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92799A - 并联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并联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92799A
CN112792799A CN202011102347.9A CN202011102347A CN112792799A CN 112792799 A CN112792799 A CN 112792799A CN 202011102347 A CN202011102347 A CN 202011102347A CN 112792799 A CN112792799 A CN 112792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body
endless belt
lower plate
struts
parallel rob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023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野康高
佐佐木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nano Kensh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nano Kensh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ano Kensh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nano Kensh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92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927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003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having parallel kinematics
    • B25J9/0033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having parallel kinematics with kinematics chains having a prismatic joint at the base
    • B25J9/0039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having parallel kinematics with kinematics chains having a prismatic joint at the base with kinematics chains of the type prismatic-spherical-spheric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003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having parallel kinemat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并联机器人,该并联机器人包括: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分别能沿着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移动;末端执行器,末端执行器经由并行联杆从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悬吊,并且能响应于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的移动而移动;以及第一马达、第二马达以及第三马达,第一马达、第二马达以及第三马达用于分别移动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其中,第一马达、第二马达以及第三马达分别被固定至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的上端部。

Description

并联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并联(parallel link)机器人。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配备有设置在下部空间中的马达的并联机器人(参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申请公报103317726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将马达设置在下部空间中,因此使下部空间受到限制。这可能会影响可加工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确保下部空间的并联机器人。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上述目的是通过一种并联机器人来实现的,该并联机器人包括: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所述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分别能沿着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移动;末端执行器,所述末端执行器经由并行联杆从所述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悬吊,并且能响应于所述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的移动而移动;以及第一马达、第二马达以及第三马达,所述第一马达、第二马达以及第三马达用于分别移动所述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其中,所述第一马达、第二马达以及第三马达分别被固定至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的上端部。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确保下部空间的并联机器人。
附图说明
图1是并联机器人的立体图;
图2是并联机器人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马达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的制动机构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将带式输送机布置在两个并联机器人的下方的情况的示例性视图;
图6A是可移动体的侧视图,以及图6B是图6A的沿着线A-A截取的截面图;以及
图7A是根据变型例的并联机器人的可移动体附近的侧视图,以及图7B是图7A的沿着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是并联机器人1的立体图。并联机器人1包括:支柱10a至10c、腿部20a至20c、下板30、上板40、并行联杆50a至50c、机械手60、联接板70a至70c以及马达Ma至Md。支柱10a至10c线性地延伸并且彼此并行地布置。将支柱10a至10c布置为在与支柱10a至10c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等距的。图1和图2例示了竖直方向D。支柱10a至10c平行于竖直方向D延伸。
将下板30固定至支柱10a至10c的下端部。将上板40固定至支柱10a至10c的上端部。下板30和上板40皆具有大致垂直于支柱10a至10c延伸的方向的平板形状。下板30在由支柱10a至10c包围的位置处具有开口31。同样,上板40具有以相同方式形成的开口41。
将腿部20a至20c固定至下板30的下表面。腿部20a至20c支承着下板30。腿部20a至20c分别穿过下板30大致定位在支柱10a至10c的正下方。将盖子Ca至Cc固定在下板30与上板40之间,以分别覆盖支柱10a至10c的外侧。下板30具有释放孔32a至32c,该释放孔用于分别释放环带Ba至Bc,如稍后所描述的。同样,上板40形成有释放孔42a至42c,但是没有构件穿过释放孔42a至42c中的各个释放孔。设置释放孔42a至42c以改善将环带Ba至Bc放置在分别由马达Ma至Mc旋转的主动轮上的可加工性。将制动机构21a至21c分别设置在腿部20a至20c中,如稍后将详细描述的。
将马达Ma至Mc分别固定至支柱10a至10c的上端部。具体地,将支柱10a和10b的上端部经由联接板70a彼此连接,将支柱10b和10c的上端部经由联接板70b彼此连接,以及将支柱10c和10a的上端部经由联接板70c彼此连接。联接板70a至70c中的各个联接板皆具有一定的厚度以及一定的宽度且线性地延伸,并且被布置成使得该宽度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D。结果,当沿竖直方向D进行观察时,联接板70a至70c以大致等边三角形的形状布置。将马达Ma经由支架72a固定至联接板70a和70c。而且,将马达Mb经由支架72b固定至联接板70a和70b。将马达Mc经由支架72c固定至联接板70b和70c。支架72a以跨骑联接板70a和70c的方式,在联接板70a和70c的内侧固定至联接板70a和70c。支架72b和72c具有相同的布置。按这种方式,将马达Ma至Mc分别固定在支柱10a至10c的内侧。稍后将详细描述马达Ma至Mc。
马达Ma至Mc分别驱动环带Ba至Bc。环带Ba至Bc分别沿着支柱10a至10c设置在由支柱10a至10c包围的内部区域中。在本文中,将环带Ba附接至主动轮和从动轮。设置在上侧的主动轮通过马达Ma来进行旋转。设置在下侧的从动轮响应于环带Ba而被驱动。主动轮通过马达Ma来进行旋转,该马达Ma响应于从动轮的旋转而驱动环带Ba。对于环带Bb和Bc同样如此。将主动轮设置在与马达Ma的旋转轴线相同的轴线上。稍后将描述从动轮。
将可移动体17a至17c分别固定至环带Ba至Bc。可移动体17a至17c分别能沿着支柱10a至10c移动。将两个并行联杆50a的端部经由球形接头连接至可移动体17a。类似地,将两个并行联杆50b的端部经由球形接头连接至可移动体17b。将两个并行联杆50c的端部经由球形接头连接至可移动体17c。将并行联杆50a至50c的另一端连接至机械手60。具体地,机械手60包括:保持板61、三个爪62以及马达Md。将并行联杆50a至50c的另一端经由球形接头固定至保持板61。将马达Md支承在保持板61的上表面上。将爪62设置在保持板61的下表面上。马达Md驱动以打开和闭合爪62来夹持工件。机械手60是末端执行器的示例。可以采用焊机、喷枪、铆接机、吸头等,来代替机械手60。
马达Ma至Mc驱动以分别经由环带Ba至Bc使可移动体17a至17c沿着支柱10a至10c移动。这使并行联杆50a至50c的端部移动,从而在将保持板61保持在水平并行状态的同时使爪62移动至希望位置。
如上所述,将马达Ma至Mc分别布置在支柱10a至10c的上端部处。例如,如果将这样的马达Ma至Mc布置在下板30下方,则使下板30下方的空间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难以将工件放置在这样的下部空间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马达Ma到Mc布置在上侧,因此确保了下部空间。例如,如稍后详细描述的,可以在下板30的下方布置带式输送机,以利用爪62穿过下板30的开口31来夹持由带式输送机输送的工件、将工件放在下板30上以及在下板30上的工件上执行预定的工作。以此方式,下板30的开口31也释放机械手60。
图3是图1的马达Ma至Mc附近的局部放大图。马达Ma至Mc在由支柱10a至10c包围的区域中分别被固定在支柱10a至10c的内侧。例如,与将马达Ma至Mc布置在上板40上的情况相比,并联机器人1在尺寸上减小了。而且,并联机器人1的重心位置被尽可能地降低了,从而防止并联机器人1倒下。而且,例如,当操作员将并联机器人1移动至预定位置时,可以防止操作员干扰马达Ma至Mc。
将马达Ma至Mc中的各个马达分别固定至支柱10a至10c的上端部,并且将开口41形成在设置在马达Ma至Mc上方的上板40中。这改善了马达Ma至Mc的散热。图3例示了马达Ma至Mc的相应的旋转轴线Aa至Ac。旋转轴线Aa至Ac垂直于竖直方向D。就马达Ma而言,在旋转轴线Aa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在垂直于旋转轴线Aa的方向上的尺寸。对于马达Mb和Mc同样如此。
图4是图2的制动机构21c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处于非通电状态的制动机构21c使附接有环带Bc的从动轮停止。处于通电状态的制动机构21c可使从动轮旋转。即,制动机构21c是非激励操作型制动器。通过停止从动轮的旋转,使环带Bc停止。对于制动机构21a和21b同样如此。
由此,将制动机构21a至21c分别成一体地设置在腿部20a至20c中。从而,抑制了部件数量的增加。例如,与将这样的制动机构成一体地设置在位于上侧的马达Ma至Mc中的情况相比,简化了马达Ma至Mc的结构,并且降低了并联机器人1的重心位置。另外,由于未将制动机构21a至21c成一体地设置在马达Ma至Mc中,因此,制动机构21a至21c提高了可维护性。
图5是将带式输送机100布置在两个并联机器人1A的下方的情况的示例性视图。应注意,为便于理解,在图5中仅用标号表示了该配置的一部分。图5的并联机器人1A采用了腿部20aA至20cA,其中各个腿部长于上述的腿部20a至20c中的各个腿部。这有利于将带式输送机100放置在下板30下方以及腿部20aA至20cA之间,如图5所示。另外,可以穿过下板30的开口31来夹持由带式输送机100输送的工件101。上述的腿部20a至20c以及腿部20aA至20aC通过诸如螺栓或螺钉的紧固构件固定至下板30。因此,容易利用较长的腿部20aA至20cA来替换腿部20a至20c。从而,按照带式输送机100的尺寸以及由带式输送机100输送的工件101的尺寸,容易利用具有合适长度的其它腿部来替换腿部。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可移动体17a。图6A是可移动体17a的侧视图。图6B是图6A的沿线A-A截取的截面图。支柱10a包括:内侧表面111、外侧表面112、横侧表面113以及横侧表面114。内侧表面111面对由支柱10a至10c包围的内部区域,并且面对并行联杆50a和机械手60。外侧表面112位于内侧表面111的相对侧。横侧表面113和114与内侧表面111以及外侧表面112正交。将轨道部分12a固定至外侧表面112。轨道部分12a沿着支柱10a线性地延伸。
如图6B所示,当沿支柱10a所延伸的方向观察时,可移动体17a被形成为横着的U字形。可移动体17a围绕支柱10a。可移动体17a包括后壁部分172、侧壁部分173以及侧壁部分174,该后壁部分172、侧壁部分173以及侧壁部分174分别面对支柱10a的外侧表面112、横侧表面113以及横侧表面114。侧壁部分174包括从其内表面突出的固定部分175。将固定部分175固定至环带Ba。将滑块172s固定至后壁部分172的内表面。滑块172s与轨道部分12a可滑动地接合。环带Ba由马达Ma驱动,这使得固定至可移动体17a的滑块172s在轨道部分12a上滑动。这使可移动体17a移动。对于可移动体17b和17c同样如此。
以这种方式,将轨道部分12a固定至支柱10a的外侧表面112,从而将滑块172s设置在支柱10a的外侧表面112上。因此,例如,与将轨道部分12a固定至支柱10a的横侧表面113或114的情况以及将滑块172s固定至可移动体17a的侧壁部分173或174的内表面的情况相比,支柱10a和轨道部分12a的整体尺寸在绕以下中心轴线的圆周方向上减小了:该中心轴线平行于竖直方向D延伸并且穿过由支柱10a至10c包围的内部区域的中心。该圆周方向在图6B的纸张上几乎是竖直方向。对于支柱10b和10c同样如此。因此,可以确保支柱10a至10c之间的空间。这有利于将工件放置在由支柱10a至10c包围的区域上或从所述区域移除工件。
将支承并行联杆50a的球形接头部分51a分别固定至侧壁部分173和174的外表面的端部。将加强杆53a连接在侧壁部分173的内表面与侧壁部分174的内表面之间。侧壁部分173的内表面与侧壁部分173的固定有球形接头部分51a的外表面相对。侧壁部分174的内表面与侧壁部分174的固定有球形接头部分51a的外表面相对。加强杆53a面对内侧表面111,并且被布置成大致平行于水平方向。这加强了侧壁部分173的固定有球形接头部分51a的部分,以及侧壁部分174的固定有球形接头部分51a的部分。即使侧壁部分173和174的各个厚度减小,这也使得可以经由两个球形接头部分51a来稳定并支承并行联杆50a。对于并行联杆50b和50c同样如此。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变型例的并联机器人。图7A是根据变型例的并联机器人的可移动体17aA附近的侧视图。图7B是图7A的沿着线B-B截取的截面图。关于该变型例,通过添加相同的标号,省略了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配置的重复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轨道部分12a固定至支柱10a的内侧表面111。当沿支柱10a所延伸的方向观察时,可移动体17aA被形成为横着的U字形,如图7B所示。然而,可移动体17aA未围绕支柱10a,而是面对支柱10a的内侧表面111。可移动体17aA包括:后壁部分172A、侧壁部分173A以及侧壁部分174A。后壁部分172A、侧壁部分173A以及侧壁部分174A分别厚于上述可移动体17a的后壁部分172、侧壁部分173以及侧壁部分174。将滑块172s固定至可移动体17aA的后壁部分172A的外表面。将环带Ba固定至侧壁部分174A的内表面。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没有设置加强杆53a。然而,侧壁部分173A和174A是厚的,由此,并行联杆50a被球形接头部分51a稳定地支承着,从而减少了部件的数量。
在这个变型例中,也将轨道部分12a固定至内侧表面111,而不是横侧表面113和114。像上述实施方式一样,由此,容易将工件放置在由支柱10a至10c包围的工作区域上和从所述工作区域移除工件。
随着将图6B与图7B进行比较,在本实施方式中,球形接头部分51a的位置更靠近支柱10a。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在变型例中相比,并行联杆50a的支点的位置更靠近支柱10a。这是因为在变型例中,将轨道部分12a固定至支柱10a的内侧表面111,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轨道部分12a固定至支柱10a的外侧表面11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确保机械手60可移动的较大区域。这提高了可加工性。
尽管已经详细地例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面提到的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其它实施方式、改变和变型。
开口31具有大致圆形的形状,但不限于这样的形状和尺寸。例如,可以采用具有比上述开口31小的开口的下板,以确保下板的足够的空间用于放置组件等。而且,可以在下板中设置多个开口。
支柱10a和轨道部分12a是分开形成的,但是可以成一体地形成。

Claims (6)

1.一种并联机器人,所述并联机器人包括:
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
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所述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分别能沿着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移动;
末端执行器,所述末端执行器经由并行联杆从所述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悬吊,并且能响应于所述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的移动而移动;以及
第一马达、第二马达以及第三马达,所述第一马达、第二马达以及第三马达用于分别移动所述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
其中,所述第一马达、第二马达以及第三马达分别被固定至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的上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机器人,其中,
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皆包括面对由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包围的区域的内侧表面;并且
所述第一马达、第二马达以及第三马达分别被固定至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的所述内侧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并联机器人,其中,所述第一马达、第二马达以及第三马达的各个旋转轴线皆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延伸的方向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并联机器人,所述并联机器人还包括:
下板,所述下板被附接至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的下端部;以及
第一腿部、第二腿部以及第三腿部,所述第一腿部、第二腿部以及第三腿部在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关于所述下板的相对侧支承所述下板,
其中,所述下板包括用于释放所述末端执行器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并联机器人,所述并联机器人还包括:第一环带、第二环带以及第三环带,所述第一环带、第二环带以及第三环带分别由所述第一马达、第二马达以及第三马达驱动;
其中,
所述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第三可移动体分别被固定至所述第一环带、第二环带以及第三环带;
所述下板包括第一释放孔、第二释放孔以及第三释放孔,所述第一释放孔、第二释放孔以及第三释放孔分别释放所述第一环带、第二环带以及第三环带;并且
所述第一腿部、第二腿部以及第三腿部分别包括使所述第一环带、第二环带以及第三环带停止的第一制动机构、第二制动机构以及第三制动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并联机器人,其中,所述第一腿部、第二腿部以及第三腿部能从所述下板拆卸并且与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分开设置。
CN202011102347.9A 2019-11-13 2020-10-15 并联机器人 Pending CN1127927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5693 2019-11-13
JP2019205693A JP6995819B2 (ja) 2019-11-13 2019-11-13 パラレルリンクロボ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92799A true CN112792799A (zh) 2021-05-14

Family

ID=75683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02347.9A Pending CN112792799A (zh) 2019-11-13 2020-10-15 并联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95819B2 (zh)
CN (1) CN112792799A (zh)
DE (1) DE102020123464A1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54880A (ja) * 1999-03-10 2000-09-19 Aisin Seiki Co Ltd マニピュレータ
WO2004076132A2 (de) * 2003-02-28 2004-09-10 Faude, Dieter Parallelroboter für werkzeuge
CN201012496Y (zh) * 2006-08-22 2008-01-30 燕山大学 并联机器人双目主动视觉监测机构
CN102360165A (zh) * 2011-09-28 2012-02-22 浙江大学 用于浸没单元调节的3-psr-v并联机构
CN103317726A (zh) * 2013-06-19 2013-09-25 广州捷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3d打印机的喷头传动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3d打印机
US20150176754A1 (en) * 2013-12-23 2015-06-25 Deltamaker, Llc Parallel Robot Bracketing System
CN205522520U (zh) * 2016-01-28 2016-08-31 东莞市瑞迪三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3d打印机用滑轨装置
US20170020615A1 (en) * 2015-07-23 2017-01-26 Sri International Robotic arm and robotic surgical system
CN106363605A (zh) * 2016-09-21 2017-02-01 河南理工大学 带连杆变形误差检测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CN206185862U (zh) * 2016-11-21 2017-05-24 重庆然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并联机器人
CN107088870A (zh) * 2017-03-29 2017-08-25 燕山大学 基于改进3puu平动机构的移/转独立控制的混联装置
CN207111461U (zh) * 2017-09-01 2018-03-16 洛阳市曼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自走风送式喷雾机的开合调节水泵装置
JP2018183836A (ja) * 2017-04-25 2018-11-22 株式会社デンケン パラレルリンクロボット
CN110253537A (zh) * 2018-03-12 2019-09-20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并联连杆机器人和并联连杆机器人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6203A (ja) 2003-03-18 2004-10-07 Toyoda Mach Works Ltd パラレルリンク機械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54880A (ja) * 1999-03-10 2000-09-19 Aisin Seiki Co Ltd マニピュレータ
WO2004076132A2 (de) * 2003-02-28 2004-09-10 Faude, Dieter Parallelroboter für werkzeuge
CN201012496Y (zh) * 2006-08-22 2008-01-30 燕山大学 并联机器人双目主动视觉监测机构
CN102360165A (zh) * 2011-09-28 2012-02-22 浙江大学 用于浸没单元调节的3-psr-v并联机构
CN103317726A (zh) * 2013-06-19 2013-09-25 广州捷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3d打印机的喷头传动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3d打印机
US20150176754A1 (en) * 2013-12-23 2015-06-25 Deltamaker, Llc Parallel Robot Bracketing System
US20170020615A1 (en) * 2015-07-23 2017-01-26 Sri International Robotic arm and robotic surgical system
CN205522520U (zh) * 2016-01-28 2016-08-31 东莞市瑞迪三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3d打印机用滑轨装置
CN106363605A (zh) * 2016-09-21 2017-02-01 河南理工大学 带连杆变形误差检测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CN206185862U (zh) * 2016-11-21 2017-05-24 重庆然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并联机器人
CN107088870A (zh) * 2017-03-29 2017-08-25 燕山大学 基于改进3puu平动机构的移/转独立控制的混联装置
JP2018183836A (ja) * 2017-04-25 2018-11-22 株式会社デンケン パラレルリンクロボット
CN207111461U (zh) * 2017-09-01 2018-03-16 洛阳市曼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自走风送式喷雾机的开合调节水泵装置
CN110253537A (zh) * 2018-03-12 2019-09-20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并联连杆机器人和并联连杆机器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74856A (ja) 2021-05-20
DE102020123464A1 (de) 2021-05-20
JP6995819B2 (ja) 2022-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31881B2 (ja) ワーク搬送装置
JP5259693B2 (ja) ワーク移載装置
EP3378789A1 (en) Aircraft panel production method and aircraft panel production system
KR101806963B1 (ko) 차체 조립 시스템
KR950008015A (ko) 압축 시이트 금속기소로 구성된 구조물의 스포트 용접장치
KR101220105B1 (ko) 차량조립용 부품이송장치
JPH05208299A (ja) 予めゆるやかに組み立てられてプレスされた薄板金素子により構成された車両本体またはその一部などの構造体を溶接するための装置
JP4790962B2 (ja) 物品移送装置
JP4102363B2 (ja) 車体組立て方法
KR20200135526A (ko) 반송 장치
CN112792799A (zh) 并联机器人
US6917177B2 (en) Robot arm mechanism
JPWO2004037635A1 (ja) 車体組立て方法
US6868959B2 (en) Cam for accumulating conveyor
JP6489047B2 (ja) 物品搬送装置
US6997304B2 (en) Accumulating conveyor
JP2658682B2 (ja) ベルトコンベヤ式搬送装置
JP3627969B2 (ja) ワークの加工組立ライン
JP4272011B2 (ja) 吊下げ搬送機
CN218225278U (zh) 钢梁焊接装置
CN215200387U (zh) 一种点焊夹具180°翻转机构
JPH03178859A (ja) オーバーヘッドコンベアにおける被搬送物の姿勢制御装置
KR0125437B1 (ko) 래터럴로드 조립용 장치
JP3606510B2 (ja) 車体パネルの組立ライン
JP2021074857A (ja) パラレルリンクロボ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