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89266B - 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以及锁止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以及锁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89266B
CN112389266B CN202110072206.5A CN202110072206A CN112389266B CN 112389266 B CN112389266 B CN 112389266B CN 202110072206 A CN202110072206 A CN 202110072206A CN 112389266 B CN112389266 B CN 1123892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locking
lock mechanism
quick
electric vehicle
secondary 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722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89266A (zh
Inventor
侯艳丽
李玉军
王亚光
李鹏飞
孙春华
黄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7220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892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89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89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89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892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80Exchanging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e.g. removable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55Removal or replacement of the energy stora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以及锁止方法。电动车上设置有锁本体和二次锁机构,电动车的快换电池通过锁本体锁止在电动车上,二次锁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锁本体不能被解锁;二次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锁本体能够被解锁。解锁组件用于对锁本体以及二次锁机构进行解锁且包括距离可调节的第一解锁部和第二解锁部。该解锁方法包括解锁步骤,在解锁步骤中,解锁组件通过第一解锁部将二次锁机构从锁止状态解锁,并且解锁组件通过第二解锁部向第一解锁部的方向移动以对锁本体产生解锁驱动力。根据本发明的解锁方法,可以实现快换电池在电动车上的安全解锁。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锁止方法,可以实现快换电池在电动车上的安全锁止。

Description

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以及锁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以及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止方法。
背景技术
快换电池在电动车上的解锁与锁止操作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而造成操作人员工作量巨大,且操作人员近距离、直接操作快换电池,难以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可以实现快换电池在电动车上的安全解锁。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止方法,可以实现快换电池在电动车上的安全锁止。
电动车上设置有锁本体和二次锁机构,所述电动车的快换电池通过所述锁本体锁止在所述电动车上,所述二次锁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用于对所述锁本体的解锁动作进行限制以保持所述锁本体不能被解锁;所述二次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用于解除对所述锁本体的解锁动作的限制以使得所述锁本体能够被解锁。
解锁组件用于对所述锁本体以及所述二次锁机构进行解锁,且所述解锁组件至少包括第一解锁部和第二解锁部,所述第一解锁部和所述第二解锁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包括:解锁步骤,在所述解锁步骤中,所述解锁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解锁部将所述二次锁机构从所述锁止状态解锁,并且所述解锁组件通过所述第二解锁部向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方向移动以对所述锁本体产生解锁驱动力。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通过设置解锁组件对锁本体产生解锁驱动力,可以实现快换电池在电动车上的安全解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解锁步骤包括:减小所述电动车与所述解锁组件之间的竖向距离;使得所述第一解锁部在竖向方向上抵靠并推动所述二次锁机构的抵靠部,以将所述二次锁机构从所述锁止状态解锁。
具体地,所述二次锁机构还包括:旋转臂,所述旋转臂适于绕其安装轴转动,所述抵靠部可自转地设置在所述旋转臂的端部,所述第一解锁部适于直接推动所述抵靠部,或者通过推动所述旋转臂而间接推动所述抵靠部。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锁机构还包括:解锁板,所述解锁板与所述锁本体联动,在所述二次锁机构处于所述锁止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抵靠部与所述解锁板的边缘抵靠;在所述二次锁机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抵靠部与所述解锁板的边缘分离,所述第一解锁部用于将所述抵靠部从所述锁止状态解锁,所述第二解锁部用于对所述解锁板产生解锁驱动力。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二次锁机构的解锁板具有凹槽,所述第一解锁部适于通过推动所述旋转臂而间接推动所述抵靠部,所述使得所述第一解锁部在竖向方向上抵靠并推动所述二次锁机构的抵靠部,以将所述二次锁机构从所述锁止状态解锁包括:所述第一解锁部在竖直方向上抵靠所述旋转臂的底部并顶起所述旋转臂,以带动所述抵靠部向正对所述凹槽的开口处移动。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解锁部在竖直方向上抵靠所述旋转臂的底部并顶起所述旋转臂,以带动所述抵靠部向正对所述凹槽的开口处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解锁部的顶部与所述旋转臂的底部持续保持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解锁步骤还包括:驱动所述第二解锁部向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二解锁部对所述锁本体产生解锁驱动力。
具体地,所述二次锁机构的解锁板具有凹槽,当所述抵靠部在所述第一解锁部的驱动下转动以从所述锁止状态切换为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解锁板在所述第二解锁部的驱动下向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方向移动时,所述抵靠部适于插入到所述凹槽内。
具体地,所述解锁板在所述第二解锁部的驱动下向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方向移动时,所述抵靠部适于插入到所述凹槽内包括:
所述第二解锁部驱动所述解锁板朝向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解锁部保持顶起所述旋转臂的状态并沿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抵靠部由正对所述凹槽的开口处向所述抵靠部与所述凹槽的槽壁抵接处的位置移动;
在所述第二解锁部驱动所述解锁板朝向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方向移动,且所述抵靠部与所述凹槽的槽壁抵接时,所述抵靠部插入所述凹槽同时所述解锁板带动多个所述锁本体联动解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小所述电动车与所述解锁组件之间的竖向距离之前,还包括:将所述解锁组件定位于所述二次锁机构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解锁组件还包括弹性机构,在驱动所述第二解锁部靠近所述二次锁机构时,所述第一解锁部和所述第二解锁部之间的距离减小,所述弹性机构适于对所述第一解锁部和所述第二解锁部施加背向移动的弹力。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止方法包括:锁止步骤,在所述锁止步骤中,所述解锁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解锁部将所述二次锁机构从所述锁止状态解锁,并且所述快换电池与所述锁本体相互抵靠运动,能够克服所述锁本体的复位力而进入锁止状态,不需要所述第二解锁部施加驱动力。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止方法,利用解锁组件先将二次锁机构从锁止状态解锁,可以实现快换电池在电动车上的安全锁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二次锁机构的解锁板具有凹槽;所述快换电池与所述锁本体相互抵靠运动,能够克服所述锁本体的复位力而进入锁止状态时,所述解锁板横向移动,所述二次锁机构的抵靠部被容纳到所述凹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锁止步骤包括:增大所述电动车与所述解锁组件之间的竖向距离,使所述二次锁机构恢复至所述锁止状态。
具体地,所述解锁组件还包括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适于对所述第一解锁部和所述第二解锁部施加背向移动的弹力;在所述锁止步骤中,所述弹性机构驱动所述第二解锁部向背离所述二次锁机构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二次锁机构包括:解锁板、旋转臂,所述解锁板用于驱动所述锁本体解锁或锁止所述快换电池,所述旋转臂适于绕其安装轴转动,所述旋转臂的端部设置有可自转的抵靠部,在所述二次锁机构处于所述锁止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抵靠部与所述解锁板的边缘抵靠;在所述二次锁机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抵靠部与所述解锁板的边缘分离,所述第一解锁部用于将所述抵靠部从所述锁止状态解锁,所述第二解锁部用于对所述解锁板产生解锁驱动力。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锁止状态时,快换支架、联动机构、二次锁机构、解锁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解锁状态时,快换支架、联动机构、二次锁机构、解锁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锁本体、二次锁机构在快换支架上的位置示意图;
图6是联动机构、连接块、解锁板的示意图;
图7是联动机构、锁本体、二次锁机构的示意图;
图8是二次锁机构的示意图;
图9(a)、图9(b)、图9(c)是抵靠部处于解锁状态的示意图,其中,图9(a)为解锁初始状态示意图,图9(b)为解锁中间状态示意图,图9(c)为解锁完成状态示意图;
图10是解锁组件的示意图;
图11是联动机构、锁本体、二次锁机构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2是电动车快换电池的一个实施例的解锁方法的示意图;
图13是电动车快换电池的又一个实施例的解锁方法的示意图;
图14是电动车快换电池的再一个实施例的解锁方法的示意图;
图15是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止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锁本体100、解锁操纵部件101、快换支架200、限位凸起201、联动机构301、连接块302、二次锁机构400、解锁板401、解锁板本体4011、解锁板延伸部4012、第二翻边4013、弧形限位孔4014、移动限位孔4015、旋转臂402、第一翻边4021、抵靠部403、固定板404、安装轴405、复位机构407、凹槽408、解锁组件500、第一解锁部501、第二解锁部502、弹性机构5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15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和锁止方法。
参照图1-图5所示,电动车上设置有锁本体100和二次锁机构400,电动车的快换电池通过锁本体100锁止在电动车上。如图5所示,电动车具有快换支架200,快换支架200与电动车之间可以是固定相连接或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锁本体100和二次锁机构400设置在快换支架200上,快换电池通过锁本体100锁止在电动车的快换支架200上,也就是说,当锁本体100处于锁止状态时,快换电池可固定在锁本体100上,也就实现了快换电池在电动车上的固定。
参照图1-图5所示,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组件可以包括锁本体100、二次锁组件400和解锁组件500。
参照图2、图4、图8、图9(a)-图9(c)所示,二次锁组件400至少包括:解锁板401、旋转臂402、抵靠部403,解锁板401可带动多个锁本体100联动解锁,旋转臂402安装于电动车的快换支架200上,旋转臂402适于绕其安装轴405转动,解锁板401和旋转臂402位于快换支架200的同一侧。抵靠部403位于旋转臂402的端部、凸出设置于旋转臂402朝向快换支架200的一侧,抵靠部403具有抵靠解锁板401以限制解锁板401向第一方向运动的锁止状态和允许解锁板401向第一方向运动的解锁状态。换言之,在锁止状态时,抵靠部403与解锁板401的边缘抵靠,此时,二次锁机构400的状态如图1-图2所示。在解锁状态时,抵靠部403与解锁板401的边缘分离,此时,二次锁机构400的状态如图3-图4、图9(a)-图9(c)所示。
参照图2、图4、图9(a)-图9(c)所示,二次锁机构400还可以包括:固定板404,安装轴405设置在固定板404与快换支架200之间,固定板404与快换支架200之间形成供旋转臂402伸入的空隙,由此有利于保证旋转臂402的位置稳定,还能够保证旋转臂402的枢转动作在同一个平面内。
解锁组件500至少包括:第一解锁部501、第二解锁部502,第一解锁部501适于驱动旋转臂402转动,进一步带动抵靠部403由锁止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换言之,旋转臂402被第一解锁部501推动时,旋转臂402适于带动抵靠部403移动,以改变抵靠部403的状态。第二解锁部502适于驱动解锁板401向第一方向运动,以使得解锁板401带动多个锁本体100联动解锁。
其中,第一方向为解锁板401带动多个锁本体100联动解锁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组件,通过将解锁板401和旋转臂402设置在快换支架200的同一侧,且在旋转臂402的端部设置朝向快换支架200凸出的一侧的抵靠部403,使得在使用解锁组件500对二次锁机构400进行解锁时,第一解锁部501可以直接推动旋转臂402转动,由此可以防止出现第一解锁部501直接推动抵靠部403时的易卡死现象,有利于保证二次锁组件400解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解锁板401和旋转臂402设置在快换支架200的同一侧,方便了将二次锁机构400安装在快换支架200上。
参照图2、图4、图8、图9(a)-图9(c)所示,解锁板401具有凹槽408,当抵靠部403在第一解锁部501的驱动下转动以从锁止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且解锁板401在第二解锁部502的驱动下向第一方向移动时,抵靠部403适于插入到凹槽408内。换言之,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配合运动,才能保证抵靠部403插入到凹槽408内。
具体地,解锁状态包括解锁初始状态、解锁中间状态和解锁完成状态。
图9(a)为解锁初始状态示意图,在解锁初始状态,第一解锁部501的顶部具有弧面,使得第一解锁部501在竖直方向上抵靠旋转臂402的底部并顶起旋转臂402,以带动抵靠部403向正对凹槽408的开口处移动的过程中,第一解锁部501的顶部与旋转臂402的底部持续保持接触,这样,第一解锁部501的顶部可以对旋转臂402的底部提供持续的支撑力,保证了二次锁机构400解锁时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同时,第一解锁部501与旋转臂402之间持续保持接触,旋转臂402可绕其安装轴405转动,还有利于实现第一解锁部501与旋转臂402的相对滑动,减小二者之间的摩擦和磨损。在解锁初始状态时,抵靠部403未与凹槽408的槽壁抵接,而第一解锁部501的顶部与旋转臂402的底部保持抵接状态。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过改变第一解锁部501的顶部形状,使得第一解锁部501的顶部与旋转臂402的底部之间可以是线接触,也可以是点接触或面接触。优选线接触,一是能保证接触的稳定性,二是线接触能使得在移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相对较小。
图9(b)为解锁中间状态示意图,在解锁中间状态,即在第二解锁部502驱动解锁板401朝向第一方向(即朝向第一解锁部501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解锁部501保持顶起旋转臂402的状态并沿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抵靠部403由正对凹槽408的开口处向抵靠部403与凹槽408的槽壁抵接处的位置移动。也就是说,旋转臂402的布置方向与第一解锁部501的移动方向一致,这样,当第二解锁部502向第一方向运动时,第一解锁部501仍保持顶起旋转臂402的状态,防止旋转臂402回落至抵靠部403与解锁板401边缘抵靠的锁止状态,由此可保证二次锁机构400解锁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第一解锁部501可随第二解锁部502沿第一方向同步运动,避免第一解锁部501与解锁板401发生运动干涉,也可以为抵靠部403向凹槽408内的插入动作做准备。在解锁中间状态时,抵靠部403由正对凹槽408的开口处向抵靠部403与凹槽408的槽壁刚开始抵接处的位置移动,在此过程中,第一解锁部501保持顶起旋转臂402的状态。
图9(c)为解锁完成状态示意图,在解锁完成状态,即在第二解锁部502驱动解锁板401朝向第一方向移动,且抵靠部403与凹槽408的槽壁抵接时,抵靠部403插入凹槽408同时解锁板401带动多个锁本体100联动解锁。随着第二解锁部502驱动解锁板401朝向第一方向移动的位移逐渐增加,抵靠部403插入凹槽408的深度也逐渐增加,解锁板401带动多个锁本体100实现联动,并逐渐实现多个锁本体100的解锁。在解锁完成状态时,抵靠部403与凹槽408的槽壁保持抵接状态,第一解锁部501与旋转臂402保持脱离状态。
参照图8所示,旋转臂402的底部设置有朝向快换支架200的第一翻边4021,第一解锁部501适于抵靠并驱动第一翻边4021;解锁板401远离旋转臂402的一侧设置有背向快换支架200的第二翻边4013,第二解锁部502适于抵靠并驱动第二翻边4013。换言之,第一翻边4021与第二翻边4013朝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这样,在使用解锁组件500对二次锁机构400解锁时,第一翻边4021、第二翻边4013作为解锁组件500的抵接面,有利于保证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位于同一个平面内,便于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同步运动,进而有利于提高解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需要将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设计为一体结构的情况下,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位于同一个平面内,也有利于简化加工工艺。此外,通过在旋转臂402的底部设置第一翻边4021、在解锁板401上设置第二翻边4013,可以避免将旋转臂402和解锁板401整体制造得较厚,由此可以减少材料使用,有利于减轻旋转臂402和解锁板401的重量,并且可以显著降低成本。
参照图8所示,快换支架200上设置有弧形限位孔4014,抵靠部403穿过弧形限位孔4014,当抵靠部403在锁止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时,弧形限位孔4014适于对抵靠部403的行程进行限位。这样,抵靠部403只能在弧形限位孔4014预定的行程范围内运动,防止抵靠部403与快换支架200脱离,有利于提高解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弧形限位孔4014的弧形半径可以与抵靠部403、安装轴405之间的距离相等,从而防止抵靠部403的运动与弧形限位孔4014的形状发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解锁部501与第二解锁部502构造为在解锁二次锁组件400的过程中可保持同步运动的结构。例如,第一解锁部501与第二解锁部502可为一体式结构,或通过中间零部件连接为一体式结构。这样,在第二解锁部502沿第一方向运动时,便可带动第一解锁部501沿第一方向同步运动,从而避免第一解锁部501与解锁板401干涉。此外,一体式结构使得解锁组件500的制造成本低廉且加工方便。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解锁部501与第二解锁部502构造为U型叉结构,从而保证第一解锁部501与第二解锁部502在解锁二次锁组件400的过程中可保持同步运动。
当然,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解锁部501与第二解锁部502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通过各自的驱动装置来驱动第一解锁部501与第二解锁部502单独运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解锁部501与第二解锁部502之间的距离可调节,例如,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之间的距离可增大,也可减小。第一解锁部501与第二解锁部502可构造为拨叉结构。
参照图11所示,旋转臂402具有复位机构407,复位机构407对旋转臂402持续施加保持其锁止状态的驱动力。具体而言,复位机构407的一端连接固定板404,另一端连接旋转臂402,复位机构407适于对旋转臂402施加使旋转臂402向锁止状态枢转的弹性驱动力。
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抵靠部403为杆件。
可选地,抵靠部403可自转地设置在旋转臂402的端部,这样,当抵靠部403从锁止状态向解锁状态移动时,可以减小抵靠部403与解锁板401之间的摩擦力。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解锁部501也可直接驱动抵靠部403运动,但是,直接驱动抵靠部403时,由于抵靠部403为杆件结构,会导致第一解锁部501与抵靠部403之间为点接触,这样不仅会使得第一解锁部501与抵靠部403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同时还容易导致二次锁机构400的卡死,进而导致解锁失败。此外,杆件结构难以持续被第一解锁部501顶起,不利于解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抵靠部40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解锁板401,而第一解锁部501的移动方向平行于解锁板401,使得抵靠部40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解锁部501的移动方向(例如第一方向),由此导致第一解锁部501的运动轨迹与抵靠部403的设置方向重叠部分很少,甚至只有一个点重合,这样,在使用第一解锁部501顶起抵靠部403时,第一解锁部501只能短暂地顶起抵靠部403,换言之,抵靠部403难以持续被第一解锁部501顶起,导致解锁过程中容易产生解锁误差,进而导致出现二次锁机构400卡死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解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使用本发明图2、图4、图8、图9(a)-图9(c)所示的布置方式(即第一解锁部501直接顶起旋转臂402)之后,由于旋转臂402的设置方向与第一解锁部501的解锁运动方向以及行程一致,使得第一解锁部501能够持续顶起旋转臂402,有利于减小甚至消除解锁误差,使得解锁过程平稳,二次锁机构400不易卡死,保证了解锁过程的可靠性。
参照图2、图4、图8、图9(a)-图9(c)所示,解锁板401可以包括:解锁板本体4011以及解锁板延伸部4012,凹槽408开设在解锁板本体4011上,解锁板延伸部4012与解锁板本体4011相连接。通过设置解锁板延伸部4012,可以增加解锁板401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尺寸。
进一步地,参照图6-图8、图11所示,锁组件还包括联动机构301,联动机构301串联多个锁本体100;解锁板401通过解锁板延伸部4012与联动机构301固定连接,由此可以增加解锁板401与联动机构301的接合长度,提高解锁板401与联动机构301的连接牢固程度。
锁本体100的解锁操纵部件101适于与联动机构301相连。具体而言,解锁板401与锁本体100联动,参照图1、图3、图6-图7所示,解锁板401设置在联动机构301上,联动机构301上设置有连接块302,锁本体100的解锁操纵部件101适于与联动机构301的连接块302相连。这样,当解锁板401向第一方向移动时,解锁板401将带动联动机构301同步移动,联动机构301上的连接块302带动锁本体100的解锁操纵部件101向第一方向同步移动,从而实现锁本体100的解锁,此时,快换电池的锁止部可自由进、出锁本体100的锁止槽;当解锁板401向第二方向移动时,带动联动机构301同步移动,联动机构301上的连接块302带动锁本体100的解锁操纵部件101向第二方向同步移动,从而实现锁本体100的锁止,此时,锁本体100的锁止状态被锁定,快换电池的锁止部无法自由进、出锁本体100的锁止槽,也就是说,若快换电池的锁止部已经位于锁本体100的锁止槽内,则快换电池的锁止部无法从锁本体100的锁止槽内退出来;若快换电池的锁止部位于锁本体100的锁止槽外,则快换电池的锁止部无法进入锁本体100的锁止槽内。
其中,第二方向是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即第二方向是为解锁板401带动多个锁本体100联动锁止的方向。
参照图8、图9(a)-图9(c)所示,解锁板401上有移动限位孔4015,快换支架200上设置有限位凸起201,限位凸起201穿设于移动限位孔4015中以对解锁板401的行程进行限位。换言之,移动限位孔4015可为解锁板401的运动进行导向,移动限位孔4015可构造为长型孔,且移动限位孔4015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在使用第二解锁部501推动解锁板401运动时,通过移动限位孔4015以及限位凸起201,可保证解锁板401沿第一方向运动,避免解锁板401出现运动偏差。可选地,移动限位孔4015的长度至少是限位凸起201外径的三倍,从而保证解锁板401具有充足的行程范围。
二次锁机构400处于锁止状态时,用于对锁本体100的解锁动作进行限制以保持锁本体100不能被解锁,从而保证锁本体100对快换电池的锁止可靠,此时,二次锁机构400的状态如图1-图2所示。二次锁机构400处于解锁状态时,用于解除对锁本体100的解锁动作的限制以使得锁本体100能够被解锁,从而保证快换电池能够被锁本体100解锁,即快换电池能够从锁本体100上拆卸下来,此时,二次锁机构400的状态如图3-图4所示。
解锁组件500用于对锁本体100以及二次锁机构400进行解锁,且参照图1-图4、图8、图9(a)-图9(c)所示,解锁组件500至少包括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之间的距离可调节,例如,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之间的距离可增大,也可减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包括:解锁步骤,在解锁步骤中,解锁组件500通过第一解锁部501将二次锁机构400从锁止状态解锁,并且解锁组件500通过第二解锁部502向第一解锁部501的方向移动以对锁本体100产生解锁驱动力。
第二解锁部502向第一解锁部501的方向移动的驱动力可以由电机提供,由此避免了操作人员人手驱动时导致的安全隐患。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通过设置解锁组件500对锁本体100产生解锁驱动力,避免了操作人员直接接触锁本体100或二次锁机构400,可以实现快换电池在电动车上的安全解锁。
参照图12所示,解锁步骤可以包括:
S11、减小电动车与解锁组件500之间的竖向距离;
由此使得快换支架200上的二次锁机构400沿竖向方向逐渐靠近解锁组件500,直至二次锁机构400与解锁组件500接触,从而便于解锁组件500对二次锁机构400进行后续操作。在减小电动车与解锁组件500之间的竖向距离时,可以通过将电动车下降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将解锁组件500升高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在将电动车下降的同时将解锁组件500升高来实现。
S12、使得第一解锁部501在竖向方向上抵靠并推动二次锁机构400的抵靠部403,以将二次锁机构400从锁止状态解锁。
具体而言,随着电动车与解锁组件500之间的竖向距离的减小,二次锁机构400与解锁组件500最终会接触,接触时,第一解锁部501在竖向方向上抵靠二次锁机构400的抵靠部403并向上推动抵靠部403,使得抵靠部403从锁止状态向解锁状态移动。
具体地,抵靠部403可自转地设置在旋转臂402的端部,第一解锁部501适于直接推动抵靠部403,或者通过推动旋转臂402而间接推动抵靠部403。
在二次锁机构400处于锁止状态的情况下,抵靠部403与解锁板401的边缘抵靠,此时,二次锁机构400的状态如图1-图2所示。在二次锁机构400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抵靠部403与解锁板401的边缘分离,此时,二次锁机构400的状态如图3-图4所示。
抵靠部403设置为可自转的方式,这样,当抵靠部403从锁止状态向解锁状态移动时,可以减小抵靠部403与解锁板401之间的摩擦力。
在解锁步骤中,随着电动车与解锁组件500之间的竖向距离的减小,二次锁机构400与解锁组件500最终会接触,接触时,第一解锁部501在竖向方向上抵靠二次锁机构400的抵靠部403并向上推动抵靠部403,使得抵靠部403与解锁板401的边缘分离开,这样,二次锁机构400便从锁止状态解锁,解锁板401便可以在第二解锁部502的驱动作用下实现横向移动,进而解锁板401带动联动机构301同步横向移动,联动机构301上的连接块302带动锁本体100的解锁操纵部件101同步移动,以改变锁本体100的状态。
第一解锁部501用于将抵靠部403从锁止状态解锁,第二解锁部502用于对解锁板401产生解锁驱动力,即第二解锁部502用于驱动解锁板401横向移动。
参照图9(a)所示,第一解锁部501适于通过推动旋转臂402而间接推动抵靠部403,步骤S12、使得第一解锁部501在竖向方向上抵靠并推动二次锁机构400的抵靠部403,以将二次锁机构400从锁止状态解锁具体包括:第一解锁部501在竖直方向上抵靠旋转臂402的底部并顶起旋转臂402,以带动抵靠部403向正对凹槽408的开口处移动,且在此过程中,第一解锁部501的顶部与旋转臂402的底部持续保持接触,这样,第一解锁部501的顶部可以对旋转臂402的底部提供持续的支撑力,保证了二次锁机构400解锁时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同时,第一解锁部501与旋转臂402之间持续接触,旋转臂402可绕其安装轴405转动,还有利于实现第一解锁部501与旋转臂402的相对滑动,减小二者之间的摩擦和磨损。在解锁初始状态时,抵靠部403未与凹槽408的槽壁抵接,而第一解锁部501的顶部与旋转臂402的底部保持抵接状态。
参照图13所示,解锁步骤还包括:S13、驱动第二解锁部502向第一解锁部501的方向移动,使第二解锁部502对锁本体100产生解锁驱动力。
具体而言,驱动第二解锁部502向第一解锁部501的方向移动至第二解锁部502与解锁板401接触时,随着第二解锁部502进一步向第一解锁部501的方向移动,第二解锁部502会带动解锁板401同步移动,解锁板401移动时带动联动机构301同步移动,联动机构301通过其上设置的连接块302带动锁本体100的解锁操纵部件101移动,从而实现锁本体100解锁。当锁本体100解锁后,快换电池的锁止部可以从锁本体100的锁止槽内退出,或将快换电池的锁止部再次放入锁本体100的锁止槽内。
具体地,二次锁机构400的解锁板401具有凹槽408,当第二解锁部502向第一解锁部501的方向移动以驱动解锁板401移动,二次锁机构400的抵靠部403被容纳到凹槽408内。具体而言,由于第一解锁部501在竖向方向上抵靠并推动抵靠部403向上移动,因此使得抵靠部403与凹槽408正对,此时,再将解锁板401向抵靠部403方向移动时,抵靠部403便插入凹槽408内。换言之,当抵靠部403在第一解锁部501的驱动下转动以从锁止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且解锁板401在第二解锁部502的驱动下向第一解锁部501的方向(即第一方向)移动时,抵靠部403适于插入到凹槽408内。换言之,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配合运动,才能保证抵靠部403插入到凹槽408内。
其中,解锁板401在第二解锁部502的驱动下向第一解锁部501的方向(即第一方向)移动时,抵靠部403适于插入到凹槽408内具体包括:
解锁中间步骤:参照图9(b)所示,第二解锁部502驱动解锁板401朝向第一方向移动,第一解锁部501保持顶起旋转臂402的状态并沿第一方向运动,使得抵靠部403由正对凹槽408的开口处移动至抵靠部403与凹槽408的槽壁抵接处。也就是说,当第二解锁部502向第一方向运动时,第一解锁部501仍保持顶起旋转臂402的状态,防止旋转臂402回落至抵靠部403与解锁板401边缘抵靠的锁止状态,由此可保证二次锁机构400解锁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第一解锁部501可随第二解锁部502沿第一方向同步运动,避免第一解锁部501与解锁板401发生运动干涉,也可以为抵靠部403向凹槽408内的插入动作做准备。在解锁中间状态时,抵靠部403由正对凹槽408的开口处移动至抵靠部403与凹槽408的槽壁刚开始抵接处,在此过程中,第一解锁部501保持顶起旋转臂402的状态。
解锁完成步骤:参照图9(c)所示,第二解锁部502驱动解锁板401朝向第一方向移动,抵靠部403与凹槽408的槽壁持续抵接,抵靠部403插入凹槽408同时解锁板401带动多个锁本体100联动解锁。随着第二解锁部502驱动解锁板401朝向第一方向移动的位移逐渐增加,抵靠部403插入凹槽408的深度也逐渐增加,解锁板401带动多个锁本体100实现联动,并逐渐实现多个锁本体100的解锁。在解锁完成状态时,抵靠部403与凹槽408的槽壁保持抵接状态,第一解锁部501与旋转臂402保持脱离状态。
参照图14所示,减小电动车与解锁组件500之间的竖向距离之前,还包括:S10、将解锁组件500定位于二次锁机构400的下方。由此,在减小电动车与解锁组件500之间的竖向距离时,解锁组件500与二次锁机构400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直至解锁组件500与二次锁机构400接触,而不必再调整解锁组件500与二次锁机构400的横向位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在第二解锁部502移动时,第一解锁部501可随第二解锁部502同步移动。
在参照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解锁组件500还包括弹性机构503,当第一解锁部501在第一方向上的运动受阻时,弹性机构503被压缩以保证第二解锁部502仍可向第一方向运动。换言之,在驱动第二解锁部502靠近二次锁机构400时,若第一解锁部501在第一方向上的运动受阻,则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之间的距离减小,弹性机构503适于对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施加背向移动的弹力。这样,当将第二解锁部502上的驱动力卸除之后,在弹性机构503的弹力作用下,第二解锁部502和第一解锁部501背向移动,使得第二解锁部502与解锁板401分离开,此时增大电动车与解锁组件500之间的竖向距离时,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不会对解锁板401的竖向移动产生干扰,并且便于解锁板401在横向方向上回位,进而便于二次锁机构400恢复至锁止状态。
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弹性机构503为压缩弹簧,且弹性机构503设置在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之间。
或者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弹性机构503还可以为拉伸弹簧,且弹性机构503设置在第一解锁部501的背离第二解锁部502的一侧。
或者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弹性机构503还可以为拉伸弹簧,且弹性机构503设置在第二解锁部502的背离第一解锁部501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止方法包括:锁止步骤,在锁止步骤中,解锁组件500通过第一解锁部501将二次锁机构400从锁止状态解锁,并且快换电池与锁本体100相互抵靠运动,能够克服锁本体100的复位力而进入锁止状态,不需要第二解锁部502施加驱动力。
换言之,必须保证二次锁机构400从锁止状态解锁,即二次锁机构400处于解锁状态,才能保证锁本体100的状态可以改变,此时,快换电池的锁止部可进入锁本体100的锁止槽内而使得快换电池进入锁止状态。而当二次锁机构400处于锁止状态,锁本体100的状态被锁定、无法改变,此时,快换电池的锁止部无法自由进、出锁本体100的锁止槽,也就是说,若快换电池的锁止部已经位于锁本体100的锁止槽内,则快换电池的锁止部无法从锁本体100的锁止槽内退出来;若快换电池的锁止部位于锁本体100的锁止槽外,则快换电池的锁止部无法进入锁本体100的锁止槽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止方法,利用解锁组件500先将二次锁机构400从锁止状态解锁,可以实现快换电池在电动车上的安全锁止。
二次锁机构400的解锁板401具有凹槽408;快换电池与锁本体100相互抵靠运动,能够克服锁本体100的复位力而进入锁止状态时,解锁板401横向移动,二次锁机构400的抵靠部403被容纳到凹槽408内。此时,解锁板401可横向移动,解锁板401通过联动机构301带动锁本体100的解锁操纵部件101同步移动,以改变锁本体100的状态。
参照图15所示,锁止步骤包括:S21、增大电动车与解锁组件500之间的竖向距离,使二次锁机构400恢复至锁止状态。
换言之,当快换电池处于锁止状态后,再将二次锁机构400恢复至锁止状态,使得锁本体100保持锁止,由此可保证锁本体100对快换电池的锁止可靠,防止快换电池与锁本体100脱离。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在第二解锁部502移动时,第一解锁部501可随第二解锁部502同步移动。
在参照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解锁组件500还包括弹性机构503,弹性机构503适于对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施加背向移动的弹力;在锁止步骤中,弹性机构503驱动第二解锁部502向背离二次锁机构400的方向移动。
换言之,在锁止步骤中,当快换电池处于锁止状态后,再将弹性机构503驱动第二解锁部502向背离二次锁机构400的方向移动,以使二次锁机构400恢复至锁止状态。
具体而言,当增大电动车与解锁组件500之间的竖向距离时,第一解锁部501对旋转臂402的推动力逐渐减小,当将第二解锁部502上的驱动力卸除之后,在弹性机构503的弹力作用下,第二解锁部502和第一解锁部501背向移动,使得第二解锁部502与解锁板401分离开,解锁板401可移动至将锁本体100锁止的位置,此时,抵靠部403从凹槽408中退出,抵靠部403重新与解锁板401的边缘接触,二次锁机构400恢复至锁止状态。
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弹性机构503为压缩弹簧,且弹性机构503设置在第一解锁部501和第二解锁部502之间。
或者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弹性机构503还可以为拉伸弹簧,且弹性机构503设置在第一解锁部501的背离第二解锁部502的一侧。
或者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弹性机构503还可以为拉伸弹簧,且弹性机构503设置在第二解锁部502的背离第一解锁部501的一侧。
二次锁机构400包括:解锁板401、旋转臂402,解锁板401用于驱动锁本体100解锁或锁止快换电池,旋转臂402适于绕其安装轴405转动,旋转臂402的端部设置有可自转的抵靠部403,在二次锁机构400处于锁止状态的情况下,抵靠部403与解锁板401的边缘抵靠;在二次锁机构400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抵靠部403与解锁板401的边缘分离,第一解锁部501用于将抵靠部403从锁止状态解锁,第二解锁部502用于对解锁板401产生解锁驱动力。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止方法中使用的二次锁机构400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中使用的二次锁机构400结构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4)

1.一种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其特征在于,电动车上设置有锁本体和二次锁机构,所述电动车的快换电池通过所述锁本体锁止在所述电动车上,所述二次锁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用于对所述锁本体的解锁动作进行限制以保持所述锁本体不能被解锁;所述二次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用于解除对所述锁本体的解锁动作的限制以使得所述锁本体能够被解锁;
解锁组件用于对所述锁本体以及所述二次锁机构进行解锁,且所述解锁组件至少包括第一解锁部和第二解锁部;
所述解锁方法包括:解锁步骤,在所述解锁步骤中,所述解锁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解锁部将所述二次锁机构从所述锁止状态解锁,并且所述解锁组件通过所述第二解锁部向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方向移动以对所述锁本体产生解锁驱动力;
所述解锁组件还包括弹性机构,在驱动所述第二解锁部靠近所述二次锁机构时,所述第一解锁部和所述第二解锁部之间的距离减小,所述弹性机构适于对所述第一解锁部和所述第二解锁部施加背向移动的弹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步骤包括:
减小所述电动车与所述解锁组件之间的竖向距离;
使得所述第一解锁部在竖向方向上抵靠并推动所述二次锁机构的抵靠部,以将所述二次锁机构从所述锁止状态解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锁机构还包括:旋转臂,所述旋转臂适于绕其安装轴转动,所述抵靠部可自转地设置在所述旋转臂的端部,所述第一解锁部适于直接推动所述抵靠部,或者通过推动所述旋转臂而间接推动所述抵靠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锁机构还包括:解锁板,所述解锁板与所述锁本体联动,在所述二次锁机构处于所述锁止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抵靠部与所述解锁板的边缘抵靠;在所述二次锁机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抵靠部与所述解锁板的边缘分离,所述第一解锁部用于将所述抵靠部从所述锁止状态解锁,所述第二解锁部用于对所述解锁板产生解锁驱动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锁机构的解锁板具有凹槽,所述第一解锁部适于通过推动所述旋转臂而间接推动所述抵靠部,所述使得所述第一解锁部在竖向方向上抵靠并推动所述二次锁机构的抵靠部,以将所述二次锁机构从所述锁止状态解锁包括:
所述第一解锁部在竖直方向上抵靠所述旋转臂的底部并顶起所述旋转臂,以带动所述抵靠部向正对所述凹槽的开口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解锁部在竖直方向上抵靠所述旋转臂的底部并顶起所述旋转臂,以带动所述抵靠部向正对所述凹槽的开口处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解锁部的顶部与所述旋转臂的底部持续保持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步骤还包括:驱动所述第二解锁部向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二解锁部对所述锁本体产生解锁驱动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锁机构的解锁板具有凹槽,当所述抵靠部在所述第一解锁部的驱动下转动以从所述锁止状态切换为所述解锁状态、且所述解锁板在所述第二解锁部的驱动下向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方向移动时,所述抵靠部适于插入到所述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板在所述第二解锁部的驱动下向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方向移动时,所述抵靠部适于插入到所述凹槽内包括:
所述第二解锁部驱动所述解锁板朝向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解锁部保持顶起所述旋转臂的状态并沿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抵靠部由正对所述凹槽的开口处向所述抵靠部与所述凹槽的槽壁抵接处的位置移动;
在所述第二解锁部驱动所述解锁板朝向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方向移动,且所述抵靠部与所述凹槽的槽壁抵接时,所述抵靠部插入所述凹槽同时所述解锁板带动多个所述锁本体联动解锁。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小所述电动车与所述解锁组件之间的竖向距离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解锁组件定位于所述二次锁机构的下方。
11.一种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止方法,其特征在于,电动车上设置有锁本体和二次锁机构,所述电动车的快换电池通过所述锁本体锁止在所述电动车上,所述二次锁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用于对所述锁本体的解锁动作进行限制以保持所述锁本体不能被解锁;所述二次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用于解除对所述锁本体的解锁动作的限制以使得所述锁本体能够被解锁;
解锁组件用于对所述锁本体以及所述二次锁机构进行解锁,且所述解锁组件至少包括第一解锁部和第二解锁部;
所述锁止方法包括:锁止步骤,在所述锁止步骤中,所述解锁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解锁部将所述二次锁机构从所述锁止状态解锁,并且所述快换电池与所述锁本体相互抵靠运动,能够克服所述锁本体的复位力而进入锁止状态,不需要所述第二解锁部施加驱动力;
所述解锁组件还包括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适于对所述第一解锁部和所述第二解锁部施加背向移动的弹力;在所述锁止步骤中,所述弹性机构驱动所述第二解锁部向背离所述二次锁机构的方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锁机构的解锁板具有凹槽;
所述快换电池与所述锁本体相互抵靠运动,能够克服所述锁本体的复位力而进入锁止状态时,所述解锁板横向移动,所述二次锁机构的抵靠部被容纳到所述凹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步骤包括:增大所述电动车与所述解锁组件之间的竖向距离,使所述二次锁机构恢复至所述锁止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锁机构包括:解锁板、旋转臂,所述解锁板用于驱动所述锁本体解锁或锁止所述快换电池,所述旋转臂适于绕其安装轴转动,所述旋转臂的端部设置有可自转的抵靠部,在所述二次锁机构处于所述锁止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抵靠部与所述解锁板的边缘抵靠;在所述二次锁机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抵靠部与所述解锁板的边缘分离,所述第一解锁部用于将所述抵靠部从所述锁止状态解锁,所述第二解锁部用于对所述解锁板产生解锁驱动力。
CN202110072206.5A 2021-01-19 2021-01-19 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以及锁止方法 Active CN1123892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72206.5A CN112389266B (zh) 2021-01-19 2021-01-19 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以及锁止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72206.5A CN112389266B (zh) 2021-01-19 2021-01-19 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以及锁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89266A CN112389266A (zh) 2021-02-23
CN112389266B true CN112389266B (zh) 2021-06-25

Family

ID=74625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72206.5A Active CN112389266B (zh) 2021-01-19 2021-01-19 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以及锁止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8926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701441U (zh) * 2015-05-22 2015-10-14 上海电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动力电池锁紧装置
EP3272700A1 (de) * 2016-07-18 2018-01-24 STILL GmbH Flurförderzeug
JP2020045011A (ja) * 2018-09-20 2020-03-2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無人搬送車のバッテリ交換装置
CN211238356U (zh) * 2020-03-05 2020-08-11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解锁拨叉、解锁装置及汽车电池更换系统
CN211710655U (zh) * 2020-03-05 2020-10-20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电池更换系统
CN111890906A (zh) * 2020-08-24 2020-11-0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锁止机构及其总成、安装装置、电池安装系统及电动汽车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701441U (zh) * 2015-05-22 2015-10-14 上海电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动力电池锁紧装置
EP3272700A1 (de) * 2016-07-18 2018-01-24 STILL GmbH Flurförderzeug
JP2020045011A (ja) * 2018-09-20 2020-03-2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無人搬送車のバッテリ交換装置
CN211238356U (zh) * 2020-03-05 2020-08-11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解锁拨叉、解锁装置及汽车电池更换系统
CN211710655U (zh) * 2020-03-05 2020-10-20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电池更换系统
CN111890906A (zh) * 2020-08-24 2020-11-0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锁止机构及其总成、安装装置、电池安装系统及电动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89266A (zh) 2021-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44975B1 (en) Seat swiveling device of a vehicle
JP2003118397A (ja) バッテリ装置の取り付け構造
CN104975768A (zh) 车辆的滑动门锁定装置
CN112389266B (zh) 电动车快换电池的解锁方法以及锁止方法
KR101518644B1 (ko) 차량용 암레스트 록킹장치
CN217730249U (zh) 电池包调平装置、电池安装装置及穿梭式换电设备
CN212921209U (zh) 电动车快换电池的锁组件
CN212332349U (zh) 锁止装置、托架总成及电动汽车
JP2022053402A (ja) 車両用パーキングロック機構
US20230130107A1 (en) Vehicle Lift
CN115009094A (zh) 电池连接装置
CN218448073U (zh) 位置调整装置及充放电设备
US10940742B2 (en) Lockable pivot link and lock for panoramic sunroofs
CN109421553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13415142A (zh) 锁止装置、托架总成、电动汽车及电池箱的锁止方法
CN112061699A (zh) 牵引机构及牵引装置
CN113479048A (zh) 锁止装置、托架总成、电动汽车及电池箱的锁止方法
CN113895295B (zh) 解锁控制方法
CN217753875U (zh) 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和车辆
CN218488460U (zh) 扶手装置及移动机器人
CN220168549U (zh) 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汽车驻车机构
JPH0624929B2 (ja) 車両用幌の自動連結、解放装置
CN216288689U (zh) 一种蓄电池箱锁紧机构
CN219115412U (zh) 换电系统
CN211869496U (zh) 汽车管柱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