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01331A -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01331A
CN114401331A CN202210108031.3A CN202210108031A CN114401331A CN 114401331 A CN114401331 A CN 114401331A CN 202210108031 A CN202210108031 A CN 202210108031A CN 114401331 A CN114401331 A CN 1144013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ens
assembly
display
displa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0803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01331B (zh
Inventor
王贤强
念炜榕
叶炳礼
廖中亮
陈杰坤
罗甜
颜文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0803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013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01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013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01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013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22Illumination;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the visibility of characters on di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6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包括显示面板及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同侧的背光源组件、感光组件、第一发光组件及第一透镜;背光源组件具有透光孔,在第一方向上,透光孔与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交叠;第一透镜设于透光孔中,感光组件与第一发光组件位于第一透镜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在第一方向上,感光组件的入光面和第一发光组件的出光面均与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交叠;在感光组件关闭时,第一发光组件发出的第一光线至少部分经过第一透镜到达第二显示区。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既能在摄像头关闭时对第二显示区进行补光,实现全面屏的正常显示功能。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上装载的功能越来越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智能电子设备。在人们日常使用时,手机屏幕的大小已经成为人们挑选手机的重要参考因素。随着人们对手机屏幕的高屏占比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今手机屏幕的市场中,全面屏的渗透率接近70%,已成为了大部分手机的必备功能。但在手机中实现全面屏的显示会与手机搭载的前置摄像头功能产生冲突,为实现全面屏显示,往往需要把摄像头直接放置在LCD(液晶显示器)屏幕下方,BLU(Back Light Unit,背光源组件)需在摄像头所对应的位置挖孔,在显示时,BLU是无法透光的。这就带来了两个技术问题,第一,与摄像头对应的显示屏上的区域需要实现高透光率,才能使成像质量相对较好,第二,显示屏上其他的显示区需与摄像头对应的区域的显示效果基本一致。
现如今,手机中为应对前文提及的技术问题通常有两种方案,一种为采用盲孔屏作为全面屏的方案,即在显示屏内预留盲孔区以放置摄像头,但在盲孔区所对应的显示屏的区域内不可显示画面;一种为保持全面屏的结构不变,采用升降式摄像头的方式实现前置摄像功能,但在摄像时需要等待摄像头机构响应时间,且摄像头无法被机壳保护。因此,这两种方案都无法完全解决同时使用前置摄像头与全面屏技术带来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高于所述第一显示区;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背光源组件、感光组件、第一发光组件及第一透镜,所述背光源组件、所述感光组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与所述第一透镜均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同侧;
所述背光源组件具有透光孔,在第一方向上,所述透光孔与所述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
所述第一透镜设于所述透光孔中,所述感光组件与所述第一发光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感光组件的入光面与所述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发光组件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交叠;
在所述感光组件关闭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发出的第一光线至少部分经过所述第一透镜到达所述第二显示区。
第二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既能通过对第二显示区进行补光的第一发光组件,在摄像头关闭时对透光孔上的第二显示区进行补光,使第二显示区能够均匀显示,实现全面屏的正常显示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的H-H方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透光孔倾斜开设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感光组件和第一发光组件设置于第一透镜的斜下方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感光组件或第一发光组件设置在背光源组件中的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的显示模组工作于第一种工作模式下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的显示模组工作于第二种工作模式下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图8是若显示模组中不设置用于补光的第一发光组件,当显示模组工作于第一种工作模式下,在第二显示区形成暗区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第一透镜的一种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光线调节单元在过渡部分上排布的一种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光线调节单元在过渡部分上排布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光线调节单元在过渡部分上排布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光线调节单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光线调节单元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第一光线投射至第一表面的过渡部分上的光路示意图;
图16是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的H-H方向的另一种剖面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第一透镜具有凹槽的示意图;
图18是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的H-H方向的另一种剖面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显示模组工作于第一种工作模式下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图20是图18所示的显示模组工作于第二种工作模式下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图21是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的H-H方向的另一种剖面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第一透镜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第一透镜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第一透镜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显示模组;
110-第一显示区;
120-第二显示区;
130-显示面板;
140-背光源组件;141-透光孔;142-导光板;143-第一子透光孔;144-阻光部件;145-框体结构;
150-感光组件;151-入光面;152-摄像头;
160-第一发光组件;161-出光面;162-第一光源;163-第一基座;
170-第一透镜;171-第一表面;172-第二表面;173-侧面;174-中间部分;175-过渡部分;176-光线调节单元;177-凹槽;178-中心部;
180-第二透镜;
200-盖板;
300-电子设备;
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
L1-第一光线;L2-第二光线;
X-光轴;Y-暗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方向及位置等,但这些方向及位置等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方向及位置等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也可以被称为第二方向,类似地,第二方向也可以被称为第一方向。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显示模组无法兼顾全面屏显示和前置摄像头拍摄的功能。如果采用盲孔屏,则会在放置摄像头的盲孔区出现无法显示画面的问题,影响全面屏显示。如果不采用盲孔屏,则会在机身设置升降式摄像头来兼顾全面屏显示和前置摄像头拍摄的功能,但在摄像时需要等待摄像头机构响应时间,且摄像头无法被机壳保护。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采用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作为兼顾全面屏显示和前置摄像头拍摄的功能的方案。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放置摄像头的盲孔区无法显示画面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通过在盲孔区设置用于补光的光源,在用户不使用前置摄像头拍摄功能的时候,通过光源对盲孔区进行补光从而点亮盲孔区,使得盲孔区也能和其他区域一样显示画面,进而实现全面屏显示,不会出现盲孔区无法显示画面的问题了。
相比之下,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能够兼容全面屏显示功能和摄像功能。在用户使用该显示模组的显示画面功能时,该显示模组能够呈现全面屏显示的效果,在设置摄像头的区域所显示的内容与其他区域并无二致,用户甚至都感受不到摄像头的存在。而在用户想要使用该显示模组进行摄像时,摄像头开启,设置摄像头的区域相应地变为不显示画面的区域,此时利用该区域的高透光率的特性,摄像头能够通过该区域接收射向全面屏的光线并呈现高质量的摄像功能。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00具有第一显示区110和第二显示区120,并包括显示面板130、背光源组件140、感光组件150、第一发光组件160及第一透镜170。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展示的第一显示区110、第二显示区120的形状、尺寸仅为示意,并不是对第一显示区110、第二显示区120的保护范围的限定。
其中,第一显示区110和第二显示区120分别为显示模组100中用于显示画面的区域,第一显示区110至少部分围绕第二显示区120,第一显示区110为常规显示区域,只要显示模组100处于工作状态,第一显示区110都会根据实际显示需求来显示画面;而第二显示区120在感光组件150关闭时与第一显示区110一样显示画面,在感光组件150开启时则不显示画面。第二显示区120的光线透过率高于第一显示区110,使得更多的光线能够进入透光孔141并被感光组件150所接收。
背光源组件140、感光组件150、第一发光组件160与第一透镜170均设置于显示面板130的同侧,显示面板130例如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以及夹持于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背光源组件140具有透光孔141,在第一方向D1上,透光孔141与第二显示区120至少部分交叠,第一方向D1垂直于显示面板130所在平面。结合图1和图2,第一方向D1为图2中从上往下指向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将第一方向D1定义为从上往下指向仅是为了便于阐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对第一方向D1的限制,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也可以是从下往上指向的方向,本申请不作限制,在本申请的其他附图中,第一方向D1都是从上往下指向,下文不再赘述。透光孔141开设的位置不作限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300的需求开设在背光源组件140的任意位置,例如在手机中,透光孔141可以开设在背光源组件140的左上角或者右上角。透光孔141的开设角度也不作限制,一般来说透光孔141都是沿第一方向D1穿透背光源组件140开设的,这样也比较符合用户使用感光组件150获取图像的习惯,但在其他的应用场景中,透光孔141的开设角度也可以是倾斜于第一方向D1,如图3所示。透光孔141的形状和轮廓可以与第二显示区120基本相同,而至少部分交叠是指,透光孔141的形状和轮廓也可以与第二显示区120不相同,例如透光孔141的轮廓可以包围全部第二显示区120,第二显示区120的轮廓也可以包围全部透光孔141,透光孔141和第二显示区120也可以只有部分形状是重合的,只要不影响透光孔141的补光和透光功能,以上情形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后文不再赘述。
第一透镜170设于透光孔141中,感光组件150与第一发光组件160位于第一透镜170远离显示面板130的一侧;在第一方向D1上,感光组件150的入光面151与第二显示区120至少部分交叠,第一发光组件160的出光面161与第二显示区120至少部分交叠;在感光组件150关闭时,第一发光组件160发出的第一光线L1至少部分经过第一透镜170到达第二显示区120。第一透镜170能够将第一发光组件160射入透光孔141中的光线从原本的倾斜出射偏折成正射出射,能够满足用户观看的时候正视视角的观看需求,提高第二显示区亮度。
参见图2,在图2所展示的显示模组100的结构示意图中,沿第一方向D1,盖板200位于最上方,显示面板130位于盖板200的下方;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130通过光学胶粘接贴设在盖板200的下方;背光源组件140位于显示面板130的下方,背光源组件140与显示面板130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透光孔141在第一方向D1上贯穿背光源组件140;第一透镜170位于显示面板130的下方,第一透镜170与显示面板130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第一透镜170可以设计成尺寸与透光孔141相同,使得第一透镜170能够卡在透光孔141中与背光源组件140结合成稳态结构,第一透镜170也可以设计成尺寸小于透光孔141并通过额外的连接件(例如卡扣、紧固件、螺丝螺母、胶带等)固定在背光源组件140上;感光组件150和第一发光组件160位于第一透镜170的下方,通常来说,为使用方便,感光组件150和第一发光组件160可以设置于第一透镜170的正下方,这样能够减少第一发光组件160和第一透镜170之间、感光组件150和第一透镜170之间的光线传播的路程,从而避免光的损耗、衰减、偏振等不利因素,进而避免出现图像失真和畸变,但并不代表感光组件150和第一发光组件160均必须设置在第一透镜170的正下方,感光组件150和第一发光组件160也可以设置于第一透镜170的斜下方,如图4所示,甚至在一些较为苛刻的应用场景中,背光源组件140中还可以设置用于容纳感光组件150或第一发光组件160的区域,通过在感光组件150或第一发光组件160之间设置用于偏转光线的器件(例如光纤、光波导、透镜阵列等)用来传播光线,如图5所示,本申请对此并不作限制;感光组件150和第一发光组件160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任意设置,例如可以沿第一方向D1前后设置,也可以以左右排布的方式设置,也可以将第一发光组件160围绕感光组件150设置或者将感光组件150围绕第一发光组件160设置,只要不影响第一发光组件160的出光以及感光组件150的感光即可。当显示模组100采用侧入式发光时,透光孔141开设于背光源组件140,透光孔141上方的第二显示区120处的显示面板130会因为没有光线到达其上而不显示画面,导致第二显示区120上形成暗区Y,如图8所示,故需要通过第一发光组件160对第二显示区120进行补光消除暗区Y,使得第二显示区120与第一显示区110在显示画面的亮度匹配,从而显示模组100发挥全面屏显示的功能,拥有良好的全面屏显示使用体验。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组件160包括第一光源162,第一光源162围绕感光组件150设置,使得第一光源162射出的光线能够均匀射向第二显示区120,实现对第二显示区120的均匀补光。
感光组件150的入光面151是指,感光组件150中用于接收光线的表面,该表面通常为透镜的一个表面,也可以是透镜组中设置在最外侧的透镜的一个表面;第一发光组件160的出光面161是指,第一发光组件160中用于出射光线的表面,该表面通常为透镜的一个表面,也可以是透镜组中设置在最外侧的透镜的一个表面;入光面151和出光面161分别与第二显示区120至少部分交叠是指,入光面151中至少一部分区域和出光面161中至少一部分区域与第二显示区120中至少一部分区域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是重合的,在这种情况下,感光组件150依然能够实现获取图像的功能,第一发光组件160依然能够实现补光的功能;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显示区120在第一方向D1上的正投影所涵盖的范围完全覆盖了入光面151和出光面161,如图2、6和图7所示;第一发光组件160的出光面161发出第一光线L1,感光组件150的入光面151接收来自第一透镜170的第二光线L2,第一光线L1和第二光线L2在物理性质上没有分别,都是可见光,第一光线L1为第一发光组件160产生的可见光,第二光线L2为外界经显示面板130射入的可见光,两者的区别在于传播方向是相反的;由于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00对感光组件150和第一发光组件160的设置位置并无严格限制,因此感光组件150的入光面151以及第一发光组件160的出光面161的设置角度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置成不同的角度;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感光组件150关闭时,第一发光组件160发出的第一光线L1全部到达第一透镜170,并且经过第一透镜170全部到达第二显示区120,即感光组件150正上方的位置,避免在感光组件150的正上方处出现暗区Y(如图8所示),影响显示效果。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工作时,其具有两种工作模式。如图6所示,第一种工作模式为补光工作模式,即感光组件150关闭,第一发光组件160开启;如图7所示,第二种工作模式为成像工作模式,即感光组件150开启,第一发光组件160关闭。在第一种工作模式下,由于在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00中背光源组件140采用侧入式发光,而透光孔141开设于背光源组件140,透光孔141上方的第二显示区120处的显示面板130会因为没有光线到达其上而不显示画面,导致第二显示区120上形成暗区Y,如图8所示,故需要通过第一发光组件160对第二显示区120进行补光消除暗区Y,使得第二显示区120与第一显示区110在显示画面的亮度匹配,从而显示模组100发挥全面屏显示的功能,拥有良好的全面屏显示使用体验;在第二种工作模式下,显示模组100发挥部分感光成像的功能,用户在使用全面屏显示进行工作、学习或娱乐时,有时会遇到即时取像、成像的需求,例如在某些使用场景中进行人脸识别、人脸验证,此时将第一发光组件160关闭,避免第一发光组件160发出的第一光线L1进入感光组件150从而影响感光组件150的工作。将感光组件150开启,对面朝显示面板130的物体(如人脸)进行取像和成像,在不影响全面屏显示的同时实现取像成像的功能,无需用户翻转手机或者等待外置摄像头152升起,只需在显示面板130上进行操控即可实现这些功能。
无论是第一种工作模式中第一发光组件160发出的第一光线L1,还是第二种工作模式中感光组件150接收的第二光线L2,均需要经过第一透镜170进行传播。第一透镜170对第一光线L1和第二光线L2的传播包括但不限于透射、折射、散射、滤光、偏振等方式,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170内部还可以对第一光线L1和第二光线L2进行半反半透,进一步实现第一光线L1的均匀出射及第二光线L2的均匀入射。参见图9并结合图2、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00中,第一透镜170具有第一表面171、第二表面172及侧面173,第一表面171朝向感光组件150及第一发光组件160,第二表面172朝向显示面板130,侧面173连接第一表面171的边缘和第二表面172的边缘;在第一表面171和/或第二表面172上具有中间部分174和过渡部分175,过渡部分175围绕中间部分174,过渡部分175中设有多个光线调节单元176,在第一方向D1上,光线调节单元176与感光组件150的入光面151不交叠;在感光组件150关闭时,射向过渡部分175的第一光线L1经多个光线调节单元176后到达第二显示区120;在感光组件150开启时,感光组件150接收经中间部分174射入的第二光线L2。需要说明的是,光线调节单元176的尺寸和形状仅为示例以方便阐述技术方案,并非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其中,结合图6和图9,在第一种工作模式下,第一发光组件160发出的第一光线L1既能从中间部分174出射也能从过渡部分175出射,且能够到达显示面板130使得第二显示区120显示画面,完成补光;结合图7和图9,在第二种工作模式下,穿过显示面板130的第二光线L2能从中间部分174出射后射入感光组件150中,但从过渡部分175出射后的第二光线L2并不会被感光组件150所接收,这是为了避免过渡部分175上多个光线调节单元176影响感光组件150的成像质量。在第一种工作模式下,过渡部分175中的光线调节单元176能够调节第一透镜170的第二表面172上靠近侧面173的边缘处的第一光线L1的出射角度和出射位置,使得过渡部分175能够均匀出光,且与中间部分174的亮度一致。光线调节单元176的数量一般设置多个,但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当光线调节单元176为一个时,其可以包括多个调节微结构用于对过渡部分175各个位置上接收的第一光线L1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均匀出射。
多个光线调节单元176在第一方向D1上的正投影面积在过渡部分175中的面积占比,与经多个光线调节单元176折射的第一光线L1的密度成正比;如图10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光线调节单元176在过渡部分175上均匀排布;光线调节单元176在第一方向D1上的正投影面积是指,光线调节单元176在任意一个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平面上形成的、以光线调节单元176的外周轮廓为形状的平面区域的面积;多个光线调节单元176在第一方向D1上的正投影总面积是指,各个光线调节单元176各自在第一方向D1上的正投影面积的总和;面积占比是指,多个光线调节单元176的正投影总面积与过渡部分175的总面积之间的比值;第一光线L1的密度是指射向过渡部分175的单位面积内的光通量。如果第一发光组件160所发出的第一光线L1的密度较小,表明该第一光线L1比较稀疏,此时可以设置较少数量的光线调节单元176,以使正投影总面积变小,从而减小面积占比,如图11所示,但在正投影总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单个光线调节单元176的尺寸大小与设置的数量成反比;如果第一发光组件160所发出的第一光线L1密度较大,表明该第一光线L1较为密集,此时可以设置较多数量的光线调节单元176,以使正投影总面积变大,从而增加面积占比,如图12所示,但在正投影总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单个光线调节单元176的尺寸大小与设置的数量成反比。
结合图2、图13和图14,光线调节单元176包括多个网点,网点可以为凹陷结构(如图13所示),即在第一表面171朝向第二表面172凹陷形成网点和/或第二表面172朝向第一表面171凹陷形成网点;或者,网点可以为凸点结构(如图14所示),即在第一表面171远离第二表面172凸起形成网点和/或第二表面172远离第一表面171凸起形成网点。也就是说,第一表面171和第二表面172中至少有一个面设置有网点,且网点既可以是凹陷结构,也可以是凸点结构,甚至可以是凹陷结构和凸点结构的组合,本申请不作限制。凹陷结构和凸点结构均能够起到偏转光线对第一光线L1的出射角度和出射位置进行微调,实现均匀出光的作用。参见图15,本文以在第一表面171上设置凹陷结构为例对第一光线L1的出射角度和出射位置如何发生变化,在第一表面171上设置凸点结构或者在第二表面171上设置凹陷结构/凸点结构或者同时在第一表面171和第二表面172上设置凹陷结构/凸点结构这些情况均可从图15的示例中类推得出。在图15中,第一表面171为弧面时的轮廓线用虚线表示,第一表面171上网点为凹陷结构时的轮廓线用实线表示。当第一表面171为弧面时,其中一束第一光线L1到达第一表面171的位置假设为A点,入射角度为α,经过第一表面171的折射后出射。当第一表面171上设置网点为凹陷结构时,由于凹陷结构的设计,原先射向A点的第一光线L1因为凹陷结构的凹陷而提前到达第一表面171上的B点,入射角度为β,经过第一表面171的网点折射后出射。对比入射位置A点和B点以及入射角度α和β可知,当第一表面171上设置网点时,第一光线L1到达第二表面172上的入射位置和入射角度均发生了变化,网点为凹陷结构能使第一光线L1的入射位置朝向第一透镜170的光轴X向内移动,故第一光线L1的出射位置也向内移动。同时第一光线L1的入射角度变小,其出射时被偏转的角度变大,出射角度变小,从而使得第一透镜170对第一光线L1起到汇聚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补光。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感光组件150的感光孔径为D,第一透镜170在第一方向D1上的厚度可以为0.6~0.8毫米,中间部分174的直径可以设置成D+4个像素大小(4个像素大小约为0.3毫米),过渡部分175的距离可以设置成2个像素大小(约为0.1~0.2毫米)。
参见图16,在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00中,背光源组件140具有导光板142,透光孔141包括第一子透光孔143,第一子透光孔143穿透导光板142,在导光板142与第一透镜170之间设有阻光部件144。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导光板142在第二方向D2上伸入了透光孔141,使得透光孔141的一部分孔壁的直径变小,由该部分直径变小的孔壁形成的第一子透光孔143的直径小于透光孔141的直径且与第一透镜170中的中间部分174的直径相同,且均可以是感光组件150的感光孔径D。此时,当显示模组100处于上文所述的第二种工作模式时,第一子透光孔142和过渡部分175在第一方向D1上部分交叠,感光组件150的入光面151与过渡部分175在第一方向D1上不交叠;正投射至过渡部分175上但不投射到光线调节单元176部分的第二光线L2是不会被感光组件150所接收的。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背光源组件140在最下方会设置框体结构145(例如铁框或者胶框),可以阻挡第二光线L2进入感光组件150影响取像和成像;而正投射至过渡部分175上光线调节单元176的第二光线L2会被光线调节单元176折射,其中大部分向远离感光组件150的方向出射后被损耗掉,仅有少部分光线会射向感光组件150的入光面151,但因该部分光线已经光线调节单元176的折射而被损耗掉,故该部分光线也不会影响感光组件150的取像和成像。因此第一子透光孔143的设置可以避免射向过渡部分175的第二光线L2进入感光组件150进而影响感光组件150的取向和成像。阻光部件144可以包括反射材料或遮光材料。反射材料可以是涂在第一透镜170的侧面173的反射图层,也可以是涂在透光孔141的孔壁的反射图层,用于将在导光板142中传播并射向透光孔141的光线反射回去,防止光线进入感光组件150中。遮光材料可以是贴在第一透镜170的侧面173的遮光胶带、遮光片等,用于阻止在导光板142中传播的光线进入第一透镜170。阻光部件144能够避免在显示模组100处于第二种工作模式时影响感光组件150的取像和成像。
参见图16,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感光组件150的入光面151垂直于第一透镜170的光轴X设置,而第一发光组件160包括第一光源162和第一基座163,第一光源162固定在第一基座163上,第一光源162的出光面161朝向第一透镜170的光轴X倾斜设置,这样感光组件150能够接收来自第一透镜170的第二光线L2,而第一光源162所发出的第二光线L2能够射向第一透镜170的更多部位,使得第二光线L2经第一透镜170能够更加均匀地出射,提高第二显示区120的亮度和均一性。
结合图9并参见图16和图17,在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00中,第一透镜170还具有凹槽177,凹槽177自侧面173向第一透镜170的光轴X凹入,导光板142通过孔壁伸入凹槽177与第一透镜170卡接。在第一透镜170和背光源组件140进行组装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组装精度公差,会在导光板142和第一透镜170之间形成间隙,在该间隙处由于导光板142与第一透镜170之间的不透光会在第二显示区120的边缘形成暗区,使得第二显示区120的亮暗不均,影响第二显示区120的均一性。故为使第一透镜170与导光板142卡得更紧并消除暗区,通过在第一透镜170的侧面173设计成内凹式结构形成凹槽177,使得第一透镜170和导光板142能够紧密搭接,能够改善组装公差,且就算在凹槽177中第一透镜170和导光板142之间有微小间隙,由于在凹槽177的上方仍然具有第一透镜170的一部分,因此第一光线L1中出射角度较大的光线会射向第一透镜170的该部分并会对此部分进行补光,能够很好地避免过渡部分175出现暗区Y的问题。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D2上,凹槽177的宽度小于过渡部分175的宽度,第二方向D2与第一方向D1相交;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凹槽177的宽度可以设定为0.1~0.2毫米,且能够通过调整过渡部分175的光线调节单元176的密度来实现过渡部分175的均匀出射和亮度过渡均匀的效果。
参见图18,在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00中,还包括第二透镜180,第二透镜180用于将进入透光孔141并经过第一透镜170偏折的第二光线L2汇聚如感光组件150中,用于感光组件150的取像和成像。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180设于第一透镜170与感光组件150之间。如图19所示,当显示模组100处于第一种工作模式下,仅第一透镜170发挥作用,将第一发光组件160出射的第一光线L1进行偏转和折射,使得第一光线L1能够出射至显示面板130上,第二透镜180并不会影响第一光线L1的传播。如图20所示,当显示模组100处于第二种工作模式下,第一透镜170和第二透镜180共同组成透镜组,第一透镜170对外界进入的第二光线L2进行折射和偏转,使从中间部分174向下出射的第二光线L2能够进入第二透镜180,第二透镜180对第二光线L2进行汇聚,使第二光线L2能够进入感光组件150中。参见图21,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180集成设置在感光组件150中,感光组件150包括摄像头152,第二透镜180靠近摄像头152的入光面151设置,从而增加感光组件150在透光孔141中所占的空间以及第一发光组件160的出光面161的面积,进而减小显示模组100的厚度实现轻薄化。可选的,第一透镜170和第二透镜180同轴设置,保证摄像头152的成像质量。可选的,第一透镜170为凹透镜,第二镜头为凸透镜,通过凹透镜配合第一发光组件160实现,通过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组合能够实现多种摄像功能,例如通过调整凹透镜与凸透镜之间的间距来改变感光组件150的焦距实现超广角、广角、长焦等不同类型的摄像功能,且能够避免感光组件150所获取的图像出现失真的问题。
参见图22至图24,在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00中,第一透镜170还包括中心部178,沿侧面173指向中心部178的方向,第一表面171为朝向第二表面172凹陷的凹面,和/或第二表面172为朝向第一表面171凹陷的凹面。具体来说,在第一方向D1上,中心部178的厚度不小于侧面173的厚度,凹面为围绕中心部178中心对称的环形结构,通过对凹面的弧度进行设计,能够将射向第一表面171上各个部位的第一光线L1都能够偏转至于第一方向D1平行,从而第一光线L1能够从第二表面172出射。需要说明的是,凹面可以不设置成中心对称的结构,也可以不设置成环形,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第一发光组件160中各个第一光源162的出光面161的倾斜角度可以不相同,这样在各个第一光源162上方对应的凹面位置的形状也可以不相同,本申请中虽然没有通过附图展示这些实施方式,但不代表这些实施方式被排除在本申请所保护的保护范围内,本申请展示出应用场景较广的实施方式对应的附图是为了方便阐述本申请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本申请对凹面的形状是不作限制的。
参见图25,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300,包括如上文描述的显示模组100。电子设备300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等。在图24中,电子设备300以手机为例。
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既能通过与摄像头设置在一起的LED光源,在摄像头关闭时对透光孔上的第二显示区进行补光,能够减小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亮度差异,提升亮度均一性,实现全面屏的正常显示功能。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高于所述第一显示区;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背光源组件、感光组件、第一发光组件及第一透镜,所述背光源组件、所述感光组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与所述第一透镜均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同侧;
所述背光源组件具有透光孔,在第一方向上,所述透光孔与所述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
所述第一透镜设于所述透光孔中,所述感光组件与所述第一发光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感光组件的入光面与所述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发光组件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交叠;
在所述感光组件关闭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发出的第一光线至少部分经过所述第一透镜到达所述第二显示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感光组件关闭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开启;在所述感光组件开启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关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侧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感光组件及所述第一发光组件,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侧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的边缘和所述第二表面的边缘;
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上具有中间部分和过渡部分,所述过渡部分围绕所述中间部分,所述过渡部分中设有多个光线调节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光线调节单元与所述感光组件的入光面不交叠;
在所述感光组件关闭时,射向所述过渡部分的第一光线经所述多个光线调节单元后到达所述第二显示区;
在所述感光组件开启时,所述感光组件接收经所述中间部分射入的第二光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线调节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在所述过渡部分中的面积占比,与经所述多个光线调节单元折射的第一光线的密度成正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调节单元包括多个网点,所述网点为凹陷结构,在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网点和/或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凹陷形成所述网点;和/或,所述网点为凸点结构,在所述第一表面远离所述第二表面凸起形成所述网点和/或所述第二表面远离所述第一表面凸起形成所述网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组件具有导光板,所述透光孔包括第一子透光孔,所述第一子透光孔穿透所述导光板,在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第一透镜之间设有阻光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侧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感光组件及所述第一发光组件,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侧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的边缘和所述第二表面的边缘;
所述第一透镜还具有凹槽,所述凹槽自所述侧面向所述第一透镜的光轴凹入,所述导光板通过所述孔壁伸入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透镜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向上,所述凹槽的宽度小于所述过渡部分的宽度,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包括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围绕所述感光组件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光源固定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面朝向所述第一透镜的光轴倾斜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设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感光组件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组件包括摄像头和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集成设置在所述感光组件中且靠近所述摄像头的入光面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同轴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为凹透镜,所述第二镜头为凸透镜。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侧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感光组件及所述第一发光组件,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侧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的边缘和所述第二表面的边缘;
所述第一透镜还包括中心部,沿所述侧面指向所述中心部的方向,所述第一表面为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的凹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为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凹陷的凹面。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210108031.3A 2022-01-28 2022-01-28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4013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8031.3A CN114401331B (zh) 2022-01-28 2022-01-28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8031.3A CN114401331B (zh) 2022-01-28 2022-01-28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01331A true CN114401331A (zh) 2022-04-26
CN114401331B CN114401331B (zh) 2024-08-27

Family

ID=81231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08031.3A Active CN114401331B (zh) 2022-01-28 2022-01-28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0133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93324A (zh) * 2022-12-09 2023-03-1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5084A (zh) * 2019-12-19 2020-04-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1129102A (zh) * 2019-12-31 2020-05-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52268A (zh) * 2020-04-15 2020-06-3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508368A (zh) * 2020-05-19 2020-08-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1236456U (zh) * 2020-01-23 2020-08-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vr/ar显示设备
CN111965894A (zh) * 2020-08-19 2020-11-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模组的控制方法
CN112099255A (zh) * 2020-09-28 2020-12-1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2130377A (zh) * 2020-10-10 2020-12-2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2331086A (zh) * 2020-12-01 2021-02-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N113176682A (zh) * 2021-04-26 2021-07-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JP2021136208A (ja) * 2020-02-28 2021-09-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露光システム、及び表示撮像装置
CN113641029A (zh) * 2021-07-27 2021-11-1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5084A (zh) * 2019-12-19 2020-04-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1129102A (zh) * 2019-12-31 2020-05-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1236456U (zh) * 2020-01-23 2020-08-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vr/ar显示设备
JP2021136208A (ja) * 2020-02-28 2021-09-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露光システム、及び表示撮像装置
CN111352268A (zh) * 2020-04-15 2020-06-3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508368A (zh) * 2020-05-19 2020-08-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965894A (zh) * 2020-08-19 2020-11-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模组的控制方法
CN112099255A (zh) * 2020-09-28 2020-12-1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2130377A (zh) * 2020-10-10 2020-12-2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2331086A (zh) * 2020-12-01 2021-02-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N113176682A (zh) * 2021-04-26 2021-07-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641029A (zh) * 2021-07-27 2021-11-1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93324A (zh) * 2022-12-09 2023-03-1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5793324B (zh) * 2022-12-09 2024-02-0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01331B (zh) 2024-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94768U (zh) 显示装置
US2021021597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194088B2 (en) Fill-in light unit, display scre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terminal
US7139123B2 (en) Screen
WO2020228395A1 (zh) 显示装置
US11018207B2 (en) Display device
EP0596558B1 (en) Image display and pick-up apparatus
US20220321747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3296314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070230216A1 (en) Prismatic light-guide plat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that enable the provision of good-quality planar light source
JP2008076524A (ja) 映像表示装置
WO2019007061A1 (zh) 用于双视显示的光栅及双视显示装置
US5844715A (en) Projection screen for rear projection television set
US771963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4401331B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US7136224B2 (en) Rear projection screen with shifted lens
CN112415805B (zh)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87137B (zh) 显示装置
CN11196901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5622498B2 (ja) 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20100039580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 Source Block Used Therein
US7061676B2 (en) Rear projection screen and rear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US11947152B1 (en) Display module including a through-hole and photosensitive element and a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355832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CN114527602B (zh)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