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30225B -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730225B CN114730225B CN202080001998.0A CN202080001998A CN114730225B CN 114730225 B CN114730225 B CN 114730225B CN 202080001998 A CN202080001998 A CN 202080001998A CN 114730225 B CN114730225 B CN 1147302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sub
- connection
- touch
- adjac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3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585 b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161 pass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77 magne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65 semifinished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Magnesium Chemical compound [Mg]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25 hole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41 inkj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9 magne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0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384 small molecul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2—Interconnections, e.g. terminal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200)、触控显示面板(1000)以及电子装置。触控面板(200)包括:彼此电绝缘的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多个连接部(230)以及开孔区域(HA);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210)中,两个连接部(230)在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一直线连线(v)沿第一方向(X)延伸;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220)中,至少两个连接部(230)在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二直线连线(h)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直线连线(v)与第二直线连线(h)相交于第一相交点,相邻连接部(232)在基材(201)上正投影的中心与第一相交点不重叠且位于开孔区域(HA)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顾客对全面屏手机的不断追求,要求手机屏幕的触控显示区域越来越大,边框越来越窄。当前在手机屏幕的设计中,在触控显示区域中设置开孔以放置摄像头等组件。手机屏幕通常包括叠置的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以实现触控显示的功能,开孔通常需要贯穿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位于开孔附近的触控面板中触控电极需要特定的设计以保障其正常的触控功能。
公开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
基材;
多个第一触控电极,设置在基材上沿第一方向延伸,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电极和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之间并将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连接子部;以及
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设置在基材上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二子电极和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之间并将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连接子部,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子部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子部至少具有部分重叠面积,且构成的层叠结构为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彼此电绝缘;
所述触控面板具有开孔区域,所述多个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开孔区域相邻的相邻连接部,所述相邻连接部包括一个相邻第一连接子部和一个相邻第二连接子部;
所述相邻第一连接子部电连接与所述开孔区域相邻的相邻第一子电极和与所述相邻第一子电极相邻的第一子电极;
所述相邻第二连接子部电连接与所述开孔区域相邻的相邻第二子电极和与所述相邻第二子电极相邻的第二子电极;
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所述相邻第一连接子部和其他多个第一连接子部;
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所述相邻第二连接子部和其他多个第二连接子部;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中,所述其他多个第一连接子部构成的多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一直线连线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中,所述其他多个第二连接子部构成的多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二直线连线沿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直线连线与所述第二直线连线相交于第一相交点,所述相邻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第一相交点不重叠且位于所述开孔区域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其中至少一个为所述相邻连接部,所述开孔区域被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围绕,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一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一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二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二子电极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相交点包括与第一连接部对应的第一连接部相交点,与第二连接部对应的第二连接部相交点,与第三连接部对应的第三连接部相交点,与第四连接部对应的第四连接部相交点,所述第一连接部在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交点重叠,所述第二连接部在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交点不重叠,所述第三连接部在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第三连接部相交点重叠,所述第四连接部在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相交点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孔区域的中心到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的距离中的至少两个不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连接部,
该连接部位于沿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第二个第一子电极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第二个第一子电极均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比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更靠近所述开孔区域,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远离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一侧的第三个第一子电极,所述第三个第一子电极与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彼此相邻且通过第五连接部电连接,
该连接部位于沿第二方向彼此相邻的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第二个第二子电极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均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比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更靠近所述开孔区域,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远离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一侧的第三个第二子电极,所述第三个第二子电极与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彼此相邻且通过第六连接部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三个第一子电极的面积的50%,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三个第一子电极的面积的7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三个第二子电极的面积的50%,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三个第二子电极的面积的7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有效触控区域,围绕所述开孔区域,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均位于所述有效触控区域;以及
走线区域,位于所述有效触控区域和所述开孔区域之间,
其中,所述走线区域设置有防裂环,所述防裂环围绕所述开孔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的环形,所述防裂环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断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走线区域还设置有防静电环,所述防静电环围绕所述防裂环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的环形,所述防静电环在所述第二开口处断开,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为Z形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走线区域与所述有效触控区域的边界处设置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围绕所述防静电环,所述连接环包括在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第一个第二子电极的边界处相互断开的第一连接子环和第二连接子环,所述第一连接子环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子环与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子环位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远离所述基材一侧,并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直接电接触,所述第一连接子环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子环位于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远离所述基材一侧,并与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直接电接触,所述第二连接子环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裂环和防静电环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依次远离所述基材的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所述第一子层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子层与所述连接环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弧形边缘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弧形边缘相邻的第一子电极或第二子电极,所述多个连接部包括第七连接部,所述第七连接部与所述至少一个与所述弧形边缘相邻的第一子电极或第二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七连接部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的其他多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五直线连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七连接部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的其他多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六直线连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五直线连线与所述第六直线连线相交于第三相交点,所述第七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三相交点远离所述弧形边缘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连接部,该连接部包括:
第一连接子部,沿第一方向延伸,电连接所述沿第一方向相邻的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第二个第一子电极;以及
第二连接子部,沿第二方向延伸,电连接所述沿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第二个第二子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子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第二个第一子电极、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均位于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连接子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中的另一个位于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子部中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的结构通过穿透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分别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第二个第一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中位于第二电极层的结构与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第二个第二子电极直接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子部中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的结构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第二个第一子电极直接接触;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中位于第二电极层的结构通过穿透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分别与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第二个第二子电极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层远离所述基材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子部包括:
中间连接电极,被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以及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包围;
第一桥接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中间连接电极;以及
第二桥接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中间连接电极,
所述第二连接子部包括:
环形连接电极,围绕所述中间连接电极,并被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以及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包围;
第三桥接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环形连接电极;
第四桥接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环形连接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连接电极、所述环形连接电极、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以及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采用相同材料同层设置;
所述第一桥接电极、第二桥接电极、第三桥接电极以及第四桥接电极采用相同材料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桥接电极包括第一第一桥接电极和第二第一桥接电极,所述第一第一桥接电极和第二第一桥接电极自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朝向所述中间连接电极汇聚;
所述第二桥接电极包括第一第二桥接电极和第二第二桥接电极,所述第一第二桥接电极和第二第二桥接电极自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朝向所述中间连接电极汇聚;
所述第三桥接电极包括第一第三桥接电极和第二第三桥接电极,所述第一第三桥接电极和第二第三桥接电极自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朝向所述中间连接电极汇聚;
所述第四桥接电极包括第一第四桥接电极和第二第四桥接电极,所述第一第四桥接电极和第二第四桥接电极自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朝向所述中间连接电极汇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连接电极的边缘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折线段、第二折线段、第三折线段、第四折线段、第五折线段、第六折线段、第七折线段以及第八折线段,
所述第一折线段和所述第五折线段沿第五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折线段和所述第六折线段沿第六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折线段和所述第七折线段沿第七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折线段和所述第八折线段沿第八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五方向、第六方向、第七方向和第八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每一个相交,且所述第五方向、第六方向、第七方向和第八方向中任意两者均相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连接电极远离所述中间连接电极的边缘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折线部、第二折线部、第三折线部、第四折线部、第五折线部、第六折线部、第七折线部以及第八折线部,
所述环形连接电极的所述第一折线部、所述第二折线部、所述第三折线部、所述第四折线部、所述第五折线部、所述第六折线部、所述第七折线部以及所述第八折线部与所述中间连接电极的所述第一折线段、所述第二折线段、所述第三折线段、所述第四折线段、所述第五折线段、所述第六折线段、所述第七折线段以及所述第八折段部分别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一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一折线段和第一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中间连接电极;
所述第二第一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二折线段和第二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中间连接电极;
所述第一第二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六折线段和第六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中间连接电极;
所述第二第二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五折线段和第五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中间连接电极;
所述第一第三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八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环形连接电极;
所述第二第三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七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环形连接电极;
所述第一第四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三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环形连接电极;
所述第二第四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四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环形连接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至少一个连接部,与所述连接部相邻且电连接的至少一第一子电极和与所述连接部相邻且电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子电极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之间的边界呈折线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中的一个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中的另一个为触控感应电极。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前述实施例所述的触控面板。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前述实施例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触控触控显示面板沿A-A’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相关技术中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7分别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开孔区域H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8中的结构沿B-B’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结构沿线C-C’的截面示意图;
图12为图3中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结构沿线D-D’的截面示意图;
图14为图3中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A为图15中区域Z的放大示意图;
图16B为图15中区域Z的放大示意图;
图17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8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9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
应该理解的是,尽管在这里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不同的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是用来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开来。例如,在不脱离示例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以被命名为第二元件,类似地,第二元件可以被命名为第一元件。如在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所列的项目的任意组合和所有组合。
应该理解的是,当元件或层被称作“形成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该元件或层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形成在另一元件或层上。也就是,例如,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或中间层。相反,当元件或层被称作“直接形成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或中间层。应当以类似的方式来解释其它用于描述元件或层之间的关系的词语(例如,“在...之间”与“直接在...之间”、“相邻的”与“直接相邻的”等)。
本文中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限制实施例。如本文中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还将理解的是,当在此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说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在本文中,如无特别说明,表述“位于同一层”、“同层设置”一般表示的是: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并且可以通过同一构图工艺形成。表述“位于不同层”、“不同层设置”一般表示的是: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通过不同构图工艺形成。
本公开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材;多个第一触控电极,设置在基材上沿第一方向延伸,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电极和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之间并将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连接子部;以及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设置在基材上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二子电极和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之间并将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连接子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子部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子部至少具有部分重叠面积,且构成的层叠结构为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彼此电绝缘,所述触控面板具有开孔区域,所述多个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开孔区域相邻的相邻连接部,所述相邻连接部包括一个相邻第一连接子部和一个相邻第二连接子部,所述相邻第一连接子部电连接与所述开孔区域相邻的相邻第一子电极和与所述相邻第一子电极相邻的第一子电极;所述相邻第二连接子部电连接与所述开孔区域相邻的相邻第二子电极和与所述相邻第二子电极相邻的第二子电极;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所述相邻第一连接子部和其他多个第一连接子部;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所述相邻第二连接子部和其他多个第二连接子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中,所述其他多个第一连接子部构成的多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一直线连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中,所述其他多个第二连接子部构成的多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二直线连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直线连线与所述第二直线连线相交于第一相交点,所述相邻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第一相交点不重叠且位于所述开孔区域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一相交点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的比值大于1。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一相交点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的比值大于1.09。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一相交点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的比值大于1.2。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一相交点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的比值大于1.3。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一相交点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的比值大于1.4。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一相交点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的比值大于1.5。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一相交点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的比值大于1.6。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一相交点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的比值大于1.7。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一相交点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的比值在1.75-1.80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一相交点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的比值在1.7-1.85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与所述第一相交点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距离的比值在1.75-1.90之间。
本公开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材以及设置在基材上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电极;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例如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二子电极。在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的相交处设置有多个连接部,至少一个连接部位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之间并将所述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电连接,并且位于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之间并将所述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电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部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彼此电绝缘。
所述触控面板具有开孔区域,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开孔区域被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围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一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一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二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二子电极电连接。
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连接部,该连接部所在第一触控电极的其他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一直线连线沿第一方向延伸,该连接部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的其他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二直线连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直线连线与第二直线连线相交于一相交点,该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位于所述相交点远离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一侧,该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直线连线在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相交点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直线连线在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的长度,该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直线连线在第二方向上的正投影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相交点与所述开孔区域中心的直线连线在第二方向上的正投影的长度。
采用上述触控面板,通过对开孔区域周围的第一触控电极的第一子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第二子电极的形状以及连接关系进行设计,避免了使用额外的架桥结构绕过开孔区域连接同一第一触控电极中的被开孔区域隔断两相邻第一子电极或同一第二触控电极中的被开孔区域隔断两相邻第二子电极。在保证开孔区域周围的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的触控功能的同时,降低了工艺难度,增强了抗静电能力。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图1示出了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图1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沿A-A’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触控显示面板1000包括显示面板100和位于显示面板100显示面一侧的触控面板200。触控面板200通过第一粘合剂301贴附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一侧,显示面板100例如为OLED显示面板,触控面板200采用外挂方式与显示面板贴合形成触控显示面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面板200也可以集成在显示面板100内,采用IN-CELL的方式形成触控显示面板。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0的长宽比为2~2.5,例如为2.14。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0的四个角处为圆角,即触控显示面板1000在四个角处具有弧形边缘。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0还包括位于触控面板200远离显示面板一侧的偏光片400,贴附在位于触控面板200远离显示面板一侧。触控显示面板1000包括触控显示区域AA以及位于触控显示区域AA中的开孔区域HA。开孔区域HA贯穿显示面板100、触控面板200以及偏光片40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偏光片400可以省略。
本公开中所述的触控显示区域AA指的是触控显示面板的屏幕区域,对应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域和触控面板的触控区域。可以采用机械冲压打孔、激光打孔等方式在开孔区域HA中开孔,用于放置摄像头等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200与显示面板100贴合后同时形成贯穿两者的开孔。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对触控面板200与显示面板100两者分别开孔,然后再将两者贴合,使得两者的开孔对应连通为一贯穿触控面板200与显示面板100两者的开孔。
对于显示面板100来说,显示面板100包括开孔区域HA和围绕开孔区域HA的有效显示区域DA,对于触控面板200来说,显示面板100包括开孔区域HA和围绕开孔区域HA的有效显示区域TA。有效显示区域DA和有效显示区域TA,两者可以统称为有效触控显示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触控显示面板1000还包括盖板500,盖板500通过第二粘合剂302贴合在偏光片400远离触控面板200的一侧,用于起到保护其他组件的作用。
以下具体解释触控面板200的具体结构,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触控面板200包括:基材201以及设置在基材201上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0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0。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0沿第一方向X延伸,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210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电极211;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0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例如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220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二子电极221。在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0和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0的相交处设置有多个连接部230,至少一个连接部230位于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211之间并将所述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221电连接,并且位于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221之间并将所述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221电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部230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彼此电绝缘。
结合图1和后续的图10-13,可以认为,每个第一触控电极10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电极211以及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211之间并将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211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连接子部2301,每个第二触控电极20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二子电极221和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221之间并将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221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连接子部2302。第一连接子部2301和第二连接子部2302具有部分重叠面积,且它们构成的层叠结构为连接部230。所述触控面板200具有开孔区域HA,开孔区域HA被有效触控区域TA所包围。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以及连接部230均位于有效触控区域TA中。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部230包括第一连接部231、第二连接部232、第三连接部233和第四连接部234,所述开孔区域HA被所述第一连接部231、第二连接部232、第三连接部233和第四连接部234围绕,所述第一连接部231、第二连接部232、第三连接部233和第四连接部234相较于其他连接部230更加靠近开孔区域HA。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32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一子电极211(记为第一子电极11,见图3)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233和第四连接部234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一子电极211(记为第一子电极12,见图3)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三连接部233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二子电极221(记为第二子电极22,见图3)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32和第四连接部234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二子电极221(记为第二子电极21,见图3)电连接。
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31、第二连接部232、第三连接部233和第四连接部中234的至少一个连接部230,本实施例中,以第二连接部232为例进行说明。该第二连接部232所在第一触控电极210的其他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一直线连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例如为该第二连接部232所在第一触控电极210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沿第一方向X的直线状中线v。该第二连接部232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220的其他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二直线连线沿第二方向延伸,例如为该第二连接部232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220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沿第二方向Y的直线状中线h。第一直线连线和第二直线连线相交于一相交点M,可以认为该相交点M位于该第二连接部232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210以及该第二连接部232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220的交叉处。该第二连接部232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位于所述相交点M远离所述开孔区域HA的中心N的一侧,该第二连接部232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HA中心N的直线连线在第一方向X上的正投影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相交点M与所述开孔区域HA的中心N的直线连线在第一方向X上的正投影的长度,该连接部232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HA的中心N的直线连线在第二方向Y上的正投影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相交点M与所述开孔区域HA的中心N的直线连线在第二方向Y上的正投影的长度。整体上看,该第二连接部232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相较于所述相交点M更加远离所述开孔区域HA的中心N。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部232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开孔区域HA中心N的直线连线长度大于所述相交点M与所述开孔区域HA的中心N的直线连线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部232不位于其所在第一触控电极210的其他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一直线连线上,例如该连接部不位于该第二连接部232所在第一触控电极210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沿第一方向X的直线状中线v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部与其所在第一触控电极210的其他连接部中至少一个的连接与直线状中线v为一个夹角。例如,所述夹角取值范围为锐角,即大于0°,且小于90°。例如,所述夹角取值范围为10°~80°,20°~70°,30°~60°,40°~50°。当然,也可以是其他非直角的锐角取值。
该连接部232不位于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220的其他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二直线连线上,例如该连接部232不位于该连接部232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220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沿第二方向Y的直线状中线h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部与其所在第二触控电极220的其他连接部中至少一个的连接与直线状中线h为一个夹角,所述夹角取值范围为锐角,即大于0°,且小于90°。例如,所述夹角取值范围为10°~80°,20°~70°,30°~60°,40°~50°。当然,也可以是其他非直角的锐角取值。
在上述实施例中,该第二连接部232所在第一触控电极210的除了该第二连接部232的其他连接部230在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以下可以简称为其他连接部230的中心)均位于该第一触控电极210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沿第一方向X的直线状中线v上,该第二连接部232所在第二触控电极220的除了该第二连接部232的其他连接部230在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均位于该第二触控电极220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沿第二方向Y的直线状中线h上。该种结构便于触控面板200的设计。
基于上述设计,可以使得位于开孔区域HA附近的与该第二连接部232电连接的第一子电极11和第二子电极21具有较大的面积,以保障开孔区域HA附近触控子电极(包括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的触控效果,避免在靠近开孔区域HA附近的区域触控失效。
在本文中,除非另外限定,连接部的中心通常指的是该连接部在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子电极只通过第一连接部电连接,相邻的第二子电极只通过第二连接部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孔区域的中点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在基材上正投影中心的距离中的至少两个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孔区域的中点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基材上正投影中心的距离均不相同。
以下为更加直观地了解上述实施例的优点,将上述实施例与如下介绍的相关技术方案进行对比说明。
图4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触控面板2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相关技术中,触控面板200’包括基材201以及设置在基材201上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0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0。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0沿第一方向X延伸,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210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电极211;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0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例如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220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二子电极221。在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0和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0的相交处设置有多个连接部230,至少一个连接部230位于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221之间并将所述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221电连接,并且位于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221之间并将所述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221电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部230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彼此电绝缘。如图4所示,对于任一第一触控电极210,其上的多个连接部230的中心均位于该第一触控电极210在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沿第一方向X的中线上,对于任一第二触控电极220,其上的多个连接230的中心均位于该第二触控电极220在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沿第二方向Y的中线上。
为了实现全面屏设计,需要在触控面板200’上打孔,由此设计开孔区域HA,本领域中开孔的直径一般为3mm-5mm,例如为4mm。为避免触控面板200’中的开孔对触控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通常将开孔区域HA的中心设置在相邻四个连接部的中心形成的矩形的中心附近,该四个相邻的连接部的中心分别位于该矩形的四个顶点处。此时可以尽量避免开孔区域覆盖或者进可能少的覆盖连接部230,使得尽可能多的第一触控电极210和/或第二触控电极220保持信号的畅通。
如图4所示,开孔区域HA的中心位于第一电极部231、第二连接部232’、第三连接部233、第四连接部234的中心为四个顶点的矩形的中心附近。开孔区域HA覆盖第二连接部232’,若在开孔区域HA打孔,则第二连接部232’可能被去除,此时第二连接部232’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210会出现断路,即原本由第二连接部232’电连接的其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210的第一子电极11和第一子电极13断开,第二连接部232’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220会出现断路,即原本由第二连接部232’电连接的其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220的第二子电极21和第二子电极23断开。为了使得触控第二连接部232’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保持信号畅通,相关技术中可以通过额外的第一架桥电连接第一子电极11和第一子电极13,并且可以通过额外的第二架桥电连接第二子电极21和第二子电极23,第一架桥和第二架桥均绕开开孔区域HA设置。然而通过绕开开孔区域HA进行金属架桥后,会导致开孔区域HA附近的由第一架桥电连接第一子电极11和第一子电极13,以及由第二架桥电连接第二子电极21和第二子电极23抗静电能力差。并且如图4所示,第一子电极11和第二子电极21由于被开孔区域HA截去一部分导致两者的面积较小,即使通过架桥的方式保证第一子电极11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子电极21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220均保持信号畅通,第一子电极11和第二子电极21处的触控效果也会较差,导致在该位置处的触控不能识别。
比较图4所示的相关技术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方案,可见图4中的第二连接部232’的中心对应图3中所示的相交点M,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方案可以认为是将图4所示的相关技术中第二连接部232’朝向远离开孔区域HA的方向移动而获得,例如移动至图3中第二连接部232所在的位置,并且改变第一子电极11、第一子电极13、第二子电极21,第二子电极23的形状。使得移动后的第二连接部232(如图3所示)避开了开孔区域HA的位置,且第一子电极11和第一子电极13通过第二连接部232电连接,第二子电极21和第二子电极23通过第二连接部232电连接。不需要额外设置金属架桥,避免了抗静电能力差的问题。并且比较图3和图4所示,图3中的第一子电极11相较于图4所示的相关技术中的第一子电极11的面积明显增大,图3中的第二子电极21相较于图4所示的相关技术中的第二子电极21的面积明显增大,基于该种设置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开孔区域HA附近的与该第二连接部232电连接的第一子电极11和第二子电极21具有较大的面积,以保障开孔区域HA附近触控子电极(包括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的触控效果,避免在靠近开孔区域HA附近的区域触控失效。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触控面板200’上的开孔需要与显示面板上的开孔对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当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采用如图4所示的排列方式规则排布且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的尺寸为某一设定值时,触控面板200’上的开孔的中心可能会靠近某一连接部,即使采用在有相关技术的方案的基础上移动该连接部也很难避免采用架桥的方式来保证该连接部所在第一触控电极210和/或第二触控电极220的信号通畅。此时可以通过调整第一触控电极210的宽度和/或第二触控电极220宽度来使得触控面板200’上的开孔的中心位于在相邻四个连接部的中心形成的矩形的中心附近。这里所说的第一触控电极210的宽度可以认为是图4中具有菱形或正方形形状的第一子电极211在第二方向Y上的对角线的长度,第二触控电极220的宽度可以认为是图4中具有菱形或正方形形状第二子电极221在第一方向X上的对角线的长度。
继续参见图3,继续以第二连接部232为例,该第二连接部232位于沿第一方向X彼此相邻的第一个第一子电极11和第二个第一子电极13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11和第二个第一子电极13均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11比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13更靠近所述开孔区域HA,所述触控面板2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13远离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11一侧的第三个第一子电极14,所述第三个第一子电极14与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13彼此相邻且通过第五连接部235电连接。所述第三个第一子电极14为正常第一子电极。这里所说的正常第一子电极指的是有效触控区域TA中的基本具有规则图案,例如为菱形、正方形、网格线等,的第一子电极。
该第二连接部232位于沿第二方向Y彼此相邻的第一个第二子电极21和第二个第二子电极23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21和第二个第二子电极23均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21比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23更靠近所述开孔区域HA,所述触控面板2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23远离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21一侧的第三个第二子电极24,所述第三个第二子电极24与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23彼此相邻且通过第六连接部236电连接。所述第三个第二子电极24为正常第二子电极。这里所说的正常第二子电极指的是有效触控区域TA中的基本具有规则图案,例如为菱形、正方形、网格线等,的第二子电极。
相较于图4所示的相关技术,图3所示的实施例可以认为是在图4所示的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将第二连接部232’远离开孔区域HA的中心移动。相应的改变第一个第一子电极11和第二个第一子电极13的面积,具体地,增大第一个第一子电极11的面积,减小第二个第一子电极13的面积,同时相应地改变第一个第二子电极21和第二个第二子电极23的面积,具体地,增大第一个第二子电极21的面积,减小第二个第二子电极23的面积,使得位于开孔区域HA周围的第一子电极和/或第二子电极的面积避免过小,进而避免在该处触控不佳或触控失效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11的面积不小于正常第一子电极,例如为所述第三个第一子电极14的面积的50%,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的面积不小于正常第一子电极,例如为所述第三个第一子电极14的面积的70%。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21的面积不小于正常第二子电极,例如为所述第三个第二子电极24的面积的50%,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的面积不小于正常第二子电极,例如为所述第三个第二子电极14的面积的70%。由此可以使得于开孔区域HA周围的第一子电极和/或第二子电极的面积避免过小,面积均一性好,进而避免在该处触控不佳或触控失效的问题。
图5-图7分别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平面结构相当于在相关技术基础上将第二连接部232和第四连接部234均进行类似图3所示的在相关技术基础上将第二连接部232远离开孔区域HA中心的移动;图6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平面结构相当于在相关技术基础上将第二连接部232、第三连接部233和第四连接部234均进行类似图3所示的在相关技术基础上将第二连接部232远离开孔区域HA中心的移动;图7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平面结构相当于在相关技术基础上将第一连接部231、第二连接部232、第三连接部233、第四连接部234均进行类似图3所示的在相关技术基础上将第二连接部232远离开孔区域HA中心的移动。
如图5-7所示,位于开孔区域HA周围的第一子电极11、第一子电极12、第二子电极21和第二子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的面积相对于相关技术增大,使得于开孔区域HA周围的第一子电极和/或第二子电极的面积避免过小,面积均一性好,进而避免在该处触控不佳或触控失效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通过在相关技术基础上将第一连接部231、第二连接部232、第三连接部233、第四连接部234远离开孔区域HA中心的移动,增加第一子电极11、第一子电极12、第二子电极21和第二子电极22的面积同时压缩与它们相邻的其他的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的面积。例如将第一连接部231远离开孔区域HA中心的移动,在增加第一子电极11的面积的同时压缩与第一子电极11相邻的第二子电极25的面积。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当相关技术中开孔区域HA具有预定大小时,可以采用图3,5-7中所示的实施例来进行改进。开孔区域HA的面积S满足如下公式:
2S1≤S≤4S1
其中,S1为正常第一子电极和正常第二子电极的面积的平均值。
当开孔区域HA过小,在相关技术中可能开孔区域HA周围不存在触控不佳或失效的问题,当开孔区域HA过大,即使采用图3,5-7中所示的实施例,也依然可能需要采用额外桥接的方式来保证第一触控电极210和/或第二触控电极220的信号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常第一子电极和正常第二子电极形状和面积均相同。
图8为图3中开孔区域H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中示出了开孔区域HA,位于开孔区域周围的第一子电极11、第一子电极12、第二子电极21和第二子电极22的一部分。如图8所示,第一子电极11、第一子电极12、第二子电极21和第二子电极22均位于有效触控区域TA中,有效触控区域TA围绕开孔区域HA。触控面板200还包括走线区域WA,走线区域WA围绕开孔区域HA设置,并位于有效触控区域TA和开孔区域HA之间。
如图8所示,触控面板200还包括位于走线区域WA的防裂环240,采用导电材料制成,所述防裂环240围绕所述开孔区域HA设置,为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241的环形,所述防裂环240在所述第一开口241处断开。防裂环240用于防止在开孔区域HA打孔时的产生的裂纹的蔓延,避免有效触控区域TA受到影响。防裂环240为不连续的环形,避免导电材料制成的封闭环形导致信号屏蔽。
如图8所示,触控面板200还包括位于走线区域WA的防静电环250,防静电环250围绕所述防裂环240设置,为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251的环形,第二开口251例如为Z型开口,防静电环250配置为防止静电进入有效触控区域TA造成不良影响。防静电环250在第二开口251处断开,为不连续的环形,避免导电材料制成的封闭环形导致信号屏蔽。第二开口251与所述第一开口241对齐。
如图8所示,触控面板200还包括位于走线区域WA和有效触控区域TA边界处的连接环260,连接环260围绕防静电环250。连接环260为不连续的环形,包括第一连接子环261、第二连接子环262、第三连接子环263和第四连接子环264。第一连接子环261和第二连接子环262在第一子电极11和第二子电极21的边界处断开,第二连接子环262和第三连接子环263在第二子电极21和第一子电极12的边界处断开,第三连接子环263和第四连接子环264在第一子电极12和第二子电极22的边界处断开,第一连接子环261和第四连接子环264在第一子电极11和第二子电极22的边界处断开。第一连接子环261、第二连接子环262、第三连接子环263和第四连接子环264分别与第一子电极11、第二子电极21、第一子电极12、第二子电极22对应,并分别与第一子电极11、第二子电极21、第一子电极12、第二子电极22电连接。每个连接子环与其对应的子电极的相对位置关系基本一致。
以下主要以第三连接子环263及其对应的第一子电极12为例来进行解释说明。图9为图8中的结构沿B-B’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8和9所示,第三连接子环263与第一子电极12直接电接触,具体地,第三连接子环263位于第一子电极12远离基材201的一侧,并且第三连接子环263在基材201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一子电极12在基材201上的正投影内。第三连接子环263与第一子电极12并联,可以降低第一子电极12的阻抗,减少通过第一子电极12的信号的衰减。第一子电极12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例如ITO、IZO制成,第三连接子环263例如单层结构,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直接与第一子电极12搭接。
防裂环240和防静电环250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可以为双层结构,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第一子层与第一子电极12可以采用相同材料同层设置,第二子层可以与第三连接子环263采用相同材料同层设置。
如图8和图9所示,触控面板还包括位于第三连接子环263远离基材201一侧并且依次远离基材201设置的第一绝缘层270和第二绝缘层28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电极11、第二子电极21、第一子电极12、第二子电极22均采用相同材料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3还示出了触控面板200角部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触控面板200的角为圆角,即触摸面板200在其角处具有弧形边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触控面板200具有四个角,图3中仅示出了一个角来举例说明。
如图3所示,触控面板200包括第七连接部237,第七连接部237位于触控面板200的弧形边缘附近,第七连接部237与至少一个与所述弧形边缘相邻的第一子电极211或第二子电极221电连接.。该第二连接部237所在第一触控电极210的其他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五直线连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例如为该第七连接部232所在第一触控电极210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沿第一方向X的直线状中线v1。该第七连接部237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220的其他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六直线连线沿第二方向延伸,例如为该第七连接部237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220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沿第二方向Y的直线状中线h1。第五直线连线和第六直线连线相交于一相交点M1,可以认为该相交点M1位于该第七连接部237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210以及该第七连接部237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220的交叉处。该第七连接部237在所述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位于所述相交点M1远离所述弧形边缘的一侧。
在图4所示的相关技术中,存在与图3中的第七连接部237相应的第七连接部237’,如图4所示,第七连接部237’其位于触控面板200’的弧形边缘附近,其与至少一个与所述弧形边缘相邻的第一子电极211或第二子电极221电连接。第七连接部237’所在第一触控电极210的所有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均在一条直线上,第七连接部237’所在第二触控电极220的所有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均在一条直线上。此时,与所述弧形边缘相邻的第一子电极211或第二子电极221面积过小,在弧形边缘附近处可能会存在触控失效的问题。
相较于图4所示的相关技术,图3所示的实施例可以认为是在图4所示的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将第七连接部237’远离弧形边缘移动,由此可以相应的增加与所述弧形边缘相邻的第一子电极211或第二子电极221面积,避免在该处存在触控不佳或触控失效的问题。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图5-7中的触控面板亦可包括如图3所示的弧形边缘区域,在此不再赘述。
图10为图3中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示出了一个连接部以及与该连接部相邻且电连接的两个第一子电极和两个第二子电极,以两个第一子电极均为正常第一子电极,两个第二子电极均为正常第一子电极进行举例说明。
如图10所示,连接部230包括第一连接子部2301和第二连接子部2302。第一连接子部2301沿第一方向X延伸,电连接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211。第二连接子部2302沿第二方向Y延伸,电连接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21。第一连接子部2301和第二连接子部2302相互电绝缘,它们之间具有第一绝缘层270。
图11为图10中的结构沿线C-C’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位于同一电极层,记为第一电极层291,该第一电极层291设置在基材201上,例如采用透明导电材料例如为ITO、IZO等制成。第二连接子部2302可以与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221为一体结构,即第二连接子部2302亦位于第一电极层291中,第二连接子部2302与包括第一子电极211的第一触控电极210和包括第二子电极221的第二触控电极220同层设置。第一连接子部2301位于第二电极层292。第二电极层292位于第一电极层291远离基材201一侧,例如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且第一电极层291和第二电极层292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270。第一绝缘层270中设置有过孔271,第一连接子部2301的一个端部通过过孔271与一个第一子电极211电连接,第一连接子部2301的另一个端部通过过孔271与另一个第一子电极211电连接,使得两个第一子电极11通过桥接的方式电连接。如图11所示,触控面板200还包括位于第二电极层292远离基材201一侧的第二绝缘层280,用于保护第一连接子部2301。
图12为图3中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示出了一个连接部以及与该连接部相邻且电连接的两个第一子电极和两个第二子电极,以两个第一子电极均为正常第一子电极,两个第二子电极均为正常第一子电极进行举例说明。
如图12所示,连接部230包括第一连接子部2301和第二连接子部2302。第一连接子部2301沿第一方向X延伸,电连接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211。第二连接子部2302沿第二方向Y延伸,电连接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21。第一连接子部2301和第二连接子部2302相互电绝缘,它们之间具有第一绝缘层270。
图13为图12中的结构沿线D-D’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位于同一电极层,记为第一电极层291,该第一电极层291设置在基材201上,例如采用透明导电材料例如为ITO、IZO等制成。第一连接子部2301可以与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211为一体结构,即第一连接子部2301亦位于第一电极层291中,第一连接子部2301与包括第一子电极211的第一触控电极210和包括第二子电极221的第二触控电极220同层设置。第二连接子部2302位于第二电极层292。第二电极层292位于第一电极层291远离基材201一侧,例如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且第一电极层291和第二电极层292之间设置有绝缘层270。绝缘层270中设置有过孔272,第二连接子部2302的一个端部通过过孔272与一个第二子电极221电连接,第二连接子部2302的另一个端部通过过孔272与另一个第二子电极221电连接,使得两个第二子电极221通过桥接的方式电连接。如图11所示,触控面板200还包括位于第二电极层292远离基材201一侧的第二绝缘层280,用于保护第二连接子部2302。
本文中所说的连接部230是指由图10或图12中虚线框表示的部分,包括第一连接子部2301和第二连接子部2302的层叠结构,连接部230在基材100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由如图10或图12中的S表示,即为图10或图12中虚线框表示的部分的中心,中心S所在的位置可以用于表示连接部230的所处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图3-7中,为了方便绘图,仅以“+”来表示连接部230,以“+”的中心表示连接部230在基材2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S。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230中的第一连接子部2301可以为一条或更多条,连接部230中的第二连接子部2302亦可以为一条或更多条。图10和图12中,仅给出了连接部230具有一条第一连接子部2301和一条第二连接子部2302的示例。
图14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14所示,连接部230具有两条第一连接子部2301和一条第二连接子部2302。图14中所示的结构相较于图10中所示的结构增加了一条第一连接子部2301,第一连接子部2301所在层以及与两相邻的第一子电极11的连接关系及连接方式与图6中所示的结构基本上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7所示,所述连接部230为虚线框所示的长方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230在第二方向Y上长度大于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230在第二方向Y上长度小于等于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230在第二方向Y上长度约为0.6mm,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为0.55mm。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30在第二方向Y上长度范围约为0.5-0.7mm,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范围约为0.45-0.65mm。此处的约是指不严格限定数值边界,允许工艺和测量误差范围内的数值。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子部2301和/或第二连接子部2302可以为直条状(如图10,12所示)、弯折条状(如图14所示)、弯曲条状等,只要能够保证与其电连接的两个第一子电极或两个第二子电极电导通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是,前述的例举的连接两个正常第一子电极和两个正常第二子电极的连接部230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同样适用于连接非正常第一子电极和/或非正常第二子电极的连接部。
在前述实施例中,均以相邻的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的边界为直线状边界进行举例说明,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的边界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为折线状。以下以图7中的标号为11的第一子电极211和标号为25的第二子电极221的边界来举例说明。
图15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仅示出了标号为11的第一子电极211和标号为25的第二子电极221的一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边界。如图15所示,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的边界60呈折线状,该边界60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折线段,任意两相邻折线段之间均呈钝角β,该钝角β的范围为120°~140°。例如,任意两相邻折线段之间的钝角β均为130°。相较于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之间的边界呈直线状(图15中的条状虚线示出了呈直线状的边界)的情况,该种设置可以进一步调节相邻的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的尺寸,如图7和图15所示,可以进一步增大标号为11的第一子电极211的尺寸,缩小标号为25的第二子电极221的尺寸,使得两者的尺寸更加均衡。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的边界60呈折线状,该边界60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折线段,任意两相邻折线段之间均呈钝角β,该钝角β的范围为120°~140°,且至少两个钝角取值不同。
图16A为图15中区域Z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6A所示,标号为11的第一子电极211和标号为25的第二子电极221之间的边界60包括位于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之间的第一虚设电极62和第二虚设电极64,第一虚设电极62和第二虚设电极64均为折线状,且两者基本上平行设置,这里所说的第一虚设电极62和第二虚设电极64基本平行指的是,第一虚设电极62和第二虚设电极64均包括多个折线段,第一虚设电极62的每个折线段均与第二虚设电极64对应的折线段平行设置。且第一虚设电极62相较于第二虚设电极64更加靠近第一子电极211,第二虚设电极64相较于第一虚设电极62更加靠近第二子电极221。边界60还包括位于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一虚设电极62之间的第一间隔61、位于第一虚设电极62和第二虚设电极64之间的第二间隔63,以及位于第二虚设电极64和第二子电极221之间的第三间隔65。第一间隔61使得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一虚设电极62电绝缘,第二间隔63使得第一虚设电极62和第二虚设电极64电绝缘,第三间隔65使得第二虚设电极64和第二子电极221电绝缘。第一间隔61、第二间隔63以及第三间隔65均为折线状,且三者基本上平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虚设电极62和第二虚设电极64均处于浮置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虚设电极62、第二虚设电极64、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采用相同材料同层设置。该种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所在的区域与边界60所在的区域的透过率尽可能地接近,使得整个触控面板的透过率尽可能地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6B为图15中区域Z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6B所示,其与图16A所示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标号为11的第一子电极211和标号为25的第二子电极221之间的边界60仅包括一个虚设电极66,虚设电极66均包括多个折线段。边界60还包括位于第一子电极211和虚设电极66之间的第一间隔61’、以及位于虚设电极66和第二子电极221之间的第三间隔65’。第一间隔61’使得第一子电极211和虚设电极66电绝缘,第三间隔65’使得虚设电极66和第二子电极221电绝缘。第一间隔61、及第三间隔65均为折线状,且两者基本上平行设置。相较于图16A所示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由于减少了一个虚设电极和一个间隔,相邻的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的面积可以做得更大,提升触控效果。更进一步地,图16B中各间隔的宽度相较于图16A中各间隔的宽度可以做得更小,例如缩小一半,此时相邻的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的面积可以做得更大,提升触控效果,并且有利于消影。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任意相邻的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之间的边界均可以采用上述类似的设置。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7主要示出了一个连接部230的具体结构及该连接部周边的结构。连接部230为图17中虚线框表示的部分,包括第一连接子部2301和第二连接子部2302构成的层叠结构,为所述层叠结构所在的规则区域。与图14中示出的连接部230类似,图17中的连接部230包括两个第一连接子部2301(即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和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和一个第二连接子部2302以及与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的两端分别电连接的第一过孔411和第二过孔412、与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两端分别电连接的第三过孔413和第四过孔414。在本文中,连接部可以为一规则区域(例如具有矩形或其他形状),连接部在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可为该规则区域在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
如图17所示,连接部230连接位于上侧的第一子电极211和位于下侧的第一子电极211,并且连接部230连接位于左侧的第二子电极221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子电极221。任意相邻的第一子电极211和第二子电极221之间的边界60为折线状,类似图15中所示出的边界。图17中仅示出了边界60靠近连接部230的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17中,位于上侧的第一子电极211、位于下侧的第一子电极211,位于左侧的第二子电极221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子电极221均采用相同材料同层设置,例如与图10和图11所示的实施例类似,它们均位于第一电极层291中。第二连接子部2302与位于左侧的第二子电极221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子电极221一体形成,例如亦位于第一电极层291中。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和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例如与图10和图11所示的实施例类似,均位于第二电极层292中,第一电极层291和第二电极层292之间具有第一绝缘层270。第一绝缘层270开设有第一过孔411、第二过孔412、第三过孔413以及第四过孔414。如图17所示,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的上端部通过第一过孔411电连接至上侧的第一子电极211,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的下端部通过第二过孔412电连接至下侧的第一子电极211;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上端部通过第三过孔413电连接至上侧的第一子电极211,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下端部通过第四过孔414电连接至下侧的第一子电极21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411,第二过孔412,第三过孔413和第四过孔414形状和大小实质上相同,如果排除工艺和测量误差,所述第一过孔411,第二过孔412,第三过孔413和第四过孔414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和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均为弯折条状,具体地,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朝向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弯折,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朝向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弯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和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弯折部均为光滑过渡的圆角,避免弯折部处存在棱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和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弯折角θ可以为130°~150°,例如为14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和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基本上相对于连接部230的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轴线H-H’镜像对称,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上距离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最近的点与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上距离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最近的点的连线的中点在基材上的正投影即为连接部30在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连接部30为轴对称结构,其相对于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轴线H-H’对称,以及相对于与第二方向Y平行的轴线V-V’对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子部2302为折线状的结构,与其没有电连接关系的第一子电极211边缘形状互补。第二连接子部2302朝向上侧的第一子电极211凸出的弯折部的角度和朝向下侧的第一子电极211凸出的弯折部的角度α可以为130°~170°,例如为14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子部2301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大长度与第二连接子部2302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小长度的比值在2.75和3.25之间,例如为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子部2302的边缘包括第一折线段321,第二折线段322,第三折线段323和第四折线段32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折线段321与第四折线324段平行,且定义为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相交的第三方向Z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折线段322与第三折线段323平行,且定义为与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1均相交的第四方向Z2。第三方向Z1和第二方向Y的锐角夹角可以为5°~25°,例如为20°。第四方向Z2和第二方向Y的锐角夹角可以为5°~25°,例如为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基本上沿垂直于第三方向Z1的方向朝向上侧的第一子电极211延伸,且基本上沿垂直于第四方向Z2的方向朝向下侧的第一子电极211延伸。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基本上沿垂直于第四方向Z2的方向朝向上侧的第一子电极211延伸,且基本上沿垂直于第三方向Z1的方向朝向下侧的第一子电极211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411形状为长方形,所述第一过孔411的长边方向平行于第三方向Z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411的长边约为0.18mm,短边约为0.12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411的长边范围约为0.15-0.2mm,短边范围约为0.1-0.14mm。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与第一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平行于第三方向Z1,且在第三方向Z1上的长度小于第一过孔411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411的长边与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与第一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三方向Z1上的长度比值约为2.5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孔411的长边与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与第一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三方向Z1上的长度比值范围约为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与第一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三方向Z1上的长度约为0.07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与第一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三方向Z3上的长度范围约为0.04-0.1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的从与第一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延伸的两边平行于所述第一过孔411的短边,且对于上述两边,靠近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上述端部到拐点的长度大于远离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约为0.25mm,远离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约为0.23mm。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范围约为0.2-0.3mm,远离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范围约为0.2-0.2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孔412形状为长方形,所述第二过孔412的长边方向平行于第四方向Z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孔412的长边约为0.18mm,短边约为0.12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孔412的长边范围约为0.15-0.2mm,短边范围约为0.1-0.14mm。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与第二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平行于第四方向Z2,且在第四方向Z2上的长度小于第二过孔412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孔412的长边与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与第二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四方向Z2上的长度比值约为2.5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孔412的长边与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与第二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四方向Z2上的长度比值范围约为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与第二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四方向Z2上的长度约为0.07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与第二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四方向Z2上的长度范围约为0.04-0.1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的从与第二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延伸的两边平行于所述第二过孔412的短边,且对于上述两边,靠近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上述端部到拐点的长度大于远离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约为0.25mm,远离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约为0.23mm。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范围约为0.2-0.3mm,远离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范围约为0.2-0.2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过孔413形状为长方形,所述第三过孔413的长边方向平行于第四方向Z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过孔413的长边约为0.18mm,短边约为0.12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过孔413的长边范围约为0.15-0.2mm,短边范围约为0.1-0.14mm。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与第三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平行于第四方向Z2,且在第四方向Z2上的长度小于第三过孔413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过孔413的长边与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与第三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四方向Z2上的长度比值约为2.5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过孔413的长边与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与第三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四方向Z2上的长度比值范围约为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与第三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四方向Z2上的长度约为0.07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与第三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四方向Z2上的长度范围约为0.04-0.1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从与第三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延伸的两边平行于所述第三过孔413的短边,且对于上述两边,靠近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的一边从上述端部到拐点的长度大于远离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约为0.25mm,远离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约为0.23mm。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范围约为0.2-0.3mm,远离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范围约为0.2-0.2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过孔414形状为长方形,所述第四过孔414的长边方向平行于第三方向Z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过孔414的长边约为0.18mm,短边约为0.12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过孔414的长边范围约为0.15-0.2mm,短边范围约为0.1-0.14mm。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与第四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平行于第三方向Z1,且在第三方向Z1上的长度小于第四过孔414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过孔414的长边与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与第四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三方向Z1上的长度比值约为2.5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过孔414的长边与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与第四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三方向Z1上的长度比值范围约为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与第四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三方向Z1上的长度约为0.07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与第四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在第三方向Z1上的长度范围约为0.04-0.1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从与第四过孔搭接部分的端部延伸的两边平行于所述第四过孔414的短边,且对于上述两边,靠近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的一边从上述端部到拐点的长度大于远离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1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约为0.25mm,远离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约为0.23mm。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范围约为0.2-0.3mm,远离第一第一连接子部312的一边从端部到拐点的长度范围约为0.2-0.25mm。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实施例以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三过孔、第四过孔的形状为长方形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三过孔、第四过孔的形状还可以为正方形、菱形、圆形等形状,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8主要示出了一个连接部230的具体结构及该连接部周边的结构。连接部230为图18中虚线框表示的部分,包括第一连接子部2301和第二连接子部2302构成的层叠结构,为所述层叠结构所在的规则区域。如图18所示,连接部230电连接上侧第一子电极211和下侧第一子电极211,并且连接部230电连接左侧第二子电极221和右侧第二子电极221。
如图18所示,连接部230包括中间连接电极70和围绕中间连接电极70的环形连接电极80。环形连接电极80被上侧第一子电极211、下侧第一子电极211、左侧第二子电极221和右侧第二子电极221围绕。中间连接电极70和环形连接电极80之间存在间隙,两者相互绝缘,所述间隙的宽度例如为10μm~20μm。环形连接电极80和所述上侧第一子电极211、下侧第一子电极211、左侧第二子电极221和右侧第二子电极221中的每一个之间亦存在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例如为10μm~20μm,环形连接电极80与所述上侧第一子电极211、下侧第一子电极211、左侧第二子电极221和右侧第二子电极221中的每一个绝缘。
连接部230还包括第一桥接电极91、第二桥接电极92、第三桥接电极93以及第四桥接电极94。第一桥接电极91例如为长条状,电连接中间连接电极70和上侧第一子电极211;第二桥接电极92例如为长条状,电连接中间连接电极70和下侧第一子电极211;第三桥接电极93例如为长条状,电连接环形连接电极80和左侧第二子电极221;第四桥接电极94例如为长条状,电连接环形连接电极80和右侧第二子电极221。上侧第一子电极211通过第一桥接电极91、中间连接电极70以及第二桥接电极92电连接下侧第一子电极211,即第一桥接电极91、中间连接电极70以及第二桥接电极92构成了第一连接子部2301。左侧第二子电极221通过第三桥接电极93、环形连接电极80以及第四桥接电极94电连接右侧第二子电极221,即第三桥接电极93、环形连接电极80以及第四桥接电极94构成了第二连接子部2302。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连接电极70、环形连接电极80、上侧第一子电极211、下侧第一子电极211、左侧第二子电极221和右侧第二子电极221均采用相同材料同层设置,例如均采用ITO或IZO材料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桥接电极91、第二桥接电极92、第三桥接电极93以及第四桥接电极94采用相同材料同层设置,例如均采用金属材料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桥接电极91、第二桥接电极92、第三桥接电极93以及第四桥接电极94所在的金属材料层位于所述中间连接电极70、环形连接电极80、上侧第一子电极211、下侧第一子电极211、左侧第二子电极221和右侧第二子电极221所在的ITO材料层远离基材一侧,两者之间还存在有绝缘层。
如图18所示,第一桥接电极9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更多个。例如第一桥接电极91包括第一第一桥接电极911和第二第一桥接电极912,第一第一桥接电极911和第二第一桥接电极912均为条形电极,且两者均电连接中间连接电极70和上侧第一子电极2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第一桥接电极911和第二第一桥接电极912自上侧第一子电极211朝向中间连接电极70逐渐汇聚。第二桥接电极9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更多个。例如第二桥接电极92包括第一第二桥接电极921和第二第二桥接电极922,第一第二桥接电极921和第二第二桥接电极922均为条形电极,且两者均电连接中间连接电极70和下侧第一子电极2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第二桥接电极921和第二第二桥接电极922自下侧第一子电极211朝向中间连接电极70逐渐汇聚。第三桥接电极9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更多个。例如第三桥接电极93包括第一第三桥接电极931和第二第三桥接电极932,第一第三桥接电极931和第二第三桥接电极932均为条形电极,且两者均电连接环形连接电极80和左侧第二子电极22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第三桥接电极931和第二第三桥接电极932自左侧第二子电极221朝向中间连接电极70逐渐汇聚。第四桥接电极9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更多个。例如第四桥接电极94包括第一第四桥接电极941和第二第四桥接电极942,第一第四桥接电极941和第二第四桥接电极942均为条形电极,且两者均电连接环形连接电极80和右侧第二子电极22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第四桥接电极941和第二第四桥接电极942自右侧第二子电极221朝向中间连接电极70逐渐汇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中间连接电极70例如为对称的八边形,其边缘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折线段71、第二折线段72、第三折线段73、第四折线段74、第五折线段75、第六折线段76、第七折线段77以及第八折线段78。第一折线段71和第五折线段75沿第五方向Z5延伸,第二折线段72和第六折线段76沿第六方向Z6延伸,第三折线段73和第七折线段77沿第七方向Z7延伸,第四折线段74和第八折线段78沿第八方向Z8延伸。所述第五方向Z5、第六方向Z6、第七方向Z7和第八方向Z8均与所述第一方向X和所述第二方向Y中的每一个相交,且所述第五方向Z5、第六方向Z6、第七方向Z7和第八方向Z8中任意两者均相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环形连接电极80靠近中间连接电极70的内边缘与中间连接电极70的边缘形状相匹配,且环形连接电极80远离中间连接电极70的边缘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折线部81、第二折线部82、第三折线部83、第四折线部84、第五折线部85、第六折线部86、第七折线部87以及第八折线部88。第一折线部81、第二折线部82、第三折线部83、第四折线部84、第五折线部85、第六折线部86、第七折线部87以及第八折线部88分别与中间连接电极70的第一折线段71、第二折线段72、第三折线段73、第四折线段74、第五折线段75、第六折线段76、第七折线段77以及第八折线段78平行且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第一第一桥接电极911跨越第一折线段71和第一折线部81电连接上侧第一子电极211和中间连接电极70;第二第一桥接电极912跨越第二折线段72和第二折线部82电连接上侧第一子电极211和中间连接电极70;第一第二桥接电极921跨越第六折线段76和第六折线部86电连接下侧第一子电极211和中间连接电极70;第二第二桥接电极922跨越第五折线段75和第五折线部85电连接下侧第一子电极211和中间连接电极70;第一第三桥接电极931跨越第八折线部88电连接左侧第二子电极221和环形连接电极80;第二第三桥接电极932跨越第七折线部87电连接左侧第二子电极221和环形连接电极80;第一第四桥接电极941跨越第三折线部83电连接右侧第二子电极221和环形连接电极80;第二第四桥接电极942跨越第四折线部84电连接右侧第二子电极221和环形连接电极8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第一桥接电极911垂直于第一折线段71,第二第一桥接电极912垂直于第二折线段72,第一第二桥接电极921垂直于第六折线段76,第二第二桥接电极922垂直于第五折线段75,第一第三桥接电极931垂直于第八折线部88,第二第三桥接电极932垂直于第七折线部87,第一第四桥接电极941垂直于第三折线部83,第二第四桥接电极942垂直于第四折线部84。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一第一桥接电极911、第二第一桥接电极912、第一第二桥接电极921、第二第二桥接电极922、第一第三桥接电极931、第二第三桥接电极932、第一第四桥接电极941和第二第四桥接电极942中的每一个,均通过位于其两端部处的过孔来实现桥接作用。具体地,以第一第一桥接电极911为例,第一第一桥接电极911通过位于其一端部处的过孔与上侧第一子电极211电连接,通过位于其另一端部处的过孔与中间连接电极70电连接,进而实现了上侧第一子电极211和中间连接电极70的桥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过孔可以是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等常规形状,例如上述过孔为正方形,其边长例如为20μm~40μm,具体地,例如为3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一第一桥接电极911、第二第一桥接电极912、第一第二桥接电极921、第二第二桥接电极922中的每一个,其形状例如为长条形,其长度例如为200μm~250μm,具体地,例如为225μm,其宽度例如为40μm~70μm,具体地,例如为54μm。
对于第一第三桥接电极931、第二第三桥接电极932、第一第四桥接电极941和第二第四桥接电极942中的每一个,其形状例如为长条形,其长度例如为100μm~150μm,具体地,例如为128μm,其宽度例如为40μm~70μm,具体地,例如为54μm。
以下具体解释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该显示面板例如OLED显示面板。参见图2可知,显示面板100包括开孔区域HA和围绕开孔区域HA的有效显示区域DA。
具体地,在有效显示区域DA中,该显示面板100可包括衬底基板、驱动电路层、显示器件。
衬底基板可为柔性基板,以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柔性,使得显示面板100能够具有可弯曲、可弯折等性能,以便于扩大显示面板100的适用范围;但不限于此,该衬底基板也可设置为刚性,具体该衬底基板的性能可根据产品的实际需求而定。
图1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9仅示出了显示面板的有效显示区域DA的部分截面结构,该衬底基板可为单层结构,也可为多层结构。例如,如图19所示,该衬底基板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聚酰亚胺层101和缓冲层10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衬底基板可包括多个依次层叠设置的聚酰亚胺层101和缓冲层102;缓冲层102可为氮化硅、氧化硅等材料制作而成,以达到阻水氧和阻隔碱性离子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该衬底基板的结构不限于此,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驱动电路层可形成在衬底基板上。举例而言,如图19所示,该驱动电路层可形成在缓冲层102上。其中,此驱动电路层还可包括层间介质层103,此层间介质层103采用无机材料制作而成,例如:氧化硅、氮化硅等无机材料,以达到阻水氧和阻隔碱性离子的效果。
驱动电路层中还可包括薄膜晶体管和电容结构,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9所示,薄膜晶体管可为顶栅型,此薄膜晶体管可包括有源层104、第一栅绝缘层105、栅极106、第二栅绝缘层108、层间介质层103、源极110、漏极111。具体地,有源层104可形成在缓冲层102上,第一栅绝缘层105覆盖缓冲层102及有源层104,栅极106形成在第一栅绝缘层105背离有源层104的一侧,第二栅绝缘层108覆盖栅极106和第一栅绝缘层105,层间介质层103覆盖第二栅绝缘层108,源极110和漏极111形成在层间介质层103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并分别位于栅极106的相对两侧,该源极110和漏极111可分别通过过孔(例如:金属过孔)与有源层104的相对两侧接触。应当理解的是,此薄膜晶体管也可为底栅型。
如图19所示,电容结构可包括第一极板130和第二极板131,此第一极板130与栅极106同层设置,第二极板131位于第二栅绝缘层108与层间介质层103之间,并与第一极板130相对设置。
举例而言,栅极106和第一极板130、第二极板131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材料或者合金材料,例如包括钼、铝及钛等。源极110和漏极111可以包括金属材料或者合金材料,例如由钼、铝及钛等形成的金属单层或多层结构,例如,该多层结构为多金属层叠层,例如钛、铝、钛三层金属叠层(Al/Ti/Al)等。
如图19所示,位于有效显示区域TA的显示器件可包括依次形成在层间介质层103上的第一电极112和像素界定部113,应当理解的是,该显示器件还可包括发光部114a和第二电极115。
具体地,在薄膜晶体管为顶栅型时,在制作显示器件之前还可制作平坦化层116,此平坦化层可为单层结构,也可为多层结构;此平坦化层通常采用有机材料制作而成,例如:光刻胶、丙烯酸基聚合物、硅基聚合物等材料;如图19所示,平坦化层116形成在层间介质层103与第一电极112之间。其中,第一电极112可通过金属过孔与漏极111电性连接,该第一电极112可为阳极,此阳极可为ITO(氧化铟锡)、氧化铟锌(IZO)、氧化锌(ZnO)等材料制作而成;像素界定部113可覆盖平坦化层116,此像素界定部113可为有机材料制作而成,例如:光刻胶等有机材料,且像素界定部113可具有露出第一电极112的像素开口;发光部114a位于像素开口内并形成在第一电极112上,该发光部114a可包括小分子有机材料或聚合物分子有机材料,可以为荧光发光材料或磷光发光材料,可以发红光、绿光、蓝光,或可以发白光等;并且,根据实际不同需要,在不同的示例中,发光部114a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等功能层;第二电极115覆盖发光部114a,且该第二电极115的极性与第一电极112的极性相反;此第二电极115可为阴极,此阴极可为锂(Li)、铝(Al)、镁(Mg)、银(Ag)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9所示,第一电极112、发光部114a和第二电极115可构成一个发光子像素1d。其中,此显示器件在有效显示区域DA中可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发光子像素1d。此外,还需说明的是,各发光子像素1d的第一电极112相互独立,各发光子像素1d的第二电极115整面连接;即第二电极115为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整面结构,为用于多个显示器件的公共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像素界定部113背离层间介质层103的一侧还可设置支撑部132,该支撑部132可起到支撑保护膜层的作用,以避免保护膜层与第一电极112或其他走线接触而导致第一电极112或其他走线容易损坏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此保护膜层主要出现在半成品转移的过程中,以避免转移过程中半成品出现损坏的情况,具体地:在将制作完支撑部132的基板转移到蒸镀产线的过程中,可覆盖一层保护膜层,当需要进行发光材料的蒸镀时,而将保护膜层移除。
举例而言,支撑部132的材料可与像素界定部113的材料相同,且支撑部132与像素界定部113可采用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但不限于此,支撑部132的材料也可与像素界定部113的材料不同,且支撑部132与像素界定部113也可采用不同构图工艺形成。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结构与图19所示的截面结构大致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第一电极112还可通过转接电极133与漏极111电性连接。当第一电极112通过转接电极133与漏极111电性连接时,该平坦化层116可为双层结构,具体可包括依次形成的第一平坦化膜(PLN1)层116a及第二平坦化膜(PLN2)层116b,此外,在第一平坦化膜层116a与层间介质层103之间还可形成钝化膜(PVX)层134,该钝化膜层134可由氧化硅、氮化硅或者氮氧化硅等材料形成;该钝化膜层134覆盖源极110、漏极111,需要说明的是,在平坦化层116为单层时,平坦化层116与层间介质层103之间也可形成钝化膜层134;而转接电极133形成在第一平坦化膜层116a与第二平坦化膜层116b之间,并依次通过第一平坦化膜层116a及钝化膜层134上的过孔(例如金属过孔)与漏极111电性连接;而第一电极112可通过第二平坦化膜层116b上的过孔(例如金属过孔)与转接电极133电性连接,如图20所示。但不限于此,转接电极133也可形成在第一平坦化膜层116a与钝化膜层134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20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封装层118,封装层118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薄膜层118a、有机封装薄膜层118b和第二无机封装薄膜层118c。封装层118用于封装有效显示区域TA中的显示器件,防止水、氧进入侵蚀显示器件;该第一无机封装薄膜层118a和第二无机封装薄膜层118c可采用氮化硅、氧化硅等无机材料制作而成。有机封装薄膜层118b用于实现平坦化作用,以便于第二无机封装薄膜层118c层的制作,此有机封装薄膜层118b可采用丙烯酸基聚合物、硅基聚合物等材料制作而成。
其中,此第一无机封装薄膜层118a和第二无机封装薄膜层118c可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作而成,但不限于此,也可采用物理气相沉积工艺等;而有机封装薄膜层118b采用喷墨打印工艺制作,但不限于此,也可采用喷涂工艺等。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上述前述实施例所述的触控面板所述电子装置可以为具有触控和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例如为电子手表、车载显示装置等。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30)
1.一种触控面板,包括:
基材;
多个第一触控电极,设置在基材上沿第一方向延伸,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电极和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之间并将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电连接的多个第一连接子部;以及
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设置在基材上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二子电极和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之间并将相邻的两个第二子电极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连接子部,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子部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子部至少具有部分重叠面积,且构成的层叠结构为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彼此电绝缘;
所述触控面板具有开孔区域,所述多个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开孔区域相邻的相邻连接部,所述相邻连接部包括一个相邻第一连接子部和一个相邻第二连接子部;
所述相邻第一连接子部电连接与所述开孔区域相邻的相邻第一子电极和与所述相邻第一子电极相邻的第一子电极;
所述相邻第二连接子部电连接与所述开孔区域相邻的相邻第二子电极和与所述相邻第二子电极相邻的第二子电极;
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所述相邻第一连接子部和其他多个第一连接子部;
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所述相邻第二连接子部和其他多个第二连接子部;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中,所述其他多个第一连接子部构成的多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一直线连线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中,所述其他多个第二连接子部构成的多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二直线连线沿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直线连线与所述第二直线连线相交于第一相交点,所述相邻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第一相交点不重叠且位于所述开孔区域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其中至少一个为所述相邻连接部,所述开孔区域被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围绕,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一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一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二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相邻且均与同一第二子电极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相交点包括与第一连接部对应的第一连接部相交点,与第二连接部对应的第二连接部相交点,与第三连接部对应的第三连接部相交点,与第四连接部对应的第四连接部相交点,所述第一连接部在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交点重叠,所述第二连接部在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交点不重叠,所述第三连接部在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第三连接部相交点重叠,所述第四连接部在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相交点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开孔区域的中心到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正投影的中心的距离中的至少两个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连接部,
该连接部位于沿第一方向彼此相邻的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第二个第一子电极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第二个第一子电极均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比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更靠近所述开孔区域,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远离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一侧的第三个第一子电极,所述第三个第一子电极与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彼此相邻且通过第五连接部电连接,
该连接部位于沿第二方向彼此相邻的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第二个第二子电极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均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比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更靠近所述开孔区域,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远离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一侧的第三个第二子电极,所述第三个第二子电极与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彼此相邻且通过第六连接部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三个第一子电极的面积的50%,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三个第一子电极的面积的7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三个第二子电极的面积的50%,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三个第二子电极的面积的7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有效触控区域,围绕所述开孔区域,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均位于所述有效触控区域;以及
走线区域,位于所述有效触控区域和所述开孔区域之间,
其中,所述走线区域设置有防裂环,所述防裂环围绕所述开孔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的环形,所述防裂环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断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走线区域还设置有防静电环,所述防静电环围绕所述防裂环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的环形,所述防静电环在所述第二开口处断开,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开口为Z形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走线区域与所述有效触控区域的边界处设置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围绕所述防静电环,所述连接环包括在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第一个第二子电极的边界处相互断开的第一连接子环和第二连接子环,所述第一连接子环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子环与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子环位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远离所述基材一侧,并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直接电接触,所述第一连接子环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子环位于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远离所述基材一侧,并与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直接电接触,所述第二连接子环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防裂环和防静电环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依次远离所述基材的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所述第一子层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子层与所述连接环同层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弧形边缘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弧形边缘相邻的第一子电极或第二子电极,所述多个连接部包括第七连接部,所述第七连接部与所述至少一个与所述弧形边缘相邻的第一子电极或第二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七连接部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的其他多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五直线连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七连接部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的其他多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两个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的第六直线连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五直线连线与所述第六直线连线相交于第三相交点,所述第七连接部在所述基材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三相交点远离所述弧形边缘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至少一个连接部,该连接部包括:
第一连接子部,沿第一方向延伸,电连接所述沿第一方向相邻的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第二个第一子电极;以及
第二连接子部,沿第二方向延伸,电连接所述沿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第二个第二子电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子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第二个第一子电极、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均位于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连接子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中的另一个位于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子部中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的结构通过穿透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分别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第二个第一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中位于第二电极层的结构与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第二个第二子电极直接接触。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子部中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的结构与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第二个第一子电极直接接触;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中位于第二电极层的结构通过穿透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过孔分别与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第二个第二子电极电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
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层远离所述基材的一侧。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第一连接子部包括:
中间连接电极,被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以及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包围;
第一桥接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中间连接电极;以及
第二桥接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中间连接电极,
所述第二连接子部包括:
环形连接电极,围绕所述中间连接电极,并被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以及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包围;
第三桥接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环形连接电极;
第四桥接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环形连接电极。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中间连接电极、所述环形连接电极、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以及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采用相同材料同层设置;
所述第一桥接电极、第二桥接电极、第三桥接电极以及第四桥接电极采用相同材料同层设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
所述第一桥接电极包括第一第一桥接电极和第二第一桥接电极,所述第一第一桥接电极和第二第一桥接电极自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朝向所述中间连接电极汇聚;
所述第二桥接电极包括第一第二桥接电极和第二第二桥接电极,所述第一第二桥接电极和第二第二桥接电极自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朝向所述中间连接电极汇聚;
所述第三桥接电极包括第一第三桥接电极和第二第三桥接电极,所述第一第三桥接电极和第二第三桥接电极自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朝向所述中间连接电极汇聚;
所述第四桥接电极包括第一第四桥接电极和第二第四桥接电极,所述第一第四桥接电极和第二第四桥接电极自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朝向所述中间连接电极汇聚。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中间连接电极的边缘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折线段、第二折线段、第三折线段、第四折线段、第五折线段、第六折线段、第七折线段以及第八折线段,
所述第一折线段和所述第五折线段沿第五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折线段和所述第六折线段沿第六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折线段和所述第七折线段沿第七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折线段和所述第八折线段沿第八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五方向、第六方向、第七方向和第八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每一个相交,且所述第五方向、第六方向、第七方向和第八方向中任意两者均相交。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环形连接电极远离所述中间连接电极的边缘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折线部、第二折线部、第三折线部、第四折线部、第五折线部、第六折线部、第七折线部以及第八折线部,
所述环形连接电极的所述第一折线部、所述第二折线部、所述第三折线部、所述第四折线部、所述第五折线部、所述第六折线部、所述第七折线部以及所述第八折线部与所述中间连接电极的所述第一折线段、所述第二折线段、所述第三折线段、所述第四折线段、所述第五折线段、所述第六折线段、所述第七折线段以及所述第八折线段分别平行。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
所述第一第一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一折线段和第一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中间连接电极;
所述第二第一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二折线段和第二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中间连接电极;
所述第一第二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六折线段和第六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中间连接电极;
所述第二第二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五折线段和第五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电极和所述中间连接电极;
所述第一第三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八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环形连接电极;
所述第二第三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七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环形连接电极;
所述第一第四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三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环形连接电极;
所述第二第四桥接电极跨越所述第四折线部电连接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电极和所述环形连接电极。
2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对于至少一个连接部,与所述连接部相邻且电连接的至少一第一子电极和与所述连接部相邻且电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子电极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之间的边界呈折线状。
28.根据权利要求1-2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中的一个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中的另一个为触控感应电极。
29.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面板;以及
权利要求1-2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30.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权利要求29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0/115956 WO2022056783A1 (zh) | 2020-09-17 | 2020-09-17 |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730225A CN114730225A (zh) | 2022-07-08 |
CN114730225B true CN114730225B (zh) | 2023-02-07 |
Family
ID=8050504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01998.0A Active CN114730225B (zh) | 2020-09-17 | 2020-09-17 |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
CN202110681000.2A Active CN114201066B (zh) | 2020-09-17 | 2021-06-18 | 触控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202121362315.2U Active CN215954284U (zh) | 2020-09-17 | 2021-06-18 | 触控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81000.2A Active CN114201066B (zh) | 2020-09-17 | 2021-06-18 | 触控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202121362315.2U Active CN215954284U (zh) | 2020-09-17 | 2021-06-18 | 触控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782562B2 (zh) |
CN (3) | CN114730225B (zh) |
GB (1) | GB2611204A (zh) |
WO (2) | WO202205678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56783A1 (zh) * | 2020-09-17 | 2022-03-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
CN113253872B (zh) * | 2021-05-24 | 2023-11-28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
KR20230100485A (ko) * | 2021-12-28 | 2023-07-05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US20240268184A1 (en) * | 2022-05-31 | 2024-08-08 |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CN115472656B (zh) * | 2022-09-06 | 2024-06-25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152134B1 (ko) | 2005-08-26 | 2012-06-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TW201445379A (zh) * | 2013-05-21 | 2014-12-01 | Wintek Corp | 觸控面板 |
CN104571756B (zh) * | 2014-12-04 | 2017-11-10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触摸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摸装置 |
TWI557621B (zh) * | 2016-03-04 | 2016-11-11 |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 觸控面板 |
JP2018120018A (ja) * | 2017-01-23 | 2018-08-02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CN107357475B (zh) * | 2017-06-27 | 2020-12-29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07340942A (zh) * | 2017-08-26 | 2017-11-10 |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
KR101957156B1 (ko) * | 2017-09-05 | 2019-03-14 | (주)코텍 | 터치스크린 패널 |
KR101976735B1 (ko) * | 2017-09-14 | 2019-05-09 |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
CN109508106B (zh) * | 2017-09-15 | 2020-08-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面板、其制作方法及触摸屏 |
CN107870492B (zh) * | 2017-10-31 | 2020-06-05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
CN208110574U (zh) * | 2018-03-07 | 2018-11-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基板和具有该触控基板的触摸屏 |
CN108873512B (zh) | 2018-06-06 | 2021-04-30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08874233B (zh) | 2018-07-27 | 2021-07-06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器及终端 |
KR102598230B1 (ko) * | 2018-08-13 | 2023-11-0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N109164945A (zh) * | 2018-08-15 | 2019-01-08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触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KR102602670B1 (ko) * | 2018-10-05 | 2023-11-1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입력 감지 유닛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KR102653262B1 (ko) * | 2018-10-16 | 2024-04-01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개구부가 형성된 터치 레이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CN109545085B (zh) * | 2018-11-22 | 2021-06-04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KR102562807B1 (ko) * | 2018-11-23 | 2023-08-0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전자 장치 |
KR102659189B1 (ko) * | 2018-11-27 | 2024-04-1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CN109460167B (zh) * | 2018-11-30 | 2022-04-12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09375437B (zh) | 2018-12-19 | 2021-10-26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09901747B (zh) * | 2019-02-26 | 2022-03-11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0007804B (zh) * | 2019-04-16 | 2022-02-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110489012A (zh) | 2019-08-09 | 2019-11-22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0837314A (zh) * | 2019-10-11 | 2020-02-25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感应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 |
KR20210119618A (ko) * | 2020-03-24 | 2021-10-0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N111625119B (zh) * | 2020-05-06 | 2022-04-01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KR20210143960A (ko) * | 2020-05-20 | 2021-11-30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N111538443B (zh) | 2020-06-02 | 2024-06-0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
WO2022056783A1 (zh) * | 2020-09-17 | 2022-03-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
-
2020
- 2020-09-17 WO PCT/CN2020/115956 patent/WO202205678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9-17 US US17/310,375 patent/US11782562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9-17 CN CN202080001998.0A patent/CN114730225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6-18 CN CN202110681000.2A patent/CN114201066B/zh active Active
- 2021-06-18 CN CN202121362315.2U patent/CN215954284U/zh active Active
- 2021-08-05 US US17/922,489 patent/US11868574B2/en active Active
- 2021-08-05 WO PCT/CN2021/110946 patent/WO202205750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8-05 GB GB2218028.5A patent/GB2611204A/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782562B2 (en) | 2023-10-10 |
GB202218028D0 (en) | 2023-01-11 |
US20230176702A1 (en) | 2023-06-08 |
US11868574B2 (en) | 2024-01-09 |
CN215954284U (zh) | 2022-03-04 |
WO2022056783A1 (zh) | 2022-03-24 |
CN114201066A (zh) | 2022-03-18 |
WO2022057500A1 (zh) | 2022-03-24 |
CN114730225A (zh) | 2022-07-08 |
GB2611204A (en) | 2023-03-29 |
US20220317812A1 (en) | 2022-10-06 |
CN114201066B (zh) | 2024-1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730225B (zh) |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 |
US10892305B2 (en) | Touch structur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 display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 |
CN107230688B (zh) | 具有能够使制造缺陷最小化的弯曲区的显示设备 | |
US20210141304A1 (en) | Mask strips, array substrates and display screens | |
CN109390381B (zh) |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9920935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9037469B (zh) |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WO2021143760A1 (zh) |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 |
CN113053990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US20200212354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200279521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KR20180053448A (ko) | 표시 장치 | |
US11941213B2 (en) | Touch structure and display panel | |
CN108089762B (zh)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2838110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4784016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3284935A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WO2022156341A1 (zh) |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 |
CN113687737B (zh) |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
CN116137904A (zh) | 显示面板 | |
US11561664B2 (en) | Touch display panel for improve antistatic breakdown capability of touch electrodes,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 |
CN112286394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240276790A1 (en) |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240319770A1 (en) | Stretchable display apparatus | |
KR20240144614A (ko) | 표시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