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77874A - 车载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载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77874A
CN112277874A CN202010582859.3A CN202010582859A CN112277874A CN 112277874 A CN112277874 A CN 112277874A CN 202010582859 A CN202010582859 A CN 202010582859A CN 112277874 A CN112277874 A CN 1122778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unit
control unit
registration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828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77874B (zh
Inventor
后藤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896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9745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77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778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778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778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in-vehicle commun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between vehicle parts or sub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021/01034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restraint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021/0104Communication circuits for data transmission
    • B60R2021/01047Archite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021/0104Communication circuits for data transmission
    • B60R2021/01081Transmission medium
    • B60R2021/01088Transmission medium wirel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021/01204Actuation parameters of safety arrangents
    • B60R2021/01252Devices other than bags
    • B60R2021/01265Seat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60R2022/4808Sensing means arrangemen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60R2022/4866Displaying or indicating arrangemen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73Registration or de-regist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车载通信系统包括:安装在车辆上的主控制单元;安装在车辆上的多个从属设备;与安装在车辆上的多个座椅中的每一个相关联地设置的多个带扣;以及至少一个开关单元,其构造为根据所述多个带扣中的至少一个的附接和分离状态来产生信号。主控制单元可通信地连接到每个从属设备。主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来控制所述多个从属设备。

Description

车载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通信系统,该车载通信系统可用于通过使用车辆上的无线通信来控制期望的车载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监视和控制各种车载设备,必须在主电子控制单元(ECU)和设置在各个位置的车载设备之间进行连接和通信。然而,例如,当通过使用线束将设置在可移动部分中或可移动部分附近的车载设备连接至主ECU时,需要解决各种困难。此外,还期望减少构成线束的电线的数量。因此,可能需要通过车辆上的无线通信来连接每个车载设备和主ECU。
例如,JP-A-2008-238947的“设置有安全带的车辆”描述了一种通过无线通信快速检测车辆侧上的安全带的佩戴状态的技术。此外,在JP-A-2008-238947中,从第二发送器30以预定次数重复发送包括前导信号的信号。此外,用于识别信号是从哪个座椅2发出的信息、由传感器34检测到的指示安全带3是被拉出还是倒回的信息,以及包括在车辆1中唯一设置的ID信息在内的数据信号每次在前导信号之后被发送。
例如,在主ECU与多个期望的车载设备之间通信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唯一的ID信息等来区分每个通信伙伴。但是,在用共同的产品编号管理具有相同功能的设备的情况下,不能预先注册所有设备所独有的ID信息。此外,在使用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区分安装在主车辆上的设备,而且还必须区分在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范围内存在的其他车辆上的设备。
因此,在将每个设备实际安装在车辆上之后,假定例如经销商管理者在用户使用车辆之前对每个车辆为每个设备分配唯一的ID信息。然而,当如JP-A-2008-238947中那样,被分配了唯一ID信息的目标设备是被构造为检测安全带的佩戴状态的设备时,安全带设备组装到车辆上或从车辆分离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例如,可以想到在将安全带设备组装到车辆之前分离该设备,取出其电子部件(电路板等)以方便操作,并且使用专用工具为每个车辆和为每个设备分配唯一的ID信息。
因此,除非专用工具可用,否则无法执行ID信息的分配。此外,在将安全带设备组装到车辆之后,ID信息的分配变得困难。而且,即使当用户更换设备时,也不能将ID信息分配给新设备,除非在更换后将车辆带到经销商并使用专用工具。
当添加特殊功能以分配ID信息等时,通常必须添加大量的电子部件,例如开关,并且准备特殊接口,这可能导致成本增加。特别地,由于准备了与坐在车辆上的座椅上的乘员数相同数量的独立安全带设备,所以还需要以与乘员数相同的数量来分配ID信息,因此,ID信息的分配不容易。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通信系统,甚至在难以在车辆上组装和分离待处理设备的情况下,例如当该设备是安全带设备时,该车载通信系统能够容易地进行准备操作,例如分配使用设备所必需的ID信息。
为了实现上述方面,根据本发明的车载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以下(1)至(9)。
(1)提供了一种车载通信系统,包括:
安装在车辆上的主控制单元;
安装在车辆上的多个从属设备,主控制单元可通信地连接到每个从属设备;
多个带扣,其与安装在车辆上的多个座椅中的每个座椅相关联地设置;和
至少一个开关单元,其构造为根据多个带扣中的至少一个的附接和分离状态来产生信号,
其中,主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来控制所述多个从属设备。
(2)例如,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是多个开关单元,所述多个开关单元构造为根据所述多个带扣中的每一个的附接和分离状态来产生信号,并且所述多个开关单元中的每一个分别分配给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每一个。
(3)例如,主控制单元响应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的产生,向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每一个分配唯一识别信息。
(4)例如,主控制单元响应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的产生,以预定顺序重复地执行用于向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每一个分配唯一识别信息的操作预定次。
(5)例如,当响应于由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的产生向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至少一个分配唯一识别信息时,所述主控制单元识别所述信号的产生模型,来确定所述唯一标识信息所要分配的从属设备。
(6)例如,所述多个从属设备构造为控制电子设备的操作,并且基于由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来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操作。
(7)例如,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多个座椅中的每个座椅相关联地设置,并且是构造为使对应的座椅移动的驱动设备,并且所述多个从属设备分别与所述多个座椅相关联地设置,并且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每个构造为基于由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来控制对应的驱动设备。
(8)例如,主控制单元基于由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在座椅位置注册模式和座椅位置读取模式之间切换,在切换到座椅位置注册模式之后,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相关联地注册当前座椅位置,在切换到座椅位置读取模式之后,读取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相关联地注册的座椅位置,并控制驱动设备移至读取的座椅位置。
(9)例如,所述主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选择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任何一个,在选择了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任何一个之后,将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相对应的操作请求信号发送到所选择的从属设备。
根据具有以上构造(1)的车载通信系统,例如,当用户操作安全带以改变设置在座椅附近的带扣的附接和分离状态时,开关单元检测到带扣的附接和分离状态,并产生信号。主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来控制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也就是说,用于控制每个从属设备的触发可以由安全带的操作产生。因此,例如,如果在将唯一的ID信息分配给每个从属设备时应用了这种操作,则可以在不连接专用工具的情况下分配ID信息。而且,不需要特别的操作,例如从车辆上移除安全带设备,拆下该设备并移除其电子部件。
根据具有以上构造(2)的车载通信系统,多个开关单元可以分别检测在多个座椅的各个位置处的安全带的附接和分离状态。通过使用多个从属设备中的每一个,可以掌握在每个位置处的安全带的附接和分离状态。因此,例如,可以对所有乘员确认车辆行驶时任何成员是否忘记了佩戴安全带,并在必要时输出警报。
根据具有以上构造(3)的车载通信系统,当用户等操作安全带时,可以将唯一识别信息分配给多个从属设备中的每一个。因此,即使在没有预先将识别信息分配给每个从属设备的情况下,主控制单元也容易向每个从属设备分配唯一识别信息以将设备与其他设备区分开。
根据具有以上构造(4)的车载通信系统,即使当座位数很大并且从属设备数很大时,也可以仅通过重复相同的操作就将唯一识别信息分配给所有从属设备。即,不需要从多个从属设备中选择要在特定的座椅位置上操作的从属设备的操作,并且诸如用户的操作员可以简单地通过重复单调操作来向每个从属设备分配适当的识别信息。
根据具有以上构造(5)的车载通信系统,主控制单元可以基于信号的生成模型来指定作为分配目标的从属设备。因此,例如,当诸如用户的操作者进行安全带的操作时,可以简单地通过切换附接和分离状态的操作模型来改变分配目标。例如,在仅更换一个安全带装置的情况下,仅可以将位于对应位置的从属装置指定为分配目标,因此,不需要对所有从属识别再次进行识别信息的分配,因此可以减少操作时间。
根据具有以上构造(6)的车载通信系统,从属设备可以基于信号的生成模型来控制电子设备的操作。因此,不需要与带扣分开设置用于电子设备的专用操作单元,从而可以实现成本降低。
根据具有以上构造(7)的车载通信系统,从属设备可以基于信号的生成模型来控制座椅的驱动设备的操作。因此,不增加用于座椅的驱动设备的操作单元的数量,并且因此可以实现成本降低。
根据具有以上构造(8)的车载通信系统,从属设备可以基于信号的生成模型来注册和读取座椅位置。因此,不需要为每个注册的座椅位置设置操作单元,从而可以实现成本降低。
根据具有以上构造(9)的车载通信系统,可以基于信号的生成模型来选择从属设备,并且可以将操作请求信号发送到所选择的从属设备。因此,不需要为每个从属设备设置操作单元,从而可以实现成本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车载通信系统,即使在难以将要处理的设备组装到车辆和从车辆移除的情况下,例如,当该设备是安全带设备时,也可以容易地执行诸如使用设备所需的ID信息的分配之类的准备操作。即,由于通过使用改变座椅安全带的附接和分离状态的操作来进行控制,因此不需要准备专用的工具,也不需要用于连接该工具的操作。
以上已经简要描述了本发明。通过阅读下面参照附图描述的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例”),将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细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车载通信系统的构造示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仪表板内部单元和座椅内部单元的构造示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一个座椅的纵向截面中的座椅内部单元的部件的布置示例的前视图。
图4是示出从上方观察车体内部的状态下的主要部件的布置示例的平面图。
图5A,5B,5C和5D是示出在ID注册单元的数量不同的情况下座椅位置与座椅内部单元的注册顺序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安全带脱下和佩戴模型,操作条件以及指示内容的列表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车载通信系统中的每个座椅内部单元中注册ID信息的操作的概要的序列图。
图8是示出仪表板内部单元的一部分操作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仪表板内部单元的一部分操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仪表板内部单元的一部分操作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每个座椅内部单元的一部分操作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每个座椅内部单元的一部分操作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每个座椅内部单元的一部分操作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车载通信系统的操作示例1的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部分的时序图。
图15是示出车载通信系统的操作示例1的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部分的时序图。
图16是示出在每个座椅内部单元中注册ID信息的操作中的警告灯闪烁模型的示例的时序图。
图17是示出车载通信系统的操作示例2的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的时序图。
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座椅内部单元的构造示例的框图。
图19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座椅内部单元的一部分操作的流程图。
图20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座椅内部单元的一部分操作的流程图。
图21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座椅内部单元的一部分操作的流程图。
图22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座椅内部单元的一部分操作的流程图。
图23是示出车载通信系统的操作示例3的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的时序图。
图24是示出车载通信系统的操作示例4的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的时序图。
图25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车载通信系统的构造示例的框图。
图26是示出图25所示的空调单元的细节的框图。
图27是示出图25所示的音频单元的细节的框图。
图28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带扣的装卸模型,带扣的开关时序图以及模式转换目标的表。
图29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带扣的装卸模型,带扣的开关时序图以及空调操作模式和音频操作模式的操作内容的表。
图30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座椅内部单元的构造示例的框图。
图31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座椅内部单元的构造示例的框图。
图32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座椅内部单元的构造示例的框图。
图33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座椅内部单元的构造示例的框图。
图34是示出车载通信系统的操作示例5的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的时序图。
图35是示出车载通信系统的操作示例6的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车载通信系统的构造>
图1是示出车载通信系统100的构造示例的框图。
车载通信系统100包括一个仪表板内部单元10和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仪表板内部单元10连接至仪表单元20。
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中的每个布置在每个乘员就座于同一车辆上的位置附近,并设置在座椅中。因此,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可用于例如掌握诸如在每个位置的乘员是否就座以及在每个位置的乘员是否佩戴安全带之类的情况。
由于分别布置有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的座椅是可移动结构,因此当将座椅外部的设备通过使用线束物理连接至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时,预计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中的每个具有无线通信功能,并且可以在不使用线束的情况下进行通信。
仪表板内部单元10和仪表单元20设置在车辆的仪表板内部。仪表板内部单元10具有用于与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通信的无线通信功能,并且能够管理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功能也可以内置在仪表单元20中并与仪表单元20集成在一起。
由于仪表板内部单元10可以获取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的信息,因此可以掌握乘员是否就座,并且能够掌握在乘员的每个就座位置是否佩戴安全带。
通过使用仪表板内部单元10所掌握的信息,仪表单元20中的安全带警告功能单元25可以通过灯显示等来在需要佩戴安全带时在每个座椅的就座位置警告乘员忘记了佩戴安全带。这样的显示功能也可以用于其他目的。
<仪表板内部单元和座椅内部单元的构造>
图2中示出了图1中的仪表板内部单元10和一个座椅内部单元30的具体构造示例。
座椅内部单元30包括从属控制单元31,蓝牙低功耗(BLE)通信单元32,天线33,就座开关SW1和带扣开关SW2。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配备有用作内部电源的小电池(未示出)。
BLE通信单元32是用于符合蓝牙(注册商标)标准的短距离通信的无线通信模块,并且特别地具有与BLE相对应的低功耗通信模式。因此,座椅内部单元30不必一定连接到车辆侧电源,并且可以仅与内部电源一起长时间使用。
从属控制单元31包括构造为控制座椅内部单元30的微型计算机。从属控制单元31中的微型计算机可以根据预先结合的程序进行操作,并与仪表板内部单元10通信以实现预定功能。
为了使仪表板内部单元10和主车辆上的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之间能够进行通信,有必要为每个车辆和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分配唯一的ID信息,以便可以指定各个座椅内部单元30。为了使部件标准化,唯一ID信息没有预先在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中注册。因此,在仪表板内部单元10与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之间进行通信,以确定并注册唯一ID信息。在从属控制单元31中还提供用于实现这种操作的功能。
就座开关SW1检测在每个乘员的座椅上是否存在与就座在预定位置有关的按压,然后产生用于打开和关闭的电信号。这样的电信号被输入到从属控制单元31。
带扣开关SW2设置在带扣中,该带扣对于接收和固定安全带的舌部(突出部)是必需的。带扣开关SW2构造为当通过乘员等的操作将舌头插入安全带的带扣中时接通并且当拔出舌头时断开的开关。指示带扣开关SW2的接通和断开的电信号被输入到从属控制单元31。
在本实施例中,如下所述,当用户等进行特殊操作时,可以将带扣开关SW2用作操作单元。具体地,可以通过使用安全带的脱下和佩戴的重复模型来生成用于注册ID信息的操作指令。
图2所示的仪表板内部单元10包括主控制单元11,BLE通信单元12,天线13,复位开关14,信号线15和通信线16。
BLE通信单元12是用于符合蓝牙标准的短距离通信的无线通信模块,并且特别地具有与BLE相对应的低功耗通信模式。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BLE通信单元12用于与安装在主车辆上的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中的每一个进行无线通信。
主控制单元11包括构造为控制车载通信系统100和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微型计算机。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微型计算机可以根据预先结合的程序进行操作,与座椅内部单元30的每一个进行通信,并且与仪表单元20进行通信。
如上所述,为了使仪表板内部单元10和主车辆上的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之间能够进行通信,有必要为每个车辆和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分配唯一ID信息,以便可以确定各个座椅内部单元30。因此,主控制单元11还具有执行仪表板内部单元10与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之间的通信以确定唯一ID信息并将其注册在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中的功能。
重置开关14构造为在车辆维护等时由用户等操作以产生特殊指令。尽管在图2的示例中假定重置开关14总是被准备为硬件部件,但是重置开关14也可以被准备为仅在必要时可以使用的软件开关。例如,假定在必要时在仪表单元20的显示屏上分配了具有与重置开关14相同功能的软件开关。
信号线15用于将根据车辆的点火的开和关而变化的点火信号SG-IG输入到主控制单元11。通信线16用于仪表板内部单元10和仪表单元20之间的通信。
<座椅内部单元的部件的布置>
图3是示出一个座椅40的纵向截面中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部件的布置示例的前视图。座椅40设置成能够在车身的地板上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座椅40包括乘员可就座的座垫40a和座椅靠背40b。
如图3所示,座椅内部单元30中的就座开关SW1布置在座垫40a的就座位置附近。带扣开关SW2内置在带扣中的可以接收安全带的舌部的位置。从属控制单元31和BLE通信单元32容纳在座垫40a中。
<主要部件的布置示例>
图4示出了在从上方观察配备有车载通信系统100的车身110的内部的状态下的主要部件的布置示例。在图4中,左侧代表车身110的前部110a,而右侧代表后部110b。
在图4所示的车辆的示例中,在前后方向上以三排布置的五个座椅40-1、40-2、40-3、40-4和40-5设置在车身110上。在该示例中,假设四个座椅40-1、40-2、40-3和40-4的每一个上可以坐一个乘客,并且最后一个座椅40-5的左侧和右侧上可以坐两个乘客。这种座椅配置和乘员的就座位置根据车辆类型之间的差异,是否存在选项等而不同地变化。
在图4的示例中,四个座椅内部单元30-1、30-2、30-3和30-4被设置在座椅40-3、40-4和40-5的各个就座位置处。由于驾驶员可以容易地掌握前排座椅40-1和40-2的乘员是否存在以及是否佩戴安全带,因此在座椅40-1和40-2中不设置座椅内部单元30。不用说,座椅内部单元30也可以安装在座椅40-1和40-2中。
仪表板内部单元10容纳在座椅40-1前面的仪表板中。重置开关14和安全带警告功能单元25连接至仪表板内部单元10。安全带警告功能单元25内置在仪表单元20中。
在图4的示例中,假设将具有相同构造和产品编号的四个座椅内部单元30-1、30-2、30-3和30-4分别分配为第一(1st),第二(2nd),第三(3rd)和第四(4th)单元。
<座椅位置与座椅内部单元的注册顺序之间的关系>
图5A至5D示出了在ID注册单元的数量不同的情况下座椅位置与座椅内部单元的注册顺序之间的关系的示例。图5A,5B,5C和5D分别对应于ID注册单元的数量为2、3、4和5的情况。
当使用图1所示的车载通信系统100时,需要在使用前为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中的每一个分配和注册(存储)唯一ID信息作为准备。然而,车辆上的座椅数量,乘员的就座位置,安装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数量等可以根据车辆的规格而改变。
因此,通过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主控制单元11在这样的系统中注册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单元数和每个单元的座椅位置也根据图5A至5D所示的情况而改变。
在图5A的示例中,由于ID注册单元的总数是“2”,因此假设存在于第二排右侧的座椅40-3中的座椅内部单元30-1分配为第一单元,存在于第二排左侧的座椅40-4中的座椅内部单元30-2分配为第二单元。
在图5B的示例中,由于ID注册单元的总数是“3,因此假设各个位置的座椅内部单元30-1、30-2和30-3分别分配为第一单元、第二和第三单元。
在图5C的示例中,由于ID注册单元的总数是“4”,因此假设各个位置的座椅内部单元30-1、30-2、30-3和30-4分别分配为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
在图5D的示例中,由于ID注册单元的总数是“5”,因此假设各个位置的座椅内部单元30-1、30-2、30-3、30-4和30-5分别分配为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
如图5A至5D所示确定单元的顺序,以便于ID信息的分配。即,诸如用户的操作员不需要记住复杂的操作,并且可以通过重复执行与注册数相同次数的相同注册操作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注册ID。
<安全带的脱下和佩戴模型>
安全带脱下和佩戴模型,操作条件以及说明内容的列表如图6所示。
在本实施例的车载通信系统100中,用户等可以通过使用安全带的脱下和佩戴模型来生成特殊的操作指令。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假设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使用四种类型的脱下和佩戴模型PT0,PT1,PT2和PT3。
除了图6所示的以外,以下复杂的模型也可以用作脱下和佩戴模型。在10秒内执行n1次脱下和佩戴之后,等待3至5秒,然后在10秒内执行n2次脱下和佩戴。
n1:座椅排位置*3
n2:座椅的左右方向位置(左侧为1,右侧为2,中心为3)*3
在图6的脱下和佩戴模型PT0的情况下,当在10秒内以5次的速率检测到周期性的安全带佩戴和脱下操作时,认为存在该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安全带的佩戴和脱下操作对应于带扣开关SW2的电信号的通断。因此,通过重复安全带的佩戴和脱下操作,诸如用户的操作者可以产生各种指令,而无需操作特殊的按钮等。在未指定座椅位置的情况下,脱下和佩戴模型PT0表示座椅侧注册指令。
类似地,在脱下和佩戴模型PT1的情况下,当在10秒内以3次的速率检测到周期性的安全带佩戴和脱下操作时,认为存在该模型。脱下和佩戴模型PT1是指在要操作的座椅位置在后排座椅的左侧的情况下的座椅侧注册指令。
在脱下和佩戴模型PT2的情况下,当在10秒内以6次的速率检测到周期性的安全带佩戴和脱下操作时,认为存在该模型。脱下和佩戴模型PT2是指在要操作的座椅位置在后排座椅的中心的情况下的座椅侧注册指令。
在脱下和佩戴模型PT3的情况下,当在10秒内以9次的速率检测到周期性的安全带佩戴和脱下操作时,认为存在该模型。脱下和佩戴模型PT3是指在要操作的座椅位置在后排座椅的右侧的情况下的座椅侧注册指令。
<系统的操作序列>
图7示出了在图1所示的车载通信系统100中的每个座椅内部单元中注册ID信息的操作的概要。尽管在图7的示例中示出了仪表板内部单元10与一个座椅内部单元30之间的通信操作,但是在实际系统中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等之间重复执行具有与图7相同的过程的通信。下面将描述图7的操作。
当主车辆的点火信号SG-IG开时,仪表板内部单元10检测到该信号,并且过程从步骤S11进行到S12。
接下来,当诸如用户的操作者操作重置开关14等时,仪表板内部单元10检测到该操作,并且过程从步骤S12进行到S13。应该注意的是,希望增加限制,即操作应在点火信号SG-IG开之后的一定时间段(60秒)内进行,或者例如指定按下重置开关14的时间长度。这对于防止车载通信系统100响应错误的操作输入是有用的。在使用分配在仪表单元20上的软件开关的情况下,期望进行改变使得在仪表板内部单元10从用户检测到确认输入“是/否”之后,过程进行到步骤S13。
在S13中,仪表板内部单元10转换为“ID注册模式”。在“ID注册模式”中,仪表板内部单元10继续无线传输“ID注册码”(S14)。为了通知用户当前状态,使用了讲故事的显示,即使用警告灯(W/L)。具体地,通过使用仪表单元20中的安全带警告功能单元25的显示设备来显示状态。例如,通过反复闪烁的模型持续1秒并熄灭1秒来通知状态。
另一方面,当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从仪表板内部单元10接收到无线电波并且检测到预定的“ID注册码”的接收时,在S21中座椅内部单元30转换到“ID注册模式”。具体地,座椅内部单元30中的从属控制单元31,BLE通信单元32等从睡眠模式转换为唤醒模式,并且过程进行到S22。
然后,座椅内部单元30通过就座开关SW1不断且反复地监视就位的有无,通过带扣开关SW2监视安全带的佩戴和脱下,并监视无线信号的接收状态等,并且识别是否满足预定条件(S22)。
作为具体示例,在第一座椅内部单元30-1的位置处,在转换为“ID注册模式”之后的预定时间内(例如10分钟)检测到“就座”状态,并且在步骤S23中,基于带扣开关SW2的信号检测到安全带脱下和佩戴模型PT0(见图6)等,然后过程进行到S24。然后,在S24中,座椅内部单元30将“ID注册码”的触发信号无线地发送至仪表板内部单元10。
当仪表板内部单元10从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接收到作为无线信号的“ID注册码”的触发信号时,过程进行到步骤S15以开始用于临时注册ID信息的过程。即,在座椅内部单元30和仪表板内部单元10之间执行无线通信以确定每个单元的临时ID信息,并且临时ID信息由仪表板内部单元10和座椅内部单元30临时注册。
当座椅内部单元30通过安全带脱下和佩戴模型PT0发送“ID注册码”的触发信号时,仪表板内部单元10不能指定相应的座椅位置或单元位置。因此,在安全带脱下和佩戴模型PT0的情况下,仪表板内部单元10以如图5A至5D所示的顺序在第一座椅位置(1st),第二座椅位置(2nd),第三座椅位置(3rd),…上依次处理座椅内部单元30。
即,仪表板内部单元10在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的每一个上执行S14和S15的过程,并且在每个座椅位置处的座椅内部单元30顺序地执行S21至S25的过程。警告灯的显示用于通知用户已经完成了多少次临时注册。
在完成对所有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的临时注册的过程之后,在S16中,当仪表板内部单元10检测到重置开关14的操作等时,开始对所有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的ID信息的主注册过程。即,在仪表板内部单元10与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中的每一个之间执行无线通信的同时,每个车辆唯一且每个单元唯一的ID信息分配给每个位置处的单元。
应当注意,如上所述,在“临时注册”过程之后执行“主注册”过程,以防止存在没有注册ID信息的单元的状态下使用该系统。即,由于在确认已经在所有座椅内部单元30中临时注册了ID信息之后,过程进行到“主注册”,所以实际上在所有座椅内部单元30中注册唯一ID信息之后才使用车载通信系统100。
然而,例如,在开始使用车载通信系统100之后,由于故障,部件的改变等,可以替换多个座椅位置中的任何一个座椅内部单元30。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唯一的ID信息已经被注册在除了新交换的座椅内部单元30之外的座椅内部单元30中,但是当再次注册ID信息时,有必要根据如图5A至5D所示预先确定的座椅位置的顺序针对所有座椅内部单元30执行图7的过程。
然而,例如,在使用图6所示的脱下和佩戴模型PT1至PT3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模型的类型来指定座椅位置,因此可以仅针对新更换的座椅内部单元30执行ID信息注册过程。
例如,当更换一个座椅内部单元30时,在仪表板内部单元10执行S14之后,用户坐在相应的座椅位置,并在该位置重复安全带的脱下和佩戴操作以例如在脱下和佩戴模型PT1至PT3中匹配相应的模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包括与座椅内部单元30在S24中发送的ID注册码的触发信号相对应的脱下和佩戴模型的信息,因此仪表板内部单元10可以识别接收到的触发信号的脱下和佩戴模型,并指定应该注册ID信息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座椅位置。因此,即使不重复与座椅内部单元30的总数相同次数的S14,S15和S21至S25的过程,该过程也可以进行到S16以执行ID信息的主注册。
在从S15进行到S16之前,例如,仪表板内部单元10通过使用警告灯的显示来向用户通知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临时注册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数量和位置。结果,可以支持用户的注册操作。
<详细操作流程>
<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操作>
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操作细节在图8、9和10中示出。下面将描述图8至图10的操作。
当点火信号SG-IG开时,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主控制单元11从图8中的步骤S31开始操作。主控制单元11在正常模式下开始(S31),将唤醒代码发送到BLE通信单元12(S32),并打开和关闭仪表单元20上的警告灯(W/L)一秒以检查显示灯泡(S33)。
当主控制单元11检测到重置开关14的预定重置操作等时,过程从S34进行到S35,并且主控制单元11转换到“ID注册模式”。当未检测到重置操作时,继续正常模式。
在转换到“ID注册模式”之后,主控制单元11执行第零过程PR0。即,首先通过使用BLE通信单元12开始ID注册模式代码的无线传输(S36)。这种传输不断地重复。此外,警告灯开始以ID注册模式模型闪烁(S37)。当在S38中检测到重置操作时,模式转换为正常模式。当在转换到“ID注册模式”之后的预定时间段a内没有从座椅内部单元30接收到ID注册触发时,通过S40,并且该模式转换到正常模式。
当主控制单元11从任一座椅内部单元30接收到ID注册触发时,主控制单元11对作为ID注册触发的发送源的座椅内部单元30执行ID临时注册过程(S41)。在来自座椅内部单元30的ID注册触发中包括座椅位置信息的情况下,与座椅位置相关联地执行ID临时注册过程。在不包括座椅位置信息的情况下,以预先确定的座椅位置顺序执行ID临时注册过程。
接下来,主控制单元11进行到图9所示的S42,并且执行第一过程PR1。即,重置时间a(S42),并且通过使用BLE通信单元12重新开始ID注册模式代码的无线传输(S43)。此外,警告灯开始以第一临时注册模型闪烁(S44)。当检测到重置操作时,过程从S45进行到ID主注册过程。当在重置时间a之后的预定时间段a内未从座椅内部单元30接收到ID注册触发时,在S48中丢弃到目前为止暂时注册的内容,并且模式转换为正常模式。
当主控制单元11从任一座椅内部单元30接收到ID注册触发时(S46),主控制单元11对作为ID注册触发的发送源的座椅内部单元30执行ID临时注册过程(S49)。在来自座椅内部单元30的ID注册触发中包括座椅位置信息的情况下,与座椅位置相关联地执行ID临时注册过程。在不包括座椅位置信息的情况下,以预先确定的座椅位置顺序执行ID临时注册过程。
在第一过程PR1完成之后,主控制单元11继续第二过程PR2。第二过程PR2与第一过程PR1相同,除了改变要临时注册的座椅位置并且警告灯的闪烁模式不同。此外,在第二过程PR2完成之后,主控制单元11继续第三(3rd)过程PR3。第三过程PR3与第一过程PR1相同,除了改变要临时注册的座椅位置并且警告灯的闪烁模式不同。
在第三过程PR3完成之后,主控制单元11继续第四过程PR4。在该示例中,假设第四过程PR4对应于最后的座椅位置。因此,当从第四座椅位置处的座椅内部单元30接收到ID注册触发时(S65),省略ID临时注册过程,并且在S68中进行ID主注册。
当过程进行到S69时,主控制单元11与已经临时注册了ID的座椅内部单元30执行无线通信,并且执行ID主注册过程。当存在处于临时注册状态的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时,针对这些单元顺序地执行ID主注册过程。
在ID主注册过程完成之后,主控制单元11丢弃到目前为止暂时注册的所有内容(S70),从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无线信号代码传输完成(S71),警告灯打开2秒然后关闭(S72),然后模式转换为正常模式。
<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的操作>
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的操作细节在图11、12和13中示出。下面将描述图11至图13的操作。
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中的从属控制单元31和BLE通信单元32在待机期间处于睡眠模式,以减少功耗。在睡眠模式中,从属控制单元31重复执行步骤S81,并且当经过预定时间段b时,过程进行到S82。在S82中,时间b被重置,并且在S83中接收待机被执行预定时间。
当从属控制单元31从注册的特定ID的发送源即仪表板内部单元10接收到唤醒代码时,从属控制单元31从S84转换为唤醒模式。
当从属控制单元31从仪表板内部单元10接收到ID注册模式代码时,从属控制单元31转换为ID注册模式(尚未)(S86)。此外,开始接收待机(S87)。此后,不断执行接收待机。从属控制单元31开始监视就座开关SW1和带扣开关SW2(S88)。此后,不断执行这种监视。
在步骤S89中,基于在相应的座椅位置处的就座开关SW1和带扣开关SW2的监视状态,从属控制单元31识别是否检测到预定模型。例如,当在就座状态下检测到图6的脱下和佩戴模型PT0至PT3中的任何一种模型时,假定从用户等发出了指令,并且过程进行到S91。当没有检测到这种模型的状态持续预定时间段c时,通过S90,并且模式转换为睡眠模式。
当从属控制单元31检测到来自用户等的指令时,从属控制单元31通过使用BLE通信单元32将ID注册触发代码无线地发送至仪表板内部单元10(S91)。ID注册触发代码可以包括表示脱下和佩戴模型的类型的模型代码,例如PT0至PT3。
在S92中从属控制单元31识别是否从仪表板内部单元10接收到关于在S91中发送的ID登记触发代码的响应代码。当没有接收到响应代码的状态持续预定时间段f时,在S94中将时间f重置,并且进行一定次数的重试(S95至S97)。
当从属控制单元31接收到响应代码时,在S98中,从属控制单元31与仪表板内部单元10通信,并对其自身执行ID临时注册过程。然后,从属控制单元31转换到ID注册模式(临时)(S99)。
此后,从属控制单元31等待从仪表板内部单元10接收主注册码。当没有接收到主注册码而经过了预定时间c时,模式转换为睡眠模式。当接收到主注册码时,从属控制单元31与仪表板内部单元10通信,执行ID主注册过程(S103),并转换到唤醒模式。
另一方面,在S89中未检测到指定模型的状态下,从属控制单元31在经过预定时间段d之后进行到图13的S105,并检查就座开关SW1和带扣开关SW2的状态。当在就座状态下带扣开关SW2开时,在S107中发送警告灯亮代码,而当带扣开关SW2关时,在S108中发送警告灯灭代码。
当从属控制单元31未从仪表板内部单元10接收响应代码的状态持续预定时间段e时,在S111中从属控制单元31将时间e重置,并执行预定次数的重试(S112至S114)。
<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操作示例1>
车载通信系统100的操作示例1的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在图14和15中示出。在操作示例1中,假定ID信息在从第一到第四的四个座椅位置处被顺序地分配给座椅内部单元30。
在图14和15中,水平轴线表示公共时间。图14中的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发送代码”的纵轴方向位置的差异从下到上依次表示“不发送”,“唤醒”,“接收响应”,“ID注册模式”,“临时注册”和“主注册”之间的差异。图15中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模式”的纵轴方向位置的差异从下到上依次表示“睡眠”,“唤醒”,“ID注册(尚未)”和“ID注册(临时)”之间的差异。图15中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发送代码”的纵轴方向位置的差异从下到上依次表示“不发送”,“唤醒”,“安全带警告关”,“安全带警告开”,“ID注册触发”,“临时注册”和“主注册”之间的差异。
如图14所示,在点火开关(IG)打开后,第一至第四座椅位置的就座状态依次变为开。即,这种情况对应于诸如执行ID信息注册的用户的操作者顺序地坐在每个座位位置的情况。
当第一至第四座椅位置的就座状态为开时,在每个位置的带扣开关SW2中出现周期性的开和关变化模型。即,这种情况对应于这样的情况,即诸如执行ID信息注册的用户的操作者以预定的模型重复在每个座椅位置处佩戴和脱下安全带的操作。结果,在每个座椅位置的座椅内部单元30中顺序生成“ID注册触发”。
仪表单元20上的警告灯的开和关(点亮/熄灭)的状态变化等可以由用户等视觉识别,用于将车载通信系统100的当前状态通知给用户等。在图14的示例中,通过警告灯的开和关变化顺序地显示“带扣检查”,“ID注册模式”,“第一临时注册”,“第二临时注册”,“第三临时注册”,“第四临时注册”和“注册完成”。
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发送代码”依次以“不发送”,“唤醒”,“ID注册模式”和“临时注册”改变。在第一至第四中的每个完成“临时注册”之后,对第一至第四座椅内部单元30顺序地执行“主注册”。在所有主注册结束之后,生成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接收响应”。在点火开的同时,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接收状态一直保持开,并且可以监视座椅内部单元30的状态。
如图15所示,第一至第四座椅内部单元30的状态顺序地变化。第一至第四座椅内部单元30的模式依次以“睡眠”,“ID注册(尚未)”和“ID注册(临时)”变化。
在检测到位于相应座椅位置的带扣开关SW2的信号,即预定的安全带脱下和佩戴模型之后,由于在生成“ID注册触发”之后与仪表板内部单元10进行通信,因此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的“发送代码”变为“临时注册”。此后,当完成第一至第四的所有临时注册时,通过与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通信,将模式转换为“主注册”。
由于车载通信系统100使用无线电波来执行无线通信,因此主车辆的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不仅可能接收主车辆上的设备的无线信号,而且还会从安装在主车辆附近的另一车辆上的仪表板内部单元10接收无线信号。还可以想到的是,当从另一车辆的仪表板内部单元10接收到信号时,座椅内部单元30转换到“ID注册模式”。
因此,即使当模式是“ID注册(尚未)”时,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也向仪表板内部单元10周期性地发送指示安全带的状态的信号。即使在周期性发送指示安全带状态的信号期间仪表板内部单元10没有响应,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也不会立即转换到睡眠模式,而是要重试一定次数。
在每个座椅位置的座椅内部单元30检测到带扣开关SW2的操作的ID注册触发并且其模式被转换到“ID注册(临时)”的状态下,确定转换不是由故障引起,因此不会定期发送表示安全带状态的信号。
<警告灯闪烁模型>
在图16中示出了在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中注册ID信息的操作期间的警告灯闪烁模型的示例。
在图16的示例中,示出了八种类型的警告灯闪烁模型,包括“带扣检查”,“ID未注册”,“临时注册x1”,“临时注册x2”,“临时注册x3”,“临时注册x4”,“临时注册x5”和“ID注册完成”。
如图16所示,在“带扣检查”警告灯闪烁模型中,警告灯仅打开一次,然后关闭。在“ID未注册”警告灯闪烁模型中,警告灯通过重复较长的照明部分和较短的熄灭部分来重复闪烁。
在“临时注册x1”警告灯闪烁模型中,警告灯通过重复短的照明部分和较长的熄灭部分来重复闪烁。在“临时注册x2”警告灯闪烁模型中,警告灯闪烁,以间歇性地重复两个连续的闪烁。在“临时注册x3”警告灯闪烁模型中,警告灯闪烁,以间歇性地重复三个连续的闪烁。在“临时注册x4”警告灯闪烁模型中,警告灯闪烁,以间歇性地重复四个连续的闪烁。在“临时注册x5”警告灯闪烁模型中,警告灯闪烁,以间歇性地重复五个连续闪烁。在“ID注册完成”警告灯闪烁模型中,警告灯仅长时间打开一次,然后关闭。
因此,诸如用户的操作者可以通过识别如图16所示的闪烁模型中的差异来掌握车载通信系统100的当前状态,即,该状态是否是ID未注册状态,或者已经完成了第一至第五临时注册中的多少注册等。
<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操作示例2>
车载通信系统100的操作示例2的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在图17中示出。在操作示例2中,假设作为ID注册的对象的座椅内部单元30存在于车辆上的第二排右座椅“2R”和第二排左座椅“2L”的每个位置处。
在17中,水平轴线表示公共时间。图17中的仪表板内部单元10的“发送代码”的纵轴方向位置的差异从下到上依次表示“不发送”,“唤醒”,“接收响应”,“ID注册模式”,“临时注册”和“主注册”之间的差异。图17中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模式”的纵轴方向位置的差异从下到上依次表示“睡眠”,“唤醒”,“ID注册(尚未)”和“ID注册(临时)”之间的差异。图17中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发送代码”的纵轴方向位置的差异从下到上依次表示“不发送”,“唤醒”,“安全带警告关”,“安全带警告开”,“ID注册触发”,“临时注册”和“主注册”之间的差异。
在图17所示的示例中,在点火开关(IG)打开并且用户等操作重置开关14以进入“ID注册模式”之后,用户等就座在“2R”座位中,因此在该位置的就座开关SW1被打开。当在就座开关SW1开的同时执行同一座椅的安全带的佩戴和脱下操作时,可以通过带扣开关SW2产生的信号向车载通信系统100给出指令。
在图17的示例中,连续重复六次“2R”座椅的带扣开关SW2的信号的开和关,然后在暂停时间段之后再次连续重复六次开和关。该信号的脱下和佩戴模型指示“2R”座椅的位置。在此,前六次开和关重复模型表示值(=6),该值是前后方向位置的值“2”(座位排)的三倍,而后六次开和关重复模型表示的值(=6)是左右方向座椅位置“R:2”的三倍。即,前“六次开和关重复”,暂停时间,和后“六次开和关重复”的组合对应于“2R”座椅的位置。
在座椅内部单元30的从属控制单元31的过程期间,检测到带扣开关SW2的信号的开和关,并且当自最后一次信号开后经过预定时间(例如3秒)时,过程进行到下一步骤。
在图17的示例中,从属控制单元31检测到带扣开关SW2的前六次开和关重复信号,并且根据重复次数“6”识别出座椅位置在第二排中。经过3秒后,过程进入下一步骤,并执行水平方向座位位置的检测。由于后一个重复的次数是“6”,因此可知该座位是右座位R(2×3=6)。此后,发送ID注册触发。
由于主车辆的座椅内部单元30可以响应于另一车辆上的仪表板内部单元10发送的信号而转换到“ID注册模式”,因此即使模式为“ID注册(尚未)”,也周期性发送指示安全带警告状态的信号,以防止故障。
另一方面,当座椅内部单元30检测到预定的安全带脱下和佩戴模型并且模式转换到“ID注册(临时)”时,由于转换不是由故障引起的,所以指示安全带警告状态的信号没有被周期性地发送。
由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发送的ID注册触发可以包括与检测到的安全带的脱下和佩戴模型相对应的座椅位置的信息。在掌握到没有未注册的座椅内部单元30之后,仪表板内部单元10根据通过重置开关14等的操作生成的重置信号,对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执行“主注册”。当完成“主注册”时,通过警告灯的显示将“注册完成”通知用户等。
例如,在对“2R”座椅和“2L”座椅的座椅内部单元30完成ID注册后,仅更换“2R”座椅的座椅内部单元30时,需要对更换和新安装的“2R”座椅的座椅内部单元30执行ID注册。但是,由于已经完成了“2L”座椅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ID注册,因此无需再次注册。如图17所示,由于仪表板内部单元10掌握已经完成ID注册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座椅位置和新的临时注册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座椅位置,在完成对“2R”座椅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临时注册之后,可以立即执行主注册以完成操作。
<车载通信系统100的优点>
在上述的车载通信系统100中,可以通过使用安全带脱下和佩戴重复模型的差异来表达每个座椅内部单元30的ID注册操作所需的用户操作。因此,无需准备专用于车辆的专用工具或从车辆上分离安全带设备,分离安全带设备并取出其内部电子部件,就可以直接在车辆上执行ID注册。因此,例如,当进行安全带设备的部件更换时,用户本人可以在不将车辆带到经销商的情况下执行ID注册。此外,由于就座开关SW1和带扣开关SW2是用于警告用户忘记佩戴安全带的功能所需要的通用电子部件,因此不需要新添加特殊的电子部件。
当车载通信系统100执行图14和图15所示的操作时,由于ID信息根据针对多个座椅位置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预定顺序被顺序地注册,因此不需要在ID注册期间单独地指定座椅位置。因此,由诸如用户的操作员执行的操作是相同操作的相对简单的重复,因此减少了操作的负担。例如,当更换仪表板内部单元10时,尽管有必要针对所有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再次执行ID注册,但是可以通过重复相同的过程来有效地进行操作。
当车载通信系统100执行图17所示的操作时,可以通过使用安全带脱下和佩戴重复模型的差异来分别指定座椅位置。例如,在仅更换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中时,仅对未注册ID信息的一个座椅内部单元30进行ID注册,从而能够省略已注册的座椅内部单元30的操作,从而提高了整个操作的效率。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除了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ID注册之外,车载通信系统100还使用带扣开关SW2来注册座椅的座椅位置并读取所注册的座椅位置。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座椅内部单元30的构造。由于构成车载通信系统100的仪表板内部单元10和仪表单元2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座椅内部单元的构造>
如图18所示,座椅内部单元30包括从属控制单元31,BLE通信单元32,天线33,座椅开关SW1,带扣开关SW2和电动座椅34。由于从属控制单元31,BLE通信单元32,天线33,座椅开关SW1和带扣开关SW2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将省略其详细描述。电动座椅34包括开关和电动机(未示出)。通过操作该开关,电动机向前和向后滑动或调节座椅表面的高度和靠背的倾斜度。
<座椅位置注册期间的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19至图20描述在座椅位置注册时座椅内部单元30的操作。
当点火信号SG-IG被打开时,仪表板内部单元10检测到该信号,并且换挡位置信息、驻车制动信息和车速信息被添加到表示IG开的IG信息中,并且被发送到座椅内部单元30。当接收到IG开的信息时,座椅内部单元30的从属控制单元31开始图19所示的操作。
当从仪表板内部单元10接收到IG信息时,从属控制单元31以正常模式开始(S120)。此后,如果档位为P(驻车),驻车制动器打开并且车速为3km/h以下,则从属控制单元31进行到S124(S121中为是,S122中为是,S123中为是)。另一方面,在档位不是P(S121中为否),驻车制动器未开启的情况下(S122中为否)以及车速高于3km/h的情况下(S123中为否)的情况下,从属控制单元31继续正常模式。
在S124中,从属控制单元31监视带扣开关SW2,并且识别是否检测到与座椅注册模式转换命令相对应的分离和附接模型。例如,基于指示带扣开关SW2的开和关的信号,在检测到从带扣分离(带扣开关SW2开)到带扣附接(带扣开关SW2关)的切换一定时间段以上之后,在一定时间段B内检测到带扣分离和附接的一定次数a(例如,10秒内5次分离和附接)的情况下,从属控制单元31确定存在来自用户等的座位注册模式转换命令,然后进行到S125。
在S125中,从属控制单元31控制电动座椅34(电子设备,驱动设备)以使座椅少量移动,然后执行返回到初始位置的应答操作。由于这样的应答操作,可以识别出用户等已将模式转换为座位注册模式。
在座椅注册模式下,如图20所示,从属控制单元31从仪表板内部单元10接收IG信息、换档位置信息、驻车制动信息和车辆信息,并确定档位是否为P,驻车制动器是否为开并且车速是否为3km/h以下(S126至S128)。当档位为P,驻车制动器为开且车速为3km/h以下时(在S126中为是,在S127中为是,在S128中为是),从属控制单元31进行到S129。另一方面,在档位不是P(S126中为否),驻车制动器未开启的情况下(S127中为否)以及车速高于3km/h的情况下(S128中为否)的情况下,从属控制单元31转换到正常模式。
在S129中,从属控制单元31监视带扣开关SW2,并且识别是否检测到与座椅注册命令相对应的脱下和佩戴模型。例如,基于指示带扣开关SW2的开和关的信号,在检测到带扣的长时间分离和附接的情况下,从属控制单元31确定存在来自用户等的座椅注册命令,并且进行到S131。应当注意,在使用带扣开关SW2输入座椅注册模式转换命令之后,用户等释放带扣(图19的S124)。然后,用户等在释放带扣的同时操作电动座椅34(在带扣的分离期间)以设定期望的座椅位置,然后紧固带扣。结果,从属控制单元31检测到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分离和附接(图20的S129中为是)。
如果不能检测到长时间的分离和附接(S129中为否),则从属控制单元31进行到S130。在S130中,从属控制单元31确定从转换到座椅注册模式以来是否已经经过了预定时间段C。如果未经过预定时间段C(S130中为否),则从属控制单元31返回至S126。如果经过了预定时间段C(在S130中为是),则从属控制单元31转换为正常模式。
在S131中,从属控制单元31监视带扣开关SW2,并且识别是否由带扣开关SW2输入了注册ID。用户等可以使用带扣开关SW2输入任何附接和分离模型,从而在从属控制单元31中将输入的附接和分离模型注册为注册ID。
如果没有通过使用带扣开关SW2输入附接和分离模型(S131中为否),则从属控制单元31确定从检测到座椅注册命令(长时间的附接和分离)以来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D(S132)如果未经过预定时间段D(S132为否),则从属控制单元31返回至S131。另一方面,如果经过了预定时间段D(在S132中为是),则从属控制单元31返回至S126。
另一方面,当通过使用带扣开关SW2输入了任何附接和分离模型时(S131中为是),从属控制单元31执行座椅注册过程,在该座椅注册过程中,与输入的附接和分离模型相关联地注册并存储当前座椅位置(S133)。此后,从属控制单元31控制电动座椅34以使座椅少量移动,然后执行返回到初始位置的应答操作(S134),然后转换为正常模式。
<座椅位置读取期间的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21至图22描述在座椅位置读取时座椅内部单元30的操作。在图21和22中,已经描述的与图19和20所示的操作相同的部分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当点火信号SG-IG被打开时,仪表板内部单元10检测到该信号,并且换档位置信息、驻车制动信息和车速信息被添加到表示IG开的IG信息中,并且被发送到座椅内部单元30。当接收到IG开的信息时,座椅内部单元30的从属控制单元31开始图21所示的操作。
在执行与图9的S120至S123相同的操作之后,从属控制单元31进行到S140。在S140中,从属控制单元31监视带扣开关SW2,并且识别是否检测到与座椅读取模式转换命令相对应的分离和附接模型。例如,基于指示带扣开关SW2的开和关的信号,在检测到带扣的长时间分离和附接之后检测到带扣分离超过预定时间段的情况下,从属控制单元31确定存在来自用户等的座椅读取模式转换命令,并且进行到S141。
在S141中,从属控制单元31控制电动座椅34以使座椅少量移动,然后执行返回到初始位置的应答操作。由于这样的应答操作,可以识别出用户等已将模式转换为座位读取模式。
在座椅读取模式中,如图22所示,在执行与图20的S126至S128相同的操作之后,从属控制单元31进行至S142。在S142中,从属控制单元31监视带扣开关SW2,并且识别是否检测到与座椅读取命令相对应的分离和附接模型。例如,在检测到带扣的长时间分离和附接的情况下,从属控制单元31确定存在来自用户等的座椅读取命令,并且进行到S144。另一方面,如果从属控制单元31不能检测到长时间的分离和附接(S142中为否),则过程进行到S130(与图22的S130相同)。
在S144中,从属控制单元31监视带扣开关SW2,并且识别是否由带扣开关SW2输入了ID(附接和分离模型)。用户等使用带扣开关SW2来输入注册时输入的附接和分离模型。
如果没有通过使用带扣开关SW2输入ID(附接和分离模型)(S144中为否),则从属控制单元31确定从检测到长时间的附接和分离以来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D(S145)如果未经过预定时间段D(S145为否),则从属控制单元31返回至S126。另一方面,如果经过了预定时间段D(在S145中为是),则从属控制单元31返回至S144。
另一方面,如果通过使用带扣开关SW2输入了ID(S144中为是),则从属控制单元31确定是否注册了输入的ID(S146)。如果注册了输入的ID(在S146中为是),则从属控制单元31控制电动座椅34以将座椅移动到与注册的ID相关联地存储的座椅位置(S147),然后转换为正常模式。如果未注册输入的ID(在S146中为否),则从属控制单元31控制电动座椅34以少量移动,然后执行返回到初始位置的错误应答操作(S148),然后转换为正常模式。由于这样的错误应答操作,因此用户等可以识别出ID输入中存在错误。
<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操作示例3>
接下来,车载通信系统100的操作示例3的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在图23和24中示出。在图23和24中,水平轴线表示公共时间。首先,将参考图23描述在座位位置注册时的操作。用户打开IG开关并坐在要注册其座椅位置的座椅上。此时,用户打开IG开关,将档位更改为P,然后致动驻车制动器。之后,用户佩戴安全带以关闭带扣开关SW2。此后,用户操作带扣以输入座椅注册模式转换命令。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座椅注册模式转换命令是指在预定时间段B内,带扣的长时间分离和附接,然后进行固定次数(5次)的带扣的短时间分离和附接。
通过这样的座椅注册模式转换命令的输入,从属控制单元31从正常模式转换为座椅注册模式。之后,用户释放带扣并控制电动座椅34以将座椅移动到期望的座椅位置。接下来,用户紧固带扣。结果,从属控制单元31检测到带扣的长时间分离和附接,确定已经输入了座椅注册命令,并且等待用户输入注册ID。
此后,用户通过使用带扣开关SW2输入任何注册ID。在本实施例中,例如,用户输入由带扣的长时间分离和附接×2+带扣的短时间分离和安装×1构成的模型作为注册ID,然后紧固带扣。当带扣的紧固持续预定时间段E或更长时,从属控制单元31将操作的操作模型识别为注册ID。然后,从属控制单元31与所识别的注册ID相关联地注册由用户操作的当前座椅位置,执行所记录的座椅位置的注册,然后转换到正常模式。
接下来,将参照图24描述座椅位置读取时的操作。用户打开IG开关并坐在座椅上。此时,用户打开IG开关,将档位更改为P,然后致动驻车制动器。之后,用户佩戴安全带以关闭带扣开关SW2。此后,用户操作带扣开关SW2以输入座椅读取模式转换命令。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座椅读取模式转换命令是指带扣的长时间分离和附接,然后是预定时间段或更长的带扣分离。
通过这样的座椅读取转换命令的输入,控制单元31从正常模式转换为座椅读取模式。此后,用户紧固带扣。结果,从属控制单元31检测到带扣的长时间分离和附接,确定已经输入了座椅读取命令,并且等待用户输入ID。
此后,用户通过使用带扣开关SW2输入如上所述预先注册的ID。在本实施例中,例如,用户输入由带扣的长时间分离和附接×2+带扣的短时间分离和安装×1构成的模型作为ID,然后紧固带扣。当带扣的紧固持续预定时间段E或更长时,从属控制单元31将操作的分离和附接模型识别为ID。如果注册了输入ID,则从属控制单元31读取与输入的ID相关联地注册的座椅位置,控制电动座椅34以将座椅移动到读取的座椅位置,然后转换到正常模式。
<车载通信系统100的优点>
在上述的车载通信系统100中,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可以基于指示带扣开关SW2的开和关的信号的产生模型(附接和分离模型)来控制电动座椅34的操作。因此,不增加用于电动座椅34的操作单元的数量,并且因此可以实现成本降低。
在上述的车载通信系统100中,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可以基于信号的产生模型来注册并读取座椅位置。因此,不需要为每个注册的座椅位置设置操作单元,从而可以实现成本降低。
在上述的车载通信系统100中,座椅注册命令是指带扣的长时间分离和附接。因此,用户可以在安全带被移除的状态下将座椅位置调节至期望位置。
根据上述的车载通信系统100,仅当档位改变为P,驻车制动器开并且车速为3km/h以下时,才可以进行座椅位置的注册和读取。结果,在车辆行驶中不能进行座椅位置的注册和读取。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车载通信系统100通过使用带扣开关SW2来控制安装在车辆上的其他设备(空调,扬声器等)。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仪表板内部单元10用作主控制单元并控制作为从属设备的座椅内部单元30,但是在第三实施例中,座椅内部单元30用作主控制单元,并控制空调单元50和音频单元60,空调单元50和音频单元60是将在下面描述的从属设备。第一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车载通信系统100的构造。
<车载通信系统的构造>
图25是示出车载通信系统100的构造示例的框图。车载通信系统100包括一个仪表板内部单元10和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由于仪表板内部单元10和多个座椅内部单元30-1至30-4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26所示,空调单元50包括空调控制单元51,BLE通信单元52,天线53和空调54。空调控制单元51包括构造为控制空调54的微型计算机。如图27所示,音频单元60包括音频控制单元61,BLE通信单元62,天线63和每个扬声器64。音频控制单元61包括构造为控制扬声器64的微型计算机。
<空调控制期间的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28和图29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车载通信系统100的操作的概况。用户从现在开始操作带扣开关SW2以选择要控制的设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预先确定一对一地对应于要控制的设备(空调单元50和音频单元60)的附接和分离模型。从属控制单元31转换到空调操作模式,在该模式下,根据从带扣开关SW2输入的附接和分离模型来操作空调单元50,以及转换到音频操作模式以操作音频单元60。
当模式转换到操作模式时,用户操作带扣开关SW2以操作选择的设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预先确定一对一地对应于对于空调单元50和音频单元60中的每一个的操作命令的附接和分离模型。转换到空调操作模式之后,从属控制单元31将表示与从带扣开关SW2输入的附接和分离模型相对应的操作内容的空调操作请求信号发送给空调单元50。另一方面,转换到音频操作模式之后,从属控制单元31将表示与从带扣开关SW2输入的附接和分离模型相对应的操作内容的音频操作请求信号发送给音频单元60。
接下来,将参照图30至图33描述上面简要描述的车载通信系统100的操作的概况。在图30至33中,已经描述的与图19至22所示的操作相同的部分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当点火信号SG-IG被打开时,仪表板内部单元10检测到该信号,并且换档位置信息、驻车制动信息和车速信息被添加到表示IG开的IG信息中,并且被发送到座椅内部单元30。当接收到IG开的信息时,座椅内部单元30的从属控制单元31开始图30和32所示的操作。
首先,将描述图30所示的操作。在执行与图19的S120至S123相同的操作之后,从属控制单元31进行到S150。在S150中,从属控制单元31监视带扣开关SW2,并且识别是否检测到与空调操作模式转换命令相对应的分离和附接模型。例如,在检测到带扣的长时间分离和附接之后的预定时间段B内检测到带扣开关SW2的开和关的预定次数a(例如,在10秒内5次分离和附接)的情况下,从属控制单元31确定存在来自用户等的空调操作模式转换命令,并选择和转换到空调操作模式。
在空调操作模式下,如图31所示,在执行与图20的S126至S128相同的操作之后,从属控制单元31进行到S152。在S152中,从属控制单元31监视带扣开关SW2,并且识别是否检测到与图29所示的空调操作命令相对应的附接和分离模型。如果未检测到空调操作命令(S151中为否),则从属控制单元31进行到S130(与图20相同)。
另一方面,在检测到空调操作命令时(S151中为是),从属控制单元31将与空调操作命令相对应的空调操作信号发送至空调单元50(S152),然后转换到正常模式。
接下来,将描述图32的操作。在执行与图19的S120至S123相同的操作之后,从属控制单元31进行到S153。在S153中,从属控制单元31监视带扣开关SW2,并且识别是否检测到与音频操作模式转换命令相对应的分离和附接模型。例如,在检测到两次长时间的分离和附接的情况下,从属控制单元31确定存在来自用户等的音频操作模式转换命令,并且选择并转换到音频操作模式。
在音频操作模式下,如图33所示,在执行与图20的S126至S128相同的操作之后,从属控制单元31进行到S155。在S155中,从属控制单元31监视带扣开关SW2,并且识别是否检测到与图29所示的音频操作命令相对应的附接和分离模型。如果未检测到音频操作命令(S155中为否),则从属控制单元31进行到S130(与图20相同)。
另一方面,在检测到音频操作命令时(S155中为是),从属控制单元31将与音频操作命令相对应的音频操作信号发送至音频单元60(S156),然后转换到正常模式。
<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操作示例5>
接下来,车载通信系统100的操作示例5的状态的时间序列变化在图34和35中示出。在图34和35中,水平轴线表示公共时间。首先,将参考图34描述在空调操作时的操作。用户打开IG开关并坐在座椅上。此时,用户打开IG开关,将档位更改为P,然后致动驻车制动器。之后,用户佩戴安全带以关闭带扣开关SW2。此后,用户操作带扣以输入空调操作模式转换命令。在本实施例中,例如,空调操作模式转换命令是指在预定时间段B内,带扣的长时间分离和附接,然后进行固定次数(5次)的带扣的短时间分离和附接。
通过这样的空调操作模式转换命令的输入,从属控制单元31从正常模式转换为空调操作模式。此后,用户通过根据图29所示的分离和附接模型来分离和附接带扣,从而将操作命令输入到从属控制单元31。在图34所示的示例中,输入温度提高作为操作命令。当检测到操作命令的输入时,从属控制单元31将与该操作命令相对应的操作请求信号发送至空调单元50。从从属控制单元31接收到操作请求信号之后,空调单元50的空调控制单元51根据接收到的操作请求信号操作空调54。
接下来,将参考图35描述在音频操作时的操作。用户打开IG开关并坐在座椅上。此时,用户打开IG开关,将档位更改为P,然后致动驻车制动器。之后,用户佩戴安全带以关闭带扣开关SW2。此后,用户操作带扣以输入音频操作模式转换命令。在本实施例中,例如,音频操作模式转换命令是指带扣的长时间分离和附接,然后释放带扣持续预定时间段以上。
通过这样的音频操作模式转换命令的输入,从属控制单元31从正常模式转换为音频操作模式。此后,用户通过根据图29所示的分离和附接模型来分离和附接带扣,从而将操作命令输入到从属控制单元31。在图35所示的示例中,输入音量提高作为操作命令。当检测到操作命令的输入时,从属控制单元31将与该操作命令相对应的操作请求信号发送至音频单元60。从从属控制单元31接收到操作请求信号之后,音频单元60的音频控制单元61根据接收到的操作请求信号操作扬声器54。
<车载通信系统100的优点>
在上述的车载通信系统100中,可以基于信号的产生模型来选择空调单元50和音频单元60,并且可以将操作请求信号发送到所选择的空调单元50和音频单元60。因此,不必为空调单元50和音频单元60中的每一个提供操作单元,因此可以实现成本降低。
尽管座椅内部单元30用作主控制单元并控制根据上述第三实施例控制作为从属设备的空调单元50和音频单元6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座椅内部单元30可以将指示带扣开关SW2的开和关的信号发送到仪表板内部单元10,仪表板内部单元10用作主控制单元并基于指示带扣开关SW2的开和关的信号控制空调单元50和音频单元60。
尽管根据上述第三实施例控制了空调单元50和音频单元60,但是要控制的从属设备不限于此,安装在车辆上并且能够通信的任何电子设备都可以用作从属设备。
尽管根据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在单元10、30、50和60之间无线地执行BLE通信,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单元10、30、50和60也可以被接线以执行CAN通信,LIN通信等。
在下面的[1]至[9]中将简要总结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载通信系统的特征。
[1]一种车载通信系统,包括:
安装在车辆上的主控制单元(仪表板内部单元10,座椅内部单元30);
安装在车辆上的多个从属设备(座椅内部单元30,空调单元50,音频单元60);其中,主控制单元可通信地连接到每个从属设备(通过使用BLE通信单元12、32、52、62)
多个带扣,其与安装在车辆上的多个座椅中的每个座椅相关联地设置;和
至少一个开关单元(带扣开关SW2),其构造为根据多个带扣中的至少一个的附接和分离状态来产生信号,
其中,主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来控制所述多个从属设备。
[2]在根据[1]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中,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是多个开关单元,所述多个开关单元构造为根据所述多个带扣中的每一个的附接和分离状态来产生信号,并且所述多个开关单元中的每一个分别分配给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每一个。
[3]在根据[1]的车载通信系统中,主控制单元响应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的产生,向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每一个分配唯一识别信息(S15,S16)。
[4]在根据[3]的车载通信系统中,主控制单元响应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的产生,以预定顺序重复地执行用于向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每一个分配唯一识别信息的操作预定次(见图14和15)。
[5]在根据[3]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中,当响应于由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的产生向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至少一个分配唯一识别信息时,所述主控制单元识别所述信号的产生模型,来确定唯一标识信息所要分配的从属设备(见图17)。
[6]在根据[1]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中,所述多个从属设备构造为控制电子设备(电动座椅34)的操作,并且基于由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来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操作。
[7]在根据[6]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中,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多个座椅中的每个座椅相关联地设置,并且是构造为使对应的座椅移动的驱动设备(电动座椅34),并且所述多个从属设备分别与所述多个座椅相关联地设置,并且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每个构造为基于由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来控制对应的驱动设备。
[8]在根据[7]的车载通信系统中,主控制单元基于由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在座椅位置注册模式和座椅位置读取模式之间切换,在切换到座椅位置注册模式之后,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相关联地注册当前座椅位置,在切换到座椅位置读取模式之后,读取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相关联地注册的座椅位置,并控制驱动设备移至读取的座椅位置。
[9]根据[1]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主控制单元(座椅内部单元30)基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选择所述多个从属设备(空调单元50,音频单元60)中的任何一个,在选择了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任何一个之后,将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相对应的操作请求信号发送到所选择的从属设备。

Claims (9)

1.一种车载通信系统,包括:
安装在车辆上的主控制单元;
安装在所述车辆上的多个从属设备,其中,所述主控制单元可通信地连接到所述从属设备中的每一个;
多个带扣,其与安装在所述车辆上的多个座椅中的每一个座椅相关联地设置;和
至少一个开关单元,其构造为根据所述多个带扣中的至少一个的附接和分离状态来产生信号,
其中,所述主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来控制所述多个从属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是多个开关单元,所述多个开关单元构造为根据所述多个带扣中的每一个的附接和分离状态来产生信号;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开关单元中的每一个分别分配给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每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主控制单元响应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的产生,向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每一个分配唯一识别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主控制单元响应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的产生,以预定顺序重复地执行用于向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每一个分配所述唯一识别信息的操作预定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当响应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的产生而向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至少一个分配所述唯一识别信息时,所述主控制单元识别所述信号的产生模型,来确定所述唯一标识信息所要分配的从属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所述多个从属设备构造为控制电子设备的操作,并且基于由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来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多个座椅中的每一个座椅相关联地设置,并且是构造为使对应的座椅移动的驱动设备;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从属设备分别与所述多个座椅相关联地设置,并且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每一个构造为基于由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来控制对应的驱动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主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在座椅位置注册模式和座椅位置读取模式之间切换,在切换到所述座椅位置注册模式之后,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相关联地注册当前座椅位置,在切换到所述座椅位置读取模式之后,读取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相关联地注册的座椅位置,并控制所述驱动设备移至读取的座椅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主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选择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任何一个,在选择了所述多个从属设备中的任何一个之后,将与由所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产生的信号相对应的操作请求信号发送到所选择的从属设备。
CN202010582859.3A 2019-07-23 2020-06-23 车载通信系统 Active CN1122778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5285 2019-07-23
JP2019-135285 2019-07-23
JP2019-189681 2019-10-16
JP2019189681A JP7197457B2 (ja) 2019-07-23 2019-10-16 車載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77874A true CN112277874A (zh) 2021-01-29
CN112277874B CN112277874B (zh) 2022-09-20

Family

ID=71120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82859.3A Active CN112277874B (zh) 2019-07-23 2020-06-23 车载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2429B2 (zh)
EP (1) EP3771181B1 (zh)
CN (1) CN1122778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64660B2 (en) * 2021-12-17 2024-04-23 Veoneer Us Safety Systems, Llc Built-in end-to-end communication protection in ASIC hardwar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38647A1 (en) * 2007-03-27 2008-10-02 Shinya Abe Vehicle including seat belt
JP2011088580A (ja) * 2009-10-26 2011-05-06 Fujikura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検知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検知システム
CN103419744A (zh) * 2012-05-23 2013-12-04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具有座椅安全带的车辆
US20180170306A1 (en) * 2016-12-15 2018-06-21 Honda Motor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of identifying buckle switch transmitter posi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80601B2 (en) * 2008-05-23 2011-02-01 Okezie Pathfins C Vehicle safety apparatus and method
US8289145B2 (en) * 2009-05-11 2012-10-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Wireless seatbelt monitoring system
JP6358917B2 (ja) 2014-10-16 2018-07-1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無線式シートベルト装着検出装置
US10413021B2 (en) * 2015-09-17 2019-09-17 Key Safety Systems, Inc. Illuminated seat belt buckle
JP6622250B2 (ja) * 2017-06-01 2019-12-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警告装置
US10220806B2 (en) * 2017-08-02 2019-03-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onitoring and alerting vehicle occupants for ignition systems
JP6755047B2 (ja) 2017-09-11 2020-09-16 株式会社ヴィ・クルー シートベルトの着脱状況確認装置
KR102626248B1 (ko) * 2017-12-11 2024-01-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능동형 안전 벨트 제어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38647A1 (en) * 2007-03-27 2008-10-02 Shinya Abe Vehicle including seat belt
JP2011088580A (ja) * 2009-10-26 2011-05-06 Fujikura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検知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検知システム
CN103419744A (zh) * 2012-05-23 2013-12-04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具有座椅安全带的车辆
US20180170306A1 (en) * 2016-12-15 2018-06-21 Honda Motor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of identifying buckle switch transmitter posi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77874B (zh) 2022-09-20
US11292429B2 (en) 2022-04-05
EP3771181A1 (en) 2021-01-27
EP3771181B1 (en) 2022-12-07
US20210024033A1 (en) 2021-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70464B1 (ko) 차량 비상 시스템의 강화
EP2918490A1 (en) Electric assist bicycle
JP5958112B2 (ja) 電動車
CA2502885C (en) System for remotely starting the engine of a vehicle that has a manual transmission
KR101890379B1 (ko) 차량용 인프라 시스템
JP2002229542A (ja) 車載用映像切換装置
JP6547714B2 (ja) タイヤ空気圧監視システム
CN112277874B (zh) 车载通信系统
JP2009083527A (ja) 電源制御システム
CN110027561A (zh) 车辆控制装置
US11091011B2 (en) Vehicle diagnostic system
US20060071769A1 (en) Seatbelt use-state warning device
JPH04345545A (ja) 車内照明の遠隔操作機能を備えた車両の多重制御装置
US6301909B1 (en) Automotive dual air-conditioning system
US20030169163A1 (en) Seat belt shifter lock system
JP7197457B2 (ja) 車載通信システム
CN115140149B (zh) 驾驶模式切换方法、行车系统及方向盘
US10988066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vehicle unit, and seat unit
JP2005186659A (ja) 始業点検補助装置
CN217945300U (zh) 一种车辆的方向盘及车辆
KR102622388B1 (ko) 차량용 복합 무선 조작계
JP5056515B2 (ja) スイッチシステム
JP4042975B2 (ja) タイヤ空気圧監視システムの監視ユニット
JP2014091379A (ja)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受信装置
JP4092842B2 (ja) 車両用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