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51891B - 可逆记录介质和外装构件 - Google Patents

可逆记录介质和外装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51891B
CN112351891B CN201980042227.3A CN201980042227A CN112351891B CN 112351891 B CN112351891 B CN 112351891B CN 201980042227 A CN201980042227 A CN 201980042227A CN 112351891 B CN112351891 B CN 1123518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barrier film
layer
reversible recording
record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222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51891A (zh
Inventor
水野裕
尼子博久
野本和正
平井畅一
石田武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351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18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518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18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04Direct thermal recording [DT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28Storage stability; Improved self lif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40Cover layers; Layers separated from substrate by imaging layer; Protective layers; Layers applied before imag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using chemical colour formers
    • B41M5/305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using chemical colour formers with reversible electron-donor electron-acceptor com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using chemical colour formers
    • B41M5/323Organic colour formers, e.g. leuco dy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41M5/44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41M5/44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B41M5/446Fluorine-containing polym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t Sensitive Colour Forming Record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可逆记录介质包括:记录层,所述记录层包括作为着色化合物的无色颜料;和第一阻挡膜,所述第一阻挡膜设置在所述记录层的一个表面和侧面上,并且抑制水或氧气的至少一者的混合。

Description

可逆记录介质和外装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允许记录和擦除例如图像的可逆记录介质以及设置有所述可逆记录介质的外装构件。
背景技术
近来,从地球环境的角度,已经认识到可重写记录技术的必要性。例如,作为替代印刷品的显示介质的示例,正在开发能够通过加热而可逆地记录和擦除信息的记录介质,即所谓的可逆记录介质。
作为可逆记录介质,例如,正在开发使用无色颜料作为显色剂的可逆记录介质。使用无色颜料的可逆记录介质具有由于来自端面的水和氧气的混入而引起的显示质量下降的问题。作为针对该问题的对策,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可逆记录介质,其中通过在可逆记录介质的上层侧和下层侧设置氧气阻挡层来减少氧气的混入。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6-75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顺便提及,可以使用可逆记录介质作为外装构件。例如,在将可逆记录介质用作电子装置等的外装构件的情况下,期望在不损害电子装置外观的情况下具有高的可设计性。
期望提供一种可以提高显示质量的耐久性和可设计性的可逆记录介质和外装构件。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可逆记录介质包括:记录层,所述记录层包括作为着色化合物无色颜料;和第一阻挡膜,所述第一阻挡膜设置在所述记录层的一个表面和侧面上,并且抑制水或氧气的至少一者的混入。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外装构件在支撑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上述可逆记录介质。
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可逆记录介质和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外装构件中,抑制水或氧的至少一者的混入的第一阻挡膜设置在包括无色颜料的记录层的一个表面和侧面上。这使得可以减少记录层的外周部分中的非显示区域。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可逆记录介质和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外装构件,抑制水或氧的至少一者的混入的第一阻挡膜设置在包括无色颜料的记录层的一个表面和侧面上。这减少了记录层的外周部分中的非显示区域。因此,这使得可以提供具有优异的显示质量的耐久性和优异的可设计性的可逆记录介质。
应注意,本文描述的效果不一定是限制性的,并且可以是本公开内容中描述的任何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可逆记录介质的构造的示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可逆记录介质的后表面的构造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可逆记录介质的构造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可逆记录介质的后表面的构造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5是将图1所示的可逆记录介质接合到支撑基材上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是将图3所示的可逆记录介质接合到支撑基材上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1的可逆记录介质的构造的示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1的可逆记录介质的构造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2的可逆记录介质的构造的示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2的可逆记录介质的构造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3的可逆记录介质的构造的示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4的可逆记录介质的构造的示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5的可逆记录介质的构造的示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5的可逆记录介质的构造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6的可逆记录介质的构造的示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6A是应用示例1的外观的示例的透视图。
图16B是应用示例1的外观的另一示例的透视图。
图17A是应用示例2的外观(正面侧)的示例的透视图。
图17B是应用示例2的外观(背面侧)的示例的透视图。
图18A是应用示例3的外观的示例的透视图。
图18B是应用示例3的外观的另一示例的透视图。
图19是示出应用示例4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20A是应用示例5的外观(上表面)的示例的透视图。
图20B是应用示例5的外观(侧面)的示例的透视图。
图21是应用示例6的外观的示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公开内容的一些实施方式。以下描述针对本公开内容的具体示例,并且本公开内容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此外,本公开内容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各个部件的布置、尺寸、尺寸比率和类似者。应注意,将按以下顺序进行描述。
1.实施方式(其中记录层的前表面和侧面被阻挡膜覆盖的示例)
1-1.可逆记录介质的构造
1-2.可逆记录介质的制造方法
1-3.可逆记录介质的记录和擦除方法
1-4.作用和效果
2.变形例
2-1.变形例1(其中在记录层的后表面上进一步设置阻挡膜的示例)
2-2.变形例2(使用具有两层结构的阻挡膜的示例)
2-3.变形例3(其中在记录层的前表面上进一步设置UV吸收层和硬涂层的示例)
2-4.变形例4(其中在记录层的侧面上进一步设置缓冲层的示例)
2-5.变形例5(其中堆叠多个记录层的示例)
2-6.变形例6(其中在记录层中包括多种类型的着色化合物的示例)
3.应用示例
4.实施例
<1.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可逆记录介质(可逆记录介质1)的截面构造的示例。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所示的可逆记录介质的后表面(表面S2)侧上的平面构造,并且图1示出了沿图2所示的线I-I截取的截面。可逆记录介质1包括记录层11,记录层11包括无色颜料并且具有被阻挡膜14(第一阻挡膜)覆盖的前表面(表面S1)、侧面和后表面(表面S2)。
(1-1.可逆记录介质的构造)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可逆记录介质1包括记录层11,记录层11具有被阻挡膜14覆盖的前表面(表面S1)、侧面和后表面(表面S2)。分别在记录层11的表面S2和表面S1上进一步设置粘合剂层12和13,并且阻挡膜14隔着这些粘合剂层12和13接合至记录层11。阻挡膜14从前表面(表面S1)到后表面(表面S2)覆盖记录层11,并且例如具有如下构造:其中阻挡膜14的端部在记录层11的后表面(表面S2)的对角线处通过密封剂15密封。
记录层11使得能够通过加热而可逆性地记录和擦除信息。记录层11使用能够稳定地重复记录、并且能够控制消色状态和显色状态的材料构成。具体地,记录层11通过将着色化合物、显色/减色剂和光热转换剂分散在例如高分子材料中而形成。记录层11的膜厚度(在下文中,简称为厚度)例如为1μm以上10μm以下。
作为着色化合物,例如,使用无色颜料。无色颜料的示例包括现有的用于热敏纸的颜料。其具体示例包括由下式(1)表示的在分子内含有具有给电子性的基团的化合物。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2853101440000051
着色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制,并且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除了上述式(1)表示的化合物之外,着色化合物的具体示例还包括:荧烷类化合物、三苯基甲烷酞类化合物、氮杂酞类化合物、吩噻嗪类化合物、无色金胺类化合物、吲哚酞酸酯类化合物等。其他示例包括:2-苯胺基-3-甲基-6-二乙基氨基荧烷、2-苯胺基-3-甲基-6-二(n-丁基氨基)荧烷、2-苯胺基-3-甲基-6-(N-n-丙基-N-甲基氨基)荧烷、2-苯胺基-3-甲基-6-(N-异丙基-N-甲基氨基)荧烷、2-苯胺基-3-甲基-6-(N-异丁基-N-甲基氨基)荧烷、2-苯胺基-3-甲基-6-(N-n-戊基-N-甲基氨基)荧烷、2-苯胺基-3-甲基-6-(N-sec-丁基-N-甲基氨基)荧烷、2-苯胺基-3-甲基-6-(N-n-戊基-N-乙基氨基)荧烷、2-苯胺基-3-甲基-6-(N-异戊基-N-乙基氨基)荧烷、2-苯胺基-3-甲基-6-(N-n-丙基-N-异丙氨基)荧烷、2-苯胺基-3-甲基-6-(N-环己基-N-甲基氨基)荧烷、2-苯胺-3-甲基-6-(N-乙基-p-甲苯基)荧烷、2-苯胺基-3-甲基-6-(N-甲基-p-甲苯基)荧烷、2-(m-三氯甲基苯胺基)-3-甲基-6-二乙基氨基荧烷、2-(m-三氟甲基苯胺基)-3-甲基-6-二乙基氨基荧烷、2-(m-三氯甲基苯胺基)-3-甲基-6-(N-环己基-N-甲基氨基)荧烷、2-(2,4-二甲基苯胺基)-3-甲基-6-二乙基氨基荧烷、2-(N-乙基-p-甲苯基)-3-甲基-6-(N-乙基苯胺基)荧烷、2-(N-乙基-对甲苯基)-3-甲基-6-(N-丙基-p-甲苯基)荧烷、2-苯胺基-6-(N-n-己基-N-乙氨基)荧烷、2-(o-氯苯胺基)-6-二乙基氨基荧烷、2-(o-氯苯胺基)-6-二丁基氨基荧烷、2-(m-三氟甲基苯胺基)-6-二乙基氨基荧烷、2,3-二甲基-6-二甲基氨基荧烷、3-甲基-6-(N-乙基-p-甲苯基)荧烷、2-氯-6-二乙基氨基荧烷、2-溴-6-二乙基氨基荧烷、2-氯-6-二丙基氨基荧烷、3-氯-6-环己基氨基荧烷、3-溴-6-环己基氨基荧烷、2-氯-6-(N-乙基-N-异戊基氨基)荧烷、2-氯-3-甲基-6-二乙基氨基荧烷、2-苯胺基-3-氯-6-二乙基氨基荧烷、2-(o-氯苯胺基)-3-氯-6-环己基氨基荧烷、2-(m-三氟甲基苯胺基)-3-氯-6-二乙基氨基荧烷、2-(2,3-二氯苯胺基)-3-氯-6-二乙基氨基荧烷、1,2-苯并-6-二乙基氨基荧烷、3-二乙基氨基-6-(m-三氟甲基苯胺基)荧烷、3-(1-乙基-2-甲基吲哚-3-基)-3-(2-乙氧基-4-二乙基氨基苯基)-4-氮杂酞、3-(1-乙基-2-甲基吲哚-3-yl)-3-(2-乙氧基-4-二乙基氨基苯基)-7-氮杂酞、3-(1-辛基-2-甲基吲哚-3-yl)-3-(2-乙氧基-4-二乙基氨基苯基)-4-氮杂酞、3-(1-乙基-2-甲基吲哚-3-yl)-3-(2-甲基-4-二乙基氨基苯基)-4-氮杂酞、3-(1-乙基-2-甲基吲哚-3-yl)-3-(2-甲基-4-二乙基氨基苯基)-7-氮杂酞、3-(1-乙基-2-甲基吲哚-3-yl)-3-(4-二乙基氨基苯基)-4-氮杂酞、3-(1-乙基-2-甲基吲哚-3-yl)-3-(4-N-n-戊基-N-甲基氨基苯基)-4-氮杂酞、3-(1-甲基-2-甲基吲哚-3-yl)-3-(2-己氧基-4-亚乙基氨基苯基)-4-氮杂酞、3,3-双(2-乙氧基-4-二乙基氨基苯基)-4-氮杂酞、3,3-双(2-乙氧基-4-二乙基氨基苯基)-7-氮杂酞、2-(p-乙酰基苯胺基)-6-(N-n-戊基-N-n-丁基氨基)荧烷、2-苄基氨基-6-(N-乙基-p-甲苯胺基)荧烷、2-苄基氨基-6-(N-甲基-2,4-二甲基苯胺基)荧烷、2-苄基氨基-6-(N-乙基-2,4-甲基苯胺基)荧烷、2-苄基氨基-6-(N-甲基-p-甲苯胺基)荧烷、2-苄基氨基-6-(N-乙基-p-甲苯胺基)荧烷、2-(二-p-甲基苄基氨基)-6-(N-乙基-p-甲苯胺基)荧烷、2-(α-苯基乙基氨基)-6-(N-乙基-p-甲苯胺基)荧烷、2-甲基氨基-6-(N-甲基苯胺基)荧烷、2-甲基氨基-6-(N-乙基苯胺基)荧烷、2-甲基氨基-6-(N-丙基苯胺基)荧烷、2-乙基氨基-6-(N-甲基-p-甲苯胺基)荧烷、2-甲基氨基-6-(N-甲基-2,4-二甲基苯胺基)荧烷、2-乙基氨基-6-(N-乙基-2,4-二甲基苯胺基)荧烷、2-二甲基氨基-6-(N-甲基苯胺基)荧烷、2-二甲基氨基-6-(N-乙基苯胺基)荧烷、2-二乙基氨基-6-(N-甲基-p-甲苯胺基)荧烷、2-二乙基氨基-6-(N-乙基-p-甲苯胺基)荧烷、2-二丙基氨基-6-(N-甲基苯胺基)荧烷、2-二丙基氨基-6-(N-乙基苯胺基)荧烷、2-氨基-6-(N-甲基苯胺基)荧烷、2-氨基-6-(N-乙基苯胺基)荧烷、2-氨基-6-(N-丙基苯胺基)荧烷、2-氨基-6-(N-甲基p-甲苯胺基)荧烷、2-氨基-6-(N-乙基-p-甲苯胺基)荧烷、2-氨基-6-(N-丙基-p-甲苯胺基)荧烷、2-氨基-6-(N-甲基-p-乙基苯胺基)荧烷、2-氨基-6-(N-乙基-p-乙基苯胺基)荧烷、2-氨基-6-(N-丙基-p-乙基苯胺基)荧烷、2-氨基-6-(N-甲基-2,4-二甲基苯胺基)荧烷、2-氨基-6-(N-乙基2,4-二甲基苯胺基)荧烷、2-氨基-6-(N-丙基-2,4-二甲基苯胺基)荧烷、2-氨基-6-(N-甲基-p-氯苯胺基)荧烷、2-氨基-6-(N-乙基-p-氯苯胺基)荧烷、2-氨基-6-(N-丙基-p-氯苯胺基)荧烷、1,2-苯并-(N-乙基-N-异戊基氨基)荧烷、1,2-苯并-6-二丁基氨基荧烷、1,2-苯并-6-(N-甲基-N-环己基氨基)荧烷、1,2-苯并-6-(N-乙基-N-甲苯胺基)荧烷等。对于记录层11,作为着色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上述化合物中的一种,或者可以组合地使用上述化合物中的两种或更多种。
显色/减色剂例如用于使无色的着色化合物显色,或用于使呈现预定颜色的着色化合物消色。显色/减色剂的示例包括苯酚衍生物、水杨酸衍生物、尿素衍生物等。其具体示例包括由下列通式(2)表示的具有水杨酸骨架并且在分子内含有具有受电子性的基团的化合物。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2853101440000071
(X是–NHCO-、-CONH-、-NHCONH-、-CONHCO-、-NHNHCO-、-CONHNH-、-CONHNHCO-、-NHCOCONH-、-NHCONHCO-、-CONHCONH-、-NHNHCONH-、-NHCONHNH-、-CONHNHCONH-、-NHCONHNHCO-、和-CONHNHCONH-之一,并且R是具有25至34个碳原子的直链烃基。)
显色/减色剂的其他示例包括:4,4'-异亚丙基双酚、4,4'-异亚丙基双(o-甲基苯酚)、4,4'-仲-亚丁基双酚、4,4'-异亚丙基双(2-叔-丁基苯酚)、p-硝基苯甲酸锌、1,3,5-三(4-叔-丁基-3-羟基-2,6-二甲基苄基)异氰尿酸、2,2-(3,4'-二羟基二苯基)丙烷、双(4-羟基-3-甲基苯基)硫化物、4-{β-(p-甲氧基苯氧基)乙氧基}水杨酸、1,7-双(4-羟基苯硫基)-3,5-二氧杂庚烷、1,5-双(4-羟基苯硫基)-5-氧杂戊烷、邻苯二甲酸单苄酯单钙盐、4,4'-环己二烯二酚、4,4'-亚异丙基双(2-氯苯酚)、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4,4'-亚丁基(6-叔-丁基-2-甲基)苯酚、1,1,3-三(2-甲基-4-羟基-5-叔-丁基苯基)丁烷、1,1,3-三(2-甲基-4-羟基-5-环己基苯基)丁烷、4,4'-硫代双(6-叔-丁基-2-甲基)苯酚、4,4'-二酚砜、4-异丙氧基-4'-羟基二苯砜、4-羟基-4'-异丙氧基二苯砜、4-苄氧基-4'-羟基二苯砜、4,4'-二酚亚砜、p-羟基苯甲酸异丙酯、p-羟基苯甲酸苄酯、原儿茶酸苄酯、硬脂酸没食子酸酯、没食子酸月桂酯、没食子酸辛酯、1,3-双(4-羟基苯硫基)丙烷、N,N'-二苯基硫脲、N,N'-二-(m-氯苯基)硫脲、水杨酰苯胺、双(4-羟基苯基)乙酸甲酯、双(4-羟基苯基)乙酸苄酯、1,3-双(4-羟基枯基)苯、1,4-双(4-羟基枯基)苯、2,4'-二酚砜、2,2'-二烯丙基-4,4'-二酚砜、3,4-二羟苯基4'-甲基二苯砜、1-乙酰氧基-2-萘甲酸锌、2-乙酰氧基-1-萘甲酸锌、2-乙酰氧基-3-萘甲酸锌、α,α-双(4-(羟基苯基)-α-甲基甲苯、硫氰酸锌的安替比林络合物、四溴双酚A、四溴双酚S、4,4'-硫代双(2-甲基苯酚)、4,4'-硫代双(2-氯苯酚)、十二烷基膦酸、十四烷基膦酸、十六烷基膦酸、十八烷基膦酸、二十碳烷基膦酸、二十二烷基膦酸、十四烷基膦酸、十六烷基膦酸、十八烷基膦酸、α-羟基十二烷基膦酸、α-羟基十四烷基膦壬酸、α-羟基十六烷基膦酸、α-羟基十八烷基膦酸、α-羟基二十二烷基膦酸、α-羟基二十二烷基膦酸、α-羟基四二十烷基膦酸、磷酸二十六烷基酯、二十八烷基磷酸盐、磷酸二十六烷基酯、磷酸二十二烷基酯、磷酸单十六烷基酯、磷酸单十八烷基酯、磷酸单二十二烷基酯、磷酸单十二烷基酯、磷酸十六烷基甲基酯、甲基十八烷基磷酸酯、甲基二十烷基磷酸酯、甲基十二烷基磷酸酯、戊基十六烷基磷酸酯、辛基十六烷基磷酸酯、月桂基十六烷基磷酸酯等。对于记录层11,作为显色/减色剂,可以单独使用上述化合物中的一种,或者可以组合地使用上述化合物中的两种或更多种。
光热转换剂例如用于吸收近红外区域的预定波长区域中的光以产生热量。作为光热转换剂,例如,优选使用在700nm以上200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具有吸收峰且在可见光区域几乎没有吸收的近红外吸收颜料。其具体示例包括具有酞菁骨架的化合物(酞菁基颜料)、具有萘酞菁骨架的化合物(萘酞菁基颜料)、具有方酸菁(squarylium)骨架的化合物(方酸菁基颜料)、诸如二硫络合物之类的金属络合物、二亚铵盐、铵盐、无机化合物等。无机化合物的示例包括石墨、炭黑、金属粉末颗粒、四氧化三钴、氧化铁、氧化铬、氧化铜、钛黑、诸如ITO之类的金属氧化物、诸如氮化铌之类的金属氮化物、诸如碳化钽之类的金属碳化物、金属硫化物、各种磁性粉末等。除了上述化合物之外,可以使用具有优异的耐光性和优异的耐热性的具有花青骨架的化合物(花青基颜料)。
如本文所使用的,优异的耐光性是指在激光照射期间不会分解。优异的耐热性是指,例如在与高分子材料一起形成为膜并在150℃下保存30分钟时,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值不会发生20%以上的变化。这种具有花青骨架的化合物的示例包括在分子内含有SbF6、PF6、BF4、ClO4、CF3SO3、和(CF3SO3)2N之一的抗衡离子、以及含有五元环或六元环的次甲基链的一者或二者的化合物。
尽管花青基颜料既具有上述抗衡离子之一也具有次甲基链内的诸如五元环和六元环的环状结构而优选,但是提供其中至少一者便可以保证足够的耐光性和耐热性。如上所述,具有优异的耐光性和优异的耐热性的材料在激光照射期间不会分解。确认优异的耐光性的方法的示例包括测量在氙灯照射测试时吸收光谱的峰值变化的方法。在照射30分钟时的变化率为20%以下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耐光性良好。确认优异的耐热性的方法的示例包括测量在150℃下保存时的吸收光谱的峰值变化的方法。在30分钟测试后的变化率为20%以下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耐热性良好。
作为高分子材料,优选着色化合物、显色/减色剂和光热转换剂在其中容易均匀分散的材料。此外,高分子材料优选地具有高透明性以实现对要写入记录层11的信息的高可见性,并且优选地具有在有机溶剂中的高溶解性。高分子材料的示例包括聚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基纤维素、聚苯乙烯、苯乙烯基共聚物、苯氧基树脂、聚酯、芳族聚酯、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基共聚物、马来酸基聚合物、聚乙烯醇、改性聚乙烯醇、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淀粉等。
记录层11包括至少一种上述着色化合物、至少一种上述显色/减色剂、和至少一种上述光热转换剂。例如,记录层11中所包括的着色化合物和显色/减色剂优选地在着色化合物和显色/减色剂之间具有等于1:2(重量比)的比例。光热转换剂根据记录层11的膜厚度而变化。此外,除了上述材料之外,例如,记录层11可包括各种添加剂,诸如增敏剂和紫外线吸收剂。
粘合剂层12和13例如用于使记录层11和覆盖例如整个记录层11的阻挡膜14彼此接合,并且粘合剂层12和粘合剂层13分别设置在记录层11的后表面(表面S2)侧和记录层11的前表面(表面S1)侧上。例如,与记录层11中包括的高分子材料类似,粘合剂层12和13优选地具有高透明性以实现对要写入记录层11的信息的高可见性,并且优选地具有在有机溶剂中的高溶解性。粘合剂层12和13的材料示例包括诸如丙烯酸基粘合剂、氨基甲酸酯基粘合剂、环氧基粘合剂和硅酮基粘合剂。这些粘合剂层可以设置在作为支撑体的诸如PET之类的基材的两个表面上,或者可以仅包括粘合剂而没有基材。或者,可以粘合这些片状的粘合剂层,或者可以涂布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材料然后干燥以形成粘合剂层。
阻挡膜14用于抑制水和氧气中的一者或两者的混入记录层11中,并且例如覆盖整个记录层11。如图1和图2中所示,阻挡膜14例如具有矩形形状,并且从例如具有矩形形状的记录层11的前表面(表面S1)到侧面和后表面(表面S2)连续地覆盖,并且作为阻挡膜14的端部的四个侧面在后表面(表面S2)上并在记录层11的对角线处被密封剂15彼此密封。
阻挡膜14优选地具有0.001g/m2/天以上且10g/m2/天以下的水蒸气透过率,并且与记录层11中包括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粘合剂层12和13类似,阻挡膜14优选地具有高透明性以实现对要写入记录层11的信息的高可见性。这种阻挡膜14包括层压膜,其中在包括塑料膜的基材上设置有无机氧化膜。被构造为包括塑料膜和无机氧化膜的层压膜的阻挡膜14例如覆盖记录层11,以使无机氧化膜和塑料膜分别设置在记录层11侧(内侧)和外侧上。
可以将例如工业塑料膜用于作为基材的塑料膜,并且优选地使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中的至少一者形成塑料膜。例如,塑料膜优选地具有5μm上且100μm以下的厚度。
例如,无机氧化膜优选地使用单层膜或层压膜,所述单层膜或层压膜使用了通过例如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等形成的氧化硅膜(SiOx膜)、氧化铝膜(AlOx膜)或氮化硅膜(SiNx膜)中的至少一者。例如,阻挡膜14优选地具有10nm以上1μm以下的厚度。
密封剂15用于将阻挡膜14的端部彼此密封。可以使用例如热固性树脂作为密封剂15。
应注意,阻挡膜14可以不必覆盖整个记录层11,并且阻挡膜14至少覆盖记录层11的前表面(表面S1)和侧面就足够了。在这种情况下,阻挡膜14的端部在记录层11的后表面(表面S2)侧(具体地,粘合剂层12)的外周部处被密封剂15密封,例如,如图4所示。
如稍后所详细描述的,可逆记录介质1可用作诸如可穿戴终端、可穿戴显示器以及便携式装置、建筑物等的电子设备的装饰构件(外装构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5所示,可逆记录介质1可隔着粘合剂层22接合到支撑基材21上。支撑基材21例如是电子设备的壳体。例如,粘合剂层22可以使用上述粘合剂层12和13的材料的任何一种。应注意,在支撑基材21包括有使水和氧气透过的构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图3和图4中所示的其中阻挡膜14密封在记录层11的后表面(表面S2)的外周部中的可逆记录介质1。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为了确保可逆记录介质1的前表面的平坦性,可以将在记录层11的表面S2的外周部中密封阻挡膜14的密封剂15涂布到记录层11的整个表面S2上。此外,只要支撑基材21包括诸如玻璃和高透明树脂板之类的具有高可见性的基材,则支撑基材21可被构造成为各种应用设备的任何一种的最前表面。
(1-2.可逆记录介质的制造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涂布法来制造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可逆记录介质1。应注意,以下描述的制造方法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可使用任何其他方法进行制造。
首先,例如,将聚乙酸乙烯酯作为高分子材料溶解于溶剂(例如,甲乙酮)中。将显色/减色剂、着色化合物和光热转换剂加入到溶液中,并分散在溶液中。这允许获得可逆记录介质涂料。随后,将可逆记录介质涂料例如以3μm的厚度涂布到支撑基材21上,并且例如在70℃下干燥,从而形成记录层11。接下来,例如,将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热固性丙烯酸树脂以10μm的厚度涂布到记录层11的前表面(表面S1)和后表面(表面S2)的每一者上,然后干燥以形成粘合剂层12和13。
随后,例如,将粘合剂层13作为下表面放置在阻挡膜14上,阻挡膜14包括利用CVD方法形成在塑料膜上的SiO2膜。接下来,将阻挡膜14折叠以覆盖记录层11的侧面,并且在记录层11的后表面(表面S2)侧上将阻挡膜14的相应四个侧面在记录层11的对角线上被密封剂15粘附并密封。由此,完成图1中所示的可逆记录介质1。
(1-3.可逆记录介质的记录和擦除方法)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可逆记录介质1中,例如,可以如下执行记录和擦除。
首先,在足以使着色化合物消色的温度(例如120℃的温度)下加热记录层11,以使得记录层11预先处于消色状态。接下来,用具有使用例如半导体激光器等调节的波长和输出的近红外线照射记录层11的期望位置。这允许包括在记录层11中的光热转换剂发热,从而引起着色化合物与显色/减色剂之间的着色反应(显色反应),从而使照射部分显色。
同时,在显色部分消色的情况下,用近红外线以足以使该显色部分达到消色温度的能量进行照射。这允许包括在记录层11中的光热转换剂发热,从而引起着色化合物和显色/减色剂之间的消色反应,从而使照射部分消色并导致记录的擦除。此外,在一次全部擦除形成在记录层11中的所有记录的情况下,将可逆记录介质1加热到足以进行消色的温度,例如120℃。这允许一次全部擦除记录在记录层11中的信息。之后,执行上述操作,从而使得能够在记录层11中实现重复记录。
应注意,只要不进行上述的诸如近红外照射和加热之类的显色反应和消色反应,就能够保持显色状态和消色状态。
(1-4.作用和效果)
如上所述,正在开发替代印刷品的显示介质,并且作为显示介质的一个示例,注意力集中在能够通过加热实现可逆地记录和擦除信息的可逆记录介质上。可逆记录介质通常包括具有给电子性的着色化合物、具有受电子性的显色/减色剂和基质聚合物。此外,光热转换剂的添加使得可逆记录介质可以通过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来进行记录和擦除。设想可逆记录介质除了应用于在IC卡、标签等上印刷之外,还应用于例如电子设备等的壳体表面、或建筑物的内部、外部等的装饰。
可逆记录介质使用例如无色颜料作为显色剂,但是这种可逆记录介质具有以下问题:由于来自端面的水和氧气的混入,导致端面附近的光学色浓度降低,从而导致显示质量下降。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例如设想如下一种方法:将可逆记录介质放入包括有阻气性层压体的包装袋中,并通过热焊接将外周部粘附。此外,设想如下一种方法:其中使用阻挡层将可逆记录介质夹在中间,并且使用二元可固化粘合剂将端面密封。或者,设想如下一种方法:其中通过树脂膜和层压剂将防潮膜密封在可逆记录介质的回收端。然而,在使用上述方法的情况下,在可逆记录介质的端面上形成密封宽度,这可能会导致可设计性劣化。
相比之下,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可逆记录介质1中,包括无色颜料的记录层11的至少前表面(表面S1)和侧面被阻挡膜14覆盖,并且在记录层11的后表面(表面S2)侧上使用密封剂15将阻挡膜14的端部密封。这使得可以减少用作可逆记录介质1的非显示区域的外周部的密封宽度,并减少水和氧气混入记录层11中。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可逆记录介质1中,记录层11从前表面(表面S1)到侧面被阻挡膜14覆盖,并在记录层11的后表面(表面S2)侧上使用密封剂15将阻挡膜14的端部密封,这减少了可逆记录介质1的外周部中的非显示区域,并减少了水和氧气混入记录层11中。这使得可以在提高显示质量的耐久性同时,改善可设计性。因此,这使得可以提供具有优异的设计质量的电子设备和装饰构件。
接下来,给出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变形例1至6)的描述。在下文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部件类似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在适当的情况下省略其描述。
<2.变形例>
(2-1.变形例1)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1的可逆记录介质(可逆记录介质2)的截面构造的示例。可逆记录介质2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覆盖允许在记录状态和擦除状态之间可逆地变化的记录层11的前表面(表面S1)、侧面和后表面(表面S2)的阻挡膜14之外,还设置了覆盖记录层11的后表面(表面S2)的阻挡膜24(第二阻挡膜)。
与阻挡膜14类似,阻挡膜24用于抑制水和氧气中的一者或两者混入记录层11中,并且例如隔着粘合剂层12覆盖记录层11的后表面(表面S2)。阻挡膜24具有与阻挡膜14类似的构造,并且优选地具有例如0.001g/m2/天以上且10g/m2/天以下的水蒸气透过率,并且优选地具有高透明性以实现对要写入记录层11的信息的高可见性。与阻挡膜14类似,阻挡膜24作为其中无机氧化膜设置在包括塑料膜的基材上的层压膜而被接合,以使无机氧化膜设置在记录层11侧上。作为阻挡膜24的材料,可以使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的阻挡膜14的材料。
因此,在记录层11的后表面(表面S2)侧上进一步设置阻挡膜24,这使得可以进一步减少水和氧气中的一者或两者混入记录层11中并且进一步提高了显示质量的耐久性。
应注意,图7示出了其中阻挡膜24隔着粘合剂层12形成在记录层11的后表面(表面S2)侧上并且包括阻挡膜24在内的整个记录层11被阻挡膜14覆盖的示例,但这不是限制性的。如图8所示,例如,阻挡膜24可以隔着端部被粘合剂层12和密封剂15密封的阻挡膜14而设置在记录层11的后表面(表面S2)侧上。在这种情况下,阻挡膜24隔着粘合剂层25接合至阻挡膜14。
(2-2.变形例2)
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2的可逆记录介质(可逆记录介质3)的截面构造的示例,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2的可逆记录介质3的截面构造的另一示例。可逆记录介质3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覆盖允许在记录状态和擦除状态之间可逆地变化的记录层11的前表面(表面S1)、侧面、后表面(表面S2)的阻挡膜形成为层压膜,该层压膜包括具有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阻挡膜14类似的构造的阻挡膜34A和使用有机材料形成的阻挡膜34B(第三阻挡膜)。
根据本变形例的阻挡膜用于抑制水和氧气中的一者或两者混入记录层11中,并且如上所述包括两种阻挡膜34A和34B。阻挡膜34A和34B连续地覆盖记录层11的前表面(表面S1)和侧面,以使得阻挡膜34B和阻挡膜34A分别设置在内侧和外侧上,并在后表面(表面S2)上密封。
阻挡膜34A具有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阻挡膜14类似的构造,并且优选地具有例如0.001g/m2/天以上且10g/m2/天以下的水蒸气透过率,并且优选地具有高透明性以实现对要写入记录层11的信息的高可见性。阻挡膜34A作为其中无机氧化膜设置在包括塑料膜的基材上的层压膜而被接合,以使无机氧化膜设置在记录层11侧上。作为阻挡膜34A的材料,可以使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的阻挡膜14的材料。
与阻挡膜14和34A类似,阻挡膜34B优选地具有例如0.001g/m2/天以上且10g/m2/天以下的水蒸气透过率,并且优选地具有高透明性以实现对要写入记录层11的信息的高可见性。如上所述,阻挡膜34B使用有机材料形成,并且具体地,例如使用氢氟醚和乙烯乙烯醇中的至少一种形成。例如,阻挡膜34B优选地具有1μm以上100μm以下的厚度。阻挡膜34B可以使用涂布法或浸渍法形成。
应注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密封剂15来密封阻挡膜14的端部,但是在本变形例中,可以通过热压接合来密封阻挡膜34A和34B。
如上所述,覆盖记录层11的前表面(表面S1)和侧面的阻挡膜具有包括阻挡膜34A和阻挡膜34B的堆叠结构,阻挡膜34A包括具有塑料膜和无机氧化膜的层压膜,阻挡膜34B包括有机材料,这在除了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效果之外,还可以在不使用密封剂15的情况下密封阻挡膜。此外,实现了允许提高阻挡膜34A和阻挡膜34B的各个端面的接合部的机械强度的效果。
(2-3.变形例3)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3的可逆记录介质(可逆记录介质4)的截面构造的示例。可逆记录介质4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覆盖允许在记录状态和擦除状态之间可逆地变化的记录层11的前表面(表面S1)的阻挡膜14上进一步设置UV吸收层16和硬涂层17。
UV吸收层16形成为例如包括紫外线吸收剂,并且用于吸收外部光等中所包括的紫外线(例如,波长为200nm以上且500nm以下),以减少记录层11暴露于紫外线。紫外线吸收剂的示例包括在500nm以下的波长区域具有吸收性的三嗪、苯并氯唑和二苯甲酮等。UV吸收层16具有例如1μm以上20μm以下的厚度。
在将可逆记录介质设置在最前表面上的情况下,硬涂层17用于保护表面免受切割、刮擦、凹痕、溶剂等的影响。硬涂层17形成为例如包括紫外线可固化丙烯酸树脂、三聚氰胺树脂或聚氨酯树脂。硬涂层17具有例如1μm以上20μm以下的厚度。
如上所述,在记录层11的前表面(表面S1)侧上设置UV吸收层16和硬涂层17使得可以防止由于紫外线、溶剂或物理冲击导致的记录层11的劣化,并进一步提高了显示质量的耐久性。
(2-4.变形例4)
图1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4的可逆记录介质(可逆记录介质5)的截面构造的示例。可逆记录介质5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阻挡膜54A、57和54B分别且单独地设置在允许在记录状态和擦除状态之间可逆地变化的记录层11的前表面(表面S1)、侧面和后表面(表面S2)上,并且在记录层11的端面与阻挡膜57之间设置缓冲层56。
阻挡膜54A、54B和57具有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阻挡膜14类似的构造,并且优选地具有例如0.001g/m2/天以上且10g/m2/天以下的水蒸气透过率,并且优选地具有高透明性以实现对要写入记录层11的信息的高可见性。阻挡膜54A隔着粘合剂层13设置在记录层11的整个前表面(表面S1)上。阻挡膜54B隔着粘合剂层12设置在记录层11的整个后表面(表面S2)上。阻挡膜57至少设置在记录层11的侧面上,并且例如设置在包括记录层11、粘合剂层12和13以及阻挡膜54A和54B的层压体的整个侧面上。
阻挡膜54A、54B和57各自作为其中无机氧化膜设置在包括塑料膜的基材上的层压膜而被接合,以使无机氧化膜设置在记录层11侧上。作为阻挡膜54A、54B和57的材料,可以使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的阻挡膜14的材料。此外,与上述变形例2中的阻挡膜34B类似,例如,阻挡膜57可以使用诸如氢氟醚和乙烯乙烯醇之类的有机材料形成。阻挡膜54A、54B和57各自优选地具有例如10nm以上100μm以下的厚度。
缓冲层56起到防止设置在记录层11的侧面上的阻挡膜57腐蚀的作用。缓冲层56使用具有优异的耐溶剂渗透性的高分子材料构成。作为具体材料,使用水溶性聚酯材料、双组分聚环氧材料、双组分聚胺材料或水溶性乳液材料中的至少一者形成缓冲层56。除了这些材料以外,还可以使用稍后描述的隔热层62、63中所包括的材料。缓冲层56具有例如1μm以上100μm以下的厚度。
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阻挡膜14直接设置在记录层11的侧面上的情况下,取决于阻挡膜14中包括的材料,其与记录层11中包括材料的反应导致显示特性可能会劣化。相比之下,在本变形例中,在记录层11的侧面,使用具有优异的耐溶剂渗透性的高分子材料在记录层11的侧面设置缓冲层56,这使得可以防止记录层11与阻挡膜57之间的反应。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质量的耐久性。
此外,设置在记录层11的前表面(表面S1)、侧面和后表面(表面S2)上的阻挡膜不限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地连续形成的阻挡膜,并且可以与本变形例中的阻挡膜54A、54B和57类似地单独地设置在相应的表面上。
(2-5.变形例5)
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变形例5的可逆记录介质(可逆记录介质6)的截面构造。可逆记录介质6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允许在记录状态和擦除状态之间可逆地变化的记录层61具有堆叠结构,其中堆叠有多个层(本文的情况是三层,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隔热层62和63分别设置在记录层61中包括的层61A和61B之间以及记录层61中包括的层61B和61C之间。
(2-5-1.可逆记录介质的构造)
如上所述,记录层61能够通过加热可逆地记录和擦除信息,并且例如具有以下构造:其中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从支撑基材21侧按此顺序堆叠。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分别通过在高分子材料中分散例如待呈现彼此不同颜色的着色化合物、对应于相应着色化合物的显色/减色剂、和吸收彼此不同波长区域的光线以产生热量的光热转换剂来形成。
具体地,第一层61A例如包括待呈现青色的着色化合物(例如着色化合物A)、对应于该着色化合物的显色/消色剂(例如显色/消色剂A)、以及吸收例如波长为λ1的红外线以产生热量的光热转换剂(例如光热转换剂A)。第二层61B例如包括待呈现品红色的着色化合物(例如着色化合物B)、对应于该着色化合物的显色/消色剂(例如显色/消色剂B)、以及吸收例如波长为λ2的红外线以产生热量的光热转换剂(例如光热转换剂B)。第三层61C例如包括待呈现黄色的着色化合物(例如着色化合物C)、对应于该着色化合物的显色/消色剂(例如显色/消色剂C)、以及吸收例如波长为λ3的红外线以产生热量的光热转换剂(例如光热转换剂C)。波长λ1、λ2和λ3彼此不同,从而获得能够进行多色显示的显示介质。
应注意,对于光热转换剂,优选地选择具有在700nm以上且2000nm以下的范围内彼此不重叠的窄光吸收带的材料的组合。这使得可以选择性地使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的期望层着色或消色。
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各自优选地具有例如1μm以上20μm以下的厚度,并且更优选地具有例如2μm以上15μm以下的厚度。原因之一在于,在层61A、61B和61C各自具有小于1μm的厚度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显色浓度。此外,另一个原因在于,在层61A、61B和61C各自具有大于20μm的厚度的情况下,由于层61A、61B和61C的每一者的较大的热利用量导致显色性和消色性可能会变差。
此外,类似于上述记录层11,例如,除了上述材料之外,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还可各自包括各种添加剂,诸如增敏剂和紫外线吸收剂。
此外,在根据本变形例的记录层61中,在第一层61A与第二层61B之间以及第二层61B与第三层61C之间分别设有隔热层62和63。隔热层62和63各自例如使用具有透光性的典型的高分子材料构成。所述材料的具体示例包括聚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基纤维素、聚苯乙烯、苯乙烯基共聚物、苯氧基树脂、聚酯、芳族聚酯、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基共聚物、马来酸基聚合物、聚乙烯醇、改性聚乙烯醇、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淀粉等。应注意,隔热层62和63可各自包括各种添加剂,诸如紫外线吸收剂。
此外,隔热层62和63可各自使用具有透光性的无机材料形成。例如,使用多孔二氧化硅、多孔氧化铝、多孔二氧化钛、多孔碳、它们的复合物等带来了诸如较低的热导率以及较高的隔热效果的优选效果。隔热层62和63可通过例如溶胶-凝胶法形成。
隔热层62和63各自优选地具有例如为3μm以上100μm以下的厚度,并且更优选地具有例如为5μm以上50μm以下的厚度。原因之一在于,在隔热层62和63各自具有太小的厚度的情况下,无法获得足够的隔热效果,并且,在隔热层62和63各自具有太大的厚度的情况下,在均匀加热整个可逆记录介质6时,热导率降低并且透光率降低。
此外,例如,如图14所示,与变形例4中描述的可逆记录介质5类似,缓冲层56优选地设置在记录层61的侧面上。此外,尽管未示出,但是与变形例3中描述的可逆记录介质4类似,可以在记录层61的前表面(表面S1)侧的阻挡膜14上设置UV吸收层16和硬涂层17。
(2-5-2.可逆记录介质的记录和擦除方法)
根据本变形例的可逆记录介质6例如可以如下进行记录和擦除。应注意,本文以上述分别待呈现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堆叠的情况为例给出关于记录层61的描述。
首先,在足以使记录层61(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消色的温度下,例如在120℃下进行加热,以使记录层61预先处于消色状态。接下来,用具有使用例如半导体激光器等来视情况选择的波长和输出的红外线照射记录层61的任何给定部分。在此,在使第一层61A显色的情况下,用波长为λ1的红外线以足以使第一层61A达到显色温度的能量进行照射。这允许第一层61A中包括的光热转换剂A发热,从而引起着色化合物A与显色/减色剂A之间的着色反应(显色反应),从而使照射部分显色为青色。类似地,在使第二层61B显色的情况下,用波长为λ2的红外线以足以使第二层61B达到显色温度的能量进行照射。在使第三层61C显色的情况下,用波长为λ3的红外线以足以使第三层61C达到显色温度的能量进行照射。这允许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中包括的光热转换剂B和C的每一者发热,从而引起着色化合物与显色/减色剂之间的着色反应,从而使照射部分显色为品红色和黄色。以这种方式,用相应波长的红外线照射各个可选部分使得可以记录信息(例如,全色图像)。
同时,在使经历了如上所述的显色的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各自消色的情况下,用对应于层61A、61B和61C的相应波长的红外线以足以使各层达到消色温度的能量进行照射。这允许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中包括的光热转换剂A、B和C的每一者发热,从而引起着色化合物A与显色/消色剂A之间、着色化合物B与显色/消色剂B之间、着色化合物C与显色/消色剂C之间各自的消色反应,因此使得照射部分消色并导致记录的擦除。此外,在一次全部擦除形成在记录层61中的所有记录的情况下,将记录层61加热到足以使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全部消色的温度,例如在120℃。这使得记录在记录层61(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中的信息一次全部被擦除。之后,执行上述操作,从而使得能够在记录层61中实现重复记录。
(2-5-3.作用和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例如,形成三层(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其包括:待呈现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着色化合物(着色化合物A、着色化合物B和着色化合物C);分别对应的显色/消色剂(显色/消色剂A、显色/消色剂B和显色/消色剂C);以及具有彼此不同的吸收波长的光热转换剂(光热转换剂A、光热转换剂B和光热转换剂C),并且这些层堆叠在一起。这使得可以提供能够进行多色记录的可逆记录介质6。
(2-6.变形例6)
上述变形例5给出了提供多层结构的示例,其中,作为记录层61,形成待呈现彼此不同颜色的多个层(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并且这些层堆叠在一起。然而,例如,即使是单层结构也允许实现能够进行多色显示的可逆记录介质。
图15示出了记录层71,记录层71例如通过混入三种类型的微胶囊71a、71b和71c而形成,这三种类型的微胶囊71a、71b和71c分别包括:待呈现彼此不同颜色(例如青色(C)、品红色(M)和黄色(Y))的着色化合物(着色化合物A、着色化合物B和着色化合物C);与相应着色化合物对应的显色/消色剂(显色/消色剂A、显色/消色剂B和显色/消色剂C);以及吸收彼此不同波长区域的光以产生热量的光热转换剂(光热转换剂A、光热转换剂B和光热转换剂C)。记录层71例如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将上述微胶囊71a、71b和71c分散在作为上述记录层11的构成材料而例示的高分子材料中,然后将所得分散液涂布在支撑基材21上。应注意,例如,包括在上述隔热层62和63中的材料优选地用于包含上述材料的微胶囊71a、71b和71c。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将待呈现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着色化合物(着色化合物A、着色化合物B和着色化合物C)、对应的显色/消色剂(显色/消色剂A、显色/消色剂B和显色/消色剂C)、以及具有彼此不同的吸收波长的光热转换剂(光热转换剂A、光热转换剂B和光热转换剂C)分别封装在微胶囊71a、71b和71c中,并将它们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以形成记录层71。这使得可以提供具有单层结构并且能够进行多色显示的可逆记录介质7。
应注意,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5等给出了其中记录层11和记录层61(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各自使用单一(一种类型的)着色化合物形成的示例;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在上述可逆记录介质1和6中,记录层11和61(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可以各自使用待呈现不同颜色的多种类型的着色化合物的混合物形成。
在可逆记录介质中,使用单一着色化合物(无色颜料)难以根据日本颜色认证体系(Japan Color certification system)执行CMY(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颜色再现。此外,光热转换剂具有轻微的色调,因此光热转换剂的类型和含量导致记录层11和61的每一者的色调略有变化。针对每个微小的变化开发着色化合物会导致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因此,通过混合多种类型的着色化合物(着色化合物A、着色化合物B和着色化合物C)形成记录层11和记录层61(第一层61A、第二层61B和第三层61C)可以根据日本颜色认证体系再现包括CMY在内的各种颜色。例如,可以通过将待呈现蓝色的着色化合物和待呈现绿色的着色化合物以预定比率混合来再现青色。可以通过待呈现红色的着色化合物和待呈现橙色的着色化合物以预定比率混合来再现品红色。
<3.应用示例>
接下来,给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至6中描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可逆记录介质1至7)的应用示例的描述。然而,下面描述的电子设备的构造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其构造可以适当地改变。可逆记录介质1至7可适用于各种电子设备或各种服饰品的一部分。例如,可逆记录介质1至7可适用于作为称为可佩戴终端的诸如钟表(手表)、包、衣服、帽子、头盔、耳机、眼镜和鞋子等服饰品的一部分。此外,所述电子设备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其示例包括诸如平视显示器或头戴式显示器之类的可佩戴式显示器、诸如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或便携式游戏机之类的便携式装置、机器人、冰箱、洗衣机等。此外,可逆记录介质1至10不仅可以适用于电子设备和服饰品,而且还可以适用于汽车的内部和外部、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诸如墙壁)、家具(诸如桌子)的外部、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诸如墙壁)、家具(诸如桌子)的外部等,以作为装饰构件。
(应用示例1)
图16A和16B各自示出了具有可重写功能的集成电路(IC)卡的外观。该IC卡具有用作印刷表面110的卡表面,并且包括例如粘附到其上的片状的可逆记录介质1等。通过在印刷表面110上设置可逆记录介质1等,如图16A和16B中所示,IC卡能够适当地在印刷表面上进行绘制以及重写和擦除。
(应用示例2)
图17A示出了智能手机的前表面的外观构造,图17B示出了图17A中所示的智能手机的后表面的外观构造。该智能手机例如包括显示部分210、非显示部分220和壳体230。例如,在后表面侧的壳体230的整个表面上,设置有例如可逆记录介质1等,以作为壳体230的外装构件。这允许显示各种颜色图案,如图17B中所示。应注意,虽然在此举例说明了智能手机,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还可以适用于笔记本电脑(PC)、平板电脑等。
(应用示例3)
图18A和18B各自示出了包的外观。该包例如包括收纳部310和手柄320,并且可逆记录介质1例如贴附到收纳部310。例如,通过可逆记录介质1,在收纳部310上显示各种文字和图案。此外,通过将可逆记录介质1等贴附到手柄320的一部分,能够显示各种颜色图案,并且如图18A的示例至图18B的示例所示,能够改变收纳部310的设计。以这种方式,还可以出于时尚的目的使用可逆记录介质1等。
(应用示例4)
图19示出了例如能够在游乐园中记录景点观光历史、行程信息等的腕带的构造示例。该腕带包括带部分411和412以及信息记录部分420。带部分411和412例如具有带状,并且其各个端部(未示出)被构造为可彼此连接。例如,可逆记录介质1等粘附到信息记录部分420,并且记录如上所述的景点观光历史MH2和行程信息IS(IS1至IS3)和例如信息代码CD。在游乐园中,游客能够通过在安装在景点观光预订地点等的每个位置处的绘制装置处挥动腕带来记录上述信息。
观光历史标记MH1表示佩戴腕带的游客在游乐园中所观光的景点的数量。在该示例中,游客观光越多的景点,便将越多的星形标记记录为观光历史标记MH1。应注意,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可以根据游客所观光的景点的数量来改变标记的颜色。
该示例中的行程信息IS表示游客的行程。在该示例中,关于包括由游客预订的活动和要在游乐园中举行的活动在内的所有活动的信息被记录为行程信息IS1至IS3。具体地,在该示例中,游客所预订观光的景点的名称(景点201)和观光的预定时间被记录为行程信息IS1。此外,诸如巡游之类的公园内的活动、及其预定的开始时间被记录为行程信息IS2。此外,预先由游客预订的餐厅及其预定的用餐时间被记录为行程信息IS3。
信息代码CD例如记录用于识别腕带的识别信息IID和网站信息IWS。
(应用示例5)
图20A示出了汽车的上表面的外观,图20B示出了汽车的侧面的外观。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可逆记录介质1等可以例如设置在诸如发动机罩611、保险杠612、车顶613、后备箱盖614、前门615、后门616或后保险杠617的车身上,从而能够在每个部分中显示各种信息和颜色图案。此外,可逆记录介质1等设置在汽车的内部,例如,设置在方向盘、仪表盘等上,从而能够显示各种颜色图案。
(应用例6)
图21示出了化妆盒的外观。化妆盒例如包括收纳部710和覆盖收纳部710的盖720。例如,可逆记录介质100例如粘附至盖720。例如,盖720借助于可逆记录介质100装饰有如图21所示的图案或颜色图案、字母等。例如,可以通过位于商店中的绘图和擦除设备来重写和擦除盖720上的图案、颜色图案、字母等。应注意,不仅可以将可逆记录介质100贴附到化妆盒的前表面(盖720),而且可以贴附到后表面(收纳部710)等。
<4.实施例>
接下来,详细给出本公开内容的作用示例的描述。
(试验1)
(试验例1-1)
首先,使用上述制造方法形成包括一层的记录层。随后,制备具有0.01g/m2/天的水蒸气透过率并且包括具有塑料膜和无机氧化膜的层压膜的阻挡膜。将阻挡膜制备成从前表面到侧面和后表面连续地覆盖记录层,并在后表面上使用室温可干燥的粘合剂在记录层的对角线上处密封端部。将由此获得的可逆记录介质直接粘合在玻璃上方。
(试验例1-2)
在试验例1-2中,使用与试验例1-1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形成包括待呈现彼此不同颜色的三层的记录层;除了从前表面到侧面和后表面连续地覆盖记录层的阻挡膜之外,还单独地形成覆盖后表面的阻挡膜;并且在记录层的后表面的外周部密封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1-3)
在试验例1-3中,使用与试验例1-2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在记录层的对角线上密封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1-4)
在试验例1-4中,使用与试验例1-1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形成包括待呈现彼此不同颜色的三层的记录层,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1-5)
在试验例1-5中,将使用与试验例1-3类似的方法制造的可逆记录介质直接粘合在智能手机的玻璃下方。
(试验例1-6)
在试验例1-6中,使用与试验例1-2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从前表面到侧面和后表面连续地覆盖记录层,并且在后表面上使用室温可干燥的粘合剂在记录层的对角线处密封阻挡膜,之后单独地形成覆盖后表面的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1-7)
在试验例1-7中,使用与试验例1-2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从前表面到侧面和后表面连续地覆盖记录层的阻挡膜具有两层结构,该两层结构包括包含塑料膜和无机氧化膜的阻挡膜和使用有机材料形成的阻挡膜,并且在记录层的后表面的外周部使用热压接合密封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1-8)
在试验例1-8中,使用与试验例1-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具有0.001g/m2/天的水蒸气透过率并且包括塑料膜和无机氧化膜的层压膜作为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1-9)
在试验例1-9中,使用与试验例1-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具有9g/m2/天的水蒸气透过率并且包括塑料膜和无机氧化膜的层压膜作为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1-10)
在试验例1-10中,使用与试验例1-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在记录层的对角线上密封阻挡膜,并且在记录层的前表面侧上的阻挡层上设置UV吸收层和硬涂层,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1-11)
在试验例1-11中,使用与试验例1-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在记录层的对角线处使用热固性环氧树脂密封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1-12)
在试验例1-12中,使用与试验例1-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包括待呈现彼此不同颜色的两层的记录层,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1-13)
在试验例1-13中,使用与试验例1-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从前表面到侧面和后表面连续地覆盖记录层的阻挡膜之外,还单独地形成覆盖后表面的阻挡膜,并且不将这些阻挡膜进行密封,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1-14)
在试验例1-14中,使用与试验例1-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从前表面到侧面和后表面连续地覆盖记录层的阻挡膜之外,还单独地形成覆盖后表面的阻挡膜,并且使用UV可固化树脂密封这些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1-15)
在试验例1-15中,使用与试验例1-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具有14g/m2/天的水蒸气透过率并且包括塑料膜和无机氧化膜的层压膜作为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1-16)
在试验例1-16中,使用与试验例1-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具有10.5g/m2/天的水蒸气透过率并且包括塑料膜和无机氧化膜的层压膜作为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对于上述试验例1-1至1-16,测量了在高温和高湿度条件下存储之前和之后的可逆记录介质的光学色浓度和色差(ΔE*),并且其结果在表1中列出。使用以下方法计算光学色浓度和色差(ΔE*)。此外,使用以下方法评估机械特性,并且评估结果也在表1中列出。
(光学色浓度的评估)
例如,用波长为920nm的激光(输出为3W)照射每个记录层,以显色,然后使用可从X-rite Inc.获得的分光光度计测量距离记录层的端部5mm的间距处的色浓度(OD),并将测得的色浓度(OD)用作初始值。接下来,作为高温高湿条件,在60度的温度和80%的湿度下存储100小时,然后使用可从X-rite Inc.获得的分光光度计再次测量距离记录层的端部5mm的间距处的色浓度(OD),并以百分比表示相对于初始值的比率。
(色差(ΔE*)的评估)
以tiff格式捕获每个记录层的原始图像,并使用Photoshop(注册商标)将其转换为100×200像素的合并图像,以通过图像处理确定每个像素中L、a和b的值。接下来,在60度的温度和80%的湿度下100小时之后,根据中间部分的像素中的值L、a和b以及每个像素中L、a和b的值来确定颜色空间距离。关于色差(ΔE*)的评估,使用由表示距离初始阶段的色移的下式(1)表示的ΔE*作为指标。
(数学式1)
ΔE*=√(L*初始阶段-L*100小时后的)2+(a*初始阶段-a*100小时后)2+(b*初始阶段-b*100小时后)2...(1)
(机械特性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通过符合JIS K5600-5-4的硬度测试(铅笔法)确定机械特性。
测试仪:BEVS铅笔硬度测试仪
铅笔:将可从三菱铅笔有限公司(Mitsubishi Pencil Co.,Ltd.)获得的UNI铅笔削尖,并将铅笔的笔芯在平坦的表面上抛光以使笔芯的尖端变平以供使用。
测试方法:使用上述测试仪将铅笔以10mm或更大的移动量往复移动五次,并在两个测试点进行判定(铅笔的角度不断变化,并且笔芯的尖端始终保持锐利)。
判定:铅笔硬度为F或更硬的铅笔没有在前表面上造成凹痕和划痕的情况被评为B,并且铅笔硬度为2H或更硬的铅笔没有在前表面上造成凹痕和划痕的情况被评为A。
[表1]
Figure BDA0002853101440000271
(试验2)
(试验例2-1)
首先,使用上述制造方法形成包括一层的记录层。随后,制备具有0.01g/m2/天的水蒸气透过率并且包括具有塑料膜和无机氧化膜的层压膜的阻挡膜,并且该阻挡膜覆盖记录层的前表面。接下来,在记录层的侧面上形成包括水溶性聚酯的缓冲层,然后将其中在记录层的侧面上形成有包括水溶性聚酯的阻挡膜的可逆记录介质直接粘合在玻璃上方。
(试验例2-2)
在试验例2-2中,使用与试验例2-1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形成包括待呈现彼此不同颜色的三层的记录层,并且在记录层的前表面上形成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2-3)
在试验例2-3中,使用与试验例2-2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双组分聚环氧树脂形成缓冲层和位于侧面上的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2-4)
在试验例2-4中,使用与试验例2-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双组分聚胺树脂形成缓冲层和位于侧面上的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2-5)
在试验例2-5中,使用与试验例2-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水溶性乳液形成缓冲层和位于侧面上的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2-6)
在试验例2-6中,使用与试验例2-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水溶性聚酯形成缓冲层和位于侧面上的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直接粘合在智能手机的玻璃下方。
(试验例2-7)
在试验例2-7中,使用与试验例2-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水溶性聚酯形成缓冲层,并且使用包括塑料膜和无机氧化膜的层压膜形成位于侧面上的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2-8)
在试验例2-8中,使用与试验例2-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水溶性聚酯形成缓冲层,并且使用有机材料形成位于侧面上的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2-9)
在试验例2-9中,使用与试验例2-1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制备具有3g/m2/天的水蒸气透过率并且包括具有塑料膜和无机氧化膜的层压膜的阻挡膜,并且该阻挡膜覆盖记录层的前表面和底表面,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2-10)
在试验例2-10中,使用与试验例2-1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制备具有10g/m2/天的水蒸气透过率并且包括具有塑料膜和无机氧化膜的层压膜的阻挡膜,并且该阻挡膜覆盖记录层的前表面和底表面,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2-11)
在试验例2-11中,使用与试验例2-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在设置于记录层的前表面上的阻挡膜上设置UV吸收层和硬涂层,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2-12)
在试验例2-12中,使用与试验例2-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与试验例2-1类似地形成包括一层的记录层,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2-13)
在试验例2-13中,使用与试验例2-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未设置缓冲层,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2-14)
在试验例2-14中,使用与试验例2-3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喷涂法形成缓冲层和位于记录层的侧面上的阻挡膜,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试验例2-15)
在试验例2-15中,使用与试验例2-1类似的方法制造可逆记录介质,不同之处在于:制备具有14g/m2/天的水蒸气透过率并且包括具有塑料膜和无机氧化膜的层压膜的阻挡膜,并且该阻挡膜覆盖记录层的前表面和底表面,并将该可逆记录介质粘合至便携式装置。
对于上述试验例2-1至2-15,使用与试验1类似的方法测量可逆记录介质的端部的光学色浓度和色差(ΔE*),并且其结果在表2中列出。此外,还评估了机械特性,并且也列出了其结果。
[表2]
Figure BDA0002853101440000301
尽管上文已参照实施方式和变形例1至6描述了本公开内容,但是本公开内容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描述的方面,并且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修改。例如,实施方式和变形例1至6可以彼此组合。例如,在变形例5和变形例6中描述的记录层61和71可应用于根据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至4的可逆记录介质1至5的各个记录层11。
此外,例如,并非必须设置上述实施方式等中描述的所有部件,并且可以进一步包括任何其他部件。例如,记录层11的后表面(表面S2)可设置有反射层。通过提供反射层,能够显示更鲜艳的颜色。反射层可以设置成与记录层11的表面S2接触,或者可以隔着粘合剂层12、阻挡膜14等设置在记录层11的表面S2上。此外,上述部件的材料和厚度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那些。
此外,尽管上述变形例6给出了使用微胶囊以在单层结构中进行多色显示的示例,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还可以使用纤维状三维立体结构来执行多色显示。例如,在此使用的纤维优选地具有所谓的芯鞘结构,所述芯鞘结构由芯部和鞘部构成,所述芯部包括待呈现为所需颜色的着色化合物、与之对应的显色/减色剂、以及光热转换材料,所述鞘部涂布所述芯部并且包括隔热材料。通过使用具有芯鞘结构的多种类型的纤维形成三维立体结构并且包括待呈现为不同颜色的各种着色化合物,可以生产能够进行多色显示的可逆记录介质。
此外,尽管上述实施方式等给出了其中使用激光进行相应记录层的显色和消色的示例,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也可使用热敏头进行显色和消色。
应注意,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效果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可具有其他效果。
应注意,本公开内容可具有以下构造。
(1)
一种可逆记录介质,包括:
记录层,所述记录层包括作为着色化合物的无色颜料;和
第一阻挡膜,所述第一阻挡膜设置在所述记录层的一个表面和侧面上,并且抑制水或氧气的至少一者的混入。
(2)
根据(1)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一阻挡膜从所述记录层的所述一个表面到所述侧面连续地设置。
(3)
根据(1)或(2)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第一阻挡膜从所述一个表面到背向所述一个表面的另一表面连续地设置,并且
所述第一阻挡膜的端部在所述另一表面的外周部被密封剂密封。
(4)
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记录层和所述第一阻挡膜各自具有矩形形状,并且
所述第一阻挡膜的四个侧面在所述记录层的另一表面的对角线上被密封剂彼此密封。
(5)
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一阻挡膜具有0.001g/m2/天以上且10g/m2/天以下的水蒸气透过率。
(6)
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一阻挡膜包括作为基材的塑料膜和设置在所述基材上的无机氧化膜。
(7)
根据(6)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基材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
(8)
根据(6)或(7)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无机氧化膜包括使用氧化硅膜、氧化铝膜和氮化硅膜中的至少一种的单层膜或层压膜。
(9)
根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进一步包括第二阻挡膜,所述第二阻挡膜抑制水或氧气中的至少一种混入背向所述记录层的所述一个表面的另一表面。
(10)
根据(9)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二阻挡膜设置在所述记录层的所述另一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阻挡膜设置在所述第二阻挡膜上。
(11)
根据(9)或(10)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二阻挡膜隔着所述第一阻挡膜设置在所述记录层的所述另一表面上。
(12)
根据(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记录层和所述第一阻挡膜之间的第三阻挡膜。
(13)
根据(12)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三阻挡膜是使用氢氟醚或乙烯乙烯醇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
(14)
根据(3)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密封剂包括热固性树脂。
(15)
根据(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记录层包括位于所述一个表面和与背向所述一个表面的另一表面上的粘合剂层,并且
所述第一阻挡膜隔着所述粘合剂层设置。
(16)
根据(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记录层的所述侧面上的缓冲层。
(17)
根据(16)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缓冲层是使用水溶性聚酯材料、双组分聚环氧材料、双组分聚胺材料和水溶性乳液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
(18)
根据(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进一步包括位于设置在所述记录层的所述一个表面上的所述第一阻挡膜上的UV吸收层和硬涂层中的至少一者。
(19)
根据(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记录层包括待呈现彼此不同颜色的多个层。
(20)
一种外装构件,所述外装构件至少具有在支撑基材上设置了可逆记录介质的一个表面,
所述可逆记录介质包括:
记录层,所述记录层包括作为着色化合物的无色颜料;和
第一阻挡膜,所述第一阻挡膜设置在所述记录层的一个表面和侧面上,并且抑制水或氧气的至少一者的混入。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6月29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8-123918的权益,通过引用将上述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本文。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改变,只要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即可。

Claims (18)

1.一种可逆记录介质,包括:
记录层,所述记录层包括作为着色化合物的无色颜料;和
第一阻挡膜,所述第一阻挡膜设置在所述记录层的一个表面和侧面上,并且抑制水或氧气的至少一种的混入,其中
所述第一阻挡膜从所述一个表面到背向所述一个表面的另一表面连续地设置,并且
所述第一阻挡膜的端部在所述另一表面的外周部被密封剂密封,或所述第一阻挡膜的四个侧边在所述记录层的另一表面的对角线上被密封剂彼此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记录层和所述第一阻挡膜各自具有矩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一阻挡膜具有0.001g/m2/天以上且10g/m2/天以下的水蒸气透过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一阻挡膜包括作为基材的塑料膜和设置在所述基材上的无机氧化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基材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无机氧化膜包括使用氧化硅膜、氧化铝膜和氮化硅膜中的至少一种的单层膜或层压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进一步包括第二阻挡膜,所述第二阻挡膜抑制水或氧气中的至少一种混入所述记录层的所述另一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二阻挡膜设置在所述记录层的所述另一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阻挡膜设置在所述第二阻挡膜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二阻挡膜隔着所述第一阻挡膜设置在所述记录层的所述另一表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记录层和所述第一阻挡膜之间的第三阻挡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三阻挡膜是使用氢氟醚或乙烯乙烯醇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密封剂包括热固性树脂。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记录层包括位于所述一个表面和与背向所述一个表面的另一表面上的粘合剂层,并且
所述第一阻挡膜隔着所述粘合剂层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记录层的所述侧面上的缓冲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缓冲层是使用水溶性聚酯材料、双组分聚环氧材料、双组分聚胺材料和水溶性乳液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进一步包括位于设置在所述记录层的所述一个表面上的所述第一阻挡膜上的UV吸收层和硬涂层中的至少一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记录介质,其中所述记录层包括待呈现彼此不同颜色的多个层。
18.一种外装构件,所述外装构件至少具有在支撑基材上设置了可逆记录介质的一个表面,
所述可逆记录介质包括:
记录层,所述记录层包括作为着色化合物的无色颜料;和
第一阻挡膜,所述第一阻挡膜设置在所述记录层的一个表面和侧面上,并且抑制水或氧气的至少一者的混入,其中
所述第一阻挡膜从所述一个表面到背向所述一个表面的另一表面连续地设置,并且
所述第一阻挡膜的端部在所述另一表面的外周部被密封剂密封,或所述第一阻挡膜的四个侧边在所述记录层的另一表面的对角线上被密封剂彼此密封。
CN201980042227.3A 2018-06-29 2019-05-16 可逆记录介质和外装构件 Active CN1123518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3918 2018-06-29
JP2018123918 2018-06-29
PCT/JP2019/019457 WO2020003794A1 (ja) 2018-06-29 2019-05-16 可逆性記録媒体および外装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51891A CN112351891A (zh) 2021-02-09
CN112351891B true CN112351891B (zh) 2022-10-28

Family

ID=68986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2227.3A Active CN112351891B (zh) 2018-06-29 2019-05-16 可逆记录介质和外装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93094B2 (zh)
JP (1) JP7355011B2 (zh)
CN (1) CN112351891B (zh)
WO (1) WO20200037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20006356T5 (de) * 2019-12-27 2022-10-20 Sony Group Corporation Aufzeichnungsmedium und äusseres elem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44787A (ja) * 1997-03-04 1998-09-14 Kyodo Printing Co Ltd 可逆性感熱記録転写シート、可逆性感熱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277726A (ja) * 2000-03-31 2001-10-10 Kyodo Printing Co Ltd 可逆性感熱記録転写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可逆性感熱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JP2003118242A (ja) * 2001-10-10 2003-04-23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情報記録媒体
JP2006007558A (ja) * 2004-06-25 2006-01-12 Sony Corp 可逆性感熱記録媒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記録方法
CN101041308A (zh) * 2006-03-17 2007-09-26 株式会社理光 可逆热敏记录介质及标签、部件、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
CN102016403A (zh) * 2008-04-25 2011-04-13 索尼公司 发光装置、显示装置和色彩转换片
JP2011143685A (ja) * 2010-01-18 2011-07-28 Ricoh Co Ltd 可逆性感熱記録媒体及びその着色方法
CN102180049A (zh) * 2009-12-01 2011-09-14 株式会社理光 热可逆记录介质和热可逆记录元件
WO2018092489A1 (ja) * 2016-11-18 2018-05-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可逆性記録媒体および外装部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4856B2 (ja) * 1997-10-07 2008-01-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および印画物
KR102485749B1 (ko) 2016-11-17 2023-01-05 소니그룹주식회사 가역성 기록 매체 및 가역성 기록 매체용 도료 및 외장 부재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44787A (ja) * 1997-03-04 1998-09-14 Kyodo Printing Co Ltd 可逆性感熱記録転写シート、可逆性感熱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277726A (ja) * 2000-03-31 2001-10-10 Kyodo Printing Co Ltd 可逆性感熱記録転写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可逆性感熱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JP2003118242A (ja) * 2001-10-10 2003-04-23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情報記録媒体
JP2006007558A (ja) * 2004-06-25 2006-01-12 Sony Corp 可逆性感熱記録媒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記録方法
CN101041308A (zh) * 2006-03-17 2007-09-26 株式会社理光 可逆热敏记录介质及标签、部件、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
CN102016403A (zh) * 2008-04-25 2011-04-13 索尼公司 发光装置、显示装置和色彩转换片
CN102180049A (zh) * 2009-12-01 2011-09-14 株式会社理光 热可逆记录介质和热可逆记录元件
JP2011143685A (ja) * 2010-01-18 2011-07-28 Ricoh Co Ltd 可逆性感熱記録媒体及びその着色方法
WO2018092489A1 (ja) * 2016-11-18 2018-05-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可逆性記録媒体および外装部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68822A1 (en) 2021-09-02
US11993094B2 (en) 2024-05-28
JP7355011B2 (ja) 2023-10-03
JPWO2020003794A1 (ja) 2021-07-15
WO2020003794A1 (ja) 2020-01-02
CN112351891A (zh) 2021-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4318B (zh) 可逆记录介质和外装构件
WO2021187385A1 (ja) 記録媒体および外装部材
CN111465504B (zh) 可逆记录介质和外装部件
WO2018092455A1 (ja) 可逆性記録媒体および外装部材
CN112351891B (zh) 可逆记录介质和外装构件
EP4269095A1 (en) Laminated body, card, and case
CN111511567B (zh) 绘制方法和擦除方法
WO2021132060A1 (ja) 記録媒体および外装部材
WO2023002719A1 (ja) 光記録媒体、身分証明書、カードおよび冊子
WO2023047676A1 (ja) 記録媒体、カードおよび冊子
WO2023281842A1 (ja) 感熱記録媒体、冊子およびカード
CN111278657B (zh) 热敏记录介质和外装构件
WO2023281843A1 (ja) 記録媒体、カードおよび冊子
US11364727B2 (en) Drawing and erasing apparatus and erasing method
WO2024090063A1 (ja) 描画装置、および描画物の形成方法
JP7322887B2 (ja) 描画方法および描画装置
WO2023119984A1 (ja) 表示媒体および積層体
EP4116105A1 (en) Recording medium and exterior memb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