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87543A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87543A
CN113687543A CN202111042007.6A CN202111042007A CN113687543A CN 113687543 A CN113687543 A CN 113687543A CN 202111042007 A CN202111042007 A CN 202111042007A CN 113687543 A CN113687543 A CN 1136875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module
display
sub
emitt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4200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87543B (zh
Inventor
王君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4200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875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87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87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87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875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显示模组包括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包括镂空部,沿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镂空部至少贯穿背光模组,镂空部内设置有感光元件;显示模组还包括补光组件,补光组件包括导光膜和多个补光灯,导光膜围绕镂空部设置;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包括遮光胶带,遮光胶带围绕镂空部设置,导光膜位于遮光胶带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补光灯的出光面朝向导光膜的入光面,导光膜的出光面朝向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本发明可以解决屏下摄像头补光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对遮光胶带所在区域进行补光,有利于真正实现全面屏。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平面显示装置因具有高画质、省电、机身薄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视、个人数字助理、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成为显示装置中的主流。现有市面上的液晶显示器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器,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BacklightModule)。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终端显示屏的技术也不断革新,各大厂商都在追求全面屏的极致屏占比;对于终端而言,其显示屏一侧除了屏幕之外,所必须的显示外置部件还至少包括前置摄像头、光电传感器等器件。而在相关技术中,对于全面屏的前置摄像头的处理,要么是在前面板上让出摄像头的位置,如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等,那么是采用升降式结构隐藏摄像头,前者屏幕显示缺乏整体性,后者终端则显得厚重,升降结构则降低了终端的一致性。因此“屏下摄像头技术”应运而生。屏下摄像头技术是指在不破坏屏幕完整性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全面屏显示,就是指将前置摄像头设置在屏幕之下,屏幕显示区分为两个部分:常规显示区以及屏下摄像头区,在摄像头关闭时,屏下摄像头区用于画面显示,实现全面屏显示,在摄像头开启时实现摄像功能。
但是,虽然摄像头可以隐藏在屏幕之下,但这也就会导致显示屏上设置摄像头对应的区域无法被点亮进行显示,因此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全面屏,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因此,提供一种基于屏下摄像头,可以满足当下真正全面屏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提高屏占比和显示效果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屏下摄像头的客观需求,导致屏幕无法真正实现全面屏,容易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显示模组包括镂空部,沿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镂空部至少贯穿背光模组,镂空部内设置有感光元件;显示模组还包括补光组件,补光组件包括导光膜和多个补光灯,导光膜围绕镂空部设置;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包括遮光胶带,遮光胶带围绕镂空部设置,导光膜位于遮光胶带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补光灯的出光面朝向导光膜的入光面,导光膜的出光面朝向显示面板。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显示模组为屏下摄像头结构,显示模组包括镂空部,沿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镂空部至少贯穿背光模组,感光元件固定设置于镂空部内,在镂空部位置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设置有遮光胶带,遮光胶带围绕镂空部在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贴合设置,遮光胶带除了用于将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固定之外,还具有遮光作用,可以遮蔽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和其他光学膜片等膜材在镂空部边缘的光线,改善显示状态下显示模组的镂空部位置的显示效果。本发明的显示模组还设置了包括导光膜和多个补光灯的补光组件,导光膜围绕镂空部设置,且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导光膜位于遮光胶带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补光灯的出光面朝向导光膜的入光面,导光膜的出光面朝向显示面板,从而可以在显示模组的显示模式下,通过打开补光灯使得镂空部位置能够通光(而在非显示模式即拍照模式下,补光灯为关闭状态),改善镂空部所在区域的显示问题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导光膜的导光作用,将补光灯的点光源变为面光源,使得遮光胶带所在的镂空部的边框区也可以有光源光线入射至显示面板,进而使得遮光胶带所在的镂空部的边框区也能显示,从而解决屏下摄像头补光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对遮光胶带所在区域进行补光,解决遮光胶带位置无法真正显示的问题,有利于真正实现全面屏。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C’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E-E’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F-F’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补光灯和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个补光灯围绕镂空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000,包括: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10(图中未填充)和显示面板20(图中未填充),显示面板20位于背光模组10出光面10E的一侧;可选的,显示面板20为液晶显示面板;
显示模组000包括镂空部30,沿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镂空部30至少贯穿背光模组10,镂空部30内设置有感光元件40;
显示模组000还包括补光组件50,补光组件50包括导光膜501和多个补光灯502,导光膜501围绕镂空部30设置;
显示面板20和背光模组10之间包括遮光胶带60,遮光胶带60围绕镂空部30设置,导光膜501位于遮光胶带60靠近显示面板20的一侧;
补光灯502的出光面502E朝向导光膜501的入光面501A,导光膜501的出光面501E朝向显示面板20。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为屏下摄像头结构,显示面板20位于背光模组10出光面10E的一侧,显示模组000包括镂空部30,沿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镂空部30至少贯穿背光模组10,感光元件40固定设置于镂空部30内,可选的感光元件40可以为摄像头组件或光电传感器等器件。本实施例在镂空部30位置的显示面板20和背光模组10之间设置有遮光胶带60,遮光胶带60围绕镂空部30在显示面板20和背光模组10之间贴合设置,遮光胶带60一般为双面胶带且采用黑色遮光胶带,其无法通光,遮光胶带60除了用于将显示面板20和背光模组10固定之外,还具有遮光作用,可以遮蔽如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10中的导光板101和其他光学膜片(增亮片102、扩散片103、反射片104)等膜材在镂空部30边缘的光线,改善显示状态下显示模组000的镂空部30位置的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的工作模式可以包括显示模式和非显示模式,如感光元件40为摄像头组件,在非显示模式下摄像头组件工作进行拍摄,而在显示模式下,摄像头组件的感光元件40不工作,显示模组000进行显示画面,但是此时由于镂空部30位置的遮光胶带60的存在,容易使得遮光胶带60所在的镂空部30的边框区很难有背光光线入射至显示面板20,因此该区域无法显示,虽然镂空部30处的遮光胶带60占据的空间面积较小,但也容易影响全面屏的显示效果。
为了解决显示模组000在显示模式下的遮光胶带60所在的镂空部30的边框区无法显示的问题,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设置了补光组件50,其中,补光组件50包括导光膜501和多个补光灯502,导光膜501围绕镂空部30设置,可选的,导光膜501可以为跑道形态围绕镂空部30设置(如图1所示),且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导光膜501位于遮光胶带60靠近显示面板20的一侧(如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导光膜501位于遮光胶带60靠近显示面板20的一侧,即位于背光模组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与背光模组10本身包括的导光板101是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结构,但是导光膜501对光线具有引导的作用,此作用与背光模组10本身包括的导光板101的作用是基本一致的。本实施例设置补光灯502的出光面502E朝向导光膜501的入光面501A,导光膜501的出光面501E朝向显示面板20,从而可以在显示模组000的显示模式下,通过打开补光灯502使得镂空部30位置能够通光(而在非显示模式即拍照模式下,补光灯502为关闭状态),改善镂空部30所在区域的显示问题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导光膜501具有与背光模组10本身包括的导光板101相同功能的特点(也有网点结构),将补光灯502的点光源变为面光源,使得遮光胶带60所在的镂空部30的边框区也可以有光源光线入射至显示面板20,进而使得遮光胶带60所在的镂空部30的边框区也能显示,从而解决屏下摄像头补光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对遮光胶带60所在区域进行补光,解决遮光胶带60位置无法真正显示的问题,有利于真正实现全面屏。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制作时,在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20组装前,可以先在背光模组10的镂空部30位置设置遮光胶带60,然后将补光组件50中的跑道形的导光膜501与补光灯502组装在镂空部30位置的遮光胶带60上,使得跑道形的导光膜501围绕镂空部30的方式和形状与遮光胶带60相同,进一步可选的,在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X上,遮光胶带60的宽度与导光膜501的宽度可以相同,补光灯502的出光面502E朝向导光膜501的入光面501A,导光膜501的出光面501E远离遮光胶带60,最后将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20进行组装即可。
当显示模组000处于非显示模式(如拍照模式)时,感光元件40工作,补光组件50的补光灯502不工作;当显示模组000处于显示模式时,关闭拍照模式,感光元件40不工作,补光灯502可通过在与其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5020(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补光灯502可以为LED芯片直接通过SMT的方式焊接在FPC上)的驱动下发光,并通过导光膜501的导光引导,使其作为遮光胶带60位置处所需的补光背光源,实现全面屏显示。本实施例充分利用了感光元件40和显示面板20之间的空间,如图2所示,一般设置中,如图2所示,感光元件40到镂空部30内的背光模组10之间的间隙宽度L1设计通常大于0.25mm,补光灯502可以为LED芯片,尺寸一般为:长0.5mm、宽0.15mm、厚L2为0.1mm,与其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5020的厚度L3一般大约为0.07mm,即包括柔性电路板5020的补光灯502的总厚度L2+L3大约为0.17mm,0.17mm远远小于L1(0.25mm),因此包括柔性电路板5020的补光灯502可直接放置在感光元件40到镂空部30内的背光模组10之间的间隙内,使得补光组件50可以用在屏下摄像头的显示模组000中,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全面屏和提高全面屏显示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和图2仅是示意性画出镂空部3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但不仅限于此形状,镂空部30的形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本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对于感光元件40与背光模组10的固定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可以直接通过感光元件40的衬底401与背光模组10的铁框或者背板105固定,也可以将感光元件40与背光模组10的铁框通过封胶粘合固定(未附图示意),此时该封胶可位于镂空部30内,该封胶还可以作为补光灯502的固定载体,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设置,仅需满足能够将感光元件40与背光模组10固定的效果即可。本实施例背光模组10和显示面板20的具体结构不仅限于上述结构,具体可参考相关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理解,例如背光模组10还可以包括背光源、导光板、增光片、反射片等光学膜片,显示面板2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液晶层等,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2中示意的导光膜501的厚度并不表示实际实施时的厚度,图2仅是为了清楚示意补光组件50的结构,对导光膜501的厚度进行了放大,实际实施时,补光组件50在显示模组000中占据的厚度和尺寸均较小,并不会影响显示模组000的整体厚度,即导光膜501的设置对显示模组000的薄型化设计几乎没有影响。
本实施例对于补光组件50中设置的补光灯502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可以如图1所示的围绕镂空部30区域设置四个补光灯502,且四个补光灯502的出光面502E均朝向导光膜501的入光面501A,还可以为三个或更多个的结构,只需能够满足在显示模式下,多个补光灯502和跑道形的导光膜501能够在遮光胶带60的边框区内实现补光效果,从而解决遮光胶带60位置无法真正显示的问题,真正实现全面屏即可,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和图2仅是示例性画出导光膜501和补光灯502的数量、设置位置和形状,具体实施时,补光组件50的导光膜501和补光灯502的数量、设置位置和形状包括但不局限于图2的导光膜501为片状设置于遮光胶带60和显示面板20之间的结构,还可以为其他实施结构,仅需能够使得导光膜501的出光面501E朝向显示面板20,补光灯502的出光面502E均朝向导光膜501的入光面501A,进而能够经由导光膜501的出光面501E在遮光胶带60所在区域形成补光面光源即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图2、图3,图3是图2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补光组件50的导光膜501为片状结构,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X,补光灯502位于导光膜501靠近镂空部30的一侧。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补光组件50的导光膜501的形状可以为片状结构的膜片,贴合设置于遮光胶带60朝向显示面板20的一侧,此时围绕镂空部30设置的多个补光灯502可以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X,设置于导光膜501靠近镂空部30的一侧,可选的,补光灯502与导光膜501在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X上基本齐平,可以使得补光灯502的出光面502E朝向导光膜501的入光面501A,即导光膜501的入光面501A为其本身的侧面,而导光膜501的出光面501E为其本身朝向显示面板20一侧的上表面,从而可以通过补光灯502和导光膜501的导光作用使得遮光胶带60所在的镂空部30的边缘位置区域能够正常显示,更好的实现全面屏效果。
可选的,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图3,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导光膜501的厚度为D1,补光灯502的宽度为D2,D1≥D2。即导光膜501为片状结构的膜片时,其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的厚度D1要大于或等于补光灯502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的宽度D2(图2和图3中以D1大于D2为例进行示例说明),从而可以避免补光灯502从其出光面502E出射的光线出射至导光膜501以外的区域,进而使得进入导光膜501入光面501A的光线尽可能多,提高补光灯502的光线利用率,有利于提升镂空部30边缘区域的补光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4,图4是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感光元件40通过第一胶层70与显示模组000固定连接,至少部分第一胶层70位于显示面板20和感光元件40之间;
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X,第一胶层70朝向导光膜501的一侧与补光灯502贴合固定。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补光组件50的导光膜501的形状可以为片状结构的膜片,贴合设置于遮光胶带60朝向显示面板20的一侧,此时围绕镂空部30设置的多个补光灯502可以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X,设置于导光膜501靠近镂空部30的一侧,感光元件40可以通过第一胶层70与显示模组000固定连接,即至少部分第一胶层70填充设置于显示面板20和感光元件40之间的空隙内,此时,如图4所示,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X,第一胶层70朝向导光膜501的一侧可以开设与补光灯502的尺寸相对应的凹陷部701,使得补光灯502可以在该凹陷部701中与第一胶层70贴合固定,从而可以有利于保证补光灯502的稳固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5和图6,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C-C’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补光组件的结构,图5中的补光组件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中,导光膜501包括连接的第一子部5011和第二子部5012,第一子部5011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平行,第一子部5011位于遮光胶带60和显示面板20之间;
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第二子部5012位于第一子部5011远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第二子部5012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相交;可选的,第二子部5012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相互垂直;
补光灯502位于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一侧,补光灯502的出光面502E朝向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端部。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导光膜501的结构还可以为围绕镂空部30设置的T型形态(如图6所示,导光膜501的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的截面为T型结构)或L型形态(未附图示意),具体为导光膜501包括连接的第一子部5011和第二子部5012,第一子部5011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平行,第二子部5012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相交,可选的,相互连接的第一子部5011和第二子部5012可以为一体成型制得的导光膜501,有利于提高导光膜的整体连接效果和制程效率。本实施例以第二子部5012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相互垂直为例进行示例,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第二子部5012位于第一子部5011远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第一子部5011位于遮光胶带60和显示面板20之间,从而可以使得导光膜501包括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方向X和沿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方向Z的两部分,而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补光灯502设置于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一侧,且补光灯502的出光面502E朝向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端部,可以使得补光灯502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正投影位于导光膜501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正投影的范围内,从而有利于减少补光组件50整体占据的显示模组000的空间,进而可以避免补光组件50的设置影响感光元件40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图5和图6仅以导光膜501(即相互连接的第一子部5011和第二子部5012形成的导光膜501)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的截面为T型结构为例进行示例说明,导光膜501的结构包括但不局限于图6所示的形状,还可以包括其他形状,仅需满足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第二子部5012位于第一子部5011远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导光膜501包括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方向X和沿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方向Z的两部分,补光灯502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正投影位于导光膜501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正投影的范围内,能够减少补光组件50占据的感光元件40空间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可选的,请继续参考图5和图6,背光模组10包括围绕镂空部30设置的框胶106,框胶106朝向显示面板20的一侧设置有凹槽1061,框胶106靠近显示面板20一侧的表面朝远离显示面板20的方向凹陷形成凹槽1061;
第二子部5012和补光灯502均嵌合于凹槽1061内。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导光膜501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子部5011和第二子部5012形成的结构时,导光膜501的位于第一子部5011远离显示面板20一侧的第二子部5012可以嵌合于背光模组10的框胶106内,由于补光灯502位于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一侧,补光灯502的出光面502E朝向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端部,则补光灯502也可以嵌合于背光模组10的框胶106内,即背光模组10包括围绕镂空部30设置的框胶106,框胶106用于在镂空部30范围内围绕镂空部30的边缘将背光模组10的背板或铁框、光学膜片等封装固定,且框胶106还可以起到遮挡侧面光线的作用,避免背光模组10的光线影响感光元件40的使用效果。框胶106朝向显示面板20的一侧设置有凹槽1061,该凹槽1061由框胶106靠近显示面板20一侧的表面朝远离显示面板20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子部5012和补光灯502均嵌合于凹槽1061内,从而可以使得补光灯502和第二子部5012尽可能不占据镂空部30的空间,进而有利于避免补光灯502和第二子部5012的设置影响感光元件40的使用效果。
可选的,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遮光胶带60与第一子部5011贴合固定,即遮光胶带60朝向显示面板20一侧的表面与第一子部5011远离显示面板20一侧的表面贴合固定,由于第二子部5012嵌合于框胶106的凹槽1061内,且框胶1061本身具有遮光效果,因此导光膜501的第二子部5012上可以不设置遮光胶带60,遮光胶带60仅需与第一子部5011贴合固定即可满足该区域的遮光效果,还可以简化遮光胶带60的贴合工艺难度,避免导光膜501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子部5011和第二子部5012形成的结构时,T型形态或L型形态的导光膜501影响遮光胶带60的贴合制程,有利于提升遮光胶带60的贴合制程效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7和图8,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E-E’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补光组件的结构,图7中的补光组件和感光元件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中,导光膜501包括连接的第一子部5011和第二子部5012,第一子部5011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平行,第一子部5011位于遮光胶带60和显示面板20之间;
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第二子部5012位于第一子部5011远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第二子部5012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相交;可选的,第二子部5012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相互垂直;
补光灯502位于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一侧,补光灯502的出光面502E朝向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端部。
背光模组10包括围绕镂空部30设置的框胶106,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X,第二子部5012位于框胶106靠近镂空部30的一侧,补光灯502与框胶106固定。可选的,此时遮光胶带60朝向显示面板20的一侧表面与第一子部5011贴合固定,感光元件40可以通过第一胶层70与显示模组000固定连接,至少部分第一胶层70位于显示面板20和感光元件40之间,补光灯502可以嵌合于该第一胶层70内实现固定。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导光膜501的结构还可以为围绕镂空部30设置的L型形态(如图8所示,导光膜501的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的截面为L型结构),具体为导光膜501包括连接的第一子部5011和第二子部5012,第一子部5011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平行,第二子部5012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相交,可选的,相互连接的第一子部5011和第二子部5012可以为一体成型制得的导光膜501,有利于提高导光膜501的整体连接效果和制程效率。本实施例以第二子部5012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相互垂直为例进行示例,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第二子部5012位于第一子部5011远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第一子部5011位于遮光胶带60和显示面板20之间,第二子部5012的一端与第一子部5011的一端连接,从而可以使得导光膜501的第一子部5011和第二子部5012的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的截面为L型结构,导光膜501包括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方向X和沿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方向Z的两部分,而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补光灯502设置于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一侧,且补光灯502的出光面502E朝向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端部,可以使得补光灯502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正投影位于导光膜501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正投影的范围内,从而有利于减少补光组件50整体占据的显示模组000的空间,进而可以避免补光组件50的设置影响感光元件40的效果。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包括围绕镂空部30设置的框胶106,框胶106用于在镂空部30范围内围绕镂空部30的边缘将背光模组10的背板或铁框、光学膜片等封装固定,且框胶106还可以起到遮挡侧面光线的作用,避免背光模组10的光线影响感光元件40的使用效果。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X,第二子部5012位于框胶106靠近镂空部30的一侧,补光灯502与框胶106贴合固定,即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端部作为导光膜501的入光面501A,第一子部5011靠近显示面板20的一侧为其出光面501E,补光灯502从其出光面502E出射的光线经导光膜501的第二子部5012导向传输至导光膜501的第一子部5011,从而可以使得遮光胶带60所在区域能够正常显示,以实现更好的全面屏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9和图10,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F-F’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补光组件的结构,图9中的补光组件和感光元件进行了透明度填充),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中,导光膜501包括连接的第一子部5011和第二子部5012,第一子部5011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平行,第一子部5011位于遮光胶带60和显示面板20之间;
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第二子部5012位于第一子部5011远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第二子部5012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相交;可选的,第二子部5012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相互垂直;
补光灯502位于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一侧,补光灯502的出光面502E朝向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端部;
背光模组10包括背板105和多个光学膜片,光学膜片可以为导光板101、增亮片102、扩散片103、反射片104等,背板105可以为铁框结构,用于形成至少容纳光学膜片的空间;
背光模组10还包括围绕镂空部30设置的框胶106,框胶106与背板105固定;
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X,第二子部5012位于框胶106远离镂空部30的一侧,背板105开设有通孔1051,补光灯5012设置于通孔1051内。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导光膜501的结构还可以为围绕镂空部30设置的T型形态(如图10所示,导光膜501的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的截面为T型结构),具体为导光膜501包括连接的第一子部5011和第二子部5012,第一子部5011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平行,第二子部5012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相交,可选的,相互连接的第一子部5011和第二子部5012可以为一体成型制得的导光膜501,有利于提高导光膜的整体连接效果和制程效率。本实施例以第二子部5012的延伸方向与显示模组000的出光面相互垂直为例进行示例,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第二子部5012位于第一子部5011远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第一子部5011位于遮光胶带60和显示面板20之间,从而可以使得导光膜501包括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方向X和沿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方向Z的两部分,而在垂直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Z上补光灯502设置于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一侧,且补光灯502的出光面502E朝向第二子部5012远离第一子部5011的端部,可以使得补光灯502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正投影位于导光膜501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正投影的范围内,从而有利于减少补光组件50整体占据的显示模组000的空间,进而可以避免补光组件50的设置影响感光元件40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5,还包括围绕镂空部30设置的框胶106,框胶106与背板105固定,背板105和框胶106形成了用于容纳光学膜片的空间,其中沿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X,第二子部5012位于框胶106远离镂空部30的一侧,背板105开设有通孔1051,补光灯5012设置于通孔1051内,从而可以避免导光膜501的第二子部5012占据框胶106的空间,将补光灯501设置在背板105的底部通孔1051内,可以在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X上,将框胶106设置的较窄,有利于减小镂空部30区域的边框的宽度,实现更好的全屏显示。
可选的,补光灯502连接有柔性电路板5020,柔性电路板5020与背板105远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贴合。补光灯502通过SMT的方式焊接在柔性电路板5020上,补光灯502在柔性电路板5020中集成的驱动电路下发光,本实施例将补光灯5012设置于背板105的通孔1051内,柔性电路板5020与背板105远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贴合,可以使得柔性电路板5020具有与背板105较大的贴合面积,有利于增强补光灯502的固定效果。
可选的,请结合参考图9-图10、图11,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补光灯和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以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000的镂空部30为圆形为例进行示例说明,在制备本实施例的补光灯502时,可以先将LED芯片的多个补光灯502打件在圆环形的柔性电路板5020上,再将柔性电路板5020粘贴在预制好的背板105包括通孔1051的背光模组000上,使得补光灯502位于通孔1051倍,柔性电路板5020与背板105贴合固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9-图11和图12,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个补光灯围绕镂空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补光组件50的补光灯502可以为多个(图11以4个为例,图12以8个为例)多个补光灯502围绕镂空部30设置,且在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X上,相邻两个补光灯502之间的距离M相等。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柔性电路板5020上设置的多个补光灯502可以围绕镂空部30均匀设置,即在平行于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方向X上,相邻两个补光灯502之间的距离M相等(距离M可以理解为相邻两个补光灯502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为相邻两个补光灯502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补光灯502的均匀出光效果,进而有利于提升对遮光胶带60所在边框区域的补光均匀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结合参考图9-图10,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20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围绕第一显示区AA1设置的第二显示区AA2,镂空部30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正投影与第一显示区AA1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正投影相互交叠。
本实施例解释说明了显示面板20包括的显示区分为两个区域,分别为第一显示区AA1和围绕第一显示区AA1设置的第二显示区AA2,其中,第一显示区AA1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正投影与镂空部30向显示模组000出光面的正投影相互交叠,即镂空部30位置处在感光元件40不在拍照状态时,可以通过补光组件50的补光灯502和导光膜501的作用,将补光组件50作为镂空部30位置的遮光胶带60所在边框区域的补充背光使用,以改善第二显示区AA2边缘的显示效果,从而通过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共同显示,更好的实现全面屏和提高全面屏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3,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图13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11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111,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0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模组0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显示模组为屏下摄像头结构,显示模组包括镂空部,沿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镂空部至少贯穿背光模组,感光元件固定设置于镂空部内,在镂空部位置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设置有遮光胶带,遮光胶带围绕镂空部在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贴合设置,遮光胶带除了用于将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固定之外,还具有遮光作用,可以遮蔽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和其他光学膜片等膜材在镂空部边缘的光线,改善显示状态下显示模组的镂空部位置的显示效果。本发明的显示模组还设置了包括导光膜和多个补光灯的补光组件,导光膜围绕镂空部设置,且在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导光膜位于遮光胶带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补光灯的出光面朝向导光膜的入光面,导光膜的出光面朝向显示面板,从而可以在显示模组的显示模式下,通过打开补光灯使得镂空部位置能够通光(而在非显示模式即拍照模式下,补光灯为关闭状态),改善镂空部所在区域的显示问题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导光膜的导光作用,将补光灯的点光源变为面光源,使得遮光胶带所在的镂空部的边框区也可以有光源光线入射至显示面板,进而使得遮光胶带所在的镂空部的边框区也能显示,从而解决屏下摄像头补光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对遮光胶带所在区域进行补光,解决遮光胶带位置无法真正显示的问题,有利于真正实现全面屏。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3)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镂空部,沿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镂空部至少贯穿所述背光模组,所述镂空部内设置有感光元件;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补光组件,所述补光组件包括导光膜和多个补光灯,所述导光膜围绕所述镂空部设置;
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之间包括遮光胶带,所述遮光胶带围绕所述镂空部设置,所述导光膜位于所述遮光胶带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所述补光灯的出光面朝向所述导光膜的入光面,所述导光膜的出光面朝向所述显示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膜为片状结构,沿平行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补光灯位于所述导光膜靠近所述镂空部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元件通过第一胶层与所述显示模组固定连接,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胶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感光元件之间;
沿平行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胶层朝向所述导光膜的一侧与所述补光灯贴合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导光膜的厚度为D1,所述补光灯的宽度为D2,D1≥D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膜包括连接的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一子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平行,所述第一子部位于所述遮光胶带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子部位于所述第一子部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子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相交;
所述补光灯位于所述第二子部远离所述第一子部的一侧,所述补光灯的出光面朝向所述第二子部远离所述第一子部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带与所述第一子部贴合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围绕所述镂空部设置的框胶,所述框胶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框胶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朝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凹槽;
所述第二子部和所述补光灯均嵌合于所述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多个光学膜片,所述背板形成至少容纳所述光学膜片的空间;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围绕所述镂空部设置的框胶,所述框胶与所述背板固定;
沿平行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子部位于所述框胶远离所述镂空部的一侧,所述背板开设有通孔,所述补光灯设置于所述通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灯连接有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背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围绕所述镂空部设置的框胶,沿平行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子部位于所述框胶靠近所述镂空部的一侧,所述补光灯与所述框胶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补光灯围绕所述镂空部设置,且在平行于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补光灯之间的距离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设置的第二显示区,所述镂空部向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向所述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正投影相互交叠。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111042007.6A 2021-09-07 2021-09-07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6875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2007.6A CN113687543B (zh) 2021-09-07 2021-09-07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2007.6A CN113687543B (zh) 2021-09-07 2021-09-07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87543A true CN113687543A (zh) 2021-11-23
CN113687543B CN113687543B (zh) 2023-05-12

Family

ID=78585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42007.6A Active CN113687543B (zh) 2021-09-07 2021-09-07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8754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94978A (zh) * 2022-05-18 2022-09-0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5327816A (zh) * 2022-08-31 2022-11-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3399A (zh) * 2019-02-28 2019-04-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0231735A (zh) * 2019-05-16 2019-09-1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0458105A (zh) * 2019-08-12 2019-1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850633A (zh) * 2019-10-31 2020-02-28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终端
CN111624812A (zh) * 2020-05-29 2020-09-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965894A (zh) * 2020-08-19 2020-11-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模组的控制方法
CN112485947A (zh) * 2020-12-09 2021-03-1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093438A (zh) * 2021-04-21 2021-07-0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3399A (zh) * 2019-02-28 2019-04-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0231735A (zh) * 2019-05-16 2019-09-1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0458105A (zh) * 2019-08-12 2019-1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850633A (zh) * 2019-10-31 2020-02-28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终端
CN111624812A (zh) * 2020-05-29 2020-09-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965894A (zh) * 2020-08-19 2020-11-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模组的控制方法
CN112485947A (zh) * 2020-12-09 2021-03-1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093438A (zh) * 2021-04-21 2021-07-0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94978A (zh) * 2022-05-18 2022-09-0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994978B (zh) * 2022-05-18 2023-09-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5327816A (zh) * 2022-08-31 2022-11-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327816B (zh) * 2022-08-31 2024-02-0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87543B (zh) 2023-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97234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ight-transmitting cover with lens por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KR101407357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39557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KR10138656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1155602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3687543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8317436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3467123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04145275A (ja) 着色層材料、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0249072A1 (zh) 液晶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KR20120019249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2328886B1 (ko) 표시장치
CN115176197B (zh)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00063172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5685617B (zh) 显示装置
KR20110018233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3646823A (zh) 显示装置
KR20180043493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90005967A (ko)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KR20190075502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4141164A (zh) 电子设备
WO2012056951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WO2020237843A1 (zh) 显示装置
KR20070063836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216647026U (zh) 一种窄边框背光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