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86394B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86394B
CN112286394B CN202011192695.XA CN202011192695A CN112286394B CN 112286394 B CN112286394 B CN 112286394B CN 202011192695 A CN202011192695 A CN 202011192695A CN 112286394 B CN112286394 B CN 1122863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electrode
barrier
display panel
layer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269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86394A (zh
Inventor
范刘静
丁陈敏
熊志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9269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863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86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863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863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863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的可靠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电极层和阻隔层组;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包括第一子触控电极以及连接相邻第一子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触控电极包括第二子触控电极,以及连接相邻第二子触控电极的第二连接部;第二子触控电极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子触控电极之间均具有狭缝;阻隔层组包括位于薄膜封装层和触控电极层之间的第一阻隔层和/或位于触控电极层和偏光片之间的第二阻隔层,第一阻隔层和/或第二阻隔层包括第一阻隔部,沿基底的厚度方向,第一阻隔部与狭缝至少部分交叠。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新型显示技术不断涌现。其中,柔性显示面板因其自身的可弯曲,可折叠特性,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诸如曲面显示、折叠显示,可穿戴显示等领域。而且,为提升用户体验,兼具触控功能的柔性显示面板也得到消费者的极大青睐。
但是,在目前已有的兼具触控功能的柔性显示面板中,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或者在高温高湿等环境中使用时,产品的触控性能会变差,出现触控灵敏度降低甚至触控失灵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提高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的可靠性。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基底;
薄膜封装层,位于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薄膜封装层包括层叠设置的无机封装层和有机封装层;
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交叉;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子触控电极,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子触控电极,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同层设置;且,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之间均具有狭缝;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异层设置;
偏光片,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
阻隔层组,包括第一阻隔层和/或第二阻隔层,所述第一阻隔层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和所述触控电极层之间,所述第二阻隔层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层和所述偏光片之间;所述第一阻隔层和/或所述第二阻隔层包括第一阻隔部,沿所述基底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阻隔部与所述狭缝至少部分交叠。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设置位于第一阻隔层和/或第二阻隔层的第一阻隔部,可以将偏光片析出的碘离子和薄膜封装层析出的氨气中的至少一者向触控电极层扩散的扩散路径切断,从而能够避免碘离子、水汽和氨气在触控电极层中发生反应产生腐蚀性物质,保证触控电极层的可靠性,进而保证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的稳定。
而且,由于第一电极膜层中狭缝处能够作为氨气、碘离子或水汽的扩散通道,因此,沿基底的厚度方向,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位于第一阻隔层的第一阻隔部与狭缝至少部分交叠,能够使第一阻隔部对狭缝进行遮挡,从而降低氨气扩散至狭缝的可能性,进而也能降低氨气经狭缝向靠近偏光片的位置扩散的可能性,能够进一步降低氨气与碘离子接触的可能性。同样的,本发明实施例令位于第二阻隔层的第一阻隔部与狭缝至少部分交叠,能够降低碘离子扩散至狭缝的可能性,进而也能降低碘离子经狭缝向靠近薄膜封装层的位置扩散的可能性,能够进一步降低氨气与碘离子接触并发生反应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2沿AA’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2沿BB’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2沿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2沿BB’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阻隔层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阻隔层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阻隔层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图2沿BB’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1为图2沿BB’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2为图2沿BB’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3为图2沿BB’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方向,但这些方向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各个不同的方向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方向也可以被称为第二方向,类似地,第二方向也可以被称为第一方向。
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随着显示面板的使用时间的增长,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存在变差的问题。
发明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如图1所示,图1为相关技术中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在目前常用的显示面板的结构中,在对发光元件进行有效封装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显示面板的可挠曲特性,通常会将封装层设置为包括层叠设置的无机封装层和有机封装层的薄膜封装层(Thin Film Encapsulation,简称TFE)1’。无机封装层的形成工艺一般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在无机封装层的沉积过程中,通常需要采用微波或射频等使含有膜层所需原子的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利用等离子体容易发生反应的高化学活性,在衬底上沉积出目标薄膜。例如,在无机层包括氮化硅等硅的氮化物薄膜时,通常会在反应腔室内通入氨气作为氮源。如此一来,在形成的无机封装层中可能残存有未发生反应的氨气。后续氨气可能会从薄膜封装层1’中会析出,并扩散到显示面板中的其他膜层。
除此之外,为了减弱环境光的反射,提高显示画面的对比度,通常还会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偏光片2’。对于碘系偏光片来说,其在使用过程中会析出碘离子。碘离子和上述薄膜封装层1’所析出的氨气会扩散到触控电极3’中。在显示面板处于高温高湿环境时,外界环境中的水汽也容易绕过偏光片2’进入触控电极3’中。氨气、碘离子和水汽会发生反应生成腐蚀性物质,导致触控电极3’被腐蚀,降低触控电极3’的可靠性,使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受到影响。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图2沿AA’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4为图2沿BB’的一种截面示意图,该显示面板包括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基底1(图2未示出)、薄膜封装层2(图2未示出)、触控电极层3、偏光片4(图2未示出)和阻隔层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薄膜封装层2和偏光片4可以形成为覆盖基底1的整面结构。为更加清楚的示意触控电极层3的结构,在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中未示出基底1、薄膜封装层2和偏光片4。
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子像素(未图示),子像素可以包括发光器件和像素驱动电路。其中发光器件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Micro-LED)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s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QLED)等。
如图3所示,薄膜封装层2位于基底1的一侧。触控电极层3位于薄膜封装层2远离基底1的一侧。偏光片4位于触控电极层3远离基底1的一侧。
其中,薄膜封装层2包括层叠设置的无机封装层21和有机封装层22。本发明实施例对无机封装层21和有机封装层22的膜层数量不作限定。图3所示为在有机封装层22的两侧各设置一层无机封装层21的示意。薄膜封装层2的设置可以在对显示面板进行可靠封装的基础上,使显示面板具有较好的柔性。
结合图2、图3和图4所示,触控电极层3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3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32。第一触控电极31沿第一方向x延伸。多个第一触控电极31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互交叉。第二触控电极32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个第二触控电极32沿第一方向x排列。第一触控电极31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第一子触控电极310,以及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子触控电极310的第一连接部311。第二触控电极32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第二子触控电极320,以及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子触控电极320的第二连接部321。
在对显示面板进行触控时,可以向第一触控电极31提供驱动信号,第二触控电极32在第一触控电极31的驱动信号作用下耦合产生感应信号。在触控操作发生时,第一触控电极31和第二触控电极32之间的电容会发生改变,引起第二触控电极32上信号的改变,基于第二触控电极32上信号的改变可以判断触控发生的位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触控电极层3中的第二子触控电极320、第一子触控电极310和第一连接部311可以同层设置于第一电极膜层301。在第一电极膜层301中,如图4所示,第二子触控电极320与相邻的第一子触控电极310不接触,二者之间形成有狭缝30。以及,如图3所示,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相邻的第一连接部311也不接触,二者之间也形成有狭缝3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2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异层设置。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部321可以设置于不同于第一电极膜层301的第二电极膜层302。第二连接部32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320之间设有绝缘层303。绝缘层303中开设有过孔,第二连接部32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320通过过孔接触连接。
示例性的,第一电极膜层301中的第二子触控电极320、第一子触控电极310和第一连接部311可以选用透明导电氧化物,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简称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简称IZO)、铟镓锌氧化物(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简称IGZO)中的任一种或几种来形成。或者也可以选用金属,将第一子触控电极310和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制成金属网格(Metal Mesh)结构。第二电极膜层302中的第二连接部321可以选用金属材料。
在形成触控电极层3时,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先通过成膜工艺在一衬底305上形成整层结构的第一电极膜层301,其中整层结构指的是能够覆盖衬底305的完整膜层结构。然后通过图案化工艺,采用例如曝光、刻蚀和显影步骤将其中部分位置处的膜层去除,去除位置形成上述狭缝30,保留位置分别对应形成第一子触控电极310、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第一连接部311。然后继续形成绝缘层303。并对绝缘层303进行刻蚀形成过孔,然后在绝缘层303上方形成整层结构的第二电极膜层302,第二电极膜层302能够填充上述形成于绝缘层303的过孔。第二电极膜层302形成之后,采用图案化工艺将第二电极膜层302中部分位置去除,保留位置即形成上述第二连接部321。第二连接部321通过上述形成于绝缘层303的过孔与第二子触控电极320接触连接。后续可以在第二连接部321上方形成一保护层61。
示例性的,上述偏光片4可以为圆偏光片,以减弱显示面板所反射的环境光的出射,提高显示画面的对比度。可选的,该偏光片4可以为碘系偏光片。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阻隔层组中设置位于薄膜封装层2和触控电极层3之间的第一阻隔层51。第一阻隔层51包括第一阻隔部501。沿基底1的厚度方向,位于第一阻隔层51的第一阻隔部501与狭缝30至少部分交叠。
或者,如图5所示,图5为图2沿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也可以在阻隔层组中设置位于触控电极层3和偏光片4之间的第二阻隔层52。第二阻隔层52中也可以设置上述第一阻隔部501。沿基底1的厚度方向,位于第二阻隔层52的第一阻隔部501与狭缝30至少部分交叠。
或者,本发明实施例也可以在阻隔层组中同时设置第一阻隔层51和第二阻隔层52,并在第一阻隔层51和第二阻隔层52中均设置上述第一阻隔部501。如图6所示,图6为图2沿BB’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阻隔层组包括位于薄膜封装层2和触控电极层3之间的第一阻隔层51,以及位于触控电极层3和偏光片4之间的第二阻隔层52。第一阻隔层51和第二阻隔层52均包括第一阻隔部501。沿基底1的厚度方向,位于第一阻隔层51和第二阻隔层52的第一阻隔部501均与狭缝30至少部分交叠。
在显示面板的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薄膜封装层2析出氨气的情况,在氨气向远离薄膜封装层2的方向扩散的过程中,第一阻隔层51中第一阻隔部501的设置能够对氨气进行阻挡。这样,在显示面板处于高湿环境中时,如果出现外界环境中的水汽从偏光片4的边缘进入显示面板的内部,或者偏光片4中析出的碘离子扩散至触控电极层3的不良情况时,由于来自薄膜封装层2的氨气的扩散被第一阻隔层51中的第一阻隔部501隔断,因此氨气不会与碘离子接触,进而能够降低氨气与水汽和碘离子发生反应生成腐蚀性物质的可能性,从而能够保证触控电极层3中包括第一子触控电极310、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第一连接部311,以及第二连接部321在内的结构的可靠性。
同样的,如果出现偏光片4中析出碘离子的情况,第二阻隔层52中第一阻隔部501的设置能够阻断碘离子的扩散路径,从而也能够避免碘离子、水汽和氨气在触控电极层3中发生反应产生腐蚀性物质,保证触控电极层3的可靠性。
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位于第一阻隔层51和/或第二阻隔层52的第一阻隔部501,可以将偏光片4析出的碘离子和薄膜封装层2析出的氨气中的至少一者向触控电极层3扩散的扩散路径切断,从而能够避免碘离子、水汽和氨气在触控电极层3中发生反应产生腐蚀性物质,保证触控电极层3的可靠性,进而保证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的稳定。
而且,由于第一电极膜层301中狭缝30处能够作为氨气、碘离子或水汽的扩散通道,因此,沿基底1的厚度方向,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位于第一阻隔层51的第一阻隔部501与狭缝30至少部分交叠,能够使第一阻隔部501对狭缝30进行遮挡,从而降低氨气扩散至狭缝30的可能性,进而也能降低氨气经狭缝30向靠近偏光片4的位置扩散的可能性,能够进一步降低氨气与碘离子接触的可能性。同样的,本发明实施例令位于第二阻隔层52的第一阻隔部501与狭缝30至少部分交叠,能够降低碘离子扩散至狭缝30的可能性,进而也能降低碘离子经狭缝30向靠近薄膜封装层2的位置扩散的可能性,能够进一步降低氨气与碘离子接触并发生反应的可能性。
为对狭缝30进行充分遮挡,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第一阻隔部501在基底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面积S501设置为与狭缝30在基底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面积S30相等,或者,如图4所示,使S51略大于S30,使第一阻隔部501在基底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狭缝30在基底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可选的,如图4所示,对于位于同一个第二子触控电极320两侧的两个狭缝30来说,与这两个狭缝30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一阻隔部501不连接。换句话说,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在第一阻隔层51和/或第二阻隔层52中设置镂空部50,令镂空部50将位于该镂空部50两侧的两个第一阻隔部501隔开。示例性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将第一子触控电极310、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第一连接部311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时,镂空部50和第一阻隔部501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在将第一阻隔层51和/或第二阻隔层52与触控电极层3层叠设置时,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部分镂空部50对应第一子触控电极310设置,部分镂空部50对应第二子触控电极320设置,令第一阻隔部501对应狭缝30设置。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沿基底1的厚度方向,部分镂空部50与第一子触控电极310至少部分交叠,部分镂空部50与第二子触控电极320至少部分交叠。
在利用第一阻隔部501对薄膜封装层2中所析出的氨气进行阻挡的基础上,镂空部50的设置能够保证第一阻隔部501的面积不致过大,例如,在狭缝30为在某一方向上的尺寸明显大于其他方向的尺寸的条状结构时,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第一阻隔部501也设置为类似的条状结构,并通过控制第一阻隔部501的宽度来避免第一阻隔部501占据狭缝30边界之外过多区域。如此设置可以使第一阻隔部501与第一子触控电极310和第二子触控电极320的交叠面积不致过大,进而在利用第一触控电极31和第二触控电极32传输触控信号时,相较于将第一阻隔部501设置为整面结构的方案,镂空部50的设置能够减小第一子触控电极310和第二子触控电极320与第一阻隔部501的耦合程度,从而保证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不受影响。
示例性的,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沿基底1的厚度方向,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使镂空部50与狭缝30不交叠,即,使镂空部50避开狭缝30设置。
可选的,在形成第一阻隔部501时,可以先通过成膜工艺形成整层结构的第一阻隔层51和/或第二阻隔层52,然后通过图案化工艺,采用例如曝光、刻蚀和显影步骤将其中部分位置处的膜层去除,去除位置形成上述镂空部50,保留位置形成上述第一阻隔部501。
如前所述,在第一电极膜层301中,会设置有多个第一子触控电极310、多个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多个第一连接部311,相应的,第一电极膜层301中狭缝30的数量也会有多个。其中,部分狭缝30位于第一子触控电极310和第二子触控电极320之间,部分狭缝30位于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第一连接部311之间。不同位置处的狭缝30的形状由位于狭缝30两侧的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第一子触控电极310或第一连接部311的边缘的形状决定。由于狭缝30的存在会作为氨气自薄膜封装层2越过触控电极层3向偏光片4扩散的通道,以及作为碘离子自偏光片4越过触控电极层3向薄膜封装层2扩散的通道,因此,为更加有效地阻止氨气和碘离子的接触,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第一阻隔层51和/或第二阻隔层52中设置多个第一阻隔部501,沿基底1的厚度方向,令相互交叠的第一阻隔部501和狭缝30在基底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形状相同。
根据显示面板的不同设计需求,第一子触控电极310和第二子触控电极320的形状可以有多种设计,相应的,位于不同位置处的狭缝30的形状也会有所不同。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令相互交叠的第一阻隔部501和狭缝30在基底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形状相同,在对狭缝30进行有效遮挡的基础上,无需将第一阻隔部501的面积设置的过大,能够在提高对氨气或碘离子的阻挡效果的同时,减小第一子触控电极310和/或第二子触控电极320与第一阻隔部501的耦合程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阻隔层51和/或第二阻隔层52中第一阻隔部501的平面形状可以有多种设计。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阻隔层的俯视示意图,沿第一方向x,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第一阻隔部501互不相连。如此设置,使得第一阻隔部501之间存在断开的位置,若在高温高湿情况下,出现部分位置处的第一阻隔部501与第一子触控电极310或第二子触控电极320或第一连接部311短接的情况,能够避免异常信号的连续传导。
或者,如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阻隔层的俯视示意图,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第一阻隔部501彼此相连组成第一阻隔部行5010,多个第一阻隔部行5010沿第二方向y排列。如此设置,可以使第一阻隔部501的排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样,在显示面板进行显示时,不同位置处的第一阻隔部501对显示面板中子像素的出光的影响程度可以趋近于一致,避免在显示时出现局部区域的显示效果明显不同于其他区域的显示异常问题。而且,相较于图7所示情况,采用图8的设计方案,可以增大第一阻隔部501的面积,更有利于阻止氨气和/或碘离子的扩散。
如图8所示,沿第二方向y,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使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第一阻隔部行5010互不相连,以在部分位置处的第一阻隔部501与第一子触控电极310或第二子触控电极320或第一连接部311短接时,可以避免异常信号的连续传导。
或者,如图9所示,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阻隔层的俯视示意图,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一阻隔部行5010相互连接,以在第一阻隔部501所在的第一阻隔层51或第二阻隔层52中形成类似网格的形状。采用图9所示设计,在采用图案化工艺形成包括第一阻隔部501和镂空部50的第一阻隔层51和/或第二阻隔层52时,可以将曝光形成第一阻隔部501的掩膜板与曝光形成第一子触控电极310、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第一连接部311的掩膜板的图案设置为相同或互补,并配合相应特性的光刻胶的使用,以使形成的第一阻隔部501的形状与第一电极膜层301中的狭缝30的形状相同,相应的,也能够使位于第一阻隔层51和/或第二阻隔层52中的不同位置处的多个镂空部50的形状分别与第一子触控电极310、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第一连接部311相同,在充分利用第一阻隔部501对氨气或碘离子进行阻隔的同时,还能够减少整个制程中所需用到的掩膜板的数量,有利于降低工艺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图3所示的将第二连接部321设置在第二子触控电极320靠近偏光片4的一侧的方式仅为一种示例性说明,实际上,也可以将第二连接部321设置在第二子触控电极320靠近薄膜封装层2的一侧,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应狭缝30设置的第一阻隔部501可以与第二连接部321同层设置。即,将第一阻隔部501所在的第一阻隔层51或第二阻隔层52与第二电极膜层302合二为一(在将第二连接部321设置在第二子触控电极320靠近偏光片4的一侧时,可以将第二阻隔层52看作第二电极膜层302;在将第二连接部321设置在第二子触控电极320靠近薄膜封装层2的一侧时,可以将第一阻隔层51看作第二电极膜层302)。如此设置,可以采用同一道构图工艺同时形成第一阻隔部501与第二连接部321,能够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而且,如此设置,能够利用显示面板中已有的第二电极膜层302来形成第一阻隔部501,无需在显示面板中增加新的膜层,也有利于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更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薄型化设计。如图3和图5所示为将第二电极膜层302与第二阻隔层52合二为一的示例。
基于图3所示位置关系,第二阻隔层52中的第一阻隔部501与第二连接部321同层设置。而且,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连接部321可以看作跨过第一连接部311以及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二子触控电极320之间的狭缝30的跨桥结构。即,第二连接部321中的部分位置与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320之间的狭缝30交叠,因此,此时可以将第二连接部321复用为第二阻隔层52中与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320之间的狭缝30交叠设置的第一阻隔部501。或者,为对狭缝进行充分遮挡,在将对应狭缝的第一阻隔部501的形状设置为与狭缝30相同时,在将第一阻隔部501与第二连接部321同层设置时,可以令第一阻隔部501与第二连接部321交叉设置。
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在第二连接部321和偏光片4之间或者在第二连接部321和薄膜封装层2之间设置第二阻隔部502,沿基底1的厚度方向,令第二阻隔部502与第二连接部321至少部分交叠。相较于第一子触控电极310和第二子触控电极320来说,第二连接部321的面积较小。而且,第二连接部321一般会选择金属材料制成。因此,在受到腐蚀性物质的侵蚀时,第二连接部321更容易出现断路等缺陷。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与第二连接部321交叠的第二阻隔部502,可以将氨气或碘离子隔绝在第二连接部321之外,确保第二连接部321的可靠性,从而能够进一步保证触控电极的可靠性。
示例性的,在将第二连接部321设置在第二子触控电极320靠近偏光片4的一侧时,如图3所示,第一阻隔层51中对应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第一连接部311之间的狭缝30设置的第一阻隔部501可以复用为第二阻隔部502。即,第一阻隔层51中对应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第一连接部311之间的狭缝30设置的第一阻隔部501既可以避免氨气扩散至相应位置处的狭缝30,也可以避免氨气扩散至相应位置处的第二连接部321。
或者,如图10所示,图10为图2沿BB’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在第二连接部321和偏光片4之间增设第三阻隔层53,第三阻隔层53包括与第二连接部321至少部分交叠的第二阻隔部502,以隔断碘离子向第二连接部321扩散的路径。
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第一阻隔部501和第二阻隔部502同层设置。例如,可以在上述第一阻隔层51中同层设置第一阻隔部501和第二阻隔部502。或者,也可以在上述第二阻隔层52中同层设置第一阻隔部501和第二阻隔部502。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一道图案化工艺同时形成第一阻隔部501和第二阻隔部502,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另外,也无需在显示面板中增加过多新的膜层,可以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或者,本发明实施例也可以将第一阻隔部501和第二阻隔部502异层设置。例如,可以在第一阻隔层51中设置上述第一阻隔部501,在第二连接部321与偏光片4之间设置第二阻隔部502。在将第一阻隔部501和第二阻隔部502异层设置时,在制作第一阻隔部501时,可以选用与制作第一电极膜层301的图案相同或互补的掩膜板,在制作第二阻隔部502时,可以选用与制作第二电极膜层302的图案相同或互补的掩膜板,在充分利用第一阻隔部501和第二阻隔部502对氨气或碘离子进行阻隔的同时,还能够减少整个制程中所需用到的掩膜板的数量,有利于降低工艺成本。
示例性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也可以令第一阻隔部501和第二阻隔部502互不相连,以在第一阻隔部501和第二阻隔部502中的其中一者与触控电极短接时,可以避免异常信号传递到另一者所导致的异常信号在整个触控电极中的连续传导。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阻隔部501包括沿基底1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71和第二表面72,第一表面71为第一阻隔部501靠近触控电极层3的表面,第二表面72为第一阻隔部501远离触控电极层3的表面。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令第一表面71的面积大于第二表面72的面积。即,将第一阻隔部501的截面设计为倒梯形。如图11所示,图11为图2沿BB’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其中以将第一阻隔部501位于薄膜封装层2和触控电极层3之间作为示意,如此设置,在氨气向触控电极层3扩散的过程中,随着氨气与触控电极层3之间的距离的减小,第一阻隔部501的面积逐渐增大,对氨气扩散的阻隔能力也逐渐增强,能够进一步提高触控电极免于受到腐蚀影响的可能性。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将第一阻隔部501的第一表面71和/或第二表面72设置为包括交替设置的凸起和凹陷结构。如图12所示,图12为图2沿BB’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其中,以将位于薄膜封装层2和触控电极层3之间的第一阻隔部501的第二表面72设置为包括交替设置的凸起和凹陷结构为例,在氨气从薄膜封装层2析出扩散至第一阻隔部501之后,凹陷结构可以作为氨气的容置空间,能够更好的避免氨气越过第一阻隔部501继续向狭缝30扩散。
可选的,如图13所示,图13为图2沿BB’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阻隔层组还包括多个第三阻隔部503,第三阻隔部503与第一子触控电极310同层设置,第三阻隔部503与第一子触控电极310、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第一连接部311均不接触;第三阻隔部503位于第二子触控电极320与第一连接部311之间的狭缝30内;和/或,第三阻隔部503位于第二子触控电极320与第一子触控电极310之间的狭缝30内。第三阻隔部503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阻断氨气和碘离子越过触控电极层3向对侧扩散的可能性,能够进一步保证触控电极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阻隔部501、第二阻隔部502和第三阻隔部503均处于不接收电信号的浮置(floating)状态。
示例性的,第一阻隔部501、第二阻隔部502和第三阻隔部503的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氧化物。例如,可以选用透明金属氧化物。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选用氧化铟锡、氧化铟锌、铟镓锌氧化物中的任一种或几种来制作第一阻隔部501、第二阻隔部502和第三阻隔部503。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使第一阻隔部501、第二阻隔部502和第三阻隔部503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能,保证显示面板中子像素的正常出光不受影响,在提高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可靠性的基础上,能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不受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形成第一阻隔部501、第二阻隔部502和第三阻隔部503的制程集成于触控电极的工艺制程中,避免增加显示面板的工艺复杂度。并且,在将形成第一阻隔部501、第二阻隔部502和第三阻隔部503的制程集成于触控电极的工艺制程中时,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形成第一阻隔部501、第二阻隔部502和第三阻隔部503的材料设置为与第一子触控电极310和第二子触控电极320一致,以更好地兼容对触控电极层3制备工艺。
例如,结合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第一阻隔层51的制程放在上述触控电极层3的第一电极膜层301之前,将第二阻隔层52的制程放在上述触控电极层3的第二电极膜层302之后。即,先通过成膜和图案化工艺在一衬底上形成第一阻隔层51中的第一阻隔部501,然后在第一阻隔部501之上形成一绝缘层,后续按照如前所述的触控电极层3的制备工艺在绝缘层之上依次形成包括第一子触控电极310、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第一连接部311的第一电极膜层301,以及形成包括第二连接部321的第二电极膜层302。之后继续在触控电极层3之上形成一保护层61和上述包括第二阻隔部502的第三阻隔层53,然后在第三阻隔层53上形成另一保护层62。
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曝光形成第一阻隔部501的掩膜板与曝光形成第一子触控电极310、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第一连接部311的掩膜板的图案设置为相同或互补,并配合相应特性的光刻胶的使用,以使形成的第一阻隔部501的形状与第一电极膜层301中的狭缝30的形状相同,相应的,也能够使位于第一阻隔层51和/或第二阻隔层52中的不同位置处的多个镂空部50的形状分别与第一子触控电极310、第二子触控电极320和第一连接部311相同。例如,如果在对应显示面板的不同位置处的狭缝30的形状不同时,位于不同位置处的第一阻隔部501的形状也对应该位置处的狭缝30的形状进行设置,如此以充分利用第一阻隔部501对氨气或碘离子进行阻隔。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4所示,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100。其中,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14所示的显示装置仅仅为示意说明,该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
薄膜封装层,位于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薄膜封装层包括层叠设置的无机封装层和有机封装层;
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交叉;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子触控电极,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子触控电极,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同层设置;且,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之间均具有狭缝;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异层设置;
偏光片,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
阻隔层组,包括第一阻隔层和/或第二阻隔层,所述第一阻隔层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和所述触控电极层之间,所述第二阻隔层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层和所述偏光片之间;所述第一阻隔层和/或所述第二阻隔层包括第一阻隔部,沿所述基底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阻隔部与所述狭缝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阻隔层和/或所述第二阻隔层还包括多个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与所述第一阻隔部相邻设置;
且,沿所述基底的厚度方向,部分所述镂空部与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至少部分交叠,部分所述镂空部与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至少部分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隔部的数量为多个;沿所述基底的厚度方向,相互交叠的所述第一阻隔部和所述狭缝在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形状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第一阻隔部互不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阻隔部彼此相连组成第一阻隔部行,多个所述第一阻隔部行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阻隔部行互不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阻隔部行相互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隔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同层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隔层组还包括第二阻隔部,沿所述基底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阻隔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至少部分交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隔部和所述第二阻隔部同层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隔部和所述第二阻隔部异层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隔部和所述第二阻隔部互不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隔部包括沿所述基底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阻隔部靠近所述触控电极层的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一阻隔部远离所述触控电极层的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隔层组还包括多个第三阻隔部,所述第三阻隔部与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同层设置,所述第三阻隔部与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互不接触;
所述第三阻隔部位于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狭缝内;和/或,所述第三阻隔部位于所述第二子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子触控电极之间的狭缝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隔部的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氧化物。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1192695.XA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2863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2695.XA CN112286394B (zh)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2695.XA CN112286394B (zh)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6394A CN112286394A (zh) 2021-01-29
CN112286394B true CN112286394B (zh) 2024-02-09

Family

ID=74353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2695.XA Active CN112286394B (zh)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863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81209B (zh) * 2021-12-21 2024-04-1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和触控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44120A (ja) * 2009-04-01 2010-10-28 Seiko Epson Corp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製造方法
CN102460766A (zh) * 2009-05-14 2012-05-16 思研(Sri)国际顾问与咨询公司 用于有机光电子装置的低成本高效率透明有机电极
CN106354338A (zh) * 2016-10-25 2017-01-2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7193415A (zh) * 2017-05-18 2017-09-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触控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210626704U (zh) * 2019-11-29 2020-05-26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偏光片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03881B1 (ko) * 2006-08-03 2013-09-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304724B1 (ko) * 2014-12-19 2021-09-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트랜지스터 기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박막트랜지스터 기판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제조방법
CN108469927B (zh) * 2018-04-28 2021-02-0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44120A (ja) * 2009-04-01 2010-10-28 Seiko Epson Corp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製造方法
CN102460766A (zh) * 2009-05-14 2012-05-16 思研(Sri)国际顾问与咨询公司 用于有机光电子装置的低成本高效率透明有机电极
CN106354338A (zh) * 2016-10-25 2017-01-2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7193415A (zh) * 2017-05-18 2017-09-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触控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210626704U (zh) * 2019-11-29 2020-05-26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偏光片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6394A (zh) 2021-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78553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US10892305B2 (en) Touch structur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 display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8089760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1261679B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US20210141304A1 (en) Mask strips, array substrates and display screens
CN108288633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6940605B (zh) 显示面板
US20190056818A1 (en) Touch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KR100660531B1 (ko) 반사투과 복합형 박막트랜지스터 액정표시장치
CN114730225B (zh)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CN112820753A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US20230325042A1 (en) Touch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28639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847276B2 (en) Touch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510156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67435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658991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283811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768498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6018030A (zh) 显示装置
CN111399695A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4709343A (zh) 显示基板、制作方法、显示装置、检测方法以及检测装置
CN112599697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KR100603927B1 (ko) 박막트랜지스터 액정표시장치
CN111916482A (zh) 电子设备及制造其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22

Address after: No.8, liufangyuan Henglu, Donghu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pplicant after: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Ltd. Shanghai Branch

Address before: Room 509, building 1, No. 6111, Longdong Avenu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201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TIANMA AM-OLED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