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24053A - 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24053A
CN112324053A CN201910716458.XA CN201910716458A CN112324053A CN 112324053 A CN112324053 A CN 112324053A CN 201910716458 A CN201910716458 A CN 201910716458A CN 112324053 A CN112324053 A CN 1123240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rrup
overlapping
main
stirrups
side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1645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24053B (zh
Inventor
戴云发
游辉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71645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240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240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240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240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240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01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 E04C5/06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of high bending resistance, i.e. of essentially three-dimensional extent, e.g. lattice girders
    • E04C5/0604Prismatic or cylindrical reinforcement cages composed of longitudinal bars and open or closed stirrup ro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01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 E04C5/06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of high bending resistance, i.e. of essentially three-dimensional extent, e.g. lattice girders
    • E04C5/0604Prismatic or cylindrical reinforcement cages composed of longitudinal bars and open or closed stirrup rods
    • E04C5/0609Closed cages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coacting cage parts, e.g. transversally hinged or nested par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01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 E04C5/06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of high bending resistance, i.e. of essentially three-dimensional extent, e.g. lattice girders
    • E04C5/0604Prismatic or cylindrical reinforcement cages composed of longitudinal bars and open or closed stirrup rods
    • E04C5/0613Closed cages made of one single bent reinforcement mat

Abstract

一种建筑物钢筋的立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其将二维的箍筋结构中形成重迭的部分相互拉开而形成一适当的垂直距离,然后将各已形成垂直距离的二维箍筋结构彼此相隔适当距离地绑缚于主筋上,这样可以形成一种近似三维式一笔箍的箍筋结构,而不需要购置昂贵的设备,而且只要制作二维的一笔式箍筋结构即可,制作相当容易,而且也不会增加施工时长。

Description

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结构及其建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物经常使用钢筋混凝土(RC)的结构作为其结构性的主体。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主要包括多数根纵向平行排列的主筋以及多数根横向设置并用来箍束主筋的箍筋,箍筋主要是被绑缚定位于主筋上,这样构成钢筋混凝土(RC)的结构中的钢筋主结构,接着在钢筋结构的周围制作模板,然后进行混凝土灌浆,即形成钢筋混凝土的结构。
关于箍筋的结构,早期是在同一平面上使用多数个单根的系筋绑缚而形成,但是这种箍筋结构需要逐一绑缚每根箍筋,施工相当费时,而且其对于主筋的箍束力分散。
后来发展出一笔箍式的箍筋,也就是使用一根钢筋连续弯折而形成封闭多边形的箍筋,然后套设在主筋的周围,如本发明的发明人所提申且已获准专利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M498780所揭示的一笔箍式的箍筋结构,这种一笔式的箍筋可以大幅缩短施工的时长,而且可以得到较平均的箍束力。关于用于柱结构的一笔式箍筋以及箍筋定位于主筋的所形成的钢筋立体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4;关于用于梁结构的一笔式箍筋以及箍筋定位于主筋的所形成的钢筋立体结构请参阅图5至图7;关于用于墙结构的一笔式箍筋以及箍筋定位于主筋的所形成的钢筋立体结构请参阅图8至图10;关于用于柱中柱(外柱体中具有内柱体)结构的一笔式箍筋以及箍筋定位于主筋的所形成的钢筋立体结构,请参阅图11至图13;关于用于另一种柱结构的一笔式箍筋以及箍筋定位于主筋的所形成的钢筋立体结构请参阅图14至图16。
现有三维结构的一笔箍式的箍接结构,也就是以一根钢筋连续弯折,不仅连续形成每个横截面的结构,而且也同时形成各横截面箍筋的连结结构,如本发明的发明人所申请且已获准专利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M516621所揭示的一笔箍式的三维箍筋结构。这种结构除了在横截面方向上得到平均的箍束力以外,沿着主筋的纵长延伸方向也可以得到平均的箍束力,而且可以更加地缩短工时。但是要形成上述一笔箍式的三维结构,需要昂贵的设备,而且制作不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物钢筋的立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其将二维的箍筋结构中形成重迭的部分相互拉开而形成一适当的垂直距离,然后将各已形成垂直距离的二维箍筋结构彼此相隔适当距离地绑缚于主筋上,这样可以形成一种近似于三维式一笔箍的箍筋结构,而不需要购置昂贵的设备,而且只要制作二维的一笔式箍筋结构即可,制作相当容易,而且也不会增加施工时长。
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的立体结构的一实施例包括多数根主筋以及多数根箍筋。这些主筋立设于一基材。每一箍筋是以一根钢筋连续弯折而形成一封闭的几何形状,这些箍筋分别围绕这些主筋设置且依序沿这些主筋方向排列,该箍筋包括多数个侧边以及至少一连接部,这些侧边包括一第一侧边以及一第二侧边,该第一侧边包括一第一重迭部,该第二侧边包括一第二重迭部,该第一重迭部与该第二重迭部在沿这些主筋延伸的方向上彼此重迭且该第一重迭部经由该至少一连接部连接于该第二重迭部;将该多边形箍筋绑缚于这些主筋,其中该第一重迭部与该第二重迭部在沿这些主筋延伸的方向上形成一既定的垂直距离。
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的立体结构的制作方法的一实施例包括将多数根主筋插置于一基材;将多数根箍筋套设于这些主筋,每一该箍筋是以一根钢筋连续弯折而形成一第一多边形,该箍筋包括多数个侧边以及至少一连接部,这些侧边包括一第一侧边以及一第二侧边,该第一侧边包括一第一重迭部,该第二侧边包括一第二重迭部,该第一重迭部与该第二重迭部在沿这些主筋延伸的方向上彼此重迭且该第一重迭部经由该至少一连接部连接于该第二重迭部;使该第一重迭部与该第二重迭部在沿这些主筋延伸的方向上形成一既定的垂直距离;以及将该第一重迭部与该第二重迭部之间已形成该垂直距离的该箍筋固定于这些主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立体图,其用于柱结构。
图2为图1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箍筋的立体图。
图4为图3的箍筋的侧视图。
图5为现有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侧视图,其用于梁结构。
图6为图5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箍筋的立体图。
图7为图6的箍筋的右侧视图。
图8为现有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侧视图,其用于墙结构。
图9为图8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箍筋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的箍筋的左侧视图。
图11为现有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侧视图,其用于柱中柱结构。
图12为图11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箍筋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2的箍筋的左侧视图。
图14为现有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侧视图,其用于柱结构。
图15为图14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箍筋的立体图。
图16为图15的箍筋的左侧视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8为图17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19为图17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箍筋的立体图。
图20为图19的箍筋的侧视图。
图21为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2为图21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箍筋的立体图。
图23为图22的箍筋的右侧视图。
图24为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5为图24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箍筋的立体图。
图26为图25的箍筋的左侧视图。
图27为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8为图27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箍筋的立体图。
图29为图28的箍筋的左侧视图。
图30为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1为图30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箍筋的立体图。
图32为图31的箍筋的左侧视图。
图33为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制作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
请参阅图17、图18、图19及图20,其表示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为建筑物中的柱结构。如图17所示,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100包括多数根主筋10以及多数根箍筋(第一箍筋)20。主筋10呈直立状,并可插置于一基材,例如插设于地面或地基,这些主筋10彼此平行排列,主筋10可根据需要围绕一多边形排列。在本实施例中,其以四角柱为例作说明,因此主筋10围绕一四边形排列。
多数根箍筋20套设于主筋10,每一箍筋20在适当的位置绑缚于主筋10上。每一箍筋20是以一根钢筋连续弯折而形成一封闭的几何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箍筋20被弯折成一四边形,为了配合四角柱的结构,第一多边形为四边形,这些箍筋20分别围绕这些主筋10设置且依序沿这些主筋10的延伸方向排列,也就是这些箍筋20是由下而上依序的套设并定位于主筋10上。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强柱结构的各角部的强度,每一箍筋20包括多数个侧边21以及至少一连接部22,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箍筋20包括四个侧边21,两相邻的侧边21之间设有一连接部22,在柱结构的角部,相邻的两侧边21与连接部22围绕而形成一三角形。举例来说,这些侧边21包括一第一侧边21a以及一第二侧边21b,该第一侧边21a包括一第一重迭部21a-1,该第二侧边21b包括一第二重迭部21b-1,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在沿这些主筋10延伸的方向上彼此重迭且第一重迭部21a-1经由连接部22连接于该第二重迭部21b-1,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位于第一侧边21a与第二侧边21b的末端,因此连接部22连接第一侧边21a与第二侧边21b的末端。
如图19及图20所示,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在沿主筋10的延伸方向上形成一垂直距离D,如此当各箍筋20被绑缚定位于主筋10上时,各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彼此在主筋10的延伸方向上相隔该垂直距离D且彼此交错排列而相对于主筋10而言,形成近似于三维螺旋箍筋的结构。
请对照图1、图2、图3及图4,其表示现有技术的二维箍筋结构,其对应于图17至图20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相同的元件给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其差异在于各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未产生上述的垂直距离D,因为以现有的设备只能生产出如图1至图4所示的二维箍筋结构,因此本发明的箍筋20可以由现有的二维箍筋结构,将其第一侧边21a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侧边21b的第二重迭部21b-1以方向相反的力拉开后形成上述垂直距离D,然后将已拉开垂直距离D的第一重迭部21a-1及第二重迭部21b-1绑缚或焊接于主筋10上,借此使第一重迭部21a-1及第二重迭部21b-1以相隔垂直距离D的结构被定位在主筋10上。
另外,请对照参阅图19与图20以及图3与图4,因为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是由连接部22连接,更进一步说,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的距离是由连接部22所限制,因此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拉开后产生的垂直距离D的最大值为连接部22的长度,但因为钢筋材料的高刚性,在实际作业时,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拉开后产生的垂直距离D的最大值为连接部22的长度的3/4。
另外,各箍筋20之间设置的间距也可以配合垂直距离D作调整,例如如图1及图2所示,一箍筋20的第二重迭部21b-1与相邻的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的距离可以是大于箍筋20本身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的垂直距离D,或者是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箍筋20的第二重迭部21b-1与相邻的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的距离可以是等于箍筋20本身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的垂直距离D。如此,因为各箍筋20之间设置的间距也可以配合垂直距离D作调整,因此在结构设计上,可得到比三维箍筋更具弹性的设计方式。
就箍束力而言,图1及图2所示的现有箍筋结构因为第一侧边21a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侧边21b的第二重迭部21b-1为相邻设置,因此箍筋20对主筋10产生的箍束力会集中在相邻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处,而两箍筋20之间的箍束力会大幅地下降,导致沿着主筋10的延伸方向会有箍束力不平均的问题,而如图14及图15所示的本发明的箍筋20,因为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具有垂直距离D,再搭配调整两箍筋20之间的距离,可以形成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相对于主筋10呈交错设置的结构,如此可以在沿主筋10延伸的方向上得到较平均的箍束力。
虽然本实施例以RC结构为例做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100也可应用于SRC结构。
虽然图17至图20以在四个角落形成三角形的用于柱的箍筋结构为例作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其他用于柱的结构,只要在箍筋的两侧边形成重迭部分的结构均可应用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
请参阅图21、图22及图23,其表示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应用于一梁的结构。本实施例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100’包括多数根主筋10以及多数个箍筋(第一箍筋)20’。这些主筋10彼此横向平行排列,在本实施例中,其以一四角梁为例而作说明,因此这些主筋10排列成一四边形,这些箍筋20’于沿这些主筋10的延伸方向上依序围绕套设于这些主筋10,将这些箍筋20’以绑缚或焊接的方式定位于这些主筋10上。
每一箍筋20’是以一根钢筋连续弯折而形成一封闭的几何形状,其包括多数个侧边2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配合四角梁的结构,该封闭的几何形状为四边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多边形是由第一回路L1及第二回路L2以部分重迭的方式而形成。这些箍筋20’分别围绕这些主筋10设置且依序沿这些主筋10的延伸方向排列,也就是这些箍筋20’为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地依序套设并定位于主筋10上。
如图22所示,第一回路L1包括一第一侧边21a’,第二回路L2包括第二侧边21b’,其中第一回路L1与第二回路L2由连接部22a’连接,第一回路L1的第一侧边21a’包括一第一重迭部21a-1’,第二回路L2的第二侧边21b’包括一第二重迭部21b-1’,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在沿主筋10延伸的方向上重迭,且第一重迭部21a-1’经由连接部22a’、22b’及22c’连接于第二重迭部21b-1’,其中连接部22a’及连接部22b’与第一侧边21a’同属于第一回路L1。
如图21及图2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回路L1与第二回路L2分别由两个方向相反的力作用而使第一侧边21a’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侧边21b’的第二重迭部21b-1’相隔一垂直距离D’。
请对照前述的图5、图6及图7所示的现有的用于梁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其对应于本发明的图21、图22及图23的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给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由图6及图7所示的现有的二维箍筋结构,由两个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使第一回路L1与第二回路L2朝相反方向移动可以形成上述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相隔一垂直距离D’的结构。在实际作业时,可将拉开该垂直距离D’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同时绑缚在主筋10上,使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定位在主筋10上而使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维持上述垂直距离D’。
同样地,请对照参阅图21与图23及图5与图7,因为第一回路L1及第二回路L2是以连接部22a’连接,更进一步说,第一回路L1及第二回路L2之间受到连接部22a’的限制,因此位于第一回路L1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位于第二回路L2的第二重迭部21b-1’相隔的垂直距离D’的最大值为连接部22a’的总长度,但因为钢筋材质的高刚性,在实际作业时,垂直距离D’小于连接部22a’总长度的3/4。
同样地,如图21所示,各箍筋20’之间的距离可对应于上述垂直距离D’进行调整,箍筋20’的第二重迭部21b-1’与相邻的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之间的距离大于箍筋20’本身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的上述垂直距离D’。但在另一实施例中,箍筋20’的第二重迭部21b-1’与相邻的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等于箍筋20’本身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的上述垂直距离D’。这提供了结构设计上的弹性,而这样的设计上的弹性为螺旋式的三维箍筋结构所不具备的。
另外,因为各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的上述垂直距离D’可搭配两箍筋20’之间的距离,使得各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可以在沿主筋10的延伸方向上交错地排列,而借此得到较平均的箍束力。
虽然图21至图23是以第一回路L1与第二回路L2部分重迭的用于梁的箍筋结构为例作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其他用于梁的结构,只要在箍筋的两侧边形成重迭部分的结构均可应用于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
请参阅图24、图25及图26,其表示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为应用于一墙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其为一L形的墙板。本实施例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100”包括多数根主筋10以及多数根箍筋20”。这些主筋10插置于地面,因为本实施例为L形的墙板,因此这些主筋10彼此平行排列而形成一L形的多边形。这些箍筋20”依序围绕套设于沿这些主筋10的延伸方向套设于这些主筋10,这些箍筋20”以绑缚或焊接的方式定位于这些主筋10上。
箍筋20”是由一条钢筋连续弯折而形成一封闭的几何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箍筋20”为一多边形,其包括多数个侧边21”,其包括一第三回路L3以及一第四回路L4,其中第三回路L3为四边形结构,第四回路L4为L形结构,第三回路L3为整体重迭于第四回路L4,第三回路L3是以连接部22a”连接于第四回路L4。
第三回路L3包括一第一侧边21a”,第四回路L4包括一第二侧边21b”,第一侧边21a”与第二侧边21b”在沿主筋10延伸的方向上重迭,且第一侧边21a”经由连接部22a”、连接部22b”以及连接部22c”连接于第二侧边21b”,第一侧边21a”包括一第一重迭部21a-1”,第二侧边21b”包括一第二重迭部21b-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重迭部21a-1”为第一侧边21a”的整体,而第二重迭部21b-1”则为第二侧边21b”的部分长度。第三回路L3与第四回路L4由两个方向相反的力作用而相隔一垂直距离D”。
请对照图8、图9及图10所示的现有的用于墙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其对应于图24、图25及图26的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给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以图9及图10所示的现有的二维的箍筋结构于两相反方向分别对第三回路L3及第四回路L4上施力,可使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相隔上述垂直距离D”。在实际作业时,可将拉开该垂直距离D”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同时绑缚或焊接在主筋10上,使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定位在主筋10上而使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维持上述垂直距离D”。
另外,第三回路L3与第四回路L4是以连接部22a”连接,更进一步说,第三回路L3与第四回路L4之间被连接部22a”所限制,因此当第三回路L3与第四回路L4以相反方向的作用力拉开时,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的垂直距离D”的最大值为连接部22a”的总长,但是因为钢筋材质的刚性高,因此在实际作业时,垂直距离D”小于连接部22a”总长的3/4。
另外,两相邻的箍筋20”之间的距离可根据设计的需要而配合上述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的垂直距离D”来做调整。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一箍筋20”的第二重迭部21b-1”与相邻的另一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之间的距离大于箍筋20”本身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的垂直距离D”。但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箍筋20”的第二重迭部21b-1”与相邻的另一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之间的距离可等于箍筋20”本身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的垂直距离D”。这提供了结构设计上的弹性,而这样的设计上的弹性为螺旋式的三维箍筋结构所不具备的。
另外,因为各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的上述垂直距离D”可搭配两箍筋20”之间的距离,使得各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可以在沿主筋10的延伸方向上交错地排列,而借此得到较平均的箍束力。
虽然本实施例是以L形的箍筋来说明用于墙结构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是侧边具有彼此重迭部分的墙结构均适用于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
请参阅图27、图28及图29,其表示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应用于一柱中柱的结构,即在一外柱体中形成一内柱体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100’”包括多数根主筋10以及多数个第一箍筋20’”以及多数根第二箍筋30’”。这些主筋10彼此平行排列且插置于一基材,例如一地基,第一箍筋20’”及第二箍筋30’”为彼此交错地沿着这些主筋10延伸的方向排列且均定位于这些主筋10。
每一第一箍筋20’”是一根钢筋弯折而形成封闭的几何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箍筋20’”形成正方形围绕井字形的结构,每一第一箍筋20’”包括多数个侧边21’”以及多数个连接部22’”,这些侧边21’”以及这些连接部22’”彼此连接而形成一第五回路L5、一第六回路L6以及一第七回路L7,第五回路L5位于第六回路L6的上方,第六回路L6位于第七回路L7的上方。这些侧边21’”包括一第一侧边21a’”以及一第二侧边21b’”,第一侧边21a’”与第二侧边21b’”重迭且第一侧边21a’”由连接部22a’”、22b’”以及22c’”连接于第二侧边21b’”,第一侧边21a’”包括一第一重迭部21a-1’”,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侧边21b’”重迭,第二侧边21b’”包括一第二重迭部21b’”,第二重迭部21b’”与第一侧边21a’”重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边21a’”为整体重迭于第二侧边21b’”,因此第一重迭部21a-1’”相当于第一侧边21a’”的整体。虽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箍筋20’”形成正方形围绕井字形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箍筋20’”也可以是仅呈现井字形的结构,而不具有外围正方形的部分。
每一第二箍筋30’”成圆形,第二箍筋30’”在定位于主筋10后,第二箍筋30’”对应于第一箍筋20’”的井字形结构的中央部分,且第二箍筋30’”与第一箍筋20’”为交错地沿着主筋10的延伸方向交错排列,每一第一箍筋20’”在垂直于主筋10的延伸方向上具有一第一特征长度,每一第二箍筋30’”在垂直于主筋10的延伸方向上具有一第二特征长度,该第二特征长度小于该第一特征长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特征长度为第一箍筋20’”的边长或对角线长度,第二特征长度为第二箍筋30’”的直径。虽然本实施例的第二箍筋30’”为圆形,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二箍筋30’”也可以是正方形或形成螺旋状。在第二箍筋30’”呈螺旋形的实施例中,第二箍筋30’”为沿主筋10的延伸方向定位于主筋10上且依序穿过这些第一箍筋20’”,同样地,第二箍筋30’”的直径小于第一箍筋20’”的边长或对角线长度。
本实施例的第二箍筋30’”也可以应用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
请对照图11至图13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应用于柱中柱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相同的元件给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图27及图29所示的第一箍筋20’”的结构是以图11及图13所示的第一箍筋20’”的结构形成,将第五回路L5与第六回路L6以方向相反的力拉开后,使第一侧边21a’”与第二侧边21b'"之间形成一既定的垂直距离D’”,并通過将第一侧边21a’”与第二侧边21b'"以绑缚或焊接的方式定位于主筋10上,使第一侧边21a’”与第二侧边21b'"之间维持该垂直距离D’”,同样地,第六回路L6与第七回路L7之间也是以相同的方式形成一既定的垂直距离d,第六回路L6与第七回路L7之间的垂直距离d可以等于第五回路L5与第六回路L6之间的垂直距离D’”,第六回路L6与第七回路L7之间的垂直距离d也可以大于或小于第五回路L5与第六回路L6之间的垂直距离D’”。垂直距离D’”最大值为连接部22b’”的总长,但因为钢筋的刚性,在施工现场实际作业时,垂直距离D’”小于连接部22b’”的总长的3/4。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一第一箍筋20’”的第二侧边21b’”与相邻的另一第一箍筋20’”的第一侧边21a’”的距离大于该第一箍筋20’”的第二侧边21b’”与其本身的第一侧边21a’”的距离;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第一箍筋20’”的第二侧边21b’”与相邻的另一第一箍筋20’”的第一侧边21a’”的距离等于该第一箍筋20’”的第二侧边21b’”与其本身的第一侧边21a’”的距离。如此可视设计上的需要弹性地调整两相邻的第一箍筋20’”的距离。
就力学效果而言,图11至图13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因为第一箍筋20’”定位于主筋10后,第一侧边21a’”与第二侧边21b’”为重迭设置,因此在第一箍筋20’”处的箍束力会产生一峰值,而两根第一箍筋20’”之间的箍束力会大幅地下降,因而会有箍束力不平均的问题,而图24至26所示的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因为第一箍筋20’”的第一侧边21a’”与第二侧边21b’”之间形成垂直距离D’”,即沿着主筋10的延伸方向在相邻的第一箍筋20’”之间增加了数个箍束位置,如此主筋10可在其延伸方向上得到较平均的箍束力。
请参阅图30、图31及图32,其表示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为应用于另一种柱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100””包括多数根主筋10以及多数个箍筋(第一箍筋)20””。这些主筋10彼此平行排列且插置于一基材,例如一地基,箍筋20””为依序沿着这些主筋10延伸的方向排列且定位于这些主筋10。
在本实施例中,箍筋20””是由一根钢筋连续弯折而形成田字形,其包括多数个侧边21””以及多数个连接边22””。两侧边21””是由至少一连接边22””所连接。这些侧边21””包括一第一侧边21a””以及一第二侧边21””。箍筋20””是由第八回路L8以及第九回路L9所构成,第八回路L8包括侧边21””、第一侧边21a””以及连接边22a””,第九回路L9包括连接边22c””、第二侧边21b””以及另一侧边21””。第八回路L8重迭于第九回路L9且第八回路L8与第九回路L9是以连接边22b””连接,使得第一侧边21a””与第二侧边21b””重迭,第一侧边21a””包括一第一重迭部21a-1””,第二侧边21b””包括一第二重迭部21b-1””,第一重迭部21a-1””为在这些主筋10延伸的方向上重迭于第二重迭部21b-1””。
请对照图14至图16的现有的应用于柱结构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100””的箍筋20””是将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沿主筋10延伸的方向拉开一垂直距离D””,并通過将拉开垂直距离D””后的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通過绑缚或焊接等方式定位于主筋10上,而使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保持垂直距离D””。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第八回路L8与第九回路L9是以连接边22b””连接,垂直距离D””的最大值为连接边22b””的长度,而因为钢筋的高刚性,垂直距离D””小于或等于连接边22b””长度的3/4。
另外,可以适当地调整相邻两箍筋20””的距离,使得一箍筋20””的第二重迭部21b-1””与相邻的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一箍筋20””的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的垂直距离D””。如此,箍筋20””的可调整性提供了设计上的弹性,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来变化两相邻箍筋20””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一重迭部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之间的垂直距离D””。
请参阅图33,其表示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在步骤S1中,将多数根主筋10(请配合参阅图1、图2、图9及图15)插置于一基材,例如插置于地基。主筋10可根据设计彼此平行排列成一多边形,例如一四边形。接着进入步骤S2。
在步骤S2中,将一根箍筋20、20’及20”套设于主筋10(请配合参阅图1、图2、图9及图15),每个箍筋20、20’及20”具有第一侧边21a、21a’、21a”及第二侧边21b、21b’及21b”,第一侧边21a、21a’、21a”具有第一重迭部21a-1、21a-1’、21a-1”,第二侧边21b、21b’及21b”具有第二重迭部21b-1、21b-1’、21b-1”,第一重迭部21a-1、21a-1’、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21b-1’、21b-1”在主筋10的延伸方向上重迭,接着进入步骤S3。
在步骤S3中,分别对第一重迭部21a-1、21a-1’、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21b-1’、21b-1”施加方向相反的力,使第一重迭部21a-1、21a-1’、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21b-1’、21b-1”之间形成既定的垂直距离D、D’及D”,例如在施工现场由作业人员施力拉开第一重迭部21a-1、21a-1’、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21b-1’、21b-1”,而形成上述既定的垂直距离D、D’及D”,接着进入步骤S4。
在步骤S4中,将形成上述既定的垂直距离D、D’及D”的第一重迭部21a-1、21a-1’、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21b-1’、21b-1”绑缚或焊接而定位于主筋10上,而使第一重迭部21a-1、21a-1’、21a-1”与第二重迭部21b-1、21b-1’、21b-1”得以维持上述既定的垂直距离D、D’及D”。接着进入步骤S5。
在步骤S5中,判断是否需要继续套设其他的箍筋20、20’及20”,对于每个由主筋10形成的结构而言,有其符合设计规范所需的箍筋数量,因此判断已套设的箍筋20、20’及20”的数量是否已达到标准,如果未达到需要的数量,则回到步骤S2,继续套设其他的箍筋20、20’及20”,如果箍筋20、20’及20”数量已达到标准,则进入步骤S6。
在步骤S6中,结束箍筋套设作业。
本发明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其利用现有技术及设备所生产的二维箍筋结构,在施工现场由作业人员施力将箍筋的侧边的重迭部分拉开一既定的垂直距离,并直接绑缚定位于主筋上,使箍筋的重迭部分之间保持上述既定的垂直距离。借此,可以得到一种近似于三维箍筋的结构,而无须购置昂贵的制作三维箍筋的设备,而且通過调整相邻的箍筋间的距离并配合上述箍筋的侧边的垂直距离,对比于三维箍筋的结构,可以在结构设计上具有更大的弹性,而且相对于现有二维箍筋的结构,可以得到较平均的箍束力。
以上,虽然已经以如上的实施例举例而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内容,然而本发明并非仅限定于此等实施方式而已。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当能够明了并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再进行各种的更动与修饰;例如,将前述实施例中所例示的各技术内容加以组合或变更而成为新的实施方式,此等实施方式也当然视为本发明所属内容。因此,本案所欲保护的范围也包括后述的申请专利范围及其所界定的范围。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内容已经以如上的实施例举例说明了,然而本发明并非仅限定于此等实施方式而已。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再进行各种的更动与修饰;例如,将前述实施例中所例示的各技术内容加以组合或变更而成为新的实施方式,此等实施方式也当然视为本发明所属内容。因此,本案所欲保护的范围也包括后述的申请专利范围及其所界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根主筋,其立设于一基材;以及
多根第一箍筋,其分别依序箍设于这些主筋,这些第一箍筋的每一个第一箍筋是以一根钢筋连续弯折而形成,各所述第一箍筋的外观轮廓整体构成为第一多边形,所述第一多边形至少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一侧边、至少一个第二侧边、及位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的至少一连接部,所述第一侧边及所述第二侧边为至少一部分为相互重迭;其中当所述相互重迭部分于所述第一侧边者设为第一重迭部且在所述第二侧边设定为第二重迭部时,所述第一重迭部与所述第二重迭部沿着这些主筋的延伸方向被拉撑而构成为相隔一既定的垂直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距离小于所述至少一连接部的长度的3/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这些第一箍筋中,一第一箍筋的第二重迭部与相邻的另一第一箍筋的第一重迭部之间具有一距离,所述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箍筋的第一重迭部与第二重迭部之间的所述垂直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邻设置,所述第一重迭部、所述第二重迭部以及所述至少一连接部依序连接而形成一第二多边形,所述第二多边形位于所述第一多边形内部,且所述第二多边形位于所述第一多边形的一角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是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重迭部、所述第二重迭部以及所述至少一连接部依序连接而形成一第二多边形,所述第二多边形位于所述第一多边形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迭部经由多个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重迭部。
7.根据权利要求1、4或5所述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多个第二箍筋,且这些第二箍筋与这些第一箍筋沿这些主筋的延伸方向彼此交错地定位于这些主筋,每一这些第一箍筋在垂直于这些主筋延伸方向上具有一第一特征长度,每一这些第二箍筋在垂直于这些主筋延伸方向上具有一第二特征长度,所述第二特征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特征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4或5所述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第二箍筋,所述第二箍筋呈螺旋状,所述第二箍筋沿这些主筋的延伸方向定位于这些主筋且依序穿过这些第一箍筋,每一这些第一箍筋在垂直于这些主筋延伸方向上具有一第一特征长度,所述第二箍筋在垂直于这些主筋延伸方向上具有一第二特征长度,所述第二特征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特征长度。
9.一种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将多根主筋插置于一基材;
将多根箍筋套设于这些主筋,每一该箍筋是以一根钢筋连续弯折而形成一第一多边形,所述箍筋包括多个侧边以及至少一连接部,这些侧边包括一第一侧边以及一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包括一第一重迭部,所述第二侧边包括一第二重迭部,所述第一重迭部与所述第二重迭部在沿这些主筋延伸的方向上彼此重迭且所述第一重迭部经由所述至少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重迭部;
使所述第一重迭部与所述第二重迭部在沿这些主筋延伸的方向上形成一既定的垂直距离;以及
将所述第一重迭部与所述第二重迭部之间已形成所述垂直距离的所述箍筋固定于这些主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以相反的拉力沿这些主筋方向拉开所述第一重迭部与所述第二重迭部,而使所述第一重迭部与所述第二重迭部之间形成所述垂直距离。
CN201910716458.XA 2019-08-05 2019-08-05 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Active CN1123240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16458.XA CN112324053B (zh) 2019-08-05 2019-08-05 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16458.XA CN112324053B (zh) 2019-08-05 2019-08-05 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24053A true CN112324053A (zh) 2021-02-05
CN112324053B CN112324053B (zh) 2022-08-30

Family

ID=74319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16458.XA Active CN112324053B (zh) 2019-08-05 2019-08-05 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2405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417928A (fr) * 1910-02-28 1910-11-25 Ricardo Esparza Nouveau système d'armature métallique pour poteaux de lignes aériennes
DE102005030409A1 (de) * 2005-06-30 2007-01-04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Wendelförmiges Bewährungselement
CN103243864A (zh) * 2013-05-28 2013-08-14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复合材料箍筋
TWM529721U (zh) * 2016-07-04 2016-10-01 翔仁企業有限公司 預組鋼筋籠
TW201814117A (zh) * 2016-10-07 2018-04-16 易利隆鋼鐵有限公司 一種鋼筋預組柱及其製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417928A (fr) * 1910-02-28 1910-11-25 Ricardo Esparza Nouveau système d'armature métallique pour poteaux de lignes aériennes
DE102005030409A1 (de) * 2005-06-30 2007-01-04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Wendelförmiges Bewährungselement
CN103243864A (zh) * 2013-05-28 2013-08-14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复合材料箍筋
TWM529721U (zh) * 2016-07-04 2016-10-01 翔仁企業有限公司 預組鋼筋籠
TW201814117A (zh) * 2016-10-07 2018-04-16 易利隆鋼鐵有限公司 一種鋼筋預組柱及其製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24053B (zh)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65997B2 (ja) コンクリート造梁の配筋構造および配筋施工方法
JP6905710B2 (ja) 鉄筋籠および鉄筋籠の形状回復方法
CN210508044U (zh) 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
CN112324053B (zh) 建筑物钢筋立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TWI711749B (zh) 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M589213U (zh) 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
JP6428027B2 (ja) 柱鉄筋接続パネルおよび鉄筋構造物
JP2008190233A (ja) 長尺構造物及び鉄骨鉄筋部材
JP2022171725A (ja) 構造体の施工方法及び組立構造体の組立て方法
JP6833263B2 (ja) 柱梁の接合構造および接合部材の製造方法
TWM538057U (zh) 鋼筋預組柱
TWM621077U (zh) 耐震結構柱及其雙核心鋼筋結構
JP7145678B2 (ja) 既製杭の杭頭と基礎フーチングとの連結構造
JP7074445B2 (ja) 鉄筋ユニットおよび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梁
JP4474669B2 (ja) ユニット鉄筋の連結方法
TWI644006B (zh) 複合式螺旋鋼筋耐震強化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JP3131259U (ja) らせん筋を用いた柱構造体の骨組み
JP2009256983A (ja) 建物の構築方法
JP6876384B2 (ja) 柱梁の接合部構造
TW201900993A (zh) 具連續一體成型箍筋之鋼筋耐震強化結構
JP2020002715A (ja) 組立構造体、当該組立構造体の組立て方法、及び構造体
TWM581618U (zh) Steel-reinforced concrete reinforced concrete seismic strengthening structure and column surrounding beam stirrup structure
TWI605179B (zh) 鋼筋預組柱及其製作方法
TWM540894U (zh) 複合式螺旋鋼筋耐震強化結構
JP2006322273A (ja) 接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