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19020B - 车辆的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19020B
CN112219020B CN201980032567.8A CN201980032567A CN112219020B CN 112219020 B CN112219020 B CN 112219020B CN 201980032567 A CN201980032567 A CN 201980032567A CN 112219020 B CN112219020 B CN 1122190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rigidity
wall
vehicle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25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19020A (zh
Inventor
冈村和美
青木基
三岛优太
水口浩尔
大畦大辅
山下阳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DaikyoNishikaw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DaikyoNishika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DaikyoNishikawa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19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90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190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90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05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for motor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3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for 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41Understruc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77/11Thermal or acoustic ins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77/11Thermal or acoustic insulation
    • F02B77/13Acoustic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车辆的前部构造包括在发动机盖(6)的下方将发动机上部至侧方覆盖的罩部件(1),罩部件(1)由上壁(30)、作为前壁的护罩(8)、后壁(13)以及左侧和右侧各侧的侧壁(12、11)构成。罩部件由上壁、前壁、后壁以及左侧和右侧这两侧的侧壁构成。将左侧和右侧中任一侧的侧壁中的前方侧构成为,与后方侧相比,低刚性部件所占比率较高,该低刚性部件的刚性比构成该后方侧的主要部分的高刚性部件低。

Description

车辆的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此处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构造,其包括在发动机盖的下方将发动机的上部至侧周面覆盖的罩部件,该罩部件由上壁、前壁、后壁以及左侧和右侧这两侧的侧壁构成。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构造,其以发动机下次运转时的暖机早期化等为目的,为了对发动机的热量进行保温而用罩部件将发动机上表面至侧周面覆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为了抑制因发动机盖对冲击的吸收达到极限而导致对行人的伤害值上升以保护行人,提高行人跌倒到发动机盖上时的冲击吸收性能是很重要的。
为了提高发动机盖的冲击吸收性,有效做法是充分确保罩部件的侧壁的高度。然而,发动机盖通常形成为越靠前方则高度越低,罩部件的侧壁的高度也随之变低。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7-1779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此处所公开的技术能使发动机盖前部的冲击吸收性能较佳。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此处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构造,包括在发动机盖的下方将发动机的上部至侧周面覆盖的罩部件,该罩部件由上壁、前壁、后壁以及左侧和右侧这两侧的侧壁构成。该构造将左侧和右侧中至少任一侧的所述侧壁中的前方侧构成为,与后方侧相比,低刚性部件所占比率较高,该低刚性部件的刚性比构成该后方侧的主要部分的高刚性部件低。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能够使发动机盖前部的冲击吸收性能较佳。
也可以是:所述罩部件包括开关罩,所述开关罩可开关且具有所述上壁、左侧和右侧各侧的开关侧壁以及开关后壁,左侧和右侧各侧的所述侧壁由左侧和右侧各侧的所述开关侧壁、以及左侧和右侧各侧的固定侧壁构成,左侧和右侧各侧的所述固定侧壁经由密封部件用上端支承左侧和右侧各侧的所述开关侧壁的下端,所述后壁由所述开关后壁和通过铰链可旋转地支承该开关后壁的固定后壁构成,所述固定侧壁的前部由所述高刚性部件和该高刚性部件的上侧所包括的所述低刚性部件构成。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能够在确保开关罩的刚性的基础上使发动机盖前部的冲击吸收性能较佳。
也可以是:所述高刚性部件由PP材料形成,且所述低刚性部件由刚性比所述PP材料低的弹性体树脂材料形成,所述侧壁的主要部分由所述高刚性部件构成,且该侧壁的前方部构成为与后方部相比,所述低刚性部件所占比率较高。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能够利用PP材料确保作为侧壁的基础的刚性,同时利用弹性体树脂材料局部降低侧壁的前部的刚性。
也可以是:所述侧壁由所述高刚性部件和所述低刚性部件通过一体成型构成。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和组装工时。
也可以是:在所述侧壁的内壁面侧安装有保温部件。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能够将保温部件无间隙地安装到侧壁的内壁面侧。
也可以是:在所述侧壁的上部设有供刚性比所述低刚性部件高的车辆部件插入的第一贯穿部,所述侧壁上且该第一贯穿部的下方设为所述低刚性部件所占比率比其他部分高。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能够将刚性较高的车辆部件跨在罩部件的内侧和外侧各侧布置,并且能够确保发动机盖前部的冲击吸收性能。
也可以是:在所述侧壁的上部设有供刚性比所述高刚性部件低的车辆部件插入的第二贯穿部,构成为用插入所述第二贯穿部的所述车辆部件代替所述低刚性部件。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能够利用插入所述第二贯穿部的车辆部件来使发动机盖前部的冲击吸收性能较佳。
也可以是:插入所述第二贯穿部的所述车辆部件是波纹形状的进气软管。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能够利用波纹且中空形状的进气软管来使发动机盖前部的冲击吸收性能较佳。
发明的效果
所述车辆的前部构造能够使发动机盖前部的冲击吸收性能较佳。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前侧且右侧观察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辆后侧且左侧观察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车辆的前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从车辆左侧观察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6是沿图3中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4中的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5中的C-C线剖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车辆的前部构造。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右方,箭头L表示车辆左方,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
图1~图3示出包括发动机的保温构造的车辆的前部构造,首先,在说明发动机的保温构造之前,对车辆的前部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在所述发动机室的车辆前方的位置上设有护罩8(参照图2)。
如图1、图2所示,所述护罩8是将上构件8U、下构件8L以及将上述上下各构件8U、8L沿上下方向连结起来的左侧和右侧构件8S、8S一体形成为近似方形框状而得到的,以便覆盖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和冷凝器。
护罩8在各构件8U、8L、8S、8S之间设有沿车辆前后方向贯穿该护罩8的开口8a(参照图1),且包括可开关地封住该开口8a的闸板(省略图示)。护罩8通过利用闸板封住开口8a,构成为后述罩部件1的前壁。
此外,在车辆的前部的发动机室的上方,设有可开关地覆盖该发动机室的发动机盖6(参照图5),该发动机盖6越靠近前方就越向下方缓缓倾斜延伸。
如图1~图3所示,在发动机室的左右两侧设有从前围下板(前围板)(省略图示)向车辆的前方延伸的前纵梁7(仅图示出车辆右侧)。
该前纵梁7是将前纵梁内部件7i和前纵梁外部件7o接合固定起来且包括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的车身强度部件,在该前纵梁7的前端部,设有用于安装溃缩盒(crash can)的安装板9。
如图2所示,车辆右侧的前纵梁7的前纵梁内部件7i从下侧支承发动机安装支架90。
如图1所示,该发动机安装支架90包括车身侧支架91、发动机侧支架92以及夹设在两支架91、92之间的安装橡胶件93。
如图1所示,车身侧支架91包括前后腿部91a、91b、一体形成在上述前后腿部91a、91b的下端的作为安装部的安装座91c、91d(参照图1、图2)以及将前后两处安装部之间即安装座91c、91d之间封住的纵壁91e、91f、91g。
所述车身侧支架91的前后安装座91c、91d用螺栓120和螺母部件130紧固到前纵梁内部件7i的上表面上(参照图2、图7)。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车身侧支架91和发动机侧支架92均通过铝压铸形成。
下面,在图1~图3的基础上用图4~图8对车辆的前部构造所具有的发动机的保温构造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省略发动机安装支架90的图示。
如图1~图3所示,包括作为发动机的保温构造的罩部件1,罩部件1在发动机盖6的下方将发动机上部至侧方覆盖。
所述罩部件1包括罩本体部2和可开关地安装在该罩本体部2上且覆盖发动机的盖部3。
罩本体部2包括在车辆左侧和右侧各侧覆盖发动机的侧方的罩本体左侧壁22和罩本体右侧壁21、覆盖发动机的后方的罩本体后壁23以及作为前壁的护罩8。
盖部3包括上壁30、在车辆左侧和右侧各侧覆盖发动机的侧方上部的盖部左侧壁32和盖部右侧壁31、以及覆盖发动机的后方上部的盖部后壁33。
盖部右侧壁31、盖部左侧壁32以及盖部后壁33分别从上壁30的右缘、左缘、后缘向下方延伸。并且,上壁30的上表面与发动机盖6的形状对应,形成为以从后部朝向前方逐渐降低的方式缓缓倾斜,与此对应,盖部右侧壁31、盖部左侧壁32均形成为越靠近前方则上下宽度(上下方向的长度)越短(参照图1、图2、图5)。
在盖部3的下端周缘即上壁30的前缘和盖部后壁33、盖部右侧壁31以及盖部左侧壁32的各下缘上,一体形成有俯视时从上述下端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38(38f、38ri、38l、38r)(参照图3)。
此处,如图1、图4、图6、图7所示,右侧壁11由盖部右侧壁31和罩本体右侧壁21构成为纵壁状,如图2、图5、图8所示,左侧壁12由盖部左侧壁32和罩本体左侧壁22构成为纵壁状,如图2、图5所示,后壁13由盖部后壁33和罩本体后壁23构成为纵壁状。
所述罩本体部2和盖部3均包括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外皮部件4(例如,4u、4d、4f、4r)和一体地设在该外皮部件4的内表面上的保温部件5(例如,5u、5d、5f、5r)(参照图6~图8)。
保温部件5由例如玻璃棉材料或聚氨酯材料等形成,以便在具有保温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吸音效果,通过夹具等安装在作为设置对象的外皮部件4的内表面的适当部位上。
如图1、图3、图4所示,在盖部右侧壁31的前部一体形成有半圆筒状的导向部35,导向部35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且相对于凸缘部38ri向上方突出。
由导向部35包围的空间形成为第一贯穿部35a,第一贯穿部35a向下方敞开且沿车宽方向贯穿右侧壁11并允许金属管61插入。
金属管61是连接压缩机620(参照图1、图2)和车室侧所包括的用于空调装置的蒸发器(省略图示)的制冷剂管,压缩机620设在罩部件1的内部以便受发动机驱动而工作,且用于压缩制冷剂,金属管61的刚性比构成罩本体右侧壁21的主要部分的后述由PP材料形成的高刚性部41和外皮部件4d(参照图4、图7)高。
此外,如图2、图3、图5所示,在盖部左侧壁32的前部也一体形成有半圆筒状的导向部37,导向部37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且相对于凸缘部38l向上方突出。
由导向部37包围的空间形成为第二贯穿部37a,第二贯穿部37a向下方敞开且沿车宽方向贯穿左侧壁12并允许波纹形状的进气软管62插入。
如图3所示,进气软管62连接设在罩部件1的外侧的空气滤清器64和设在该罩部件1的内侧且发动机侧所包括的进气歧管(省略图示),进气软管62形成空气滤清器64与该进气歧管之间的进气通路。
进气软管62由橡胶等弹性(挠性)素材形成为中空且波纹状,且刚性比构成罩本体左侧壁22的主要部分的后述由PP材料形成的高刚性部43、45(参照图5)低。
如图1、图2所示,在盖部3的周缘上,即在设在盖部3的下缘部上的各凸缘部38的下表面、供金属管插入的导向部35的下部以及沿左侧和右侧各侧的盖部侧壁32、3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后缘边32a、31a等上,包括由橡胶部件构成的密封部件70(71、72)。其中,设在盖部3的下缘部上的各凸缘部38的下表面所包括的密封部件71向下方呈舌片状安装。此外,如图1、图4所示,安装在供金属管插入的导向部35的下表面(内表面)上的密封部件72设为占据第一贯穿部35a的上半部分。
盖部3通过在罩本体后壁23的上端沿车宽方向留出间距而设的左右一对铰链24(参照图2)而可开关地可旋转连接。
盖部3关闭时,盖部后壁33由罩本体后壁23经由它们之间所包括的密封部件71被弹性支承(参照图2)。而且,盖部3的前缘在承载于护罩8的上表面上的状态下,经由它们之间所包括的密封部件71被弹性支承(参照图1),盖部右侧壁31由发动机安装支架90和罩本体右侧壁21经由它们之间所包括的密封部件71被弹性支承(图1参照),盖部左侧壁32由罩本体左侧壁22经由它们之间所包括的密封部件71被弹性支承(参照图2)。
尤其是如上所述,盖部3关闭时,就罩部件1而言,例如,由左侧和右侧各侧的罩本体侧壁22、21从正下方支承左侧和右侧各侧的盖部侧壁32、31,以便凸缘部38所包括的密封部件71压接到左侧和右侧各侧的所述罩本体侧壁22、21的各上端,由此提高罩本体部2对盖部3的支承刚性,同时利用由盖部3的自重的经由密封部件71对罩本体部2侧带来的挤压力,提高盖部3与罩本体部2之间的密封性。
下面主要用图1、图4、图6、图7对罩本体右侧壁21进行详细说明。罩本体右侧壁21并未设为覆盖发动机的整个右侧方(车辆右侧且发动机的侧方),而是设在发动机的右侧方的相当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大致一半的区域。
即,在发动机的右侧方的相当于其后侧的大致一半的区域,设有发动机安装支架90。由该发动机安装支架90封住相当于后壁13的右侧的前缘边与罩本体右侧壁21的后缘边之间的区域,由此代替罩部件1。这样一来,构成为使罩本体右侧壁21紧凑来实现其重量和成本的降低。
罩本体右侧壁21通过将右侧壁上部21u和右侧壁下部21d布置在上侧和下侧各侧而构成为形成纵壁的面板状。像这样,罩本体右侧壁21不是由一张面板等沿上下方向一体地形成,而是采用右侧壁上部21u和右侧壁下部21d的分体构造,由此在罩本体右侧壁21的上侧和下侧各侧21u、21d中,能够根据需要仅拆除一侧的壁,与拆除整个罩本体右侧壁21的构成相比,提高了对罩部件1内部的可服务性(维护等的作业性)。
右侧壁上部21u的下端和右侧壁下部21d的上端均沿大致整个车辆前后方向形成为水平,右侧壁上部21u的下端部由右侧壁下部21d的上端部从右侧壁上部21u的下端部的正下方支承(参照图7)。这样一来,右侧壁上部21u和右侧壁下部21d分别在大致无间隙地设在上侧和下侧各侧的状态下利用夹具和嵌合构造25(参照图4)彼此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嵌合构造25由突起25a和槽部25b构成,突起25a从右侧壁上部21u的沿车辆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下端的后部朝向右侧壁下部21d呈舌片状突出,槽部25b是将右侧壁下部21d的沿车辆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上端上与该突起25a对应的部位向下方形成为凹状而得到的,突起25a在将右侧壁上部21u和右侧壁下部21d一体构成为面板状的状态下与槽部25b嵌合。
罩本体右侧壁21包括分别独立地与右侧壁上部21u和右侧壁下部21d对应的外皮部件4u、4d(参照图1、图4、图6、图7)和保温部件5u、5d(参照图6、图7),保温部件5u、5d在上述外皮部件4u、4d的内表面上一体而设。
右侧壁下部21d的外皮部件4d整体由作为高刚性部件的PP材料形成,在该外皮部件4d的内表面上包括保温部件5d,保温部件5d由与右侧壁上部21u所包括的保温部件5u不同的部件构成(参照图6、图7)。
此外,如图1、图4、图6、图7所示,右侧壁上部21u的外皮部件4u由高刚性部41和位于该高刚性部41的上侧的低刚性部42通过一体成型而构成为纵壁状。
此处,在本例中,高刚性部41与右侧壁下部21d的外皮部件4d同样由PP材料形成,低刚性部42由刚性比PP部件低的作为低刚性部件的弹性体树脂材料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就罩部件1而言,除了罩本体右侧壁21以外,外皮部件4也适当地由PP材料形成,但例如罩本体后壁23、盖部后壁33等可能受来自排气歧管和催化装置等排气系统部件(省略图示)的热害影响的部位可以根据需要含有玻璃纤维。
如上所述,由高刚性部41和低刚性部42通过一体成型构成右侧壁上部21u的外皮部件4u,由此不用在高刚性部41与低刚性部42之间夹设用于连结二者的连结构造或间隙等,就能够将两部件的至少各内表面(面对发动机一侧的面)沿上下方向连续形成为平坦状(参照图6、图7,尤其是图7中的X部放大部分)。
因此,由高刚性部41和低刚性部42通过一体成型构成右侧壁上部21u的外皮部件4u,由此不用与右侧壁上部21u的高刚性部41和低刚性部42对应地分别形成保温部件5u(参照图6、图7),就能够使连续地一体形成在大致整个右侧壁上部21u上的部件跨在高刚性部41与低刚性部42之间(交界部)来设在右侧壁上部21u的外皮部件4u的内表面上(参照图6、图7)。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中的X部放大部分所示,将台阶部42t设在低刚性部42的下端部上且将台阶部41t设在高刚性部41的上端部上,由此在将低刚性部42和高刚性部41布置在上侧和下侧各侧的状态下,两个台阶部42t、41t互相嵌合而抑制沿车宽方向的偏移,台阶部42t、41t沿车宽方向彼此交错且向对方侧突出。
如图1、图4所示,高刚性部41在右侧壁上部21u的外皮部件4u的下部形成在右侧壁上部21u的整个车辆前后方向上,低刚性部42在右侧壁上部21u的外皮部件4u的上部形成在右侧壁上部21u的整个车辆前后方向上。
即,右侧壁上部21u的外皮部件4u的上下方向的至少下端部在其整个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有高刚性部41,且右侧壁上部21u的外皮部件4u的上端部在该右侧壁上部21u的整个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有低刚性部42。
根据上述构成,罩本体右侧壁21构成为形成纵壁的面板状,该罩本体右侧壁21的外皮部件4(4u、4d)的大致整体(详细而言,是相当于右侧壁上部21u的高刚性部41和右侧壁下部21d的外皮部件4d的部位)由作为高刚性部件的PP材料形成,另一方面,在该罩本体右侧壁21的上端部在整个车辆前后方向上由作为低刚性部件的弹性体树脂材料形成。
尤其是右侧壁11(罩本体右侧壁21)构成为,就其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低刚性部42的占有率而言,该右侧壁11中的前方侧的该占有率比后方侧的该占有率高。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罩本体右侧壁21的上下方向的至少上端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低刚性部42由窄幅部42r、第一扩幅部42m、第二扩幅部42f从该罩本体右侧壁21的后端到前端按该顺序构成为一体。
窄幅部42r从右侧壁11的后端到供金属管插入的导向部35的后缘之前沿右侧壁11的上端部延伸,且在其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与密封部件71大致相同的上下宽度(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密封部件71是沿盖部右侧壁31的下缘的凸缘部38ri的下表面安装的舌片状的部件。
第一扩幅部42m沿车辆前后方向从导向部35的后缘延伸到前缘。即,该第一扩幅部42m设在导向部35的正下方。第一扩幅部42m的下端部越靠近车辆前方则越向下方呈倾斜状延伸。
这样一来,第一扩幅部42m的上下宽度从后端部向车辆前方逐渐变长,前端的宽度扩大到右侧壁上部21u的除去其下部后的上下宽度。其中,该后端部具有与沿右侧壁上部21u的上端部而设的窄幅部42r的上下宽度大致相同的上下宽度。
在第一扩幅部42m的上端一体形成有低刚性上方延伸部42a,低刚性上方延伸部42a一直延伸到从车辆右侧观察时被导向部35包围的内部区域(第一贯穿部35a)中相当于大致下半部分的区域(参照图4)。
并且,由低刚性上方延伸部42a和第一贯穿部35a的大致上半部分所包括的密封部件72,从上下两侧夹住插入该第一贯穿部35a的金属管61来进行弹性支承(参照图4、图6)。
第二扩幅部42f维持第一扩幅部42m的前端的上下宽度,即维持右侧壁上部21u的除去其下部后的上下宽度,同时从第一扩幅部42m的前端向前方延伸到右侧壁上部21u的前端。
如上所述,在罩本体右侧壁2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包括窄幅部42r的后部相对于第一贯穿部35a设在后方,且包括第一扩幅部42m的中间部设在第一贯穿部35a的正下方,而且包括第二扩幅部42f的前部相对于第一贯穿部35a设在前方。这样一来,罩本体右侧壁21构成为与后方相比,低刚性部42(低刚性部件)在前方的占有率较高。
而且,如上所述,在罩本体右侧壁2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尤其是在中间部包括第一扩幅部42m(也包括低刚性上方延伸部42a)且第一扩幅部42m的上下宽度比后部所包括的窄幅部42r的上下宽度大,由此将位于第一贯穿部35a的正下方的中间部构成为与相对于第一贯穿部35a位于后方的后部相比,低刚性部42所占比率较高,即构成为容易沿上下方向挠曲。
这样一来,构成为保证下述部位的冲击吸收性,该部位是因将高刚性的金属管61插入第一贯穿部35a,对来自发动机盖6上方的冲击的吸收性能可能下降的部位。
此外,如图3所示,在罩本体右侧壁21的后侧且车辆右侧相邻地布置有副箱63。
副箱63通过管道与未图示的散热器相连,且供随散热器内的冷却水温度上升而溢出的部分流入并贮存,另一方面,散热器内的冷却水因蒸发等而损失时,副箱63将贮存的冷却水送回散热器侧,由此将散热器内的冷却水保持在规定量。
罩本体右侧壁21的至少右侧壁下部21d安装在散热器副箱63上,该罩本体右侧壁21由设在罩本体右侧壁21的下方的车辆右侧的前纵梁7等经由该散热器副箱63从下侧支承。
下面主要用图2、图5、图8对罩本体左侧壁22进行详细说明。罩本体左侧壁22由左侧壁前部22f和左侧壁后部22r构成,左侧壁前部22f设在发动机的左侧方(车辆左侧且发动机的侧方)的相当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大致一半的区域,左侧壁后部22r设在相当于后侧大致一半的区域,左侧壁前部22f包括外皮部件4f和设在该外皮部件4f的内表面上的保温部件5f,左侧壁后部22r包括外皮部件4r和设在该外皮部件4r的内表面上的保温部件5r(参照图8)。
左侧壁前部22f的外皮部件4f由高刚性部43和位于该高刚性部43的上侧的前低刚性部44构成(参照图2、图5)。左侧壁后部22r的外皮部件4r由高刚性部45和位于该高刚性部45的上侧的后低刚性部46构成(参照图2、图5、图8)。
此处,由左侧壁前部22f的上缘所包括的所述前低刚性部44和左侧壁后部22r的上缘所包括的所述后低刚性部46一体地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的低刚性部47。
并且,罩本体左侧壁22也和罩本体右侧壁21一样,高刚性部43、45由PP材料形成,低刚性部47由刚性比PP部件低的弹性体树脂材料形成。
本例的罩本体左侧壁22与罩本体右侧壁21一样,包括具有吸音效果的保温部件5f、5r,但构成为该保温部件5f、5r仅设在前侧和后侧各侧的壁22f、22r的高刚性部43、45的内表面上,而未设在低刚性部47的内表面上(参照图8)。
不过,本发明当然不排除保温部件5设在低刚性部47的内表面上的构成,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高刚性部43、45和低刚性部47各自所包括的保温部件5形成为一体。
如图2、图5所示,左侧壁前部22f的上端且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与第二贯穿部37a的大致下半部分相对应,形成有向下方呈半圆形凹陷的避让部22a,该避让部22a与向上方呈半圆形突出的导向部37一起形成近似圆形状的所述第二贯穿部37a。
在进气软管62的向第二贯穿部37a插入的插入部分上一体形成有由弹性体构成的凸缘状的密封唇62a。并且,该密封唇62a压接到导向部37的下表面和左侧壁前部22f的避让部22a的上表面,由此将第二贯穿部37a处且导向部37与左侧壁前部22f之间的间隙封住。
左侧壁前部22f的高刚性部43的后端与左侧壁后部22r的高刚性部45的前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合,在该重合部分由夹具将二者彼此连结起来。
而且,所述低刚性部47沿车辆前后方向从左侧壁前部22f的避让部22a的后缘延伸到左侧壁后部22r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即,低刚性部47设为跨在左侧壁前部22f和左侧壁后部22r上(参照图2、图5)。
罩本体左侧壁22由包括低刚性部47的上端从盖部左侧壁32的正下侧经由密封部件71支承盖部左侧壁32。
尤其是就罩本体左侧壁22的左侧壁前部22f而言,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第二贯穿部37a对应的部位,插入该第二贯穿部37a的进气软管62带着密封唇62a设置于此,因此构成为由该进气软管62从盖部3的导向部37的正下方支承该导向部37。
像这样,通过由进气软管62支承盖部3的导向部37,在左侧壁前部22f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与第二贯穿部37a对应的部位,如上所述,不设置低刚性部47,而是由进气软管62代替低刚性部47,进气软管62的刚性比作为高刚性部件的PP材料低(上下方向的弹性优异)。
如图3所示,在左侧壁前部22f的前部外侧,相邻地布置有作为进气系统部件的空气滤清器64和新鲜空气管道65。
位于罩本体左侧壁22的左侧壁前部22f的至少下侧的高刚性部43安装在空气滤清器64上,由设在左侧壁前部22f的下方的车辆左侧的前纵梁(省略图示)等从下侧经由该空气滤清器64支承左侧壁前部22f。
罩本体左侧壁22的左侧壁后部22r的后缘由夹具等安装在罩本体后壁23的左缘上,如上所述,左侧壁后部22r的前缘由夹具等安装在左侧壁前部22f的后缘上。即,罩本体左侧壁22的左侧壁后部22r由车辆左侧的前纵梁(省略图示)等从下侧经由罩本体后壁23和左侧壁前部22f等支承。
如图1~图3所示,所述车辆的前部构造包括罩部件1,罩部件1在发动机盖6的下方将发动机上部至侧方覆盖且由上壁30、作为前壁的护罩8、后壁13以及左侧和右侧各侧的侧壁12、11构成,在右侧壁11中的前方侧包括低刚性部42,该低刚性部42由刚性比后方侧低的作为低刚性部件的弹性体树脂形成(参照图1、图4、图6、图7),在左侧壁12中的前方侧包括低刚性部47(44和46)、62,该低刚性部47(44和46)、62由刚性比后方侧低的作为低刚性部件的弹性体树脂形成(参照图2、图5、图8)。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提高发动机盖6前部的冲击吸收性能,在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能够缓和从上方跌倒到发动机盖6上的行人从该发动机盖6前部受到的冲击,有助于保护行人。
该方面的发明是,罩部件1包括盖部3(开关罩),盖部3(开关罩)可开关且具有上壁30、左侧和右侧各侧的盖部侧壁32、31(开关侧壁)以及盖部后壁33(开关后壁)(参照图1~图3),左侧和右侧各侧的侧壁12、11由左侧和右侧各侧的盖部侧壁32、31、以及左侧和右侧各侧的罩本体侧壁22、21(左侧和右侧各侧的固定侧壁)构成,左侧和右侧各侧的罩本体侧壁22、21(左侧和右侧各侧的固定侧壁)经由密封部件70(71、72)用上端支承左侧和右侧各侧的所述盖部侧壁32、31的下端(参照图1、图2等),后壁13由盖部后壁33(开关后壁)和通过铰链24可旋转地支承该盖部后壁33的罩本体后壁23(固定后壁)构成,罩本体后壁23(固定后壁)(参照图2),左侧和右侧各侧的罩本体侧壁22、21的前部的上侧部由刚性比下侧部低的低刚性部42、47(44、46)、62构成(参照图1、图2等)。
根据上述构成,罩部件1包括相对于罩本体部2(左侧和右侧各侧的罩本体侧壁22、21和罩本体后壁23)可开关的盖部3,为了确保罩本体部2与盖部3之间的密封性而由罩本体部2的上端部从下侧支承盖部3的下端部,在该构成中,能够在确保罩本体部2对盖部3的支承刚性的基础上,使发动机盖6前部的冲击吸收性能较佳。
详细而言,罩部件包括相对于罩本体部可开关的盖部的构成例如有上述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7-177966号公报)公开的一种罩部件。
该专利文献1的罩部件在盖部关闭时,从车辆侧方经由密封部件与罩本体部的上部抵接。
在该构成中,因为并非构成为由罩本体部从盖部的下侧直接承受并支承盖部,受到来自上方的冲击时,容易允许盖部向下方发生偏移,其结果是,尽管称得上是容易确保发动机盖前部的冲击吸收性能的构成,但在罩本体部对盖部的支承刚性和上述两部件之间的密封性方面还令人担忧。
与该构成不同,当采用的构造是罩部件利用罩本体部的上端直接从下侧经由密封部件支承盖部的下端部时,能够由罩本体部直接承受来自盖部的自重的按压,因此从确保盖部与罩本体之间的密封性这一点来看很有效。
就所述罩部件1而言,不是由低刚性部42、47构成左侧和右侧各侧的整个罩本体侧壁22、21(固定侧壁),而是设置低刚性部47、42以使该罩本体侧壁22、21前部的上侧部的刚性比下侧部低,因此能够在确保对盖部3的支承刚性的基础上,使发动机盖6前部的冲击吸收性能较佳。
尤其是通过设置低刚性部47、42以使左侧和右侧各侧的罩本体侧壁22、21(固定侧壁)前部的上侧部的刚性比下侧部低,能够在该低刚性部42、47的下方,设置由高刚性部41或高刚性部件(PP材料)形成的外皮部件4d,与将上述低刚性部42、47和高刚性部41等上下颠倒设置的构成相比,能够减小来自上方的作用于低刚性部42、47的载荷,从而能够在罩本体侧壁21、22的前部也尽可能地确保对盖部3的支承刚性。
高刚性部41、43、45和外皮部件4d由PP材料形成,且低刚性部42、47(44、46)、62由刚性比PP材料低的弹性体树脂材料或橡胶等形成,右侧壁11所包括的罩本体右侧壁21的主要部分由外皮部件4d和高刚性部41构成,罩本体侧壁21的前部构成为与后部相比低刚性部42所占比率较高(参照图1、图4、图6、图7),此外,左侧壁12所包括的罩本体左侧壁22的主要部分由高刚性部43、45构成,罩本体左侧壁22的前部构成为与后部相比低刚性部47(44、46)、62所占比率较高(参照图2、图5、图8)。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利用PP材料确保作为侧壁12、11的基础的刚性,同时利用弹性体树脂材料局部降低侧壁12、11的前部的刚性。
右侧壁11所包括的右侧壁上部21u的外皮部件4u由高刚性部41和低刚性部42通过一体成型构成(参照图1、图4、图6、图7),此外,左侧壁12所包括的左侧壁前部22f的外皮部件4f由高刚性部43和前低刚性部44通过一体成型构成(参照图2、图5),且左侧壁12所包括的左侧壁后部22r的外皮部件4r由高刚性部45和后低刚性部46通过一体成型构成(参照图2、图5、图8)。
根据上述构成,例如,不像分别构成由高刚性部件构成的侧壁和由低刚性部件构成的侧壁并将二者连结起来时那样需要连结部件和连结作业,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和组装工时。
在右侧壁11所包括的右侧壁上部21u的外皮部件4u的内壁面侧安装有保温部件5u,且右侧壁上部21u是将高刚性部41和低刚性部42一体成性而得到的(参照图1、图4、图6、图7)。
如上所述,因为右侧壁上部21u由高刚性部41和低刚性部42一体成型而得到,所以能够在高刚性部41和低刚性部42之间几乎无间隙地形成为连续平滑的面状(参照图7中的X部分放大图)。
因此,对于由高刚性部41和低刚性部42通过一体成型构成的右侧壁上部21u的内壁面侧,能够将保温部件5u跨在高刚性部41和低刚性部42之间无间隙地安装到上侧和下侧各侧(参照图6、图7)。
在右侧壁11的上部设有供作为刚性比低刚性部42高的车辆部件的金属管61插入的第一贯穿部35a(参照图1、图4、图6),在右侧壁11上且第一贯穿部35a的下方所具有的罩本体右侧壁21设为低刚性部42所占比率比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其他部分(尤其是车辆后部)高(参照图1、图4)。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将刚性较高的金属管61跨在罩部件1的右侧壁11的内侧和外侧各侧布置在该右侧壁11上,并且能够确保发动机盖6前部的冲击吸收性能。
在左侧壁12的上部设有供作为刚性比高刚性部43、45低的车辆部件的进气软管62插入的第二贯穿部37a(参照图2、图5),构成为用插入第二贯穿部37a的进气软管62代替低刚性部46。
根据上述构成,插入第二贯穿部37a的进气软管62呈波纹且中空形状,受到来自上方的冲击时能够沿上下方向发生压缩变形(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利用该进气软管62使发动机盖6前部的冲击吸收性能较佳。
此处所公开的技术,不限于上述构成,能够以各种实施方式形成。
符号的说明
1 罩部件
3 盖部(开关罩)
5u 保温部件
6 发动机盖
8 护罩(前壁)
13 后壁
12、11 左侧和右侧各侧的侧壁
22、21 左侧和右侧各侧的罩本体侧壁(左侧和右侧各侧的固定侧壁)
23 罩本体后壁(固定后壁)
24 铰链
30 上壁
32、31 左侧和右侧各侧的盖部侧壁(左侧和右侧各侧的开关侧壁)33 盖部后壁(开关后壁)
35a 第一贯穿部
37a 第二贯穿部
41、43、45 高刚性部(高刚性部件、PP材料)
47(44和46)、62 低刚性部(低刚性部件、弹性体树脂材料)
42 低刚性部(低刚性部件)
61 金属管(刚性比低刚性部件高的车辆部件)
62 进气软管(刚性比高刚性部件低的车辆部件)
70(71、72) 密封部件

Claims (9)

1.一种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的前部构造包括发动机室、发动机、发动机盖以及罩部件,
所述发动机设在所述发动机室内,
所述发动机盖可开关地覆盖所述发动机室的上方,
所述罩部件在所述发动机室内且所述发动机盖的下方,从所述发动机的上部至侧周面将所述发动机覆盖,
所述罩部件由上壁、前壁、后壁以及左侧和右侧这两侧的侧壁构成,
将左侧和右侧中任一侧的所述侧壁中的前方侧构成为,与后方侧相比低刚性部件所占比率较高,该低刚性部件的刚性比构成该后方侧的主要部分的高刚性部件低,
所述罩部件包括开关罩,所述开关罩可开关且具有所述上壁、左侧和右侧各侧的开关侧壁以及开关后壁,
左侧和右侧各侧的所述侧壁由左侧和右侧各侧的所述开关侧壁、以及左侧和右侧各侧的固定侧壁构成,左侧和右侧各侧的所述固定侧壁经由密封部件用上端支承左侧和右侧各侧的所述开关侧壁的下端,
所述后壁由所述开关后壁和通过铰链可旋转地支承该开关后壁的固定后壁构成,
所述固定侧壁的前部由所述高刚性部件和该高刚性部件的上侧所包括的所述低刚性部件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刚性部件由PP材料形成,且所述低刚性部件由刚性比所述PP材料低的弹性体树脂材料形成,
所述侧壁的主要部分由所述高刚性部件构成,且该侧壁的前方部构成为与后方部相比,所述低刚性部件所占比率较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由所述高刚性部件和所述低刚性部件通过一体成型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壁的内壁面侧安装有保温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壁的上部设有供刚性比所述低刚性部件高的车辆部件插入的第一贯穿部,所述侧壁上且该第一贯穿部的下方设为所述低刚性部件所占比率比其他部分高。
6.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壁的上部设有供刚性比所述高刚性部件低的车辆部件插入的第二贯穿部,
构成为用插入所述第二贯穿部的所述车辆部件代替所述低刚性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插入所述第二贯穿部的所述车辆部件是波纹形状的进气软管。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壁的上部设有供刚性比所述高刚性部件低的车辆部件插入的第二贯穿部,
构成为用插入所述第二贯穿部的所述车辆部件代替所述低刚性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插入所述第二贯穿部的所述车辆部件是波纹形状的进气软管。
CN201980032567.8A 2018-05-30 2019-05-24 车辆的前部构造 Active CN1122190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3202 2018-05-30
JP2018103202A JP7097234B2 (ja) 2018-05-30 2018-05-30 車両の前部構造
PCT/JP2019/020735 WO2019230606A1 (ja) 2018-05-30 2019-05-24 車両の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19020A CN112219020A (zh) 2021-01-12
CN112219020B true CN112219020B (zh) 2022-07-15

Family

ID=68696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2567.8A Active CN112219020B (zh) 2018-05-30 2019-05-24 车辆的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47187B2 (zh)
JP (1) JP7097234B2 (zh)
CN (1) CN112219020B (zh)
WO (1) WO20192306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56382B2 (ja) * 2018-05-30 2022-04-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67329U (ja) * 1982-10-29 1984-05-07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吸気ダクト取付装置
JP2015209771A (ja) * 2014-04-24 2015-11-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カバー
WO2017169529A1 (ja) * 2016-03-29 2017-10-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保温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17305B4 (de) * 2003-04-14 2006-04-13 Carcoustics Tech Center Gmbh Abdeckung für ein Aggregat im Motorraum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2005155599A (ja) * 2003-10-30 2005-06-16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ンジンカバー
JP4747631B2 (ja) * 2005-03-28 2011-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吸音装置
JP6330841B2 (ja) 2016-03-29 2018-05-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保温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JP6908476B2 (ja) * 2017-09-13 2021-07-28 株式会社Howa 車両用外装サイレンサー
US10625707B2 (en) * 2018-04-17 2020-04-21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Adhesive hood reinforcement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WO2020084802A1 (ja) * 2018-10-26 2020-04-30 MT-Tec合同会社 自動車用遮音材
JP7322744B2 (ja) * 2020-02-18 2023-08-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エンジンルーム構造及びカプセルカバー組付け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67329U (ja) * 1982-10-29 1984-05-07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吸気ダクト取付装置
JP2015209771A (ja) * 2014-04-24 2015-11-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カバー
WO2017169529A1 (ja) * 2016-03-29 2017-10-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保温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47187B2 (en) 2022-09-20
JP7097234B2 (ja) 2022-07-07
WO2019230606A1 (ja) 2019-12-05
US20210214014A1 (en) 2021-07-15
CN112219020A (zh) 2021-01-12
JP2019206948A (ja) 2019-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14509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エンド用の一体部品型エアガイド及び前記を備えた自動車
JP5758233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8469443B2 (en) Removable cab floor access panel
US20050230162A1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US20150028629A1 (en) Structure for front part of vehicle
JP3864716B2 (ja) エンジンルーム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CN112219020B (zh) 车辆的前部构造
US11518444B2 (en) Front end structure
CN109424435B (zh) 车辆
US10583719B2 (en) Roof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20070243818A1 (en) Air Guide for front end cooling
JP6477808B1 (ja) エンジンの保温構造
JP5618398B2 (ja) カウルカバー装置
JP7322744B2 (ja) 車両のエンジンルーム構造及びカプセルカバー組付け方法
JP7045650B2 (ja) キャブの遮熱構造
JP3477725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563627B2 (en) Air cleaner unit and engine having the same
US20240123815A1 (en) Vehicle front end assembly
US20240124067A1 (en) Vehicle front end assembly
KR100461453B1 (ko) 버스차량의 쿨링 모듈 장착구조
WO2024127843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カバー構造
KR20190051551A (ko) 자동차의 쿨링모듈용 하부 에어가드
JP7137134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6477809B1 (ja) エンジンの保温構造
JP2017019307A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