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59183A - 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59183A
CN112359183A CN202011242529.6A CN202011242529A CN112359183A CN 112359183 A CN112359183 A CN 112359183A CN 202011242529 A CN202011242529 A CN 202011242529A CN 112359183 A CN112359183 A CN 1123591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control box
coil
heating
saw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425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59183B (zh
Inventor
林正华
黄福生
刘炳照
陈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Hengda New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Hengda New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Hengda New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Hengda New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4252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591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59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91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591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91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62Quenching devi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34Methods of heating
    • C21D1/42Induction he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1/00Process control or regulation for heat treat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24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for saw bla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金属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包括有线圈加热机构、上温控箱、下温控箱、安装座、升降控制机构和通风机构;线圈加热机构一端随升降控制机构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一端固定在安装座上;上温控箱与升降控制机构的活动端固定连接且输入端与线圈加热机构输出端连接;下温控箱固定在安装座上,开口朝上设置;安装座固定在机架上;升降控制机构安装在安装座顶端;通风机构一端与线圈加热机构活动端的入料端的顶部连通,另一端与上温控箱出料端的顶部连通;该方案使实现对多条锯条同步淬火的同时保证了淬火的均匀程度,定位准确,节约了人力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
背景技术
双金属带锯条的热处理包括淬火和回火两种工艺。淬火加热温度在1150℃-1210℃之间,带锯条在淬火炉中从低温区连续进入高温区被加热至规定温度,淬火炉从低温到高温分成六个的温度区间,其中,前两个温度区间是加热升温区间,温度一般为1150℃-1210℃之间,后四个温度区间为稳定温度区间,温度误差为±3℃,确保热处理线上运动的带锯条从外到内都能被加热温度到达设计温度,保证带锯条的热处理性能。
目前,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单条淬火线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急需设计双条带锯条热处理线来满足需求,为了提高热处理效果,淬火加热炉需要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和加热时间,为了保证带锯条热处理性能稳定,需要设计新的加热炉结构。
中国专利CN201821272182.8公开了一种双条双金属带锯条淬火加热炉装置,包括下箱、上箱、滑管、热电偶和加热棒,所述下箱的内部设置有耐火砖,所述耐火砖上方沿下箱长度方向水平设置有滑管,滑管旁竖直设置多个加热棒,上箱的上部设置有多个热电偶,所述热电偶的下部与电偶柱塞连接,电偶柱塞穿过上箱的耐火石棉,并且设置在耐火石棉和滑管之间,所述滑管设置有两个加热区和四个均温区。所述双条双金属带锯条淬火加热炉装置可同时对两条双金属带锯条进行加热处理,使双金属带锯条热处理生产效率提高一倍,从而满足生产任务的需求;采用加热棒代替电阻丝,可以简化加热装置,并且加热棒使用寿命长,维修更换方便。
但该结构加热棒的设置位置无法使锯条受到均匀的加热,锯条不通部位受热有一定差异,影响后期的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问题,加热线圈环绕锯条设置,加热效果更加均匀,可同时对多条双金属带锯条进行互不干扰的淬火加热,通过升降控制机构对线圈加热机构、上温控箱、下温控箱的对接进行控制,控制进度高,且降低了人力成本。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线圈加热机构、上温控箱、下温控箱、安装座、升降控制机构和通风机构;
线圈加热机构,一端随升降控制机构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一端固定在安装座上,两端对接状态下用以对多条双金属带锯条进行加热;
上温控箱,与升降控制机构的活动端固定连接且输入端与线圈加热机构输出端连接,开口朝下设置,用以配合下温控箱对加热后的多条双金属带锯条进行降温处理;
下温控箱,固定在安装座上,开口朝上设置,用以配合上温控箱形成闭合的温控结构;
安装座,固定在机架上;
升降控制机构,安装在安装座顶端,用以驱动线圈加热机构的活动端和上温控箱一同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通风机构,一端与线圈加热机构活动端的入料端的顶部连通,另一端与上温控箱出料端的顶部连通,用以控制装置内保护气的进出。
优选的,线圈加热机构包括有第一定位板、弹性连接部、上部加热线圈、第二定位板、隔热板、插接部和下部加热线圈;
第一定位板,安装在升降控制机构的活动端上,工作端朝下设置,用以配合第二定位板对弹性连接部与插接部的对接进行定位;
弹性连接部,可沿竖直方向运动地与第一定位板弹性连接,设置在第一定位板下方,工作端朝下设置,用以安装上部加热线圈;
上部加热线圈,具有多个,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间隔地并排设置,由一个完整加热线圈沿轴向切割形成,与弹性连接部底部固定连接,用以与下部加热线圈对接;
第二定位板,固定在安装座上,工作端朝上设置,用以与第一定位板对接;
隔热板,垂直安装在第二定位板上端,位于多组上部加热线圈之间,用以隔绝多组上部加热线圈之间的热量传递;
插接部,固定安装在第二定位板上端,工作端竖直向上朝向弹性连接部设置,与弹性连接部间隙配合,用以配合弹性连接部使上部加热线圈和下部加热线圈对接;
下部加热线圈,固定安装在插接部上端,与上部加热线圈由同一加热线圈沿轴向切割形成,工作状态下与上部加热线圈通过切口对接,固定在插接部上,用以对锯条进行加热。
优选的,弹性连接部包括有第一走料槽、定位孔、导柱和弹簧;
第一走料槽,开设在弹性连接部底部,与上部加热线圈固定连接,用以供锯条通过并固定上部加热线圈;
定位孔,沿竖直方向对称地开设在弹性连接部四角,与插接部间隙配合,用以对弹性连接部与插接部的对接进行定位;
导柱,具有多个,均匀地垂直设置在弹性连接部顶部,与第一定位板沿竖直方向间隙配合,用以引导弹性连接部的运动方向;
弹簧,套接在导柱上,并介于弹性连接部顶部与第一定位板底部之间,用以使上部加热线圈和下部加热线圈切口抵紧。
优选的,多组上部加热线圈和下部加热线圈相互间串联至电路。
优选的,插接部包括有第二走料槽和定位销;
第二走料槽,开设在插接部顶端,用以安装下部加热线圈并供锯条通过;
定位销,对称地垂直安装在插接部顶部,与弹性连接部间隙配合,用以对弹性连接部和插接部的对接进行精确定位。
优选的,上温控箱上设有保温棉;保温棉安装在上温控箱内部。
优选的,下温控箱设有多个急冷箱,急冷箱上安装有滤网;
急冷箱,沿锯条进行方向安装在下温控箱下方,分别对应不同的温控区,设置不通的冷却温度;
滤网,安装在急冷箱与下温控箱内部连接处,用以防止急冷箱内落入杂物影响使用效果。
优选的,安装座底部安装有蹄脚。
优选的,升降控制机构包括有升降托架、丝杠、导向杆和旋转驱动器;
升降托架,可升降运动地设置在安装座上,用以安装线圈加热机构的活动端和上温控箱;
丝杠,两端分别与安装座一侧的上下两端转动连接,与升降托架螺纹链接,用以驱动升降托架在竖直方向运动;
导向杆,具有一对,对称地设置在丝杠两侧,两端分别与安装座上下两端固定连接,轴线与丝杠轴线平行,与升降托架间隙配合,用以防止升降托架偏转;
旋转驱动器,安装在安装座顶端,输出轴与丝杠顶端固定连接,用以驱动丝杠旋转。
优选的,通风机构包括有进风管、出风管、风机、真空泵;
进风管,安装在线圈加热机构活动端顶部并与线圈加热机构内部连通,用以向线圈加热机构内部导入保护气;
出风管,安装在上温控箱出料端的顶端,与上温控箱内部连通,用以导出上温控箱和下温控箱内部的保护气;
风机,输出端与进风管的进气端连接,用以产生气流;
真空泵,输入端与出风管的输出端连接,用以将线圈加热机构、上温控箱、下温控箱形成的箱式结构内部的保护气导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加热线圈环绕锯条设置,加热效果更加均匀,具体的,控制器通过升降控制机构驱动第一定位板带着弹性连接部和上部加热线圈朝下运动,与下部结构进行对接。上部加热线圈和下部加热线圈切口处对接后弹性连接部受力向上收缩。通过弹性连接部的弹性结构保证了上部加热线圈和下部加热线圈始终接触良好,起到自适应的效果。锯条从完整的线圈中间沿轴向通过。控制器通过对上部加热线圈和下部加热线圈形成的完整线圈通电对锯条进行加热。线圈加热机构沿锯条进行方向至少设置一个,也可设置多个。通风机构一端开设在第一定位板顶端,用以控制装置内保护气的进出。上部加热线圈和下部加热线圈切口分别伸出弹性连接部和插接部一部分,由此确保两者可以始终对接;
2、可同时对多条双金属带锯条进行互不干扰的淬火加热,具体的,将多组上部加热线圈和下部加热线圈在水平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的并排设置,并通过隔热板进行分隔,从而使每一条双金属带锯条均可以受到相同且均匀的加热;
3、通过升降控制机构对线圈加热机构、上温控箱、下温控箱的对接进行控制,控制进度高,且降低了人力成本,具体的,控制器发送信号给旋转驱动器,旋转驱动器收到信号后驱动丝杠旋转。在丝杠的驱动作用和导向杆的限位作用下,升降托架稳定地在竖直方向上带动线圈加热机构的活动端和上温控箱一起升降。通过线圈加热机构的弹性连接部上的定位孔和插接部的定位销进行精确对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一;
图2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立体图二;
图4为本发明的立体图三;
图5为本发明的工作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图一;
图7为图6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图二;
图9为图8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安装有滤网的急冷箱立体图。
图中标号为:
1-线圈加热机构;1a-第一定位板;1b-弹性连接部;1b1-第一走料槽;1b2-定位孔;1b3-导柱;1b4-弹簧;1c-上部加热线圈;1d-第二定位板;1e-隔热板;1f-插接部;1f1-第二走料槽;1f2-定位销;1g-下部加热线圈;
2-上温控箱;2a-保温棉;
3-下温控箱;3a-急冷箱;3b-滤网;
4-安装座;4a-蹄脚;
5-升降控制机构;5a-升降托架;5b-丝杠;5c-导向杆;5d-旋转驱动器;
6-通风机构;6a-进风管;6b-出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包括有线圈加热机构1、上温控箱2、下温控箱3、安装座4、升降控制机构5和通风机构6;
线圈加热机构1,一端随升降控制机构5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一端固定在安装座4上,两端对接状态下用以对多条双金属带锯条进行加热;
上温控箱2,与升降控制机构5的活动端固定连接且输入端与线圈加热机构1输出端连接,开口朝下设置,用以配合下温控箱3对加热后的多条双金属带锯条进行降温处理;
下温控箱3,固定在安装座4上,开口朝上设置,用以配合上温控箱2形成闭合的温控结构;
安装座4,固定在机架上;
升降控制机构5,安装在安装座4顶端,用以驱动线圈加热机构1的活动端和上温控箱2一同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通风机构6,一端与线圈加热机构1活动端的入料端的顶部连通,另一端与上温控箱2出料端的顶部连通,用以控制装置内保护气的进出。
线圈加热机构1、下温控箱3、升降控制机构5、通风机构6均与控制器电连接。非工作状态下,线圈加热机构1的活动端以及上温控箱2均随升降控制机构5工作端一同处于高处位置,与线圈加热机构1的固定端以及下温控箱3分离,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地将多条双金属带锯条从安装座4的一侧移动至装置工作区域内部,锯条自线圈加热机构1的入料端一直延伸至上温控箱2和下温控箱3的出料端。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器发送信号给升降控制机构5,升降控制机构5收到信号后同步地驱动线圈加热机构1的活动端和上温控箱2一同竖直向下运动,继而使线圈加热机构1的活动端与固定端完成对接、上温控箱2和下温控箱3完成对接,由此线圈加热机构1、上温控箱2、下温控箱3共同组成完整的箱式结构。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器发送信号给线圈加热机构1和下温控箱3,线圈加热机构1收到信号后对由收卷装置牵引经过的双金属带锯条进行加热,加热完毕的锯条进入上温控箱2和下温控箱3内部进行多段降温处理,至此完成淬火。线圈加热机构1工作端同时设置多组,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间隔地并排设置,由此实现同时对多条双金属带锯条进行加热。装置内设有用于监控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图中未示出,用以精确控制内部温度。
如图3、图4、图6和图8所示,线圈加热机构1包括有第一定位板1a、弹性连接部1b、上部加热线圈1c、第二定位板1d、隔热板1e、插接部1f和下部加热线圈1g;
第一定位板1a,安装在升降控制机构5的活动端上,工作端朝下设置,用以配合第二定位板1d对弹性连接部1b与插接部1f的对接进行定位;
弹性连接部1b,可沿竖直方向运动地与第一定位板1a弹性连接,设置在第一定位板1a下方,工作端朝下设置,用以安装上部加热线圈1c;
上部加热线圈1c,具有多个,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间隔地并排设置,由一个完整加热线圈沿轴向切割形成,与弹性连接部1b底部固定连接,用以与下部加热线圈1g对接;
第二定位板1d,固定在安装座4上,工作端朝上设置,用以与第一定位板1a对接;
隔热板1e,垂直安装在第二定位板1d上端,位于多组上部加热线圈1c之间,用以隔绝多组上部加热线圈1c之间的热量传递;
插接部1f,固定安装在第二定位板1d上端,工作端竖直向上朝向弹性连接部1b设置,与弹性连接部1b间隙配合,用以配合弹性连接部1b使上部加热线圈1c和下部加热线圈1g对接;
下部加热线圈1g,固定安装在插接部1f上端,与上部加热线圈1c由同一加热线圈沿轴向切割形成,工作状态下与上部加热线圈1c通过切口对接,固定在插接部1f上,用以对锯条进行加热。
上部加热线圈1c和下部加热线圈1g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加热线圈,通过弹性连接部1b和插接部1f分别对两者进行固定,避免两者结构缺少支撑而散开。第一定位板1a、弹性连接部1b、上部加热线圈1c为线圈加热机构1的活动端。控制器通过升降控制机构5驱动第一定位板1a带着弹性连接部1b和上部加热线圈1c朝下运动,与下部结构进行对接。上部加热线圈1c和下部加热线圈1g切口处对接后弹性连接部1b受力向上收缩。通过弹性连接部1b的弹性结构保证了上部加热线圈1c和下部加热线圈1g始终接触良好,起到自适应的效果。锯条从完整的线圈中间沿轴向通过。控制器通过对上部加热线圈1c和下部加热线圈1g形成的完整线圈通电对锯条进行加热。线圈加热机构1沿锯条进行方向至少设置一个,也可设置多个。通风机构6一端开设在第一定位板1a顶端,用以引入气流。上部加热线圈1c和下部加热线圈1g切口分别伸出弹性连接部1b和插接部1f一部分,由此确保两者可以始终对接。
如图7所示,弹性连接部1b包括有第一走料槽1b1、定位孔1b2、导柱1b3和弹簧1b4;
第一走料槽1b1,开设在弹性连接部1b底部,与上部加热线圈1c固定连接,用以供锯条通过并固定上部加热线圈1c;
定位孔1b2,沿竖直方向对称地开设在弹性连接部1b四角,与插接部1f间隙配合,用以对弹性连接部1b与插接部1f的对接进行定位;
导柱1b3,具有多个,均匀地垂直设置在弹性连接部1b顶部,与第一定位板1a沿竖直方向间隙配合,用以引导弹性连接部1b的运动方向;
弹簧1b4,套接在导柱1b3上,并介于弹性连接部1b顶部与第一定位板1a底部之间,用以使上部加热线圈1c和下部加热线圈1g切口抵紧。
第一走料槽1b1用以安装上部加热线圈1c并供锯条由此通过。通过定位孔1b2和插接部1f的间隙配合实现精确对接。导柱1b3顶端设有防止弹性连接部1b从第一定位板1a上掉落的限位块。通过弹簧1b4使弹性连接部1b具有自适应性,确保工作状态下上部加热线圈1c与下部加热线圈1g的切口对接,从而保证加热效果。
如图6至图9所示,多组上部加热线圈1c和下部加热线圈1g相互间串联至电路。
通过将多组上部加热线圈1c和下部加热线圈1g组成的加热线圈相互串联,当其中一组出现问题时,多组线圈同时停止工作,通过温度传感器发送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报警并关停收卷装置使锯条停止前进。由此保证了多条双金属带锯条加热效果相同。
如图9所示,插接部1f包括有第二走料槽1f1和定位销1f2;
第二走料槽1f1,开设在插接部1f顶端,用以安装下部加热线圈1g并供锯条通过;
定位销1f2,对称地垂直安装在插接部1f顶部,与弹性连接部1b间隙配合,用以对弹性连接部1b和插接部1f的对接进行精确定位。
第二走料槽1f1和第一走料槽1b1均为半圆形结构,两者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供锯条通过的圆孔。定位销1f2配合定位孔1b2进行精准定位。
如图3所示,上温控箱2上设有保温棉2a;保温棉2a安装在上温控箱2内部。
通过保温棉2a防止导入装置内的冷却气体与外界发生热交换,提高了冷却气体的使用效率。
如图4和图10所示,下温控箱3设有多个急冷箱3a,急冷箱3a上安装有滤网3b;
急冷箱3a,沿锯条进行方向安装在下温控箱3下方,分别对应不同的温控区,设置不通的冷却温度;
滤网3b,安装在急冷箱3a与下温控箱3内部连接处,用以防止急冷箱3a内落入杂物影响使用。
急冷箱3a与控制器电连接。多个急冷箱3a使上温控箱2和下温控箱3内部形成多个温控区,通过向多个急冷箱3a内通入不同温度的冷却气体,如降温处理后的液氮,对锯条进行逐级多段降温,避免影响锯条内部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滤网3b防止急冷箱3a出风口被堵住。
如图5所示,安装座4底部安装有蹄脚4a。
通过调节蹄脚4a上的螺栓高度,可以方便地调节装置整体高度。还可以通过单独调节每个蹄脚4a来避免机架和地面上端的不平整问题,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如图5所示,升降控制机构5包括有升降托架5a、丝杠5b、导向杆5c和旋转驱动器5d;
升降托架5a,可升降运动地设置在安装座4上,用以安装线圈加热机构1的活动端和上温控箱2;
丝杠5b,两端分别与安装座4一侧的上下两端转动连接,与升降托架5a螺纹链接,用以驱动升降托架5a在竖直方向运动;
导向杆5c,具有一对,对称地设置在丝杠5b两侧,两端分别与安装座4上下两端固定连接,轴线与丝杠5b轴线平行,与升降托架5a间隙配合,用以防止升降托架5a偏转;
旋转驱动器5d,安装在安装座4顶端,输出轴与丝杠5b顶端固定连接,用以驱动丝杠5b旋转。
丝杠5b为与控制器电连接的安装有减速机的伺服电机。控制器发送信号给旋转驱动器5d,旋转驱动器5d收到信号后驱动丝杠5b旋转。在丝杠5b的驱动作用和导向杆5c的限位作用下,升降托架5a稳定地在竖直方向上带动线圈加热机构1的活动端和上温控箱2一起升降。
如图5所示,通风机构6包括有进风管6a、出风管6b、风机、真空泵;
进风管6a,安装在线圈加热机构1活动端顶部并与线圈加热机构1内部连通,用以向线圈加热机构1内部导入保护气;
出风管6b,安装在上温控箱2出料端的顶端,与上温控箱2内部连通,用以导出上温控箱2和下温控箱3内部的保护气;
风机,输出端与进风管6a的进气端连接,用以向进风管6a内导入保护气;
真空泵,输入端与出风管6b的输出端连接,用以将线圈加热机构1、上温控箱2、下温控箱3形成的箱式结构内部的保护气导出。
风机、真空泵均与控制器电连接。风机进气端与保护气储存罐连接,保护气为不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惰性气体,如氮气。通过风机和真空泵对保护气进行驱动,通过进风管6a和出风管6b使线圈加热机构1、上温控箱2、下温控箱3组成的箱式结构内形成完整的气路。进风管6a和出风管6b处均设置有与控制器电连接的控制开闭的控制阀。通过保护气的流动避免热量在线圈加热机构1、上温控箱2和下温控箱3组成的箱式结构内部某处聚集不散,对结构起到保护作用。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本装置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本发明的功能,进而解决了本发明提出的技术问题:
步骤一、非工作状态下,线圈加热机构1的活动端以及上温控箱2均随升降控制机构5工作端一同处于高处位置,与线圈加热机构1的固定端以及下温控箱3分离,工作人员将多条双金属带锯条从安装座4的一侧移动至装置工作区域内部,锯条自线圈加热机构1的入料端一直延伸至上温控箱2和下温控箱3的出料端。
步骤二、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器发送信号给升降控制机构5,升降控制机构5收到信号后同步地驱动线圈加热机构1的活动端和上温控箱2一同竖直向下运动,继而使线圈加热机构1的活动端与固定端完成对接、上温控箱2和下温控箱3完成对接,由此线圈加热机构1、上温控箱2、下温控箱3共同组成完整的箱式结构。
步骤三、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器发送信号给线圈加热机构1和下温控箱3,线圈加热机构1收到信号后对由收卷装置牵引经过的双金属带锯条进行加热,加热完毕的锯条进入上温控箱2和下温控箱3内部进行多段降温处理,至此完成淬火。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线圈加热机构(1)、上温控箱(2)、下温控箱(3)、安装座(4)、升降控制机构(5)和通风机构(6);
线圈加热机构(1),一端随升降控制机构(5)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一端固定在安装座(4)上,两端对接状态下用以对多条双金属带锯条进行加热;
上温控箱(2),与升降控制机构(5)的活动端固定连接且输入端与线圈加热机构(1)输出端连接,开口朝下设置,用以配合下温控箱(3)对加热后的多条双金属带锯条进行降温处理;
下温控箱(3),固定在安装座(4)上,开口朝上设置,用以配合上温控箱(2)形成闭合的温控结构;
安装座(4),固定在机架上;
升降控制机构(5),安装在安装座(4)顶端,用以驱动线圈加热机构(1)的活动端和上温控箱(2)一同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通风机构(6),一端与线圈加热机构(1)活动端的入料端的顶部连通,另一端与上温控箱(2)出料端的顶部连通,用以控制装置内保护气的进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线圈加热机构(1)包括有第一定位板(1a)、弹性连接部(1b)、上部加热线圈(1c)、第二定位板(1d)、隔热板(1e)、插接部(1f)和下部加热线圈(1g);
第一定位板(1a),安装在升降控制机构(5)的活动端上,工作端朝下设置,用以配合第二定位板(1d)对弹性连接部(1b)与插接部(1f)的对接进行定位;
弹性连接部(1b),可沿竖直方向运动地与第一定位板(1a)弹性连接,设置在第一定位板(1a)下方,工作端朝下设置,用以安装上部加热线圈(1c);
上部加热线圈(1c),具有多个,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间隔地并排设置,由一个完整加热线圈沿轴向切割形成,与弹性连接部(1b)底部固定连接,用以与下部加热线圈(1g)对接;
第二定位板(1d),固定在安装座(4)上,工作端朝上设置,用以与第一定位板(1a)对接;
隔热板(1e),垂直安装在第二定位板(1d)上端,位于多组上部加热线圈(1c)之间,用以隔绝多组上部加热线圈(1c)之间的热量传递;
插接部(1f),固定安装在第二定位板(1d)上端,工作端竖直向上朝向弹性连接部(1b)设置,与弹性连接部(1b)间隙配合,用以配合弹性连接部(1b)使上部加热线圈(1c)和下部加热线圈(1g)对接;
下部加热线圈(1g),固定安装在插接部(1f)上端,与上部加热线圈(1c)由同一加热线圈沿轴向切割形成,工作状态下与上部加热线圈(1c)通过切口对接,固定在插接部(1f)上,用以对锯条进行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连接部(1b)包括有第一走料槽(1b1)、定位孔(1b2)、导柱(1b3)和弹簧(1b4);
第一走料槽(1b1),开设在弹性连接部(1b)底部,与上部加热线圈(1c)固定连接,用以供锯条通过并固定上部加热线圈(1c);
定位孔(1b2),沿竖直方向对称地开设在弹性连接部(1b)四角,与插接部(1f)间隙配合,用以对弹性连接部(1b)与插接部(1f)的对接进行定位;
导柱(1b3),具有多个,均匀地垂直设置在弹性连接部(1b)顶部,与第一定位板(1a)沿竖直方向间隙配合,用以引导弹性连接部(1b)的运动方向;
弹簧(1b4),套接在导柱(1b3)上,并介于弹性连接部(1b)顶部与第一定位板(1a)底部之间,用以使上部加热线圈(1c)和下部加热线圈(1g)切口抵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多组上部加热线圈(1c)和下部加热线圈(1g)相互间串联至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插接部(1f)包括有第二走料槽(1f1)和定位销(1f2);
第二走料槽(1f1),开设在插接部(1f)顶端,用以安装下部加热线圈(1g)并供锯条通过;
定位销(1f2),对称地垂直安装在插接部(1f)顶部,与弹性连接部(1b)间隙配合,用以对弹性连接部(1b)和插接部(1f)的对接进行精确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温控箱(2)上设有保温棉(2a);保温棉(2a)安装在上温控箱(2)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下温控箱(3)设有多个急冷箱(3a),急冷箱(3a)上安装有滤网(3b);
急冷箱(3a),沿锯条进行方向安装在下温控箱(3)下方,分别对应不同的温控区,设置不通的冷却温度;
滤网(3b),安装在急冷箱(3a)与下温控箱(3)内部连接处,用以防止急冷箱(3a)内落入杂物影响使用效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座(4)底部安装有蹄脚(4a)。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升降控制机构(5)包括有升降托架(5a)、丝杠(5b)、导向杆(5c)和旋转驱动器(5d);
升降托架(5a),可升降运动地设置在安装座(4)上,用以安装线圈加热机构(1)的活动端和上温控箱(2);
丝杠(5b),两端分别与安装座(4)一侧的上下两端转动连接,与升降托架(5a)螺纹链接,用以驱动升降托架(5a)在竖直方向运动;
导向杆(5c),具有一对,对称地设置在丝杠(5b)两侧,两端分别与安装座(4)上下两端固定连接,轴线与丝杠(5b)轴线平行,与升降托架(5a)间隙配合,用以防止升降托架(5a)偏转;
旋转驱动器(5d),安装在安装座(4)顶端,输出轴与丝杠(5b)顶端固定连接,用以驱动丝杠(5b)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通风机构(6)包括有进风管(6a)、出风管(6b)、风机、真空泵;
进风管(6a),安装在线圈加热机构(1)活动端顶部并与线圈加热机构(1)内部连通,用以向线圈加热机构(1)内部导入保护气;
出风管(6b),安装在上温控箱(2)出料端的顶端,与上温控箱(2)内部连通,用以导出上温控箱(2)和下温控箱(3)内部的保护气;
风机,输出端与进风管(6a)的进气端连接,用以向进风管(6a)内导入保护气;
真空泵,输入端与出风管(6b)的输出端连接,用以将线圈加热机构(1)、上温控箱(2)、下温控箱(3)形成的箱式结构内部的保护气导出。
CN202011242529.6A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 Active CN1123591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42529.6A CN112359183B (zh)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42529.6A CN112359183B (zh)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59183A true CN112359183A (zh) 2021-02-12
CN112359183B CN112359183B (zh) 2022-06-10

Family

ID=74510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42529.6A Active CN112359183B (zh)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59183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4169A (zh) * 2012-03-07 2012-07-04 曹玉贵 多功能同炉多带快速高效双金属带锯条热处理生产线及其工艺
CN208685025U (zh) * 2018-08-08 2019-04-02 辽宁科技学院 一种双条双金属带锯条淬火加热炉装置
CN211152245U (zh) * 2019-10-28 2020-07-31 常州市瑞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开闭式感应加热线圈单元、感应加热线圈总成和正火机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4169A (zh) * 2012-03-07 2012-07-04 曹玉贵 多功能同炉多带快速高效双金属带锯条热处理生产线及其工艺
CN208685025U (zh) * 2018-08-08 2019-04-02 辽宁科技学院 一种双条双金属带锯条淬火加热炉装置
CN211152245U (zh) * 2019-10-28 2020-07-31 常州市瑞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开闭式感应加热线圈单元、感应加热线圈总成和正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59183B (zh) 2022-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2605668B2 (de) Durchlaufofen zum Erwärmen von Glasscheiben
US10765119B2 (en) Systems for an oven with upper and lower heat packs
DE2254769C3 (de) Durchlaufofen zum flußmittellosen Löten von Aluminiumwerkstoffen unter Schutzgas
CN112359183B (zh) 一种双金属带锯条多条淬火装置
DE2462093C3 (de) Durchlaufofen zum Wärmebehandeln von Glasscheiben
US5328084A (en) Aluminum heat exchanger braze furnace
EP0864519B1 (de) Vorrichtung zur schwebenden Führung von Bändern
EP0179050A2 (de) Ofen zur Wärmebehandlung von Leichtmetallbarren
US2696978A (en) Furnace conveyer structure
CN110255874A (zh) 玻璃基板切割机
CN215713142U (zh) 一种回火炉
JP3158096B2 (ja) 空気冷却式プッシャーバー支持体を備えた徐冷窯ローダー
US4403954A (en) Apparatus for heat-treating pipes
CN219409839U (zh) 一种双金属片应力消除装置
JPH0255612A (ja) 冷却床上鋼材の徐冷装置
CN114657351B (zh) 一种小型接触件的局部热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074063A (zh) 一种热炉热循环均匀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20670171U (zh) 一种加热炉的挡料机构
US3930831A (en) Furnace for heat treating glass sheet material
CN216177418U (zh) 一种回流焊用冷却装置
US6609906B1 (en) Adjustable ratio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DE671046C (de) Verfahren zum Abkuehlen von in elektrisch beheizten Blankgluehdurchlaufoefen erhitztem metallischem Gut
DE19602184A1 (de) Vorrichtung zur konvektiven Erwärmung von auf einem Rollengang geführten Glasscheiben - Rollenherdvorspannofen
JP4231219B2 (ja) 異形状板材の高周波加熱方法とその装置
SU1096288A1 (ru) Индукционна проходна установк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