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48697A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48697A
CN117148697A CN202310141119.XA CN202310141119A CN117148697A CN 117148697 A CN117148697 A CN 117148697A CN 202310141119 A CN202310141119 A CN 202310141119A CN 117148697 A CN117148697 A CN 1171486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er unit
longitudinal direction
heater
f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4111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远藤佐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148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486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influence of heat loss, e.g. due to the contact with the copy material or other roll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抑制在加热器单元产生温度分布的不均的定影装置。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具有筒状体、加热器单元以及导热部件。筒状体为膜状。加热器单元配置在筒状体的内侧。加热器单元以筒状体的轴向为长边方向。加热器单元具有包括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体的发热体组。导热部件具有接触部和相反面。接触部与加热器单元接触。相反面朝向与接触部相反的一侧。相反面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位于比接触部靠长边方向的外侧。接触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位于比发热体组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靠长边方向的内侧。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图像处理装置,利用有在片材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对调色剂(记录剂)进行加热来使其定影于片材的定影装置。定影装置具备与片材接触而旋转的筒状体、和对筒状体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单元。对加热器单元要求抑制温度分布不均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在加热器单元产生温度分布的不均的定影装置。
第一方式的定影装置具有筒状体、加热器单元以及导热部件。筒状体为膜状。加热器单元配置在筒状体的内侧。加热器单元以筒状体的轴向为长边方向。加热器单元具有包括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体的发热体组。导热部件具有接触部和相反面。接触部与加热器单元接触。相反面朝向与接触部相反的一侧。相反面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位于比接触部靠长边方向的外侧。接触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位于比发热体组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靠长边方向的内侧。
第二方式的定影装置具有筒状体、加热器单元以及导热部件。筒状体为膜状。加热器单元配置在筒状体的内侧。加热器单元以筒状体的轴向为长边方向。加热器单元具有包括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体的发热体组。导热部件具有加热器对置面和相反面。加热器对置面朝向加热器单元侧。相反面朝向与加热器对置面相反的一侧。加热器对置面具有接触部和端部。接触部与加热器单元。接触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位于比发热体组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靠长边方向的内侧。端部在长边方向的两外侧与接触部邻接。端部的相对于加热器单元的长边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接触面积小于接触部。
第三方式的定影装置在上述第一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导热部件的长边方向的端部不与加热器单元接触。
第四方式的定影装置在上述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导热部件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位于比发热体组的两端靠长边方向的外侧。
第五方式的定影装置在上述第一方式~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导热部件具有比加热器单元的基板高的热传导率。
第六方式的定影装置在上述第一方式~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导热部件为从接触部到相反面的单独的部件。
第七方式的定影装置在上述第一方式~第六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导热部件具备:第一板,具有接触部;和第二板,具有相反面并且与第一板重叠,长边方向的两端位于比第一板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靠长边方向的外侧。
第八方式的定影装置在上述第一方式~第七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还具备隔热部件,该隔热部件配置在比接触部靠长边方向的外侧,并介于导热部件与加热器单元之间。
第九方式的定影装置在上述第八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隔热部件具有比导热部件低的热传导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硬件结构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4是图5的IV-IV线中的加热器单元的主视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温度计以及恒温器的俯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及导热部件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热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导热部件及隔热部件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热部件及隔热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导热部件及隔热部件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热部件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
图14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30…定影装置,36…筒状体,40,340,440…加热器单元,43…基板,45,345,445…发热体组,50,350,450…发热体,80,180,280…导热部件,81,281…加热器对置面,82,282…接触部,83,283…端部,84…相反面,86…隔热部件,187…第一板,188…第二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有时省略这些结构的重复的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例如为复合机(MFP: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多功能复合一体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在工作区。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将图像形成于片材S的处理。片材S可以为纸张。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壳体10、扫描部2、图像形成单元3、片材供给部4、输送部5、排纸托盘7、翻转单元9、控制面板8以及控制部6。
壳体10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形。
扫描部2读取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作为光的明暗,并生成图像信号。扫描部2将所生成的图像信号输出至图像形成单元3。
图像形成单元3基于从扫描部2接收到的图像信号或从外部接收到的图像信号,利用调色剂等记录剂形成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3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S的表面上。图像形成单元3对片材S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及加压来使调色剂像定影于片材S。图像形成单元3的详细内容后文叙述。
片材供给部4配合图像形成单元3形成调色剂像的时机,来将片材S一张一张地供给至输送部5。片材供给部4具有片材收容部20和拾取辊21。
片材收容部20收纳规定的尺寸及种类的片材S。
拾取辊21从片材收容部20将片材S一张一张地取出。拾取辊21将取出的片材S向输送部5供给。
输送部5将从片材供给部4供给的片材S输送至图像形成单元3。输送部5具有输送辊23和对位辊24。
输送辊23将从拾取辊21供给的片材S向对位辊24输送。输送辊23使片材S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与对位辊24的夹持件N碰接。
对位辊24通过使片材S在夹持件N中挠曲而调整片材S的前端在输送方向上的位置。对位辊24根据图像形成单元3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S的时机来输送片材S。
对图像形成单元3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单元3具有多个图像形成部25、激光扫描单元26、中间转印带27、转印部28以及定影装置30。
图像形成部25具有感光鼓29。图像形成部25将与来自扫描部2或外部的图像信号相应的调色剂像形成于感光鼓29。多个图像形成部25分别形成基于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的调色剂像。
在感光鼓29的周围配置带电器、显影器等。带电器使感光鼓29的表面带电。显影器收容含有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调色剂的显影剂。显影器对感光鼓29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其结果是,在感光鼓29上形成基于各色的调色剂的调色剂像。
激光扫描单元26对带电的感光鼓29扫描激光L来使感光鼓29曝光。激光扫描单元26用不同的激光LY、LM、LC、LK使各色的图像形成部25的感光鼓29曝光。由此激光扫描单元26在感光鼓29形成静电潜像。
感光鼓29的表面的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7。
转印部28在二次转印位置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7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S的表面上。
定影装置30对转印到片材S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及加压,来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S上。定影装置30的详细内容后述。
翻转单元9为了在片材S的背面形成图像而使片材S翻转。翻转单元9通过转回而使从定影装置30排出的片材S正反翻转。翻转单元9将翻转后的片材S朝向对位辊24输送。
排纸托盘7载置形成图像而被排出的片材S。
控制面板8为操作者输入用于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的信息的输入部的一部分。控制面板8具有触摸面板、各种硬键。
控制部6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的控制。
图2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结构图。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通过总线连接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91、存储器92、辅助存储装置93等,并执行程序。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程序的执行而作为具备扫描部2、图像形成单元3、片材供给部4、输送部5、翻转单元9、控制面板8、通信部90的装置发挥功能。
CPU91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器92及辅助存储装置93的程序来作为控制部6发挥功能。控制部6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功能部的动作。
辅助存储装置93构成为使用磁硬盘装置、半导体存储装置等存储装置来构成。辅助存储装置93存储信息。
通信部90包括用于将本装置与外部装置连接的通信接口。通信部90经由通信接口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
(第一实施方式)
对定影装置30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如图3所示,定影装置30具有加压辊31和膜单元35。在加压辊31与膜单元35之间形成定影夹持件FN。加压辊31对进入到定影夹持件FN的片材S的调色剂像进行加压。加压辊31自转来输送片材S。膜单元35对进入到定影夹持件FN的片材S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
在本申请中,z方向、x方向以及y方向如以下那样进行定义。z方向为加压辊31与膜单元35排列的方向。+z方向为从膜单元35朝向加压辊31的方向。x方向为定影夹持件FN中的片材S的输送方向,+x方向为片材S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y方向为与z方向及x方向正交的方向,为加压辊31的轴向。
加压辊31具有芯棒32、弹性层33以及脱模层。
芯棒32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为圆柱状。芯棒32的轴向的两端部被支承为能够旋转。芯棒32由马达旋转驱动。芯棒32与凸轮部件抵接。凸轮部件通过旋转而使芯棒32相对于膜单元35接近及远离。
弹性层33由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弹性层33以一定的厚度形成在芯棒32的外周面上。
脱模层由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等树脂材料形成。脱模层形成在弹性层33的外周面上。
加压辊31的外周面的硬度用ASKER-C硬度计在9.8N的载荷下,优选为40°~70°。由此,确保定影夹持件FN的面积和加压辊31的耐久性。
加压辊31能够通过凸轮部件的旋转相对于膜单元35接近及远离。若使加压辊31接近膜单元35,并通过加压弹簧进行按压,则形成定影夹持件FN。另一方面,当在定影装置30产生了片材S的卡纸的情况下,通过使加压辊31远离膜单元35,从而能够去除片材S。另外,在休眠时等筒状体36旋转停止的状态下,通过使加压辊31远离膜单元35,可防止筒状体36的塑性变形。
加压辊31由马达旋转驱动而自转。若加压辊31在形成了定影夹持件FN的状态下自转,则膜单元35的筒状体36从动旋转。加压辊31通过在定影夹持件FN配置有片材S的状态下自转,从而将片材S在输送方向W上输送。
膜单元35具有筒状体36、加热器单元40、导热部件80、支承部件37、支撑件38、感温元件60以及膜温度计64。
筒状体36为定影带。筒状体36是沿着y方向延伸的筒状的膜。筒状体36从内周侧起依次具有基层、弹性层及脱模层。基层由聚酰亚胺等材料形成为筒状。弹性层层叠配置在基层的外周面上。弹性层由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脱模层层叠配置在弹性层的外周面上。脱模层由PFA树脂等材料形成。
加热器单元40处于筒状体36的内侧。加热器单元40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以x方向为短边方向的长方形的板状。在x方向及y方向上,有时将靠近加热器单元40的中央的方向称为内侧,将远离加热器单元40的中央的方向称为外侧。加热器单元40具有+z方向的第一面41和朝向与第一面41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42。加热器单元40的第一面41对筒状体36进行加热。第一面41经由润滑脂47与筒状体36的内表面接触。
图4是图5的IV-IV线中的加热器单元的主视剖视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从+z方向观察的图)。
如图4及图5所示,加热器单元40具有基板43、发热体组45以及配线组55。
基板43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氮化铝等陶瓷材料等形成。基板43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以x方向为短边方向的长方形的板状。在基板43的+z方向的面由玻璃材料等形成绝缘层44。基板43的-z方向的面为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2。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2形成为与z方向正交的平面状。
如图5所示,发热体组45配置于基板43。发热体组45具有至少一个发热体50。发热体50通过利用丝网印刷将银钯合金等材料配置于基板43而形成。发热体组45整体的外形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以x方向为短边方向的长方形。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两端处于比加压辊31中的与筒状体36接触的部分的y方向的两端靠y方向的内侧。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中心与通过定影装置30的片材S的宽度中心一致。发热体组45的x方向的中心hc配置在比基板43的x方向的中心pc靠-x方向。
发热体组45具有多个发热体50。多个发热体50具有在y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端部发热体51、中央部发热体52以及第二端部发热体53。中央部发热体52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中央部。中央部发热体52也可以组合在y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小发热体而构成。第一端部发热体51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52的+y方向,且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端部。第二端部发热体53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52的-y方向,且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端部。中央部发热体52的y方向的长度大于通过定影装置30的片材S的最小宽度。中央部发热体52的y方向的长度小于通过定影装置30的片材S的最大宽度。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长度大于通过定影装置30的片材S的最大宽度。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长度为第一端部发热体51的+y方向的端缘与第二端部发热体53的-y方向的端缘的距离。
在各发热体50连接配线组55的配线。发热体组45通过经由配线组55通电而发热。y方向的宽度小的片材S通过定影装置30的y方向的中央部。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6仅使多个发热体50中的位于内侧的中央部发热体52发热。另一方面,在y方向的宽度大的片材S的情况下,控制部6使所有发热体50发热。
如图4所示,在绝缘层44的+z方向的面形成发热体组45及配线组55。为了覆盖发热体组45及配线组55,由玻璃材料等形成保护层46。保护层46形成加热器单元40的第一面41。若加热器单元40发热,则保护层46与筒状体36之间的润滑脂47的粘度下降,因此确保了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体36的滑动性。
与在基板43的+z方向形成的绝缘层44同样地,也可以在基板43的-z方向形成绝缘层44。与在基板43的+z方向形成的保护层46同样地,也可以在基板43的-z方向形成保护层46。由此,基板43的翘曲被抑制。
如图3所示,定义连接加压辊31的中心rc与膜单元35的中心fc的直线CL。基板43的x方向的中心pc配置在比直线CL靠+x方向。发热体组45的x方向的中心hc配置在直线CL上。发热体组45的整体包含在定影夹持件FN的区域内,配置于定影夹持件FN的中心。由此,定影夹持件FN的热分布变得均等,通过定影夹持件FN的片材S被均等地加热。
导热部件80与加热器单元40重叠。导热部件80与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2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导热部件80使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分布均匀。导热部件80为与加热器单元40的基板43的外形对应的长方形的板状。
支承部件37由液晶聚合物等树脂材料形成。支承部件37在y方向上具有长度。支承部件37配置为覆盖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和x方向的两侧。支承部件37经由导热部件80保持加热器单元40。在支承部件37的x方向的两端部形成圆倒角。支承部件37在加热器单元40的x方向的两端部支承筒状体36的内周面。
支承部件37具备基部70、上游侧壁部71以及下游侧壁部72。基部70从第二面42侧支承加热器单元40。上游侧壁部71从基部70的-x方向的端部向加压辊31侧突出。下游侧壁部72从基部70的+x方向的端部向加压辊31侧突出。在上游侧壁部71与下游侧壁部72之间配置加热器单元40。
支撑件38由钢板材料等形成。支撑件38在y方向上具有长度。支撑件38的与y方向垂直的截面为U字状。支撑件38以通过支承部件37的基部70堵住U字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在支承部件37的-z方向。支撑件38的y方向的两端部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壳体10。由此,膜单元35被图像形成装置1支承。支撑件38使膜单元35的弯曲刚性提高。
感温元件60配置在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感温元件60与导热部件80的-z方向的表面接触。感温元件60配置在沿z方向贯通支承部件37的基部70的孔的内侧。感温元件60的配线从支承部件37的孔向-z方向被引出。感温元件60为加热器温度计61及恒温器62。例如,加热器温度计61为热敏电阻。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温度计及恒温器的俯视图(从-z方向观察的图)。在图6中,省略了支承部件37的记载。
如图6所示,加热器温度计61具有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11和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12。恒温器62具有中央部恒温器621和端部恒温器622。在中央部发热体52的-z方向配置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11及中央部恒温器621。另一方面,在第一端部发热体5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53的-z方向配置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12及端部恒温器622。
加热器温度计61经由导热部件80检测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
控制部6(参照图1)在定影装置30启动时通过加热器温度计61测定发热体组45的温度。在发热体组45的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6使发热体组45仅在短时间内发热。其后,控制部6开始加压辊31的旋转。通过发热体组45的发热,涂覆于筒状体36的内周面的润滑脂47的粘度下降。由此,确保加压辊31旋转开始时的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体36的滑动性。
加热器温度计61检测导热部件80的温度。
控制部6在定影装置30运转时通过加热器温度计61测量导热部件80的温度。控制部6基于导热部件80的温度测量结果,控制向发热体组45的通电。由此,与支承部件37接触的导热部件80的温度被维持为低于支承部件37的耐热温度。
恒温器62在经由导热部件80检测出的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超过了规定温度的情况下,切断向发热体组45的通电。其结果是,由加热器单元40进行的筒状体36的过度加热被抑制。
如图3所示,膜温度计64与筒状体36的一部分的内周面接触。膜温度计64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膜温度计64检测筒状体36中的y方向上相互不同的部分的温度。
控制部6在定影装置30运转时通过膜温度计64测量筒状体36的y方向的各部的温度。控制部6基于筒状体36的y方向的各部的温度测量结果,控制向发热体组45的通电。
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热部件80进行详述。
图7是从x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及导热部件的yz截面的图。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热部件的立体图。
如图7及图8所示,导热部件80为薄板状。导热部件80由具有热传导率比加热器单元40的基板43高的材料形成。导热部件80由铜、铝等热传导率比较高的金属材料形成。导热部件80的厚度方向沿着z方向。导热部件80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以x方向为短边方向的长方形。导热部件80与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2接触。导热部件80在从z方向观察的俯视时于所有发热体50重叠。导热部件80在俯视时与整个发热体组45重叠。导热部件80的y方向的中心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中心一致。导热部件80的y方向的两端位于比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两端靠y方向的外侧。导热部件80的y方向的长度为通过定影装置30的片材S的最大宽度以上。导热部件80的y方向的两端位于比加压辊31中的与筒状体36接触的部分的y方向的两端靠y方向的外侧。
导热部件80为单独的部件。导热部件80具有朝向加热器单元40侧的加热器对置面81、和朝向与加热器对置面81相反的一侧的相反面84。导热部件80从整个加热器对置面81到整个相反面84构成为单独的部件,但也可以由相互热连续的多个部件构成。
加热器对置面81的y方向的中心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中心一致。加热器对置面81具备:接触部82,形成于y方向的中间部而与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2接触;和一对端部83,在y方向的两外侧与接触部82邻接。
接触部82为沿着x方向及y方向的平坦面。接触部82遍及x方向及y方向的全长地与加热器单元40接触。接触部82在俯视时形成为矩形状。接触部82的y方向的中心与加热器对置面81的y方向的中心一致。接触部82的y方向的两端位于比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两端靠y方向的内侧。接触部82的y方向的长度为通过定影装置30的片材S的最大宽度以上。
各端部83为沿着x方向及y方向的平坦面。各端部83经由朝向y方向的外侧的台阶面与接触部82的y方向的端缘连接。各端部83的整体不与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2接触。各端部83相对于加热器单元40的y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接触面积小于接触部82相对于加热器单元40的y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接触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各端部83的整体相对于加热器单元40具有间隙,因此各端部83相对于加热器单元40的y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接触面积为0。
相反面84为沿着x方向及y方向的平坦面。相反面84的外形在俯视时与导热部件80的外形一致。相反面84的y方向的两端位于比加热器对置面81的接触部82靠y方向的外侧。相反面84朝向支承部件37的基部70侧。相反面84既可以与支承部件37的基部70直接接触,也可以在与支承部件37的基部70之间夹设其他部件。
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0及图像形成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对定影装置30的筒状体36进行加热时,若使发热体组45发热,则在加热器单元40产生温度分布。特别是在加热器单元40的加热初期,由于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比导热部件80高,因此热量从加热器单元40向导热部件80逃逸而使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分布易产生不均。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部件80的加热器对置面81具有与加热器单元40接触的接触部82、和在y方向的两外侧与接触部82邻接的端部83。接触部82的y方向的两端位于比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两端靠y方向的内侧。端部83相对于加热器单元40的y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接触面积小于接触部82相对于加热器单元40的y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接触面积。
通过该结构,以避开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两端对应的位置的方式设置导热部件80的加热器对置面81的接触部82。能够抑制热量从在发热体组45中热量特别易逃逸的y方向的端部向导热部件80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加热器单元40中的与发热体组45的端部对应的部位比发热体组45的与中间部对应的部位温度低。
并且,在加热器对置面81中在接触部82连接有端部83,因此与导热部件的y方向的全长与接触部的y方向的全长一致的结构相比,能够在y方向上扩大朝向与加热器对置面81相反的一侧的相反面84。由此,能够将在导热部件80内从加热器对置面81的接触部82向相反面84移动的热量在y方向上扩散。由此,能够抑制导热部件80的相反面84的温度上升,来抑制因相对于导热部件80配置在与加热器单元40相反的一侧的支承部件37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破损。
并且,加热器对置面81的端部83不与加热器单元40接触。根据该结构,相比于加热器对置面的端部与加热器单元接触的结构,能够在加热器单元40的加热初期更有效地抑制热量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端部向导热部件80移动。
然而,在加热器单元40加热开始后,若使片材S通过定影装置30,则热量从加热器单元40向片材S移动。通过热量从加热器单元40向片材S移动,能够在加热器单元40中的与片材S的通过范围对应的y方向的中央部产生温度下降。若为了抑制中央部的温度下降而使发热体组45发热,则发热体组45中的处于片材S的通过范围外的y方向的端部进一步成为高温。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部件80的加热器对置面81中的接触部82的y方向的长度为片材S的最大宽度以上,因此能够使热量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端部通过接触部82的y方向的端部高效地向导热部件80移动。因此,能够在使片材S通过的定影装置30中使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分布均匀。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部件80的相反面84的y方向的两端位于比接触部82的y方向的两端靠y方向的外侧,因此能够使成为高温的接触部82的y方向的端部的热量朝向相反面84也向y方向的外侧扩散。因此,能够抑制导热部件80的相反面84的局部温度上升,来抑制因相对于导热部件80配置在与加热器单元40相反的一侧的支承部件37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破损。
导热部件80的y方向的两端位于比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两端靠y方向的外侧。根据该结构,相反面84在y方向上形成得比发热体组45长,因此在片材S连续地通过定影装置30时,能够抑制导热部件80中的在y方向上位于片材S的通过范围外的部位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因支承部件37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破损。
导热部件80具有比加热器单元40的基板43高的热传导率。通过该结构,导热部件80能够以比基板43内的速度高的速度进行热传导。因此,能够高效地使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分布均匀。
例如,在导热部件由多个部件构成、在加热器对置面的接触部与相反面之间形成有部件彼此的接合部的情况下,有可能在接合部中阻碍热量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部件80为从加热器对置面81的接触部82到相反面84的单独的部件。根据该结构,与在加热器对置面的接触部与相反面之间形成有部件彼此的接合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热量在导热部件80内从加热器对置面81的接触部82向相反面84高效地移动。由此,能够利用导热部件80的厚度方向的整体来使热量高效地扩散。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9及图10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膜单元35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9是从x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导热部件以及隔热部件的yz截面的图。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热部件及隔热部件的立体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隔热部件86介于导热部件80的加热器对置面81的端部83与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2之间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隔热部件86配置在比加热器对置面81的接触部82靠y方向的外侧。隔热部件86与加热器对置面81的端部83及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2接触,来限制彼此的接近。隔热部件86由具有热传导率比导热部件80低的材料形成。例如,隔热部件86由树脂、毛毡等形成。形成隔热部件86的树脂也可以与形成支承部件37的树脂相同。隔热部件86的形状在俯视时与加热器对置面81的端部83的形状一致。不过,隔热部件86的形状也可以在俯视时与加热器对置面81的端部83的形状不一致。例如,隔热部件86也可以在俯视时比加热器对置面81的端部83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隔热部件86抑制加热器单元40被加压辊31按压而以接近加热器对置面81的端部83的方式挠曲。因此,能够在y方向的期望的范围内可靠地形成定影夹持件FN。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热部件180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11是从x方向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导热部件及隔热部件的yz截面的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导热部件80为单独的部件。相对于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导热部件180由多个部件形成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导热部件180通过将第一板187与第二板188重叠来形成。第一板187及第二板188由铜、铝等热传导率比较高的金属材料、石墨片等形成。第一板187及第二板188各自的厚度方向沿着导热部件180的厚度方向。
第一板187位于第二板188与加热器单元40之间。第一板187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状。第一板187具有加热器对置面81的接触部82。第二板188从与加热器单元40相反的一侧重叠于第一板187。第二板188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状。第二板188在x方向上具有与第一板187相同的宽度。第二板188的y方向的两端位于比第一板187的y方向的两端靠y方向的外侧。第二板188的外形在俯视时与导热部件180的外形一致。第二板188具有导热部件180的相反面84整体。第二板188在比第一板187靠y方向的外侧具有加热器对置面81的端部83。第二板188也可以与第一板187接合。也可以在第一板187与第二板188之间配置具有优异的热传导性的润滑脂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板187与第二板188重叠而能够在加热器对置面81形成接触部82及端部83,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导热部件180。
并且,也可以对本实施方式的导热部件180组合第二实施方式的隔热部件86。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隔热部件86限制导热部件180的y方向的端部向加热器单元40侧挠曲。因此,能够将导热部件180维持为期望的形状。特别是在第一板187及第二板188由具有挠性的石墨片形成的情况下有效。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热部件280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1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热部件的立体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导热部件80的加热器对置面81的端部83整体不与加热器单元40接触。相对于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加热器对置面281的端部283具有避免与加热器单元40的接触的凹部289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在导热部件280的加热器对置面281的端部283形成有凹部289。凹部289既可以具有底面,也可以在z方向上贯通导热部件280。端部283通过具有凹部289,而减小与加热器单元40的第二面42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各端部283相对于加热器单元40的y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接触面积小于接触部282相对于加热器单元40的y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接触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对置面281的端部283与加热器单元40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加热器单元40被加压辊31按压而向导热部件280侧挠曲。因此,能够在y方向的期望的范围内可靠地形成定影夹持件FN。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对第五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340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13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加热器单元340的发热体350的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加热器单元340具有基板43和发热体组345及配线组355。
发热体组345配置于基板43。发热体组345整体的外形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以x方向为短边方向的长方形。
发热体组345具有多个发热体350。多个发热体350具有一对第一发热体351、第二发热体352以及第三发热体353。多个发热体350在x方向上按一个第一发热体351、第二发热体352、第三发热体353、另一个第一发热体351的顺序配置。各发热体350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各发热体350具有与各种片材宽度对应的长度。第二发热体352在y方向上比第一发热体351短。第二发热体352的y方向的两端位于比第一发热体351的y方向的两端靠内侧。第三发热体353在y方向上比第二发热体352短。第3发热体353的y方向的两端位于比第二发热体352的y方向的两端靠内侧。在各发热体350连接配线组355的配线。发热体组345通过经由配线组355进行通电而发热。控制部6配合通过的片材S的宽度来使对应的发热体350发热。
在以上说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使导热部件80、180、280与加热器单元340重叠。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加热器对置面81的接触部82的y方向的两端配置在比发热体组345的y方向的两端靠y方向的内侧,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14对第六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440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14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加热器单元440的发热体450的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加热器单元440具有基板43、发热体组445及配线组455。
发热体组445配置于基板43。发热体组445整体的外形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以x方向为短边方向的长方形。
发热体组445具有多个发热体450。多个发热体450具有一对第一发热体451和第二发热体452。多个发热体450在x方向上按一个第一发热体451、第二发热体452、另一个第一发热体451的顺序配置。各发热体450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第一发热体451随着从y方向的中央趋向端部而变粗。在y方向上一对第一发热体451的两端位于彼此大致相同的位置。第二发热体452随着从y方向的中央趋向端部而变细。在y方向上第二发热体452的两端位于与各第一发热体451的两端大致相同的位置。
在各发热体450连接配线组455的配线。发热体组445通过经由配线组455进行通电而发热。控制部6配合通过的片材S的宽度来使对应的发热体450发热。在仅使第一发热体451发热的情况下,发热体组445的发热量随着从y方向的中央趋向端部而变小。另一方面,在使一对第一发热体451及第二发热体452同时发热的情况下,与仅使第一发热体451发热的情况相比,发热体组445的发热量遍及y方向的全长地平均化。因此,控制部6在小宽度的片材S通过的情况下,仅对第一发热体451进行通电。控制部6在大宽度的片材S通过的情况下,对第一发热体451及第二发热体452进行通电。
在以上说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使导热部件80、180、280与加热器单元440重叠。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加热器对置面81的接触部82的y方向的两端配置在比发热体组445的y方向的两端靠y方向的内侧,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器单元40的第一面41与筒状体36的内表面接触,但也可以在加热器单元的第一面与筒状体的内周面之间夹设有其他均热部件。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导热部件的接触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位于比发热体组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靠长边方向的内侧,导热部件的相反面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位于比接触部靠长边方向的外侧,由此能够抑制加热器单元中的与发热体组的端部对应的部位的温度比与发热体组的中间部对应的部位低,并且能够抑制导热部件的相反面的温度上升,来抑制因相对于导热部件配置在与加热器单元相反的一侧的支承部件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破损。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衡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膜状的筒状体;
加热器单元,配置在所述筒状体的内侧,并以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为长边方向,具有发热体组,所述发热体组包括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体;
导热部件,包括接触部以及相反面,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加热器单元接触,所述相反面朝向与所述接触部相反的一侧并且所述长边方向的两端位于比所述接触部靠所述长边方向的外侧,所述接触部的所述长边方向的两端位于比所述发热体组的所述长边方向的两端靠所述长边方向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的所述长边方向的端部不与所述加热器单元接触。
3.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膜状的筒状体;
加热器单元,配置在所述筒状体的内侧,并以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为长边方向,具有包括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体的发热体组;
导热部件,具有朝向所述加热器单元侧的加热器对置面、以及朝向与所述加热器对置面相反的一侧的相反面,
所述加热器对置面具有:
接触部,与所述加热器单元接触,并且所述长边方向的两端位于比所述发热体组的所述长边方向的两端靠所述长边方向的内侧;和
端部,在所述长边方向的两外侧与所述接触部邻接,相对于所述加热器单元的所述长边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接触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的所述长边方向的两端位于比所述发热体组的所述两端靠所述长边方向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具有比所述加热器单元的基板高的热传导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为从所述接触部到所述相反面的单独的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具备:
第一板,具有所述接触部;和
第二板,具有所述相反面并且与所述第一板重叠,所述长边方向的两端位于比所述第一板的所述长边方向的两端靠所述长边方向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隔热部件,该隔热部件配置在比所述接触部靠所述长边方向的外侧,并介于所述导热部件与所述加热器单元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部件具有比所述导热部件低的热传导率。
CN202310141119.XA 2022-06-01 2023-02-20 定影装置 Pending CN1171486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89684A JP2023177019A (ja) 2022-06-01 2022-06-01 定着装置
JP2022-089684 2022-06-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48697A true CN117148697A (zh) 2023-12-01

Family

ID=85704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41119.XA Pending CN117148697A (zh) 2022-06-01 2023-02-20 定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93505A1 (zh)
EP (1) EP4286954A1 (zh)
JP (1) JP2023177019A (zh)
CN (1) CN11714869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60533A (ja) * 1998-03-06 1999-09-24 Canon Inc 加熱体アセンブリ、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526B2 (ja) * 2010-03-18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28332A (ja) * 2020-08-03 2022-02-16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US11340545B1 (en) * 2021-02-09 2022-05-24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heat transmission member in contact with heater substra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86954A1 (en) 2023-12-06
US20230393505A1 (en) 2023-12-07
JP2023177019A (ja) 2023-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31293B2 (en)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ncluding heat transfer member contacting a heater in amounts varying with position along the heater
CN112788189B (zh) 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US11782370B2 (en) Heating apparatus having a cylindrical film and a pressing element to form a nip
CN111552160B (zh) 加热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CN112782955A (zh) 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US11334011B2 (en) Heat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unit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7134152A (ja) 定着装置
US12055878B2 (en) Heating device with a heat conductor including portions having different thicknesses
CN113433812A (zh) 加热装置及图像处理装置
CN11454575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7148697A (zh) 定影装置
CN114114867A (zh) 加热器单元、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21039192A (ja) 加熱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加熱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2038704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JP712749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462497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6068870A (zh) 定影装置
CN116125769A (zh) 加热装置
CN116794958A (zh) 定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