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5106A - 加热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5106A
CN112445106A CN202010625588.5A CN202010625588A CN112445106A CN 112445106 A CN112445106 A CN 112445106A CN 202010625588 A CN202010625588 A CN 202010625588A CN 112445106 A CN112445106 A CN 1124451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ease
heater unit
heat transfer
transfer member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255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伯谅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45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51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加热器单元与筒状体的滑动性的降低。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具有薄膜状的筒状体、发热体、加热器单元、传热部件和第一润滑脂。发热体配置在筒状体的内侧。加热器单元具有发热体。加热器单元以筒状体的轴向为长边方向。加热器单元在第一面与筒状体的内表面抵接。传热部件配置于加热器单元的与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传热部件沿着加热器单元在长边方向延伸。第一润滑脂配置在加热器单元和传热部件之间。第一润滑脂具有稠度牌号为3号以下的稠度。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总体涉及加热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图像处理装置,利用将图像形成于片材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定影装置。定影装置加热色调剂(记录剂)使其定影于片材。作为定影装置,有具有旋转的筒状薄膜和抵接于筒状薄膜的内表面的加热器单元的定影装置。在该定影装置中,要求抑制加热器单元与筒状薄膜的滑动性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加热器单元与筒状体的滑动性的降低的加热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具有薄膜状的筒状体、发热体、加热器单元、传热部件和第一润滑脂。发热体配置在筒状体的内侧。加热器单元具有发热体。加热器单元以筒状体的轴向为长边方向。加热器单元在第一面与筒状体的内表面抵接。传热部件配置于加热器单元的与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传热部件沿着加热器单元在长边方向延伸。第一润滑脂配置于加热器单元与传热部件之间。第一润滑脂具有稠度牌号为3号以下的稠度。
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具有上述加热装置。
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为上述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加热器单元与所述传热部件之间预先配置所述第一润滑脂,在所述加热器单元的所述第二面配置所述传热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硬件结构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正面剖视图。
图4是加热器单元的正面剖视图。
图5是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
图6是加热器单元周边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处理装置)、30…定影装置(加热装置)、35…筒状薄膜(筒状体)、35g…第二润滑脂、40…加热器单元、40a…第一面、40b…第二面、45…发热体组(发热体)、49…传热部件、49g…第一润滑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是图像形成装置1。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将图像形成于片材(纸张)S的处理。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壳体10、扫描部2、图像形成单元3、片材供给部4、输送部5、排纸托盘7、反转单元9、控制面板8和控制部6。
壳体10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形。
扫描部2将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读取为光的明暗,并生成图像信号。扫描部2将生成的图像信号输出至图像形成单元3。
图像形成单元3基于从扫描部2接收到的图像信号或从外部接收到的图像信号,通过色调剂等记录剂形成输出图像(下面称为色调剂图像)。图像形成单元3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片材S的表面上。图像形成单元3对片材S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使色调剂图像定影于片材S。在下文描述图像形成单元3的详情。
片材供给部4配合图像形成单元3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定时,将片材S逐张地供给至输送部5。片材供给部4具有片材容纳部20和拾取辊21。
片材容纳部20收纳规定尺寸和类型的片材S。
拾取辊21从片材容纳部20逐张取出片材S。拾取辊21将取出的片材S供给至输送部5。
输送部5将从片材供给部4供给的片材S输送至图像形成单元3。输送部5具有输送辊23和对位辊24。
输送辊23将从拾取辊21供给的片材S输送至对位辊24。输送辊23使纸张S的输送方向的前端抵靠于对位辊24的辊隙N。
对位辊24通过在辊隙N中使片材S挠曲,从而调整输送方向上的片材S的前端的位置。对位辊24根据图像形成单元3将色调剂图像转印于片材S的定时来输送片材S。
对图像形成单元3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单元3具有多个图像形成部25、激光扫描单元26、中间转印带27、转印部28和定影装置30。
图像形成部25具有感光鼓25d。图像形成部25将来自扫描部2或外部的图像信号所对应的色调剂图像形成于感光鼓25d。多个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分别形成基于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色调剂的色调剂图像。
在感光鼓25d的周围配置有带电器、显影器等。带电器使感光鼓25d的表面带电。显影器容纳包含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色调剂的显影剂。显影器对感光鼓25d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其结果是,在感光鼓25d上形成基于各种颜色的色调剂的色调剂图像。
激光扫描单元26对带电的感光鼓25d扫描激光L,使感光鼓25d曝光。激光扫描单元26通过各自不同的激光LY、LM、LC、LK对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的感光鼓25d进行曝光。由此,激光扫描单元26将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25d。
感光鼓25d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被一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27。转印部28在二次转印位置将一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27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片材S的表面上。
定影装置30对转印于片材S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使色调剂图像定影于片材S。在下文描述定影装置30的详情。
反转单元9为了在片材S的背面形成图像而使片材S反转。反转单元9通过回输而使从定影装置30排出的片材S表里反转。反转单元9朝向对位辊24输送反转后的片材S。
排纸托盘7载置形成有图像而被排出的片材S。
控制面板8是输入操作者用于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的信息的输入部的一部分。控制面板8具有触摸面板、各种硬键。
控制部6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的控制。
图2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硬件结构图。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通过总线连接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91、存储器92、辅助存储装置93等,并执行程序。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执行程序而作为具备扫描部2、图像形成单元3、片材供给部4、输送部5、反转单元9、控制面板8、通信部90的装置发挥功能。
CPU91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器92和辅助存储装置93的程序而作为控制部6发挥功能。控制部6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功能部的动作。
辅助存储装置93使用磁性硬盘装置、半导体存储装置等存储装置而构成。辅助存储装置93存储信息。
通信部90包括用于将本装置与外部装置连接的通信接口而构成。通信部90经由通信接口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
对定影装置30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正面剖视图。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是定影装置30。定影装置30具有加压辊30p和薄膜单元30h。
加压辊30p与薄膜单元30h之间形成辊隙N。加压辊30p对进入辊隙N的片材S的色调剂图像加压。加压辊30p自转并输送片材S。加压辊30p具有芯棒32、弹性层33和脱模层(未图示)。
芯棒32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为圆柱状。芯棒32的轴向的两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承。芯棒32由电机(未图示)驱动旋转。芯棒32与凸轮部件(未图示)抵接。凸轮部件通过旋转而使芯棒32接近及远离薄膜单元30h。
弹性层33由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弹性层33以一定的厚度形成在芯棒32的外周面上。
脱模层(未图示)由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等树脂材料形成。脱模层形成在弹性层33的外周面上。
加压辊30p的外周面的硬度优选为按ASKER-C硬度计在9.8N的负荷时为40°~70°。由此,确保辊隙N的面积和加压辊30p的耐久性。
加压辊30p能够通过凸轮部件的旋转而接近及远离薄膜单元30h。若使加压辊30p接近薄膜单元30h并通过加压弹簧进行按压,则形成辊隙N。另一方面,在定影装置30中片材S发生卡纸时,通过使加压辊30p远离薄膜单元30h,而能够除去片材S。另外,在休眠时等筒状薄膜35停止旋转的状态下,通过使加压辊30p远离薄膜单元30h,防止筒状薄膜35的塑性变形。
加压辊30p由电机驱动旋转而自转。若加压辊30p在形成有辊隙N的状态下自转,则薄膜单元30h的筒状薄膜35进行从动旋转。加压辊30p通过在辊隙N配置有片材S的状态下自转,从而向输送方向W输送片材S。
薄膜单元30h对进入到辊隙N的片材S的色调剂图像加热。薄膜单元30h具有筒状薄膜(筒状体)35、加热器单元40、传热部件49、支承部件36、撑条38、加热器温度计62和恒温器68、薄膜温度计64。
筒状薄膜35形成为筒状。筒状薄膜35从内周侧起依次具有基层、弹性层和脱模层。基层由镍(Ni)等材料形成为筒状。弹性层层叠配置在基层的外周面上。弹性层由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脱模层层叠配置在弹性层的外周面上。脱模层由PFA树脂等材料形成。
图4是图5的IV-IV线的加热器单元的正面剖视图。图5是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从+z方向观察的图)。加热器单元40具有基板(发热体基板)41、发热体组(发热体)45和配线组55。
基板41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氮化铝等陶瓷材料等形成。基板41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的板状。基板41配置在筒状薄膜35的径向的内侧。基板41以筒状薄膜35的轴向为长边方向。
在本申请中,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定义如下。y方向是基板41的长边方向。如下文所述,+y方向是从中央部发热体45a朝向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方向。x方向是基板41的短边方向,+x方向是片材S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方向)。z方向是基板41的法线方向,+z方向是对基板41配置发热体组45的方向。基板41的+z方向的面由玻璃材料等形成有绝缘层43。
如图5所示,发热体组45配置于基板41。发热体组45由银-钯合金等形成。发热体组45的外形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以x方向为短边方向的长方形状。发热体组45的x方向的中心45c比基板41(加热器单元40)的x方向的中心41c更靠向-x方向配置。
发热体组45具有沿y方向设置的多个发热体45b1、45a、45b2。发热体组45具有在y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中央部发热体45a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中央部发热体45a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中央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配置于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即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端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配置于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即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端部。
发热体组45因通电而发热。y方向的宽度小的片材S通过定影装置30的y方向的中央部。此时,控制部6仅使中央部发热体45a发热。另一方面,在y方向的宽度大的片材S的情况下,控制部6使发热体组45整体发热。因此,中央部发热体45a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相互独立地控制发热。另外,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同样地控制发热。
如图4所示,发热体组45和配线组55形成于绝缘层43的+z方向的面。保护层46以覆盖发热体组45和配线组55的方式由玻璃材料等形成。保护层46提高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薄膜35的滑动性。
与形成于基板41的+z方向的绝缘层43相同,也可以在基板41的-z方向形成绝缘层。与形成于基板41的+z方向的保护层46相同,也可以在基板41的-z方向形成保护层。由此,抑制了基板41的翘曲。
如图3所示,加热器单元40配置在筒状薄膜35的内侧。定义出连结加压辊30p的中心pc和薄膜单元30h的中心hc的直线CL。基板41的x方向的中心41c比直线CL更靠向+x方向配置。发热体组45的x方向的中心45c配置在直线CL上。发热体组45整体包含在辊隙N的区域内,并配置在辊隙N的中心。由此,辊隙N的热分布变得均匀,而均匀地加热通过辊隙N的片材S。
传热部件49由铜等导热率高的金属材料形成。传热部件49的外形与加热器单元40的基板41的外形相同。传热部件49配置为与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的第二面40b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支承部件36由液晶聚合物等树脂材料形成。支承部件36以覆盖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和x方向的两侧的方式配置。支承部件36隔着传热部件49支承加热器单元40。在支承部件36的x方向的两端部形成圆倒角。支承部件36在加热器单元40的x方向的两端部支承筒状薄膜35的内周面。
对通过定影装置30的片材S进行加热时,根据片材S的尺寸,在加热器单元40产生温度分布。若加热器单元40局部变高温,则有可能超过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支承部件36的耐热温度。传热部件49使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分布平均化。由此,确保支承部件36的耐热性。
撑条38由钢板材料等形成。撑条38的与y方向垂直的截面形成为U字状。撑条38以通过支承部件36塞住U字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在支承部件36的-z方向。撑条38在y方向延伸。撑条38的y方向的两端部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壳体。由此,薄膜单元30h被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1。撑条38提高薄膜单元30h的弯曲刚性。在撑条38的y方向的两端部附近安装有限制筒状薄膜35向y方向的移动的凸缘(未图示)。
加热器温度计62隔着传热部件49配置于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例如,加热器温度计62是热敏电阻。加热器温度计62安装并支承于支承部件36的-z方向的面。加热器温度计62通过在z方向贯通支承部件36的孔而与传热部件49接触。加热器温度计62经由传热部件49测量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
恒温器68与加热器温度计62同样地配置。在经由传热部件49检测到的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时,恒温器68切断对发热体组45的通电。
薄膜温度计64配置在筒状薄膜35的内侧且配置于加热器单元40的+x方向。薄膜温度计64与筒状薄膜35的内周面接触,测量筒状薄膜35的温度。
对定影装置30的润滑脂进行说明。
图6是加热器单元周边的放大图。定影装置30具有第一润滑脂49g和第二润滑脂35g。
第二润滑脂35g配置于筒状薄膜35的整个内表面。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的第一面40a经由第二润滑脂35g与筒状薄膜35的内表面接触。若加热器单元40发热,则第二润滑脂35g的粘度降低。由此,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薄膜35的滑动性提高。
第二润滑脂35g是以氟油为基础油的氟润滑脂。氟润滑脂具有高耐热、低转矩、长寿命等特性。第二润滑脂35g含有PTFE(聚四氟乙烯)作为增稠剂。第二润滑脂35g的稠度按稠度牌号调整为2号以下。稠度牌号的2号以下相当于混合稠度的265(1/10mm)以上。混合稠度通过日本工业标准(JIS)K2220:2013所规定的稠度试验方法测定。优选将第二润滑脂35g按稠度牌号调整为0号以下。稠度牌号的0号以下相当于混合稠度的355(1/10mm)以上。由此,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薄膜35的滑动性提高。
通常,在提高物体间的传热性时,在物体间配置高导热润滑脂。高导热润滑脂含有金属硅、碳、铝或锌等导热性填充剂。高导热润滑脂的导热率平均为5.0W/m·K左右,最大为10.0W/m·K左右。导热性填充剂粒径大、硬度高。若导热性填充剂配置于滑动面,则滑动面的磨损迅速进行,滑动性降低。因此,第二润滑脂35g不是高导热性润滑脂,不含有导热性填充剂。第二润滑脂35g的导热率为1.0W/m·K以下。
第一润滑脂49g配置于加热器单元40和传热部件49之间。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的第二面40b经由第一润滑脂49g与传热部件49接触。在加热器单元40和传热部件49各自的抵接面存在凹凸。特别是在加热器单元的第二面40b形成有玻璃层的情况下,玻璃层的表面形成大的凹凸。第一润滑脂49g进入该凹凸,从而加热单元40与传热部件49的传热性提高。
第一润滑脂49g不是上述的高导热润滑脂,不含有导热性填充剂。第一润滑脂49g的导热率为1.0W/m·K以下。例如,第一润滑脂49g的导热率为0.01W/m·K左右。如上所述,高导热润滑脂提高隔着润滑脂配置的物体间的传热性。通常高导热润滑脂被调整硬度,以使高导热润滑脂不从物体间流出。高导热润滑脂的稠度按稠度牌号调整为4号以上。稠度牌号的4号以上相当于混合稠度的205(1/10mm)以下。
第一润滑脂49g是以氟油为基础油的氟润滑脂。第一润滑脂49g含有PTFE(聚四氟乙烯)作为增稠剂。第一润滑脂49g的稠度按稠度牌号调整为3号以下。稠度牌号的3号以下相当于混合稠度的220(1/10mm)以上。通过调整基础油和增稠剂的配合比例来调整第一润滑脂49g的稠度。
第一润滑脂49g优选与第二润滑脂35g相同。此时,第一润滑脂49g的稠度按稠度牌号为2号以下,优选按稠度牌号为0号以下。第一润滑脂49g不含有导热性填充剂。第一润滑脂49g的导热率为1.0W/m·K以下。第一润滑脂49g和第二润滑脂35g相同,从而减少定影装置30所使用的润滑脂的种类,抑制制造成本。
当加热器单元40发热时,第一润滑脂49g的粘度降低。由此,第一润滑脂49g的一部分有可能从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0b流出而侵入第一面40a。第一润滑脂49g的稠度与第二润滑脂35g为相同程度,按稠度牌号设定为3号以下。第一润滑脂49g不含有导热性填充剂,因此抑制由导热性填充剂引起的滑动面的磨损。因此,抑制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薄膜35的滑动性的降低。
表1
Figure BDA0002566448650000101
表1是关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各种性能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比较表。实施例是使用氟润滑脂作为第一润滑脂49g的情况。比较例是使用高导热润滑脂作为第一润滑脂49g的情况。
表1的“恢复时间”是加热器单元40从室温恢复到定影温度的时间。比较例的恢复时间为9.9秒,与此相对,实施例的恢复时间为9.6秒。与比较例相比,在实施例中由于加热器单元40的热难以传递到传热部件49,因此恢复时间缩短。
表1的“平均功率”是根据点亮发热体组45的比例计算出的消耗功率。表1的“WU(预热)中”是加热器单元40从室温恢复到定影温度的平均功率。在表1的实验中,“WU中”和“打印中”都使发热体组45整体(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发热。表1的“整体”是发热体组45整体的消耗功率。表1的“中央部”是发热体组45中的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消耗功率。表1的“端部”是发热体组45中的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消耗功率。
关于平均功率,在比较例和实施例之间几乎没有差别。
表1的“加热器端部温度”是定影装置30的非通纸区域(通过片材S的y方向的外侧区域)中的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0b的最高温度。表1的“前侧”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近前侧(y方向的一侧),“后侧”是里侧(y方向的另一侧)。需要指出,在前侧和后侧之间存在温度差,这是因为通过片材S的y方向的中央相对于定影装置30的y方向的中央偏移。
定影装置30的非通纸区域由于不被通过片材S冷却,因此容易变成高温。与比较例相比,在实施例中第一润滑脂49g的导热率小,因此难以从加热器单元40向传热部件49进行热传递。因此,与比较例相比,在实施例中非通纸区域中的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0b容易变成高温。但是,在表1的结果中,比较例和实施例的前侧与后侧的温度差都小。因为加热器单元40与传热部件49的间隔小,所以即使是导热率小的实施例的第一润滑脂49g,也不会阻碍两者间的热传递。
对定影装置3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第二润滑脂35g预先涂布于筒状薄膜35的整个内表面。然后,向筒状薄膜35的内侧插入加热器单元40。由此,能够使第二润滑脂35g始终介于旋转的筒状薄膜35与加热器单元40之间。
第一润滑脂49g预先配置于加热器单元40与传热部件49之间。即,在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0b和传热部件49的第一面49a的一方或双方整体预先涂布第一润滑脂49g。然后,传热部件49配置于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0b。由此,在加热器单元40与传热部件49之间整体配置有第一润滑脂49g。因此,加热器单元40与传热部件49之间的传热性提高。
在第一润滑脂49g和第二润滑脂35g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以下的制造方法。在加热器单元40和传热部件49之间不预先配置第一润滑脂49g。在该状态下,传热部件49配置于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0b。然后,使加热器单元40的发热体组45发热。例如,发热体组45的发热由定影装置30的定影动作而实施。由此,涂布于筒状薄膜35的内表面的第二润滑脂35g的粘度降低,第二油脂35g变成可流动的状态。第二润滑脂35g从加热器单元40的第一面40a绕进第二面40b,侵入至加热器单元40与传热部件49之间。由此,第二润滑脂35g作为第一润滑脂49g发挥功能。
在该制造方法中,在加热器单元40和传热部件49之间不预先配置第一润滑脂49g。因此,简化了制造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
如上详细所述,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0具有筒状薄膜35、发热体组45、加热器单元40、传热部件49和第一润滑脂49g。发热体组45配置在筒状薄膜35的内侧。加热器单元40具有发热体组45。加热器单元40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加热器单元40在第一表面40a与筒状膜35的内表面抵接。传热部件49配置在加热器单元40的与第一面40a相反侧的第二面40b。传热部件49沿着加热器单元40在y方向延伸。第一润滑脂49g配置在加热器单元40与传热部件49之间。第一润滑脂49g具有稠度牌号为3号以下的稠度。
当加热器单元40发热时,第一润滑脂49g的粘度降低。由此,第一润滑脂49g的一部分有可能从加热器单元40与传热部件49之间流出并侵入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薄膜35的滑动面。第一润滑脂49g具有稠度牌号为3号以下的稠度。因此,能够抑制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薄膜35的滑动性的降低。
第一润滑脂49g不含有导热性填充剂。
第一润滑脂49g的导热率为1.0W/m·K以下。
如上所述,第一润滑脂49g有可能侵入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薄膜35的滑动面。因为第一润滑脂49g不含有导热性填充剂,所以抑制由导热性填充剂引起的滑动面的磨损。因此,能够抑制加热器单元40和筒状薄膜35的滑动性降低。
第一润滑脂49g的导热率为1.0W/m·K以下。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加热器单元40和传热部件49之间的间隔小,因此在两者之间经由第一润滑脂49g进行热传递。由于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分布通过传热部件49而平均化,因此抑制用于冷却加热器单元40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暂时停止。因此,抑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生产性的降低。另外,热经由传热部件49从加热器单元40的y方向的端部向中央部移动。由于能够抑制中央部发热体45a的发热量,因此抑制了定影装置30的消耗功率的增加。
第一润滑脂49g与配置于筒状薄膜35的内表面的第二润滑脂相同。
作为第一润滑脂49g,采用与重视滑动性的第二润滑脂35g相同的润滑脂。由此,减少了润滑脂的种类,抑制了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为图像形成装置1,加热装置为定影装置30。与此相对,图像处理装置也可以是脱色装置,加热装置也可以是脱色部。脱色装置进行对图像进行脱色(消去)的处理,该图像通过脱色色调剂而形成于片材。脱色部对形成于通过辊隙的片材的脱色色调剂图像进行加热而脱色。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定影装置30具有配置在加热单元40与传热部件49之间的第一润滑脂49g。第一润滑脂49g具有稠度牌号为3号以下的稠度。由此,能够抑制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薄膜35之间的滑动性降低。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加热装置,具有:
薄膜状的筒状体;
加热器单元,以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为长边方向,在第一面与所述筒状体的内表面抵接,所述加热器单元具有配置在所述筒状体的内侧的发热体;
传热部件,配置于所述加热器单元的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沿着所述加热器单元在所述长边方向延伸;以及
第一润滑脂,配置在所述加热器单元与所述传热部件之间,具有稠度牌号为3号以下的稠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所述第一润滑脂不含有导热性填充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所述第一润滑脂的导热率为1W/m·K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在所述筒状体的内侧配置有第二润滑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所述第一润滑脂与所述第二润滑脂相同。
6.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为定影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为脱色装置。
9.一种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加热器单元与所述传热部件之间预先配置所述第一润滑脂,在所述加热器单元的所述第二面配置所述传热部件。
10.一种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所述第一润滑脂与配置于所述筒状体的内表面的第二润滑脂相同,
在所述加热器单元与所述传热部件之间不配置所述第一润滑脂,在所述加热器单元的所述第二面配置所述传热部件,
使所述发热体发热,使所述第二润滑脂侵入所述加热器单元与所述传热部件之间。
CN202010625588.5A 2019-09-02 2020-07-02 加热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24451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9387A JP2021039192A (ja) 2019-09-02 2019-09-02 加熱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加熱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9-159387 2019-09-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5106A true CN112445106A (zh) 2021-03-05

Family

ID=74679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25588.5A Pending CN112445106A (zh) 2019-09-02 2020-07-02 加热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029631B2 (zh)
JP (1) JP2021039192A (zh)
CN (1) CN11244510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09404A (ja) * 2021-01-15 2022-07-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加熱ユニット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23965A (ja) * 2002-04-30 2003-11-14 Canon Inc 加熱装置
JP2008275756A (ja) * 2007-04-26 2008-11-13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
CN102023547A (zh) * 2009-09-15 2011-04-2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045274A (ja) * 2014-08-21 2016-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
US20160216659A1 (en) * 2015-01-27 2016-07-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4270A (ja) 1997-03-11 1998-09-25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32455A (ja) * 2003-07-07 2005-02-03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71366B2 (ja) * 2012-09-19 2017-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及びこのヒータを搭載する像加熱装置
JP6478545B2 (ja) * 2013-11-18 2019-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像加熱装置を搭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14876A (ja) 2014-12-17 2016-06-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04753B2 (ja) * 2017-03-30 2021-07-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で用いるヒー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23965A (ja) * 2002-04-30 2003-11-14 Canon Inc 加熱装置
JP2008275756A (ja) * 2007-04-26 2008-11-13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
CN102023547A (zh) * 2009-09-15 2011-04-2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045274A (ja) * 2014-08-21 2016-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
US20160216659A1 (en) * 2015-01-27 2016-07-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63926A1 (en) 2021-03-04
US20210263456A1 (en) 2021-08-26
JP2021039192A (ja) 2021-03-11
US11029631B2 (en) 2021-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4579B2 (en) Fixing apparatus
US10488795B2 (en) Fixing device for fixing an image on a recording material and including a heat-conductive member with a regulating portion
US8478180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US7002105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6415226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2016105129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782370B2 (en) Heating apparatus having a cylindrical film and a pressing element to form a nip
US10353327B2 (en) Fixing device for fixing an image on a recording material and having a nip plate with a projection that projects towards a roller
CN112782955A (zh) 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CN111552160B (zh) 加热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JP6573414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US11334011B2 (en) Heat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unit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2445106A (zh) 加热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3433812A (zh) 加热装置及图像处理装置
CN112445105A (zh) 加热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JP712749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2055880B1 (en) Fixing device with guide portion
CN117148697A (zh) 定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