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40948A - 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40948A
CN112840948A CN202110089713.XA CN202110089713A CN112840948A CN 112840948 A CN112840948 A CN 112840948A CN 202110089713 A CN202110089713 A CN 202110089713A CN 112840948 A CN112840948 A CN 1128409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ivation
tricholoma matsutake
raw materials
hyphae
com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897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久炎
苏世海
陶武三
陶剋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008971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409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2840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09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20Culture media, e.g. compost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y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涉及菌菇种植技术领域。赤松茸栽培方法包括:将培养料的各原料混合后控制培养料水分在60~70%,将培养料平铺在室内的种植架上,将菌种播种在培养料上,覆盖菌种至菌丝走满原料,去除覆盖物,管理菌丝至出菇;所述室内的温度为15~20℃,所述室内设置有湿度调节装置、光照调节装置和气体循环调节装置,所述培养料包括玉米芯25~35wt%、稻壳5~15wt%、木稍20~30wt%和棉籽壳5~15wt%,余量为稻草或麦秸秆。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室内栽培,以玉米芯等为原料,结合智能调控设备,可达到全年量产,无泥足,无潮菇,无污染,最终得到的赤松茸品相良好,产量高。

Description

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菌菇种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赤松茸又名皱环盖菇或酒红球盖菇,俗称益肾菇或粗腿蘑,是生长在 赤松树木根部,与树根共生的一种野生食用菌。赤松茸的营养丰富,可与 野生松茸相媲美,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及维生素,其中包括粗蛋白 29%、脂肪0.66%、碳水化合物54.9%和氨基酸19.6%,氨基酸中含有大量 的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 缬氨酸,同时还含有其它氨基酸如精氨酸等共17种氨基酸,蛋白质及氨基 酸含量比黑木耳、香菇、平菇等几种食用菌高很多,同时,赤松茸中还含 有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如磷、钙、铁、镁等,其中维生素PP的 含量是甘蓝、西红柿和黄瓜的10倍。此外,赤松茸还含有大量的粗纤维, 可以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
赤松茸色泽艳丽,肉质细嫩,盖滑柄脆,清香可口,具有色美、味鲜、 嫩滑、爽脆且口感好,由于其丰富的营养,经常食用可以有效调整机体代 谢情况,强精补肾、恢复精力、强心补血、健脑益智、理气化痰、抗辐射、 驱虫、养颜美容、延缓衰老、防治神经系统、缓解精神疲劳、消化系统疾 病、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预防冠心病、壮阳益肾、具有提高SOD活性,加速自由基的清除,延缓组织器官衰退,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提高人体抗病毒、抗细胞突变和增加免疫功能的能力。据日本有关资料报 道,抗癌效果可达75%以上。提高人体免疫力,强有效增强人体健康的体 魄,从而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赤松茸极佳的口感品味及丰富的营养,具 有较大的市场,是我国各地区的大中城市销售的抢手货,销量极大,市场 潜力较大。
虽然赤松茸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但赤松茸的栽培目前还存在较大的 问题。例如,由于气候的问题,赤松茸的生产无法实现全年量产,同时由 于是大都是在田地中种植,收获的赤松茸沾有泥土,表面较脏,需要进行 一定的清洁处理,不仅会损耗其营养价值,也容易在清洁过程中被损坏, 还增加清洁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此赤松茸栽培方法通过 在室内栽培,以玉米芯等为原料,结合智能调控设备,可达到全年量产, 无泥足,无潮菇,最终得到的赤松茸品相良好,产量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其包括:所述培养料包括玉 米芯25~35wt%、稻壳5~15wt%、木稍20~30wt%和棉籽壳5~15wt%,余 量为稻草或麦秸秆;将培养料的各原料混合后控制培养料水分在60~70%, 将培养料平铺在室内的种植架上,将菌种播种在培养料上,覆盖菌种至菌 丝走满原料,去除覆盖物,管理菌丝至出菇;所述室内的温度为15~20℃, 所述室内设置有湿度调节装置、光照调节装置和气体循环调节装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赤松茸栽培方法通过使用室内培养方式,以玉米芯等为 栽培料,结合特定智能温控设备调节所需温度,赤松茸品相良好,可实现 常年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占地少,所需设备材料或工艺简单,便于推广, 整体产量增加40%以上,效益远远高于普通栽培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 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 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现有技术中种植的赤松茸一;
图2为本发明现有技术中种植的赤松茸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赤松茸栽培方法栽培的赤松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 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 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 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 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其包括:所述培养料包括玉米芯 25~35wt%、稻壳5~15wt%、木稍20~30wt%和棉籽壳5~15wt%,余量为 稻草或麦秸秆;将培养料的各原料混合后控制培养料水分在60~70%,将培 养料平铺在室内的种植架上,将菌种播种在培养料上,覆盖菌种至菌丝走 满原料,去除覆盖物,管理菌丝至出菇;所述室内的温度为15~20℃,所 述室内设置有湿度调节装置、光照调节装置和气体循环调节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赤松茸栽培方法,所述培养料包括如 下重量百分数的原料,玉米芯30wt%、稻壳10wt%、木稍25wt%、棉籽 壳10wt%,余量为稻草或麦秸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赤松茸栽培方法,所述培养料的厚度 为13~17c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赤松茸栽培方法,覆盖所述菌种的物 料为地膜,所述地膜上开设有透气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赤松茸栽培方法,所述菌种播种量为 0.6~0.7kg/m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赤松茸栽培方法,所述室内的温度 1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赤松茸栽培方法,所述种植架的宽度 为宽为115~125厘米,所述种植架之间的行宽为65~75厘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赤松茸栽培方法,菌丝走满原料的过 程中,所述室内的湿度为70~80%,所述室内的光照为10~12h;菌丝走满 原料后至出菇前以及每次收割后至下一茬收割前,所述室内的湿度 80~90%,所述室内的光照为14~16h。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赤松茸栽培方法,所述种植架的层数 为5~7层,所述种植架的层高为40~50c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赤松茸栽培方法,控制所述培养料的 水分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培养料的各原料于水中浸泡68~75h,取出培养 料,晾干至含水量60~70%。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选择适宜的废弃工厂,将其作为赤松茸的生产车间,在生产车间 内安装保温材料和智能温控设备,以便在赤松茸栽培期间智能化控制生产 车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条件等;
(2)在生产车间里面平行设置多个种植架,每个种植架搭建5—7层, 两层之间层高为层高为40~50cm,种植架的宽度为宽为115~125厘米,所 述种植架之间的行宽为65~75厘米,种植架上安装水幕带、灯光带和排风 扇;
(3)按量准备原材料,包括玉米芯、稻壳、木稍、棉籽壳和稻草,其 中原料中各物料占比为玉米芯30wt%,稻壳10wt%,木稍25wt%,棉籽 壳10wt%,稻草25wt%;
(4)将原材料充分混合均匀,预湿3天左右(预湿时间可在68~75h 内稍作调整)使各物料的水分含量在65%,得到培养料;
(5)将培养料平铺在种植架的每一层上,每层种植架上培养料的厚度 在15cm,然后再将菌种掰碎,点播在培养料上,点播量为0.65kg/m2
(6)点播完成后,在培养料上复返地膜,保证培养料的湿度,同时调 整车间温度把车间温度控制在18℃左右(15~20℃),同时开启湿度调节 装置调控车间湿度为70~80%,开启光照调节装置调控车间光照为12h~14 h,此外气体循环设备早晚开启一次以便通风换气,每次1h;
(7)当菌丝全部走满原料,即铺满种植架的每一层,约25天,此阶 段内室内的湿度为70~80%,光照为10~12h,卷走地膜使菌丝逐渐生长为 菇,再管理15~20天后出菇,播种一次可采收3~4茬,菌丝走满原料后至 出菇前以及每次收割后至下一茬收割前,所述室内的湿度80~90%,所述室 内的光照为14~16h。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选择适宜的废弃工厂,将其作为赤松茸的生产车间,在生产车间 内安装保温材料和智能温控设备,以便在赤松茸栽培期间智能化控制生产 车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条件等;
(2)在生产车间里面平行设置多个种植架,每个种植架搭建5—7层, 两层之间层高为层高为40~50cm,种植架的宽度为宽为115~125厘米,所 述种植架之间的行宽为65~75厘米,种植架上安装水幕带、灯光带和排风 扇;
(3)按量准备原材料,包括玉米芯、稻壳、木稍、棉籽壳和麦桔杆, 其中原料中各物料占比为玉米芯30wt%,稻壳10wt%,木稍25wt%,麦 桔杆25wt%;
(4)将原材料充分混合均匀,预湿3天左右(预湿时间可在68~75h 内稍作调整)使各物料的水分含量在65%,得到培养料;
(5)将培养料平铺在种植架的每一层上,每层种植架上培养料的厚度 在15cm,然后再将菌种掰碎,点播在培养料上,点播量为0.65kg/m2
(6)点播完成后,在培养料上复返地膜,保证培养料的湿度,同时调 整车间温度把车间温度控制在18℃左右(15~20℃),同时开启湿度调节 装置调控车间湿度为70~80%,开启光照调节装置调控车间光照为12h~14 h,此外气体循环设备早晚开启一次以便通风换气,每次1h;
(7)当菌丝全部走满原料,即铺满种植架的每一层,约25天,此阶 段内室内的湿度为70~80%,光照为10~12h,卷走地膜使菌丝逐渐生长为 菇,再管理15~20天后出菇,播种一次可采收3~4茬,菌丝走满原料后至 出菇前以及每次收割后至下一茬收割前,所述室内的湿度80~90%,所述室 内的光照为14~16h。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选择适宜的废弃工厂,将其作为赤松茸的生产车间,在生产车间 内安装保温材料和智能温控设备,以便在赤松茸栽培期间智能化控制生产 车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条件等;
(2)在生产车间里面平行设置多个种植架,每个种植架搭建5—7层, 两层之间层高为层高为40~50cm,种植架的宽度为宽为115~125厘米,所 述种植架之间的行宽为65~75厘米,种植架上安装水幕带、灯光带和排风 扇;
(3)按量准备原材料,包括玉米芯、稻壳、木稍、棉籽壳和稻草,其 中原料中各物料占比为玉米芯25wt%,稻壳12wt%,木稍30wt%,棉籽 壳5wt%,稻草28wt%;
(4)将原材料充分混合均匀,预湿3天左右(预湿时间可在68~75h 内稍作调整)使各物料的水分含量在60%,得到培养料;
(5)将培养料平铺在种植架的每一层上,每层种植架上培养料的厚度 在13cm,然后再将菌种掰碎,点播在培养料上,点播量为0.7kg/m2
(6)点播完成后,在培养料上复返地膜,保证培养料的湿度,同时调 整车间温度把车间温度控制在18℃左右(15~20℃),同时开启湿度调节 装置调控车间湿度为70~80%,开启光照调节装置调控车间光照为12h~14 h,此外气体循环设备早晚开启一次以便通风换气,每次1h;
(7)当菌丝全部走满原料,即铺满种植架的每一层,约25天,此阶 段内室内的湿度为70~80%,光照为10~12h,卷走地膜使菌丝逐渐生长为 菇,再管理15~20天后出菇,播种一次可采收3~4茬,菌丝走满原料后至 出菇前以及每次收割后至下一茬收割前,所述室内的湿度80~90%,所述室 内的光照为14~16h。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选择适宜的废弃工厂,将其作为赤松茸的生产车间,在生产车间 内安装保温材料和智能温控设备,以便在赤松茸栽培期间智能化控制生产 车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条件等;
(2)在生产车间里面平行设置多个种植架,每个种植架搭建5—7层, 两层之间层高为层高为40~50cm,种植架的宽度为宽为115~125厘米,所 述种植架之间的行宽为65~75厘米,种植架上安装水幕带、灯光带和排风 扇;
(3)按量准备原材料,包括玉米芯、稻壳、木稍、棉籽壳和麦桔杆, 其中原料中各物料占比为玉米芯35wt%,稻壳5wt%,木稍27wt%,棉籽 壳8wt%,麦桔杆25wt%;
(4)将原材料充分混合均匀,预湿3天左右(预湿时间可在68~75h 内稍作调整)使各物料的水分含量在70%,得到培养料;
(5)将培养料平铺在种植架的每一层上,每层种植架上培养料的厚度 在14cm,然后再将菌种掰碎,点播在培养料上,点播量为0.6kg/m2
(6)点播完成后,在培养料上复返地膜,保证培养料的湿度,同时调 整车间温度把车间温度控制在18℃左右(15~20℃),同时开启湿度调节 装置调控车间湿度为70~80%,开启光照调节装置调控车间光照为12h~14 h,此外气体循环设备早晚开启一次以便通风换气,每次1h;
(7)当菌丝全部走满原料,即铺满种植架的每一层,约25天,此阶 段内室内的湿度为70~80%,光照为10~12h,卷走地膜使菌丝逐渐生长为 菇,再管理15~20天后出菇,播种一次可采收3~4茬,菌丝走满原料后至 出菇前以及每次收割后至下一茬收割前,所述室内的湿度80~90%,所述室 内的光照为14~16h。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选择适宜的废弃工厂,将其作为赤松茸的生产车间,在生产车间 内安装保温材料和智能温控设备,以便在赤松茸栽培期间智能化控制生产 车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条件等;
(2)在生产车间里面平行设置多个种植架,每个种植架搭建5—7层, 两层之间层高为层高为40~50cm,种植架的宽度为宽为115~125厘米,所 述种植架之间的行宽为65~75厘米,种植架上安装水幕带、灯光带和排风 扇;
(3)按量准备原材料,包括玉米芯、稻壳、木稍、棉籽壳和稻草,其 中原料中各物料占比为玉米芯32wt%,稻壳15wt%,木稍30wt%,棉籽 壳15wt%,稻草8wt%;
(4)将原材料充分混合均匀,预湿3天左右(预湿时间可在68~75h 内稍作调整)使各物料的水分含量在68%,得到培养料;
(5)将培养料平铺在种植架的每一层上,每层种植架上培养料的厚度 在17cm,然后再将菌种掰碎,点播在培养料上,点播量为0.7kg/m2
(6)点播完成后,在培养料上复返地膜,保证培养料的湿度,同时调 整车间温度把车间温度控制在18℃左右(15~20℃),同时开启湿度调节 装置调控车间湿度为70~80%,开启光照调节装置调控车间光照为12h~14 h,此外气体循环设备早晚开启一次以便通风换气,每次1h;
(7)当菌丝全部走满原料,即铺满种植架的每一层,约25天,此阶 段内室内的湿度为70~80%,光照为10~12h,卷走地膜使菌丝逐渐生长为 菇,再管理15~20天后出菇,播种一次可采收3~4茬,菌丝走满原料后至 出菇前以及每次收割后至下一茬收割前,所述室内的湿度80~90%,所述室 内的光照为14~16h。
效果例
本效果例的目的在于验证前述实施例提供的赤松茸的栽培方法得到的 赤松茸的差异。
按照实施例1~5中所述的赤松茸栽培方法栽培赤松茸,统计单颗赤松 茸的最大重量和最小重量,同时统计单颗赤松茸的平均重量和每平方米的 平均产量,结果如下所示。
表1
来源 单颗重量(g) 产量kg/cm<sup>2</sup>
实施例1 72±12 6.7
实施例2 68±15 6.5
实施例3 65±14 6.6
实施例4 66±15 6.4
实施例5 65±17 6.5
大棚栽种1 58±25 3.6
大棚栽种2 60±30 2.9
赤松茸的产量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实施例1中赤松茸的单 颗重量最高,同时单颗赤松茸的重量差异较小,即赤松茸个头大小较为统 一,显著高于传统大棚栽种的赤松茸的单颗重量;此外,实施例1和3的 平均产量基本最高,也显著高于大棚栽种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赤松茸的栽培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选用稻草、稻壳和玉米芯等作为原料,预湿至含水量60~70%, 可以充分满足后续菌种生长和原料上自带的菌群发酵原料所需的水分,无 需额外添加发酵剂或者其他化学原料,减少整个栽培过程中化学原料的使 用,使最终栽培出的赤松茸能达到绿色生态的标准;此外,由于采用稻草 等作为栽培料,出菇后可直接摘取赤松茸,不会在赤松茸底部粘附很多泥 土,增加洗涤除泥沙等工作量,减少生产成本。
2、传统的栽培播种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场地,种植前进行整地、消毒, 然后按照一定距离播种,场地还具有一定的要求,如宜选择近水源、排水 方便、避风、向阳,又有部分遮阴的地方,最好是在土质肥沃、含腐殖质 而又疏松的壤土上种植,有利于早出菇和提高产量。栽培过程中需要在在 栽培场地四周开好排水沟防止雨后积水,地块清理杂草后用旋根机进行旋 根以利于作畦,畦宽45-50厘米行宽60-80厘米。考虑到赤松茸的生长习性 增加其产量,还需要为其创造半遮光、保湿和保温的环境,这些条件对于 栽培的土地要求较高,地域限制较高,不利于推广。本发明提供的赤松茸 栽培方法选用废弃车间进行栽培,同时采用种植架,并在种植架或车间内 设置水幕带、灯光带和排风扇,即湿度调节装置、光照调节装置和气体循 环调节装置,以便随时调控室内的湿度、温度和通风情况,从而达到全年 量产赤松茸的效果,并且废弃车间多,可以提供大量的栽培点,利于各地 推广,提升废弃车间的再利用。
3、菌丝生长期30天左右,然后菌丝扭结后逐渐出菇,在此过程中需 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等外部条件,传统的栽培方式很容易受环境、天气 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实现周年生产,市场处于断供状态,而且受气 候影响潮茹现象多,实际采收鲜菇品相差异较大,品质较差,市场及不稳 定,价格一落千丈,大大的引响农户和业主的收入,再有茹脚较脏,需要 人工清理,相应增加成本,而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严格控制了温湿度,使得 赤松茸的品相更好,大小更为统一,产量也更高。
4、利用现有的废弃厂房作为生产车间,安装保温材料和智能温控设备 使其达到所需的条件,在车间里面搭建5—7层架,安装水幕带,可调灯光, 排风扇等。充分利用空间、节约生产成本、便于管理。
5、菌丝生产期间使用的覆盖物为地膜,该地膜上开设有通气孔,不仅 可以通气,也能透湿。透气孔不宜过大,在覆盖过程中,可以充分保湿, 避免水分流失,也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能满足菌丝生长的温度、湿度和 氧气含量的要求,不会像薄膜等无法透气散发热量和水分,造成内部培养 料的损坏或者需要额外增加人工成本进行透气散热,减少了工作量和生产 成本,便于培养料中的菌丝充分生长,地膜来源广泛,成本低,可循环使 用,进一步减少了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
6、菌渣退出后可做有机肥原材料或者种菜种花,实现废料的再利用, 提升整体收益。
整体而言,本发明提供的赤松茸栽培方法通过使用室内培养方式,以 玉米芯等为栽培料,结合特定智能温控设备调节所需温度,可实现常年生 产,利用水幕带调节湿度,降低人工浇水,利用地膜代替覆土,降低人工 覆土成本,使工人从繁琐的大田劳动中解脱出来,节约大量土地供粮食生 产,而且亩产量将会增加40%单季,综上所述,使赤松茸处于常年可生产, 占地少(1亩可抵15亩),每年可生产3季到4季,周转快,成本低,效益 高,减少环境污染(因没有泥足,餐厨垃圾可大幅减少),不因潮茹而苦 恼,能全年供应,便于推广、生产成本低,效益高。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 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 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 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将培养料的各原料混合后控制培养料水分在60~70%,将培养料平铺在室内的种植架上,将菌种播种在培养料上,覆盖菌种至菌丝走满原料,去除覆盖物,管理菌丝至出菇;所述室内的温度为15~20℃,所述室内设置有湿度调节装置、光照调节装置和气体循环调节装置;所述培养料包括玉米芯25~35wt%、稻壳5~15wt%、木稍20~30wt%和棉籽壳5~15wt%,余量为稻草或麦秸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赤松茸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料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的原料,玉米芯30wt%、稻壳10wt%、木稍25wt%、棉籽壳10wt%,余量为稻草或麦秸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赤松茸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料的厚度为13~17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赤松茸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覆盖所述菌种的物料为地膜,所述地膜上开设有透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赤松茸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种播种量为0.6~0.7kg/m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赤松茸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的温度18℃。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赤松茸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架的宽度为宽为115~125厘米,所述种植架之间的行宽为65~75厘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赤松茸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菌丝走满原料的过程中,所述室内的湿度为70~80%,所述室内的光照为10~12h;菌丝走满原料后至出菇前以及每次收割后至下一茬收割前,所述室内的湿度80~90%,所述室内的光照为14~16h。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赤松茸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架的层数为5~7层,所述种植架的层高为40~50c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赤松茸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培养料的水分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培养料的各原料于水中浸泡68~75h,取出培养料,晾干至含水量60~70%。
CN202110089713.XA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 Pending CN1128409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89713.XA CN112840948A (zh)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89713.XA CN112840948A (zh)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40948A true CN112840948A (zh) 2021-05-28

Family

ID=76008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89713.XA Pending CN112840948A (zh)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40948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6859A (zh) * 2005-02-28 2006-09-06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草菇层架式高效栽培方法
CN108901602A (zh) * 2018-08-25 2018-11-30 陈斌 一种大球盖菇工厂化栽培方法
CN110100650A (zh) * 2019-06-27 2019-08-09 贵州省园艺研究所(贵州省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赤松茸栽培种快速生产的方法
CN210630328U (zh) * 2019-03-22 2020-05-29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一种栽培酒红球盖菇的可调节温湿大棚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6859A (zh) * 2005-02-28 2006-09-06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草菇层架式高效栽培方法
CN108901602A (zh) * 2018-08-25 2018-11-30 陈斌 一种大球盖菇工厂化栽培方法
CN210630328U (zh) * 2019-03-22 2020-05-29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一种栽培酒红球盖菇的可调节温湿大棚
CN110100650A (zh) * 2019-06-27 2019-08-09 贵州省园艺研究所(贵州省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赤松茸栽培种快速生产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周会明编著: "食用菌栽培技术", vol. 1,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pages: 223 - 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3195B (zh) 桑枝竹荪生产方法
KR100717124B1 (ko) 망태버섯 노지 자연재배방법
CN110150025A (zh) 一种床架式工厂化栽培羊肚菌的方法
CN104920068A (zh) 一种红托竹荪的栽培方法
CN102523936A (zh) 一种利用香蕉秆、茎叶作基质露天栽培竹荪的方法
CN105309198A (zh) 一种香菇栽培料及香菇的种植方法
CN107371814A (zh) 一种吊瓜园里栽培大球盖菇的方法
CN108781968A (zh) 一种套种茶树和黑木耳的方法
CN107173054A (zh) 一种成龄胶园林下栽培大球盖菇的方法
CN110122170A (zh) 一种筐式工厂化栽培羊肚菌的方法
CN109496686A (zh) 一种百香果套种食用菌的方法
CN103329732B (zh) 短裙竹荪集约化栽培方法
CN105918089A (zh) 一种有机草莓的无土种植方法
CN108243832A (zh) 花脸蘑的人工种植方法
CN105940953A (zh) 一种大球盖菇的栽培方法
CN104521564A (zh) 一种套种金线莲和黑木耳的方法
CN112772280B (zh) 一种红托竹荪-羊肚菌-蔬菜轮作栽培方法
CN107455132A (zh) 一种蒜黄无公害软化栽培的方法
CN107873392A (zh) 一种秀珍菇盆栽立体产业培育集成体系及应用
CN110073895B (zh) 一种设施栽培火龙果套种大球盖菇的种植方法
CN113229065B (zh) 一种贵州高海拔地区夏季佛手瓜架下种植大球盖菇出菇的方法
CN111512904B (zh) 一种杏鲍菇菌渣促进阳荷笋萌发的方法
CN112840948A (zh) 一种赤松茸栽培方法
CN107182555A (zh) 一种栗蘑和木耳的套种方法
CN108293579A (zh) 桑园套种竹荪的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