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03912B - 主缸 - Google Patents

主缸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03912B
CN112203912B CN201980035911.9A CN201980035911A CN112203912B CN 112203912 B CN112203912 B CN 112203912B CN 201980035911 A CN201980035911 A CN 201980035911A CN 112203912 B CN112203912 B CN 1122039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groove
outer peripheral
peripheral lip
pis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59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03912A (zh
Inventor
立川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2039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039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039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039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1/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 B60T11/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by fluid means, e.g. hydraulic
    • B60T11/16Master control, e.g. master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 F16J15/3204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 F16J15/32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having two or more li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 F16J15/3204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 F16J15/32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having two or more lips
    • F16J15/323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having two or more lips with at least one lip for each surface, e.g. U-cup pack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Sealing With Elastic Sealing Lips (AREA)

Abstract

该主缸具备密封件(52),该密封件(52)配置于在缸主体(15)的内周面(15a)开口而形成的周槽(33)内,内周与活塞(18)滑动接触而划分补给流路(48)和缸主体(15)的外部。密封件(52)具有与活塞(18)的外周面(18z)滑动接触的内周唇部(102)以及与缸主体(15)的周槽(33)抵接的外周唇部(103)。在外周唇部(103)的前端部(121)形成有将外周唇部(103)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122)。

Description

主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车辆的制动用缸供给液压的主缸。
本申请基于2018年5月29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8-102318号要求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主缸中,存在将用于划分与储液箱连通的补给流路和缸主体的外部的密封件设置于缸主体的周槽的主缸(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238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主缸中,期望提高品质。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品质的主缸。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主缸具备密封件,所述密封件配置于在缸主体的内周面开口而形成的周槽内,所述密封件的内周与活塞滑动接触而划分补给流路和所述缸主体的外部。所述密封件具有从圆环状的基部突出的、与所述活塞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内周唇部以及与所述缸主体的所述周槽抵接的外周唇部。在所述外周唇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将该外周唇部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主缸,能够提高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主缸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主缸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主缸的分隔密封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主缸的分隔密封件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主缸的主要部分的抽真空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表示其他主缸的主要部分的抽真空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主缸的主要部分的抽真空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主缸的主要部分的抽真空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6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缸11经由省略图示的制动助力器的输出轴导入与省略图示的制动踏板的操作量相应的力。主缸11产生与制动踏板的操作量相应的制动液压。在该主缸11,相对于主缸11给排制动液的储液箱12(在图1中仅图示一部分)安装在铅垂方向上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缸11上直接安装有储液箱12,但也可以在从主缸11分离的位置配置储液箱,利用配管将储液箱与主缸11连接。
主缸11具有由一个原料加工成具有底部13和筒部14的有底筒状而形成的金属制的缸主体15。缸主体15的轴向一侧为开口部16,轴向另一侧为底部13。在该缸主体15内的开口部16侧,从缸主体15部分突出而能够移动地配设有金属制的初级活塞18(活塞)。在缸主体15内的比初级活塞18靠底部13侧的位置,同样能够移动地配设有金属制的次级活塞19。在初级活塞18形成有具有底面的内周孔21。在次级活塞19形成有具有底面的内周孔22。主缸11是所谓的柱塞型。另外,主缸11是如上所述具有两个初级活塞18以及次级活塞19的串联式的主缸。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向上述串联式的主缸的应用,主要是柱塞型的主缸,也可以应用于在缸主体配置有一个活塞的单个类型的主缸、具有三个以上的活塞的主缸等任意柱塞型的主缸。
在缸主体15,向其筒部14的径向(以下,称为缸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安装台部23一体地形成于该筒部14的圆周方向(以下,称为缸周向)上的规定位置。在该安装台部23形成有用于安装储液箱12的安装孔24以及安装孔2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孔24以及安装孔25在使缸周向上的位置相互一致的状态下,使缸主体15的筒部14的轴线(以下,称为缸轴)方向上的位置错开地形成于缸主体15的铅垂方向的上部。缸主体15以其筒部14的轴向(以下,称为缸轴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姿势配置于车辆。以下,将缸轴方向上的缸主体15的开口部16侧称为缸开口侧,将缸轴方向上的缸主体15的底部13侧称为缸底侧。
在缸主体15的筒部14的安装台部23侧,在缸轴方向上的底部13的附近形成有作为制动液的排出流路的次级排出流路26。另外,在比次级排出流路26靠缸主体15的缸开口侧的位置,形成有作为制动液的排出流路的初级排出流路27(排出流路)。换言之,缸主体15具有均为制动液的排出流路的次级排出流路26以及初级排出流路27。虽省略图示,但这些次级排出流路26以及初级排出流路27经由制动配管与盘式制动器、鼓式制动器等制动用缸连通,朝向制动用缸排出制动液。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次级排出流路26以及初级排出流路27在使缸周向上的位置相互一致的状态下使缸轴方向上的位置错开而形成。
在缸主体15的筒部14的缸底侧的内周部形成有滑动内径部28。滑动内径部28相比缸轴方向的两侧的筒部14的内周部向缸径向内方突出。滑动内径部28在缸周向上呈环形。次级活塞19能够滑动地嵌合于该滑动内径部28的最小内径面28a。次级活塞19由该最小内径面28a引导而沿缸轴方向移动。在缸主体15的筒部14的缸开口侧的内周部形成有滑动内径部29。滑动内径部29相比其缸底侧的筒部14的内周部向缸径向内方突出。滑动内径部29在缸周向上呈环形。初级活塞18能够滑动地嵌合于该滑动内径部29的最小内径面29a。初级活塞18由该最小内径面29a引导而沿缸轴方向移动。
在滑动内径部28,使缸轴方向上的位置错开地从缸底侧起依次形成有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部位都呈圆环状的周槽30、周槽31。
另外,在滑动内径部29,也使缸轴方向上的位置错开地从缸底侧起依次形成有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部位均呈圆环状的周槽32、周槽33。周槽30、31在缸周向上呈环形,呈相比构成缸主体15的内周面15a的最小内径面28a向缸径向外侧凹陷的形状。周槽32、33在缸周向上呈环形,呈相比构成缸主体15的内周面15a的最小内径面29a向缸径向外侧凹陷的形状。比周槽33靠缸开口侧的部位成为构成缸主体15的内周面15a的开口侧内径面16a。周槽33呈相比该开口侧内径面16a向缸径向外侧凹陷的形状。开口侧内径面16a的直径形成为比最小内径面29a稍大。周槽30~33在缸主体15内形成为向缸主体15的内周面15a开口。周槽30~33都整体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
周槽30~33中的位于最靠缸底侧的周槽30形成于安装孔24以及安装孔25中的缸底侧的安装孔24的附近。在该周槽30内,以保持于周槽30的方式配置有圆环状的活塞密封件35。
在缸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8的比周槽30靠缸开口侧的部位,形成有相比最小内径面28a向缸径向外侧凹陷的环形的开口槽37。该开口槽37使从缸底侧的安装孔24开设的连通孔36在筒部14内开口。在此,该开口槽37和连通孔36构成设置于缸主体15并始终与储液箱12连通的次级补给流路38。换言之,缸主体15具有与储液箱12连通的次级补给流路38。
在缸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8的比周槽30靠缸底侧的部位,以相比最小内径面28a向缸径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向周槽30开口并且从周槽30在缸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地朝向缸底侧延伸的连通槽41。该连通槽41使形成于底部13与周槽30之间且处于底部13附近的位置的次级排出流路26与周槽30经由后述的次级压力室68连通。
在缸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8,在缸轴线方向上的上述开口槽37的与周槽30相反的一侧、即缸开口侧,形成有上述周槽31。在该周槽31内,以保持于周槽31的方式配置有圆环状的分隔密封件42。
在缸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在缸开口侧的安装孔25的附近形成有上述周槽32。在该周槽32内,以保持于周槽32的方式配置有圆环状的活塞密封件45。
在缸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的该周槽32的缸开口侧,形成有相比最小内径面29a向缸径向外侧凹陷的环形的开口槽47。该开口槽47使从缸开口侧的安装孔25开设的连通孔46在筒部14内开口。在此,该开口槽47和连通孔46主要构成设置于缸主体15并始终与储液箱12连通的初级补给流路48(补给流路)。换言之,缸主体15具有与储液箱12连通的初级补给流路48。
在缸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的比周槽32靠缸底侧的部位,以相比最小内径面29a向缸径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向周槽32开口并且从周槽32在缸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地朝向缸底侧延伸的连通槽51。该连通槽51使形成于周槽31与周槽32之间且处于周槽31附近的位置的初级排出流路27与周槽32经由后述的初级压力室85连通。
在缸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的上述开口槽47的与周槽32相反的一侧、即缸开口侧,形成有周槽33。在该周槽33内,以保持于周槽33的方式配置有圆环状的分隔密封件52(密封)。
配置在缸主体15的缸底侧的次级活塞19呈具有第一圆筒状部55、形成在第一圆筒状部55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底部56、以及在底部56的与第一圆筒状部55相反的一侧形成的第二圆筒状部57的形状。上述内周孔22由它们中的第一圆筒状部55和底部56形成。次级活塞19在将第一圆筒状部55配置在缸主体15的缸底侧的状态下,能够滑动地嵌合于在缸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8设置的活塞密封件35以及分隔密封件42各自的内周。
在第一圆筒状部55的与底部56相反的端侧外周部,在次级活塞19的外周面19z形成有相比最大径的最大外径面19a向径向内方凹陷的圆环状的凹部59。在该凹部59,在其底部56侧沿缸径向贯通的多个端口60呈放射状地形成在缸周向上的等间隔位置。
在次级活塞19与缸主体15的底部13之间设置有间隔调整部63,该间隔调整部63包括在从省略图示的制动助力器的输出轴没有输入的非制动状态下确定它们的间隔的次级活塞弹簧62。该间隔调整部63具有:与缸主体15的底部13抵接的卡定部件64;以及以仅在规定范围内滑动的方式与该卡定部件64连结,并与次级活塞19的底部56抵接的卡定部件65。上述次级活塞弹簧62被夹设在卡定部件64与卡定部件65之间。
由缸主体15的底部13以及筒部14的缸底侧和次级活塞19包围而形成的部分成为产生制动液压并向次级排出流路26供给制动液压的次级压力室68。换言之,次级活塞19在其与缸主体15之间形成有向次级排出流路26供给液压的次级压力室68。该次级压力室68在次级活塞19处于使端口60向次级补给流路38开口的位置时,与次级补给流路38即储液箱12连通。
配置在缸主体15的周槽31内而被保持的分隔密封件42是由合成橡胶构成的一体成形件。分隔密封件42的包含其中心线在内的面上的截面的单侧形状呈向缸开口侧开口的C字形。分隔密封件42的内周与在缸轴方向上移动的次级活塞19的外周面19z滑动接触,并且,外周与缸主体15的周槽31抵接。由此,分隔密封件42始终密封次级活塞19和缸主体15的分隔密封件42的位置的间隙。
配置在缸主体15的周槽30内而被保持的活塞密封件35是由合成橡胶构成的一体成形件。活塞密封件35的包含其中心线在内的面上的截面的单侧形状呈向缸底侧开口的C字形。活塞密封件35的内周与在缸轴方向上移动的次级活塞19的外周面19z滑动接触。另外,活塞密封件35的外周与缸主体15的周槽30抵接。设置于周槽30的该活塞密封件35在次级活塞19使端口60位于比活塞密封件35靠缸底侧的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次级补给流路38与次级压力室68之间密封。即,活塞密封件35能够切断次级压力室68与次级补给流路38以及储液箱12的连通而进行密封。在该密封状态下,次级活塞19在缸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8以及保持于缸主体15的活塞密封件35及分隔密封件42的内周滑动而向缸底侧移动,由此,次级压力室68内的制动液被加压。在次级压力室68内被加压后的制动液从次级排出流路26向车轮侧的制动用缸供给。
在从省略图示的制动助力器的输出轴没有输入而上述次级活塞19如图1所示处于使端口60向次级补给流路38开口的基本位置(非制动位置)时,活塞密封件35位于上述次级活塞19的凹部59内,其一部分在缸轴方向上与端口60重叠。而且,当次级活塞19向缸主体15的缸底侧移动而使得活塞密封件35的内周部与端口60全部重叠时,次级压力室68与储液箱12的连通被切断。
配置在缸主体15的缸开口侧的初级活塞18呈具有第一圆筒状部71、形成在第一圆筒状部71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底部72、以及在底部72的与第一圆筒状部71相反的一侧形成的第二圆筒状部73的形状。上述内周孔21由它们中的第一圆筒状部71和底部72形成。初级活塞18在将第一圆筒状部71配置在缸主体15内的次级活塞19侧的状态下,能够滑动地嵌合于在缸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设置的活塞密封件45以及分隔密封件52各自的内周。在此,省略图示的制动助力器的输出轴插入到第二圆筒状部73的内侧。底部72被该输出轴朝向缸底侧按压。
在第一圆筒状部71的与底部72相反的端侧外周部,在初级活塞18的外周面18z形成有相比最大径的最大外径面18a向径向内方凹陷的圆环状的凹部75。在该凹部75,在其底部72侧沿径向贯通的多个端口76呈放射状地形成在缸周向上的等间隔位置。
在次级活塞19与初级活塞18之间设置有间隔调整部79,该间隔调整部79包括在从省略图示的制动助力器的输出轴没有输入的非制动状态下确定它们的间隔的初级活塞弹簧78。该间隔调整部79具有:与初级活塞18的底部72抵接的卡定部件81;与次级活塞19的底部56抵接的卡定部件82;以及一端部固定于卡定部件81,并且仅在规定范围内滑动自如地支承卡定部件82的轴部件83。上述初级活塞弹簧78被夹设在卡定部件81与卡定部件82之间。
由缸主体15的筒部14、初级活塞18以及次级活塞19包围而形成的部分成为产生制动液压并向初级排出流路27供给制动液的初级压力室85(压力室)。换言之,初级活塞18在其与次级活塞19以及缸主体15之间形成有向初级排出流路27供给液压的初级压力室85。该初级压力室85在初级活塞18处于使端口76向初级补给流路48开口的位置时,与初级补给流路48即储液箱12连通。
配置在缸主体15的周槽33内而被保持的分隔密封件52是由合成橡胶构成的一体成形件。分隔密封件52的包含其中心线在内的面上的截面的单侧形状呈向缸底侧开口的C字形。分隔密封件52的内周与在缸轴方向上移动的初级活塞18的外周面18z滑动接触,并且,外周与缸主体15的周槽33抵接。由此,分隔密封件52始终密封初级活塞18和缸主体15的分隔密封件52的位置的间隙。分隔密封件52划分初级补给流路48和缸主体15的外部即主缸11的外部。
配置在缸主体15的周槽32内而被保持的活塞密封件45是由合成橡胶构成的一体成形件。活塞密封件45的包含其中心线在内的面上的截面的单侧形状呈向缸底侧开口的C字形。活塞密封件45的内周与在缸轴方向上移动的初级活塞18的外周面18z滑动接触。活塞密封件45的外周与缸主体15的周槽32抵接。设置于周槽32的该活塞密封件45在初级活塞18使端口76位于比活塞密封件45靠缸底侧的位置的状态,能够将初级补给流路48与初级压力室85之间密封。即,活塞密封件45能够切断初级压力室85与初级补给流路48以及储液箱12的连通而进行密封。在该密封状态下,初级活塞18在缸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以及保持于缸主体15的活塞密封件45及分隔密封件52的内周滑动而向缸底侧移动,由此,初级压力室85内的制动液被加压。在初级压力室85内被加压后的制动液从初级排出流路27向车轮侧的制动用缸供给。
在从省略图示的制动助力器的输出轴没有输入而初级活塞18如图1所示处于使端口76向初级补给流路48开口的基本位置(非制动位置)时,活塞密封件45位于上述初级活塞18的凹部75内,其一部分在缸轴方向上与端口76重叠。而且,当初级活塞18向缸主体15的缸底侧移动而使得活塞密封件45的内周部与端口76全部重叠时,初级压力室85与储液箱12的连通被切断。
如图2所示,相比开口侧内径面16a以及最小内径面29a向缸径向外方凹陷的周槽33在开口侧内径面16a以及最小内径面29a的位置具有槽开口87(开口)。周槽33在其凹陷方向的里侧、即缸径向外侧具有槽底88。另外,周槽33具有从槽底88的缸开口侧的端缘部向缸径向内方扩展的壁部89。并且,周槽33具有从槽底88的缸底侧的端缘部向缸径向内方扩展的壁部90。这些槽底88、壁部89以及壁部90形成于缸主体15自身。槽底88、壁部89以及壁部90通过对缸主体15的切削加工而形成。
槽底88具有槽底面部88a。槽底面部88a是以缸轴为中心的圆筒面,缸轴方向上的长度在缸周向的整周上恒定。
周槽33的缸开口侧的壁部89具有壁面部89a。壁面部89a从槽底88的缸开口侧向缸径向的内方扩展。壁面部89a由与缸轴的正交面平行的平坦面构成。壁面部89a在缸周向的整周上以恒定内径且恒定外径在缸径向上成为恒定宽度,呈以缸轴为中心的圆环状。壁面部89a的大径侧的端缘部与槽底面部88a的缸开口侧的端缘部通过倒圆角部89b连接。
周槽33的缸底侧的壁部90在缸轴方向上与壁部89相向。壁部90具有壁面部90a和斜面部90b。壁面部90a从槽底88的缸底侧向缸径向的内方扩展。壁面部90a由与缸轴的正交面平行的平坦面构成。壁面部90a在缸周向的整周上以恒定内径且恒定外径在缸径向上成为恒定宽度,呈以缸轴为中心的圆环状。
斜面部90b从壁面部90a的缸径向的内端缘部向缸径向的内方,以越靠缸径向的内侧越位于缸底侧的方式相对于缸径向倾斜地延伸。换言之,斜面部90b从壁面部90a的缸径向的内端缘部向缸底侧,以越靠缸底侧越缩径的方式呈锥状地延伸。斜面部90b在缸周向的整周上以恒定内径且恒定外径在缸径向上成为恒定宽度,缸轴方向上的长度也恒定。
壁面部90a的大径侧的端缘部与槽底面部88a的缸底侧的端缘部通过倒圆角部90c连接。斜面部90b的小径侧的端缘部与滑动内径部29的最小内径面29a通过倒圆角部90d连接。周槽33的缸底侧的壁部90的槽开口87侧的斜面部90b以越靠缸轴方向的缸开口侧越扩径的方式相对于缸径向倾斜。
配置于周槽33的分隔密封件52具有基部101、内周唇部102以及外周唇部103。基部101配置在分隔密封件52的缸开口侧。基部101呈与分隔密封件52的轴正交面平行的圆环板状。内周唇部102呈从基部101的内周端缘部沿着缸轴方向朝向缸底侧突出的圆环筒状。外周唇部103呈从基部101的外周端缘部沿着缸轴方向朝向缸底侧突出的圆环筒状。
分隔密封件52在装配到主缸11内之前的自然状态下,包含其中心线在内的面上的截面的单侧形状如图3所示。在此,首先,参照图3、图4对处于该自然状态时的分隔密封件52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基部101的与内周唇部102以及外周唇部103相反的一侧的端面101a为大致平坦的形状,以恒定内径且恒定外径在径向上成为恒定宽度,呈圆环状。基部101具有:圆筒面状的外周面101b、将端面101a的外周端缘部与外周面101b连接的倒圆角部101c、圆筒面状的内周面101d、以及将端面101a的内周端缘部与内周面101d连接的倒圆角部101e。
在内周唇部102的径向外侧,在轴向的基部101侧形成有锥状的基端侧外周面102a,在基端侧外周面102a的与基部10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圆筒面状的前端侧外周面102b。基端侧外周面102a在轴向上越远离基部101,则直径越小。
在内周唇部102的径向内侧,在轴向的基部101侧形成有从基部101的内周面101d的与倒圆角部101e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延伸的锥状的基端侧内周面102c。在内周唇部102的径向内侧,在基端侧内周面102c的与基部10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锥状的中间内周面102d,在中间内周面102d的与基部10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圆筒面状的前端侧内周面102e。基端侧内周面102c在轴向上越远离基部101则直径越小。中间内周面102d在轴向上越远离基部101则直径越大。
在内周唇部102的与基部101相反的一侧,将前端侧外周面102b的与基部101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和前端侧内周面102e的与基部101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连结而形成有前端面102f。前端面102f是大致平坦的形状,以恒定内径且恒定外径在径向上成为恒定宽度。
在包括内周唇部102的前端面102f、前端侧外周面102b以及前端侧内周面102e的整体在内的前端部111,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成为将内周唇部102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的径向槽112(通路)。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径向槽112在内周唇部102的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四处。如图3所示,径向槽112在前端侧外周面102b、前端面102f以及前端侧内周面102e连续地开口,在径向上横穿前端面102f。
在外周唇部103的径向内侧,在轴向的基部101侧形成有锥状的基端侧内周面103a,在基端侧内周面103a的与基部10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圆筒面状的前端侧内周面103b。基端侧内周面103a在轴向上越远离基部101则直径越大。
在外周唇部103的径向外侧,在轴向的基部101侧形成有从基部101的外周面101b的与倒圆角部101c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延伸的锥状的基端侧外周面103c。另外,在外周唇部103的径向外侧,在基端侧外周面103c的与基部10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锥状的前端侧外周面103d。基端侧外周面103c在轴向上越远离基部101则直径越大。前端侧外周面103d在轴向上越远离基端侧外周面103c直径越小。
在外周唇部103的与基部10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将前端侧内周面103b的与基部101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和前端侧外周面103d的与基部101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连结而形成有前端面103e。前端面103e是大致平坦的形状,以恒定内径且恒定外径在径向上成为恒定宽度。
在包括外周唇部103的前端面103e、前端侧内周面103b以及前端侧外周面103d的整体在内的前端部121,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成为将外周唇部103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的径向槽122(通路)。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径向槽122在外周唇部103的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四处。即,外周唇部103的径向槽122的数量与内周唇部102的径向槽112的数量相同。如图3所示,径向槽122在前端侧内周面103b、前端面103e以及前端侧外周面103d连续地开口,在径向上横穿前端面103e。
如图4所示,多个径向槽122分别与内周唇部102的径向槽112一对一地使分隔密封件52的周向的位置即相位一致。换言之,分隔密封件52的在内周唇部102的前端部111形成的径向槽112的周向位置与在外周唇部103的前端部121形成的径向槽122的周向位置重叠。
如图2所示,在自然状态下成为上述形状的分隔密封件52配置在周槽33内,在该分隔密封件52的内侧嵌合有初级活塞18。在该状态下,分隔密封件52的外周唇部103具有过盈量地与槽底88的槽底面部88a抵接,内周唇部102具有过盈量地与初级活塞18的外周面18z的最大外径面18a嵌合。在该状态下,分隔密封件52在基部101的外周面101b与外周唇部103的基端侧外周面103c与周槽33的槽底面部88a抵接,外周唇部103的前端侧外周面103d以越靠与基部101相反的一侧在径向上越远离周槽33的槽底面部88a的方式延伸。另外,在该状态下,分隔密封件52基本上在内周唇部102的基端侧内周面102c和中间内周面102d与初级活塞18的外周面18z抵接,前端侧内周面102e在径向上从初级活塞18的外周面18z分离。另外,在该状态下,分隔密封件52的外周唇部103的前端侧内周面103b与内周唇部102的前端侧外周面102b在径向上分离。
以上结构的分隔密封件52的内周唇部102与初级活塞18的外周面18z滑动接触,外周唇部103与缸主体15的周槽33的槽底面部88a抵接。
周槽33的缸底侧的壁部90的槽开口87侧的斜面部90b以在缸轴方向上随着接近分隔密封件52而扩径的方式相对于缸径向、即初级活塞18的径向倾斜。另外,周槽33的壁部90的槽底88侧的壁面部90a与分隔密封件52的外周唇部103使径向的位置重叠而在轴向上相向,槽开口87侧的斜面部90b与分隔密封件52的内周唇部102使径向的位置重叠而在轴向上相向。
图1表示从省略图示的制动助力器的输出轴侧没有输入的主缸11的基本状态(制动踏板被操作之前的非制动状态)。在处于该基本状态时,初级活塞18使端口76与初级补给流路48连通。次级活塞19使端口60与次级补给流路38连通。
而且,在制动时,若从省略图示的制动助力器的输出轴侧具有输入而使得初级活塞18从基本状态向缸底侧移动,则端口76被活塞密封件45堵塞,从而切断初级压力室85与初级补给流路48的连通。其结果是,随着初级活塞18向缸底侧的移动,初级压力室85内的液压上升,初级压力室85内的制动液从初级排出流路27向车轮侧的制动用缸供给。另外,与此并行地,次级活塞19经由间隔调整部79被初级活塞18按压,从基本状态向缸底侧移动,端口60被活塞密封件35堵塞,从而切断次级压力室68与次级补给流路38的连通。其结果是,随着次级活塞19向缸底侧的移动,次级压力室68内的液压上升,次级压力室68内的制动液从次级排出流路26向车轮侧的制动用缸供给。
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主缸将用于划分与储液箱连通的补给流路和缸主体的外部的密封件设置于缸主体的周槽。密封件的包含其中心线在内的面上的截面的单侧形状呈C字形,在内周唇部与初级活塞滑动接触,在外周唇部与缸主体的周槽抵接。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主缸11中,在组装好的状态下进行各部分的密封性的检查,也检查分隔密封件52的密封性。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堵塞初级补给流路48以及初级排出流路27中的任一方的状态下,从任意另一方进行抽真空。而且,若成为初级压力室85内在规定时间维持规定的负压状态、例如规定值以下的压力的状态,则判断为分隔密封件52的密封性良好,若未成为规定的负压状态,则判断为分隔密封件52的密封性不良。
在此,作为使分隔密封件52的密封性不良的原因,如图5所示,存在异物F向周槽33的槽底88与分隔密封件52的外周唇部103之间的混入。异物F例如是在缸主体15的切削加工时产生的切屑等。这样混入的异物F在周槽33以及分隔密封件52的周向上的至少异物F的两侧,形成分隔密封件52的外周唇部103与槽底88不紧贴的间隙。因此,在检查时,空气经由该间隙从缸主体15的开口部16侧流向被抽真空后的初级压力室85,初级压力室85内不会成为规定的负压状态。通过对此进行检测,能够检测出分隔密封件52的密封性的不良。
在抽真空时,分隔密封件52被吸引到初级补给流路48侧,如图5所示,在周槽33内向壁部90侧移动,外周唇部103有时会与壁部90的壁面部90a抵接。在成为这样的状态时,如图6所示,若是在外周唇部103'的前端部121'未形成将外周唇部103'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的以往的分隔密封件52',则外周唇部103'的前端部121'能够遍及整周地紧贴于壁部90的壁面部90a。在这样紧贴的情况下,即便因异物F而在分隔密封件52'的外周唇部103'与槽底88之间形成间隙,在比其靠上游侧的初级补给流路48侧,外周唇部103'的前端部121'也将其与壁部90之间遍及整周地密封,不会产生大气向初级补给流路48侧的流入。其结果是,存在初级补给流路48侧成为规定的负压状态而被判定为正常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分隔密封件52的外周唇部103的前端部121形成有成为将外周唇部103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的径向槽122。因此,即便分隔密封件52被吸引到初级补给流路48侧,在周槽33内向壁部90侧移动而使得外周唇部103与壁部90的壁面部90a抵接,径向槽122也能够抑制外周唇部103的前端部121与壁部90之间遍及整周地成为密封状态,从而使前端部121的槽底88侧与槽开口87侧连通。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分隔密封件52的内周唇部102的前端部111也形成有成为将内周唇部102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的径向槽112。因此,即便分隔密封件52被吸引到初级补给流路48侧,在周槽33内向壁部90侧移动而使得内周唇部102与壁部90的斜面部90b抵接,径向槽112也能够抑制在内周唇部102的前端部111与壁部90之间遍及整周地成为密封状态,从而使前端部111的槽底88侧与槽开口87侧连通。
根据上述情况,在周槽33的槽底88与分隔密封件52的外周唇部103之间存在异物F的混入的情况下,空气从缸主体15的开口部16经由基部101与壁部89之间的间隙、由异物F产生的外周唇部103与槽底88之间的间隙、壁部90与径向槽122之间的间隙、以及壁部90与径向槽112的间隙,向初级补给流路48侧流动,使初级补给流路48侧的负压状态接近大气压。由此,良好地能够检测异物F向槽底88与外周唇部103之间的混入。因此,能够良好地排除在槽底88与外周唇部103之间混入了异物F的产品。因此,能够提高主缸11的品质。
作为将分隔密封件52的外周唇部103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是在外周唇部103的前端部121形成有径向槽122的结构。因此,在分隔密封件52的一体成形时能够容易地形成径向槽122,分隔密封件52的制造变得容易。
周槽33的缸底侧的壁部90的槽开口87侧以随着接近分隔密封件52而扩径的方式相对于初级活塞18的径向倾斜。因此,即便分隔密封件52被吸引到初级补给流路48侧而在周槽33内向壁部90侧移动,内周唇部102也难以与壁部90的斜面部90b抵接。
分隔密封件52的在内周唇部102的前端部111形成的作为通路的径向槽112的周向位置与在外周唇部103的前端部121形成的作为通路的径向槽122的周向位置重叠。因此,在分隔密封件52被吸引到初级补给流路48侧而在周槽33内向壁部90侧移动时,即便内周唇部102的前端部111与外周唇部103的前端部121抵接,也能够抑制径向槽112以及径向槽122的连通被切断。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分隔密封件52与壁部90之间遍及整周地成为密封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径向槽122被设定为即便外周唇部103在周槽33内最大变形也能够将外周唇部103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大小。同样地,径向槽112被设定为即便内周唇部102在周槽33内最大变形也能够将内周唇部102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大小。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7,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的部位,用同一称呼、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第二实施方式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分隔密封件52局部不同的分隔密封件52A。分隔密封件52A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径向槽112形成于前端部111的内周唇部102不同的内周唇部102A,该内周唇部102A具有未形成径向槽112的前端部111A。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缸主体15局部不同的缸主体15A。第二实施方式的缸主体15A具有滑动内径部29A,该滑动内径部29A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内径部29在周槽33与开口槽47之间的部分形成有相比最小内径面29a向缸径向的外方凹陷的凹槽151A这一点不同。凹槽151A使周槽33与开口槽47在缸轴方向上连通,在缸径向上横穿周槽33的斜面部90b。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分隔密封件52A的外周唇部103的前端部12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有成为将外周唇部103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的径向槽122。因此,即便分隔密封件52A被吸引到初级补给流路48侧,在周槽33内向壁部90侧移动而使得外周唇部103与壁部90的壁面部90a抵接,径向槽122也能够限制外周唇部103的前端部121与壁部90之间遍及整周地成为密封状态,从而使前端部121的槽底88侧与槽开口87侧连通。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即便分隔密封件52A被吸引到初级补给流路48侧,在周槽33内向壁部90侧移动而使得内周唇部102A与壁部90的斜面部90b抵接,凹槽151A也能够限制内周唇部102A的前端部111A与壁部90之间遍及整周地成为密封状态,从而使前端部111A的槽底88侧与槽开口87侧连通。
根据上述情况,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周槽33的槽底88与分隔密封件52A的外周唇部103之间存在异物F的混入的情况下,空气从缸主体15的开口部16经由基部101与壁部89之间的间隙、由异物F产生的外周唇部103与槽底88之间的间隙、壁部90与径向槽122之间的间隙、以及凹槽151A与前端部111A的间隙向初级补给流路48侧流动,使初级补给流路48侧的负压状态接近大气压。由此,能够良好地检测异物F向槽底88与外周唇部103之间的混入。
需要说明的是,凹槽151A被设定为即便内周唇部102A在周槽33内最大变形也能够将内周唇部102A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大小。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8,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的部位,用同一称呼、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第三实施方式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分隔密封件52局部不同的分隔密封件52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前端部121形成有径向槽122的外周唇部103不同,分隔密封件52B未形成径向槽122。分隔密封件52B具备在前端部121B形成有径向孔122B(通路)的外周唇部103B。径向孔122B在外周唇部103B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径向孔122B在前端侧外周面103d以及前端侧内周面103b开口,在前端面103e未开口。径向孔122B成为将外周唇部103B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前端部111形成有径向槽112的内周唇部102不同,分隔密封件52B未形成径向槽112。分隔密封件52B具备在前端部111B形成有径向孔112B(通路)的内周唇部102B。径向孔112B在内周唇部102B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径向孔112B在前端侧外周面102b以及前端侧内周面102e开口,在前端面102f未开口。径向孔112B成为将内周唇部102B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
多个径向孔122B分别与内周唇部102B的径向孔112B一对一地使分隔密封件52B的周向的位置、即相位一致。换言之,分隔密封件52B的在内周唇部102B的前端部111B形成的径向孔112B的周向位置与在外周唇部103B的前端部121B形成的径向孔122B的周向位置重叠。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分隔密封件52B的外周唇部103B的前端部121B形成有成为将外周唇部103B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的径向孔122B。因此,即便分隔密封件52B被吸引到初级补给流路48侧,如图8所示在周槽33内向壁部90侧移动而使得外周唇部103B与壁部90的壁面部90a抵接,径向孔122B也使前端部121B的槽底88侧与槽开口87侧连通。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分隔密封件52B的内周唇部102B的前端部111B也形成有成为将内周唇部102B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的径向孔112B。因此,即便分隔密封件52B被吸引到初级补给流路48侧,在周槽33内向壁部90侧移动而使得内周唇部102B与壁部90的斜面部90b抵接,径向孔112B也使前端部111B的槽底88侧与槽开口87侧连通。
根据上述情况,根据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周槽33的槽底88与分隔密封件52B的外周唇部103B之间存在异物F的混入的情况下,空气也从缸主体15的开口部16经由基部101与壁部89之间的间隙、由异物F产生的外周唇部103B与槽底88之间的间隙、径向孔122B以及径向孔112B向初级补给流路48侧流动,使初级补给流路48侧的负压状态接近大气压。由此,良好地能够检测异物F向槽底88与外周唇部103B之间的混入。
作为将分隔密封件52B的外周唇部103B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是在外周唇部103B的前端部121B形成有径向孔122B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前端部121B的耐久性降低。
作为将分隔密封件52B的内周唇部102B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是在内周唇部102B的前端部111B形成有径向孔112B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前端部111B的耐久性降低。
分隔密封件52B的在内周唇部102B的前端部111B形成的作为通路的径向孔112B的周向位置与在外周唇部103B的前端部121B形成的作为通路的径向孔122B的周向位置重叠。因此,在分隔密封件52B被吸引到初级补给流路48侧而在周槽33内向壁部90侧移动时,即便内周唇部102B的前端部111B与外周唇部103B的前端部121B抵接,也能够抑制径向孔112B以及径向孔122B的连通被切断。
需要说明的是,径向孔122B被设定为即便外周唇部103B在周槽33内最大变形也能够将前端部121B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大小。同样地,径向孔112B被设定为即便内周唇部102B在周槽33内最大变形也能够将前端部111B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大小。
在此,也可以将具有第三实施方式的在前端部121B具有径向孔122B的外周唇部103B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在前端部111A没有通路的内周唇部102A的分隔密封件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凹槽151A的缸主体15A组合。另外,也可以是具有第三实施方式的在前端部121B具有径向孔122B的外周唇部103B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前端部111具有径向槽112的内周唇部102的分隔密封件。并且,也可以是具有第三实施方式的在前端部111B具有径向孔112B的内周唇部102B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前端部121具有径向槽122的外周唇部103的分隔密封件。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的第一方案,主缸具有:有底筒状的缸主体,所述有底筒状的缸主体具有制动液的排出流路和与储液箱连通的补给流路;活塞,所述活塞能够移动地配设在该缸主体内,在所述活塞与该缸主体之间形成向所述排出流路供给液压的压力室;以及密封件,所述密封件配置于在所述缸主体的内周面开口而形成的周槽内,所述密封件的内周与所述活塞滑动接触而划分所述补给流路和所述缸主体的外部。所述密封件具有从圆环状的基部突出的、与所述活塞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内周唇部以及与所述缸主体的所述周槽抵接的外周唇部。在所述外周唇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将该外周唇部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由此,能够良好地检测异物向周槽的槽底与外周唇部之间的混入,能够提高品质。
第二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中,所述外周唇部的所述通路是形成于前端部的径向槽。
第三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中,所述外周唇部的所述通路是径向孔。
第四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方案中的任一方案中,所述周槽的、所述缸主体的底部侧的壁部的开口侧以随着接近所述密封件而扩径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活塞的径向倾斜。
第五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方案中的任一方案中,所述内周唇部在前端部形成有将该内周唇部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
第六方案在上述第五方案中,所述密封件的在所述内周唇部的前端部形成的所述通路的周向位置与在所述外周唇部的前端部形成的所述通路的周向位置重叠。
工业实用性
根据上述主缸,能够提高品质。
附图标记说明
11 主缸
12 储液箱
15 缸主体
15a 内周面
18 初级活塞(活塞)
27 初级排出流路(排出流路)
33 周槽
48 初级补给流路(补给流路)
52 分隔密封件(密封件)
85 初级压力室(压力室)
87 槽开口(开口)
90 壁部
90b 斜面部
101 基部
102 内周唇部
103 外周唇部
111 前端部(内周唇部的前端部)
112 径向槽(内周唇部的通路)
112B 径向孔(内周唇部的通路)
121 前端部(外周唇部的前端部)
122 径向槽(外周唇部的通路)
122B 径向孔(外周唇部的通路)。

Claims (4)

1.一种主缸,其中,所述主缸具备:
有底筒状的缸主体,所述有底筒状的缸主体具有制动液的排出流路和与储液箱连通的补给流路;
活塞,所述活塞能够移动地配设在该缸主体内,在所述活塞与该缸主体之间形成向所述排出流路供给液压的压力室;以及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配置于在所述缸主体的内周面开口而形成的周槽内,所述密封件的内周与所述活塞滑动接触而划分所述补给流路和所述缸主体的外部,
所述密封件具有从圆环状的基部突出的、与所述活塞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内周唇部以及与所述缸主体的所述周槽抵接的外周唇部,
在所述外周唇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将该外周唇部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
在所述内周唇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将该内周唇部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的通路,
所述周槽在所述缸主体的底部侧的壁部具有壁面部、斜面部、所述壁面部与所述斜面部相连的连接部,
所述壁面部从缸径向上的所述周槽的槽底向所述活塞延伸,并且供所述外周唇部的前端部抵接,
所述斜面部在所述周槽的槽开口侧以越靠所述密封件越扩径的方式与所述壁面部相连,并且供所述内周唇部中所述外周唇部侧抵接,
所述连接部在缸径向上设置在所述外周唇部与所述内周唇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缸,其中,
所述外周唇部的所述通路是形成于所述外周唇部的前端部的径向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缸,其中,
所述外周唇部的所述通路是径向孔。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主缸,其中,
所述密封件的在所述内周唇部的前端部形成的所述通路的周向位置与在所述外周唇部的前端部形成的所述通路的周向位置重叠。
CN201980035911.9A 2018-05-29 2019-05-15 主缸 Active CN1122039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2318 2018-05-29
JP2018102318 2018-05-29
PCT/JP2019/019319 WO2019230400A1 (ja) 2018-05-29 2019-05-15 マスタシリン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03912A CN112203912A (zh) 2021-01-08
CN112203912B true CN112203912B (zh) 2023-04-14

Family

ID=68698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5911.9A Active CN112203912B (zh) 2018-05-29 2019-05-15 主缸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34276B2 (zh)
CN (1) CN112203912B (zh)
WO (1) WO2019230400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40723A (ja) * 2010-05-14 2011-12-01 Bosch Corp マスタシリンダ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CN103249618A (zh) * 2010-12-17 2013-08-14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密封垫圈在主气缸中安装错误的检测方法
JP2015137729A (ja) * 2014-01-23 2015-07-30 Nok株式会社 密封装置及び密封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4936839A (zh) * 2013-01-31 2015-09-2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主缸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27465U (zh) * 1980-02-29 1981-09-28
JP4417233B2 (ja) * 2004-09-30 2010-02-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5793110B2 (ja) * 2012-05-16 2015-10-14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40723A (ja) * 2010-05-14 2011-12-01 Bosch Corp マスタシリンダ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CN103249618A (zh) * 2010-12-17 2013-08-14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密封垫圈在主气缸中安装错误的检测方法
CN104936839A (zh) * 2013-01-31 2015-09-2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主缸
JP2015137729A (ja) * 2014-01-23 2015-07-30 Nok株式会社 密封装置及び密封装置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03912A (zh) 2021-01-08
JP7034276B2 (ja) 2022-03-11
WO2019230400A1 (ja) 2019-12-05
JPWO2019230400A1 (ja) 2021-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01468B2 (en) Master cylinder
US7520132B2 (en) Cup seal and master cylinder employing the same
JP5201648B2 (ja) カップシー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マスタシリンダ
WO2008050633A1 (fr) Coupelle d'étanchéité et maître-cylindre doté de celle-ci
JPH0379213B2 (zh)
JP4286548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6060265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CN109476294B (zh) 主缸
CN112203912B (zh) 主缸
US20040187494A1 (en) Master cylinder
KR102089119B1 (ko) 마스터 실린더
JP2017177835A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5201912B2 (ja) カップシー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マスタシリンダ
JP4694445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49499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NO312185B1 (no) Trykkfluidavgivende innretning
JP5481159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5806955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2011136602A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4668125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4578782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およびマスタシリンダ本体の加工方法
JP2019026009A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5815175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JP2014097721A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23

Address after: Ibaraki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