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03227B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03227B
CN113703227B CN202111111715.0A CN202111111715A CN113703227B CN 113703227 B CN113703227 B CN 113703227B CN 202111111715 A CN202111111715 A CN 202111111715A CN 113703227 B CN113703227 B CN 1137032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hole
display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117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03227A (zh
Inventor
李雅缨
王海亮
陈建友
黄建谋
杨雁
周婷
李俊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1171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032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03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32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032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32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背光模组,包括背光孔,沿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背光孔贯穿背光模组;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补光组件,位于背光模组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补光部件包括补光灯和反射膜,沿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反射膜位于补光灯远离背光模组的一侧;补光灯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反射膜反射后,射向背光孔。如此,在显示过程中,补光灯发出的光线能够对背光孔对应区域进行补光,解决了显示时由于背光孔对应区域光线不足导致的暗区明显的问题,有利于提升背光孔对应区域和其他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从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时代到液晶时代,再到现在到来的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时代,显示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得日新月异。显示产业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传统的手机、平板、电视和PC,再到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和VR等电子设备都离不开显示技术。
随着全面屏的发展需求,需要将越来越多的电子感光器件集成到显示装置中,例如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模组中形成背光孔,将摄像头设置于背光孔中。在显示过程中,背光孔对应的区域作为显示区;在拍摄过程中,背光孔对应的区域作为感光区以实现画面拍摄。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提供至背光孔对应区域的光线不足,导致在显示过程中背光孔对应区域的亮度较其他显示区的亮度偏暗,即在背光孔对应区域的暗区明显,严重影响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在显示阶段,补光灯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反射膜反射后能够射向背光孔,从而解决了显示时由于背光孔对应区域光线不足导致的暗区明显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背光模组,包括背光孔,沿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背光孔贯穿所述背光模组;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
补光组件,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补光组件包括补光灯和反射膜,沿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反射膜位于所述补光灯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所述补光灯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所述反射膜反射后,射向所述背光孔。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中,包括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补光组件,其中,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补光组件位于背光模组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背光模组包括沿其厚度方向贯穿其的背光孔。补光组件包括补光灯和反射膜,补光灯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在经过反射膜的反射后能够射向背光孔,如此,在显示的过程中,补光灯发出的光线能够为背光孔对应的区域进行补偿,解决了显示时由于背光孔对应区域光线不足导致的暗区明显的问题,有利于提升背光孔对应区域和其他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俯视示意图;
图2所述为图1中显示模组的一种AA截面图;
图3所示为背光模组与补光灯的一种仰视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1中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5所示为图1中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补光灯的一种设置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1中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8所示为图1中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9所示为图1中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底座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将图10所示的底座与背光模组固定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图1中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俯视图;
图14所示为图13中显示装置的一种BB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俯视示意图,图2所述为图1中显示模组的一种AA截面图,请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包括:
背光模组10,包括背光孔K,沿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背光孔K贯穿背光模组10;
显示面板20,位于背光模组10的出光方向;
补光组件30,位于背光模组10远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补光组件包括补光灯31和反射膜32,沿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反射膜32位于补光灯31远离背光模组10的一侧;补光灯31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反射膜32反射后,射向背光孔K。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以矩形结构的显示模组100为例对本发明的显示模组进行了示意,并不对显示模组的形状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还可体现为其他形状,例如圆角矩形、圆形、椭圆形等等,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图1仅以圆形背光孔K为例对本发明的背光孔K进行示意,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背光孔K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圆形以外的其他形状,例如方形、椭圆形等等。另外,背光孔K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显示模组100中的任意位置,背光孔K的数量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本发明仅以一个背光孔K为例进行说明。可选地,背光孔K与补光组件30是对应的关系,当背光模组10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背光孔K时,每个背光孔K均对应设置有补光组件30。
可以理解的是,图2仅对背光模组10、显示面板20和补光组件30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了示意,并未示出显示面板20和背光模组10的实际膜层结构,可选地,显示面板20为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以及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其中,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的具体膜层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中的膜层结构,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背光模组10例如可包括背框、导光板、光学膜以及背光灯等结构,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背光模组10例如可体现为直下式背光模组,还可体现为侧入式背光模组。
由于沿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背光孔K是贯穿背光模组10的,相关现有技术中,当背光模组中的背光灯距离背光孔K较远(对应侧入式背光模组),或者在背光孔K对应的位置未设置背光灯(对应直下式背光模组)时,若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同时作为显示区,则会导致在显示过程中,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明显偏暗,在显示区出现明显的暗区,影响整体显示效果。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100,在显示阶段,补光灯31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反射膜32反射后能够射向背光孔K,从而解决了显示时由于背光孔K对应区域光线不足导致的暗区明显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显示效果。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包括背光模组10、显示面板20和补光组件30,其中,显示面板20位于背光模组10的出光面,背光模组10包括沿其厚度方向贯穿其的背光孔K。在显示阶段,背光模组10向显示面板20提供显示所需光线。特别是,本发明实施例在背光模组10远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引入了补光组件30,补光组件30与背光孔K对应设置,当背光模组10包括多个背光孔K时,每个背光孔K均可对应设置有补光组件30。补光组件30包括补光灯31和反射膜32,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示出了补光灯31和反射膜32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并不对补光灯31和反射膜32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补光组件30中还可包括其他的辅助部件,例如用于固定补光灯31和反射膜32的部件等等,在后续的方案中将对此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补光灯31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在经过反射膜32的反射后能够射向背光孔K,如此,在显示的过程中,补光灯31发出的光线能够为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进行补偿,增加背光孔K对应的显示区域的显示亮度,从而解决了显示时由于背光孔K对应区域光线不足导致的暗区明显的问题,有利于提升背光孔K对应区域和其他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反射膜32是位于补光灯31远离背光模组10的一侧的,补光灯31的发光面可设置为朝下,即朝向反射膜32,以确保补光灯31发出的光线能够射向反射膜32。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补光灯31的出光面的朝向还可体现为其他,只要补光灯31发出的光线中有至少部分光线能够射向反射膜32即可,对此将在后文中进行阐述。需要说明的是,经反射膜32反射的光线是通过漫反射的方式反射至背光孔所对应的显示区域的,因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背光孔所对应的显示区的显示效果。
图3所示为背光模组10与补光灯31的一种仰视示意图,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图2和图3,背光模组10包括背板B0,补光灯31在背板B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环绕背光孔K。
请参考图3,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补光组件30与背光模组10中的背光孔K呈现为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每个背光孔K均对应设置一个补光组件30。可选地,补光组件30中的补光灯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补光灯31在背板B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环绕背光孔K,在显示阶段,多个补光灯31同时发光,各补光灯31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反射膜32的反射后均能够射向背光孔K。采用多个补光灯31环绕背光孔K设置的方式,多个补光灯31发出的光线在经由反射膜32发射后,能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射向背光孔K所在区域,如此有利于提升背光孔K所在区域的亮度均一性,在减小背光孔K对应区域的显示亮度与其他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差异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整体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3仅示出了与一个背光孔对应的补光灯的数量为6个的一种实施例,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与同一背光孔所对应的补光灯的数量还可为其他,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图4所示为图1中显示模组100的另一种AA截面图,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补光组件30还包括底座40,底座40包括侧壁33以及位于侧壁33远离背光模组10一侧的第一底面35,侧壁33和第一底面35形成一空腔,补光灯31位于空腔中;至少部分反射膜32位于第一底面35朝向背光模组10的表面。
具体而言,图4示出了补光组件30的一种详细结构示意图,补光组件30包括底座40,底座40包括侧壁33和第一底面35,可选地,侧壁33可体现为柱状侧壁33,底座40位于侧壁33远离背光模组10的一侧并与侧壁33连接,如此,侧壁33和第一底面35形成了空腔,补光灯31位于该空腔中。可选地,侧壁33和底座40均为不透光结构,如此有利于避免补光灯31发出的光线透过侧壁33和第一底面35射向外部,有利于提升光线的有效利用率。可选地,反射膜32位于第一底面35朝向背光模组10的表面,反射膜32例如可以是单独的一层反射膜32,通过粘贴或者其他的固定方式固定于第一底面35的表面;或者,第一底面35朝向背光模组10的表面本身具有反射功能,第一底面35朝向背光模组10的表面复用作本发明中的至少部分反射膜32。可选地,底座40的侧壁33和第一底面35一体成型,当然侧壁33和第一底面35也可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可选地,底座40的侧壁33与背光模组10之间也可通过粘接或者焊接、或者其他任何可行的方式进行固定,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引入底座40的形式来固定或者形成反射膜32,既实现了对补光灯31所发出的光线的可靠反射功能,又利于实现与背光模组10的固定,制作工艺简单,便于操作。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侧壁33垂直于背光模组10;或者,请参考图5,沿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侧壁3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D1和第二端D2,第二端D2与第一底面35连接,且第二端D2位于第一端D1远离背光孔K的几何中心的一侧,其中,图5所示为图1中显示模组100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具体而言,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补光组件30的两种结构,二者的区别在于补光组件30中底座40的侧壁33与背光模组10的夹角不同,其中,图4所示实施例中侧壁33是与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垂直的,图5所述实施例中侧壁33远离背光模组10的一端是向远离背光孔K的几何中心的方向外扩的。
图4所示实施例中,补光组件30中底座40的侧壁33与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垂直的方式,有利于简化底座40的制作工艺,在实现对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进行补光的同时,有利于简化补光组件30整体的制作工艺。
图5所示实施例中,沿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侧壁3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D1和第二端D2,其中,第一端D1为侧壁33中与背光模组10固定的一端,第二端D2为侧壁33中与第一底面35连接的一端。特别是,沿平行于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的方向,第二端D2与背光孔K的几何中心的距离大于第一端D1与背光孔K的几何中心的距离,即,第二端D2相对于第一端D1而言,向远离背光孔K的几何中心的方向外扩,呈现出如图5所示的结构。此时,当补光灯31位于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远离显示面板20的表面时,反射膜32还可进一步设置于侧壁33朝向背光孔K的几何中心的表面,如此,补光灯31所发出的光线中,除一部分光线直接射向第一底面35的反射膜32而反射至背光孔K所在区域之外,还有一部分光线能够射向侧壁33表面的反射膜32,经该反射膜32反射后进一步射向第一底面35上的反射膜32,最终反射至背光孔K所在区域。因此,此种设置方式增加了射向背光孔K所在区域的光线的量,更加有利于提升背光孔K所在区域在显示阶段的显示亮度,提升显示模组100的整体显示效果。
可选地,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当侧壁33相对于背光孔K的几何中心外扩时,侧壁33与背光孔K的中心轴之间的夹角β范围为小于等于45°,如此,当至少部分补光灯31固定于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远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时,该补光光灯31发出的一些大视角的光线能够射至倾斜的侧壁33上,在侧壁33上设置反射膜32时,反射膜32能够将此部分光线反射至第一底面35的反射膜32上,进而进一步反射至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因而有效提升了补光灯31的有效利用率。当至少部分补光灯31固定于倾斜的侧壁33上时,由于侧壁33是倾斜的,补光灯31发出的光线的角度也随之改变,从侧壁33上的补光灯31发射至第一底面35的反射膜32的光线将增加,因而侧壁33倾斜的方式能够提高光线利用率,并有利于提高射向背光孔K对应区域的光线的量,进而有利于提升背光孔K对应区域和其他显示区之间的显示亮度差异,提升整体显示效果。
当补光组件30包括如图4或者图5所示的底座40时,对应的补光灯31可设置在如图6所示的环状线圈90上,其中,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补光灯31的一种设置结构示意图。可选地,环状线圈90采用刚性材料,环状线圈90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在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上。请结合图4至图6,当将环状线圈90固定在背光模组10的一侧后,补光灯31是位于环状线圈90远离背光模组10的一侧的。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可首先将固定有补光灯31的环状线圈90与背光模组10固定,然后再将底座40与背光模组10固定。可选地,沿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环状线圈90中的通孔与背光孔K交叠,进一步地,环状线圈90的线圈90本体不与背光孔K交叠,以避免环状线圈90的线圈90本体造成光线的遮挡。可选地,环状线圈90与补光灯31之间是电连接的,控制补光灯31发光的信号可通过环状线圈90提供至补光灯31。环状线圈90可与整机主板或者显示模组中的柔性电路板电连接,以获得电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和图5,至少部分补光灯31固定于背板B0远离显示面板20一侧的表面,且补光灯31的出光面朝向第一底面35。
具体而言,图4和图5示出了将补光灯31设置于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远离显示面板20的表面的方案,补光灯31的出光面是朝向第一底面35的,即补光灯31是向下发光的。当反射膜32至少设置于第一底面35朝向背光孔K的表面时,补光灯31发出的光线在射向反射膜32时,反射膜32能够将至少部分光线反射至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因而有利于提升背光孔K对应区域在显示阶段的显示亮度,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的整体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4和图5示出了仅将补光灯31设置于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远离显示面板20的表面的方案,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至少部分补光灯31固定于侧壁33朝向背光孔K的几何中心的表面,其中,图7所示为图1中显示模组100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具体而言,图7所示实施例示出了将补光灯31设置于侧壁33朝向背光孔K的几何中心的表面的结构,可选地,补光灯31可通过粘接(例如利用导电胶进行粘接)的方式固定于侧壁33上,亦可通过其他可行的方式固定于侧壁33上,补光灯31与侧壁33是电连接的,控制补光灯31发光的信号可通过侧壁33提供至补光灯31。可选地,侧壁33可设置有多个电连接端子,电连接端子可分布于侧壁33朝向补光灯31的表面(以下将称为内表面)以及远离补光灯31的表面(以下将称为外表面),位于内表面的电连接端子与补光灯31电连接,位于外表面的电连接端子与位于内表面的电连接端子电连接,可将位于外表面的电连接端子与整机主板或者显示模组的柔性电路板电连接,以实现向补光灯31提供电信号的功能。
当将补光灯31设置于侧壁33的内表面时,补光灯31发出的部分光线射向位于第一底面35的反射膜32,经反射膜32的反射作用后,至少部分光线射向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从而实现了对背光孔K对应区域的光线补偿功能。可见,将补光灯31设置于背光模组10中背板B0远离显示面板20的表面,或者将补光灯31设置于侧壁33的内表面时,通过反射膜32的反射作用,均能够对背光孔K对应区域的光线进行补偿,以减小在显示时背光孔K对应区域和其他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差异,提升显示模组的整体显示亮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4和图5示出了仅将补光灯31固定于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远离显示面板20的表面的方案,图7示出了仅将补光灯31固定于底座40的侧壁33的内壁的方案,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远离显示面板20的表面以及底座40侧壁33的内壁同时固定补光灯31,例如请参考图8,图8所示为图1中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当在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远离显示面板20的表面以及底座40侧壁33的内壁同时固定补光灯31时,位于两个位置的补光灯31发出的光线中,均有部分光线射向第一底面35位置处的反射膜32,如此增加了经反射膜32反射至背光模组10的背光孔K所在区域的光线的量,因而更加有利于减小显示过程中背光孔K所在区域以及其他显示区域之间的显示亮度差异,从而更加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以进一步提升显示模组的整体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至少部分反光膜位于侧壁33朝向背光孔K的几何中心的表面。
具体而言,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除在第一底面35朝向背光模组10的表面设置反射膜32外,还可在侧壁33的内壁设置反射膜32。当补光灯31固定于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远离显示面板20的表面时,补光灯31所发出的光线中,一部分光线直接射向第一底面35上的反射膜32,经该反射膜32的反射作用后射向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另一部分光线射向侧壁33上的反射膜32,经该反射膜32的反射作用后射向第一底面35上的反射膜32,经第一底面35上的反射膜32再次反射后射向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如此,补光灯31所发出的光线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增加了经反射射向背光孔K所在区域的光线,提升补光灯31所发出的光线的有效利用率的同时,减小了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与其他显示区之间的显示亮度差异,有效提升了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图9所示为图1中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背光模组10包括平行于背光模组10的出光面设置的背板B0,沿背光孔K的几何中心指向背光孔K的边缘的方向,第一底面35与背板B0之间的距离呈减小的趋势。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补光组件30中的第一底面35与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是不平行的,即第一底面35是倾斜设置的,沿背光孔K的中心指向背光孔K的边缘的方向,第一底面35与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例如,请参考图,第一底面35中靠近背光孔K的区域与背板B0之间的距离为d1,第一底面35中远离背光孔K的区域与背板B0之间的距离为d2,其中,d1>d2。假设第一底面35包括靠近背光孔K的中心设置的第一端部和远离背光孔K的中心设置的第二端部,倾斜的第一底面35可看作是沿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将第一底面35的第二端部朝向背光模组10的方向靠近,如此,使得第一底面35朝向背光孔K,补光灯31的光线在射向第一底面35上的反射膜32时,第一底面35的上述倾斜方式能够确保反射膜32反射的光线中至少部分光线能够朝向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射出,因而有利于提升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提升显示模组100的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9,第一底面35与背板B0所在平面的夹角中的锐角为α,5°≤α≤15°。
具体而言,当将夹角α设置为小于5°时,第一底面35几乎与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平行,其所能够反射的光线很大一部分将被背板B0遮挡,不能够有效将光线反射至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而当将夹角α设置为大于15°时,位于左侧的第一底面35上的反射膜32所反射光线中有很大一部分将射向背光孔K右侧的背板B0,位于右侧的第一底面35上的反射膜32所反射的光线中有很大一部分将射向背光孔K左侧的背板B0,同样无法有效将光线射向背光孔K所在位置。因此,本发明设置第一底面35与背板B0所在平面是不平行的,且将二者之间夹角的锐角α设置在5°~15°,如此,无论将补光灯31设置在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远离显示面板20的表面,亦或将补光灯31设置在侧壁33的内壁上,将第一底面35相对于背板B0倾斜5°~15°时,第一底面35上的反光膜均能够接收到补光灯31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并能够将此部分光线有效反射至背光孔K所在区域,以提升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在显示时的显示亮度,改善暗区明显的问题。
可选地,第一底面35与背板B0所在平面的夹角中的锐角可选为:5°≤α≤10°,或者,10°≤α≤15°,或者,8°≤α≤12°等等。
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底座4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1所示为将图10所示的底座与背光模组固定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0和图11,底座40除包括第一底面35和与第一底面35相连的侧壁33外,底座40还包括第二底面38,第二底面38位于侧壁33朝向背光模组10的一侧,侧壁33位于第一底面35和第二底面38之间,第二底面38包括第一通孔K1,沿第二底面38的厚度方向,第一通孔K1贯穿第二底面38;沿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第一通孔K1与背光孔K交叠;至少部分补光灯31固定于第二底面38朝向第一底面35的表面,和/或,至少部分补光灯31位于侧壁33朝向背光孔K的几何中心的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图11所示实施例仅示出了将补光灯31设置于第二底面38朝向第一底面35的表面的方案,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将补光灯31设置在侧壁33的内壁,或者在第二底面38朝向第一底面35的表面和侧壁33的内壁均设置补光灯31,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具体而言,图10示出的底座40体现为套筒结构,即第一底面35、侧壁33和第二底面38共同构成了一个筒状结构,可选地,请结合图11,当将该底座40与背光模组10固定时,第二底面38位于背光模组10和第一底面35之间,且第二底面38与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平行。如此,第二底面38朝向背光模组10的表面可通过粘接或者其他可行的方式与背光模组10的背板B0固定,第二底面38的引入相当于增大了底座40与背光模组10的接触面积,因而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10与底座40之间的固定可靠性。
可选地,位于第二底面38上的第一通孔K1的面积可等于或者略大于背光孔K的面积,当将套筒固定于背光模组10远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时,第一通孔K1将能够暴露背光孔K,从而避免第二底面38会射向背光孔K对应区域的光线造成遮挡,以增加射向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的光线的量。
当底座40采用如图10所示的套筒状结构时,可将补光灯31固定于第二底面38中远离背光模组10的表面,使补光灯31的发光面朝下,即背离第二底面38而朝向第一底面35,如此,补光灯31固定于套筒结构中的空腔内,将固定有补光灯31的套筒直接与背光模组10进行固定即可,操作简单。
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当底座40采用如图10所示的套筒结构时,补光灯31可仅固定于第二底面38朝向第一底面35的表面,补光灯31还可仅固定在套筒的侧壁33上,即固定在侧壁33的内壁上,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在第二底面38朝向第一底面35的表面以及套筒的侧壁33上均固定补光灯31,以增加射向反射膜32的光线的量,提升经反射膜32射向背光孔K对应区域的光线的量,进而减小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和其他显示区在显示时的显示亮度差异,以提升显示模组的整体显示效果。
图12所示为图1中显示模组的另一种AA截面图,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2,第一底面35包括第二通孔K2,沿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第二通孔K2位于背光孔K所限定的范围内;显示模组100还包括光感元件50,光感元件5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通孔K2中。
具体而言,继续参考图12,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底面35包括沿其厚度方向贯穿其设置的第二通孔K2,第二通孔K2位于背光孔K所限定的范围内,可选地,第二通孔K2的面积小于背光孔K的面积,且第二通孔K2的几何中心与背光孔K的几何中心重合。当显示模组包括光感元件50时,光感元件50的至少部分可固定于该第二通孔K2中。由于底座40的侧壁33和底面形成了一空腔,光感元件50在通过背光孔K感应外部的光线时,上述空腔一方面可以起到聚光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避免背光模组10朝向补光组件30一侧的外界光线对感光组件造成影响,因而有利于提升感光组件的感光性能。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及的感光元件50为摄像头,在拍摄阶段,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作为感光区,补光组件30中的补光灯31不发光,摄像头通过背光孔K感应外界的光线;在显示阶段,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作为显示区,补光组件30中的补光灯31发光,至少部分光线经反射膜32反射后射向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从而提升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减小背光孔K对应的显示区和其他显示区之间的显示亮度差异,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出现的暗区明显的现象,因此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100的整体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2,光感元件50朝向背光模组10的表面与显示面板20朝向背光模组1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0.8mm≤h≤1.5mm。
具体而言,光感元件50朝向背光模组10的表面与显示面板20朝向背光模组1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越小,光感元件50在底座40所形成的空腔中占用的空间越大,例如当h<0.8mm时,补光灯31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反射膜32的反射后,有很大部分的光线将被光感元件50所遮挡而不能顺利到达背光孔K所在的区域,影响本发明中补光灯31的补光效果。考虑到光感元件本身的尺寸是固定的,例如厚度是固定的,若将光感元件朝向背光模组10的表面与显示面板20朝向背光模组1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设置的较大,例如h>1.5mm时,将会增大显示模组100整机的厚度,不利于实现薄形化设计。因此,本发明中设置0.8mm≤h≤1.5mm,在实现光感元件的感光性能的同时,光感元件还不会对经由反射膜32射向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造成遮挡,有利于提升补光灯31的补光效果,提升背光孔K对应的显示区和其他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同时,还有利于减小显示模组的整体厚度,满足显示模组的薄型化需求,因而有利于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
可选地,0.8mm≤h≤1mm,或者,0.9mm≤h≤1.5mm,或者,1mm≤h≤1.3mm等等。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2,背光孔K的直径为L,其中,3mm≤L≤7mm。
具体而言,由于光感元件是通过背光孔K进行感光的,因此背光孔K的直径大小直接决定了光感元件的感光范围,若将背光孔K的直径设置得太小,例如L<3mm时,将影响光感元件的感光范围,难以满足拍摄需求。而若将背光孔K固定直径设置的过大,例如L>7mm时,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的面积将变大,在显示过程中,若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与其他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出现差异时,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越大,人眼所能够感知的差异就越大,影响体验效果;此外,当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越大,为减小背光孔K对应区域和其他显示区的亮度差异,需要向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的补光的量将越大,增大了补光的难度。因此,本发明将背光孔K的直径设置为3mm≤L≤7mm,能够满足光感元件的感光范围需求,同时背光孔K较小,当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和其他显示区存在较小的亮度差异时,人眼难以察觉,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效果。此外,需要较少的补光灯31即可实现对背光孔K对应区域的补光需求,有利于减小补光难度,因此更加有利于平衡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和其他显示区之间的显示亮度,提升显示模组的整体显示亮度均一性。
可选地,4mm≤L≤7mm,或者,4mm≤L≤6mm,或者,3mm≤L≤5mm,或者,5mm≤L≤7mm等等。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图1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一种俯视图,图14所示为图13中显示装置200的一种BB截面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可选地,图14所示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20为液晶显示面板,对应的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由于显示装置中引入了补光组件30,因此,在显示阶段,补光组件中的补光灯所发出的光线经反射膜反射后能够提供至背光孔所对应的区域,以减小背光孔K所对应的显示区和其他显示区之间的显示亮度差异,改善暗区明显的现象,提升显示装置的整体显示亮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装置可体现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中,包括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和补光组件,其中,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补光组件位于背光模组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背光模组包括沿其厚度方向贯穿其的背光孔。补光组件包括补光灯和反射膜,补光灯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在经过反射膜的反射后能够射向背光孔,如此,在显示的过程中,补光灯发出的光线能够为背光孔对应的区域进行补偿,解决了显示时由于背光孔对应区域光线不足导致的暗区明显的问题,有利于提升背光孔对应区域和其他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3)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模组,包括背光孔,沿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背光孔贯穿所述背光模组;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
补光组件,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补光组件包括补光灯和反射膜,沿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反射膜位于所述补光灯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所述补光灯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经所述反射膜反射后,射向所述背光孔;
所述补光组件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包括侧壁以及位于所述侧壁远离所述背光模组一侧的第一底面,所述侧壁和所述第一底面形成一空腔,所述补光灯位于所述空腔中;
至少部分所述反射膜位于所述第一底面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补光灯在所述背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环绕所述背光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或者,沿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底面连接,且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端远离所述背光孔的几何中心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补光灯固定于所述背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且所述补光灯的出光面朝向所述第一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补光灯固定于所述侧壁朝向所述背光孔的几何中心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反光膜位于所述侧壁朝向所述背光孔的几何中心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平行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设置的背板,沿所述背光孔的几何中心指向所述背光孔的边缘的方向,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背板之间的距离呈减小的趋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背板所在平面的夹角中的锐角为α,5°≤α≤1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二底面,所述第二底面位于所述侧壁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所述第二底面包括第一通孔,沿所述第二底面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底面;沿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背光孔交叠;
至少部分所述补光灯固定于所述第二底面朝向所述第一底面的表面,和/或,至少部分所述补光灯位于所述侧壁朝向所述背光孔的几何中心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面包括第二通孔,沿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背光孔所限定的范围内;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光感元件,所述光感元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感元件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表面与所述显示面板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0.8mm≤h≤1.5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孔的直径为L,其中,4mm≤L≤7mm。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111111715.0A 2021-09-23 2021-09-23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7032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11715.0A CN113703227B (zh) 2021-09-23 2021-09-23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11715.0A CN113703227B (zh) 2021-09-23 2021-09-23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3227A CN113703227A (zh) 2021-11-26
CN113703227B true CN113703227B (zh) 2023-04-07

Family

ID=78661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11715.0A Active CN113703227B (zh) 2021-09-23 2021-09-23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03227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31086A (zh) * 2020-12-01 2021-02-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19898B1 (en) * 2018-07-28 2023-08-3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isplay screen and terminal
CN112099255B (zh) * 2020-09-28 2022-06-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2130377B (zh) * 2020-10-10 2022-09-1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3176682B (zh) * 2021-04-26 2022-06-1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467128B (zh) * 2021-06-11 2023-06-0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31086A (zh) * 2020-12-01 2021-02-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3227A (zh) 2021-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87891B1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6773315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0462801C (zh) 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US10408422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reflecting sheet with plurality of dot areas reducing reflectivity of the reflecting sheet
JP6088750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155602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104856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445180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856815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6547126B (zh) 显示设备
US8963197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JP5386551B2 (ja)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反射部材の設計方法
WO2023173479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459890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9407403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965911B (zh)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N114578617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703227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0196512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10070603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15685617B (zh) 显示装置
CN114428421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9581746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JP2014041844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13037783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