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85155U -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85155U
CN205485155U CN201490001013.4U CN201490001013U CN205485155U CN 205485155 U CN205485155 U CN 205485155U CN 201490001013 U CN201490001013 U CN 201490001013U CN 205485155 U CN205485155 U CN 2054851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face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9000101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驹野正
驹野正一
菊地胜敏
蓑浦德
蓑浦一德
中村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851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8515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2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 G02B6/002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for hous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light source, e.g. by forming holes or rece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5Manufacturing aspects; Material aspec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in the pack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导光板以及框架,上述导光板的外周端面具有:光源相对端面,其与上述光源相对,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入射到上述光源相对端面;以及光源非相对端面,其与上述光源不相对,而上述导光板的板面具有:光出射面,其出射光;以及相反板面,其配置在与上述光出射面相反的一侧,上述框架以包围上述导光板的形式呈框状,具有:高光反射性部,其至少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相对;以及高遮光性部,其配置在上述高光反射性部的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上述相反板面往上述光出射面的一侧,并且与上述高光反射性部相比光反射性相对较低并且遮光性相对较高。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元件正在从以往的布劳恩管向液晶面板、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等薄型的显示面板转变,使图像显示装置的薄型化成为可能。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自身不发光,因此另外需要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背光源装置根据其机理大致划分为直下型和边光型。边光型的背光源装置具备:光源;安装有光源的光源基板;以及导光板,其具有与光源呈相对状配置的光入射面,并且具有使从光入射面导入的光朝向液晶面板出射的光出射面。作为具备这种背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2-5937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构成:包围导光板的框架具有:包括白色树脂的方框状的内侧框架部;以及覆盖内侧框架部的外周端面并且包括黑色树脂的方框状的外侧框架部,通过使从导光板的外周面漏出的光由内侧框架部反射而再次入射到导光板内,能提高光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使透射过内侧框架部的光被外侧框架部吸收而难以向框架的外侧泄漏。
然而,在从导光板的外周端面漏出的光中,除了包含沿着外周端面的法线方向行进的光以外还包含沿着相对于该法线方向倾斜的方向行进的光,在沿着该倾斜方向行进的漏光透射过内侧框架部时,有时该光不能被外侧框架部吸收,容易产生向外部的漏光。另外,上述框架是通过双色成型制造的,因此必须确保内侧框架部的宽度和外侧框架部的宽度在制造上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尺寸,液晶显示装置为窄边框化的情况下的应对是困难的。
本实用新型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适当地抑制光泄漏并且适当地实现窄边框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导光板以及框架,上述导光板的外周端面具有:光源相对端面,其与上述光源相对,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入射到上述光源相对端面;以及光源非相对端面,其与上述光源不相对,而上述导光板的板面具有:光出射面,其出射光;以及相反板面,其配置在与上述光出射面相反的一侧,上述框架以包围上述导光板的形式呈框状,具有:高光反射性部,其至少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相对;以及高遮光性部,其配置在上述高光反射性部的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上述相反板面往上述光出射面的一侧,并且与上述高光反射性部相比光反射性相对较低并且遮光性相对较高。
这样,从光源入射到导光板的光源相对端面的光在导光板内传播后从光出射面出射。虽然有时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从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与光源不相对的光源非相对端面漏出,但是该漏出的光由以包围导光板的形式呈框状的框架中的至少与导光板的光源非相对端面相对并且与高遮光性部相比光反射性相对较高的高光反射性部反射,由此高效地返回到光源非相对端面,因此能确保光的利用效率较高。
另一方面,高光反射性部与高遮光性部相比光反射性相对较高,但是遮光性相对较低,因此光容易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高光反射性部的透射光有可能向外部漏出。关于这一点,配置在高光反射性部的在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导光板的相反板面往光出射面的一侧的高遮光性部与高光反射性部相比遮光性相对较高,因此即使光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该透射光也能被高遮光性部遮挡。特别是,在从光源非相对端面漏出的光中包含沿着相对于光源非相对端面的法线方向倾斜的方向行进的光,即使在沿着该倾斜方向行进的光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的情况下,也能由配置在高光反射性部的在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导光板的相反板面往光出射面的一侧的高遮光性部良好地遮挡该透射光。由此,能适当地抑制向外部的光的漏出。而且,在仅能确保极小的框架的宽度尺寸的情况下,高光反射性部和高遮光性部以在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排列的形式配置,因此难以受到制造上的制约,能容易地进行制造。由此,在实现窄边框化方面是优选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
(1)具备光学片,上述光学片具有与上述导光板的板面平行的板面并且以该板面与上述光出射面相对的形式配置,上述高遮光性部与上述高光反射性部相比光吸收性相对较高,并且以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上述光学片的端面重叠的形式配置。这样,能由与高光反射性部相比光吸收性相对较高的高遮光性部适当地吸收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的光,难以产生由高遮光性部的表面反射的反射光。而且,该高遮光性部以在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光学片的端面重叠的形式配置,因此光难以从高遮光性部侧入射到光学片的端面,从而难以在该照明装置的出射光中产生亮度不均。
(2)按以下方式设置上述高光反射性部:使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的相对面与上述光学片的端面呈齐平状,或者将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的相对面配置在比上述光学片的端面靠近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的位置。这样,当由高光反射性部反射从导光板的光源非相对端面漏出的光时,该反射光高效地返回到光源非相对端面并且难以入射到光学片的端面。由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更良好并且进一步难以在该照明装置的出射光中产生亮度不均。
(3)具备底座,上述底座收纳上述光源、上述导光板以及上述框架,至少具有:底板部,其与上述导光板的板面平行;以及侧板部,其以从上述底板部的外端部立起并且包围上述框架的形式配置,上述高遮光性部在其一部分具有侧板搭接部,上述侧板搭接部以搭接在上述侧板部的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上述相反板面往上述光出射面的一侧的形式配置。这样,与侧板搭接部相应地高遮光性部的形成宽度变大,因此遮挡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的光的可靠性较高,从而能更适当地抑制光泄漏。
(4)上述高光反射性部以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上述光源重叠的形式配置。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有在导光板中的在其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光源重叠的部分变多的趋势。高光反射性部以在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光源重叠的形式配置,由此能使从导光板的光源非相对端面漏出的光更高效地反射而返回到光源非相对端面,因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更优异。
(5)上述高光反射性部以其整个区域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重叠的形式配置。这样,高光反射性部的整个区域以在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光源非相对端面重叠的形式配置,因此能使从导光板的光源非相对端面漏出的光由高光反射性部更高效地反射而返回到光源非相对端面,从而使光的利用效率更优异。
(6)上述框架是通过双色成型将上述高光反射性部和上述高遮光性部设置成一体而成的。这样,即使在仅能确保极小的框架的宽度尺寸的情况下,由于高光反射性部和高遮光性部以在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排列的形式配置,因此能通过双色成型容易地制造框架。由此,在实现窄边框化方面是更优选的。
(7)上述框架具有:大宽度部,其宽度尺寸相对较大;以及窄宽度部,其宽度尺寸相对较小,并且配置在上述大宽度部的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上述相反板面往上述光出射面的一侧,上述大宽度部构成上述高光反射性部,而上述窄宽度部构成上述高遮光性部。这样,大宽度部和窄宽度部的边界位置与高光反射性部和高遮光性部的边界位置一致,因此能简化通过双色成型制造框架时使用的二次成形用的成型模具的结构。
(8)上述大宽度部配置在与上述窄宽度部相比靠近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的位置。这样,能利用构成大宽度部的高光反射性部使从导光板的光源非相对端面漏出的光更高效地返回。
(9)具备光源基板,上述光源安装于上述光源基板,并且上述光源基板以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上述高遮光性部重叠并且与上述高遮光性部之间空开间隙的形式配置,在上述框架的沿着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源相对端面的边部设置有光源基板支撑部,上述光源基板支撑部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由上述光出射面往上述相反板面的一侧支撑上述光源基板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框架的沿着上述导光板的与上述光源相对端面相邻的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的边部具备的上述高遮光性部,设置有向上述光源基板支撑部侧伸出的伸出部,而在上述光源基板中设置有接纳上述伸出部的切口部。在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相互重叠的光源基板和高遮光性部之间空开间隙,因此光有可能通过该间隙向外部漏出。关于这一点,在沿着导光板的与光源相对端面相邻的光源非相对端面的边部中具备的高遮光性部,设置有向支撑光源基板的光源基板支撑部侧伸出的伸出部,而在光源基板上设置有接纳伸出部的切口部,因此能避免在光源基板和高遮光性部之间空开的间隙从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看时呈一直线状。由此,即使从上述间隙产生光泄漏也能减少该漏光量。
(10)上述伸出部和上述切口部的相互相邻的边缘部在从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看时形成为倾斜状。这样,能避免在光源基板的切口部的边缘部产生直角的角部,因此难以产生应力集中而难以产生破损等。
其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具备适当地抑制光泄漏并且适当地实现窄边框化的照明装置,因此能使显示性能优异并且适当地实现窄边框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
(1)上述框架配置为利用上述高遮光性部从上述导光板侧支撑上述显示面板。这样,即使从导光板的光源非相对端面漏出的光通过高光反射性部,该透射光也能由从导光板侧支撑显示面板的高遮光性部遮挡,因此能避免高光反射性部的透射光入射到显示面板的情况。由此,能良好地确保显示面板中显示的图像的显示质量。
(2)上述显示面板是使用液晶的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型信息终端中使用的显示器等。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适当地抑制光泄漏并且适当地实现窄边框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将液晶显示装置切断后的截面图。
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将液晶显示装置切断后的截面图。
图5是将背光源装置中的LED基板侧的端部的两角部附近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侧的端部的截面图。
图7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背光源装置中的LED基板侧的端部的两角部附近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8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背光源装置中的LED基板侧的端部的两角部附近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9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背光源装置中的LED基板侧的端部的两角部附近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侧的端部的截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7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侧的端部的截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8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侧的端部的截面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9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侧的端部的截面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0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侧的端部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1的框架分解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2的框架分解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3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侧的端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5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液晶面板11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中示出了X轴、Y轴以及Z轴,以各轴方向为在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的方式进行描述。另外,对于上下方向,以图3和图4为基准,并且将该图上侧设为表侧,将该图下侧设为里侧。
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作为整体呈长方形,具备:能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以及配置在液晶面板11的里侧并且将光提供给液晶面板11的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此外,能设为如下构成:在液晶面板11的表侧,例如配置未图示的框状构件,在框状构件与背光源装置12之间夹着而保持液晶面板11的外周侧部分(后述的非显示区域NAA)。除此以外,在液晶面板11的表侧还能覆盖未图示的触摸面板、盖面板。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型电子设备,其画面尺寸为例如4英寸程度至20英寸程度。
首先,详细说明液晶面板11。液晶面板11作为整体在俯视时呈长方形,如图1和图3所示,具备:大致透明的具有优异的透光性的由玻璃制成的一对基板11a、11b;以及介于两基板11a、11b间并且包含作为伴随着施加电场而光学特性变化的物质的液晶分子的液晶层(未图示),两基板11a、11b在维持液晶层的厚度程度的间隙的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密封剂贴合。该液晶面板11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有源区域)AA;呈包围显示区域的边框状(框状)并且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非有源区域)NAA(参照图3和图4)。此外,液晶面板11的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而且厚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
构成液晶面板11的两基板11a、11b中的表侧(正面侧)基板为CF基板11a,里侧(背面侧)基板为阵列基板11b。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阵列基板11b的长边尺寸比CF基板11a的长边尺寸大,一个短边侧的端部与CF基板11a的该一个短边侧的端部对齐,而另一个短边侧的端部比CF基板11a的该另一个短边侧的端部向外侧突出,在该突出的端部分别装配有用于驱动液晶面板11的驱动器(面板驱动部)13和将各种信号提供给驱动器13的柔性基板(FPC)14。其中,驱动器13直接以COG(Chip On Glass:玻璃上芯片)方式安装到阵列基板11b的上述端部,能对经由柔性基板14从未图示的面板驱动电路基板提供的各种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将其提供给存在于显示区域AA内的后述的开关元件。此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外表面侧分别贴附有偏振板11c、11d。
说明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的内部结构(均省略图示)。在阵列基板11b的内面侧(液晶层侧,与CF基板11a的相对面侧),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和像素电极各多个地排列设置成矩阵状,并且呈格子状的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包围地配设在该TFT和像素电极的周围。利用驱动器13将图像的信号分别提供给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配置在由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包围的方形的区域中的像素电极包括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或ZnO(Zinc Oxide:氧化锌)这样的透明电极。
另一方面,在CF基板11a上在与各像素对应的位置排列设置有多个彩色滤光片。彩色滤光片是R、G、B这三色交替排列配置的。在各彩色滤光片间,形成有用于防止混色的遮光层(黑矩阵)。在彩色滤光片和遮光层的表面,设置有与阵列基板11b侧的像素电极相对的相对电极。该CF基板11a为比阵列基板11b小一圈的大小。另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内面侧,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液晶层中包含的液晶分子进行取向的取向膜。
如图1和图3所示,与上述液晶面板11连接的柔性基板14的一个端部连接到阵列基板11b中的比CF基板11a向外侧突出的端部,而另一个端部连接到未图示的面板驱动电路基板。柔性基板14至少具备:作为整体在俯视时呈大致L字型并且具有可挠性的膜状的基材14a;形成于基材14a的一个(液晶面板11侧)端部的端子部(未图示);以及形成于基材14a的另一个(面板驱动电路基板侧)端部的连接部14b。其中,端子部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Conductive Film)以电的且机械的方式连接到构成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11b的配置在另一个短边侧的端部的面板侧端子部。基材14a的从配置有该端子部的一个端部在Y轴方向上延伸突出到背光源装置12的外侧的部分朝向里侧折回成大致U字型。由此,基材14a的配置在另一个端部的连接部14b与配置在背光源装置12的里侧的面板驱动电路基板中具备的电路基板侧连接部(未图示)嵌合连接。此外,在背光源装置12的里侧,除了配置有面板驱动电路基板以外,还配置有用于驱动构成后述的背光源装置12的LED17的LED驱动电路基板等。
接着,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构成。背光源装置12作为整体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在俯视时呈长方形的大致块状。如图1至图3所示,背光源装置12至少具备:朝向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呈大致箱型的底座(壳体,机壳)15;收纳在底座15内的框架16;作为光源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17;安装有LED17的LED基板(光源基板)18;引导来自LED17的光的导光板19;层叠配置在导光板19的表侧的光学片(光学构件)20;以及层叠配置在导光板19的里侧的反射片(反射构件)21。该背光源装置12为LED17(LED基板18)以偏靠背光源装置12和液晶面板11的短边侧的一端部的形式配置,由此光仅从单侧入射到导光板19的单侧入光类型的边光型(侧光型)。以下,依次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构成部件。
底座15包括例如铝板、电镀锌钢板(SECC)等金属板,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在俯视时呈长方形的底板部15a;从底板部15a的各边(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的外端分别朝向表侧立起的侧板部15b。底座15(底板部15a)的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底板部15a的板面与液晶面板11、导光板19以及光学片20的各板面平行,在其里侧装配有未图示的面板驱动电路基板、LED驱动电路基板等基板类。侧板部15b以从外周侧包围框架16的形式配置,由此作为整体呈纵长的长方形的框状。在4边的侧板部15b中的与柔性基板14的基材14a的向背光源装置12外的延伸突出部分重叠的侧板部15b(配置在图1中所示的跟前侧的短边侧的侧板部15b),形成有用于将后述的LED基板18向外部引出的引出切口部15b1。
框架16由合成树脂制成,如图1和图2所示,外形形成为比底座15小一圈而比导光板19大一圈的框状。框架16收纳在底座15内并且其周围由4边的侧板部15b包围,另一方面,以从外周侧包围导光板19的形式配置。框架16作为整体在俯视时(从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看)呈长方形的框状,是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一对长边部分和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一对短边部分相连而成的。如图2和图3所示,形成框架16的一对短边部分中的一个短边部分在俯视时与后述的LED基板18的主基板部18a1重叠并且为从里侧(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光出射面19b往相反板面19c的一侧)支撑该主基板部18a1的LED基板支撑部(光源基板支撑部)16a。LED基板支撑部16a以在Z轴方向(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导光板19的LED相对端面19a及LED17重叠的形式配置,在Y轴方向(LED相对端面19a的法线方向)上在与导光板19的LED相对端面19a之间夹着LED17。该LED基板支撑部16a与形成框架16的其它3个边部(一对长边部分以及与LED基板支撑部16a相反的一侧的短边部分)相比,宽度尺寸相对较大而厚度尺寸(高度尺寸,Z轴方向上的尺寸)相对较小。此外,后面说明框架16的除了LED基板支撑部16a以外的3个边部有关的详细的构成。
如图1至图3所示,LED17为利用树脂材料将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LED芯片(LED元件)密封在固定于LED基板18的板面的基板部上的构成。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的主发光波长为1种,具体地说,使用发出蓝色单色光的LED芯片。另一方面,在密封LED芯片的树脂材料中,分散混合有通过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的光激发而发出规定的颜色的光的荧光体,作为整体大致发出白色光。该LED17是与相对于LED基板18的安装面相邻的侧面为发光面17a的所谓的侧面发光型。
如图1至图3所示,LED基板18具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具有可挠性的膜状(片状)的基板部(基材)18a,其板面与液晶面板11、导光板19以及光学片20的各板面平行。在LED基板18的基板部18a的里侧的板面(与液晶面板11侧相反的一侧的板面,朝向框架16和导光板19侧的板面)表面安装有上述LED17,并且图案化有用于对LED17供电的配线图案(未图示)。如图3所示,LED基板18在Z轴方向上配置在框架16和导光板19的表侧,并且以夹在它们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形式配置。如图1和图2所示,形成LED基板18的基板部18a包括:沿着背光源装置12的短边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主基板部18a1;从主基板部18a1的一个端部沿着Y轴方向向外(与导光板19侧相反的一侧)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18a2;形成于延伸突出部18a2的延伸突出端部而与LED驱动电路基板连接的外部连接部18a3。其中,延伸突出部18a2与形成柔性基板14的基材14a同样,在底座15外朝向底座15的里侧折回成大致U字型。配置在延伸突出部18a2的延伸端部的外部连接部18a3与配置在底座15的里侧的LED驱动电路基板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主基板部18a1形成为在俯视时呈横长的长方形,并且其长度尺寸(长边尺寸)与后述的导光板19的短边尺寸相同程度或者比后述的导光板19的短边尺寸稍大,而其宽度尺寸(短边尺寸)比导光板19的LED相对端面19a和框架16的LED基板支撑部16a之间的距离(间隔)大。因此,主基板部18a1在其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为在俯视时与导光板19的一部分(后述的光入射侧端部24)重叠的导光板重叠部22,而另一个端部为在俯视时与框架16的LED基板支撑部16a重叠的框架重叠部23。即,主基板部18a1中的夹在导光板重叠部22和框架重叠部23之间的部分为安装有LED17的LED安装部。在主基板部18a1的LED安装部沿着其长度方向(X轴方向)以断续地排列的形式安装有多个(在图1和图2中为10个)LED17,相邻的LED17彼此通过配线图案串联连接。相邻的LED17间的排列间距大致固定,即可以说各LED17在X轴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排列。
如图1和图3所示,上述构成的LED基板18和框架16利用面板固定构件26固定到液晶面板11。面板固定构件26与框架16同样在俯视时呈长方形的框状,是将粘接材料涂布到使表面呈黑色而具有遮光性的基材的两面而成的。面板固定构件26的在俯视时与LED基板18重叠的1个短边部的宽度相对较大,而其余的3个边部的宽度相对较窄,宽度大的短边部固定到LED基板18的表侧的板面和液晶面板11的里侧的板面,而宽度窄的3个边部固定到框架16的3个边部(除了LED基板支撑部16a以外的各边部)的表侧的板面和液晶面板11的里侧的板面。
如图1和图3所示,导光板19在俯视时呈比框架16的内尺寸小一圈的长方形的板状,其板面与液晶面板11、底座15的底板部15a以及光学片20的板面平行,并且其板面的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并且和板面正交的板厚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导光板19以由框架16包围其周围的形式收纳在底座15内,并且配置在液晶面板11和光学片20的正下方位置。导光板19的外周端面中的图3所示的左侧的短边侧的端面为与LED17呈相对状并且供来自LED17的光入射的LED相对端面(光源相对端面)19a,而除此以外的3边的各端面(图3所示的右侧的短边侧的端面和一对长边侧的端面)均为与LED17不相对的LED非相对端面(光源非相对端面)19d。其中,LED相对端面19a作为供从相对的LED17发出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发挥功能,而来自LED17的光不直接入射到各LED非相对端面19d。导光板19的外周端部即一对长边侧端部和一对短边侧端部中的位于LED相对端面19a侧的短边侧的一端部为光入射侧端部24。光入射侧端部24以与框架16的LED基板支撑部16a之间隔着LED17的形式配置。另一方面,导光板19的表里一对板面中的朝向表侧(液晶面板11侧)的板面为使光朝向液晶面板11出射的光出射面19b。与此相对,导光板19的朝向里侧的板面为与光出射面19b相反的一侧的相反板面19c。根据这种构成,LED17和导光板19的排列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而光学片20(液晶面板11)和导光板19的排列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两排列方向相互正交。并且,导光板19具有将从LED17沿着Y轴方向发出的光从LED相对端面19a导入并且使该光在内部传播并朝向光学片20侧(表侧,光出射侧)立起而从作为表侧的板面的光出射面19b出射的功能。
如图3所示,在导光板19中的光入射侧端部24,形成有使一部分从光出射面19b朝向表侧即LED基板18的导光板重叠部22突出而成的光入射范围扩大部25。光入射范围扩大部25为如下形状:从光入射侧端部24的光出射面19b的突出量越靠近LED17(LED相对端面19a)越大,相反越远离LED17越小,截面形状呈大致直角三角形,在与LED相对端面19a侧相反的一侧具有倾斜面25a。光入射范围扩大部25中的与倾斜面25a相反的一侧的面与LED相对端面19a呈齐平状并且与LED17呈相对状,为供来自LED17的光入射的扩大光入射面25b。由此,在导光板19中来自LED17的光入射的光入射范围扩大,因此光的入射效率更高,从而在实现高亮度化和低功耗化上是有用的。在光入射侧端部24在X轴方向上以断续地排列的形成配置有多个该光入射范围扩大部25,该光入射范围扩大部25的形成范围为在X轴方向上与LED基板18的各LED 17重叠的形式。另一方面,在光入射侧端部24的光入射范围扩大部25的非形成部位,在X轴方向上以断续地排列的形式设置有多个从光出射面19b朝向表侧突出并且其突出顶端面呈大致平坦形状的突部27。
如图3所示,上述构成的框架16和导光板19利用LED基板固定构件28固定到LED基板18。LED基板固定构件28与LED基板18的主基板部18a1同样呈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方形,是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呈膜状的基材的两面涂布粘接材料而成的。LED基板固定构件28的表侧的面固定到LED基板18的主基板部18a1,而里侧的面分别固定到框架16的LED基板支撑部16a和设置于导光板19的光入射侧端部24的突部27。在LED基板固定构件28中的俯视时与LED17和光入射范围扩大部25重叠的部分,切掉一部分而形成用于供LED17和光入射范围扩大部25通过的开口部28a。
如图1和图3所示,光学片20与导光板19同样在俯视时呈长方形,其板面与液晶面板11、底座15的底板部15a以及导光板19的板面平行,并且其板面的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并且和板面正交的板厚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光学片20配置为载置在导光板19的光出射面19b的表侧并介于液晶面板11和导光板19之间,由此透射来自导光板19的出射光并且对该透射光赋予规定的光学作用并使其朝向液晶面板11出射。如图3所示,光学片20中的外周端面中的LED17侧的短边的端面(光源侧端面)以比导光板19的LED相对端面19a向内侧(与LED17侧相反的一侧)缩回的形式配置,而如图4所示,除此以外的3边的各端面以比导光板19的各LED非相对端面19d向外侧(框架16侧)突出的形式配置,它们为非LED侧端面(非光源侧端面)20a。此外,图4是表示一对长边侧的端部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但是图2所示的上侧(与LED17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截面构成与图4相同。光学片20是多张(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张)相互层叠着的。此外,作为具体的光学片20的种类,例如有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振片等,能适当地从这些中选择使用。
如图1和图3所示,反射片21以覆盖导光板19的里侧即与光出射面19b相反的一侧的相反板面19c的形式配置。该反射片21包括表面呈光反射性优异的白色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片材,因此能使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光朝向表侧(光出射面19b)高效地立起。反射片21与导光板19同样在俯视时呈长方形,以其中央侧部分夹在导光板19和底座15的底板部15a之间的形式配置。如图3和图4所示,反射片21的外周端部以在俯视时与框架16重叠的形式配置,夹在框架16和底板部15a之间。因此,如图3所示,在反射片21中包含以涵盖从导光板19的LED相对端面19a至框架16的LED基板支撑部16a的形式配置的部分,能利用该部分使从LED17发出的光高效地入射到LED相对端面19a。
然而,有时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光的一部分从导光板19的外周端面中的与LED17不相对的各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以往,框架包括:包括白色树脂的方框状的内侧框架部;以及覆盖内侧框架部的外周端面并且包括黑色树脂的方框状的外侧框架部。然而,在从导光板19的各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光中,除了包含沿着各LED非相对端面19d的法线方向行进的光以外还包含相对于该法线方向斜着朝向表侧行进的光,在该斜着朝向表侧行进的漏光透射过上述内侧框架部时,该光有可能不被外侧框架部吸收而通过液晶面板11从其非显示区域NAA向外部漏出。从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NAA漏出的光会成为使显示区域AA显示的图像的显示质量恶化的一个原因。另外,上述以往的框架是通过双色成型制造的,因此必须确保内侧框架部的宽度和外侧框架部的宽度在制造上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尺寸,液晶显示装置10为窄边框化的情况下的应对是困难的。
因此,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6具有: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相对并且光反射性与后述的高遮光性部30相比相对较高的高光反射性部29;以及配置在高光反射性部29的在Z轴方向(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的表侧(从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往光出射面19b的一侧)并且与高光反射性部29相比遮光性相对较高的高遮光性部30。该框架16是通过双色成型将高光反射性部29和高遮光性部30设置为一体,使分别具有规定的宽度和厚度(高度)的高光反射性部29和高遮光性部30在Z轴方向上层叠而成的两层结构。通过将框架16设为这种构成,即使光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该光也被与LED非相对端面19d相对的高光反射性部29反射,由此高效地返回到LED非相对端面19d,因此能确保光的利用效率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高光反射性部29与高遮光性部30相比光反射性相对较高但是遮光性相对较低,因此虽然光容易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29,但是该透射光也被在Z轴方向上配置在高光反射性部29的表侧的高遮光性部30适当地遮挡。特别是,即使在从LED非相对端面19d斜着朝向表侧行进的漏光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29的情况下,也能由重叠在高光反射性部29的表侧的高遮光性部30良好地遮挡该透射光。由此,能适当地抑制光向外部的漏出。而且,即使在仅能确保框架16的宽度尺寸的情况下,由于高光反射性部29和高遮光性部30以在Z轴方向上排列的形式配置,因此不易受制造上的制约,能通过双色成型容易地制造框架16。由此,在实现窄边框化方面是优选的。以下,详细说明高光反射性部29和高遮光性部30。
如图2和图4所示,高光反射性部29和高遮光性部30分别设置于框架16的除了LED基板支撑部16a以外的3个边部(一对长边部分以及与LED基板支撑部16a相反的一侧的短边部分),换言之,分别设置于沿着导光板19的各LED非相对端面19d的3个边部。其中,高光反射性部29由光的反射性优异的呈白色的树脂制成(例如在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中含有氧化钛等白色的着色材料而成),其光反射率为例如90%程度。如图2至图4所示,高光反射性部29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与LED基板支撑部16a重叠,并且与LED基板支撑部16a相邻的高光反射性部29(配置于框架16的一对长边部分的一对高光反射性部29)分别与LED基板支撑部16a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相连。即,LED基板支撑部16a由与高光反射性部29相同的材料形成,并且在制造框架16时在与高光反射性部29相同的成型模具内同时成型。高光反射性部29的高度尺寸(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与LED基板支撑部16a的高度尺寸大致相等。
如图2和图4所示,分别配置于框架16的3个边部的各高光反射性部29以与导光板19的各LED非相对端面19d分别相对的形式配置,并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其大致整个区域与各LED非相对端面19d重叠。由此,能使从各LED非相对端面19d向外部漏出的光被各高光反射性部29反射而高效地返回到各LED非相对端面19d。而且,各高光反射性部29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与LED17重叠。在此,在从LED17发出的光中最多包含的是沿着LED17的发光面17a的法线方向(Y轴方向)行进的光,因此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光中存在于在Z轴方向上与LED17的发光面17a重叠的范围中的光最多。由此,通过将各高光反射性部29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与LED17重叠,能使从各LED非相对端面19d向外部漏出的光被各高光反射性部29反射而更高效地返回到各LED非相对端面19d。
如图4所示,高光反射性部29的宽度尺寸比后述的高遮光性部30的宽度尺寸大,可以说构成大宽度部31。并且,高光反射性部29的外侧的侧面29a即与底座15的侧板部15b的相对面以与侧板部15b的内面抵接或者接近的形式配置,而内侧的侧面29b即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的相对面以与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20a呈对齐状的形式配置。由此,从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光被高光反射性部29的内侧的侧面29b反射时,该反射光高效地返回到LED非相对端面19d并且难以入射到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20a。另外,可以说作为高光反射性部29的大宽度部31具有的与LED非相对端面19d相对的内侧的侧面29b配置为比后述的窄宽度部32靠近LED非相对端面19d。
高遮光性部30由遮光性和光吸收性优异的呈黑色的树脂制成(在例如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中含有炭黑等黑色的着色材料而成),其表面的光透射率例如为大致0%。因此,高遮光性部30与高光反射性部29相比,遮光性和光吸收性相对较高,但是光反射性和光透射性相对较低。由此,即使在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光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29的情况下,该透射光也被高遮光性部30吸收,由此难以产生在高遮光性部30的表面反射的反射光。另外,高光反射性部29与高遮光性部30相比,光反射性和光透射性相对较高,但是遮光性和光吸收性相对较低。
如图2和图4所示,分别配置于框架16的3个边部的各高遮光性部30以与光学片20的各非LED侧端面20a分别相对的形式配置,并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与光学片20的各非LED侧端面20a的大致整个区域重叠。由此,假设与高光反射性部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与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20a重叠的情况相比,难以使光从高遮光性部30侧入射到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20a,因此在光学片20的面内难以产生光量局部较多的亮部,从而在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中难以产生亮度不均。而且,高遮光性部30以在框架16中配置在表侧即液晶面板11侧,并且通过面板固定构件26在Z轴方向上从里侧(导光板19侧,从导光板19的光出射面19b往相反板面19c的一侧)支撑液晶面板11的作为非显示区域NAA的外周端部的大部分(除了LED基板18侧的短边部以外的3个边部)的形式配置。详细地说,高遮光性部30在框架16的除了LED基板支撑部16a以外的3个边部,具有在Z轴方向上与液晶面板11在里侧呈相对状并且固定面板固定构件26的表侧的面(显示面板支撑面)的整个区域。因此,即使在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光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29的情况下,该透射光也由从里侧支撑液晶面板11的高遮光性部30适当地遮挡,从而可避免高光反射性部29的透射光入射到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NAA的情况。另外,高遮光性部30以在Z轴方向上与底座15的侧板部15b部分地重叠的形式配置,其表侧的面(显示面板支撑面)配置在侧板部15b的表侧。
如图4所示,高遮光性部30的宽度尺寸比高光反射性部29的宽度尺寸小,可以说构成窄宽度部32。并且,高遮光性部30的外侧的侧面30a即与底座15的侧板部15b的相对面以与侧板部15b的内面抵接或者接近的形式配置,而内侧的侧面30b即与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20a的相对面配置在高光反射性部29的内侧的侧面29b的外侧。即,作为窄宽度部32的高遮光性部30的外侧的侧面30a与作为大宽度部31的高光反射性部29的外侧的侧面29a呈齐平状,而内侧的侧面30b以比高光反射性部29的内侧的侧面29b向外侧缩回的形式配置,内侧的侧面30b和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20a之间的间隔比高光反射性部29的内侧的侧面29b和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之间的间隔大。因此,作为大宽度部31的高光反射性部29的内侧的侧面29b配置为比作为窄宽度部32的高遮光性部30的内侧的侧面30b靠近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和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20a。另外,高光反射性部29的具有内侧的侧面30b的内侧部分以相对于高遮光性部30台阶状地向内侧伸出的形式配置,由此框架16的截面形状呈阶梯状。这样,高遮光性部30构成窄宽度部32的整个区域,而高光反射性部29构成大宽度部31的整个区域,因此大宽度部31和窄宽度部32的边界位置与高光反射性部29和高遮光性部30的边界位置一致。因此,能简化通过双色成型制造框架16时使用的二次成型用的成型模具的结构。
如图4所示,在高遮光性部30设有以在Z轴方向上搭接在底座15的侧板部15b的表侧的形式配置的侧板搭接部33。侧板搭接部33以从高遮光性部30的外侧的侧面30a朝向外侧突出的形式设置,在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的法线方向(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上与底座15的侧板部15b重叠地配置。侧板搭接部33仅选择性地配置于高遮光性部30中的配置在侧板部15b的表侧的表侧部分。由于该侧板搭接部33,高遮光性部30的表侧部分的形成宽度比里侧部分的形成宽度大,因此遮挡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29的光的可靠性较高,能更适当地抑制光泄漏。
在此,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高光反射性部29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与LED基板支撑部16a重叠,而以重叠在高光反射性部29的表侧的形式配置的高遮光性部30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与以重叠在LED基板支撑部16a的表侧的形式配置的LED基板18重叠。因此,如图2所示,LED基板18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端部和高遮光性部30的LED基板18侧的端部(形成框架16的一对长边部的LED基板支撑部16a侧的端部的高遮光性部30)配置为在俯视时不重叠并且其间空开规定的间隙C。换言之,形成框架16的一对长边部的LED基板支撑部16a侧的端部的高遮光性部30以在X轴方向上从两侧夹着LED基板18并且其间具有间隙C的形式配置。该间隙C是背光源装置12内的空间在Z轴方向上向表侧的外部开口的,因此背光源装置12内存在的光(例如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后,虽然在高光反射性部29反射但是仍返回到LED非相对端面19d的光或者未被高遮光性部30吸收的光)有可能通过上述间隙C向表侧的外部漏出。该间隙C产生在相互相邻的LED基板18和高遮光性部30之间,因此成为沿着具有面对间隙C的高遮光性部30的框架16的一对长边部的延伸方向即Y轴方向大致笔直地延伸的形态,因此光漏出量有可能变多。
因此,如图5所示,在形成框架16的一对长边部的LED基板支撑部16a侧的端部的高遮光性部30,换言之,在框架16中的沿着导光板19的与LED相对端面19a相邻的LED非相对端面19d的边部中具备的高遮光性部30,设置有向内侧(LED基板支撑部16a侧)伸出的伸出部34,而在LED基板18上设置有接纳上述伸出部34的切口部35。伸出部34在高遮光性部30中的LED基板18侧的各端部从内侧的侧面30b向内侧伸出,并且其平面形状呈大致三角形。详细地说,伸出部34的平面形状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等腰三角形,其斜边34a与LED基板18呈相对状并与LED基板18之间形成间隙C。伸出部34的斜边34a与高遮光性部30的内侧的侧面30b形成钝角。切口部35是在LED基板18的长度方向上的各端部将与导光板19侧相反的一侧的角部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均倾斜地切掉一部分而形成的。切口部35与伸出部34的斜边34a大致平行,因此与伸出部34之间空开的间隙C大致固定并且该间隙C沿着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都倾斜的方向延伸。该间隙C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均为大约45°程度。根据这种构成,虽然LED基板18和高遮光性部30之间空开的间隙C在伸出部34和切口部35的非形成部分呈沿着Y轴方向大致笔直的平面形状,但是在伸出部34和切口部35的形成部分呈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均倾斜的平面形状,避免成为一直线状。由此,即使从上述间隙C产生漏光也能减少其漏光量。另外,图5中由双点划线图示的面板固定构件26在俯视时与伸出部34重叠的部分与伸出部34的斜边34a(切口部35)大致平行,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均倾斜地切掉一部分,形成固定构件切口部36。另外,在框架16的四角的各角部开口形成有用于通过螺钉等装配其它部件的螺钉孔SO。
本实施方式是以上的结构,接着说明其作用。当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源接通时,图像的信号从面板驱动电路基板经由柔性基板14和驱动器13提供给液晶面板11,并且从LED驱动电路基板对LED基板18上的各LED17提供电力,由此将各LED17点亮。如图3所示,从各LED17发出的光由导光板19引导后透射过光学片20,由此变换成均匀的面状的光后向液晶面板11照射,从而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显示规定的图像。
当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作用时,如图3所示,当将各LED17点亮时,从各LED17出射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9的LED相对端面19a后,在导光板19的与外部的空气层的界面发生全反射,或者在由反射片21反射等而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过程中,从光出射面19b出射而朝向光学片20照射。在此,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光不局限于其全部从光出射面19b出射,也存在其一部分从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这样即使在光从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在包围导光板19的周围的框架16中以与LED非相对端面19d相对的形式设置有高光反射性部29,因此能使上述漏光由高光反射性部29反射而高效地返回到LED非相对端面19d。由此,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而且,高光反射性部29以内侧的侧面29b与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20a呈齐平状的形式配置,因此从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光容易封闭在LED非相对端面19d和高光反射性部29的内侧的侧面29b之间具有的空间中,由此难以产生上述漏光入射到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20a的情况。从而背光源装置12的照明光难以产生亮度不均。而且,高光反射性部29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与导光板19及LED17重叠,因此能使从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光高效地返回到LED非相对端面19d,能进一步优化光的利用效率。
虽然该高光反射性部29的光反射性优异,但是遮光性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能透射光。与此相对,高遮光性部30在Z轴方向上配置在高光反射性部29的表侧,因此如图4所示,即使在光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29的情况下,由于该光被高遮光性部30遮挡而难以产生光向背光源装置12的外部漏出的情况。特别是,从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光中包含斜着朝向表侧的光,即使在该光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29的情况下,也能由以重叠在高光反射性部29的表侧的形式配置的高遮光性部30有效地遮挡该光,由此能适当地抑制向背光源装置12外的漏光的产生。而且,高遮光性部30配置为涵盖框架16的对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NAA的支撑部位的整个区域,能适当地防止高光反射性部29的透射光直接入射到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NAA。而且,高遮光性部30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与光学片20重叠,因此能适当地防止高光反射性部29的透射光入射到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20a。另外,如图5所示,即使在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光通过LED基板18和高遮光性部30之间空开的间隙C而向表侧的外部漏出的情况下,虽然该间隙C在伸出部34和切口部35的非形成部分呈沿着Y轴方向大致笔直的平面形状,但是在伸出部34和切口部35的形成部分呈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均倾斜的平面形状,避免成为一直线状,因此能将从间隙C漏出的光量抑制为较少。由此,能使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中显示的图像的显示质量优异,并且在提高背光源装置12的光的利用效率,实现低功耗化、高亮度化方面是优选的。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具备LED(光源)17、导光板19和框架16,导光板19的外周端面具有:LED相对端面(光源相对端面)19a,其与LED17相对,来自LED17的光入射到LED相对端面(光源相对端面)19a;以及LED非相对端面(光源非相对端面)19d,其与LED17不相对,而导光板19的板面具有:光出射面19b,其出射光;以及相反板面19c,其配置在与光出射面19b相反的一侧,框架16以包围导光板19的形式呈框状,具有:高光反射性部29,其至少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相对;以及高遮光性部30,其配置在高光反射性部29的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相反板面19c往光出射面19b的一侧,并且与高光反射性部29相比光反射性相对较低并且遮光性相对较高。
这样,从LED17入射到导光板19的LED相对端面19a的光在导光板19内传播后从光出射面19b出射。虽然有时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光从导光板19的外周端面中的与LED17不相对的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但是该漏出的光由以包围导光板19的形式呈框状的框架16中的至少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相对并且与高遮光性部30相比光反射性相对较高的高光反射性部29反射,由此高效地返回到LED非相对端面19d,因此能确保光的利用效率较高。
另一方面,高光反射性部29与高遮光性部30相比光反射性相对较高,但是遮光性相对较低,因此光容易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29,高光反射性部29的透射光有可能向外部漏出。关于这一点,配置在高光反射性部29的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往光出射面19b的一侧的高遮光性部30与高光反射性部29相比遮光性相对较高,因此即使光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29,该透射光也能由高遮光性部30遮挡。特别是,在从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光中包含沿着相对于LED非相对端面19d的法线方向倾斜的方向行进的光,即使沿着该倾斜方向行进的光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29的情况下,也能由配置在高光反射性部29的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往光出射面19b的一侧的高遮光性部30良好地遮挡该透射光。由此,能适当地抑制向外部的光的漏出。而且,即使在仅能确保极小的框架16的宽度尺寸的情况下,由于高光反射性部29和高遮光性部30以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排列的形式配置,因此难以受到制造上的制约,能容易地进行制造。由此,在实现窄边框化方面是优选的。
另外,具备光学片20,光学片20以具有与导光板19的板面平行的板面并且该板面与上述光出射面19b相对的形式配置,高遮光性部30与高光反射性部29相比光吸收性相对较高,并且以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端面)20a重叠的形式配置。这样,能由与高光反射性部29相比光吸收性相对较高的高遮光性部30适当地吸收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29的光,难以产生由高遮光性部30的表面反射的反射光。而且,该高遮光性部30以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20a重叠的形式配置,因此光难以从高遮光性部30侧入射到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20a,从而在该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中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另外,高光反射性部29配置为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的相对面与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20a呈齐平状。这样,当由高光反射性部29反射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光时,该反射光高效地返回到LED非相对端面19d并且难以入射到光学片20的非LED侧端面20a。由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更良好并且进一步难以在该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中产生亮度不均。
另外,具备底座15,底座15收纳有LED17、导光板19以及框架16,至少具有:底板部15a,其与导光板19的板面平行;以及侧板部15b,其以从底板部15a的外端部立起并且包围框架16的形式配置,高遮光性部30设置为在其一部分具有侧板搭接部33,侧板搭接部33以搭接在侧板部15b的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相反板面19c往光出射面19b的一侧的形式配置。这样,与侧板搭接部33相应地高遮光性部30的形成宽度变大,因此遮挡透射过高光反射性部29的光的可靠性较高,从而能更适当地抑制光泄漏。
另外,高光反射性部29以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LED17重叠的形式配置。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光有在导光板19中的在其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LED17重叠的部分变多的趋势。高光反射性部29以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LED17重叠的形式配置,由此能使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光更高效地被反射而返回到LED非相对端面19d,因此能使光的利用效率更优异。
另外,高光反射性部29以其整个区域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LED非相对端面19d重叠的形式配置。这样,高光反射性部29的整个区域以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LED非相对端面19d重叠的形式配置,因此能使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光由高光反射性部29更高效地反射而返回到LED非相对端面19d,从而使光的利用效率更优异。
另外,框架16是通过双色成型将高光反射性部29和高遮光性部30设置成一体而成的。这样,即使在仅能确保极小的框架16的宽度尺寸的情况下,由于高光反射性部29和高遮光性部30以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排列的形式配置,因此能通过双色成型容易地制造框架16。由此,在实现窄边框化方面是更优选的。
另外,框架16设置为具有:大宽度部31,其宽度尺寸相对较大;以及窄宽度部32,其宽度尺寸相对较小,并且配置在大宽度部31的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相反板面19c往光出射面19b的一侧,大宽度部31构成高光反射性部29,而窄宽度部32构成高遮光性部30。这样,大宽度部31和窄宽度部32的边界位置与高光反射性部29和高遮光性部30的边界位置一致,因此能简化通过双色成型制造框架16时使用的二次成形用的成型模具的结构。
另外,大宽度部31配置为与窄宽度部32相比靠近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这样,能利用构成大宽度部31的高光反射性部29使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光更高效地返回。
另外,具备LED基板(光源基板)18,LED17安装于LED基板(光源基板)18,并且LED基板(光源基板)18以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高遮光性部30重叠并且与高遮光性部30之间空开间隙C的形式配置,在框架16的沿着导光板19的LED相对端面19a的边部设置有LED基板支撑部(光源基板支撑部)16a,LED基板支撑部(光源基板支撑部)16a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由光出射面19b往相反板面19c的一侧支撑LED基板18的至少一部分,在框架16的沿着导光板19的与LED相对端面19a相邻的LED非相对端面19d的边部中具备的高遮光性部30,设置有向LED基板支撑部16a侧伸出的伸出部34,而在LED基板18上设置有接纳伸出部34的切口部35。在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相互重叠的LED基板18和高遮光性部30之间空开有间隙C,因此光有可能通过该间隙C向外部漏出。关于这一点,在沿着导光板19的与LED相对端面19a相邻的LED非相对端面19d的边部中具备的高遮光性部30,设置有向支撑LED基板18的LED基板支撑部16a侧伸出的伸出部34,而在LED基板18上设置有接纳伸出部34的切口部35,因此能避免在LED基板18和高遮光性部30之间空开的间隙C从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看时呈一直线状。由此,即使从上述间隙C产生光泄漏也能减少该漏光量。
另外,伸出部34和切口部35的相互相邻的边缘部在从导光板19的板面的法线方向看时形成为倾斜状。这样,能避免在LED基板18的切口部35的边缘部产生直角的角部,因此难以产生应力集中而难以产生破损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具备上述背光源装置12和利用来自背光源装置12的光进行显示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根据这种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适当地抑制光泄漏并且适当地实现窄边框化的背光源装置12,因此能使显示性能优异并且适当地实现窄边框化。
另外,框架16配置为利用高遮光性部30从导光板19侧支撑液晶面板11。这样,即使从导光板19的LED非相对端面19d漏出的光通过高光反射性部29,该透射光也能由从导光板19侧支撑液晶面板11的高遮光性部30遮挡,因此能避免高光反射性部29的透射光入射到液晶面板11的情况。由此,能良好地确保液晶面板11中显示的图像的显示质量。
另外,显示面板是使用液晶的液晶面板11。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10能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型信息终端中使用的显示器等。
<实施方式2>
根据图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将高光反射性部129和高遮光性部130的截面形状变更后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高光反射性部129和高遮光性部130的边界面设置有相互凹凸嵌合的形式的凹部37和凸部38。该凹部37和凸部38配置为偏靠高光反射性部129和高遮光性部130的边界面中的外侧的端部。因此,与形成有凹部37相应地,高光反射性部129的外侧的侧面129a的面积缩小,而与形成有凸部38相应地,高遮光性部130的外侧的侧面130a的面积扩大。通过这样设置凹部37和凸部38,能扩大高光反射性部129和高遮光性部130的边界面的面积,因此通过双色成型一体化的高光反射性部129和高遮光性部130的紧贴性更高。另外,该凹部37和凸部38沿着高光反射性部129和高遮光性部130的延神方向(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实施方式3>
根据图7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伸出部234和切口部235的平面形状变更后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伸出部234的平面形状呈与斜边234a相邻的2个边的长度相互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伸出部234的斜边234a与高遮光性部230的内侧的侧面230b形成钝角并且该角度比上述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角度小,换言之为更接近直角的角度。切口部235与伸出部234的斜边234a大致平行。因此,LED基板218和高遮光性部230之间空开的间隙C呈在伸出部234和切口部235的形成部位以更大的角度弯曲的平面形状,因此更进一步减少来自该间隙C的漏光量。另外,形成于面板固定构件226的固定构件切口部236与伸出部234的斜边234a(切口部235)大致平行。
<实施方式4>
根据图8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3将固定构件切口部336的平面形状变更后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3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形成于面板固定构件326的固定构件切口部336的平面形状呈方形。固定构件切口部336配置在俯视时与形成于框架316的四角的各角部的螺钉孔SO重叠的位置,由此紧固到螺钉孔SO中的螺钉不干扰面板固定构件326。面板固定构件326的固定构件切口部336的形成范围比上述实施方式3中记载的范围小,由此扩大面板固定构件326相对于框架316(伸出部334)的固定面积并且提高固定力。
<实施方式5>
根据图9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4将伸出部434和切口部435的平面形状变更后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4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伸出部434和切口部435的平面形状呈方形。伸出部434具有一对面对间隙C的内侧的侧面434b、434c,其中第1侧面434b与高遮光性部430的内侧的侧面430b大致成直角,而第2侧面434c与第1侧面434b大致成直角。切口部435与伸出部434之间空开的间隙C是固定的,呈与伸出部434的内侧的侧面434b、434c相仿的平面形状。由此,LED基板418和高遮光性部430之间空开的间隙C在俯视时呈曲柄状地2次弯曲的形状。由此,进一步减少来自间隙C的漏光量。
<实施方式6>
根据图10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2将高光反射性部529和高遮光性部530的截面形状变更后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形成于高光反射性部529和高遮光性部530的边界面的凹部537和凸部538配置在高光反射性部529和高遮光性部53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这样,进一步扩大高光反射性部529和高遮光性部530的边界面的面积,因此进一步提高通过双色成型一体化的高光反射性部529和高遮光性部530的紧贴性。
<实施方式7>
根据图11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7。在该实施方式7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高光反射性部629和高遮光性部630的截面形状变更后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高光反射性部629和高遮光性部630各自的高度尺寸沿着宽度方向连续变化。详细地说,高光反射性部629的高度尺寸在宽度方向上随着从外端位置往内侧而逐渐变大。高遮光性部630的高度尺寸在宽度方向上随着从外端位置往内侧而逐渐变小。由此,高光反射性部629和高遮光性部630之间的边界面的截面形状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
<实施方式8>
根据图12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8。在该实施方式8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高光反射性部729和高遮光性部730之间的边界位置变更后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高光反射性部729和高遮光性部730之间的边界位置配置为与导光板719和光学片720的边界位置(光出射面719b的高度位置)一致。因此,虽然框架716的大宽度部731的整个区域包括高光反射性部729,但是窄宽度部732包括高遮光性部730的整个区域和高光反射性部729的一部分。在这种构成中,高光反射性部729配置为其整个区域在Z轴方向上与导光板719重叠,而高遮光性部730配置为其整个区域在Z轴方向上与光学片720重叠。
<实施方式9>
根据图13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9。在该实施方式9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8将高光反射性部829和高遮光性部830之间的边界位置变更后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8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高光反射性部829和高遮光性部830之间的边界位置配置为在Z轴方向上与导光板819重叠。因此,虽然框架816的窄宽度部832的整个区域包括高遮光性部830,但是大宽度部831包括高光反射性部829的整个区域和高遮光性部830的一部分。
<实施方式10>
根据图14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0。在该实施方式10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1将高光反射性部929的内侧的侧面929b相对于光学片920的非LED侧端面920a的配置变更后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高光反射性部929的内侧的侧面929b配置为比光学片920的非LED侧端面920a靠近导光板919的LED非相对端面919d。根据这种构成,在光从导光板919的LED非相对端面919d漏出,该漏光由高光反射性部929的内侧的侧面929b反射的情况下,该反射光更难以入射到光学片920的非LED侧端面920a。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高光反射性部929的与导光板919的LED非相对端面919d的相对面配置为比光学片920的非LED侧端面920a靠近LED非相对端面919d。这样,当从导光板919的LED非相对端面919d漏出的光由高光反射性部929反射时,该反射光高效地返回到LED非相对端面919d并且难以入射到光学片920的非LED侧端面920a。由此,使光的利用效率更良好并且在该背光源装置的出射光中更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实施方式11>
根据图15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1。在该实施方式11中,示出了将截面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6相同的高光反射性部1029和高遮光性部1030设为分割结构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6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016为高光反射性部1029和高遮光性部1030的2部件构成,将它们相互组装起来。高光反射性部1029和高遮光性部1030是分别使用不同的成型模具通过树脂成型而成的,成型后通过使凸部1038与凹部1037凹凸嵌合,能相互进行组装。
<实施方式12>
根据图1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2。在该实施方式12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11将高光反射性部1129和高遮光性部1130的组装结构变更后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高光反射性部1129和高遮光性部1130的边界面为平坦的形状并且两者通过分别固定到介于其间的框架固定构件39而组装成一体。
<实施方式13>
根据图17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3。在该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1通过在框架1216的表面涂布涂料WP而设置高光反射性部1229和高遮光性部1230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216包括遮光性和光吸收性优异的呈黑色的树脂材料,通过在除了窄宽度部1232和侧板搭接部1233以外的部分即大宽度部1231涂布呈白色的涂料WP而设置高光反射性部1229和高遮光性部1230。呈白色的涂料WP仅选择性地涂布在大宽度部1231中的与导光板1219的LED非相对端面1219d相对的部分,由此能使从LED非相对端面1219d漏出的光适当地反射而返回到LED非相对端面1219d。
<其它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述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中。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框架的大宽度部(高光反射性部)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导光板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的构成,但是也可以使大宽度部的上述尺寸与导光板的该尺寸相同或者比导光板的该尺寸大。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框架的窄宽度部(高遮光性部)在Z轴方向上比底座的侧板部高的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窄宽度部在Z轴方向上与侧板部呈齐平状的构成,或窄宽度部在Z轴方向上比侧板部低的构成。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框架具有大宽度部和窄宽度部的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框架在整个高度上具有大致固定的宽度尺寸的构成。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高光反射性部的内侧的侧面与光学片的非LED侧端面呈齐平状,或者比光学片的非LED侧端面靠近LED非相对端面的构成,但是高光反射性部的内侧的侧面配置在光学片的非LED侧端面的外侧的构成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光学片的端部以比导光板的LED非相对端面向外侧突出的形式配置的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光学片的非LED侧端面与LED非相对端面呈齐平状的构成,或光学片的非LED侧端面比LED非相对端面向内侧缩回的构成。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高遮光性部具有侧板搭接部的构成,但是也可以省略侧板搭接部。
(7)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可以适当地变更高光反射性部和高遮光性部之间的边界面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或截面形状等。
(8)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可以适当地变更伸出部和切口部的具体平面形状或形成范围等。
(9)在上述实施方式2、6、11、12中,例示了凹部和凸部为涵盖高光反射性部和高遮光性部的整周延伸的形态的情况,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在高光反射性部和高遮光性部的周方向上以断续排列的形式配置多个凹部和凸部。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高光反射性部中含有氧化钛作为呈白色的着色材料的构成,但是作为除此以外的呈白色的着色材料,也可以使用氧化锌、氧化镁、氧化铝等。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高遮光性部中含有炭黑作为呈黑色的着色材料的构成,但是作为除此以外的呈黑色的着色材料,也可以使用钛黑、铁黑等。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形成高光反射性部的材料呈白色的构成,除此以外也可以将例如呈乳白色、银色的材料用于高光反射性部。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形成高遮光性部的材料呈黑色的构成,除此以外也可以将例如呈灰色的材料用于高遮光性部。
(14)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可以适当地变更高光反射性部和高遮光性部的具体的物性值的数值。
(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反射片以在Z轴方向上重叠在框架的里侧的形式配置的构成,但是也可以为反射片在Z轴方向上与框架不重叠的配置。
(16)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可以采用例如通过双面胶带等将框架固定到底座的底板部的构成。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面板固定构件固定到框架和LED基板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为面板固定构件虽然固定到框架,但是不固定到LED基板的构成。另外,也可以省略面板固定构件。在该情况下,可以使用粘接剂(优选包括光硬化性树脂材料的粘接剂)来代替面板固定构件。
(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短边侧的一端面为与LED相对的LED非相对端面(光入射面)的配置,但是导光板的长边侧的一端面为供来自LED的光入射的LED非相对端面(光入射面)的配置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除此以外,导光板的短边侧的两端面为供来自LED的光入射的LED非相对端面(光入射面)的配置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而且,导光板的长边侧的两端面为供来自LED的光入射的LED非相对端面(光入射面)的配置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另外,导光板的任意3个端面为供来自LED的光入射的LED非相对端面(光入射面)的配置,或导光板的4个端面全部为供来自LED的光入射的LED非相对端面(光入射面)的配置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
(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LED基板包括膜状的基材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是LED基板的基材呈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的构成。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LED安装于基板部而成的LED基板,但是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应用于安装有有机EL等其他光源的光源基板。
(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便携信息终端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应用于例如车载型信息终端(便携型汽车导航系统)、便携型游戏机等中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液晶面板具有的彩色滤光片的着色部设为R、G、B这3色的构成,但是也可以将着色部设为4色以上。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可以适用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24)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通过在包括呈黑色的树脂材料的框架的表面的一部分(大宽度部)涂布白色的涂料而设置高光反射性部和高遮光性部的构成,但是也可以通过在包括呈白色的树脂材料的框架的表面的一部分(窄宽度部和侧板搭接部)涂布黑色的涂料而设置高光反射性部和高遮光性部。除此以外,也可以在包括呈白色和黑色以外的颜色的树脂材料的框架的表面,在一部分(窄宽度部和侧板搭接部)涂布黑色的涂料,在其余的部分(大宽度部)涂布白色的涂料。此外,在涂布黑色的涂料的情况下,优选涂布窄宽度部和侧板搭接部中的至少与液晶面板相对的部分和与光学片相对的部分,进一步优选也涂布外侧的侧面。另外,可以适当变更对框架的各对象部位的各涂料的具体涂布范围。
(25)在上述实施方式13和(24)中,示出了通过在包括树脂材料的框架的表面的一部分涂布涂料而设置高光反射性部和高遮光性部的构成,但是除此以外,也可以将通过烫印(热转印)涂布有颜料等的膜印刷到例如包括树脂材料的框架的表面。另外,可以适当地变更用于在框架的表面以特定的颜色进行着色的具体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5…底座;15a…底板部;15b…侧板部;16、316、716、816、1016、1216…框架;16a…LED基板支撑部(光源基板支撑部);17…LED(光源);18、218、418…LED基板(光源基板);19、719、819、919、1219…导光板;19a…LED相对端面(光源相对端面);19b、719b…光出射面;19c…相反板面;19d、919d、1219d…LED非相对端面(光源非相对端面);20、720、920…光学片;20a、920a…非LED侧端面(端面);29、129、529、629、729、829、929、1029、1129、1229…高光反射性部;29b、929b…内侧的侧面(相对面);30、130、230、430、530、630、730、830、1030、1130、1230…高遮光性部;31、731、831、1231…大宽度部;32、732、832、1232…窄宽度部;33…侧板搭接部;34、234、334、434…伸出部;35、235、435…切口部;C…间隙。

Claims (14)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光源、导光板以及框架,
上述导光板的外周端面具有:光源相对端面,其与上述光源相对,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入射到上述光源相对端面;以及光源非相对端面,其与上述光源不相对,而上述导光板的板面具有:光出射面,其出射光;以及相反板面,其配置在与上述光出射面相反的一侧,
上述框架以包围上述导光板的形式呈框状,具有:高光反射性部,其至少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相对;以及高遮光性部,其配置在上述高光反射性部的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上述相反板面往上述光出射面的一侧,并且与上述高光反射性部相比光反射性相对较低并且遮光性相对较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具备光学片,上述光学片具有与上述导光板的板面平行的板面并且以该板面与上述光出射面相对的形式配置,
上述高遮光性部与上述高光反射性部相比光吸收性相对较高,并且以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上述光学片的端面重叠的形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按以下方式设置上述高光反射性部:使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的相对面与上述光学片的端面呈齐平状,或者将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的相对面配置在比上述光学片的端面靠近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1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具备底座,上述底座收纳上述光源、上述导光板以及上述框架,至少具有:底板部,其与上述导光板的板面平行;以及侧板部,其以从上述底板部的外端部立起并且包围上述框架的形式配置,
上述高遮光性部在其一部分具有侧板搭接部,上述侧板搭接部以搭接在上述侧板部的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上述相反板面往上述光出射面的一侧的形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1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高光反射性部以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上述光源重叠的形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1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高光反射性部以其整个区域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重叠的形式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1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框架是通过双色成型将上述高光反射性部和上述高遮光性部设置成一体而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框架具有:大宽度部,其宽度尺寸相对较大;以及窄宽度部,其宽度尺寸相对较小,并且配置在上述大宽度部的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上述相反板面往上述光出射面的一侧,上述大宽度部构成上述高光反射性部,而上述窄宽度部构成上述高遮光性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大宽度部配置在与上述窄宽度部相比靠近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2、3、8、9中的任1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具备光源基板,上述光源安装于上述光源基板,并且上述光源基板以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上述高遮光性部重叠并且与上述高遮光性部之间空开间隙的形式配置,
在上述框架的沿着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源相对端面的边部设置有光源基板支撑部,上述光源基板支撑部在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从由上述光出射面往上述相反板面的一侧支撑上述光源基板的至少一部分,
在上述框架的沿着上述导光板的与上述光源相对端面相邻的上述光源非相对端面的边部具备的上述高遮光性部,设置有向上述光源基板支撑部侧伸出的伸出部,而在上述光源基板中设置有接纳上述伸出部的切口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伸出部和上述切口部的相互相邻的边缘部在从上述导光板的板面的法线方向看时形成为倾斜状。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1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框架配置为利用上述高遮光性部从上述导光板侧支撑上述显示面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者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显示面板是使用液晶的液晶面板。
CN201490001013.4U 2013-09-04 2014-07-14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48515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3057 2013-09-04
JP2013-183057 2013-09-04
PCT/JP2014/068680 WO2015033671A1 (ja) 2013-09-04 2014-07-14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85155U true CN205485155U (zh) 2016-08-17

Family

ID=52628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90001013.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485155U (zh) 2013-09-04 2014-07-14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54172A1 (zh)
CN (1) CN205485155U (zh)
WO (1) WO2015033671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2491A (zh) * 2014-12-01 2016-06-0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803117A (zh) * 2018-08-30 2018-11-13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cd显示屏及终端
CN111816060A (zh) * 2019-04-12 2020-10-2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766407B (zh) * 2019-10-29 2022-06-01 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顯示裝置
CN114846272A (zh) * 2019-12-26 2022-08-02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83414A (zh) * 2015-08-06 2017-02-08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KR102584304B1 (ko) * 2016-04-26 2023-10-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색변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17198854A (ja) 2016-04-27 2017-11-0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10310174B2 (en) 2016-07-29 2019-06-04 Japan Display Inc.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ght source unit comprising the same
CN206421060U (zh) * 2017-02-09 2017-08-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定位结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US11079805B2 (en) * 2017-06-21 2021-08-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panel provided with protective film
CN112363360B (zh) * 2020-06-15 2022-12-13 武汉高德智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阑、红外模组及红外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29240A (ja) * 2006-11-20 2008-06-05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5521917B2 (ja) * 2010-09-03 2014-06-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び当該面光源装置に用いるフレーム
JP5663434B2 (ja) * 2011-08-15 2015-02-0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US9535206B2 (en) * 2014-06-09 2017-01-03 Apple Inc. Display with structures for reducing blue edge effects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2491A (zh) * 2014-12-01 2016-06-0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652491B (zh) * 2014-12-01 2019-09-1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803117A (zh) * 2018-08-30 2018-11-13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cd显示屏及终端
CN111816060A (zh) * 2019-04-12 2020-10-2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766407B (zh) * 2019-10-29 2022-06-01 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顯示裝置
CN114846272A (zh) * 2019-12-26 2022-08-02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33671A1 (ja) 2015-03-12
US20160154172A1 (en) 2016-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85155U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EP2913706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4069298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4620040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20130263488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US10001664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3901642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563458B (zh) 背光单元以及包括它的液晶显示器
KR20160065668A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6538195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3998979B (zh)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4412314B (zh)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US20160062034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0058452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8254972A (zh)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CN108027116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5209818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3075676A (zh) 背光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和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2197256A (zh) 照明装置、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10068953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KR20090128693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2169245B (zh) 液晶显示设备
US20180313997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30126407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966863B1 (ko)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Termination date: 202107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