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52163B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552163B CN111552163B CN202010055481.1A CN202010055481A CN111552163B CN 111552163 B CN111552163 B CN 111552163B CN 202010055481 A CN202010055481 A CN 202010055481A CN 111552163 B CN111552163 B CN 1115521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ermometer
- temperature
- heating element
- heater
- heat gener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952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7781 pre-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805 post-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1135056 Rhizobium meliloti (strain 1021) Apolipoprotein N-acyltransfer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06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7 Liquid-crystal polymers (LCP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52 Pd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copper(1+);methylsulfanylmethane;bromide Chemical compound Br[Cu].CSC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454 recorded im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5—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lubricating and/or cleaning the fixing unit, e.g. applying offset preventing fluid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mode of operation, e.g. standby, warming-up, erro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能够适当对膜进行开始驱动。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定影装置、电力供给装置、第一温度计以及控制部。定影装置具备:发热部,具备发出热量的发热体;定影带,即带状的薄膜,通过以一个面一边与所述发热部接触一边在所述发热部的表面滑动;以及加压辊,能够在所述定影带的另一个面按压表面并且能够旋转驱动。电力供给装置对发热体供给电力。第一温度计测量发热体的温度进行。控制部对电力供给装置控制发热体供给的电力和加压辊的动作。在使加压辊开始旋转之前的预定定时,控制部控制电力供给装置供给的电力,以对发热体供给与第一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对应的电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存在膜定影装置等按需加热装置。这样的按需加热装置通过具备弹性层的旋转部件来驱动膜(定影带)。在这样的按需加热装置中,在膜上涂布有润滑脂等润滑剂,以降低驱动膜所需的扭矩。但是,润滑剂的粘度随温度而变化。因此,存在如下情况,例如,在一段时间未使用的按需加热装置中,润滑剂的粘度变高,从而膜的驱动需要较大扭矩,无法适当地驱动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能够适当对膜进行开始驱动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定影装置,具备发热部、定影带以及加压辊,其中,所述发热部具备发出热量的发热体,所述定影带即带状的薄膜一边以一个面隔着润滑剂与所述发热部接触一边在所述发热部的表面滑动,所述加压辊能够在所述定影带的另一个面按压表面且能够旋转驱动;电力供给装置,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电力;第一温度计,测量所述发热体的温度;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的电力和所述加压辊的动作,在使所述加压辊开始旋转之前的预定定时,所述控制部控制电力供给装置,以对所述发热体供给与所述第一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对应的电力。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是图像形成装置进行的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定影装置,具备发热部、定影带以及加压辊,其中,所述发热部具备发出热量的发热体,所述定影带即带状的薄膜一边以一个面隔着润滑剂与所述发热部接触一边在所述发热部的表面滑动,所述加压辊能够在所述定影带的另一个面按压表面且能够旋转驱动;电力供给装置,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电力;第一温度计,测量所述发热体的温度;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的电力和所述加压辊的动作,所述方法包括:电力供给步骤,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电力;控制步骤,控制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的电力和所述加压辊的动作;以及第一温度测量步骤,测量所述发热体的温度,在所述控制步骤中,在使所述加压辊开始旋转之前的预定定时,所述控制部控制电力供给装置供给的所述电力,以对所述发热体供给与所述第一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对应的电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构成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截面主视图。
图4是加热器单元的截面主视图。
图5是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
图6是加热器温度计和恒温器的俯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电路图。
图8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从前处理期间开始之后一直到执行后处理之前的期间中控制部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部决定前处理通电方式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扭矩与发热体组45的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结果的一例的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的硬件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从前处理期间开始之后一直到执行后处理之前的期间中控制部6a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变形例中的环境温度计65的一例的图。
图14是示出变形例中所形成的角θ的图。
图15是示出变形例中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针对每个所形成的角θ的温度与发热体组45的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结果的一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图像形成装置;30…定影装置;41…基板(发热体基板);45…发热体组;45a…中央部发热体;45b1…第一端部发热体;45b2…第二端部发热体;62…加热器温度计;62a…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b…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8…恒温器(切断装置);68a…中央部恒温器(中央部切断装置);68b…端部恒温器(端部切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是多功能一体机。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外壳10、显示器1、扫描部2、图像形成单元3、片材供给部4、输送部5、排纸托盘7、翻转单元9、控制面板8以及控制部6。需要说明的是,图像形成单元3既可以是使调色剂图像定影的装置,也可以是喷墨式的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00使用调色剂等显影剂在片材(纸张)S上形成图像。片材例如是纸、标签纸张。片材其只要是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在其表面形成图像的物品,则可以是任何物品。
外壳10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形。
显示器1是液晶显示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显示器1显示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关的各种信息。
扫描部2将读取对象的图像信息读取为光的明暗。扫描部2记录所被读取的图像信息。扫描部2将生成的图像信息输出到图像形成单元3。需要说明的是,被记录的图像信息也可以经由网络发送到其他信息处理装置。
图像形成单元3根据从扫描部2接收的图像信息或者从外部接收的图像信息,通过调色剂等记录剂来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调色剂图像)。图像形成单元3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的表面上。图像形成单元3对片材S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以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S。图像形成单元3的细节后述。需要说明的是,片材S既可以是由片材供给部4供给的片材,也可以是手动插入的片材。
片材供给部4配合图像形成单元3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定时将片材S一张一张地供给到输送部5。片材供给部4具备片材收容部20和拾取辊21。
片材收容部20收纳预定尺寸和种类的片材S。
拾取辊21从片材收容部20将片材S一张一张地取出。拾取辊21将取出的片材S向输送部5供给。
输送部5将从片材供给部4供给的片材S向图像形成单元3输送。输送部5具备输送辊23和对位辊24。
输送辊23将从拾取辊21供给的片材S向对位辊24输送。输送辊23将片材S的输送方向上的前端抵接到对位辊24的辊隙N。
对位辊24通过使片材S在辊隙N处挠曲来对齐片材S在输送方向上的前端的位置。对位辊24根据图像形成单元3将调色剂图像转印于片材S的定时来输送片材S。
对图像形成单元3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单元3具备多个图像形成部25、激光扫描单元26、中间转印带27、转印部28以及定影装置30。
图像形成部25具备感光鼓25d。图像形成部25将与来自扫描部2或者外部的图像信息对应的调色剂图像形成于感光鼓25d。多个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分别形成用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在感光鼓25d的周围配置有带电器、显影器等。带电器使感光鼓25d的表面带电。显影器收容包括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调色剂的显影剂。显影器对感光鼓25d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其结果,在感光鼓25d上形成有用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激光扫描单元26对带电的感光鼓25d扫描激光L以对感光鼓25d曝光。激光扫描单元26用各不相同的激光LY、LM、LC、LK对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的感光鼓25d进行曝光。由此激光扫描单元26在感光鼓25d形成静电潜像。
感光鼓25d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27。
转印部28在二次转印位置处将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7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的表面上。
定影装置30对转印于片材S的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以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S。定影装置30的细节后述。
为了在片材S的背面形成图像,翻转单元9使片材S翻转。翻转单元9通过转向使从定影装置30排出的片材S表背翻转。翻转单元9向对位辊24输送翻转的片材S。
排纸托盘7载置形成有图像并被排出的片材S。
控制面板8具备多个按钮。控制面板8受理用户的操作。控制面板8将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对应的信号输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部6。需要说明的是,显示器1与控制面板8也可以构成为一体的触摸面板。
控制部6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部进行控制。控制部6的细节后述。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硬件构成图。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通过总线连接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91、存储器92、辅助存储装置93等,并执行程序。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程序的执行来作为具备扫描部2、图像形成单元3、片材供给部4、输送部5、翻转单元9、控制面板8、通信部90的装置发挥功能。
CPU91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器92和辅助存储装置93的程序来作为控制部6发挥功能。控制部6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功能部的动作进行控制。
辅助存储装置93用磁硬盘装置、半导体存储装置等存储装置构成。辅助存储装置93对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存储。
通信部90构成为包括用于将自装置连接至外部装置的通信接口。通信部90经由通信接口与外部装置通信。
对定影装置30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截面主视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是定影装置30。定影装置30具备加压辊30p和膜单元30h。
加压辊30p在其与膜单元30h之间形成辊隙N。加压辊30p对进入辊隙N的片材S的调色剂图像加压。加压辊30p进行自转以输送片材S。加压辊30p具备芯棒32、弹性层33以及离型层(未图示)。
像这样,加压辊30p能够向筒状膜35按压表面,并且能够旋转驱动。
芯棒32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以圆柱状形成。芯棒32的轴向上的两端部被支承为能够旋转。芯棒32由电动机(未图示)旋转驱动。芯棒32与凸轮部件(未图示)抵接。凸轮部件通过进行旋转使芯棒32接近和离开膜单元30h。
弹性层33由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弹性层33以一定的厚度形成在芯棒32的外周面上。
离型层(未图示)由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等树脂材料形成。离型层形成在弹性层33的外周面上。
加压辊30p的外周面的硬度在ASKER-C硬度计中在9.8N的荷重下,期望为40°~70°。由此来确保辊隙N的面积和加压辊30p的耐久性。
加压辊30p能够通过凸轮部件的旋转接近和离开膜单元30h。若使加压辊30p接近膜单元30h,并通过加压弹簧进行按压,则形成辊隙N。另一方面,当在定影装置30中发生片材S卡纸时,能够通过使加压辊30p离开膜单元30h来去除片材S。另外,在休眠时等筒状膜35停止旋转的状态下,通过使加压辊30p离开膜单元30h来防止筒状膜35塑性变形。
加压辊30p由电动机旋转驱动从而自转。若加压辊30p在形成了辊隙N的状态下自转,则膜单元30h的筒状膜35从动旋转。加压辊30p通过在片材S配置于辊隙N的状态下自转来在输送方向W上输送片材S。
膜单元30h对进入辊隙N的片材S的调色剂图像加热。膜单元30h具备筒状膜(筒状体)35、加热器单元40、传热部件49、支承部件36、支柱38、加热器温度计62、恒温器68以及膜温度计64。
筒状膜35形成为筒状。筒状膜35从内周侧开始依次具备基层、弹性层以及离型层。基层由镍(Ni)等材料形成为筒状。弹性层重叠配置于基层的外周面上。弹性层由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离型层重叠配置于弹性层的外周面上。离型层由PFA树脂等材料形成。
图4是加热器单元在图5的IV-IV线处的截面主视图。图5是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从+z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加热器单元40具备基板(发热体基板)41、发热体组45以及布线组55。
基板41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者氮化铝等陶瓷材料等形成。基板41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的板状。基板41配置于筒状膜35的径向的内侧。基板41以筒状膜35的轴向为长边方向。
在本申请中,如下定义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y方向为基板41的长边方向。y方向平行于筒状膜35的宽度方向。如后述,+y方向为从中央部发热体45a朝向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方向。x方向为基板41的短边方向,+x方向是片材S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方向)。z方向为基板41的法线方向,+z方向是对基板41配置发热体组45的方向。在基板41的+z方向上的面中用玻璃材料等形成有绝缘层43。
发热体组45配置于基板41。如图4所示,发热体组45形成于绝缘层43的+z方向上的面。发热体组45由银、钯合金等形成。发热体组45的外形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并且以x方向为短边方向的长方形状。
如图5所示,发热体组45具备在y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中央部发热体45a以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中央部发热体45a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上的中央部。中央部发热体45a也可以通过组合在y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小发热体而构成。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配置于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即发热体组45的+y方向上的端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配置于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即发热体组45的-y方向上的端部。中央部发热体45a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之间的边界线既可以配置为与x方向平行,也可以配置为与x方向相交。关于中央部发热体45a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之间的边界线也是同样的。
发热体组45通过通电而发热。中央部发热体45a的电阻值比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电阻值小。
y方向上的宽度小的片材S通过定影装置30的y方向上的中央部。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6仅使中央部发热体45a发热。另一方面,当是y方向上的宽度较大的片材S的情况下,控制部6使整个发热体组45发热。因此,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以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相互独立地控制发热。另外,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同样地控制发热。
布线组55由银等金属材料形成。布线组55具备中央部接触点52a、中央部布线53a、端部接触点52b、第一端部布线53b1、第二端部布线53b2、通用接点58以及通用布线57。
中央部接触点52a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中央部布线53a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中央部布线53a连接中央部发热体45a的+x方向上的端沿和中央部接触点52a。
端部接触点52b配置于中央部接触点52a的-y方向。第一端部布线53b1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x方向、即中央部布线53a的+x方向。第一端部布线53b1连接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x方向上的端沿和端部接触点52b的+x方向上的端部。第二端部布线53b2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x方向又是中央部布线53a的-x方向处。第二端部布线53b2连接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x方向上的端沿和端部接触点52b的-x方向上的端部。
通用接点58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通用布线57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x方向。通用布线57连接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以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在-x方向上的端沿和通用接点58。
像这样,在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配置有第二端部布线53b2、中央部布线53a以及第一端部布线53b1。与此相对,在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仅配置有通用布线57。因此,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的中心45c配置为比基板41的x方向上的中心41c更靠-x方向。
如图3所示,定义连接加压辊30p的中心pc与膜单元30h的中心hc的直线CL。基板41的x方向上的中心41c配置为比直线CL更靠+x方向。由此,基板41在辊隙N的+x方向上延伸,所以通过辊隙N的片材S容易从膜单元30h剥离。
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的中心45c配置于直线CL。整个发热体组45包括在辊隙N的区域内,并且配置于辊隙N的中心。由此,辊隙N的热分布成为均匀,通过辊隙N的片材S被均匀地加热。
如图4所示,发热体组45和布线组55形成于绝缘层43的+z方向上的面。用玻璃材料等以覆盖发热体组45和布线组55的方式形成保护层46。保护层46使加热器单元40和筒状膜35之间的滑动性提高。
如3图所示,加热器单元40配置于筒状膜35的内侧。在筒状膜35的内周面涂布有润滑剂(未图示)。加热器单元40隔着润滑剂与筒状膜35的内周面接触。若加热器单元40发热,则润滑剂的粘度降低。由此来确保加热器单元40和筒状膜35之间的滑动性。
像这样,筒状膜35是带状的薄膜,且以一个面一边与加热器单元40接触一边在加热器单元40的表面进行滑动。
传热部件49由铜等热传导率高的金属材料形成。传热部件49的外形与加热器单元40的基板41的外形相同。传热部件49配置为与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上的面接触。
支承部件36由液晶聚合物等树脂材料形成。支承部件36配置为覆盖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和x方向的两侧。支承部件36隔着传热部件49支承加热器单元40。在支承部件36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有圆倒角。支承部件36在加热器单元40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处对筒状膜35的内周面进行支承。
当加热通过定影装置30的片材S时,根据片材S的尺寸在加热器单元40产生温度分布。若加热器单元40成为局部高温,则存在超过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支承部件36的耐热温度的可能性。传热部件49使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分布平均化。由此来确保支承部件36的耐热性。
支柱38由钢板材料等形成。支柱38的垂直于y方向的截面形成为U字形。支柱38以由支承部件36堵塞U字开口部的方式安装在支承部件36的-z方向上。支柱38在y方向上延伸。支柱38的y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壳。由此,膜单元30h被图像形成装置100支承。支柱38使膜单元30h的弯曲钢性提高。在支柱38的y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安装有限制筒状膜35向y方向移动的凸缘(未图示)。
加热器温度计62隔着传热部件49配置于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例如,加热器温度计62是热敏电阻。加热器温度计62被安装并支承于支承部件36的-z方向上的面。加热器温度计62的感温元件经由在z方向上贯通支承部件36的孔与传热部件49接触。加热器温度计62隔着传热部件49对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进行测量。
恒温器68与加热器温度计62同样地配置。恒温器68被嵌入后述的电路中。当通过传热部件49检测到的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恒温器68切断对发热体组45通电。
图6是加热器温度计和恒温器的俯视图(从-z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在图6中,省略对支承部件36的记载。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与加热器温度计、恒温器以及膜温度计的配置相关的说明是对各自的感温元件的配置的说明。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62a、62b)在y方向上排列配置。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配置在发热体组45的y方向上的范围内。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的中心。即,从z方向观察,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与发热体组45至少在局部上重叠。
对于多个恒温器68(68a、68b),也与上述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同样地进行配置。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具备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和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
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对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进行测量。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与中央部发热体45a重叠。
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对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进行测量。如前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同样地控制发热。因此,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是相同的。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配置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重叠。
多个恒温器68具备中央部恒温器68a和端部恒温器68b。
当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中央部恒温器68a切断向发热体组45通电。中央部恒温器68a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中央部恒温器68a与中央部发热体45a重叠。
当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端部恒温器68b切断对发热体组45通电。如前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同样地控制发热。因此,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是相同的。端部恒温器68b配置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端部恒温器68b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重叠。
如上所述,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范围内配置有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和中央部恒温器68a。由此对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进行测量。另外,当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切断对发热体组45通电。另一方面,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范围内,配置有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和端部恒温器68b。由此对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进行测量。另外,当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切断对发热体组45通电。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和多个恒温器68沿y方向交错排列配置。如前述,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配置有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在该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范围内配置有端部恒温器68b。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相较于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的中心更靠+y方向配置。中央部恒温器68a相较于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的中心更靠-y方向配置。如前述,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配置有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在该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范围内配置有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由此,从+y方向到-y方向,端部恒温器68b、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中央部恒温器68a以及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按照该顺序排列配置。
一般,恒温器68利用伴随温度变化的双金属弯曲变形来接通和切断电路。恒温器配合双金属的形状细长地形成。另外,端子从恒温器68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朝向外侧延伸。在该端子处通过铆接连接有外部布线的连接器。因此,需要在恒温器68的长边方向上的外侧确保空间。由于在定影装置30中在x方向上没有空间上的富裕,因此恒温器68的长边方向沿y方向配置。这时,若将多个恒温器68在y方向上相邻配置的话,则难以确保外部布线的连接空间。
如前述,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和多个恒温器68沿y方向交错排列配置。由此在恒温器68的y方向上的隔壁配置有加热器温度计62。因此能够确保外部布线与恒温器68的连接空间。另外,恒温器68和加热器温度计62在y方向上的布局的自由度增高。由此能够在最合适的位置配置恒温器68和加热器温度计62以对定影装置30的温度进行控制。并且,连接于多个恒温器68的交流布线与连接于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的直流布线的分离变得容易。由此来抑制电路中噪声的产生。
如图3所示,膜温度计64配置于筒状膜35的内侧,即加热器单元40的+x方向。膜温度计64与筒状膜35的内周面接触以对筒状膜35的温度进行测量。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电路图。在图7中,图5的仰视图配置于纸面的上方,图6的俯视图配置于纸面的下方。另外,在图7中,在下方的俯视图的上方与筒状膜35的截面一起记载有多个膜温度计64。
多个膜温度计64具备中央部膜温度计64a和端部膜温度计64b。
中央部膜温度计64a与筒状膜35的y方向上的中央部接触。中央部膜温度计64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的范围内与筒状膜35接触。中央部膜温度计64a对筒状膜35的y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温度进行测量。
端部膜温度计64b与筒状膜35的-y方向上的端部接触。端部膜温度计64b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y方向上的范围内与筒状膜35接触。端部膜温度计64b对筒状膜35的-y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进行测量。如前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同样地控制发热。因此,筒状膜35的-y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与其+y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是相同的。
电源95经由中央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a与中央部接触点52a连接。电源95经由端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b与端部接触点52b连接。控制部6彼此独立地控制中央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和端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b的通断。若控制部6将中央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a设为接通,则从电源95对中央部发热体45a通电。由此中央部发热体45a发热。若控制部6将端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b设为断开,则从电源95对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通电。由此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发热。如上所述,中央部发热体45a和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以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互相独立地控制发热。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以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与电源95并联连接。
电源95经由中央部恒温器68a和端部恒温器68b与通用接点58连接。中央部恒温器68a和端部恒温器68b串联连接。
若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异常上升,中央部恒温器68a的检测温度则会超过预定温度。这时,中央部恒温器68a切断从电源95对整个发热体组45通电。
若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异常上升,端部恒温器68b的检测温度则会超过预定温度。这时,端部恒温器68b切断从电源95对整个发热体组45通电。如前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同样地控制发热。因此,当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异常上升时,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也同样地上升。因此,端部恒温器68b也会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异常上升的情况同样地切断从电源95对整个发热体组45通电。
控制部6通过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对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进行测量。控制部6通过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对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进行测量。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是相同的。控制部6在定影装置30启动时,通过加热器温度计62对发热体组45的温度进行测量。当中央部发热体45a或者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中的至少一个的温度比预定温度低时,控制部6仅使发热体组45短时间发热。然后,控制部6使加压辊30p开始旋转。通过发热体组45发热,涂布在筒状膜35的内周面的润滑剂的粘度降低。由此确保加压辊30p开始旋转时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膜35之间的滑动性。
控制部6通过中央部膜温度计64a对筒状膜35的y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温度进行测量。控制部6通过端部膜温度计64b对筒状膜35的-y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进行测量。筒状膜35的-y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与筒状膜35的+y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是相同的。控制部6在定影装置30运行时,对筒状膜35的y方向上的中央部及端部的温度进行测量。控制部6通过中央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和端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b对向发热体组45供给的电力进行相位控制或者波数控制。控制部6根据筒状膜35的y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温度测量结果,控制对中央部发热体45a的通电。控制部6根据筒状膜35的y方向上的端部的温度测量结果,控制对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通电。
当在前处理期间中满足前处理执行条件时,控制部6根据加热器温度计62和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温度,来决定在前处理期间中对发热体组45通电的方式。以下将在前处理期间中发热体组45通电的方式称为前处理通电方式。发热体组45通电的意思是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以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通电。前处理期间是从满足了前处理开始条件之后到满足前处理结束条件之前的期间。前处理开始条件可以是任何条件,例如,可以是图像形成装置100获取到了图像信息的条件。前处理开始条件例如也可以是由用户经由控制面板8或者通信部90输入对前处理开始的指示的条件。前处理结束条件可以是任何条件,例如,可以是在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温度中所有的温度都是预定温度以上的条件(以下称为“第一前处理结束条件”)。即,可以是在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温度中最低温度是预定温度以上的条件。前处理结束条件例如也可以是从前处理通电方式下的通电开始之后到经过预定定时的条件。前处理结束条件例如也可以是由控制部6决定的前处理通电方式下的通电结束的条件。
控制部6控制中央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和端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b以使得发热体组45以决定的前处理通电方式通电。以下将控制部6控制中央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和端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b以使得发热体组45以前处理通电方式通电称为前处理。
前处理执行条件只要是包括满足前处理加热器条件和前处理膜条件中的至少任一个的条件的条件则可以是任何条件。前处理加热器条件是包含由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小于第一加热器温度的条件(以下称为“第一前处理加热器条件”)的条件。前处理膜条件是包含由多个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小于膜温度的条件(以下称为“第一膜条件”)的条件。
第一加热器温度例如可以是40℃。膜温度例如可以是40℃。
为了说明的简单,以下将前处理结束条件假设为前处理通电方式下的通电结束的条件。
控制部6在前处理期间结束后使加压辊30p旋转。控制部6在前处理期间结束后,根据加热器温度计62和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温度,控制对发热体组45通电。以下将在前处理期间结束后控制部6所控制的对发热体组45通电的通电方式称为后处理通电方式。
以下将控制部6控制中央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和端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b使发热体组45以后处理通电方式通电称为后处理。
以下将从前处理期间结束后到后处理的执行结束之前的期间称为后处理期间。
控制部6在后处理中根据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温度控制中央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和端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b。控制部6例如控制中央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和端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b以使得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温度维持为预先确定的预定温度。
为了说明的简单,以下在图8和图9中,将前处理执行条件假设为满足第一前处理加热器条件和第一前处理膜条件中的至少任一条件的条件。
图8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6在从前处理期间开始之后到后处理执行之前的期间中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控制部6判定前处理期间是否开始了(ACT101)。具体地,控制部6判定前处理开始条件是否被满足。当前处理期间已经开始时(ACT101:是),控制部6判定在前处理期间是否对发热体组45通电(ACT102)。具体地,控制部6判定前处理执行条件是否被满足。
在ACT102中,当前处理执行条件被满足时(ACT102:是),控制部6根据加热器温度计62和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温度决定前处理通电方式(ACT103)。
在ACT103之后,控制部6控制中央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和端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b以使得发热体组45以在ACT103中所决定的前处理通电方式通电(ACT104)。
控制部6判定前处理期间是否结束(ACT105)。具体地,控制部6判定前处理结束条件是否被满足。当前处理结束条件被满足时(ACT105:是),控制部6开始执行后处理(ACT106)。
另一方面,在ACT105的处理中,当前处理结束条件未被满足时(ACT105:否),返回到ACT105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ACT102中,当前处理执行条件未被满足时(ACT102:否),控制部6执行ACT106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ACT101的处理中,当前处理期间未开始时(ACT101:否),返回到ACT101的处理。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部6决定前处理通电方式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控制部6判定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小于膜温度(ACT201)。当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小于膜温度时(ACT201:是),控制部6判定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在第二加热器温度以下(ACT202)。第二加热器温度是比第一加热器温度低的温度。第二加热器温度在第一加热器温度是40℃时,例如可以是20℃。在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二加热器温度以下时(ACT202:是),控制部6将前处理通电方式决定为第一通电方式(ACT203)。
第一通电方式是占空比为第一占空比且施加电流的期间是第一期间的通电方式。
第一通电方式例如是第一占空比为70%且施加电流的第一期间是0.5ms的通电方式。
另一方面,当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全部温度均比第二加热器温度高时(ACT202:否),控制部6判定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全部温度是否在第一加热器温度范围内(ACT204)。第一加热器温度范围是比第二加热器温度高且在第三加热器温度以下的温度范围。第三加热器温度是比第二加热器温度高且比第一加热器温度低的温度。
当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全部温度均在第一加热器温度范围内时(ACT204:是),控制部6将前处理通电方式决定为第二通电方式(ACT205)。
第二通电方式是占空比为第二占空比且施加电流的期间为第二期间的通电方式。在前处理期间中以第二通电方式供给到发热体组45的电力是比在前处理期间中以第一通电方式供给到发热体组45的电力少的电力。
例如,在前处理期间中以第二通电方式供给到发热体组45的电力可以是在前处理期间中以第一通电方式供给到发热体组45的电力的5/7。
当第一占空比为70%且第一期间为0.5ms时,例如,第二占空比可以是50%,第二期间可以是0.5ms。
另一方面,当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不在第一加热器温度范围内时(ACT204:否),控制部6将前处理通电方式决定为第三通电方式(ACT206)。
第三通电方式是占空比为第三占空比且施加电流的期间为第三期间的通电方式。在前处理期间中以第三通电方式供给到发热体组45的电力是比在前处理期间中以第二通电方式供给到发热体组45的电力少的电力。
例如,在前处理期间中以第三通电方式供给到发热体组45的电力是在前处理期间中以第二通电方式供给到发热体组45的电力的3/5。
当第一占空比为70%且第一期间为0.5ms时,例如,第三占空比可以为30%,第三期间可以为0.5ms。
另一方面,在ACT201中,当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全部温度在膜温度以上时(ACT201:否),控制部6将前处理通电方式决定为第三通电方式(ACT206)。
图10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扭矩与发热体组45的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结果的一例的图。
图10的横轴表示发热体组45的温度。图10的纵轴表示扭矩。
图10示出了发热体组45的温度越高扭矩越下降。
像这样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具有控制部6,能够在旋转前降低涂布在筒状膜35的内周面的润滑剂的粘度,并且能够抑制扭矩增大的发生,其中,所述控制部6根据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温度来控制中央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和端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b,以使得在加压辊30p旋转之前对发热体组45通电。另外,像这样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由于其能够抑制扭矩增大的发生,所以无论利用状况如何其均能够适当地驱动膜。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的硬件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像形成装置100a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区别在于具备控制部6a,以代替控制部6。
为了说明的简单,以下对具有与图像形成装置100同样的功能的部件,通过标记与图1~图7相同的附图标记来省略说明。
控制部6a与控制部6的区别在于,无论温度计测量温度如何,都控制中央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和端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b以在前处理期间中对发热体组45通电。温度计测量温度是加热器温度计62和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温度。
控制部6a根据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温度决定在前处理期间中对发热体组45通电的方式。
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控制部6a在从前处理期间开始之后到后处理执行之前的期间中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为了说明的简单,以下对与控制部6所执行的处理相同的处理,通过标记与图8和图9相同的附图标记来省略说明。
当在ACT101中前处理期间已经开始时(ACT101:是),控制部6a执行ACT202的处理。当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二加热器温度以下时(ACT202:是),控制部6a执行ACT203的处理。
另一方面,当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全部温度均比第二加热器温度高时(ACT202:否),控制部6a执行ACT204的处理(ACT204)。
当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全部温度均在第一加热器温度范围内时(ACT204:是),控制部6a执行ACT205的处理(ACT205)。
另一方面,当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未在第一加热器温度范围内时(ACT204:否),控制部6a执行ACT206的处理(ACT206)。
在执行了ACT203、ACT205或者ACT206的处理之后,控制部6a执行ACT104的处理(ACT104)。在ACT104的处理之后,控制部6a执行ACT105的处理(ACT105)。在ACT105的处理之后,控制部6a执行ACT106的处理。
像这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通过具有控制部6a,能够在旋转前降低涂布在筒状膜35的内周面的润滑剂的粘度,并且能够抑制扭矩增大的发生,其中,所述控制部6a控制中央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和端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b,以使得在使加压辊30p旋转之前对发热体组45通电。另外,像这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由于其能够抑制扭矩增大的发生,所以无论利用状况如何其均能够适当地驱动膜。
(变形例)
以下将在前处理期间中以第一通电方式供给到发热体组45的电力称为第一电力。以下将在前处理期间中以第二通电方式供给到发热体组45的电力称为第二电力。以下将在前处理期间中以第三通电方式供给到发热体组45的电力称为第三电力。
第一期间、第二期间和第三期间也可以不一定相同。只要第二期间与第一期间的比等于第二比与第一比的比,则可以是任意值。第一比是第一电力与第一占空比的比。第二比是第二电力与第二占空比的比。
只要第三期间与第一期间的比等于第三比与第一比的比,则可以是任意值。第三比是第三电力与第三占空比的比。
需要说明的是,前处理执行条件也可以不一定是基于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温度的条件。前处理执行条件例如可以是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加热器温度以上的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6也可以在前处理期间中不对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通电,而仅对中央部发热体45a通电。在这种情况下,位于筒状膜35的内周面的端部的润滑剂的粘度比位于筒状膜35的内周面的中央部的润滑剂的粘度高。因此,被像这样通电的润滑剂不易向筒状膜35的外侧泄漏。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加热器温度计62和膜温度计64以外,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可以具备环境温度计65。环境温度计65对安装目标的温度进行测量。当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环境温度计65时,控制部6也可以根据加热器温度计62、膜温度计64以及环境温度计65所测量的温度来决定通电方式。
控制部6例如在环境温度计65所测量的温度比预定值高的情况下,将前处理通电方式决定为高电力前处理通电方式。高电力前处理通电方式是将比在环境温度计65所测量的温度为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供给到发热体组45的电力高的电力供给到发热体组45的前处理通电方式。具体地,高电力前处理通电方式是对发热体组45供给比在环境温度计65所测量的温度为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更长时间的电力的前处理通电方式。
图13是示出变形例中的环境温度计65的一例的图。
环境温度计65只要是定影装置30附近则可以安装到任何位置。定影装置30附近指的是环境温度计65能够测量定影装置30所位于的空间的温度的位置。例如,如图13所示,环境温度计65可以安装于位于膜单元30h的外侧的外壳10。
需要说明的是,膜温度计64的位置只要是筒状膜35的内侧的加热器单元40的+x方向上的位置,则可以是任何位置。膜温度计64的位置例如可以是垂直于接触处的筒状膜35的内面的线与垂直于辊隙部N的线所形成的角θ为45deg以上的位置。
图14是示出在变形例中所形成的角θ的图。图14示出垂直于接触处的筒状膜35的内面的直线Lf与直线CL所形成的角θ在45deg以上。
图15是示出变形例中在每个所形成的角θ下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温度与发热体组45的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结果的一例的图。
图15的横轴表示时间。图15的纵轴表示温度。图15示出所形成的角θ越大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温度的时间变化变得越缓和。图15示出所形成的角θ在45deg以上的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温度的时间变化与发热体组45的温度的时间变化程度相同。因此,图15示出所形成的角θ在45deg以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以比所形成的角θ小于45deg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更高的效率来抑制扭矩增大的发生。
发热体组45具备三个发热体(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与此相对,包括在发热体组45中的发热体的个数既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也可以是四个以上。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具备两个加热器温度计(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与此相对,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的个数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多个恒温器68具备两个恒温器(中央部恒温器68a、端部恒温器68b)。与此相对,多个恒温器68的个数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图像形成装置是图像形成装置100或者100a,加热装置是定影装置30。与此相对,也可以是图像形成装置是消色装置,加热装置是消色部。消色装置进行对通过消色调色剂形成于片材的图像消色(消去)的处理。消色部加热形成于通过辊隙的片材的消色调色剂图像以进行消色。
需要说明的是,前处理结束条件例如可以是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温度中的至少任一个在预定温度以上的条件(以下称为“第二前处理结束条件”)。当前处理结束条件是第一前处理结束条件时,相较于前处理结束条件是第二前处理结束条件时,润滑剂部分固着的情况发生频率更低。因此,当前处理结束条件是第一前处理结束条件时,相较于前处理结束条件是第二前处理结束条件的情况,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更好地抑制扭矩增大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前处理加热器条件也可以不一定是第一前处理加热器条件。前处理加热器条件可以是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全部温度均小于第一加热器温度的条件(以下称为“第二前处理加热器条件”)。第二前处理加热器条件是包含于第一前处理加热器条件的条件。当前处理加热器条件是第一前处理加热器条件时,相较于前处理加热器条件是第二前处理加热器条件的情况,润滑剂部分固着的情况发生频率更低。因此,当前处理加热器条件是第一前处理加热器条件时,相较于前处理加热器条件是第二前处理加热器条件的情况,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更好地抑制扭矩增大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前处理膜条件也可以不一定是第一前处理膜条件。前处理膜条件也可以是多个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全部温度均小于膜温度的条件(以下称为“第二前处理膜条件”)。第二前处理膜条件是包含于第一前处理膜条件的条件。当前处理膜条件是第一前处理膜条件时,相较于前处理膜条件是第二前处理膜条件的情况,润滑剂部分固着的情况发生频率更低。因此,当前处理膜条件是第一前处理膜条件时,相较于前处理膜条件是第二前处理膜条件的情况,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更好地抑制扭矩增大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ACT201中,控制部6不一定需要判定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是否是小于膜温度(以下称为“ACT201第一判定”)。在ACT201中,控制部6也可以判定膜温度计64所测量的全部温度是否均小于膜温度(以下称为“ACT201第二判定”)。在ACT201中,当控制部6执行ACT201第一判定时,相较于执行ACT201第二判定的情况,润滑剂部分固着的情况发生频率更低。因此,在ACT201中,当控制部6执行ACT201第一判定时,相较于执行ACT201第二判定的情况,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更好地抑制扭矩增大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ACT202中,控制部6不一定需要判定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温度的中的至少一个是否在第二加热器温度以下(以下称为“ACT202第一判定”)。在ACT202中,控制部6可以判定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全部温度是否均在第二加热器温度以下(以下称为“ACT202第二判定”)。在ACT202中,当控制部6执行ACT202第一判定时,相较于执行ACT202第二判定的情况,润滑剂部分固着的情况发生频率更低。因此,在ACT202中,当控制部6执行ACT202第一判定时,相较于执行ACT202第二判定的情况,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更好地抑制扭矩增大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ACT204中,控制部6不一定需要判定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全部温度是否在第一加热器温度范围内(以下称为“ACT204第一判定”)。在ACT204中,控制部6也可以判定加热器温度计62所测量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加热器温度范围内(以下称为“ACT204第二判定”)。在ACT204中,当控制部6执行ACT204第一判定时,相较于执行ACT204第二判定的情况,润滑剂部分固着的情况发生频率更低。因此,在ACT204中,当控制部6执行ACT204第一判定时,相较于执行ACT204第二判定的情况,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更好抑制扭矩增大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电源95是电力供给装置的一例。需要说明的是,加热器温度计62是第一温度计的一例。需要说明的是,膜温度计64是第二温度计的一例。需要说明的是,环境温度计65是第三温度计的一例。需要说明的是,筒状膜35是定影带的一例。需要说明的是,加热器单元40是发热部的一例。
需要说明的是,图像形成装置100和100a的各功能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也可以使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PLD((Programmable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等硬件来实现。程序也可以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是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便携式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程序也可以经由电信线路发送。
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控制部6是软件功能部,但是也可以是LSI等硬件功能部。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100和100a通过具有控制部6或者控制部6a,能够在旋转前降低涂布于筒状膜35的内周面的润滑剂的粘度,并且能够抑制扭矩增大的发生,其中,所述控制部6或者控制部6a控制中央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和端部双向可控硅开关96b,以使得在使加压辊30p旋转前对发热体组45通电。另外,由于图像形成装置100和100a能够抑制扭矩增大的发生,所以无论利用状况如何均能够适当地驱动膜。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定影装置,具备发热部、定影带以及加压辊,其中,所述发热部具备发出热量的发热体,所述定影带即带状的薄膜一边以一个面隔着润滑剂与所述发热部接触一边在所述发热部的表面滑动,所述加压辊能够在所述定影带的另一个面按压表面且能够旋转驱动;
电力供给装置,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电力;
第一温度计,测量所述发热体的温度;
第二温度计,测量所述定影带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的电力和所述加压辊的动作,
在使所述加压辊开始旋转之前的预定定时,所述控制部除了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之外,还根据所述第二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来控制所述电力供给装置,以对所述发热体供给与所述第一温度计和所述第二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对应的电力,
在所述第二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小于预定温度、并且所述第一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在第二加热器温度以下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力供给装置以第一通电方式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电力,
在所述第二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小于预定温度、并且所述第一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比所述第二加热器温度高且在第三加热器温度以下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力供给装置以第二通电方式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电力,
所述第三加热器温度高于所述第二加热器温度,
以所述第二通电方式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的电力比以所述第一通电方式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的电力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对安装目标的温度进行测量的第三温度计,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三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来校正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的所述电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压辊开始旋转之后,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二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来控制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的电力。
4.一种图像形成方法,是图像形成装置进行的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定影装置,具备发热部、定影带以及加压辊,其中,所述发热部具备发出热量的发热体,所述定影带即带状的薄膜一边以一个面隔着润滑剂与所述发热部接触一边在所述发热部的表面滑动,所述加压辊能够在所述定影带的另一个面按压表面且能够旋转驱动;电力供给装置,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电力;第一温度计,测量所述发热体的温度;第二温度计,测量所述定影带的温度;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的电力和所述加压辊的动作,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
电力供给步骤,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电力;
控制步骤,控制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的电力和所述加压辊的动作;
第一温度测量步骤,测量所述发热体的温度;以及
第二温度测量步骤,测量所述定影带的温度,
在所述控制步骤中,在使所述加压辊开始旋转之前的预定定时,所述控制部除了根据所述第一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之外,还根据所述第二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来控制电力供给装置供给的所述电力,以对所述发热体供给与所述第一温度计和所述第二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对应的电力,
在所述第二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小于预定温度、并且所述第一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在第二加热器温度以下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力供给装置以第一通电方式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电力,
在所述第二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小于预定温度、并且所述第一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比所述第二加热器温度高且在第三加热器温度以下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力供给装置以第二通电方式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电力,
所述第三加热器温度高于所述第二加热器温度,
以所述第二通电方式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的电力比以所述第一通电方式对所述发热体供给的电力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21850 | 2019-02-08 | ||
JP2019021850A JP2020129075A (ja) | 2019-02-08 | 2019-02-08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52163A CN111552163A (zh) | 2020-08-18 |
CN111552163B true CN111552163B (zh) | 2024-07-19 |
Family
ID=69468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55481.1A Active CN111552163B (zh) | 2019-02-08 | 2020-01-17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10884360B2 (zh) |
EP (1) | EP3693803B1 (zh) |
JP (1) | JP2020129075A (zh) |
CN (1) | CN1115521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0129076A (ja) | 2019-02-08 | 2020-08-27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US11609521B1 (en) * | 2021-08-25 | 2023-03-21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Fixing device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32649A (zh) * | 2003-03-26 | 2004-09-29 | ������������ʽ���� | 加热装置 |
JP2018173536A (ja) * | 2017-03-31 | 2018-11-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87328B2 (ja) * | 1996-09-03 | 2003-03-17 |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WO2001048560A1 (fr) | 1999-12-28 | 2001-07-05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Dispositif de formation d'image et dispositif de fixage |
WO2001048559A1 (fr) | 1999-12-28 | 2001-07-05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Appareil de formation d'image et dispositif de fixage photographique |
JP5089146B2 (ja) * | 2006-11-27 | 2012-12-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180240B2 (en) * | 2008-03-18 | 2012-05-15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Color belt fuser warm-up time minimization |
JP5058285B2 (ja) * | 2010-03-25 | 2012-10-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72208B2 (ja) * | 2015-05-08 | 2017-08-02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9
- 2019-02-08 JP JP2019021850A patent/JP2020129075A/ja active Pending
- 2019-12-27 US US16/728,612 patent/US10884360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1-17 CN CN202010055481.1A patent/CN111552163B/zh active Active
- 2020-02-04 EP EP20155410.2A patent/EP3693803B1/en active Active
- 2020-12-07 US US17/113,107 patent/US11340543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4-25 US US17/727,807 patent/US11966177B2/en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2-29 US US18/592,169 patent/US20240201620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32649A (zh) * | 2003-03-26 | 2004-09-29 | ������������ʽ���� | 加热装置 |
JP2018173536A (ja) * | 2017-03-31 | 2018-11-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129075A (ja) | 2020-08-27 |
EP3693803B1 (en) | 2024-10-23 |
US20240201620A1 (en) | 2024-06-20 |
US20210088949A1 (en) | 2021-03-25 |
CN111552163A (zh) | 2020-08-18 |
US20200257225A1 (en) | 2020-08-13 |
US11966177B2 (en) | 2024-04-23 |
US20220244665A1 (en) | 2022-08-04 |
US10884360B2 (en) | 2021-01-05 |
EP3693803A1 (en) | 2020-08-12 |
US11340543B2 (en) | 2022-05-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508305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 | |
CN111552160B (zh) | 加热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 |
CN111552163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
CN111552161A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 |
CN112782955A (zh) | 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 |
JP7524448B2 (ja) | 定着装置 | |
US11334011B2 (en) | Heat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unit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12540523B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加热方法 | |
EP3693804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