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96001A - 座椅框架 - Google Patents

座椅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96001A
CN112896001A CN202110172229.3A CN202110172229A CN112896001A CN 112896001 A CN112896001 A CN 112896001A CN 202110172229 A CN202110172229 A CN 202110172229A CN 112896001 A CN112896001 A CN 1128960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frame
support member
region
lumbar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722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岛裕太
山口贡载
西井涉
藤田乡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896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960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0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 B60N2/4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 B60N2/422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due to impact coming from the r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6Lumbar supports
    • B60N2/667Lumbar supports having flexible support member bowed by applied for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0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 B60N2/4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transvers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43Back-rests or cushions shape of the back-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6Lumbar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86Side-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具备稳定支持乘客的腰部,同时能够实现小型化的腰部支持部件的座椅框架。作为车用座椅(S)的框架的车用座椅框架(F1)具备座椅衬垫框架(20)、座椅靠背框架(10)及腰部支持部件(100),该座椅衬垫框架(20)构成车用座椅(S)的就座部分的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10)构成车用座椅(S)的靠背部分的框架;该腰部支持部件(100)连结于包含在座椅靠背框架(10)之内的下部框架(13)。腰部支持部件(100)具有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并连结于下部框架13的连结区域(110)、从连结区域(110)向座椅衬垫框架(20)延伸并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120)。腰部支持区域(120)在座椅宽度方向比连结区域(110)更长。

Description

座椅框架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680054895.4(PCT/JP2016/055944)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框架,特别是涉及具备支持就座于乘坐物用座椅的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部件的座椅框架。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乘坐物的后部被撞或者在倒车时与障碍物等发生碰撞这种所谓的追尾时,就座于乘坐物用座椅的乘客由于惯性急剧后倾,有时头部会受到极大的撞击。
与之相对的,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乘坐物用座椅,在作为乘坐物用座椅的靠背部分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设置了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部件。在以此种方式设置了腰部支持部件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在后面碰撞时通过腰部支持部件抑制乘客腰部向后方侵入,通过促使乘客的上身后倾,使乘客的上身向乘坐物用座椅下沉,从而有效地吸收头部的撞击。
专利文献1:特开2011-1735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乘坐物耗油量上升的条件下,座椅框架也需要更加轻量化,在设置了腰部支持部件的座椅框架中,在维持腰部支持部件稳定地支持乘客腰部的功能的同时,实现腰部支持部件小型化且更加轻量化成为新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得到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稳定地支持乘客腰部,同时能够实现小型化的腰部支持部件的座椅框架。
所述课题通过如下方式解决。一种乘坐物用座椅的座椅框架,具备座椅衬垫框架、座椅靠背框架及腰部支持部件,该座椅衬垫框架构成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就座部分的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构成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靠背部分的框架;该腰部支持部件连结于包含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之内的下部框架,所述腰部支持部件具备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并连结于所述下部框架的连结区域、从所述连结区域向所述座椅衬垫框架延伸并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所述腰部支持区域在座椅宽度方向比所述连结区域更长。
根据上述座椅框架,能够确保腰部支持部件中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的大小,同时能够使将腰部支持部件连结于座椅靠背框架的连结区域小型化。即,根据上述座椅框架,由于具备在广阔的面稳定地支持乘客腰部,同时能够实现小型化的腰部支持部件,因此能够实现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高并且轻量化的座椅框架。
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腰部支持部件具有将座椅宽度方向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
如此,能够提高腰部支持部件中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的刚性。即,根据上述座椅框架,由于稳定地支持乘客腰部,因此能够提高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
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弯曲部具有向所述下部框架延伸的延伸区域。
如此,在腰部支持部件中向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施加了荷重时,通过使弯曲部的延伸区域抵接于下部框架并使之变形,能够使弯曲部吸收冲击。即,根据上述座椅框架,通过提高腰部支持部件的冲击吸收性,从而能够提高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
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腰部支持部件具有形成于所述腰部支持区域与所述弯曲部的连接部周围的切口部。
如此,在腰部支持部件中形成弯曲部时,能够抑制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变形。另外,也能够准确地形成弯曲部。即,根据上述座椅框架,由于腰部支持区域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持乘客腰部,进一步提高刚性,因此能够提高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
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连接部具有向所述下部框架突出的形状的加强区域。
如此,能够提高连接腰部支持区域及弯曲部的连接部的刚性。据此,在腰部支持区域施加了荷重时,由于能够使弯曲部的延伸区域准确地抵接于下部框架,因此,能够提高弯曲部的冲击吸收性。
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弯曲部具有安装部件的部件安装部。
如此,能够有效利用从弯曲部到座椅外侧方向的空间。据此,由于乘坐物用座椅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提高,因此能够抑制乘坐物用座椅的大型化。
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下部框架在下部具有以与所述弯曲部的所述延伸区域相对的方式延伸的前方延伸区域。
如此,在腰部支持区域受到荷重时,由于向座椅后方延伸的弯曲部的延伸区域与向座椅前方延伸的下部框架的前方延伸区域容易抵接,因此,容易将腰部支持区域受到的荷重传递至下部框架。
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下部框架具有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并向所述就座部分侧突出的筋部,所述弯曲部的所述延伸区域具有向所述就座部分侧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筋部配置于相对的位置。
如此,能够抑制下部框架中向座椅前方突出的筋部与弯曲部相互干涉,抑制座椅框架的大型化。
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腰部支持部件为从所述连结区域向所述腰部支持区域在座椅宽度方向扩展的形状。
如此,能够将在腰部支持区域受到的荷重有效地分散至连结区域。另外,由于腰部支持区域与连结区域被稳定地连接,因此能够提高腰部支持区域的刚性。
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腰部支持部件在所述腰部支持区域的下部具有形成有凹凸的边缘的区域。
如此,能够使腰部支持区域轻量化,同时能够使座椅框架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高并且轻量化的座椅框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持乘客腰部,同时提高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能够提高腰部支持部件的冲击吸收性,从而能够提高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腰部支持区域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持乘客腰部,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刚性,提高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能够使弯曲部的延伸区域准确地抵接于下部框架,提高弯曲部的冲击吸收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能够提高乘坐物用座椅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抑制乘坐物用座椅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容易将在腰部支持区域受到的荷重传递至下部框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能够抑制下部框架的向座椅前方侧突出的筋部与弯曲部的干涉,抑制座椅框架的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能够有效地将在腰部支持区域受到的荷重分散至连结区域,提高腰部支持区域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能够使腰部支持部件轻量化,同时使座椅框架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为车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3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的左侧面图。
图4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的右侧面图。。
图5为图2的主要部分扩大图,是腰部支持部件的安装部分的扩大图。
图6为腰部支持部件的安装部分的背面图。
图7为腰部支持部件的安装部分的截面图。
图8为腰部支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9为腰部支持部件的上面图。
图10为腰部支持部件的侧面图。
图11为表示在腰部支持部件安装了线束的状态的图。
图12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13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的侧面图。
图14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中S弹簧的安装处的部分扩大图。
图15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中衬垫侧边框架内侧的部分扩大图。
图16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中导轨里面的部分扩大图。
图17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18为侧边安全气囊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9为表示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安装了支撑部件及织物安装板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20为表示图19中进一步安装了安全气囊模块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21为从安装了侧边安全气囊机构的座椅靠背侧边框架的座椅内侧看的侧面图。
图22为图21的XXII-XXII截面图。
图23为图20的XXIII-XXIII截面图。
图24为从支撑部件的前面右侧看的立体图。
图25为从支撑部件的前面左侧看的立体图。
图26为从支撑部件的后面看的立体图。
图27为说明受到来自座椅外侧的荷重时的支撑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28为车用座椅的侧面图。
图29为图28的XXIX-XXIX截面图。
图30为织物安装板的正面图。
图31为表示在织物安装板安装了内侧织物及外侧织物的状态的图。
图32为侧边安全气囊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3为支撑部件的立体图。
图34为嵌合部的部分扩大图。
图35为嵌合部的XXXV方向的箭头图。
图36为从座椅外侧看安装了支撑部件及安全气囊模块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37为从座椅内侧看安装了支撑部件及安全气囊模块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38为图37的XXXVIII-XXXVIII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下述座椅框架的发明相关,一种乘坐物用座椅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具备座椅衬垫框架、座椅靠背框架及腰部支持部件,该座椅衬垫框架构成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就座部分的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构成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靠背部分的框架;该腰部支持部件连结于包含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之内的下部框架,所述腰部支持部件具备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并连结于所述下部框架的连结区域,从所述连结区域向所述座椅衬垫框架延伸并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所述腰部支持区域在座椅宽度方向比所述连结区域更长。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就将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框架适用于车辆的座椅框架(以下为车用座椅框架)的情况进行说明。
以下,参照图1至图16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及作为车用座椅的框架的车用座椅框架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为从车用座椅的就座者看时的前后方向,是与车辆的行驶方向一致的方向。“座椅宽度方向”为车用座椅的横宽方向,与从车用座椅的就座者看时的左右方向一致。另外,“高度方向”为车用座椅的高度方向,与从正面看车用座椅时的上下方向一致。
车用座椅S的构成。
首先,基于图1就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用座椅S具有座椅靠背S1、座椅衬垫S2及头枕S3。另外,在座椅衬垫S2的下部设置有用于使座椅主体(车用座椅S的主要部分)向前后方向滑动移动的滑动导轨机构30。
车用座椅S具有如图2所示的车用座椅框架F1作为其骨架。另外,图3表示车用座椅框架F1的左侧面图,图4表示车用座椅框架F1的右侧面图。以下,参照图2至图4就车用座椅框架F1的构成进行说明。
车用座椅框架F1的构成。
如图2所示,车用座椅框架F1以座椅靠背框架10、座椅衬垫框架20为主要构成要素。
座椅靠背框架10具有倒U字形状的上部框架11、构成座椅宽度方向左端部的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构成座椅宽度方向右端部的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架设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下端部之间的下部框架13。另外,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下端部之间,以贯穿了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状态设置有倾斜机构50的倾斜轴14。通过操作倾斜操作部51使倾斜机构50工作,从而能够调整座椅靠背框架10的角度。
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中央部及下方部之间分别架设有作为受压部件的S弹簧17、S弹簧18。下方侧的S弹簧18的左右端部卡止于分别设置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的S弹簧钩托架19的钩部19B。此外,S弹簧钩托架19通过固定部19A固定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从固定部19A向钩部19B形成筋,提高S弹簧钩托架的刚性。另外,中央侧的S弹簧17的左右端部卡止于分别设置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的卡止部17A。
另外,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之间设置有从后方支撑车用座椅S的就座者背部的受压部件15。此受压部件15由面状弹簧(Pullmaflex)构成,通过线缆等以悬挂的状态保持于连结上部框架11的两端部间的上部横向构件16。具体说明的话,受压部件15由左右一对的侧边线缆15A、设置于侧边线缆15A之间的多条横向线缆15B、在横向线缆15B的中央部与侧边线缆15A平行设置的中央线缆15C构成。在此,侧边线缆15A的上端部安装于上部横向构件16,侧边线缆15A的下端部保持于S弹簧17。
通过如上方式使受压部件15结合于S弹簧17,能够减少配件数量,同时能够在包括受压部件15在内的大范围内有效利用S弹簧17的受压特性。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下部框架13的中央部分安装有支持就座于车用座椅S的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部件100。此腰部支持部件100在后面碰撞时抑制乘客腰部向后方侵入,通过促使乘客的上身向后倾,使乘客的上身向车用座椅S下沉,实现有效地吸收颈部冲击的功能。此外,关于腰部支持部件100及与下部框架13的连结构成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描述。
接下来,就作为车用座椅S的骨架的座椅衬垫框架20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座椅衬垫框架20具有从上方看时呈方形框状的外形形状,以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左端部的衬垫侧边框架21L、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右端部的衬垫侧边框架21R、构成座椅衬垫框架20的前端部的盘式框架22为主要构成要素。另外,衬垫侧边框架21L的后端部的上方部分通过连结托架安装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下端部。
另外,衬垫侧边框架21L与衬垫侧边框架21R的后端部的下方部分,如图2所示,通过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部件被连结。此部件为作为中空部件的连结管24,具体而言由圆管构成。另外,在连结管24的座椅宽度方向中的两端部通过作为筒状部件的端部套筒被支持于衬垫侧边框架21L及衬垫侧边框架21R。
另外,作为臂部支持部件的S弹簧25在衬垫侧边框架21L与衬垫侧边框架21R之间,在座椅宽度方向多个并列设置。此S弹簧25为了支持作为座椅就座者的乘客的臀部而设置,在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另外,S弹簧25的前端部固定于盘式框架22的上端面。另外,S弹簧25的后端部通过配置于衬垫侧边框架21L与衬垫侧边框架21R之间的啮合钩26及L字角铁状的固定托架27固定于上述的连结管24。
另外,车用座椅S具备用于调整座椅衬垫S2高度的高度调整机构40。此高度调整机构40在上下方向配置于座椅衬垫框架20与滑动导轨机构30的上部导轨32之间。此外,滑动导轨机构30包括底部导轨31及上部导轨32,连结有座椅衬垫框架20的上部导轨32通过相对于底部导轨31滑动,能够使车用座椅框架F1向前后方向移动。并且,乘客通过操作高度调整操作部46,通过高度调整机构40调整包括座椅衬垫S2在内的座椅主体的高度。
在此,基于图3就车用座椅框架F1的左侧的侧面形状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侧面构成为从与上部框架11的连结处向与座椅衬垫框架20的连结处宽度逐渐扩大的形状。并且,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侧面形成有包括安全气囊安装孔12a及织物夹安装孔12b在内的多个孔。
在安全气囊安装孔12a通过螺栓紧固有安全气囊模块。另外,在织物中,在安装时在座椅宽度方向一方侧的下方两处安装有夹扣。通过安装于此织物的两个夹扣分别安装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两处的织物夹安装孔12b,从而织物被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10。在此,由于安全气囊安装孔12a与织物夹安装孔12b接近配置,因此能够使安全气囊有效地在织物中展开。因此,安全气囊向被织物引导的方向快速展开。
另外,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下方端部的周边形成有多个脆弱部。在此,脆弱部为为了诱使框架变形而使强度降低的地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外周面向座椅内部方向凹陷的筋形状或形成于框架的孔。通过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设置这样的脆弱部,在后面碰撞时在脆弱部处使座椅靠背侧边框架变形,从而有效地吸收冲击。
如图3所示,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的侧面至背面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且向座椅内部方向凹陷的筋部12c作为脆弱部发挥作用。另外,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的背面,设置于比筋部更靠座椅上方侧的孔同样作为脆弱部发挥作用。另外,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的侧面,设置于座椅下方端部的周边的孔12f同样作为脆弱部发挥作用。
此外,S弹簧钩托架19设置于作为脆弱部发挥作用的筋部12c的上方,在后面碰撞时,由于乘客的荷重施加于S弹簧钩托架19,在作为脆弱部发挥作用的筋部12c容易引起变形。据此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
另一方面,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形成有用于提高强度的加强部来确保必要部分的强度。例如,设置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的侧面的大致L字形状的筋部12d作为加强部发挥作用。另外,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的侧面,设置于比筋部12d更靠座椅前方侧的大致I字形状的筋部12e同样作为加强部发挥作用。
另外,如图3所示,在衬垫侧边框架21L的侧面的上方端部及下方端部分别设置有从中央部向前方部延伸的筋部21a、21b(座椅外侧形成凸形形状的区域)。并且,在上侧的筋部21a与下侧的筋部21b之间配置有高度调整机构40的高度调整操作部46。这样,通过有效利用上侧的筋部21a与下侧的筋部21b之间的空间,能够小型地构成车用座椅S。
接下来,基于图4就车用座椅框架F1的右侧的侧面形状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侧面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侧面相同,因此省略说明,以下就衬垫侧边框架21R的侧面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衬垫侧边框架21R的侧面,上方端部与下方端部分别设置有从中央部向后方部延伸的筋部21c、21d。并且,上侧的筋部21c与下侧的筋部21d的间隔从座椅前方至座椅后方以逐渐扩大的方式形成,在上侧的筋部21c与下侧的筋部21d之间设置有连接3个孔的形状的筋部21e。设置于筋部21e的3个孔也可用于部件安装。这样,通过使部件安装用的孔形成于筋部21e,能够提高衬垫侧边框架21R中部件安装部分的刚性。
腰部支持部件100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5至图11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F1具备的腰部支持部件100的构成进行说明。以下,关于腰部支持部件100的各部分的方向,与将腰部支持部件100安装于下部框架13时的方向相对应进行说明。
图5为图2的主要部分扩大图,表示腰部支持部件100与下部框架13的连结处。另外,图6表示腰部支持部件100与下部框架13的连结处的背面图,图7表示图6中的VII-VII截面图。并且,图8表示腰部支持部件100的立体图,图9表示腰部支持部件100的上面图,图10表示腰部支持部件100的侧面图。图11表示在腰部支持部件100安装了线束时的构成例。
如图5所示,腰部支持部件100以支持腰部的面(腰部支持区域120)在座椅宽度方向位于倾斜轴14与下部框架13之间的方式安装于下部框架13。这样,由于腰部支持部件100配置于倾斜轴14的后方,在通常的就座状态下,即使腰部支持部件100发生弯曲,由于能够防止与倾斜轴14的相互干涉,因此能够抑制接触噪音的产生。
另外,如图5所示,下部框架13的法兰部13b从下部框架13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连接的部分至下部框架13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连接部分在座椅宽度方向延伸,法兰部13b的端部分别位于倾斜轴14贯穿下部框架13的部分的上部附近。
另外,如图8至图10所示,腰部支持部件100具有连结于下部框架13并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连结区域110、从连结区域110向座椅前方延伸并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120、从腰部支持区域120向座椅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区域130、将腰部支持部件10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折的弯曲部140、连接腰部支持区域120及弯曲部140的连接部150。以下,就腰部支持部件100的各部分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首先,就腰部支持部件100的连结区域11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连结区域11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W1比腰部支持区域12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W2更短。换言之,腰部支持区域12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W2比连结区域11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W1更长。
这样,由于腰部支持区域12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比连结区域11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更长,因此能够充分确保腰部支持区域120的面并稳定地支持乘客的腰部,同时能够使连结区域110小型化。即,根据上述构成,能够确保腰部支持部件100的腰部支持功能,同时使向下部框架13的安装部分小型化,据此能够实现整体的轻量化。
另外,如图9所示,从座椅上方看腰部支持部件100时,为从连结区域110向腰部支持区域120宽度(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宽度)逐渐扩大的形状(例如喇叭形状)。由于连结区域110及腰部支持区域120形成此种形状,连结区域110能够稳定地支持腰部支持区域120,同时能够均衡地分散在腰部支持区域120受到的乘客的荷重并传递至连结区域110。
另外,如图10所示,连结区域110为从座椅后方向座椅下方弯折的大致L字形状。并且,如图6及图7所示,连结区域110在向座椅下方弯折的下方端部焊接固定于下部框架13。
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连结区域110的后面侧在座椅下方端部中,在向下部框架13的座椅外侧突出的筋部121的两侧的位置形成有向座椅下方凸出的凸部111。在此,相对于各凸部111,形成有用于决定连结区域110与下部框架13的连结位置的位置决定孔112。并且,在连结区域110的下方端部中,在位于筋部201上部的焊接部200,例如通过电弧焊被焊接固定,该筋部201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向下部框架13的座椅内侧凹陷。此外,焊接并不限定于电弧焊,也可以使用激光焊接等其他的焊接手法。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焊接部200与位置决定孔112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位于大致直线上的方式设置。
接下来,就腰部支持部件100中的腰部支持区域12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腰部支持区域120为在将腰部支持部件100安装于下部框架13时支持腰部的面的部分。并且,如图8所示,通过在腰部支持区域120形成多个圆形及大致椭圆形的孔,能够实现腰部支持部件100的轻量化。
另外,在腰部支持区域12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设置有与弯曲部140连接的连接部150。在此,如图8所示,在连接部150的周围(即,座椅前后方向)设置有切口部160,通过设置切口部160,在将弯曲部140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折时,能够抑制腰部支持区域120的面变形。
另一方面,如图8及图10所示,在连接部150设置有向腰部支持部件100的内侧,即向下部框架13侧凸出的筋状的加强部151,通过设置加强部151强化连接部150的刚性。
接下来,就腰部支持部件100中的弯曲部14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弯曲部140连接于连接部150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通过将与连接部150的连接处向座椅后方侧大致垂直地弯折而形成。在此,如图7及图10所示,弯曲部140具有向座椅后方侧,即向下部框架13侧延伸的弯曲部后方延伸区域141。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构成下部框架13的座椅下方的端部的下部框架下端部13a在弯曲部140的弯曲部后方延伸区域141中,位于比构成座椅下方的端部的弯曲部下端部142更靠座椅下方,同时向座椅前方侧,即向腰部支持部件100侧延伸。这样,如图7所示,弯曲部后方延伸区域141与下部框架13的座椅下部的前方延伸区域以在相对的位置间隔的状态配置。
这样,弯曲部后方延伸区域141在通常情况下配置于不与下部框架13的前方延伸区域抵接的位置,在后面碰撞时,由于在腰部支持区域120施加乘客的荷重,所以弯曲部后方延伸区域141抵接于下部框架13的前方延伸区域,弯曲部140变形。据此,在后面碰撞时通过弯曲部140吸收冲击。
另外,如图7所示,在弯曲部140的座椅后方侧的边缘中,由于向座椅前方侧凹陷的凹部143与向下部框架13的座椅前方侧突出的筋部201相对配置,在通常情况下抑制下部框架13的筋部201与弯曲部140抵接。如此,由于能够紧凑地形成腰部支持部件100及下部框架13,因此能够抑制座椅框架大型化。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弯曲部140形成有用于将构成车辆的一个部件安装于弯曲部140的孔(部件安装用孔14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弯曲部140设置有2个部件安装用孔145,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部件安装用孔145也可以有1个或3个以上。
例如,如图11所示,通过使用于安装线束的夹扣啮合于部件安装用孔145,能够将线束安装于弯曲部140。这样,通过在弯曲部140设置能够安装部件的部件安装用孔145,能够有效利用从腰部支持部件100至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的空间。
接下来,就腰部支持部件100中的后方延伸区域130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后方延伸区域130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位于比弯曲部140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更靠座椅前方,在通常情况下,后方延伸区域130不抵接于下部框架13。但是,在后面碰撞时在受到强烈冲击的情况下,由于在腰部支持区域120施加了乘客的荷重,弯曲部140抵接于下部框架13之后,接下来,后方延伸区域130抵接于下部框架13。由于抵接于后方延伸区域130的面比弯曲部140更广,因此如上所述,在后面碰撞时后方延伸区域130通过抵接于下部框架13并支持腰部支持区域120,能够在后面碰撞时使乘客腰部不向后方侵入。
另外,如图8所示,通过在后方延伸区域130的座椅下方侧的边缘部形成凹部131,从而形成凹凸形状的边缘部。进一步地,在后方延伸区域130的面形成多个圆形及大致椭圆形的孔。据此,实现腰部支持部件100的轻量化。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F1,能够确保腰部支持部件100中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120的大小,同时能够使将腰部支持部件100连结于座椅靠背框架10的连结区域110小型化。即,根据车用座椅框架F1,能够在较宽的面上稳定地支持乘客腰部,同时由于具备能够小型化的腰部支持部件100,能够实现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高并且轻量化的座椅框架。
另外,通过在腰部支持部件10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设置弯曲部140,能够提高腰部支持部件100中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120的刚性。即,根据车用座椅框架F1,通过更稳定地支持乘客腰部,能够提高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
另外,由于弯曲部140具有向下部框架13延伸的弯曲部后方延伸区域141,在腰部支持部件100中向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120施加了荷重时,使弯曲部140的延伸区域抵接于下部框架13并使之变形,因而能够使弯曲部140吸收冲击。即,根据车用座椅框架F1,通过提高腰部支持部件100的冲击吸收性,能够提高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
另外,通过在腰部支持区域120与弯曲部140的连接部150的周围设置切口部160,在腰部支持部件100中形成弯曲部140时,能够抑制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120的变形。另外,也能够准确地形成弯曲部140。即,根据车用座椅框架F1,腰部支持区域120能够更稳定地支持乘客腰部,通过进一步提高刚性,能够提高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
另外,通过在连接部150设置向下部框架13突出的形状的加强区域(加强部151),能够提高连接腰部支持区域120及弯曲部140的连接部150的刚性。据此,在腰部支持区域120施加了荷重时,由于能够使弯曲部140的延伸区域准确地抵接于下部框架13,因此能够提高弯曲部140的冲击吸收性。
另外,通过在弯曲部140设置安装有其他部件的部件安装部(部件安装用孔145),能够有效利用从弯曲部140到座椅外侧方向的空间。据此,由于座椅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提高,因此能够抑制座椅的大型化。
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更改、改善的同时,本发明包括其等价物也是毋庸置疑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具备通过手动调整车用座椅S的位置调整机构(前后位置、上下位置、座椅靠背的角度)的机构的车用座椅框架,就适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腰部支持部件10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腰部支持部件100同样适用车用座椅S的位置调整机构使用电动往复运动气缸来调整的车用座椅框架。
图12表示位置调整机构通过电动来调整的作为车用座椅S的骨架的车用座椅框架F2的立体图,图13表示车用座椅框架F2的侧面图。另外,图14为从图12的XIV方向看的箭头图,表示车用座椅框架F2中S弹簧17、S弹簧18的安装处的部分扩大图,图15为从图12的XV方向看的箭头图,表示车用座椅框架F2中衬垫侧边框架21L的内侧的部分扩大图;图16为从图12的XVI方向看的箭头图,表示车用座椅框架F2中与底部导轨31的里面相关的部分扩大图。
此外,如图12及图13所示,由于车用座椅框架F2的座椅靠背框架10的构成与车用座椅框架F1基本相同,因此就以下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12及图14所示,在车用座椅框架F2中,产生用于调整倾斜机构50的角度的驱动力的往复运动汽缸300安装于下部框架13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接合部分周边。另外,往复运动汽缸300具备连接电缆的接口301,通过电缆及接口301向往复运动汽缸300输入驱动电力、控制信号等。
另外,接口301配置于与设置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侧的S弹簧钩托架19在座椅前后方向重合的位置。通过以此种方式配置接口301及S弹簧钩托架19,能够有效利用车用座椅框架F2的内部空间,同时能够在受到来自后方的冲击时保护接口301。
另外,如图14所示,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上下织物夹安装孔12b之间设置有卡止S弹簧17的卡止部17A。通过以此种方式在织物夹安装孔12b之间配置卡止部17A,能够加强安全气囊展开时受力的部位。此外,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也同样在上下的织物夹安装孔12b之间设置有卡止部17A。
另外,如图13所示,在衬垫侧边框架21L的座椅外侧的侧面上设置有分别从上方端部及下方端部的中央部向前方部延伸的筋部21a及筋部21b。并且,在上下的筋部21a及筋部21b之间安装有使高度调整机构40的可动部动作的往复运动气缸310。这样,通过有效利用上下的筋部21a及筋部21b之间的空间,能够紧凑地构成车用座椅S。
另外,使高度调整机构40动作的往复运动气缸310具备连接有线缆的接口311,通过线缆及接口311向往复运动气缸310输入驱动电力、控制信号等。在此,如图12、图13及图15所示,接口311配置于用于固定车用座椅S的盖子的线缆320的下方。通过以此种方式将接口311配置于线缆320的下方,能够在从上方施加冲击时保护接口311。
另外,如图13所示,在底部导轨31的下方安装有使滑动导轨机构30动作的往复运动气缸350。
另外,如图15所示,在衬垫侧边框架21L的线缆320与线缆321的各自的安装部分之间,也就是在衬垫侧边框架21L的座椅内侧侧面设置有从孔部331向座椅上方弯折立起的弯折立起部330。通过捆扎工具(捆扎带)将线束固定于此弯折立起部330中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部分,能够抑制线束在座椅宽度方向的移动。
另外,如图16所示,在底部导轨31的座椅后方侧的底面安装有导轨下托架340,在该导轨下托架340形成了车用座椅S的脚盖的爪啮合的啮合用孔341。由于具备这样的导轨下托架340,能够稳定地将脚盖固定于车用座椅框架F2。
此外,车用座椅框架F1也可以具备上述的弯折立起部330及导轨下托架340。
具备侧边安全气囊机构SA的车用座椅框架F1a。
接下来,基于图17至图31就车用座椅框架F1的变形例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F1a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的车用座椅框架F1a中,在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F1的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安装有侧边安全气囊机构SA这一点与车用座椅框架F1不同,其他方面相同。以下就与车用座椅框架F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首先,简单地就各图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17表示车用座椅框架F1a的立体图,图18表示安装于车用座椅框架F1a的侧边安全气囊机构SA的分解立体图。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描述,如图18所示,侧边安全气囊机构SA具备支撑部件60、安全气囊模块62及织物安装板66。
图19表示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安装了支撑部件60及织物安装板66的状态的侧面图,图20表示在图19中进一步安装了安全气囊模块62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21表示从座椅内侧看安装了侧边安全气囊机构SA的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侧面图。另外,图22表示图21的XXII-XXII截面图,图23表示图20的XXIII-XXIII截面图。
图24表示支撑部件60的外侧板侧立体图。图25表示支撑部件60的内侧板侧立体图;图26表示支撑部件60的后方侧立体图。并且,图27表示说明在受到来自座椅外侧的冲击时支撑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28表示座椅靠背S1的左侧面图,图29表示图28的XXIX-XXIX截面图。并且,图30表示织物安装板66的正面图,图31表示在织物安装板66安装了织物的状态。
如上所述,侧边安全气囊机构SA具备支撑部件60、安全气囊模块62及织物安装板66。并且,如图19所示,支撑部件60及织物安装板66以抵接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座椅外侧的面的方式上下并列安装。另外,如图20所示,相对于支撑部件60及织物安装板66,在座椅外侧配置有安全气囊模块62,安全气囊模块62通过支撑部件60及织物安装板66相对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被安装。
支撑部件60是出于从施加于车辆的外力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支持乘客的目的而设置的,例如以TPO(Thermo Polyolefin)、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等弹性树脂形成。支撑部件60安装于左右的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于左侧的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
安全气囊模块62是吸收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并保护乘客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模块62是没有模块箱的无箱安全气囊模块,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有模块箱。
安全气囊模块62具备安全气囊62A、充气机62B,安全气囊62A及充气机62B一同被包装材料包裹并保持。在此,充气机62B是根据来自线束64的输入信号产生气体的装置,通过将充气机62B产生的气体输入至安全气囊62A从而使安全气囊62A弹出展开。
此外,安全气囊62A的侧面被安装于织物安装板66的织物覆盖,通过织物引导展开方向。
在此,就支撑部件60的构成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如图24至图26所示,支撑部件60具备固定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板60A、固定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板60B、连结内侧板60A及外侧板60B的前侧的多个肋拱60F。
内侧板60A与外侧板60B在前方端部相互连结,内侧板60A及外侧板60B以从前方端部至后方两者的间隔逐渐扩大的方式设置。
另外,如图24所示,外侧板60B构成为大致平板状的形状,与内侧板60A在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另外,在外侧板60B的上方端部及后方端部分别设置有第1法兰部60C及第2法兰部60D。第1法兰部60C从外侧板60B的上方端部向座椅外侧延伸,第2法兰部60D从外侧板60B的后方端部向座椅外侧延伸,第1法兰部60C及第2法兰部60D在外侧板60B的上面后方拐角处连接。此外,通过设置第1法兰部60C及第2法兰部60D来保持车用座椅S的外观形状。
另外,安全气囊模块62抵接并配置于外侧板60B。在此,通过第1法兰部60C及第2法兰部60D能够达到防止安全气囊模块62向上方及后方的错位的效果。
另外,如图25所示,内侧板60A构成在前后具有阶梯的阶梯构造,形成相对于前方,在后方与外侧板60B的间隔扩展的形状。
并且,如图26所示,肋拱60F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并连结内侧板60A及外侧板60B。肋拱60F设置有多个,各肋拱60F在内侧板60A及外侧板60B之间从上端附近至下端附近以大致相等的间隔配置。另外,肋拱60F的座椅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内侧板60A及外侧板60B更短,相比于肋拱60F,在座椅后方内侧板60A与外侧板60B之间形成有空间。并且,在该空间配置有上部框架11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连结部分。此外,如图22所示,即使在乘客没有就座时,上部框架11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至少一部分抵接。
这样,通过设置肋拱60F,能够提高内侧板60A及外侧板60B的刚性,提高乘客的保持性,同时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此外,肋拱60F在座椅前后方向的长度也可以为延伸至比内侧板60A的阶梯部分更靠后方。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内侧板60A及外侧板60B的刚性。当然,肋拱60F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向上下延伸的平板状。
接下来,就支撑部件60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如图25、26所示,在内侧板60A的后方端部设置有两个螺丝安装部60E。
螺丝安装部60E由螺丝贯穿孔及螺丝安装孔周围的壁厚部构成。螺丝贯穿孔是插通螺丝61的孔,相对于内侧板60A在同样的位置设置有贯穿孔。这样,通过在螺丝安装部60E的螺丝贯穿孔的周围设置壁厚部来提高螺丝安装部60E的刚性。
如图22所示,在内侧板60A与外侧板60B之间配置有上部框架11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连结部。并且,在上部框架11中与螺丝安装部60E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螺丝安装孔,通过螺丝61紧固螺丝安装部60E与上部框架11。这样,支撑部件60被固定于上部框架11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连结部分。
此外,在配置于座椅内侧的内侧板60A中,支撑部件60紧固于上部框架11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连结部分,另一方面,在配置于座椅外侧的外侧板60B中,抵接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座椅外侧部分,但是并未紧固,而是自由端。
这样,如图27所示,通过固定支撑部件60的内侧并且将外侧作为自由端,在对支撑部件60施加了来自外侧的荷重时,螺丝安装部60E变为固定端促使外侧板60B的动作及变形,能够避开荷重。即,通过以支撑部件60的内侧为固定端,以外侧为自由端,能够提高外侧的冲击吸收性。另一方面,对于来自座椅内侧的荷重,由于支撑部件60的肋拱60F被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支持,因此能够提高乘客的保持性。
此外,由于仅支撑部件60的内侧为固定端,通过在作为固定端的螺丝安装部60E设置壁厚部,能够提高螺丝安装部60E的刚性,稳定地保持支撑部件60。
另外,通过以与乘客的胸部的高度重合的方式配置内侧板60A,由于内侧板60A的支持,因此能够切实地保护乘客的肋骨。
另外,如上所述,在上部框架11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连结部分,支撑部件60跨越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及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配置并安装内侧板60A及外侧板60B。因此,支撑部件60相对于上部框架11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连结部分,比仅在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使用空间并安装的部件更加小型化地配置。
接下来,就安装有织物的织物安装板66的构成及其安装构造进行说明,该织物为引导安全气囊模块62的安全气囊62A的展开方向的引导部件。
织物安装板66是薄板状的树脂板。例如,织物安装板66可以由TPO(ThermoPolyolefin)、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等树脂形成。
如图30所示,织物安装板66由大致矩形形状的矩形区域66A、与矩形区域66A相连结的大致弓形的弓形区域66B构成。在矩形区域66A的中央部沿着矩形区域66A的长度方向形成有第1贯穿孔66C、第2贯穿孔66D及第3贯穿孔66E。在此,在第1贯穿孔66C及第3贯穿孔66E设置有垫圈67。
另外,如图18所示,第1贯穿孔66C及第2贯穿孔66D分别插通安全气囊模块62的第1安装部62D及第2安装部62E。此外,第1贯穿孔66C及第2贯穿孔66D配置于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安全气囊安装孔12a及安全气囊安装孔12g相对的位置。此外,第1安装部62D及第2安装部62E是从充气机62B向座椅内侧突出的双头螺栓。
并且,安全气囊模块62的第1安装部62D使用螺母等紧固工具从座椅外侧插通并固定于织物安装板66的第1贯穿孔66C及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安全气囊安装孔12a。同样地,安全气囊模块62的第2安装部62E使用螺母等紧固工具从座椅外侧插通并固定于织物安装板66的第2贯穿孔66D及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安全气囊安装孔12g。据此,织物安装板66及安全气囊模块62相对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被固定。
在此,就向织物安装板66安装织物所涉及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30所示,在织物安装板66中,在第1贯穿孔66C、第2贯穿孔66D及第3贯穿孔66E的左右分别设置有缝制了织物的第1缝制部66F及第2缝制部66G。
具体而言,如图31所示,织物安装板66在第1缝制部66F及第2缝制部66G与内侧织物68缝合。另外,内侧织物68及外侧织物69在织物缝制部70被缝合。据此,织物安装板66、内侧织物68及外侧织物69构成整体。
此外,内侧织物68在第1孔部68A及第2孔部68B这两处形成有孔,第1孔部68A及第2孔部68B分别配置于与织物安装板66的第1贯穿孔66C及第2贯穿孔66D重合的位置。
在此,如图28及图29所示,安全气囊模块62的座椅内侧侧面被内侧织物68覆盖,座椅外侧侧面被外侧织物69覆盖。并且,内侧织物68及外侧织物69的各自的端部在裂开部71与缓冲材料72的表皮73缝在一起。据此,在充气机62B产生的气体注入于安全气囊62A时,通过内侧织物68及外侧织物69引导弹出方向,安全气囊62A使裂开部71裂开同时展开。
以下,就支撑部件60、织物安装板66及安全气囊模块62的安装位置的关系进行补充说明。
例如,如图19及图20所示,织物安装板66的下端位于比形成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筋部12c(脆弱部)更靠上。这样,相对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通过将侧边安全气囊机构SA安装于比后面碰撞时变形的地方更靠上侧,能够防止侧边安全气囊机构SA的安装处变形。据此,能够缓和对侧边安全气囊机构SA的冲击。
另外,如图20所示,充气机62B以从座椅侧面看与支撑部件60及织物安装板66这两者重合的方式配置。
另外,如图23所示,支撑部件60的外侧板60B(即支撑部件60的自由端侧)的一部分与充气机62B配置于从座椅侧面看时重合的位置。
另外,如图23所示,作为支撑部件60的后壁的第2法兰部60D与线束6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座椅后面看时重合的位置。这样,第2法兰部60D通过承受来自后部的荷重,能够保护线束64。
另外,如图23所示,支撑部件60的外侧板60B的板厚比织物安装板66的板厚更厚。据此,承受座椅宽度方向的荷重的支撑部件60的刚性比织物安装板66更高。
另外,如图23所示,在通常的就座姿势时,支撑部件60与织物安装板6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换言之,支撑部件60与织物安装板66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重合。具体而言,织物安装板66的弓形区域66B的上端部与支撑部件60的外侧板60B的下端部及第2法兰部60D的下端部位于上下方向上重合的位置。
另外,如图23所示,上部框架11、充气机62及线束64分别具有位于与支撑部件及织物安装板66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合的水平面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就本发明涉及的车用座椅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更改、改善的同时,本发明包括其等价物也是毋庸置疑的。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就支撑部件仅安装于左右的侧边框架的一方侧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为了提高座椅两侧的乘客的保持性,也可以在侧边框架的两侧安装左右对称形成的支撑部件。
另外,例如,支撑部件60与织物安装板66也可以一体成形。具体而言,支撑部件60的外侧板60B与织物安装板66可以一体成形。
另外,例如,支撑部件60与织物安装板66也可以通过连结部件连结。具体而言,支撑部件60的外侧板60B与织物安装板66也可以通过金属或树脂制的连结板连结。
支撑部件的变形例。
接下来,基于图32至图38就安装有具备变形例涉及的支撑部件400的侧边安全气囊机构SA1的座椅框架的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的例子中,除支撑部件400及其安装涉及的构成之外,其他与图17所示的车用座椅框架F1a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就支撑部件400及其安装涉及的构成进行说明。
首先,就图32至图38各图的概要进行说明。图32为侧边安全气囊机构SA1的分解立体图。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描述,如图32所示,侧边安全气囊机构SA1具备支撑部件400及安全气囊模块62。此外,在图32所示的例子中省略了织物,可以通过将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啮合的夹扣等固定工具安装于织物的端部并将夹扣卡止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来将织物安装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
图33表示从座椅内侧向外侧看时的支撑部件400的立体图。图34表示图33中嵌合部410的部分扩大图,图35表示嵌合部410的XXXV方向的箭头图,即表示从座椅后方看嵌合部410的侧面的图。
图36表示在从座椅外侧看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安装了支撑部件400及安全气囊模块62的状态的侧面图,图37表示从座椅内侧看相同状态的侧面图。图38表示图37的XXXVIII-XXXVIII截面图。
支撑部件400是为了在座椅宽度方向支持乘客从车辆施加的外力而设置的部件,例如以TPO(Thermo Polyolefin)、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等弹性树脂形成。支撑部件400安装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
如图32及图36所示,相对于支撑部件400,在座椅外侧配置有安全气囊模块62,安全气囊模块62通过支撑部件400相对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被安装。
如图32及图33所示,支撑部件400具备固定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板400A、固定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板400B、连结内侧板400A及外侧板400B的连结肋拱400F。
如图33所示,内侧板400A构成为在前后具有阶梯的阶梯构造,形成相对于前方,在后方与外侧板400B的间隔扩展的形状。
另外,肋拱400F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并连结内侧板400A及外侧板400B。肋拱400F与肋拱60F相同,因此省略详细内容,在比肋拱400F更靠座椅后方的位置,在内侧板400A与外侧板400B纸件形成有空间,在该空间配置有上部框架11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连结部分。
通过以此种方式配置肋拱400F,能够提高内侧板400A及外侧板400B的刚性,提高乘客的保持性,同时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
如图32所示,内侧板400A及外侧板400B在支撑部件400的前方端部相互连结,内侧板400A及外侧板400B以从前方端部至后方两者间隔逐渐扩展的方式构成。
另外,如图32所示,在外侧板400B的上方端部及后方端部分别设置有第1法兰部400C及第2法兰部400D。第1法兰部400C从外侧板400B的上方端部向座椅外侧延伸,第2法兰部400D从外侧板400B的后方端部向座椅外侧延伸,第1法兰部400C及第2法兰部400D在外侧板400B的上面后方的拐角处连接。此外,通过设置第1法兰部400C及第2法兰部400D能够保持车用座椅S的外观形状。
另外,安全气囊模块62抵接并配置于外侧板400B。在此,通过设置第1法兰部400C及第2法兰部400D,能够达到防止安全气囊模块62向上方及后方的错位。在此,就支撑部件400具有特征的构造进行说明。
支撑部件400的外侧板400B与支撑部件60的外侧板60B不同,向下侧延伸至与从安全气囊模块62的充气机62B延伸的第2安装部62E(第2双头螺栓)相对的位置。
另外,如图32所示,在外侧板400B中,在与第1安装部60D(第1双头螺栓)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切口部400G,在与第2安装部62E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插通第2安装部62E的螺栓插通孔416及螺栓插通孔416上下的狭缝418。
另外,如图33所示,在外侧板400B的座椅内侧的面形成有嵌合部410。此嵌合部410是嵌合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安全气囊安装孔12g的部位。
并且,如图34所示,嵌合部410具有向座椅内侧突出的凸部形状,在其中心形成有插通第2安装部62E的螺栓插通孔416(嵌合孔)。另外,形成有与螺栓插通孔416连结并将嵌合部410一分为二的狭缝418,被狭缝418分割的部分中,位于座椅后方的部位为第1突起部412,位于座椅前方的部位为第2突起部414。
如图35所示,第1突起部412为半圆柱形状,在其侧面形成有突出部424。并且,如图38所示,在支撑部件400的嵌合部410嵌合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安全气囊安装孔12g时,外侧板400B及突出部424通过夹住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来提高支撑部件400及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组装刚性,抑制松动的产生。
如图34所示,在第2突起部414形成有将半圆柱的一部分切下的阶梯状高低不平部420,进一步在阶梯状高低不平部420形成有贯穿孔422。在此,通过在第2突起部414设置阶梯状高低不平部420,能够靠近配置S弹簧17的卡止部17A及嵌合部410,如此能够使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即座椅框架小型化。另外,通过在配置于座椅前方侧的第2突起部414设置贯穿孔422,能够确保安全气囊模块62展开时施加荷重较大的座椅后方侧的第1突起部412的刚性,同时能够在插通第2安装部62E时使嵌合部410容易变形
接下来,参照图32、图37及图38就将安全气囊模块62、支撑部件400安装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所涉及的构成进行说明。
安全气囊模块62的第1安装部62D穿过切口部400G的旁边(即没有支撑部件400的位置)插通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安全气囊安装孔12a。并且,安全气囊模块62的第2安装部62E穿过嵌合部410的螺栓插通孔416插通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安全气囊安装孔12g。
如图37所示,在第1安装部62D中,通过以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与螺母430之间配置了垫圈432的状态紧固螺母430,第1安装部62D固定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
并且,第2安装部62E在插通于嵌合部410的螺栓插通孔416的状态下,通过嵌合部410嵌合于安全气囊安装孔12g,从而嵌合部410及第2安装部62E固定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
此外,通过将螺栓插通孔416的直径设置为比第2安装部62E的直径更小,能够提高插通于螺栓插通孔416的第2安装部62E与嵌合部410的嵌合力。据此,通过支撑部件400将安全气囊模块62安装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时抑制松动的产生。
另外,通过将螺栓插通孔416的直径设置为比第2安装部62E的直径更大,容易将第2安装部62E插通于螺栓插通孔416,因此能够提高安全气囊模块62的组装刚性。
另外,通过形成连结了螺栓插通孔416的狭缝418,第1突起部412及第2突起部414容易从螺栓插通孔416向外变形,因此容易将第2安装部62E插通于螺栓插通孔416。另外,在将第2安装部62E插通于螺栓插通孔416的状态下,第1突起部412及第2突起部414以相对于螺栓插通孔416向外侧打开的方式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气囊安装孔12g与嵌合部410的嵌合力。据此,能够提高支撑部件400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安装刚性。
在具备以上说明的支撑部件400的侧边安全气囊机构SA1中,从安全气囊模块62延伸的第1安装部62D与第2安装部62E中,能够将使用了螺母的紧固作为第1安装部62D的一点。据此,能够降低配件数量、紧固操作点的数量。在以此种方式降低了紧固点时,由于第1安装部62D及第2安装部62E分别相对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被固定,因此能够限制安全气囊模块62相对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旋转的动作。
注:
例如,具备上述支撑部件的座椅框架如下述形态。
(1)具备安装于座椅靠背的侧边框架且配置于所述侧边框架与安全气囊单元之间的支撑部件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具备与形成于所述侧边框架的第1孔部及从所述安全气囊单元延伸的第1双头螺栓两者嵌合的嵌合部,从所述安全气囊单元延伸的第2双头螺栓在插通于形成在所述侧边框架的第2孔部的状态下使用紧固部件被固定。
根据(1),安全气囊单元的第1双头螺栓与座椅靠背的侧边框架一同嵌合并固定于设置在支撑部件的嵌合部,通过使用紧固部件将第2双头螺栓紧固固定于侧边框架,能够抑制安全气囊单元的旋转,同时减少紧固处及紧固部件所需的数量。据此,能够降低安全气囊单元的安装操作的工时。
(2)根据(1)记载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框架中,所述嵌合部具有在插通于所述第1孔部的状态下嵌合的凸部,所述凸部具有在插通于所述第1双头螺栓的状态下嵌合的嵌合孔,所述嵌合部在所述第1双头螺栓插通于所述嵌合孔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孔部嵌合。
根据(2),能够准确地组装支撑部件。另外,能够使安全气囊单元的展开方向稳定。
(3)根据(1)或(2)记载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合部沿着所述第1双头螺栓插通的方向形成有狭缝。
根据(3),容易将第1双头螺栓插通于嵌合部的孔。另外,由于嵌合部容易变形,因此容易将嵌合部安装于侧边框架的孔。据此,能够提高将支撑部件、安全气囊单元安装于侧边框架的操作性。
(4)根据(3)记载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嵌合部至所述嵌合部与所述支撑部件的连接部形成所述狭缝。
根据(4),在将第1双头螺栓插通于嵌合部的孔时,由于嵌合部容易变形,因此容易将第1双头螺栓插通于嵌合部。另外,由于嵌合部容易变形,容易将嵌合部安装于侧边框架的孔。据此,能够提高将支撑部件、安全气囊单元安装于侧边框架的操作性。
(5)根据(3)或(4)记载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框架中,所述狭缝与所述嵌合孔相连结。
根据(5),由于嵌合部容易变形,容易将第1双头螺栓插通于嵌合部,同时容易将嵌合部安装于侧边框架的孔。据此,能够提高将支撑部件、安全气囊单元安装于侧边框架的操作性。
(6)根据(3)至(5)记载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部被所述狭缝分割的第1凸部及第2凸部中,位于座椅前方的第1凸部具有阶梯状高低不平部。
根据(6),由于嵌合部的第1凸部容易变形,容易将第1双头螺栓插通于嵌合部,同时容易将嵌合部安装于侧边框架的孔。据此,能够提高将支撑部件、安全气囊单元安装于侧边框架的操作性。
(7)根据(6)记载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框架中,所述阶梯状高低不平部形成有孔部。
根据(7),由于嵌合部的第1凸部容易变形,容易将第1双头螺栓插通于嵌合部,同时容易将嵌合部安装于侧边框架的孔。据此,能够提高将支撑部件、安全气囊单元安装于侧边框架的操作性。
(8)根据(6)或(7)记载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具有从侧壁突出的突出部。
根据(8)由于能够在突出部与支撑部件的面之间夹住侧边框架,因此能够提高支撑部件向侧边框架的组装刚性。
符号说明
S 车用座椅
S1 座椅靠背
S2 座椅衬垫
S3 头枕
SA 侧边安全气囊机构
SA1 侧边安全气囊机构
F1,F2,F1a 车用座椅框架
10 座椅靠背框架
11 上部框架
12L,12R 座椅靠背侧边框架
12a,12g 安全气囊安装孔
12b 织物夹安装孔
12c,12d,12e 筋部
12f 孔
13 下部框架
13a 下部框架下端部
13b 法兰部
14 倾斜轴
15 受压部件
15A 侧边线缆
15B 横向线缆
15C 中央线缆
16 上部横向构件
17,18 S弹簧
17A 卡止部
19 S弹簧钩托架
19A 固定部
19B 钩部
19C 筋部
20 座椅衬垫框架
21L,21R 衬垫侧边框架
21a,21b,21c,21d,21e 筋部
22 盘式框架
24 连结管
25 S弹簧
26 啮合钩
27 固定托架
30 滑动导轨机构
31 底部导轨
32 上部导轨
40 高度调整机构
45 连杆
46 高度调整操作部
50 倾斜机构
51 倾斜操作部
60 支撑部件
60A 内侧板
60B 外侧板
60C 第1法兰部
60D 第2法兰部
60E 螺丝安装部
60F 肋拱(连结板)
61 螺丝
62 安全气囊模块
62A 安全气囊
62B 充气机
62D 第1安装部
62E 第2安装部
64 线束
66 织物安装板
66A 矩形区域
66B 弓形区域
66C 第1贯穿孔
66D 第2贯穿孔
66E 第3贯穿孔
66F 第1缝制部
66G 第2缝制部
67 垫圈
68 内侧织物
68A 第1孔部
68B 第2孔部
69 外侧织物
70 织物缝制部
71 裂开部
72 缓冲材料
73 表皮
100 腰部支持部件
110 连结区域
111 凸部
112 位置决定孔
120 腰部支持区域
121 筋部
130 后方延伸区域
131 凹部
140 弯曲部
141 弯曲部后方延伸区域
142 弯曲部下端部
143 凹部
145 部件安装用孔
150 连接部
151 加强部
160 切口部
200 焊接部
201 筋部
300,310,350 往复运动气缸
301,311 接口
320,321 线缆
330 弯折立起部
331 孔部
340 导轨下托架
341 啮合用孔
400 支撑部件
400A 内侧板
400B 外侧板
400C 第1法兰部
400D 第2法兰部
400E 螺丝安装部
400F 肋拱(连结板)
400G 切口部
410 嵌合部
412 第1突起部
414 第2突起部
416 螺栓插通孔
418 狭缝
420 阶梯状高低不平部
422 贯穿孔
424 突出部
430 螺母
432 垫圈

Claims (1)

1.一种车用座椅,具备安装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并用于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支持乘客的支撑部件,
所述支撑部件具备固定于所述座椅靠背侧边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板、固定于所述座椅靠背侧边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板、连结所述内侧板及所述外侧板的前侧的多个肋拱;
在所述内侧板的后方端部设置有螺丝安装部;
该螺丝安装部由螺丝贯穿孔及该螺丝贯穿孔周围的壁厚部构成,
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与所述座椅靠背侧边框架连结的上部框架;
在所述座椅靠背侧边框架安装有织物安装板;
所述织物安装板的下端位于比在所述座椅靠背侧边框架形成的筋部更靠上;
所述内侧板形成相对于前方,在后方与所述外侧板的间隔扩展的形状;
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内侧板中,紧固于所述上部框架与所述座椅靠背侧边框架的连结部分,在所述外侧板中,抵接于所述座椅靠背侧边框架的座椅外侧部分并且为自由端。
CN202110172229.3A 2015-10-02 2016-02-26 座椅框架 Pending CN1128960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7156 2015-10-02
JP2015197156 2015-10-02
JPPCT/JP2015/080829 2015-10-30
PCT/JP2015/080829 WO2017056337A1 (ja) 2015-10-02 2015-10-30 シートフレーム
CN201680054895.4A CN108025665B (zh) 2015-10-02 2016-02-26 座椅框架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4895.4A Division CN108025665B (zh) 2015-10-02 2016-02-26 座椅框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96001A true CN112896001A (zh) 2021-06-04

Family

ID=5842282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3265.5A Pending CN108025664A (zh) 2015-10-02 2015-10-30 座椅框架
CN201680054895.4A Active CN108025665B (zh) 2015-10-02 2016-02-26 座椅框架
CN202110172229.3A Pending CN112896001A (zh) 2015-10-02 2016-02-26 座椅框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3265.5A Pending CN108025664A (zh) 2015-10-02 2015-10-30 座椅框架
CN201680054895.4A Active CN108025665B (zh) 2015-10-02 2016-02-26 座椅框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0787103B2 (zh)
EP (2) EP3912854B1 (zh)
JP (5) JP6558442B2 (zh)
CN (3) CN108025664A (zh)
WO (2) WO20170563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58442B2 (ja) * 2015-10-02 2019-08-1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
WO2018029899A1 (ja) 2016-08-09 2018-02-1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
JP6404882B2 (ja) * 2016-10-28 2018-10-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926931B2 (ja) * 2017-10-18 2021-08-2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乗物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604491B2 (ja) * 2018-03-28 2019-11-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7029374B2 (ja) * 2018-09-27 2022-03-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JP7470492B2 (ja) * 2019-03-01 2024-04-1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112995B2 (ja) 2019-09-13 2022-08-0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7389357B2 (ja) 2020-04-10 2023-11-3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り物用シート
US20240116471A1 (en) * 2021-02-17 2024-04-1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48664A (en) * 1979-04-12 1980-12-17 Gilardini Spa Vehicle seat
CN102458916A (zh) * 2009-06-29 2012-05-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
WO2012157099A1 (ja) * 2011-05-18 2012-11-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構成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010452A (ja) * 2011-06-29 2013-01-17 Ts Tech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TW201532565A (zh) * 2014-02-28 2015-09-01 Ts Tech Co Ltd 車輛用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68836A1 (en) * 2002-03-11 2003-09-11 Eiji Sato Side airbag apparatus
JP2008067722A (ja) 2003-03-31 2008-03-27 T S Tec Kk 超高張力鋼板製自動車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EP1613193B1 (en) 2003-03-31 2010-08-18 TS Tech Co., Ltd. Seat back frame for vehicle seat
US7644987B2 (en) * 2004-09-27 2010-01-12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having active head restraint system
JP4612519B2 (ja) * 2005-10-11 2011-01-1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シートの構造
EP2325041B1 (en) * 2008-09-01 2018-05-23 TS Tech Co., Ltd. Seat frame and vehicle seat
KR101028399B1 (ko) * 2008-09-10 2011-04-15 현대다이모스(주) 차량용 시트의 허리 지지장치
US20110148157A1 (en) * 2009-12-15 2011-06-23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Inc. Vehicle seat with pelvis-motion regulator
JP5576111B2 (ja) 2009-12-28 2014-08-2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5639367B2 (ja) * 2010-02-24 2014-12-1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WO2012005280A1 (ja) * 2010-07-09 2013-09-0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189146B2 (ja) * 2010-08-26 2013-04-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9010855B2 (en) * 2010-09-17 2015-04-2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eat
WO2012043559A1 (ja) * 2010-09-30 2012-04-0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WO2012086804A1 (ja) * 2010-12-24 2012-06-2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DE112012002202T5 (de) 2011-05-25 2014-03-13 Ts Tech Co., Ltd. Fahrzeugsitz
FR2981307B1 (fr) * 2011-10-12 2014-04-11 Sncf Siege passager pour vehicule ferroviaire de transport
JP6336910B2 (ja) 2012-10-01 2018-06-0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バックレスト
JP6239271B2 (ja) * 2013-05-31 2017-11-2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そ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JP2015051700A (ja) 2013-09-06 2015-03-1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TWI548548B (zh) 2014-01-16 2016-09-11 Ts Tech Co Ltd 安裝構件及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JP6334185B2 (ja) 2014-02-04 2018-05-3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6224045B2 (ja) * 2015-10-02 2017-11-0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
JP6558442B2 (ja) * 2015-10-02 2019-08-1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48664A (en) * 1979-04-12 1980-12-17 Gilardini Spa Vehicle seat
CN102458916A (zh) * 2009-06-29 2012-05-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
WO2012157099A1 (ja) * 2011-05-18 2012-11-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構成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010452A (ja) * 2011-06-29 2013-01-17 Ts Tech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TW201532565A (zh) * 2014-02-28 2015-09-01 Ts Tech Co Ltd 車輛用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5664A (zh) 2018-05-11
WO2017056521A1 (ja) 2017-04-06
CN108025665A (zh) 2018-05-11
CN108025665B (zh) 2021-03-09
US10787103B2 (en) 2020-09-29
EP3912854B1 (en) 2023-04-05
JP6558442B2 (ja) 2019-08-14
EP3357744B1 (en) 2021-04-21
JP2019172265A (ja) 2019-10-10
JPWO2017056337A1 (ja) 2018-07-12
JP2023063393A (ja) 2023-05-09
US20180290569A1 (en) 2018-10-11
JP6677893B2 (ja) 2020-04-08
EP3357744A1 (en) 2018-08-08
WO2017056337A1 (ja) 2017-04-06
JP7004919B2 (ja) 2022-01-21
US20180290568A1 (en) 2018-10-11
JP2021119073A (ja) 2021-08-12
JPWO2017056521A1 (ja) 2018-07-19
EP3912854A1 (en) 2021-11-24
EP3357744A4 (en) 2019-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25665B (zh) 座椅框架
US11560076B2 (en) Vehicle seat
JP557611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10239561B2 (en) Side collision load transmission structure
WO2013133245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4101617B2 (ja) シートのフレーム構造体
JP2022168254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98985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24027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135094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189037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01119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58461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3122071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4764141B2 (ja)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JP558461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3799724A (zh) 车辆座椅
JP2018016314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3189108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7222359A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