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38492A - 一种背光模组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38492A
CN113138492A CN202010070716.4A CN202010070716A CN113138492A CN 113138492 A CN113138492 A CN 113138492A CN 202010070716 A CN202010070716 A CN 202010070716A CN 113138492 A CN113138492 A CN 1131384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backlight module
light emitting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071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充
余俊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7071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384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38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84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3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能够增加背光模组的背光分区数量。背光模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光组件和第二导光组件;第一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一导光板;第一导光板具有第一入光面、第一导光面和第一出光面;第一入光面与第一光源的出光面相对;第一导光面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导光面的第一部分具有导光点;第二导光组件包括第二光源和第二导光板,第二导光板具有第二入光面、第二导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第二入光面与第二光源的出光面相对;第二出光面与第一出光面的朝向相同,第二出光面覆盖第一导光面的第二部分;第二导光面具有导光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用于向显示屏提供背光光源。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平板电脑、电脑显示器、电视等具有显示界面的电子设备内,具有背光模组,背光模组用于向显示界面处的显示屏提供亮度充足、分布均匀的背光光源,以使显示屏能正常显示影像。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趋向于薄型化设计,要求背光模组的厚度越来越小。同时,随着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显示画面的清晰度要求越来越高,将背光模组分成多个背光分区,并使每个背光分区可以单独进行控制,能够使每个背光分区的背光根据图像的亮度进行亮暗的调节,从而达到提高对比度,降低电视功耗的目的。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包括光源01和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LGP)02,光源01包括排列成一排的多颗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011,如图2所示,导光板02包括入光面05、与入光面05相交的导光面04和出光面03;入光面05与光源01的出光面相对;导光面04上设有导光点;导光面04上覆盖有反射部06;导光板02用于将来自光源01的入射光,在导光面04的导光作用下,由出光面03出射,由此形成面光源。由于图1所示背光模组中光源01放置于导光板02的侧边,因此背光模组的厚度可以做得很薄,通常小于10mm,可以满足电子设备的薄型化设计需求。但是,由于光源01在导光板02的侧边发光,光源01内单颗发光二极管011的发光区域覆盖导光板02的宽度方向,导致背光模组只能沿光源01内多颗发光二极管011的排列方向进行一维分区,如图3所示,沿多颗发光二极管011的排列方向(也即是图3中的方向X)分成7个背光分区,每个背光分区均覆盖导光板02沿发光二极管011的出光方向的整个尺寸区域,因此背光分区较少,不能满足用户对显示画面的清晰度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电子设备,能够增加背光模组的背光分区数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光组件和第二导光组件。
所述第一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一导光板;第一导光板具有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一入光面相交的第一导光面和第一出光面;第一入光面与第一光源的出光面相对;第一导光板用于将来自第一光源的入射光,在第一导光面的导光作用下,由第一出光面出射;第一导光面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导光面的第一部分具有导光点。
第二导光组件包括:第二光源和第二导光板;第二导光板具有第二入光面、与该第二入光面相交的第二导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第二入光面与第二光源的出光面相对;第二出光面的朝向与第一出光面的朝向相同,第二出光面覆盖第一导光面的第二部分;第二导光板用于将来自第二光源的入射光,在第二导光面的导光作用下,由第二出光面出射;第二导光面具有导光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上的背光分区,除了包括在第一光源的作用下形成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之外,还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光源中的至少一颗发光二极管,以形成另外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每个背光分区可以根据电子设备将要显示的图像的亮度进行亮暗调节,从而增加了能够独立控制的背光分区的数量,满足用户对显示画面的清晰度要求。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除第一光源作为背光模组的光线来源之外,还增设了第二光源,以作为背光模组的另一部分光线来源,从而能够增加背光模组的出光亮度,提高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穿透显示屏的量,进而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的画面显示亮度。
可选的,第二导光组件设置于第一导光组件的第一导光面远离第一出光面的一侧。这样一来,来自第二光源的入射光,在第二导光面的导光作用下,由第二出光面出射,且由第二出光面出射的光进一步穿过第一导光板由第一出光面上与第二部分相对的区域射出。这样,在第一光源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的光以及在第二光源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的光均由第一出光面射出。
可选的,第一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一反射部,该第一反射部设置于第一导光面远离第一出光面的一侧,且该第一反射部覆盖第一导光面的第一部分,第一反射部未覆盖第一导光面的第二部分。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第一反射部将由第一部分射出的光重新反射回第一导光板内,由此防止来自第一光源的入射光,由第一导光面的第一部分泄露。
可选的,第二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反射部,该第二反射部设置于第二导光面远离第二出光面的一侧,且该第二反射部覆盖第二导光面。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第二反射部将由第二导光面射出的光重新反射回第二导光板内,由此防止来自第二光源的入射光,由第二导光面泄露。
可选的,第二光源在第一导光面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反射部在第一导光面上的垂直投影的范围内。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减小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周围未出光部分的占用面积,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显示界面周围的窄边框设计。另一方面,第二光源与第一光源错位设置,利于散热。
可选的,第二导光板靠近第一导光面的第一部分的一端与第一反射部重叠设置,这样,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导光板之间的拼接区域有交叠,能够避免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由第一导光面泄露,同时能够避免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由第一导光面直接射入第一导光板内而影响背光分区效果和背光均匀性。
可选的,第二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和电路板,发光二极管设置于电路板上,该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第二入光面相对。此第二光源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容易实现。
可选的,第二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电路板和反射件,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电路板上,反射件用于将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射出的光线反射至第二入光面。此第二光源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容易实现。
可选的,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发光二极管沿平行于第二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的方向排列成一排,多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多个发光二极管组,每个发光二极管组均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还包括:发光驱动芯片,具有多个驱动端口,多个驱动端口的数量与多个发光二极管组的数量相等,多个驱动端口与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一一对应,每个发光二极管组包括的发光二极管串联连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组对应的驱动端口上。这样一来,第二光源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且多个发光二极管组可以通过发光驱动芯片进行分别独立控制,由此在第二光源的作用下,形成了多个能够独立控制的背光分区,从而进一步增大了背光模组上能够独立控制的背光分区的数量。
可选的,第二光源还包括用于支撑反射件的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和塑料。
可选的,第二导光组件设置于第一导光组件的第一出光面远离第一导光面的一侧。这样一来,在第二光源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的光由第二出光面射出,在第一光源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的光由第一出光面上与第一部分相对的区域射出,两部分背光分区的光分别由两个面射出。
可选的,第一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一反射部,该第一反射部设置于第一导光面远离第一出光面的一侧,且该第一反射部覆盖第一导光面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第一反射部将由第一导光面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射出的光重新反射回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内,由此防止来自第一光源的入射光和来自第二光源的入射光,由第一导光面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泄露。
可选的,第二部分上未设置导光点或者设置的导光点的密度比第一部分上设置的导光点的密度小,这样一来,来自第一光源的入射光,在第一导光面的导光作用下,仅由或者大部分由第一出光面上与第一部分相对的区域出射,而不会或者少量由第一出光面上与第二部分相对的区域出射,从而不会对第二出光面上形成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造成干扰,使得第二出光面上形成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可以进行独立控制或者近似独立控制。
可选的,第一导光面还包括第三部分;背光模组还包括与第一导光组件层叠设置的第三导光组件;该第三导光组件包括:第三光源和第三导光板;第三导光板具有第三入光面、与第三入光面相交的第三导光面和第三出光面;第三入光面与第三光源的出光面相对;第三出光面的朝向与第一出光面的朝向相同,第三出光面覆盖第一导光面的第三部分;第三导光面具有导光点;第三导光板用于将第三光源的入射光,在第三导光面的导光作用下,由第三出光面出射。这样一来,背光模组上的背光分区,除了包括在第一光源的作用下形成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以及在第二光源的作用下形成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之外,还可以通过控制第三光源中的至少一颗发光二极管,以形成另外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每个背光分区可以根据电子设备将要显示的图像的亮度进行亮暗调节,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能够独立控制的背光分区的数量,满足用户对显示画面的清晰度要求。
可选的,第三导光组件设置于第一导光组件的第一导光面远离第一出光面的一侧,第一反射部未覆盖第一导光面的第三部分。这样一来,来自第三光源的入射光,在第三导光面的导光作用下,由第三出光面出射,且由第三出光面出射的光进一步穿过第一导光板由第一出光面上与第三部分相对的区域射出。这样,在第一光源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的光、以及在第三光源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的光均由第一出光面射出。
可选的,第三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三反射部,该第三反射部设置于第三导光面远离第三出光面的一侧,且该第三反射部覆盖第三导光面。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第三反射部将由第三导光面射出的光重新反射回第三导光板内,由此防止来自第三光源的入射光,由第三导光面泄露。
可选的,第一反射部位于第二反射部与第三反射部之间,第三光源在第一导光面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反射部在第一导光面上的垂直投影的范围内,也即是,第三光源位于第一反射部背对第一导光面的区域内。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减小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周围未出光部分的占用面积,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显示界面周围的窄边框设计。另一方面,第三光源与第一光源错位设置,利于散热。
可选的,第一反射部位于第二反射部与第三反射部之间,第三导光板靠近第一导光面的第三部分的一端与第一反射部重叠设置,也即是,第一反射部与第三导光板之间的拼接区域有交叠。这样,可以避免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由第一导光面泄露,同时避免第三光源发出的光线由第一导光面直接射入第一导光板内而影响背光分区效果和背光均匀性。
可选的,第三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和电路板,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电路板上,该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第三入光面相对。此第三光源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容易实现。
可选的,第三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电路板和反射件,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电路板上,反射件用于将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射出的光线反射至第三入光面。此第三光源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容易实现。
可选的,第三导光组件设置于第一导光组件的第一出光面远离第一导光面的一侧。这样一来,在第三光源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的光由第三出光面射出,在第一光源的作用下形成多个背光分区的光由第一出光面射出,两部分背光分区的光由两个面射出。
可选的,第一反射部还覆盖第一导光面的第三部分。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第一反射部将由第一导光面的第三部分射出的光重新反射回第一导光板和第三导光板内,由此防止来自第一光源的入射光和来自第三光源的入射光,由第一导光面的第三部分泄露。
可选的,第三部分上未设置导光点或者设置的导光点的密度比第一部分上设置的导光点的密度小,这样一来,来自第一光源的入射光,在第一导光面的导光作用下,仅由或者大部分由第一出光面上与第一部分相对的区域出射,而不会或者少量由第一出光面上与第三部分相对的区域出射,从而不会对第三光源作用下形成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造成干扰,使得第三光源作用下形成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可以进行独立控制或者近似独立控制。
第二方面,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和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背光模组,显示屏与背光模组层叠设置,且显示屏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所朝向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背光模组,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背光模组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预期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侧入式背光模组由A方向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侧入式背光模组的背光分区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电子设备沿截面A-A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第一种背光模组中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导光面的分区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第一种背光模组由B方向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7所示第一种背光模组的背光分区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所示第一种背光模组中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导光面的分区示意图;
图16为图13所示第一种背光模组由C方向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3所示第一种背光模组的背光分区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光源;011-发光二极管;02-导光板;03-出光面;04-导光面;05-入光面;06-反射部;1-壳体;11-透光窗口;2-显示模组;20-显示面;21-显示屏;22-背光模组;221-第一光源;221a-发光二极管;221b-电路板;222-第一导光板;222a-第一出光面;222b-第一导光面;222c-第一入光面;223-第一反射部;224-第二光源;224a-发光二极管;224b-电路板;225-第二导光板;225a-第二出光面;225b-第二导光面;225c-第二入光面;226-第二反射部;227-反射件;228-支撑结构;229-第三光源;229a-发光二极管;229b-电路板;230-第三导光板;230a-第三出光面;230b-第三导光面;230c-第三入光面;231-第三反射部;232-反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显示器等具有显示界面的装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电子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种外观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包括壳体1;壳体1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壳体和塑料壳体,壳体1上具有透光窗口11,透光窗口11包括但不限于开口和由透光材料制成的壳体区域。
图5为图4所示电子设备沿A-A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模组2,显示模组2设置于壳体1内,显示模组2用于显示图像,显示模组2的显示面20与透光窗口11相对。这样,显示模组2显示的图像光线可以由透光窗口11射出以被用户观看到。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显示模组2包括显示屏21和背光模组22,背光模组22与显示屏21层叠设置,显示屏21设置于背光模组22的出光侧。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屏21为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屏无法自发光,因此需要背光模组22提供亮度充足、分布均匀的背光光源。显示屏21能够对背光模组22发出的光线进行调制,以生成图像画面,并将图像画面由显示屏21背离背光模组22的表面显示出。显示屏21背离背光模组22的表面也即是显示模组2的显示面20。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背光模组22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光组件和第二导光组件。
第一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光源221和第一导光板222;第一光源221包括至少一颗发光二极管221a,发光二极管221a发出光线;第一导光板222具有第一入光面222c、与第一入光面222c相交的第一导光面222b和第一出光面222a;第一入光面222c与第一光源221的出光面相对;第一导光板222用于将来自第一光源221的入射光,在第一导光面222b的导光作用下,由第一出光面222a出射。
如图9所示,第一导光面222b包括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一部分A具有导光点(图中未示出)。因此,来自第一光源221的入射光,在第一部分A的导光点的导光作用下,由第一出光面222a上与第一部分A相对的区域出射。通过控制第一光源221中的至少一颗发光二极管221a,可以在背光模组22上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每个背光分区可以根据电子设备将要显示的图像的亮度进行亮暗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模组22可以仅包括第一导光组件和第二导光组件,也可以除了包括第一导光组件和第二导光组件之外,还包括其他部分,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图7、图9和图10仅给出了背光模组22仅包括第一导光组件和第二导光组件的实施例,并不能对本申请构成限定。同理地,第一导光面222b可以包括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也可以除了包括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之外,还包括其他部分,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图7、图9和图10仅给出了第一导光面222b包括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的实施例,并不能对本申请构成限定。
发光二极管221a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发光二极管221a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发光二极管221a可以同时控制,也可以分别独立控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为了增大背光模组22的背光分区的数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221a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发光二极管221a组成多个发光二极管组,每个发光二极管组均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221a;背光模组22还包括:发光驱动芯片,具有多个驱动端口,多个驱动端口的数量大于或等于多个发光二极管组的数量,一个发光二极管组对应于一个驱动端口,每个发光二极管组包括的发光二极管221a串联连接于该发光二极管组对应的驱动端口上。这样一来,第一光源221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221a,该多个发光二极管221a组成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且该多个发光二极管组可以通过发光驱动芯片分别独立控制,由此在第一光源221的作用下能够形成N个能够独立控制的背光分区,N与第一光源221内能够独立控制的发光二极管组的数量相等,该N个背光分区分别对应图11中的第1个背光分区、第2个背光分区,…,第N个背光分区。
需要说明的是,光源包括的能够独立驱动的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与在该光源的作用下形成的能够独立控制的背光分区的数量相等。因此当第一光源221包括的能够独立驱动的发光二极管组的数量与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光源01包括的能够独立驱动的发光二极管组的数量相等时,在第一光源221的作用下形成的能够独立控制的背光分区的数量与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在光源01的作用下形成的能够独立控制的背光分区的数量相等。为了便于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背光模组22与图1所示现有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进行比较,可以认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2中第一光源221与图1所示现有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光源01相同,第一光源221包括的能够独立驱动的发光二极管组的数量与图1所示光源01包括的能够独立驱动的发光二极管组的数量相等,在第一光源221的作用下形成的能够独立控制的背光分区的数量与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在光源01的作用下形成的能够独立控制的背光分区的数量相等。在此基础上,为了增加背光模组22的背光分区数量,具体的:
第二导光组件包括第二光源224和第二导光板225;第二光源224包括至少一颗发光二极管224a,发光二极管224a发出光线;第二导光板225具有第二入光面225c、与第二入光面225c相交的第二导光面225b和第二出光面225a;第二入光面225c与第二光源224的出光面相对;第二出光面225a的朝向与所述第一出光面222a的朝向相同,第二出光面225a覆盖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二部分B;第二导光面225b具有导光点;第二导光板225用于将来自第二光源224的入射光,在第二导光面225b的导光点的导光作用下,由第二出光面225a出射。
这样一来,背光模组22上的背光分区,除了包括在第一光源221的作用下形成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之外,还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光源224中的至少一颗发光二极管224a,以形成另外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每个背光分区可以根据电子设备将要显示的图像的亮度进行亮暗调节,从而增加了能够独立控制的背光分区的数量,满足用户对显示画面的清晰度要求。
同时,随着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显示画面的清晰度要求越来越高,显示屏21的分辨率也越来越高,显示屏21内亚像素的设置数量也越来越多,而每个亚像素均具有驱动电极,驱动电极不透光,由此导致显示屏21内驱动电极的数量增大,驱动电极的占用面积增大,显示屏21内不透光的区域越来越多,使得背光模组22产生的背光穿透显示屏21的概率下降,因此电子设备的显示画面会存在亮度低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2中,除第一光源221作为背光模组22的光线来源之外,还增设了第二光源224,以作为背光模组22的另一部分光线来源,从而能够增加背光模组22的出光亮度,提高背光模组22发出的光穿透显示屏21的量,进而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的画面显示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光源221还包括电路板221b;发光二极管221a设置于该电路板221b上,发光二极管221a的出光面与第一入光面222c相对。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第二导光组件可以设置于第一导光组件的第一导光面222b远离第一出光面222a的一侧,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导光组件的第一出光面222a远离第一导光面222b的一侧,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第二导光组件的第二出光面225a的朝向与第一导光组件的第一出光面222a的朝向相同,且第二出光面225a覆盖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二部分B即可。
具体的,第二导光组件和第一导光组件之间的方位关系可以有以下两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如图7所示,第二导光组件设置于第一导光组件的第一导光面222b远离第一出光面222a的一侧。这样一来,来自第二光源224的入射光,在第二导光面225b的导光作用下,由第二出光面225a出射,且由第二出光面225a出射的光进一步穿过第一导光板222由第一出光面222a上与第二部分B相对的区域射出。这样,在第一光源221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的光以及在第二光源224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的光均由第一出光面222a射出。
为了防止来自第一光源221的入射光,由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一部分A泄露,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一反射部223,该第一反射部223设置于第一导光面222b远离第一出光面222a的一侧,且该第一反射部223覆盖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一部分A,为了使第二出光面225a出射的光能够穿过第一导光板222由第一出光面222a上与第二部分B相对的区域射出,该第一反射部223未覆盖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二部分B。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第一反射部223将由第一部分A透出的光重新反射回第一导光板222内,由此防止来自第一光源221的入射光,由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一部分A泄露,同时第一反射部223未覆盖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二部分B,因此,第二出光面225a出射的光能够穿过第一导光板222由第一出光面222a上与第二部分B相对的区域射出。
同时,为了防止来自第二光源224的入射光,由第二导光面225b泄露,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反射部226,该第二反射部226设置于第二导光面225b远离第二出光面225a的一侧,且该第二反射部226覆盖第二导光面225b。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第二反射部226将由第二导光面225b射出的光重新反射回第二导光板225内,由此防止来自第二光源224的入射光,由第二导光面225b泄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10所示,第二光源224在第一导光面222b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反射部223在第一导光面222b上的垂直投影的范围内,也即是,第二光源224位于第一反射部223背对第一导光面222b的区域内。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避免第二光源224的设置位置超出背光模组22上用于出射背光的区域的边缘外,从而能够减小背光模组22的边缘未用于出射背光的部分的占用面积,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显示界面周围的窄边框设计。另一方面,第二光源224位于第一反射部223背对第一导光面222b的区域内,第一光源221设置于第一导光板222的一侧,这样一来,第二光源224与第一光源221错位设置,利于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导光板225靠近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一部分A的一端与第一反射部223重叠设置,换句话说,也即是,第一反射部223与第二导光板225之间的拼接区域有交叠。这样,可以使得第一反射部223与第二导光板225在第一导光面222b上实现无缝拼接,避免第一光源221发出的光线由第一导光面222b泄露,同时避免第二光源224发出的光线由第一导光面222b直接射入第一导光板222内而影响背光分区效果和背光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光源224还包括电路板224b,发光二极管224a设置于该电路板224b上,该发光二极管224a的出光面与第二入光面225c相对。此第二光源224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容易实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光源224还包括电路板224b和反射件227,发光二极管224a设置于该电路板224b上;反射件227位于发光二极管224a的出光路径上,反射件227用于将发光二极管224a的出光面射出的光线反射至第二入光面225c。此第二光源224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容易实现。
在上述两种实施例中,电路板224b可以与第二导光板225平行设置,也可以与第二导光板225垂直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发光二极管224a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发光二极管224a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发光二极管224a可以同时控制,也可以分别独立控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为了增大背光模组22的背光分区的数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224a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发光二极管224a组成多个发光二极管组,每个发光二极管组均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224a;背光模组22还包括:发光驱动芯片,具有多个驱动端口,多个驱动端口的数量大于或等于多个发光二极管组的数量,一个发光二极管组对应于一个驱动端口,每个发光二极管组包括的发光二极管224a串联连接于该发光二极管组对应的驱动端口上。这样一来,第二光源224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224a,该多个发光二极管224a组成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且该多个发光二极管组可以通过发光驱动芯片分别独立控制,由此在第二光源224的作用下能够形成M个能够独立控制的背光分区,M与第二光源224内能够独立控制的发光二极管组的数量相等,该M个背光分区分别对应图11中的第N+1个背光分区、第N+2个背光分区,…,第N+M个背光分区,从而进一步增大了背光模组22的背光分区的数量。
可以理解地,用于驱动第一光源221和第二光源224的发光驱动芯片可以为一个芯片,这样发光驱动芯片的驱动端口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光源221的发光二极管组的数量和第二光源224的发光二极管组的数量之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M可以与N相等,也可以与N不相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图11仅示出了M与N相等的实施例,并不能对本申请构成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光源224还包括用于支撑反射件227的支撑结构228,该支撑结构228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和塑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导光板225在第一导光面222b所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一导光面222b的边缘内。这样一来,第二导光板225未超出第一导光板222的边沿,第二出光面225a出射的光全部经过第一导光板222,能够提高第二导光组件所提供的背光的亮度均匀性。
实施例二,如图12所示,第二导光组件设置于第一导光组件的第一出光面222a远离第一导光面222b的一侧。这样一来,在第二光源224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的光由第二出光面225a射出,在第一光源221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的光由第一出光面222a上与第一部分A相对的区域射出,两部分背光分区的光分别由两个面射出。
为了避免第二光源224对第一出光面222a的出光造成干涉,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二光源224在第一出光面222a所处平面内的投影位于第一出光面222a的边缘外。这样一来,第二光源224将不会遮挡第一出光面222a,不会对第一出光面222a的出光造成干涉。
为了防止来自第一光源221的入射光和来自第二光源224的入射光,由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泄露,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一反射部223,该第一反射部223设置于第一导光面222b远离第一出光面222a的一侧,且该第一反射部223覆盖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第一反射部223将由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射出的光重新反射回第一导光板222和第二导光板225内,由此防止来自第一光源221的入射光和来自第二光源224的入射光,由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泄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二导光板225在第一出光面222a所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一出光面222a的边缘内。这样一来,第二导光板225未超出第一导光板222的边沿,可以借助第一反射部223将第二导光面225b射出的全部光线重新反射回第二导光板225内,能够提高第二导光组件所提供的背光的亮度均匀性。
在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来自第一光源221的入射光,在第一导光面222b的导光作用下,由第一出光面222a上与第二部分B相对的区域出射时,这部分出射光将会对第二光源224作用下形成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造成干扰。为了避免此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二部分B上未设置导光点或者设置的导光点的密度比第一部分A上设置的导光点的密度小,这样一来,来自第一光源221的入射光,在第一导光面222b的导光作用下,仅由或者大部分由第一出光面222a上与第一部分A相对的区域出射,而不会或者少量由第一出光面222a上与第二部分B相对的区域出射,从而不会对第二光源224作用下形成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造成干扰。
为了进一步增大背光模组22的背光分区的数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一导光面222b还包括第三部分C;如图13所示,背光模组22还包括与第一导光组件层叠设置的第三导光组件;该第三导光组件包括:第三光源229和第三导光板230;第三光源229包括至少一颗发光二极管229a,发光二极管229a发出光线;第三导光板230具有第三入光面230c、与第三入光面230c相交的第三导光面230b和第三出光面230a;第三入光面230c与第三光源229的出光面相对;第三出光面230a的朝向与第一出光面222a的朝向相同,第三出光面230a覆盖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三部分C;第三导光面230b具有导光点;第三导光板230用于将第三光源229的入射光,在第三导光面230b的导光作用下,由第三出光面230a出射。
这样一来,背光模组22上的背光分区,除了包括在第一光源221的作用下形成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以及在第二光源224的作用下形成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之外,还可以通过控制第三光源229中的至少一颗发光二极管229a,以形成另外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每个背光分区可以根据电子设备将要显示的图像的亮度进行亮暗调节,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能够独立控制的背光分区的数量,满足用户对显示画面的清晰度要求。
第三导光组件可以设置于第一导光组件的第一导光面222b远离第一出光面222a的一侧,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导光组件的第一出光面222a远离第一导光面222b的一侧,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第二导光组件的第三出光面230a的朝向与第一导光组件的第一出光面222a的朝向相同,且第三出光面230a覆盖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三部分C即可。
具体的,第三导光组件和第一导光组件之间的方位关系可以有以下两种可选实现方式:
第一种可选实现方式,如图13所示,第三导光组件设置于第一导光组件的第一导光面222b远离第一出光面222a的一侧,第一反射部223未覆盖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三部分C。这样一来,来自第三光源229的入射光,在第三导光面230b的导光作用下,由第三出光面230a出射,且由第三出光面230a出射的光进一步穿过第一导光板222由第一出光面222a上与第三部分C相对的区域射出。这样,在第一光源221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的光、以及在第三光源229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的光均由第一出光面222a射出。
为了防止来自第三光源229的入射光,由第三导光面230b泄露,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三导光组件还包括:第三反射部231,该第三反射部231设置于第三导光面230b远离第三出光面230a的一侧,且该第三反射部231覆盖第三导光面230b。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第三反射部231将由第三导光面230b射出的光重新反射回第三导光板230内,由此防止来自第三光源229的入射光,由第三导光面230b泄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6所示,第一反射部A位于第二反射部B与第三反射部C之间,第三光源229在第一导光面222b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反射部223在第一导光面222b上的垂直投影的范围内,也即是,第三光源229位于第一反射部223背对第一导光面222b的区域内。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避免第三光源229的设置位置超出背光模组22上用于出射背光的区域的边缘外,从而能够减小背光模组22的边缘未用于出射背光的部分的占用面积,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显示界面周围的窄边框设计。另一方面,第三光源229位于第一反射部223背对第一导光面222b的区域内,第一光源221设置于第一导光板222的一侧,这样一来,第三光源229与第一光源221错位设置,利于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反射部A位于第二反射部B与第三反射部C之间,第三导光板230靠近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三部分C的一端与第一反射部223重叠设置,换句话说,也即是,第一反射部223与第三导光板230之间的拼接区域有交叠。这样,可以使得第一反射部223与第三导光板230在第一导光面222b上实现无缝拼接,避免第一光源221发出的光线由第一导光面222b泄露,同时避免第三光源229发出的光线由第一导光面222b直接射入第一导光板222内而影响背光分区效果和背光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三光源229还包括电路板229b,发光二极管229a设置于该电路板229b上,该发光二极管229a的出光面与第三入光面230c相对。此第三光源229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容易实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三光源229还包括电路板229b和反射件232,发光二极管229a设置于该电路板229b上,反射件232位于发光二极管229a的出光路径上,反射件232用于将发光二极管229a的出光面射出的光线反射至第三入光面230c。此第三光源229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容易实现。
在上述两种实施例中,电路板229b可以与第三导光板230平行设置,也可以与第三导光板230垂直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发光二极管229a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发光二极管229a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发光二极管229a可以同时控制,也可以分别独立控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为了增大背光模组22的背光分区的数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229a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发光二极管229a组成多个发光二极管组,每个发光二极管组均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229a;背光模组22还包括:发光驱动芯片,具有多个驱动端口,多个驱动端口的数量大于或等于多个发光二极管组的数量相等,一个发光二极管组对应于一个驱动端口,每个发光二极管组包括的发光二极管229a串联连接于该发光二极管组对应的驱动端口上。这样一来,第三光源229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229a,该多个发光二极管229a组成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且该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中的每个发光二级管组可以通过发光驱动芯片分别独立控制,由此在第三光源229的作用下能够形成K个能够独立控制的背光分区,K与第三光源229内能够独立控制的发光二极管组的数量相等,该K个背光分区分别对应图17中的第N+M+1个背光分区、第N+M+2个背光分区,…,第N+M+K个背光分区,从而进一步增大了背光模组22的背光分区的数量。
可以理解地,所有光源可以由一个发光驱动芯片驱动,该发光驱动芯片的驱动端口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有光源中的发光二级管组的数量之和,每个驱动端口可以独立控制连接在该驱动端口上的发光二极管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M、N、K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图17仅示出了M、N、K相等的实施例,并不能对本申请构成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三导光板230在第一导光面222b所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一导光面222b的边缘内。这样一来,第三导光板230未超出第一导光板222的边沿,第三出光面230a出射的光全部经过第一导光板222,能够提高第三导光组件所提供的背光的亮度均匀性。
第二种可选实现方式,如图18所示,第三导光组件设置于第一导光组件的第一出光面222a远离第一导光面222b的一侧。这样一来,在第三光源229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个背光分区的光由第三出光面230a射出,在第一光源221的作用下形成多个背光分区的光由第一出光面222a射出,两部分背光分区的光由两个面射出。
为了防止来自第一光源221的入射光和来自第三光源229的入射光,由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三部分C泄露,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第一反射部223还覆盖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三部分C。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第一反射部223将由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三部分C射出的光重新反射回第一导光板222和第三导光板230内,由此防止来自第一光源221的入射光和来自第三光源229的入射光,由第一导光面222b的第三部分C泄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第三导光板230在第一出光面222a所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一出光面222a的边缘内。这样一来,第三导光板230未超出第一导光板222的边沿,可以借助第一反射部223将第三导光面230b射出的全部光线重新反射回第三导光板230内,能够提高第三导光组件所提供的背光的亮度均匀性。
在上述第一种可选实现方式和第二种可选实现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来自第一光源221的入射光,在第一导光面222b的导光作用下,由第一出光面222a上与第三部分C相对的区域出射时,这部分出射光将会对第三光源229作用下所形成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造成干扰。为了避免此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部分C上未设置导光点或者设置的导光点的密度比第一部分A上设置的导光点的密度小,这样一来,来自第一光源221的入射光,在第一导光面222b的导光作用下,仅由或者大部分由第一出光面222a上与第一部分A相对的区域出射,而不会或者少量由第一出光面222a上与第三部分C相对的区域出射,从而不会对第三光源229的作用下所形成的至少一个背光分区造成干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3)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光组件和第二导光组件;
所述第一导光组件包括:
第一光源;
第一导光板,具有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一入光面相交的第一导光面和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面相对;所述第一导光板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一光源的入射光,在所述第一导光面的导光作用下,由所述第一出光面出射;所述第一导光面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导光面的第一部分具有导光点;
所述第二导光组件包括:
第二光源;
第二导光板,具有第二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相交的第二导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二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光源的出光面相对;所述第二出光面的朝向与所述第一出光面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出光面覆盖所述第一导光面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导光板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二光源的入射光,在所述第二导光面的导光作用下,由所述第二出光面出射;所述第二导光面具有导光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面远离所述第一出光面的一侧;
所述第一导光组件还包括:
第一反射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面远离所述第一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反射部覆盖所述第一导光面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反射部未覆盖所述第一导光面的第二部分;
所述第二导光组件还包括:
第二反射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光面远离所述第二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反射部覆盖所述第二导光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在所述第一导光面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反射部在所述第一导光面上的垂直投影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光板靠近所述第一导光面的第一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反射部重叠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面还包括第三部分;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光组件层叠设置的第三导光组件;
所述第三导光组件包括:
第三光源;
第三导光板,具有第三入光面、与所述第三入光面相交的第三导光面和第三出光面;所述第三入光面与所述第三光源的出光面相对;所述第三出光面的朝向与所述第一出光面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三出光面覆盖所述第一导光面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三导光板用于将所述第三光源的入射光,在所述第三导光面的导光作用下,由所述第三出光面出射;所述第三导光面具有导光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光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导光面远离所述第一出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射部未覆盖所述第一导光面的第三部分;
所述第三导光组件还包括:
第三反射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导光面远离所述第三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三反射部覆盖所述第三导光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部位于所述第二反射部与所述第三反射部之间,所述第三光源在所述第一导光面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反射部在所述第一导光面上的垂直投影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部位于所述第二反射部与所述第三反射部之间,所述第三导光板靠近所述第一导光面的第三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反射部重叠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包括:
电路板;
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包括:
电路板;
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反射件,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射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入光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沿平行于所述第二入光面和所述第二出光面的方向排列成一排,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组成多个发光二极管组,每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组均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发光驱动芯片,具有多个驱动端口,多个驱动端口的数量与多个发光二极管组的数量相等,多个驱动端口与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一一对应,每个发光二极管组包括的发光二极管串联连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组对应的驱动端口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光面远离所述第一导光面的一侧;
所述第一导光组件还包括:
第一反射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面远离所述第一出光面的一侧,且覆盖所述第一导光面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和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屏与所述背光模组层叠设置,且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所朝向的一侧。
CN202010070716.4A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背光模组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31384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0716.4A CN113138492A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背光模组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0716.4A CN113138492A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背光模组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8492A true CN113138492A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09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0716.4A Pending CN113138492A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背光模组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3849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07022A (zh) * 2021-09-01 2021-11-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屏幕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4060250A1 (zh) * 2022-09-23 2024-03-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3480A (zh) * 2000-05-04 2002-12-04 皇家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照明系统和显示器
CN101315489A (zh) * 2007-06-01 2008-12-03 启萌科技有限公司 侧向式发光模组
JP2009170325A (ja) * 2008-01-18 2009-07-30 Minebea Co Ltd 面状照明装置
CN201401698Y (zh) * 2009-02-26 2010-02-10 福州华映视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JP2010170897A (ja) * 2009-01-23 2010-08-05 Videocon Global Ltd エッジライト型部分駆動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2466158A (zh) * 2010-11-09 2012-05-23 株式会社东芝 面照明装置
US20120188465A1 (en) * 2009-10-06 2012-07-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691936A (zh) * 2012-05-22 2012-09-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4748020A (zh) * 2015-04-27 2015-07-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4896373A (zh) * 2015-06-08 2015-09-0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7085259A (zh) * 2017-06-06 2017-08-22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8363241A (zh) * 2018-02-12 2018-08-03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CN108897166A (zh) * 2018-07-19 2018-11-27 东莞市豪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hdr分区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3480A (zh) * 2000-05-04 2002-12-04 皇家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照明系统和显示器
CN101315489A (zh) * 2007-06-01 2008-12-03 启萌科技有限公司 侧向式发光模组
JP2009170325A (ja) * 2008-01-18 2009-07-30 Minebea Co Ltd 面状照明装置
JP2010170897A (ja) * 2009-01-23 2010-08-05 Videocon Global Ltd エッジライト型部分駆動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201401698Y (zh) * 2009-02-26 2010-02-10 福州华映视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US20120188465A1 (en) * 2009-10-06 2012-07-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466158A (zh) * 2010-11-09 2012-05-23 株式会社东芝 面照明装置
CN102691936A (zh) * 2012-05-22 2012-09-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4748020A (zh) * 2015-04-27 2015-07-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4896373A (zh) * 2015-06-08 2015-09-0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7085259A (zh) * 2017-06-06 2017-08-22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8363241A (zh) * 2018-02-12 2018-08-03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CN108897166A (zh) * 2018-07-19 2018-11-27 东莞市豪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hdr分区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07022A (zh) * 2021-09-01 2021-11-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屏幕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4060250A1 (zh) * 2022-09-23 2024-03-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97644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514249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10424691B2 (en)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quantum dot unit or quantum dot 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quantum dot unit
US20160216435A1 (en) Curved display device
US7585098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8491144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9784911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including alignment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2005044661A (ja)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を用いる表示装置
CN110221479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60334560A1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ccommodating member
US20150241020A1 (en) Optical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70059764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9021474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CN113138492A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电子设备
US9217895B2 (en) Display apparatus
JP2020004702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19012793A1 (ja)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0613358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2543856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7091932A (ja) 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160131821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v receiver
US11169315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60044137A (ko) 광원 어레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05235560A (ja) 面状照明装置
KR20120043600A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2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