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6058A - 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 Google Patents

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6058A
CN112636058A CN202011010118.4A CN202011010118A CN112636058A CN 112636058 A CN112636058 A CN 112636058A CN 202011010118 A CN202011010118 A CN 202011010118A CN 112636058 A CN112636058 A CN 1126360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terminal
covering
cover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101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36058B (zh
Inventor
森祐树
曾根隆
山梨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636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6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36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6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6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with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 e.g. to a wa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简便实现防指触。连接端子有:端子配件;能从端子配件中的假想轴方向一端沿假想轴方向装卸的被覆部件;及使被覆部件相对于端子配件卡定为不能脱离的卡定结构,被覆部件有将端子配件中的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两端的被覆对象部以沿着该正交方向夹入的方式覆盖的2个被覆部,被覆对象部是能成为在容纳于连接器的框体的内部时需要防止手指接触的防指触对象部的部分,卡定结构针对每个被覆对象部及被覆部的组合而有在被覆对象部及被覆部中的一个设置的卡定突起及在其中的另一个设置并随着卡定突起的插入而使卡定突起在假想轴方向上卡定的卡定槽,被覆部有能进行沿使自身相关的卡定突起与卡定槽的卡定状态解除的卡定解除方向的弹性变形的挠性。

Description

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连接器中,从壳体的开口插入后的配对侧连接器的配对侧连接端子相对于在该壳体的内部容纳的连接端子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因此,在壳体的内部以从该开口露出而能够目视辨认的状态容纳有连接端子。在这种连接器中,在连接端子被配置在作业者等能够用手指从壳体的开口触摸的位置的情况下,有时构成该连接端子的端子配件的一部分被绝缘性的被覆部件覆盖。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至4中,公开了端子配件的一部分被绝缘性的被覆部件覆盖的连接端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784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792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12322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9-37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这样的连接端子中,由绝缘性的被覆部件覆盖的部位针对每个应用对象的连接器而最佳化。因此,现有的连接端子期望简便地设置绝缘性的被覆部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便地实现防指触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连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具有:端子配件;绝缘性的被覆部件,所述被覆部件能够从所述端子配件中的假想轴方向的一端沿着所述假想轴方向装卸;以及卡定结构,所述卡定结构设置在所述端子配件与所述被覆部件之间,使所述被覆部件相对于所述端子配件以不能脱离的方式卡定,所述被覆部件具有2个被覆部,2个所述被覆部将所述端子配件中的与所述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两端的被覆对象部以沿着所述正交方向夹入的方式覆盖,所述被覆对象部是能够成为防指触对象部的部分,所述防指触对象部在容纳于连接器的框体的内部时需要防止手指的接触,所述卡定结构针对每个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对置配置的所述被覆对象部以及所述被覆部的组合而具有:卡定突起,所述卡定突起设置在所述被覆对象部和所述被覆部中的一方;和卡定槽,所述卡定槽设置在所述被覆对象部和所述被覆部中的另一方并且随着所述卡定突起的插入而使所述卡定突起在所述假想轴方向上卡定,所述被覆部具有挠性,能够进行沿着使自身相关的所述卡定突起与所述卡定槽的卡定状态解除的卡定解除方向的弹性变形。
此处,优选地,成对的所述卡定突起和所述卡定槽被形成为使所述正交方向成为所述卡定解除方向。
另外,优选地,除了作为2个所述被覆部的主被覆部之外,所述被覆部件具有将所述端子配件中的所述假想轴方向上的所述一端的端面覆盖的副被覆部。
另外,优选地,所述副被覆部分别连结于2个所述主被覆部,成对的所述卡定突起和所述卡定槽被形成为使与所述假想轴方向和2个所述主被覆部的对置配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成为所述卡定解除方向。
另外,优选地,所述端子配件具有电连接部,所述电连接部被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并且将沿着所述假想轴方向的2个平面中的至少一个用作与配对侧连接端子的触点部,在所述电连接部中的沿着所述假想轴方向的2个边部的端面分别设置所述被覆对象部。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特征在于,具有:电线;以及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电线物理连接且电连接,所述连接端子具有:端子配件;绝缘性的被覆部件,所述被覆部件能够从所述端子配件中的假想轴方向的一端沿着所述假想轴方向装卸;以及卡定结构,所述卡定结构设置在所述端子配件与所述被覆部件之间,使所述被覆部件相对于所述端子配件以不能脱离的方式卡定,所述被覆部件具有2个被覆部,2个所述被覆部将所述端子配件中的与所述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两端的被覆对象部以沿着所述正交方向夹入的方式覆盖,所述被覆对象部是能够成为防指触对象部的部分,所述防指触对象部在容纳于连接器的框体的内部时需要防止手指的接触,所述卡定结构针对每个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对置配置的所述被覆对象部以及所述被覆部的组合而具有:卡定突起,所述卡定突起设置在所述被覆对象部和所述被覆部中的一方;和卡定槽,所述卡定槽设置在所述被覆对象部和所述被覆部中的另一方并且随着所述卡定突起的插入而使所述卡定突起在所述假想轴方向上卡定,所述被覆部具有挠性,能够进行沿着使自身相关的所述卡定突起与所述卡定槽的卡定状态解除的卡定解除方向的弹性变形。
发明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通过在被覆部件的2个被覆部设置卡定突起和卡定槽中的一个并且使2个被覆部具有挠性,从而只要将设置有卡定突起和卡定槽中的另一方的端子配件插入到被覆部件,就能够将被覆部件安装在该端子配件。因此,该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能够简便地实现对该端子配件的防指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触点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分解俯视图。
图3是从被覆对象部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分解俯视图。
图4是图3的X-X线剖面的部分放大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6是从触点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7是从被覆对象部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8是在假想轴方向观察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9是图7的X-X线剖面的部分放大图。
图10是说明端子配件和被覆部件的安装工序的剖视图。
图11是将连接器与配对侧连接器一起示出的嵌合连接开始前的立体图。
图12是将连接器与配对侧连接器一起以其他角度示出的嵌合连接开始前的立体图。
图13是将连接器与配对侧连接器一起示出的嵌合连接完成后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示出配对侧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变形例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从触点侧观察变形例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分解俯视图。
图18是从被覆对象部侧观察变形例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分解俯视图。
图19是图17的Y-Y线剖视图。
图20是示出变形例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21是从触点侧观察变形例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22是从被覆对象部侧观察变形例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23是在假想轴方向观察变形例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俯视图。
图24是图21的Y-Y线剖视图。
图25是说明端子配件和被覆部件的安装工序的剖视图。
图26是说明端子配件与被覆部件的安装工序的剖视图,是示出被覆部件的变形方式的图。
图27是从触点侧观察变形例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俯视图,是示出被覆部件的变形方式的图。
符号说明
1、2 连接端子
10、110 端子配件
11、111 电连接部
11a、111a 第1壁面(平面)
11b、111b 第2壁面(平面)
11c、111c 第1端面
11d、111d 第2端面
13 被覆对象部
20 被覆部件
21 第1被覆部(被覆部)
22 第2被覆部(被覆部)
30、130 卡定结构
31、131 卡定突起
32、132 卡定槽
111e1 第2被覆对象部
113 第1被覆对象部
120 被覆部件
121 第1主被覆部(被覆部)
122 第2主被覆部(被覆部)
123 副被覆部
501 连接器
520 框体
610 配对侧连接端子
Pi 假想轴
We 电线
Wt 带端子的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图15,对本发明涉及的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实施方式之一进行说明。
图1至图10的符号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另外,图1至图10的符号Wt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连接端子1具有:端子配件10;以及绝缘性的被覆部件20,能够从该端子配件10中的假想轴Pi(图2至图4、图6、图7、图9及图10)的轴线方向(以下,称为“假想轴方向”)的一端沿着假想轴方向装卸。带端子的电线Wt具有该连接端子1和电线We,该连接端子1相对于电线We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图1至图10)。以下,将针对该连接端子1和带端子的电线Wt的说明与作为其应用对象的一例的连接器501的说明一并进行(图11至图14)。
该示例的连接器501通过与配对侧连接器601(图11至图13及图15)之间电连接,从而将各自所电连接的连接对象物彼此电连接。此处,将配对侧设备600(图11至图13)中设置的配对侧连接器601作为连接器501的连接对象。此处示出的连接器501通过使自身具有的连接端子1与配对侧连接器601的配对侧连接端子610(图15)电连接,从而使自身经由电线We而电连接的设备(省略图示)与配对侧设备600电连接。
该连接器501具有2个在电线We的末端安装的连接端子1。另一方面,配对侧连接器601具有针对该连接器501的每个连接端子1而准备的配对侧连接端子610。该连接端子1与配对侧连接端子610中的一方被成形为阳端子,其中的另一方被成形为阴端子。在该示例中,连接端子1被成形为阳端子,配对侧连接端子610被成形为阴端子。
连接端子1的端子配件10和配对侧连接端子610分别由金属材料等导电性材料成形。在该示例中,将导电性的金属板作为母材,利用切断、弯折等冲压加工来制作端子配件10和配对侧连接端子610。端子配件10具有:与配对侧连接端子610物理连接且电连接的阳型的电连接部11;以及与电线We的末端物理连接且电连接的电线连接部12(图1至图10)。另一方面,配对侧连接端子610具有相对于端子配件10的电连接部11物理连接且电连接的阴型的电连接部611(图15)。
电连接部11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图1至图10)。在该电连接部11中设置有假想轴Pi,该假想轴Pi在2个平面(第1壁面11a、第2壁面11b)之间的中央沿着这些平面,并且在2个边部的端面(第1端面11c、第2端面11d)之间的中央沿着这些端面的延伸方向(图2、图3、图6及图7)。因此,在该电连接部11中,其余的2个边部与假想轴方向正交,该2个边部中的一个成为前端11e,其中另一个成为后端11f(图1至图7、图9及图10)。在该电连接部11中,从该前端11e的边部装卸被覆部件20。另外,在该电连接部11中,在该后端11f的边部设置有电线连接部12。
在该电连接部11中,将沿着假想轴方向的第1壁面11a和第2壁面11b中的至少一个用作与配对侧连接端子610的触点部。也就是说,在该电连接部11中,该第1壁面11a和第2壁面11b中的至少一个与配对侧连接端子610的电连接部611物理连接且电连接。该电连接部611彼此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并且具有使电连接部11嵌入在其间的2个触点部(第1触点部611a、第2触点部611b)(图15)。此处,通过使电连接部11嵌入到该第1触点部611a与第2触点部611b之间,从而使第1壁面11a与第1触点部611a接触,并且使第2壁面11b与第2触点部611b接触。
此处,配对侧连接器601具有容纳配对侧连接端子610的作为容纳构件的配对侧壳体620(图11至图13及图15)。该配对侧壳体620由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性材料成形。该配对侧壳体620具有容纳第1触点部611a的第1触点容纳部621以及容纳第2触点部611b的第2触点容纳部622(图11及图15)。该第1触点容纳部621和第2触点容纳部622彼此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并且使第1触点部611a和第2触点部611b各自的相对于电连接部11的接触部分露出。该示例的配对侧壳体620具有容纳部件620A和保持部件620B(图15),将容纳于该容纳部件620A的配对侧连接端子610用保持部件620B进行保持。
电连接部11沿着相对于构成该矩形的4个边部中的一个边部的正交方向且是第1壁面11a和第2壁面11b的面方向从该边部(其中,除了后端11f的边部以外)嵌入电连接部611。也就是说,该电连接部11能够从沿着假想轴方向的2个边部的端面(第1端面11c、第2端面11d)和前端11e的边部的端面中的任一个嵌入到电连接部611。其中,在该示例的连接器501中,沿着假想轴方向的2个边部的端面(第1端面11c、第2端面11d)中的任一个朝向后述的壳体530的端子插入口533b,因此电连接部11从该一个边部的端面嵌入到电连接部611。
需要说明的是,该示例的电连接部11中,以假想轴方向为中心的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各自的形状成为对称形状,在壳体530的内部,沿着假想轴方向的2个边部的端面(第1端面11c、第2端面11d)都能够朝向端子插入口533b,因此从该2个边部的端面(第1端面11c、第2端面11d)中的哪个都能够嵌入到电连接部611。
电线连接部12可以利用卷边等而压接于电线We的末端,也可以利用焊接等而固定在电线We的末端。此处,利用焊接等使电线连接部12固定在电线We的末端。电线We从该电线连接部12沿着假想轴方向拉出。
该端子配件10在电连接部11中的相对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两端的2处具有被被覆部件20覆盖的被覆对象部13(图1、图2、图4至图6及图8至图10)。该被覆对象部13是指在容纳于后述的壳体530的内部时,可能成为需要防止例如作业者等的手指接触的防指触对象部的部分。在该示例的电连接部11中,如前所示,沿着假想轴方向的2个边部的端面(第1端面11c、第2端面11d)中的哪个都能够朝向端子插入口533b,因此期望防止手指与这2个边部的端面(第1端面11c、第2端面11d)的接触。因此,在该示例中,该2个边部的端面(第1端面11c、第2端面11d)分别设置有被覆对象部13。具体而言,此处,在壳体530的内部,该2个端面(第1端面11c、第2端面11d)中的能够从端子插入口533b露出的部分成为被覆对象部13。也就是说,被覆部件20是在壳体530的内部容纳有端子配件10的电连接部11时,用于避免作业者等的手指触碰该电连接部11的部件。因此,该被覆部件20由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性材料成形。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在简称为“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情况下,该“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是指第1端面11c的被覆对象部13和第2端面11d的被覆对象部13的排列方向。
该被覆部件20具有将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两端的2处的被覆对象部13沿着该正交方向夹入且覆盖的2个被覆部(第1被覆部21、第2被覆部22)(图1、图2、图4至图6及图8至图10)。第1被覆部21在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相对于第1端面11c的被覆对象部13以接触状态对置配置。另外,第2被覆部22在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相对于第2端面11d的被覆对象部13以接触状态对置配置。该示例的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分别形成为沿着假想轴方向的方体的臂状。另外,该示例的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分别被形成为在与它们的对置配置方向和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厚度为电连接部11的厚度(第1壁面11a与第2壁面11b的间隔)以下。
该被覆部件20具有将该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的一端彼此连接的连结部23(图1至图8)。在该连结部23形成有使电连接部11插通的贯通孔23a(图1及图4)。该示例的连结部23被形成为具有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平面的矩形的平板状,并在其大致中央形成有矩形的贯通孔23a。该示例的连结部23以该矩形的贯通孔23a为界,向与假想轴方向和第1被覆部21及第2被覆部22的对置配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突出。
该连接端子1具有在端子配件10与被覆部件20之间设置的卡定结构30,该卡定结构30使该被覆部件20相对于端子配件10以不能脱离的方式卡定(图1、图4、图9及图10)。该卡定结构30针对每组在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对置配置的被覆对象部及被覆部的组合而具有:卡定突起31,在被覆对象部和被覆部中的一方设置;以及卡定槽32,在其中另一方设置且随着卡定突起31的插入而将卡定突起31在假想轴方向上卡定。在该示例中,将卡定突起31分别设置在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将卡定槽32分别设置在第1端面11c的被覆对象部13和第2端面11d的被覆对象部13。各个卡定突起31在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的对置配置方向上对置配置。各个卡定槽32与各个卡定突起31的配置匹配地形成。成对的卡定突起31和卡定槽32被形成为能够插拔的形状。
在第1被覆部21中,使卡定突起31从第1被覆部21的另一端朝向第2被覆部22的另一端地突出(图1、图4、图9及图10)。而且,在第1端面11c的被覆对象部13中,在电连接部11的前端11e侧形成有切口,并将该切口用作卡定槽32(图1至图4、图6、图7、图9及图10)。此处,第1被覆部21具有挠性,能够进行沿着使自身相关的卡定突起31与卡定槽32的卡定状态解除的卡定解除方向的弹性变形。换言之,该第1被覆部21中的沿着卡定解除方向的弹性变形形状是使该卡定突起31和卡定槽32成为卡定状态时需要的第1被覆部21的弹性变形形状,至少是与卡定突起31即将插入到卡定槽32之前的弹性变形形状相同的形状。例如,该成对的卡定突起31和卡定槽32如果可以在第1被覆部21和被覆对象部13的对置配置方向上插拔,则也可以在与该对置配置方向和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插拔。其中,在该示例中,使卡定突起31和卡定槽32仅在第1被覆部21和被覆对象部13的对置配置方向上插拔。因此,被覆部件20在第1被覆部21的另一端设置有将电连接部11的前端11e侧从第1壁面11a侧和第2壁面11b侧夹着的夹持片24(图1至图8)。因此,在该示例的卡定结构30中,该成对的卡定突起31和卡定槽32被形成为: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成为卡定解除方向。
第2被覆部22被形成为第1被覆部21的以假想轴Pi为中心的对称形状,并且能够以该假想轴Pi为中心地向第1被覆部21的相反方向弹性变形。因此,与第1被覆部21同样地,该第2被覆部22能够将另一端的卡定突起31卡定在第2端面11d的被覆对象部13中的卡定槽32,或者能够解除该卡定状态。与第1被覆部21同样地,在该第2被覆部22的另一端设置有将电连接部11的前端11e侧从第1壁面11a侧和第2壁面11b侧夹着的夹持片24(图1至图8)。
以上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将端子配件10从电连接部11的前端11e插入到被覆部件20中的连结部23的贯通孔23a(图4)。而且,在该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使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以在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方式弯曲(图10)。针对该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弯曲到电连接部11的前端11e的边部不会被各个设置的卡定突起31卡定的位置。在该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一边使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这样弯曲,一边将该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各自的卡定突起31插入到第1端面11c的被覆对象部13和第2端面11d的被覆对象部13各自的卡定槽32中(图9)。在该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通过成为成对的卡定突起31和卡定槽32能够这样卡定的状态,从而第1端面11c的被覆对象部13和第2端面11d的被覆对象部13被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覆盖。
例如,在该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作业者使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弹性变形而弯曲或者利用夹具等使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弹性变形而弯曲(图10),并且在使连结部23与从第1端面11c和第2端面11d分别突出的定位突起14(图1至图7、图9及图10)抵接时使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的弯曲消除。基于此,在该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各自的卡定突起31被插入到第1端面11c的被覆对象部13和第2端面11d的被覆对象部13各自的卡定槽32(图9)。
此处,该示例的第1被覆部21的卡定突起31具有倾斜面25,相对于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的对置配置方向(也就是说,成对的卡定突起31和卡定槽32的插拔方向),该倾斜面25越朝向卡定突起31的突出方向,越远离在端子配件10与被覆部件20组装时电连接部11的行进方向(图4、图9及图10)。另外,该示例的第2被覆部22的卡定突起31具有倾斜面25,相对于第1被覆部21与第2被覆部22的对置配置方向(成对的卡定突起31与卡定槽32的插拔方向),该倾斜面25越朝向卡定突起31的突出方向,越远离电连接部11的行进方向(图4、图9及图10)。在该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通过将电连接部11继续向连结部23的贯通孔23a插入,从而该电连接部11的前端11e与各个卡定突起31的倾斜面25抵接。各个倾斜面25将从电连接部11的前端11e受到的力转换为向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的弯曲方向的力。也就是说,在该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电连接部11的前端11e一边沿着各个卡定突起31的倾斜面25行进,一边使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弹性变形且张开(图10)。在该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各个卡定突起31跨上前端11e的第1端面11c和第2端面11d,通过使各个卡定突起31跨过前端11e的第1端面11c和第2端面11d,从而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的弯曲被消除,该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各自的卡定突起31被插入到第1端面11c的被覆对象部13和第2端面11d的被覆对象部13各自的卡定槽32(图9)。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通过在被覆部件20的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设置卡定突起31和卡定槽32中的一个并且使第1被覆部21和第2被覆部22具有挠性,从而仅通过将设置有卡定突起31和卡定槽32中的另一个的端子配件10插入到被覆部件20,就能够在该端子配件10安装被覆部件20。因此,该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能够简便地实现对该端子配件10的防指触。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采用这样简便的结构,能够广泛选择端子配件10及被覆部件20的原材料、形状,因此从这点来看也能够简便地对端子配件10实现防指触。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在成形端子配件10时,无需为了形成在被覆部件20的安装中需要的形状(卡定槽32)而增加成形工序,因此可以说生产率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该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被容纳在连接器501的框体520(图11至图14)。连接器501在与配对侧连接器601之间的连接器嵌合完成后经由该框体520而固定在配对侧连接器601侧。该示例的连接器501利用螺纹部件B将框体520螺纹固定在配对侧连接器601侧的连接器紧固壁631(图11至图13)。此处,将配对侧设备600中的箱630的一部分外壁用作连接器紧固壁631。
框体520具有筒状的嵌合部521,该嵌合部521相对于配对侧壳体620中的配对侧嵌合部623而沿着筒轴方向嵌合连接(图11至图13)。该嵌合部521和配对侧嵌合部623可以形成为使嵌合部521嵌入到配对侧嵌合部623的内部空间的方式,也可以形成为使配对侧嵌合部623嵌入到嵌合部521的内部空间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嵌合部521都能够经由环状的防液部件Se1而与配对侧嵌合部623嵌合连接(图11)。该防液部件Se1是将在嵌合连接完成后的嵌合部521与配对侧嵌合部623之间形成的环状的间隙密封的垫片等密封部件。
在该示例中,配对侧嵌合部623也形成为筒状,使该配对侧嵌合部623以同轴方式嵌入到嵌合部521的内部空间。配对侧壳体620在使该配对侧嵌合部623从箱630的外壁(连接器紧固壁631)向外部突出的状态下,利用阳螺纹部件B1螺纹固定于该外壁(图11及图13)。该示例的防液部件Se1以与该配对侧嵌合部623同轴的方式安装在该配对侧嵌合部623的外周面。因此,该示例的嵌合部521经由该防液部件Se1而将自身的内周面侧嵌合连接在配对侧嵌合部623的外周面侧。
框体520可以仅由绝缘性的壳体构成,也可以由绝缘性的壳体和包含金属材料的屏蔽罩构成。该示例的连接器501构成为能够抑制来自外部的噪声侵入的所谓屏蔽连接器。因此,此处示出的框体520具有:绝缘性的壳体530和包含金属材料的屏蔽罩540(图12及图14)。
壳体530由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性材料成形。在该壳体530中至少容纳连接端子1。
壳体530可以由1个构件构成,也可以构成为将多个构件组装而成的组装体。此处示出的壳体530由第1容纳部件530A和第2容纳部件530B构成(图12及图14)。
第1容纳部件530A形成为使筒轴方向上的至少一端开口的筒体,并且使第2容纳部件530B从该开口沿着筒轴方向插入到内部空间。在该第1容纳部件530A的筒状的外周壁531,针对每个连接端子1而形成有使连接端子1从电连接部11侧的前端11e插入到内部空间的插入孔532(图14)。各个连接端子1分别以相同的朝向从插入孔532插入。该示例的第1容纳部件530A使电连接部11和被覆部件20容纳在内部空间,并且使电线连接部12从插入孔532向外部突出。
该第2容纳部件530B针对每个连接端子1而具有端子容纳室533,以在第1容纳部件530A的内部空间容纳电连接部11和被覆部件20(图14)。在该端子容纳室533中,随着第2容纳部件530B被插入到第1容纳部件530A的内部空间,在第1容纳部件530A的内部空间中容纳的电连接部11和被覆部件20从开口533a(图14)开始容纳。对于该电连接部11和被覆部件20,通过完成第2容纳部件530B向第1容纳部件530A的内部空间的容纳,从而向端子容纳室533的容纳完成。第2容纳部件530B由于采用这样的电连接部11和被覆部件20向端子容纳室533的容纳方式,因此在外周面侧具有切口部534,该切口部534与开口533a连接且使端子容纳室533与外部连通(图14)。电线连接部12从该切口部534向第2容纳部件530B的外部突出。切口部534以使该电线连接部12从第1容纳部件530A的插入孔532向外部突出的方式在第2容纳部件530B被容纳于第1容纳部件530A的内部空间的状态下与插入孔532对置配置。另外,在第2容纳部件530B中,端子容纳室533在开口533a的相反侧具有另一开口,该另一开口被用作用于使配对侧连接端子610的电连接部611容纳在端子容纳室533的端子插入口533b(图12)。该电连接部611在端子容纳室533中相对于电连接部11物理连接且电连接。
第1容纳部件530A和第2容纳部件530B利用阳螺纹部件B2而螺纹固定于屏蔽罩540(图14)。
该屏蔽罩540通过至少使壳体530容纳在内部,从而抑制朝向在该壳体530的内部容纳的端子配件10的电连接部11的噪声的侵入。此处示出的屏蔽罩540不仅抑制噪声向该壳体530内部侵入,也抑制噪声向从该壳体530拉出的端子配件10的电线连接部12、电线We的末端侵入。因此,该示例的屏蔽罩540使该壳体530到电线We的末端之间容纳在内部。该屏蔽罩540具有:使端子插入口533b露出并且将壳体530从外部覆盖的主屏蔽体541;以及副屏蔽体542,将从插入孔532向壳体530的外部突出的电线连接部12和电线We的末端从外部覆盖(图11至图14)。
主屏蔽体541构成使筒轴方向的一端开口的筒状。在该主屏蔽体541中,壳体530被从该开口容纳在内部,并且使壳体530的端子插入口533b从该开口露出。
该屏蔽罩540具有之前示出的嵌合部521。在该屏蔽罩540中,主屏蔽体541的开口的周缘被用作嵌合部521。
在该屏蔽罩540中,针对每个插入孔532而在主屏蔽体541的外周壁形成有与壳体530的插入孔532对置配置的贯通孔,并且针对每个贯通孔而形成有将该贯通孔塞住的副屏蔽体542。
该副屏蔽体542被形成为使两端开口的筒状。该副屏蔽体542以自身的筒轴方向朝向与主屏蔽体541正交的正交方向的方式从主屏蔽体541的外周壁突出。在该屏蔽罩540中,经由主屏蔽体541的贯通孔和副屏蔽体542的一个开口而使主屏蔽体541和副屏蔽体542各自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
在该副屏蔽体542中,电线We的末端被从另一个开口542a向外部拉出(图11至图14)。
该示例的副屏蔽体542被形成为圆筒状,在其内周面与电线We的末端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间隙。在该副屏蔽体542与电线We的末端之间设置有环状的防液部件Se2,该防液部件Se2是橡胶栓等密封部件,使该环状的间隙密封(图14)。该防液部件Se2以与电线We的末端同轴的方式安装在该电线We的末端的外周面。
在该副屏蔽体542的开口542a侧的端部,使电线We的末端向外部拉出,并且安装有将该开口542a塞住的保持部件543(图11至图14)。该保持部件543由金属材料成形。该示例的保持部件543是二分割结构,抑制防液部件Se2的位置偏移,并且将电线We保持在副屏蔽体542的中央。
另外,在该连接器501中,如前所述,使端子配件10的电线连接部12从绝缘性的壳体530的插入孔532突出,并且将该突出的电线连接部12用导电性的副屏蔽体542覆盖。因此,在该连接器501中,在该导电性的电线连接部12与副屏蔽体542之间存在有绝缘体,增加其间的绝缘距离(空间距离和爬电距离)。该连接器501具有将电线连接部12和电线We的末端从外部覆盖的绝缘性的筒部件(以下,称为“绝缘筒”)550(图14)。该绝缘筒550由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性材料成形。该绝缘筒550插入到副屏蔽体542的内部,并且将筒轴方向中的一端侧从插入孔532插入到第1容纳部件530A的内部。
在该连接器501与配对侧连接器601之间设置有螺纹结构,该螺纹结构产生使它们连接器嵌合时的连接器嵌合力并且在连接器嵌合完成后将连接器501固定在配对侧连接器601侧。该螺纹结构利用如前所示的螺纹部件B的螺纹部和配对侧连接器601侧的配对侧螺纹部。
螺纹部件B相对于嵌合部521的外周面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并且相对于框体520以能绕螺纹轴自由旋转的方式保持。该螺纹部件B利用自身的螺纹部作用于与连接器紧固壁631的配对侧螺纹部632(图11)之间的轴力而在嵌合部521与配对侧嵌合部623之间产生筒轴方向的连接器嵌合力。
该螺纹部件B的螺纹部与配对侧螺纹部632中的一个被形成为阴螺纹部,其中的另一个被形成为阳螺纹部。例如,在螺纹部件B为螺母等阴螺纹部件的情况下,使作为配对侧螺纹部632的双头螺栓的阳螺纹部从连接器紧固壁631突出。在该示例中,螺纹部件B被形成为螺栓等阳螺纹部件。因此,在连接器紧固壁631形成有作为配对侧螺纹部632的阴螺纹部。
螺纹部件B被组装在屏蔽罩540。该示例的螺纹部件B以使嵌合部521相对于配对侧嵌合部623的嵌合连接方向成为螺纹轴的轴线方向的方式配置在2个副屏蔽体542之间。屏蔽罩540具有在该2个副屏蔽体542之间使2个副屏蔽体542连结的连结体544(图11至图14)。该连结体544相对于主屏蔽体541的外周面隔开间隔地配置。该连结体544具有贯通孔544a,该贯通孔544a沿着嵌合部521相对于配对侧嵌合部623的嵌合连接方向(图12)。使螺纹部件B插通于该贯通孔544a。在该连结体544中,使螺纹部件B的头部卡定在该贯通孔544a的孔轴方向上的一端,使螺纹部件B经由卡定部件545而卡定在该贯通孔544a的孔轴方向上的另一端,从而使螺纹部件B保持为插通贯通孔544a的状态(图12及图14)。在该示例中,该卡定部件545使用轴用的卡环。
该连接器501具有如前示出的连接端子1和带端子的电线Wt,因此能够起到与它们所得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
图16至图27的符号2示出本变形例的连接端子。该连接端子2通过与电线We物理连接且电连接,从而构成本变形例的带端子的电线Wt。本变形例的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能够通过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进行替换,从而应用于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501。
本变形例的连接端子2与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同样地,具有:端子配件110;以及绝缘性的被覆部件120,该被覆部件120能够从该端子配件110的假想轴方向的一端沿着假想轴方向装卸(图16至图27)。
本变形例的端子配件110利用金属材料等的导电性材料成形为具有与实施方式的端子配件10等同的结构。因此,该端子配件110具有与实施方式的端子配件10的电连接部11以及电线连接部12相同的电连接部111以及电线连接部112(图16至图27)。
该电连接部111在本变形例中也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并且设定有在用作触点部的2个平面(第1壁面111a、第2壁面111b)之间的中央沿着这些平面并且在2个边部的端面(第1端面111c、第2端面111d)之间的中央沿着这些端面的延伸方向的假想轴Pi(图17至图19、图21、图22、图24至图27)。在该电连接部111中,被覆部件120被从前端111e的边部装卸。另外,在该电连接部111中,在后端111f的边部设置电线连接部112。
该端子配件110在电连接部111中的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两端的2处具有被被覆部件120掩盖的被覆对象部(以下,称为“第1被覆对象部”)113(图16至图18及图20至图23)。本变形例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与实施方式的端子配件10同样地,设置在沿着假想轴方向的2个边部的端面(第1端面111c、第2端面111d)。
此处,在连接器如之前所示的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那样的情况下,在端子配件110中,从该前端111e嵌入到配对侧连接端子。这种情况下,希望防止手指接触该前端111e。因此,本变形例的端子配件110将电连接部111中的假想轴方向的一端(也就是说,前端111e)的端面也设定为被覆对象部(以下,称为“第2被覆对象部”)111e1(图16至图19、图21及图24至图27)。也就是说,本变形例的连接端子2如果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501,则能够应用于专利文献4记载的连接器。
本变形例的被覆部件120与实施方式的被覆部件20同样地,具有2个主被覆部(第1主被覆部121、第2主被覆部122),该2个主被覆部将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两端的2处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以沿着该正交方向夹着的方式覆盖(图16、图17、图20至图21及图23)。第1主被覆部121在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相对于第1端面111c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以接触状态对置配置。另外,第2主被覆部122在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相对于第2端面111d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以接触状态对置配置。该示例的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分别形成为沿着假想轴方向的方体的臂状。另外,该示例的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分别形成为在与它们的对置配置方向和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厚度为电连接部111的厚度(第1壁面111a与第2壁面111b的间隔)以下。
本变形例的被覆部件120还具有副被覆部123,该副被覆部123将端子配件110中的假想轴方向的一端的端面(也就是说,前端111e的第2被覆对象部111e1)覆盖(图16至图27)。副被覆部123连结到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各自的一端。该副被覆部123在假想轴方向上相对于电连接部111的前端111e的第2被覆对象部111e1以接触状态对置配置。该示例的副被覆部123被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并且使4个边部中的假想轴方向上的1个端面相对于第2被覆对象部111e1以接触状态对置配置。另外,该示例的副被覆部123在与假想轴方向以及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的对置配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厚度成为电连接部111的厚度(第1壁面111a与第2壁面111b的间隔)以下。
该被覆部件120具有将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的另一端彼此连接的连结部124(图16至图27)。在该连结部124形成有使电连接部111插通的贯通孔124a(图16及图19)。该示例的连结部124被形成为具有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平面的方体状,在其大致中央形成有矩形的贯通孔124a。该示例的连结部124以该矩形的贯通孔124a为边界,向与假想轴方向以及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的对置配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突出。
该连接端子2具有卡定结构130,该卡定结构130设置在端子配件110与被覆部件120之间,且使该被覆部件120相对于端子配件110以不能脱离的方式卡定(图16至图22及图24至图27)。该卡定结构130是与实施方式的卡定结构30相同的结构,针对在与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对置配置的每一组第1被覆对象部及主被覆部的组合而具有:卡定突起131,设置在第1被覆对象部和主被覆部中的一方;以及卡定槽132,设置在其中的另一方并且随着卡定突起131的插入而使卡定突起131在假想轴方向上卡定。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卡定突起131分别设置在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并且在该第1主被覆部121及第2主被覆部122的对置配置方向上对置配置。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卡定槽32在第1端面111c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和第2端面111d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上,与各自的卡定突起131的配置匹配地设置。成对的卡定突起131和卡定槽132被形成为能够插拔的形状。
在第1主被覆部121中,使卡定突起131从第1主被覆部121的一端朝向第2主被覆部122的一端突出(图16、图17及图20至图21)。而且,在第1端面111c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中,在电连接部111的前端111e侧形成有切口,将该切口用作卡定槽132(图16、图17及图20至图21)。此处,第1主被覆部121具有挠性,能够进行沿着使自身相关的卡定突起131与卡定槽132的卡定状态解除的卡定解除方向的弹性变形。换言之,该第1主被覆部121的沿着卡定解除方向的弹性变形形状是使该卡定突起131和卡定槽132成为卡定状态时需要的第1主被覆部121的弹性变形形状,至少是与卡定突起131即将插入到卡定槽132之前的弹性变形形状相同的形状。本变形例的卡定突起131和卡定槽132利用第1主被覆部121的弯曲,在与假想轴方向以及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的对置配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插拔。因此,在本变形例的卡定结构130中,该成对的卡定突起131和卡定槽132被形成为使与假想轴方向以及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的对置配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成为卡定解除方向。
第2主被覆部122被形成为第1主被覆部121的以假想轴Pi为中心的对称形状,并且,能够向与第1主被覆部121相同的方向弹性变形。因此,如第1主被覆部121同样地,该第2主被覆部122能够使一端的卡定突起131能够卡定在第2端面111d的被覆对象部113中的卡定槽132,或者能够解除该卡定状态。因此,本变形例的卡定突起131和卡定槽132将第2主被覆部122的弯曲与第1主被覆部121的弯曲一起利用,能够在与假想轴方向以及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的对置配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插拔。
在以上示出的本变形例的连接端子2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将端子配件110从电连接部111的前端111e插入到被覆部件120中的连结部124的贯通孔124a(图19)。然后,在该连接端子2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使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在与假想轴方向以及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的对置配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弹性变形而弯曲(图25及图26)。该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弯曲到在各自上设置的卡定突起131不会使电连接部111的前端111e的边部卡定的位置。在该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一边使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这样弯曲,一边使该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各自的卡定突起131插入到第1端面111c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和第2端面111d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各自的卡定槽132(图24)。在该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如上所述,通过成为成对的卡定突起131和卡定槽132能够进行卡定的状态,从而第1端面111c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和第2端面111d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被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覆盖,并且前端111e的第2被覆对象部111e1被副被覆部123覆盖。
例如,在该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作业者以副被覆部123为力点地使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弹性变形而弯曲或者使用夹具等以副被覆部123为力点地使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弹性变形而弯曲(图25),并且在连结部124与从第1端面111c和第2端面111d分别突出的定位突起114(图16至图18及图20至图22)抵接时使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的弯曲消除。基于此,在该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各自的卡定突起131被插入到第1端面111c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和第2端面111d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各自的卡定槽132(图24)。
此处,也可以在第1主被覆部121的卡定突起131设置倾斜面131a,该倾斜面131a相对于成对的卡定突起131与卡定槽132的插拔方向而向组装端子配件110和被覆部件120时电连接部111的行进方向远离(图26)。另外,也可以在第2主被覆部122的卡定突起131设置倾斜面131a,该倾斜面131a相对于成对的卡定突起131和卡定槽132的插拔方向而向电连接部111的行进方向远离(图26)。这种情况下,在连接端子2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通过将电连接部111继续向连结部124的贯通孔124a插入,从而该电连接部111的前端111e与各个卡定突起131的倾斜面131a抵接。各个倾斜面131a将从电连接部111的前端111e接受到的力转变为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的弯曲方向的力。也就是说,在该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电连接部111的前端111e一边沿着各个卡定突起131的倾斜面131a行进,一边使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弹性变形而弯曲(图26)。在该连接端子2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中,各个卡定突起131跨上前端111e的第2壁面111b(如果倾斜面131a的倾斜相反,则是第1壁面111a),通过使各个卡定突起131跨过前端111e的第2壁面111b(或者第1壁面111a),从而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的弯曲被消除,该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各自的卡定突起131被插入到第1端面111c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和第2端面111d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各自的卡定槽132。
这样,本变形例的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与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同样地,通过在被覆部件120的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设置卡定突起131和卡定槽132中的一个并且使第1主被覆部121和第2主被覆部122具有挠性,从而仅通过将设置有卡定突起131和卡定槽132中的另一方的端子配件110插入到被覆部件120,就能够将被覆部件120安装在该端子配件110。因此,该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与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同样地,能够简便地对该端子配件110实现防指触。另外,本变形例的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与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同样地,采用这样的简便的结构,能够广泛地选择端子配件110以及被覆部件120的原材料、形状,因此从这点来看也能够简便地实现对端子配件110的防指触。另外,本变形例的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与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同样地,在成形端子配件110时,无需为了形成在被覆部件120的安装中需要的形状(卡定槽132)而增加成形工序,因此可以说生产率优异。
进一步地,对于本变形例的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在电连接部111中,不仅是第1端面111c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和第2端面111d的第1被覆对象部113,前端111e的第2被覆对象部111e1也能够利用被覆部件120进行覆盖。因此,本变形例的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如前所示,只要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501,就能够应用于专利文献4记载的连接器。
此处,本变形例的被覆部件120也可以在副被覆部123设置切口123a,该切口123a将该副被覆部123分为第1主被覆部121侧和第2主被覆部122侧(图27)。该切口123a被形成为使手指无法触到前端111e的第2被覆对象部111e1的大小。在该示例的副被覆部123中,在第1主被覆部121以及第2主被覆部122的对置配置方向上,在大致中央形成有切口123a。本变形例的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通过使用设置有这样的切口123a的被覆部件120,从而能够使第1主被覆部121以及第2主被覆部122向与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的第1被覆部21以及第2被覆部22相同的方向弯曲。也就是说,本变形例的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能够以与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及带端子的电线Wt同样的方式进行端子配件110与被覆部件120的安装、取下。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变形例的连接端子2以及带端子的电线Wt,也可以与实施方式的端子配件10的形状一致地成形被覆部件120。基于此,能够实现该端子配件10的共用化地制造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1或本变形例的连接端子2。

Claims (6)

1.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具有:
端子配件;
绝缘性的被覆部件,所述被覆部件能够从所述端子配件中的假想轴方向的一端沿着所述假想轴方向装卸;以及
卡定结构,所述卡定结构设置在所述端子配件与所述被覆部件之间,使所述被覆部件相对于所述端子配件以不能脱离的方式卡定,
所述被覆部件具有2个被覆部,2个所述被覆部将所述端子配件中的与所述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两端的被覆对象部以沿着所述正交方向夹入的方式覆盖,
所述被覆对象部是能够成为防指触对象部的部分,所述防指触对象部在容纳于连接器的框体的内部时需要防止手指的接触,
所述卡定结构针对每个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对置配置的所述被覆对象部以及所述被覆部的组合而具有:卡定突起,所述卡定突起设置在所述被覆对象部和所述被覆部中的一方;和卡定槽,所述卡定槽设置在所述被覆对象部和所述被覆部中的另一方并且随着所述卡定突起的插入而使所述卡定突起在所述假想轴方向上卡定,
所述被覆部具有挠性,能够进行沿着使自身相关的所述卡定突起与所述卡定槽的卡定状态解除的卡定解除方向的弹性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成对的所述卡定突起和所述卡定槽被形成为使所述正交方向成为所述卡定解除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除了作为2个所述被覆部的主被覆部之外,所述被覆部件具有将所述端子配件中的所述假想轴方向上的所述一端的端面覆盖的副被覆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被覆部分别连结于2个所述主被覆部,
成对的所述卡定突起和所述卡定槽被形成为使与所述假想轴方向和2个所述主被覆部的对置配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成为所述卡定解除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配件具有电连接部,所述电连接部被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并且将沿着所述假想轴方向的2个平面中的至少一个用作与配对侧连接端子的触点部,
在所述电连接部中的沿着所述假想轴方向的2个边部的端面分别设置所述被覆对象部。
6.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其特征在于,具有:
电线;以及
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电线物理连接且电连接,
所述连接端子具有:端子配件;绝缘性的被覆部件,所述被覆部件能够从所述端子配件中的假想轴方向的一端沿着所述假想轴方向装卸;以及卡定结构,所述卡定结构设置在所述端子配件与所述被覆部件之间,使所述被覆部件相对于所述端子配件以不能脱离的方式卡定,
所述被覆部件具有2个被覆部,2个所述被覆部将所述端子配件中的与所述假想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两端的被覆对象部以沿着所述正交方向夹入的方式覆盖,
所述被覆对象部是能够成为防指触对象部的部分,所述防指触对象部在容纳于连接器的框体的内部时需要防止手指的接触,
所述卡定结构针对每个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对置配置的所述被覆对象部以及所述被覆部的组合而具有:卡定突起,所述卡定突起设置在所述被覆对象部和所述被覆部中的一方;和卡定槽,所述卡定槽设置在所述被覆对象部和所述被覆部中的另一方并且随着所述卡定突起的插入而使所述卡定突起在所述假想轴方向上卡定,
所述被覆部具有挠性,能够进行沿着使自身相关的所述卡定突起与所述卡定槽的卡定状态解除的卡定解除方向的弹性变形。
CN202011010118.4A 2019-09-24 2020-09-23 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Active CN1126360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2788 2019-09-24
JP2019172788A JP7041104B2 (ja) 2019-09-24 2019-09-24 接続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6058A true CN112636058A (zh) 2021-04-09
CN112636058B CN112636058B (zh) 2022-05-17

Family

ID=72615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10118.4A Active CN112636058B (zh) 2019-09-24 2020-09-23 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6451B2 (zh)
EP (1) EP3799221B1 (zh)
JP (1) JP7041104B2 (zh)
CN (1) CN1126360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51044S1 (en) * 2016-09-30 2019-06-11 Samtec, Inc. Vertical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JP6897623B2 (ja) * 2018-04-04 2021-06-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7419869B2 (ja) * 2020-02-21 2024-01-2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ユニ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03518B1 (fr) * 1993-03-31 1996-09-20 Teradyne Inc Connecteur électrique.
US20130052880A1 (en) * 2011-08-26 2013-02-28 Kun-Shen Wu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electrical socket connector, electrical plug and socket connector assembly
CN109038038A (zh) * 2017-06-12 2018-12-1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47180U (ja) * 1982-03-29 1983-10-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感電防止形プラグ
JP3670495B2 (ja) * 1998-11-09 2005-07-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
US20080261420A1 (en) * 2007-04-09 2008-10-23 Charles Wayne Riddle Safety electric plug for preventing electric shock
JP5018740B2 (ja) 2008-11-10 2012-09-05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951051B2 (en) 2011-10-10 2015-02-10 Lear Corporation Connector having optimized tip
JP5965810B2 (ja) * 2012-10-02 2016-08-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及び端子の製造方法
JP5973865B2 (ja) 2012-10-10 2016-08-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触指防止コネクタ
JP6039473B2 (ja) 2013-03-15 2016-12-0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102013209690B4 (de) * 2013-05-24 2023-08-03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HV-Fingerschutz
JP6185900B2 (ja) * 2014-11-04 2017-08-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605333B2 (ja) 2016-01-05 2019-11-1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EP3389146B1 (en) * 2017-04-11 2020-08-05 Yazaki Europe Ltd. Electric connection arrangement
JP6649937B2 (ja) 2017-12-20 2020-02-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電線
WO2019133090A1 (en) * 2017-12-28 2019-07-04 Apple Inc. Power supply connector assembli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03518B1 (fr) * 1993-03-31 1996-09-20 Teradyne Inc Connecteur électrique.
US20130052880A1 (en) * 2011-08-26 2013-02-28 Kun-Shen Wu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electrical socket connector, electrical plug and socket connector assembly
CN109038038A (zh) * 2017-06-12 2018-12-1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96451B2 (en) 2022-04-05
JP7041104B2 (ja) 2022-03-23
EP3799221B1 (en) 2022-07-06
EP3799221A1 (en) 2021-03-31
CN112636058B (zh) 2022-05-17
JP2021051858A (ja) 2021-04-01
US20210091503A1 (en) 2021-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36058B (zh) 连接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US10847918B2 (en) Fitting connector
EP3691046B1 (en)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CN112688109B (zh) 嵌合连接器
CN111903006B (zh) 连接器
US11101588B2 (en) Terminal including an insulation portion
CN112290279B (zh) 连接器
CN112563774B (zh) 连接器
TW202121771A (zh) 連接器組合件
US20230063034A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15995706A (zh) 连接器
US20230378682A1 (en) Terminal unit
KR20160003183U (ko) 커넥터를 구비한 케이블 조립체 및 커넥터 조립체
JP7409241B2 (ja) コネクタ
KR101692814B1 (ko) 고전압 커넥터
US20230115291A1 (en) Shield connector
JP2022012587A (ja) コネクタ
JP716146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230110487A1 (en) Shield connector
CN113131268B (zh) 连接器
JP2023069862A (ja)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CN117957721A (zh) 连接器
JP2023168192A (ja) コネクタ
CN114144941A (zh) 连接器
JP2004171873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