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65901A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65901A
CN111965901A CN202010959894.2A CN202010959894A CN111965901A CN 111965901 A CN111965901 A CN 111965901A CN 202010959894 A CN202010959894 A CN 202010959894A CN 111965901 A CN111965901 A CN 1119659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module
emitting surface
display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598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65901B (zh
Inventor
马雄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5989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6590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65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659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659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659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显示模组包括凹槽,凹槽至少贯穿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壳体和光源组件,光源组件包括多个光源;壳体包括一体成型的背板和胶框,背板上开设有通孔,胶框围绕通孔设置,且胶框内嵌于凹槽内;胶框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第一开口贯穿胶框;沿第二方向,多个第一开口至少位于胶框远离光源组件的一侧,第一开口内设置有补光组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本发明的补光组件可以对远离光源组件的一侧相对较暗的区域进行补光,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均一效果,还可以不占用显示模组的厚度空间,有利于显示模组的薄型化。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主要分为液晶显示面板和有机自发光显示面板两种主流的技术。为进一步提高屏占比,出现了在可视区内挖孔并在屏幕下方布置前置摄像头,但摄像头正上方无法正常显示的显示技术,如“刘海屏”、“水滴屏”。而继“刘海屏”、“水滴屏”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液晶显示屏的屏占比,越来越多厂商开始对“前置摄像头”设计提出新的结构,如升降式前置摄像头、滑盖全面屏、侧滑式升降式摄像头、挖孔全面屏。其中升降式摄像头、侧滑式摄像头、滑盖全面屏设计,虽然比较好的解决了前置摄像头与屏占比之间的矛盾,但增加了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提升了制造成本,同时机构占据整机空间,电池排布、整机体积和重量都受影响。挖孔全面屏保持了原有机身结构不变情况下,比较好的解决了前置摄像头和屏占比之间的矛盾,但由于挖孔的存在,影响了屏幕整体视觉体验。因此现有技术中真正不影响屏幕显示效果的“屏下摄像头”方案应运而生。所谓屏下摄像头,就是指将前置摄像头设置在屏幕之下,但是,虽然摄像头可以隐藏在屏幕之下,但这也就会导致显示屏上设置摄像头对应的区域无法被点亮进行显示,因此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全面屏,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因此,提供一种基于屏下摄像头,可以满足当下真正全面屏的迫切需求,还能够提高显示效果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屏下摄像头的客观需求,导致屏下摄像头位置显示效果不理想,屏幕无法真正实现全面屏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背光模组位于显示面板远离显示模组出光面的一侧;显示模组包括凹槽,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凹槽至少贯穿背光模组;背光模组至少包括壳体和光源组件,壳体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纳光源组件,光源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光源;壳体至少包括一体成型的背板和胶框,背板上开设有通孔,通孔向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凹槽向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相互交叠;胶框围绕通孔设置,且胶框内嵌于凹槽内;胶框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第一开口贯穿胶框;沿第二方向,多个第一开口至少位于胶框远离光源组件的一侧,第一开口内设置有补光组件;其中,在平行于背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相交。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包括凹槽,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凹槽至少贯穿背光模组,可以通过凹槽设置屏下摄像头结构实现全面屏显示。背光模组的壳体至少包括一体成型的背板和胶框,且胶框内嵌于凹槽内,以实现壳体密封的容置空间。本发明在第二方向上,至少在胶框远离光源组件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一开口,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多个第一开口贯穿胶框,每个第一开口内设置有补光组件,可以解决由于凹槽位置处的靠近光源组件的一侧可以被光源直接照射,而远离光源组件的一侧被遮挡,相对较暗,因此容易导致凹槽周围的背光出光不均匀,影响显示模组的整体显示效果的问题,在显示模组处于感光检测模式时,感光组件如摄像头工作,补光组件不工作;在显示模组处于显示模式时,关闭感光检测模式,感光组件如摄像头不工作,补光组件处于打开状态,补光组件产生的光线可以对远离光源组件的一侧相对较暗的区域进行补光,以实现整个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均一效果。本发明的补光组件均设置于胶框开设的多个第一开口内,可以不占用显示模组的厚度空间,有利于显示模组的薄型化。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和图3中背光模组的凹槽位置处遮光胶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背板和胶框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补光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7是背板、胶框、补光组件三者组装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和图9中从背板一侧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和图9中从背板一侧仰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000,包括: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10(图中未填充)和显示面板20(图中未填充),背光模组10位于显示面板20远离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一侧;可选的,显示面板20为液晶显示面板;显示模组000包括凹槽30,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Z上,凹槽30至少贯穿背光模组10;
背光模组10至少包括壳体101和光源组件102,壳体101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纳光源组件102,可选的,光源组件102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设置的多个光源1021;
壳体101至少包括一体成型的背板1011和胶框1012,背板1011上开设有通孔1011A,通孔1011A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正投影与凹槽30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相互交叠;胶框1012围绕通孔1011A设置,且胶框1012内嵌于凹槽30内;
胶框1012包括多个第一开口10121,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Z上,第一开口10121贯穿胶框1012;沿第二方向Y,多个第一开口10121至少位于胶框1012远离光源组件102的一侧,第一开口10121内设置有补光组件40;可选的,补光组件40可以仅设置于第一开口10121中,补光组件40也可以与第一开口10121嵌合设置,以进一步增加稳固性,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其中,在平行于背板10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方向Y和第一方向X相交。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为屏下摄像头结构的显示结构,背光模组10位于显示面板20远离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一侧,显示模组000包括凹槽30,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Z上,凹槽30至少贯穿背光模组10,可选的,凹槽30内可用于放置感光组件,如图2中的摄像头50,以通过屏下摄像头结构实现全面屏显示。背光模组10至少包括壳体101和光源组件102,其中,壳体101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纳光源组件102,可选的,背光模组10可以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光源组件102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设置的多个光源1021,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2仅以背光模组10为侧入式背光模组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也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图中未示意),仅需满足补光组件40可以对显示模组000中存在的出光较暗区域进行补光即可,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背光模组10的壳体101至少包括一体成型的背板1011和胶框1012,背板1011上在于凹槽30相对应位置处开设有通孔1011A,即通孔1011A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正投影与凹槽30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相互交叠,胶框1012围绕通孔1011A设置,且胶框1012内嵌于凹槽30内,以实现壳体101密封的容置空间,使感光组件能够放置于凹槽30内。由于凹槽30位置处的靠近光源组件102的一侧可以被光源1021直接照射,而远离光源组件102的一侧被遮挡,相对较暗,因此容易导致凹槽30周围的背光出光不均匀,影响显示模组000的整体显示效果。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在第二方向Y(在平行于背板10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方向Y和第一方向X相交,可选的,第二方向Y和第一方向X相互垂直)上,至少在胶框1012远离光源组件102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一开口10121,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Z上,多个第一开口10121贯穿胶框1012,胶框1012的每个第一开口10121内设置有补光组件40,可选的,补光组件40可以仅设置于第一开口10121中,补光组件40也可以与第一开口10121嵌合设置(如图1和图2所示),补光组件40和胶框1012的嵌套结构有利于增强组装稳定性,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本实施例的至少在胶框1012远离光源组件102一侧的补光组件40的设置,可以在显示模组000处于感光检测模式时,感光组件如摄像头50工作,此时补光组件40不工作;在显示模组000处于显示模式时,关闭感光检测模式,感光组件如摄像头50不工作,补光组件40处于打开状态,此时补光组件40产生的光线可以对远离光源组件102的一侧相对较暗的区域进行补光,以实现整个背光模组10的出光均匀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000的显示均一效果。本实施例的补光组件40均设置于胶框1012开设的多个第一开口10121内,从而可以不占用显示模组000的厚度空间,有利于显示模组的薄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和图2仅是示意性画出凹槽3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但不仅限于此形状,凹槽30的形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对于感光组件与背光模组10的固定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可以为嵌合或者黏合,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设置,仅需满足能够将感光组件与背光模组10固定的效果即可。本实施例背光模组10和显示面板20的具体结构不仅限于上述结构,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理解,例如背光模组10还可以包括导光板、增光片、反射片等光学膜片,显示面板2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液晶层等,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本实施例对于补光组件40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可以为包括多个补光灯的灯条结构,也可以为其他能够实现补光效果的结构,只需能够满足在显示状态下,凹槽30位置的远离光源组件102的一侧的补光显示效果与其他区域的显示面板20实际显示的效果尽量均一即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3,图3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Z上,补光组件40包括远离背板1011的第一面40A,胶框1012包括远离背板1011的第二面1012A,第一面40A到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距离L1小于或等于第二面1012A到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距离L2。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在胶框1012的第一开口10121内设置的补光组件40,其高度可以设置不超过胶框1012的高度,即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Z上,补光组件40包括远离背板1011的第一面40A,胶框1012包括远离背板1011的第二面1012A,第一面40A到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距离L1小于或等于第二面1012A到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距离L2,从而可以使补光组件40更好的不占用显示模组000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Z上的厚度空间,有利于显示模组的薄型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4,图4是图2和图3中背光模组的凹槽位置处遮光胶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在凹槽30位置处,显示面板20和背光模组10之间设有遮光胶带60,遮光胶带60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覆盖胶框1012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遮光胶带60包括多个第二开口601,第二开口601与第一开口10121一一对应(结合图1和图4所示)。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显示模组000的凹槽30位置处,为了防止背光模组10的出光对凹槽30内的感光组件产生影响,例如在摄像头拍照模式下,显示画面影响拍摄效果,从而可以在凹槽30位置处的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20之间贴附遮光胶带60,以防止背光模组10凹槽30处的漏光。本实施例在胶框1012的每个第一开口10121对应的遮光胶带60上设置多个第二开口601,可以避免胶框1012上开设的第一开口10121影响远离光源组件102一侧的遮光胶带60的贴附效果,也可以避免遮光胶带60的设置影响补光组件50的出光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2和图5、图6、图7,图5是背板和胶框的局部示意图,图6是补光组件的局部示意图,图7是背板、胶框、补光组件三者组装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图7均未填充),本实施例中,补光组件40包括多个补光灯401和与补光灯401电连接的第一柔性线路板402;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Z上,补光灯401的高度与胶框1012的高度相等;第一柔性线路板402与背板1011远离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一侧贴合。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补光组件40可以包括电连接的第一柔性线路板402和多个补光灯401(即可以理解为灯条结构),通过将第一柔性线路板402与背板1011远离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一侧贴合的同时,使至少一个补光灯401嵌合设置于胶框1012的各个第一开口10121内(如图5-7所示),从而可以在通过第一柔性线路板402控制补光灯401的发光与否、发光亮度的同时,还可以使补光组件40与胶框1012、背板1011的连接更加稳固可靠,补光组件40不易脱落对匀光效果造成影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8和图9,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8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的图9中仅是示意性画出了图8的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并不代表整个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如图9中未示意主柔性线路板701),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000电连接有主柔性线路板701(图9中未示意),沿第二方向Y,主柔性线路板701位于显示模组000靠近光源组件102的一侧;
光源组件102包括与光源1021电连接的第二柔性线路板1022,第二柔性线路板1022与主柔性线路板701电连接。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显示模组000可以电连接主柔性线路板701,主柔性线路板701用于集成驱动电路,为显示模组000的显示提供驱动信号,一般主柔性线路板701设置于显示模组000的靠近光源组件102的一侧,本实施例的光源组件102包括与光源1021电连接的第二柔性线路板1022,第二柔性线路板1022用于控制各个光源1021的发光亮度,而第二柔性线路板1022与主柔性线路板701电连接。由于光源1021和补光灯401不在同一个位置,且两者所需的电压和电流也不一定相同,因此通过设置与光源1021电连接的第二柔性线路板1022、与补光灯401电连接的第一柔性线路板402,可以使光源1021和补光灯401不直接共用一个驱动电路,即光源1021和补光灯401分别单独控制发光亮度,但是由于显示模组000需要主柔性线路板701提供显示用驱动信号,因此可选的,第一柔性线路板402和第二柔性线路板1022可以均与主柔性线路板701的电源输入端电连接,以通过主柔性线路板701实现同时供电的目的。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8-图9、图10,图10是图8和图9中从背板一侧仰视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10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中,第一柔性线路板402通过第一走线80与第二柔性线路板1022电连接,第一走线80位于背板1011远离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一侧。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可以将补光组件40的第一柔性线路板402通过第一走线80与光源组件102的第二柔性线路板1022电连接,由于光源组件102位置处本身有第二柔性线路板1022与显示模组000的主柔性线路板701电连接,因此可以通过第一走线80将补光组件40的第一柔性线路板402也电连接至主柔性线路板701上,从而可以通过主柔性线路板701共同为光源1021和补光灯401供电,无需额外设置供电端口,有利于简化制程工艺。并且,本实施例还设置了第一走线80位于背板1011远离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一侧,从而可以避免第一走线80影响背光模组10的出光。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8-图9、图11,图11是图8和图9中从背板一侧仰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11中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000还包括辅柔性线路板702,沿第二方向Y,辅柔性线路板702位于显示模组000远离光源组件102的一侧;第一柔性线路板402通过第二走线90与辅柔性线路板702电连接;第二走线90位于背板1011远离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一侧。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可以在显示模组000远离光源组件102的一侧设置独立的辅柔性线路板702,将补光组件40的第一柔性线路板402通过第二走线90与辅柔性线路板702电连接,由于光源组件102位置处本身有第二柔性线路板1022与显示模组000的主柔性线路板701电连接,且距离补光组件40的位置较远,因此可以通过辅柔性线路板702的设置单独为补光组件40的第一柔性线路板402供电,进而对整个显示模组000的产品外观改变较小。并且,本实施例还设置了第二走线90位于背板1011远离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一侧,从而可以避免第一走线90影响背光模组10的出光。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12,图12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补光灯401的出光面E1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E相交且不垂直。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补光灯401的出光面E1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E相交但是不垂直,即补光灯401的出射光线是斜向射入凹槽30所在区域的,从而可以避免补光灯401的出光面E1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E平行设置时被遮光胶带遮挡而导致补光无法进入凹槽30范围,还可以避免补光灯401的出光面E1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E垂直设置时被感光组件遮挡而导致补光也无法进入凹槽30范围,因此,本实施例设置补光灯401的出光面E1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E相交但是不垂直,可以避免对显示模组000的结构和性能产生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补光灯401的出光面E1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E形成的角度不作具体限定,仅需满足补光灯401的出射光线是斜向射入凹槽30所在区域的即可,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和图8,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开口10121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或等于胶框1012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的面积的一半。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胶框1012上开设的第一开口10121的位置为远离光源组件102一侧时,多个第一开口10121开设的位置可以不超过一半的胶框1012,即多个第一开口10121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或等于胶框1012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正投影的面积的一半,从而有利于实现只对远离光源组件102一侧的位置进行补光匀光的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减小胶框1012的制作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是举例示意多个第一开口10121开设的位置可以不超过一半的胶框1012,实际实施时,若需求补光的区域较大时,可以根据实际补光需求设置第一开口10121开设的位置,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只需能够满足均匀显示面板的出光,尽量避免凹槽30周围出现显示不均即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3、图14、图15,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开口10121围绕胶框1012设置,相邻两个第一开口10121之间的距离相等。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胶框1012上开设的第一开口10121的位置可以围绕整个胶框1012设置,且在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上,相邻两个第一开口10121之间的距离相等,从而可以对凹槽30周围的各个角度均进行补光,还可以通过相邻两个第一开口10121之间的距离相等实现进一步均匀补光效果,以更进一步实现整个显示模组000的出光均匀性。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多个第一开口10121围绕胶框1012设置,根据胶框1012宽度的不同和补光需求的不同,可以均匀围绕胶框1012一圈设置(如图13所示),也可以均匀围绕胶框1012两圈设置(如图14所示),也可以围绕胶框1012两圈交错设置(如图15所示),从而可以实现多样化的补光需求,进一步提升显示均匀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3,本实施例中,补光组件40至少包括第一补光灯4011和第二补光灯4012,沿第二方向Y,第一补光灯4011位于第二补光灯4012远离光源1021的一侧,第一补光灯4011的亮度大于第二补光灯4012的亮度。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胶框1012上开设的第一开口10121的位置可以围绕整个胶框1012设置,且在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E的方向上,相邻两个第一开口10121之间的距离相等,从而可以对凹槽30周围的各个角度均进行补光,还可以通过相邻两个第一开口10121之间的距离相等实现进一步均匀补光效果,以更进一步实现整个显示模组000的出光均匀性。其中,围绕整个胶框1012设置的多个第一开口10121中放置有不同的多个第一补光灯4011和多个第二补光灯4012,沿第二方向Y,第一补光灯4011位于第二补光灯4012远离光源1021的一侧,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补光灯4011和第二补光灯4012发光功率的不同,使第一补光灯4011的亮度大于第二补光灯4012的亮度,即远离光源1021一侧的第一补光灯4011的亮度较大,靠近光源1021一侧的第二补光灯4012的亮度较小,在实现环形补光的同时,还可以对凹槽30周围不同位置进行不同效果的补光,以进一步实现整个模组的显示均一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6,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图16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11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111,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模组0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包括凹槽,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凹槽至少贯穿背光模组,可以通过凹槽设置屏下摄像头结构实现全面屏显示。背光模组的壳体至少包括一体成型的背板和胶框,且胶框内嵌于凹槽内,以实现壳体密封的容置空间。本发明在第二方向上,至少在胶框远离光源组件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一开口,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多个第一开口贯穿胶框,每个第一开口内设置有补光组件,可以解决由于凹槽位置处的靠近光源组件的一侧可以被光源直接照射,而远离光源组件的一侧被遮挡,相对较暗,因此容易导致凹槽周围的背光出光不均匀,影响显示模组的整体显示效果的问题,在显示模组处于感光检测模式时,感光组件如摄像头工作,补光组件不工作;在显示模组处于显示模式时,关闭感光检测模式,感光组件如摄像头不工作,补光组件处于打开状态,补光组件产生的光线可以对远离光源组件的一侧相对较暗的区域进行补光,以实现整个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均一效果。本发明的补光组件均设置于胶框开设的多个第一开口内,可以不占用显示模组的厚度空间,有利于显示模组的薄型化。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凹槽,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凹槽至少贯穿所述背光模组;
所述背光模组至少包括壳体和光源组件,所述壳体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纳所述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光源;
所述壳体至少包括一体成型的背板和胶框,所述背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向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所述凹槽向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相互交叠;所述胶框围绕所述通孔设置,且所述胶框内嵌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胶框包括多个第一开口,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开口贯穿所述胶框;沿第二方向,多个所述第一开口至少位于所述胶框远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开口内设置有补光组件;其中,在平行于所述背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补光组件包括远离所述背板的第一面,所述胶框包括远离所述背板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到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面到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槽位置处,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之间设有遮光胶带,所述遮光胶带向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胶框向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
所述遮光胶带包括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组件包括多个补光灯和与所述补光灯电连接的第一柔性线路板;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补光灯的高度与所述胶框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与所述背板远离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一侧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电连接有主柔性线路板,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主柔性线路板位于所述显示模组靠近所述光源组件的一侧;
所述光源组件包括与所述光源电连接的第二柔性线路板,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与所述主柔性线路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通过第一走线与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走线位于所述背板远离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辅柔性线路板,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辅柔性线路板位于所述显示模组远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一侧;
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通过第二走线与所述辅柔性线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走线位于所述背板远离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灯的出光面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相交且不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开口向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胶框向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的面积的一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开口围绕所述胶框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距离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组件至少包括第一补光灯和第二补光灯,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补光灯位于所述第二补光灯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所述第一补光灯的亮度大于所述第二补光灯的亮度。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010959894.2A 2020-09-14 2020-09-14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9659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9894.2A CN111965901B (zh) 2020-09-14 2020-09-14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9894.2A CN111965901B (zh) 2020-09-14 2020-09-14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5901A true CN111965901A (zh) 2020-11-20
CN111965901B CN111965901B (zh) 2022-10-11

Family

ID=73393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59894.2A Active CN111965901B (zh) 2020-09-14 2020-09-14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6590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31086A (zh) * 2020-12-01 2021-02-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N113296314A (zh) * 2021-06-01 2021-08-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56343A (ja) * 2000-04-28 2001-12-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用収納モジュール
CN110687713A (zh) * 2019-10-12 2020-01-1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CN110908191A (zh) * 2019-12-12 2020-03-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624812A (zh) * 2020-05-29 2020-09-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650780A (zh) * 2020-06-23 2020-09-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56343A (ja) * 2000-04-28 2001-12-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用収納モジュール
CN110687713A (zh) * 2019-10-12 2020-01-1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CN110908191A (zh) * 2019-12-12 2020-03-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624812A (zh) * 2020-05-29 2020-09-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650780A (zh) * 2020-06-23 2020-09-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31086A (zh) * 2020-12-01 2021-02-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N113296314A (zh) * 2021-06-01 2021-08-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296314B (zh) * 2021-06-01 2022-07-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5901B (zh) 2022-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83399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3307509B (zh) 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9901327A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06842692A (zh) 光漫射板以及具有该光漫射板的显示设备
US20060221268A1 (en) Display device
KR10129060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39557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CN205485155U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11965901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6873214A (zh) 显示设备
CN112099255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KR20140101060A (ko) 로고 일체형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을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30097654A1 (en) Display device
US10509160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40016349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same
KR20150014194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384682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CN109218482B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3687543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KR20130126407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2198716A (zh) 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装置
KR10192076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US11347105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ight guide plate with a plurality of accommodating spaces formed
JP436668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259439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