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46685A - 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46685A
CN112846685A CN202010098252.8A CN202010098252A CN112846685A CN 112846685 A CN112846685 A CN 112846685A CN 202010098252 A CN202010098252 A CN 202010098252A CN 112846685 A CN112846685 A CN 1128466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rangement
pitch
heat exchange
hairpin
exchange tub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9825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46685B (zh
Inventor
马场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daka Seiki KK
Original Assignee
Hidaka Sei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daka Seiki KK filed Critical Hidaka Seiki KK
Publication of CN112846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66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466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66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9/00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9/00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 B23P19/02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for connecting objects by press fit or for detaching sa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To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其能够使按压部一体化而有助于零部件件数的减少,另外,能够容易地对使发夹状热交换管移动的按压部进行控制。在插入位置侧设有隔开层叠翅片的透孔的间距的2倍的间隔地沿水平方向排列有多个第1配置板的2倍间距排列部,此外,设有以比层叠翅片的透孔的间距宽至少2倍的间隔的宽间距沿水平方向排列有多个上表面水平的第2配置板的宽间距排列部,此外,设有,将在宽间距排列部的各第2配置板配置的多个发夹状热交换管的上游侧端部向2倍间距排列部方向按压的按压部,使宽间距排列部移动,以使配置有待插入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第2配置板位于与所制造的热交换器的段数相对应地使用的第1配置板的上游侧。

Description

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向层叠起来的翅片插入的发夹状热交换管在向插入装置移送之前排列的排列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0所示,制冷装置等的热交换器通过向层叠翅片10的透孔11插入供热介质流通的热交换用管而构成,该层叠翅片10通过将形成有透孔11的翅片9层叠多片而构成。作为热交换用管,使用将铜管在中央部弯曲为字母U状而形成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
如图11所示,在将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层叠翅片10插入时,使用插入装置5(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315151号公报的图5)。
在此图示的插入装置5预先将层叠翅片10在上下方向上层叠,使发夹状热交换管20从上方下降而向层叠翅片10插入。
向插入装置5的背面侧输送从管弯曲装置即弯管机排出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中央的弯曲部21挂在杆6上并悬吊。
悬吊于杆6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插入装置5的排列装置7输送。排列装置7具有上表面朝向插入位置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板8。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中央的弯曲部21配置在倾斜板8的上表面,发夹状热交换管20通过其自重自动地朝向插入位置侧滑动移动。
另外,这样的倾斜板8朝向图11的纸面进深方向设有多个,发夹状热交换管20分别存放于该多个倾斜板8。
位于倾斜板8的最下部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通过把持装置4把持弯曲部21而被把持并被向层叠翅片(未图示)插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3151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8/0879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发夹状热交换管有时腿部扩展或者扭转,未与插入对象的透孔的间距成为相同的宽度的情况较多。因此,在以往的技术那样的排列装置7上预先悬挂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结构中,为了防止相邻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腿部22彼此之间接触,必须预先尽量扩大倾斜板8的间隔。
但是,当扩大倾斜板8的间隔时,存放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间隔变得比形成于层叠翅片10的透孔11的间距(标准间距)大。因而,在将排列于排列装置7的多个发夹状热交换管20取出并向层叠翅片10的透孔11插入的情况下,需闭合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腿部22,且需使各发夹状热交换管接近,以使多个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间隔成为与透孔的间距相同的间隔。
因此,提出了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8/087924号公报)所示那样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
专利文献2所示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具备沿水平方向排列的多个配置板,该配置板用于配置从弯管机输送来的发夹状热交换管,且上表面朝向层叠翅片插入的插入装置侧向下方倾斜。
多个配置板在插入装置侧作为具有插入目的地即层叠翅片的透孔的间距的2倍的间隔的2倍间距排列部而构成,在倾斜方向的上游侧构成有具有层叠翅片的透孔的间距的4倍的间隔的宽间距排列部,并且针对每个配置板设有用于使发夹状热交换管在上游侧和下游侧于不同的位置停止的止挡装置,以防止配置于2倍间距排列部的各配置板的发夹状热交换管在相同的位置相邻。
另外,为了使存积于宽间距排列部的发夹状热交换管逐根地向2倍间距排列部移动,设有将存积于宽间距排列部的发夹状热交换管逐根分离的分离件和保持最下游侧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止挡件。
另外,关于热交换器,根据将发夹状热交换管的配置段数设为几段、最终产品,而与之相应地存在多种段数的热交换器。
在图12中示出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那样的以往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的概略俯视图。此外,图12的发夹状热交换管是如下的结构,即,像专利文献2那样,从宽间距排列部到2倍间距排列部36为止,配置板32的上表面为倾斜面,通过解除止挡件,发夹状热交换管利用自重移动。
例如,在10段产品的情况中,为了排列5根发夹状热交换管20,在2倍间距排列部36需要5列配置板32(在1根发夹状热交换管中,2根热交换管插入层叠翅片,因此,10段产品是指,插入有5根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层叠翅片)。
并且,为了向5列2倍间距排列部36送入发夹状热交换管20,使用3列设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上游侧的宽间距排列部34的配置板32。
因而,在使排列于宽间距排列部34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移动的情况下,在制造10段产品的情况下,必须使用能够使发夹状热交换管移动与宽间距排列部的3列相应的量的止挡件70。
另外,例如在20段产品的情况中,为了排列10根发夹状热交换管20,需要10列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32。并且,为了向10列2倍间距排列部36送入发夹状热交换管20,使用5列设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上游侧的宽间距排列部34的配置板32。
另外,在30段产品的情况中,为了排列15根发夹状热交换管20,需要15列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32。并且,为了向15列2倍间距排列部36送入发夹状热交换管20,使用8列设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上游侧的宽间距排列部的配置板32。
这样,在以往的排列装置中,必须根据产品的段数来相对于宽间距排列部的各列设置缸体,必须在各列驱动利用缸体进行动作的止挡件70,存在零部件件数较多并且控制复杂的课题。
此外,即使不采用利用止挡件70使宽间距排列部34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移动的结构,而是采用从上游侧将发夹状热交换管20推出来使之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移动的结构,也在配置板的各列需要缸体或致动器等,存在零部件件数较多并且控制复杂的课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产品段数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零部件件数并且控制较容易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将向热交换器用的层叠翅片的透孔插入的发夹状热交换管排列,在向作为插入对象的所述层叠翅片插入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插入位置侧设有2倍间距排列部,在该2倍间距排列部中,隔开层叠翅片的透孔的间距的2倍的间隔地沿水平方向排列有多个第1配置板,发夹状热交换管的弯曲部配置在该第1配置板的上端部,且该第1配置板具有上表面朝向插入位置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在所述第1配置板的倾斜方向上的上游侧设有宽间距排列部,在该宽间距排列部中,以比层叠翅片的透孔的间距宽至少2倍的间隔的宽间距沿水平方向排列有多个第2配置板,发夹状热交换管的弯曲部配置在第2配置板的上端,且该第2配置板的上表面水平,该宽间距排列部设为能够沿着多个第2配置板的配置方向水平移动,在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的上游侧设有按压部,该按压部将在该宽间距排列部的各所述第2配置板配置的多个发夹状热交换管的上游侧端部向所述2倍间距排列部方向按压,在所述2倍间距排列部与所述宽间距排列部之间设有可动排列部,在该可动排列部中,以与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相同的间距配置有多个所述第1配置板,该可动排列部能够沿着多个所述第1配置板的配置方向水平移动,在该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设有第1止挡件装置,该第1止挡件装置使在所述2倍间距排列部的各第1配置板配置的发夹状热交换管停止。使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移动,以使配置有待插入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第2配置板位于与所制造的热交换器的段数相对应地使用的第1配置板的上游侧。
通过采用该结构而产生的作用如下。作为产品的热交换器的大小由段数表示,通常存在32段产品、30段产品、26段产品、24段产品、……10段产品等。段数与贯穿层叠翅片的热交换管的根数含义相同,32段产品是指32根热交换管插入层叠翅片。此外,发夹状热交换管具有通过将2根热交换管由字母U状的部分连结起来而成的形状,因此,插入32根热交换管是指需要16根发夹状热交换管。另一方面,在20段产品的情况中,由于20根热交换管插入层叠翅片,因此,所需的发夹状热交换管为10根。
并且,例如若是配置有16个第1配置板的排列装置,则能够应对32段以下的产品。在配置有16个第1配置板的排列装置中制造32段产品的情况下,16个第1配置板全都被使用。但是,例如在应对20段产品的情况下,仅使用16个第1配置板中的10个。
在本发明中,以仅相对于所使用的第1配置板存在宽间距排列部的方式,使宽间距排列部移动。并且,按压部针对所有第2配置板来使发夹状热交换管向第1配置板方向移动,但宽间距排列部向与所使用的第1配置板相对应的位置移动,因此,能够仅按压移动到与所使用的第1配置板相对应的位置的第2配置板的发夹状热交换管。
因此,也可以不设置使发夹状热交换管向多个第2配置板分别移动的结构,能够使按压部一体化而有助于零部件件数的减少,另外,能够容易地对使发夹状热交换管移动的按压部进行控制。
另外,也可以是,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的特征在于,在该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设有使所述宽间距排列部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在该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设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的由第1驱动装置驱动的水平移动距离,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移动,以使配置有待插入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第2配置板位于与所制造的热交换器的段数相对应地使用的第1配置板的上游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以仅相对于所使用的第1配置板存在宽间距排列部的方式,使宽间距排列部移动。
另外,也可以是,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的特征在于,在该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设有端部侧按压部,该端部侧按压部仅将配置于与端部侧第1配置板相对应的第2配置板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上游侧端部向所述2倍间距排列部方向按压,所述端部侧第1配置板为所述2倍间距排列部中的、排列有多个的第1配置板中的位于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的移动方向上的端部的配置板,该端部侧按压部设为能够与所述按压部分开地独立驱动。
根据该结构,在产品的段数为6+4n(n=0以上的整数)的情况中,能够控制端部侧按压部来防止发夹状热交换管向2倍间距排列部的第1个配置板移动,以防止在2倍间距排列部多余地配置出1列的量的发夹状热交换管。
另外,也可以是,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可动排列部的上游侧设有第2止挡件装置,该第2止挡件装置使从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移动过来的发夹状热交换管在被向所述可动排列部供给之前停止,在该第2止挡件装置中设有与所述2倍间距排列部中的、排列有多个的第1配置板中的位于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的移动方向上的端部的端部侧第1配置板相对应的位置的端部侧止挡件,该端部侧止挡件设为能够与所述第2止挡件分开地独立驱动。
根据该结构,在产品的段数为6+4n(n=0以上的整数)的情况中,能够在控制上述的端部侧按压部的同时,控制端部侧止挡件来防止发夹状热交换管向2倍间距排列部的第1个配置板移动,以防止在2倍间距排列部多余地配置出1列的量的发夹状热交换管。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能够使按压部一体化而有助于零部件件数的减少,另外,能够容易地对使发夹状热交换管移动的按压部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发夹状热交换管的俯视图。
图2是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在图3中使可动排列部进行了移动的情形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制造6段产品时的、使发夹状热交换管从可动排列部向2倍间距排列部的第偶数个配置板移动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制造6段产品时的、使可动排列部移动并使发夹状热交换管向2倍间距排列部的第奇数个配置板移动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在制造6段产品时不使端部侧按压部和端部侧止挡件进行动作而不使2倍间距排列部的第1个发夹状热交换管移动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在制造20段产品时使宽间距排列部进行了移动的情形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在图8中使可动排列部进行了移动的情形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将发夹状热交换管向层叠翅片插入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11是以往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以往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以下简称作排列装置)。
首先,在图1中示出发夹状热交换管的俯视图。
发夹状热交换管20为铜管等导热性较高的材质的金属管,并在中央的弯曲部21弯曲为字母U状。
发夹状热交换管20被弯管机(未图示)弯曲为字母U状,因此,因其弹性力引起腿部22扩展的情况较多,另外,有时也发生弯曲、扭转。因此,在从弯管机向相对于层叠翅片插入的插入装置移送之前,需要利用本实施方式这样的排列装置进行排列。
在图2中示出排列装置的侧视图,在图3中示出排列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排列装置30具有沿水平方向排列的多个配置板32。配置板32构成为其上表面朝向插入装置侧(未图示)下降的倾斜部32a。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也将在倾斜部32a中变低的那一侧即插入装置侧称作下游侧,将变高的那一侧即弯管机侧称作上游侧。
发夹状热交换管20通过将弯曲部21挂在配置板32的倾斜部32a来配置。当将发夹状热交换管20配置于配置板32时,各自的腿部22以夹着配置板32的方式配置于左右两侧。
配置板32彼此之间的水平方向上的间隔在上游侧为作为插入对象的层叠翅片的透孔的间距的4倍的间隔。该上游侧的多个配置板32设于宽间距排列部34。
此外,宽间距排列部34中的配置板32的上表面形成为水平面,而不是倾斜面。
宽间距排列部34构成为,能够在配置板32的配置方向即与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移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水平移动。具体而言,在宽间距排列部34的底面设有多个带车轮的脚轮35,从而能够移动。不过,作为移动部件,并不限定于脚轮。
在宽间距排列部34设有移动装置37,该移动装置37使宽间距排列部34在与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移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作为移动装置37,能够采用例如滚珠丝杠与马达的组合或者气缸等直线运动装置。
在宽间距排列部34的上方设有将多个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下游侧按压的按压部40。
如在图3的左侧图示的那样,按压部40是在配置板32的位置形成有狭缝42的板状的构件。按压部40使设于宽间距排列部34的多个配置板32中的、除了宽度方向(与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移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任一端部的配置板32之外的其他多个配置板32进入狭缝42,并能够同时按压配置于多个配置板32的各发夹状热交换管20。
在按压部40设有使按压部40进行上下运动的上下运动装置48和使按压部40沿着发夹状热交换管的移送方向移动的移动装置50。
上下运动装置48和移动装置50由例如滚珠丝杠和马达的组合或者气缸等驱动装置构成。
上下运动装置48和移动装置50被控制部52控制,该控制部52由CPU和存储器等构成。
另外,相对于多个配置板32中的位于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的配置板32,设有仅与该一端部侧的配置板32相对应的端部侧按压部44。在端部侧按压部44形成有供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配置板32进入的狭缝46。
在端部侧按压部44连接有与上述的按压部40不同的上下运动装置和移动装置(未图示),该端部侧按压部44能够在控制部52的控制下与按压部40分开地独立驱动。
下游侧的配置板32彼此之间的水平方向上的间隔为层叠翅片的透孔的间距的2倍。该下游侧的多个配置板32设于2倍间距排列部36。
即,在2倍间距排列部36中,沿水平方向排列地配置有数量为宽间距排列部34的配置板32的数量的2倍的配置板32。
另外,在权利要求书中,将设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设为第1配置板,将设于宽间距排列部34的配置板设为第2配置板,但在详细的说明中,它们均作为配置板32进行说明。
在2倍间距排列部36与宽间距排列部34之间设有可动排列部38和中间排列部39。中间排列部39与宽间距排列部34的下游侧相连续地配置,各配置板32的间隔与宽间距排列部34的间隔相同,并设有与宽间距排列部34相同数量的配置板32。
另外,中间排列部39中的各配置板32形成为其上表面向插入装置侧倾斜的倾斜面。中间排列部39的各配置板32的倾斜面的上端部与宽间距排列部34的各配置板32的高度平齐,中间排列部39的各配置板32的倾斜面的下端部与可动排列部38的各配置板32的上端部的高度平齐。因而,中间排列部39的各配置板32能够将宽间距排列部34与可动排列部38之间无台阶地连续地连接起来。
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32的数量设为与宽间距排列部34相同,配置板32彼此之间的间隔也与宽间距排列部34相同。
另外,可动排列部38中的各配置板32形成为其上表面向插入装置侧倾斜的倾斜面。可动排列部38的各配置板32的倾斜面的上端部与中间排列部39的各配置板32的高度平齐,可动排列部38的各配置板32的倾斜面的下端部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各配置板32的上端部的高度平齐。因而,可动排列部38的各配置板32能够将中间排列部39与2倍间距排列部36之间无台阶地连续地连接起来。
可动排列部38设为能够使多个配置板32同时沿水平方向移动。可动排列部38采用例如滚珠丝杠与马达的组合或者气缸等移动装置54来使多个配置板32沿水平方向移动。
如图2所示,对于配置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32、配置于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32以及配置于中间排列部39的配置板32,从侧面看时,倾斜部32a连续。因而,在从宽间距排列部34移送了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该发夹状热交换管20因自重而滑落,在2倍间距排列部36、可动排列部38以及中间排列部39分别设有抵接于所配置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下游侧端面的止挡件60、58、56。
止挡件60位于配置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各配置板32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下游侧,在该位置支承发夹状热交换管20并使之停止。
止挡件58位于配置于可动排列部38的各配置板32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下游侧,在该位置支承发夹状热交换管20并使之停止。
止挡件56位于配置于中间排列部39的各配置板32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下游侧,在该位置支承发夹状热交换管20并使之停止。
此外,关于设于中间排列部39的止挡件56,相对于多个配置板32中的位于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的配置板32设置仅与该一端部侧的配置板32相对应的端部侧止挡件57。
各止挡件60、58、56分别设为能够通过上下运动装置62、64、66进行上下运动。上下运动装置62、64、66由例如滚珠丝杠和马达的组合或者气缸等构成。
上下运动装置62、64、66被控制部52控制。此外,在中间排列部39中的端部侧止挡件57连接有与上述的止挡件56不同的上下运动装置(未图示),该端部侧止挡件57能够在控制部52的控制下与止挡件56分开地独立驱动。
接着,说明排列装置的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排列装置为如下的结构,即,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32的数量为16片,能够排列16个发夹状热交换管。由于从1个发夹状热交换管插入2根热交换管,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排列装置是最多能够排列与32段产品相对应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装置。
(制造32段产品时的实施方式)
在图3中示出制造32段产品时的情况。在图3中,在未使宽间距排列部34移动的状态下排列发夹状热交换管。
利用弯管机制造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配置于宽间距排列部34的各配置板32。此外,在从弯管机送入发夹状热交换管20时,按压部40、44被控制为位于配置板32的上方,以防止成为发夹状热交换管20相对于配置板32进行配置的配置动作的障碍。
宽间距排列部34的各配置板32的上表面为水平面,因此从弯管机输送来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保持原状地存积于宽间距排列部34。
在使发夹状热交换管20从宽间距排列部34向下游侧移动的情况下,控制部52控制上下运动装置48来使按压部40、44下降。并且,控制部52控制移动装置50来使按压部40、44向下游侧移动,从而对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上游侧端部进行按压,使配置于各配置板32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中间排列部39移动。
移动到中间排列部39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被止挡件56、57支承下游侧端部并停止。
在控制部52的作用下,上下运动装置66驱动,止挡件56、57上升,从而配置于中间排列部39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通过自重向可动排列部38滑落。
从中间排列部39移动过来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被止挡件58支承下游侧端部并停止。
在控制部52的作用下,上下运动装置64驱动,止挡件58上升,从而配置于可动排列部38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通过自重向2倍间距排列部36滑落。
在可动排列部38维持位于图3所示的位置的状态并且止挡件58上升了的情况下,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32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32的第偶数个配置板32排列在一直线上,因此,配置于可动排列部38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第偶数个配置板32移动。
控制部52使止挡件58上升来使配置于可动排列部38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偶数个配置板32移动之后,驱动上下运动装置64来使止挡件58下降。
接着,控制部52驱动移动装置54,使可动排列部38沿宽度方向移动与2倍间距相应的距离。在图4中示出可动排列部38移动了与2倍间距相应的距离的状态。
在图4所示的位置的止挡件58上升了的情况下,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32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32的第奇数个配置板32排列在一直线上,因此,配置于可动排列部38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第奇数个配置板32移动。
并且,在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32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奇数个配置板32排列在一直线上的状态下,控制部52使止挡件58上升来使配置于可动排列部38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通过自重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奇数个配置板32移动。
在发夹状热交换管20从可动排列部38移动到2倍间距排列部36之后,控制部52进行控制,驱动移动装置54来使可动排列部38返回原来的位置(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32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偶数个配置板32的位置一致的位置)。
(关于独立驱动的按压部)
此外,关于宽间距排列部34的按压部,仅将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端部侧的配置板相对应的位置的端部侧按压部44设为能够独立地进行动作,以及仅将中间排列部39的止挡件57设为能够独立地进行动作,其原因如下所述。
采用上述结构是为了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利用可动排列部38在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偶数个配置板和第奇数个配置板中交替地排列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情况下,在产品段数为6+4n(n=0以上的整数)时,不在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1个配置板排列发夹状热交换管20。
基于图5~图7来说明上述情形。
在制造6段产品的情况下,6根热交换管插入翅片,因此发夹状热交换管20需要3根。因而,使用3个配置板来排列3个发夹状热交换管20。另外,如图3所示,可动排列部38的各配置板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偶数个配置板对齐时设为初始状态。
如图5所示,在处于可动排列部38的各配置板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偶数个配置板对齐的初始状态时,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1)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2移动。另外,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2)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4移动。
然后,如图6所示,当可动排列部38移动,可动排列部38的各配置板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奇数个配置板对齐时,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1)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1移动。另外,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2)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3移动。
这样,当为了制造出使用3根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6段产品,从可动排列部38向2倍间距排列部36输送出发夹状热交换管20时,配置板成为4列,多余出1列的量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
因此,在制造6段产品的情况下,要求控制为,在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1)中,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2输送出发夹状热交换管20,不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1输送出发夹状热交换管20。也就是说,在为了用于制造6段产品而排列发夹状热交换管20时,不使用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一个配置板,而是使用配置板2~4来排列3根发夹状热交换管20。
以下,对于使用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2~4来排列3根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宽间距排列部34设有端部侧按压部44,该端部侧按压部44配置在位于移动方向的起始侧端部的配置板32。并且,在中间排列部39中,在与端部侧按压部44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端部侧止挡件57。
控制部52在处于可动排列部38位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偶数个配置板的初始状态时,使端部侧按压部44在与按压部40相同的时刻进行动作,使宽间距排列部34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下游侧的中间排列部39移动。
并且,控制部52在处于可动排列部38位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偶数个配置板的初始状态时,使端部侧止挡件57在与止挡件56相同的时刻进行动作,使中间排列部39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下游侧的可动排列部38移动。
这样,发夹状热交换管20从可动排列部38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偶数个配置板即配置板2和4移动。
以上所述的动作与在图5中说明的状态相同。
接着,基于图7,对控制部52使可动排列部38向端部方向移动了与2倍间距相应的距离后的状态进行说明。此时处于可动排列部38位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奇数个配置板的状态。
然后,控制部52在该状态时不使端部侧按压部44进行动作,仅使按压部40进行动作。因此,宽间距排列部34的端部侧的配置板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不向中间排列部39移动。
并且,控制部52在该状态时不使端部侧止挡件57进行动作,仅使止挡件56进行动作。因此,中间排列部39的端部侧的配置板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不向可动排列部38的端部侧的配置板(1)移动。
因而成为在可动排列部38的端部侧的配置板不存在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状态,成为未在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1排列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情形,能够在配置板2~4排列发夹状热交换管20来进行6段产品的制造。
如上所述,在制造6段产品的情况下,不使用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1而是使用配置板2~4,能够防止排列出1列多余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
另外,作为不使用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1地排列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产品,除了6段产品之外,还适用于像10段产品、14段产品、18段产品、22段产品……这样6+4n(n=0以上的整数)段产品的情况中。
在假如不采用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在6+4n段产品的情况中,当欲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1进行排列时,必须使宽间距排列部34的按压部针对每个配置板单独进行动作,结果无法减少零部件件数。
(制造20段产品时的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制造20段产品时的实施方式。
首先,在20段产品的情况中,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32需要10个。并且,为了与10个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相对应,宽间距排列部34的配置板的数量需要5个。
因此,如图8所示,控制部52驱动移动装置37,使宽间距排列部34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的序号较小的那一侧移动。宽间距排列部34的多个配置板中的、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配置板的序号较小的那一侧相对应的配置板向自中间排列部39偏离的位置移动,然后成为完全未在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11个配置板32及其之后的配置板32配置宽间距排列部34的状态。
在图8的例子中,宽间距排列部34的配置板1~3不与中间排列部39连接,配置板4~8经由中间排列部39与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1)~(5)相连接。
在图8的状态下,当控制部52驱动按压部40和端部侧按压部44时,宽间距排列部34的从配置板4至配置板8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中间排列部39移动。
然后,通过控制部52使中间排列部39的端部侧止挡件57和止挡件56上升,中间排列部39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通过自重向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1)~(5)移动。
并且,通过控制部52使可动排列部38的止挡件58上升,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1)~(5)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通过自重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偶数个配置板2、4、6、8、10移动。
然后,接着,控制部52驱动按压部40和端部侧按压部44,使宽间距排列部34的从配置板4至配置板8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中间排列部39移动。
然后,通过控制部52使中间排列部39的端部侧止挡件57和止挡件56上升,中间排列部39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通过自重向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1)~(5)移动。
以上的动作与在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偶数个配置板2、4、6、8、10排列发夹状热交换管20的动作相同。
在图9示出可动排列部38向序号小的端部方向移动了与2倍间距相应的距离后的情形。
在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偶数个配置板2、4、6、8、10排列了发夹状热交换管20之后,接着向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1)~(5)供给了发夹状热交换管20,在该情况下,控制部52驱动移动装置54,使可动排列部38向序号小的端部方向移动与2倍间距相应的距离。
由此,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1)~(5)与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奇数个配置板1、3、5、7、9相连接。
控制部52在使可动排列部38移动之后,使止挡件58上升,从而可动排列部38的配置板(1)~(5)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通过自重向2倍间距排列部36的第奇数个配置板1、3、5、7、9移动。
通过以上的动作能够在2倍间距排列部的配置板1~10排列发夹状热交换管20,能够利用单独设置的插入装置将发夹状热交换管20向20段产品的翅片插入。
这样,能够与作为制造对象的热交换器用翅片的段数相对应地,限制宽间距排列部34的配置板的使用个数,防止排列出不需要的根数的发夹状热交换管20。另外,关于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少配套部件的件数(针对每个配置板的按压部和分别驱动这些按压部的装置)且防止导致控制方法复杂化。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控制部的控制下驱动移动装置37来使宽间距排列部34移动的例子,但宽间距排列部34的移动也可以由操作者手动进行。
关于以上本发明,举出适合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多种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多种变形,这是不言而喻的。

Claims (4)

1.一种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种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将向热交换器用的层叠翅片的透孔插入的发夹状热交换管排列,
在向作为插入对象的所述层叠翅片插入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插入位置侧设有2倍间距排列部,在该2倍间距排列部中,隔开层叠翅片的透孔的间距的2倍的间隔地沿水平方向排列有多个第1配置板,发夹状热交换管的弯曲部配置在该第1配置板的上端部,且该第1配置板具有上表面朝向插入位置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
在所述第1配置板的倾斜方向上的上游侧设有宽间距排列部,在该宽间距排列部中,以比层叠翅片的透孔的间距宽至少2倍的间隔的宽间距沿水平方向排列有多个第2配置板,发夹状热交换管的弯曲部配置在该第2配置板的上端部,且该第2配置板的上表面水平,
该宽间距排列部设为能够沿着多个第2配置板的配置方向水平移动,
在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的上游侧设有按压部,该按压部将在该宽间距排列部的各所述第2配置板配置的多个发夹状热交换管的上游侧端部向所述2倍间距排列部方向按压,
在所述2倍间距排列部与所述宽间距排列部之间设有可动排列部,在该可动排列部中,以与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相同的间距配置有多个所述第1配置板,该可动排列部能够沿着多个所述第1配置板的配置方向水平移动,
在该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设有第1止挡件装置,该第1止挡件装置使在所述2倍间距排列部的各第1配置板配置的发夹状热交换管停止。
使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移动,以使配置有待插入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第2配置板位于与所制造的热交换器的段数相对应地使用的第1配置板的上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该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设有使所述宽间距排列部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
在该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设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的由第1驱动装置驱动的水平移动距离,
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移动,以使配置有待插入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第2配置板位于与所制造的热交换器的段数相对应地使用的第1配置板的上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该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设有端部侧按压部,该端部侧按压部仅将配置于与端部侧第1配置板相对应的第2配置板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上游侧端部向所述2倍间距排列部方向按压,所述端部侧第1配置板为所述2倍间距排列部中的、排列有多个的第1配置板中的位于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的移动方向上的端部的配置板,该端部侧按压部设为能够与所述按压部分开地独立驱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排列部的上游侧设有第2止挡件装置,该第2止挡件装置使从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移动过来的发夹状热交换管在被向所述可动排列部供给之前停止,
在该第2止挡件装置中设有与所述2倍间距排列部中的、排列有多个的第1配置板中的位于所述宽间距排列部的移动方向上的端部的端部侧第1配置板相对应的位置的端部侧止挡件,该端部侧止挡件设为能够与所述第2止挡件分开地独立驱动。
CN202010098252.8A 2019-11-12 2020-02-18 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 Active CN1128466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4955 2019-11-12
JP2019204955A JP7037195B2 (ja) 2019-11-12 2019-11-12 ヘアピン状熱交換チューブ整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46685A true CN112846685A (zh) 2021-05-28
CN112846685B CN112846685B (zh) 2024-03-08

Family

ID=75899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98252.8A Active CN112846685B (zh) 2019-11-12 2020-02-18 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37195B2 (zh)
CN (1) CN11284668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30652A (zh) * 2023-01-10 2023-04-07 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848304A1 (de) * 1978-11-07 1980-05-14 Kraftwerk Union Ag Vorrichtung zum einfuehren von rohren in rohrboeden oder rohrstuetzwaende
KR20050049584A (ko) * 2003-11-21 2005-05-27 최병월 열교환기 제조장치
WO2011087158A2 (ja) * 2010-01-15 2011-07-21 京進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挿通管の掴持体及びその掴持体を用いた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とその装置並びに製造された熱交換器を有する空気調和機及び/又はその室外機
WO2017077635A1 (ja) * 2015-11-06 2017-05-11 日高精機株式会社 ヘアピン状の熱交換チューブ整列装置
CN109890531A (zh) * 2016-11-14 2019-06-14 日高精机株式会社 发夹状的换热管的排列装置
CN109996618A (zh) * 2016-11-14 2019-07-09 日高精机株式会社 发夹状的换热管的排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7222U (zh) * 1979-07-20 1981-02-14
JP3315151B2 (ja) * 1992-07-02 2002-08-19 日高精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組立装置のパイプ挿入装置
WO2007145509A1 (en) 2006-05-12 2007-12-21 Fps Food Processing Systems B.V. Pattern former
JP5188642B1 (ja) 2012-07-18 2013-04-24 株式会社ミヤザワ 搬送物の振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848304A1 (de) * 1978-11-07 1980-05-14 Kraftwerk Union Ag Vorrichtung zum einfuehren von rohren in rohrboeden oder rohrstuetzwaende
KR20050049584A (ko) * 2003-11-21 2005-05-27 최병월 열교환기 제조장치
WO2011087158A2 (ja) * 2010-01-15 2011-07-21 京進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挿通管の掴持体及びその掴持体を用いた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とその装置並びに製造された熱交換器を有する空気調和機及び/又はその室外機
WO2017077635A1 (ja) * 2015-11-06 2017-05-11 日高精機株式会社 ヘアピン状の熱交換チューブ整列装置
CN109890531A (zh) * 2016-11-14 2019-06-14 日高精机株式会社 发夹状的换热管的排列装置
CN109996618A (zh) * 2016-11-14 2019-07-09 日高精机株式会社 发夹状的换热管的排列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30652A (zh) * 2023-01-10 2023-04-07 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
CN115930652B (zh) * 2023-01-10 2023-10-13 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46685B (zh) 2024-03-08
JP7037195B2 (ja) 2022-03-16
JP2021074847A (ja) 2021-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6555B (zh) 扁平管用翅片的取出装置
JP5522419B2 (ja) 扁平チューブ用フィンの製造装置
JP5445876B2 (ja) 扁平チューブ用フィンの製造装置
CN1476360A (zh) 螺管和用于带有非传统终端旋圈的螺管的螺管头部成形模具
CN112846685A (zh) 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
CN109890531B (zh) 发夹状的换热管的排列装置
KR20180028399A (ko) 열교환기용 핀으로의 편평 튜브 삽입 장치
JP6473515B2 (ja) ヘアピン状の熱交換チューブ整列装置
CN111727090B (zh) 热交换器管的插入装置
JP2000117573A (ja) 熱交換器用コアの組立装置
JP6503468B2 (ja) ヘアピン状の熱交換チューブのガイド装置及びヘアピン状の熱交換チューブの挿入装置
CN109996618B (zh) 发夹状的换热管的排列装置
KR20120056372A (ko) 튜브 정렬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열교환기 자동 조립 장치
CN114918644A (zh) 一种芯体装配设备
CN211162746U (zh) 发夹状热交换管的排列装置
JPH06246376A (ja) 拡管装置
WO2023188761A1 (ja) 熱交換器の製造装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に用いられる搬送台車
KR20200124211A (ko) 이재 장치
CN215919663U (zh) 微通道组装机
JP2024046810A (ja) スタック装置
KR20190040337A (ko) 헤어핀 형상의 열교환 튜브의 가이드 장치
KR20240043669A (ko) 편평 튜브용 핀 집적 장치
JPH04371330A (ja) 円板の打抜き方法
EP1060811A2 (en) Apparatus for building a heat exchanger co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