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46319B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46319B
CN112346319B CN202010776755.6A CN202010776755A CN112346319B CN 112346319 B CN112346319 B CN 112346319B CN 202010776755 A CN202010776755 A CN 202010776755A CN 112346319 B CN112346319 B CN 1123463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body
forming member
nip forming
nip
f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767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46319A (zh
Inventor
藤原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936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7745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46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6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463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63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图像在轴向两端部的定影不良发生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包括以环状能旋转的方式来设置的第一旋转体,和被设置为能够旋转,并被构成为能够采取对第一旋转体加压的加压姿势和非加压姿势的两个姿势的第二旋转体(31)。另外,定影装置还包括通过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31)抵接,并在与第二旋转体(31)的之间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和被设置在第一旋转体的两端并限制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轨道的限制部件(28),以及被配置在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的至少一方里的热源(25)。然后,当第二旋转体(31)为加压姿势时,夹持部形成部件(26)相对于限制部件以非接触来保持。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的定影装置具有以环状可旋转的方式来设置的第一旋转体、被构成为能够采取对第一旋转体加压的加压姿势和非加压姿势等两个姿势的第二旋转体、通过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抵接并与第二旋转体之间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被设置在第一旋转体的两端来限制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轨道的限制部件,以及被配置在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的至少一方里的热源,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上述定影装置,记载的是具有被配置在作为第一旋转体的定影带的旋转轴方向两端并限制定影带的旋转轨道的导向部件,并具有作为保持夹持部件的限制部件的法兰。在各法兰中分别形成有开口部,将夹持部形成部件的长边方向一端插入到配置在一端侧的法兰的开口部,并将夹持部形成部件的长边方向另一端插入到配置在另一端侧的法兰的开口部,来固定夹持部形成部件。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有可能在图像的旋转轴方向两端部分里产生定影不良。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7475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其以环状能旋转的方式来设置;第二旋转体,其被设置为能够旋转,并被构成为能够采取对所述第一旋转体加压的加压姿势和非加压姿势的两个姿势;夹持部形成部件,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抵接,并在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之间形成夹持部;限制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两端并限制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轨道,和热源,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的至少一方里,当所述第二旋转体为加压姿势时,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相对于所述限制部件以非接触来保持。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图像在轴向两端部的定影不良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打印机的概要构成图。
图2所示是定影装置的概要说明图。
图3所示是带保持部件、夹持部形成部件和加强部件的立体图。
图4的(a)、(b)所示是图3的点划线部位的概要剖面立体图。
图5所示是带保持部件28附近的概要纵向剖面图。
图6所示是加强部件和夹持部形成部件的概要图。
图7的(a)所示是加压辊为加压姿势时的夹持部形成部件和带保持部件的位置关系图,(b)所示是加压辊为非加压姿势时的夹持部形成部件和带保持部件的位置关系图。
图8所示是使得夹持部形成部件的夹持部形成面向下地来对垂直方向倾斜规定角度θ时的说明图。
图9所示是没有误安装防止机构的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适用本发明的包括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来对电子照相方式的彩色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1”)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打印机的概要构成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是串列型彩色打印机。
在位于打印机主体上方的罐收容部101中,自由装卸(自由更换)地设置有对应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四个调色剂罐102Y、102M、102C、102K。
在罐收容部101的下方配设有中间转印单元85。对应于各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成像部4Y、4M、4C、4K以与中间转印单元85的中间转印带78相向而对的方式被并列设置。在各成像部4Y、4M、4C、4K中分别配设有感光鼓5Y、5M、5C、5K。另外,在各感光鼓5Y、5M、5C、5K的周围分别配设有充电部75、显影部76、清洁部77、除电部(未图示)等。然后,在各感光鼓5Y、5M、5C、5K上进行造像处理(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清洁工序)后,就在各感光鼓5Y、5M、5C、5K上形成了各色的图像。
感光鼓5Y、5M、5C、5K通过驱动马达在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被旋转驱动。然后,在充电部75的位置处,感光鼓5Y、5M、5C、5K的表面被均匀充电(即充电工序)。之后,感光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来自于曝光部3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并通过该位置处的曝光扫描来形成与各色对应的静电潜像(即曝光工序)。之后,感光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显影部76相向而对的位置,并在该位置处,静电潜像得到显影后形成了各色的调色剂像(即显影工序)。之后,感光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及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相向而对的位置,并在该位置处将感光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即一次转印工序)。这时,在感光鼓5Y、5M、5C、5K上还残存有微量的未转印调色剂。之后,感光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相向而对的位置,并在该位置通过清洁部77的清洁刮板来机械地回收残存在感光鼓5Y、5M、5C、5K上残存的未转印调色剂(即清洁工序)。最后,感光鼓5Y、5M、5C、5K的表面到达与除电部相向而对的位置,并在该位置处除去感光鼓5Y、5M、5C、5K上的剩余电位。
如此,就完成了在感光鼓5Y、5M、5C、5K上进行的一系列造像处理。然后,将经过显影工序而形成在各感光鼓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如此,就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了彩色图像。
这里,中间转印单元85是由中间转印带78、4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二次转印支撑辊82、清洁支撑辊83、张紧辊84、中间转印清洁部80等构成的。
中间转印带78由3个辊82-84来张紧架设和支承,同时还通过1个辊82的回转驱动在图1中的箭头方向上做环绕移动。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分别和感光鼓5Y、5M、5C、5K将中间转印带78夹在其间后形成了一次转印夹持部。
在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中施加有与调色剂的极性为相反极性的转印偏压。然后,中间转印带78在箭头方向上移动,并依次通过各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这样,感光鼓5Y、5M、5C、5K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就重叠到中间转印带78上被一次转印了。之后,重叠并转印有各色的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相向而对的位置。在该位置中,二次转印支撑辊82和二次转印辊89将中间转印带78夹入其间后形成了二次转印夹持部。
然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上的四色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搬送到该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位置里的记录媒介P上。这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还残存有没有被转印到记录媒介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之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的位置。在该位置处,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调色剂被回收。如此,就完成了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的一系列的转印处理。这里,被输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位置里的记录介质P是从配设在打印机1下方的供纸部12经过供纸辊97或对位辊对98等来输送的。
在供纸部12中多页重叠地收纳有作为转印纸等的记录媒介P。然后,当供纸辊97在图1的反时针方向上被旋转驱动时,最上面的记录介质P就朝着对位辊对98的辊间来进纸。被搬送到对位辊对98里的记录介质P在停止了回转驱动的对位辊对98的辊夹持的位置处一旦停止。然后,与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进行时机对应后,对位辊对98被回转驱动,而记录介质P则朝着二次转印夹持被搬送。如此,就在记录媒介P上转印了所需要的彩色图像。之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位置处,转印有彩色图像的记录介质P被搬送到定影装置20的位置里。
然后,在该位置,通过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的热和压力,转印在表面上的彩色图像就被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了。之后,记录介质P经过排纸辊对99的辊间来朝着装置外排出。通过排纸辊对99被排出到装置外的记录媒介P作为输出图像被依次堆垛到堆垛部100上。如此,就完成了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
接着,通过图2来详细说明被设置在打印机1里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和动作。
图2所示是定影装置20的概要说明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的构成包括第一旋转体即作为带部件的定影带21、夹持部形成部件26、作为导热部件的热移动辅助部件27、加热部件22、加强部件23、加热管25(热源)、第二旋转体即作为加压旋转体的加压辊31、温度传感器、接触分离构成50等。
定影带21是薄的具有可挠性的环状带,在图2中的箭头方向(反时针方向)上旋转(行走)。定影带21从内周面一侧开始,依次层叠有基材层、弹性层和脱模层,并且其全体的厚度被设定在1mm以下。
定影带21的基材层的层厚为30~100μm,由镍、不锈钢等的金属材料或聚酰亚胺等的树脂材料形成。定影带21的弹性层的层厚为100~300μm,由硅橡胶、发泡性硅橡胶、氟素橡胶等的橡胶材料形成。通过设置弹性层,夹持部中的定影带21表面的微小凹凸就不会形成,热量就会均匀传递到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T里,橘皮图像的发生就得到了抑制。
定影带21的脱模层的层厚为10~50μm,由PFA(四氟乙烯与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酸的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PES(聚醚砜)等的材料形成。通过设置脱模层,就确保了对调色剂(调色剂像T)的脱模性(剥离性)。另外,定影带21的直径被设定为15~120mm。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带21的内径被设定为30mm左右。
另外,在定影带21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插入有作为限制部件的带保持部件28(图3)的导向部件28a,定影带21一边通过导向部件28a被导向(限制旋转轨道)一边被保持为可以旋转。
另外,在夹持部的位置处与定影带21的外周面抵接的加压辊31的直径为30~40mm左右,是在中空构造的芯棒32上形成有弹性层33的。加压辊31的弹性层33是由硅橡胶、发泡性硅橡胶或氟素橡胶等的材料来形成的。还有,在弹性层33的表层也能够设置由PFA、PTFE等构成的薄的脱模层。加压辊31与定影带21压接,并在双方的构件之间形成所需的夹持部。
夹持部形成部件26由液晶聚合物等耐热树脂材料等构成。通过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和定影带21之间设置硅橡胶或氟橡胶等的弹性部件,在夹持部中,带表面会追随记录介质P表面的微小凹凸,在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T上均匀地传热,具有防止柚子皮图像的效果。
夹持部形成部件26中朝向加压辊31一侧的面形成为沿着加压辊31的曲率的凹状的截面形状。由此,由于记录介质P沿着加压辊31的曲率从夹持部送出,因此能够抑制定影工序后的记录介质P被定影带21吸附而不分离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图2中,将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凹状,但也可以将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形状形成为平面状,或是从平面开始连续地变化为凹形状。通过将夹持部形状设为任意的形状,在夹持部的形状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图像面为大致平行的情况下,具有防止在记录介质上产生褶皱的效果。
另外,通过接近凹状的截面形状,定影带21与记录介质的密接性变高,定影性就得以提高。更进一步地,由于夹持部出口一侧的定影带21的曲率增大,所以就能够使得由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容易地从定影带21分离。
热移动辅助部件27由导热率比夹持部形成部件26高的部件构成,并被设置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和定影带21之间。由此,在定影带21上产生温度偏差时,通过热移动辅助部件27产生热移动来降低温度偏差。由此,能够抑制夹持部中的定影带21的温度偏差。由此,能够抑制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热移动辅助部件27被固定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上,并覆盖夹持部形成部件26与定影带21内周面相向而对的面。
另外,作为热移动辅助部件27,优选金属,特别优选导热率高的铜、铝或银这样的部件。铝由于成本、加工性优异,因此特别优选。通过金属构成的热移动辅助部件,能够获得加强夹持部形成部件的强度的效果。
另外,由于热移动辅助部件27与定影带21滑动移动,因此作为转矩降低或定影带21的磨损对策,也可以在表面涂敷PTFE等滑动移动性好的部件。
加热部件22是壁厚为0.2mm以下的管状部件。作为加热部件22的材料,可以使用铝、铁、不锈钢等金属传热体(具有导热性的金属)。通过将加热部件22的壁厚设定在0.2mm以下,能够提高定影带21(加热部件22)的加热效率。
加热部件22在夹持部以外的位置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接近或接触地形成,并在夹持部的位置中在内部形成为凹状的同时,设置了形成有开口部的凹部。
在此,常温时的定影带21与加热部件22的间隙A(即,除了夹持部以外的位置的间隙)优选为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mm(0mm<A≤1mm)。由此,就在抑制加热部件22和定影带21的滑动接触面积增大而使得定影带21的磨耗加速的问题的同时,能够抑制加热部件22和定影带21分开过度而导致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降低的问题。
更进一步地,通过将加热部件22靠近定影带21来设置,由于具有可挠性的定影带21的圆形姿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维持,所以就能够降低定影带21的变成导致的劣化或破损。
另外,为了降低加热部件22和定影带21的滑动移动阻力,也可以由摩擦系数低的材料来形成加热部件22的滑动接触面,或者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21a上形成由含氟的材料构成的表面层。另外,在图2中,加热部件2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圆形,但是加热部件22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多边形。
另外,在另行准备将来自热源的热均匀地传递到定影带21且确保驱动时的定影带21的行进稳定性的机构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具有加热部件22来构成直接加热带的方式的定影器。这种情况下,由于作为定影器整体的热容量中的加热部件22的热容量被排除,因此具有能够构成升温性能、节能性能更为优异的定影装置20的优点。
加热部件22的长边方向两端被固定支持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上。然后,加热部件22被作为热源的加热管25的辐射热(辐射光)加热后,来加热定影带21。即,加热部件22被加热管25(加热机构)直接加热,定影带21通过加热部件22被加热管25间接地加热。
还有,加热管25的输出控制是根据与定影带21的表面相向而对的热电堆或热敏电阻等的温度传感器对带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的。
另外,通过这样的加热管25的输出控制,就能够将定影带21的温度(定影温度)设定在所希望的温度里。这样,定影装置20因为不仅是定影带21的一部分被局部加热,而是通过加热部件22使得定影带21在圆周方向上几乎整体地被加热,所以即使是装置高速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加热定影带21,并抑制定影不良的发生。
另外,在图2中,作为加热管25的例子使用卤素发热管,但热源的种类并不限定于卤素发热管,例如也可以是具有感应加热方式的热源的定影装置。
另外,加强部件23用于加强形成夹持部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被固定设置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一侧。加强部件23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被形成为与夹持部形成部件26相同,其长边方向两端被固定支承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上。然后,通过加强部件23经由夹持部形成部件26及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的抵接,就抑制了在夹持部中夹持部形成部件26受到加压辊31的加压力而较大变形的问题。
还有,加强部件23为了满足上述功能,以不锈钢或铁等的机械强度高的金属材料来形成为好。
另外,当加热管25是利用卤素发热管等的辐射热来加热的方式的热源时,也可以在加强部件23中与加热管25相向而对的面的一部分或全部上设置绝热部件,或实施BA处理或镜面研磨处理。由于从加热管25朝向加强部件23的辐射热(加热加强部件23的热)被用于加热部件22的加热,因此定影带21(加热部件22)的加热效率进一步提高。
在加压辊31中设置有与驱动机构的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加压辊31在图2中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上被旋转驱动。另外,加压辊31的长边方向两端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借助于轴承被支承为旋转自如。还有,在加压辊31的内部也可以设置卤素发热管等的热源。
另外,在用发泡性硅酮橡胶等海绵状的材料形成加压辊31的弹性层33的情况下,因为能够减少作用于夹持部的加压力,所以就能够减轻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中产生的挠曲。更进一步地,由于加压辊31的绝热性得到提高,定影带21的热不容易移动到加压辊31的一侧,所以就提高了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
另外,在图2中,虽然定影带21的直径与加压辊31的直径相同,但也可以是定影带21的直径小于加压辊31的直径。这时,由于夹持部中的定影带21的曲率大于加压辊31的曲率,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就容易从定影带21分离。
另外,定影带21的直径也可以形成为大于加压辊31的直径,无论定影带21的直径和加压辊31的直径怎样,加压辊31的加压力都是不会作用到加热部件22上的。
更进一步地,定影装置20中还设有使加压辊31与定影带21接触和分离的接触分离机构50。详细地说,接触分离机构50由加压杆51、偏心凸轮52、加压弹簧53等构成。
加压杆51以设在一端侧的支承轴51a为中心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上。加压杆51的中央部与加压辊31的轴承抵接。加压辊31的轴承被可移动地保持在形成于侧板上的长孔中。
另外,加压弹簧53与加压杆51的另一端侧相连,并进一步在加压弹簧53的保持板上与偏心凸轮52卡合。偏心凸轮52是通过驱动电动机可旋转的构成。
通过这样的构成,通过偏心凸轮52的旋转,加压杆51以支承轴51a为中心旋转,使得加压辊31在图2的虚线箭头方向上移动。即,在通常的定影工序时,偏心凸轮52的旋转方向的姿势为图2的状态,加压辊31成为对定影带21加压的加压姿势,形成所希望的夹持部。
相对于此,在通常的定影工序以外的时候(卡纸处理时或待机时等),偏心凸轮52的旋转方向的姿势从图2的状态旋转180度,加压辊31变成从定影带21脱离(或者对定影带21进行减压)的非加压姿势。
以下,对于如上构成的定影装置20的通常时的动作进行简单的说明。当打印机1的电源开关被开启时,在电力被供给到加热管25里的同时,加压辊31沿图2中的箭头方向的转动驱动也开始了。由此,通过和加压辊31之间的摩擦力,定影带21也在图2中的箭头方向上从动(旋转)。
然后,从供纸部12来供给记录介质P,并在二次转印辊89的位置处,未定影的彩色图像被载置(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载置有未定影图像(调色剂像T)的记录介质P一边由导向板引导一边在图2的箭头Y10方向上被搬送,并被送入处于压接状态的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夹持部中。
然后,通过由加热部件22(加热管25)加热的定影带21的加热,以及由加强部件23来增强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和加压辊31的按压力,调色剂像T就被定影到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了。之后,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朝着箭头Y11方向被搬送。
图3所示是带保持部件28、夹持部形成部件26和加强部件23的立体图,图4所示是图3的点划线A部位的概要剖面立体图。图4的(a)所示是没有组装定影带21时的状态,图4的(b)所示是组装了定影带21时的状态。
配设在定影带21的宽度方向两端里的带保持部件28具有相同的形状。带保持部件28具有被安装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上的安装部28b和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的一端相向而对的导向部28a。
导向部28a是加压辊一侧被切除的大致圆筒形状。导向部28a具有与定影带21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径,并具有从定影带21的两端向内侧进入规定量的长度。换句话说就是,导向部28a作为圆周导向凸部,通过插入定影带21的端部并滑动移动,来限制定影带21的摇动轨迹,将定影带21的截面形状维持为圆形状。
另外,在带保持部件28中设有比导向部28a还要向外侧伸出,并且是加压辊一侧为直线状而其他部位为大致圆筒形状的法兰部28c。在安装部28b与法兰部28c的内侧对应的部位中设有贯通孔28e,加强部件23及加热管25贯穿该贯通孔28e,被安装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上。
另外,在法兰部28c和导向部28a之间,转动自如地保持有用于保护定影带21的端部的滑动环29。滑动环29与定影带21的端部相向而对,并在定影带21上产生轴向的偏移时,防止定影带21的端部与法兰部28c的端面直接抵接。滑动环29在定影带21的端部接触时与定影带21带动旋转,并抑制端部的磨耗或破损。另外,比起法兰部28c来,滑动环29也可以由与定影带21的摩擦系数为小的材料来构成,并且是在与定影带21的端部接触时不伴随旋转的构成。即使这样的构成,也能够抑制定影带21的端部的磨耗或破损。
另外,在贯通孔28e的加压辊一侧的内周面(也是法兰部28c的内周面)中,设有用于抑制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误安装的误安装防止突起28d。
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轴向两端中,设置有被保持在带保持部件上的保持部126。在一端侧的保持部126的端部中,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短边方向的中央形成有误安装防止槽126a。另一方面,在另一端侧的保持部126的端部中没有设置误安装防止槽126a。采用这种构成,如果搞错了夹持部形成部件的轴向一端和另一端,而想插入带保持部件的贯通孔28e时,就会碰到误安装防止突起28d而不能插入。另一方面,在夹持部形成部件的轴向一端和另一端是正确的情况下,误安装防止突起28d会进入误安装防止槽126a,夹持部形成部件的两端分别插入带保持部件的贯通孔28e中。由此,夹持部形成部件的误组装就得以防止了。
在本实施方式中,误安装防止槽126a的短边方向长度与误安装防止突起28d的短边方向长度相比为足够长,在夹持部形成部件组装后,误安装防止突起28d和误安装防止槽126a是不接触的。
图5所示是带保持部件28附近的概略纵向剖面图。
如图5所示,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保持部126是在具有间隙α的情况下被插入到带保持部件28的贯通孔28e里的。由此,夹持部形成部件26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厚度方向(也称为加压辊的加压方向)上在间隙α的范围内可以移动地被保持在带保持部件28上。
图6所示是加强部件23和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概略图。
如图6所示,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与加强部件23相向而对的面上,由在长边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排列设置的多个突起部26a所构成的突起群在短边方向(纸面的垂直方向)上配置有2列。
在加强部件23的与夹持部形成部件26相向而对的相向而对的面上,在长边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安装有两个用于将夹持部形成部件26在长边方向上定位的定位部件123a、123b。在各定位部件123a、123b中形成有突起部26a所贯通的定位孔124a、124b。
图中左侧的定位部件123a是定位的主要基准,定位孔124a的形状与突起部26a外形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图中右侧的定位部件123b是定位的从属基准,定位孔124b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比突起部26a的长边方向长度要长。
通过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多个突起部26a之一贯通一侧的定位部件123a的定位孔124a,并且另一个贯通另一侧的定位部件123b的定位孔124b,夹持部形成部件26就在长边方向、短边方向上被定位到加强部件23上了。另外,加压辊31的加压时,通过多个的突起部26a和加强部件23的抵碰,夹持部形成部件26就在加压辊31的加压方向(也是夹持部形成部件的厚度方向)上被定位了。
这样,通过夹持部形成部件26在长边方向、短边方向上被定位,就能够防止进入夹持部形成部件的误安装防止槽126a的带保持部件28的误安装防止突起28d与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接触了。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26在厚度方向上的规定范围(间隙d)中被保持为能够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夹持部形成部件26最大限度地在离开加强部件23的方向上移动,也是突起部26a不会从定位孔脱出的尺寸关系。具体来说就是,满足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可移动量(间隙α)<突起部对定位孔的嵌入量(图中β)的关系。
图7的(a)所示是加压辊31为加压姿势时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保持部126)和带保持部件28(贯通孔28e的内周面)的位置关系图,图7的(b)所示是加压辊31为非加压姿势时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保持部126)和带保持部件28(贯通孔28e的内周面)的位置关系图。
如图7的(a)所示,在预热时或定影动作时等的加压辊31以加压姿势来形成夹持部的状态下,夹持部形成部件26经由定影带21、热移动辅助部件27而从加压辊31受到图中箭头方向上的负荷。其结果,夹持部形成部件26通过加压辊31向加强部件23一侧被压入,并且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突起部26a(参照图6)与加强部件23抵碰,通过作为移动限制部件的加强部件23,夹持部形成部件26在于加压辊一侧的相反一侧上的移动就得到了限制。由此,在加压辊31处于加压姿势时,夹持部形成部件26被加强部件23和加压辊31夹入并保持,即被加强部件23和加压辊31夹持。
从图7的(a)可知,夹持部形成部件26通过被加压辊31压入到加强部件23一侧,保持部126就从带保持部件28的贯通孔28e的内周面离开(参照图中的间隙α)了。由此,在预热时或定影动作时,夹持部形成部件26与带保持部件28变为非接触。
预热时或定影动作时,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与带保持部件28接触的构成中,夹持部形成部件26所蓄的热向带保持部件28移动,并可能导致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长边方向端部的温度低于中央部。其结果是,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可能产生定影不良。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和定影带21之间设置有辅助长边方向的热移动的热移动辅助部件27。其结果是,定影带21的端部的热容易通过热移动辅助部件27向带保持部件28移动,定影带的端部的温度就容易降低。其结果是,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容易产生定影不良。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预热时或定影动作时,夹持部形成部件26相对于带保持部件28以非接触的状态来被加强部件23和加压辊31夹持。由此,能够防止夹持部形成部件26所蓄的热向带保持部件28的移动,并能够抑制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长边方向两端部的温度下降。由此,能够抑制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定影不良。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和定影带21之间配置了热移动辅助部件27的构成中,能够有效地抑制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定影不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是由金属来构成固定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上的热移动辅助部件27的。如此,通过由金属来构成热移动辅助部件27,除了辅助定影带21的宽度方向的热移动来使得定影带的宽度方向的温度均匀的原来的功能之外,还能够加强夹持部形成部件26。如此,由于夹持部形成部件26被热移动辅助部件27加强,对于加压辊31的负荷就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
另一方面,如图7的(b)所示,卡纸处理等时,在加压辊31未以非加压姿势没有形成夹持部的状态下,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加压辊31和加强部件23的夹持消失,夹持部形成部件26在加压辊的加压方向(夹持部形成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可以移动地被带保持部件28和加强部件23保持。
如此,当加压辊31处于非加压姿势时,夹持部形成部件26如图中箭头所示向加压辊一侧移动时,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保持部126与带保持部件的贯通孔28e的内周面抵碰而使移动得到限制。由此,能够防止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突起部26a(参照图6)从加强部件的定位孔124a、124b(参照图6)脱出,并防止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热移动辅助部件27固定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上,所以在加压辊31处于非加压姿势时,还能够防止热移动辅助部件从装置脱落。
图8所示是夹持部形成部件的夹持部形成面朝向下方、对于垂直方向倾斜规定角度θ时的说明图。
在图8所示的构成中,加压辊31处于非加压姿态时,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自重向加压辊31一侧作用。其结果是,加压辊处于非加压姿态时,夹持部形成部件26因自重而向加压辊一侧(离开加强部件23的方向)移动。特别是,在将金属构成的热移动辅助部件27固定到夹持部形成部件26上的构成中,在图8所示的构成中,由于热转移辅助部件27的自重的影响进一步增加,所以夹持部形成部件26就容易向加压辊一侧移动。
如此,加压辊处于非加压姿态时,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因自重而向加压辊一侧(离开加强部件23的方向)移动的构成中,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构成有效地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带保持部件28的一部分的贯通孔28e的内周面,是从加压辊一侧与夹持部形成部件26(保持部126)相向而对地构成,并且是限制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加压辊一侧的移动的构成。
如此,当加压辊为非加压姿势时,因自重而向加压辊一侧移动来的夹持部形成部件26(保持部126)通过与带保持部件28(贯通孔28e的内周面)抵碰而限制自重的移动,就能够切实地防止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脱落。
另外,在上述中,是在带保持部件28的贯通孔28e的内周面设置误安装防止突起28d,并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端部设置误安装防止槽126a,来防止夹持部形成部件的误安装的,但如图9所示,也可以是不设置误安装防止突起28d及误安装防止槽126a的构成。
以上的说明只是一例,下面的各种方式都具有特有的效果。
(方式1)
一种定影装置20,其包括:定影带21等的第一旋转体,其以环状能旋转的方式来设置;加压辊31等的第二旋转体,其被设置为能够旋转,并被构成为能够采取对第一旋转体加压的加压姿势和非加压姿势的两个姿势;夹持部形成部件26,其通过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抵接,并在与第二旋转体的之间形成夹持部;带保持部件28等的限制部件,其被设置在第一旋转体的两端并限制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轨道,和加热管25等的热源,其被配置在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的至少一方里,当第二旋转体为加压姿势时,夹持部形成部件26相对于限制部件以非接触来保持。
在专利文献1中,夹持部形成部件的长边方向两端被固定在限制部件上,在定影动作时,夹持部形成部件的两端与限制部件接触。因此,在定影动作时,夹持部形成部件所积蓄的热从夹持部形成部件的长边方向各端部分别向限制部件移动,并可能导致夹持部形成部件的两端部的温度低于中央部。其结果是,有可能在图像的轴向两端部产生定影不良。
相对于此,在方式1中,在第二旋转体对第一旋转体加压的加压姿势时,夹持部形成部件相对于限制部件以非接触的方式来保持。由此,在定影动作时,能够抑制夹持部形成部件所蓄的热向限制部件的移动,并能够抑制夹持部形成部件的长边方向两端部的温度下降。由此,即使在通过夹持部的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轴向两端部也能够赋予足够的热,从而能够抑制图像的两端部的定影不良。
(方式2)
在方式1中,夹持部形成部件26相对于带保持部件28等的限制部件被构成为在规定范围内能够移动,并具有限制夹持部形成部件26在加压辊31等的第二旋转体对定影带21等的第一旋转体的加压方向的移动的加强部件23等的移动限制部件,当第二旋转体为加压姿势时,夹持部形成部件相对于限制部件以接触的状态被移动限制部件和第二旋转体部件夹持。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在加压辊31等的第二旋转体处于加压姿势时,能够将夹持部形成部件26和带保持部件28等的限制部件保持为非接触的状态。
(方式3)
在方式2中,当加压辊31等的第二旋转体为非加压姿势时,夹持部形成部件26通过带保持部件28等的限制部件和加强部件23等的移动限制部件,在规定范围内被保持为能够移动。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在第二旋转体处于非加压姿势时,能够防止夹持部形成部件26从装置脱落。
(方式4)
在方式3中,夹持部形成部件26被构成为通过自重向加压辊31等的第二旋转体的方向移动,并通过与带保持部件28等的限制部件接触来限制自重引起的移动。
由此,如使用图8说明的那样,自重引起的夹持部形成部件的移动被带保持部件28等的限制部件限制,从而能够防止因夹持部形成部件的自重引起的从装置的脱落。
(方式5)
在方式1至4中的任一个中,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和定影带21等的第一旋转体之间设置有导热性比夹持部形成部件26高的热移动辅助部件27等的导热部件。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能够通过热移动辅助部件27等的导热部件来促进定影带等的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轴方向上的热移动,从而能够使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轴方向的温度分布均匀化。
另外,在设置有导热部件的构成中,如实施方式说明的,当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轴向端部的温度下降时,第一旋转体的轴向端部的热量容易通过导热部件向夹持部形成部件移动,第一旋转体的轴向端部的温度容易降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轴向端部的定影不良就容易发生。但是,在本方式中,因为能够抑制夹持部形成部件26的轴向端部的温度下降,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轴向端部发生的的定影不良。
(方式6)
在方式5中,热移动辅助部件27等的导热部件被固定在夹持部形成部件26上。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能够防止热移动辅助部件27等的导热部件从装置脱落。
(方式7)
在方式5或6中,热移动辅助部件27等的导热部件为金属。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能够利用热移动辅助部件来加强夹持部形成部件26。
(方式8)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使用调色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机构,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的定影机构,作为定影机构,使用方式1至7中任一项的定影装置。
由此,能够形成图像在宽度方向端部的定影不良被抑制的良好的图像。

Claims (8)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旋转体,其以环状能旋转的方式来设置;
第二旋转体,其被设置为能够旋转,并被构成为能够采取对所述第一旋转体加压的加压姿势和非加压姿势的两个姿势;
夹持部形成部件,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抵接,并在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之间形成夹持部;
限制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两端并限制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轨道,和
热源,其加热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的至少一方,
当所述第二旋转体为加压姿势时,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相对于所述限制部件以非接触来保持,
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被构成为通过自重向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方向移动,并通过与所述限制部件接触来限制所述自重引起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相对于所述限制部件被构成为在规定范围内能够移动,并具有限制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对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加压方向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件,
当所述第二旋转体为所述加压姿势时,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相对于所述限制部件以接触的状态被所述移动限制部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体部件夹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二旋转体为所述非加压姿势时,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通过所述限制部件和所述移动限制部件,在规定范围内被保持为能够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和所述第一旋转体之间设置有导热性比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高的导热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被固定在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为金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为金属。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调色剂图像形成机构,其使用调色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和
定影机构,其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作为定影机构,使用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2010776755.6A 2019-08-06 2020-08-05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23463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4479 2019-08-06
JP2019144479 2019-08-06
JP2019-193690 2019-10-24
JP2019193690A JP7377453B2 (ja) 2019-08-06 2019-10-24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46319A CN112346319A (zh) 2021-02-09
CN112346319B true CN112346319B (zh) 2023-05-23

Family

ID=74357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76755.6A Active CN112346319B (zh) 2019-08-06 2020-08-05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996596B2 (zh)
CN (1) CN11234631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16421A (ja) * 2004-03-29 2005-11-10 Canon Inc 定着装置
CN102467045A (zh) * 2010-11-12 2012-05-2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118488A (ja) * 2010-11-12 2012-06-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4473A (ja) * 2012-02-09 2013-08-2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83888A (ja) * 2012-02-09 2017-05-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450293A (zh) * 2016-06-01 2017-12-08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导向构件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00732A (ja) 2004-04-08 2005-10-27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922B2 (ja) * 2009-09-28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0B2 (ja) 2010-12-14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28504B2 (ja) * 2012-10-04 2016-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5039B2 (ja) 2014-07-10 2018-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74029B2 (ja) * 2014-12-25 2019-0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62392A (ja) 2015-09-25 2017-03-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526267B (zh) * 2016-06-20 2021-06-22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及其间隙宽度的调节方法、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227865A (ja) * 2016-06-20 2017-12-28 株式会社東芝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897293B2 (ja) * 2017-05-11 2021-06-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19352B2 (ja) * 2017-06-12 2021-08-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16421A (ja) * 2004-03-29 2005-11-10 Canon Inc 定着装置
CN102467045A (zh) * 2010-11-12 2012-05-2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118488A (ja) * 2010-11-12 2012-06-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4473A (ja) * 2012-02-09 2013-08-2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83888A (ja) * 2012-02-09 2017-05-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450293A (zh) * 2016-06-01 2017-12-08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导向构件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46319A (zh) 2021-02-09
US20210041814A1 (en) 2021-02-11
US10996596B2 (en) 2021-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6995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503197B1 (ko) 정착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538174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7631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241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177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147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00150569A1 (en) Fixing device
JP2014056154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45633A (ja)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18749A (ja) 定着装置
CN112346319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298379B2 (ja) 駆動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08159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78533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0347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446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7745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46404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86288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2822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03467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46875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08186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55821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