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00130B - 光纤电缆 - Google Patents

光纤电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00130B
CN112400130B CN201980043925.5A CN201980043925A CN112400130B CN 112400130 B CN112400130 B CN 112400130B CN 201980043925 A CN201980043925 A CN 201980043925A CN 112400130 B CN112400130 B CN 1124001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cable
unit
intervening
uni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39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00130A (zh
Inventor
佐藤真之介
伊佐地瑞基
富川浩二
大里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95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6811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941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681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113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6814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9766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99922A/zh
Priority to CN202310297870.9A priority patent/CN1162999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00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00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00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001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1Optical cables built up from sub-bund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29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rengthening or protecting the cables
    • G02B6/443Protective cover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29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rengthening or protecting the cables
    • G02B6/4434Central member to take up tensile loa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39Auxiliary devices
    • G02B6/4471Terminating devices ; Cable clamps
    • G02B6/4478Bending relief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79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optical cables
    • G02B6/449Twist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29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rengthening or protecting the cables
    • G02B6/44384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rengthening or protecting the cables the means comprising water blocking or hydrophobic materi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 Optical Fibers, Optical Fiber Cores, And Optical Fiber Bund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纤电缆。该光纤电缆具备:多个光纤单元,其分别具有多个光纤;压套,其包裹多个光纤单元;至少一个介在物,其配置于压套的内侧;以及护套,其包覆压套。多个光纤单元中位于最外层的多个外侧单元以电缆中心轴为中心绞合成SZ状。在横截面视角下,介在物夹在一个外侧单元和压套之间。

Description

光纤电缆
技术区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电缆。
本申请基于2018年9月11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专利申请2018-169597号、2018年10月15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专利申请2018-194103号以及2018年11月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专利申请2018-211366号而主张其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本申请。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在光纤单元周围配置有介在物的光纤电缆。
例如就专利文献1的光纤电缆而言,将多个带芯线层叠并在其周围设置单元包覆层来形成光纤单元。通过在该光纤单元的周围设置介在物,从而易于使光纤电缆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
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光纤电缆中,将介在物配置为夹在光纤单元彼此之间。由此,抑制了光纤电缆内的光纤单元的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1-511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2551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这种光纤电缆中存在将光纤单元绞合成SZ状的情况。在此,如果使光纤单元绞合成SZ状,则会产生光纤单元在消除扭转的方向上移动的“退扭”。现有的光纤电缆存在对退扭的抑制不合格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了退扭的光纤电缆。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光纤电缆具备:多个光纤单元,其分别具有多个光纤;压套,其包裹所述多个光纤单元;至少一个介在物,其配置于所述压套的内侧;以及护套,其包覆所述压套,所述多个光纤单元中位于最外层的多个外侧单元以电缆中心轴为中心绞合成SZ状,在横截面视角下,所述介在物夹在一个所述外侧单元和所述压套之间。
(三)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能够使用外侧单元向径向外侧膨胀的力在外侧单元和介在物之间以及介在物和压套之间产生摩擦力。由此,能够提供一种抑制了退扭的光纤电缆。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电缆的横截面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光纤电缆的横截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光纤电缆的横截面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光纤电缆的截面图。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电缆的截面图。
图6是用于对图4的光纤电缆中各部的尺寸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光纤电缆的截面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光纤电缆的截面图。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电缆的截面图。
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光纤电缆的截面图。
图11是用于对图9的光纤电缆中各部的尺寸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电缆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光纤电缆100具备:具有多个光纤单元10的芯20、在内部收纳芯20的护套55、埋设于护套55的一对抗张力体56(抗拉构件)以及一对线条体57。芯20具有包裹多个光纤单元10的压套54。
(方向定义)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光纤电缆100的中心轴线称为电缆中心轴O。此外,将沿着电缆中心轴O的方向(光纤单元10的长度方向)简称为长度方向。将与电缆中心轴O正交的截面(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称为横截面。将在横截面视角下(图1)与电缆中心轴O交叉的方向称为径向,并将围绕电缆中心轴O的环绕方向称为周向。
另外,当在横截面视角下光纤电缆100不是圆形时,电缆中心轴O位于光纤电缆100的矩心。
护套55形成为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的圆筒状。作为护套55的材质,可使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共聚物(EP)等聚烯烃(PO)树脂、聚氯乙烯(PVC)等。
作为线条体57的材质,可使用PP或尼龙制的圆柱状的杆等。此外,也可以由将PP或聚酯等纤维绞合而成的线(纱线)形成线条体57并使线条体57具有吸水性。
一对线条体57配置为在径向上夹持芯20。各线条体57与芯20的外周面(压套54的外周面)相接。另外,埋设于护套55的线条体57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
作为抗张力体56的材质,例如可使用金属线(钢线等)、抗张力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以及FRP等。
一对抗张力体56在径向上隔着芯20进行配置。此外,一对抗张力体56与芯20在径向上空开间隔进行配置。另外,埋设于护套55的抗张力体56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此外,抗张力体56也可以不埋设于护套55。
在护套5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起58。突起58沿长度方向延伸。
突起58和线条体57在周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另外,突起58是为了取出线条体57而切开护套55时的记号。也可以代替突起58,通过例如使护套55局部的颜色与其他部位不同从而设置表示线条体57的位置的记号。
芯20具备:多个光纤单元10、多个介在物3a~3c以及压套(wrapping tube)54。压套54将光纤单元10以及介在物3a~3c包裹。光纤单元10分别具有多个光纤芯线或光纤束线(日语:素線)(以下简称为光纤1)、以及捆扎光纤1的捆扎件2。光纤单元10以及介在物3a~3c沿着长度方向延伸。
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单元10是所谓的间歇粘接型带芯线,若将多个光纤1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拉伸,则会以呈网眼状(蛛网状)扩展的方式相互粘接。具体而言,一个光纤1相对于与其相邻的两个光纤1分别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进行粘接,并且相邻的光纤1彼此在长度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相互粘接。
另外,光纤单元10的方式不限于间歇粘接型带芯线,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光纤单元10也可以仅用捆扎件2将多个光纤1捆扎。
如图1所示,光纤单元10分成两层即径向内侧的层和径向外侧的层进行配置。以下,将位于最外层的光纤单元10称为外侧单元10A。并将外侧单元10A以外的光纤单元10称为内侧单元10B。也就是说,外侧单元10A和内侧单元10B包含于多个光纤单元10。
在图1的例子中,三个内侧单元10B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相互绞合成SZ状或螺旋状。并且,九个外侧单元10A以围绕三个内侧单元10B的方式,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绞合成SZ状。另外,光纤单元10的数量可适当变更。
在横截面视角下,位于内层的内侧单元10B形成扇形,位于最外层的外侧单元10A形成四边形。不限于图示的例子,也可以使用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的光纤单元10。此外,光纤单元10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变形。此外,也可以没有内侧单元10B而由一个层(外侧单元10A的层)构成芯20。
捆扎件2呈细长的绳状并卷绕于多个光纤1的周围。光纤1部分地从捆扎件2的间隙露出。因此,若切开护套55并去除压套54,则能够从捆扎件2的间隙目视确认光纤1。捆扎件2由薄且富有挠性的树脂等材质形成。因此,即使在光纤1被捆扎件2捆扎的状态下,光纤1也会一边使捆扎件2变形一边适当地移动到护套55内的空余空间。因此,实际产品中的光纤单元10的截面形状可能不会像图1所示那样齐整。
压套54形成为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的圆筒状。压套54的内周面与外侧单元10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相接。此外,压套54的内周面与介在物3b、3c相接。作为压套54,可使用无纺布或塑料制的带部件等。压套54例如也可以由吸水带等具有吸水性的材质形成。
介在物3a~3c由聚酯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玻璃纤维等纤维状的材质形成。另外,介在物3a~3c也可以是具有吸水性的纱线等。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光纤电缆100内部的防水性能。
在横截面视角下,介在物3a夹在外侧单元10A和内侧单元10B之间。介在物3b夹在沿着周向相邻的外侧单元10A彼此之间并且与压套54相接。介在物3c夹在一个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
介在物3a与内侧单元10B绞合。介在物3b、3c与外侧单元10A绞合。
介在物3b、3c与外侧单元10A相接。介在物3a与外侧单元10A以及内侧单元10B相接。在此,捆扎件2呈细长的绳状且例如呈螺旋状卷绕于光纤1的束。因此,就光纤1中的、未被绳状的捆扎件2覆盖的部分而言,部分地与介在物3a~3c接触。
光纤1通常为在由玻璃形成的光纤裸线周围涂覆有树脂等包覆材料的结构。因此,光纤1的表面平滑且光纤1彼此接触时的摩擦系数较小。与此相对,介在物3a~3c由纤维状的材质形成。因此,介在物3a~3c与光纤1接触时的摩擦系数大于光纤1彼此接触时的摩擦系数。
因此,通过以夹在多个光纤单元10之间的方式配置介在物3a~3c,能够增大这些光纤单元10彼此相对移动时的摩擦阻力。由此,能够抑制光纤线缆100内的光纤单元10的移动。
另外,多个光纤单元10以电缆中心轴O为绞合的中心而相互绞合。在光纤单元10退扭的情况下,光纤单元10的束会向径向外侧膨胀。即利用退扭的力将外侧单元10A按压于压套54。这里对于本实施方式而言,介在物3b、3c在横截面视角下夹在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
根据该结构,当光纤单元10的束向径向外侧膨胀时,介在物3b、3c在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被沿径向压缩。即,与外侧单元10A一起绞合的介在物3b、3c被压套54按压。介在物3b、3c由纤维状的材质形成,因此与光纤1和压套54之间的摩擦系数相比,光纤1和介在物3b、3c之间的摩擦系数以及介在物3b、3c和压套54之间的摩擦系数更大。因此,与外侧单元10A直接被压套54按压时所产生的摩擦力相比,外侧单元10A夹着介在物3b、3c被压套54按压时所产生的摩擦力更大。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外侧单元10A向径向外侧膨胀时,介在物3b、3c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外侧单元10A由于该摩擦力而不易相对于压套54发生移动,从而能够抑制外侧单元10A的退扭。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横截面视角下,介在物3c位于通过外侧单元10A的中心点X和电缆中心轴O的直线L上。通过该结构,能够更高效地将外侧单元10A向径向外侧膨胀的力转换为摩擦力。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外侧单元10A的退扭。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横截面视角下,介在物3c被一个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包围。因此,当光纤单元10的束向径向外侧膨胀时,介在物3c更可靠地夹在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此外,介在物3c由于外侧单元10A而不易向径向内侧移动,从而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介在物3c与压套54相接的状态。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利用介在物3c产生的摩擦力来抑制退扭。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中心点X是横截面视图中的外侧单元10A的矩心。由于外侧单元10A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进行绞合,因此外侧单元10A会因退扭而向径向外侧膨胀。并且,外侧单元10A膨胀的方向是以电缆中心轴O为起点并通过中心点X(外侧单元10A的矩心)的方向。因此,通过使介在物3c位于通过电缆中心轴O和中心点X的直线L上,从而能够因外侧单元10A膨胀的力使介在物3c产生的摩擦力增大,从而有效地抑制退扭。
(实施例)
以下,使用具体的实施例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作为实施例1,制作出具有图1所示截面结构的光纤电缆。
各光纤单元10中包含的光纤1的数量为144个。使三个内侧单元10B绞合成SZ状,并在其外周使九个外侧单元10A绞合成SZ状。即,光纤单元10的数量合计为12个,光纤1的数量合计为1728个。使用吸水性的纱线作为介在物3a、3b、3c。配置了三个介在物3a、八个介在物3b、一个介在物3c。
以使得实际导入的扭转角度(导入角度)为±150°的方式来调整绞合装置(振荡器)使光纤单元10绞合时的设定角度。另外,“设定角度”是使振荡器摆动的角度的范围。例如,在设定角度是±500°的情况下,振荡器重复进行在CW方向上摆动500°之后在CCW方向上摆动500°的动作。
在制造后将光纤电缆沿着长度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切断,在各切断面中测量了特定的外侧单元10A或者该外侧单元10A所包含的光纤1在周向上的位置。将特定的外侧单元10A或者该外侧单元10A所包含的光纤1相对于电缆中心轴O的旋转角度作为导入角度。设定角度与导入角度的差越大就意味着外侧单元10A的退扭越大。
利用压套54包裹被绞合后的光纤单元10并进一步利用护套55进行包覆,从而制成光纤电缆。
(实施例2)
作为实施例2,制作出相对于实施例1而言对介在物3b、3c的数量进行了变更的光纤电缆。配置了三个介在物3a、六个介在物3b、三个介在物3c。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作为实施例3,制作出相对于实施例1而言对介在物3a、3b、3c的数量进行了变更的光纤电缆。不配置介在物3a、3b,仅配置了六个介在物3c。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作为实施例4,制作出相对于实施例1而言对介在物3a、3b、3c的数量进行了变更的光纤电缆。不配置介在物3a,配置了六个介在物3b、三个介在物3c。此外,配置了三个如图2所示那样的介在物3d。介在物3d在径向上夹在内侧单元10B和外侧单元10A之间。介在物3d配置在一个外侧单元10A和一个内侧单元10B之间。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作为实施例5,制作出相对于实施例1而言对介在物3a、3b、3c的数量进行了变更的光纤电缆。不配置介在物3b,配置了三个介在物3a、九个介在物3c。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比较例1)
作为比较例1,制作出不设置介在物3c而设置有介在物3a、3b的光纤电缆100。配置了三个介在物3a、九个介在物3b。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对于实施例1~5以及比较例1的光纤电缆,表1示出确认了导入角度以及护套扭曲的结果。
表1
Figure BDA0002866381350000091
表1中的“护套扭曲”表示制作的光纤电缆中的护套的扭曲程度。更具体而言,表示突起58在周向上的位置沿着长度方向变化的程度。例如,当护套扭曲为±10°时,突起58在周向上的位置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在±10°的范围内变化。若护套扭曲的程度较大,则会导致光纤电缆蛇行曲折,并导致敷设作业性降、卷筒上可卷绕的长度减少。
“判定”一栏设定为,当护套扭曲为±10°以下时判定结果为良好(OK),当护套扭曲超过±10°时判定结果为不合格(NG)。另外,设定角度越大,护套扭曲越大。这是因为:设定角度越大,绞合后的光纤单元10的退扭就越强,使得护套55围绕电缆中心轴O扭转。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5中,护套扭曲为±10°以下,得到了良好的结果。另一方面,在未配置介在物3c的比较例1中,护套扭曲为±45°,结果为不合格。
实施例1~5获得良好结果的原因在于:用于使导入角度为±150°的设定角度为±500°以下,设定角度较小。并且,能够这样减小设定角度的原因在于:能够利用介在物3c减小外侧单元10A的退扭。也就是说,当包含外侧单元10A的光纤单元10退扭而向径向外侧膨胀时,介在物3c夹在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而产生摩擦力。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中,由于未设置介在物3c,因此在光纤单元10退扭时,在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较小。因此容易发生退扭,用于使导入角度为±150°的设定角度为±700°,设定角度较大。并且可以认为:设定角度越大,外侧单元10A使护套55扭转的力就越强,因此导致护套扭曲的角度增大。
根据以上结果确认了:由于在通过电缆中心轴O和外侧单元10A的直线L上设置至少一个介在物3c,从而能够减小外侧单元10A的退扭。并且可知,外侧单元10A的退扭减小的结果是:能够减小设定角度并抑制护套55的扭曲。
此外,对实施例2和实施例5进行比较可知:虽然与压套54相接的介在物3b、3c的合计总数相同,但是针对用于使导入角度为±150°的设定角度而言,在实施例5中较小。并且在实施例5中,护套55的扭曲也较小。也就是说,实施例5比实施例2更有效地抑制了退扭。这是由于:介在物3c位于通过电缆中心轴O以及外侧单元10A的中心点X的直线上,从而使得介在物3c不易向径向内侧移动,并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介在物3c与压套54相接的状态。由此,能够有效地将外侧单元10A向径向外侧膨胀的力转换为摩擦力。
并且在实施例3中,与其他实施例1、2、4、5相比,即使介在物的合计总数较少也得到了良好的结果。并且实施例3仅配置了介在物3c。由该结果可以确认:介在物3c对退扭的抑制效果大于其他介在物。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图1的例子中,芯20包含两层光纤单元10。但是,芯20中包含的光纤单元的层数也可以是一层或者三层以上。
此外,在芯20包含多层光纤单元的情况下,可以不在最外层以外的其他层所包含的光纤单元(在图1的例子中为内侧单元10B)彼此之间配置介在物。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介在物3c夹在一个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但是,如图3所示,介在物3c也可以夹在多个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外侧单元10A向径向外侧膨胀的力,在外侧单元10A和介在物3c之间、以及介在物3c和压套54之间产生摩擦力。此外,由于介在物3c位于通过电缆中心轴O和外侧单元10A的中心点X的直线L上,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将外侧单元10A向径向外侧膨胀的力转换成摩擦力。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外侧单元10A的退扭。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光纤电缆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有省略说明的情况。
如图4所示,光纤电缆100A具备:具有多个光纤单元10的芯20、在内部收纳芯20的护套55、埋设于护套55的一对抗张力体56(抗拉构件)以及一对线条体57。芯20具有包裹多个光纤单元10的压套54。
(方向定义)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光纤电缆100A的中心轴线称为电缆中心轴O。此外,将光纤电缆100A的长度方向(光纤单元10的长度方向)简称为长度方向。将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与电缆中心轴O正交的截面)称为横截面。将在横截面视角下(图4)与电缆中心轴O交叉的方向称为径向,并将围绕电缆中心轴O的环绕方向称为周向。
另外,当在横截面视角下光纤电缆100A不是圆形时,电缆中心轴O位于光纤电缆100A的矩心。
护套55形成为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的圆筒状。作为护套55的材质,可使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共聚物(EP)等聚烯烃(PO)树脂、聚氯乙烯(PVC)等。
作为线条体57的材质,可使用PP或尼龙制的圆柱状杆等。此外,也可以由将PP或聚酯等纤维绞合而成的线(纱线)来形成线条体57并使线条体57具有吸水性。
一对线条体57配置为在径向上夹持芯20。各线条体57与芯20的外周面(压套54的外周面)相接。另外,埋设于护套55的线条体57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
作为抗张力体56的材质,例如可使用金属线(钢线等)、抗张力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以及FRP等。
一对抗张力体56在径向上隔着芯20进行配置。此外,一对抗张力体56与芯20在径向上空开间隔进行配置。另外,埋设于护套55的抗张力体56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此外,抗张力体56也可以不埋设于护套55。
在护套5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起58。突起58沿长度方向延伸。
突起58和线条体57在周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另外,突起58是为了取出线条体57而切开护套55时的记号。也可以代替突起58,通过例如使护套55局部的颜色与其他部位不同从而设置表示线条体57的位置的记号。
芯20具备:多个光纤单元10、多个介在物13a~13d以及压套(wrapping tube)54。压套54将光纤单元10以及介在物13a~13d包裹。光纤单元10分别具有多个光纤芯线或光纤束线(以下简称为光纤1)、以及捆扎光纤1的捆扎件2。光纤单元10以及介在物13a~13d沿着长度方向延伸。
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单元10是所谓的间歇粘接型带芯线,若将多个光纤1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拉伸,则会以呈网眼状(蛛网状)扩展的方式相互粘接。具体而言,是一个光纤1相对于与其相邻的两个光纤1分别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进行粘接,并且相邻的光纤1彼此在长度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相互粘接。
另外,光纤单元10的方式不限于间歇粘接型带芯线,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光纤单元10也可以仅用捆扎件2将多个光纤1捆扎。
如图4所示,光纤单元10分成两层即径向内侧的层和径向外侧的层进行配置。在本说明书中,将位于最外层的光纤单元10称为外侧单元10A。并将位于外侧单元10A的径向内侧的光纤单元10称为内侧单元10B。
在图4的例子中,三个内侧单元10B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相互绞合成SZ状或螺旋状。并且,九个外侧单元10A以围绕三个内侧单元10B的方式,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绞合成SZ状。另外,光纤单元10的数量可适当变更。
在横截面视角下,位于内层的内侧单元10B形成扇形,位于最外层的外侧单元10A形成四边形。另外,不限于图示的例子,也可以使用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的光纤单元10。此外,光纤单元10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变形。此外,也可以没有内侧单元10B而由一个层(外侧单元10A的层)构成芯20。
捆扎件2呈细长的绳状并卷绕于多个光纤1的周围。光纤1部分地从捆扎件2的间隙露出。因此,若切开护套55并去除压套54,则能够从捆扎件2的间隙目视确认光纤1。捆扎件2由薄且富有挠性的树脂等材质形成。因此,即使在光纤1被捆扎件2捆扎的状态下,光纤1也会一边使捆扎件2变形一边适当地移动到护套55内的空余空间。因此,实际产品中的光纤单元10的截面形状可能不会像图4所示那样齐整。
压套54形成为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的圆筒状。压套54的内周面与外侧单元10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相接。此外,压套54的内周面与介在物13a相接。作为压套54,可使用无纺布或塑料制的带部件等。压套54例如也可以由吸水带等具有吸水性的材质形成。
介在物13a~13d由聚酯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玻璃纤维等纤维状的材质形成。另外,介在物13a~13d也可以是具有吸水性的纱线等。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光纤电缆100A内部的防水性能。
在横截面视角下,介在物13a夹在沿着周向相邻的外侧单元10A彼此之间并且与压套54的内周面相接。介在物13a配置在两个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介在物13b夹在沿着周向相邻的外侧单元10A彼此之间,但是不与压套54相接。介在物13a、13b与外侧单元10A一起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绞合成SZ状。
介在物13c夹在沿着周向相邻的内侧单元10B之间。介在物13c位于比介在物13a、13b更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且不与压套54的内周面相接。介在物13c与内侧单元10B一起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绞合成SZ状或螺旋状。另外,也可以不配置介在物13c。
介在物13d位于光纤电缆100A的中心部。在图4的例子中,与电缆中心轴O同轴地配置有一个介在物13d。但是,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在光纤电缆100A的中心部配置多个介在物13d。此外,介在物13d也可以不与电缆中心轴O同轴。介在物13d也可以与内侧单元10B一起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绞合成SZ状或螺旋状。或者,介在物13d也可以不与内侧单元10B一起绞合。此外,也可以不配置介在物13d。
介在物13a、13b与外侧单元10A相接。介在物13c、13d与内侧单元10B相接。在此,捆扎件2呈细长的绳状且例如呈螺旋状卷绕于光纤1的束。因此,就光纤1的未被绳状的捆扎件2覆盖的部分而言,部分地与介在物13a~13d接触。
光纤1通常为在由玻璃形成的光纤裸线周围涂覆有树脂等包覆材料的结构。因此,光纤1的表面平滑且光纤1彼此接触时的摩擦系数较小。与此相对,介在物13a~13d由纤维状的材质形成。因此,介在物13a~13d与光纤1接触时的摩擦系数大于光纤1彼此接触时的摩擦系数。
因此,通过以夹在多个光纤单元10之间的方式配置介在物13a~13d,能够增大这些光纤单元10彼此相对移动时的摩擦阻力。由此,能够抑制光纤电缆100A内的光纤单元10的移动。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电缆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有省略说明的情况。
图5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电缆100B。第三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但是与图4的光纤电缆100A的区别在于:光纤电缆100B具有介在物3c。
在光纤电缆100B中,芯20具备:多个光纤单元10、多个介在物13a~13c、3c、以及压套(wrapping tube)54。压套54将光纤单元10和介在物13a~13c、3c包裹。
介在物3c夹在一个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介在物3c与外侧单元10A一起绞合成SZ状。
介在物3c与压套54及外侧单元10A相接。此外,就光纤1中的、未被绳状的捆扎件2覆盖的部分而言,部分地与介在物3c接触。
此外,在横截面视角下,介在物3c可以位于通过外侧单元10A的中心点X和电缆中心轴O的直线L上。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外侧单元10A绞合成SZ形状。由此,在光纤电缆100A、100B弯曲时,能够抑制张力、应变作用于外侧单元10A所包含的光纤1,并且能够提高中间后分支的作业性。
另一方面,在使外侧单元10A绞合成SZ状的情况下,抑制外侧单元10A的退扭成为课题。此外,在压缩力作用于光纤电缆100A、100B时,还需要抑制作用于外侧单元10A的侧压。
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对配置在外侧单元10A彼此之间的介在物13a、13b、以及配置在一个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的介在物3c的数量进行了优化。以下,使用具体的实施例对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介在物的位置)
首先说明对在外侧单元10A彼此之间配置介在物13a、13b的效果进行确认的结果。在此,制作出表2所示的八个光纤电缆(实施例6~9、比较例2~5)。另外,在实施例6~9以及比较例2~5中,作为介在物13a~13d,使用了吸水性的纱线。
表2
Figure BDA0002866381350000161
(实施例6)
在实施例6的光纤电缆中,将一个光纤单元10包含的光纤1的数量设为144个。使三个内侧单元10B绞合成SZ状,并且在其外周使九个外侧单元10A绞合成SZ状。即,光纤单元10的数量合计为12个,光纤1的数量合计为1728个。设置了八个介在物13a,但是未设置介在物13b~13d。在外侧单元10A彼此之间各配置一个介在物13a。
将绞合装置(振荡器)的设定角度设为±400°而对光纤单元10进行绞合。另外,“设定角度”是使振荡器摆动的角度的范围。例如,当使设定角度为±400°时,振荡器重复进行在CW方向上摆动400°之后在CCW方向上摆动400°的动作。利用压套54将这样绞合的光纤单元10包裹,进而用护套55包覆,从而制成光纤电缆。
(实施例7)
作为实施例7,制作出相对于实施例6而言对介在物13a~13d的数量进行了变更的光纤电缆。设置了五个介在物13a、三个介在物13c。使设定角度为±500°。其他条件与实施例6相同。
(实施例8)
作为实施例8,制作出相对于实施例6而言对介在物13a~13d的数量进行了变更的光纤电缆。如图7所示,设置了一个介在物13a、三个介在物13c、四个介在物13d。在四个介在物13d中,一个与电缆中心轴O同轴地配置,其余三个沿着该一个介在物13d的周围配置。使设定角度为±600°。其他条件与实施例6相同。
(实施例9)
作为实施例9,制作出相对于实施例6而言对介在物13a~13d的数量进行了变更的光纤电缆。如图8所示,设置了一个介在物13a、四个介在物13b、三个介在物13c。未设置介在物13d。使设定角度为±500°。其他条件与实施例6相同。
(比较例2)
作为比较例2,制作出未设置介在物13a、13b而设置了三个介在物13c、五个介在物13d的光纤电缆100A。使设定角度为±600°。其他条件与实施例6相同。
(比较例3)
作为比较例3,制作出相对于比较例2而言对介在物13c、13d的数量进行了变更的光纤电缆100A。其他条件与比较例2相同。
(比较例4)
作为比较例4,制作出相对于比较例2而言对介在物13c、13d的数量进行了变更的光纤电缆100A。设置了三个介在物13c,未设置介在物13d。其他条件与比较例2相同。
(比较例5)
作为比较例5,制作出相对于比较例2而言对介在物13b~13d的数量进行了变更的光纤电缆100A。设置了四个介在物13b、三个介在物13c、一个介在物13d。其他条件与比较例2相同。
对于实施例6~9以及比较例2~5的光纤电缆,表2示出确认了实际导入外侧单元10A的SZ扭转的角度(导入角度)的结果。将制造后的光纤电缆沿着长度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切断,在各切断面中测量了特定的光纤或者光纤单元在周向上的位置。将特定的光纤或者光纤单元相对于电缆中心轴O的旋转角度作为导入角度。设定角度与导入角度的差越大就意味着外侧单元10A的退扭越大。
表2的“判定”一栏设定为,当导入角度为±135°以上时判定结果为良好(OK),当导入角度小于±135°时判定结果为不合格(NG)。另外,将判定基准设为导入角度为±135°以上的理由如下。例如,在外侧单元10A未绞合的情况下,当光纤电缆弯曲时,外侧单元10A在光纤电缆弯曲的内侧被压缩,并且在光纤电缆弯曲的外侧被拉伸。与此相对,在外侧单元10A以导入角度为±135°以上方式绞合成SZ状的情况下,一个外侧单元10A可靠地跨越压缩的部分以及拉伸的部分双方进行配置。通过满足导入角度为±135°以上,能够使作用于外侧单元10A的拉伸及压缩抵消,并抑制张力或应变作用于光纤1。
如表2所示,实施例6~9与比较例2~5相比而言能够增大导入角度。此外,实施例6~9的导入角度为±135°以上,得到了良好的结果。这是因为:介在物13a与压套54相接,能够通过介在物13a和压套54的摩擦力抑制外侧单元10A的退扭。
根据实施例6~9与比较例2~5的对比,确认了能够通过与压套54相接的介在物13a抑制位于最外层的外侧单元10A的退扭。
此外,根据实施例9与比较例5的对比,确认了能够通过设置至少一个介在物13a而得到较大的抑制退扭的效果。
此外,根据实施例8与实施例9的对比确认了:与夹在内侧单元10B彼此之间的介在物13d相比,夹在外侧单元10A彼此之间的介在物13b的抑制退扭的效果更大。
此外,根据比较例2~5,确认了介在物13b~13d的数量或配置的变更对于退扭抑制效果的影响较小。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电缆100B中,除了介在物13a、13b以外还配置有介在物3c。介在物3c夹在一个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因此,介在物3c不易向径向内侧移动,并且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介在物3c与压套54相接的状态。由此,能够有效地将外侧单元10A向径向外侧膨胀的力转换为摩擦力,从而得到更可靠的退扭抑制效果。
接下来,对设置介在物13a、13b、3c时的最佳密度的研究结果进行说明。
在此,使用“外层介在密度D”的参数。外层介在密度D是指:夹在芯所包含的多个光纤单元10中的、外侧单元10A彼此之间的介在物的密度。
在此,使用图6对外层介在密度D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6所示的假想圆C1是将位于最外层的多个外侧单元10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结的圆弧。假想圆C2是将位于最外层的多个外侧单元10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结的圆弧。假想圆C2与压套54的内周面实质上重叠。
尺寸r1是假想圆C1的半径,尺寸r2是假想圆C2的半径。换言之,尺寸r1是位于最外层的外侧单元10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电缆中心轴O之间的距离。此外,尺寸r2是位于最外层的外侧单元10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压套54的内周面)与电缆中心轴O之间的距离。
另外,就位于最外层的多个外侧单元10A而言,存在其径向内侧的端部的位置不均匀的情况(图6的假想圆C1不是圆形)。在这种情况下,将各外侧单元10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电缆中心轴O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设为尺寸r1。对于假想圆C2不是圆形的情况也同样地进行设定。即,将各外侧单元10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电缆中心轴O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设为尺寸r2
在此,对于最外层(外侧单元10A的层)和其内侧的层(内侧单元10B的层)而言,扭转的状态不同。此外,位于最外层的介在物13a、13b、3c和位于内侧的层的介在物13c、13d的作用不同。更具体而言,介在物13a、3c与压套54相接从而抑制退扭。此外,介在物13b虽然不与压套54相接,但是其夹在外侧单元10A彼此之间,具有抑制外侧单元10A彼此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介在物13c、13d不与压套54相接,也未夹在外侧单元10A彼此之间,因此抑制外侧单元10A的退扭的效果较小。因此,对于配置在最外层的介在物13a、13b、3c而言,优选将最外层中的密度设为适当的值。
因此,最外层的截面积A由下述式(1)定义。换言之,截面积A是被假想圆C1和假想圆C2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A=π×r2 2-π×r1 2...(1)
此外,通过以下的式(2)来定义外层介在密度D。
D=S÷A...(2)
在式(2)中,S是配置在假想圆C1、C2之间区域的介在物13a、13b、3c的截面积的合计值。换言之,S是在介在物13a~13d、3c的在距电缆中心轴O的距离为r1以上r2以下的范围内的部分的截面积的合计值。
式(2)也可以表示为以下的式(2)’
D=S÷(π×r2 2-π×r1 2)...(2)’
改变外层介在密度D而制作出多个光纤电缆的结果如表2所示。另外,介在物13a的数量以外的条件与上述实施例6相同。
表3
D 设定角度 导入角度 传输损耗 综合判定
0.00 ±600° ±75° OK NG
0.05 ±600° ±135° OK OK
0.10 ±600° ±150° OK OK
0.15 ±600° ±150° OK OK
0.20 ±600° ±150° OK OK
0.25 ±600° ±160° NG NG
表3中的“传输损耗”表示依据ICEA S-87-640-2016的测量结果。更具体而言,对于单模光纤,将波长1550nm的传输损耗小于0.30dB/km时的结果设为良好(OK),该值以上时的结果为不合格(NG)。
对于表3中的“综合判定”,当导入角度及传输损耗双方的结果为良好时判定为良好(OK)。另外,导入角度的判定基准与实施例6中的说明相同,±135°以上时为良好。
如表3所示,当0.05≤D≤0.20时综合判定为良好。
另一方面,当D=0.00时虽然传输损耗为良好但是导入角度小于基准值(±135°),因此综合判定为不合格。这是由于未配置介在物13a、3c而不能抑制退扭。
此外,当D=0.25时虽然导入角度为良好但是传输损耗为基准值(0.30dB/km)以上,因此综合判定为不合格。这是由于过多配置介在物13a、3c反而导致作用于外侧单元10A的光纤1的侧压增大。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通过将外层介在密度D设为0.05以上0.20以下,能够在抑制外侧单元10A的退扭的同时将作用于光纤1的侧压抑制为较小。
此外,即使在如第三实施方式那样配置了介在物3c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外层介在密度D设为0.05以上0.20以下,从而在抑制光纤单元10A的退扭的同时将作用于光纤1的侧压抑制为较小。
如上所述,光缆100B具备:分别具有多个光纤的多个光纤单元10、将多个光纤单元10包裹的压套54、配置于压套54内侧的至少一个介在物3c、以及包覆压套54的护套55,多个光纤单元10中的位于最外层的多个外侧单元10A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绞合成SZ状,在横截面视角下,介在物3c夹在一个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
通过该结构,当光纤单元10的束向径向外侧膨胀时,介在物13a、3c在光纤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被沿着径向压缩。即,与光纤单元10A一起绞合的介在物13a、3c被压套54按压。介在物13a、3c由纤维状的材质形成,因此与光纤1和压套54之间的摩擦系数相比,光纤1和介在物13a、3c之间以及介在物13a、3c和压套54之间的摩擦系数更大。因此,与光纤单元10A直接被压套54按压时所产生的摩擦力相比,光纤单元10A夹着介在物13a、3c被压套54按压时所产生的摩擦力更大。
也就是说,当光纤单元10A向径向外侧膨胀时,介在物13a、3c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通过该摩擦力,使得光纤单元10A相对于压套54不易移动,从而能够抑制光纤单元10A的退扭。
此外,在横截面视角下,介在物3c被一个光纤单元10A和压套54包围。因此,当光纤单元10的束向径向外侧膨胀时,介在物3c被更可靠地夹在光纤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此外,介在物3c由于光纤单元10A而不易向径向内侧移动,从而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介在物3c与压套54相接的状态。
此外,在横截面视角下,介在物3c也可以位于通过电缆中心轴O和一个光纤单元10A的中心点X的直线上。
通过该结构,能够更高效地将光纤单元10A向径向外侧膨胀的力转换为摩擦力。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光纤单元10A的退扭。
此外,可以是,当将外侧单元10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电缆中心轴O之间的距离设为r1、将外侧单元10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电缆中心轴O之间的距离设为r2、将介在物的在距电缆中心轴的距离为r1以上r2以下的范围内的部分的截面积的合计值设为S时,由D=S÷(π×r2 2-π×r1 2)表示的外层介在密度D为0.05以上0.20以下。
由此,能够在抑制光纤单元10A的退扭的同时将作用于光纤1的侧压抑制为较小。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图4、5的例子中,芯20包含两层光纤单元10。但是,芯20中包含的光纤单元的层数也可以是一层或者三层以上。
此外,在芯20包含多层光纤单元的情况下,可以不在最外层以外的其他层所包含的光纤单元(图4、图5的例子中为内侧单元10B)彼此之间配置介在物。
此外,在光纤电缆100B中,也可以在电缆的中心部配置多个介在物13d。介在物13d也可以不与电缆中心轴O同轴。也可以不配置介在物13d。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光纤电缆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有省略说明的情况。
如图9所示,光纤电缆100C具备:具有多个光纤单元10A、10B的芯20、在内部收纳芯20的护套55、埋设于护套55的一对抗张力体56(抗拉构件)以及一对线条体57。芯20具有将多个光纤单元10A、10B包裹的压套54。
(方向定义)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光纤电缆100C的中心轴线称为电缆中心轴O。此外,将光纤电缆100C的长度方向(光纤单元10A、10B的长度方向)简称为长度方向。将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称为横截面。将在横截面视角下(图9)与电缆中心轴O交叉的方向称为径向,并将围绕电缆中心轴O的环绕方向称为周向。
另外,当在横截面视角下光纤电缆100C不是圆形时,电缆中心轴O位于光纤电缆100C的矩心。
护套55形成为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的圆筒状。作为护套55的材质,可使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共聚物(EP)等聚烯烃(PO)树脂、聚氯乙烯(PVC)等。
作为线条体57的材质,可使用PP或尼龙制的圆柱状杆等。此外,也可以由将PP或聚酯等纤维绞合而成的线(纱线)来形成线条体57并使线条体57具有吸水性。
一对线条体57配置为在径向上夹持芯20。各线条体57与芯20的外周面(压套54的外周面)相接。另外,埋设于护套55的线条体57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
作为抗张力体56的材质,例如可使用金属线(钢线等)、抗张力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以及FRP等。
一对抗张力体56在径向上隔着芯20进行配置。此外,一对抗张力体56与芯20在径向上空开间隔进行配置。另外,埋设于护套55的抗张力体56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此外,抗张力体56也可以不埋设于护套55。
在护套5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起58。突起58沿长度方向延伸。
突起58和线条体57在周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另外,突起58是为了取出线条体57而切开护套55时的记号。也可以代替突起58,通过例如使护套55局部的颜色与其他部位不同从而设置表示线条体57的位置的记号。
芯20具备:多个光纤单元10A、10B、多个介在物23a~23c以及压套(wrappingtube)54。压套54将光纤单元10A、10B以及介在物23a~23c包裹。光纤单元10A、10B分别具有多个光纤芯线或光纤束线(以下简称为光纤1)、以及捆扎光纤1的捆扎件2。光纤单元10A、10B以及介在物23a~23c沿着长度方向延伸。
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单元10A、10B是所谓的间歇粘接型带芯线,若将多个光纤1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拉伸,则会以呈网眼状(蜘网状)扩展的方式相互粘接。具体而言,是一个光纤1相对于与其相邻的两个光纤1分别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进行粘接,并且相邻的光纤1彼此在长度方向隔开一定间隔相互粘接。
另外,光纤单元10A、10B的方式不限于间歇粘接型带芯线,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光纤单元10A、10B也可以仅用捆扎件2将多个光纤1捆扎。
如图9所示,光纤单元10A、10B分成两层即径向内侧的层和径向外侧的层进行配置。光纤单元10A位于最外层。光纤单元10B位于比最外层靠向内侧的层(以下称为内层)。光纤单元10B位于光纤单元10A的径向内侧。也将位于最外层的光纤单元10A称为外侧单元10A。此外,也将光纤单元10A以外的光纤单元10B称为内侧单元10B。在图9的例子中,三个光纤单元10B相互绞合成SZ状或螺旋状。此外,九个光纤单元10A以围绕三个光纤单元10B的方式绞合成SZ状。另外,光纤单元10A、10B的数量可适当变更。
在横截面视角下,位于内层的光纤单元10B形成扇形,位于最外层的光纤单元10A形成四边形。此外,不限于图示的例子,也可以使用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的光纤单元10A、10B。此外,也可以没有光纤单元10B而由一个层(光纤单元10A的层)构成芯20。
捆扎件2呈细长的绳状并卷绕于多个光纤1的周围。光纤1部分地从捆扎件2的间隙露出。因此,若切开护套55并去除压套54,则能够从捆扎件2的间隙目视确认光纤1。捆扎件2由薄且富有挠性的树脂等材质形成。因此,即使在光纤1被捆扎件2捆扎的状态下,光纤1也会一边使捆扎件2变形一边适当地移动到护套55内的空余空间。因此,实际的产品中的光纤单元10A、10B的截面形状可能不会像图9所示那样齐整。
压套54形成为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的圆筒状。压套54的内周面与光纤单元10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相接。此外,压套54的内周面与介在物23a相接。作为压套54,可使用无纺布或塑料制的带部件等。压套54例如也可以由吸水带等具有吸水性的材质形成。
介在物23a~23c由聚酯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玻璃纤维等纤维状的材质形成。另外,介在物23a~23c也可以是具有吸水性的纱线等。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光纤电缆100C内部的防水性能。
在横截面视角下,介在物23a夹在沿着周向相邻的光纤单元10A彼此之间并且与压套54的内周面相接。介在物23a配置在两个光纤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
介在物23b夹在沿着周向相邻的光纤单元10A彼此之间。
介在物23b位于比介在物23a更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且不与压套54的内周面相接。介在物23a、23b与光纤单元10A一起绞合成SZ状。介在物23a和介在物23b在周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但是,介在物23b在周向上的位置也可以与介在物23a在周向上的位置不同。
介在物23c夹在沿着周向相邻的光纤单元10彼此之间。介在物23c位于比介在物23a、23b更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且不与压套54的内周面相接。介在物23c与光纤单元10B一起绞合成SZ状或螺旋状。另外,也可以不配置介在物23c。
介在物23a、23b与光纤单元10A相接。介在物23c与光纤单元10B相接。在此,捆扎件2呈细长的绳状且例如呈螺旋状卷绕于光纤1的束。因此,就光纤1的未被绳状的捆扎件2覆盖的部分而言,部分地与介在物23a~23c接触。
光纤1的结构通常为在由玻璃形成的光纤裸线周围涂覆有树脂等包覆材料的结构。因此,光纤1的表面平滑且光纤1彼此接触时的摩擦系数较小。与此相对,介在物23a~23c由纤维状的材质形成。因此,介在物23a~23c与光纤1接触时的摩擦系数大于光纤1彼此接触时的摩擦系数。
因此,通过以夹在多个光纤单元10A、10B之间的方式配置介在物23a~23c,能够增大这些光纤单元10A、10B彼此相对移动时的摩擦阻力。由此,能够抑制光纤电缆100C内的光纤单元10A、10B的移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光纤单元10A绞合成SZ状。由此,在光纤电缆100C弯曲时,能够抑制张力、应变作用于光纤单元10A所包含的光纤1,并且能够提高中间后分支的作业性。
另一方面,在使光纤单元10A绞合成SZ状的情况下,抑制光纤单元10A的退扭成为课题。此外,当压缩力作用于光纤电缆100C时,还需要抑制作用于光纤单元10A的侧压。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介在物23a(第二介在物)和介在物23b(第三介在物)与光纤单元10A一起绞合。并且,介在物23a以夹在光纤单元10A彼此之间的状态与压套54相接,介在物23b在光纤单元10A彼此之间位于比介在物23a更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介在物23a与压套54相接,因此与仅有光纤单元10A与压套54相接时相比不易发生退扭。这是因为:与作用于光纤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的摩擦力相比,作用于介在物23a和压套54之间的摩擦力更大。更具体而言,介质23a由纤维状的材质形成,因此介在物23a和压套54之间的摩擦系数较高。
此外,在光纤单元10A彼此之间除了介在物23a以外还配置有介在物23b。由于存在介在物23b,介在物23a不易向径向内侧移动,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介在物23a与压套54相接的状态。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发挥通过介在物23a抑制退扭的效果。
此外,介在物23a和介在物23b在周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通过该结构,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介在物23a向径向内侧的移动。此外,介在物23a、23b均衡地配置于光纤单元10A彼此之间。由此,当压缩力作用于光纤电缆100C时,介在物23a、23b能够作为缓冲材料发挥作用,使作用于光纤单元10A所包含的光纤1的侧压降低。
此外,光纤单元10A具有卷绕于光纤1的捆扎件2,光纤1部分地从捆扎件2的间隙露出。因此,在中间后分支作业时,能够通过切开护套55并去除压套54而容易地目视确认光纤1,提高了作业性。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第五实施方式的光纤电缆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有省略说明的情况。
图10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光纤电缆100D。第五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但是与图9的光纤电缆100C的区别在于:光纤电缆100D具有介在物3c。
在光纤电缆100D中,芯20具备:多个光纤单元10A、10B、多个介在物23a~23c、3c、以及压套(wrapping tube)54。压套54将光纤单元10A、10B和介在物23a~23c、3c包裹。
介在物3c夹在一个光纤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介在物3c与光纤单元10A一起绞合成SZ状。
介在物3c与压套54及光纤单元10A相接。此外,就光纤1中的、未被绳状的捆扎件2覆盖的部分而言,部分地与介在物3c接触。
此外,在横截面视角下,介在物3c可以位于通过光纤单元10A的中心点X和电缆中心轴O的直线L上。
(实施例)
以下使用具体的实施例对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以及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研究了介在物的最佳配置和数量。
(实施例10)
作为实施例10,制作出具有图9所示截面结构的光纤电缆。
各光纤单元10A、10B中包含的光纤1的数量为144个。使三个光纤单元10B绞合成SZ状,并在其外周使九个光纤单元10A绞合成SZ状。即,光纤单元10A、10B的数量合计为12个,光纤1的数量合计为1728个。使用了吸水性的纱线作为介在物23a、23b、23c。配置了一个介在物23a、八个介在物23b、三个介在物23c。
将绞合装置(振荡器)的设定角度设为±600°而对光纤单元10A、10B进行绞合。另外,“设定角度”是使振荡器摆动的角度的范围。例如,当使设定角度为±600°时,振荡器重复进行在CW方向上摆动600°之后在CCW方向上摆动600°的动作。利用压套54将这样绞合的光纤单元10包裹,进而用护套55包覆,从而制成光纤电缆。
(实施例11)
作为实施例11,制作出相对于实施例10而言对介在物23a、23b的数量进行了变更的光纤电缆。配置了三个介在物23a、六个介在物23b、三个介在物23c。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0相同。
(实施例12)
作为实施例12,制作出具有图10所示截面结构的光纤电缆。实施例12的光纤电缆除了相对于实施例10而言对介在物23a、23b的数量进行了变更以外还具有介在物3c。配置了一个介在物23a、7个介在物23b、三个介在物23c、一个介在物3c。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0相同。
(比较例6)
作为比较例6,制作出不设置介在物23a而设置有介在物23b、23c的光纤电缆100C。配置了九个介在物23b、三个介在物23c。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0相同。
对于实施例10~12以及比较例6的光纤电缆,表4示出确认了实际导入光纤单元10A的SZ扭转的角度(导入角度)的结果。将制造后的光纤电缆沿着长度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切断,在各切断面中测量了特定的光纤或者光纤单元在周向上的位置。将特定的光纤或者光纤单元相对于电缆中心轴O的旋转角度作为导入角度。意味着设定角度与导入角度的差越大,光纤单元10A的退扭越大。
表4
Figure BDA0002866381350000301
表4的“判定”一栏设定为,当导入角度为±135°以上时判定结果为良好(OK),当导入角度小于±135°时判定结果为不合格(NG)。另外,将判定基准设为导入角度为±135°以上的理由如下。例如,当光纤电缆弯曲时,例如在光纤单元10A未绞合的情况下,光纤单元10A在光纤电缆弯曲的内侧被压缩,并且在光纤电缆弯曲的外侧被拉伸。与此相对,在光纤单元10A以导入角度为±135°以上的方式绞合成SZ状的情况下,一个光纤单元10A可靠地跨越压缩的部分以及拉伸的部分双方进行配置。通过满足导入角度为±135°以上,能够使作用于光纤单元10A的拉伸及压缩抵消,并抑制张力作用于光纤1。
如表4所示,实施例10~12与比较例6相比而言能够增大导入角度。此外,实施例10~12的导入角度为±135°以上,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这是因为:通过介在物23a与压套54相接,而能够通过介在物23a和压套54的摩擦力来抑制光纤单元10A的退扭。
根据实施例10~12与比较例6的对比,确认了能够通过与压套54相接的介在物23a来抑制位于最外层的光纤单元10A的退扭。此外,根据实施例10、12与比较例6的对比,确认了能够通过设置至少一个与压套54相接的介在物23a而得到适当的导入角度。
此外,在实施例10~12中,与压套54相接的介在物23a、3c的合计数量在实施例10中为一个、在实施例12中为两个、在实施例11中为三个,即数量按照该顺序增加。此外,导入角度在实施例10中为±150°、在实施例12中为±155°、在实施例11中为±160°,即:与压套54相接的介在物23a、3c的合计数量越多则导入角度越大。
这样确认了:与压套54相接的介在物23a、3c的数量越多,抑制退扭的效果就越大。这是因为:与压套5相接的介在物23a、3c的合计数量越多,介在物23a、3c与压套54的摩擦力就越大。
接下来,对设置介在物23a、23b、3c时的最佳密度的研究结果进行说明。
在此,使用“外层介在密度D”的参数。外层介在密度D是指:夹在芯所包含的多个光纤单元中的、位于最外层的光纤单元彼此之间的介在物的密度。
在此,使用图11对外层介在密度D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11所示的假想圆C1是将位于最外层的多个光纤单元10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结的圆弧。假想圆C2是将位于最外层的多个光纤单元10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结的圆弧。假想圆C2与压套54的内周面实质上重叠。
尺寸r1是假想圆C1的半径,尺寸r2是假想圆C2的半径。换言之,尺寸r1是位于最外层的光纤单元10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电缆中心轴O之间的距离。此外,尺寸r2是位于最外层的光纤单元10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压套54的内周面)与电缆中心轴O之间的距离。
另外,就位于最外层的多个光纤单元10A而言,存在其径向内侧的端部的位置不均匀的情况(图11的假想圆C1不是圆形)。在这种情况下,将各光纤单元10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电缆中心轴O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设为尺寸r1。对于假想圆C2不是圆形的情况也同样地进行设定。即,将各光纤单元10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电缆中心轴O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设为尺寸r2
在此,对于最外层(光纤单元10A的层)和其内侧的层(光纤单元10B的层)而言,扭转的状态不同。此外,位于最外层的介在物23a、23b、3c和位于内侧的层的介在物23c的作用不同。更具体而言,介在物23a、3c与压套54相接从而抑制退扭,介在物23b抑制介在物23a向径向内侧移动。因此,对于配置在最外层的介在物23a、23b、3c而言,优选将最外层中的密度设为适当的值。
因此,最外层的截面积A由下述式(1)定义。换言之,截面积A是被假想圆C1和假想圆C2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A=π×r2 2-π×r1 2...(1)
此外,通过以下的式(2)来定义外层介在密度D。
D=S÷A...(2)
在式(2)中,S是配置在假想圆C1、C2之间区域的介在物23a、23b、3c的截面积的合计值。
式(2)也可以表示为以下的式(2)’
D=S÷(π×r2 2-π×r1 2)...(2)’
改变外层介在密度D而制作出多个光纤电缆的结果如表5所示。介在物23a、23b的数量以外的条件与上述实施例10相同。此外,将介在物23a、23b配置为数量彼此相同。
表5
D 设定角度 导入角度 传输损耗 综合判定
0.00 ±600° ±75° OK NG
0.05 ±600° ±135° OK OK
0.10 ±600° ±150° OK OK
0.15 ±600° ±150° OK OK
0.20 ±600° ±150° OK OK
0.25 ±600° ±160° NG NG
表5中的“传输损耗”表示依据ICEA S-87-640-2016的测量结果。具体对于单模光纤而言,将波长1550nm的传输损耗小于0.30dB/km时结果设为良好(OK),在该值以上时的结果为不合格(NG)。
表5中的“综合判定”当导入角度及传输损耗双方的结果为良好时为良好(OK)。另外,导入角度的判定基准与实施例10中的说明相同,±135°以上时为良好。
如表5所示,当0.05≤D≤0.20时综合判定为良好。
另一方面,当D=0.00时虽然传输损耗为良好但是导入角度小于基准值(±135°),因此综合判定为不合格。这是由于未配置介在物23a、23b而不能抑制退扭。
此外,当D=0.25时虽然导入角度为良好但是传输损耗为基准值(0.30dB/km)以上,因此综合判定为不合格。这是由于过多配置介在物23a、23b反而导致作用于光纤单元10A的光纤1的侧压增大。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通过将外层介在密度D设为0.05以上0.20以下,能够在抑制光纤单元10A的退扭的同时将作用于光纤1的侧压抑制为较小。
此外,即使在如实施例12那样配置有介在物3c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外层介在密度D设为0.05以上0.20以下,从而在抑制光纤单元10A的退扭的同时将作用于光纤1的侧压抑制为较小。
如上所述,光缆100D具备:分别具有多个光纤的多个光纤单元10A、10B、将多个光纤单元10A、10B包裹的压套54、配置于压套54内侧的至少一个介在物3c、以及包覆压套54的护套55,多个光纤单元10A、10B中的、位于最外层的多个外侧单元10A以电缆中心轴O为中心绞合成SZ状,在横截面视角下,介在物3c夹在一个外侧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
通过该结构,当光纤单元10的束向径向外侧膨胀时,介在物23a、3c在光纤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被沿着径向压缩。即,与光纤单元10A一起绞合的介在物23a、3c被压套54按压。介在物23a、3c由纤维状的材质形成,因此与光纤1和压套54之间的摩擦系数相比,光纤1和介在物23a、3c之间以及介在物23a、3c和压套54之间的摩擦系数更大。因此,与光纤单元10A直接被压套54按压时所产生的摩擦力相比,光纤单元10A夹着介在物23a、3c被压套54按压时所产生的摩擦力变大。
也就是说,当光纤单元10A向径向外侧膨胀时,介在物23a、3c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光纤单元10A由于该摩擦力而不易相对于压套54移动,从而能够抑制光纤单元10A的退扭。
此外,在横截面视角下,介在物3c被一个光纤单元10A和压套54包围。因此,当光纤单元10的束向径向外侧膨胀时,介在物3c被更可靠地夹在光纤单元10A和压套54之间。此外,介在物3c由于光纤单元10A而不易向径向内侧移动,从而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介在物3c与压套54相接的状态。
此外,在横截面视角下,介在物3c也可以位于通过电缆中心轴O和一个光纤单元10A的中心点X的直线上。
通过该结构,能够更高效地将光纤单元10A向径向外侧膨胀的力转换为摩擦力。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光纤单元10A的退扭。
此外,还可以具备位于相邻的光纤单元10A彼此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二介在物23a和至少一个第三介在物23b,第二介在物23a与压套54相接,第三介在物23b在径向上位于比第二介在物23a更靠向内侧的位置。
由于存在介在物23b,使得介在物23a不易向径向内侧移动,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介在物23a与压套54相接的状态。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发挥通过介在物23a抑制退扭的效果。
此外,介在物23a和介在物23b也可以在周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通过该结构,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介在物23a向径向内侧移动。此外,介在物23a、23b均衡地配置于光纤单元10A彼此之间。由此,当压缩力作用于光纤电缆100D时,介在物23a、23b能够作为缓冲材料发挥作用,使作用于光纤单元10A所包含的光纤1的侧压降低。
此外,可以是,当将光纤单元10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电缆中心轴O之间的距离设为r1、将光纤单元10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电缆中心轴O之间的距离设为r2、将介在物23a~23c和3c的在距电缆中心轴O的距离为r1以上r2以下的范围内的部分的截面积的合计值设为S时,由D=S÷(π×r2 2-π×r1 2)表示的外层介在密度D为0.05以上0.20以下。
由此,能够在抑制光纤单元10A的退扭的同时将作用于光纤1的侧压抑制为较小。
介在物23a~23c、3c可以由纤维状的材质形成。由此,能够增大介在物23a~23c、3c与光纤1及压套54接触时的摩擦力。
可以是,光纤单元10A、10B具有卷绕于多个光纤1的捆扎件2,光纤1部分地从捆扎件2的间隙露出。由此,能够使从捆扎件2的间隙露出的光纤1与介在物23a~23c、3c接触。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图9、10的例子中,芯20包含两层光纤单元10A、10B。但是,芯20中包含的光纤单元的层数也可以是一层或者三层以上。
此外,在芯20包含多层光纤单元的情况下,可以不在最外层以外的其他层所包含的光纤单元(在图9、10的例子中为光纤单元10B)彼此之间配置介在物。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置换为公知的结构要素,并且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适当地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光纤;2-捆扎件;3a~3c、13a~13d、23a~23c-介在物;10-光纤单元;10A-外侧单元;20-芯;54-压套;55-护套;100、100A、100B、100C、100D-光纤电缆;X-外侧单元的中心点;L-直线;O-电缆中心轴。

Claims (6)

1.一种光纤电缆,具备:
多个光纤单元,其分别具有多个光纤;
压套,其包裹所述多个光纤单元;
至少一个介在物,其配置于所述压套的内侧;以及
护套,其包覆所述压套,
所述多个光纤单元中位于最外层的多个外侧单元以电缆中心轴为中心绞合成SZ状,
在横截面视角下,所述介在物夹在一个所述外侧单元和所述压套之间,
在将所述外侧单元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所述电缆中心轴之间的距离设为r1
将所述外侧单元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所述电缆中心轴之间的距离设为r2
将所述介在物中的、在距所述电缆中心轴的距离为r1以上r2以下的范围内的部分的截面积的合计值设为S时,
由D=S÷(π×r2 2-π×r1 2)表示的外层介在密度D为0.05以上0.2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电缆,其特征在于,
在横截面视角下,所述介在物位于通过所述电缆中心轴和一个所述外侧单元的中心点的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电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位于相邻的所述光纤单元彼此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二介在物和至少一个第三介在物,
所述第二介在物与所述压套相接,
所述第三介在物在径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二介在物更靠向内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介在物和所述第三介在物在围绕所述光纤电缆的电缆中心轴的周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在物由纤维状的材质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纤单元具有卷绕于所述多个光纤的捆扎件,
所述光纤部分地从所述捆扎件的间隙露出。
CN201980043925.5A 2018-09-11 2019-09-03 光纤电缆 Active CN1124001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97660.XA CN116299922A (zh) 2018-09-11 2019-09-03 光纤电缆
CN202310297870.9A CN116299923A (zh) 2018-09-11 2019-09-03 光纤电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9597A JP7068114B2 (ja) 2018-09-11 2018-09-11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8-169597 2018-09-11
JP2018194103A JP7068131B2 (ja) 2018-10-15 2018-10-15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8-194103 2018-10-15
JP2018211366A JP7068142B2 (ja) 2018-11-09 2018-11-09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8-211366 2018-11-09
PCT/JP2019/034515 WO2020054493A1 (ja) 2018-09-11 2019-09-03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97660.XA Division CN116299922A (zh) 2018-09-11 2019-09-03 光纤电缆
CN202310297870.9A Division CN116299923A (zh) 2018-09-11 2019-09-03 光纤电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00130A CN112400130A (zh) 2021-02-23
CN112400130B true CN112400130B (zh) 2023-04-11

Family

ID=6977652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97870.9A Pending CN116299923A (zh) 2018-09-11 2019-09-03 光纤电缆
CN202310297660.XA Pending CN116299922A (zh) 2018-09-11 2019-09-03 光纤电缆
CN201980043925.5A Active CN112400130B (zh) 2018-09-11 2019-09-03 光纤电缆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97870.9A Pending CN116299923A (zh) 2018-09-11 2019-09-03 光纤电缆
CN202310297660.XA Pending CN116299922A (zh) 2018-09-11 2019-09-03 光纤电缆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1592634B2 (zh)
EP (2) EP3800492B1 (zh)
CN (3) CN116299923A (zh)
AU (2) AU2019338756B2 (zh)
CA (2) CA3205489A1 (zh)
ES (1) ES2942891T3 (zh)
WO (1) WO20200544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3187777A1 (en) * 2020-09-02 2022-03-10 Masatoshi Ohno Optical cable and optical cable manufacturing method
EP4239384A4 (en) * 2020-10-30 2024-04-24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BER OPTICAL CABLE AND FIBER OPTICAL UNIT
JPWO2023007881A1 (zh) * 2021-07-29 2023-02-02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51169A (ja) * 1999-08-09 2001-02-23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ケーブル
CN1745323A (zh) * 2003-02-25 2006-03-08 Lg电线有限公司 松套管光缆
JP2012083418A (ja) * 2010-10-07 2012-04-26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コード
CN103842871A (zh) * 2011-08-04 2014-06-04 普雷斯曼电信电缆和系统英国有限公司 低火灾风险的光纤分支电缆
WO2018150947A1 (ja) * 2017-02-20 2018-08-2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4099A (ja) 1981-07-17 1983-01-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放射性汚染金属部材の浄化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JPH09166733A (ja) * 1995-12-15 1997-06-24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H10170779A (ja) * 1996-12-11 1998-06-26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H1138284A (ja) * 1997-07-23 1999-02-12 Ube Nitto Kasei Co Ltd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DE10020912A1 (de) * 2000-04-28 2001-10-31 Scc Special Comm Cables Gmbh Optische Übertragungselemente enthaltendes Kabel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DE60123540T2 (de) * 2000-09-21 2007-08-16 Draka Comteq B.V. Herstellungsverfahren eines verbesserten optischen Faserkabels mit thermisch aneinander gebundenen optischen Bündeladern
US7382955B1 (en) * 2007-01-09 2008-06-03 Nexans Optical fiber cable with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d-span access
JP6150422B2 (ja) 2013-01-21 2017-06-2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5129837A (ja) * 2014-01-07 2015-07-1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A2953338A1 (en) * 2014-06-23 2015-12-30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Optical fiber cable
US9869838B2 (en) * 2015-11-25 2018-01-16 Fujikura Ltd. Optical fiber cab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WO2018174004A1 (ja) * 2017-03-21 2018-09-2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8169597A (ja) 2017-03-30 2018-11-01 裕介 菅原 三次元映像表示装置
JP6928481B2 (ja) 2017-05-18 2021-09-01 株式会社Subaru 油圧供給機構及び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51169A (ja) * 1999-08-09 2001-02-23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ケーブル
CN1745323A (zh) * 2003-02-25 2006-03-08 Lg电线有限公司 松套管光缆
JP2012083418A (ja) * 2010-10-07 2012-04-26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コード
CN103842871A (zh) * 2011-08-04 2014-06-04 普雷斯曼电信电缆和系统英国有限公司 低火灾风险的光纤分支电缆
WO2018150947A1 (ja) * 2017-02-20 2018-08-2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61125A1 (en) 2023-05-25
EP3800492B1 (en) 2023-03-22
WO2020054493A1 (ja) 2020-03-19
EP3800492A4 (en) 2021-07-21
CN116299923A (zh) 2023-06-23
AU2019338756A1 (en) 2021-01-28
US11592634B2 (en) 2023-02-28
AU2022202391A1 (en) 2022-05-05
AU2022202391B2 (en) 2024-03-14
CA3106482C (en) 2024-05-07
AU2019338756B2 (en) 2022-01-13
ES2942891T3 (es) 2023-06-07
CN116299922A (zh) 2023-06-23
CN112400130A (zh) 2021-02-23
EP3800492A1 (en) 2021-04-07
EP4184229A1 (en) 2023-05-24
US20210271042A1 (en) 2021-09-02
CA3106482A1 (en) 2020-03-19
CA3205489A1 (en) 2020-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00130B (zh) 光纤电缆
CN110662993B (zh) 光纤线缆和制造光纤线缆的方法
CN110268297B (zh) 光纤缆线
KR20080027328A (ko) 광섬유 케이블 및 그 제조방법
KR0178021B1 (ko) 절연체 광섬유 케이블
CN110662992B (zh) 光纤线缆
JP2022100376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7068114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KR20220140381A (ko) 광케이블
JP7117302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EP4343399A1 (en) Optical fiber cable
JP2020064098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WO2023127524A1 (ja) 光ファイバ集合体及び光ケーブル
JP2005037641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6151580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TW202331326A (zh) 光纖集合體、光纖電纜、及光纖集合體的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