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9630B - 多轿厢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多轿厢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9630B
CN112449630B CN201980048474.4A CN201980048474A CN112449630B CN 112449630 B CN112449630 B CN 112449630B CN 201980048474 A CN201980048474 A CN 201980048474A CN 112449630 B CN112449630 B CN 1124496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arding
group
car
landing
waiting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847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49630A (zh
Inventor
藤原正康
羽鸟贵大
前原知明
鸟谷部训
星野孝道
鸟海涉
加藤学
吉川敏文
堂园美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49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9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49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96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3/0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indicating or signall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elevators
    • B66B3/002Indicators
    • B66B3/006Indicators for guiding passengers to their assigned elevator c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66B1/2433For elevator systems with a single shaft and multiple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66B1/2466For elevator systems with multiple shafts and multiple cars per sh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46Adaptations of switches or switchgear
    • B66B1/468Call registering systems

Landscapes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多轿厢电梯系统包括呼叫输入显示部、群管理控制部和轿厢控制部。群管理控制部从多个搭乘组中对乘客分配特定的搭乘组。群管理控制部基于移动信息,对多个搭乘组中的每一个搭乘组计算作为关于乘客应当搭乘的轿厢的信息的搭乘引导信息并将其输出至外部。

Description

多轿厢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多个轿厢在井道内移动的多轿厢电梯进行控制的多轿厢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多个轿厢在一条井道内移动的多轿厢电梯。多轿厢电梯中,目的地不同的多个轿厢在同一层站停止。因此,每当轿厢在层站停止,乘客都需要判断是否搭乘该轿厢。
另外,作为引导搭乘的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该专利文献1中,与乘客输入的目的楼层相应地分配轿厢,在被分配的轿厢靠近出发楼层时,使与被分配的轿厢行驶的升降通路邻接的一个标志显示识别记号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198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中,每当轿厢到达乘降站时,乘客需要观看标志而每次都确认是否应当搭乘到达的轿厢。结果,多个轿厢同时到达乘降站的情况下,乘客必须确认在各乘降站设置的标志而在短时间内判断,具有乘客的搭乘判断的负担增大这一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问题点,提供一种能够减轻乘客的搭乘判断的负担的多轿厢电梯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成目的,多轿厢电梯系统是对多个轿厢在同一井道内移动的多轿厢电梯进行控制的多轿厢电梯系统。
多轿厢电梯系统包括呼叫输入显示部、群管理控制部和轿厢控制部。呼叫输入显示部设置于轿厢能够停止的乘降门厅,供乘客输入目的地。群管理控制部从呼叫输入显示部发送关于乘客的目的地的目的地信息而基于目的地信息来从多个搭乘组中对乘客分配特定的搭乘组。轿厢控制部控制轿厢的移动,对群管理控制部发送关于轿厢的移动的移动信息。群管理控制部基于从轿厢控制部接收到的移动信息,对多个搭乘组中的每一个搭乘组计算作为关于乘客应当搭乘的轿厢的信息的搭乘引导信息并将其输出至外部。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的多轿厢电梯系统,能够减轻乘客的搭乘判断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中控制的多轿厢电梯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的乘降门厅的第一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的第一搭乘引导例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的乘降门厅的第二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的乘降门厅的第三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的乘降门厅的第四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的乘降门厅的第五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的乘降门厅的第六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的乘降门厅的第六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中的搭乘组的通知处理的序列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中的搭乘组分配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中的搭乘引导显示处理的序列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中的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在第二结构例中的乘降门厅中搭乘引导路线交叉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中的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中的与第一层站对应的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中的与第二层站对应的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2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中的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变形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中的乘降门厅的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参考图1~图21进行说明。其中,对于各图中共通的部件附加了同一附图标记。
1.第一实施方式例
1-1.多轿厢电梯系统的结构例
首先,对于第一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为“本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的结构,参考图1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所示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是进行多个轿厢11A~11G在建筑结构物内形成的一条井道5内移动的多轿厢电梯10(参考图2)的控制和搭乘引导的系统。如图1所示,多轿厢电梯系统1具有群管理控制部101、轿厢控制部102、呼叫输入显示部103、多个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和多个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
群管理控制部101、轿厢控制部102、呼叫输入显示部103和多个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分别经由系统总线107可相互发送接收信息地连接。而且,群管理控制部101对系统整体进行控制。群管理控制部101例如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AM(Random Access Memory)和ROM(Read Only Memory)。RAM用作CPU的作业区域,ROM存储了CPU执行的程序等。
另外,群管理控制部101从轿厢控制部102接收轿厢的移动信息、开闭门的开闭信息,且从呼叫输入显示部103接收乘客的目的地信息等。群管理控制部101基于从呼叫输入显示部103接收到的目的地信息,进行从多个搭乘组中对乘客分配特定的搭乘组的搭乘组分配处理。
另外,群管理控制部101基于来自轿厢控制部102的轿厢的移动信息和搭乘组信息来计算出发组列表,对各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输出搭乘引导信息。其中,关于群管理控制部101中的搭乘组分配处理和出发组列表计算处理,在后文中叙述。
轿厢控制部102进行在井道中移动的多个轿厢11A~11G(参考图2)的移动控制和在轿厢11A~11G中设置的开闭门的开闭控制。另外,轿厢控制部102对群管理控制部101发送轿厢11A~11G的移动信息和开闭门的开闭信息。
呼叫输入显示部103、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和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设置在设于建筑结构物的各层的乘客进行乘降的乘降门厅50(参考图3等)中。呼叫输入显示部103具有供乘客输入目的地的输入部和显示分配的搭乘组的显示部103a(参考图3)。
呼叫输入显示部103在由乘客输入目的地时对群管理控制部101发送目的地信息和将轿厢呼叫至输入的乘降门厅的呼叫信息。另外,呼叫输入显示部103接收由群管理控制部101计算出的搭乘组信息。该搭乘组信息是与输入了目的地的乘客对应的搭乘组信息。然后,呼叫输入显示部103基于接收到的搭乘组信息使显示部显示识别搭乘组用的识别符,对输入了目的地的乘客通知搭乘组。
作为识别搭乘组用的识别符,例如用机构或文字、颜色、图案等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表示。
作为呼叫输入显示部103,例如由触摸面板、按键输入部和读取乘客持有的标签或卡的读取部等构成。
此处,搭乘组是个人、或者前往同一楼层的组、将多个楼层合并为一个区域而前往同一区域的组、多轿厢电梯系统1决定的组等。
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和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对于每个搭乘组设置。其中,关于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和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的详细结构在后文中叙述。
1-2.多轿厢电梯的结构例
接着,参考图2说明应用上述多轿厢电梯系统1的多轿厢电梯的一例。
图2是表示用本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控制的多轿厢电梯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2所示,多轿厢电梯10具有搭载人或货物的多个轿厢11A、11B、11C、11D、11E、11F以及未图示的驱动部。多个轿厢11A~11F在建筑结构物中设置的井道5内循环移动。
另外,井道5中,设置了表示轿厢11A~11F上升移动的第一井道的上升通路6和表示轿厢11A~11G下降移动的第二井道的下降通路7。进而,在井道5中的上升通路6和下降通路7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设置了轿厢11A~11F的移动从上升倒转为下降的第一倒转通路8。另外,在在井道5中的上升通路6和下降通路7的上下方向的下端部,设置了轿厢11A~11F的移动从下降倒转为上升的第二倒转通路9。
而且,多个轿厢11A~11F由驱动部驱动,在井道5中的上升通路6、下降通路7、第一倒转通路8和第二倒转通路9中循环移动。
另外,作为多轿厢电梯10,说明了多个轿厢11A~11F循环移动的多轿厢电梯,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多个轿厢构成为能够在井道中在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上移动的多轿厢电梯。
作为多轿厢电梯10的轿厢11A~11F的驱动方法,可以使用设置了曳引机的驱动方法,或设置线性驱动部、在与轿厢11A~11F连接的主绳缆中流动感应电流而使主绳缆自身产生驱动力(推力)的驱动方法。另外,也能够应用于在轿厢11A~11F中设置了驱动部的自走式的多轿厢电梯。
另外,在多轿厢电梯10中设置的轿厢的数量不限定于6个,轿厢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5个以下或7个以上。
另外,在建筑结构物中的轿厢11A~11F停止的停止楼层中,设置了供乘客21乘降的乘降门厅50。
1-3.搭乘引导的例子
接着,对于本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中的搭乘引导的例子参考图3~图9进行说明。其中,图3~图9所示的虚线示出了搭乘引导显示部熄灭的状态。
首先,参考图3,对于乘降门厅的第一结构例参考图3和图4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乘降门厅的第一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3所示的乘降门厅50中,设置了乘客21对于轿厢11A~11G乘降的2个层站51A、51B。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配置在乘降门厅50中相对的位置。在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分别为了乘客21乘降轿厢11A~11G而设置了出入口。而且,对于该出入口,可开闭地设置了层站门15。
另外,乘客21从与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相对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的侧方出入乘降门厅50。因此,乘降门厅50的出入口配置在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的侧方。
另外,在乘降门厅50中设置了呼叫输入显示部103、多个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以及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呼叫输入显示部103设置在乘降门厅50的出入口。在呼叫输入显示部103与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之间,设置了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以及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
呼叫输入显示部103在由乘客21输入目的地时,对群管理控制部101发送目的地信息和呼叫信息。然后,在呼叫输入显示部103中,接收由群管理控制部101计算出的搭乘组信息,基于搭乘组信息使显示部显示识别符。由此,乘客21根据呼叫输入显示部103上显示的识别符,得知应当在后述多个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中的哪个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排队。
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是对呼叫输入显示部103输入了目的地的乘客21等待轿厢11A~11G用的等待位置。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是对于分配的每个搭乘组21A、21B、21C,在乘降门厅50的地板面上形成的。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对应于第一搭乘组21A,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104B对应于第二搭乘组21B,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104C对应于第三搭乘组21C。
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与正交于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相对的方向的方向大致平行地形成。作为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例如可以在地板面中埋入LED或蓄光部件等而形成,或者也可以在地板面上用涂料描绘。另外,作为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也可以通过在地板面上粘贴贴纸而形成,也可以用其他各种引导方法形成。
另外,说明了对于每个搭乘组21A、21B、21C形成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作为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例如可以将一个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按每个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分割。
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在乘降门厅50的地板面上形成。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配置在对应的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中的等待位置的起始部。第一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配置成对于在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等待的第一搭乘组21A能够辨认。第二搭乘引导显示部105B配置成对于在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104B等待的第二搭乘组21B能够辨认,第三搭乘引导显示部105C配置成对于在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104C等待的第三搭乘组21C能够辨认。
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例如是在乘降门厅50的地板面中埋入的LED或液晶面板等发光显示装置。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基于从群管理控制部101输出的搭乘引导信息而熄灭、或点亮、闪烁。然后,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通过点亮或闪烁,将对应的搭乘组21A、21B、21C引导至应当搭乘的层站51A、51B。
[第一搭乘引导例]
接着,对于第一搭乘引导例参考图4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第一搭乘引导例的说明图。
如图4所示,轿厢在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停止或对其靠近时,群管理控制部101对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发送搭乘引导信息。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基于从群管理控制部101接收到的搭乘引导信息点亮或闪烁,将对应的搭乘组21A、21B、21C引导至应当搭乘的层站51A、51B。
图4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第一搭乘组21A被分配至第一层站51A、第二搭乘组21B和第三搭乘组21C被分配至第二层站51B的例子。如图4所示,第一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从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的起始部到第一层站51A地点亮或闪烁。第二搭乘引导显示部105B从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104B的起始部到第二层站51B地点亮或闪烁,第三搭乘引导显示部105C从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104C的起始部到第二层站51B地点亮或闪烁。
由此,第一搭乘组21A的乘客通过第一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得知搭乘在第一层站51A停止的轿厢即可。另外,第二搭乘组21B的乘客和第三搭乘组21C的乘客通过第二搭乘引导显示部105B和第三搭乘引导显示部105C,得知搭乘在第二层站51B停止的轿厢即可。
这样,根据本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乘客21能够根据在各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的起始部配置的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的显示内容而容易地判断应当搭乘的轿厢。结果,能够减轻乘客21的搭乘判断的负担。
[第二搭乘引导例]
接着,对于第二搭乘引导例参考图5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乘降门厅的第二结构例的说明图。图5中示出了轿厢已停止在层站51A、51B的状态。其中,对于与第一结构例的乘降门厅50共通的部分,附加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5所示的第二结构例的乘降门厅60中,与第一结构例的乘降门厅50同样地,设置了2个层站51A、51B。第一层站51A与第二层站51B横向排列配置。
另外,在乘降门厅60中,设置了呼叫输入显示部203、多个等待位置显示部204A、204B、204C、搭乘引导显示部205A、205B、205C。搭乘引导显示部205A、205B、205C从对应的等待位置显示部204A、204B、204C中的等待位置的起始部到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地配置。
另外,图5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第一搭乘组21A被分配至第一层站51A、第三搭乘组21C被分配至第二层站51B的例子。另外,第二搭乘组21B不搭乘本次到达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的轿厢,而是处于等待状态。
第一搭乘引导显示部205A从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204A到第一层站51A地点亮或闪烁,第三搭乘引导显示部205C从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204C到第二层站51B地点亮或闪烁。而且,第二搭乘引导显示部205B是熄灭的。
由此,因为第二搭乘引导显示部205B是熄灭的,所以第二搭乘组21B得知不能搭乘本次到达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的轿厢。与此相对,第一搭乘组21A根据第一搭乘引导显示部205A的显示内容得知搭乘在第一层站51A停止的轿厢即可,第三搭乘组21C根据第三搭乘引导显示部205C的显示内容得知搭乘在第二层站51B停止的轿厢即可。
这样,乘客能够根据搭乘引导显示部205A~205B的显示内容容易地判断应当搭乘的轿厢。
[第三搭乘引导例]
接着,对于第三搭乘引导例参考图6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乘降门厅的第三结构例的说明图。图6中示出了轿厢已停止在层站51A、51B的状态。其中,对于与第一结构例的乘降门厅50共通的部分,附加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6所示的第三结构例的乘降门厅70中,与第一结构例的乘降门厅50同样地,设置了2个层站51A、51B。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与第二结构例的乘降门厅60同样地横向排列配置。
另外,乘客21从面对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的方向出入乘降门厅70。所以,乘降门厅70的出入口配置在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的正面。
另外,在乘降门厅70中,设置了呼叫输入显示部303、等待位置显示部304A、304B、304C、以及搭乘引导显示部305A、305B、305C。呼叫输入显示部303配置在作为乘降门厅70的出入口的面对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的位置。
等待位置显示部304A、304B、304C在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的正面,与面对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的方向平行地形成。另外,等待位置显示部304A、304B、304C配置在第一层站51A与第二层站51B排列的方向的中间位置。另外,搭乘引导显示部305A、305B、305C配置在等待位置显示部304A、304B、304C与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之间。
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搭乘组21A和第二搭乘组21B被分配至第一层站51A,第三搭乘组21C被分配至第二层站51B。所以,第一搭乘引导显示部305A从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304A到第一层站51A地点亮或闪烁,第二搭乘引导显示部305B从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304B到第一层站51A地点亮或闪烁。而且,第三搭乘引导显示部305C从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304C到第二层站51B地点亮或闪烁。
由此,乘客能够根据搭乘引导显示部305A~305C的显示内容容易地判断应当搭乘的轿厢。
[第四搭乘引导例]
接着,对于第四搭乘引导例参考图7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乘降门厅的第四结构例的说明图。图7中示出了轿厢已停止在层站51的状态。其中,对于与第一结构例的乘降门厅50共通的部分,附加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7所示的第四结构例的乘降门厅80中仅设置了1个层站51。另外,乘降门厅80的出入口与第三结构例的乘降门厅70同样地,配置在层站51的正面。
在乘降门厅80中,设置了呼叫输入显示部403、等待位置显示部404A、404B、404C、以及搭乘引导显示部405A、405B、405C。呼叫输入显示部403配置在作为乘降门厅80的出入口的面对层站51的位置。等待位置显示部404A、404B、404C在层站51的正面,与面对层站51的方向平行地形成。
搭乘引导显示部405A、405B、405C配置在等待位置显示部404A、404B、404C与层站51之间。而且,搭乘引导显示部405A、405B、405C从对应的等待位置显示部404A、404B、404C的起始部延伸至层站51。
图7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搭乘组21A和第三搭乘组21C被分配为搭乘本次到达层站51的轿厢。而且,第二搭乘组21B不搭乘本次到达层站51的轿厢,处于等待状态。
因此,第一搭乘引导显示部405和第三搭乘引导显示部405C点亮或闪烁,第二搭乘引导显示部405B是熄灭的。由此,第一搭乘组21A和第三搭乘组21C的乘客根据第一搭乘引导显示部405A和第三搭乘引导显示部405C的显示内容,得知搭乘到达的轿厢即可。而且,第二搭乘组21B的乘客根据第二搭乘引导显示部405B的显示内容,得知不能搭乘本次到达的轿厢。
由此,乘客能够根据搭乘引导显示部405A~405C的显示内容容易地判断应当搭乘的轿厢。
[第五搭乘引导例]
接着,对于第五搭乘引导例参考图8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乘降门厅的第五结构例的说明图。图8中示出了轿厢已停止在层站51A、51B的状态。其中,对于与第一结构例的乘降门厅50共通的部分,附加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第五结构例的乘降门厅90中,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与第二结构例和第三结构例的乘降门厅60、70同样地横向排列配置。乘降门厅90的出入口与第三结构例的乘降门厅70同样地,配置在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的正面。
在乘降门厅80中,设置了呼叫输入显示部503、等待位置显示部504A、504B、504C、504D、504E、504F、以及搭乘引导显示部505A、505B、505C、505D、505E、505F。
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504A、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504B和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504C形成在第一层站51A的正面。第四等待位置显示部504D、第五等待位置显示部504E和第六等待位置显示部504F形成在第二层站51B的正面。
第一搭乘引导显示部505A从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504A的起始部延伸至第一层站51A,第二搭乘引导显示部505B从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504B的起始部延伸至第一层站51A,第三搭乘引导显示部505C从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504C的起始部延伸至第一层站51A。
另外,第四搭乘引导显示部505D从第四等待位置显示部504D的起始部延伸至第二层站51B,第五搭乘引导显示部505E从第五等待位置显示部504E的起始部延伸至第二层站51B,第六搭乘引导显示部505F从第六等待位置显示部504F的起始部延伸至第二层站51B。
这样,第五结构例的乘降门厅90中,对于各层站51A、51B设置了等待位置显示部504A~504F和搭乘引导显示部505A~505F。
另外,呼叫输入显示部503在由乘客21输入目的地时,基于搭乘组显示识别符。其中,第五结构例中,群管理控制部101在决定搭乘组时,同时也决定搭乘轿厢的层站。即,群管理控制部101将乘客21分配至第一搭乘组21A、第二搭乘组21B和第三搭乘组21C时,同时也分配为从第一层站51A搭乘。而且,群管理控制部101将乘客21分配至第四搭乘组21D、第五搭乘组21E和第六搭乘组21F时,同时也分配为从第二层站51B搭乘。
图8所示的例子中,被分配至第一层站51A的第一搭乘组和第三搭乘组21C被分配为搭乘本次到达第一层站51A的轿厢。而且,被分配至第一层站51A的第二搭乘组21B不搭乘本次到达第一层站51A的轿厢,处于等待状态。
另外,被分配至第二层站51B的第五搭乘组21E被分配为搭乘本次到达第二层站51B的轿厢。而且,被分配至第二层站51B的第四搭乘组21D和第六搭乘组21F不搭乘本次到达第二层站51B的轿厢,处于等待状态。
因此,在第一层站51A配置的搭乘引导显示部505A~505C中,第一搭乘引导显示部505A和第三搭乘引导显示部505C点亮或闪烁,第二搭乘引导显示部505B是熄灭的。另外,在第二层站51B配置的搭乘引导显示部505D~505F中,第五搭乘引导显示部505E点亮或闪烁,第四搭乘引导显示部505D和第六搭乘引导显示部505F是熄灭的。
由此,乘客能够根据各搭乘引导显示部505A~505F的显示内容容易地判断应当搭乘的轿厢。
[第六搭乘引导例]
接着,对于乘降门厅的第六搭乘引导例参考图9和图10进行说明。图9和图10是表示乘降门厅的第六结构例的说明图。另外,图9中示出了轿厢已停止在层站51的状态,图10中示出了图9中在层站51停止的轿厢出发后的状态。
如图9所示,第六结构例的乘降门厅80A中,与第四结构例的乘降门厅80同样地,仅设置了1个层站51。另外,乘降门厅80A的出入口与第四结构例的乘降门厅80同样地,配置在层站51的正面。
在乘降门厅80A中,设置了呼叫输入显示部403和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604B、604C。
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604B、604C形成在层站51的正面。而且,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604B、604C在离开层站51的正面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在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604B、604C中配置在最靠近层站51的位置。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604C在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604B、604C中配置在距离层站51最远的位置。而且,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604B配置在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与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604C之间。
在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等待的搭乘组21A在等待于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604B、604C的搭乘组21A、21B、21C中最先搭乘。在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604B等待的搭乘组21B在等待于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604B、604C的搭乘组21A、21B、21C中其次搭乘。然后,在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604C等待的搭乘组21C在等待于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604B、604C的搭乘组21A、21B、21C中第三搭乘。
另外,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604B、604C兼作为搭乘引导显示部。而且,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604B、604C基于来自群管理控制部101的搭乘引导信息,变更显示的内容,或使显示闪烁或点亮,由此对搭乘组21A、21B、21C进行引导。
呼叫输入显示部403在由乘客21输入目的地时,基于搭乘组21A、21B、21C在显示部403a上显示识别符。其中,第五结构例中,群管理控制部101在决定搭乘组21A、21B、21C时,同时也决定搭乘轿厢的顺序。例如,作为用呼叫输入显示部403引导的搭乘组21A、21B、21C,也存在被分配至不仅在最后搭乘的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604C、也在最先和其次搭乘的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和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604B等待的搭乘组21A、21B、21C的情况。即,不是按照对呼叫输入显示部403输入的顺序使乘客21搭乘,而是也容许后来对呼叫输入显示部403输入的乘客21先搭乘。
另外,最靠近层站51的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在轿厢靠近层站51或在层站51停止时,显示变化为使在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等待的第一搭乘组21A搭乘轿厢,对第一搭乘组21A进行引导。然后,在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等待的第一搭乘组21A搭乘轿厢,在层站门15开始关门的时机,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604B和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604C的显示变化。即,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604B和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604C对于在各等待位置显示部604B、604C等待的第二搭乘组B和第三搭乘组21C进行引导使其移动至前一位的与层站51靠近的位置的等待位置显示部。
由此,如图10所示,图9中在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等待的第一搭乘组21A搭乘轿厢。然后,图9中在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604B等待的第二搭乘组21B移动至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在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604C等待的第三搭乘组21C移动至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604B。
由此,乘客能够根据兼作为搭乘引导显示部的等待位置显示部604A、604B、604C的显示内容容易地判断搭乘的顺序。结果,能够防止乘客搭乘错误的轿厢。
另外,乘降门厅的结构例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层站,能够应用其他各种乘降门厅。
1-4.多轿厢电梯系统的动作例
接着,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中的搭乘引导时的处理动作例参考图3、图4、图11~图14进行说明。其中,以下说明中,使用上述第一结构例的乘降门厅50进行说明,但也能够应用于第二结构例至第六结构例的乘降门厅60、70、80、80A、90和后述的变形例的乘降门厅80B。
图11是表示多轿厢电梯系统1中的搭乘组的通知处理的序列图。
[搭乘组通知处理]
首先,参考图3和图11对于搭乘组的通知处理进行说明。
乘客21使用呼叫输入显示部103输入目的地(步骤S11)。其中,在步骤S11中输入的目的地可以是轿厢停止的停止楼层,或者也可以是多轿厢电梯设置在的建筑结构物中的任意场所或目的等其他各种信息。
接着,呼叫输入显示部103对群管理控制部101输出关于由乘客21输入的目的地的目的地信息(步骤S12)。另外,在步骤S12的处理中,呼叫输入显示部103也对群管理控制部101输出将轿厢呼叫至输入的乘降门厅的呼叫信息。
接着,群管理控制部101基于目的地信息进行搭乘组分配处理,决定搭乘组21A、21B、21C(步骤S13)。即,群管理控制部101从多个搭乘组21A、21B、21C中对乘客分配适当的搭乘组。其中,对于步骤S13中的搭乘组分配处理在后文中叙述。然后,群管理控制部101对呼叫输入显示部103通知在搭乘组分配处理中决定的搭乘组21A、21B、21C(步骤S14)。
接着,呼叫输入显示部103开始使由群管理控制部101通知的搭乘组21A、21B、21C在显示部上显示(步骤S15)。如上所述,作为呼叫输入显示部103显示的信息,例如是用于识别搭乘组的识别符。
接着,从开始进行步骤S15的处理中的搭乘组21A、21B、21C的显示起经过一定时间后,呼叫输入显示部103使搭乘组21A、21B、21C的显示结束(步骤S16)。由此,对于对呼叫输入显示部103输入了目的地的乘客21的搭乘组21A、21B、21C的通知处理结束。
[搭乘组分配处理]
接着,对于在步骤S13的处理中进行的搭乘组分配处理参考图12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搭乘组分配处理的流程图。
如图12所示,群管理控制部101基于从呼叫输入显示部103接收到的目的地信息,对于每个搭乘组计算组分配评分(步骤S21)。接着,群管理控制部101判断是否存在步骤S21中计算出的组分配评分在阈值以上的搭乘组(步骤S22)。
在步骤S22的处理中,群管理控制部101判断存在组分配评分在阈值以上的搭乘组的情况下(步骤S22判定为是),群管理控制部101分配组分配评分最大的搭乘组作为与输入的目的地信息对应的搭乘组(步骤S23)。另外,在步骤S23的处理中,群管理控制部101判断不存在组分配评分在阈值以上的搭乘组的情况下(步骤S22判定为否),群管理控制部101不分配搭乘组(步骤S24)。由此,搭乘组分配处理结束。
接着,对于步骤S21的处理中进行的组分配评分Si的计算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对于设轿厢的定员为C、已分配至搭乘组的乘客的数量为ci、已分配乘客的目的地的种类的数量为fi、步骤S22中使用的阈值为1的情况下的每个组的组分配评分Si进行说明。ci<C时、即已分配的乘客的数量ci未达到轿厢的定员C的情况下,组分配评分Si用下式1计算。
[式1]
Si=C-fi+1
另外,ci≥C时、即已分配的乘客的数量ci达到了轿厢的定员C的情况下,将组分配评分Si设定为0。
根据用上述方法计算出的组分配评分Si,已分配的人数ci在轿厢的定员C以上的搭乘组的组分配评分Si是0,并不超过步骤S22的处理中作为阈值的1。所以,对于目的地信息,不会分配组分配评分Si是0的搭乘组。
另一方面,如上述式1所示,已分配的人数ci不足轿厢的定员C的搭乘组的组分配评分Si被设定为已对该搭乘组分配的乘客的目的地的种类的数量fi越少,则其越大。由此,步骤S23的处理中,能够优先地分配已分配的乘客的目的地的种类较少的搭乘组。
另外,组分配评分的计算方法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变更阈值的数量,或者包括搭乘时间和停止区域等其他各种系数作为计算式中使用的系数。从而,作为组分配评分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其他各种计算方法。
[搭乘引导显示处理]
接着,参考图4和图13对于搭乘引导显示处理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搭乘引导显示处理的序列图。
首先,轿厢控制部102控制驱动部,为了停止而使轿厢开始减速(步骤S31)。在步骤S31的处理中,轿厢控制部102对群管理控制部101发送轿厢的移动信息。
接着,群管理控制部101从轿厢控制部102接收轿厢的移动信息,由此检测出轿厢的减速(步骤S32)。然后,群管理控制部101进行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步骤S33)。其中,关于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的详情在后文中叙述。通过步骤S33的处理中的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群管理控制部101决定搭乘停止的轿厢的适当的搭乘组。
接着,群管理控制部101基于步骤S33的处理中输出的出发组列表,对于各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发送向要搭乘的轿厢停止的层站的搭乘引导信息。即,群管理控制部101对于各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指示开始搭乘引导(步骤S34)。
接着,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基于从群管理控制部101输出的搭乘引导信息,开始搭乘引导的显示(步骤S35)。由此,例如如图4所示,在各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显示从各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到已决定的层站51A、51B的搭乘引导。
接着,轿厢到达停止楼层时,轿厢控制部102使轿厢停止(步骤S36)。然后,轿厢控制部102进行轿厢中设置的开闭门的开闭控制,使轿厢的开闭门打开(步骤S37)。搭乘该轿厢的搭乘组按照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的显示内容,移动至层站51A、51B,搭乘轿厢。然后,搭乘组完成搭乘至轿厢时,轿厢控制部102进行开闭门的开闭控制,使轿厢的开闭门开始关闭动作(步骤S38)。另外,在步骤S38的处理中,轿厢控制部102对群管理控制部101发送关门开始信息。
接着,群管理控制部101从轿厢控制部102接收关门开始信息,由此检测到开闭门关闭(步骤S39)。然后,群管理控制部101对各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发送搭乘引导信息,指示搭乘引导结束(步骤S40)。各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从群管理控制部101接收关于搭乘引导结束的搭乘引导信息时,使搭乘引导的显示结束(步骤S41)。由此,搭乘引导处理结束。
[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
接着,对于步骤S33的处理中进行的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参考图14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群管理控制部101将上一次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中生成并保存的出发组列表初始化为空的列表(步骤S51)。该出发组列表是对搭乘轿厢的搭乘组进行管理用的列表。
接着,群管理控制部101生成作为出发组列表的候选的出发组候选列表(步骤S52)。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中,将全部搭乘组21A、21B、21C、即全部等待位置显示部与全部层站的组合生成为出发组候选列表。
接着,群管理控制部101根据出发组候选列表,计算对于到达的轿厢(到达轿厢)的每个搭乘组21A、21B、21C的出发分配评分(步骤S53)。在步骤S53的处理中,例如以更适合搭乘到达轿厢的搭乘组的出发分配评分的值比其他搭乘组的出发分配评分更高的方式计算。其中,关于出发分配评分的计算方法的一例在后文中叙述。
接着,群管理控制部101判断是否存在步骤S53中计算出的出发分配评分在阈值以上的搭乘组(步骤S54)。步骤S54的处理中,群管理控制部101判断为存在出发分配评分在阈值以上的搭乘组的情况下(步骤S54判定为是),群管理控制部101将出发分配评分最大的搭乘组追加至出发组列表。进而,群管理控制部101将已追加至出发组列表的搭乘组从出发组候选列表中删除(步骤S55)。然后,步骤S55的处理结束时,群管理控制部101再次返回步骤S53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54的处理中,群管理控制部101判断为不存在出发分配评分在阈值以上的搭乘组的情况下(步骤S54判定为否),群管理控制部101输出上述处理中生成的出发组列表(步骤S56)。由此,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结束。
接着,对于步骤S53的处理中进行的搭乘组的出发分配评分Mi的计算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对于设搭乘组的等待时间为ti、轿厢的定员为C、已对搭乘组分配的正在对应的等待位置显示部等待的人数为gi、已对到达轿厢分配的人数的合计为cj、步骤S54中使用的阈值为1的情况下的出发分配评分Mi进行说明。首先,cj+gi<C时,出发分配评分Mi用下式2计算。
[式2]
Mi=ti+1
另外,cj+gi≥C时,将出发分配评分Mi设定为0。其中,搭乘组的等待时间ti例如是搭乘组的乘客中最初进行等待的乘客的等待时间。
根据用上述方法计算出的出发分配评分Mi,分配了不能完全搭乘到达的轿厢的人数的搭乘组的出发分配评分Mi是0,不超过作为阈值的1。所以,不在出发组列表中追加出发分配评分Mi是0的搭乘组。
另一方面,即使搭乘到达的轿厢也在轿厢的定员C内的情况下,如上述式2所示,等待时间ti的长度越长的搭乘组,其出发分配评分Mi的值越大。由此,在步骤S55的处理中,能够将等待时间ti较长的搭乘组优先地追加至出发组列表。
另外,出发分配评分的计算方法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变更阈值的数量,或者包括搭乘组的目的地信息和停止区域等其他各种系数作为计算式中使用的系数。从而,作为出发分配评分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其他各种计算方法。
这样,根据本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乘客能够根据对于每个搭乘组21A、21B、21C设置的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的显示内容容易地判断搭乘应当搭乘的轿厢用的层站。结果,能够减轻乘客21的搭乘判断的负担。
2.第二实施方式例
接着,参考图15~图17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在第二结构例中的乘降门厅60中搭乘引导路线交叉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5所示的例子中,使用上述第二结构例中的配置了多个层站51A、51B的乘降门厅60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第三搭乘引导显示部205C已经在以从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204C引导至第一层站51A的方式进行显示。此时,第一搭乘组21A和第二搭乘组21B被分配至第二层站51B的情况下,第一搭乘引导显示部205A和第二搭乘引导显示部205B的显示内容会与已显示的第三搭乘引导显示部205C交叉。
这样,搭乘引导显示部205A、205B、205C交叉时,乘客搭乘轿厢时的动线也交叉,需要等待动线交叉的搭乘组中的一个搭乘组搭乘等。结果,存在妨碍流畅的搭乘的可能性。
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A是为了防止上述搭乘引导显示部的交叉而设置了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110的系统。因此,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共通的部分附加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6所示,多轿厢电梯系统1A具有群管理控制部101、轿厢控制部102、呼叫输入显示部103、多个等待位置显示部104A、104B、104C、以及多个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进而,多轿厢电梯系统1A具有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110。
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110经由系统总线107与群管理控制部101连接。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110具有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1000(参考图17)。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1000是保存为了在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中、使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的显示内容和动线不交叉的可否条件的数据。
图17是表示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17所示的例子中,是与图5和图15所示的乘降门厅60对应的可否搭乘分配条件数据1000。即,示出了搭乘组被分为3个等待位置、设置了2个层站的例子。
如图17所示,在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1000中的列1001中示出了与各列对应的等待位置,在行1002中示出了与各行对应的层站。而且,在列1001与行1002交叉的单元格中,示出了基于动线的交叉可否分配。各单元格中的“○”表示能够分配,“×”表示不能分配。
具体而言,因为单元格1011是“○”,所以第一层站51A能够对第一搭乘组21A的等待位置即第一等待位置分配。另外,因为单元格1022是“×”,所以第二层站51B不能对第一等待位置分配。因为单元格1013和单元格1014都是“○”,所以第一层站51A和第二层站51B都能够对第二搭乘组21B的等待位置即第二等待位置分配。
另外,因为单元格1015是“×”,所以第一层站51A不能对第三搭乘组21C的等待位置即第三等待位置分配。而且,因为单元格1016是“○”,所以第二层站51B能够对第三等待位置分配。
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A中,在图14所示的步骤S52的出发组候选列表生成处理中,群管理控制部101基于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1000,生成出发组候选列表。即,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110提取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1000的单元格是“○”、即搭乘组与能够分配的全部层站的组合。然后,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110将提取出的组合生成为出发组候选列表。另外,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110对群管理控制部101输出生成的出发组候选列表。
由此,能够生成由动线不交叉的组合构成的出发组候选列表,能够输出动线不交叉的出发组列表。结果,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A,因为在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显示的内容不交叉,所以能够对各搭乘组21A、21B、21C流畅地进行引导。
3.第三实施方式例
接着,参考图18~图20对于第三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与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A同样地,具有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110。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与第二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A的不同点在于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110具有的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的内容。所以,此处,对于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的内容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中,以不发生搭乘引导的动线的交叉、同时也不减少搭乘的可分配组合的方式设定了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
接着,参考图18和图19对于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18所示的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2000是表示对于第一层站可否分配搭乘的数据。如图18所示,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2000中的列2001表示与各行对应的等待位置和从该等待位置向第一层站的搭乘引导的状态,行2002表示与各列对应的等待位置和可否从该等待位置向层站进行搭乘引导。然后,各交叉的单元格表示可否进行搭乘引导。各单元格中的“○”表示能够分配,“×”表示不能分配。
参考行2005对于具体例进行说明。行2005示出了第二搭乘组21B的等待位置即第二等待位置被分配至第一层站51A的情况。因为单元格2011是“○”,所以能够在不存在动线交叉的状态下从第一等待位置分配至第一层站51A。另外,因为第二等待位置已被分配至第一层站51A,所以单元格2012是“×”。而且,因为单元格2013是“○”,所以能够在不存在动线交叉的状态下从第三等待位置分配至第一层站51A。
其中,图18所示的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2000中,对于在一处等待位置中的对第一层站51A的分配,示出了可否在其他等待位置分配。但是,用该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2000,即使对于多处等待位置中的搭乘的层站的分配,也能够简单地求出其他等待位置可否分配。
例如,行2004中示出了进行了第一搭乘组21A的等待位置即第一等待位置对第二层站51B分配的情况下、可否从各等待位置分配至第一层站51A。如上所述,行2005中示出了第二等待位置被分配至第一层站51A的情况下、可否从各等待位置分配至第一层站51A。
此处,进行了第一等待位置对第二层站51B的分配、且进行了第二等待位置对第一层站51A的分配的情况下、其他等待位置(第三等待位置)可否分配,可以根据满足行2004和行2005两者的结果求出。即,取各行2004、2005的可否分配的集合的交集即可。该情况下,因为某一单元格中未示出“○”,所以可以得到可分配的其他等待位置不存在这一结果。
图19所示的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3000是表示对于第二层站可否分配搭乘的数据。如图19所示,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3000中的列3001表示与各行对应的等待位置和从该等待位置向第二层站的搭乘引导的状态,行3002表示与各列对应的等待位置和可否从该等待位置向层站进行搭乘引导。然后,各交叉的单元格表示可否进行搭乘引导。各单元格中的“○”表示能够分配,“×”表示不能分配。
参考行3005对具体例进行说明。行3005示出了第二搭乘组21B的等待位置即第二等待位置被分配至第一层站51A的情况。因为单元格3011是“×”,所以不能在不存在动线交叉的状态下从第一等待位置分配至第二层站51B。另外,因为第二等待位置已被分配至第一层站51A,所以单元格3012是“×”。而且,因为单元格3013是“○”,所以能够在不存在动线交叉的状态下从第三等待位置分配至第二层站51B。
其中,图19的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3000中,对于在一处等待位置中的对第二层站51B的分配,示出了可否在其他等待位置分配。但是,用该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3000,与上述图18所示的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2000同样地,即使对于多处等待位置中的搭乘的层站的分配,也能够简单地求出其他等待位置可否分配。
例如,行3004中示出了进行了第一搭乘组21A的等待位置即第一等待位置对第二层站51B的分配的情况下、可否从各等待位置分配至第二层站51B。如上所述,行3005中示出了第二等待位置被分配至第一层站51A的情况下、可否从各等待位置分配至第二层站51B。
此处,进行了第一等待位置对第二层站51B的分配、且进行了第二等待位置对第一层站51A的分配的情况下、其他等待位置(第三等待位置)可否分配,可以根据满足行3004和行3005两者的结果求出。即,取各行3004、3005的可否分配的集合的交集即可。该情况下,在第三等待位置示出了“○”,所以可以得到可分配的其他等待位置是第三等待位置这一结果。
接着,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中的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参考图20进行说明。
图2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例的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群管理控制部101将上一次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中生成并保存的出发组列表初始化为空的列表(步骤S71)。接着,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110基于对各等待位置的搭乘组分配的状态、和图18和图19所示的各层站的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2000、3000,生成出发组候选列表(步骤S72)。然后,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110对群管理控制部101输出生成的出发组候选列表。
接着,群管理控制部101根据出发组候选列表,计算对于到达的轿厢(到达轿厢)的每个搭乘组21A、21B、21C的出发分配评分(步骤S73)。步骤S73的处理中,例如以更适合搭乘到达轿厢的搭乘组的出发分配评分的值比其他搭乘组的出发分配评分更高的方式计算。例如,如上述式2所示,通过使其与等待时间ti具有正相关性,等待时间ti越长的搭乘组越能够提高出发分配评分。
接着,群管理控制部101判断是否存在步骤S73中计算出的出发分配评分在阈值以上的搭乘组(步骤S74)。步骤S74的处理中,群管理控制部101判断为存在出发分配评分在阈值以上的搭乘组的情况下(步骤S74判定为是),群管理控制部101将出发分配评分最大的搭乘组追加至出发组列表(步骤S75)。然后,步骤S75的处理结束时,群管理控制部101再次返回步骤S73的处理,在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110中生成出发组候选列表。
另外,在步骤S74的处理中,群管理控制部101判断为不存在出发分配评分在阈值以上的搭乘组的情况下(步骤S74判定为否),群管理控制部101输出上述处理中生成的出发组列表(步骤S76)。由此,出发组列表输出处理结束。
这样,根据第三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110使用图18和图19所示的可否分配搭乘条件数据2000、3000判断可否分配。由此,即使对于多个等待位置同时进行了搭乘引导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从各等待位置向各层站51A、51B移动的乘客的动线交叉。结果,能够进行流畅的搭乘,并且减小乘客误认要搭乘的轿厢的可能性。
4.变形例
接着,对于多轿厢电梯系统的变形例参考图21进行说明。
图21是表示变形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中的乘降门厅的结构的说明图。
该变形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的不同点在于搭乘引导显示部的结构。所以,此处,对搭乘引导显示部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共通的部分附加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21所示的乘降门厅80B中,与上述第四结构例的乘降门厅80同样地,仅设置了1个层站51。如图21所示,在乘降门厅80B中,设置了呼叫输入显示部403、等待位置显示部404A、404B、404C、以及搭乘引导显示部805A、805B、805C。呼叫输入显示部403和等待位置显示部404A、404B、404C的结构与第四结构例的乘降门厅80是同样的,所以省略其说明。
搭乘引导显示部805A、805B、805C配置在层站门15设置所在的壁面上。第一搭乘引导显示部805A设置在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404A的正面。因此,第一搭乘引导显示部805A设置成能够由在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404A等待的第一搭乘组辨认。第二搭乘引导显示部805B在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404B的正面,设置成能够由在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404B等待的第二搭乘组辨认。第三搭乘引导显示部805C在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404C的正面,设置成能够由在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404C等待的第三搭乘组辨认。
在搭乘引导显示部805A、805B、805C上,分别显示对于对应的搭乘组的引导信息。另外,作为搭乘引导显示部805A、805B、805C,应用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EL显示装置等及其他各种显示装置。另外,作为搭乘引导显示部805A、805B、805C,可以将一个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按每个搭乘引导显示部805A、805B、805C分割。或者,也可以设置分别独立的显示装置,作为搭乘引导显示部805A、805B、805C。
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的搭乘引导显示部的搭乘引导显示部105A、105B、105C是同样的,所以此处省略其说明。在包括这样的结构的搭乘引导显示部805A、805B、805C的多轿厢电梯系统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多轿厢电梯系统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和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要求的权利范围中记载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上述实施方式例中,作为多轿厢电梯,说明了使轿厢在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升降移动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轿厢在水平方向、上下方向和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移动。
进而,上述实施方式例中,作为多轿厢电梯系统说明了在乘降门厅中设置了显示搭乘引导的搭乘引导显示部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群管理控制部可以在轿厢到达或靠近时,对于对呼叫输入显示部输入了目的地的乘客持有的便携终端,输出表示应当搭乘的轿厢停止的层站的搭乘引导信息。然后,乘客按照对便携终端输出的搭乘引导信息,移动至应当搭乘的轿厢和层站。根据该结构,也可以不在乘降门厅中设置乘客进行等待的等待位置显示部和搭乘引导显示部。
另外,本说明书中,使用了“平行”和“正交”等词语,但它们并不是仅表示严格的“平行”和“正交”,而是包括“平行”和“正交”,进而也可以是在可以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大致平行”和“大致正交”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1A…多轿厢电梯系统,5…井道,10…多轿厢电梯,11A、11B、11C、11D、11E、11F…轿厢,15…层站门,21…乘客,21A…第一搭乘组,21B…第二搭乘组,21C…第三搭乘组,50…乘降门厅,51A…第一层站,51B…第二层站,101…群管理控制部,102…轿厢控制部,103…呼叫输入显示部,104A…第一等待位置显示部,104B…第二等待位置显示部,104C…第三等待位置显示部,105A…第一搭乘引导显示部,105B…第二搭乘引导显示部,105C…第三搭乘引导显示部,107…系统总线,110…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

Claims (4)

1.一种控制多轿厢电梯的多轿厢电梯系统,在所述多轿厢电梯中,多个轿厢在同一井道内移动,所述多轿厢电梯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
供乘客输入目的地的呼叫输入显示部,其设置于所述轿厢能够停止的乘降门厅;
群管理控制部,从所述呼叫输入显示部发送来关于所述乘客的目的地的目的地信息而基于所述目的地信息来从多个搭乘组中对所述乘客分配特定的搭乘组;和
控制所述轿厢的移动的轿厢控制部,其对所述群管理控制部发送关于所述轿厢的移动的移动信息,
所述群管理控制部,基于从所述轿厢控制部接收到的所述移动信息,对所述多个搭乘组中的每一个搭乘组计算搭乘引导信息并将其输出至外部,其中所述搭乘引导信息是关于所述乘客应当搭乘的所述轿厢的信息,
在所述乘降门厅中设有所述轿厢能够停止的多个层站,
所述群管理控制部输出的所述搭乘引导信息中还包括关于所述多个层站中的应当搭乘的所述轿厢要停止的层站的信息,
在所述乘降门厅中,按所述多个搭乘组的每一个搭乘组来设置用于所述乘客进行等待的多个等待位置显示部,
所述多轿厢电梯系统具有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其基于从所述多个等待位置显示部移动至所述多个层站的动线来判断是否要使乘客从所述层站搭乘,
所述群管理控制部基于所述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判断得出的信息来计算所述搭乘引导信息,
所述多轿厢电梯系统具有搭乘引导显示部,其接收所述群管理控制部输出的所述搭乘引导信息并显示用于将对应的所述搭乘组从所述等待位置显示部引导至应当搭乘的所述层站的搭乘引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轿厢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搭乘引导显示部按所述多个搭乘组的每一个搭乘组来设置,并且设置成从对应的搭乘组可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轿厢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搭乘可否判断部将从所述多个等待位置显示部移动至所述多个层站的动线彼此不交叉的所述多个等待位置显示部与所述多个层站的组合作为出发组候选列表输出至所述群管理控制部,
所述群管理控制部从所述出发组候选列表计算所述搭乘引导信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轿厢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群管理控制部基于所述移动信息,在所述轿厢停在层站或靠近层站时,计算所述搭乘引导信息并将其输出。
CN201980048474.4A 2018-07-31 2019-04-19 多轿厢电梯系统 Active CN1124496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4511 2018-07-31
JP2018144511A JP7073221B2 (ja) 2018-07-31 2018-07-31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PCT/JP2019/016805 WO2020026540A1 (ja) 2018-07-31 2019-04-19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9630A CN112449630A (zh) 2021-03-05
CN112449630B true CN112449630B (zh) 2022-05-27

Family

ID=69231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8474.4A Active CN112449630B (zh) 2018-07-31 2019-04-19 多轿厢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831758B1 (zh)
JP (1) JP7073221B2 (zh)
CN (1) CN112449630B (zh)
WO (1) WO20200265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4571A1 (en) * 2020-10-20 2022-04-28 Kone Corporation Guidance solution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7609A (ja) * 1994-04-11 1995-10-24 Hitachi Ltd 昇降機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CN1410878A (zh) * 2001-09-26 2003-04-16 板式会社东芝 目的地引导系统和方法,目的地引导服务器和用户终端
CN101209790A (zh) * 2006-12-28 2008-07-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系统及其服务电梯引导信息的显示方法
JP2009018912A (ja) * 2007-07-12 2009-01-29 Hitachi Ltd 循環式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CN102159484A (zh) * 2008-09-19 2011-08-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组群管理装置
CN102963785A (zh) * 2011-08-30 2013-03-13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JP2015218015A (ja) * 2014-05-15 2015-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案内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案内方法
CN105151931A (zh) * 2010-04-20 2015-12-16 富士达株式会社 目标层登记装置及电梯使用者的引导方法
JP2016193772A (ja) * 2015-03-31 2016-11-17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46760B (en) 2005-12-15 2011-05-18 Otis Elevator Co Call related elevator car identification
FI118963B (fi) 2006-10-12 2008-05-30 Kone Corp Opastusjärjestelmä
DE112012007232T5 (de) * 2012-12-17 2015-09-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ufzuganzeige-Steuervorrichtung
US10155639B2 (en) 2016-06-08 2018-12-18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notice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7609A (ja) * 1994-04-11 1995-10-24 Hitachi Ltd 昇降機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CN1410878A (zh) * 2001-09-26 2003-04-16 板式会社东芝 目的地引导系统和方法,目的地引导服务器和用户终端
CN101209790A (zh) * 2006-12-28 2008-07-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系统及其服务电梯引导信息的显示方法
JP2009018912A (ja) * 2007-07-12 2009-01-29 Hitachi Ltd 循環式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CN102159484A (zh) * 2008-09-19 2011-08-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组群管理装置
CN105151931A (zh) * 2010-04-20 2015-12-16 富士达株式会社 目标层登记装置及电梯使用者的引导方法
CN102963785A (zh) * 2011-08-30 2013-03-13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JP2015218015A (ja) * 2014-05-15 2015-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案内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案内方法
JP2016193772A (ja) * 2015-03-31 2016-11-17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26540A1 (ja) 2020-02-06
JP7073221B2 (ja) 2022-05-23
JP2020019618A (ja) 2020-02-06
CN112449630A (zh) 2021-03-05
EP3831758A4 (en) 2022-04-13
EP3831758B1 (en) 2024-02-21
EP3831758A1 (en) 2021-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39169B2 (en) Elevator group supervision controlling apparatus
CN107200245B (zh) 用于多轿厢电梯的乘客引导系统
KR101039082B1 (ko) 콜 관련 엘리베이터 카 식별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및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작동 방법
CN106276438B (zh) 一种电梯调度方法
US9126807B2 (en) Elevator dispatch control to avoid passenger confusion
CN111225865A (zh) 电梯运行管理系统以及电梯运行管理方法
US20060213727A1 (en) Elevator group control system
EP3587319B1 (en) Super group architecture with advanced building wide dispatching logic
KR20080055885A (ko) 엘리베이터의 제어 시스템
US11767193B2 (en) Elevator call registration when a car is full
JP2007031110A (ja)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CN110775744B (zh) 多轿厢电梯以及多轿厢电梯控制方法
CN112449630B (zh) 多轿厢电梯系统
WO2017090179A1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US20210155452A1 (en) Passenger interface for shuttle elevator system
JP621340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6068690B1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EP3546407A1 (en) Super group dispatching
JP2012188179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12056700A (ja) エレベータ
JP662415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2017001802A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制御方法
EP4019445B1 (en) Automatically supporting social distancing for call requests and identification of waiting passengers
CN110775736B (zh) 多轿厢电梯装置以及多轿厢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WO2020026538A1 (ja)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及び建築構造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