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65911A -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65911A
CN111965911A CN202010956003.8A CN202010956003A CN111965911A CN 111965911 A CN111965911 A CN 111965911A CN 202010956003 A CN202010956003 A CN 202010956003A CN 111965911 A CN111965911 A CN 111965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hole
electrode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
displa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560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65911B (zh
Inventor
谢天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5600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6591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65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65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65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659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structural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electrochromic devic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通孔,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第一通孔贯穿背光模组;第一显示区和第一通孔在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电致发光层,位于第一通孔中,电致发光层包括第一极和第二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第一通孔中,第一电极与第一极电连接,第二电极与第二极电连接。在显示阶段,电致发光层能够为第一显示区补光,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模组具有越来越高的屏占比,全面屏由于具有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的显示效果,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设备,往往正面需要为常用的前置感光元件、红外感测器件、指纹识别器件等电子感光器件预留空间。比如,这些感光器件设置在显示设备的正面顶部位置,相应位置形成非显示区,从而降低设备的屏占比。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屏占比,可在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开设高透光区来容置上述感光器件。
随着全面屏的发展需求,需要将越来越多的电子感光器件集成到屏幕下方。例如,在显示屏幕上设置半透区,将感光元件设置在屏幕的下方且对应设置在半透区。在正常显示时,半透区可以发挥显示作用;在需要拍照或拍视频时,感光元件通过该半透区进行照片或视频的拍摄,如此半透区可同步实现显示和拍摄的功能。但是,半透区无充足的光源照射,导致其在显示过程中亮度偏暗,影响整体显示均一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在显示阶段,电致发光层能够为第一显示区补光,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通孔,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背光模组;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电致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电致发光层包括第一极和第二极;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极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应用方法应用于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区包括显示阶段和感光阶段,在所述显示阶段,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向所述电致发光层输入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二电压信号,控制所述电致发光层发光;在所述感光阶段,控制所述电致发光层不发光。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中,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以及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的显示面板,其中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通孔,在第一通孔中设置有电致发光层。显示模组中的第一显示区在显示阶段可发挥显示功能,在感光阶段可发挥感应光线的功能。在显示阶段,位于第一通孔中的电致发光层发光,用于向第一显示区补光,有利于提升第一显示区在显示阶段的显示亮度,减小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差异,有利于提高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体显示效果。在感光阶段,控制电致发光层不发光,光线可顺利透过电致发光层,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因此电致发光层的引入还不会对第一显示区的高透过率造成影响,因此还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在第一显示区的感光性能,例如有利于提升拍摄性能等。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俯视图;
图3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的一种BB’截面图;
图4所示为当未在第一通孔中设置电致发光层时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当未在第一通孔中设置电致发光层时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当未在第一通孔中设置电致发光层时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在图5对应的结构中安装电致发光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给的显示模组中电致发光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所示为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的一种截面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背光模组20’和摄像头30’,背光模组20’中包括一通孔,通孔对应的区域为半透区Q,在显示状态下,该半透区Q作为显示区进行显示;在拍摄状态下,摄像头30’通过该半透区Q进行拍照或视频的拍摄。由于半透区Q位置对应通孔,在半透区Q用作显示时,背光模组20’传递至半透区Q的光线极少,因而半透区Q的显示亮度将会明显低于常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造成显示装置的整体显示亮度不均,影响显示装置的整体显示效果。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在显示阶段,电致发光层能够为第一显示区补光,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俯视图,图3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的一种BB’截面图,请参见图2和图3,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二显示区AA2,第一显示区AA1的像素密度小于第二显示区AA2的像素密度;显示模组100还包括:
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显示面板10位于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一侧;背光模组20包括第一通孔K1,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第一通孔K1贯穿背光模组20;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一通孔K1在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可选地,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一通孔K1在出光面的正投影重合;
电致发光层40,位于第一通孔K1中,电致发光层40包括第一极41和第二极42;
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位于第一通孔K1中,第一电极51与第一极41电连接,第二电极52与第二极42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以矩形显示面板10为例对显示面板10进行了示意,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还可体现为其他形状,例如圆形、椭圆形或异形结构等,而且第一显示区AA1的尺寸也仅为示意,并不代表实际尺寸。图2仅示出了第一显示区AA1在显示面板10上的一种位置,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还可设置在显示面板10的其他位置,而且第一显示区AA1的数量还可为两个或多个。此外,图2仅示出了第二显示区AA2全包围第一显示区AA1设置的情形,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AA2还可半包围第一显示区AA1,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图3仅对背光模组20、显示面板10以及电致发光层40的位置关系进行了示意,并不代表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的实际膜层结构,本发明中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的实际膜层结构可参照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20和显示面板10的膜层结构,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所提及的背光模组的出光面,指的是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相邻的表面,在显示模组的显示过程中,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通过该出光面射向显示面板。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2和图3,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至少部分围绕该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二显示区AA2,在显示阶段,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共同发挥显示的功能,在感光阶段,第一显示区AA1还用于感应光线,由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像素密度小于第二显示区AA2的像素密度,因而使得第一显示区AA1具有较高的光线透过率,满足第一显示区AA1感应光线的需求。
继续参见图2和图3,本发明中的显示模组100包括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在显示阶段,背光模组20为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提供光源。现有技术中,由于第一显示区对应的位置能够感应到的背光模组的光线较少,导致第一显示区的显示亮度明显低于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影响整体显示效果。而本申请在背光模组20的第一通孔K1中设置了电致发光层40,在显示阶段,通过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分别向电致发光层40的第一极41和第二极42提供电压,控制电致发光层40发光,电致发光层40发出的光线可直接为第一显示区AA1的显示进行补光,从而有利于提升第一显示区AA1在显示阶段的显示亮度,减小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亮度差异,有利于提高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亮度均一性,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体显示效果。在感光阶段,控制电致发光层40不发光,光线可顺利透过电致发光层40,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显示区AA1的透过率,因此电致发光层40的引入还不会对第一显示区AA1的高透过率造成影响,因此还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100在第一显示区AA1的感光性能,例如有利于提升拍摄性能等。
此外,本发明中引入了与电致发光层40中的第一极41电连接的第一电极51,以及与电致发光层40中的第二极42电连接的第二电极52,且该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均位于第一通孔K1中,由于电致发光层40也位于第一通孔K1中,本发明将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也设置于第一通孔K1中的方式,有利于降低第一电极51与第一极41之间电连接的难度,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第二电极52与第二极42之间电连接的难度,从而有利于降低显示模组100的整体生产难度,提高显示模组100的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图3和图4,图4所示为当未在第一通孔K1中设置电致发光层40时显示模组10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为清楚体现第一通孔K1中的设置结构,图4中仅体现了尚未安装电致发光层40时显示模组100的结构,并不代表显示模组100的第一通孔K1中未设置电致发光层40。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中,背光模组20包括背框60,背框60包括主体部61和延伸部62,主体部61与延伸部62的延伸方向相交;至少部分延伸部62作为第一通孔K1的内壁;作为第一通孔K1的内壁的延伸部62复用作第一电极51。
具体而言,图4所述的截面图中体现了背光模组20的一种膜层结构,该背光模组20包括背框60,可选地,背框60为金属框,例如为铁框。该实施例中,背框60包括主体部61和延伸部62,主体部61和延伸部62可一体成型,例如可通过对金属结构进行冲压得到,发生弯折变形的部分即为延伸部62;当然,主体部61和延伸部62也可为分体式结构,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背光模组20中的主体部61和延伸部62构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纳背光模组20中的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等结构。该实施例中,部分延伸部62延伸至第一通孔K1中,作为第一通孔K1的部分内壁。作为第一通孔K1的部分内壁的延伸部62复用作为第一电极51,为第一通孔K1中的电致发光层40提供电源。如此,复用背光模组20现有的结构作为第一电极51即可,无需在显示模组100组加入另外的膜层结构来形成第一电极51,因而有利于简化显示模组100在引入电致发光层40后的结构,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100的生产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当将背框60中的延伸部62复用作第一电极51为电致发光层40提供电源时,为保证电致发光层40和第一电极51之间的可靠电连接,可在电致发光层40朝向第一电极51的侧壁与第一电极51之间引入导电胶,利用导电胶将电致发光层40与第一电极51可靠固定,从而有效避免电致发光层40与第一电极51发生电连接不可靠的现象。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3和图4,第一通孔K1中还包括第一导电部91,第一导电部91与背框60绝缘,第一导电部91复用作第二电极52。
具体而言,当采用作为第一通孔K1的内壁的延伸部62作为第一电极51时,本发明可在第一通孔K1中引入第一导电部91作为第二电极52,当利用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为电致发光层40提供发光所需电压时,通常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提供的信号的极性是相反的,例如,当第一电极51向电致发光层40的第一极41提供正的电压信号时,第二电极52需要向电致发光层40的第二极42提供负的电压信号,也就是说,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上的信号是不同的,因此本发明通过在第一通孔K1中引入与背框60绝缘的第一导电部91作为第二电极52,有效避免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之间发生短路的现象,有利于提高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传输信号的稳定性。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4,为实现第一导电部91与背框60之间的绝缘,可在第一导电部91与背框60之间设置绝缘层70,该绝缘层70可将背框60位于第一通孔K1中的侧壁完全包覆,第一导电部91可设置于该绝缘层70朝向第一通孔K1的侧壁上,从而利用绝缘层70将第一导电部91与背框60完全隔离,因而有利于进一步确保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传输电信号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绝缘层70可复用背光模组20中的胶框80,无需单独另设一层绝缘层70,因而同样有利于简化在显示模组100中引入电致发光层40后显示模组100的膜层复杂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4,第一导电部91为贴附于第一通孔K1内壁的导电胶;或者,第一导电部91为固定于第一通孔K1内壁的金属部。
具体而言,当第一导电部91体现为导电胶时,可将导电胶直接贴附在背光模组20中第一通孔K1的绝缘层70的侧壁,即胶框80的侧壁,从而使得导电胶既能够作为第二电极52为电致发光层40传递电源信号,又方便固定在第一通孔K1中,安装方式简单易行。当然,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91还可体现为金属部,例如为金属片,金属片可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在绝缘层70上,同样能够实现为电致发光层40传递电源信号。当然,第一导电部91还可体现为具备导电功能的其他材质,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5所示为当未在第一通孔K1中设置电致发光层40时显示模组100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当未在第一通孔K1中设置电致发光层40时显示模组100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为清楚体现第一通孔K1中的设置结构,图5和图6中仅体现了尚未安装电致发光层40时显示模组100的结构,并不代表显示模组100的第一通孔K1中未设置电致发光层40。请参见图5和图6,背光模组20包括胶框80,至少部分胶框80作为第一通孔K1的内壁;第一通孔K1中设置有第二导电部92,第二导电部92与胶框80固定,第二导电部92复用作第一电极51。
具体而言,图5示出了背光模组20在第一通孔K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胶框80的情形,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通孔K1对应的位置,背框60不包括延伸部,胶框80与背框60固定,胶框80作为第一通孔K1的内壁。图6示出了背光模组20在第一通孔K1对应位置设置有胶框80和延伸部62的情形,在图6所示视角下,位于第一通孔K1右侧的胶框80设置于背框60的延伸部62远离第一通孔K1的一侧,延伸部62作为第一通孔K1的部分内壁;位于第一通孔K1左侧的胶框80作为第一通孔K1的部分内壁。
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中,在第一通孔K1中引入了第二导电部92,该第二导电部92固定在第一通孔K1中的胶框80侧壁,复用作第一电极51,以为电致发光层的发光提供光源。由于胶框80本身是不导电的,当在第一通孔K1中胶框80的侧壁上设置第二导电部92作为第一电极51时,在通过第一电极51向电致发光层提供电源时,第一电极51上的电信号并不会对胶框80造成影响,而且胶框80也不会对第一电极51上的电信号造成影响,从而有利于提升第一电极51在传输电信号时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5和图6,第二导电部92为贴附于胶框80上的导电胶,或者,第二导电部92为固定于第一通孔K1内壁的金属部。
具体而言,当第二导电部92体现为导电胶时,可将导电胶直接贴附在背光模组20胶框80的侧壁,从而使得导电胶既能够作为第一电极51为电致发光层40传递电源信号,又方便固定在第一通孔K1中,安装方式简单易行。当然,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导电部92还可体现为金属部,例如为金属片,金属片可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在胶框80上,同样能够实现为电致发光层40传递电源信号。当然,第二导电部92还可体现为具备导电功能的其他材质,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第一通孔K1中设置有第三导电部93,第三导电部93与胶框80固定,第三导电部93复用作第二电极52。
具体而言,图5所示实施例示出了将胶框80整体作为第一通孔K1的内壁的情形,在第一通孔K1中引入第二导电部92作为第一电极51时,还可在第一通孔K1中引入第三导电部93作为第二电极52,该第三导电部93与胶框80固定,在图5所示视角下,第二导电部92与第三导电部93相对设置,当将电致发光层40安装入第一通孔K1中时,第二导电部92与电致发光层40中的第一极41电连接,第三导电部93与电致发光层40中的第二极42电连接,请参见图7,图7所示为在图5对应的结构中安装电致发光层4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为实现第二导电部92与第一极41的可靠电连接,并实现第三导电部93与第二极42的可靠电连接,可在第二导电部92与第一极41之间设置导电胶(图中未示出),并在第三导电部93与第二极42之间设置导电胶(图中未示出),同时,在电致发光层40朝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也可引入透明导电胶(图中未示出),将电致发光层40与显示面板10可靠固定,从而实现了电致发光层40与显示面板10、第二导电部92和第三导电部93之间的固定可靠性,避免电致发光层40从第一通孔K1中脱落,同时还有利于提升电致发光层40的发光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7,第三导电部93为贴附于胶框80上的导电胶,或者,第三导电部93为固定于第一通孔K1内壁的金属部。
具体而言,当第三导电部93体现为导电胶时,可将导电胶直接贴附在背光模组20胶框80的侧壁,从而使得导电胶既能够作为第二电极52为电致发光层40传递电源信号,又方便固定在第一通孔K1中,安装方式简单易行。当然,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导电部93还可体现为金属部,例如为金属片,金属片可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在胶框80上,同样能够实现为电致发光层40传递电源信号。当然,第三导电部93还可体现为具备导电功能的其他材质,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当背光模组20体现为图7所示的结构时,可在第一通孔中引入第二导电部92和第三导电部93,分别作为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当背光模组20体现为图6所示的结构时,当在第一通孔K1中引入第二导电部92作为第一电极51时,第一通孔K1中的延伸部62可复用作第二电极52,也就是说,本发明中的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可根据背光模组20在第一通孔K1位置的实际结构来灵活设定,当有延伸部62作为第一通孔K1的内壁时,可复用背框60的延伸部62作为一个电极,当第一通孔K1的内壁体现为胶框80时,可在第一通孔K1中引入导电部作为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均能够实现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与电致发光层40之间的可靠及方便的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中电致发光层4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2、图7和图8,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电致发光层40的厚度为D,0.1mm≤D≤1mm。
具体而言,电致发光层40的发光亮度与其厚度呈正相关,厚度越大,其亮度越大,当电致发光层40的厚度设置得小于0.1mm时,其亮度过小,其发出的光线不足以对第一显示区AA1起到有效的补光作用,本发明将电致发光层40的厚度设置为大于等于0.1mm时,有利于增加电致发光层40发光亮度,使电致发光层40能够对第一显示区AA1的显示亮度进行可靠补偿,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之间的显示亮度差异,提升显示模组100的整体显示均一性。此外,由于电致发光层40设置在背光模组20的第一通孔K1中,本发明将电致发光层40的厚度设置为小于等于1mm时,有利于保证电致发光层40的厚度不大于第一通孔K1的深度,避免电致发光层40超出第一通孔K1而影响显示模组100的整体厚度,在保证电致发光层40的发光亮度的同时,还有利于保证在引入电致发光层40时不会显示模组100的整体厚度造成影响,以满足显示模组100的薄形化需求。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图3、图7和图8,电致发光层40的透过率大于等于85%。当电致发光层40的透过率大于等于85%时,在感光阶段,光线能够顺利通过电致发光层40,而且光损较小,因此有效避免了电致发光层40的引入对第一显示区AA1的高透过率的影响,电致发光层40在实现对第一显示区AA1进行补光的同时,还有利于保证第一显示区AA1的高透过率,从而有利于提升第一显示区AA1的感光性能。
可选地,本发明中的电致发光层40可采用聚对苯乙烯(PPV)等聚合材料,其中,聚对苯乙烯作为电致发光层40时,其透过率可达到95%,因而更加有利于满足第一显示区AA1的高透过率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见图3和图7,本发明中设置在第一通孔K1中的电致发光层40可采用涂覆的方式涂覆于第一通孔K1中,位于显示面板10朝向第一通孔K1的一侧;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事先制作好电致发光层40,再将电致发光层40固定在第一通孔K1中,电致发光层40的平面尺寸可以与第一通孔K1的平面尺寸匹配,为方便将电致发光层40置入第一通孔K1中,电致发光层40的尺寸可略小于第一通孔K1的尺寸,比如,当第一通孔K1为圆形通孔时,电致发光层40的直径可略小于第一通孔K1的孔径。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电致发光层40的折射率为n,1.4≤n≤2.0。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2和图3,当第一显示区AA1在用于感应光线时,例如用户画面拍摄时,电致发光层40的折射率可能会对拍摄的画面有一定的影响,当将电致发光层40的折射率设置在1.4至2.0之间时,该折射率范围与摄像头的镜片的折射率范围相近,从而有利于减小在引入电致发光层40时光线的折射而导致拍摄图像畸变的现象。
考虑到摄像头镜片的材质不同,折射率可能也会不同,例如当摄像头的镜片为树脂镜片时,其折射率范围在1.4至1.5之间,此时电致发光层40可选用折射率在1.4至1.5之间的材料;当摄像头的镜片为玻璃镜片时,其折射率范围在1.5至2.0之间,此时电致发光层40可选用折射率为1.5至2.0之间的材料。当电致发光层40采用PPV制作时,PPV的折射率在1.7至1.8之间,此时可与玻璃镜片匹配,从而有利于避免光线折率导致的拍摄图像畸变的现象发生。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应用方法,应用于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请参见图2和图3,显示模组100的第一显示区AA1包括显示阶段和感光阶段,在显示阶段,通过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向电致发光层40输入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二电压信号,控制电致发光层40发光;在感光阶段,控制电致发光层40不发光。
具体而言,本发明中的显示模组100包括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在显示阶段,背光模组20为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提供光源。现有技术中,由于第一显示区对应的位置能够感应到的背光模组的光线较少,导致第一显示区的显示亮度明显低于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影响整体显示效果。而本申请在背光模组20的第一通孔K1中设置了电致发光层40,在显示阶段,通过电致发光层40的第一极41和第二极42向电致发光层40提供电压,控制电致发光层40发光,电致发光层40发出的光线可直接为第一显示区AA1的显示进行补光,从而有利于提升第一显示区AA1在显示阶段的显示亮度,减小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亮度差异,有利于提高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亮度均一性,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体显示效果。在感光阶段,控制电致发光层40不发光,光线可顺利透过电致发光层40,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显示区AA1的透过率,因此电致发光层40的引入还不会对第一显示区AA1的高透过率造成影响,因此还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100在第一显示区AA1的感光性能,例如有利于提升拍摄性能等。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一种结构图,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100;该显示装置200还包括感光元件201;其中,感光元件201在出光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可选地,感光元件201例如可以为摄像头或光学传感器等等。由于感光元件在出光面的正投影设置于第一显示区AA1,在第一显示区AA1用于感应光线时,控制电致发光层不发光,因而电致发光层的引入还不会对第一显示区的高透过率造成影响,因此还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在第一显示区的感光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模组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中,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以及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的显示面板,其中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通孔,在第一通孔中设置有电致发光层。显示模组中的第一显示区在显示阶段可发挥显示功能,在感光阶段可发挥感应光线的功能。在显示阶段,位于第一通孔中的电致发光层发光,用于向第一显示区补光,有利于提升第一显示区在显示阶段的显示亮度,减小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差异,有利于提高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体显示效果。在感光阶段,控制电致发光层不发光,光线可顺利透过电致发光层,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因此电致发光层的引入还不会对第一显示区的高透过率造成影响,因此还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在第一显示区的感光性能,例如有利于提升拍摄性能等。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3)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通孔,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背光模组;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电致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电致发光层包括第一极和第二极;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框,所述背框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相交;至少部分所述延伸部作为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
作为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的所述延伸部复用作所述第一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中还包括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背框绝缘,所述第一导电部复用作所述第二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为贴附于所述第一通孔内壁的导电胶;或者,所述第一导电部为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内壁的金属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至少部分所述胶框作为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
所述第一通孔中设置有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胶框固定,所述第二导电部复用作所述第一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部为贴附于所述胶框上的导电胶,或者,所述第二导电部为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内壁的金属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中设置有第三导电部,所述第三导电部与所述胶框固定,所述第三导电部复用作所述第二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部为贴附于所述胶框上的导电胶,或者,所述第三导电部为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内壁的金属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电致发光层的厚度为D,0.1mm≤D≤1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层的透过率大于等于85%。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层的折射率为n,1.4≤n≤2.0。
12.一种显示模组的应用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11之任一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区包括显示阶段和感光阶段,在所述显示阶段,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向所述电致发光层输入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二电压信号,控制所述电致发光层发光;在所述感光阶段,控制所述电致发光层不发光。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之任一所述的显示模组和感光元件;其中,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
CN202010956003.8A 2020-09-11 2020-09-11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9659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6003.8A CN111965911B (zh) 2020-09-11 2020-09-11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6003.8A CN111965911B (zh) 2020-09-11 2020-09-11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5911A true CN111965911A (zh) 2020-11-20
CN111965911B CN111965911B (zh) 2022-09-23

Family

ID=73393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56003.8A Active CN111965911B (zh) 2020-09-11 2020-09-11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6591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31086A (zh) * 2020-12-01 2021-02-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N112928148A (zh) * 2021-04-02 2021-06-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48211A (ko) * 2004-06-11 2006-05-1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인쇄 회로 기판을 하판으로 채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2018938A (ja) * 2008-12-18 2012-01-26 Panasonic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796954A (zh) * 2019-11-11 2020-02-1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624812A (zh) * 2020-05-29 2020-09-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48211A (ko) * 2004-06-11 2006-05-1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인쇄 회로 기판을 하판으로 채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2018938A (ja) * 2008-12-18 2012-01-26 Panasonic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796954A (zh) * 2019-11-11 2020-02-1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624812A (zh) * 2020-05-29 2020-09-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31086A (zh) * 2020-12-01 2021-02-0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CN112928148A (zh) * 2021-04-02 2021-06-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5911B (zh) 2022-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41466B (zh)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US7515220B2 (en) Display device
EP2555025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US1155602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90018275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1965911B (zh)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US8619229B2 (en) Back 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US11422396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2227141B1 (ko) 표시 장치
CN113687543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9459890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881753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KR20170100750A (ko) 인쇄회로기판 연결구조 및 이를 갖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826543B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KR10132123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EP3940452B1 (en) Support bracket,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screen,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325602B (zh) 悬浮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KR20190053017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4114746A (zh) 背光模组、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US821810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backlight unit, and front frame thereof
CN112285963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3703227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1256119B2 (en) Backlight modul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442362B (zh)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4708798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