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5906A - 往复移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往复移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75906A
CN112775906A CN202011195114.8A CN202011195114A CN112775906A CN 112775906 A CN112775906 A CN 112775906A CN 202011195114 A CN202011195114 A CN 202011195114A CN 112775906 A CN112775906 A CN 1127759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member
main body
reciprocating
disposed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51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75906B (zh
Inventor
辻英晖
竹内一
渡边庆
村松一夫
前川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998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6519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998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6519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759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59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759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59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1/00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 B25D11/06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 B25D11/12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comprising a crank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17/24Damping the reaction for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4Handles; Handle moun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4Handles; Handle mountings
    • B25D17/043Handles resiliently mounted relative to the hammer hou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1/00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 B25D11/04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in which the tool bit or anvil is hit by an impuls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1/00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 B25D2211/003Crossed drill and motor spi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03Details of shafts of percussive tool b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73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 B25D2217/0076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by use of counterweights
    • B25D2217/0088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by use of counterweights being mechanically-driv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73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 B25D2217/0076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by use of counterweights
    • B25D2217/0092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by use of counterweights being spring-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91Electrically-powered tool components
    • B25D2250/095Electric mo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391Use of weights; Weight properties of the to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往复移动工具。电动锤(101)具有电机(2)、驱动机构(3)、主体壳体(11)、减振机构(7)和可动壳体(15)。减振机构被设置于主体壳体(11),包括向与活塞(337)相反的方向移动的至少1个配重。可动壳体包括把持部(181),通过第1弹性部件和第2弹性部件连接于主体壳体,其能够在初始位置与比初始位置接近主体壳体的接近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相对移动。至少1个配重的重心(G)相对于驱动轴线(A1)位于在上下方向上偏移的位置。第1弹性部件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在比第2弹性部件接近重心的位置。可动壳体被配置于接近位置时的第1弹性部件的载荷比第2弹性部件的载荷小。据此,提供往复移动工具中的减振机构的合理配置。

Description

往复移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往复移动工具,该往复移动工具构成为呈直线状驱动顶端工具。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往复移动工具,该往复移动工具构成为,使用沿规定的驱动轴线呈直线状往复移动的往复移动部件,呈直线状驱动顶端工具。在往复移动工具中,在驱动轴线的轴向上产生比较大的振动。因此,已知一种具有用于减轻振动的减振机构的往复移动工具。例如,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182167号中公开一种电动锤(electric hammer),该电动锤具有动力减振器(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该动力减振器包括配重(weight)和在驱动轴线的轴向上被配置在配重的两侧的弹簧。配重形成为圆筒形,在圆筒部(barrel department)的内部空间中,被配置在收容活塞的气缸的周围、即绕驱动轴线配置。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的电动锤中,通过上述配置能够有效抑制驱动轴线的轴向上的振动。然而,根据往复移动工具的结构,有时难以确保用于绕驱动轴线配置减振机构的空间。
本发明鉴于该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往复移动工具中的减振机构的合理配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一方式,提供一种往复移动工具,其具有电机、驱动机构、主体壳体、可动部和减振机构。电机具有输出轴。驱动机构包括往复移动部件,该往复移动部件构成为通过电机的动力,沿驱动轴线在第1方向(即,在驱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往复移动。驱动机构构成为,伴随着往复移动部件的往复移动,呈直线状驱动顶端工具。主体壳体收容电机和驱动机构。可动部包括由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可动部通过第1弹性部件和第2弹性部件连接于主体壳体。可动部能够在初始位置与接近位置之间相对于主体壳体沿第1方向移动。可动部在接近位置,比初始位置接近主体壳体。减振机构被设置于主体壳体。减振机构包括至少1个配重。至少1个配重构成为伴随着往复移动部件的往复移动而向与往复移动部件相反的方向移动。
至少1个配重的重心相对于驱动轴线位于向第2方向偏移的位置。第2方向是与驱动轴线正交的方向。第1弹性部件在第2方向上,被配置在比第2弹性部件接近重心的位置。换言之,第2方向上的第1弹性部件与重心的距离比第2方向上的第2弹性部件与重心的距离短。并且,可动部被配置于接近位置时的第1弹性部件的载荷比第2弹性部件的载荷小。换言之,第1弹性部件对主体壳体和可动部施加的向彼此远离的方向上的作用力比第2弹性部件小。
在本方式的往复移动工具中,至少1个配重的重心在第2方向上偏离驱动轴线。在这种配置中,至少1个配重能够良好地减轻伴随着往复移动部件的往复移动而在主体壳体上产生的第1方向上的振动,另一方面,在第2方向上存在产生振动的倾向。认为该第2方向上的振动尤其易于受到在第1方向上往复移动部件向接近顶端工具的方向移动,而至少1个配重向相反方向移动时的冲击的影响。与此相对,在本方式的往复移动工具中,通过上述的载荷设定,使第1弹性部件更易于弹性变形,且有效地吸收该冲击,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第2方向上的振动向可动部传递的情况。因此,能够不依赖于绕驱动轴线的空间而实现减振机构的合理配置。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把持部也可以沿第2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下,由于抑制第2方向上的振动向把持部传递,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把持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也可以为,在第2方向上,第1弹性部件相对于驱动轴线被配置在与重心相同的一侧,第2弹性部件相对于驱动轴线被配置在与重心相反的一侧。在该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2方向上的振动向可动部传递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电机的一部分也可以被配置在驱动轴线上。输出轴的旋转轴线也可以与驱动轴线交叉。并且,在本方式中,电机也可以被配置在驱动机构与把持部之间。把持部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驱动轴线上。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驱动机构也可以包括运动转换机构,该运动转换机构构成为将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使往复移动部件往复移动。减振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和运动转换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在第2方向上被配置在驱动轴线的两侧。根据本方式,在第2方向上,将作为重物的运动转换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和减振机构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驱动轴线的两侧,由此能够实现良好的重量平衡。并且,在本方式中,运动转换机构也可以包括具有偏心销的曲轴。减振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和曲轴也可以在第2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驱动轴线的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减振机构也可以包括至少1个动力减振器。并且,在本方式中,至少1个动力减振器也可以包括配重和至少1个弹簧。在本方式中,至少1个弹簧也可以包括在第1方向上被配置在配重的两侧的一对弹簧。并且,在本方式中,驱动机构也可以包括运动转换机构,该运动转换机构构成为将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使往复移动部件往复移动。并且,也可以通过驱动运动转换机构来对配重进行激振。在该情况下,当驱动运动转换机构时,能够积极地对配重进行激振。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吸收振动。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至少1个动力减振器也可以包括一对动力减振器,所述一对动力减振器沿第3方向排列配置。第3方向是正交于第1方向和第2方向的方向。在该情况下,与设置有1个动力减振器的情况相比较,能使各动力减振器小型化,由此整体也能够为紧凑的配置。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第1弹性部件和第2弹性部件也可以为具有同一结构的弹簧,且相对于主体壳体和可动部的安装状态彼此不同。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同一弹簧,易于使可动部被配置于接近位置时的第1弹性部件和第2弹性部件的载荷不同。并且,在本方式中,第1弹性部件的两端部也可以由2个第1弹簧承接部来支承。第2弹性部件的两端部也可以由2个第2弹簧承接部来支承。2个第1弹簧承接部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比2个第2弹簧承接部之间的距离大。另外,也可以代替本方式,使第1弹性部件和第2弹性部件采用具有彼此不同的弹簧常数的弹性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动锤的左视图。
图2是电动锤的立体图。
图3是电动锤的剖视图。
图4是拆下手柄部的状态的电动锤的后端部的立体图(其中,电线省略图示)。
图5是电动锤的后端部的局部剖视图,是主体壳体与可动壳体的弹性连结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可动壳体位于初始位置时的电动锤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可动壳体位于接近位置时的电动锤的说明图。
图8是电动锤的后端部的剖视图。
图9是将手柄部和后罩拆下的状态的电动锤的后端部的立体图(其中,电线省略图示)。
图10是将手柄部、后罩和控制器外壳的罩拆下的状态的电动锤的后视图。
图11是将外壳体部的下侧部分拆下的状态的电动锤的局部仰视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剖视图(其中,表示安装有下侧部分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01:电动锤(电锤);10:壳体;11:主体壳体;111:圆筒部;112:工具保持架;113:主体部;114:后壁;117:露出区域;118:滑动引导部;119:曲轴箱;12:后罩;13:控制器外壳;130:缓冲件;131:第1收容空间;132:第2收容空间;140:外壳主体;141:第1收容部;142:第2收容部;143:前侧保持部;145:罩;146:保持架;147:滑动部;148:后侧保持部;15:可动壳体;16:外壳体部;161:上侧部分;163:下侧部分;17:圆筒部罩;18:手柄部;181:把持部;182:扳机;183:开关;185:上侧连结部;186:后壁;187:下侧连结部;188:后壁;189:凹部;191:电源线;193:电源线保护部;2:电机;25:输出轴;3:驱动机构;31:齿轮减速机构;33:运动转换机构;331:曲轴;333:偏心销;335:连接杆;337:活塞;338:气缸;35:冲击结构要素;351:撞锤;353:撞栓;40(401、403、405):电线;41:控制器;7:减振机构;70:动力减振器;71:配重;711:大径部;713:小径部;72:弹簧;721:前侧弹簧;723:后侧弹簧;73:收容部;731:前侧空间;733:后侧空间;741:通路;743:通路;8:弹性部件;81:上侧弹性部件;811:弹簧承接部;813:弹簧承接部;83:下侧弹性部件;831:弹簧承接部;833:弹簧承接部;91:顶端工具;93:辅助手柄;A1:驱动轴线;A2:旋转轴线;G:重心;P: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锤101进行说明。电动锤(下面简称为电锤)101是构成为进行沿规定的驱动轴线A1呈直线状驱动顶端工具91的动作(以下称为锤击动作)的电动工具,被用于錾凿作业或清洁作业。
首先,对电锤10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电锤101的外部轮廓主要由壳体10形成。壳体10沿驱动轴线A1延伸。
在驱动轴线A1的轴向(下面简称为驱动轴线方向)上的壳体10的一端部,呈固定状连结有筒状的工具保持架112。工具保持架112构成为,与驱动轴线A1呈同轴状配置,以可将顶端工具91拆下的方式来保持顶端工具91。顶端工具91以其长轴与驱动轴线A1一致的方式,被插入工具保持架112的前端部的工具头插入孔中。顶端工具91在其相对于工具保持架112沿轴向的移动得到允许且绕轴的旋转受到限制的状态下,由工具保持架112来保持。
在驱动轴线方向上的壳体10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由使用者把持的长形的把持部181。把持部181沿与驱动轴线A1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把持部181的一部分被配置在驱动轴线A1上。在把持部181上设置有使用者能够进行按压操作的扳机182。扳机182设置在把持部181的长轴方向上的一端部侧。当使用者按压操作扳机182时,顶端工具91被沿驱动轴线A1呈直线状驱动。
下面,对电锤10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驱动轴线方向(壳体10的长轴方向)规定为电锤101的前后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将配置有工具保持架112的一端部侧规定为电锤101的前侧,将相反侧(配置有把持部181的一侧)规定为后侧。另外,将把持部181的长轴方向规定为电锤101的上下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将配置有扳机182的一端部侧规定为上侧,将相反侧规定为下侧。另外,将正交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
首先,对壳体10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构成为所谓的防振壳体。壳体10包括主体壳体11和可动壳体15,该可动壳体15以可相对于主体壳体11移动的方式弹性连结于主体壳体11。
如图3所示,主体壳体11是主要收容电机2和驱动机构3的壳体。主体壳体11的前半部分形成为圆筒形。将该圆筒形的前半部分称为圆筒部111。工具保持架112由螺钉固定在圆筒部111的前端部。主体壳体11中的圆筒部111以外的后半部分形成为大致矩形箱状。将该矩形箱状的后半部分称为主体部113。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11(主体部113)的后壁114上固定有控制器外壳13和后罩12。控制器外壳13是长形的矩形箱状体。控制器外壳13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来配置,用螺钉固定在主体部113的后壁114上。后罩12的截面形成为U字形。后罩12在其两端部抵接于后壁114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后述的露出区域117)的左端部和右端部的状态下,用螺钉固定在控制器外壳13上。后罩12覆盖控制器外壳13的一部分(详细而言,后述的第1收容空间131)。这样一来,控制器外壳13和后罩12与主体壳体11一体化。
如图1~图4所示,可动壳体15是覆盖主体壳体11的一部分并且具有把持部181的壳体。更详细而言,可动壳体15包括外壳体部16、圆筒部罩17和手柄部18。
外壳体部16包括上侧部分161和下侧部分163。上侧部分161覆盖主体壳体11中的主体部113的上表面和左右侧面的上部。下侧部分163覆盖主体壳体11中的主体部113的下表面和左右侧面的下部。上侧部分161和下侧部分163均是截面为U字形的罩,且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与主体部113大致相同的长度。上侧部分161的左右的下端和下侧部分163的左右的上端彼此分离。即,在上下方向上,在上侧部分161与下侧部分163之间设置有间隙。
根据这种配置,主体部113的左侧面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区域从上侧部分161与下侧部分163之间向外部露出。尽管省略图示,但主体部113的右侧面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区域同样从上侧部分161与下侧部分163之间向外部露出。下面,将这些区域称为露出区域117。露出区域117从主体部113的前端到后端沿前后方向延伸。
圆筒部罩17形成为筒状,是覆盖主体壳体11中的圆筒部111的部分。圆筒部罩17由螺钉固定在上侧部分161和下侧部分163的前端部。另外,在圆筒部罩17上能够拆装辅助手柄93。
手柄部18整体构成为侧视观察时呈C字形的中空体。手柄部18包括把持部181、上侧连结部185和下侧连结部187。把持部181是长筒状的部分,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来配置。上侧连结部185及下侧连结部187分别连接在把持部181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且向前方延伸。上侧连结部185及下侧连结部187由螺钉分别固定在上侧部分161和下侧部分163的后端部,覆盖主体壳体11的上后端部和下后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在上侧连结部185与下侧连结部187之间配置有后罩12。如上所述,后罩12经由控制器外壳13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1上。
这样一来,外壳体部16、圆筒部罩17和手柄部18一体化,形成可动壳体15。
并且,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主体壳体11与可动壳体15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8。更详细而言,4个弹性部件8介于主体壳体11的后壁114与可动壳体15的手柄部18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对主体壳体11和可动壳体15施力。主体壳体11和可动壳体15在分别被向前方和后方施力的状态下,能够沿前后方向相对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弹性部件8中的2个弹性部件8被配置在比驱动轴线A1靠上侧的位置,剩余的2个弹性部件8被配置在比驱动轴线A1靠下侧的位置。下面,在区别指代弹性部件8的情况下,还将比驱动轴线A1靠上侧的弹性部件8称为上侧弹性部件81,将比驱动轴线A1靠下侧的弹性部件8称为下侧弹性部件83。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弹性部件8全部是压缩螺旋弹簧。
上侧弹性部件81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来配置。上侧弹性部件8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支承于弹簧承接部811和弹簧承接部813,其中,所述弹簧承接部811被设置在后壁114的后表面侧;所述弹簧承接部813被设置在上侧连结部185的后壁186的前表面侧。上侧弹性部件81相对于平面P(参照图10)对称配置。平面P是包括驱动轴线A1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包括驱动轴线A1和电机2的旋转轴线A2的假想平面)。下侧弹性部件83也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来配置。下侧弹性部件83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支承于弹簧承接部831和弹簧承接部833,其中,所述弹簧承接部831被设置于后壁114的后表面侧;所述弹簧承接部833被设置在上侧连结部185的后壁186的前表面侧。下侧弹性部件83也相对于平面P对称配置。另外,下侧弹性部件83分别位于上侧弹性部件81的正下方。
根据这种弹性连结构造,可动壳体15在没有被施加朝向接近主体壳体11的方向的力的初始状态下,被配置在图5和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可以说可动壳体15的初始位置是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可动范围内的最后方位置。尽管省略详细的图示,但在主体壳体11和可动壳体15上设置有限位部,该限位部通过彼此抵接来规定可动壳体15的初始位置(限制比初始位置向后方移动)。在可动壳体15相对于主体壳体11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后罩12的后壁的后表面与上侧连结部185的后壁186及下侧连结部187的后壁188的后表面大致共面。
另一方面,在对可动壳体15施加朝向接近主体壳体11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可动壳体15克服弹性部件8的作用力,向接近主体壳体11的方向(即,前方)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壳体15能够移动到图7所示的位置(以下称为接近位置)。可以说可动壳体15的接近位置是相对于主体壳体11的可动范围内的最前方位置。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在主体壳体11和可动壳体15上设置有限位部,该限位部通过彼此抵接来规定可动壳体15的接近位置(限制比接近位置向前方移动)。
另外,在主体壳体11的左右的露出区域117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引导部118。这些滑动引导部118构成为从主体壳体11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向左侧和右侧突出的突条。外壳体部16的上侧部分161的下端和下侧部分163的上端分别沿露出区域117的上端和下端的滑动引导部118滑动,据此,引导可动壳体15相对于主体壳体11沿前后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壳体15被配置在接近位置时的上侧弹性部件81的载荷与可动壳体15被配置在接近位置时的下侧弹性部件83的载荷不同。在此所谓的载荷还能够换言之为对主体壳体11和可动壳体15施加的向彼此远离的方向上的作用力(弹力)。更详细而言,4个弹性部件8采用具有相同结构的压缩螺旋弹簧。即4个弹性部件8全部是由同一材料形成的同一形状的压缩螺旋弹簧,具有相同的弹簧常数。但是,上侧弹性部件81相对于主体壳体11和可动壳体15的安装状态与下侧弹性部件83的安装状态不同。
更详细而言,上侧弹性部件81的安装载荷(还称为初始载荷)被设定为比下侧弹性部件83的安装载荷大。另外,安装载荷是指,当安装弹性部件8时,为了使弹性部件8产生规定的扭曲而施加的载荷。换言之,上侧弹性部件81在被压缩得比下侧弹性部件83大的状态下来安装。如图5所示,上侧弹性部件81的安装高度D1(弹簧承接部811与弹簧承接部813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比下侧弹性部件83的安装高度D2(弹簧承接部831与弹簧承接部833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小。
根据这种安装载荷的差异,当可动壳体15和主体壳体11相对移动时,下侧弹性部件83比上侧弹性部件81易于弹性变形。更详细而言,当对可动壳体15施加的载荷超过下侧弹性部件83的安装载荷时,下侧弹性部件83变形,但当对可动壳体15施加的载荷进一步增大而超过上侧弹性部件81的安装载荷时,上侧弹性部件81开始变形。当可动壳体15相对移动到接近位置时,下侧弹性部件83的压缩量比上侧弹性部件81的压缩量小,因此,下侧弹性部件83的载荷比上侧弹性部件81的载荷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安装状态不同的同一压缩螺旋弹簧,能够易于使上侧弹性部件81和下侧弹性部件83的载荷(作用力)不同。另外,在后面对可动壳体15相对移动时的弹性部件8的作用详细进行叙述。
下面,对壳体10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
首先,对主体壳体11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主体壳体11内收容有电机2和驱动机构3。驱动机构3包括齿轮减速机构31、运动转换机构33和冲击结构要素35。
电机2被配置在主体壳体11的后端部(即,主体部113的后端部)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机2是交流电机,且使用通过电源线191从外部的交流电源供给的电力来驱动。电机2以输出轴25的旋转轴线A2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即,以与驱动轴线A1正交的方式)来配置。另外,电机2的一部分(详细而言,定子和转子的一部分)位于驱动轴线A1上。
齿轮减速机构31是由多个齿轮构成的减速机构。齿轮减速机构31在电机2的前侧被配置在主体壳体11的上端部内。齿轮减速机构31构成为,使输出轴25的旋转适宜地减速之后传递给运动转换机构33。
运动转换机构33是构成为将从齿轮减速机构31传递来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机构,且在电机2的前侧被配置在主体壳体1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运动转换机构33构成为曲轴机构,包括曲轴331、偏心销333、连接杆335和活塞337。
曲轴331构成为,通过齿轮减速机构31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另外,通过在比驱动轴线A1靠上方的位置保持在主体壳体11(主体部113)的上壁上的轴承,曲轴331以可旋转的方式来保持。偏心销333从设置在曲轴331的下端的曲板向下方突出。偏心销333被配置在从曲轴331的旋转轴线偏心的位置。连接杆335连接偏心销333和活塞337。活塞337在气缸338内以可滑动的方式来配置。气缸338呈与工具保持架112同轴状,从圆筒部111到主体部113的前端部沿驱动轴线A1延伸。
冲击结构要素35包括撞锤351和撞栓353。撞锤351是用于对顶端工具91施加冲击力的冲击件。撞锤351在气缸338内被配置在活塞337的前侧,且能够沿驱动轴线A1滑动。气缸338内的活塞337与撞锤351之间的空间构成作为空气弹簧来发挥作用的空气腔。撞栓353是将撞锤351的动能传递给顶端工具91的中间件。撞栓353被配置在撞锤351的前侧,能够沿驱动轴线A1在工具保持架112内滑动。
当伴随着曲轴331的旋转而活塞337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时,空气腔的压力发生变动,通过空气弹簧的作用,撞锤351在气缸338内沿前后方向滑动。更详细而言,当活塞337向前方移动时,空气腔的压力上升。撞锤351在空气弹簧的作用下被高速地向前方推出来冲击撞栓353。撞栓353将撞锤351的动能传递给顶端工具91。据此,顶端工具91被沿驱动轴线A1呈直线状驱动。另一方面,当活塞337向后方移动时,空气腔的压力降低,撞锤351被向后方拉入。顶端工具91通过推压被加工物,与撞栓353一起向后方移动。这样一来,重复锤击动作。
接着,对可动壳体15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可动壳体15中的手柄部18的把持部181中收容有开关183。开关183构成为,通常保持在断开状态,另一方面响应于扳机182的按压操作而成为接通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在主体壳体11的后壁114上固定有控制器外壳13。如图4和图8所示,控制器外壳13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后述的第1收容空间131)被后罩12覆盖,另一方面,控制器外壳13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被手柄部18的上侧连结部185和下侧连结部187覆盖。
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外壳13收容控制器41,并且收容连接于控制器41的各种电线40(包括通过连接器连接的电线)的一部分(在图9中省略图示)。更详细而言,控制器外壳13由外壳主体140和覆盖外壳主体140的一部分的罩145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主体140和罩145均由合成树脂形成。
外壳主体140是后侧敞开的长形的矩形箱状体,且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前壁(底壁)和从前壁的外缘向后方突出的周壁。外壳主体140具有被划分为上下的2个收容空间。下面,将外壳主体140中、规定上侧的第1收容空间131的部分称为第1收容部141,将规定下侧的第2收容空间132的部分称为第2收容部14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收容空间131和第2收容空间132由分隔壁来分隔。罩145以覆盖外壳主体140的后端的开口中的、与第2收容空间132对应的部分的大致整体的方式来配置。另外,罩145用螺钉固定于外壳主体140。
在第1收容空间131中配置有控制器41。控制器41是构成为控制电机2的驱动的控制装置。尽管省略详细的图示,但控制器41包括电路基板和搭载于电路基板的控制电路。在控制器41上连接有多条电线40。电线40例如包括连接电源线191和控制器41的电线401、连接控制器41和电机2(电刷保持架)的电线403、连接控制器41和开关183的电线405等。这些电线40中的一部分被配置在第2收容空间13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401、403的一部分被配置在第2收容空间132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机2以输出轴25与驱动轴线A1正交的方式来配置。在这种配置中,在与电机2相邻的区域内易于产生沿输出轴25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空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该空间,将长形的控制器外壳13以其长轴沿与电机2的输出轴25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在后壁114上。另外,该控制器外壳13的配置在收容连接控制器41和电机2的电线403的方面上也是合理的。尤其是,由于电线403连接于电机2的下端部(电刷保持架),因此通过将第2收容空间132配置在比第1收容空间131靠下侧的位置,易于进行布线。另外,电线403通过分别设置于外壳主体140的前壁(底壁)和后壁114上的开口而插入主体壳体11内。
另外,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在第2收容空间132中的电线40的一部分与控制器外壳13的内表面之间配置有缓冲件130。更详细而言,缓冲件130被配置在电线40的一部分(至少为连接于电机2的电线403)与外壳主体140的前壁(底壁)之间、以及电线40的一部分(至少为电线403)与罩145的内表面之间。缓冲件130优选采用合成树脂制的海绵、橡胶等弹性体。缓冲件130防止控制器外壳13的内表面与配置在第2收容空间132中的电线40的一部分碰撞,保护电线40免于受到主体壳体11、乃至控制器外壳13的振动的影响。
并且,在罩145的后表面(即,与下侧连结部187的后壁188相向的面)上设置有用于保持电线40(或者电线40用的连接器)的保持架14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146具有可挠性,构成为能够夹持电线40或者连接器的一对突起。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146保持着电线405用的连接器。电线405通过下侧连结部187和把持部181的内部连接于开关183。
另外,罩145具有以可滑动的方式卡合于可动壳体15的滑动部147。更详细而言,滑动部147是从罩145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板状部,且以可滑动的方式被配置于在手柄部18的下侧连结部187的下端部设置的凹部189内。
控制器外壳13的一部分构成为,保持用于保护电源线191的电源线保护部193。即,收容控制器41和电线40的一部分的控制器外壳13还被用于保持电源线保护部193。
更详细而言,在控制器外壳13的外壳主体140和罩145的下端部,分别设置有前侧保持部143和后侧保持部148。前侧保持部143和后侧保持部148分别具有与电源线保护部193的外周部相匹配的凹部。当将罩145固定于外壳主体140时,前侧保持部143和后侧保持部148从前侧和后侧卡合于电源线保护部193,从而保持电源线保护部193。另外,前侧保持部143和后侧保持部148从形成在可动壳体15的下端部(更详细而言,外壳体部16的下侧部分163的下后端部和手柄部18的下侧连结部187的下前端部)上的开口向下方突出。
并且,如图3和图11所示,在电锤101上设置有减振机构7。减振机构7是构成为减少由于上述的锤击动作而在主体壳体11上产生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的机构。本实施方式的减振机构7包括左右一对动力减振器70。另外,一对动力减振器70具有同一结构,并且相对于平面P对称配置。一对动力减振器70被安装在主体壳体11的下端部,与驱动轴线A1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动力减振器70由外壳体部16的下侧部分163覆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左右一对动力减振器70,与试图通过1个动力减振器有效地吸收振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各动力减振器70小型化,整体也实现紧凑的配置。另外,动力减振器70的后半部分夹着驱动轴线A1而被配置在运动转换机构33的一部分的相反侧。更详细而言,均为重物的曲轴331和动力减振器70分别配置在驱动轴线A1的上侧和下侧。据此,在上下方向上,确保良好的重量平衡。另外,在电锤101中,没有特别设置需要相对于驱动轴线A1配置在曲轴331的相反侧的空间中的机构。因此,可以说利用该空间来实现减振机构7的合理配置。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动力减振器70以配重71、2个弹簧72和收容部73为主体来构成,其中所述2个弹簧72被配置在配重71的两侧;所述收容部73收容配重71和弹簧72。
配重71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形的圆柱形部件,能够在收容部73内沿前后方向滑动。更详细而言,配重71具有:大径部711,其具有均匀的直径;和小径部713,其直径比大径部711小,且从大径部711的前端和后端突出。2个弹簧72分别嵌入小径部713。弹簧72的一端抵接于大径部711的端部。弹簧72的另一端抵接于设置在收容部73的两端部的内表面侧上的弹簧承接部。另外,下面,在统称2个弹簧72的情况下以及不区别指代任一方的情况下,简称为弹簧72。在指代2个弹簧72中被配置在配重71的前侧的弹簧72的情况下,称为前侧弹簧721,在指代被配置在配重71的后侧的弹簧72的情况下,称为后侧弹簧723。
收容部73是两端被封闭的圆筒形的外壳。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部73通过多个部件相结合来构成。收容部73以其长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来配置,被安装在主体壳体11的下端部。收容部73的内部空间由配重71(详细而言,大径部711)划分为形成在配重71前侧的前侧空间731和形成在配重71后侧的后侧空间733。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减振器70构成为利用圆筒部111和曲轴箱119的空气的压力变动来积极地对配重71激振的方式(所谓的空气激振方式)的动力减振器。另外,曲轴箱119是主体壳体11内的被划分出的空间(参照图3)。在曲轴箱119中配置有曲轴331(曲板)和偏心销333。曲轴箱119的前侧被气缸338内的活塞337封闭。尽管省略详细的图示,但曲轴箱119通过密封结构为与外部大致非连通状态。动力减振器70的前侧空间731通过通路741,与收容气缸338(在图12中省略图示)的圆筒部111的内部空间连通。另外,后侧空间733通过通路743与曲轴箱119连通。
当执行锤击动作时,圆筒部111的内部空间和曲轴箱119的压力伴随着运动转换机构33和冲击结构要素35(参照图3)的驱动而分别发生变动。圆筒部111的内部空间和曲轴箱119的压力变动具有大致180度的相位差。即,当圆筒部111的内部空间的压力上升时曲轴箱119的压力降低,当圆筒部111的内部空间的压力降低时曲轴箱119的压力上升这一关系成立。因此,通过使动力减振器70的前侧空间731及后侧空间733分别连通于圆筒部111的内部空间及曲轴箱119,能够利用这些压力变动,将动力减振器70的配重71积极地向活塞337及冲击结构要素35的反方向驱动。据此,能够更有效地吸收振动。另外,该空气激振方式本身是公知技术,因此,省略在此的详细说明。
下面,对电锤101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驱动电机2时,通过齿轮减速机构31来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3。伴随着活塞337和撞锤351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动力减振器70的配重71向活塞337及撞锤351的反方向往复移动,据此,减少在主体壳体11上产生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另外,如图6和图7所示,通过弹性部件8连接的主体壳体11和可动壳体15在初始位置与接近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相对移动,据此,能够抑制主体壳体11的振动向可动壳体15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一对动力减振器70被安装在主体壳体11的下端部。因此,如图11所示,在初始状态下(非驱动时),作为一对配重71整体的重心G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大致与驱动轴线A1相同的位置。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重心G在上下方向上偏离驱动轴线A1,具体而言,相对于驱动轴线A1位于下侧。即,重心G位于驱动轴线A1的大致正下方。在这种配置中,能够通过动力减振器70良好地减轻在主体壳体11上产生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另一方面,在上下方向上存在稍微产生振动的倾向。该上下方向上的振动尤其易于受到活塞337和撞锤351向前方移动而使撞栓353冲击顶端工具91、且动力减振器70的配重71向后方移动时的冲击的影响。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更接近配重71的重心G的下侧弹性部件83的安装载荷被设定得比上侧弹性部件81的安装载荷小。据此,下侧弹性部件83比上侧弹性部件81易于弹性变形,能够有效地吸收该冲击,因此,能够抑制上下方向上的振动传递给可动壳体15的情况。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弹性部件83相对于驱动轴线A1被配置在与重心G相同的一侧,上侧弹性部件81被配置在相反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上下方向上的振动传递给可动壳体15。另外,能够良好地保持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把持部181把持的稳定性。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实现一边能够将减振机构7配置在偏离驱动轴线A1的位置,一边抑制振动向可动壳体15传递的合理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于控制器41的电线40的一部分在控制器外壳13内,被配置在与配置有控制器41的第1收容空间131相邻的第2收容空间132内。并且,第2收容空间132内的电线40的一部分由在与控制器外壳13的内表面之间配置的缓冲件130覆盖。由此,即使伴随着电锤101的驱动而产生振动,也能够减轻振动对第2收容空间132内的电线40的一部分的影响,由此保护电线40。
并且,第2收容空间132除了由外壳主体140覆盖以外,还由罩145覆盖,因此防止电线40向控制器外壳13外移动。由此,能够更稳定地将电线40保持在控制器外壳13内。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可动壳体15相对于主体壳体11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由罩145防止电线40与可动壳体15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下侧连结部187的后壁188)接触的情况,由此更可靠地保护电线40。
另外,如上所述,设置于露出区域117的滑动引导部118引导外壳体部16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移动。除此之外,设置于罩145的滑动部147能够在设置在下侧连结部187的下端部的凹部189内滑动,引导手柄部18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下面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与本发明的各结构要素的对应关系。但是,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仅仅是一例,并没有限定本发明的各结构要素。电动锤101是“往复移动工具”的一例。电机2和输出轴25分别是“电机”和“输出轴”的一例。驱动机构3和活塞337分别是“驱动机构”和“往复移动部件”的一例。驱动轴线A1是“驱动轴线”的一例。主体壳体11是“主体壳体”的一例。可动壳体15和把持部181分别是“可动部”和“把持部”的一例。下侧弹性部件83和上侧弹性部件81分别是“第1弹性部件”和“第2弹性部件”的一例。减振机构7和配重71分别是“减振机构”和“配重”的一例。
运动转换机构33是“运动转换机构”的一例。曲轴331和偏心销333分别是“曲轴”和“偏心销”的一例。动力减振器70是“动力减振器”的一例。弹簧承接部831、833是“2个第1弹簧承接部”的一例。弹簧承接部811、813是“2个第2弹簧承接部”的一例。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示例,本发明所涉及的往复移动工具并不限定于所示例的电锤101。例如,能够增加下述所示例的变更。另外,这些变更中的任一种变更或者多种变更能与实施方式所示的电锤101、或者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特征组合使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往复移动工具而示例出电锤101。然而,构成为伴随着往复移动部件的往复移动而呈直线状驱动顶端工具的往复移动工具并不限定于电锤101。例如,往复移动工具也可以是锤钻,该锤钻除了执行呈直线状驱动顶端工具的锤击动作以外,还能执行旋转驱动顶端工具的钻动作。另外,电锤101和锤钻均是冲击工具的一例。另外,往复移动工具也可以是构成为通过顶端工具来切割被加工件的往复移动切割工具(例如,往复锯、刀锯、线锯)。
另外,按照往复移动工具,电机2、驱动机构3、收容电机2和驱动机构3的主体壳体11、具有把持部181的可动壳体15的结构和配置关系能适宜地变更。下面,示例出针对这些部件能采用的变更。
电机2也可以不是具有电刷的电机,而是无刷电机。另外,电机2也可以是直流电机。在该情况下,在主体壳体11上设置有可拆装电池(例如充电式电池。还称为电池组)的电池安装部。另外,作为驱动机构3的运动转换机构33,也可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曲轴机构,而采用具有摆动部件的周知的运动转换机构。并且,电机2无需以输出轴25与驱动轴线A1正交的方式来配置,例如可以为输出轴25与驱动轴线A1倾斜交叉,也可以与驱动轴线A1平行。
主体壳体11和可动壳体15的形状能够适宜地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连接于主体壳体11的可动壳体15具有局部覆盖主体壳体11的构造。然而,可动壳体15所覆盖的主体壳体11的部分及其范围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示例。用于引导主体壳体11和可动壳体15的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滑动部并不限定于滑动引导部118。例如,滑动引导部118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仅设置在1个位置。另外,多个滑动部也可以设置在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或者,也可以省略滑动部。
也可以代替可动壳体15,由包括被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且实质上不覆盖主体壳体11的手柄部弹性连接于主体壳体11。另外,手柄部也可以包括不被配置在驱动轴线A1上而相对于主体壳体11向上下或者左右突出的一对把持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主体壳体11的后壁114上设置有收容控制器41和电线40的一部分的控制器外壳13。然而,也可以省略控制器外壳13。例如,控制器41也可以设置在主体壳体11内或者可动壳体15内,通过电线40而与各种电气零部件连接。
减振机构7的动力减振器70的结构、数量、配置位置等能够适宜地变更。
例如,动力减振器70也可以包括配重和至少1个弹簧。即,弹簧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另外,收容部73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主体壳体11的一部分来形成。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动力减振器70构成为空气激振方式的动力减振器,利用圆筒部111和曲轴箱119的压力变动,积极地对配重71进行激振。然而,动力减振器70也可以是没有积极地对配重71进行激振的通常的动力减振器。另外,收容部73的内部空间也可以仅与曲轴箱119连通,仅通过曲轴箱119的压力变动来对配重71进行激振。另外,配重71也可以不通过空气的压力变动,而通过任一部件来对其进行机械激振。例如,也可以通过连接于曲轴331的杆来机械地对配重71进行激振。减振机构7也可以是不包括动力减振器70,而包括至少1个平衡锤的机构。
另外,动力减振器70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例如,能够将1个动力减振器70在平面P上与驱动轴线A1平行地设置在主体壳体11的下端部。另外,例如,2个动力减振器70也可以设置在主体壳体11的左侧部或者右侧部。
介于主体壳体11与可动壳体15之间的弹性部件8的数量、配置位置、种类也等能够适宜地变更。
例如,关于弹性部件8的数量,也可以在与驱动轴线A1正交且通过驱动轴线A1和至少1个配重71的重心的轴线的轴向上,设置至少包括彼此分离配置的2个弹性部件8的任意数量的弹性部件。并且,针对2个弹性部件8中的、至少更接近1个配重71的重心G的一方的弹性部件8,只要将可动壳体15被配置在接近位置时的载荷设定得比另一方小即可。因此,例如在配重71的重心相对于驱动轴线A1向左侧或者右侧偏离的情况下,2个弹性部件8在左右方向上分离配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具有同一结构的上侧弹性部件81和下侧弹性部件83的安装状态(详细而言,安装载荷、安装高度),使可动壳体15被配置于接近位置时的载荷不同。也可以代替该例子,例如,上侧弹性部件81和下侧弹性部件83是具有彼此不同的弹簧常数的弹性部件。更详细而言,下侧弹性部件83也可以采用具有比上侧弹性部件81小的弹簧常数(柔软)的弹性部件(例如,压缩螺旋弹簧)。在该情况下,即使上侧弹性部件81和下侧弹性部件83的安装载荷相同,下侧弹性部件83在可动壳体15被配置于接近位置时的载荷也会变得更小。在该情况下,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实现将减振机构7配置在偏离驱动轴线A1的位置,且有效地抑制振动向可动壳体15传递的合理结构。
另外,作为弹性部件8,例如能够采用种类与压缩螺旋弹簧不同的弹簧、橡胶、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例如,聚氨酯泡沫)、毛毡等。
并且,鉴于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来构筑以下方式。以下方式中的至少1个方式能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以及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中的1个或者多个发明组合使用。
[方式1]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冲击结构要素,该冲击结构要素构成为伴随着所述往复移动部件的往复移动,在空气弹簧的作用下冲击所述顶端工具。
冲击结构要素35是本方式中的“冲击结构要素”的一例。
[方式2]
所述输出轴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
[方式3]
所述往复移动工具还具有滑动引导部,该滑动引导部引导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主体壳体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移动。
滑动引导部118是本方式中的“滑动引导部”的一例。
[方式4]
所述至少1个动力减振器包括收容部,该收容部收容所述配重和所述至少1个弹簧,
所述主体壳体具有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是收容所述运动转换机构的被划分出的内部空间,且与所述收容部连通,
通过伴随着所述运动转换机构的驱动而产生的所述内部空间的空气的压力变动,对所述配重进行激振。
配重71、弹簧72、收容部73分别是“配重”、“弹簧”、“收容部”的一例。曲轴箱119是“内部空间”的一例。
并且,以提供一种有助于保护与电动工具的控制器相连接的电线的技术为目的而构筑以下的方式5~16。以下的方式5~16能任一方式单独使用或者2个以上的方式组合使用。或者,以下方式5~16中的至少1种方式能与实施方式的电锤101、上述的变形例、方式、和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中的至少1个组合使用。
[方式5]
一种电动工具,具有:
控制器,其构成为控制所述电动工具的动作;
电线,其连接于所述控制器;
外壳,其具有配置有所述控制器的第1收容空间、和配置有所述电线的一部分的第2收容空间;以及
缓冲件,其被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与在所述第2收容空间内配置的所述电线的一部分之间。
根据本方式,与控制器连接的电线的一部分与控制器一起被配置在相同的外壳内,且被配置在不同于控制器的收容空间(第2收容空间)内。并且,通过将缓冲件配置在电线的一部分与外壳的内表面之间,即使伴随着电动工具的驱动而产生振动,也能够减轻振动对第2收容空间内的电线的一部分的影响,由此能够保护电线。另外,在本方式中所谓的电线是指,连接控制器和电动工具的各种电气零部件的各种电线。例如,连接控制器和电机的电线、连接控制器和电源的电线、连接控制器和开关、传感器等的电线分别是在本方式所谓的电线一例。另外,控制器和电机,控制器和电源、控制器和开关、传感器等可以通过电线来连接,也可以在其之间设置有连接器或其他电线。
[方式6]
根据方式5所记载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具有开口的箱状的主体和罩,
所述罩构成为,至少局部覆盖所述开口中的与所述第2收容空间对应的部分。
根据本方式,能够由罩将被配置在第2收容空间中的电线的一部分更稳定地保持在外壳内,由此对其进行保护。
[方式7]
根据方式5或6所记载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电机,该电机通过所述电线连接于所述控制器,
所述外壳是长形的中空体,以所述外壳的长轴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的旋转轴线平行延伸的方式,与所述电机相邻配置。
根据本方式,实现一种能够有效地保护连接控制器和电机的电线的外壳的合理结构。
[方式8]
根据方式5~7中任一项方式所记载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电机,该电机通过所述电线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
所述电动工具是构成为通过所述电机的动力来沿驱动轴线呈直线状驱动顶端工具的冲击工具,
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的旋转轴线与所述驱动轴线交叉,
所述外壳与所述电机相邻配置。
伴随着驱动而在冲击工具上产生比较大的振动。在电机的输出轴与驱动轴线交叉的配置中,在与电机相邻的区域中易于产生空间。根据本方式,实现能够利用该空间来有效地保护电线免于受到冲击工具的振动的外壳的合理结构。
[方式9]
根据方式8所记载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主体壳体,其收容所述电机;和
可动部,其包括由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且通过至少1个弹性部件以可相对于所述主体壳体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主体壳体,
所述外壳被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
根据本方式,能够一边在收容作为振动源的电机的主体壳体上设置外壳,一边由缓冲件来保护电线。
[方式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记载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驱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外壳被配置在所述电机的相反侧。
[方式11]
根据方式9或者10所记载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具有开口的箱状的主体和罩,
所述罩构成为,至少局部覆盖所述开口中的与所述第2收容空间对应的部分,并且与所述可动部局部重叠,引导所述可动部的相对移动。
[方式12]
根据方式6~11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电源线,其能连接于外部电源;和
保护罩,其覆盖所述电源线的一部分,
所述主体的一部分和所述罩的一部分构成为保护所述保护罩。
根据本方式,还能够将收容电线的一部分的外壳有效用于保持电源线的保护罩。
[方式13]
根据方式6~12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电机,其通过所述电线连接于所述控制器;和
开关,其用于起动所述电机,通过其他的电线连接于所述控制器,
所述罩的外表面具有能保持所述电线的一部分的保持架。
根据本方式,还能够将收容与电机相连接的电线的一部分的外壳有效用于保持与开关连接的电线的一部分。
[方式14]
所述缓冲件被配置在所述主体及所述罩中的至少一方的内表面与所述电线的一部分之间,或者被配置在所述电线的一部分的周围。
[方式15]
所述电动工具还具有电机,
所述电线是连接所述控制器和所述电机的电线,或者是连接所述控制器和电源的电线。
另外,控制器与电机、或者控制器与电源也可以通过电线来连接,在控制器与电机之间、或者控制器与电源之间也可以设置连接器或其他电线。
[方式16]
所述外壳和所述主体壳体分别具有彼此连通的开口,
所述电线通过所述开口连接于所述电机。
下面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与方式5~16的各结构要素的对应关系。但是,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仅仅是一例,并没有限定方式5~16的各结构要素。电动锤101是“电动工具”和“冲击工具”的一例。控制器41是“控制器”的一例。电线40是“电线”的一例。控制器外壳13、第1收容空间131、第2收容空间132分别是“外壳”、“第1收容空间”、“第2收容空间”的一例。缓冲件130是“缓冲件”的一例。外壳主体140和罩145分别是“主体”和“罩”的一例。电机2是“电机”的一例。主体壳体11是“主体壳体”的一例。可动壳体15和把持部181分别是“可动部”和“把持部”的一例。弹性部件8是“弹性部件”的一例。电源线191和电源线罩193分别是“电源线”和“保护罩”的一例。开关183是“开关”的一例。保持架146是“保持架”的一例。
另外,方式5~16分别记载的电动工具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例的电锤101。例如,能够增加下述所示例的变更。另外,这些变更中的至少一种变更能与实施方式所示的电锤101、上述的变形例、方式、以及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电动工具中的至少1个电动工具组合使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动工具,示例出作为冲击工具的一例的电锤101。然而,本发明一般能够适用于使用电力作为动力的工具(例如,工作所使用的工具、园艺用的工具)。作为电动工具的例子,有往复移动工具(冲击工具、往复移动切割工具等)、振动工具、旋转工具等。本发明特别优选适用于产生比较大的振动的电动工具(例如,往复移动工具、振动工具)。
另外,能够按照电动工具来适宜地变更电机2、驱动机构3、壳体10的结构和配置关系。下面,针对这些示例出能采用的变更。
电机2也可以不是具有电刷的电机,而是无刷电机。另外,电机2也可以是直流电机。在该情况下,在主体壳体11上设置有电池安装部,该电池安装部能够将电池(例如充电式电池。还称为电池组)物理性且电气性连接。在该情况下,电线40也可以连接控制器41和电池安装部。
主体壳体11和可动壳体15的形状能适宜地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连接于主体壳体11的可动壳体15具有局部覆盖主体壳体11的构造。然而,可动壳体15所覆盖的主体壳体11的部分及其范围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示例。用于引导主体壳体11和可动壳体15的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滑动部并不限定于滑动引导部118。例如,滑动引导部118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仅设置在一个位置。另外,多个滑动部也可以设置在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例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或者,也可以省略滑动部。
也可以代替可动壳体15,由包括被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且实质上不覆盖主体壳体11的手柄部弹性连接于主体壳体11。另外,介于主体壳体11与可动壳体15之间的弹性部件8的数量、配置位置、种类等也能够适宜地变更。例如,作为弹性部件8,也可以采用种类与压缩螺旋弹簧不同的弹簧、橡胶、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例如,聚氨酯泡沫)、毛毡等。并且,壳体10也不一定需要构成为防振壳体。
减振机构7的结构、数量、配置位置等能适宜地变更。例如,减振机构7也可以包括与动力减振器70结构不同的动力减振器。或者,减振机构7也可以是包括至少1个平衡锤的机构。也可以省略减振机构70。
控制器外壳13的结构和配置位置、以及缓冲件130的结构和配置位置能适宜地变更。
例如,也可以为,在作为箱状体的控制器外壳13的中央部,设置有用于配置控制器41的第1收容空间131,在第1收容空间131的周围,设置用于配置电线40的一部分的第2收容空间132。罩145也可以覆盖外壳主体140的开口整体(即,与第1收容空间131及第2收容空间132对应的部分)。或者,罩145也可以仅覆盖与第2收容空间132对应的部分的一部分。另外,优选为,当在第2收容空间132中配置连接于电机2的电线403时,控制器外壳13与电机2相邻配置。另一方面,优选为,在将连接于另一电气零部件(例如,传感器)的电线40的一部分配置在第2收容空间132中的情况下,优选为控制器外壳13与该电气零部件相邻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缓冲件130被配置在外壳主体140的前壁(底壁)与电线40之间、以及罩145与电线40之间。然而,例如也可以仅设置这些缓冲件130中的一方。另外,电线40(能包括连接器)的周围整体也可以由缓冲件130来覆盖。例如,也可以将电线40贯插在由海绵等缓冲件130形成的圆筒形的套筒中。在该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电线40。另外,通过由缓冲件130覆盖被配置在第2收容空间132中的电线40,也可以由缓冲件130来代替使用罩145。

Claims (14)

1.一种往复移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电机、驱动机构、主体壳体、可动部和减振机构,其中,
所述电机具有输出轴;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往复移动部件,且构成为伴随着所述往复移动部件的往复移动,呈直线状驱动顶端工具,该往复移动部件构成为通过所述电机的动力,沿驱动轴线在第1方向上往复移动;
所述主体壳体收容所述电机和所述驱动机构,
所述可动部包括由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且通过第1弹性部件和第2弹性部件连接于所述主体壳体,该可动部能够在初始位置与比所述初始位置接近所述主体壳体的接近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主体壳体沿所述第1方向移动;
所述减振机构被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且包括至少1个配重,所述配重构成为伴随着所述往复移动部件的往复移动而向与所述往复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所述至少1个配重的重心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线位于向与所述驱动轴线正交的第2方向偏移的位置,
在所述第2方向上,所述第1弹性部件被配置在比所述第2弹性部件接近所述重心的位置,
所述可动部被配置在所述接近位置时的所述第1弹性部件的载荷比所述第2弹性部件的载荷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移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部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往复移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方向上,所述第1弹性部件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线被配置在与所述重心相同的一侧,所述第2弹性部件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线被配置在与所述重心相反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往复移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的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驱动轴线上,
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轴线与所述驱动轴线交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往复移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方向上,所述电机被配置在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把持部之间,
所述把持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驱动轴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往复移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运动转换机构,该运动转换机构构成为将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使所述往复移动部件往复移动,
所述减振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运动转换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2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驱动轴线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往复移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具有偏心销的曲轴,
所述减振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曲轴在所述第2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驱动轴线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往复移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振机构包括至少1个动力减振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往复移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1个动力减振器包括配重和至少1个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往复移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1个弹簧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配重的两侧的一对弹簧。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往复移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运动转换机构,该运动转换机构构成为将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使往复移动部件往复移动,
所述运动转换机构的驱动使所述配重激振。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往复移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1个动力减振器包括一对动力减振器,所述一对动力减振器在正交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的第3方向上排列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往复移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性部件和所述第2弹性部件是具有同一结构的弹簧,相对于所述主体壳体和所述可动部的安装状态彼此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往复移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性部件的两端部由2个第1弹簧承接部来支承,
所述第2弹性部件的两端部由2个第2弹簧承接部来支承,
所述2个第1弹簧承接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2个第2弹簧承接部之间的距离大。
CN202011195114.8A 2019-11-01 2020-10-30 往复移动工具 Active CN1127759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9828 2019-11-01
JP2019199830A JP7365198B2 (ja) 2019-11-01 2019-11-01 電動工具
JP2019199828A JP7365197B2 (ja) 2019-11-01 2019-11-01 往復動工具
JP2019-199830 2019-11-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5906A true CN112775906A (zh) 2021-05-11
CN112775906B CN112775906B (zh) 2023-12-22

Family

ID=75485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5114.8A Active CN112775906B (zh) 2019-11-01 2020-10-30 往复移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45168B2 (zh)
CN (1) CN112775906B (zh)
DE (1) DE10202012843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7143B (zh) * 2022-07-18 2022-12-11 昶城有限公司 離心式往復傳動工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45168B2 (en) * 2019-11-01 2023-12-19 Makita Corporation Reciprocating tool
US11759938B2 (en) 2021-10-19 2023-09-19 Makita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3614A (zh) * 2003-11-04 2005-05-11 百得有限公司 用于动力工具的减振装置和含有这种装置的动力工具
JP2007175836A (ja) * 2005-12-28 2007-07-12 Hitachi Koki Co Ltd 打撃工具
CN101247926A (zh) * 2005-05-11 2008-08-2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机
CN102343577A (zh) * 2010-08-03 2012-02-08 株式会社牧田 作业工具
CN102666029A (zh) * 2009-12-25 2012-09-12 株式会社牧田 冲击工具
CN102744715A (zh) * 2011-04-20 2012-10-24 喜利得股份公司 手持式工具机和减振器
CN204195709U (zh) * 2014-11-10 2015-03-11 浙江海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镐及手柄机构
US20150328759A1 (en) * 2014-05-16 2015-11-19 Makita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10157A (en) * 1989-08-16 1994-05-10 Minus K Technology, Inc.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JPH07253338A (ja) * 1994-03-16 1995-10-03 Daihatsu Diesel Mfg Co Ltd 計器盤の防振装置
JPH0953338A (ja) * 1995-08-11 1997-02-25 Yamaki Giken:Kk 一石彫り墓石の製法及びその一石彫り墓石
JP3820762B2 (ja) 1998-08-12 2006-09-13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DE10036078B4 (de) 2000-07-25 2007-04-05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m Handgriff und einer Isoliervorrichtung
EP1302281B1 (de) * 2001-10-15 2007-05-02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Kühlluftleitung für ein Elektrohandwerkzeuggerät mit elektropneumatischem Schlagwerk
DE10255162A1 (de) * 2002-11-22 2004-06-03 Hilti Ag Vibrationsentkoppelte Schlagwerksbaugruppe
US7604071B2 (en) * 2004-04-30 2009-10-20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with vibration reducing means
GB2414702A (en) * 2004-06-04 2005-12-07 Black & Decker Inc Vibration Reduction Apparatus for Power Tool
JP4647957B2 (ja) * 2004-08-27 2011-03-09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US7712547B2 (en) * 2005-04-11 2010-05-11 Makita Corporation Electric hammer
US7867176B2 (en) * 2005-12-27 2011-01-11 Cordis Corporation Variable stiffness guidewire
JP4863942B2 (ja) * 2006-08-24 2012-01-25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US7727003B2 (en) 2006-10-30 2010-06-01 Black & Decker Inc. Cord protector for power tools
US7806201B2 (en) * 2007-07-24 2010-10-05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with dynamic vibration damping
JP5180697B2 (ja) 2008-06-19 2013-04-10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手持式作業工具
JP5269566B2 (ja) * 2008-12-03 2013-08-21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JP5405864B2 (ja) * 2009-03-23 2014-02-05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JP5361504B2 (ja) * 2009-04-10 2013-12-04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DE102010040173A1 (de) * 2010-09-02 2012-03-08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Handwerkzeugmaschine
EP3189940B1 (en) * 2012-12-25 2018-01-31 Makita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JP6258093B2 (ja) 2014-03-24 2018-01-10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RU2702181C2 (ru) * 2014-11-12 2019-10-04 Макита Корпорейшн Бойко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JP6510250B2 (ja) * 2015-01-29 2019-05-08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US11845168B2 (en) * 2019-11-01 2023-12-19 Makita Corporation Reciprocating tool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3614A (zh) * 2003-11-04 2005-05-11 百得有限公司 用于动力工具的减振装置和含有这种装置的动力工具
CN101247926A (zh) * 2005-05-11 2008-08-2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机
JP2007175836A (ja) * 2005-12-28 2007-07-12 Hitachi Koki Co Ltd 打撃工具
CN102666029A (zh) * 2009-12-25 2012-09-12 株式会社牧田 冲击工具
US20120279740A1 (en) * 2009-12-25 2012-11-08 Makita Corporation Striking tool
CN102343577A (zh) * 2010-08-03 2012-02-08 株式会社牧田 作业工具
CN102744715A (zh) * 2011-04-20 2012-10-24 喜利得股份公司 手持式工具机和减振器
US20150328759A1 (en) * 2014-05-16 2015-11-19 Makita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CN204195709U (zh) * 2014-11-10 2015-03-11 浙江海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镐及手柄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7143B (zh) * 2022-07-18 2022-12-11 昶城有限公司 離心式往復傳動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45168B2 (en) 2023-12-19
CN112775906B (zh) 2023-12-22
DE102020128432A1 (de) 2021-05-06
US20210129307A1 (en) 2021-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75906B (zh) 往复移动工具
EP2000264B1 (en) Power tool with dynamic vibration reducer
CN108015720B (zh) 电动工具
JP7080606B2 (ja) 作業工具
US7610967B2 (en) Hand-held power tool with a decoupling device
US20180099393A1 (en) Power tool
US20120279740A1 (en) Striking tool
JP6831742B2 (ja) 電動工具
US7938196B2 (en) Hand-held power tool with vibration-compensating mass
CN112060016B (zh) 冲击工具
JP6936038B2 (ja) 電動工具
CN113370157A (zh) 电动工具
JP7365198B2 (ja) 電動工具
JP7365197B2 (ja) 往復動工具
JP7368116B2 (ja) 往復動工具
JP7368115B2 (ja) 打撃工具
JP7258665B2 (ja) 打撃工具
WO2023281866A1 (ja) 作業機
CN117400205A (zh) 冲击工具
EP2241409B1 (en) Hand-held power tool with vibration-compensating mass
CN114905463A (zh) 冲击工具
JP2023112805A (ja) 打撃工具
JP2023112804A (ja) 打撃工具
JP2010214587A (ja) 作業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