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1086A -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1086A
CN112331086A CN202011383728.9A CN202011383728A CN112331086A CN 112331086 A CN112331086 A CN 112331086A CN 202011383728 A CN202011383728 A CN 202011383728A CN 112331086 A CN112331086 A CN 1123310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module
light
sub
photosensitiv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8372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1086B (zh
Inventor
王君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8372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310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31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1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10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10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通孔和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孔的第一支撑部;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包括驱动机构;补光模组,补光模组包括补光源和柔性电路板;连接部,连接部连接感光元件与补光模组;第一显示区包括显示阶段和感光阶段,在显示阶段,补光模组与感光元件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此时补光源发出的光对第一显示区进行补光,使第一显示区能够实现显示功能,从而实现全面屏的设计;在感光阶段,补光模组与感光元件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交叠,因此补光模组不会对感光元件的感光性能产生影响,有利于提升感光元件的感光性能。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以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用户对于高屏占比的需求,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的显示面板成为显示装置的发展趋势。但为了满足拍照等功能,显示装置中需要一些功能器件,如摄像头、光线传感器等。为了实现全面屏的需求,需要将感光器件集成到显示面板的下方。
目前相关技术中,常见的设计包括水滴屏、刘海屏、升降式摄像头、侧滑式摄像头、滑盖全面屏。但水滴屏和刘海屏的设计,需要在显示面板上挖孔,用于放置摄像头,该区域无法正常显示,无法真正实现全面屏的设计。而升降式摄像头、侧滑式摄像头、滑盖全面屏虽然可以实现全面屏的设计,但需要额外增加模组设备,不但会提升制造成本,而且会影响到显示装置的体积和质量。因此,如何实现全面屏设计仍是本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以及一种显示装置。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通孔和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支撑部,沿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背光模组;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感光元件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感光元件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
补光模组,所述补光模组包括补光源和柔性电路板,所述补光源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远离所述感光元件的一侧,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补光模组;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显示阶段和感光阶段,在所述显示阶段,所述补光模组与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在所述感光阶段,所述补光模组与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应用方法,应用于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在所述感光阶段切换至所述显示阶段时,所述感光元件带动所述连接部,将所述补光模组拉至所述补光模组与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在所述显示阶段切换至所述感光阶段时,所述驱动机构将所述感光元件推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感光元件和/或所述连接部推动所述补光模组,所述补光模组与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以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中,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区,在显示阶段,第一显示区可以发挥显示功能,从而实现全面屏的设计;在感光阶段,第一显示区可以发挥感光功能。显示模组还包括感光元件、补光模组以及连接感光元件和补光模组的连接部,补光模组包括补光源。在显示阶段,补光模组与感光元件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此时补光源发出的光对第一显示区进行补光,使第一显示区能够实现显示功能,从而实现全面屏的设计;在感光阶段,补光模组与感光元件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交叠,因此补光模组不会对感光元件的感光性能产生影响,有利于提升感光元件的感光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俯视图;
图3(a)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显示阶段的一种BB’截面图;
图3(b)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感光阶段的一种BB’截面图;
图4(a)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显示阶段的另一种BB’截面图;
图4(b)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感光阶段的另一种BB’截面图;
图5(a)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感光元件和连接部在显示阶段的一种俯视图;
图5(b)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感光元件和连接部在感光阶段的一种俯视图;
图6(a)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连接部和补光模组在显示阶段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b)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连接部和补光模组在感光阶段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a)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显示阶段的另一种BB’截面图;
图7(b)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感光阶段的另一种BB’截面图;
图8(a)所示为图7(a)中Q的一种放大图;
图8(b)所示为图7(a)中Q的又一种放大图;
图9所示为图7(b)中W的一种放大图;
图10所示为当未在第一通孔中设置补光模组时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a)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补光模组和感光元件在显示阶段的一种俯视图;
图11(b)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补光模组和感光元件在显示阶段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11(c)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补光模组和感光元件在显示阶段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1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参照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模组的背光模组包括直入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其中,侧入式背光模组的背光源(图中未示出)设置在背光模组的侧面,背光源射出的光经过导光板(图中未示出)的导向,大部分光线向上出射,经过扩散片、增亮膜等光学膜片,最终传递至显示面板,从而实现显示。即使有部分光线从导光板的下方出射,也会被位于所述导光板下方的反射片向上反射。而为了实现全面屏的设计,感光元件被设置在显示面板靠近背光模组的一侧。如图1所示,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10’、背光模组20’和感光元件30’。由于通孔H’处缺少导光板(图中未示出)等部件,背光源的光传递到通孔H’的光线极少,因此在显示阶段,与常规显示区相比,通孔H’所对应的区域AA1’无法显示,因此无法达到全面屏的显示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以及显示装置。关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以及显示装置的实施例,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2、图3(a)和图3(b),其中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俯视图,图3(a)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显示阶段的一种BB’截面图,图3(b)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感光阶段的一种BB’截面图。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100,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二显示区AA2,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显示模组100还包括:
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显示面板10位于背光模组20出光面一侧;背光模组20包括第一通孔H和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孔H的第一支撑部210,沿垂直于背光模组20出光面的方向,第一通孔H贯穿背光模组20;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一通孔H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感光元件30,所述感光元件30在背光模组20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显示区AA1,感光元件30包括驱动机构310,驱动机构310位于感光元件30远离背光模组20的一侧;
补光模组40,补光模组40包括补光源410和柔性电路板420,补光源410位于柔性电路板420远离感光元件30的一侧,柔性电路板420与第一支撑部连接210;
连接部50,连接部50连接感光元件30与补光模组40;
第一显示区AA1包括显示阶段和感光阶段,在显示阶段,补光模组40与感光元件30在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在感光阶段,补光模组40与感光元件30在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不交叠。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仅示出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的一种位置关系,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还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10的其他位置,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此外,第一显示区AA1的形状及尺寸仅为示意,不代表实际的形状和尺寸。图3(a)和图3(b)中显示面板10、背光模组20以及感光元件30的位置关系仅为示意,实际的膜层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的膜层结构,本申请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图2、图3(a)和图3(b),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当显示模组100处于显示阶段时,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都处于显示状态,共同发挥显示功能,实现全面屏的显示效果,满足用户对于高屏占比的需求;当显示模组100处于感光阶段时,由于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因此外界光线可以透过第一显示区AA1传输至感光元件30,从而满足显示模组100感应光线的需求,实现例如拍照等功能。
具体而言,结合图2、图3(a)和图3(b),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包括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当显示模组处于显示阶段时,背光模组20中的背光源(图中未示出)为第二显示区AA2提供光源,满足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需求。此外,本发明在第一通孔H处设置有补光模组40,包括补光源410和柔性电路板420,通过柔性电路板420可以控制补光源410的开启和关闭。当显示模组100处于显示阶段,补光源410处于开启状态,此时,补光源410所发出的光线可以对第一显示区AA1进行补光,使第一显示区AA1在显示阶段能够实现显示功能,从而达到全面屏的显示效果。当显示模组100处于感光阶段,通过柔性电路板420控制补光源410关闭,避免补光源410发出的光对感光元件30的感光造成影响。
此外,本发明所提供的感光元件30包括驱动机构310,驱动机构310位于感光元件30远离背光模组20的一侧。同时,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还包括连接部50,连接部50连接感光元件30与补光模组40。同时,背光模组20包括第一支撑部210,柔性电路板420与第一支撑部210连接。可选的,柔性电路板420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与第一支撑部210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当显示模组100处于感光阶段时,驱动机构310推动感光元件30靠近显示面板10,通过感光元件30和/或连接部50推动补光模组40,由于柔性电路板420长度的限制,补光模组40与感光元件30在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不交叠,此时可以避免在感光阶段,补光模组40遮挡感光元件30,对感光元件30的感光性能造成影响。当显示模组100切换至显示阶段时,通过感光元件30带动连接部50,将补光模组40拉至补光源410的出光面朝向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补光源410的出光面可以与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平行,或者可以倾斜朝向第一通孔H中心的方向。此时补光源410发出的光可以向上入射至显示面板10,从而为第一显示区AA1补光,满足第一显示区AA1在显示阶段的光线需求。
当显示模组100处于显示阶段时,补光模组40与感光元件30在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可以理解的是,在显示阶段,补光模组40位于感光元件30与显示面板10之间,从而可以避免补光模组40的引入导致第一通孔H的体积的增加,进而增大第一显示区AA1的面积。同时,补光源410发出的光可以尽可能多地传输到第一显示区AA1的中心位置,可以避免第一显示区AA1中心区域亮度较低,周围区域亮度较高所造成的亮暗不均的问题,从而提升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图3(a)和图3(b),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100所包括的连接部50为可形变材料。可选的,连接部50可以为绳子或弹簧,也可以为其他可形变材料,本申请对比不进行限定。连接部50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与感光元件30和补光模组40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当连接部50为可形变材料时,由于在显示阶段,补光模组40与感光元件30在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因此,当显示模组100从显示阶段切换至感光阶段时,感光元件30在驱动机构310的推动下朝显示面板10方向移动,必然推动补光模组40。由于柔性电路板420的长度固定,因此如图3(b)所示,此时连接部50处于松弛状态,补光模组40与感光元件30在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不交叠,此时补光模组40不会遮挡感光元件30,因此不会对感光元件30的感光性能,例如拍照性能产生影响。当显示模组100从感光阶段切换至显示阶段时,感光元件30带动连接部50,连接部50从松弛状态被拉扯至紧绷状态,从而将补光模组40拉至补光模组40与感光元件30在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此时补光源410发出的光可以向上入射至显示面板10,从而为第一显示区AA1补光,满足第一显示区AA1在显示阶段的光线需求。
可选的,柔性电路板420可以采用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例如聚酰亚胺(PI)制成,使柔性电路板可以弯折至某一固定形状。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结合图2、图4(a)、图4(b)、图5(a)、图5(b)、图6(a)和图6(b),图4(a)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显示阶段的另一种BB’截面图,图4(b)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感光阶段的另一种BB’截面图,图5(a)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感光元件和连接部在显示阶段的一种俯视图,图5(b)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感光元件和连接部在感光阶段的一种俯视图,图6(a)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连接部和补光模组在显示阶段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b)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连接部和补光模组在感光阶段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5(a)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100,连接部50包括第一子连接部510,第二子连接部520和第三子连接部530,感光元件30包括外框320,第一子连接部510与外框320固定连接,第一子连接部510与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平行,第二子连接部520嵌套于第一子连接部510,第二子连接部520与第三子连接部530固定连接,第三子连接部530的中心线与第二子连接部520的中心线相交,第三子连接部530与补光模组4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4(a)、图4(b)、图5(a)、图5(b)、图6(a)和图6(b)中外框320、第一子连接部510,第二子连接部520和第三子连接部530的形状和尺寸仅为示意,不代表实际的形状和尺寸。第二子连接部520与第三子连接部530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子连接部510与感光元件30的外框320固定连接,第二子连接部520嵌套于第一子连接部510,因此第二子连接部520可以以第一子连接部510为轴转动。由于第三子连接部530与第二子连接部520固定连接,因此当第二子连接部520以第一子连接部510为轴转动时,会带动第三子连接部530转动。因此,当显示模组100从显示阶段切换至感光阶段,感光元件30在驱动结构310的推动下向显示面板10方向移动,感光元件30将带动连接部50推动补光模组40,此时在柔性电路板420的牵引下,第三子连接部530和第二子连接部520将以第一子连接部510为轴旋转,从而使补光模组40与感光元件30在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不交叠。当显示模组100从感光阶段切换至显示阶段,感光元件30朝远离显示面板10的方向移动,此时在感光元件30的带动下,连接部50牵动补光模组40运动,第三子连接部530和第二子连接部520将以第一子连接部510为轴旋转,将补光模组40拉至补光模组40与感光元件30在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从而为第一显示区AA1补光,满足第一显示区AA1在显示阶段对于光线的需求。
在本发明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4(a)、图4(b)、图5(a)、图5(b)、图6(a)和图6(b)。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100,第三子连接部530与补光源410在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可以理解的是,补光源410固定在柔性电路板420远离感光元件30的一侧。可选的,第三子连接部530可以与柔性电路板420连接,也可以与补光模组40的其他部件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子连接部530与柔性电路板420设有补光源410的一端固定连接,因此在显示模组100进行模式切换的时候,第三子连接部530的作用力可以更直接地作用于补光源410上,从而使补光源410的出光面状态发生变化。
可选的,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三子连接部530可以为不可形变的材料。当显示模组100处于显示阶段时,第三子连接部530可以支撑补光模组40。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2、图3(a)和图3(b)、。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100,在显示阶段,沿垂直于背光模组20出光面的方向上,补光模组40的厚度为D1,感光元件30与显示面板10间的间隙为D2,其中,D1<D2。
可以理解的是,补光模组40位于第一通孔H内,如果D1>D2,补光模组40无法放置在感光元件30与显示面板10之间,从而在显示阶段下无法实现补光效果。如果D1=D2,即补光模组正好位于感光元件30与显示面板10之间,此时,当显示模组100由显示阶段切换至感光阶段时,感光元件30无法向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移动,影响感光元件的感光性能。并且由于无法推动补光模组40,感光元件30的感光性能,例如拍照性能会受到补光模组40的影响。如果D1<D2,即当显示模组100处于显示阶段,补光模组40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与显示面板10之间存在间隙。当显示模组100由显示阶段切换至感光阶段时,感光元件30在驱动机构310的推动下,可以向显示面板10方向推进,并且补光模组40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间隙为补光模组40的旋转提供一定的空间。
现有设计中,感光元件30与显示面板10间的间隙D2通常大于0.25mm。可选的,补光源的厚度为0.1mm,柔性电路板的厚度为0.07mm。此时补光模组40的引入不会增加背光模组20的厚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2、图3(a)和图3(b)。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100,背光模组20包括背框220,背框220包括主体部221和延伸部222,主体部221与延伸部222的延伸方向相交;延伸部22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孔H内;位于第一通孔H内的延伸部222复用作第一支撑部210。
可以理解的是,背光模组20包括背框220,可选的,背框220可以为金属框,例如铁框,也可以为胶框,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背框220包括主体部221和延伸部222,主体部221与延伸部222的延伸方向相交,从而构成了容置空间,可以用于放置增亮膜、扩散片、导光板、反射片等部件。延伸部22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孔H内,作为第一通孔H的内壁,位于第一通孔H内的延伸部222复用作第一支撑部210,柔性电路板420与第一支撑部210,即延伸部222固定,如此可以避免额外引入第一支撑部210,避免使显示模组100结构更加复杂,从而减小显示模组100的生产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可选的,柔性电路板420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与延伸部222,即第一支撑部210固定,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固定,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图7(a)、图7(b)、图8(a)、图8(b)和图9,图7(a)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显示阶段的另一种BB’截面图,图7(b)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感光阶段的另一种BB’截面图,图8(a)所示为图7(a)中Q的一种放大图,图8(b)所示为图7(a)中Q的又一种放大图,图9所示为图7(b)中W的一种放大图。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100,显示模组100包括第二支撑部60,第二支撑部60包括第一子支撑部610和第二子支撑部620,第二子支撑部620与背光模组20连接,第一子支撑部610与第二子支撑部620固定连接,第一子支撑部610与补光源410在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需要说明的是,图7(a)、图7(b)、图8(a)、图8(b)和图9仅示出第二支撑部60的形状及尺寸仅为示意,不代表实际的形状和尺寸。此外图7(a)、图7(b)、图8(a)、图8(b)和图9仅示出第二子支撑部620与主体部221固定连接的情况,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子支撑部620还可以固定在背光模组20的其他位置,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此外,图7(a)、图7(b)、图8(a)、图8(b)和图9仅以连接部50为可形变材料为例,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50也可为不可形变材料,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可选的,第二子支撑部620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与背光模组20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另外,第一子支撑部610和第二子支撑部620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模组100从感光阶段切换至显示阶段时,补光模组40在连接部50的带动下移动,由于第一子支撑部610与补光源410在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因此第一子支撑部610可以对补光源410起到支撑的作用,此时第一子支撑部610与连接部50和/或感光元件30共同对补光模组40起支撑作用,使补光源410的出光面朝向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当显示模组100从感光阶段切换至显示阶段时,由于第一子支撑部610与补光模组40没有固定连接,因此不影响补光模组40的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3(a)、图7(a)、图7(b)、图8(a)、图8(b)、图9和图10,图10所示为当未在第一通孔中设置补光模组时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体现第一通孔H内的结构,图10仅示出第一通孔H内未设置补光模组40的结构,并不代表显示模组100的第一通孔H内未设置补光模组40。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100,在显示阶段,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的方向,连接部50与补光模组40连接的一侧包括第一端510,第一端510与显示面板10间的间隙为D3,第一子支撑部610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包括第二端611,第二端611与显示面板10间的间隙为D4,其中,D3≥D4。
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模组100处于显示状态时,如果D3<D4,此时补光模组100与第一子支撑部610不接触,则第二支撑部60无法起到支撑的作用。如果D3=D4,请参考图8(a),此时第二端611与补光模组40接触,在第一子连接部610与连接部50和/或感光元件30的共同支撑下,补光源410靠近显示面板10一侧的表面的延伸面与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平行,此时补光源410发出的光可以向上入射至显示面板10,从而为第一显示区AA1补光,满足第一显示区AA1在显示阶段的光线需求。如果D3>D4,请参考图8(b),由于与连接部50的第一端510相比,第一子连接部610的第二端611更靠近显示面板10,因此当显示模组10从感光状态切换至显示状态时,补光源410倾斜,此时补光源410发出的光更多地进入第一显示区AA1的中心区域,对第一显示区AA1的中心区域进行补光。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1(a)、图11(b)和图11(c),图11(a)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补光模组和感光元件在显示阶段的一种俯视图,图11(b)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补光模组和感光元件在显示阶段的另一种俯视图,图11(c)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补光模组和感光元件在显示阶段的另一种俯视图。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100,包括多个补光模组40,多个补光模组40环绕感光元件30。
可以理解的是,当补光模组40为多个时,多个补光模组40环绕感光元件30设置,此时当显示模组100处于显示状态时,多个补光源410同时发光,对第一显示区AA1进行补光,使第一显示区AA1各区域的亮度趋于一致,避免第一显示区AA1内出现亮度不均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图11(a)、图11(b)和图11(c)仅示出补光模组40为两个、三个、四个的情况,补光模组40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此外,补光源410及柔性电路板420的形状及尺寸仅为示意,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应用方法,应用于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的显示模组100。请参考图3(a)、图3(b)、图4(a)和图4(b),当显示模组100从感光阶段切换至显示阶段时,感光元件30带动连接部50,将补光模组40拉至补光模组40与感光元件30在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当显示模组100从显示阶段切换至感光阶段时,驱动机构310将感光元件30推向显示面板10,感光元件30和/或连接部50推动补光模组40,补光模组40与感光元件30在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不交叠。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包括显示阶段和感光阶段。当显示模组100处于显示阶段时,补光模组40与感光元件30在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此时柔性电路板420控制补光源410打开,补光源410发出的光进入显示面板10,为第一显示区AA1补光,使第一显示区AA1实现显示功能,从而使整体的显示效果得到提升。当显示模组100从显示阶段切换至感光阶段时,柔性电路板420控制补光源410关闭,避免补光源410发出的光对感光元件30的感光性能产生影响。同时,驱动机构310将感光元件30推向显示面板10,在感光元件30和/或连接部50的推动下,补光模组40发生移动,使补光模组40与感光元件30在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不交叠,从而避免补光模组40遮挡感光元件30,影响感光性能。当显示模组100从感光阶段切换至显示阶段时,感光元件30向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移动,带动连接部50,进而带动补光模组40移动,使补光模组40与感光元件30在显示面板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使补光模组40在显示阶段能够对第一显示区AA1补光。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请结合图12,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图。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中,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区,在显示阶段,第一显示区可以发挥显示功能,从而实现全面屏的设计;在感光阶段,第一显示区可以发挥感光功能。显示模组还包括感光元件、补光模组以及连接感光元件和补光模组的连接部,补光模组包括补光源。在显示阶段,补光模组与感光元件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此时补光源发出的光对第一显示区进行补光,使第一显示区能够实现显示功能,从而实现全面屏的设计;在感光阶段,补光模组与感光元件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交叠,因此补光模组不会对感光元件的感光性能产生影响,有利于提升感光元件的感光性能。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通孔和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支撑部,沿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背光模组;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感光元件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感光元件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
补光模组,所述补光模组包括补光源和柔性电路板,所述补光源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远离所述感光元件的一侧,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补光模组;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显示阶段和感光阶段,在所述显示阶段,所述补光模组与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在所述感光阶段,所述补光模组与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可形变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子连接部,第二子连接部和第三子连接部,所述感光元件包括外框,所述第一子连接部与所述外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子连接部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平行,所述第二子连接部嵌套于所述第一子连接部,所述第二子连接部与所述第三子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子连接部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子连接部的中心线相交,所述第三子连接部与所述补光模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阶段,所述第三子连接部与所述补光源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阶段,沿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补光模组的厚度为D1,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显示面板间的间隙为D2,其中,D1<D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框,所述背框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延伸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的所述延伸部复用作所述第一支撑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一子支撑部和第二子支撑部,所述第二子支撑部与所述背光模组连接,所述第一子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子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子支撑部与所述补光源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阶段,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补光模组连接的一侧包括第一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显示面板间的间隙为D3,所述第一子支撑部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包括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显示面板间的间隙为D4,其中,D3≥D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多个所述补光模组,多个所述补光模组环绕所述感光元件。
10.一种显示模组的应用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9之任一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感光阶段切换至所述显示阶段时,所述感光元件带动所述连接部,将所述补光模组拉至所述补光模组与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在所述显示阶段切换至所述感光阶段时,所述驱动机构将所述感光元件推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感光元件和/或所述连接部推动所述补光模组,所述补光模组与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之任一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011383728.9A 2020-12-01 2020-12-01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3310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83728.9A CN112331086B (zh) 2020-12-01 2020-12-01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83728.9A CN112331086B (zh) 2020-12-01 2020-12-01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1086A true CN112331086A (zh) 2021-02-05
CN112331086B CN112331086B (zh) 2022-09-13

Family

ID=74308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83728.9A Active CN112331086B (zh) 2020-12-01 2020-12-01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31086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2604A (zh) * 2021-04-23 2021-07-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703227A (zh) * 2021-09-23 2021-11-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867050A (zh) * 2021-10-19 2021-12-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401331A (zh) * 2022-01-28 2022-04-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050264A (zh) * 2022-06-21 2022-09-13 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成像控制方法、电子设备
CN115327816A (zh) * 2022-08-31 2022-11-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201117A1 (en) * 2018-12-24 2020-06-25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383521A (zh) * 2020-04-17 2020-07-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1014933U (zh) * 2019-10-31 2020-07-14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显示模组
CN111885226A (zh) * 2020-06-30 2020-11-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1965901A (zh) * 2020-09-14 2020-11-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965895A (zh) * 2020-08-24 2020-11-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1965911A (zh) * 2020-09-11 2020-11-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N112002236A (zh) * 2020-08-31 2020-11-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201117A1 (en) * 2018-12-24 2020-06-25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1014933U (zh) * 2019-10-31 2020-07-14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显示模组
CN111383521A (zh) * 2020-04-17 2020-07-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85226A (zh) * 2020-06-30 2020-11-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1965895A (zh) * 2020-08-24 2020-11-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2002236A (zh) * 2020-08-31 2020-11-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N111965911A (zh) * 2020-09-11 2020-11-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N111965901A (zh) * 2020-09-14 2020-11-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2604A (zh) * 2021-04-23 2021-07-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703227A (zh) * 2021-09-23 2021-11-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703227B (zh) * 2021-09-23 2023-04-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867050A (zh) * 2021-10-19 2021-12-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867050B (zh) * 2021-10-19 2023-11-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401331A (zh) * 2022-01-28 2022-04-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050264A (zh) * 2022-06-21 2022-09-13 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成像控制方法、电子设备
CN115050264B (zh) * 2022-06-21 2023-12-26 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成像控制方法、电子设备
CN115327816A (zh) * 2022-08-31 2022-11-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327816B (zh) * 2022-08-31 2024-02-0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1086B (zh)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1086B (zh)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KR100783591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7522230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1386927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정보 처리 장치
US7570314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bottom chassis having coupling areas and support areas
US7517128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removing dark areas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KR101646783B1 (ko) 휴대용 컴퓨터
JP200307581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526677A (zh) 显示器件
JP2008177170A (ja)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US9116278B2 (en) Light unit for displa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KR20070078009A (ko) 몰드 프레임,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한 액정 표시장치
JP2007156399A (ja) 携帯用表示装置
US8794778B2 (en) Top chassis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20150051470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KR10183248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62845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8823882B2 (en) Backlight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100757779B1 (ko) 액정표시모듈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80069745A (ko) 표시 장치
KR20070035189A (ko) 액정 표시 패널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0753584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2372343B1 (ko) 표시장치
KR20050064378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30034984A (ko)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