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2949A - 夹持件及线束 - Google Patents
夹持件及线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582949A CN112582949A CN202011015030.1A CN202011015030A CN112582949A CN 112582949 A CN112582949 A CN 112582949A CN 202011015030 A CN202011015030 A CN 202011015030A CN 112582949 A CN112582949 A CN 1125829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terior member
- holding
- clip
- electric wire
- axis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098 polyolef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for ex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122 polyamid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25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672 polyolefin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0—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 H02G3/3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using mounting cla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Supports For Pipes And Cable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相对于被固定部的组装性的夹持件及线束。夹持件41具有:保持部(70),保持外装构件(36),外装构件(36)在内部收纳电线;和固定部(50),与保持部(70)连接地设置,固定于车身面板(P1)。固定部(50)具有插入槽(60),设置于车身面板(P1)的柱状的固定件(B1)插入到插入槽(60)。插入槽(60)在X轴方向贯穿地形成。插入槽(60)的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形状形成为具有插入口(61)的形状,插入口(61)在与X轴方向交叉的Y轴方向开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夹持件及线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具备保持外装构件并将其固定于车身的夹持件的线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外装构件在内部收纳有电线。在这种夹持件中,具有保持外装构件的保持部和固定于车身的固定部。在固定部形成有闭环状的插入孔,设置于车身的螺栓插入到该插入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595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线束中,期望提高相对于车身面板等被固定部的组装性,在这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相对于被固定部的组装性的夹持件及线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夹持件具有:第1保持部,保持第1外装构件,所述第1外装构件在内部收纳第1电线;和固定部,与所述第1保持部连接地设置,固定于被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插入槽,设置于所述被固定部的柱状的固定件插入到所述插入槽,所述插入槽以在第1方向贯穿所述固定部的方式形成,所述插入槽的从所述第1方向观看的俯视形状形成为具有插入口的形状,所述插入口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开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夹持件及线束,起到能够提高相对于被固定部的组装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概要立体图。
图3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概要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夹持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夹持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概要俯视图。
图7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概要主视图。
图8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概要端面图。
图9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立体图。
图10A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立体图。
图10B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立体图。
图10C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的夹持件具有:第1保持部,保持第1外装构件,所述第1外装构件在内部收纳第1电线;和固定部,与所述第1保持部连接地设置,固定于被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插入槽,设置于所述被固定部的柱状的固定件插入到所述插入槽,所述插入槽在第1方向贯穿地形成,所述插入槽的从所述第1方向观看的俯视形状形成为具有插入口的形状,所述插入口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开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柱状的固定件沿着第1方向插入到插入槽,并且能够将柱状的固定件沿着第2方向插入。即,能够将柱状的固定件从两个方向插入到插入槽。由此,与闭环状的插通孔相比,能够使夹持件相对于被固定部的组装方向增加,并能够提高该组装方向的自由度。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夹持件相对于被固定部的组装性。
[2]优选的是,在所述插入口设置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将所述固定件向与所述第2方向平行的插入方向的里侧引导,所述引导部以所述插入槽的开口宽度随着从所述插入方向的里侧朝向所述插入方向的外侧而扩大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根据该结构,在沿着与第2方向平行的插入方向将固定件插入到插入槽时,固定件沿着引导部的斜面被向插入方向的里侧引导。由此,能够将固定件容易地插入到插入槽的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即底部)。另外,通过引导部,插入槽的开口宽度扩大。因此,在将固定件插入到插入槽时,即使插入槽的底部相对于固定件的位置偏离一些,也能够利用引导部将固定件插入到插入槽的底部。由此。能够提高夹持件相对于被固定部的组装性。
[3]优选的是,所述夹持件向第1组装方向和与所述第1组装方向交叉且与所述插入方向平行的第2组装方向的两阶段的方向移动而组装到所述被固定部,所述引导部具有在组装到所述被固定部时的姿势下位于所述第1组装方向的里侧的第1引导部和位于所述第1组装方向的外侧的第2引导部,所述第1引导部的沿着所述第2组装方向的尺寸被设定得比所述第2引导部的沿着所述第2组装方向的尺寸短。
根据该结构,在使夹持件向第1组装方向移动时,有可能先与固定件接触的第1引导部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的尺寸被设定得比第2引导部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的尺寸短。由此,在使夹持件向第1组装方向移动时,能够适当地抑制第1引导部与固定件接触。
[4]优选的是,所述插入槽在从所述第1方向观看的俯视时形成于比所述第1保持部向所述第2组装方向突出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第1保持部设置于向比插入槽靠第2组装方向的相反方向后退的位置。因此,在使夹持件向第2组装方向移动时,能够适当地抑制第1保持部接触固定件。
[5]优选的是,所述固定部具有与所述第1保持部形成为一体的树脂制的基部和保持于所述基部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由刚性比构成所述基部的材料的刚性高的金属材料构成,所述插入槽形成于所述固定板。
根据该结构,在成为与夹持件及被固定部固定的固定部分的固定板中能够确保高强度。由此,例如能够利用螺栓和安装于该螺栓的螺母等作为固定件将夹持件牢固地固定于被固定部。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夹持件相对于被固定部的连接可靠性。
[6]优选的是,进一步具有保持第2外装构件的第2保持部,所述第2外装构件在内部收纳第2电线,所述第2电线连接到与所述第1电线不同的设备,所述第1保持部、所述第2保持部以及所述固定部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及所述第2方向双方交叉的方向排列设置。
根据该结构,在从插入槽沿着第1方向延伸的延长线上没有设置第1保持部及第2保持部,在从插入槽沿着第2方向延伸的延长线上没有设置第1保持部及第2保持部。因此,在将固定件沿着第1方向插入到插入槽的情况和将固定件沿着第2方向插入到插入槽的情况中的哪种情况下都能够适当地抑制固定件与第1保持部及第2保持部接触。
[7]优选的是,进一步具有保持第2外装构件的第2保持部,所述第2外装构件在内部收纳第2电线,所述第2电线连接到与所述第1电线不同的设备,所述第1保持部具有第1插入口,所述第1插入口在与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开口,并能够将所述第1外装构件向所述第1保持部插入,所述第2保持部具有第2插入口,所述第2插入口在与所述第2外装构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第4方向开口,并能够将所述第2外装构件向所述第2保持部插入,所述第3方向和所述第4方向被设定为相互交叉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分别沿着相互不同的插入方向插入到第1保持部及第2保持部。因此,能够将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沿着相互不同的方向从第1保持部及第2保持部拆卸。换句话讲,容易将第1外装构件及第2外装构件单独地从夹持件拆卸。
在此,例如在车辆撞击时,当与第2电线连接的电气设备由于撞击的原因而从本来的设置位置移动时,有时第2电线及第2外装构件追随该电气设备的移动而向不期望的方向(以下称为“追随方向”。)移动。因此,例如将作为第2保持部的第2插入口的开放方向的第4方向设定成为朝向第2电线及第2外装构件的追随方向。由此,在第2外装构件沿着追随方向移动时,能够使该第2外装构件独立于第1外装构件从夹持件脱落。因此,即使是在车辆撞击时第2电线及第2外装构件向追随方向移动的情况,也能够抑制夹持件及第1电线伴随那些第2电线及第2外装构件的移动而一起向追随方向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车辆撞击时的线束的损伤。
[8]优选的是,所述第1保持部具有覆盖所述第1插入口的第1盖,所述第2保持部具有覆盖所述第2插入口的第2盖,所述第1盖和所述第2盖是独立部件。
根据该结构,因为覆盖第1插入口的第1盖和覆盖第2插入口的第2盖为独立部件,所以能够将那些第1盖和第2盖单独地设为开放状态(也就是使插入口开放的状态)。
在此,例如在第1盖和第2盖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难以仅使第1插入口及第2插入口中一方第1插入口开放。另外,例如在装配将开放方向相互不同的第1插入口及第2插入口覆盖的一个盖的情况下,从多个方向固定(例如卡止)。因此,在将第1盖及第2盖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若是来自一个方向的外力,则第1盖及第2盖难以脱离。因此,仅仅以来自第2外装构件的朝向追随方向的按压力,难以使形成为一体的第1盖及第2盖脱离。在该情况下,在第2外装构件沿着追随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该移动被第1盖及第2盖妨碍,包括那些第1盖及第2盖的夹持件及第1外装构件容易追随第2外装构件的移动而一起移动。
与此相对,在上述结构中,因为将第1盖和第2盖设为独立部件,所以能够将以覆盖第2插入口的方式装配第2盖的情况的固定方向(例如卡止方向)设定为一个方向。因此,与形成为一体的第1盖及第2盖相比,通过来自第2外装构件的朝向追随方向的按压力容易使第2盖脱离。由此,能够抑制夹持件及第1外装构件伴随第2外装构件的沿着追随方向的移动而一起向追随方向移动。
[9]优选的是,所述第2保持部具有收纳部和所述第2盖,所述收纳部具有所述第2插入口并收纳所述第2外装构件,所述收纳部和所述第2盖是独立部件。
根据该结构,因为收纳部和第2盖成为独立部件,所以能够将第2盖从收纳部(即夹持件自身)拆卸。因此,在第2外装构件沿着追随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抑制夹持件及第1外装构件与第2盖一起追随第2外装构件的移动而移动。
[10]优选的是,所述第1保持部的一端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第1保持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2保持部连接,所述第4方向被设定成为朝向离开所述第1保持部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因为在作为第2插入口的开放方向的第4方向上不存在第1保持部及固定部,所以在第2外装构件向追随方向移动时,能够抑制第2外装构件撞击第1保持部及固定部。
[11]优选的是,所述第4方向被设定成为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被固定部的组装面时朝向不朝向所述组装面的方向。根据该结构,在第2外装构件向追随方向移动时,能够抑制第2外装构件撞击被固定部。
[12]优选的是,所述第4方向被设定成为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被固定部的组装面时朝向竖直方向的上方。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那些第2电线及第2外装构件由于第2电线及第2外装构件的自重而从夹持件脱落。
[13]优选的是,具有:所述第1电线;所述第1外装构件;第1夹持件,是上述[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持件,装配于所述第1外装构件;以及第2夹持件,在沿着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1夹持件分离的位置上装配于所述第1外装构件,所述第1夹持件固定于所述被固定部的第1组装面,所述第2夹持件固定于第2组装面,所述第2组装面形成于与所述被固定部的所述第1组装面垂直的平面上。
根据该结构,第1夹持件及第2夹持件分别固定于在相互正交的平面上形成的第1组装面及第2组装面。在这样的组装方式中,通常第1夹持件相对于第1组装面的组装方向和第2夹持件相对于第2组装面的组装方向成为相互正交的方向。因此,在利用现有的闭环状的插入孔的情况下,固定件相对于该插入孔的插入方向仅成为一个方向,所以难以将第1夹持件及第2夹持件组装到第1组装面及第2组装面。与此相对,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将固定件从两个方向插入到第1夹持件的插入槽。因此,例如通过将设置于第1组装面的固定件沿着第2方向插入到插入槽,从而能够将第1夹持件及第2夹持件组装到在相互正交的平面上形成的第1组装面及第2组装面。
[14]优选的是,具有:所述第1电线;所述第1外装构件;所述第2电线;所述第2外装构件;第1夹持件,是上述[6]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持件,装配于所述第1外装构件和所述第2外装构件并列布线的部位中的所述第1外装构件及所述第2外装构件;以及第2夹持件,装配于所述第2外装构件,所述第1夹持件固定于所述被固定部的第1组装面,所述第2夹持件固定于第2组装面,所述第2组装面形成于与所述被固定部的所述第1组装面垂直的平面上。
根据该结构,第1夹持件及第2夹持件分别固定于在相互正交的平面上形成的第1组装面及第2组装面。在这样的组装方式中,通常第1夹持件相对于第1组装面的组装方向和第2夹持件相对于第2组装面的组装方向成为相互正交的方向。因此,在利用现有的闭环状的插入孔的情况下,固定件相对于该插入孔的插入方向仅成为一个,所以难以将第1夹持件及第2夹持件组装到第1组装面及第2组装面。与此相对,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将固定件从两个方向插入到第1夹持件的插入槽。因此,例如通过将设置于第1组装面的固定件沿着第2方向插入到插入槽,从而能够将第1夹持件及第2夹持件组装到在相互正交的平面上形成的第1组装面及第2组装面。
[15]优选的是,所述第2方向被设定成为与所述第2夹持件组装到所述第2组装面的组装方向呈平行。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第2夹持件相对于第2组装面在组装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将固定件沿着第2方向插入到插入槽。由此,能够同时进行第2夹持件相对于第2组装面的组装和第1夹持件相对于第1组装面的组装。
[16]具有:所述第1电线;所述第1外装构件;所述第2电线;所述第2外装构件;以及上述[7]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持件,所述第1外装构件和所述第2外装构件以在长度方向的中途变更所述第1外装构件和所述第2外装构件的排列方向的方式扭转地布线。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具有存在扭转的布线路径的线束中的车辆撞击时等的损伤。
[17]所述第1电线是低压电线,所述第2电线是一端部与逆变器连接的高压电线,所述第4方向被设定成为朝向在车辆撞击时所述第2电线及所述第2外装构件能够追随所述逆变器的移动而移动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当第2外装构件在车辆撞击时追随逆变器的移动而向追随方向移动时,能够使该第2外装构件与第1外装构件独立地容易从夹持件脱落。因此,即使是第2外装构件在车辆撞击时向追随方向移动的情况,也能够抑制夹持件及第1外装构件伴随该第2外装构件的移动而一起向追随方向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车辆撞击时的线束的损伤。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夹持件及线束的具体例。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夸大或者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本说明书中的“平行”、“正交”、“水平”、“垂直”不仅包括严格来说为平行、正交、水平、垂直的情况,而且也包括在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效果的范围内为大致平行、正交、水平、垂直的情况。
(带夹持件线束10的整体结构)
图1所示的线束10将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电气设备(设备)电连接。线束10搭载于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车辆V。线束10具有:导电路径11,将第1设备M1和第2设备M2电连接;和导电路径12,将第3设备M3和第4设备M4。线束10具有用于将导电路径11、12固定于车辆V的夹持件40。夹持件40例如具有:夹持件41,用于将导电路径11、12固定于车辆V的车身面板P1(参照图3);和夹持件42,用于将导电路径12固定于车辆V的车身面板P2(参照图3)。
在此,图1中的左右方向是车辆前后方向,图1中的纸面正交方向是车辆宽度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是车辆上下方向。在以下说明中,便利起见,将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将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向称为Z轴方向。
导电路径11例如以其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在车辆V的地板下面通过的方式从第1设备M1布线到第2设备M2。作为第1设备M1及第2设备M2的一例,第1设备M1是设置于车辆V的靠近前方的逆变器,第2设备M2是设置于比第1设备M1靠向车辆V的后方的高压电池。作为逆变器的第1设备M1例如与成为车辆行驶的动力源的驱动车轮用的电动机(省略图示)连接。逆变器由高压电池的直流电生成交流电,并将该交流电向电动机供给。作为高压电池的第2设备M2例如是能够供给百伏以上的电压的电池。即,本实施方式的导电路径11构成能够进行高压电池与逆变器间的高电压的交换的高压电路。
导电路径12例如以其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在车辆V的地板下面通过的方式从第3设备M3布线到第4设备M4。作为第3设备M3及第4设备M4的一例,第3设备M3是设置于车辆V的靠近前方的继电器盒,第4设备M4是设置于车辆V的靠近后方的低压电池。作为继电器盒的第3设备M3将从低压电池供给的电压分配给搭载于车辆V的各种设备。作为低压电池的第4设备M4是能够供给比上述高压电池低的(例如12伏特)电压的电池。即,本实施方式的导电路径12构成能够与从低压电池供给的低电压对应的低压电路。
线束10例如具有导电路径11和导电路径12以并列延伸的方式布线的并列布线部位、和导电路径11和导电路径12以相互向不同方向延伸的方式布线的单独布线部位。并列布线部位例如其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布线于车辆V的地板下面。导电路径11、12分别以根据所设定的布线路径弯曲成二维状或三维状的方式形成。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电路径11、12在并列布线部位上具有朝向X轴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1、设置于延伸部21的一端部的折弯部22、以及从折弯部22朝向Z轴方向的上方延伸的延伸部23。本实施方式的导电路径11、12在并列布线部位上具有设置于延伸部23的一端部的折弯部24和从折弯部24朝向Y轴方向的纸面外侧延伸的延伸部25。本实施方式的导电路径11在单独布线部位上具有设置于延伸部25的一端部的折弯部26和从折弯部26朝向Z轴方向的上方延伸的延伸部27。本实施方式的导电路径12在单独布线部位上具有设置于延伸部25的一端部的折弯部28和从折弯部28朝向X轴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9。在此,在并列布线部位上的延伸部21、折弯部22以及延伸部23中,导电路径11和导电路径12沿着Y轴方向排列地布线。另一方面,在并列布线部位中的折弯部24和延伸部25中,导电路径11和导电路径12沿着Z轴方向排列地布线。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0中,在并列布线部位上的长度方向的中途,导电路径11、12的排列方向从沿着Y轴方向的方向变更为沿着Z轴方向的方向。换句话讲,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0中,导电路径11、12以在并列布线部位的长度方向的中途变更导电路径11、12的排列方向的方式扭转地布线。此时,在本实施方式的折弯部24及延伸部25中,导电路径11位于比导电路径12靠Z轴方向的上方。
(导电路径11的结构)
导电路径11具有一条或多条(在此为两条)电线31和将电线31的外周包围的外装构件32。电线31的一端部与第1设备M1(参照图1)连接,电线31的另一端部与第2设备M2(参照图1)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电线31是能够与高电压、大电流对应的高压电线。电线31可以是自身具有电磁屏蔽结构的屏蔽电线,而且也可以是自身不具有电磁屏蔽的非屏蔽电线。电线31例如具有芯线和将该芯线包覆的绝缘包覆部,芯线具有导电性。作为芯线,例如能够使用将多根金属线材绞合而构成的绞线、由内部呈实心结构的柱状的一根金属棒构成的柱状导体、呈中空结构的筒状导体等。作为芯线,例如也可以将绞线、柱状导体、筒状导体组合。作为柱状导体,例如能够举出单芯线、母线等。作为芯线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铜系、铝系等金属材料。绝缘包覆部例如将芯线的外周面遍及全周以密合状态包覆。绝缘包覆部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
通过与电线3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将电线31切断的截面形状能够设为任意的形状。即,电线31的横截面形状能够设为任意的形状。电线31的横截面形状例如能够形成为圆形、半圆形、多边形、正方形、扁平形状。
外装构件32在整体上呈长筒状。在外装构件32的内部空间收纳有电线31。作为外装构件32,例如能够使用金属制或树脂制的管、树脂制的保护器、由树脂等并具有可挠性的波纹管、橡胶制的防水盖、或者将这些组合使用。作为金属制的管的材料,能够使用铜系、铁系、铝系等金属材料。作为树脂制的保护器、波纹管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材料或不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酯、ABS树脂等合成树脂。本实施方式的外装构件32是刚性比电线31的刚性高的金属制的管。本实施方式的外装构件32形成为圆筒状。本实施方式的外装构件32具有保护电线31使其不被飞翔物、水滴破坏的保护功能,并且具有保护电线31使其不被电磁波破坏的电磁屏蔽功能。
(导电路径12的结构)
导电路径12具有一条或多条(在此为两条)的电线35和将电线35的外周包围的外装构件36。电线35的一端部与第3设备M3(参照图1)连接,电线35的另一端部与第4设备M4(参照图1)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电线35是能够与低电压对应的低压电线。电线35可以是自身具有电磁屏蔽结构的屏蔽电线,而且也可以是自身不具有电磁屏蔽的非屏蔽电线。电线35例如具有芯线和将该芯线包覆的绝缘包覆部,芯线具有导电性。作为芯线,例如能够使用绞线、柱状导体、筒状导体、或者将这些组合使用。作为芯线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铜系、铝系等金属材料。绝缘包覆部例如将芯线的外周面遍及全周以密合状态包覆。绝缘包覆部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
通过与电线35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将电线35切断的截面形状能够设为任意的形状。即,电线35的横截面形状能够设为任意的形状。电线35的横截面形状例如能够形成为圆形、半圆形、多边形、正方形、扁平形状。
外装构件36在整体上呈长筒状。在外装构件36的内部空间收纳有电线35。作为外装构件36,与外装构件32同样,能够使用金属制或树脂制的管、树脂制的保护器、波纹管、橡胶制的防水盖、或者将这些组合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外装构件36是刚性比电线35的刚性高的金属制的管。本实施方式的外装构件36形成为圆筒状。本实施方式的外装构件36具有保护电线35使其不被飞翔物、水滴破坏的保护功能,并且具有保护电线35使其不被电磁波破坏的电磁屏蔽功能。外装构件36例如被设定外径比外装构件32的外径小。其理由是因为:在外装构件36的内部收纳的电线35的外径小于在外装构件32的内部收纳的电线31的外径。
(夹持件41的组装方式)
如图2所示,夹持件41装配于并列布线部位的延伸部25中的导电路径11、12。夹持件41例如装配于导电路径11中的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及导电路径12中的外装构件36的外周面。
如图3所示,夹持件41例如在延伸部25中将导电路径11和导电路径12固定于车身面板P1的组装面P1a。例如,从组装面P1a相对于组装面P1a垂直地延伸出固定件B1。本实施方式的固定件B1沿着X轴方向延伸。固定件B1例如形成为圆柱状。作为固定件B1,例如能够使用双头螺栓等螺栓。夹持件41具有供固定件B1插入的插入槽60。插入槽60例如在固定件B1延伸的方向、即X轴方向(第1方向)贯穿地形成。插入槽60具有在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时在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第2方向)开口的插入口61。在将固定件B1插入到插入槽60时,首先在使夹持件41沿着Z轴方向向图中上方移动后,使夹持件41沿着Y轴方向向图中左方移动而将固定件B1从插入口61插入到插入槽60内。即,夹持件41相对于组装面P1a的组装方向具有沿着Z轴方向朝向图中上方的第1组装方向D1和沿着Y轴方向朝向图中左方的第2组装方向D2的两阶段的组装方向。另外,夹持件41例如在柱状的固定件B1插入到插入槽60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螺母安装于固定件B1(螺栓),从而固定于组装面P1a。
固定件B1例如可以旋入装配到设置于车身面板P1的孔中,而且可以焊接到车身面板P1,还可以压入到车身面板P1。
(夹持件41的具体结构)
如图4所示,夹持件41具有:固定部50,固定于车身面板P1的组装面P1a(图3);保持部70,保持导电路径12;以及保持部100,保持导电路径11。在本实施方式的夹持件41中,与固定部50邻接地设置有保持部70,并与该保持部70邻接地设置有保持部100。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夹持件41中,固定部50、保持部70以及保持部100按该顺序排列形成。
(固定部50的结构)
固定部50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基部51和与基部51一体化的固定零件55。固定零件55例如通过嵌件成型等而与基部51一体地形成。基部51例如作为保持固定零件55的保持部而发挥功能。作为基部51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酯、ABS树脂等合成树脂。作为固定零件55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机械强度(刚性、硬度等)比构成基部51的材料的机械强度高的材料。作为固定零件55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铁系、铜系的金属材料。
基部51具有:从保持部70向Z轴方向延伸的保持壁52;和从保持壁52的内侧面52A的Z轴方向的端部朝向Y轴方向延伸的保持壁53。保持壁52例如在Y轴方向具有预定厚度,以向X轴方向及Z轴方向扩展的方式形成。保持壁53在Z轴方向具有预定厚度,以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扩展的方式形成。基部51例如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形状形成为L字状。
如图5所示,基部51具有载置部54,固定零件55的一部分载置于载置部54。载置部54例如以从保持壁52的内侧面52A朝向Y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另外,载置部54例如以从保持壁53的Z轴方向的端面中、朝向保持部70侧的内侧面朝向Z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在载置部54的上表面载置有固定零件55的一部分。即,载置部54以从图中下方支承固定零件55的方式形成。载置部54的上表面例如形成于比保持壁52、53的上表面靠下方。例如,载置部54的上表面形成于比保持壁52、53的上表面靠下方固定零件55的厚度量。因此,如图4所示,在载置部54的上表面载置的固定零件55的上表面与保持壁52、53的上表面形成于同一平面上。
如图5所示,固定零件55具有:固定板56;突出部57,从固定板56的下表面的Y轴方向的一端部朝向X轴方向突出;以及突出部58,从固定板56的下表面的Z轴方向的一端部朝向X轴方向突出。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零件55是一体形成有固定板56、突出部57以及突出部58的单一部件。
固定板56的一部分载置于载置部54的上表面。突出部57例如埋入到保持壁52内。突出部58例如埋入到保持壁53内。通过这些突出部57、58分别埋入到保持壁52、53内,从而固定零件55牢固地固定于基部51。
如图6所示,在固定板56形成有插入槽60,设置于车身面板P1(参照图3)的固定件B1插入到插入槽60。插入槽60例如以在固定零件55的板厚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插入槽60的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形状形成为具有插入口61的非环形。即,插入槽60的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形状形成为在一方向开放(开口)的形状。换句话讲,插入槽60以固定板56的Y轴方向的一端面被切口的方式形成。具体地,插入槽60以固定板56的Y轴方向的一端面中与保持壁52相反的一侧的端面被切口的方式形成。插入槽60以从插入口61朝向保持壁52侧延伸的方式形成。插入槽60的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形状例如形成为U字状、C字状。
插入口61的开放方向E1(第2方向)例如被设定为Y轴方向。本实施方式的插入口61的开放方向E1在夹持件41固定于组装面P1a(参照图3)的状态下,被设定为与设置于组装面P1a的固定件B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插入口61的开放方向E1被设定成为与夹持件41的第2组装方向D2呈平行。在该插入槽60中例如从插入口61朝向保持壁52侧沿着Y轴方向插入固定件B1。固定件B1相对于这样的插入槽60的插入方向F1例如被设定成为与夹持件41的第2组装方向D2呈平行。另外,在插入槽60中也能够沿着X轴方向插入固定件B1。
插入槽60具有:槽部62,设置于插入方向F1的里侧(在此为图中左侧);和引导部63,设置于插入方向F1的外侧(在此为图中右侧)的插入口61。在插入槽60中连续地形成有槽部62和引导部63。槽部62例如以从引导部63的端部朝向保持壁52侧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形成。槽部62例如以开口宽度(即Z轴方向的尺寸)遍及插入方向F1的全长成为恒定的方式形成。槽部62的开口部设定得比固定件B1的外径稍大。槽部62的第2组装方向D2的里侧的端部(即插入槽60的底部)例如与呈圆柱状的固定件B1的外周面对应地形成为圆弧状。插入槽60的底部以在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时朝向保持壁52呈圆弧状凹陷的方式形成。
引导部63例如以开口宽度随着离开槽部62而扩大的方式形成。引导部63具有例如在夹持件41组装于车身面板P1(参照图3)时的姿势下设置于夹持件41的第1组装方向D1的里侧(图中上侧)的第1引导部64和设置于第1组装方向D1的外侧(在此为图中下侧)的第2引导部65。引导部63例如以第1引导部64与第2引导部65之间的间隔随着离开槽部62而连续地扩大的方式形成。引导部63例如以第1引导部64与第2引导部65之间的间隔随着离开槽部62而向Z轴方向的两侧扩大的方式形成。第1引导部64的朝向第2引导部65的面形成为斜面。第2引导部65的朝向第1引导部64的面形成为斜面。
第1引导部64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D2的尺寸设定得例如比第2引导部65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D2的尺寸短。第2引导部65的顶端部设置于在Z轴方向上与第1引导部64不重叠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第2引导部65的顶端部(即第2组装方向D2的外侧的端部)被形成于保持壁53的顶端部的包覆部53A包覆。包覆部53A例如以将第2引导部65的顶端部包围的方式形成。第1引导部64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D2的尺寸设定得比从包覆部53A露出的部分的第2引导部65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D2的尺寸短。
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零件55以在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时向比保持部70、100靠Y轴方向的一方向(在此为图中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例如,固定零件55以在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时向比保持部70、100靠夹持件41的第2组装方向D2突出的方式形成。固定零件55例如设置于在从Z轴方向观看时与保持部70、100不重叠的位置。固定零件55的插入槽60例如设置于在从Z轴方向观看时与保持部70、100不重叠的位置。
(保持部70的结构)
接着,对保持部7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保持部70具有:收纳部80,具有供导电路径12插入的插入口81;和盖90,以将插入口81覆盖的方式装配于收纳部80。通过盖90以将插入口81覆盖的方式装配于收纳部80,从而构成筒状的保持部70。保持部70例如以将导电路径12的外装构件36的外周遍及周向全周而包围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70中,收纳部80和盖90形成为独立部件。盖90例如相对于收纳部80能装卸地形成。作为收纳部8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酯、ABS树脂等合成树脂。作为盖9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酯、ABS树脂等合成树脂。盖90的材料既可以是与构成收纳部8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也可以是与构成收纳部80的材料不同的材料。
如图4所示,收纳部80具有:保持壁82及保持壁83,在Z轴方向上保持外装构件36的两侧;和保持壁84,在X轴方向的图中下侧保持外装构件36。保持壁82、83例如在Z轴方向具有预定的宽度,以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扩展的方式形成。保持壁82例如与固定部50的保持壁52连续地形成为一体。保持壁84以将保持壁82、83的下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形成。保持壁84例如在X轴方向具有预定厚度,以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扩展的方式形成。在由保持壁82的内侧面、保持壁83的内侧面以及保持壁84的内侧面包围的收纳空间85收纳导电路径12。收纳空间85例如呈槽状,在Y轴方向贯穿保持部70而形成。
保持壁82、83的内侧面例如形成为平面状。保持壁82的内侧面和保持壁83的内侧面例如形成为相互平行。保持壁84的内侧面例如形成为曲面状。保持壁84的内侧面例如与呈圆筒状的外装构件36的外周面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圆弧状。保持壁82、83、84的内侧面作为能够保持外装构件36的外周的保持面而发挥功能。
保持壁82和保持壁83在沿着X轴方向与保持壁84相反的一侧的上端部没有相互连接。在这些保持壁82和保持壁83没有连接的部位形成有向图中上方开放的插入口81。插入口81例如在与外装构件36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开放方向E2”。)开口。插入口81形成为能够将外装构件36向保持部70(收纳空间85)插入。插入口81的开放方向E2例如被设定成为在夹持件41固定于组装面P1a(参照图3)的状态下相对于组装面P1a呈垂直。插入口81的开放方向E2例如被设定成为相对于设置于组装面P1a的固定件B1(参照图3)延伸的X轴方向呈平行。本实施方式的插入口81的开放方向E2被设定成为在夹持件41固定于组装面P1a(参照图3)的状态下朝向X轴方向的组装面P1a侧。外装构件36沿着与其轴方向正交的轴正交方向插入到插入口81。外装构件36从插入口81沿着与保持部70的轴方向正交的轴正交方向插入到收纳部80。盖90以将该插入口81的整体覆盖的方式装配到收纳部80。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收纳部80形成为在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时以相对于Y轴方向及Z轴方向双方倾斜的状态延伸。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收纳部80形成为以向图中斜上方倾斜的状态延伸。
在各保持壁82、83的上表面例如形成有插入槽82X、83X,形成于盖90的卡止部92能够插入到插入槽82X、83X。在各插入槽82X、83X的内部例如形成有锁定框部86,卡止部92的卡止爪93卡止于锁定框部86。锁定框部86例如呈大致U字框状,在其中央具有卡合孔,卡止爪93能够卡合于卡合孔。
如图4所示,在保持壁84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例如将收纳于收纳部80的外装构件36朝向盖90弹压的弹压部87。弹压部87例如以沿着Z轴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关于弹压部87,例如,Z轴方向的端部中保持壁82侧的端部形成为固定端,Z轴方向的端部中保持壁83侧的端部形成为自由端。弹压部87与保持壁84的内侧面同样形成为圆弧状。弹压部87具有弹簧性。弹压部87例如与盖90协作而弹性地保持外装构件36。弹压部87例如通过在保持壁84形成U字状的贯穿孔84X而设置。贯穿孔84X例如以在X轴方向贯穿保持壁84的方式形成。弹压部87例如通过将被U字状的贯穿孔84X包围的保持壁84朝向收纳空间85的内侧切割冲起而形成。通过形成贯穿孔84X,从而收纳部80的内外连通。贯穿孔84X作为收纳部80中的排水孔、通气孔而发挥功能。
在保持壁84的Y轴方向的端部形成有突出部88,突出部88向比保持壁82、83的Y轴方向的端面靠Y轴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收纳部80中,在保持壁84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突出部88。一对突出部88以在Y轴方向上相互向相反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各突出部88向离开收纳空间85的方向突出地形成。各突出部88向从收纳空间85引出的外装构件36延伸的方向突出地形成。
各突出部88例如与保持壁84连续地形成为一体。各突出部88例如形成为薄板状。各突出部88具有与外装构件36对置的内侧面(在此为朝向图中上侧的面)和与该内侧面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面。各突出部88的内侧面及外侧面例如形成为曲面状。各突出部88的内侧面及外侧面例如与呈圆筒状的外装构件36的外周面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圆弧状。各突出部88的内侧面例如与保持壁84的内侧面没有台阶地连续地形成为一体。
如图5所示,在各突出部88的外侧面形成有从该外侧面朝向X轴方向突出的一对突起部89。一对突起部89在Y轴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形成。各突起部89以在Z轴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各突起部89例如以遍及突出部88的外侧面的Z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方式形成。
如图3所示,突出部88由捆扎带C1固定于从收纳空间85(参照图4)引出的导电路径12的外装构件36。换句话讲,通过捆扎带C1与外装构件36一起卷绕于突出部88,从而外装构件36保持于突出部88。捆扎带C1以将突出部88的内侧面压紧于外装构件36的外周面的方式将突出部88及外装构件36从外侧紧固。由此,能够将夹持件41在外装构件36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固定。捆扎带C1例如装配于突出部88的外侧面中两个突起部89之间。此时,突起部89作为限制捆扎带C1向Y轴方向移动的限制构件发挥功能。
如图4及图5所示,例如盖90具有:对置壁91,与收纳部80的保持壁82、83、84对置;一个或多个(在此为两个)卡止部92,形成于对置壁91的内表面(在此为下表面);以及突出部95,形成于对置壁91的内表面。本实施方式的盖90是对置壁91、卡止部92以及突出部95形成为一体的单一部件。
对置壁91例如形成为平板状。对置壁91例如以将收纳部80的上表面在整体上覆盖的方式形成。例如,对置壁91以将除突出部88之外的收纳部80的上表面在整体上覆盖的方式形成。
如图6所示,对置壁91的例如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形状形成为矩形。本实施方式的对置壁91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形状形成为与收纳部80的形状对应的平行四边形。
如图5所示,两个卡止部92分别与收纳部80的保持壁82、83对应地设置。两个卡止部92例如以从Z轴方向的两侧夹着突出部95的方式设置。两个卡止部92例如在对置壁91的下表面中设置于Z轴方向的端部附近。各卡止部92例如以从对置壁91的下表面朝向X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各卡止部92的顶端部例如形成有朝向Z轴方向突出的卡止爪93。各卡止部92例如形成为以顶端部为自由端、以与顶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基端部(即与对置壁91的下表面连接的端部)为固定端的悬臂状。各卡止部92例如构成为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向Z轴方向挠曲。
突出部95例如以从对置壁91的下表面朝向X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突出部95例如与收纳部80的收纳空间85对应地设置。突出部95例如形成为能够与收纳空间85的内侧嵌合的形状及大小。突出部95例如形成为框状。突出部95例如与收纳空间85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矩形框状。突出部95的例如Z轴方向的外形尺寸设定得比收纳空间85的Z轴方向的尺寸稍小。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突出部95例如以在盖90装配于收纳部80的状态下与保持壁82、83的内侧面接触的方式形成。在位于对置壁91的Y轴方向的端部的突出部95形成有凹部96。凹部96例如以与呈圆筒状的外装构件36的外周面的形状对应地弯曲成圆弧状而向对置壁91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凹部96的内周面作为在盖90装配于收纳部80的状态下能够保持外装构件36的外周的保持面而发挥功能。
如图8所示,在盖90装配于收纳部80的状态下,各卡止部92插入到保持壁82、83的插入槽82X、83X,各卡止部92的卡止爪93与锁定框部86卡合。由此,盖90能够维持将插入口81封闭的闭合状态。在该闭合状态下,盖90的突出部95与收纳部80的收纳空间85的内侧嵌合。此时,收纳于收纳空间85的外装构件36被突出部95朝向保持壁84按压,并且外装构件36被弹压部87朝向盖90按压。另外,在闭合状态下,通过收纳部80和盖90、具体为框状的突出部95及被该突出部95包围的对置壁91的下表面构成将外装构件36的外周包围的筒状的保持部70。
(保持部100的结构)
如图4所示,保持部100具有:收纳部110,具有供导电路径11插入的插入口111;和盖120,以将插入口111覆盖的方式装配于收纳部110。通过盖120以将插入口111覆盖的方式装配于收纳部110,从而构成筒状的保持部100。保持部100例如以将导电路径11的外装构件32的外周遍及周向全周而包围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00中,收纳部110和盖120形成为独立部件。盖120例如相对于收纳部110能装卸地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夹持件41中,盖90和盖120形成为独立部件。作为收纳部11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酯、ABS树脂等合成树脂。作为盖12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酯、ABS树脂等合成树脂。盖120的材料可以是与构成收纳部11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而且也可以是与构成收纳部110的材料不同的材料。盖120的材料可以是与构成盖9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而且也可以是与构成盖90的材料不同的材料。
收纳部110具有:保持壁112及保持壁113,在X轴方向上保持外装构件32的两侧;和保持壁114,在Z轴方向的图中左侧保持外装构件32。保持壁112、113例如在X轴方向具有预定厚度,以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扩展的方式形成。保持壁112例如与收纳部80的保持壁83连续地形成为一体。保持壁114以将保持壁112、113的基端部(即保持壁83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形成。保持壁114例如在Z轴方向具有预定厚度,以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扩展的方式形成。在由保持壁112的内侧面、保持壁113的内侧面以及保持壁114的内侧面包围的收纳空间115收纳导电路径11。收纳空间115例如呈槽状,在Y轴方向贯穿保持部100而形成。
从另一个角度看,收纳部110以从保持壁83的外侧面(朝向图中右侧的端面)朝向Z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保持壁112例如以从保持壁83的外侧面朝向Z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
保持壁112、113的内侧面例如形成为平面状。保持壁112的内侧面和保持壁113的内侧面例如形成为相互平行。保持壁114的内侧面例如形成为曲面状。保持壁114的内侧面例如与呈圆筒状的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圆弧状。保持壁114例如与保持壁83连续地形成为一体。保持壁112、113、114的内侧面作为能够保持外装构件32的外周的保持面而发挥功能。
保持壁112和保持壁113在沿着Z轴方向与保持壁114相反的一侧的右端部相互没有连接。在这些保持壁112和保持壁113没有连接的部位形成有向图中右侧开放的插入口111。插入口111例如向与外装构件3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开放方向E3”。)开口。插入口111形成为能够将外装构件32向保持部100(收纳空间115)插入。插入口111的开放方向E3例如被设定成与插入口81的开放方向E2交叉的方向。插入口111的开放方向E3例如被设定成与插入口81的开放方向E2正交的方向。插入口111的开放方向E3例如被设定成为在夹持件41固定于组装面P1a(参照图3)的状态下与组装面P1a呈平行。插入口111的开放方向E3例如被设定成不朝向车辆V的车身面板P1、P2(参照图3)等车身面板的方向。插入口111的开放方向E3例如被设定成为沿着如下方向:当在车辆撞击时与导电路径11连接的图1所示的第1设备M1(在此为逆变器)跳跃时,导电路径11追随其而移动的方向(追随方向)。本实施方式的插入口111的开放方向E3被设定成为在夹持件41固定于车身面板P1的状态下朝向竖直方向的上方。外装构件32沿着与其轴方向正交的轴正交方向插入到插入口111。外装构件32从插入口111沿着与保持部100的轴方向正交的轴正交方向插入到收纳部110。盖120以将该插入口111的整体覆盖的方式装配于收纳部110。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收纳部110形成于在X轴方向上与收纳部80偏离的位置。收纳部110例如以向比收纳部80的下表面靠图中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收纳部110的上表面(即保持壁112的外侧面)形成于向比收纳部80的上表面(即保持壁83的上表面)靠图中下方偏离的位置。换句话讲,收纳部80以向比保持壁112的外侧面靠图中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在各保持壁112、113的外侧面形成有锁定框部116,形成于盖120的卡止部122的卡止爪123卡止于锁定框部116。锁定框部116设置于各保持壁112、113的外侧面中在Z轴方向上离插入口111近的一侧(图中右侧)的部分。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壁112的外侧面以在Y轴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有两个锁定框部116。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壁113的外侧面且Y轴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一个锁定框部116。各锁定框部116例如呈大致U字框状,在其中央具有卡合孔,卡止爪123能够卡止于卡合孔。各锁定框部116例如与盖90的卡止部92的卡止爪93所卡止的锁定框部86分开设置。
如图5所示,在保持壁114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例如形成有弹压部117,弹压部117将收纳于收纳部110的外装构件32朝向盖120弹压。弹压部117例如以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关于弹压部117,例如X轴方向的端部中保持壁112侧的端部形成为固定端,X轴方向的端部中保持壁113侧的端部形成为自由端。弹压部117与保持壁114的内侧面同样形成为圆弧状。弹压部117具有弹簧性。弹压部117例如与盖120协作而弹性地保持外装构件32。弹压部117例如通过在保持壁114形成U字状的贯穿孔114X而设置。贯穿孔114X例如以在Z轴方向贯穿保持壁114的方式形成。弹压部117例如通过将被U字状的贯穿孔114X包围的保持壁114朝向收纳空间115的内侧切割冲起而形成。贯穿孔114X例如形成于在从Z轴方向观看的俯视时与保持壁83的插入槽83X重叠的位置。通过形成该贯穿孔114X,从而收纳部110的内外连通。贯穿孔114X作为收纳部110中的排水孔、通气孔而发挥功能。
盖120例如具有:对置壁121,与收纳部110的保持壁112、113、114对置;一个或多个(在此为三个)卡止部122,形成于对置壁121的内表面;以及突出部125,形成于对置壁121的内表面。本实施方式的盖120是对置壁121、卡止部122以及突出部125形成为一体的单一部件。
对置壁121例如形成为平板状。对置壁121例如以将加工收纳部110的朝向图中右侧的端面在整体上覆盖的方式形成。对置壁121的例如从Z轴方向观看的俯视形状形成为矩形。
三个卡止部122分别与设置于保持壁112、113的三个锁定框部116对应地设置。三个卡止部122以从X轴方向的两侧夹着突出部125的方式设置。三个卡止部122例如在对置壁121的与收纳部110对置的内表面中设置于X轴方向的端部附近。各卡止部122以从对置壁121的内表面朝向Z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各卡止部122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X轴方向突出的卡止爪123。各卡止部122形成为以顶端部为自由端、以与顶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基端部(即与对置壁121的内表面连接的端部)为固定端的悬臂状。各卡止部122构成为通过弹性变形而能够向X轴方向挠曲。
突出部125例如以从对置壁121的内表面朝向Z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突出部125例如与收纳部110的收纳空间115对应地设置。突出部125例如形成为能够与收纳空间115的内侧嵌合的形状及大小。突出部125例如形成为框状。突出部125例如与收纳空间115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矩形框状。突出部125的例如X轴方向的外形尺寸被设定得比收纳空间115的X轴方向的尺寸稍小。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突出部125例如以在盖120安装于收纳部110的状态下与保持壁112、113的内侧面接触的方式形成。另外,在位于对置壁121的Y轴方向的端部的突出部125形成有凹部126。凹部126例如以与呈圆筒状的外装构件32的外周面的形状对应地弯曲成圆弧状而向对置壁121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凹部126的内周面作为在盖120装配于收纳部110的状态下能够保持外装构件32的外周的保持面而发挥功能。
如图7所示,在盖120装配于收纳部110的状态下,各卡止部122的卡止爪123卡合于各锁定框部116。由此,盖120能够维持将插入口111封闭的闭合状态。在该闭合状态下,盖120的突出部125与收纳部110的收纳空间115的内侧嵌合。此时,收纳于收纳空间115的外装构件32被突出部125朝向保持壁114按压,并且外装构件32被弹压部117朝向盖120按压。另外,在闭合状态下,通过收纳部110和盖120、具体为框状的突出部125及被该突出部125包围的对置壁121的内表面构成将外装构件32的外周包围的筒状的保持部100。
在此,盖120相对于收纳部110的固定力被设定成为与盖90相对于收纳部80的固定力大致相同的大小。另外,盖120相对于收纳部110的固定力例如小于固定部50相对于组装面P1a的固定力。
以上说明的盖120和盖90各自分开地装配于收纳部110、80。盖90和盖120相对于收纳部80、110单独地能装卸地形成。在此,盖90沿着X轴方向装配到收纳部80,在X轴方向固定。盖120沿着Z轴方向装配到收纳部110,在Z轴方向固定。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夹持件41中,盖90的装配方向和盖120的装配方向被设定成相互正交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夹持件41中,盖90和盖120以相互在物理上分离的方式设置。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夹持件41以盖120在车辆上下方向(Z轴方向)朝向上方的方式组装到车身面板P1的组装面P1a。即,夹持件41并收纳部110的开放方向E3在车辆上下方向(Z轴方向)朝向上方的方式组装到车身面板P1的组装面P1a。此时,图4所示的盖90以与组装面P1a对置的方式设置。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夹持件41中,固定部50的基部51的保持壁52、53、收纳部80的保持壁82、83、84以及收纳部110的保持壁112、113、114连续地形成为一体。如图6所示,在夹持件41中,例如,固定部50、保持部70以及保持部100沿着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双方交叉的方向排列设置。例如,固定部50、保持部70以及保持部100在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时沿着与Y轴方向及Z轴方向双方交叉的方向排列设置。
(夹持件42的结构)
接着,对夹持件42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夹持件42具有:保持部150,保持导电路径12;和固定部160,固定于车身面板P2的组装面P2a。保持部150例如呈筒状,以将导电路径12的外装构件36的外周遍及周向全周而包围的方式形成。固定部160设置于保持部150的一端面、在此为朝向Z轴方向上方的上表面150A。固定部160以从保持部150的上表面150A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固定部160例如形成为平板状。
夹持件42装配于单独布线部位的延伸部29中的导电路径12。夹持件42例如装配于导电路径12中的外装构件36的外周面。夹持件42例如在延伸部29中将导电路径12固定于车身面板P2的组装面P2a。组装面P2a例如形成于与车身面板P1的组装面P1a垂直的平面上。从组装面P2a例如相对于组装面P2a垂直地延伸出固定件B2。本实施方式的固定件B2沿着Y轴方向延伸。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件B2和设置于组装面P1a的固定件B1以在相互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固定件B2例如形成为圆柱状。作为固定件B2例如能够使用双头螺栓等螺栓。
在固定部160形成有供固定件B2插入的插入孔161。插入孔161例如在固定件B2延伸的方向、即Y轴方向贯穿地形成。插入孔161的例如从Y轴方向观看的俯视形状形成为闭环状。在插入孔161中沿着固定件B2延伸的方向、在此为Y轴方向插入固定件B2。即,夹持件42相对于组装面P2a的组装方向D3成为沿着Y轴方向朝向图中左方的方向。该组装方向D3被设定成与第2组装方向D2平行的方向。另外,夹持件42例如在柱状的固定件B2插入到插入孔161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螺母安装于固定件B2(螺栓),从而固定于组装面P2a。
固定件B2例如可以旋入装配到设置于车身面板P2的孔,而且可以焊接到车身面板P2,还可以压入到车身面板P2。
(线束10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线束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在图9所示的工序中,首先,针对在内部收纳有电线31的外装构件32实施了弯曲加工的导电路径11、和针对在内部收纳有电线35的外装构件36实施了弯曲加工的导电路径12。即,准备具有延伸部21、23、25、27及折弯部22、24、26的导电路径11和具有延伸部21、23、25、29及折弯部22、24、28的导电路径12。
接着,在导电路径11、12装配多个夹持件40。具体地,在单独布线部位上的导电路径12的延伸部29装配夹持件42。另外,在并列布线部位上的导电路径11、12的延伸部25装配夹持件41,在并列布线部位上的导电路径11、12的延伸部21装配夹持件43。此时,两个导电路径11、12以在并列布线部位上的长度方向的中途变更排列方向的方式扭转地布线。具体地,两个导电路径11、12在延伸部21中沿着Y轴方向排列,而在延伸部25中沿着Z轴方向排列。因此,不能将导电路径11、12相对于装配于延伸部21的夹持件43的插入方向和导电路径11、12相对于装配于延伸部25的夹持件41的插入方向设定为相同方向。详细说明的话,在延伸部21中,两个导电路径11、12沿着Y轴方向排列地布线。因此,通过将导电路径11、12相对于夹持件43的插入方向设定为Z轴方向,从而能够将两个导电路径11、12在相同方向一起插入到夹持件43。与此相对,在延伸部25中,两个导电路径11、12沿着Z轴方向排列地布线,因此不能将两个导电路径11、12双方相对于夹持件41的插入方向设定为Z轴方向。例如,通过将导电路径11、12相对于夹持件41的插入方向设定为X轴方向,从而能够将两个导电路径11、12在相同方向一起插入到夹持件41。但是,在该情况下,因为导电路径11、12相对于夹持件43的插入方向和导电路径11、12相对于夹持件41的插入方向不同,所以将夹持件41、43装配到导电路径11、12的操作变得繁杂。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夹持件41中,导电路径11相对于收纳部110的插入方向(即收纳部110的开放方向E3)被设定为Z轴方向,导电路径12相对于收纳部80的插入方向(即收纳部80的开放方向E2)被设定为X轴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夹持件41中,夹持件41相对于一方导电路径11的插入方向被设定成为与导电路径11、12相对于夹持件43的插入方向呈平行。由此,关于导电路径11,能够将其相对于夹持件41的插入方向和相对于夹持件43的插入方向设定成相互平行的方向。因此,能够提高将夹持件41、43装配于导电路径11的操作性。
通过以上说明的制造工序,可制造线束10。
(线束10向车身组装的组装方法)
接着,在图10A所示的工序中,为了将线束10装配到车身,夹持件41向车身面板P1的组装面P1a靠近,夹持件42向车身面板P2的组装面P2a靠近。
接着,线束10整体朝向Z轴方向的上方移动。即,线束10整体沿着第1组装方向D1移动。具体地讲,如图10B所示,以在从Y轴方向观看的俯视时设置于组装面P2a的固定件B2和夹持件42的插入孔161重叠的方式,使线束10整体沿着第1组装方向D1移动。此时,夹持件41的固定部50相对于设置于组装面P1a的固定件B1向与第2组装方向D2相反的方向离开地配置。另外,夹持件42的固定部160相对于设置于组装面P2a的固定件B2向与组装方向D3相反的方向离开地配置。在此,在夹持件41的引导部63中,位于第1组装方向D1的里侧的第1引导部64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D2的尺寸被设定得比位于第1组装方向D1的外侧的第2引导部65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D2的尺寸短。因此,在本工序中,能够适当地抑制第1引导部64与固定件B1接触。
接着,线束10整体朝向Y轴方向的左方移动。即,线束10整体沿着设定成相互呈平行的第2组装方向D2及组装方向D3移动。此时,插入槽60的插入口61的开放方向E1被设定成为与第2组装方向D2及组装方向D3呈平行。由此,如图10C所示,固定件B1沿着第2组装方向D2插入到夹持件41的插入槽60,固定件B2沿着组装方向D3插入到夹持件42的插入孔161。这样,在本工序中,在相互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固定件B1、B2一起插入到插入槽60及插入孔161。此时,在夹持件41中,在固定件B1相对于插入槽60的插入方向的外侧形成有引导部63。因此,在图10B所示的状态下,即使是夹持件41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从期望的位置偏离一些的情况,也能够利用引导部63将固定件B1导入到槽部62内。
然后,通过在固定件B1(螺栓)安装螺母,从而夹持件41固定于组装面P1a,通过在固定件B2(螺栓)安装螺母,从而夹持件42固定于组装面P2a。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1)夹持件41的固定部50具有插入槽60,设置于车身面板P1的柱状的固定件B1插入到插入槽60。插入槽60在第1方向(在此为X轴方向)贯穿地形成。插入槽60的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形状形成为具有插入口61的形状,插入口61在与X轴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在此为Y轴方向)开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柱状的固定件B1沿着X轴方向插入到插入槽60,并且能够将柱状的固定件B1沿着Y轴方向插入到插入槽60。即,能够将柱状的固定件B1从两个方向插入到插入槽60。由此,与闭环状的插通孔相比,能够使夹持件41相对于车身面板P1的组装方向增加,能够提高该组装方向的自由度。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夹持件41相对于车身面板P1的组装性。
(2)在插入口61设置有引导部63,引导部63将固定件B1向与Y轴方向平行的插入方向F1的里侧引导。引导部63以插入槽60的开口宽度随着从插入方向F1的里侧朝向插入方向F1的外侧而扩大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根据该结构,在沿着与Y轴方向平行的插入方向F1将固定件B1插入到插入槽60时,固定件B1沿着引导部63的斜面被向插入方向F1的里侧引导。由此,能够将固定件B1容易地插入到插入槽60的插入方向F1里侧的端部(即底部)。另外,由于引导部63,插入槽60的开口宽度扩大。因此,在将固定件B1插入到插入槽60时,即使插入槽60相对于固定件B1的底部的位置偏离一些,也能够利用引导部63将固定件B1插入到插入槽60的底部。由此,能够提高夹持件41相对于车身面板P1的组装性。
(3)夹持件41向第1组装方向D1和与第1组装方向D1交叉且与插入方向F1平行的第2组装方向D2的两阶段的方向移动而组装到车身面板P1。引导部63具有在组装到车身面板P1时的姿势下位于第1组装方向D1的里侧的第1引导部64和位于第1组装方向D1的外侧的第2引导部65。第1引导部64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D2的尺寸被设定得比第2引导部65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D2的尺寸短。
根据该结构,在使夹持件41向第1组装方向D1移动时,有可能先与固定件B1接触的第1引导部64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D2的尺寸被设定得比第2引导部65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D2的尺寸短。由此,在使夹持件41向第1组装方向D1移动时,能够适当地抑制第1引导部64与固定件B1接触。因此,可抑制夹持件41向第1组装方向D1移动被限制。
(4)插入槽60形成于在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时向比保持部70、100靠第2组装方向D2突出的位置。根据该结构,保持部70、100设置于向比插入槽60靠第2组装方向D2的相反方向后退的位置。因此,在使夹持件41向第2组装方向D2移动时,能够适当地抑制保持部70、100与固定件B1接触。由此,能够抑制保持部70、100损伤,并且能够抑制夹持件41向第2组装方向D2移动被限制。
(5)固定部50具有与保持部70、100形成为一体的树脂制的基部51和保持于基部51的固定板56。固定板56由刚性比构成基部51的材料的刚性高的金属材料构成。插入槽60形成于固定板56。
根据该结构,在与车身面板P1的组装面P1a固定的固定部分的夹持件41的固定板56中能够确保高强度。由此,例如利用螺栓和安装于该螺栓的螺母等作为固定件B1,能够将夹持件41牢固地固定到车身面板P1的组装面P1a。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夹持件41相对于车身面板P1的连接可靠性。
(6)夹持件41具有:保持部70,保持外装构件36,外装构件36在内部收纳电线35;和保持部100,保持外装构件32,外装构件32在内部收纳电线31。固定部50、保持部70以及保持部100沿着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双方交叉的方向排列设置。
根据该结构,在从插入槽60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延长线上没有设置保持部70、100,在从插入槽60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延长线上没有设置保持部70、100。因此,在将固定件B1沿着X轴方向插入到插入槽60的情况和将固定件B1沿着Y轴方向插入到插入槽60的情况中的哪种情况下都能够适当地抑制固定件B1与保持部70及保持部100接触。
(7)夹持件41装配于外装构件32和外装构件36并列布线的部位中的外装构件32、36。夹持件42装配于外装构件36。夹持件41固定于车身面板P1的组装面P1a。夹持件42固定于在与组装面P1a垂直的平面上形成的组装面P2a。
根据该结构,夹持件41及夹持件42分别固定于在相互正交的平面上形成的组装面P1a及组装面P2a。在这样的组装方式中,通常夹持件41相对于组装面P1a的组装方向和夹持件42相对于组装面P2a的组装方向成为相互正交的方向。因此,在利用现有的闭环状的插入孔的情况下,固定件相对于该插入孔的插入方向仅成为一个方向,所以难以将夹持件41、42组装到组装面P1a、P2a。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夹持件41中,能够将固定件B1从两个方向插入到插入槽60。因此,例如通过将设置于组装面P1a的固定件B1沿着Y轴方向插入到插入槽60,从而能够将夹持件41及夹持件42组装到在相互正交的平面上形成的组装面P1a及组装面P2a。
(8)夹持件41的保持部70具有插入口81,插入口81在与外装构件36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开放方向E2开口,能够将外装构件36向保持部70插入。保持部100具有插入口111,插入口111在与外装构件3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开放方向E3开口,能够将外装构件32向保持部100插入。开放方向E2和开放方向E3被设定为相互交叉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外装构件36及外装构件32分别沿着相互不同的插入方向插入到保持部70及保持部100。因此,能够将外装构件36及外装构件32沿着相互不同的方向从保持部70及保持部100拆卸。换句话讲,容易将外装构件36及外装构件32单独地从夹持件41拆卸。
在此,例如在车辆撞击时,当与电线31连接的第1设备M1(例如为逆变器)由于撞击的原因而从本来的设置位置移动时,有时电线31及外装构件32追随该第1设备M1的移动而向不期望的方向(以下称为“追随方向”。)移动。因此,例如将保持部100的插入口111的开放方向E3设定成为朝向电线31及外装构件32的追随方向。由此,在外装构件32沿着追随方向移动时,能够容易地使该外装构件32独立于外装构件36而从夹持件41脱落。因此,即使是在车辆撞击时电线31及外装构件32向追随方向移动的情况,也能够抑制夹持件41及电线35伴随那些电线31及外装构件32的移动而一起向追随方向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车辆撞击时的线束10的损伤。
(9)保持部70具有将插入口81覆盖的盖90。保持部100具有将插入口111覆盖的盖120。盖90和盖120是独立部件。
根据该结构,因为盖90和盖120成为独立部件,所以能够将那些盖90、120单独地设为开放状态、也就是说使插入口81、111开放的状态。
在此,例如在盖90和盖120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难以仅使插入口81及插入口111中的一方插入口开放。另外,例如在将开放方向E2、E3相互不同的插入口81、111覆盖的一个盖装配于收纳部80、110的情况下,从多个方向固定(例如卡止)。因此,在将盖90、120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若是来自一个方向的外力,则盖90、120难以脱落。因此,在盖90、120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仅仅以来自外装构件32的朝向追随方向的按压力,则盖90、120难以脱落。在该情况下,在外装构件32沿着追随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该移动被一体形成的盖妨碍,包括该盖的夹持件41及外装构件36容易追随外装构件32的移动而一起移动。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夹持件41中,因为将盖90和盖120设为独立部件,所以能够将以覆盖插入口111的方式装配盖120的情况的固定方向(例如卡止方向)设定为一个方向(在此为Z轴方向)。因此,与盖90和盖120形成为一体的情况相比,通过来自外装构件32的朝向追随方向的按压力,盖120容易脱落。由此,能够适当地抑制夹持件41及外装构件36伴随外装构件32的沿着追随方向的移动而一起向追随方向移动。
(10)保持部100具有收纳部110和盖120,收纳部110具有插入口111并收纳外装构件32。收纳部110和盖120是独立部件。根据该结构,因为收纳部110和盖120是独立部件,所以能够将盖120从收纳部110(即夹持件41自身)拆卸。因此,在外装构件32沿着追随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抑制夹持件41及外装构件36与盖120一起追随外装构件32的移动而移动。
(11)保持部70的一端部与固定部50连接,保持部70的另一端部与保持部100连接。保持部100的插入口111的开放方向E3被设定成为朝向离开保持部70的方向。根据该结构,因为在插入口111的开放方向E3不存在保持部70及固定部50,所以能够抑制在外装构件32向追随方向移动时外装构件32撞击保持部70及固定部50。
(12)插入口111的开放方向E3被设定成为在固定部50固定于车身面板P1的组装面P1a时朝向不朝向组装面P1a的方向。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外装构件32向追随方向移动时外装构件32撞击车身面板P1。
(13)插入口111的开放方向E3被设定成为在固定部50固定于车身面板P1的组装面P1a时朝向竖直方向的上方。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由于电线31及外装构件32的自重,那些电线31及外装构件32从夹持件41脱落。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按如下变更而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及以下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插入槽60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变更。
例如,也可以将第1引导部64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D2的尺寸和第2引导部65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D2的尺寸设定为相同尺寸。另外,也可以将第1引导部64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D2的尺寸设定得比第2引导部65的沿着第2组装方向D2的尺寸长。
·例如,也可以将引导部63省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得在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时,将插入槽60设置于比保持部70、100向第2组装方向D2突出的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在从X轴方向观看的俯视时,在沿着与X轴方向正交的Z轴方向与保持部70、100并排的位置上设置插入槽60。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固定部50中,用金属材料构成固定板56,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用合成树脂构成固定板56。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得将基部51(保持壁52、53)和固定板56连续地形成为一体。
·保持部70中的收纳部80和盖90的卡止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使得在收纳部80的保持壁82、83设置具有卡止爪的卡止部,并在盖90设置锁定框部。
·保持部100中的收纳部110和盖120的卡止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使得在收纳部110的保持壁112、113设置具有卡止爪的卡止部,并在盖120设置锁定框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盖120相对于收纳部110的固定力也可以设定成为小于盖90相对于收纳部80的固定力。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盖120比盖90容易脱离。由此,例如在车辆撞击时第1设备M1从本来的设置位置移动,在保持于保持部70的导电路径11追随上述移动而朝向盖120侧移动的情况下,盖120由于该导电路径11的移动而容易从收纳部110脱离。因此,可抑制导电路径11的移动被盖120妨碍。由此,能够抑制夹持件41及导电路径12追随导电路径11的移动而移动。
另外,在该情况下,优选盖120以朝向竖直方向的上方的方式设置。根据该结构,能够适当地抑制盖120由于导电路径11的自重而脱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保持部70中,将收纳部80和盖90用独立部件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将收纳部80和盖90形成为一体。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采用如下结构的盖:利用铰链连结到保持壁82、83的一方,并能够通过铰链开闭而进行插入口81的开闭。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00中,将收纳部110和盖120用独立部件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将收纳部80和盖90形成为一体。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的盖:利用铰链连结到保持壁82、83的一方,并能够通过铰链开闭而进行插入口81的开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盖90和盖120用独立部件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盖90和盖120形成为一体。即,也可以形成将收纳部80的插入口81和收纳部110的插入口111一并覆盖的盖。
·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盖90省略。在该情况下,取代盖90,例如将防止导电路径12从收纳部80的插入口81脱落的保持结构设置于收纳部80内。
·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盖120省略。在该情况下,取代盖120,例如将防止导电路径11从收纳部110的插入口111脱落的保持结构设置于收纳部110内。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70只要具有能够保持导电路径12的结构,则其结构不作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将保持壁82、83的内侧面形成为圆弧状。例如,也可以将保持壁84的内侧面形成为圆弧状。例如,也可以将在突出部88的外侧面形成的突起部89省略。例如,也可以将突出部88省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对突出部88和导电路径12进行固定的固定构件具体化为捆扎带C1。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对突出部88和导电路径12进行固定的固定构件具体化为胶带、紧固带。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100只要具有能够保持导电路径11的结构,则其结构不作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将保持壁112、113的内侧面形成为圆弧状。例如,也可以将保持壁114的内侧面形成为圆弧状。例如,也可以使得在保持壁114的Y轴方向的至少一方端部设置与突出部88同样的突出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收纳部110的插入口111的开放方向E3朝向竖直方向的上方,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插入口111的开放方向E3朝向竖直方向的下方,而且还可以构成为朝向与收纳部80的插入口81的开放方向E2相反的方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收纳部80的插入口81的开放方向E2朝向X轴方向的组装面P1a侧,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插入口81的开放方向E2朝向X轴方向的与组装面P1a相反的一侧,而且还可以构成为朝向竖直方向的上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插入口81的开放方向E2和插入口111的开放方向E3设定为相互交叉的方向,但是也可以将开放方向E2和开放方向E3设定为相互呈平行的方向。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开放方向E2、E3双方朝向竖直方向的上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夹持件41中,使得将固定部50、保持部70以及保持部100按该顺序排列设置,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在保持部70与保持部100之间设置固定部50。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线束10中,设为在保持部70保持低电压用的导电路径12、并在保持部100保持高电压用的导电路径11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在保持部70保持高电压用的导电路径11、并在保持部100保持低电压用的导电路径12的结构。
·导电路径11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将收纳于外装构件32的电线31的条数变更为一条或者三条以上。例如,也可以将电线31变更为低压电线。也可以取代金属制的管,而将外装构件32设为树脂制的硬质管、刚性比电线31的刚性低的构件(例如树脂制的波纹管)。
·导电路径12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将收纳于外装构件36的电线31的条数变更为一条或者三条以上。例如,也可以将电线35变更为高压电线。也可以取代金属制的管,而将外装构件36设为树脂制的硬质管、刚性比电线35的刚性低的构件(例如树脂制的波纹管)。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体化为将一个高电压用的导电路径11和一个低电压用的导电路径12固定于组装面P1a的夹持件41。但是,保持于夹持件41的导电路径的数量根据车辆的结构适当设定,与其相应地具体化为将一个或三个以上导电路径固定于组装面P1a的夹持件。在将导电路径设为一个的情况下,例如从夹持件41省略保持部100。该情况的导电路径可以为高电压用,而且也可以为低电压用。另外,在将导电路径设为三个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将高电压用的导电路径设为一个,将低电压用的导电路径设为两个,而且也可以将高电压用的导电路径设为两个,将低电压用的导电路径设为一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固定件B1、B2例示了螺栓,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只要是能够将夹持件41、42固定于组装面P1a、P2a的固定件,则不限定于螺栓,能够使用公知的各种固定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从组装面P2a突出的固定件B2插入固定到夹持件42的插入孔161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在夹持件42的固定部160设置沿着组装方向D3突出的固定凸部、并在形成于车身面板P2的组装面P2a的固定孔中将上述固定凸部插入固定的结构。
·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夹持件42省略。
·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夹持件43省略。
·导电路径11、12的布线路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将导电路径11、12的布线路径变更为没有扭转的路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被固定部具体化为车身面板P1、P2,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作为被固定部,也可以具体化为装配于车身面板的托架。例如,作为被固定部,也可以具体化为搭载于车辆V的电气设备具有的箱体的外侧面。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的意思,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期望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B1、B2 固定件
C1 捆扎带
D1 第1组装方向
D2 第2组装方向
D3 组装方向
E1 开放方向(第2方向)
E2 开放方向(第3方向)
E3 开放方向(第4方向)
F1 插入方向
M1 第1设备
M2 第2设备
M3 第3设备
M4 第4设备
P1、P2 车身面板(被固定部)
P1a 组装面(第1组装面)
P2a 组装面(第2组装面)
V 车辆
10 线束
11、12 导电路径
21、23、25、27、29 延伸部
22、24、26、28 折弯部
31 电线(第2电线)
32 外装构件(第2外装构件)
35 电线(第1电线)
36 外装构件(第1外装构件)
40、43 夹持件
41 夹持件(第1夹持件)
42 夹持件(第2夹持件)
50 固定部
51 基部
52 保持壁
53 保持壁
54 载置部
55 固定零件
56 固定板
57 突出部
58 突出部
60 插入槽
61 插入口
62 槽部
63 引导部
64 第1引导部
65 第2引导部
70 保持部(第1保持部)
80 收纳部
81 插入口(第1插入口)
82 保持壁
82X 插入槽
83 保持壁
83X 插入槽
84 保持壁
84X 贯穿孔
85 收纳空间
86 锁定框部
87 弹压部
88 突出部
89 突起部
90 盖(第1盖)
91 对置壁
92 卡止部
93 卡止爪
95 突出部
96 凹部
100 保持部(第2保持部)
110 收纳部
111 插入口(第2插入口)
112 保持壁
113 保持壁
114 保持壁
114X 贯穿孔
115 收纳空间
116 锁定框部
117 弹压部
120 盖(第2盖)
121 对置壁
122 卡止部
123 卡止爪
125 突出部
126 凹部
150 保持部
150A 上表面
160 固定部
161 插入孔
Claims (17)
1.一种夹持件,具有:
第1保持部,保持第1外装构件,所述第1外装构件在内部收纳第1电线;和
固定部,与所述第1保持部连接地设置,固定于被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具有插入槽,设置于所述被固定部的柱状的固定件插入到所述插入槽,
所述插入槽以在第1方向贯穿所述固定部的方式形成,
所述插入槽的从所述第1方向观看的俯视形状形成为具有插入口的形状,所述插入口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件,其中,
在所述插入口设置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将所述固定件向与所述第2方向平行的插入方向的里侧引导,
所述引导部以所述插入槽的开口宽度随着从所述插入方向的里侧朝向所述插入方向的外侧而扩大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件,其中,
所述夹持件向第1组装方向和与所述第1组装方向交叉且与所述插入方向平行的第2组装方向的两阶段的方向移动而组装到所述被固定部,
所述引导部具有在组装到所述被固定部时的姿势下位于所述第1组装方向的里侧的第1引导部和位于所述第1组装方向的外侧的第2引导部,
所述第1引导部的沿着所述第2组装方向的尺寸被设定得比所述第2引导部的沿着所述第2组装方向的尺寸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件,其中,
所述插入槽在从所述第1方向观看的俯视时形成于比所述第1保持部向所述第2组装方向突出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持件,其中,
所述固定部具有与所述第1保持部形成为一体的树脂制的基部和保持于所述基部的固定板,
所述固定板由刚性比构成所述基部的材料的刚性高的金属材料构成,
所述插入槽形成于所述固定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持件,其中,
进一步具有保持第2外装构件的第2保持部,所述第2外装构件在内部收纳第2电线,所述第2电线连接到与所述第1电线不同的设备,
所述第1保持部、所述第2保持部以及所述固定部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及所述第2方向双方交叉的方向排列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持件,其中,
进一步具有保持第2外装构件的第2保持部,所述第2外装构件在内部收纳第2电线,所述第2电线连接到与所述第1电线不同的设备,
所述第1保持部具有第1插入口,所述第1插入口在与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开口,并能够将所述第1外装构件向所述第1保持部插入,
所述第2保持部具有第2插入口,所述第2插入口在与所述第2外装构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第4方向开口,并能够将所述第2外装构件向所述第2保持部插入,
所述第3方向和所述第4方向被设定为相互交叉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件,其中,
所述第1保持部具有覆盖所述第1插入口的第1盖,
所述第2保持部具有覆盖所述第2插入口的第2盖,
所述第1盖和所述第2盖是独立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件,其中,
所述第2保持部具有收纳部和所述第2盖,所述收纳部具有所述第2插入口并收纳所述第2外装构件,
所述收纳部和所述第2盖是独立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持件,其中,
所述第1保持部的一端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第1保持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2保持部连接,
所述第4方向被设定成为朝向离开所述第1保持部的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持件,其中,
所述第4方向被设定成为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被固定部的组装面时朝向不朝向所述组装面的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持件,其中,
所述第4方向被设定成为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被固定部的组装面时朝向竖直方向的上方。
13.一种线束,具有:
所述第1电线;
所述第1外装构件;
第1夹持件41,是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持件,装配于所述第1外装构件;以及
第2夹持件42,在沿着所述第1外装构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1夹持件分离的位置上装配于所述第1外装构件,
所述第1夹持件固定于所述被固定部的第1组装面,
所述第2夹持件固定于第2组装面,所述第2组装面形成于与所述被固定部的所述第1组装面垂直的平面上。
14.一种线束,具有:
所述第1电线;
所述第1外装构件;
所述第2电线;
所述第2外装构件;
第1夹持件,是权利要求6至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持件,装配于所述第1外装构件和所述第2外装构件并列布线的部位中的所述第1外装构件及所述第2外装构件;以及
第2夹持件,装配于所述第2外装构件,
所述第1夹持件固定于所述被固定部的第1组装面,
所述第2夹持件固定于第2组装面,所述第2组装面形成于与所述被固定部的所述第1组装面垂直的平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第2方向被设定成为与所述第2夹持件组装到所述第2组装面的组装方向呈平行。
16.一种线束,具有:
所述第1电线;
所述第1外装构件;
所述第2电线;
所述第2外装构件;以及
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持件,
所述第1外装构件和所述第2外装构件以在长度方向的中途变更所述第1外装构件和所述第2外装构件的排列方向的方式扭转地布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第1电线是低压电线,
所述第2电线是一端部与逆变器连接的高压电线,
所述第4方向被设定成为朝向在车辆撞击时所述第2电线及所述第2外装构件能够追随所述逆变器的移动而移动的方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77568 | 2019-09-27 | ||
JP2019177568A JP6987103B2 (ja) | 2019-09-27 | 2019-09-27 | クランプ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82949A true CN112582949A (zh) | 2021-03-30 |
CN112582949B CN112582949B (zh) | 2022-08-02 |
Family
ID=75120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15030.1A Active CN112582949B (zh) | 2019-09-27 | 2020-09-24 | 夹持件及线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65572B2 (zh) |
JP (1) | JP6987103B2 (zh) |
CN (1) | CN11258294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144551A4 (en) * | 2020-04-27 | 2023-06-21 | Nissan Motor Co., Ltd. | PROTECTIVE STRUCTURE FOR ELECTRICAL COMPONENT |
US20240181978A1 (en) * | 2022-12-01 | 2024-06-06 |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 Wiring protector assembly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22393A (ja) * | 2003-01-14 | 2004-08-05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ワイヤハーネス固定用クリップ |
CN101826709A (zh) * | 2010-04-14 | 2010-09-08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用紧固支架及其安装方法 |
CN201708493U (zh) * | 2010-04-29 | 2011-01-12 |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线束固定支架 |
US20140174171A1 (en) * | 2012-12-21 | 2014-06-26 | Murray W. Davis | Portable self powered line mountable device for measuring and transmitting rainfall measurements |
CN204517303U (zh) * | 2015-02-06 | 2015-07-29 | 天津东方兴泰汽车部品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后轮束传感器线束的支架 |
JP2018004238A (ja) * | 2016-07-01 | 2018-01-11 | 有限会社高尾商事 | 捕捉具 |
CN207661222U (zh) * | 2017-12-27 | 2018-07-27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线束卡接固定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607291Y2 (ja) * | 1993-06-08 | 2001-05-28 | ポップリベット・ファスナー株式会社 | 電線等の保持具 |
JP3516568B2 (ja) | 1997-02-20 | 2004-04-05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クランプの取付構造 |
US5966781A (en) * | 1997-09-12 | 1999-10-19 | Tyton Hellermann Corporation | Dual spacing clamp tie |
JP4081889B2 (ja) * | 1998-11-11 | 2008-04-30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強電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
JP2003229185A (ja) | 2002-02-04 | 2003-08-15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アース端子及びアース端子取付構造 |
US20030222184A1 (en) * | 2002-05-30 | 2003-12-04 | Hellermann Tyton Corporation | Axial oval mount for elongate article having a flexible tie |
JP2007232063A (ja) | 2006-02-28 | 2007-09-13 | Nippon Pop Rivets & Fasteners Ltd | パイプ等の防振保持具 |
US7887012B2 (en) * | 2009-03-31 | 2011-02-15 |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 Insert for tube retaining bracket |
DE102009017319A1 (de) * | 2009-04-16 | 2010-10-21 | Airbus Deutschland Gmbh | Kabelführ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in einer Flugzeugkabine verlegten elektrischen Kabelstrang |
JP5500941B2 (ja) * | 2009-10-20 | 2014-05-21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プロテクタ |
JP2016119740A (ja) * | 2014-12-18 | 2016-06-30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JP6491629B2 (ja) | 2016-10-06 | 2019-03-2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固定構造、および、電気接続箱、ならびに電気接続箱の固定方法 |
JP6762285B2 (ja) * | 2017-10-20 | 2020-09-30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プロテ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
JP2019168029A (ja) * | 2018-03-23 | 2019-10-03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クリップ |
-
2019
- 2019-09-27 JP JP2019177568A patent/JP6987103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9-23 US US17/029,551 patent/US11465572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9-24 CN CN202011015030.1A patent/CN11258294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22393A (ja) * | 2003-01-14 | 2004-08-05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ワイヤハーネス固定用クリップ |
CN101826709A (zh) * | 2010-04-14 | 2010-09-08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用紧固支架及其安装方法 |
CN201708493U (zh) * | 2010-04-29 | 2011-01-12 |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线束固定支架 |
US20140174171A1 (en) * | 2012-12-21 | 2014-06-26 | Murray W. Davis | Portable self powered line mountable device for measuring and transmitting rainfall measurements |
CN204517303U (zh) * | 2015-02-06 | 2015-07-29 | 天津东方兴泰汽车部品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后轮束传感器线束的支架 |
JP2018004238A (ja) * | 2016-07-01 | 2018-01-11 | 有限会社高尾商事 | 捕捉具 |
CN207661222U (zh) * | 2017-12-27 | 2018-07-27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线束卡接固定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82949B (zh) | 2022-08-02 |
US11465572B2 (en) | 2022-10-11 |
JP6987103B2 (ja) | 2021-12-22 |
JP2021057952A (ja) | 2021-04-08 |
US20210094486A1 (en) | 2021-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84759B2 (en) |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 |
CN112582949B (zh) | 夹持件及线束 | |
US7105748B2 (en) | Door module for a vehicle | |
JP6980488B2 (ja) | 電気接続箱 | |
WO2016129356A1 (ja) | コネクタ及びシールドシェル | |
CN113904162A (zh) | 连接器 | |
EP3745540B1 (en) |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 |
JP6878105B2 (ja) | 電気接続箱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
CN109565162B (zh) | 车载部件 | |
JP6984971B2 (ja) | 電気接続箱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
JP2020127249A (ja) | 電気接続箱 | |
WO2022030263A1 (ja) | コネクタ | |
WO2014045640A1 (ja) |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システム | |
JP7540285B2 (ja) | クランプ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
JP7524047B2 (ja) | 給電装置 | |
US20240075888A1 (en) | Wire harness | |
JP2024089213A (ja) | 電気接続箱 | |
US20240356288A1 (en) | Shield connector | |
US10843643B2 (en) | Insertion coupling structure,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and wire harness | |
JP2020031510A (ja) | ホルダ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
JP2024089216A (ja) | 電気接続箱 | |
US20240178597A1 (en) | Connector | |
US20240116467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 |
WO2022113479A1 (ja) | スライドドア給電装置 | |
JP4653967B2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保持構造及び該保持構造を備えた電気接続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