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66290B -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66290B
CN112166290B CN201880093742.XA CN201880093742A CN112166290B CN 112166290 B CN112166290 B CN 112166290B CN 201880093742 A CN201880093742 A CN 201880093742A CN 112166290 B CN112166290 B CN 1121662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compressor
pressure
liquid level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37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66290A (zh
Inventor
筑山亮
梁池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66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662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662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662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室外机(2)具备压缩机(10)、室外热交换器(40)、贮液器(42)、液面传感器(43)、存储装置(52)和控制部(51)。贮液器(42)将封入在包括压缩机(10)、室外热交换器(40)、膨胀阀(21)以及室内热交换器(20)在内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之中剩余的制冷剂作为液体制冷剂来收容。液面传感器(43)构成为检测贮液器(42)的液面高度。存储装置(52)存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向制冷剂回路的封入量。输入部(53)被用于向存储装置(52)输入封入量。控制部(51)基于制冷剂的封入量和液面高度来控制压缩机(10)以及膨胀阀(21)。控制部(51)根据液面高度的变化来使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压力变化。

Description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尤其涉及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防止温室效应的观点出发,在空气调节装置中,有时使用通过在由单一成分构成的制冷剂中混合温室效应系数(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更低的其他制冷剂而使GWP降低了的混合制冷剂。在混合制冷剂之中有共沸混合制冷剂和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共沸混合制冷剂若按某种一定的比率混合多种成分的制冷剂则具有一定的沸点,气相、液相下的组成相同,显示出如同单一成分那样的相变。相对于此,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仅具有作为露点和沸点分离的单纯混合物的性质。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使用于制冷循环的场合,若分离成气相和液相,则气相、液相部分的各制冷剂的组成会从所封入的组成发生变动。
在日本特开平8-152208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制冷/空调装置,即使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发生变化,也能确保适当的运转状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522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封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因设备内的制冷剂封入量与在贮液器内分离出的气相的制冷剂量的关系而导致制冷剂组成变化。由于在贮液器内分离出的气相的制冷剂不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所以,为了维持制冷能力而需要实施与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相对应的控制变更。若了解贮液器内的液体制冷剂的量,则也会了解贮液器内的气相的制冷剂的量,因而,在日本特开平8-152208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制冷/空调装置中,根据压缩机频率来计算贮液器液量,由此进行组成运算。
该组成运算的方法的前提是制冷剂封入量确定。但是,制冷机等制冷循环装置因现场的设备连接状况(室内机台数、延长配管长度)而导致封入制冷剂量变化。因此,由于无法在设备设计的时候就估计封入制冷剂量,所以,有时会无法使用该组成运算的方法。
另外,贮液器液量由室内机运转台数和室内机液体制冷剂量来确定。在负荷变动(门的开闭、人或物的出入)小的条件下,室内机运转台数由压缩机频率确定,因而,可基于压缩机频率来推定贮液器液量。但是,在因负荷变动导致压缩机频率变动的场合,则无法根据压缩机频率进行室内机运转台数的推定,因而也无法推定贮液器液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无论有无负荷变动或者现场设置状况如何,都能进行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检测,能维持制冷能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的室外机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室外机与室内热交换器之间循环。室外机具备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贮液器、液面传感器、存储装置和控制装置。贮液器收容被封入在包括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以及室内热交换器在内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之中剩余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液面传感器构成为检测贮液器中的液体状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液面高度。存储装置存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向制冷剂回路的封入量。输入部构成为向存储装置输入封入量。当液面高度变化时,控制装置通过控制压缩机以及膨胀阀而使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压力变化。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的封入量越少,液面高度发生变化的场合的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压力的变化量就越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空调负荷变动的场合或是现场的配管长度或室内机台数各种各样的场合,也能进行制冷剂的组成检测,通过进行与组成一致的控制,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发挥适当的制冷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在施工时由控制部执行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中在运转时由控制部执行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制冷剂组成映射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气体密度与压力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6是示出气体密度根据气体制冷剂比率R如何变化的曲线图。
图7是示出未应用实施方式1的控制的比较例的场合的低压制冷剂比率与蒸发器的饱和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的图。
图8是示出未应用实施方式1的控制的比较例的场合的低压制冷剂比率与冷凝器的饱和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的图。
图9是示出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控制的场合的低压制冷剂比率与蒸发器的饱和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示出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控制的场合的低压制冷剂比率与冷凝器的饱和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中在运转时由控制部执行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制冷剂泄漏的判定的曲线图。
图14是示出饱和液温度与气体制冷剂比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制冷剂封入量计算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对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实施方式所说明的构成的适当组合也是申请起初所预定的。另外,对图中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表示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不反复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构成的图。该制冷循环装置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参照图1,制冷循环装置1具备压缩机10、室外热交换器40、风扇41、膨胀阀21、室内热交换器20、风扇22、贮液器42、液面传感器43、压力传感器44、45、存储装置52、控制部51和输入部53。
风扇41向室外热交换器40送风。风扇22向室内热交换器20送风。压力传感器44检测压缩机10的吸入侧压力(低压)。压力传感器45检测压缩机10的排出侧压力(高压)。
贮液器42将在压缩机10、室外热交换器40、膨胀阀21以及室内热交换器20中循环的制冷剂之中剩余的制冷剂作为液体制冷剂进行收容。液面传感器43构成为检测贮液器42的液面高度。液面传感器43例如可使用超声波式、静电容量式、浮球式、自发热式等各种方式的传感器。另外,也可以将检测有无液面的传感器设置在贮液器42的多个高度上,作为液面传感器43。
存储装置52存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向制冷剂回路的封入量。输入部53用于向存储装置52输入封入量。控制部51基于封入量和液面高度来控制压缩机10以及膨胀阀21。控制部51根据液面高度的变化而使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压力变化。控制部51、存储装置52、输入部53构成控制装置50。
室外机2包括这些构成要素之中的压缩机10、室外热交换器40、风扇41、贮液器42、液面传感器43、压力传感器44、45和控制装置50。室内机3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0、膨胀阀21和风扇22。室外机2与室内机3通过液体配管以及气体配管而连接。
贮液器42将被封入在包括压缩机10、室外热交换器40、膨胀阀21以及室内热交换器20在内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之中剩余的制冷剂作为液体制冷剂进行收容。剩余的液体制冷剂相当于从制冷剂回路所封入的制冷剂的总量减去了制冷循环的当前动作所需最低限度的循环制冷剂量而得的量。液面传感器43构成为检测贮液器42的液面高度。存储装置52存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向制冷剂回路的封入量。输入部53被用于向存储装置52输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控制部51基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和贮液器42的液面高度,控制压缩机10以及膨胀阀21。控制部51根据贮液器42的液面高度的变化使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压力变化。
图2是用于说明施工时由控制部执行的控制的流程图。参照图1、图2,在施工时,首先在步骤S1中,控制部51从输入部53接收由施工作业者等输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输入部53既可以是供施工作业者操作的输入按钮或键盘,也可以是连接具备输入按钮等的终端装置的连接器那样的装置。被输入的制冷剂的封入量根据制冷剂配管长度或室内机的台数而有所增减。在步骤S2中,输入的制冷剂的封入量被传递给控制部51,被存储于存储装置52。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中在运转时由控制部执行的控制的流程图。在运转时,在步骤S11中,贮液器42内的液面高度由液面传感器43检测,传递给控制部51。接着,在步骤S12中,控制部51根据制冷剂封入量和液面高度从预先存储于存储装置52的制冷剂组成映射推定制冷剂组成。
接下来,在步骤S13中,控制部51根据推定出的制冷剂组成来变更压力传感器44的目标压力。并且,控制部51变更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以及膨胀阀21的开度以便成为变更后的目标压力。
在制冷循环装置的运转期间,每隔一定时间或者每当起动条件成立时,就反复执行步骤S11~S13的处理。
在此,对在步骤S12中使用的制冷剂组成映射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制冷剂组成映射的一例的图。对于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若是知道在密闭容器内有多少比例是气体,则能够进行推定。为了简化说明,考虑高压制冷剂与低压制冷剂混合的非共沸制冷剂的场合。在此,高压制冷剂是容易气化的制冷剂,低压制冷剂是相比高压制冷剂难以气化的制冷剂。
非共沸制冷剂是沸点不同的制冷剂混合而得的制冷剂,在一定压力下,混合的各制冷剂的气化难易度不同。若贮液器内的所有制冷剂都是液体状态,则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与封入的组成相同。但是,若在贮液器内变成气体的比例增大,则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就变得与封入的组成不同。
例如,假设混合了容易气化的制冷剂A和难以气化的制冷剂B,贮液器内的气体会包含较多容易气化的制冷剂A,对于贮液器内的液体制冷剂,制冷剂A的比率降低。因此,气体中的制冷剂A的比例越是增加,贮液器内的液体制冷剂中的制冷剂B的比率就越为增加。贮液器由于通常优先送出液体制冷剂,所以,贮液器内的气体制冷剂不再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
图4的横轴表示将贮液器内的气体制冷剂的质量除以封入的制冷剂质量而得的值即气体制冷剂比率R,纵轴表示贮液器内的液体制冷剂的低压制冷剂比率。一般来讲,贮液器设计成即便在室内机的台数和延长配管的长度都最大的场合也能回收全部制冷剂。例如,气体制冷剂比率R=0.5是表示贮液器内的气体状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质量是向制冷剂回路整体的制冷剂封入量的50%的质量。若将在先说明的制冷剂A设为高压制冷剂并将制冷剂B设为低压制冷剂,则如图4所示那样,气体制冷剂比率R越是增加,作为液体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中的低压制冷剂比率就越为增加。在图4中,示出了贮液器内压力高的场合(PH)、中等的场合(PM)、低的场合(PL)。贮液器内的压力越低,低压制冷剂比率的增加率就越高。
图5是示出气体密度与压力的关系的曲线图。图6是示出气体密度根据气体制冷剂比率R如何变化的曲线图。对于气体制冷剂比率R的计算,需要求算贮液器中的气体质量,但如图5、图6所示那样,如观察R=0.1、0.3、0.5的场合可知的那样,即便气体制冷剂比率R变化,气体密度也几乎没有变化。因此,气体密度可设成根据图5之中代表线(例如R=0.3的线)所示那样的压力来确定的值,设成(贮液器中的气体质量)=(贮液器中的气体容积)×(封入气体的气体密度),计算贮液器中的气体质量。
另外,若将贮液器液面高度与贮液器中的气体容积的关系预先映射化,则能够将由液面传感器43检测的液面高度换算成上式的贮液器中的气体容积。若贮液器的形状是单纯的形状,则也可以将液面高度代入到根据形状确定的算式中来计算贮液器中的气体容积。例如,若贮液器的形状是纵置的圆筒状,则能够通过底面积×液面高度来计算液体制冷剂的容积,若从圆筒的贮液器容积减去液体制冷剂的容积,则能计算气体容积。
图7是示出未应用实施方式1的控制的比较例的场合的低压制冷剂比率与蒸发器的饱和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的图。图8是示出未应用实施方式1的控制的比较例的场合的低压制冷剂比率与冷凝器的饱和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的图。
通常进行控制,以便如图7、图8所示那样蒸发器的压力变成0.56MPaA、冷凝器的压力变成2.30MPaA。此时,低压制冷剂比率越是增加,蒸发温度以及冷凝温度就变得越高。因此,在制冷机的场合,低压制冷剂比率越是增加,则从室内机吹出的冷风的温度就越为上升。
图9是示出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控制的场合的低压制冷剂比率与蒸发器的饱和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的图。图10是示出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控制的场合的低压制冷剂比率与冷凝器的饱和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图10所示那样,与推定出的组成(低压制冷剂比率)相应地变更压力P的目标值。由此,蒸发器侧的吹出温度稳定在-10℃,冷凝器侧的吹出温度稳定在40℃附近。该处理在图3的步骤S12以及S13中执行。
若贮液器42的液面高度变化,则推定出的组成(低压制冷剂比率)也变化,因而,压力P的目标值变更。也就是,若贮液器42的液面高度变化,则控制部51通过控制压缩机10以及膨胀阀21来使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压力变化。此时,存储于存储装置52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越少,贮液器42的液面高度发生变化的场合的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压力的变化量就越大。以下使用图4、图9、图10对该关系进行具体说明。
若贮液器42的液面高度下降,则贮液器42中的气体制冷剂的质量增加,因而,气体制冷剂比率R增加。在图4的例子中,若气体制冷剂比率R增加,则低压制冷剂比率也增加。根据图9、图10,若低压制冷剂比率增加,则控制部51降低压力P。因此,若贮液器42的液面高度下降,则控制部51降低压力P。
相反地,若贮液器42的液面高度上升,则贮液器42中的气体制冷剂的质量减少,因而,气体制冷剂比率R减少。在图4的例子中,若气体制冷剂比率R减少,则低压制冷剂比率也减少。根据图9、图10,若低压制冷剂比率减少,则控制部51提高压力P。因此,若贮液器42的液面高度上升,则控制部51提高压力P。
由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气体制冷剂比率R的算式的分母,所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越多,气体制冷剂比率R就越小,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越少,气体制冷剂比率R就越大。因此,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越少,相对于液面高度的某个变化量的压力P的变化量就越大。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在使用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场合,即便在制冷剂配管的长度或室内机台数不同时,也能通过改变输入的制冷剂封入量的数值来准确地推定变动的制冷剂的组成,能进行与组成相应的控制。由此,能使制冷机或空调装置等的温度与目标温度准确地一致。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与制冷剂组成的变化对应地使目标压力变化,将温度保持成恒定。但是,有时会从制冷循环装置发生制冷剂泄漏。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场合,若发生制冷剂泄漏,则有时制冷剂组成也发生变化。例如,若制冷剂从气体制冷剂部分泄漏,则容易气化的制冷剂A相比难以气化的制冷剂B会泄漏更多。另外,若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部分泄漏,根据此时的泄漏了的液体制冷剂的组成,残留的制冷剂的组成也变化。因此,在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场合,要进行实施方式1所示的控制并不适当。
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在实施方式1的构成中追加温度传感器而能进行制冷剂泄漏的检测,设成在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场合不进行实施方式所示的控制。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构成的图。该制冷循环装置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参照图11,制冷循环装置101具备压缩机10、室外热交换器40、风扇41、膨胀阀21、室内热交换器20、风扇22、贮液器42、液面传感器43、压力传感器44、45、温度传感器46、控制部151、存储装置152和输入部153。
存储装置152存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向制冷剂回路的封入量。输入部153被用于向存储装置152输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控制部151基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和贮液器42内的制冷剂的液面高度,控制压缩机10以及膨胀阀21。控制部151根据液面高度的变化使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压力变化。控制部151、存储装置152、输入部153构成控制装置150。
室外机102包括这些构成要素之中的压缩机10、室外热交换器40、风扇41、贮液器42、液面传感器43、压力传感器44、45、温度传感器26和控制装置150。室内机3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0、膨胀阀21和风扇22。室外机102和室内机3通过液体配管以及气体配管而连接。
关于压缩机10、室外热交换器40、风扇41、膨胀阀21、室内热交换器20、风扇22、贮液器42、液面传感器43、压力传感器44、45,由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故而不重复说明。
如图11所示那样,室外机102还具备检测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45和检测收容在贮液器42中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6。控制部151基于压力传感器45的检测压力和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温度,判断有无来自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泄漏。
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中在运转时由控制部执行的控制的流程图。在实施方式2中,在步骤S21中,判定是否有制冷剂泄漏。在步骤S21中没有制冷剂泄漏的场合(S21中为否),与实施方式1的S11~S13同样,在步骤S22中检测制冷剂组成,在步骤S23中根据组成来变更目标压力。
在制冷循环装置的运转期间,每隔一定时间或者每当起动条件成立时,就反复执行步骤S21~S24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有制冷剂泄漏的场合(S21中为是),在步骤S25中停止制冷循环装置的运转,在步骤S26中处理结束。即,控制部151在判断为从制冷剂回路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场合,中止根据贮液器42内的制冷剂的液面高度的变化使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压力变化的处理。在该场合,如图7、图8所示那样,像以往那样控制压缩机10以及膨胀阀21,以便将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压力保持成恒定。
图13是用于说明制冷剂泄漏的判定的曲线图。在存储装置152中,预先存储有图13所示那样的、与没有制冷剂泄漏时的制冷剂封入量和贮液器内的液面高度相对应的饱和液温度映射。控制部151比较从压力传感器45检测出的压力换算而得的饱和液温度T0与温度传感器46检测出的温度Td,判定制冷剂泄漏。具体来讲,若|T0-Td|为判定值以内,则判定为无制冷剂泄漏,若|T0-Td|超过判定值,则判定为有制冷剂泄漏。即,控制部151在跟压力传感器45的检测压力对应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饱和液温度T0与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温度Td之差的大小|T0-Td|超过判定值的场合,控制压缩机10以及膨胀阀21,以便无论贮液器的液面高度如何变化都将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压力保持成恒定。
图14是示出饱和液温度与气体制冷剂比率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14中,若气体制冷剂比率R大,则以无制冷剂泄漏这样的前提推定出的饱和液温度T0上升。在温度传感器46检测出的温度Td处于上限判定值TU与下限判定值TL之间的场合,控制部151判定为没有制冷剂泄漏。相反地,在温度传感器46检测出的温度Td不在上限判定值TU与下限判定值TL之间的场合,控制部151判定为有制冷剂泄漏。图14所示那样的上限判定值TU和下限判定值TL是相对于图13所示的每个压力的饱和液温度的线而分别确定出来的。
控制部151基于压力传感器45的检测压力,选择图13的线之中的1根,推定与根据液面传感器43的检测值得到的R对应的饱和液温度T0。对此,观察温度传感器46检测到的温度Td是否处在上限判定值TU与下限判定值TL之间,判断制冷剂的泄漏。
根据实施方式2,通过在实施方式1的构成中追加温度传感器46,也能同时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由此,可避免在制冷剂泄漏时持续执行不适当的控制。在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场合,也可以通过点亮异常灯等方式向用户报告。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1中,施工作业者在制冷循环装置的施工时输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存储在存储装置中。但是,存在施工作业者难以准确地输入制冷剂的封入量的场合或施工作业者容易了解其他参数(例如延长配管的长度等)的场合。在实施方式3中,基于施工作业者容易输入的参数来自动计算制冷剂封入量。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构成的图。参照图15,制冷循环装置201具备压缩机10、室外热交换器40、膨胀阀21、室内热交换器20、贮液器42、液面传感器43、压力传感器44、45和控制装置250。另外,在图14中省略了关于风扇的图示。
控制装置250与图1同样构成为包括控制部、存储装置、输入部。室外机202包括这些构成要素之中的压缩机10、室外热交换器40、贮液器42、液面传感器43、压力传感器44、45和控制装置250。室内机203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0、膨胀阀21和风扇22。室外机202与室内机203通过液体配管205以及气体配管204而连接。
液体配管205以及气体配管204的各长度有时根据每个施工现场而有所不同。另外,室内机203的设置台数也有时根据每个施工现场而有所不同。控制装置250在施工时从施工作业者接收延长配管长度或室内机的连接台数等信息。进而,在该信息中也可包含延长配管直径、室内机形态(单元冷却器/展箱)、目标蒸发温度。
控制装置250在运转时使用基于预先输入的信息计算出的制冷剂封入量,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执行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推定,执行与组成相对应的控制。
图16是用于说明制冷剂封入量计算的图。如图16所示那样,被封入制冷剂回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量M是冷凝器内制冷剂量MA、贮液器内制冷剂量MB、液体延长配管内制冷剂量MC、蒸发器内制冷剂量MD和气体延长配管内制冷剂量ME的合计。即,以下的算式成立。
M=MA+MB+MC+MD+ME
其中的冷凝器内制冷剂量MA以及贮液器内制冷剂量MB在制冷机设计时被计算。关于其余的液体延长配管内制冷剂量MC、蒸发器内制冷剂量MD、气体延长配管内制冷剂量ME,根据施工时对设备输入的信息被计算。
制冷剂量计算所使用的物性值(液体/气体密度、焓)使用以下条件的值。
·高压侧制冷剂量(MA、MB、MC):设计上限的冷凝温度(饱和温度)时
(由于以最需要制冷剂的条件计算制冷剂封入量)
·低压侧制冷剂量(MD、ME):施工时设定的蒸发温度(饱和温度)时
关于冷凝器内制冷剂量MA,能以干度的变化量均等的方式将冷凝器分割成n个,计算分割的部分各自的制冷剂量,取其总和。
关于贮液器内制冷剂量MB,能根据贮液器液面高度的设计值来计算贮液器内的液体制冷剂、气体制冷剂的体积,分别乘以液体密度、气体密度,计算液体制冷剂质量、气体制冷剂质量,取它们之和。
关于液体延长配管内制冷剂量MC,若施工作业者输入配管长度L,则能通过每单位长度的制冷剂量(液体)乘以L来计算。
关于气体延长配管内制冷剂量ME,若施工作业者输入配管长度L,则能通过每单位长度的制冷剂量(气体)乘以L来计算。
关于蒸发器内制冷剂量MD,基本上与冷凝器的场合同样地计算,但由于也存在连接多台的场合,所以只要将连接台数N乘以每1台的封入量即可。另外,在室内机(蒸发器)不是单元冷却器而是展箱的场合,作为相同马力的单元冷却器的封入制冷剂量的α倍来计算封入制冷剂量。例如能设成α=1.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发挥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同样的效果,并且根据延长配管长度、室内机连接台数等容易了解的信息来自动计算制冷剂封入量,因而,对于施工作业者是便利的。
应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性质,而非限制性质。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示出,而不是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意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01、201制冷循环装置;2、102、202室外机;3、203室内机;10压缩机;20室内热交换器;21膨胀阀;22、41风扇;40室外热交换器;42贮液器;43液面传感器;44、45压力传感器;46温度传感器;50、150、250控制装置;51、151控制部;52、152存储装置;53、153输入部;204气体配管;205液体配管。

Claims (3)

1.一种室外机,该室外机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室外机与室内热交换器之间循环,其中,上述室外机具备:
压缩机;
室外热交换器;
贮液器,该贮液器收容被封入在包括上述压缩机、上述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以及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在内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之中剩余的上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液面传感器,该液面传感器构成为检测上述贮液器中的液体状态的上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液面高度;
存储装置,该存储装置存储上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向上述制冷剂回路的封入量;
输入部,该输入部向上述存储装置输入上述封入量;以及
控制装置,
当上述液面高度发生变化时,上述控制装置通过控制上述压缩机以及上述膨胀阀而使上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压力变化,
存储在上述存储装置中的上述封入量越少,上述液面高度发生变化的场合的上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压力的变化量就越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中,
上述室外机还具备:
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检测上述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压力;以及
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检测收容在上述贮液器中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
在跟上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压力对应的上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饱和液温度与上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之差的大小超过判定值的场合,上述控制装置控制上述压缩机以及上述膨胀阀,以便无论上述液面高度的变化如何都将上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压力保持成恒定。
3.一种制冷循环装置,该制冷循环装置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其中,上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压缩机;
室外热交换器;
膨胀阀;
室内热交换器;
贮液器,该贮液器收容被封入在包括上述压缩机、上述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以及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在内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之中剩余的上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液面传感器,该液面传感器构成为检测上述贮液器中的液体状态的上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液面高度;
存储装置,该存储装置存储上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向上述制冷剂回路的封入量;
输入部,该输入部向上述存储装置输入上述封入量;以及
控制装置,
当上述液面高度发生变化时,上述控制装置通过控制上述压缩机以及上述膨胀阀而使上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压力变化,
存储在上述存储装置中的上述封入量越少,上述液面高度发生变化的场合的上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压力的变化量就越大。
CN201880093742.XA 2018-06-08 2018-06-08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121662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2019 WO2019234914A1 (ja) 2018-06-08 2018-06-08 室外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66290A CN112166290A (zh) 2021-01-01
CN112166290B true CN112166290B (zh) 2022-03-11

Family

ID=68770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3742.XA Active CN112166290B (zh) 2018-06-08 2018-06-08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03233B2 (zh)
CN (1) CN112166290B (zh)
WO (1) WO2019234914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01912A (ja) * 1992-08-31 1994-04-12 Hitachi Ltd 冷凍サイクル
CN1105441A (zh) * 1993-10-28 1995-07-1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制冷循环及其控制方法
JPH09113078A (ja) * 1995-10-18 1997-05-02 Idemitsu Kosan Co Ltd 冷媒圧縮熱処理装置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H1068555A (ja) * 1996-08-27 1998-03-1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冷凍サイクルの循環冷媒組成検出方法並びにその検出方法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JP2002267232A (ja) * 2001-03-12 2002-09-18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のサービスシステム及びサービス提供装置
CN101059288A (zh) * 2006-04-19 2007-10-24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及空调机
JP2008256254A (ja) * 2007-04-04 2008-10-23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および冷媒組成の推定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0923B2 (ja) * 1994-11-25 2001-03-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循環システムおよび冷凍・空調装置
JP5916546B2 (ja) * 2012-07-11 2016-05-1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機の冷媒充填装置
WO2014017161A1 (ja) * 2012-07-23 2014-01-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冷媒漏洩検知装置及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JP6072311B2 (ja) * 2014-01-30 2017-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における循環組成の算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01912A (ja) * 1992-08-31 1994-04-12 Hitachi Ltd 冷凍サイクル
CN1105441A (zh) * 1993-10-28 1995-07-1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制冷循环及其控制方法
CN1321867A (zh) * 1993-10-28 2001-11-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制冷循环及其控制方法
JPH09113078A (ja) * 1995-10-18 1997-05-02 Idemitsu Kosan Co Ltd 冷媒圧縮熱処理装置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H1068555A (ja) * 1996-08-27 1998-03-1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冷凍サイクルの循環冷媒組成検出方法並びにその検出方法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JP2002267232A (ja) * 2001-03-12 2002-09-18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のサービスシステム及びサービス提供装置
CN101059288A (zh) * 2006-04-19 2007-10-24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及空调机
JP2008256254A (ja) * 2007-04-04 2008-10-23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および冷媒組成の推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03233B2 (ja) 2021-07-14
JPWO2019234914A1 (ja) 2021-02-25
CN112166290A (zh) 2021-01-01
WO2019234914A1 (ja) 2019-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34909B2 (ja) 冷凍空調装置並びに冷凍空調システム
EP2306122B1 (en) Refrigerating cycle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0247459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8443624B2 (en) Non-Azeotropic refrigerant mixtur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EP3012556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8806877B2 (en) Refrigerating cycle apparatus
JP497465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11428442B2 (en) Cool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related to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and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 condensers
JP2011099591A (ja) 冷凍装置
JP6902390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WO2014196045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運転方法
CN112166290B (zh)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US11384949B2 (en) Air conditioner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6937935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1279141B (zh) 制冷空调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CN112012929A (zh) 压缩机润滑油质量管理
JPH09273839A (ja) 冷凍サイクル
US20170074561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H07253250A (ja) 冷凍サイクル制御装置
CN212253263U (zh) 制冷空调装置
US20220235982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2010133636A (ja) 冷凍装置
US20240019177A1 (en) Heat pump apparatus
WO2022180821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3166724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