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24303B - 一种乙烯共聚合方法及乙烯聚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乙烯共聚合方法及乙烯聚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24303B
CN112724303B CN202011173958.2A CN202011173958A CN112724303B CN 112724303 B CN112724303 B CN 112724303B CN 202011173958 A CN202011173958 A CN 202011173958A CN 112724303 B CN112724303 B CN 1127243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thylene
formula
substituted
unsubstituted
diffe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739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24303A (zh
Inventor
韩书亮
宋文波
金钊
王路生
李昊坤
方园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Publication of CN112724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243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243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243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16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alpha-alkenes, e.g. EP rubb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7/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4 or 14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7/28Titanium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乙烯共聚合方法,包括使乙烯和共聚单体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发生共聚合反应;所述催化剂包括式I所示的双苯酚金属配合物;式I中,R1、R1'、R2、R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R3‑R7、R3'‑R7'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R8和R9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或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M和M'相同或不同,选自IV族金属;X为卤素;

Description

一种乙烯共聚合方法及乙烯聚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乙烯共聚合方法,及由该方法制备的乙烯聚合物,属于烯烃聚合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聚烯烃原料丰富低廉,容易加工成型,每年在世界范围内生产的聚烯烃产品超过了一亿吨,成为最大规模的产业之一;聚烯烃材料具有相对较小的密度,良好的耐化学药品性、耐水性以及良好的机械强度、电绝缘性等特点,可用于薄膜、管材、板材、各种成型制品、电线电缆等,不仅在农业、包装、汽车、电器等日用杂品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还在国防,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性项目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其中,乙烯共聚物产品具有优越的性能,共聚单体种类繁多,包括1-辛烯、1-己烯、1-丁烯、丙烯以及极性单体等。通过调节共聚单体种类和用量,既可以得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也可以得到热塑性弹性体,还能得到橡胶,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弹性体的特殊结构赋予其优异的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和耐老化性能,用作塑料抗冲性剂时低温韧性好、用量少、性价比高,广泛用于塑料改性。
以Ziegler-Natta催化剂为代表的配位聚合促进了聚烯烃工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渐成熟。如今,溶液聚合所用金属催化剂成为了配位聚合领域研究的热点,基于苯酚配体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属于其中的一种。该类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烯烃催化活性,例如:2,6-二异丙基苯酚合钛催化剂成功实现了乙烯与α-烯烃的共聚聚,可制备线性低密度聚乙烯(NomuraK,Naga N,Miki M,et al.,Macromolecules1998,31,7588-7597),并且通过调节反应条件也可以制备高α-烯烃含量的共聚物,得到一种热塑弹性体。但是该类催化剂对配体取代基的要求比较苛刻,其中,2,6位取代基的空阻效应要大于二异丙基,环戊二烯基上必须有甲基取代基才能够保证高活性。
同时,基于活性酶催化研究结果,人们逐渐发展出具有协同作用的催化剂。研究表明,在使用双锆金属催化剂时,与单锆金属催化剂相比,乙烯的共聚合活性以及得到聚合物的分子量相差不多,但利用双金属催化剂进行乙烯与α-烯烃共聚时,在聚合物链中引入共聚单体的比例也要更高,这是由于在聚合过程中,双金属能够通过agostic作用提高取代烯烃的配位能力,并有助于其配位插入,从而提高了取代烯烃在共聚物中的比例(Li,H.;Marks,T.J.Proc.Natl.Acad.Sci.2006,103,15295)。
CN201010204671.1公开了双钛金属催化剂的乙烯均聚以及乙烯与己烯、辛烯等单体进行共聚,但常压下聚合活性仅为104g·mol-1(Ti)·h-1数量级,共聚物分子量为30万左右,分子量分布大于2。
因此,如何获得具有高催化效率和共聚比例较高并且制备工艺简单的单一位点金属催化剂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乙烯共聚合方法,使用的催化剂包括双苯酚金属配合物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制得的乙烯重均分子量为20万左右,分子量分布为2左右,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2-14%。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乙烯共聚合方法,包括使乙烯和共聚单体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发生共聚合反应;所述催化剂包括酚金属配合物的式I所示的双苯酚金属配合物;
Figure BDA0002748162890000021
式I中,R1、R1'、R2、R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R3-R7、R3'-R7'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R8和R9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M和M'相同或不同,选自IV族金属;X为卤素。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式I中,R1、R1'、R2、R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芳基,优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更优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的直链或支链烷基;R3-R7、R3'-R7'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优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更优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的直链或支链烷基;R8和R9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优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更优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的直链或支链烷基;M和M'相同或不同,选自钛、锆和铪,优选为钛;X为选自氟、氯、溴和碘,优选为氯。
根据本发明,所述取代是指R1-R7、R1'-R7'、R8和R9中的烃基,优选烷基、芳基中主链上的碳原子可任选地被杂原子取代,以及与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可任选地被杂原子、烷基或烷氧基取代;所述杂原子包括氧原子、氮原子、硼原子、硫原子、磷原子、硅原子、锗原子、锡原子和卤原子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双苯酚金属配合物选自以下式I所示的配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双苯酚金属配合物1:R1=R2=R1'=R2'=Me,R3=R4=R5=R6=R7=R3'=R4'=R5'=R6'=R7'=R8=R9=H,M=M'=Ti,X=Cl;
双苯酚金属配合物2:R1=R2=R1'=R2'=Et,R3=R4=R5=R6=R7=R3'=R4'=R5'=R6'=R7'=R8=R9=H,M=M'=Ti,X=Cl;
双苯酚金属配合物3:R1=R2=R1'=R2'=iPr,R3=R4=R5=R6=R7=R3'=R4'=R5'=R6'=R7'=R8=R9=H,M=M'=Ti,X=Cl;
双苯酚金属配合物4:R1=R2=R1'=R2'=tBu,R3=R4=R5=R6=R7=R3'=R4'=R5'=R6'=R7'=R8=R9=H,M=M'=Ti,X=Cl;
双苯酚金属配合物5:R1=R2=R1'=R2'=Me,R3=R4=R5=R6=R7=R3'=R4'=R5'=R6'=R7'=Me,R8=R9=H,M=M'=Ti,X=Cl;
双苯酚金属配合物6:R1=R2=R1'=R2'=Et,R3=R4=R5=R6=R7=R3'=R4'=R5'=R6'=R7'=Me,R8=R9=H,M=M'=Ti,X=Cl;
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R1=R2=R1'=R2'=iPr,R3=R4=R5=R6=R7=R3'=R4'=R5'=R6'=R7'=Me,R8=R9=H,M=M'=Ti,X=Cl;
双苯酚金属配合物8:R1=R2=R1'=R2'=tBu,R3=R4=R5=R6=R7=R3'=R4'=R5'=R6'=R7'=Me,R8=R9=H,M=M'=Ti,X=Cl。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的双苯酚金属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式II所示的双苯酚化合物与式III所示的金属化合物反应,得到式IV所示的化合物;
2)将式IV所示的化合物与式V所示的金属配合物反应,得到式I所示的双苯酚金属配合物;
Figure BDA0002748162890000041
式II和IV中,R1、R1'、R2、R2'、R8和R9具有与式I中相同的定义;
式III中,M1选自IA族金属,优选为锂、钠或钾,R为氢或C1-C1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
式V中,R3-R7具有与式I中相同的定义。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式II所示的双苯酚化合物与式III所示的金属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反应,得到式IV所示的化合物,然后再与式V所示的金属配合物反应在有机溶剂中反应,得到式I所示的双苯酚金属配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有机溶剂选自四氢呋喃、乙醚、1,4-二氧六环和二氯甲烷。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双苯酚化合物选自以下式II所示的双苯酚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双苯酚化合物1:R1=R2=R1'=R2'=Me,R8=R9=H;
双苯酚化合物2:R1=R2=R1'=R2'=Et,R8=R9=H;
双苯酚化合物3:R1=R2=R1'=R2'=iPr,R8=R9=H;
双苯酚化合物4:R1=R2=R1'=R2'=tBu,R8=R9=H。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式III所示的金属化合物选自KH、NaH、MeLi、EtLi、PrLi和BuLi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式IV所示的化合物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化合物1:R1=R2=R1'=R2'=Me,R8=R9=H,M1=Li;
化合物2:R1=R2=R1'=R2'=Et,R8=R9=H,M1=Li;
化合物3:R1=R2=R1'=R2'=iPr,R8=R9=H,M1=Li;
化合物4:R1=R2=R1'=R2'=tBu,R8=R9=H,M1=Li;
化合物5:R1=R2=R1'=R2'=Me,R8=R9=H,M1=Na;
化合物6:R1=R2=R1'=R2'=Et,R8=R9=H,M1=Na;
化合物7:R1=R2=R1'=R2'=iPr,R8=R9=H,M1=Na;
化合物8:R1=R2=R1'=R2'=tBu,R8=R9=H,M1=Na;
化合物9:R1=R2=R1'=R2'=Me,R8=R9=H,M1=K;
化合物10:R1=R2=R1'=R2'=Et,R8=R9=H,M1=K;
化合物11:R1=R2=R1'=R2'=iPr,R8=R9=H,M1=K;
化合物12:R1=R2=R1'=R2'=tBu,R8=R9=H,M1=K。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金属配合物选自以下式V所示的金属配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金属配合物1:R3=R4=R5=R6=R7=H,M=Ti,X=Cl;
金属配合物2:R3=R4=R5=R6=R7=Me,M=Ti,X=Cl。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式II所示的双苯酚化合物与式III所示的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20),例如1:2.5、1:3、1:3.5、1:4、1:4.5、1:5、1:5.5、1:6、1:6.5、1:7、1:7.5、1:8、1:8.5、1:9、1:9.5、1:10、1:10.5、1:11、1:11.5、1:12、1:12.5、1:13、1:13.5、1:14、1:14.5、1:15、1:15.5、1:16、1:16.5、1:17、1:17.5、1:18、1:18.5、1:19、1:19.5、1:20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优选为1:(2-10),优选为1:(4-8)。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式II所示的双苯酚化合物与式III所示的化合物反应的反应温度为-78℃至60℃,例如-60℃、-50℃、-40℃、-30℃、-20℃、-10℃、0℃、10℃、20℃、30℃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优选为-10℃至40℃。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式II所示的双苯酚化合物与式III所示的化合物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10小时,例如1.5、2、2.5、3、3.5、4、4.5、5、5.5、6、6.5、7、7.5、8、8.5、9、9.5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优选为1.5-3小时。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式IV所示的化合物与式V所示的金属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8-2.4),例如1:1.9、1:2、1:2.1、1:2.2、1:2.3、1:2.4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优选为1:2。其中,式IV所示的化合物的摩尔数以双苯酚化合物的摩尔数确定。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式IV所示的化合物与式V所示的金属化合物反应的反应温度为-78℃至60℃,例如-60℃、-50℃、-40℃、-30℃、-20℃、-10℃、0℃、10℃、20℃、30℃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优选为-10℃至40℃。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式IV所示的化合物与式V所示的金属化合物反应的反应时间为6-24小时,例如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优选为6-19小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催化剂还包括助催化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助催化剂包括烷基铝化合物和有机硼化合物。所述烷基铝化合物包括烷基铝或卤化烷基铝;和/或,所述有机硼化合物选自芳基硼和/或硼酸盐。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主催化剂,有机硼化合物以及烷基铝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10):(100-2000),优选为1:(2-8):(200-1000)。
所述烷基铝或卤化烷基铝的具体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正己基铝、三辛基铝、一氢二乙基铝、一氢二异丁基铝、一氯二乙基铝、一氯二异丁基铝、倍半乙基氯化铝和二氯乙基铝。优选为三甲基铝、三乙基铝或三异丁基铝。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有机硼化合物选自芳烃基硼和/或硼酸盐。所述芳烃基硼优选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硼,更优选为三(五氟苯基)硼。所述硼酸盐优选为N,N-二甲基苯铵四(五氟苯基)硼酸盐和/或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甲基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助催化剂包括铝氧烷。所述主催化剂和铝氧烷的摩尔比为1:(200-5000),优选1:(2000-3000)。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铝氧烷的通式为:
Figure BDA0002748162890000061
式VI中,R选自C1-C12的烃基,优选为甲基或异丁基;其中,所述铝氧烷优选为甲基铝氧烷(MAO)和改性甲基铝氧烷,更优选为甲基铝氧烷。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共聚单体包括α-烯烃或二烯烃;优选包括C4-C10的α-烯烃或二烯烃。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α-烯烃包括丙烯、丁烯、戊烯、己烯、辛烯和4-甲基-1-戊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共聚合的温度为-30至150℃,优选为25-100℃;和/或,所述共聚合的压力为0.1-10MPa,优选为0.5-4MPa;和/或,所述共聚合的时间为10-60分钟。
本发明的共聚合反应可在惰性溶剂中进行。所用溶剂可以是芳烃或烷烃,例如苯,甲苯,己烷,庚烷及其混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上述方法制备的乙烯聚合物,所述乙烯聚合物为乙烯共聚物。根据本发明方法制备的聚合物,分子量为20万左右,分子量分布为2左右,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为2-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以下实施例中,涉及的评价和测试方法如下:
1、核磁氢谱及核磁碳谱于Bruker-300核磁共振仪上以氘代氯仿为溶剂在110℃下进行测试。
2、高分辨质谱于Bruker ESI-Q/TOF MS质谱仪上以乙腈分散溶剂测定。
3、聚合活性:将聚合所得聚合物干燥后称重,除以聚合时所加入的催化剂量得到催化剂活性。
4、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PDI(PDI=Mw/Mn):采用PL-GPC220,以1,2,4-三氯苯为溶剂,在150℃下测定(标样:PS,流速:1.0mL/min,柱子:3×Plgel 10um M1×ED-B300×7.5nm)。
5、聚合物的熔点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测试:将10mg样品置于坩埚中,在METTLER DSC1差示扫描量热仪上测定。在氮气氛围下,以10℃/min的升温速度从-70℃升温到200℃,保温l min,以10℃/min降至-70℃,保温3min,然后以10℃/min升至200℃,记录第二次升温扫描数据。
6、聚合物中共聚单体的含量由高温核磁碳谱测得。
实施例1
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制备
将双苯酚化合物3(2.24mmol)溶于乙醚溶剂中,在–78℃下向该溶液中加入纯KH固体(8.96mmol)后反应1小时,回复至室温,继续反应2小时。之后,在–78℃将该溶液通过双角针转移至金属配合物2(4.48mmol)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并在该温度下反应1小时,然后将体系逐渐恢复至室温,再反应12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真空线将溶剂除去,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洗涤并通过硅藻土过滤,将滤液抽干,粗产品用二氯甲烷/正己烷重结晶,得到橙色产品(产率90%)。1H NMR(CDCl3,400MHz):δ=7.45(dd,J=7.6,2.0Hz,2H,aryl-H),7.25(s,4H,aryl-H),7.14-7.21(m,4H,aryl-H),3.13(m,4H,CH),2.18(s,30H,CH3),1.80(s,6H,CH3),1.03(d,J=6.8Hz,24H,CH3).13C NMR(CDCl3,100MHz):δ=159.1,146.9,138.9,133.5,132.8,130.6,130.4,130.0,124.5,122.9,34.3,33.9,26.3,24.3,13.1.ESI-MS forC59H72Cl4O3Ti2:M=1064.34。
实施例2
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制备
将双苯酚化合物3(2.24mmol)溶于乙醚溶剂中,在–78℃下向该溶液中加入纯KH固体(2.24mmol)后反应1小时,回复至室温,继续反应8小时。之后,在–78℃将该溶液通过双角针转移至金属配合物2(4.00mmol)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并在该温度下反应1小时,然后将体系逐渐恢复至室温,再反应18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真空线将溶剂除去,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洗涤并通过硅藻土过滤,将滤液抽干,粗产品用二氯甲烷/正己烷重结晶,得到橙色产品(产率61%)。
实施例3
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制备
将双苯酚化合物3(2.24mmol)溶于乙醚溶剂中,在40℃下向该溶液中加入纯KH固体(22.4mmol)后反应1小时,回复至室温,继续反应0.5小时。之后,在40℃将该溶液通过双角针转移至金属配合物2(4.93mmol)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并在该温度下反应6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真空线将溶剂除去,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洗涤并通过硅藻土过滤,将滤液抽干,粗产品用二氯甲烷/正己烷重结晶,得到橙色产品(产率73%)。
实施例4
双苯酚金属配合物4的制备
将双苯酚化合物4(2.00mmol)溶于四氢呋喃溶剂中,在–10℃下向该溶液中加入纯NaH固体(12.00mmol)后反应1小时,回复至室温,继续反应1小时。之后,在–10℃将该溶液通过双角针转移至金属配合物1(4.00mmol)的四氢呋喃溶液中,并在该温度下反应半小时,然后将体系逐渐恢复至室温,再反应8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真空线将溶剂除去,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洗涤并通过硅藻土过滤,将滤液抽干,粗产品用二氯甲烷/正己烷重结晶,得到橙色产品(产率92%)。ESI-MS for C51H56Cl4O3Ti2:M/Z=954.21。
实施例5
双苯酚金属配合物4的制备
将双苯酚化合物4(2.00mmol)溶于二氯甲烷溶剂中,在–10℃下向该溶液中加入1.0mol/L的BuLi溶液(2.00mmol)后反应1小时,回复至室温,继续反应4小时。之后,在–10℃将该溶液通过双角针转移至金属配合物1(4.00mmol)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并在该温度下反应半小时,然后将体系逐渐恢复至室温,再反应15小时。反应结束后,用真空线将溶剂除去,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洗涤并通过硅藻土过滤,将滤液抽干,粗产品用二氯甲烷/正己烷重结晶,得到橙色产品(产率84%)。
实施例6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己烯1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5.21g,活性1.56×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03℃;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9×105,Mw/Mn为1.92;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摩尔含量为5.3%。
实施例7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3.4mL(质量分数10%),1-己烯1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4.97g,聚合活性1.49×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07℃;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2.2×105,Mw/Mn为2.17;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摩尔含量为4.8%。
实施例8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13.6mL(质量分数10%),1-己烯1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5.07g,聚合活性1.52×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04℃;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9×105,Mw/Mn为2.31;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含量为4.7%。
实施例9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己烯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7.43g,聚合活性2.23×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23℃;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8×105,Mw/Mn为1.86;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含量为2.7%。
实施例10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己烯10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8.87g,聚合活性2.66×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16℃;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2.5×105,Mw/Mn为2.20;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含量为3.4%。
实施例11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己烯50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6.77g,聚合活性2.03×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70℃;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8×105,Mw/Mn为2.30;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摩尔含量为12.4%。
实施例12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己烯1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30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13.6g,聚合活性4.08×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19℃;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2.1×105,Mw/Mn为2.04;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含量为3.3%。
实施例13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己烯1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1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2.14g,聚合活性1.28×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07℃;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9×105,Mw/Mn为1.91;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含量为4.9%。
实施例14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己烯1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4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14.0g,聚合活性2.1×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93℃;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2.5×105,Mw/Mn为2.27;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含量为6.8%。
实施例15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己烯1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1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2.67g,聚合活性1.60×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02℃;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7×105,Mw/Mn为1.85;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含量为5.0%。
实施例16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己烯1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3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10.11g,聚合活性2.02×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08℃;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2.3×105,Mw/Mn为1.99;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含量为4.9%。
实施例17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己烯1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1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1.81g,聚合活性5.4×105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63℃;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2.1×105,Mw/Mn为2.03;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含量为8.7%。
实施例18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己烯1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10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10.48g,聚合活性3.14×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25℃;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2.3×105,Mw/Mn为2.42;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含量为2.8%。
实施例19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己烯100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2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0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17.47g,聚合活性5.29×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27℃;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2.5×105,Mw/Mn为2.18;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含量为1.8%。
实施例20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己烯1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40℃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3.59g,聚合活性1.08×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89℃;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2.1×105,Mw/Mn为1.72;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含量为7.4%。
实施例21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己烯1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80℃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2.66g,聚合活性7.98×105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57℃;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8×105,Mw/Mn为2.41;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含量为12.1%。
实施例22
乙烯与1-辛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辛烯1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5.84g,聚合活性1.75×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95℃;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1.9×105,Mw/Mn为2.07;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辛烯含量为6.7%。
实施例23
乙烯与1-癸烯共聚物的合成: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甲基铝氧烷(MAO)的甲苯溶液6.8mL(质量分数10%),1-癸烯15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150mL,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2mL(2.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3atm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25℃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4.73g,聚合活性1.42×106g·mol-1(Ti)·h-1
DSC测得熔点为102℃;GPC测得聚乙烯的Mw为2.3×105,Mw/Mn为2.09;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辛烯含量为5.5%。
实施例24
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三异丁基铝的正己烷溶液2mL(0.5mmol/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87mL,1-辛烯8mL以及含有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1mL(2.5μmol/mL),再加入含硼试剂[Ph3C][B(C6F5)4]的甲苯溶液2mL(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0.5MPa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80℃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9.6g,聚合活性为5.76×106g·mol-1(Ti)·h-1
DSC测得聚合物熔点为94℃;GPC测得聚合物的Mw为1.16×105,Mw/Mn为4.08;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辛烯含量为8.9%。
实施例25
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三异丁基铝的正己烷溶液2mL(0.5mmol/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87mL,1-辛烯8mL以及含有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1mL(2.5μmol/mL),再加入含硼试剂[Ph3C][B(C6F5)4]的甲苯溶液2mL(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0.1MPa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0℃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3.9g,聚合活性为2.34×106g·mol-1(Ti)·h-1
DSC测得聚合物熔点无法测到;GPC测得聚合物的Mw为7.3×104,Mw/Mn为3.87;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辛烯含量为19.4%。
实施例26
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三异丁基铝的正己烷溶液2mL(0.5mmol/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87mL,1-辛烯8mL以及含有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1mL(2.5μmol/mL),再加入含硼试剂[Ph3C][B(C6F5)4]的甲苯溶液2mL(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2.0MPa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40℃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18.0g,聚合活性为1.08×107g·mol-1(Ti)·h-1
DSC测得聚合物熔点为113℃;GPC测得聚合物的Mw为1.51×105,Mw/Mn为3.47;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辛烯含量为3.3%。
实施例27
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三异丁基铝的正己烷溶液2mL(0.5mmol/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79mL,1-辛烯16mL以及含有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1mL(2.5μmol/mL),再加入含硼试剂[Ph3C][B(C6F5)4]的甲苯溶液2mL(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0.5MPa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80℃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12.3g,聚合活性为7.38×106g·mol-1(Ti)·h-1
DSC测得聚合物熔点为56℃;GPC测得聚合物的Mw为1.0×105,Mw/Mn为2.58;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辛烯含量为13.8%。
实施例28
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三异丁基铝的正己烷溶液2mL(0.5mmol/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81mL,1-己烯14mL以及含有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1mL(2.5μmol/mL),再加入含硼试剂[Ph3C][B(C6F5)4]的甲苯溶液2mL(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0.5MPa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80℃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8.8g,聚合活性为5.28×106g·mol-1(Ti)·h-1
DSC未测得聚合物熔点;GPC测得聚合物的Mw为9.7×104,Mw/Mn为2.44;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己烯含量为14.8%。
实施例29
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三异丁基铝的正己烷溶液2mL(0.5mmol/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81mL,1-丁烯3.73g以及含有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1mL(2.5μmol/mL),再加入含硼试剂[Ph3C][B(C6F5)4]的甲苯溶液2mL(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0.5MPa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80℃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8.4g,聚合活性为5.04×106g·mol-1(Ti)·h-1
DSC测得聚合物熔点123℃;GPC测得聚合物的Mw为1.7×105,Mw/Mn为2.34;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丁烯含量为4.6%。
实施例30
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三乙基铝的正己烷溶液2mL(0.5mmol/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81mL,1-辛烯16mL以及含有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1mL(2.5μmol/mL),再加入含硼试剂[PhNMe2][B(C6F5)4]的甲苯溶液2mL(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0.5MPa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80℃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11.2g,聚合活性为6.72×106g·mol-1(Ti)·h-1
DSC未测得聚合物熔点53℃;GPC测得聚合物的Mw为8.1×104,Mw/Mn为2.63;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辛烯含量为15.3%。
实施例31
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三异丁基铝的甲苯溶液2mL(0.5mmol/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甲苯87mL,1-辛烯8mL以及含有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1mL(2.5μmol/mL),再加入含硼试剂[PhNMe2][B(C6F5)4]的甲苯溶液2mL(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0.5MPa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80℃反应2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9.9g,聚合活性为5.94×106g·mol-1(Ti)·h-1
DSC测得聚合物熔点为91℃;GPC测得聚合物的Mw为1.6×105,Mw/Mn为2.23;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辛烯含量为9.3%。
实施例32
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三异丁基铝的正己烷溶液2mL(0.5mmol/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甲苯87mL,1-辛烯8mL以及含有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1mL(2.5μmol/mL),再加入含硼试剂[PhNMe2][B(C6F5)4]的甲苯溶液2mL(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0.5MPa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80℃反应1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5.8g,聚合活性为6.96×106g·mol-1(Ti)·h-1
DSC测得聚合物熔点为91℃;GPC测得聚合物的Mw为1.4×105,Mw/Mn为2.03;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辛烯含量为9.7%。
实施例33
将经过加热干燥后的500mL聚合釜抽真空通氮气两次,再抽真空后通入乙烯气,然后依次加入三异丁基铝的正己烷溶液2mL(0.5mmol/mL),经过无水无氧处理的正己烷87mL,1-辛烯8mL以及含有双苯酚金属配合物7的甲苯溶液1mL(2.5μmol/mL),再加入含硼试剂[PhNMe2][B(C6F5)4]的甲苯溶液2mL(5μmol/mL)。在机械搅拌下通入压力为0.5MPa的乙烯,并在此压力下于80℃反应40min,加入乙醇终止反应,得到聚合物15.7g,聚合活性为4.71×106g·mol-1(Ti)·h-1
DSC测得聚合物熔点为95℃;GPC测得聚合物的Mw为1.7×105,Mw/Mn为2.33;高温核磁碳谱测得1-辛烯含量为8.5%。
表1实施例6-33中的原料用量及反应条件
Figure BDA0002748162890000191
Figure BDA0002748162890000201
表1中,A代表三异丁基铝,B代表三乙基铝,C代表[Ph3C][B(C6F5)4],D代表[PhNMe2][B(C6F5)4]。
表2实施例6-33的反应结果
Figure BDA0002748162890000202
Figure BDA0002748162890000211
在本发明中的提到的任何数值,如果在任何最低值和任何最高值之间只是有两个单位的间隔,则包括从最低值到最高值的每次增加一个单位的所有值。例如,如果声明一种组分的量,或诸如温度、压力、时间等工艺变量的值为50-90,在本说明书中它的意思是具体列举了51-89、52-88……以及69-71以及70-71等数值。对于非整数的值,可以适当考虑以0.1、0.01、0.001或0.0001为一单位。这仅是一些特殊指明的例子。在本申请中,以相似方式,所列举的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的数值的所有可能组合都被认为已经公开。
应当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通过参照典型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为其中所用的词语为描述性和解释性词汇,而不是限定性词汇。可以按规定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对本发明作出修改,以及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对本发明进行修订。尽管其中描述的本发明涉及特定的方法、材料和实施例,但是并不意味着本发明限于其中公开的特定例,相反,本发明可扩展至其他所有具有相同功能的方法和应用。

Claims (21)

1.一种乙烯共聚合方法,包括使乙烯和共聚单体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发生共聚合反应;所述催化剂包括作为主催化剂的式I所示的双苯酚金属配合物;
Figure FDA0003263981670000011
式I中,R1、R1'、R2、R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R3-R7、R3'-R7'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R8和R9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M和M'相同或不同,选自IV族金属;X为卤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式I中,R1、R1'、R2、R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芳基;R3-R7、R3'-R7'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R8和R9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M和M'相同或不同,选自钛、锆和铪;X选自氟、氯、溴和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R1、R1'、R2、R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R3-R7、R3'-R7'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R8和R9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M和M'为钛;X为氯。
7.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所示的双苯酚金属配合物通过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备:
1)将式II所示的双苯酚化合物与式III所示的金属化合物反应,得到式IV所示的化合物;
2)将式IV所示的化合物与式V所示的金属配合物反应,得到式I所示的双苯酚金属配合物;
Figure FDA0003263981670000021
式II和IV中,R1、R1'、R2、R2'、R8和R9具有与式I中相同的定义;
式III中,M1选自IA族金属,R为氢或C1-C1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
式V中,R3-R7具有与式I中相同的定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式III中,M1为锂、钠或钾。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还包括助催化剂,所述助催化剂包括烷基铝化合物和有机硼化合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硼化合物选自芳基硼和/或硼酸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催化剂,有机硼化合物以及烷基铝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10):(100-2000)。
12.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还包括助催化剂,所述助催化剂包括铝氧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催化剂和铝氧烷的摩尔比为1:(200-500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催化剂和铝氧烷的摩尔比为1:(2000-3000)。
15.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单体包括α-烯烃或二烯烃。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单体包括C4-C10的α-烯烃或二烯烃。
1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合的温度为-30至150℃;和/或,所述共聚合的压力为0.1-10MPa;和/或,所述共聚合的时间为10-60分钟。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合的温度为25-100℃;和/或,所述共聚合的压力为0.5-4MPa。
1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合反应在惰性溶剂中进行,所述惰性溶剂是芳烃或烷烃。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乙烯共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惰性溶剂包括苯、甲苯、己烷、庚烷及其混合物。
21.一种乙烯聚合物,其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所述乙烯聚合物中包含式I所示的双苯酚金属配合物;
Figure FDA0003263981670000031
式I中,R1、R1'、R2、R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R3-R7、R3'-R7'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R8和R9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M和M'相同或不同,选自IV族金属;X为卤素。
CN202011173958.2A 2019-10-28 2020-10-28 一种乙烯共聚合方法及乙烯聚合物 Active CN1127243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33274 2019-10-28
CN201911033274X 2019-10-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24303A CN112724303A (zh) 2021-04-30
CN112724303B true CN112724303B (zh) 2022-01-04

Family

ID=75597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73958.2A Active CN112724303B (zh) 2019-10-28 2020-10-28 一种乙烯共聚合方法及乙烯聚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2430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52980A1 (en) * 2002-12-11 2004-06-24 Johnson Matthey Plc Polymerisation reaction and catalyst therefor
JP2004231846A (ja) * 2003-01-31 2004-08-19 Mitsui Chemicals Inc 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およびオレフィンの重合方法
CN101864010A (zh) * 2010-06-21 2010-10-20 北京大学 双金属催化剂前体及其在烯烃聚合或共聚合中的应用
CN104693327A (zh) * 2015-02-15 2015-06-10 北京化工大学 双金属半茂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8191907A (zh) * 2017-12-14 2018-06-22 中南民族大学 非茂类双齿双钒配合物及制备方法与用途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52980A1 (en) * 2002-12-11 2004-06-24 Johnson Matthey Plc Polymerisation reaction and catalyst therefor
JP2004231846A (ja) * 2003-01-31 2004-08-19 Mitsui Chemicals Inc オレフィン重合用触媒およびオレフィンの重合方法
CN101864010A (zh) * 2010-06-21 2010-10-20 北京大学 双金属催化剂前体及其在烯烃聚合或共聚合中的应用
CN104693327A (zh) * 2015-02-15 2015-06-10 北京化工大学 双金属半茂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8191907A (zh) * 2017-12-14 2018-06-22 中南民族大学 非茂类双齿双钒配合物及制备方法与用途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inuclear Heteroligated Titanium Catalyst Based on Phenoxyimine Ligand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Ethylene (Co)polymerization";Shuliang Han et al.;《Macromolecules》;20120501;第45卷(第10期);第4054-405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24303A (zh) 2021-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994746B2 (ja) モノシクロペンタジエニル遷移金属オレフィン重合触媒
JP2004527608A (ja) オレフィン重合触媒成分及び触媒システム、並びにそのような触媒システムを用いた重合プロセス
JP2011507974A (ja) 遷移金属化合物、これを含む触媒組成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オレフィン単独重合又は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12724286B (zh)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和烯烃聚合方法
CN112724303B (zh) 一种乙烯共聚合方法及乙烯聚合物
KR20110118250A (ko) 내열성 및 탄성이 우수한 올레핀 중합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1148748B (zh) 新的基于茚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包含其的过渡金属催化剂组合物、以及通过使用其制备乙烯均聚物或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的方法
CN112724291B (zh) 一种乙烯均聚合方法及乙烯均聚物
EP3255069B1 (en) Metallocene supported catalyst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polyolefin using the same
CN114599685B (zh) 一种双苯酚金属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745405B (zh)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及烯烃聚合方法
CN112724163B (zh) 一种双苯酚金属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20220094138A (ko) 금속-리간드 착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에틸렌계 중합체 제조용 촉매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틸렌계 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CN112724288B (zh) 一种乙烯聚合用催化剂和应用
WO2006117983A1 (ja) 重合触媒及び該触媒を用いるポリα-オレフィンの製造方法
CN111116787B (zh) 二胺配体、二胺配合物、包含该二胺配合物的催化剂
CN110386957B (zh) 异核双金属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及在制备双峰分布的烯烃聚合物中的应用
KR101271395B1 (ko) 메탈로센 촉매를 이용한 에틸렌과 알파-올레핀의 공중합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CN114945602B (zh) 一种烯烃聚合用催化剂和使用其的聚合方法
EP4332129A1 (en) Branched olefin polymer,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use thereof
CN114423769B (zh) 用于生产聚烯烃的催化剂组合物中的化合物
CN115066444B (zh) 后茂金属化合物
CN112745444B (zh) 一种烯烃聚合反应及烯烃聚合物
CN116261572A (zh) 金属-配体配合物、包含其的用于制备基于乙烯的聚合物的催化剂组合物、以及使用其的基于乙烯的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KR102034807B1 (ko) 신규한 전이금속 화합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