11-24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可调节的教学用投影仪
CN207780456U (zh) * 2018-01-16 2018-08-28 深圳市新海思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稳定性投影仪驱动支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53744B1 (ja) 2020-02-26
JP2020071462A (ja) 2020-05-07
US11520224B2 (en) 2022-12-06
WO2020091073A1 (ja) 2020-05-07
CN112969961B (zh) 2022-05-31
US20210247683A1 (en) 2021-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69961B (zh)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CN112930496B (zh) 投影透镜
CN112930497B (zh) 投影透镜
CN113366386B (zh)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CN111433672B (zh) 投影机
US11480856B2 (en) Projection lens
JP6653745B1 (ja)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JP6659803B1 (ja)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CN113960869B (zh) 光学单元以及具备该光学单元的投影仪
JP7026710B2 (ja)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JP6914388B2 (ja)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WO2021020308A1 (ja)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