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77754B - 车辆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77754B
CN112677754B CN202011012505.1A CN202011012505A CN112677754B CN 112677754 B CN112677754 B CN 112677754B CN 202011012505 A CN202011012505 A CN 202011012505A CN 112677754 B CN112677754 B CN 1126777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opening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1250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77754A (zh
Inventor
五十岚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77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777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777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777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向冷却装置供给更多的行驶风并且提高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的车辆前部结构。车辆的车辆前部结构具备:前保险杠;导风部件,其配置于前保险杠的后方;以及ATF冷却器,其配置于与导风部件的后表面开口部对置的位置。在前保险杠的前格栅开口部中,设置于车宽方向左外侧的狭缝开口部与设置于车宽方向中央的主开口部连接。狭缝开口部与主开口部相比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短。导风部件配置为在从车辆的前方观察时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前表面开口部位于与前格栅开口部的主开口部部分重叠且与狭缝开口部重合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中,冷却装置配置在配置于车辆的前表面的前保险杠的后方,且将行驶风吸入前保险杠的后方并供给至冷却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中,从设置于前保险杠的车宽方向端部的空气导入口导入行驶风并将行驶风供给至冷却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空气导入口与冷却装置之间设置有将行驶风导入到冷却装置的导风部件。
在这种车辆前部结构中,期望向冷却装置供给更多的行驶风,以提高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2029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前保险杠的车宽方向中央配置有用于导入向散热器供给的行驶风的前格栅。由于设置于前保险杠的车宽方向端部的空气导入口形成在前格栅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有限的空间中,因此难以增加尺寸。因此,存在难以向冷却装置供给更多的行驶风的课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向冷却装置供给更多的行驶风并且提高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的车辆前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具备:
前保险杠,其安装于车辆的前表面;
导风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前保险杠的后方,且形成有向前表面开口的前表面开口部、向后表面开口的后表面开口部、以及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向所述后表面开口部延伸的行驶风通道;以及
冷却装置,其配置于与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后表面开口部对置的位置,其中,
所述前保险杠具备前格栅开口部,该前格栅开口部具有:主开口部,其设置于车宽方向中央;以及狭缝开口部,其设置于所述主开口部的至少一方的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主开口部连接,从所述主开口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且与所述主开口部相比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短,
所述导风部件配置为在从所述车辆的前方观察时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上,所述前表面开口部位于与所述前格栅开口部的所述主开口部部分重叠且与所述狭缝开口部重合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前格栅开口部的狭缝开口部与主开口部连接,并从主开口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且导风部件配置为在从车辆的前方观察时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前表面开口部位于与前格栅开口部的主开口部部分重叠且与狭缝开口部重合的位置,因此从前格栅开口部导入的行驶风中的从主开口部导入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和从狭缝开口部导入的行驶风从前表面开口部被向导风部件的行驶风通道引导。此时,由于狭缝开口部与主开口部相比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短,因此从狭缝开口部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行驶风与从主开口部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行驶风相比,直进性高。因此,从狭缝开口部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行驶风将从主开口部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行驶风进行整流,并且通过行驶风通道流向后表面开口部。由此,由于能够从主开口部向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导入更多的行驶风,因此能够向配置在与后表面开口部对置的位置的冷却装置供给更多的行驶风,且提高了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具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得到的图。
图2是从左上前方观察图1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导风部件及冷却装置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1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导风部件及冷却装置得到的图。
图4是从前方观察图1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导风部件及冷却装置得到的图。
图5是图1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从左上前方观察图1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主要部分得到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10 前保险杠
11 前格栅开口部
111 主开口部
112 狭缝开口部
20 导风部件
20D 底壁部
20L 左壁部(外侧壁部)
20R 右壁部(内侧壁部)
203R 右前壁部(内侧前壁部)
205R 右后壁部(内侧后壁部)
20U 上壁部
201U 第一上壁部
202U 第二上壁部
203U 阶梯壁部
203Ua 前后壁部
203Ub 弯曲壁部
203Uc 左右壁部
21 前表面开口部
22 后表面开口部
23 行驶风通道
231 内侧导入部通道
232 外侧导入部通道
233 中央导入部通道
234 导出部通道
30 ATF冷却器(冷却装置)
211 大开口部
212 小开口部
L2 第二假想直线(假想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1在前表面具有左右一对前照灯2,且在前照灯2的下方安装有前保险杠10。在前保险杠10的后方配置有导风部件20。导风部件20配置于车宽方向左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按照从车辆1的操纵者观察的方向进行记载,并且在附图中,将前方表示为Fr,将后方表示为Rr,将左侧表示为L,将右侧表示为R,将上方表示为U,将下方表示为D。此外,左右方向也称为车宽方向。
<前保险杠>
前保险杠10安装于车辆1的前表面并且在车宽方向的整个区域延伸。在前保险杠1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中,前表面沿车宽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在前保险杠1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中,前表面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后方弯曲(参照图6)。前保险杠10具备设置于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前格栅开口部11和设置于前格栅开口部11的车宽方向两外侧的左右一对部件安装部12。
前格栅开口部11是在车宽方向中央沿前后方向贯通前保险杠10的开口。前格栅开口部11具有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在前格栅开口部11中安装有作为格子状的板部件的前格栅3。
前格栅开口部11具有设置在车宽方向中央的主开口部111和设置于主开口部111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的狭缝开口部112。
主开口部111在从前方观察时呈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大致梯形形状,并且具有上端面111U、下端面111D、左端面111L以及右端面111R。上端面111U及下端面111D从前方观察时,沿车宽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上端面111U比下端面111D短。左端面111L从上端面111U的左端部向下端面111D的左端部延伸,并且随着趋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左外侧延伸。右端面111R从上端面111U的右端部向下端面111D的右端部延伸,并且随着趋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右外侧延伸。
对于狭缝开口部112而言,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与主开口部111连接,并且从主开口部111朝向车宽方向左外侧延伸。狭缝开口部112在从前方观察时呈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状,并且具有上端面112U、下端面112D以及左端面112L。上端面112U及下端面112D在从前方观察时,沿车宽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开口部112的下端面112D与主开口部111的下端面111D连接。主开口部111的下端面111D以及狭缝开口部112的下端面112D在从前方观察时,呈一条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狭缝开口部112的上端面112U与主开口部111的左端面111L的下端部连接,并且在从前方观察时,在比主开口部111的上端面111U靠下方沿车宽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因此,当对主开口部111的上端面111U与下端面111D的距离、即主开口部111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W1和狭缝开口部112的上端面112U与下端面112D的距离、即狭缝开口部112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W2进行比较时,狭缝开口部112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W2比主开口部111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W1短。
左右一对部件安装部12分别配置于左右一对前照灯2的下方。左右一对部件安装部12分别具有向后方凹陷的凹陷形状,并且安装有雾灯等电器设备。车宽方向左侧的部件安装部12和车宽方向右侧的部件安装部12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一对部件安装部12上分别安装有正面观察呈圆形的雾灯4。
在前保险杠10的后方配置有导风部件20。导风部件20配置于车宽方向左侧,并且配置于与前格栅开口部11的主开口部111部分重叠且与狭缝开口部112重合的位置。
因此,通过了前格栅开口部11的主开口部111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和通过了狭缝开口部112的行驶风被导入导风部件20。
<导风部件>
如图2所示,导风部件20具有上壁部20U、底壁部20D、左壁部20L及右壁部20R。在导风部件20形成有向前表面开口的前表面开口部21,向后表面开口的后表面开口部22,以及从前表面开口部21向后表面开口部22延伸的行驶风通道23。行驶风通道23由上壁部20U、底壁部20D、左壁部20L以及右壁部20R包围而形成。
通过了前格栅开口部11的主开口部11 1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和通过了狭缝开口部112的行驶风从前表面开口部21被向导风部件20导入。从前表面开口部21被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行驶风通过行驶风通道23而从后表面开口部22向后方排出。
如图3所示,前表面开口部21沿着前保险杠10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朝向车宽方向左外侧平滑地向后方弯曲。前表面开口部21在从上方观察时具有:从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后方稍微倾斜并且向车宽方向左侧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内侧部21a;从内侧部21a朝向车宽方向左外侧向后方弯曲的弯曲部21b;以及从弯曲部21b向后方倾斜并且向车宽方向左外侧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外侧部21c。外侧部21c比内侧部21a向车宽方向左外侧且向后方更倾斜地延伸。
后表面开口部22在从上方观察时,朝向车宽方向左外侧并向前方倾斜,且在车宽方向上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后表面开口部22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位于比前表面开口部21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左外侧的位置。后表面开口部2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位于在车宽方向上与前表面开口部21重合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表面开口部2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导风部件20的大致中央处。
右壁部20R将前表面开口部21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和后表面开口部2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连接。右壁部20R在从上方观察时具有:从前表面开口部21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面向后方延伸的导入壁部201R;从导入壁部201R向车宽方向左外侧弯曲的第一弯曲部202R;从第一弯曲部202R向后方倾斜并向车宽方向左外侧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右前壁部203R;从右前壁部203R向后方弯曲的第二弯曲部204R;以及从第二弯曲部204R向后方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右后壁部205R。因此,右后壁部205R的后端与后表面开口部2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连接,且右前壁部203R在右后壁部205R的前方且比右后壁部205R的前端靠车宽方向内侧沿车宽方向延伸。
由此,能够增大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开口面积,因此能够将更多的行驶风从前表面开口部21向导风部件20导入。
右后壁部205R随着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稍微倾斜。右后壁部205R也可以随着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稍微弯曲。
左壁部20L将前表面开口部21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与后表面开口部22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连接。左壁部20L在从上方观察时,从前表面开口部21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向后表面开口部22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以朝向后方并向车宽方向左外侧倾斜的方式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壁部20L在从上方观察时与前表面开口部21的外侧部21c大致平行地延伸。左壁部20L的前端部与前表面开口部21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连接,并且左壁部20L的后端部与后表面开口部22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连接。
如图2至图4所示,上壁部20U将右壁部20R的上端部与左壁部20L的上端部连接。上壁部20U具有:第一上壁部201U,其沿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阶梯壁部203U,其从第一上壁部201U的端部向下方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以及第二上壁部202U,其从阶梯壁部203U的下端沿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位于比第一上壁部201U靠下方的位置。
阶梯壁部203U在车宽方向上比右壁部20R的右后壁部205R靠车宽方向左外侧,并从前表面开口部21向后方延伸且弯曲,并向左壁部20L延伸。阶梯壁部203U具有:前后壁部203Ua,其从前表面开口部21向后方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弯曲壁部203Ub,其从前后壁部203Ua的后端朝向车宽方向左外侧弯曲;以及左右壁部203Uc,其从弯曲壁部203Ub向车宽方向左外侧以稍微向前方倾斜的方式呈大致直线状地向左壁部20L延伸。
第一上壁部201U在从上方观察时形成由前表面开口部21、阶梯壁部203U、右壁部20R、左壁部20L以及后表面开口部22包围的区域。
第二上壁部202U形成由前表面开口部21及左壁部20L各自的上端和阶梯壁部203U的下端包围的区域。第二上壁部202U从上壁部20U的前端延伸,并向阶梯壁部203U的车宽方向左外侧及前方延伸。
底壁部20D将右壁部20R的下端部与左壁部20L的下端部连接。底壁部20D在上下方向上与上壁部20U对置,并形成由前表面开口部21、左壁部20L、右壁部20R以及后表面开口部22各自的下端包围的区域。
因此,前表面开口部21具有:大开口部211,其形成于比上壁部20U的阶梯壁部203U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且上下端由第一上壁部201U及底壁部20D形成;以及小开口部212,其形成于比上壁部20U的阶梯壁部203U靠车宽方向左外侧的位置且上下端由第二上壁部202U以及底壁部20D形成(参照图4)。
行驶风通道23由上壁部20U、底壁部20D、左壁部20L以及右壁部20R包围而形成,并且具有内侧导入部通道231、外侧导入部通道232、中央导入部通道233以及导出部通道234。
如图3所示,内侧导入部通道231形成行驶风通道23中的、在从上方观察时由右壁部20R的导入壁部201R、第一弯曲部202R、右前壁部203R以及第二弯曲部204R、通过右壁部20R的右后壁部205R的前端且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第一假想直线L1、前表面开口部21的比第一假想直线L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第一上壁部201U以及底壁部20D包围的区域。即,内侧导入部通道231形成行驶风通道23中的比右壁部20R的右后壁部205R的前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区域。
外侧导入部通道232形成行驶风通道23中的、在从上方观察时由阶梯壁部203U包围的区域。即,外侧导入部通道232是行驶风通道23中的上表面由第二上壁部202U形成的区域。
中央导入部通道233形成行驶风通道23中的、在从上方观察时由阶梯壁部203U的前后壁部203Ua、右壁部20R的右后壁部205R中的在前后方向上从阶梯壁部203U的前后壁部203Ua的后端至前方的部分、从第一假想直线L1中的右壁部20R的右后壁部205R的前端至前方的部分、在前表面开口部21的车宽方向上比第一假想直线L1靠车宽方向左外侧且比阶梯壁部203U的前后壁部203Ua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以及第一上壁部201U及底壁部20D包围的区域。因此,中央导入部通道233形成于内侧导入部通道231与外侧导入部通道232之间,其上表面由第一上壁部201U形成,并且具有由右壁部20R的右后壁部205R与阶梯壁部203U的前后壁部203Ua夹着的区域。
导出部通道234形成行驶风通道23中的、在从上方观察时由阶梯壁部203U的弯曲壁部203Ub及左右壁部203Uc、比阶梯壁部203U的左右壁部203Uc的车宽方向左外端靠后方的左壁部20L、右壁部20R的右后壁部205R中的比阶梯壁部203U的前后壁部203Ua的后端靠后方的部分、后表面开口部22、以及第一上壁部201U及底壁部20D包围的区域。因此,对于导出部通道234而言,上表面由第一上壁部201U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具有由右壁部20R与阶梯壁部203U的左右壁部203Uc夹着的区域,且其后端为后表面开口部22。
导出部通道234沿着阶梯壁部203U的弯曲壁部203Ub及左右壁部203Uc,从中央导入部通道233的后端朝向后表面开口部22,在与后表面开口部22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变长。
因此,从前表面开口部21导入到内侧导入部通道231的行驶风从内侧导入部通道231被向中央导入部通道233引导,经过中央导入部通道233,并从导出部通道234被向后表面开口部22引导。从前表面开口部21导入到中央导入部通道233的行驶风经过中央导入部通道233,从导出部通道234被向后表面开口部22引导。从前表面开口部21导入到外侧导入部通道232的行驶风大多被向中央导入部通道233引导,经过中央导入部通道233,从导出部通道234被向后表面开口部22引导,并且其中一部分从外侧导入部通道232经过阶梯壁部203U的左右壁部203Uc的下方,从导出部通道234被向后表面开口部22引导。
如图4所示,内侧导入部通道231及中央导入部通道233的上端部由上壁部20U的第一上壁部201U形成,与此相对,外侧导入部通道232的上端部由上壁部20U的第二上壁部202U形成。因此,外侧导入部通道232与内侧导入部通道231及中央导入部通道233相比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变短。
<ATF冷却器>
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与导风部件20的后表面开口部22对置的位置配置有ATF冷却器30。ATF冷却器30是大致矩形的平板状,且以覆盖导风部件20的后表面开口部22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风部件20的右壁部20R的右后壁部205R随着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稍微倾斜。右后壁部205R也可以随着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稍微弯曲。由此,ATF冷却器30能够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
ATF冷却器30与搭载于车辆1的自动变速器(未图示)连接。ATF冷却器30对作为自动变速器的工作油、润滑油的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进行冷却。在车辆1是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情况下,ATF冷却器30也可以与自动变速器(未图示)以及作为车辆1的驱动源的旋转电机(未图示)连接。在该情况下,ATF还对作为车辆1的驱动源的旋转电机进行冷却以及润滑。
因此,从导风部件20的后表面开口部22排出的行驶风被向ATF冷却器30供给。ATF冷却器30通过从导风部件20的后表面开口部22排出的行驶风来冷却ATF。
<导风部件的配置>
如图5及图6所示,导风部件20配置于前保险杠10的车宽方向左侧的后方。导风部件20配置为在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前表面开口部21位于与前格栅开口部11的主开口部111部分重叠且与狭缝开口部112重合的位置。
因此,从前格栅开口部11导入的行驶风中的从主开口部111导入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和从狭缝开口部112导入的行驶风从前表面开口部21被向导风部件20的行驶风通道23引导。此时,由于狭缝开口部112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W2比主开口部111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W1短,因此从狭缝开口部112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行驶风的流路,与从主开口部111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行驶风的流路相比,上下方向的流路宽度急剧增加。因此,从狭缝开口部112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行驶风,与从主开口部111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行驶风相比直进性高。因此,从狭缝开口部112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行驶风将从主开口部111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行驶风进行整流并且通过行驶风通道23流向后表面开口部22。由于能够从主开口部111向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导入更多的行驶风,并且能够向配置在与后表面开口部22对置的位置的ATF冷却器30供给更多的行驶风,因此提高了ATF冷却器30的冷却性能。
狭缝开口部112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左端面112L位于与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大致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比前表面开口部21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由此,能够将从狭缝开口部112导入的行驶风可靠地从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向行驶风通道23导入。
狭缝开口部112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位于与导风部件20的右前壁部203R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大致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比右前壁部203R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左外侧的位置。
由此,由于能够抑制从狭缝开口部112导入的行驶风撞击右前壁部203R,因此能够抑制从狭缝开口部112导入的直进性高的行驶风撞击到右前壁部203R而直进性降低。因此,能够将更多的行驶风从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向行驶风通道23导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开口部112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位于与导风部件20的右前壁部203R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大致一致的位置。
由此,能够抑制从狭缝开口部112导入的直进性高的行驶风撞击右前壁部203R而直进性降低,并且能够从狭缝开口部112导入更多的行驶风。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风部件20的行驶风通道23具有:内侧导入部通道231,其比右壁部20R的右后壁部205R的前端靠车宽方向内侧;中央导入部通道233,其在车宽方向上位于阶梯壁部203U的前后壁部203Ua与右壁部20R的右后壁部205R之间;以及外侧导入部通道232,其在中央导入部通道233的车宽方向左外侧且上表面由第二上壁部202U形成。而且,内侧导入部通道231及中央导入部通道233的前端部为前表面开口部21的大开口部211,与此相对,外侧导入部通道232的前端部为前表面开口部21的小开口部212。
由于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大开口部211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比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小开口部212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长,因此从前格栅开口部11的狭缝开口部112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大开口部211的行驶风的流路,与从前格栅开口部11的狭缝开口部112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小开口部212的行驶风的流路相比,上下方向的流路宽度急剧增加。因此,从前格栅开口部11的狭缝开口部112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大开口部211的行驶风,与从前格栅开口部11的狭缝开口部112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小开口部212的行驶风相比,直进性高。因此,从前格栅开口部11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行驶风中的、被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中央导入部通道233的行驶风的直进性最高。因此,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中央导入部通道233的行驶风除了被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内侧导入部通道231的行驶风之外,还将导入到外侧导入部通道232的行驶风进行整流并且流向导出部通道234。
由此,由于能够从前表面开口部21导入更多的行驶风,因此能够向配置在与后表面开口部22对置的位置的ATF冷却器30供给更多的行驶风。
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开口部112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左端面112L位于比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车宽方向左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且比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大开口部211靠车宽方向左外侧的位置。
因此,能够增加从前格栅开口部11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行驶风中的、直进性最高的被向导风部件20的中央导入部通道233导入的行驶风。由此,由于能够更多地将从主开口部111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行驶风以及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小开口部212的行驶风进行整流,因此能够从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导入更多的行驶风。
此外,导出部通道234从中央导入部通道233的后端趋向后表面开口部22而在与后表面开口部22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变长。因此,导出部通道234的横截面积比中央导入部通道233的横截面积大,因此在中央导入部通道233流动的行驶风被向导出部通道234猛烈地吸出。由此,由于在中央导入部通道233流动的行驶风具有更高的直进性,因此能够更多地将从主开口部111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行驶风以及导入到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小开口部212的行驶风进行整流,能够从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开口部21导入更多的行驶风。
返回图3,从上表面观察导风部件20时与后表面开口部22正交且与上壁部20U的阶梯壁部203U相切的第二假想直线L2不与右壁部20R相交,且在导风部件20的前表面通过比第一假想直线L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即,第二假想直线L2不与右壁部20R相交且在车辆1的前表面通过前格栅开口部11的主开口部111。
因此,导风部件20的行驶风通道23能够确保从前格栅开口部11的主开口部111延伸到导风部件20的后表面开口部22并从后表面开口部22垂直地延伸的通道。由此,行驶风能够在行驶风通道23中更顺畅地流动,并能够向ATF冷却器30供给更多的行驶风。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良等。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风部件20及ATF冷却器30配置于车辆1的车宽方向左侧,但是也可以配置于车宽方向右侧,还可以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
此外,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导风部件20的后表面开口部22对置的位置配置ATF冷却器30,但是并不限于ATF冷却器30,也可以配置能够利用行驶风冷却的任意的冷却装置。
此外,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了以下事项。需要说明的是,在括弧内,示出了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素等,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具备:
前保险杠(前保险杠10),其安装于车辆(车辆1)的前表面;
导风部件(导风部件20),其配置于所述前保险杠的后方,且形成有向前表面开口的前表面开口部(前表面开口部21)、向后表面开口的后表面开口部(后表面开口部22)、以及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向所述后表面开口部延伸的行驶风通道(行驶风通道23);以及
冷却装置(ATF冷却器30),其配置于与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后表面开口部对置的位置,其中,
所述前保险杠具备前格栅开口部(前格栅开口部11),该前格栅开口部具有:主开口部(主开口部111),其设置于车宽方向中央;以及狭缝开口部(狭缝开口部112),其设置于所述主开口部的至少一方的车宽方向外侧(车宽方向左外侧),与所述主开口部连接,从所述主开口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且与所述主开口部短相比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短,
所述导风部件配置为在从所述车辆的前方观察时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上,所述前表面开口部位于与所述前格栅开口部的所述主开口部部分重叠且与所述狭缝开口部重合的位置。
根据(1),由于前格栅开口部的狭缝开口部与主开口部连接,并从主开口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且导风部件配置为在从车辆的前方观察时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前表面开口部位于与前格栅开口部的主开口部部分重叠且与狭缝开口部重合的位置,因此从前格栅开口部导入的行驶风中的从主开口部导入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和从狭缝开口部导入的行驶风从前表面开口部被向导风部件的行驶风通道引导。此时,由于狭缝开口部与主开口部相比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短,因此从狭缝开口部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行驶风与从主开口部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行驶风相比直进性高。因此,从狭缝开口部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行驶风将从主开口部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行驶风进行整流,并且通过行驶风通道流向后表面开口部。由于能够从主开口部向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导入更多的行驶风,并且能够向配置在与后表面开口部对置的位置的冷却装置供给更多的行驶风,因此提高了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
(2)根据(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狭缝开口部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大致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根据(2),狭缝开口部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与前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大致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比前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从而能够将从狭缝开口部导入的行驶风可靠地从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向行驶风通道导入。
(3)根据(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导风部件具有:
内侧壁部(右壁部20R),其将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与所述后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连接;
外侧壁部(左壁部20L),其将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所述后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连接;
上壁部(上壁部20U),其将所述内侧壁部的上端部与所述外侧壁部的上端部连接;以及
底壁部(底壁部20D),其将所述内侧壁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外侧壁部的下端部连接,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行驶风通道由所述上壁部、所述底壁部、所述内侧壁部及所述外侧壁部包围而形成,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内侧壁部在从上方观察时具有:
内侧后壁部(右后壁部205R),其与所述后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连接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内侧前壁部(右前壁部203R),其在所述内侧后壁部的前方且比所述内侧后壁部的前端靠车宽方向内侧处,沿车宽方向延伸。
根据(3),由于导风部件的内侧壁部在从上方观察时具有在内侧后壁部的前方且比内侧后壁部的前端靠车宽方向内侧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内侧前壁部,因此能够增大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并且能够将更多的行驶风从前表面开口部向导风部件导入。
(4)根据(3)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狭缝开口部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位于与所述内侧前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大致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内侧前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根据(4),由于狭缝开口部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位于与内侧前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大致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比内侧前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从狭缝开口部导入的行驶风撞击到内侧前壁部。因此,能够抑制从狭缝开口部导入的直进性高的行驶风撞击到内侧前壁部而直进性降低。由此,能够将更多的行驶风从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向行驶风通道导入。
(5)根据(4)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狭缝开口部配置为,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内侧前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大致一致的位置。
根据(5),由于狭缝开口部配置为,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与内侧前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大致一致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从狭缝开口部导入的直进性高的行驶风撞击内侧前壁部而直进性降低,并且能够从狭缝开口部导入更多的行驶风。
(6)根据(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上壁部具有:
第一上壁部(第一上壁部201U),其沿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
阶梯壁部(阶梯壁部203U),其从所述第一上壁部的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
第二上壁部(第二上壁部202U),其从所述阶梯壁部的下端沿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位于比所述第一上壁部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阶梯壁部具有位于比所述内侧壁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且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向后方延伸的前后壁部(前后壁部203Ua),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前表面开口部具有:
大开口部(大开口部211),其上端由所述第一上壁部形成;以及
小开口部(小开口部212),其形成于所述上壁部的所述阶梯壁部的所述前后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上端由所述第二上壁部形成,且与所述大开口部相比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短,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行驶风通道在从上方观察时具有:
内侧导入部通道(内侧导入部通道231),其在车宽方向上形成比所述内侧壁部的所述内侧后壁部的前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区域,且前端为所述大开口部;
外侧导入部通道(外侧导入部通道232),其上表面形成作为所述第二上壁部的区域,且前端为所述小开口部;以及
中央导入部通道(中央导入部通道233),其在车宽方向上形成于所述内侧导入部通道与所述外侧导入部通道之间,该中央导入部通道的上表面由所述第一上壁部形成,具有由所述内侧壁部的所述内侧后壁部与所述阶梯壁部的所述前后壁部夹着的区域,且前端为所述大开口部。
根据(6),由于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大开口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比小开口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长,因此从前格栅开口部的狭缝开口部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大开口部的行驶风与从前格栅开口部的狭缝开口部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小开口部的行驶风相比直进性高。因此,从前格栅开口部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行驶风中的、被导入到导风部件的中央导入部通道的行驶风的直进性最高。因此,导入到导风部件的中央导入部通道的行驶风除了被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内侧导入部通道的行驶风之外,还将导入到外侧导入部通道的行驶风进行整流并流向行驶风通道。由此,能够从前表面开口部导入更多的行驶风,因此能够向冷却装置供给更多的行驶风。
(7)根据(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狭缝开口部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比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且比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所述大开口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根据(7),由于狭缝开口部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比前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且比前表面开口部的大开口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加从前格栅开口部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行驶风中的、直进性最高的被导入到导风部件的中央导入部通道的行驶风。由此,能够更多地将从主开口部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21的行驶风以及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小开口部的行驶风进行整流,因此能够从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导入更多的行驶风。
(8)根据(6)或(7)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后表面开口部在从上方观察时沿车宽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
所述阶梯壁部具有:
弯曲壁部(弯曲壁部203Ub),其从所述前后壁部的后端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以及
左右壁部(左右壁部203Uc),其从所述弯曲壁部向所述外侧壁部沿车宽方向延伸,
所述行驶风通道具有后端为所述后表面开口部的导出部通道(导出部通道234),
所述导出部通道的上表面由所述第一上壁部形成,该导出部通道在从上方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具有由所述内侧壁部与所述阶梯壁部的所述左右壁部夹着的区域,且趋向所述后表面开口部而在与所述后表面开口部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变长。
根据(8),导出部通道在从上方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具有由内侧壁部与阶梯壁部的左右壁部夹着的区域,且趋向后表面开口部而在与后表面开口部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变长,因此,导出部通道的截面积比由内侧壁部与阶梯壁部的前后壁部夹着的中央导入部通道的截面积大。因此,在中央导入部通道中流动的行驶风被向导出部通道猛烈地吸出。由此,由于在中央导入部通道中流动的行驶风的直进性更高,因此能够更多地对从主开口部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行驶风以及导入到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的小开口部的行驶风进行整流,并且能够从导风部件的前表面开口部导入更多的行驶风。
(9)根据(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在从上方观察时,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后表面开口部在从上方观察时,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前方倾斜,并沿车宽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
与所述后表面开口部正交且与所述上壁部的所述阶梯壁部相切的假想直线(第二假想直线L2)不与所述内侧壁部相交,且在所述车辆的前表面通过所述前格栅开口部的所述主开口部。
根据(9),由于导风部件的后表面开口部在从上方观察时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前方倾斜,并在车宽方向上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并且与后表面开口部正交且与上壁部的阶梯壁部相切的假想直线不与内侧壁部相交,且在车辆的前表面通过前格栅开口部的主开口部,因此导风部件的行驶风通道能够确保从前格栅开口部的主开口部延伸到导风部件的后表面开口部并从后表面开口部垂直地延伸的通道。由此,行驶风能够在行驶风通道中更顺畅地流动,并能够向冷却装置供给更多的行驶风。
(10)根据(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内侧壁部的所述内侧后壁部随着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或弯曲并沿前后方向延伸。
根据(10),由于内侧壁部的内侧后壁部随着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或弯曲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能够将冷却装置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具备:
前保险杠,其安装于车辆的前表面;
导风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前保险杠的后方,且形成有向前表面开口的前表面开口部、向后表面开口的后表面开口部、以及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向所述后表面开口部延伸的行驶风通道;以及
冷却装置,其配置于与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后表面开口部对置的位置,其中,
所述前保险杠具备前格栅开口部,该前格栅开口部具有:主开口部,其设置于车宽方向中央;以及狭缝开口部,其设置于所述主开口部的至少一方的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主开口部连接,从所述主开口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且与所述主开口部相比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短,
所述导风部件配置为在从所述车辆的前方观察时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上,所述前表面开口部位于与所述前格栅开口部的所述主开口部部分重叠且与所述狭缝开口部重合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狭缝开口部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大致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3.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具备:
前保险杠,其安装于车辆的前表面;
导风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前保险杠的后方,且形成有向前表面开口的前表面开口部、向后表面开口的后表面开口部、以及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向所述后表面开口部延伸的行驶风通道;以及
冷却装置,其配置于与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后表面开口部对置的位置,其中,
所述前保险杠具备前格栅开口部,该前格栅开口部具有:主开口部,其设置于车宽方向中央;以及狭缝开口部,其设置于所述主开口部的至少一方的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主开口部连接,从所述主开口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且与所述主开口部相比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短,
所述导风部件配置为在从所述车辆的前方观察时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上,所述前表面开口部位于与所述前格栅开口部的所述主开口部部分重叠且与所述狭缝开口部重合的位置,
所述导风部件具有:
内侧壁部,其将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与所述后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连接;
外侧壁部,其将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所述后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连接;
上壁部,其将所述内侧壁部的上端部与所述外侧壁部的上端部连接;以及
底壁部,其将所述内侧壁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外侧壁部的下端部连接,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行驶风通道由所述上壁部、所述底壁部、所述内侧壁部及所述外侧壁部包围而形成,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内侧壁部在从上方观察时具有:
内侧后壁部,其与所述后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连接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内侧前壁部,其在所述内侧后壁部的前方且比所述内侧后壁部的前端靠车宽方向内侧处,沿车宽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狭缝开口部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位于与所述内侧前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大致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内侧前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狭缝开口部配置为,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内侧前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大致一致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上壁部具有:
第一上壁部,其沿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
阶梯壁部,其从所述第一上壁部的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
第二上壁部,其从所述阶梯壁部的下端沿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位于比所述第一上壁部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阶梯壁部具有位于比所述内侧壁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且从所述前表面开口部向后方延伸的前后壁部,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前表面开口部具有:
大开口部,其上端由所述第一上壁部形成;以及
小开口部,其形成于所述上壁部的所述阶梯壁部的所述前后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上端由所述第二上壁部形成,且与所述大开口部相比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短,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行驶风通道在从上方观察时具有:
内侧导入部通道,其在车宽方向上形成比所述内侧壁部的所述内侧后壁部的前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区域,且前端为所述大开口部;
外侧导入部通道,其上表面形成作为所述第二上壁部的区域,且前端为所述小开口部;以及
中央导入部通道,其在车宽方向上形成于所述内侧导入部通道与所述外侧导入部通道之间,该中央导入部通道的上表面由所述第一上壁部形成,具有由所述内侧壁部的所述内侧后壁部与所述阶梯壁部的所述前后壁部夹着的区域,且前端为所述大开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狭缝开口部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比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且比所述前表面开口部的所述大开口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后表面开口部在从上方观察时沿车宽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
所述阶梯壁部具有:
弯曲壁部,其从所述前后壁部的后端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以及
左右壁部,其从所述弯曲壁部向所述外侧壁部沿车宽方向延伸,
所述行驶风通道具有后端为所述后表面开口部的导出部通道,
所述导出部通道的上表面由所述第一上壁部形成,该导出部通道在从上方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具有由所述内侧壁部与所述阶梯壁部的所述左右壁部夹着的区域,且趋向所述后表面开口部而在与所述后表面开口部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变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在从上方观察时,
所述导风部件的所述后表面开口部在从上方观察时,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前方倾斜,并沿车宽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
与所述后表面开口部正交且与所述上壁部的所述阶梯壁部相切的假想直线不与所述内侧壁部相交,且在所述车辆的前表面通过所述前格栅开口部的所述主开口部。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内侧壁部的所述内侧后壁部随着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或弯曲并沿前后方向延伸。
CN202011012505.1A 2019-10-18 2020-09-23 车辆前部结构 Active CN1126777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0745A JP6934502B2 (ja) 2019-10-18 2019-10-18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9-190745 2019-10-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77754A CN112677754A (zh) 2021-04-20
CN112677754B true CN112677754B (zh) 2024-05-07

Family

ID=75445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12505.1A Active CN112677754B (zh) 2019-10-18 2020-09-23 车辆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34502B2 (zh)
CN (1) CN112677754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69599A (ja) * 2008-04-30 2009-11-19 Dr Ing Hcf Porsche Ag 自動車のためのフロント部分
CN106256585A (zh) * 2015-06-18 2016-12-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结构
CN106467016A (zh) * 2015-08-19 2017-03-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CN106515637A (zh) * 2015-09-11 2017-03-22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汽车前部的进气结构
CN108973913A (zh) * 2017-06-01 2018-1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热交换装置
CN109519876A (zh) * 2017-09-20 2019-03-2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2019055625A (ja) * 2017-09-20 2019-04-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9077294A (ja) * 2017-10-24 2019-05-2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面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05252B2 (ja) * 2010-10-19 2014-05-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ダクト構造
JP6048389B2 (ja) * 2013-12-17 2016-12-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10131305B2 (en) * 2017-02-09 2018-11-20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Bumper assemblies and vehicles with integrated air deflector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69599A (ja) * 2008-04-30 2009-11-19 Dr Ing Hcf Porsche Ag 自動車のためのフロント部分
CN106256585A (zh) * 2015-06-18 2016-12-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结构
CN106467016A (zh) * 2015-08-19 2017-03-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整流构造
CN106515637A (zh) * 2015-09-11 2017-03-22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汽车前部的进气结构
CN108973913A (zh) * 2017-06-01 2018-1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热交换装置
CN109519876A (zh) * 2017-09-20 2019-03-2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2019055625A (ja) * 2017-09-20 2019-04-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9077294A (ja) * 2017-10-24 2019-05-2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面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77754A (zh) 2021-04-20
JP2021066229A (ja) 2021-04-30
JP6934502B2 (ja) 2021-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78364B2 (en) Vehicle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CN108973913B (zh) 车辆用热交换装置
US11136074B2 (en) Front deflector
JP5307913B2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エンド組立体
US20050051372A1 (en) Aerodynamically constructed covering part for the underside of a motor vehicle
CN111376999B (zh) 汽车的导流板结构
JP2008037396A (ja) 自動車後部構造
US20190193553A1 (en) Vehicle
CN112677754B (zh) 车辆前部结构
US20200263685A1 (en) Hydraulic unit
JP2015504126A (ja) 加熱、換気または空調装置のための送風機の空冷のための装置
WO2010001629A1 (ja) 作業車両
JP2015123791A (ja) 車両の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US20190264599A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110654227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H11211134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20131889A (ja) 車両用吸気構造
JP2002347664A (ja) 車両の床下構造
JP2000177406A (ja) 車両の冷却風導入構造
CN218954706U (zh) 一种光导组件、车灯及车辆
US11780320B2 (en) Louver structure
JP6609430B2 (ja) エンジン房冷却構造
JP2020082985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4147879B2 (ja) 車両用熱交換器
JP2009001161A (ja) 外気導入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