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27816B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27816B
CN115327816B CN202211052741.5A CN202211052741A CN115327816B CN 115327816 B CN115327816 B CN 115327816B CN 202211052741 A CN202211052741 A CN 202211052741A CN 115327816 B CN115327816 B CN 1153278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ubstrate
hole
backlight module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527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27816A (zh
Inventor
倪德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5274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278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327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278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278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278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通孔和围绕通孔的器件区;器件区包括:背框,包括基底和与基底连接的延伸部,基底所在平面与延伸部所在平面相交,延伸部作为通孔的侧壁,且基底与延伸部形成一容置空间;光学膜层,位于容置空间中,在容置空间中,光学膜层与延伸部之间形成第一间隙;补光元件,至少部分补光元件位于第一间隙中,至少部分补光元件位于通孔中。通过在第一间隙和通孔中设置补光元件,有利于提升当将背光模组应用于显示装置中时向显示装置所提供的光线亮度的均一性,有利于改善通孔对应的位置在显示阶段的黑边现象,提升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从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时代到液晶时代,再到现在到来的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时代,显示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得日新月异。显示产业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传统的手机、平板、电视和PC,再到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和VR等电子设备都离不开显示技术。
随着全面屏的发展需求,需要将越来越多的电子感光器件集成到显示装置中,例如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中形成通孔,将摄像头设置于通孔中。在显示过程中,通孔对应的区域作为显示区;在拍摄过程中,通孔对应的区域作为感光区以实现画面拍摄。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提供至通孔对应区域的光线不足,导致在显示过程中通孔对应区域的亮度较其他显示区的亮度偏暗,即在通孔对应区域的暗区明显,严重影响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在背光模组的第一间隙和通孔中引入补光元件,从而解决了显示时由于通孔对应区域光线不足导致的暗区明显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通孔和围绕通孔的器件区;所述器件区包括:
背框,包括基底和与所述基底连接的延伸部,所述基底所在平面与所述延伸部所在平面相交,所述延伸部作为所述通孔的侧壁,且所述基底与所述延伸部形成一容置空间;
光学膜层,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在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光学膜层与所述延伸部之间形成第一间隙;
补光元件,至少部分所述补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间隙中,至少部分所述补光元件位于所述通孔中。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背光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包括通孔和围绕通孔的器件区,背框中与基底连接的延伸部作为通孔的侧壁,基底与延伸部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纳光学膜层。在容置空间中,光学膜层与延伸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特别是,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还包括补光元件,其中,部分补光元件位于第一间隙中,部分补光元件位于通孔中。如此,当将背光模组应用至显示装置中时,在显示装置的全屏显示阶段,背光模组的通孔对应的位置也需要进行显示,补光元件发出的光线能够为通孔对应的区域的光线进行补偿,提升背光模组所发出的光线的整体均匀性,解决了显示时由于通孔对应区域光线不足导致的暗区明显(例如在通孔对应位置出现显示黑边)的问题,有利于提升通孔对应区域和其他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俯视示意图;
图2所述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一种AA截面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补光光源与通孔的一种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补光元件与延伸部和通孔的一种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5所述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补光元件与延伸部和通孔的一种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8所示为在背光模组的延伸部上设置凹槽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0所示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1所示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2所示为补光元件对应的封装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图12中封装层沿BB向的一种截面图;
图14所示为补光元件对应的封装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所示为补光元件对应的封装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所示为将图15中的封装层应用至补光元件中后的一种排布示意图;
图1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俯视图;
图18所示为图17中显示装置的一种CC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本发明中能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本发明意在覆盖落入所对应权利要求(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及其等同物范围内的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实施方式,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俯视示意图,图2所述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一种AA截面图,请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0,包括通孔K和围绕通孔K的器件区Q0;器件区Q0包括:
背框00,包括基底01和与基底01连接的延伸部02,基底01所在平面与延伸部02所在平面相交,延伸部02作为通孔K的侧壁,且基底01与延伸部02形成一容置空间;可选地,基底01所在平面与延伸部02所在平面垂直;
光学膜层10,位于容置空间中,在容置空间中,光学膜层10与延伸部02之间形成第一间隙Q1;可选地,容置空间包括前述第一间隙Q1和用于容置光学膜层10的第一容置空间Q2;
补光元件20,至少部分补光元件20位于第一间隙Q1中,至少部分补光元件20位于通孔K中。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以矩形结构的背光模组为例对本发明的背光模组进行了示意,并不对背光模组的形状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可体现为其他形状,例如圆角矩形、圆形、椭圆形等等,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图1仅以圆形通孔K为例对本发明的通孔K进行示意,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通孔K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圆形以外的其他形状,例如方形、椭圆形等等。另外,通孔K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背光模组中的任意位置,通孔K的数量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本发明仅以一个通孔K为例进行说明。可选地,通孔K与补光元件20是对应的关系,当背光模组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通孔K时,每个通孔K均对应设置有补光元件20。
可以理解的是,图2仅对背光模组的一种膜层结构进行了示意,并不代表背光模组的实际膜层结构,可选地,背光模组的容置空间中设置有导光板、扩散板、棱镜膜以及背光灯等结构,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背光模组例如可体现为直下式背光模组,还可体现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当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时,背光模组中不包括导光板。
当将背光模组应用于显示装置中时,通孔K对应的位置可用于设置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由于沿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通孔K是贯穿背光模组的,相关现有技术中,当背光模组中的背光灯距离通孔较远(对应侧入式背光模组),或者在通孔对应的位置未设置背光灯(对应直下式背光模组)时,若通孔所对应的区域同时作为显示区发挥显示作用时,则会导致在显示过程中,通孔所对应的显示区明显偏暗,在显示区出现明显的暗区,影响整体显示效果。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在显示阶段,补光元件发出的光线能够射向通孔,从而解决了显示时由于通孔对应区域光线不足导致的暗区明显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显示效果。
具体而言,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背光模组包括通孔K和围绕通孔K的器件区Q0,背框00中与基底01连接的延伸部02作为通孔K的侧壁,基底01与延伸部02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纳光学膜层10。在容置空间中,光学膜层10与延伸部0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Q1。特别是,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还包括补光元件20,其中,部分补光元件20位于第一间隙Q1中,部分补光元件20位于通孔K中。如此,当将背光模组应用至显示装置中时,在显示装置的全屏显示阶段,背光模组的通孔K对应的位置也需要进行显示,补光元件20发出的光线能够为通孔K对应的区域的光线进行补偿,提升背光模组所发出的光线的整体均匀性,解决了显示时由于通孔K对应区域光线不足导致的暗区明显(例如在通孔K对应位置出现显示黑边)的问题,有利于提升通孔K对应区域和其他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此外,由于补光元件20设置在第一间隙Q1和通孔K中,即设置在延伸部02的两侧,当补光元件20发光时,补光元件20发出的光线能够避免延伸部02可见的问题,因而有利于进一步弱化显示黑边现象。
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补光光源D与通孔K的一种相对位置示意图,本实施例示出了补光元件20包括多个补光光源D的方案。
请结合图2和图3,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补光元件20包括多个补光光源D,位于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的补光光源D围绕通孔K均匀排布,位于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的补光光源D沿着延伸部02朝向通孔K的侧壁均匀排布。
具体而言,当在背光模组中引入补光元件20时,补光元件20包括多个补光光源D,可选地,补光光源D为LED灯。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光源D围绕通孔K均匀排布,也就是说,在第一间隙Q1中,任意相邻两个补光光源D是等间隔排布的。当此部分补光光源D发光时,能够提升围绕通孔K所设置的区域的亮度均匀性。而且,位于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的补光光源D沿着延伸部02朝向通孔K的侧壁均匀排布,也就是说,位于通孔K中的任意相邻两个补光光源D等间隔排列。如此,位于通孔K中的补光光源D发光时,同样能够在通孔K位置发出均匀的光线,进而有利于提升亮度均一性。当将该背光模组应用于背光模组中时,且当背光模组的通孔K对应的区域需要进行显示时,可控制第一间隙Q1和通孔K中的补光光源D发光,提高通孔K对应的位置的光线的量,减小通孔K对应位置和其他位置的光线量的差异,在提升通孔K位置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的整体显示亮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在通孔K中设置补光元件20时,补光元件20是靠近背光模组的延伸部02设置的,通孔K中补光元件20的补光光源D整体形成一个空心圆结构,也就是说,在通孔K的中心位置是未设置补光光源D的,当将背光模组应用至显示装置中时,在光感阶段,通孔K中仍存在供光线通过的通道,补光光源D并未对此部分光线造成阻挡,因而仍能保证感光阶段的正常进行。
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补光元件20与延伸部02和通孔K的一种相对位置示意图,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补光元件20包括基板以及设置于基板上的补光光源D,位于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光源D设置于第一基板21上,位于通孔K中的补光光源D设置于第二基板22上。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2和图4所示实施例中示出了将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光源D和通孔K中的补光光源D分别设置在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上的方案。当将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光源D设置在第一基板21上,并将通孔K中的补光光源D设置在第二基板22上时,位于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和位于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可根据第一间隙Q1的尺寸和通孔K的尺寸独立进行制作,因而有利于降低补光元件20的制作难度。当然,位于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和位于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中的部分结构还可在同一工艺中同时制作,对此将在后面的实施例中进行详细说明。
图5所述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请参考图5,本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第一基板21设置于基底01上,第二基板22与延伸部02固定。
具体而言,当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和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相互独立时,在第一间隙Q1中放置补光元件20时,可直接将补光元件20置于第一间隙Q1对应的基底01上,通过基底01对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的第一基板21进行支撑与固定。位于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中的第二基板22可与延伸部02固定,例如,可通过粘胶层40将第二基板22粘贴在延伸部02上的方式对第二基板22进行固定,进而对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进行固定,当然,还可采用其他可行的固定方式将补光元件20固定于通孔K中,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补光元件20与延伸部02和通孔K的另一种相对位置示意图,图7所示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本实施例示出了位于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和位于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的一种连接关系图。
请擦考图6和图7,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第一基板21设置于基底01上,第二基板22通过至少两个固定部25与第一基板21固定。
具体而言,图6和图7所示实施例示出了位于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的第一基板21和位于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的第二基板22通过固定部25进行固定的方案,由于背光的基底01并未延伸至通孔K中,在通孔K中未设置能够对第二基板22的底部进行支撑的部件,当将第二基板22与第一间隙Q1中的第一基板21通过固定部25进行固定时,无需再在通孔K中引入另外的固定方式以固定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因而此种方式有利于简化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的固定方式,进而有利于提高背光元件的组装效率。另外,在第二基板22和第一基板21之间引入至少两个固定部25时,有利于提升对第二基板22的固定可靠性。可选地,为增加固定可靠性,可在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之间引入四个或者更多个的固定部,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图8所示为在背光模组的延伸部02上设置凹槽C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6至图8,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延伸部02包括至少两个凹槽C,凹槽C从延伸部02远离基底01的表面向朝向基底01的方向凹陷,固定部25至少位于凹槽C中。
具体而言,为实现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的固定而在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引入固定部25时,由于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之间原本由延伸部02隔离,本申请在延伸部02上设置凹槽C,用于设置固定部25,可选地,固定部25可卡接于延伸部02上的凹槽C中,从而有利于提升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二者之间的固定可靠性,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和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在背光模组中的整体固定可靠性。
可选地,延伸部02上的凹槽C与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之间的固定部25一一对应,在设置有固定部25的位置,对应的延伸部02上均设置有凹槽C,从而进一步提升补光元件20在背光模组中的固定可靠性。
继续参考图6至图7,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沿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2和固定部25一体成型。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第一间隙Q1和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所对应的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2和固定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制作时,无需为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和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分别制作单独的基板,因而有利于简化补光元件20整体的制作工序,提高背光模组的生产效率。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2和固定部25一体成型,指的是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2和固定部25采用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工艺中制作而成。
另外,当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2和固定部25一体形成型时,位于第一间隙Q1和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形成一整体的结构,在完成补光元件20的制作后,可通过一次组装工艺完成补光元件20与背光模组的组装,无需分别对第一间隙Q1和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进行两次组装,因而有利于简化背光模组整体的组装效率。
继续参考图2、图5和图7,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补光元件20还包括封装层F,封装层F覆盖在补光光源D的外侧。
具体而言,当在补光元件20的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上分别形成补光光源D时,还在补光元件20中引入了封装层F,例如封装层F将补光光源D整体覆盖,从而将补光光源D与外界隔离,有利于避免外界的空气和水分对补光光源D的侵蚀,因而有利于提升补光光源D的发光可靠性。
可选地,封装层F采用透过率较高的透光材料制作,以避免封装层F的引入对补光元件20的光效造成影响。可选地,封装层F可采用环氧树脂、聚氨酯、有机硅等透明度高的材料。
图9所示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本实施例示出了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和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请参考图9,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与第一基板21上的补光光源D对应的封装层F为第一封装层F1,与第二基板22上的补光光源D对应的封装层F为第二封装层F2,第一封装层F1与第二封装层F2通过第一连接部F0连接,第一连接部F0位于延伸部02远离基底01的一侧。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示出了将第一间隙Q1中的第一封装层F1与通孔K中的第二封装层F2通过第一连接部F0进行固定连接的方案,该第一连接部F0位于延伸部02远离基底01的一侧。为实现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与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的固定而在第一间隙Q1的补光元件20与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之间引入第一连接部F0时,由于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之间原本由延伸部02隔离,本申请将第一连接部F0设置于延伸部02远离基底01的一侧,可选地,可通过延伸部02对第一连接部F0进行支撑,从而提升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与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的固定可靠性。
此外,当将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中的第一封装层F1与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的第二封装层F2通过第一连接部F0进行固定时,无需再在通孔K中引入另外的固定方式以固定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因而此种方式有利于简化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的固定方式,进而有利于提高背光元件的组装效率。
继续参考图9,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第一封装层F1、第二封装层F2和第一连接部F0一体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封装层F1、第二封装层F2和第一连接部F0一体成型指的时第一封装层F1、第二封装层F2和第一连接部F0三者采用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制作工艺中制作而成。在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上分别形成补光光源D后,可在同一制作工艺中在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上的补光光源D上统一形成第一封装层F1、第二封装层F2和第一连接部F0,三者固化成型后,位于第一连接部F0两侧的第一封装层F1与第二封装层F2之间形成一凹陷部,在将补光元件20组装入背光模组中时,第一封装层F1和第二封装层F2之间的凹陷部与延伸部02对应,将延伸部02插入该凹陷部中,从而实现了补光元件20的安装。
可选地,第一封装层F1和第二封装层F2之间的凹陷部的宽度与延伸部02的厚度相适应,从而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中补光元件20与延伸部02的固定可靠性。
图10所示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该实施例示出了在连接第一封装层F1和第二封装层F2的连接部F0中填充光扩散粒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0,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第一连接部F0中填充有光扩散粒子。
具体而言,由于连接第一封装层F1和第二封装层F2的第一连接部F0是设置于延伸部02背离基底01的一侧的,补光光源D是设置于延伸部02的两侧的,在延伸部02的正上方位置并未设置补光光源D,当本申请在第一连接部F0中填充光扩散粒子时,当位于延伸部02两侧的补光光源D发光时,位于延伸部02两侧的补光光源D发出的光线中,部分光线将能够射向第一连接部F0中的光扩散粒子,光扩散粒子能够将至少部分光线从延伸部02的上方射出,从而增加了从延伸部02正上方射出光线的量,因此有利于减小延伸部02的正上方和延伸部02两侧位置的亮度差异,进而有利于提升延伸部02附近区域的显示亮度均一性。当补光光源D与背光模组中的背光源一同发光提供显示用光线时,引入光扩散粒子后,相当于提升了补光光源D所发出的光线的有效利用率,提升了通孔K附近区域的显示亮度,因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背光模组的器件区Q0与通孔K所在区域的亮度差异,提升背光模组所提供的光线的亮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10在第一连接部F0位置所示出的光扩散粒子仅为示意,并不代表光扩散粒子的实际尺寸和数量。可选地,光扩散粒子可选为尼龙、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U(poly urethane,聚氨酯)、PA(Polyamide,聚酰胺)等等。
可选地,还可在第一封装层F1和第二封装层F2中均填充光扩散粒子,以提高补光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的有效利用率。当在第一封装层F1、第二封装层F2和第一连接部F0中均填充光扩散粒子时,可将第一连接部F0中所填充的光扩散粒子的密度设置为大于第一封装层F1和第二封装层F2中所填充的光扩散粒子的密度,以提升从封装结构整体射出的光线的均匀性,因而更有利于改善显示黑边的问题,提升显示效果。
图11所示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本实施例示出了在第一封装层F1朝向光学膜的一侧设置阻光膜层50的方案。
请参考图11,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第一封装层F1朝向光学膜的表面设置有吸光材料或者反光材料。吸光材料或者反光材料形成的膜层例如为阻光膜层50。
需要说明的是,当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应用至显示装置中时,背光模组的通孔K对应的位置会设置摄像头等感光元件,在拍照或者摄像阶段,背光模组中的补光元件20不发光;当通孔K对应位置需要进行显示时,补光元件20再发光向通孔K位置提供光线。在拍照或者摄像阶段,若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漏光至通孔K的位置,此部分光线将会对成像效果造成干扰。当本申请在第一间隙Q1中的第一封装层F1朝向光学膜的表面设置吸光材料或者反光材料时,背光模组中的背光源发出的光线在从光学膜层10的侧面射向第一封装层F1时,第一封装层F1上的吸光材料或者反光材料能够将此部分光线吸收或者反射至光学膜层10中,避免此部分光线从第一封装层F1漏出至通孔K中,因而有利于避免向通孔K的漏光对成像效果造成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1仅示出了在第一封装层F1朝向光学膜的表面设置吸光材料或者反光材料的方案,但为避免进一步漏光,还可选择在第一封装层F1的更多侧面上设置吸光材料或者反光材料,例如除第一封装层F1背离基底01的表面外,在第一封装层F1的侧壁上均设置吸光材料或者反光材料,从而避免漏光现象的发生。当然,还可选择在第一封装层F1朝向光学膜的表面设置反光材料,用以将背光模组射向第一封装层F1的光线反射回背光模组,从而提高光线的有效利用率,同时,选择在第一封装层F1的其他侧壁上设置吸光材料,当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进一步扩散时,可通过吸光材料对此部分光线进行吸收,避免光线漏出至通孔K中,以进一步提升感光阶段的成像效果。
图12所示为补光元件20对应的封装层F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3所示为图12中封装层F沿BB向的一种截面图,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与不同的补光光源D对应的第一封装层F1和第二封装层F2与同一第一连接部F0连接,且第一连接部F0覆盖延伸部02。
具体而言,图12和图13所示实施例示出了位于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和位于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中的第一封装层F1、第二封装层F2和第一连接部F0体现为同一整体结构的方案。请结合图11至涂,此时,第一连接部F0体现为与环状的延伸部02对应的环状结构,也就是说,位于第一间隙Q1中的各个补光光源D对应的第一封装层F1以及位于通孔K中的各个补光光源D对应的第二封装层F2由同一环状结构的第一连接部F0连接,如此,在基板上形成补光光源D后,在补光光源D上进一步形成封装层F时,第一封装层F1、第二封装层F2和第一连接部F0可一体成型,使得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元件20和通孔K中的补光元件20形成一整体,既能够简化封装层F的制作,又能简化背光模组的组装工艺,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的生产效率。
继续参考图11至图13,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在第一间隙Q1中,第一封装层F1覆盖第一基板21;在通孔K中,第二封装层F2覆盖第二基板22。
具体而言,图12所示实施例同时示出了位于第一间隙Q1中的各补光光源D所对应第一封装层F1形成一整体结构并覆盖第一基板21,以及位于通孔K中的各补光光源D所对应的第二封装层F2形成一整体结构并覆盖第二基板22的方案,在制作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光源D所对应的第一封装层F1时,各补光光源D对应的的第一封装层F1可一体成型;在制作通孔K中的补光光源D所对应的第二封装层F2时,各补光光源D对应的第二封装层F2可一体成型。如此,有利于简化封装层F整体的制作流程,提高背光模组的生产效率。
图14所示为补光元件20对应的封装层F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示出了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光源D对应的第一封装层F1和通孔K中的补光光源D对应的第二封装层F2以及第一连接部F0形成一整体结构的方案。
请参考图14,本发明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在第一间隙Q1中,相邻两个补光光源D对应的第一封装层F1之间具有第一间隔G1;在通孔K中,相邻两个补光光源D对应的第二封装层F2之间具有第二间隔G2。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11和图14,图14所示的封装层F中,第一间隙Q1中的各补光光源D对应的第一封装层F1、通孔K中的各补光光源D对应的第二封装层F2以及连接第一封装层F1和第二封装层F2的第一连接部F0形成一整体结构,与图12的区别在于,第一间隙Q1中相邻两个补光光源D对应的第一封装层F1之间具有第一间隔G1,通孔K中相邻两个补光光源D对应的第二封装层F2之间具有第二间隔G2,采用此种设计,在制作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光源D对应的第一封装层F1、通孔K中的补光光源D对应的第二封装层F2以及连接第一封装层F1和第二封装层F2的第一连接部F0可一体成型,形成一整体的封装结构,既能够简化封装层F的制作,又能简化背光模组的组装工艺,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的生产效率。而且,在第一封装层F1和第二封装层F2上分别形成第一间隔G1和第二间隔G2时,还有利于减少封装层F的用料,节约生产成本。
图15所示为补光元件20对应的封装层F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6所示为将图15中的封装层F应用至补光元件20中后的一种排布示意图,其中,设置于第一封装层F1和第二封装层F2上的凹陷部是用于容置补光光源的。请参考图11、图15和图16,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方式中,第一封装层F1与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光源D一一对应设置,第二封装层F2与通孔K中的补光光源D一一对应设置,背光模组包括多个第一连接部F0,同一第一连接部F0连接一个第一封装层F1和一个第二封装层F2。
图15和图16所示实施例示出了与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光源D和通孔K中的补光光源D对应的封装层F包括多个独立的封装结构的方案,可选地,第一间隙Q1中的补光光源D与通孔K中的补光光源D一一对应设置,假设通孔K为圆形,一一对应设置的补光光源D的中心是位于上述圆形的同一半径的延伸方向上的。本实施例中,对于一一对应设置的补光光源D采用同一封装结构进行封装,该封装结构包括用于封装第一间隙Q1中的一个补光光源D的第一封装层F1,用于封装通孔K中的一个补光光源D的第二封装层F2,以及连接第一封装层F1和第二封装层F2的第一连接部F0。补光元件20包括多个上述独立的封装结构,在保证对补光光源D的封装可靠性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补光光源D的封装灵活性。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400,图1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400的一种俯视图,图18所示为图17中显示装置400的一种CC截面图,该显示装置400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显示面板200以及感光元件300,其中,显示面板200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感光元件300设置于背光模组100的通孔所在位置。可选地,图18所示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对应的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由于显示装置中引入了补光元件,因此,在显示阶段,补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经能够提供至通孔所对应的区域,以减小通孔所对应的显示区和其他显示区之间的显示亮度差异,改善暗区明显的现象,提升显示装置的整体显示亮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背光模组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装置可体现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包括通孔和围绕通孔的器件区,背框中与基底连接的延伸部作为通孔的侧壁,基底与延伸部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纳光学膜层。在容置空间中,光学膜层与延伸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特别是,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还包括补光元件,其中,部分补光元件位于第一间隙中,部分补光元件位于通孔中。如此,当将背光模组应用至显示装置中时,在显示装置的全屏显示阶段,背光模组的通孔对应的位置也需要进行显示,补光元件发出的光线能够为通孔对应的区域的光线进行补偿,提升背光模组所发出的光线的整体均匀性,解决了显示时由于通孔对应区域光线不足导致的暗区明显(例如在通孔对应位置出现显示黑边)的问题,有利于提升通孔对应区域和其他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3)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孔和围绕通孔的器件区;所述器件区包括:
背框,包括基底和与所述基底连接的延伸部,所述基底所在平面与所述延伸部所在平面相交,所述延伸部作为所述通孔的侧壁,且所述基底与所述延伸部形成一容置空间;
光学膜层,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在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光学膜层与所述延伸部之间形成第一间隙;
补光元件,至少部分所述补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间隙中,至少部分所述补光元件位于所述通孔中;
所述补光元件包括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补光光源,位于所述第一间隙中的所述补光光源设置于第一基板上,位于所述通孔中的所述补光光源设置于第二基板上;
所述第一基板设置于所述基底上,所述第二基板通过至少两个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基板固定;
所述延伸部包括至少两个凹槽,所述凹槽从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基底的表面向朝向所述基底的方向凹陷,所述固定部至少位于所述凹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元件包括多个补光光源,位于所述第一间隙中的所述补光元件的补光光源围绕所述通孔均匀排布,位于所述通孔中的所述补光元件的补光光源沿着所述延伸部朝向通孔的侧壁均匀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基板、所述第二基板和所述固定部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元件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覆盖在所述补光光源的外侧。
5.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包括通孔和围绕通孔的器件区;所述器件区包括:
背框,包括基底和与所述基底连接的延伸部,所述基底所在平面与所述延伸部所在平面相交,所述延伸部作为所述通孔的侧壁,且所述基底与所述延伸部形成一容置空间;
光学膜层,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在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光学膜层与所述延伸部之间形成第一间隙;
补光元件,至少部分所述补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间隙中,至少部分所述补光元件位于所述通孔中;
所述补光元件包括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补光光源,位于所述第一间隙中的所述补光光源设置于第一基板上,位于所述通孔中的所述补光光源设置于第二基板上;
所述补光元件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覆盖在所述补光光源的外侧;
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所述补光光源对应的封装层为第一封装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所述补光光源对应的封装层为第二封装层,所述第一封装层与所述第二封装层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装层、所述第二封装层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中填充有光扩散粒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装层朝向所述光学膜的表面设置有吸光材料或者反光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与不同的所述补光光源对应的所述第一封装层和所述第二封装层与同一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部覆盖所述延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间隙中,所述第一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一基板;在所述通孔中,所述第二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二基板。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间隙中,相邻两个所述补光光源对应的所述第一封装层之间具有第一间隔;在所述通孔中,相邻两个所述补光光源对应的所述第二封装层之间具有第二间隔。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装层与所述第一间隙中的补光光源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封装层与所述通孔中的所述补光光源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同一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封装层和一个所述第二封装层。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211052741.5A 2022-08-31 2022-08-3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53278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2741.5A CN115327816B (zh) 2022-08-31 2022-08-3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2741.5A CN115327816B (zh) 2022-08-31 2022-08-3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27816A CN115327816A (zh) 2022-11-11
CN115327816B true CN115327816B (zh) 2024-02-09

Family

ID=83927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52741.5A Active CN115327816B (zh) 2022-08-31 2022-08-3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27816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8475A (zh) * 2018-09-30 2019-01-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161749A (zh) * 2019-05-10 2019-08-2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应用于屏下摄像头的面板装置
CN110174799A (zh) * 2019-05-20 2019-08-27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屏占比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1624812A (zh) * 2020-05-29 2020-09-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2331086A (zh) * 2020-12-01 2021-02-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N112866456A (zh) * 2020-12-04 2021-05-2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467123A (zh) * 2021-06-30 2021-10-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687543A (zh) * 2021-09-07 2021-11-2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326210A (zh) * 2021-12-31 2022-04-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61312A1 (ja) * 2015-10-05 2017-04-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8475A (zh) * 2018-09-30 2019-01-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161749A (zh) * 2019-05-10 2019-08-2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应用于屏下摄像头的面板装置
CN110174799A (zh) * 2019-05-20 2019-08-27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屏占比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1624812A (zh) * 2020-05-29 2020-09-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2331086A (zh) * 2020-12-01 2021-02-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N112866456A (zh) * 2020-12-04 2021-05-2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467123A (zh) * 2021-06-30 2021-10-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687543A (zh) * 2021-09-07 2021-11-2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326210A (zh) * 2021-12-31 2022-04-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27816A (zh) 2022-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47495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20200379298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13885255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716164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US1155602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2518255B1 (ko) 백라이트 모듈, 디스플레이 스크린, 및 모바일 단말기
US11681180B2 (en) Display and ligh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light-emitting unit that emits high quality illumination through arrangements of lenses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s
CN111045253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19021474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CN109407403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687543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856812A (zh) 背光装置用面光源模块及其制作方法
CN115327816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4040811A1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US9371980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device
CN111679503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138492A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电子设备
KR10192076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KR20190079741A (ko)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백라이트 유닛의 제조 방법
US8823882B2 (en) Backlight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13703227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0609420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5704974B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10136196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과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EP4372267A1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