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4162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4162A
CN113904162A CN202110690209.5A CN202110690209A CN113904162A CN 113904162 A CN113904162 A CN 113904162A CN 202110690209 A CN202110690209 A CN 202110690209A CN 113904162 A CN113904162 A CN 113904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terminal
connector
fitting direction
flexible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902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04162B (zh
Inventor
新味义史
町田健吾
石神将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904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4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04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41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2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33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forced in a tortuous or curved path, e.g. knots in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能够抑制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所需的插入力,同时能够得到电线与端子之间的良好的力的传递抑制效果。连接器(1)具备壳体(10)、盖(30)、带端子电线(40)。带端子电线(40)具有:雌端子(41),其沿着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X)固定于壳体(10);电线(44),其从壳体(10)向与嵌合方向(X)交叉的方向引出;挠性导体(42),其设置在雌端子(41)与电线(44)之间。壳体(10)具有第一突起部(20),该第一突起部向嵌合方向的后方侧突出设置,使挠性导体向嵌合方向的后方侧弯曲成凸状。盖(30)具有第二突起部(32),该第二突起部向嵌合方向的前方侧突出设置,使挠性导体向嵌合方向的前方侧弯曲成凸状。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连接器的结构:在端子与电线之间夹设有编织部件等具有伸缩性的柔软性导体,利用柔软性导体吸收产生在电线的力,抑制力从电线向端子的传递(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还已知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柔软性导体,该柔软性导体具有沿径向鼓出的鼓出部,鼓出部在规定范围内膨胀且伴随着收缩而在轴向上容易伸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861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82466号公报
但是,在用于供给电力的电源线的连接器中,使用具有大的导通面积的柔软性导体。于是,柔软性导体难以挠曲,从电线向端子的力的传递抑制效果降低,不能得到良好的耐振动性。因此,必须考虑来自电线的反作用力来提高端子与对方侧端子的接触载荷,但若提高端子与对方侧端子的接触载荷,则与对方侧连接器的连接所需的插入力增加,连接作业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抑制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所需的插入力,同时,能够得到在电线与端子之间的良好的力的传递抑制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构成来实现。
(1)本发明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具有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盖,其组装在所述嵌合部的相反侧的所述壳体的开口部;带端子电线,其安装在所述壳体,所述带端子电线具有:沿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端子;从所述壳体向与所述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引出的电线;设置在所述端子与所述电线之间的挠性导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向所述嵌合方向的后方侧突出设置,使所述挠性导体向所述嵌合方向的后方侧弯曲成凸状,所述盖具有第二突起部,该第二突起部向所述嵌合方向的前方侧突出设置,使所述挠性导体向所述嵌合方向的前方侧弯曲成凸状。
根据上述(1)的结构的连接器,通过将盖组装于壳体的开口部,挠性导体通过壳体的第一突起部及盖的第二突起部分别被弯曲成凸状。而且,通过挠性导体在多个部位被弯曲,能够分散并吸收来自电线的振动等外力,能够提高来自电线的外力的传递抑制效果。特别是,挠性导体通过第一突起部向嵌合方向的后方侧被弯曲成凸状,通过第二突起部向嵌合方向的前方侧被弯曲成凸状。由此,挠性导体伴随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的弯曲而使向与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产生的反作用力抵消,能够抑制弯曲力向端子的传递。
因此,不需要考虑来自电线的反作用力来提高端子与对方侧端子的接触载荷,所以能够抑制与对方侧连接器的连接所需的插入力,提高连接作业性。
(2)如上述(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导体具有向所述嵌合方向的后方侧弯曲成凸状的第一余量长度部和向所述嵌合方向的前方侧弯曲成凸状的第二余量长度部。
根据上述(2)的结构的连接器,能够通过挠性导体的第一余量长度部和第二余量长度部分散并吸收来自电线的外力。另外,由于第一余量长度部和第二余量长度部沿着嵌合方向相互相反方向弯曲,所以特别能够使从电线传递的沿着嵌合方向的振动在第一余量长度部和第二余量长度部良好地衰减。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上屏蔽罩,其从所述壳体的后方侧组装;下屏蔽罩,其从所述壳体的下方侧组装;导电性的屏蔽部件,其固定在所述下屏蔽罩,覆盖从所述壳体引出的所述电线。
根据上述(3)的结构的连接器,能够以简单的组装作业得到良好的电磁屏蔽效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与对方侧连接器的连接所需的插入力,同时能得到电线与端子之间的良好的力的传递抑制效果的连接器。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简要说明。另外,用于实施以下说明的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通过参照附图并通读,本发明的详细情况将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从后方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沿图1中的A-A剖面观察的分解剖面图。
图6是图2所示的壳体和盖的立体图。
图7是图2所示的带端子电线的组装前的立体图。
图8的(a)、(b)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组装顺序的图,图8的(a)及图8的(b)分别是相当于图1中的A-A剖面的图。
图9的(a)、(b)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组装顺序的图,图9的(a)及图9的(b)分别是相当于图1中的A-A剖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例子。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A-A剖面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从后方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沿图1中的A-A剖面观察的分解剖面图。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壳体10、盖30、两根带端子电线40。该连接器1例如是用于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等车辆的逆变器或电动机等电源电路的连接器。该连接器1与设置在逆变器或电动机等的壳体上的对方侧连接器嵌合而连接。
在壳体10安装带端子电线40。另外,在壳体10的后部的与嵌合部11相反侧的开口部13a组装有盖30。壳体10和盖30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形。壳体10通过组装盖30,使带端子电线40的安装部位被盖30覆盖。
图6是图2所示的壳体和盖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壳体10具有与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11和电线导入部12。壳体10的嵌合部11的相反侧的后部作为收纳部13。嵌合部11形成为筒状,向壳体10的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X(参照图3)的前方侧突出。在嵌合部11形成有一对端子插通孔14。电线导入部12向壳体10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X交叉的下方延伸。在该电线导入部12形成有电线插通孔15。
壳体10的收纳部13形成为后方通过开口部13a开放的凹状。在收纳部13的底部13b形成有第一突起部20。该第一突起部20形成为沿着壳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突条,并向收纳部13中的开放的后方侧突出设置。即,第一突起部20向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该第一突起部20设置在嵌合部11的端子插通孔14与电线导入部12的电线插通孔15之间。另外,在收纳部13形成有将一对端子插通孔14之间分隔开的隔壁21。进而,在壳体10,在收纳部13的边缘部形成有多个卡止爪22,在电线导入部12的两侧部形成有具有孔部23的固定片24。
密封件25、26、内壳体27和前保持器28组装在壳体10的嵌合部11,下保持器29组装在壳体10的电线导入部12(参见图2)。
盖30形成为板状,经由环状的密封部件31从后方侧组装于壳体10的收纳部13(参照图2)。由此,壳体10的收纳部13的开口部13a被盖30封闭。在该盖30形成有第二突起部32。该第二突起部32形成为沿着盖3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突条,向壳体10的组装侧突出设置。即,第二突起部32向嵌合方向突出。该第二突起部32通过盖30组装在壳体10而配置在壳体10的第一突起部20与电线导入部12之间。在盖30的周缘形成有具有卡止孔34的多个卡止片35。通过将盖30组装在壳体10,形成在壳体10的卡止爪22进入到这些卡止片35的卡止孔34中。由此,各卡止片35由卡止爪22卡止,保持为盖30组装到壳体10的状态。
图7是图2所示的带端子电线的组装前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带端子电线40由雌端子(端子)41、挠性导体42、连接端子43、电线44构成。
雌端子41例如由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等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该雌端子41具有电连接部45和紧固部46。紧固部46相对于电连接部45弯曲成大致直角。
电连接部45形成为圆筒状,在其内部设有卷成筒状的弹簧触点47(参照图3)。在该电连接部45中插入设置在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端子(省略图示)的连接针。于是,圆筒状的弹簧触点47与连接针的外周面接触,并且与电连接部45的内周面接触。由此,雌端子41和对方侧端子电连接。紧固部46被紧固在作为挠性导体42的一端的连接端48上。由此,挠性导体42与雌端子41电连接。
挠性导体42例如是由编织了多个单线的编织部件构成的导体。该挠性导体42的一端作为与雌端子41的紧固部46紧固的连接端48,与连接端48相反侧的另一端作为固定端49。
连接端子43例如由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等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该连接端子43在一端侧具有连结紧固部51,在另一端侧具有电线紧固部52。连结紧固部51被紧固在挠性导体42的固定端49。由此,挠性导体42的固定端49与连接端子43电连接。
电线44是用外皮56覆盖导体55的外周的绝缘电线,在端部从外皮56露出导体55。连接端子43的电线紧固部52被紧固在电线44的导体55上。由此,电线44与连接端子43电连接。
组装在壳体10的带端子电线40的电线44穿过电线导入部12的电线插通孔15,雌端子41的电连接部45插入并收纳在嵌合部11的端子插通孔14中。由此,带端子电线40的雌端子41固定于壳体10的嵌合部11,挠性导体42收纳于壳体10的收纳部13。另外,在带端子电线40的各电线44上安装有橡胶塞57,利用这些橡胶塞57将电线44与电线导入部12的电线插通孔15之间密封(参照图2及图3)。
如图3所示,组装到壳体10的带端子电线40在其挠性导体42上形成有第一余量长度部42A及第二余量长度部42B。第一余量长度部42A以向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X的后方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成凸状,第二余量长度部42B以向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X的前方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成凸状。即,第一余量长度部42A以向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弯曲成凸状,第二余量长度部42B以向嵌合方向突出的方式弯曲成凸状。
如图2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备从壳体10的后方侧组装的上屏蔽罩61和从下方侧组装的下屏蔽罩62。上屏蔽罩61和下屏蔽罩62由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在上屏蔽罩61具有形成有孔部63的固定片64。另外,在上屏蔽罩61设有螺纹孔65。另外,在下屏蔽罩62设置有具有孔部66的固定片67。
上屏蔽罩61以覆盖组装有盖30和带端子电线40的壳体10的方式从后方侧安装。下屏蔽罩62以覆盖组装有盖30和带端子电线40的壳体10的电线导入部12的方式从下方侧安装。
当将上屏蔽罩61和下屏蔽罩62安装在壳体10时,上屏蔽罩61的螺纹孔65和下屏蔽罩62的固定片67的孔部66与壳体10的固定片24的孔部23连通。在该状态下,通过将安装螺钉68插入孔部66、23并拧入螺纹孔65,从而将上屏蔽罩61和下屏蔽罩62固定在壳体10。另外,通过安装螺钉68,使上屏蔽罩61和下屏蔽罩62相互电连接。另外,在下屏蔽罩62,电磁密封件和编织部件70的一端被固定并电连接,该电磁密封件是通过屏蔽环69覆盖将带端子电线40的电线44捆扎起来的电线束的屏蔽部件(参照图3)。
上述结构的连接器1的嵌合部11侧与设置在逆变器或电动机等壳体上的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因此,对方侧端子的连接针插入到收纳在嵌合部11中的端子插入孔14中的雌端子41的电连接部45并电连接。另外,若使连接器1嵌合于对方侧连接器,则密封件25、26紧贴于对方侧连接器的壳体。由此,连接器1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部位被密封。
另外,在将连接器1嵌合于对方侧连接器时,将插入到上屏蔽罩61的固定片64的孔部63的螺栓(省略图示)拧入到形成于壳体的螺纹孔(省略图示)中。于是,通过螺栓的紧固力将连接器1向对方侧连接器压入。由此,能够容易地使连接器1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另外,通过用螺栓连接上屏蔽罩61的固定片64,使上屏蔽罩61与壳体电连接。由此,连接器1通过固定在壳体的上屏蔽罩61和与电磁屏蔽编织部件70连接的下屏蔽罩62覆盖,能够得到良好的电磁屏蔽效果。
接着,对组装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8的(a)、(b)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组装顺序的图,图8的(a)和图8的(b)分别是与图1中的A-A剖面相当的图。图9的(a)、(b)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组装顺序的图,图9的(a)及图9的(b)分别是相当于图1中的A-A剖面的图。
首先,如图8的(a)所示,使带端子电线40的电线44穿过壳体10的电线导入部12,成为带端子电线40的雌端子41及挠性导体42被引出到收纳部13侧的状态。
接着,如图8的(b)所示,将带端子电线40的雌端子41插入到壳体10的端子插入孔14中。于是,带端子电线40的挠性导体42通过设置在壳体10的第一突起部20使与雌端子41的连接部位的附近弯曲。由此,挠性导体42成为向壳体10的后方侧弯曲的状态。
进而,如图9的(a)所示,以从其后方侧覆盖容纳部13的方式使盖30接近并固定于壳体10。于是,盖30的第二突起部32与在收纳部13向后方侧弯曲的挠性导体42抵接。
接着,如图9的(b)所示,将盖30组装到壳体10,使壳体10的卡止爪22卡止在盖30的卡止片35。于是,在收纳部13内,挠性导体42被第二突起部32向壳体10的前方侧压入。由此,挠性导体42在第一突起部20向嵌合方向X的后方侧弯曲成凸状,在第二突起部32向嵌合方向X的前方侧弯曲成凸状。即,通过第一突起部20,挠性导体42的一部分向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成凸状,并且通过第二突起部32,挠性导体42的一部分向嵌合方向弯曲成凸状。由此,挠性导体42成为具有向嵌合方向X的后方侧弯曲成凸状的第一余量长度部42A、向作为与该第一余量长度部42A相反侧的嵌合方向X的前方侧弯曲成凸状的第二余量长度部42B的形状。
当将上述连接器1搭载于车辆时,在车辆行驶时等施加振动,该振动作为外力传递给电线44。此时,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来自电线44的外力被挠性导体42吸收,抑制向雌端子41的传递。
然而,在连接器1设置于电力线等大电流流过的电线44的情况下,挠性导体42也变粗,挠性降低,抑制从电线44向雌端子41传递外力的效果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当将盖30组装于壳体10时,挠性导体42通过壳体10的第一突起部20以及盖30的第二突起部32分别弯曲成凸状。而且,通过挠性导体42在多个部位被弯曲,由此,能够分散并吸收来自电线44的振动等外力,能够提高来自电线44的外力的传递抑制效果。
另外,即使使挠性导体42向一方弯曲,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外力的吸收效果。但是,在使挠性导体42向一方弯曲的情况下,伴随挠性导体42的弯曲而向与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产生的反作用力被施加于雌端子41。有可能在与对方侧端子的连接部位产生扭曲。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挠性导体42通过第一突起部20向嵌合方向X的后方侧弯曲成凸状,并通过第二突起部32向嵌合方向X的前方侧弯曲成凸状。由此,挠性导体42伴随第一突起部20及第二突起部32的弯曲而使向与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产生的反作用力抵消,能够抑制弯曲力向雌端子41的传递。
因此,由于不需要考虑来自电线44的反作用力来提高雌端子41与对方侧端子的接触载荷,所以能够抑制与对方侧连接器的连接所需要的插入力,提高连接作业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挠性导体42具有向嵌合方向X的后方侧弯曲成凸状的第一余量长度部42A和向嵌合方向X的前方侧弯曲成凸状的第二余量长度部42B,并通过这些第一余量长度部42A及第二余量长度部42B能够分散吸收来自电线44的外力。另外,由于第一余量长度部42A和第二余量长度部42B沿着嵌合方向X相互向相反方向弯曲,因此,特别能够使从电线44传递的沿着嵌合方向X的振动在第一余量长度部42A和第二余量长度部42B良好地衰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备:从壳体10的后方侧组装的上屏蔽罩61、从壳体10的下方侧组装的下屏蔽罩62、固定在下屏蔽罩62并覆盖电线44的导电性的屏蔽部件70。于是,连接器1能够通过简单的组装作业得到良好的电磁屏蔽效果。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形、改进等。此外,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数量、配置部位等则是任意的,并不被限定。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紧固连接在挠性导体42的连接端子43紧固连接在电线44的导体55上,但也可以采用将紧固连接在电线44的导体55上的端子和连接端子43通过螺栓、螺母联结的结构。
在此,将上述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分别简单总结为如下的[1]、[2]、[3]。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10),其具有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11);
盖(30),其组装在与所述嵌合部(11)相反侧的开口部(13a);
带端子电线(40),其安装在所述壳体(10),
所述带端子电线(40)具有:端子(雌端子41),其沿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X)固定在所述壳体;电线(44),其从所述壳体(10)向与所述嵌合方向(X)交叉的方向引出;挠性导体(42),其设置在所述端子(雌端子41)与所述电线(44)之间,
所述壳体(10)具有向所述嵌合方向(X)的后方侧突出设置,并使所述挠性导体(42)向所述嵌合方向(X)的后方侧弯曲成凸状的第一突起部(20),
所述盖(30)具有向所述嵌合方向(X)的前方侧突出设置,并使所述挠性导体(42)向所述嵌合方向(X)的前方侧弯曲成凸状的第二突起部(32)。
[2]如上述[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挠性导体(42)具有向所述嵌合方向(X)的后方侧弯曲成凸状的第一余量长度部(42A)和向所述嵌合方向(X)的前方侧弯曲成凸状的第二余量长度部(42B)。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上屏蔽罩(61),其从所述壳体(10)的后方侧组装;下屏蔽罩(62),其从所述壳体(10)的下方侧组装;导电性的屏蔽部件(电磁屏蔽编织部件70),其固定在所述下屏蔽罩(62),覆盖从所述壳体(10)引出的所述电线(44)。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具有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
盖,其组装在所述嵌合部的相反侧的开口部;
带端子电线,其安装在所述壳体,
所述带端子电线具有:沿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端子;从所述壳体向与所述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引出的电线;设置在所述端子与所述电线之间的挠性导体,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向与所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设置,使所述挠性导体向与所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成凸状,
所述盖具有第二突起部,该第二突起部向所述嵌合方向突出设置,使所述挠性导体向所述嵌合方向弯曲成凸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挠性导体具有向与所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成凸状的第一余量长度部和向所述嵌合方向弯曲成凸状的第二余量长度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上屏蔽罩,其以覆盖所述壳体的方式从后方侧组装;下屏蔽罩,其以覆盖所述壳体的电线导入部的方式从下方侧组装;导电性的屏蔽部件,其固定在所述下屏蔽罩,覆盖从所述壳体引出的所述电线。
CN202110690209.5A 2020-06-22 2021-06-22 连接器 Active CN1139041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07183A JP7104100B2 (ja) 2020-06-22 2020-06-22 コネクタ
JP2020-107183 2020-06-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4162A true CN113904162A (zh) 2022-01-07
CN113904162B CN113904162B (zh) 2023-07-25

Family

ID=79187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90209.5A Active CN113904162B (zh) 2020-06-22 2021-06-22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04100B2 (zh)
CN (1) CN11390416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6809A (ja) * 1999-09-09 2001-03-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15092441A (ja) * 2013-11-08 2015-05-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WO2015098488A1 (ja) * 2013-12-25 2015-07-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2016173967A (ja) * 2015-03-18 2016-09-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ストレート型コネクタ
JP2019110042A (ja) * 2017-12-19 2019-07-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67685B1 (ja) * 2013-11-11 2015-02-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64434B2 (ja) * 2016-03-01 2018-07-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の固定構造
JP6878241B2 (ja) * 2017-10-12 2021-05-26 株式会社Soken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6809A (ja) * 1999-09-09 2001-03-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15092441A (ja) * 2013-11-08 2015-05-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WO2015098488A1 (ja) * 2013-12-25 2015-07-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2016173967A (ja) * 2015-03-18 2016-09-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ストレート型コネクタ
JP2019110042A (ja) * 2017-12-19 2019-07-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4162B (zh) 2023-07-25
JP2022002194A (ja) 2022-01-06
JP7104100B2 (ja) 2022-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08026B2 (en) Waterproof structure
US9929491B2 (en) Live portion protection structure and connector
US9455525B2 (en) Connector with flexible conductive member to isolate terminal from vibrations in a wire
US7354297B2 (en) Connector fixing structure
EP2515386B1 (en) Insulating structure of l-shaped terminal
US9592775B2 (en) Wiring harness protector fixing structure
JP5307277B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US9966704B2 (en) Fixing structure of shield connector
JP6043577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11539149B2 (en) Terminal block with a removable busbar assembly
WO2014010741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JP5585106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09038114B (zh) 屏蔽罩和屏蔽连接器
US20200381861A1 (en)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CN110021846B (zh) 屏蔽连接器以及线束
US20220416478A1 (en) Shielded connector
JP2005026110A (ja) 導電路
JP6984492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3904162B (zh) 连接器
US11152736B1 (en) High voltage shielded connector
CN114447664A (zh) 连接器和包括该连接器的具有电线的连接器
JP7072406B2 (ja) シール部材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
US20240088600A1 (en) Device connector
KR101617386B1 (ko) 방수 커넥터용 하우징 조립체
CN118104085A (zh) 端子连接结构、连接器和连接导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