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82459A - 工程机械 - Google Patents

工程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82459A
CN112482459A CN202010923511.6A CN202010923511A CN112482459A CN 112482459 A CN112482459 A CN 112482459A CN 202010923511 A CN202010923511 A CN 202010923511A CN 112482459 A CN112482459 A CN 1124824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vertical plate
hose
hydraulic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235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82459B (zh
Inventor
塚口晶仁
前田幸平
岩崎宪治
山本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Ti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Tierr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Tierra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Tierr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824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824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824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824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 E02F3/32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working downwardly and towards the machine, e.g. with backho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02F3/38Cantilever beams, i.e. boo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s, geometry or materials used for booms; Dipper-ar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s, geometry or materials used for dipper-arms; Bucket-ar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02F3/42Drives for dippers, buckets, dipper-arms or bucket-arms
    • E02F3/425Drive systems for dipper-arms, backhoe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回转框架(8)具备:底板(10);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间隔地竖立设置在底板(10)上的左纵板(11)、右纵板(12);以及设于底板(10)的前侧且连结左纵板(11)、右纵板(12)间的前板(13),在回转框架(8)设有控制阀(30)。并且,在回转框架(8)设有位于前板(13)的后侧并连结左纵板(11)与右纵板(12)之间的加强板(14),加强板(14)包括:在与底板(10)的上表面之间确保间隙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板部(14A);以及从平板部(14A)的前侧向斜上方倾斜的倾斜板部(14B)。在底板(10)与加强板(14)之间形成有收纳液压软管(31、32)的软管收纳部(15)。

Description

工程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液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尤其涉及具备具有底板以及左、右纵板的回转框架的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一般地,作为工程机械的代表例的液压挖掘机构成为具备:能够自行的下部行驶体;经由回转装置能够回转地搭载在下部行驶体上的上部回转体;以及设置在上部回转体的前侧的作业装置。上部回转体构成为包括:供构成作业装置的起重臂的基底部安装的回转框架;设置在回转框架的左前侧的驾驶室;以及安装在回转框架的后端的配重。
上部回转体的成为基座的回转框架具有:安装有回转装置的平板状的底板;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间隔地竖立设置在底板上的左纵板及右纵板;以及竖立设置在底板上且连结左、右纵板间的前板。在左、右纵板的前侧安装有起重臂的基底部。在此,回转框架的前板形成为具有从底板立起的立起部、从立起部的上端向后方上方延伸的倾斜部、以及从倾斜部的顶部向后方下方延伸的后面部的山形状。由此,前板连结左、右纵板间,并且与上述左、右纵板一起构成承受从作业装置传递的挖掘反作用力等负载的强度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964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有通过扩大设于液压挖掘机的作业装置的作业范围来提高挖掘作业等的作业效率的需求。为了实现该需求,考虑使回转框架的作业装置安装部比现状的机种更向前方延伸。另一方面,在一般的液压挖掘机中,控制压力油相对于作业装置的液压缸(前部用液压驱动器)的供排的控制阀配置在回转框架的左、右纵板间。连接控制阀与前部用液压驱动器之间的多个液压软管配置为在左、右纵板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因此,为了扩大作业装置的作业范围,在使回转框架的作业装置安装部向前方延伸的情况下,在左、右纵板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液压软管的长度增大。
针对于此,专利文献1的回转框架中,前板的后面部朝向后方向斜下方倾斜,因此挖掘作业时从作业装置落下的土砂沿前板的后面部流向后方。由此,从作业装置落下的土砂容易碰撞到在左、右纵板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液压软管,不仅液压软管、回转装置被土砂弄脏,而且还有因土砂的碰撞而损伤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其能够保护配置在回转框架的左、右纵板间的液压软管免受土砂的影响。
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的本发明适用于如下工程机械,其包括:能够自行的下部行驶体;具有成为基座的回转框架且能够回转地搭载于上述下部行驶体上的上部回转体;以及安装在上述上部回转体且由前部用液压驱动器驱动的作业装置,上述回转框架具备:底板;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间隔地竖立设置在上述底板上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纵板及右纵板;以及设于上述底板的前侧且连结上述左纵板与上述右纵板之间的前板,在上述回转框架设有控制压力油相对于上述前部用液压驱动器的供排的控制阀。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回转框架设有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位于上述前板的后侧并连结上述左纵板与上述右纵板之间,上述加强部件在与上述底板的上表面之间确保间隙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与上述前板接合,在上述底板与上述加强部件之间形成有软管收纳部,该软管收纳部收纳连接上述控制阀与上述前部用液压驱动器之间的液压软管。
根据本发明,即使土砂从作业装置落下,也能够由加强部件的平板部承接该土砂。因此,能够抑制从作业装置落下的土砂碰撞到收纳在底板与加强部件之间的软管收纳部的液压软管,能够保护液压软管免受土砂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液压挖掘机的回转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以拆下盖体的状态表示中央框架的底板、左纵板、右纵板、前板、加强板、上侧开口部、盖体等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以拆下左纵板的状态表示底板、右纵板、前板、加强板等的局部剖切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底板、左纵板、右纵板、前板、加强板、回转马达、控制阀、液压软管等的局部剖切的俯视图。
图6是从图5中的箭头VI-VI方向观察底板、右纵板、前板、加强板、回转马达、液压软管等的剖视图。
图中:
1—液压挖掘机,2—下部行驶体,3A—回转马达,4—上部回转体,5—作业装置,5A—起重臂,5A1—起重臂安装销,5E—悬臂缸(前部用液压驱动器),5F—铲斗缸(前部用液压驱动器),8—回转框架,10—底板,11—左纵板,12—右纵板,13—前板,13C—下端,13D—上端,14—加强板(加强部件),14A—平板部,14B—倾斜板部,14C—前端,14D—接合部,14E—后端,15—软管收纳部,16—切口部,17—上侧开口部,18—下侧开口部,19—软管插通部,30—控制阀,31、32—液压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履带式的液压挖掘机为例,参照图1至图6对本发明的工程机械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将液压挖掘机的行驶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与液压挖掘机的行驶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来进行说明。
在图中,作为工程机械的代表例的液压挖掘机1具备: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自行的履带式的下部行驶体2;以及经由回转装置3能够回转地搭载在下部行驶体2上的上部回转体4。在上部回转体4的前侧设有进行土砂的挖掘作业等的作业装置(前部)5。
下部行驶体2具备成为基座的车架2A。车架2A具备:具有左、右前腿2B1(仅图示左侧)以及左、右后腿2B2(仅图示左侧),且从上方观察形成为X型的车中央框架2B;设置在左侧的前腿2B1及左侧的后腿2B2的前端,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侧框架2C;以及设置在右侧的前腿以及右侧的后腿的前端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侧框架(均未图示)。
在左侧框架2C以及右侧框架的前后方向的一侧分别设有浮动轮2D,在前后方向的另一侧分别设有驱动轮2E。在浮动轮2D和驱动轮2E卷装有履帯2F,通过由驱动轮2E驱动履帯2F,从而下部行驶体2行驶。
作业装置5构成为包括:能够转动地安装于后述的回转框架8的前侧的起重臂5A;能够转动地安装于起重臂5A的前端的悬臂5B;以及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悬臂5B的前端的铲斗5C。另外,作业装置5具备作为前部用液压驱动器的起重臂缸5D、悬臂缸5E、铲斗缸5F,作业装置5由上述起重臂缸5D、悬臂缸5E、铲斗缸5F驱动。
上部回转体4经由回转装置3而能够回转地搭载于下部行驶体2的车架2A,在下部行驶体2上进行回转动作。上部回转体4构成为包括:成为基座的后述的回转框架8;设置在回转框架8的左前侧的驾驶室6;以及设置在回转框架8的后端的配重7。驾驶室6划分出供操作员搭乗的操作室,在驾驶室6的内部设有供操作员就座的驾驶席、行驶用的操作杆踏板装置、作业用的操作杆装置(均未图示)。
以下,对液压挖掘机1所使用的回转框架8进行说明。回转框架8经由回转装置3而安装在车架2A上。如图2所示,回转框架8包括:位于中央前侧的中央框架9;位于中央后侧的尾部框架20;位于中央框架9及尾部框架20的左侧的左侧框架23;以及位于中央框架9及尾部框架20的右侧的右侧框架28。
中央框架9构成回转框架8的中央前侧。如图3所示,中央框架9构成为包括平板状的底板10、左纵板11及右纵板12、前板13、以及加强板14。左纵板11、右纵板12在左右方向上具有恒定的间隔地竖立设置在底板10上,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前板13设置在底板10的前侧,连结左纵板11与右纵板12之间。
中央框架9的底板10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厚壁的钢板形成。底板10的前端10A延伸至比后述的前侧驾驶室支撑部件25的前端更靠前方(参照图5)。在底板10的回转中心位置形成有接头安装孔10B,在该接头安装孔10B内配置有中心接头(未图示)。在底板10的接头安装孔10B的右前侧形成有马达安装孔10C(参照图4)。在该马达安装孔10C安装有回转装置3的回转马达3A,回转马达3A在左纵板11与右纵板12之间配置在底板10上。另外,在底板10的下表面安装有回转装置3的回转轮3B(参照图1)。
左纵板11垂直地竖立设置在底板10的上表面,遍及底板10的前端10A至后端10D的整个区域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右纵板12垂直地竖立设置在底板10的上表面,具有恒定的间隔地与左纵板11相面对并且遍及底板10的前端10A至后端10D的整个区域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左纵板11与右纵板12隔着回转马达3A而相互平行地配置。
左纵板11的前端侧位于比底板10的前端10A稍微靠后方并成为以山形状隆起的起重臂安装托架11A,右纵板12的前端侧也位于比底板10的前端10A稍微靠后方并成为以山形状隆起的起重臂安装托架12A。构成作业装置5的起重臂5A的基底部使用起重臂安装销5A1而能够转动地销结合于上述左纵板11、右纵板12的起重臂安装托架11A、12A(图6参照)。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例如与日本特开2010-196408号公报的液压挖掘机相比较,供作业装置5安装的起重臂安装托架11A向前方延伸,相应地,成为作业装置5的作业范围增大的结构。另一方面,左纵板11以及右纵板12的后端分别从底板10的后端10D向后方突出,与后述的后纵板22的左后纵板22A以及右后纵板22B接合。
前板13设于底板10的前侧,连结左纵板11与右纵板12之间。如图4以及图6所示,前板13通过折弯钢板材等而形成,具有:从底板10的上表面向铅垂上方立起的立起板13A;以及从立起板13A的上端朝向后方向斜上方倾斜的倾斜板13B。前板13(立起板13A)的下端13C与底板10的上表面接合。前板13的左端部与左纵板11接合,前板13的右端部与右纵板12接合。前板13(倾斜板13B)的上端13D配置在比下端13C靠后方。
在前板13的前面侧设有左、右一对缸安装板13E。一对缸安装板13E具有比左纵板11与右纵板12的间隔小的间隔,并在左右方向上相面对,且从前板13向前方伸出。构成作业装置5的起重臂缸5D的底部侧使用连结销(未图示)而能够转动地销结合于一对缸安装板13E。
作为加强部件的加强板14设置在前板13的后侧,连结左纵板11与右纵板12之间。如图4以及图6所示,加强板14通过折弯钢板材等而形成,由平板部14A和倾斜板部14B构成,该平板部14A在与底板10的上表面之间确保间隙并在上下方向上相面对且上前后方向上延伸,该斜板部14B从平板部14A的前侧向斜上方倾斜。加强板14的左端缘通过焊接等而接合于纵板11,加强板14的右端缘通过焊接等而接合于右纵板12。另外,加强板14(倾斜板部14B)的前端14C通过焊接等而接合于前板13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
由此,能够由加强板14提高支撑作业装置5的中央框架9的左纵板11、右纵板12以及前板13的强度。并且,在底板10与加强板14之间,形成有由底板10、左纵板11、右纵板12、加强板14围成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软管收纳部15。在该软管收纳部15内收纳有后述的液压软管31、32。
在此,加强板14的前端14C与前板13的接合部14D配置在连结作业装置5的起重臂5A与左纵板11、右纵板12之间的成为起重臂安装销5A1的下侧的范围(参照图6)。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左纵板11、右纵板12、前板13以及加强板14对作业装置5的支撑强度,能够可靠地承受挖掘作业时从作业装置5传到回转框架8的挖掘反作用力等的负载。
加强板14的平板部14A以在与底板10的上表面之间确保恒定的间隔的状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平板部14A的后端14E到达至回转马达3A的后部侧。由此,即使在挖掘作业时土砂从作业装置5落下,也能够由加强板14承接该土砂,能够抑制土砂碰撞到收纳在软管收纳部15内的液压软管31、32。
切口部16设置在平板部14A的后端14E。如图5所示,切口部16通过从后端14E朝向前方将平板部14A切口成V字型而形成,以免平板部14A与回转马达3A在上下方向上干涉。因此,在相对于底板10的马达安装孔10C在上下方向上安装、拆下回转马达3A时,回转马达3A通过切口部16,由此能够抑制回转马达3A与平板部14A的干涉。
上侧开口部17设置在加强板14的平板部14A。上侧开口部17位于比切口部16靠前侧并形成于平板部14A,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如图3以及图5所示,上侧开口部17由长方形的盖体17B封闭,该长方形的盖体17B使用螺栓17A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平板部14A。因此,在由盖体17B封闭了上侧开口部17的状态下,从作业装置5落下的土砂堆积在加强板14的平板部14A上。
下侧开口部18设置在底板10的前侧。下侧开口部18配置在底板10中比前板13的下端13C所接合的部位靠后侧、而且配置在比加强板14的上侧开口部17靠前侧,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因此,下侧开口部18由前板13的倾斜板13B从上方覆盖(参照图5)。在此,下侧开口部18配置在比构成回转装置3的回转轮3B的外周缘靠径向的外侧、而且配置在构成下部行驶体2的X型的车中央框架2B的左、右前腿2B1间的空间上。
因此,在液压挖掘机1停止的状态下,通过拆下上侧开口部17的盖体17B,能够将堆积在加强板14(平板部14A)的上表面的土砂通过上侧开口部17向底板10上排出、并且通过下侧开口部18向底板10的下方排出。该情况下,下侧开口部18配置在比回转轮3B的外周缘靠径向的外侧、而且配置在构成X型的车中央框架2B的左、右前腿2B1间的空间上。由此,通过下侧开口部18而排出到底板10的下方的土砂通过车中央框架2B的左、右前腿2B1间而向地面落下。
软管插通部19设置在构成加强板14的倾斜板部14B的前端14C侧。软管插通部19通过以向平板部14A侧凹入的方式切掉倾斜板部14B的前端14C而形成。由此,倾斜板部14B的前端14C以隔着软管插通部19而分支成两叉状的状态接合于前板13的倾斜板13B。因此,在倾斜板部14B的前端14C与前板13的倾斜板13B的接合部,形成有软管插通部19的开口部,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软管插通部19插通多个液压软管31、32的中途部位。该情况下,软管插通部19设置在比前板13的上端13D靠前侧,由前板13的倾斜板13B从上方覆盖。由此,能够利用倾斜板13B抑制从作业装置5落下的砂通过软管插通部19而落下至加强板14的下侧。
尾部框架20设置在中央框架9的后侧。如图2所示,尾部框架20构成为包括平板状的后底板21、和竖立设置于后底板21上的后纵板22。后纵板22具备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间隔地相面对的左后纵板22A和右后纵板22B。在左后纵板22A的前端设有朝向右后纵板22B屈曲成L字型的左横板部22A1,在右后纵板22B的前端设有朝向左后纵板22A屈曲成L字型的右横板部22B1。后底板21的前端与构成中央框架9的底板10的后端10D接合。左后纵板22A的左横板部22A1与构成中央框架9的左纵板11的后端接合,右后纵板22B的右横板部22B1与构成中央框架9的右纵板12的后端接合。
在左后纵板22A的后部上端设有平板状的上凸缘板22C,在右后纵板22B的后部上端也设有平板状的上凸缘板22D。在上述左、右上凸缘板22C、22D安装有配重7。另外,在左后纵板22A的右侧面,在前后方向上隔离地安装有两个发动机支撑托架22E,在右后纵板22B的右侧面也在前后方向上隔离地安装有两个发动机支撑托架22F。在这些发动机支撑托架22E、22F,经由防振座安装有发动机(均未图示)。
左侧框架23设置在中央框架9与尾部框架20的连结体的左侧。左侧框架23例如由剖面D字型的D型框架构成,在与从中央框架9以及尾部框架20向左方向突出的多个左伸出梁24的前端接合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中央框架9与左侧框架23之间设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侧驾驶室支撑部件25;以及在左右方向上隔离地配置在前侧驾驶室支撑部件25的后侧的左后侧驾驶室支撑部件26、右后侧驾驶室支撑部件27,利用上述前侧驾驶室支撑部件25以及左后侧驾驶室支撑部件26、右后侧驾驶室支撑部件27,并经由防振座(未图示)支撑驾驶室6。
右侧框架28设置在中央框架9与尾部框架20的连结体的右侧。右侧框架28例如由剖面D字型的D型框架构成,在与从中央框架9以及尾部框架20向右方向突出的多个右伸出梁29的前端接合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控制阀30设置在中央框架9的底板10上。如图5所示,控制阀30位于中央框架9的左纵板11与右纵板12之间、而且比回转装置3的回转马达3A靠后侧,并搭载在底板10上。控制阀30针对包括构成作业装置5的起重臂缸5D、悬臂缸5E、铲斗缸5F(前部用液压驱动器)的各种液压驱动器,控制来自液压泵(未图示)的压力油的供排。
因此,控制阀30与悬臂缸5E之间经由包括两根液压软管31的液压管路而连接,控制阀30与铲斗缸5F之间经由包括两根液压软管32的液压管路而连接。另外,悬臂缸5E以及铲斗缸5F以外的其它液压驱动器与控制阀30之间也经由多个液压管路而连接。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液压软管31的一端31A与控制阀30连接,液压软管31例如沿左纵板11中与右纵板12相面对的内侧面向前板13延伸。并且,液压软管31的另一端31B沿前板13的倾斜板13B向后方折回之后,穿过加强板14的软管插通部19而向前板13的上端13D侧导出,并与固定于起重臂5A的背面的液压配管(未图示)连接。另一方面,液压软管32的一端32A与控制阀30连接,液压软管32例如沿右纵板12中与左纵板11相面对的内侧面向前板13延伸。并且,液压软管32的另一端32B沿前板13的倾斜板13B向后方折回之后,穿过加强板14的软管插通部19而向前板13的上端13D侧导出,并与固定于起重臂5A的背面的液压配管(未图示)连接。
液压软管31、32的中途部位收纳在形成于底板10与加强板14之间的软管收纳部15内。由此,即使在挖掘作业时土砂从作业装置5落下,该土砂也由加强板14承接,因此能够抑制从作业装置5落下的土砂碰撞到收纳在软管收纳部15内的液压软管31、32。
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以下对液压挖掘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
操作员搭乘于驾驶室6并就座于驾驶席,例如操作行驶用的操作杆踏板装置。由此,下部行驶体2被驱动,通过液压挖掘机1前进或者后退而能够自行至作业现场。若液压挖掘机1到达作业现场,则操作员通过操作作业用的操作杆装置,从而能够一边使上部回转体4回转、一边使用作业装置5进行土砂的挖掘作业等。
在此,在进行使用了作业装置5的挖掘作业时,对支撑作业装置5的回转框架8的左纵板11、右纵板12以及前板13作用挖掘反作用力产生的较大的负载。但是,左纵板11与右纵板12之间由配置在前板13的后侧的加强板14进一步连结,加强板14的前端14C与前板13接合。由此,能够提高左纵板11、右纵板12、前板13以及加强板14对作业装置5的支撑强度。其结果,回转框架8能够可靠地承受挖掘作业时从作业装置5传递的振动等引起的对回转框架8的负载,能够稳定地支撑作业装置5。
另一方面,在挖掘作业时,土砂从作业装置5朝向回转框架8(中央框架9)的前侧落下。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板10与加强板14之间形成有由底板10、左纵板11、右纵板12、加强板14围成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软管收纳部15。因此,能够将连接控制阀30与悬臂缸5E之间的构成液压管路的一部分的液压软管31的中途部位、和连接控制阀30与铲斗缸5F之间的构成液压管路的一部分的液压软管32的中途部位分别收纳在软管收纳部15内。由此,能够由加强板14承接挖掘作业时从作业装置5落下的土砂。其结果,扩大了作业装置5的作业范围,通过使安装有作业装置5的起重臂安装托架11A向前方伸展,而配置在左纵板11、右纵板12间的液压软管31、32的长度增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土砂碰撞到液压软管31、32,保护液压软管31、32。
而且,在与前板13接合的加强板14(倾斜板部14B)的前端14C,形成有软管插通部19。因此,将收纳在软管收纳部15内的液压软管31、32的另一端31B、32B侧穿过加强板14的软管插通部19而向前板13的上端13D侧导出之后,能够将液压软管31、32的另一端31B、32B自然地与固定于起重臂5A的背面的液压配管(未图示)连接。其结果,能够提高使用液压软管31、32连接固定在起重臂5A的背面的液压配管与控制阀30之间时的作业性。
该情况下,软管插通部19设置在比前板13的上端13D靠前侧,由前板13的倾斜板13B从上方覆盖。由此,能够由前板13的倾斜板13B抑制从作业装置5落下的土砂通过软管插通部19而向加强板14的下侧落下。其结果,能够防止土砂碰撞到收纳在软管收纳部15内的液压软管31、32,保护液压软管31、32。
接着,在使用了作业装置5的挖掘作业结束之后,进行除去(清扫)堆积在加强板14的平板部14A上的土砂的清扫作业。在进行该清扫作业的情况下,从设于加强板14的平板部14A的上侧开口部17拆下盖体17B,敞开上侧开口部17。在该状态下,例如使用高压清洗机从平板部14A的后侧冲走土砂,冲走的土砂通过上侧开口部17而向下方(底板10侧)落下。形成于底板10的下侧开口部18设置在比上侧开口部17靠前侧,因此通过上侧开口部17而落下到底板10侧的土砂原样被冲走至底板10的下侧开口部18之后,通过下侧开口部18而向地面排出。该情况下,下侧开口部18配置在比回转轮3B的外周缘靠径向的外侧、而且配置在构成X型的车中央框架2B的左、右前腿2B1间的空间上。其结果,通过下侧开口部18而排出到底板10的下方的土砂能够通过车中央框架2B的左、右的前腿2B1间而向地面排出,车中央框架2B等不会被排出的土砂弄脏,能够迅速地进行清扫作业。
接着,为了进行对回转马达3A的维护,例如在从底板10拆下回转马达3A的情况下,在拆下将回转马达3A连结于底板10的螺栓等的状态下,向上方抬起回转马达3A。该情况下,在加强板14(平板部14A)的后端14E,以位于回转马达3A的上侧的方式形成有V字型的切口部16。其结果,从底板10向上方抬起的回转马达3A通过切口部16而能够不与加强板14干涉地从底板10拆下,从而能够提高对回转马达3A的维护的作业性。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液压挖掘机1的回转框架8具备:底板10;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间隔地竖立设置在底板10上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纵板11、右纵板12;以及设置在底板10的前侧且连结左纵板11与右纵板12之间的前板13,在回转框架8设有控制压力油相对于前部用液压驱动器的供排的控制阀30。并且,在回转框架8设有加强板14,该加强板14位于前板13的后侧并连结左纵板11与右纵板12之间,加强板14在与底板10的上表面之间确保间隙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与前板13接合,在底板10与加强板14之间形成有软管收纳部15,该软管收纳部15收纳连接控制阀30与前部用液压驱动器之间的液压软管31、32。
根据该结构,利用构成回转框架8的左纵板11、右纵板12、前板13以及加强板14,能够提高作业装置5的支撑强度。其结果,能够可靠地承受挖掘作业时从作业装置5传到回转框架8的挖掘反作用力等负载,能够稳定地支撑作业装置5。另外,能够在底板10与加强板14之间形成由底板10、左纵板11、右纵板12、加强板14围成的软管收纳部15。因此,能够在软管收纳部15内收纳连接控制阀30与悬臂缸5E之间的构成液压管路的一部分的液压软管31、以及连接控制阀30与铲斗缸5F之间的构成液压管路的一部分的液压软管32的中途部位。其结果,能够由加强板14承接挖掘作业时从作业装置5落下的土砂,能够防止土砂碰撞到液压软管31、32。
在实施方式中,在加强板14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上侧开口部17,在底板10设有下侧开口部18,该下侧开口部18位于比安装有前板13的部位靠后侧而且比上侧开口部17靠前侧并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上侧开口部17将堆积在加强板14上的土砂向底板10上排出,并且通过下侧开口部18向底板10的下方排出。
在实施方式中,加强板14由平板部14A和倾斜板部14B构成,该平板部14A在与底板10的上表面之间确保间隙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该倾斜板部14B从平板部14A的前侧向斜上方倾斜且前端14C与前板13接合,在倾斜板部14B设有软管插通部19,该软管插通部19供液压软管31、32从软管收纳部15沿前板13插通。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收纳在软管收纳部15内的液压软管31、32的另一端31B、32B侧穿过加强板14的软管插通部19而向前板13的上端13D侧导出,并将液压软管31、32的另一端31B、32B自然地与固定于起重臂5A的背面的液压配管(未图示)连接。
在实施方式中,在底板10安装有回转马达3A,该回转马达3A位于左纵板11与右纵板12之间并使上部回转体4回转,在加强板14的后端14E设有切口部16,该切口部16用于在相对于底板10安装、拆下回转马达3A时供回转马达3A通过。根据该结构,在相对于底板10在上下方向上安装、拆下回转马达3A时,回转马达3A能够在切口部16通过。因此,在相对于底板10在上下方向上安装、拆下回转马达3A时,回转马达3A与加强板14不会干涉,能够顺畅地进行回转马达3A的安装、拆下。
在实施方式中,前板13的上端13D配置在比安装于底板10的下端13C靠后方,构成加强板14的倾斜板部14B的软管插通部19设置在比前板13的上端13D靠前侧。根据该结构,能够由前板13的倾斜板13B从上方覆盖软管插通部19,能够抑制从作业装置5落下的土砂通过软管插通部19向加强板14的下侧落下。其结果,能够防止土砂碰撞到收纳在软管收纳部15内的液压软管31、32,保护液压软管31、32。
在实施方式中,构成作业装置5的起重臂5A的基底部使用起重臂安装销5A1而销结合于左纵板11以及右纵板12,加强板14的前端14C与前板13的接合部14D配置在成为起重臂安装销5A1的下侧的范围。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左纵板11、右纵板12、前板13以及加强板14对作业装置5的支撑强度,能够可靠地承受挖掘作业时从作业装置5传到回转框架8的挖掘反作用力等负载。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构成加强板14的平板部14A和倾斜板部14B通过折弯钢板材等而形成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使用焊接等方法接合两张板体,来形成具有平板部和倾斜板部的加强板。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具有履帯2F的下部行驶体2的履带式的液压挖掘机1。但是,本发明不必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轮式的液压挖掘机等其它工程机械。

Claims (6)

1.一种工程机械,包括:能够自行的下部行驶体;具有成为基座的回转框架且能够回转地搭载于上述下部行驶体上的上部回转体;以及安装在上述上部回转体且由前部用液压驱动器驱动的作业装置,
上述回转框架具备:底板;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间隔地竖立设置在上述底板上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纵板及右纵板;以及设于上述底板的前侧且连结上述左纵板与上述右纵板之间的前板,
在上述回转框架设有控制压力油相对于上述前部用液压驱动器的供排的控制阀,
上述工程机械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回转框架设有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位于上述前板的后侧并连结上述左纵板与上述右纵板之间,
上述加强部件在与上述底板的上表面之间确保间隙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与上述前板接合,
在上述底板与上述加强部件之间形成有软管收纳部,该软管收纳部收纳连接上述控制阀与上述前部用液压驱动器之间的液压软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加强部件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上侧开口部,
在上述底板设有下侧开口部,该下侧开口部位于比安装有上述前板的部位靠后侧而且比上述上侧开口部靠前侧,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件包括:
平板部,其在与上述底板的上表面之间确保间隙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
倾斜板部,其从上述平板部的前侧向斜上方倾斜,前端与上述前板接合,
在上述倾斜板部设有软管插通部,该软管插通部供上述液压软管从上述软管收纳部沿上述前板插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板安装有回转马达,该回转马达位于上述左纵板与上述右纵板之间并使上述上部回转体回转,
在上述加强部件的后端设有切口部,在将上述回转马达安装于上述底板或者将上述回转马达从上述底板拆下时该切口部供上述回转马达通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板的上端配置在比安装于上述底板的下端靠后方,
上述倾斜板部的上述软管插通部设置在比上述前板的上端靠前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作业装置的起重臂的基底部使用起重臂安装销而销结合于上述左纵板以及上述右纵板,
上述加强部件的前端与上述前板的接合部配置在上述起重臂安装销的下侧的范围。
CN202010923511.6A 2019-09-12 2020-09-04 工程机械 Active CN1124824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6359A JP7208878B2 (ja) 2019-09-12 2019-09-12 建設機械
JP2019-166359 2019-09-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82459A true CN112482459A (zh) 2021-03-12
CN112482459B CN112482459B (zh) 2022-07-15

Family

ID=74863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23511.6A Active CN112482459B (zh) 2019-09-12 2020-09-04 工程机械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08878B2 (zh)
CN (1) CN11248245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77198B2 (ja) * 1999-10-19 2003-02-17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旋回式建設機械
CN103046603A (zh) * 2011-10-14 2013-04-17 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上部回转体和工程机械
CN203049663U (zh) * 2011-10-11 2013-07-10 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JPWO2012026233A1 (ja) * 2010-08-26 2013-10-28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05611B2 (ja) 2003-09-01 2008-06-25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旋回式建設機械
JP5692248B2 (ja) 2013-01-11 2015-04-01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作業機械
JP5859996B2 (ja) 2013-02-25 2016-02-16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JP2015183379A (ja) 2014-03-20 2015-10-22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上部旋回体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77198B2 (ja) * 1999-10-19 2003-02-17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旋回式建設機械
JPWO2012026233A1 (ja) * 2010-08-26 2013-10-28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CN203049663U (zh) * 2011-10-11 2013-07-10 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CN103046603A (zh) * 2011-10-14 2013-04-17 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上部回转体和工程机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08878B2 (ja) 2023-01-19
JP2021042608A (ja) 2021-03-18
CN112482459B (zh) 2022-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37220B1 (ko) 건설 기계의 선회 프레임
EP1176259B1 (en) Swing typ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N112482459B (zh) 工程机械
KR100627438B1 (ko) 건설 기계
JP2010196408A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JP6097455B1 (ja) タンク及びタンクの製造方法
JP5625013B2 (ja) 建設機械
JP7195105B2 (ja) キャブ及び作業機械
JP2010059734A (ja) ローダ作業機
EP3530816B1 (en) Hydraulic shovel
JP5138654B2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KR20210064324A (ko) 작업 기계
CN112523283A (zh) 工程机械
JP4798985B2 (ja) 旋回作業機
JP2022180239A (ja) 建設機械
JP4459027B2 (ja) 旋回作業機
JP4430550B2 (ja) 旋回式建設機械
JP2022062462A (ja) 建設機械
JP5202581B2 (ja) 旋回作業機
JP4381287B2 (ja) 旋回作業機
JP2001317084A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05061061A (ja) 建設機械
JP4522298B2 (ja) 旋回作業機
CN113891973A (zh) 建筑机械
JP2010070940A (ja) 建設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