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2817B - 基板用连接器及固定构件 - Google Patents
基板用连接器及固定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582817B CN112582817B CN202011015042.4A CN202011015042A CN112582817B CN 112582817 B CN112582817 B CN 112582817B CN 202011015042 A CN202011015042 A CN 202011015042A CN 112582817 B CN112582817 B CN 1125828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g
- substrate
- fixing member
- fixing
- portio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7—Soldering or w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ounting Components In General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基板用连接器及固定构件,能够防止在焊接固定前壳体在电路基板上移动。基板用连接器具备壳体(10)和平板状的固定构件(40),固定构件(40)具有固定于壳体(10)的壳体固定部(41)及固定于电路基板(60)的基板固定部(50)。基板固定部(50)具有腿部(51),腿部(51)焊接固定于电路基板(60)的孔(61)内。腿部(51)在配置于电路基板(60)的孔(61)内的部分具有向板厚方向突出的形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基板用连接器及固定构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具备:接触件,构成为表面安装的端子部;和底座壳体,保持接触件。接触件与形成于印刷电路板的接触件焊盘连接。底座壳体具有定位柱,定位柱插入到形成于印刷电路板的开口。接触件通过定位柱插入到印刷电路板的开口而定位于印刷电路板。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也同样在壳体设置有用于相对于电路基板定位的结构。
专利文献3的连接器具备:接触件,焊接固定于基板的通孔;箱型的绝缘体,被引出接触件;以及固定构件,组装于固定构件收纳部,固定构件收纳部设置于绝缘体的两侧面。固定构件为平板状,具有收纳于固定构件收纳部的主体部和压入到基板的孔中的腿部。专利文献4的连接器也同样设置有腿部,腿部插入固定于基板的开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1623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1-51261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28565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1499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必须在壳体设置定位柱,设计上的制约变大。在专利文献3的情况下,固定构件的腿部焊接于基板的开口。由此,连接器固定于基板。在基板的开口的内表面与腿部之间形成有间隙。腿部能够在间隙内移动。因此,壳体能够在焊接固定前相对于基板移动。接触件有可能从对应的焊接图形错位。另一方面,当将基板的开口减小时,能够减小壳体相对于基板的移动量。但是,有可能焊料与腿部与开口之间的间隙减小相应地不向开口的内侧充分填充。
本公开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能够防止在焊接固定前壳体在电路基板上移动的基板用连接器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基板用连接器具备壳体和平板状的固定构件,
所述固定构件具有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壳体固定部及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基板固定部,
所述基板固定部具有腿部,所述腿部焊接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孔内,
所述腿部在配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孔内的部分具有向板厚方向突出的形状。
本公开的固定构件,
是具有固定于壳体的壳体固定部和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基板固定部的平板状的固定构件,
所述基板固定部具有腿部,所述腿部焊接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孔内,
所述腿部在配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孔内的部分具有向板厚方向突出的形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焊接固定前壳体在电路基板上移动的基板用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基板用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基板用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壳体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组装有固定构件的壳体的侧视剖视图。
图6是固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固定构件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在电路基板的各孔中插入有各腿部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9是第2实施例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11是实施例2的相当于图6的图。
图12是实施例2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3是实施例2的相当于图8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基板用连接器,
(1)具备壳体和平板状的固定构件,
所述固定构件具备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壳体固定部及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基板固定部,
所述基板固定部具有腿部,所述腿部焊接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孔内,
所述腿部在配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孔内的部分具有向板厚方向突出的形状。
有可能在腿部与电路基板的孔面之间在腿部的板厚方向空开较大间隙。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腿部的板厚尺寸增大,因此能够将腿部和电路基板的孔面的间隙减小。其结果是,能够良好地确保腿部被焊接固定的状态。另外,能够减小或者消除壳体沿着电路基板的板面移动的移动量。
(2)优选的是,在所述基板固定部排列设置有多个所述腿部,位于排列方向的两端的两个腿部中的一个腿部具有向板厚方向的一面侧突出的形状,另一腿部具有向板厚方向的另一面侧突出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一个腿部与电路基板的孔面之间的间隙能够在腿部的板厚方向的一面侧缩小,另一腿部与电路基板的孔面之间的间隙能够在腿部的板厚方向的另一面侧缩小。因为两个腿部位于各腿部的排列方向的两端,所以能够良好地防止壳体沿着电路基板的板面向腿部的板厚方向偏移。
(3)优选的是,在所述基板固定部排列设置有三个以上所述腿部,所有的腿部分别具有向板厚方向突出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当一个腿部具有向板厚方向的一面侧突出的形状,且另一腿部具有向板厚方向的另一面侧突出的形状时,能够成为如下结构:即使位于两个腿部之间的腿部向板厚方向的任一面侧突出,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壳体沿着电路基板的板面偏移。另外,能够将固定构件形成为在将固定构件组装到壳体时不具有方向性的形状。
(4)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具有沿着所述壳体固定部的板面配置的安装面,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安装面、且所述腿部的板厚方向的突出部通过的位置设置有凹槽。
根据该结构,在固定构件组装到壳体的过程中,通过腿部的突出部在凹槽内通过,能够避免腿部的突出部与壳体干涉。其结果是,能够良好地实现壳体的安装面沿着壳体固定部的板面配置的状态。
另外,关于本公开的固定构件,也按上述(1)~(3)记载。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8说明将本公开的基板用连接器及固定构件具体化的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1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各图的右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2、4~7中所表示的朝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左右方向与宽度方向同义,将图3、8中的上方定义为左方。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1的基板用连接器设置于电路基板60的板面(表面)上。基板用连接器具备壳体10、端子零件30以及固定构件40。壳体10能够与对方壳体70(参照图2)嵌合。
<壳体>
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图2所示,壳体10具备在前方开口的方筒状的罩部11。罩部11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后壁12和从后壁12的外缘向前方突出的嵌合部13。如图2所示,在后壁12以在前后贯穿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孔14(在图2中仅图示一个)。端子零件30压入安装于后壁12的各孔14。
如图1所示,嵌合部13具有:下壁15(参照图2),沿着电路基板60的板面配置;上壁16,与下壁15对置;以及一对侧壁17,与下壁15及上壁16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相连,以从电路基板60的板面立起的方式配置。如图3所示,两侧壁17的外表面沿着上下方向平坦(垂直)地形成。
如图4所示,两侧壁17的下端在比下壁15的下表面高一级的位置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延伸端部18。
如图3、图4所示,在嵌合部13的两侧壁17的外表面凹设有安装面26。安装面26沿着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配置。如图4所示,安装面26的上端面向上壁16,安装面26的下端面向延伸端部18。
嵌合部13的两侧壁17在安装面26的前后两侧具有前后的接纳部22。两接纳部22在上端部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阻挡面21。阻挡面21是对固定构件40的后述的卡止主体45进行阻挡的面。
两接纳部22在下端部具有伸出部27。安装面26的下端部通过伸出部27而比上端部缩窄宽度。
两接纳部22具有从壁厚方向外侧与安装面26对置地伸出的伸出缘部23。两接纳部22在前后的伸出缘部23间具有在前后方向架设的桥状的架设部24。
如图3所示,嵌合部13的两侧壁17在安装面26与架设部24之间具有俯视时为狭缝状的开口部20。开口部20沿着安装面26形成。开口部20成为供固定构件40的后述的壳体固定部41配置的区域。
在两侧壁17的安装面26中的一侧的安装面26(图4所示的安装面),在前端侧及前后方向中央侧的位置形成有凹槽28。在另一侧的安装面26(与图4所示的安装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在后端侧及前后方向中央侧的位置形成有凹槽28(参照图3)。各凹槽28从安装面26的上端形成到下端,在上方及下方开口。
如图3所示,在两侧壁17的开口部20中、一侧的架设部24(图3的下侧的架设部24)的内侧面,在后端侧及前后方向中央侧的位置形成有凹槽29。在两侧壁17的开口部20中、另一侧的架设部24(图3的上侧的架设部24)的内侧面,在前端侧及前后方向中央侧的位置形成有凹槽29。各凹槽29遍及架设部24的整个上下方向而形成。架设部24的下端在延伸端部18的下方开口。
各凹槽28、29形成为截面呈弧状。在各凹槽28、29中,固定构件40的后述的腿部51的突出部52通过。
如图3所示,在各开口部20中,两个凹槽28及两个凹槽29在俯视时以中心点C为中心成为点对称的配置。中心点C是在俯视时所表示的开口部20(固定构件40插入的区域)的中心(前后方向的中心且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
<端子零件>
端子零件30为导电金属制,成为呈销状或者突片状细长地延伸的形态。端子零件30在延伸方向中途的多个部位折弯,由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部分及后侧部分、和将这些连接并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部分构成。端子零件30的前侧部分在与对方壳体(省略图示)嵌合时与安装于对方壳体的对方端子零件(省略图示)电连接。端子零件30的后侧部分以沿着电路基板60的板面的方式配置,焊接到电路基板60的导电部62(参照图1、图2)而与其电连接。
<固定构件>
固定构件40为金属制,在整体上形成为平板状。如图1所示,固定构件40与两侧壁17各自相应地在罩部11组装有两个。
如图6、图7所示,固定构件40具有固定于壳体10的壳体固定部41和固定于电路基板60的基板固定部50。壳体固定部41为矩形板状。基板固定部50具有从壳体固定部41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的多个腿部51。各腿部51构成相互形状相同的突片状。腿部51借助在壳体固定部41的下端形成的圆弧部42而在前后排列配置有三个。如图5所示,腿部51插入到电路基板60的圆形的孔61内,并焊接固定。如图6所示,固定构件40的内外的板面从壳体固定部41到基板固定部50齐平地连续,除后述的突出部52之外平坦(垂直)地形成。
壳体固定部41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平板状的包覆部43、和位于包覆部43的前后方向(板宽方向)两侧的卡止部44。如图1、图5所示,包覆部43沿着安装面26配置。
如图6、图7所示,卡止部44沿着包覆部43的前后的两侧缘部成对,如图5所示,进入到对应的接纳部22并被接纳。如图6、图7所示,包覆部43的上端部形成为具有向前后两侧伸出的部分的卡止主体45(连结体)。如图5所示,卡止主体45嵌合插入到在接纳部22的上端向前后方向扩张的扩张部分。包覆部43在比卡止主体45靠下方具有圆形的孔40A。
固定构件40由卷成卷盘状的长尺寸的链状体(省略图示)制造。卡止主体45相当于链状体中的带状的连接部。孔40A相当于在将链状体送出时供爪(省略图示)钩挂的部分。卡止主体45的前后端面成为不电镀的断裂面。固定构件40中除卡止主体45的前后端面之外的部分成为镀敷面。
在现有的情况下,这种固定构件在链状体中借助连接部在载体连结有多个,通过将连接部切断而制造。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连接部相当于固定构件40的卡止主体45,包含于固定构件40中。因此,实施例1的固定构件40与现有的固定构件相比可减少制造时的材料费,可实现低成本化。
如图7所示,两卡止部44在前后两侧缘部的下端具有卡止突起46。卡止突起46成为朝向上方逐渐伸出的爪状的形态。如图7所示,在两卡止部44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向前后方向(板宽方向)的外侧伸出的伸出片47。伸出片47的下端向下倾斜。在两伸出片47的前后两侧缘部的上端具有卡止突起48。
<腿部的详细结构>
如图8所示,腿部51在配置于电路基板60的孔61内的部分具有向板厚方向突出的形状(突出部52)。所有的腿部51分别具有突出部52。突出部52以腿部51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且前后方向的中心最突出的方式弯曲。突出部52形成为与凹槽28、29对应的弧状截面。突出部52遍及腿部51的除顶端(后述的导入部53)之外的腿部51的上下方向上的整体而形成。突出部52例如通过用未图示的冲压机锻打腿部51的板面使其鼓出而形成。各腿部51在下端部具有朝向顶端缩窄的导入部53。在腿部51中,与形成突出部52的面相反侧的面成为向与突出部52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凹陷的形状。
如图8所示,在基板固定部50中,位于排列方向的两端的两个腿部51中的一个腿部51(前侧的腿部51)具有向板厚方向的一面侧(图8所示的箭头L所指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52。在基板固定部50中,位于排列方向的两端的两个腿部51中的另一腿部51(后侧的腿部51)具有向板厚方向的另一面侧(图8所示的箭头R所指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52。
如图8所示,在左侧(箭头L侧)的基板固定部50中,位于排列方向的中心的腿部51具有向板厚方向的另一面侧(图8所示的箭头R所指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52。另一方面,在右侧(箭头R侧)的基板固定部50中,位于排列方向的中心的腿部51具有向板厚方向的一面侧(图8所示的箭头L所指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52。
通过在腿部51设置突出部52,能够将腿部51的板厚尺寸增大。例如,如图8所示,在左侧(箭头L侧)的基板固定部50中,前侧的腿部51在与电路基板60的孔61之间形成间隙。在腿部51中没有形成突出部52的面(在图8中为右侧的板面)与孔61的孔面之间产生L方向的长度为G1的间隙。另一方面,在突出部52与孔61的孔面之间产生L方向的长度为G2的间隙。G2与G1相比,减小突出部52突出的长度量。这样,能够将腿部51的板厚尺寸增大,因此能够将腿部51和电路基板60的孔61的孔面的间隙在L方向上缩小。
而且,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在左侧(箭头L侧)的基板固定部50中,后侧的腿部51的突出部52在与孔61的孔面之间产生R方向的长度为G2的间隙。因此,能够将腿部51和电路基板60的孔61的孔面的间隙在R方向上缩小。
这样,能够用一个固定构件40减小壳体10相对于电路基板60的左右方向两侧的移动量。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壳体10沿着电路基板60的板面在腿部51的板厚方向(左右方向)偏移。
开口部20在前后方向的中心以对置的方式设置有凹槽28、29双方。因此,位于排列方向的中心的腿部51的突出部52的朝向不被限制,能够将固定构件40不管朝向地插入到壳体10。
<本实施例1的作用及效果>
在组装时,使固定构件40的前后的卡止部44从上方与侧壁17的前后的接纳部22对置,在该状态下,使固定构件40下降。于是,固定构件40的卡止部44以压入状态滑动插入到接纳部22。当固定构件40正规安装时,如图5所示,卡止主体45的下端抵接于阻挡面21,从而固定构件40的进一步的插入动作停止。包覆部43在内侧与安装面26面对面地配置,在外侧以能抵接于伸出缘部23的方式配置。各卡止突起46挤进并卡止于各伸出部27。各卡止突起48成为挤进各接纳部22的底壁面的状态。这样,固定构件40以防脱的状态固定于侧壁17。
如图1所示,罩部11载置于电路基板60的板面。各端子零件30的后端部沿着电路基板60的导电部62配置。两固定构件40的各腿部51被导入部53先引导而贯穿电路基板60的孔61进行配置。在各导电部62及各孔61预先实施膏状焊料。在该状态下进行回流焊接,各端子零件30与对应的导电部62连接。同时,两固定构件40的各腿部51也由焊料固定于电路基板60。
在进行回流焊接前,如上所述,壳体10通过各腿部51的突出部52设置成被电路基板60限制移动的状态。因此,可避免在回流焊接时壳体10相对于电路基板60错位。另外,各端子零件30分别与对应的焊膏良好地焊接。
如上所述,本公开的基板用连接器在基板固定部50具有腿部51,腿部51焊接固定到电路基板60的孔61内。腿部51在配置于电路基板60的孔61内的部分具有向板厚方向突出的突出部52。有可能在腿部51与电路基板60的孔61的孔面之间在腿部51的板厚方向空开较大间隙。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腿部51的板厚尺寸增大,因此能够将腿部51和电路基板60的孔61的孔面的间隙缩小。其结果是,能够良好地确保腿部51被焊接固定的状态。另外,能够将壳体10沿着电路基板60的板面移动的移动量减小或者消除。
本公开的基板用连接器,一个腿部51(前侧的腿部51)与电路基板60的孔61的孔面之间的间隙能够在腿部51的板厚方向的一面侧(图8的箭头L侧)缩小。另一腿部51(后侧的腿部51)与电路基板60的孔61的孔面之间的间隙能够在腿部51的板厚方向的另一面侧(图8的箭头R侧)缩小。因为这两个腿部51位于各腿部51的排列方向的两端,所以能够良好地防止壳体10沿着电路基板60的板面向腿部51的板厚方向偏移。
本公开的基板用连接器,一个腿部(前侧的腿部51)具有向板厚方向的一面侧(图8的箭头L侧)突出的形状。另一腿部(后侧的腿部51)具有向板厚方向的另一面侧(图8的箭头R侧)突出的形状。根据以上,成为如下结构:即使位于两个腿部51之间的腿部51向板厚方向的任一面侧突出,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壳体10沿着电路基板60的板面偏移。另外,在将固定构件40组装到壳体10时,能够消除固定构件40的方向性。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进行固定构件40的组装操作。
本公开的基板用连接器在固定构件40组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腿部51的突出部52在凹槽28、29内通过,从而能够避免腿部51的突出部52与壳体10干涉。其结果是,能够良好地实现壳体10的安装面26沿着壳体固定部41的板面配置的状态。
[实施例2]
图9~13是说明实施例2的基板用连接器的附图。实施例2中固定构件40的腿部51的形状及壳体10的凹槽的配置部位与实施例1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9所示,在两侧壁17的接纳部22,在前后两端侧及前后方向中央侧的位置形成有凹槽28。在两侧壁17的架设部24的内侧面,在前后两端侧及前后方向中央侧的位置形成有凹槽29。如图9所示,三个凹槽28及三个凹槽29在俯视时以中心点C为中心成为点对称的配置。
如图11~13所示,各腿部51具备一对突出部252和一对延伸部253。两突出部252为从腿部51的轴心部分分别向板厚方向两侧以截面呈矩形的方式突出的形状。两延伸部253为从腿部51的轴心部分分别向前后方向(板宽方向)两侧以截面呈矩形的方式突出的形状。两突出部252配置于腿部51的板宽方向中央部。两延伸部253配置于腿部51的板宽方向两侧。
在制造时,准备截面为矩形的腿部51的母材,该腿部51的母材的四个角部被未图示的冲压机锻打。由此,腿部51的母材的板宽方向中央部向板厚方向鼓出而形成两突出部252,且腿部51的母材的板宽方向两侧向板宽方向鼓出而形成两延伸部253。两突出部252及两延伸部253的各下端向下倾斜。在两突出部252及两延伸部253的各下端形成有导入部254。固定构件40在俯视时相对于前后方向的中心且左右方向的中心成为点对称的形状。因此,固定构件40能够不留意方向性地组装到开口部20。
通过在腿部51设置两突出部252,从而能够将腿部51的板厚尺寸增大。例如,如图13所示,在左侧(箭头L侧)的基板固定部50中,前侧的腿部51在与电路基板60的孔61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各突出部252与孔61的孔面之间分别产生长度为G3、G4的间隙。长度G3、G4与不形成两突出部252及两延伸部253的情况下的间隙(左右方向上的腿部51与孔61之间的间隙)相比要大。由此,能够将腿部51与电路基板60的孔61的孔面的间隙缩小。各腿部51的左右方向两侧(图13的两箭头方向)的移动量减小。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本发明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权利要求书内的所有变更,希望也包括如下述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1中,设置于腿部51的突出部52呈弯曲状突出,但是也可以为其他方式。例如,突出部52也可以为在剖视时从腿部51的前后方向的一端垂直折弯的形态。突出部52也可以为在剖视时从腿部51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垂直折弯的形态。突出部52也可以为在剖视时呈V字形突出的形态。
在上述实施例1、2中,腿部51也可以在固定构件40设置两个或者四个以上。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
11:罩部
12:后壁
13:嵌合部
14:孔
15:下壁
16:上壁
17:侧壁
18:延伸端部
20:开口部
21:阻挡面
22:接纳部
23:伸出缘部
24:架设部
26:安装面
27:伸出部
28、29:凹槽
30:端子零件
40:固定构件
40A:孔
41:壳体固定部
42:圆弧部
43:包覆部
44:卡止部
45:卡止主体
46:卡止突起
47:伸出片
48:卡止突起
50:基板固定部
51:腿部
52、252:突出部
53、254:导入部
60:电路基板
61:孔
62:导电部
70:对方壳体
253:延伸部
C:中心点
G1、G2、G3、G4:间隙长度
Claims (5)
1.一种基板用连接器,其中,
具备壳体和平板状的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具有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壳体固定部及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基板固定部,
所述基板固定部具有腿部,所述腿部焊接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孔内,
所述腿部在配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孔内的部分具有向板厚方向突出的形状,
在所述基板固定部排列设置有多个所述腿部,
在位于排列方向的两端的两个腿部中,一个腿部具有向板厚方向的一面侧突出的形状,另一腿部具有向板厚方向的另一面侧突出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用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基板固定部排列设置有三个以上所述腿部,
所有的腿部分别具有向板厚方向突出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用连接器,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沿着所述壳体固定部的板面配置的安装面,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安装面,在所述腿部的板厚方向的突出部通过的位置设置有凹槽。
4.一种固定构件,是具有固定于壳体的壳体固定部和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基板固定部的平板状的固定构件,其中,
所述基板固定部具有腿部,所述腿部焊接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孔内,
所述腿部在配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孔内的部分具有向板厚方向突出的形状,在所述基板固定部排列设置有多个所述腿部,
在位于排列方向的两端的两个腿部中,一个腿部具有向板厚方向的一面侧突出的形状,另一腿部具有向板厚方向的另一面侧突出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构件,其中,
在所述基板固定部排列设置有三个以上所述腿部,
所有的腿部分别具有向板厚方向突出的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79578A JP2021057203A (ja) | 2019-09-30 | 2019-09-30 | 基板用コネクタ及び固定部材 |
JP2019-179578 | 2019-09-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82817A CN112582817A (zh) | 2021-03-30 |
CN112582817B true CN112582817B (zh) | 2022-11-15 |
Family
ID=75119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15042.4A Active CN112582817B (zh) | 2019-09-30 | 2020-09-24 | 基板用连接器及固定构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1057203A (zh) |
CN (1) | CN11258281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3122821A (ja) * | 2022-02-24 | 2023-09-05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62380A (ja) * | 1990-10-26 | 1992-06-05 | Amp Japan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TW441876U (en) * | 1993-12-08 | 2001-06-16 | Molex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mounting o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JP2003132971A (ja) * | 2001-10-24 | 2003-05-09 | Molex Inc | 基板用コネクタ |
CN106663886A (zh) * | 2014-06-27 | 2017-05-10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带端子印制电路板 |
CN107017487A (zh) * | 2015-12-04 | 2017-08-04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基板用连接器 |
CN109755778A (zh) * | 2017-11-07 | 2019-05-14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基板用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23449B2 (ja) * | 1998-11-18 | 2002-09-09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半導体用ソケット |
DE102007014356A1 (de) * | 2007-03-26 | 2008-10-02 | Robert Bosch Gmbh | Pin zum Einsetzen in eine Aufnahmeöffnung einer Leiterplatte und Verfahren zum Einsetzen eines Pin in eine Aufnahmeöffnung einer Leiterplatte |
CN202737145U (zh) * | 2012-07-06 | 2013-02-13 | 特通科技有限公司 | 连接器的接脚结构 |
JP2015078931A (ja) * | 2013-10-17 | 2015-04-23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KR101442008B1 (ko) * | 2014-03-11 | 2014-09-24 | 에스디(주) | 전기접점이 우수한 인쇄회로기판과 터미널 핀의 결합구조 |
CN208508025U (zh) * | 2018-06-05 | 2019-02-15 | 矢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板端连接器 |
CN208862290U (zh) * | 2018-09-12 | 2019-05-14 | 深圳市爱特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强度的防呆线对板连接插座 |
-
2019
- 2019-09-30 JP JP2019179578A patent/JP2021057203A/ja active Pending
-
2020
- 2020-09-24 CN CN202011015042.4A patent/CN11258281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62380A (ja) * | 1990-10-26 | 1992-06-05 | Amp Japan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TW441876U (en) * | 1993-12-08 | 2001-06-16 | Molex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mounting o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JP2003132971A (ja) * | 2001-10-24 | 2003-05-09 | Molex Inc | 基板用コネクタ |
CN106663886A (zh) * | 2014-06-27 | 2017-05-10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带端子印制电路板 |
CN107017487A (zh) * | 2015-12-04 | 2017-08-04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基板用连接器 |
CN109755778A (zh) * | 2017-11-07 | 2019-05-14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基板用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82817A (zh) | 2021-03-30 |
JP2021057203A (ja) | 2021-04-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842528A (en) | Solder post retention means | |
US6986670B2 (en) | Low-profile connector | |
US8308492B2 (en)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
US8235733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 | |
US7588443B2 (en) |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JP5912632B2 (ja) | コネクタ | |
US5735696A (en) | Right-angle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with anti-wic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erminal for same | |
CN108390173B (zh) | 基板用连接器 | |
US8848387B2 (en) | Shield case,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
JP2004055463A (ja) | コネクタ | |
JP7380930B2 (ja) | コネクタ | |
US20090156048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tact Insertion Guide | |
US20140302723A1 (en) |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12582817B (zh) | 基板用连接器及固定构件 | |
KR19980702909A (ko) | 전기 리셉터클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위한 스프링컨택트 | |
JP7229244B2 (ja) | プラグコネクタ | |
JP2018085273A (ja) | コンタクト、コネクタ部材、コネクタ及び被接続部材 | |
JP5090508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KR20060048136A (ko) | 기판취부형 전기커넥터 | |
JP7465654B2 (ja) | 可動コネクタ及び可動コネクタ用の端子の製造方法 | |
WO2019188027A1 (ja) | コネクタ | |
JPH09213432A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電気コネクタ | |
EP1850421B1 (en) | Reinforcing tab,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tructure of connecting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 |
JP3784450B2 (ja) | リセプタクル型端子 | |
CN115775999A (zh) | 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