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2955A - 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82955A CN112782955A CN202010940110.1A CN202010940110A CN112782955A CN 112782955 A CN112782955 A CN 112782955A CN 202010940110 A CN202010940110 A CN 202010940110A CN 112782955 A CN112782955 A CN 11278295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element
- thermometer
- heater unit
- heat
-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95 Polyether sulf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52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93 polyether 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06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7 Liquid-crystal polymers (LCP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52 Pd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copper(1+);methylsulfanylmethane;bromide Chemical compound Br[Cu].CSC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3 fluoro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 G03G15/2035—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for maintenance purposes, e.g. for removing a jammed shee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提供能够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的加热装置。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包括筒状体、加热器单元、支承构件、发热体、温度计以及卡定部。筒状体形成为膜状。加热器单元配置在所述筒状体内。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为加热器单元的长边方向。加热器单元的第一面与所述筒状体的内表面抵接。支承构件支承所述加热器单元。发热体配置在所述加热器单元。温度计配置在所述长边方向上的一侧。卡定部形成在所述发热体的所述一侧。卡定部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在所述长边方向上卡定所述加热器单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作为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使色调剂(记录剂)定影在片材上的加热装置。对于加热装置要求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的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具有筒状体、加热器单元、支承构件、发热体、温度计以及卡定部。筒状体形成为膜状。加热器单元配置在所述筒状体的内侧。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为加热器单元的长边方向。加热器单元的第一面与所述筒状体的内表面抵接。支承构件支承所述加热器单元。发热体配置在所述加热器单元。温度计配置在所述长边方向上的一侧。卡定部形成在所述发热体的所述一侧。卡定部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在所述长边方向上卡定所述加热器单元。
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具有上述的加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硬件结构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4是加热器单元的主视剖视图;
图5是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
图6是加热器温度计和恒温器的俯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电路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的卡定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的卡定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的卡定位置的说明图。
图11是比较例的加热器单元的卡定位置的说明图。
图12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端部加热器温度计以及端部膜温度计的配置位置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处理装置);6…控制部;30…定影装置(加热装置);35…筒状膜(筒状体);36…支承构件;40…加热器单元;40a第一面;40b…第二面;45a…中央部发热体(发热体);45b1…第一端部发热体(发热体、另一端部发热体);45b2…第二端部发热体(发热体);49…导热构件;62b…端部加热器温度计(温度计、加热控制温度计);64b端部膜温度计(温度计);71…第一卡定部(卡定部);72…第二卡定部(卡定部);S…片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是图像形成装置1。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在片材(纸张)S上形成图像的处理。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壳体10、扫描仪部2、图像形成单元3、片材供给部4、输送部5、排纸托盘7、翻转单元9、控制面板8以及控制部6。
壳体10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形。
扫描仪部2将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读取为光的明暗,并产生图像信号。扫描仪部2将生成的图像信号输出到图像形成单元3。
图像形成单元3基于从扫描仪部2接收到的图像信号或从外部接收到的图像信号,通过色调剂等记录剂而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色调剂图像)。图像形成单元3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的表面上。图像形成单元3对片材S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加热及加压,并使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片材S上。稍后将详细描述图像形成单元3。
片材供给部4根据图像形成单元3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定时将片材S一张一张地供给到输送部5。片材供给部4具有片材容纳部20和拾取辊21。
片材容纳部20收纳预定尺寸和种类的片材S。
拾取辊21从片材容纳部20一张一张地取出片材S。拾取辊21将取出的片材S供给到输送部5。
输送部5将从片材供给部4供给的片材S输送到图像形成单元3。输送部5具有输送辊23和定位辊24。
输送辊23将从拾取辊21供给的片材S输送到定位辊24。输送辊23将片材S的输送方向的前端抵靠在定位辊24的夹持部N。
定位辊24通过在夹持部N处使片材S挠曲来调整片材S的前端在输送方向上的位置。定位辊24根据图像形成单元3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的定时来输送片材S。
对图像形成单元3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单元3具有多个图像形成部25、激光扫描单元26、中间转印带27、转印部28以及定影装置30。
图像形成部25具有感光鼓25d。图像形成部25在感光鼓25d上形成与来自扫描仪部2或外部的图像信号相应的色调剂图像。多个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分别形成基于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色调剂的色调剂图像。
在感光鼓25d周围配置有充电器、显影器等。充电器使感光鼓25d的表面带电。显影器容纳含有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色调剂的显影剂。显影器对感光鼓25d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其结果是,在感光鼓25d上形成有基于各种颜色的色调剂的色调剂图像。
激光扫描单元26对带电的感光鼓25d扫描激光L以曝光感光鼓25d。激光扫描单元26用不同的激光LY、LM、LC和LK曝光不同颜色的图像形成部25Y、25M、25C和25K的感光鼓25d。因此,激光扫描单元26在感光鼓25d上形成静电潜像。
感光鼓25d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7。转印部28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7上的色调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处转印到片材S的表面上。
定影装置30对转印在片材S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加热及加压,以使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片材S上。稍后将详细描述定影装置30。
翻转单元9使用于在片材S的背面形成图像的片材S翻转。翻转单元9通过转向而将从定影装置30排出的片材S正背面翻转。翻转单元9将翻转后的片材S朝向定位辊24输送。
排纸托盘7载置形成有图像并被排出的片材S。
控制面板8是输入操作员用于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的信息的输入部的一部分。控制面板8具有触摸面板、各种硬键。
控制部6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分的控制。稍后将详细描述控制部6。
图2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硬件结构图。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由总线连接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91、存储器92、辅助存储装置93等,并执行程序。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程序的执行而作为具备扫描部2、图像形成单元3、片材供给部4、输送部5、翻转单元9、控制面板8、通信部90的装置来发挥功能。
CPU91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92和辅助存储装置93中的程序而作为控制部6来发挥功能。控制部6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个功能部的动作。
辅助存储装置93使用磁硬盘装置、半导体存储装置等存储装置而构成。辅助存储装置93存储信息。
通信部90包括用于将本装置连接到外部装置的通信接口而构成。通信部90经由通信接口与外部装置通信。
对定影装置30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主视剖视图。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是定影装置30。定影装置30具有加压辊30p和膜单元30h。
加压辊30p在膜单元30h之间形成夹持部N。加压辊30p对进入到夹持部N的片材S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加压。加压辊30p自转并输送片材S。加压辊30p具有芯骨32、弹性层33以及脱模层34。
芯骨32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为圆柱状。芯骨32的轴向的两端部被支承为能够旋转。芯骨32由电机(未图示)旋转驱动。芯骨32与凸轮构件(未图示)抵接。凸轮构件通过旋转而使芯骨32接近和远离膜单元30h。
弹性层33由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弹性层33以一定的厚度形成在芯骨32的外周面上。
脱模层34由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等树脂材料形成。脱模层34形成在弹性层33的外周面上。
例如,在加压辊30p的外径为20mm~40mm时,优选将芯骨32的外径设定为10mm~20mm,将弹性层33的厚度设定为5mm~20mm,将脱模层34的厚度设定为20μm~40μm。
优选加压辊30p的外周面的硬度在使用ASKER-C硬度计且在9.8N的载荷下为40°至70°。由此,确保了夹持部N的面积和加压辊30p的耐久性。
加压辊30p能够通过凸轮构件的旋转而接近和远离膜单元30h。当使加压辊30p接近膜单元30h并通过加压弹簧按压时,形成有夹持部N。另一方面,在定影装置30发生了片材S的卡纸的情况下,通过使加压辊30p远离膜单元30h而能够去除片材S。此外,在休眠时等筒状膜35停止旋转的状态下,通过使加压辊30p远离膜单元30h而防止筒状膜35的塑性变形。
加压辊30p由电机旋转驱动而自转。当加压辊30p在形成有夹持部N的状态下自转时,膜单元30h的筒状膜35从动旋转。加压辊30p通过在片材S配置在夹持部N的状态下自转,从而在输送方向W上输送片材S。
膜单元30h对进入到夹持部N的片材S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加热。膜单元30h具有筒状膜(筒状体)35、加热器单元40、导热构件49、支承构件36、支架38、加热器温度计62、恒温器68和膜温度计64。
筒状膜35形成为筒状。筒状膜35从内周侧依次具有基层、弹性层和脱模层。基层由镍(Ni)等材料形成为筒状。弹性层层叠配置在基层的外周面上。弹性层由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脱模层层叠配置在弹性层的外周面上。脱模层由PFA树脂等材料形成。
为了缩短预热时间,优选将弹性层和脱模层的厚度设定成使得其各自的热容量不会过大。例如,在筒状膜35的内径为20mm~40mm时,可以将基层的厚度设定为30μm~50μm,将弹性层的厚度设定为100μm~300μm,将脱模层的厚度设定为20μm~40μm。可以在基层的内侧涂覆涂层,以提高与加热器单元40的摩擦滑动性。
图4是图5的IV-IV线中的加热器单元的主视剖视图。图5是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从+z方向观察的图)。加热器单元40具有基板(发热体基板)41、发热体组件45和布线组件55。
基板41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氮化铝等陶瓷材料等形成。基板41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的板状。基板41配置在筒状膜35的径向的内侧。筒状膜35的轴向为基板41的长边方向。
在本申请中,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以如下的方式被定义。
y方向是基板41(加热器单元40)的长边方向。如后所述,+y方向是从中央部发热体45a朝向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方向。
x方向是基板41的短边方向。+x方向是片材S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方向)。
z方向是基板41的法线方向。+z方向是发热体组件45相对于基板41配置的方向。绝缘层43由玻璃材料等形成在基板41的+z方向的面上。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的面(第一面40a)与筒状膜35(参照图3)的内周面抵接。
发热体组件45配置在基板41上。如图4所示,发热体组件45形成在绝缘层43的+z方向的面。发热体组件45由银/钯合金等形成。发热体组件45的外形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以x方向为短边方向的长方形状。
如图5所示,发热体组件45具有沿y方向设置的多个发热体45b1、45a、45b2。发热体组件45具有沿y方向并排配置的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中央部发热体45a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
中央部发热体45a配置在发热体组件45的y方向上的中央部。中央部发热体45a也可以通过组合沿y方向并排配置的多个小发热体而构成。
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且配置在发热体组件45的+y方向的端部上。
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且配置在发热体组件45的-y方向的端部上。
中央部发热体45a和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边界线与x方向平行配置。中央部发热体45a和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边界线也可以与x方向交叉配置。中央部发热体45a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边界线也是同样的。
发热体组件45通过通电而发热。中央部发热体45a的电阻值小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电阻值。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电阻值彼此大致相同。这里,将中央部发热体45a的电阻值设为“中央电阻值A”,将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电阻值设为“端部电阻值B”。例如,中央电阻值A和端部电阻值B的比(A:B)优选在3:1~7:1的范围内,并且更优选在4:1~6:1的范围内。
在y方向上宽度较小的片材S穿过定影装置30的y方向上的中央部。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6仅使中央部发热体45a发热。另一方面,在y方向上宽度较大的片材S的情况下,控制部6使发热体组件45整体发热。因此,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相互独立地被控制发热。另外,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也同样地被控制发热。
布线组件55由银等金属材料形成。布线组件55具有中央部触点52a、中央部布线53a、端部触点52b、第一端部布线53b1、第二端部布线53b2、公共触点58和公共布线57。
中央部触点52a配置在发热体组件45的-y方向上。
中央部布线53a配置在发热体组件45的+x方向上。中央部布线53a连接中央部发热体45a的+x方向的端边和中央部触点52a。
端部触点52b配置在中央部触点52a的-y方向上。
第一端部布线53b1配置在发热体组件45的+x方向上且配置在中央部布线53a的+x方向上。第一端部布线53b1连接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x方向上的端边和端部触点52b的+x方向上的端部。
第二端部布线53b2配置在发热体组件45的+x方向上且配置在中央部布线53a的-x方向上。第二端部布线53b2连接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x方向上的端边与端部触点52b的-x方向上的端部。
公共触点58配置在发热体组件45的+y方向上。
公共布线57配置在发热体组件45的-x方向上。公共布线57将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x方向上的端边与公共触点58连接。
这样,第二端部布线53b2、中央部布线53a和第一端部布线53b1配置在发热体组件45的+x方向上。与此相对,在发热体组件45的-x方向上,仅配置有公共布线57。因此,发热体组件45的x方向上的中心45c配置在基板41的x方向上的中心41c的-x方向上。
如图3所示,定义了连接加压辊30p的中心pc和膜单元30h的中心hc的直线CL。基板41的x方向上的中心41c配置在直线CL的+x方向上。因此,由于基板41在夹持部N的+x方向上延伸,因此穿过夹持部N的片材S容易从膜单元30h剥离。
发热体组件45的x方向上的中心45c配置在直线CL上。发热体组件45的整体包括在夹持部N的区域中并配置在夹持部N的中心。因此,夹持部N的热分布均匀,并且穿过夹持部N的片材S均匀地被加热。
如图4所示,在绝缘层43的+z方向的面上形成有发热体组件45和布线组件55。保护层46由玻璃材料等形成,以覆盖发热体组件45和布线组件55。保护层46保护发热体组件45和布线组件55。保护层46使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膜35的滑动性提高。
如图3所示,加热器单元40配置在筒状膜35的内侧。润滑脂(未图示)涂布在筒状膜35的内周面上。加热器单元40隔着润滑脂与筒状膜35的内周面接触。润滑脂配置在加热器单元40的第一面40a(参照图4)与筒状膜35的内周面之间。当加热器单元40发热时,润滑脂的粘度降低。由此,确保了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膜35的滑动性。
导热构件49由铜等具有高热导率的金属材料形成。导热构件49的外形与加热器单元40的基板41的外形相同。导热构件49与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上的面(第二面40b,参照图4)接触而配置。
支承构件36由硅橡胶、氟橡胶等弹性材料、聚酰亚胺树脂、PPS(聚苯硫醚)、PES(聚醚砜树脂)和液晶聚合物等树脂材料形成。支承构件36配置为覆盖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和x方向的两侧。支承构件36隔着导热构件49支承加热器单元40。圆形倒角形成在支承构件36的x方向的两个端部上。支承构件36在加热器单元40的x方向的两个端部处支承筒状膜35的内周面。
当对穿过定影装置30的片材S进行加热时,根据片材S的尺寸在加热器单元40产生温度分布。当加热器单元40局部变为高温时,存在超过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支承构件36的耐热温度的可能性。导热构件49使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分布平均化。由此,确保了支承构件36的耐热性。
支架38由钢板材料等形成。支架38的与y方向垂直的截面形成为U字状。例如,支架38通过弯曲加工板厚1mm~3mm的钢材而形成。支架38安装在支承构件36的-z方向上,以使得U字的开口部被支承构件36堵塞。支架38在y方向上延伸。支架38的y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壳体。由此,膜单元30h被图像形成装置1支承。支架38使膜单元30h的弯曲刚度提高。限制筒状膜35沿y方向的移动的凸缘(未图示)安装在支架38的y方向的两个端部附近。
加热器温度计62夹着导热构件49配置在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上。例如,加热器温度计62是热敏电阻。加热器温度计62安装并支承在支承构件36的-z方向的面上。加热器温度计62的感温元件穿过沿z方向贯穿支承构件36的孔,并与导热构件49接触。加热器温度计62隔着导热构件49来测量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
恒温器68的配置方式与加热器温度计62相同。恒温器68安装在稍后描述的电路中。当隔着导热构件49检测到的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恒温器68切断对发热体组件45的通电。
图6是加热器温度计和恒温器的俯视图(从-z方向观察的图)。在图6中,省略了对支承构件36的记载。另外,以下关于加热器温度计、恒温器和膜温度计的配置的说明是对各自的感温元件的配置进行说明。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62a、62b)沿y方向并排配置。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配置在发热体组件45上。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配置在发热体组件45的y方向上的范围内。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配置在发热体组件45的x方向上的中心。即,从z方向观察时,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和发热体组件45至少一部分重叠。
多个恒温器68(68a、68b)也以与上述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相同的方式被配置。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具有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和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配置在长边方向的一侧的温度计)。
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测量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时,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与中央部发热体45a重叠。
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测量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如上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以同样的方式被控制发热。因此,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相同。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配置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时,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重叠。
多个恒温器68具有中央部恒温器68a和端部恒温器68b。
当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中央部恒温器68a切断对发热体组件45的通电。中央部恒温器68a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时,中央部恒温器68a与中央部发热体45a重叠。
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的情况下,端部恒温器68b切断对发热体组件45的通电。如上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以同样的方式被控制发热。因此,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相同。端部恒温器68b配置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时,端部恒温器68b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重叠。
如上所述,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和中央部恒温器68a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45a上。由此,测量了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另外,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切断对发热体组件45的通电。
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配置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端部发热体)上。由此,测量了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由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相同,因此测量了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
端部恒温器68b配置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上。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的情况下,切断对发热体组件45的通电。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和多个恒温器68沿y方向交替并排配置。如上所述,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配置有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端部恒温器68b配置在该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范围内。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配置在比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的中心更靠+y方向上。中央部恒温器68a配置在比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的中心更靠-y方向上。如上所述,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配置有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配置在该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范围内。由此,从+y方向到-y方向,端部恒温器68b、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中央部恒温器68a以及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依次并排配置。
通常,恒温器68利用随着温度变化的双金属的弯曲变形来连接和切断电路。恒温器根据双金属的形状形成为细长的。此外,端子从恒温器68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朝向外侧延伸。外部布线的连接器通过铆接与该端子连接。因此,有必要在恒温器68的长边方向的外侧确保空间。由于在定影装置30中x方向上没有空间上的富余,因此恒温器68的长边方向沿y方向配置。此时,当多个恒温器68沿y方向相邻配置时,难以确保外部布线的连接空间。
如上所述,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和多个恒温器68沿y方向交替并排配置。由此,加热器温度计62配置在恒温器68的y方向旁边。因此,可以确保外部布线相对于恒温器68的连接空间。此外,提高了恒温器68和加热器温度计62在y方向上的布局的自由度。由此,恒温器68和加热器温度计62能够配置在最佳位置来控制定影装置30的温度。而且,连接到多个恒温器68的交流布线与连接到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的直流布线的分离变得容易。由此,抑制了电路中的噪声的发生。
如图3所示,膜温度计64配置在筒状膜35内侧且配置在加热器单元40的+x方向上。膜温度计64与筒状膜35的内周面解除并测量筒状膜35的温度。
图7是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电路图。在图7中,图5的仰视图配置在纸面的上方,图6的俯视图配置在纸面的下方。另外在图7中,在下方的俯视图的上方与筒状膜35的截面一起记载有多个膜温度计64。多个膜温度计64具有中央部膜温度计64a和端部膜温度计64b(配置在长边方向一侧的温度计)。
中央部膜温度计64a与筒状膜35的y方向上的中央部接触。中央部膜温度计64a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的范围内与筒状膜35接触。中央部膜温度计64a测量筒状膜35在y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温度。
端部膜温度计64b与筒状膜35在-y方向上的端部接触。端部膜温度计64b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y方向上的范围内与筒状膜35接触。端部膜温度计64b测量筒状膜35在-y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如上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以同样的方式被控制发热。因此,筒状膜35在-y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与在+y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相同。
电源95经由中央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a连接到中央部触点52a。电源95经由端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b连接到端部触点52b。CPU91相互独立地控制中央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和端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b的接通/切断。当CPU91接通中央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a时,从电源95向中央部发热体45a通电。由此,中央部发热体45a发热。当CPU91接通端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b时,从电源95向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通电。由此,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发热。基于以上内容,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相互独立地被控制发热。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并联连接于电源95。
电源95经由中央部恒温器68a和端部恒温器68b连接到公共触点58。中央部恒温器68a和端部恒温器68b串联连接。
当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异常上升时,中央部恒温器68a的检测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此时,中央部恒温器68a切断从电源95到发热体组件45整体的通电。
当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异常上升时,端部恒温器68b的检测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此时,端部恒温器68b切断从电源95到发热体组件45整体的通电。如上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以同样的方式被控制发热。因此,当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异常上升时,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也同样上升。因此,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异常上升的情况下,同样地,端部恒温器68b也切断从电源95到发热体组件45整体的通电。
CPU91(控制部6)通过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来测量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CPU91通过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来测量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相同。当定影装置30启动时,CPU91通过加热器温度计62来测量发热体组件45的温度。当发热体组件45的温度低于预定温度时,CPU91仅使发热体组件45在短时间内发热。之后,CPU91开始加压辊30p的旋转。通过发热体组件45的发热,涂布在筒状膜35的内周面上的润滑脂的粘度降低。由此,确保了加压辊30p开始旋转时的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膜35的滑动性。
CPU91通过中央部膜温度计64a来测量筒状膜35在y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温度。CPU91通过端部膜温度计64b来测量筒状膜35在-y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筒状膜35在-y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与筒状膜35在+y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相同。当定影装置30运转时,CPU91测量筒状膜35在y方向上的中央部和端部的温度。CPU91通过中央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和端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b相位控制或波数控制供给到发热体组件45的电力。CPU91基于筒状膜35在y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温度测量结果来控制对中央部发热体45a的通电。CPU91基于筒状膜35在y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测量结果来控制对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通电。
多个发热体45a、45b1、45b2具有被一个CPU91(控制部)加热控制的至少两个发热体45b1、45b2。两个发热体45b1、45b2是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温度计62a、62b具有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加热控制温度计),该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用于检测上述两个发热体45b1、45b2中的一个(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
多个发热体45a、45b1、45b2具有配置在长边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和配置在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另一端部发热体)。温度计62b、64b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配置在相同的一侧。温度计62b、64b不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配置在相同的一侧。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40等的卡定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加热器单元40的基板41相对于支承构件36在y方向(长边方向)上被卡定。支承构件36具有用于在y方向上卡定基板41的第一卡定部71(卡定部)。第一卡定部71配置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y方向上。第一卡定部71与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配置在相同的一侧(参照图10)。第一卡定部71配置在支承构件36的-x方向上。第一卡定部71是从支承构件36的+x方向(片材S的输送方向)的端部边缘向-x方向突出的凸部。从z方向观察时,第一卡定部71具有矩形状。第一卡定部71在z方向上的高度优选在基板41的厚度以上。
基板41具有由第一卡定部71卡定的第一被卡定部81。第一被卡定部81配置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y方向上。第一被卡定部81配置在基板41的-x方向上。第一被卡定部81是从基板41的+x方向上的端部边缘向-x方向凹陷的凹部。从z方向观察时,第一被卡定部81与第一卡定部71重叠。从z方向观察时,第一被卡定部81具有矩形状。
如图9所示,导热构件49相对于支承构件36在y方向上被卡定。支承构件36具有用于在y方向上卡定导热构件49的第二卡定部72。加热器单元40和导热构件49通过一个卡定部(第一卡定部71和第二卡定部72)相对于支承构件36在长边方向上被卡定。从z方向观察时,第二卡定部72与第一卡定部71重叠。即,第二卡定部72在x方向和y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一卡定部71相同的位置处。第二卡定部72是与第一卡定部71同样的矩形状的凸部。例如,第二卡定部72与第一卡定部71由相同的构件(支承构件36)一体地形成。第二卡定部72在z方向上的高度优选在导热构件49的厚度之上。
导热构件49具有被第二卡定部72卡定的第二被卡定部82。从z方向观察时,第二被卡定部82与第一被卡定部81重叠。即,第二被卡定部82在x方向和y方向上与第一被卡定部81配置在相同的位置处。第二被卡定部82是与第一被卡定部81同样的矩形状的凹部。
使用图10对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的卡定位置进行说明。
这里,从z方向观察时将基板41与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重叠的位置设为“分段位置41a”。由基板41的热膨胀导致的分段位置41a在y方向上的位移量△La由下式(1)算出。
ΔLa=α×La×△T···(1)
在上式(1)中,α表示线性膨胀系数、La表示从第一卡定部71(第一被卡定部81)在+y方向上的端部到分段位置41a为止的距离、△T表示温度差。
在实施方式中,基板41由SUS304(线性膨胀系数α=17.3×10-6/℃)形成。从中央部发热体45a在y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到分段位置41a为止的距离L1为120mm。从中央部发热体45a在y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到第一卡定部71在+y方向上的端部为止的距离L2为180mm。
为了对应于各种纸张尺寸,优选将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及端部膜温度计64b配置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在y方向上的偏靠中央的位置。在实施方式中,从中央部发热体45a在y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到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端部膜温度计64b)在y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为止的距离L3为120.8mm。即,从分段位置41a到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端部膜温度计64b)在y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为止的距离L4为0.8mm。
基板41的温度在加热时从室温20℃上升到230℃。
当将上述的条件值代入到上式(1)并进行计算时,△La变为以下的值。
△La=17.3×10-6×(180-120)×(230-20)
=0.21798
△La约为0.22mm。即,由于基板41的热膨胀,分段位置41a以第一卡定部71为基点向+y方向位移约0.22mm。如上所述,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安装并支承在支承构件36的-z方向的面上。端部膜温度计64b位于筒状膜35的内侧且配置在加热器单元40的+x方向上。设为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和端部膜温度计64b不会由于基板41的热膨胀而沿y方向位移。
在实施方式中,即使基板41热膨胀,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端部膜温度计64b)也位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y方向的范围内。因此,能够通过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准确地测量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
接下来,使用图11对比较例的加热器单元的卡定位置进行说明。
在比较例中,第一卡定部71X配置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y方向上。即,在比较例中,第一卡定部71X与实施方式的第一卡定部71在y方向上相反地被配置。在比较例中,从中央部发热体45a在y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到第一卡定部71X在-y方向上的端部为止的距离L2X为180mm。在比较例中,其它的条件值与实施方式相同。
在比较例中,通过下式(2)算出由基板41的热膨胀导致的分段位置41a在y方向上的位移量△Lb。
△Lb=α×Lb×△T···(2)
在上式(2)中,α表示线性膨胀系数、Lb表示从第一卡定部71X(第一被卡定部81X)在-y方向上的端部到分段位置41a为止的距离、△T表示温度差。
当将上述的条件值代入到上式(2)并进行计算时,△Lb变为以下的值。
△Lb=17.3×10-6×(180+120)×(230-20)
=1.08990
△Lb约为1.09mm。即,由于基板41的热膨胀,分段位置41a以第一卡定部71X为基点向-y方向位移约1.09mm。在比较例中也与实施方式同样地,设为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和端部膜温度计64b不会由于基板41的热膨胀而沿y方向位移。
如上所述,距离L4为0.8mm。在比较例中,在基板41发生了热膨胀时,△Lb(约1.09mm)大于距离L4。即,在比较例中,在基板41发生了热膨胀时,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端部膜温度计64b)位于中央部发热体45a在y方向上的范围内,而不是位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在y方向上的范围内。因此,不能通过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准确地测量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0具有筒状膜35、加热器单元40、支承构件36、发热体45a、45b1、45b2、温度计62b、64b以及第一卡定部71。筒状膜35形成为膜状。加热器单元40配置在筒状膜35的内侧。筒状膜35的轴向为加热器单元40的长边方向。加热器单元40的第一面40a与筒状膜35的内表面抵接。支承构件36支承加热器单元40。发热体45a、45b1、45b2配置在加热器单元40。温度计62b、64b配置在长边方向上的一侧。第一卡定部71形成在发热体45b2的一侧。第一卡定部71相对于支承构件36在长边方向上卡定加热器单元40。根据以上的结构,而发挥以下的效果。
第一卡定部71在长边方向上配置在发热体45b2的一侧,该发热体45b2与温度计62b、64b位于相同的一侧。因此,即使加热器单元40发生了热膨胀,也能够通过温度计62b、64b准确地测量加热温度。因此,能够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
发热体45a、45b1、45b2在长边方向上并排配置有多个。根据以上的结构,发挥以下的效果。
能够与各种纸张尺寸对应地对加热温度进行适当地控制。
多个发热体45a、45b1、45b2具有通过一个控制部6进行加热控制的至少两个发热体45b1、45b2。温度计62a、62b具有加热控制温度计62b,该加热控制温度计62b用于检测上述两个发热体45b1、45b2中的一个45b2的温度。第一卡定部71与加热控制温度计62b配置在相同的一侧。根据以上的结构,发挥以下的效果。
第一卡定部71配置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一侧,该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在长边方向上与用于加热控制的温度计62b位于相同的一侧。因此,即使加热器单元40发生了热膨胀,也能够通过温度计62b准确地测量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因此,能够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
多个发热体45a、45b1、45b2具有配置在长边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温度计62b、64b具有配置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上的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以及在长边方向上的一侧与筒状膜35抵接的端部膜温度计64b。根据以上的结构,发挥以下的效果。
即使加热器单元40发生了热膨胀,也能够通过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准确地测量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因此,在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和端部膜温度计64b位于长边方向上的一侧的结构中,能够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
多个发热体45a、45b1、45b2具有配置在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另一端部发热体45b1。温度计62b、64b不与另一端部发热体45b1配置在相同的一侧。根据以上的结构,发挥以下的效果。
由于温度计的设置数量可以尽可能减少,因此有助于低成本化。
定影装置30具有用于控制多个发热体45a、45b1、45b2的发热的控制部6。多个发热体45a、45b1、45b2具有配置在长边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在对一边与筒状膜35的外表面接触一边在加热器单元40的长边方向上被输送的片材S进行加热时,控制部6基于温度计62b、64b的输出来控制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发热。根据以上的结构,发挥以下的效果。
控制部6控制在长边方向上与温度计62b、64b位于相同的一侧的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发热。即,第一卡定部71配置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一侧,该第二端发热体45b2在长边方向上与用于加热控制的温度计62b、64b位于相同的一侧。因此,即使加热器单元40发生了热膨胀,也能够通过温度计62b、64b准确地测量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因此,能够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
定影装置30具有导热构件49,该导热构件49与第一面40a的相反侧的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0b抵接。加热器单元40及导热构件49通过一个卡定部71、72相对于支承构件36在长边方向上被卡定。根据以上的结构,发挥以下的效果。
加热器单元40和导热构件49长边方向上的位置难以相对于加热器单元40偏移。因此,能够抑制在长边方向上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分布变得不均。除此之外,与通过两个不同的卡定部分别沿长边方向卡定加热器单元40和导热构件49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结构简化。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上述的定影装置30。
定影装置30能够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和端部膜温度计64b双方均位于长边方向的一侧。与此相对,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和端部膜温度计64b也可以互相位于长边方向上的相反侧(参照图12)。在图12中,省略了中央部恒温器68a和端部恒温器68b等的图示。例如,也可以是,端部膜温度计64b位于长边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位于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这种情况下,第一卡定部71也可以配置在长边方向上具有用于加热控制的端部膜温度计64b的一侧。
从z方向观察时,实施方式的第二卡定部72与第一卡定部71重叠。与此相对,从z方向观察时,第二卡定部72也可以不与第一卡定部71重叠。即,第二卡定部72在x方向和y方向上也可以配置在与第一卡定部71不同的位置。例如,第二卡定部72也可以是与第一卡定部71不同形状的凸部。例如,第二卡定部72也可以由与第一卡定部71不同的构件形成。例如,支承构件36也可以不具有在y方向上卡定导热构件49的第二卡定部72。
实施方式的第一卡定部71是从支承构件36的+x方向的端部边缘向-x方向突出的凸部。与此相对,第一卡定部71也可以是从支承构件36的-x方向的端部边缘向+x方向突出的凸部。例如,从z方向观察时,第一卡定部71也可以具有三角形状等除矩形状之外的形状。例如,可以根据需求规格说明来改变第一卡定部71的配置和形状等。第二卡定部72的配置和形状等与第一卡定部71同样地也可以根据需求规格说明而改变。
实施方式的发热体组件45具有三个发热体(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与此相对,发热体组件45中包括的发热体的个数可以是1个或2个,也可以在4个以上。
实施方式的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具有两个加热器温度计(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与此相对,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的个数也可以在三个以上。
实施方式的多个恒温器68具有两个恒温器(中央部恒温器68a、端部恒温器68b)。与此相对,多个恒温器68的个数也可以在三个以上。
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是图像形成装置1,并且加热装置是定影装置30。与此相对,图像处理装置也可以是消色装置,加热装置也可以是消色部。消色装置进行如下的处理:对通过消色色调剂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进行消色(消除)。消色部对在穿过夹持部的片材上形成的消色色调剂图像进行加热并消色。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温度计62b、64b配置在长边方向上的一侧。第一卡定部71形成在发热体45b2的一侧。第一卡定部71相对于支承构件36在长边方向上卡定加热器单元40。由此,能够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加热装置,具有:
膜状的筒状体;
加热器单元,配置在所述筒状体的内侧,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为所述加热器单元的长边方向,所述加热器单元的第一面与所述筒状体的内表面抵接;
支承构件,支承所述加热器单元;
发热体,配置在所述加热器单元;
温度计,配置在所述长边方向上的一侧;以及
卡定部,形成在所述发热体的所述一侧,并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在所述长边方向上卡定所述加热器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发热体在所述长边方向上并排配置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发热体具有通过一个控制部进行加热控制的至少两个发热体,
所述温度计具有加热控制温度计,所述加热控制温度计用于检测所述两个发热体中的一个发热体的温度,
所述卡定部配置在与所述加热控制温度计相同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发热体具有配置在所述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另一端部发热体,
所述温度计不与所述另一端部发热体配置在相同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装置具有导热构件,所述导热构件与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所述加热器单元的第二面抵接,
所述加热器单元及所述导热构件通过一个所述卡定部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在所述长边方向上被卡定。
6.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02278 | 2019-11-07 | ||
JP2019202278A JP7514610B2 (ja) | 2019-11-07 | 2019-11-07 |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82955A true CN112782955A (zh) | 2021-05-11 |
Family
ID=72665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940110.1A Pending CN112782955A (zh) | 2019-11-07 | 2020-09-09 | 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1281137B2 (zh) |
EP (1) | EP3819712A1 (zh) |
JP (1) | JP7514610B2 (zh) |
CN (1) | CN112782955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886137B2 (en) * | 2019-08-29 | 2024-01-30 |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rmistor and thermostat aligned in a sheet conveyance direction |
JP2023010187A (ja) * | 2021-07-09 | 2023-01-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3072264A (ja) * | 2021-11-12 | 2023-05-24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011476A1 (en) * | 2000-06-29 | 2002-01-31 | Yasumasa Otsuka |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nd heater used in this apparatus |
JP2014130241A (ja) * | 2012-12-28 | 2014-07-10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 |
CN105093885A (zh) * | 2014-05-21 | 2015-11-25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加热装置 |
JP2017092039A (ja) * | 2016-12-28 | 2017-05-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ヒータ及びこのヒータを搭載する像加熱装置 |
JP2019164996A (ja) * | 2018-03-19 | 2019-09-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加熱部材、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57623B2 (ja) * | 2004-07-29 | 2010-10-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12589A (ja) * | 2006-02-07 | 2007-08-23 | Canon Inc | 加熱体、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GB2511184B (en) * | 2012-12-28 | 2016-03-30 | Canon Kk | Fixing device |
JP5901702B2 (ja) | 2013-07-22 | 2016-04-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6604731B2 (ja) * | 2014-05-20 | 2019-11-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 |
US9501012B2 (en) * | 2014-10-01 | 2016-11-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Fixing apparatus for fixing a toner image to a recording medium |
JP6464819B2 (ja) * | 2015-02-27 | 2019-02-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6242471B2 (ja) | 2016-12-13 | 2017-12-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 |
US10824101B2 (en) | 2018-03-19 | 2020-11-03 | Ricoh Company, Ltd. |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7143710B2 (ja) | 2018-09-28 | 2022-09-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加熱装置、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9
- 2019-11-07 JP JP2019202278A patent/JP7514610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8-12 US US16/991,928 patent/US11281137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9-09 CN CN202010940110.1A patent/CN112782955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9-18 EP EP20196905.2A patent/EP3819712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2-15 US US17/672,124 patent/US11822272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10-12 US US18/485,524 patent/US20240036502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011476A1 (en) * | 2000-06-29 | 2002-01-31 | Yasumasa Otsuka |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nd heater used in this apparatus |
JP2014130241A (ja) * | 2012-12-28 | 2014-07-10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 |
CN105093885A (zh) * | 2014-05-21 | 2015-11-25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加热装置 |
JP2017092039A (ja) * | 2016-12-28 | 2017-05-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ヒータ及びこのヒータを搭載する像加熱装置 |
JP2019164996A (ja) * | 2018-03-19 | 2019-09-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加熱部材、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819712A1 (en) | 2021-05-12 |
US20240036502A1 (en) | 2024-02-01 |
US20220171316A1 (en) | 2022-06-02 |
US11822272B2 (en) | 2023-11-21 |
JP2021076664A (ja) | 2021-05-20 |
JP7514610B2 (ja) | 2024-07-11 |
US11281137B2 (en) | 2022-03-22 |
US20210141324A1 (en) | 2021-05-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782955A (zh) | 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 |
JP7508305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 | |
US20230333502A1 (en) | Heating device with thermometers and thermostats alternately arranged on a heat conductor | |
US11782370B2 (en) | Heating apparatus having a cylindrical film and a pressing element to form a nip | |
US11334011B2 (en) | Heat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unit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11552163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
JP7541451B2 (ja) | 加熱装置 | |
CN114063409A (zh) | 加热装置以及加热控制方法 | |
CN114114867A (zh) | 加热器单元、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3433812A (zh) | 加热装置及图像处理装置 | |
CN112445106A (zh) | 加热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12445105A (zh) | 加热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 |
EP4286954A1 (en) | Fixing device | |
CN116125769A (zh) | 加热装置 | |
CN112540523A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加热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