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66224A - 纤维强化塑料制的板材 - Google Patents

纤维强化塑料制的板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66224A
CN112166224A CN201880093530.1A CN201880093530A CN112166224A CN 112166224 A CN112166224 A CN 112166224A CN 201880093530 A CN201880093530 A CN 201880093530A CN 112166224 A CN112166224 A CN 1121662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fibers
regular
reference plane
convex
thicknes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35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66224B (zh
Inventor
仓井翔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ault SAS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enault SAS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nault SAS,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Renault SAS
Publication of CN112166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66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66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662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2/0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 E04C2/3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 E04C2/32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formed of corrugated or otherwise indented sheet-like material; composed of such layers with or without layers of flat sheet-like material
    • E04C2/326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formed of corrugated or otherwise indented sheet-like material; composed of such layers with or without layers of flat sheet-like material with corrugations, incisions or reliefs in more than one direction of the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06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 B29C70/10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 B29C70/16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using fibres of substantial or continuous length
    • B29C70/24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using fibres of substantial or continuous length oriented in at least three directions forming a 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88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possessing specific properties, e.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or locally reinforc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form; Layered products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0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form; Layered products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form at particular places, e.g. in edge reg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form; Layered products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form; Layered products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B32B3/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form; Layered products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formed with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e.g. hollows, grooves, protuberance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1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of different layers, e.g.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being parallel or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3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with respect to th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2/0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 E04C2/02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ed materials
    • E04C2/1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ed materials of wood, fibres, chips, vegetable stems, or the like; of plastics; of foamed products
    • E04C2/2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ed materials of wood, fibres, chips, vegetable stems, or the like; of plastics; of foamed products of plastics
    • E04C2/22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ed materials of wood, fibres, chips, vegetable stems, or the like; of plastics; of foamed products of plastics reinforc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1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moulded material or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 B29K2105/06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moulded material or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contain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inse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7/00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29L2007/002Panels; Plates;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0/00Layered product comprising an impregnated, embedded, or bonded layer wherein the layer comprises an impregnation, embedding, or binder material
    • B32B2260/02Composition of the impregnated, bonded or embedded layer
    • B32B2260/021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2260/023Two or mor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5/08Reinforc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479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variation in thickn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628Nonplanar uniform thickness material
    • Y10T428/24661Forming, or cooperating to form cells

Abstract

一种FRP制的板材(PM),其在表面(E)附近含有沿预先确定好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在板材(PM)的表面(E)设置有具有互相全等的正三棱锥(10)的形状的凸部(1)和凹部(2)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多个。各正三棱锥(10)的底面(11)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11)的正三角形(12)的各顶点(13)分别被6个底面(11)共有为顶点(13)的方式配置于沿着表面(E)的基准面(R)上。强化纤维(F)的各取向方向在板材(PM)的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正三棱锥(10)的棱线(14)中的任一个平行。

Description

纤维强化塑料制的板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纤维强化塑料制(以下称为FRP制)的板材,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例如压花加工在表面设置有凸部和凹部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多个的FRP制的板材。
背景技术
日本特许3438101号公开了对表面实施了防滑用的压花加工的作为地板材料的纤维强化塑料制板。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在将例如凸部设置于含有沿预定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的FRP制板材的表面的情况下,在沿同一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中的通过凸部的顶部的纤维与通过除了顶部以外的部分的纤维之间,可能产生沿着纤维方向的偏离。换言之,根据强化纤维在凸部的哪个部分通过,该强化纤维在取向方向上能够到达何处可能产生差异。对于通过凹部的强化纤维也同样。因此,在将凸部或凹部设置于上述板材的表面之际,板材的端部的位置变得不对齐、易于在表面产生褶皱。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将凸部或凹部设置于FRP制的板材的表面之际,抑制板材的端部的位置变得不对齐、在表面产生褶皱。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是在表面附近含有沿预先确定好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的FRP制的板材。在板材的表面设置有具有互相全等的正三棱锥的形状的凸部和凹部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多个。各正三棱锥的底面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的正三角形的各顶点分别被6个底面共有为顶点的方式配置于沿着表面的假想基准面上。强化纤维的各取向方向在板材的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正三棱锥的棱线中的任一个平行。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板材,在将凸部或凹部设置于表面之际,能够抑制板材的端部的位置变得不对齐、在表面产生褶皱。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板材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V1-V1线的剖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相当于图2的剖视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相当于图2的剖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V2-V2线的剖视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相当于图7的剖视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相当于图7的剖视图。
图10是第3实施方式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图。
图11是图10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是沿着图10的V3-V3线的剖视图。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相当于图12的剖视图。
图14是第3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相当于图12的剖视图。
图15是第4实施方式的板材的俯视图。
图16是沿着图15的V4-V4线的剖视图。
图17是第4实施方式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图。
图18是第4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相当于图16的剖视图。
图19是第4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相当于图16的剖视图。
图20是第5实施方式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图。
图21是沿着图20的V5-V5线的剖视图。
图22是第5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相当于图21的剖视图。
图23是第5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相当于图21的剖视图。
图24是第6实施方式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图。
图25是沿着图24的V6-V6线的剖视图。
图26是第6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相当于图25的剖视图。
图27是第6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相当于图25的剖视图。
图28是第7实施方式的板材的俯视图。
图29是沿着图28的V7-V7线的剖视图。
图30是第7实施方式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图。
图31是第7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相当于图29的剖视图。
图32是第7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相当于图29的剖视图。
图33是第8实施方式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图。
图34是沿着图33的V8-V8线的剖视图。
图35是第8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相当于图34的剖视图。
图36是第8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相当于图34的剖视图。
图37是第9实施方式的板材的俯视图。
图38是沿着图37的V9-V9线的剖视图。
图39是第9实施方式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图。
图40是第9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相当于图38的剖视图。
图41是第9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相当于图38的剖视图。
图42是第10实施方式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图。
图43是图42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4是沿着图42的V10-V10线的剖视图。
图45是第10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相当于图44的剖视图。
图46是第10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相当于图44的剖视图。
图47是第11实施方式的板材的俯视图。
图48是沿着图47的V11-V11线的剖视图。
图49是图47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0是第1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相当于图48的剖视图。
图51是第1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相当于图48的剖视图。
图52是第12实施方式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几个实施方式的FRP制的板材PM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中的表示“上”、“下”、“右”、“左”等方向的用语是出于方便而确定的,以便说明各部的位置关系,并不限定板材PM的实际的安装姿势等。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板材PM是FRP制的板材。板材PM是由强化纤维F和基体树脂构成的板状的构件。此外,图示的板材PM形成为平板状,但其形状能够根据用途适当选择,例如,也可以是曲板状。
强化纤维F由在板材PM的面方向、即与厚度方向Z(以下称为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连续纤维形成,例如,能具有改变角度地层叠在一方向上并丝后的强化纤维而成的层叠构造、或者织物的形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强化纤维F在Z方向观察时沿预先确定好的3个取向方向、具体而言0度-180度方向、60度-240度方向、以及120度-300度方向取向。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0度-180度方向称为“X1方向”,将60度-240度方向称为“X2方向”,将120度-300度方向称为“X3方向”。另外,在Z方向观察时,将与X1方向正交的90度-270度方向称为“Y1方向”,将与X2方向正交的150度-330度方向称为“Y2方向”,将与X3方向正交的30度-210度方向称为“Y3方向”,将与所述各取向方向正交的方向统称为“取向正交方向”。
强化纤维F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例如碳纤维、玻璃纤维、聚芳酰胺纤维、氧化铝纤维、碳化硅纤维、硼纤维、碳化硅纤维等。碳纤维能够使用例如聚丙烯腈(PAN系)、沥青系、纤维素系、基于碳化氢的气相生长系碳纤维、石墨纤维等。也可以将这些纤维组合使用两种以上。此外,强化纤维F也可以含有短纤维作为其一部分。
基体树脂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例如环氧树脂、苯酚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乙烯基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苯硫醚(PPS)树脂等公知的热固化性树脂、热塑性树脂。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板材PM的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假想基准面R向上侧(即Z方向外侧)凸起的凸部1。多个凸部1在表面E形成有具有几何学的周期性的凹凸图案G。凹凸图案G例如能够使用在成形面具有凹凸图案G的凹凸形状的反转形状的模具并使用RTM法、冲压成形法等公知的方法来成形。对表面E赋予凹凸图案G的加工也有时称为压花加工或沈花加工。
强化纤维F的至少一部分在表面E的附近沿着表面E延伸。因此,强化纤维F中的位于最表面E侧的纤维的层呈具有与凹凸图案G的凹凸形状相仿的起伏的形状。
假想基准面R是与未形成凹凸图案G时的板材PM的表面E平行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沿着表面E在面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在板材PM是曲板状的情况下,呈沿着该表面E弯曲地延伸的曲面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假想基准面R简称为“基准面R”。
如图1~图3所示,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的互相全等的正三棱锥10的形状。正三棱锥10的底面11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11的正三角形12的各顶点13分别被6个底面11共有为顶点1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
并且,如图1和图3所示,强化纤维F的3个取向方向(X1方向、X2方向、X3方向)在Z方向观察时分别与正三棱锥10的棱线14平行。此外,正三棱锥10的棱线14是正三棱锥10的侧面S彼此的交线。
凹凸图案G相当于将1个周期量的图案(以下称为图案要素PEn(n是1以上的自然数))以相同的朝向在面方向上没有间隙地排列而成的图案。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凹凸图案G相当于将图案要素PE1在X1方向和Y1方向上以相同的朝向没有间隙地排列、将图案要素PE2在X2方向和Y2方向上以相同的朝向没有间隙地排列、或者将图案要素PE3在X3方向和Y3方向上以相同的朝向没有间隙地排列而成的图案。
此外,图案要素PEn的朝向和形状能够任意地选择。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说明,按照强化纤维F的各取向方向各选择一个图案要素PEn,如下这样设定了它们的形状和大小。
[A1]图案要素PEn的形状
图案要素PEn的形状统一成在全部的实施方式中等同的形状,设为由与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平行的边(以下称为边x)和与取向正交方向平行的边(以下称为边y)构成的矩形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图案要素PE1~PE3也是矩形形状。在以下的说明中,也有时将与各图案要素PEn中的边x平行的方向称为“x方向”,将与各图案要素PEn中的边y平行的方向(取向正交方向)称为“y方向”。
[A2]图案要素PEn的大小
另外,图案要素PEn的大小按照实施方式统一。在本实施方式的图案要素PE1~PE3中,边x的长度相当于正三角形12的一边的长度,边y的长度相当于正三角形12的高度的两倍。
而且,在本说明书中,针对1个图案要素PEn所包含的正多棱锥的棱线中的与边x平行的各棱线,设定分别包括所述各棱线的与Z方向平行的平面P。将图案要素PEn中由各平面P划分成的各区域称为“区段Sg”。另外,在各区段Sg中,将距划分形成该区段Sg的两个平面P等距离的面设为中心面C,将中心面C与基准面R的交线设为中心轴线A。并且,将位于各区段Sg内的多个平面要素(正多棱锥的侧面等)中的具有相对于中心面C相互面对称的形状的一对平面要素、或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A相互轴对称的形状的一对平面要素定义为“对称对”。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如图案要素PE1中,如图3所示,设定有3个平面P,该平面P包括正三棱锥10的与边x平行的棱线14,与Z方向平行。图案要素PE1被平面P划分成两个区段Sg。
[A3]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
另外,如图3所示,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仅由对称对构成。换言之,各平面要素与属于相同的区段Sg的任一个平面要素没有遗漏、没有重叠地构成了对称对。例如,在图案要素PE1的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1和侧面S5具备相对于它们所属于的区段Sg的中心面C面对称的形状,构成了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2和侧面S6、侧面S3和侧面S7、以及侧面S4和侧面S8分别构成了对称对。另外,在图案要素PE1的右侧的区段Sg中,侧面S9和侧面S13具备相对于它们所属于的区段Sg的中心面C面对称的形状,构成了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10和侧面S14、侧面S11和侧面S15、以及侧面S12和侧面S16分别构成了对称对。在任一区段Sg都不存在不构成对称对的侧面。
如此相互构成对称对的一对平面要素的每一个分别在它们所属于的区段Sg的y方向的宽度整体上延伸。换言之,构成对称对的一对平面要素的每一个分别与将该区段Sg夹在中间的两个平面P接触。因此,在各区段Sg中,沿x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均必然(不管其y方向位置如何)通过构成对称对的一对平面要素这两者。或者,通过构成某对称对的一对平面要素中的一者的强化纤维F必然通过该对称对的另一个平面要素。
例如,如果是图案要素PE1的左侧的区段Sg,则相互构成对称对的侧面S1和侧面S5分别在该区段Sg的Y1方向的宽度整体上延伸。同样地,侧面S2和S6、侧面S3和S7、侧面S4和S8分别在相同的区段Sg的Y1方向的宽度整体上延伸。因此,例如,对于由侧面S1和侧面S5构成的对称对,以虚线表示的强化纤维F通过构成该对称对的一对侧面S1和侧面S5这两者,另外,对于由侧面S2和侧面S6构成的对称对,以虚线表示的强化纤维F通过构成该对称对的一对侧面S2和侧面S6这两者。
另外,构成1个对称对的一对平面要素具有相对于中心面C相互面对称的形状或相对于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形状,因此,不管强化纤维F的y方向位置如何,通过每1个对称对的强化纤维F的整个实长都一定。也就是说,每个强化纤维F的横跨一对平面要素中的一者的部分的实长与横跨另一者的部分的实长的合计不依赖于强化纤维F的y方向位置。
例如,如果是图案要素PE1的左侧的区段Sg,在中心面C的左侧以虚线表示的强化纤维F的横跨侧面S1的部分的实长与横跨侧面S5的部分的实长的合计,等于在中心面C的右侧以虚线表示的强化纤维F的横跨侧面S1的部分的实长与横跨侧面S5的部分的实长的合计。同样地,在中心面C的左侧以虚线表示的强化纤维F的横跨侧面S2的部分的实长与横跨侧面S6的部分的实长的合计,等于在中心面C的右侧以虚线表示的强化纤维F的横跨侧面S2的部分的实长与横跨侧面S6的部分的实长的合计。此外,以虚线表示的强化纤维F与中心面C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位置关系。另外,实长是在表面E附近沿着表面E延伸的强化纤维F的实际的长度,实质上等于包含该强化纤维F的与Z方向平行的平面与表面E的交线的长度。
[A4]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均匀性
而且,属于1个区段Sg的平面要素仅由对称对构成(区段Sg不包括不构成对称对的平面要素),因此,在1个区段Sg内,在Z方向观察时沿着x方向横跨的强化纤维F的整个实长不管该强化纤维F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另外,彼此相邻的区段Sg的表面E在它们之间的边界线处在y方向上连续,因此,即使在彼此相邻的区段Sg彼此之间,沿着x方向横跨的强化纤维F的整个实长也互相相等。即,在1个图案要素PEn中,沿x方向取向且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在该图案要素PEn整个区域中不管强化纤维F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在图案要素PEn或区段Sg内沿x方向取向而在Z方向观察时沿着x方向横跨的强化纤维F称为“强化纤维Fx”。
[A5]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的均匀性
另一方面,图案要素PEn均是矩形形状,因此,在1个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Z方向观察时的表观上的长度(以下称为“表观长度”)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表观长度实质上与包含强化纤维F的与Z方向平行的平面与表面E的交线的面方向长度相等。
[A6]各取向方向上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因而,在各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
即,在图案要素PE1中,沿X1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不管Y1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因此,在凹凸图案G整体中,沿X1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以下也称为在表面E形成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X1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不管Y1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这意味着,不管沿X1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强化纤维F的X1方向的表观收缩率都保持一定。
另外,在图案要素PE2中,沿X2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不管Y2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因此,在凹凸图案G整体中,沿X2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以下也称为在表面E形成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X2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不管Y2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这意味着,不管沿X2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强化纤维F的X2方向的表观收缩率都保持一定。
而且,在图案要素PE3中,沿X3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不管Y3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因此,在凹凸图案G整体中,沿X3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以下也称为在表面E形成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X3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不管Y3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这意味着,不管沿X3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强化纤维F的X3方向的表观收缩率都保持一定。
[A7]各图案要素PEn之间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等同性
接着,在沿互不相同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即在各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对强化纤维Fx的实长进行比较。图案要素PE1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例如像从图案要素PE1的平面P与表面E的交线中的与边x相对应的部分的长度求出那样,是正三棱锥10的棱线14的两根量与正三棱锥10的侧面S的高度的两倍的合计。另外,图案要素PE2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和图案要素PE3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也同样。即,强化纤维Fx的实长在各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互相相等。
[A8]各图案要素PEn之间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的等同性
另一方面,如上述这样,图案要素PE1、PE2以及PE3的形状和大小互相相等,因此,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也在各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互相相等。
[A9]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的各向同性
因而,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互不相同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此,在表面E形成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面方向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含有沿预先确定好的3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沿着表面E的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11的互相全等的正三棱锥10的形状。正三棱锥10的底面11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11的正三角形12的各顶点13分别被6个底面11共有为顶点1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3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三棱锥10的棱线14平行。
根据该结构,如上述这样,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都能够将该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设为一定。由此,在将凸部1设置于含有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之际,能够抑制板材PM的端部的位置变得不对齐、在表面E产生褶皱。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3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而,在表面E形成由多个凸部1构成的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表面E的褶皱的产生。
<变形例>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如图4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下侧(即Z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2。将该变形例称为第1变形例。另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凸部1和凹部2这两者。将该变形例称为第2变形例。
第1变形例的多个凹部2、以及第2变形例的多个凸部1和凹部2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11的互相全等的正三棱锥10的形状。正三棱锥10的底面11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11的正三角形12的各顶点13分别被6个底面11共有为顶点1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另外,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3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三棱锥10的棱线14平行。凹部2的正三棱锥10和凸部1的正三棱锥10具有相对于基准面R相互面对称的形状。
此外,在第2变形例中,凸部1和凹部2的位置关系(排列顺序)并没有特别限定。即使是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是任何顺序,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参照上述[A3])被维持。
例如,在图3所示的图案要素PE1中,即使是在具备侧面S1、S2、S9以及S10的正三棱锥10是凹部2的情况下,在图案要素PE1的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1和侧面S5也具备相对于它们所属于的区段Sg的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形状,构成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2和侧面S6构成相对于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1个对称对。另外,在图案要素PE1的右侧的区段Sg中,侧面S9和侧面S13具备相对于它们所属于的区段Sg的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形状,构成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10和侧面S14构成相对于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1个对称对。如此,无论第1实施方式的哪个凸部1调换成凹部2,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都仅由对称对构成。
因此,不管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如何,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均匀性(参照上述[A4])都被维持。另外,其他结构(参照上述[A1]~[A2]、[A5]~[A9])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因而,在第2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此外,对于第1变形例,能够将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凸部1置换成凹部2而将该说明引用于本变形例的说明。因而,在第1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6和图7而对第2实施方式的板材PM进行说明。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已经进行了说明的结构的功能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以后中,平面P、中心面C以及中心轴线A也与第1实施方式和其变形例同样地按照各图案要素PEn和各区段Sg设定,为了避免附图的烦杂,省略它们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构成凹凸图案G的多个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11的正三棱锥10的形状。正三棱锥10的底面11是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13分别被6个正三角形12共有为顶点1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的互相全等的多个正三角形12。不过,正三棱锥10的高度并不均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包括正三角形12的各中线的各直线rij(i是1以上且3以下的自然数,j是整数)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2/L1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其中,L1是包括直线rij的与Z方向平行的平面与表面E的交线中的、与凹凸图案G的X1方向、X2方向或X3方向的1个周期量相对应的部分w1的长度,实质上与在部分w1的表面E附近沿着部分w1延伸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相等。L2是该部分w1的Z方向观察时的表观上的长度,与图案要素PEn的边x的长度相等,另外,实质上与在部分w1的表面E附近沿着部分w1延伸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等。此外,直线rij的i的值分别与各取向方向相对应,i的值相同的直线rij相互平行。另外,图6所示的直线r11~r13、r21~r23、r31~r33是直线rij的一部分。j是0以下的情况和j是4以上的情况的直线rij省略图示。
将比L2/L1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的例子表示在图6和图7中。这些附图中标注有相同的字母的正三棱锥10彼此具有互相相同的高度(即,从正三棱锥10的顶点到基准面R上的底面11的Z方向距离)。此外,标注有附图标记a的正三棱锥10的高度与标注有附图标记b的正三棱锥10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地设定。
[B1]图案要素PEn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案要素PE4~PE6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案要素PE1~PE3同样地是由与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平行的边x和与取向正交方向平行的边y构成的矩形形状。
[B2]图案要素PEn的大小
图案要素PE4~PE6的大小在3个取向方向(X1方向、X2方向以及X3方向)上等同。如图6所示,边x的长度相当于正三角形12的一边的长度,边y的长度相当于正三角形12的高度的两倍。
[B3]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例如,在图案要素PE4的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17和侧面S21具备面对称的形状,构成了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18和侧面S22、侧面S19和侧面S23、以及侧面S20和侧面S24分别构成了对称对。另外,在图案要素PE4的右侧的区段Sg中,侧面S25和侧面S29具备面对称的形状,构成了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26和侧面S30、侧面S27和侧面S31、以及侧面S28和侧面S32分别构成了对称对。
[B4]各区段Sg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因而,1个区段Sg内的强化纤维Fx的整个实长不管该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另外,图案要素PEn是矩形形状,各区段Sg也是矩形形状,因此,在1个区段Sg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不管该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因而,在各区段Sg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
[B5]各图案要素PEn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另外,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比L2/L1互相相等,因此,在各区段Sg彼此之间的各边界线上,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互相相等。因此,在1个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该图案要素PEn整个区域中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
[B6]各取向方向上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因而,在凹凸图案G整体中,强化纤维F的X1方向的表观收缩率、X2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以及X3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不管Y1方向、Y2方向、以及Y3方向的位置如何也都分别一定。这意味着,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各取向方向上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都保持一定。
[B7]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的各向同性
另外,比L2/L1在直线r1j、r2j、r3j(j是整数)之间互相相等,因此,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互不相同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此,在表面E形成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面方向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含有沿预先确定好的3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沿着该表面E的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11的正三棱锥10的形状。正三棱锥10的底面11是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13分别被6个正三角形12共有为顶点1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的互相全等的多个正三角形12。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3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三棱锥10的棱线14平行。另外,与包括正三角形12的各中线的各直线rij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2/L1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
根据该结构,如上述这样,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都能够将该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设为一定。由此,在将凸部1设置于含有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之际,能够抑制板材PM的端部的位置变得不对齐、在表面E产生褶皱。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3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而,在表面E形成由多个凸部1构成的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表面E的褶皱的产生。
<变形例>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如图8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下侧凹陷的凹部2。将该变形例称为第1变形例。另外,如图9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凸部1和凹部2这两者。将该变形例称为第2变形例。
第1变形例的多个凹部2、以及第2变形例的多个凸部1和凹部2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11的正三棱锥10的形状。正三棱锥10的底面11是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13分别被6个正三角形12共有为顶点1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的互相全等的多个正三角形12。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3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三棱锥10的棱线14平行。另外,与包括正三角形12的各中线的各直线rij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2/L1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凹部2的正三棱锥10和凸部1的正三棱锥10具有相对于基准面R相互面对称的形状。
此外,在第2变形例中,凸部1和凹部2的位置关系(排列顺序)并没有特别限定。即使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是任何排列顺序,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参照上述[B3])被维持。
例如,在图6所示的图案要素PE4中,即使在具备侧面S17、S18、S25以及S26的正三棱锥10是凹部2的情况下,在图案要素PE4的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17和侧面S21也具备相对于它们所属于的区段Sg的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形状,构成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18和侧面S22构成相对于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1个对称对。另外,在图案要素PE4的右侧的区段Sg中,侧面S25和侧面S29具备相对于它们所属于的区段Sg的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形状,构成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26和侧面S30构成相对于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1个对称对。如此,无论第2实施方式的哪个凸部1调换成凹部2,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都仅由对称对构成。
因此,不管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如何,都能获得各区段Sg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参照上述[B4])。此外,其他结构(参照上述[B1]~[B2]、[B5]~[B7])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因而,在第2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此外,对于第1变形例,能够将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凸部1置换成凹部2而将该说明引用于本变形例的说明。因而,在第1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0~图12而对第3实施方式的板材PM进行说明。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与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已经进行了说明的结构的功能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与包括正三角形12的各中线的各直线rij(i是1以上且3以下的自然数,j是整数)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2/L1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其中,L1是包括直线rij的与Z方向平行的平面与表面E的交线中的、与凹凸图案G的X1方向、X2方向或X3方向的1个周期量相对应的部分w2的长度,实质上与在部分w2的表面E附近沿着部分w2延伸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相等。L2是该部分w2的Z方向观察时的表观上的长度,与图案要素PEn的边x的长度相等,另外,实质上与在部分w2的表面E附近沿着部分w2延伸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等。不过,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正三棱锥10由高度互不相同的3种正三棱锥10构成。
将比L2/L1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的例子表示在图10~图12中。这些附图中标注有相同的字母的正三棱锥10彼此具有互相相同的高度(即,从正三棱锥10的顶点到基准面R上的底面11的Z方向距离)。此外,标注有附图标记a的正三棱锥10的高度、标注有附图标记b的正三棱锥10的高度、以及标注有附图标记c的正三棱锥10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地设定。
[B1]图案要素PEn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案要素PE7~PE9的形状与第2实施方式的图案要素PE4~PE6同样地是由与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平行的边x和与取向正交方向平行的边y构成的矩形形状。
[B2]图案要素PEn的大小
图案要素PE7~PE9的大小在3个取向方向(X1方向、X2方向以及X3方向)上等同。如图10和图11所示,边x的长度相当于正三角形12的一边的长度的3倍,边y的长度相当于正三角形12的高度的6倍。
[B3]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的。例如,在图案要素PE7的最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k和侧面Sk+12(k是33以上且44以下的自然数)具备面对称的形状,分别构成了对称对。
此外,对于各区段Sg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各图案要素PEn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各取向方向上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以及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的各向同性的结构,与在第2实施方式的[B4]~[B7]中进行了说明的结构同样,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与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
<变形例>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如图13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下侧凹陷的凹部2。将该变形例称为第1变形例。另外,如图14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凸部1和凹部2这两者。将该变形例称为第2变形例。
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多个凸部1与第1变形例的多个凹部2之间的关系同第2实施方式中的它们的关系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多个凸部1与第2变形例的多个凸部1和凹部2之间的关系同第2实施方式中的它们的关系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
<其他变形例>
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和它们的变形例中,强化纤维F沿与基准面R平行的3个取向方向具体而言X1方向、X2方向、以及X3方向取向,但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也可以是其中的1个或两个。
另外,第3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附图标记a、附图标记b以及附图标记c的正三棱锥10中的任意两个也可以高度相同。
而且,第2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附图标记a和附图标记b的正三棱锥10中的任一者、或者、第3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附图标记a、附图标记b以及附图标记c的正三棱锥10中的任一个或两个也可以高度是零。在表面E的与高度零的正三棱锥10相对应的区域,在基准面R的水平存在正三角形状的平面。
另外,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以及它们的变形例的正三棱锥10由高度互不相同的2种~3种正三棱锥10构成,但正三棱锥10的种类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比L2/L1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正三棱锥10也可以由高度互不相同的4种以上的正三棱锥10构成。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15~图17而对第4实施方式的板材PM进行说明。此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已经进行了说明的结构的功能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15和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强化纤维F在Z方向观察时沿着预先确定好的两个取向方向具体而言0度-180度方向和90度-270度方向取向。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0度-180度方向称为“X4方向”,将90度-270度方向称为“X5方向”。另外,在Z方向观察时,将与X4方向正交的90度-270度方向称为“Y4方向”,将与X5方向正交的0度-180度方向称为“Y5方向”,将与所述各取向方向正交的方向统称为“y方向”。
如图15~图17所示,构成凹凸图案G的多个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的互相全等的正四棱锥20的形状。正四棱锥20的底面21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21的正方形22的各顶点23分别被4个底面21共有为顶点2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
并且,如图15和图17所示,强化纤维F的两个取向方向(X4方向、X5方向)在Z方向观察时分别与正四棱锥20的棱线24平行。此外,正四棱锥20的棱线24是正四棱锥20的侧面S彼此的交线。
如图17所示,凹凸图案G相当于将图案要素PE10在X4方向和Y4方向上以相同的朝向没有间隙地排列、或者将图案要素PE11在X5方向和Y5方向上以相同的朝向没有间隙地排列而成的图案。
[C1]图案要素PEn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案要素PE10和PE11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案要素PE1~PE3同样地是由与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平行的边x和与取向正交方向平行的边y构成的矩形形状。
[C2]图案要素PEn的大小
图案要素PE10和PE11的大小在两个取向方向(X4方向和X5方向)上等同。如图17所示,边x和边y的长度分别相当于正方形22的对角线的长度。
[C3]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
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例如,在图案要素PE10的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57和侧面S59具备面对称的形状,构成了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58和侧面S60构成了1个对称对。
[C4]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均匀性
因而,1个区段Sg内的强化纤维Fx的整个实长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另外,彼此相邻的区段Sg的表面E在它们之间的边界线处在y方向上连续,因此,即使是在彼此相邻的区段Sg彼此之间,强化纤维Fx的整个实长也互相相等。即,在1个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在该图案要素PEn整个区域中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
[C5]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的均匀性
另一方面,图案要素PEn均是矩形形状,因此,在1个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
[C6]各取向方向上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因而,在各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因此,在凹凸图案G整体中,沿X4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以下,也称为在表面E形成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X4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不管Y4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这意味着,不管沿X4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强化纤维F的X4方向的表观收缩率都保持一定。
另外,在凹凸图案G整体中,沿X5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以下,也称为在表面E形成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X5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不管Y5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这意味着,不管沿X5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强化纤维F的X5方向的表观收缩率都保持一定。
[C7]各图案要素PEn之间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等同性
接着,在沿互不相同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即在各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对强化纤维Fx的实长进行比较。图案要素PE10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例如像从图案要素PE10的平面P与表面E的交线中的与边x相对应的部分的长度求出那样,是正四棱锥20的棱线24的两根量。图案要素PE11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也同样。即,强化纤维Fx的实长在各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互相相等。
[C8]各图案要素PEn之间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的等同性
另一方面,如上述这样,图案要素PE10和PE11的形状和大小互相相等,因此,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也在两个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互相相等。
[C9]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的各向同性
因而,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两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此,在表面E形成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面方向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含有沿预先确定好的两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沿着该表面E的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21的互相全等的正四棱锥20的形状。正四棱锥20的底面21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21的正方形22的各顶点23分别被4个底面21共有为顶点2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两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四棱锥20的棱线24平行。
根据该结构,如上述这样,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都能够将该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设为一定。由此,在将凸部1设置于含有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之际,能够抑制板材PM的端部的位置变得不对齐、在表面E产生褶皱。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两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而,在表面E形成由多个凸部1构成的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表面E的褶皱的产生。
而且,根据上述结构,每一个凸部1的棱线的数量是4根,与3根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相比,每一个凸部1的棱线的数量较多。因而,在Z方向观察时的凸部1的投影面积相等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增大棱线的密度(表面E的每单位面积的棱线的根数),能够使板材PM的面刚性提高、使谐振频率向高频侧移动。
<变形例>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如图18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下侧凹陷的凹部2。将该变形例称为第1变形例。另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凸部1和凹部2这两者。将该变形例称为第2变形例。
第1变形例的多个凹部2、以及第2变形例的多个凸部1和凹部2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21的互相全等的正四棱锥20的形状。正四棱锥20的底面21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21的正方形22的各顶点23分别被4个底面21共有为顶点2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另外,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两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四棱锥20的棱线24平行。凹部2的正四棱锥20和凸部1的正四棱锥20具有相对于基准面R相互面对称的形状。
此外,第2变形例中,凸部1和凹部2的位置关系(排列顺序)并没有特别限定。即使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是任何排列顺序,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参照上述[C3])被维持。
例如,在图17所示的图案要素PE10中,即使在具备侧面S57的正四棱锥20是凹部2的情况下,在图案要素PE10的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57和侧面S59也具备相对于它们所属于的区段Sg的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形状,构成1个对称对。如此,无论第4实施方式的哪个凸部1调换成凹部2,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都仅由对称对构成。
因此,不管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如何,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均匀性(参照上述[C4])都被维持。另外,其他结构(参照上述[C1]~[C2]、[C5]~[C9])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因而,在第2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4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此外,对于第1变形例,能够将第4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凸部1置换成凹部2而将该说明引用于本变形例的说明。因而,在第1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4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20和图21而对第5实施方式的板材PM进行说明。此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对与第4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已经进行了说明的结构的功能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构成凹凸图案G的多个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21的正四棱锥20的形状。正四棱锥20的底面21是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23分别被4个正方形22共有为顶点2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的互相全等的多个正方形22。不过,正四棱锥20的高度并不均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包括正方形22的各对角线的各直线rij(i是1或2,j是整数)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4/L3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其中,L3是包括直线rij的与Z方向平行的平面与表面E的交线中的、与凹凸图案G的X4方向或X5方向的1个周期量相对应的部分w3的长度,实质上与在部分w3的表面E附近沿着部分w3延伸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相等。L4是该部分w3的Z方向观察时的表观上的长度,与图案要素PEn的边x的长度相等,另外,实质上与在部分w3的表面E附近沿着部分w3延伸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等。此外,直线rij的i的值分别与各取向方向相对应,i的值相同的直线rij相互平行。另外,图20所示的直线r11~r13、r21~r23是直线rij的一部分。j是0以下的情况和j是4以上的情况的直线rij省略图示。
将比L4/L3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的例子表示在图20和图21中。这些附图中标注有相同的字母的正四棱锥20彼此具有互相相同的高度(即,从正四棱锥20的顶点到基准面R上的底面21的Z方向距离)。此外,标注有附图标记a的正四棱锥20的高度与标注有附图标记b的正四棱锥20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地设定。
[D1]图案要素PEn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案要素PE12和PE13的形状与第4实施方式的图案要素PE10和PE11同样地是由与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平行的边x和与取向正交方向平行的边y构成的矩形形状。
[D2]图案要素PEn的大小
图案要素PE12和PE13的大小在两个取向方向(X4方向和X5方向)上等同。如图20所示,边x和边y的长度分别相当于正方形22的对角线的长度的两倍。
[D3]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
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例如,在图案要素PE12的最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61和侧面S63具备面对称的形状,构成了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62和侧面S68、侧面S64和侧面S66、以及侧面S65和侧面S67分别构成了对称对。
[D4]各区段Sg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因而,1个区段Sg内的强化纤维Fx的整个实长不管该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另外,图案要素PEn是矩形形状,各区段Sg也是矩形形状,因此,在1个区段Sg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不管该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因而,在各区段Sg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
[D5]各图案要素PEn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另外,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比L4/L3互相相等,因此,在各区段Sg彼此之间的各边界线上,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互相相等。因此,在1个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该图案要素PEn整个区域中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
[D6]各取向方向上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因而,在凹凸图案G整体中,强化纤维F的X4方向的表观收缩率和X5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不管Y4方向和Y5方向的位置如何也都分别一定。这意味着,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各取向方向上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都保持一定。
[D7]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的各向同性
另外,比L4/L3在直线r1j、r2j(j是整数)之间互相相等,因此,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互不相同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此,在表面E形成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面方向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含有沿预先确定好的两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沿着该表面E的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21的正四棱锥20的形状。正四棱锥20的底面21是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23分别被4个正方形22共有为顶点2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的互相全等的多个正方形22。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两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四棱锥20的棱线24平行。另外,与包括正方形22的各对角线的各直线rij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4/L3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
根据该结构,如上述这样,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都能够将该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设为一定。由此,在将凸部1设置于含有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之际,能够抑制板材PM的端部的位置变得不对齐、在表面E产生褶皱。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两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而,在表面E形成由多个凸部1构成的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表面E的褶皱的产生。
<变形例>
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如图22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下侧凹陷的凹部2。将该变形例称为第1变形例。另外,如图23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凸部1和凹部2这两者。将该变形例称为第2变形例。
第1变形例的多个凹部2、以及第2变形例的多个凸部1和凹部2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21的正四棱锥20的形状。正四棱锥20的底面21是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23分别被4个正方形22共有为顶点2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的互相全等的多个正方形22。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两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四棱锥20的棱线24平行。另外,与包括正方形22的各对角线的各直线rij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4/L3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凹部2的正四棱锥20和凸部1的正四棱锥20具有相对于基准面R相互面对称的形状。
此外,在第2变形例中,凸部1和凹部2的位置关系(排列顺序)并没有特别限定。即使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是任何排列顺序,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参照上述[D3])被维持。
例如,在图20所示的图案要素PE12中,即使在具备侧面S64和S65的正四棱锥20是凹部2的情况下,在图案要素PE12的最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64和侧面S68也具备相对于它们所属于的区段Sg的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形状,构成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65和侧面S67构成相对于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1个对称对。如此,无论第5实施方式的哪个凸部1调换成凹部2,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都仅由对称对构成。
因此,不管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如何,都能获得各区段Sg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参照上述[D4])。此外,其他结构(参照上述[D1]~[D2]、[D5]~[D7])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因而,在第2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5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此外,对于第1变形例,能够将第5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凸部1置换成凹部2而将该说明引用于本变形例的说明。因而,在第1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5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第6实施方式>
参照图24和图25而对第6实施方式的板材PM进行说明。此外,在第6实施方式中,对与第5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已经进行了说明的结构的功能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地,与包括正方形22的各对角线的各直线rij(i是1或2,j是整数)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4/L3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其中,L3是包括直线rij的与Z方向平行的平面与表面E的交线中的、与凹凸图案G的X4方向或X5方向的1个周期量相对应的部分w4的长度,实质上与在部分w4的表面E附近沿着部分w4延伸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相等。L4是该部分w4的Z方向观察时的表观上的长度,与图案要素PEn的边x的长度相等,另外,实质上与在部分w4的表面E附近沿着部分w4延伸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等。不过,与第5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正四棱锥20由高度互不相同的3种正四棱锥20构成。
将比L4/L3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的例子表示在图24和图25中。这些附图中标注有相同的字母的正四棱锥20彼此具有互相相同的高度(即,从正四棱锥20的顶点到基准面R上的底面21的Z方向距离)。此外,标注有附图标记a的正四棱锥20的高度、标注有附图标记b的正四棱锥20的高度、以及标注有附图标记c的正四棱锥20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地设定。
[D1]图案要素PEn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案要素PE14和PE15的形状与第5实施方式的图案要素PE12和PE13同样地是由与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平行的边x和与取向正交方向平行的边y构成的矩形形状。
[D2]图案要素PEn的大小
图案要素PE14和PE15的大小在两个取向方向(X4方向和X5方向)上等同。如图24所示,边x和边y的长度分别相当于正方形22的对角线的长度的3倍。
[D3]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例如,在图案要素PE14的最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69和侧面S71具备面对称的形状,构成了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70和侧面S80、侧面S72和侧面S74、侧面S73和侧面S75、侧面S76和侧面S78、以及侧面S77和侧面S79分别构成了对称对。
此外,对于各区段Sg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各图案要素PEn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各取向方向上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以及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的各向同性的结构,与在第5实施方式的[D4]~[D7]中进行了说明的结构同样,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另外,第6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与第5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
<变形例>
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如图26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下侧凹陷的凹部2。将该变形例称为第1变形例。另外,如图27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凸部1和凹部2这两者。将该变形例称为第2变形例。
此外,第6实施方式的多个凸部1与第1变形例的多个凹部2之间的关系同第5实施方式中的它们的关系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另外,第6实施方式的多个凸部1与第2变形例的多个凸部1和凹部2之间的关系同第5实施方式中的它们的关系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7实施方式>
参照图28~图30而对第7实施方式的板材PM进行说明。此外,在第7实施方式中,对与第4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已经进行了说明的结构的功能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8和图30所示,构成凹凸图案G的多个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21的互相全等的正四棱锥20的形状。正四棱锥20的底面21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21的正方形22的各顶点23分别被两个底面21共有为顶点23且位于1个底面21的边的中点25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
如图30所示,凹凸图案G相当于将图案要素PE16在X4方向和Y4方向上以相同的朝向没有间隙地排列、或者将图案要素PE17在X5方向和Y5方向上以相同的朝向没有间隙地排列而成的图案。
[E1]图案要素PEn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案要素PE16和PE17的形状与第4实施方式的图案要素PE10和PE11同样地是由与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平行的边x和与取向正交方向平行的边y构成的矩形形状。
[E2]图案要素PEn的大小
图案要素PE16和PE17的大小在两个取向方向(X4方向和X5方向)上等同。如图30所示,边x和边y的长度分别相当于正方形22的对角线的两根的长度。
[E3]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
如图3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例如,在图案要素PE16的最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81和侧面S83具备面对称的形状,构成了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82和侧面S88、侧面S84和侧面S86、以及侧面S85和侧面S87分别构成了对称对。
[E7]各图案要素PEn之间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等同性
接着,在沿互不相同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即在各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对强化纤维Fx的实长进行比较。图案要素PE16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例如像从图案要素PE16的平面P与表面E的交线中的与边x相对应的部分的长度求出那样,是正四棱锥20的棱线24的4根量。图案要素PE17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也同样。即,强化纤维Fx的实长在各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互相相等。
[E8]各图案要素PEn之间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的等同性
另一方面,如上述这样,图案要素PE16和PE17的形状和大小互相相等,因此,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也在两个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互相相等。
此外,对于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均匀性、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的均匀性、各取向方向上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以及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的各向同性的结构,与在第4实施方式的[C4]~[C6]和[C9]中进行了说明的结构同样,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含有沿预先确定好的两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沿着该表面E的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21的互相全等的正四棱锥20的形状。正四棱锥20的底面21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21的正方形22的各顶点23分别被两个底面21共有为顶点23且位于1个底面21的边的中点25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两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四棱锥20的棱线24平行。
根据该结构,如上述这样,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都能够将该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设为一定。由此,在将凸部1设置于含有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之际,能够抑制板材PM的端部的位置变得不对齐、在表面E产生褶皱。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两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而,在表面E形成由多个凸部1构成的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表面E的褶皱的产生。
<变形例>
在第7实施方式中,在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如图31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下侧凹陷的凹部2。将该变形例称为第1变形例。另外,如图32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凸部1和凹部2这两者。将该变形例称为第2变形例。
第1变形例的多个凹部2、以及第2变形例的多个凸部1和凹部2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21的互相全等的正四棱锥20的形状。正四棱锥20的底面21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21的正方形22的各顶点23分别被两个底面21共有为顶点23且位于1个底面21的边的中点25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两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四棱锥20的棱线24平行。凹部2的正四棱锥20和凸部1的正四棱锥20具有相对于基准面R相互面对称的形状。
此外,在第2变形例中,凸部1和凹部2的位置关系(排列顺序)并没有特别限定。即使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是任何排列顺序,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参照上述[E3])被维持。
例如,在图30所示的图案要素PE16中,即使在具备侧面S84和S85的正四棱锥20是凹部2的情况下,在图案要素PE16的最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84和侧面S86也具备相对于它们所属于的区段Sg的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形状,构成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85和侧面S87构成相对于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1个对称对。如此,无论第7实施方式的哪个凸部1调换成凹部2,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都仅由对称对构成。
因此,不管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如何,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均匀性(参照第4实施方式的[C4])都被维持。另外,其他结构(参照上述[E1]~[E2]、[E7]~[E8]、[C5]~[C6]以及[C9])与第7实施方式同样。因而,在第2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7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此外,对于第1变形例,能够将第7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凸部1置换成凹部2而将该说明引用于本变形例的说明。因而,在第1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7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第8实施方式>
参照图33和图34而对第8实施方式的板材PM进行说明。此外,在第8实施方式中,对与第7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已经进行了说明的结构的功能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3和图34所示,构成凹凸图案G的多个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21的正四棱锥20的形状。正四棱锥20的底面21是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23分别被两个正方形22共有为顶点23且位于1个正方形22的边的中点25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的互相全等的多个正方形22。不过,正四棱锥20的高度并不均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包括正方形22的各对角线的各直线rij(i是1或2,j是整数)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6/L5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其中,L5是包括直线rij的与Z方向平行的平面与表面E的交线中的、与凹凸图案G的X4方向或X5方向的1个周期量相对应的部分w5的长度,实质上与在部分w5的表面E附近沿着部分w5延伸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相等。L6是该部分w5的Z方向观察时的表观上的长度,与图案要素PEn的边x的长度相等,另外,实质上与在部分w5的表面E附近沿着部分w5延伸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等。此外,直线rij的i的值分别与各取向方向相对应,i的值相同的直线rij相互平行。另外,图33所示的直线r11~r13、r21~r23是直线rij的一部分。j是0以下的情况和j是4以上的情况的直线rij省略图示。
将比L6/L5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的例子表示在图33和图34中。这些附图中标注有相同的字母的正四棱锥20相互具有彼此相同的高度(即,从正四棱锥20的顶点到基准面R上的底面21的Z方向距离)。此外,标注有附图标记a的正四棱锥20的高度与标注有附图标记b的正四棱锥20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地设定。
[F1]图案要素PEn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案要素PE18和PE19的形状与第7实施方式的图案要素PE16和PE17同样地是由与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平行的边x和与取向正交方向平行的边y构成的矩形形状。
[F2]图案要素PEn的大小
图案要素PE18和PE19的大小在两个取向方向(X4方向和X5方向)上等同。如图33所示,边x和边y的长度分别相当于正方形22的对角线的长度的4倍。
[F3]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
如图3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例如,在图案要素PE18的最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89和侧面S91具备面对称的形状,构成了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90和侧面S104、侧面S92和侧面S102、侧面S93和侧面S103、侧面S94和侧面S100、侧面S95和侧面S101、侧面S96和侧面S98、以及侧面S97和侧面S99分别构成了对称对。
[F4]各区段Sg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因而,1个区段Sg内的强化纤维Fx的整个实长不管该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另外,图案要素PEn是矩形形状,各区段Sg也是矩形形状,因此,在1个区段Sg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不管该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因而,在各区段Sg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
[F5]各图案要素PEn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另外,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比L6/L5互相相等,因此,在各区段Sg彼此之间的各边界线上,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互相相等。因此,在1个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该图案要素PEn整个区域中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
[F6]各取向方向上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因而,在凹凸图案G整体中,强化纤维F的X4方向的表观收缩率和X5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不管Y4方向和Y5方向的位置如何也都分别一定。这意味着,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各取向方向上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都保持一定。
[F7]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的各向同性
另外,比L6/L5在直线r1j2j(j是整数)之间互相相等,因此,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互不相同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此,在表面E形成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面方向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含有沿预先确定好的两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沿着该表面E的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21的正四棱锥20的形状。正四棱锥20的底面21是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23分别被两个正方形22共有为顶点23且位于1个正方形22的边的中点25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的互相全等的多个正方形22。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两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四棱锥20的棱线24平行。另外,与包括正方形22的各对角线的各直线rij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6/L5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
根据该结构,如上述这样,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都能够将该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设为一定。由此,在将凸部1设置于含有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之际,能够抑制板材PM的端部的位置变得不对齐、在表面E产生褶皱。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两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而,在表面E形成由多个凸部1构成的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表面E的褶皱的产生。
<变形例>
在第8实施方式中,在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如图35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下侧凹陷的凹部2。将该变形例称为第1变形例。另外,如图36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凸部1和凹部2这两者。将该变形例称为第2变形例。
第1变形例的多个凹部2、以及第2变形例的多个凸部1和凹部2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21的正四棱锥20的形状。正四棱锥20的底面21是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23分别被两个正方形22共有为顶点23且位于1个正方形22的边的中点25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的互相全等的多个正方形22。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两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四棱锥20的棱线24平行。另外,与包括正方形22的各对角线的各直线rij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6/L5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凹部2的正四棱锥20和凸部1的正四棱锥20具有相对于基准面R相互面对称的形状。
此外,在第2变形例中,凸部1和凹部2的位置关系(排列顺序)并没有特别限定。即使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是任何排列顺序,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参照上述[F3])被维持。
例如,在图33所示的图案要素PE18中,即使在具备侧面S92和S93的正四棱锥20是凹部2的情况下,在图案要素PE18的最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92和侧面S102也具备相对于它们所属于的区段Sg的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形状,构成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93和侧面S103构成相对于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1个对称对。如此,无论第8实施方式的哪个凸部1调换成凹部2,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都仅由对称对构成。
因此,不管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如何,都能获得各区段Sg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参照上述[F4])。此外,其他结构(参照上述[F1]~[F2]、[F5]~[F7])与第8实施方式同样。因而,在第2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8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此外,对于第1变形例,能够将第8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凸部1置换成凹部2而将该说明引用于本变形例的说明。因而,在第1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8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其他变形例>
在第4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和它们的变形例中,强化纤维F沿与基准面R平行的两个取向方向具体而言X4方向和X5方向取向,但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也可以仅是其中的一方向。
另外,第6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附图标记a、附图标记b以及附图标记c的正四棱锥20中的任意两个也可以高度相同。
而且,第5实施方式和第8实施方式以及它们的变形例的附图标记a和附图标记b的正四棱锥20中的任一者、或者第6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附图标记a、附图标记b、附图标记c的正四棱锥20中的任一个或两个也可以高度是零。在表面E的与高度零的正四棱锥20相对应的区域,在基准面R的水平存在正方形22状的平面。
另外,第5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以及它们的变形例的正四棱锥20由高度互不相同的2种~3种正四棱锥20构成,但正四棱锥20的种类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比L4/L3或比L6/L5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正四棱锥20就也可以由高度互不相同的4种以上的正四棱锥20构成。
<第9实施方式>
参照图37~图39而对第9实施方式的板材PM进行说明。此外,在第9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已经进行了说明的结构的功能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37~图3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构成凹凸图案G的多个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的互相全等的正六棱锥30的形状。正六棱锥30的底面31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31的正六边形32的各顶点33分别被3个底面31共有为顶点3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
并且,如图37和图39所示,强化纤维F的3个取向方向(X1方向、X2方向、X3方向)在Z方向观察时分别与正六棱锥30的棱线34平行。此外,正六棱锥30的棱线34是正六棱锥30的侧面S彼此的交线。
如图39所示,凹凸图案G相当于将图案要素PE20在X1方向和Y1方向上以相同的朝向没有间隙地排列、将图案要素PE21在X2方向和Y2方向上以相同的朝向没有间隙地排列、或者将图案要素PE22在X3方向和Y3方向上以相同的朝向没有间隙地排列而成的图案。
[G1]图案要素PEn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案要素PE20~PE22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案要素PE1~PE3同样地是由与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平行的边x和与取向正交方向平行的边y构成的矩形形状。
[G2]图案要素PEn的大小
图案要素PE20~PE22的大小在3个取向方向(X1方向、X2方向以及X3方向)上等同。如图39所示,边x的长度相当于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3倍,边y的长度相当于正六边形32的宽度的1倍(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
Figure BDA0002782038950000361
倍)。
[G3]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
如图3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例如,在图案要素PE21的左上侧的区段Sg中,侧面S106和侧面S109具备面对称的形状,构成了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107和侧面S110、以及侧面S108和侧面S105、侧面S111分别构成了对称对。(侧面S105和侧面S111一并视作相当于1个侧面。)
[G4]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均匀性
因而,1个区段Sg内的强化纤维Fx的整个实长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另外,彼此相邻的区段Sg的表面E在它们之间的边界线处在y方向上连续,因此,即使是在彼此相邻的区段Sg彼此之间,强化纤维Fx的整个实长也互相相等。即,在1个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在该图案要素PEn整个区域中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
[G5]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的均匀性
另一方面,图案要素PEn均是矩形形状,因此,在1个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
[G6]各取向方向上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因而,在各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因此,在凹凸图案G整体中,强化纤维F的X1方向的表观收缩率、X2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以及X3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不管Y1方向、Y2方向、以及Y3方向的位置如何也都分别一定。这意味着,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各取向方向上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都保持一定。
[G7]各图案要素PEn之间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等同性
接着,在沿互不相同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即在各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对强化纤维Fx的实长进行比较。图案要素PE21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例如像从图案要素PE21的平面P与表面E的交线中的与边x相对应的部分的长度求出那样,是正六棱锥30的棱线34的两根量与构成底面31的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合计。另外,图案要素PE20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和图案要素PE22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也同样。即,强化纤维Fx的实长在各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互相相等。
[G8]各图案要素PEn之间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的等同性
另一方面,如上述这样,图案要素PE20、PE21以及PE22的形状和大小互相相等,因此,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也在各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互相相等。
[G9]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的各向同性
因而,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互不相同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此,在表面E形成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面方向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含有沿预先确定好的3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沿着该表面E的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31的互相全等的正六棱锥30的形状。正六棱锥30的底面31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31的正六边形32的各顶点33分别被3个底面31共有为顶点3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3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六棱锥30的棱线34平行。
根据该结构,如上述这样,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都能够将该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设为一定。由此,在将凸部1设置于含有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之际,能够抑制板材PM的端部的位置变得不对齐、在表面E产生褶皱。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3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而,在表面E形成由多个凸部1构成的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表面E的褶皱的产生。
而且,根据上述结构,每一个凸部1的棱线的数量是6根,与3根或4根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相比,每一个凸部1的棱线的数量较多。因而,在Z方向观察时的凸部1的投影面积相等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大棱线的密度(表面E的每单位面积的棱线的根数),能够使板材PM的面刚性提高、使谐振频率向高频侧移动。
<变形例>
在第9实施方式中,在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如图40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下侧凹陷的凹部2。将该变形例称为第1变形例。另外,如图41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凸部1和凹部2这两者。将该变形例称为第2变形例。
第1变形例的多个凹部2、以及第2变形例的多个凸部1和凹部2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31的互相全等的正六棱锥30的形状。正六棱锥30的底面31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31的正六边形32的各顶点33分别被3个底面31共有为顶点3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3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六棱锥30的棱线34平行。凹部2的正六棱锥30和凸部1的正六棱锥30具有相对于基准面R相互面对称的形状。
此外,在第2变形例中,凸部1和凹部2的位置关系(排列顺序)并没有特别限定。即使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是任何排列顺序,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参照上述[G3])被维持。
例如,在图39所示的图案要素PE21中,即使在具备侧面S107、S108以及S109的正六棱锥30是凹部2的情况下,在图案要素PE21的左上侧的区段Sg中,侧面S107和侧面S110也具备相对于它们所属于的区段Sg的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形状,构成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106和侧面S109、以及侧面S108和侧面S105、侧面S111分别构成相对于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对称对。(侧面S105和侧面S111一并视作相当于1个侧面。)如此,无论第9实施方式的哪个凸部1调换成凹部2,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都仅由对称对构成。
因此,不管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如何,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均匀性(参照上述[G4])都被维持。另外,其他结构(参照上述[G1]~[G2]、[G5]~[G9])与第9实施方式同样。因而,在第2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9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此外,对于第1变形例,能够将第9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凸部1置换成凹部2而将该说明引用于本变形例的说明。因而,在第1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9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第10实施方式>
参照图42~图44而对第10实施方式的板材PM进行说明。此外,在第10实施方式中,对与第9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已经进行了说明的结构的功能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2~图44所示,构成凹凸图案G的多个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31的正六棱锥30的形状。正六棱锥30的底面31是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33分别被3个正六边形32共有为顶点3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的互相全等的多个正六边形32。不过,正六棱锥30的高度并不均匀。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与包括通过正六边形32的中心的各对角线的各直线rij(i是1以上且3以下的自然数,j是整数)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8/L7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其中,L7是包括直线rij的与Z方向平行的平面与表面E的交线中的、与凹凸图案G的X1方向、X2方向或X3方向的1个周期量相对应的部分w6的长度,实质上与在部分w6的表面E附近沿着部分w6延伸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相等。L8是该部分w6的Z方向观察时的表观上的长度,与图案要素PEn的边x的长度相等,另外,实质上与在部分w6的表面E附近沿着部分w6延伸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等。此外,直线rij的i的值分别与各取向方向相对应,i的值相同的直线rij相互平行。另外,图42所示的直线r11~r13、r21~r23、r31~r33是直线rij的一部分。j是0以下的情况和j是4以上的情况的直线rij省略图示。
将比L8/L7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的例子表示在图42~图44中。这些附图中标注有相同的字母的正六棱锥30彼此具有互相相同的高度(即,从正六棱锥30的顶点到基准面R上的底面31的Z方向距离)。此外,标注有附图标记a的正六棱锥30的高度、标注有附图标记b的正六棱锥30的高度、以及标注有附图标记c的正六棱锥30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地设定。
[H1]图案要素PEn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案要素PE23~PE25的形状与第9实施方式的图案要素PE20~PE22同样地是由与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平行的边x和与取向正交方向平行的边y构成的矩形形状。
[H2]图案要素PEn的大小
图案要素PE23~PE25的大小在3个取向方向(X1方向、X2方向以及X3方向)上等同。如图42和图43所示,边x的长度相当于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9倍,边y的长度相当于正六边形32的宽度的3倍(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
Figure BDA0002782038950000411
倍)。
[H3]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
如图42和图4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例如,在图案要素PE23的最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113和侧面S116具备面对称的形状,构成了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114和侧面S129、侧面S115和侧面S112以及侧面S130、侧面S117和侧面S120、侧面S118和侧面S121、侧面S119和侧面S122、侧面S123和侧面S126、侧面S124和侧面S127、以及侧面S125和侧面S128分别构成了对称对。(侧面S112和侧面S130一并视作相当于1个侧面。)
[H4]各区段Sg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因而,1个区段Sg内的强化纤维Fx的整个实长不管该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另外,图案要素PEn是矩形形状,各区段Sg也是矩形形状,因此,在1个区段Sg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不管该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因而,在各区段Sg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
[H5]各图案要素PEn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另外,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比L8/L7互相相等,因此,在各区段Sg彼此之间的各边界线上,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互相相等。因此,在1个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该图案要素PEn整个区域中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
[H6]各取向方向上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因而,在凹凸图案G整体中,强化纤维F的X1方向的表观收缩率、X2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以及X3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不管Y1方向、Y2方向、以及Y3方向的位置如何也都分别一定。这意味着,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各取向方向上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都保持一定。
[H7]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的各向同性
另外,比L8/L7在直线r1j、r2j、r3j(j是整数)之间互相相等,因此,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互不相同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此,在表面E形成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面方向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含有沿预先确定好的3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沿着该表面E的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31的正六棱锥30的形状。正六棱锥30的底面31是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33分别被3个正六边形32共有为顶点3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的互相全等的多个正六边形32。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3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六棱锥30的棱线34平行。另外,与包括通过正六边形32的中心的各对角线的直线rij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8/L7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
根据该结构,如上述这样,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都能够将该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设为一定。由此,在将凸部1设置于含有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之际,能够抑制板材PM的端部的位置变得不对齐、在表面E产生褶皱。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3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而,在表面E形成由多个凸部1构成的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表面E的褶皱的产生。
<变形例>
在第10实施方式中,在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如图45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下侧凹陷的凹部2。将该变形例称为第1变形例。另外,如图46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凸部1和凹部2这两者。将该变形例称为第2变形例。
第1变形例的多个凹部2、以及第2变形例的多个凸部1和凹部2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31的正六棱锥30的形状。正六棱锥30的底面31是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33分别被3个正六边形32共有为顶点33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的互相全等的多个正六边形32。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3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六棱锥30的棱线34平行。另外,与包括通过正六边形32的中心的各对角线的各直线rij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8/L7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凹部2的正六棱锥30和凸部1的正六棱锥30具有相对于基准面R相互面对称的形状。
此外,在第2变形例中,凸部1和凹部2的位置关系(排列顺序)并没有特别限定。即使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是任何排列顺序,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参照上述[H3])被维持。
例如,在图46所示的图案要素PE23中,即使在具备侧面S117、S118以及S119的正六棱锥30是凹部2的情况下,在图案要素PE23的最左侧的区段Sg中,侧面S117和侧面S120也具备相对于它们所属于的区段Sg的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形状,构成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118和侧面S121、以及侧面S119和侧面S122分别构成相对于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对称对。如此,无论第10实施方式的哪个凸部1调换成凹部2,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都仅由对称对构成。
因此,不管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如何,都获得各区段Sg内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参照上述[H4])。此外,其他结构(参照上述[H1]~[H2]、[H5]~[H7])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因而,在第2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10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此外,对于第1变形例,能够将第10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凸部1置换成凹部2而将该说明引用于本变形例的说明。因而,在第1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10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其他变形例>
在第9实施方式、第10实施方式以及它们的变形例中,强化纤维F沿与基准面R平行的3个取向方向具体而言X1方向、X2方向、以及X3方向取向,但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也可以是其中的1个或两个。
另外,第10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附图标记a、附图标记b以及附图标记c的正六棱锥30中的任意两个也可以高度相同。
而且,第10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附图标记a、附图标记b以及附图标记c的正六棱锥30中的任一个或两个也可以高度是零。在表面E的与高度零的正六棱锥30相对应的区域,在基准面R的水平存在正六边形状的平面。
另外,第10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正六棱锥30由高度互不相同的3种正六棱锥30构成,但正六棱锥30的种类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比L8/L7在各直线rij彼此之间互相相等,正六棱锥30也可以由高度互不相同的两种或4种以上的正六棱锥30构成。
<第11实施方式>
参照图47~图49而对第11实施方式的板材PM进行说明。此外,在第11实施方式中,对与第9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已经进行了说明的结构的功能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47~图4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构成凹凸图案G的多个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31的互相全等的正六棱锥30的形状。正六棱锥30的底面31以相邻的底面31的相互接近的边彼此隔开预定的间隔δ并平行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
另外,如图49所示,在基准面R上形成于底面31彼此之间的间隙区域40具有能够没有间隙地、且没有重叠地铺满多个全等的正三角形41的形状。正三角形41的一边的长度与构成正六棱锥30的底面31的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相等。另外,正三角形41的高度与上述预定的间隔δ相等。正三角形41的高度与正三角形41的一边的长度的
Figure BDA0002782038950000451
倍相等。
并且,如图47和图49所示,强化纤维F的3个取向方向(X1方向、X2方向、X3方向)在Z方向观察时分别与正六棱锥30的棱线34平行。
如图49所示,凹凸图案G相当于是将图案要素PE26在X1方向和Y1方向上以相同的朝向没有间隙地排列、将图案要素PE27在X2方向和Y2方向上以相同的朝向没有间隙地排列、或者将图案要素PE28在X3方向和Y3方向上以相同的朝向没有间隙地排列而成的图案。
[I1]图案要素PEn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案要素PE26~PE28的形状与第9实施方式的图案要素PE20~PE22同样地是由与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平行的边x和与取向正交方向平行的边y构成的矩形形状。
[I2]图案要素PEn的大小
图案要素PE26~PE28的大小在3个取向方向(X1方向、X2方向以及X3方向)上等同。如图49所示,边x的长度相当于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7倍,边y的长度相当于正六边形32的宽度的7倍(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
Figure BDA0002782038950000452
倍)。
[I3]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
如图4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例如,在图案要素PE26的最右侧的区段Sg中,侧面S132和侧面S135具备面对称的形状,构成了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133和侧面S136、以及侧面S134和侧面S131、侧面S137分别构成了对称对。(侧面S131和侧面S137一并视作相当于1个侧面。)
[I4]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均匀性
因而,1个区段Sg内的强化纤维Fx的整个实长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另外,彼此相邻的区段Sg的表面E在它们之间的边界线处在y方向上连续,因此,即使是在彼此相邻的区段Sg彼此之间,强化纤维Fx的整个实长也互相相等。即,在1个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在该图案要素PEn整个区域中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
[I5]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的均匀性
另一方面,图案要素PEn均是矩形形状,因此,在1个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都一定。
[I6]各取向方向上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
因而,在各图案要素PEn中,在边y彼此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不管强化纤维Fx的y方向位置如何也都一定。因此,在凹凸图案G整体中,强化纤维F的X1方向的表观收缩率、X2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以及X3方向的表观收缩率不管Y1方向、Y2方向、以及Y3方向的位置如何也都分别一定。这意味着,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各取向方向上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都保持一定。
[I7]各图案要素PEn之间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等同性
接着,在沿互不相同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即在各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对强化纤维Fx的实长进行比较。图案要素PE26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例如像从图案要素PE26的平面P与表面E的交线中的与边x相对应的部分的长度求出那样,是正六棱锥30的棱线34的两根量与构成底面31的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5倍的合计。另外,图案要素PE27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和图案要素PE28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也同样。即,强化纤维Fx的实长在各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互相相等。
[I8]各图案要素PEn之间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的等同性
另一方面,如上述这样,图案要素PE26、PE27和PE28的形状和大小互相相等,因此,强化纤维Fx的表观长度也在各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互相相等。
[I9]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的各向同性
因而,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互不相同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此,在表面E形成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面方向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含有沿预先确定好的3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沿着该表面E的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凸部1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31的互相全等的正六棱锥30的形状。正六棱锥30的底面31以相邻的底面31的相互接近的边彼此隔开预定的间隔δ并平行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在基准面R上形成于底面31彼此之间的间隙区域40具有能够没有间隙地、且没有重叠地铺满多个全等的正三角形41的形状。正三角形41的一边的长度与构成正六棱锥30的底面31的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相等。另外,正三角形41的高度与上述预定的间隔δ相等。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3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六棱锥30的棱线34平行。
根据该结构,如上述这样,不管强化纤维F通过凸部1的哪个部分,都能够将该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设为一定。由此,在将凸部1设置于含有强化纤维F的板材PM的表面E之际,能够抑制板材PM的端部的位置变得不对齐、在表面E产生褶皱。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相对于实长的比在沿3个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互相相等。因而,在表面E形成由多个凸部1构成的凹凸图案G之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呈各向同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表面E的褶皱的产生。
<变形例>
在第11实施方式中,在表面E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上侧凸起的凸部1,如图50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相对于基准面R向下侧凹陷的凹部2。将该变形例称为第1变形例。另外,如图51所示,也可以设置有凸部1和凹部2这两者。将该变形例称为第2变形例。
第1变形例的多个凹部2、以及第2变形例的多个凸部1和凹部2分别呈在基准面R上具有底面31的互相全等的正六棱锥30的形状。正六棱锥30的底面31以相邻的底面31的相互接近的边彼此隔开预定的间隔δ并平行的方式配置于基准面R上。在基准面R上形成于底面31彼此之间的间隙区域40具有能够没有间隙地、且没有重叠地铺满多个全等的正三角形41的形状。正三角形41的一边的长度与构成正六棱锥30的底面31的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相等。另外,正三角形41的高度与上述预定的间隔δ相等。在Z方向观察时,强化纤维F的3个取向方向分别与正六棱锥30的棱线34平行。凹部2的正六棱锥30和凸部1的正六棱锥30具有相对于基准面R相互面对称的形状。
此外,在第2变形例中,凸部1和凹部2的位置关系(排列顺序)并没有特别限定。即使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是任何排列顺序,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参照上述[I3])被维持。
例如,在图49所示的图案要素PE26中,即使在具备侧面S133、S134以及S135的正六棱锥30是凹部2的情况下,在图案要素PE26的最右侧的区段Sg中,侧面S133和侧面S136也具备相对于它们所属于的区段Sg的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形状,构成1个对称对。同样地,侧面S135和侧面S132、以及侧面S134和侧面S131、侧面S137分别构成相对于中心轴线A轴对称的对称对。(侧面S131和侧面S137一并视作相当于1个侧面。)如此,无论第11实施方式的哪个凸部1调换成凹部2,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都仅由对称对构成。
因此,不管凸部1和凹部2的排列顺序如何,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均匀性(参照上述[I4])都被维持。另外,其他结构(参照上述[I1]~[I2]、[I5]~[I9])与第11实施方式同样。因而,在第2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11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此外,对于第1变形例,能够将第11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凸部1置换成凹部2而将该说明引用于本变形例的说明。因而,在第1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11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第11实施方式和其变形例中,强化纤维F沿与基准面R平行的3个取向方向具体而言X1方向、X2方向、以及X3方向取向,但强化纤维F的取向方向也可以是其中的1个或两个。
<第12实施方式>
第12实施方式的板材PM的间隙区域40的宽度与第11实施方式(包括其变形例)的板材PM的间隙区域40的宽度不同。具体而言,在第11实施方式中,能够铺满间隙区域40的正三角形41的一边的长度与构成正六棱锥30的底面31的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相等,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正三角形41的一边的长度设定成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1/n(n是2以上的整数)。以下,在第12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1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具有与已经进行了说明的结构的功能同样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J2]图案要素PEn的大小
图案要素PEn的大小在3个取向方向(X1方向、X2方向以及X3方向)上等同。本实施方式的图案要素PEn的边x的长度相当于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J1倍,边y的长度相当于正六边形32的宽度的J2倍(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
Figure BDA0002782038950000491
倍)的。其中,J1和J2分别以如下式(1)和(2)表示。
J1=3(n+1)+1/n···(1)
J2=3(n+1)+1/n···(2)
例如,在n=2的情况下,如图52所示,对于各图案要素PE29~PE31的大小,边x的长度相当于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9.5倍,边y的长度相当于正六边形32的宽度的9.5倍(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
Figure BDA0002782038950000492
倍)。
[J3]各区段Sg内的平面要素的对称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区段Sg的平面要素也仅由对称对构成。例如,在n=2的情况下,如图52所示,在图案要素PE29的最右侧的区段Sg中,侧面S138、侧面S150和侧面S147具备面对称的形状,构成了1个对称对。(侧面S138和侧面S150也一并视作相当于1个侧面。)同样地,侧面S139和侧面S148、侧面S140和侧面S143、侧面S141和侧面S144、侧面S142和侧面S145、以及侧面S146和侧面S149分别构成了对称对。
[J7]各图案要素PEn之间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等同性
而且,在沿互不相同的取向方向取向的强化纤维F彼此之间、即在各图案要素PEn彼此之间,强化纤维Fx的实长互相相等。具体而言,强化纤维Fx的实长在任一图案要素PEn中都是正六边形32的棱线34的J3根量与构成其底面31的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J4倍的合计。其中,J3和J4分别以如下式(3)和(4)表示。
J3=2n···(3)
J4=(n+3)+1/n···(4)
例如,在n=2的情况下,如图52所示,图案要素PE29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例如像从图案要素PE29的平面P与表面E的交线中的与边x相对应的部分的长度求出那样,是正六棱锥30的棱线34的4根量与构成底面31的正六边形32的一边的长度的5.5倍的合计。另外,图案要素PE30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和图案要素PE31中的强化纤维Fx的实长也同样。
此外,对于图案要素PEn的形状、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实长的均匀性、各图案要素PEn内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的均匀性、各取向方向上的表观收缩率的均匀性、各图案要素PEn之间的强化纤维F的表观长度的等同性、以及强化纤维F的表观收缩率的各向同性的结构,与在第11实施方式的[I1]、[I4]~[I6]、[I8]和[I9]中进行了说明的结构同样,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另外,第12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与第11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
<其他实施方式>
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存在将上述实施方式和它们的变形例(以下称为实施方式等)的凹凸图案G设置于板材PM的两面而成的实施方式。尤其是,能够以凸部1和凹部2配置于板材PM的两面的彼此相对的位置的方式在一侧的表面E形成凹凸图案G,并且,在另一侧的表面E形成具有其反转形状的凹凸图案G。在该情况下,形成有凹凸图案G的区域的厚度(由设置于彼此相对的位置的凸部1和凹部2夹着的区域的厚度)一定,因此,能够抑制成形时的基体树脂的流动而更可靠地抑制表面E的褶皱的产生。
而且,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存在组合从上述实施方式等中选择的两个以上的实施方式等而成的实施方式。具体而言,例如,存在将从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以及第9实施方式~第12实施方式等中选择的两个以上的实施方式等的凹凸图案G排列形成在板材PM的1个表面E的实施方式。另外,存在将从第4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等中选择的两个以上的实施方式等的凹凸图案G排列形成在板材PM的1个表面E的实施方式。在这些组合的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相当于所组合的各要素的实施方式等的各效果。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等中的凸部1的高度或凹部2的深度、即正三棱锥10、正四棱锥20、以及正六棱锥30的高度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板材PM的用途、规格适当选择。该尺寸至少大于在位于板材PM的最表面侧的强化纤维F与表面E之间形成的树脂膜的厚度。另一方面,也能够将该尺寸设定得比板材PM自身的厚度大。
以上,对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为了容易理解发明而记载的例示。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所公开的具体的技术事项,也包含能由此容易地导出的各种变形、变更、替代技术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板材PM能够用作例如罩、地板、门板、保险杠、后备箱盖、后栏板、挡泥板、侧围板、顶板等汽车等车辆的构成构件。另外,板材PM能够用作航空器、船舶、铁道车辆等输送机、家庭用电器产品、发电设备、生产机械、住宅器材、家具、休闲用品等的构成构件。
附图标记说明
PM、板材;F、强化纤维;E、表面;R、假想基准面;G、凹凸图案;1、凸部;2、凹部;10、正三棱锥;11、底面;12、正三角形;13、顶点;14、棱线;20、正四棱锥;21、底面;22、正方形;23、顶点;24、棱线;25、中点;30、正六棱锥;31、底面;32、正六边形;33、顶点;34、棱线;δ、间隔;40、间隙区域;41、正三角形;X1~X5、方向(取向方向);Z、方向(厚度方向);rij、直线;w1~w6、包括直线的与厚度方向平行的平面与表面的交线中的、与凹凸图案的取向方向的1个周期量相对应的部分。

Claims (9)

1.一种板材,其是在至少表面附近含有强化纤维的FRP制的板材,其中,
在所述表面设置有凸部和凹部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多个,该凸部相对于沿着该表面的假想基准面向所述板材的厚度方向外侧凸起,该凹部相对于所述假想基准面向所述厚度方向内侧凹陷,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分别呈在所述假想基准面上具有底面的互相全等的正三棱锥的形状,
所述底面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的正三角形的各顶点分别被6个底面共有为顶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假想基准面上,
所述强化纤维沿与所述假想基准面平行的1个以上且3个以下的预先确定好的取向方向取向,
各取向方向在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正三棱锥的棱线中的任一个平行。
2.一种板材,其是在至少表面附近含有强化纤维的FRP制的板材,其中,
在所述表面设置有凸部和凹部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多个并形成有具有周期性的凹凸图案,该凸部相对于沿着该表面的假想基准面向所述板材的厚度方向外侧凸起,该凹部相对于所述假想基准面向所述厚度方向内侧凹陷,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分别呈在所述假想基准面上具有底面的正三棱锥的形状,
所述底面由互相全等的多个正三角形中的一个构成,该互相全等的多个正三角形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分别被6个正三角形共有为顶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假想基准面上,
所述强化纤维沿与所述假想基准面平行的1个以上且3个以下的预先确定好的取向方向取向,
各取向方向在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正三棱锥的棱线中的任一个平行,
与包括所述正三角形的各中线的各直线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2/L1在所述各直线之间互相相等,
其中,L1是包括所述直线的与所述厚度方向平行的平面与所述表面的交线中的、与所述凹凸图案的所述取向方向的1个周期量相对应的部分的长度,L2是所述部分的在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的表观上的长度。
3.一种板材,其是在至少表面附近含有强化纤维的FRP制的板材,其中,
在所述表面设置有凸部和凹部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多个,该凸部相对于沿着该表面的假想基准面向所述板材的厚度方向外侧凸起,该凹部相对于所述假想基准面向所述厚度方向内侧凹陷,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分别呈在所述假想基准面上具有底面的互相全等的正四棱锥的形状,
所述底面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的正方形的各顶点分别被4个底面共有为顶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假想基准面上,
所述强化纤维沿与所述假想基准面平行的1个或两个预先确定好的取向方向取向,
各取向方向在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正四棱锥的棱线中的任一个平行。
4.一种板材,其是在至少表面附近含有强化纤维的FRP制的板材,其中,
在所述表面设置有凸部和凹部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多个并形成有具有周期性的凹凸图案,该凸部相对于沿着该表面的假想基准面向所述板材的厚度方向外侧凸起,该凹部相对于所述假想基准面向所述厚度方向内侧凹陷,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分别呈在所述假想基准面上具有底面的正四棱锥的形状,
所述底面由互相全等的多个正方形中的一个构成,该互相全等的多个正方形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分别被4个正方形共有为顶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假想基准面上,
所述强化纤维沿与所述假想基准面平行的1个或两个预先确定好的取向方向取向,
各取向方向在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正四棱锥的棱线中的任一个平行,
与包括所述正方形的各对角线的各直线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4/L3在所述各直线之间互相相等,
其中,L3是包括所述直线的与所述厚度方向平行的平面与所述表面的交线中的、与所述凹凸图案的所述取向方向的1个周期量相对应的部分的长度,L4是所述部分的在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的表观上的长度。
5.一种板材,其是在至少表面附近含有强化纤维的FRP制的板材,其中,
在所述表面设置有凸部和凹部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多个,该凸部相对于沿着该表面的假想基准面向所述板材的厚度方向外侧凸起,该凹部相对于所述假想基准面向所述厚度方向内侧凹陷,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分别呈在所述假想基准面上具有底面的互相全等的正四棱锥的形状,
所述底面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的正方形的各顶点分别被两个底面共有为顶点且位于1个底面的边的中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假想基准面上,
所述强化纤维沿与所述假想基准面平行的1个或两个预先确定好的取向方向取向,
各取向方向在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正四棱锥的棱线中的任一个平行。
6.一种板材,其是在至少表面附近含有强化纤维的FRP制的板材,其中,
在所述表面设置有凸部和凹部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多个并形成有具有周期性的凹凸图案,该凸部相对于沿着该表面的假想基准面向所述板材的厚度方向外侧凸起,该凹部相对于所述假想基准面向所述厚度方向内侧凹陷,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分别呈在所述假想基准面上具有底面的正四棱锥的形状,
所述底面由互相全等的多个正方形中的一个构成,该互相全等的多个正方形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分别被两个正方形共有为顶点且位于1个正方形的边的中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假想基准面上,
所述强化纤维沿与所述假想基准面平行的1个或两个预先确定好的取向方向取向,
各取向方向在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正四棱锥的棱线中的任一个平行,
与包括所述正方形的各对角线的各直线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6/L5在所述各直线之间互相相等,
其中,L5是包括所述直线的与所述厚度方向平行的平面与所述表面的交线中的、与所述凹凸图案的所述取向方向的1个周期量相对应的部分的长度,L6是所述部分的在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的表观上的长度。
7.一种板材,其是在至少表面附近含有强化纤维的FRP制的板材,其中,
在所述表面设置有凸部和凹部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多个,该凸部相对于沿着该表面的假想基准面向所述板材的厚度方向外侧凸起,该凹部相对于所述假想基准面向所述厚度方向内侧凹陷,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分别呈在所述假想基准面上具有底面的互相全等的正六棱锥的形状,
所述底面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构成各底面的正六边形的各顶点分别被3个底面共有为顶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假想基准面上,
所述强化纤维沿与所述假想基准面平行的1个以上且3个以下的预先确定好的取向方向取向,
各取向方向在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正六棱锥的棱线中的任一个平行。
8.一种板材,其是在至少表面附近含有强化纤维的FRP制的板材,其中,
在所述表面设置有凸部和凹部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多个并形成有具有周期性的凹凸图案,该凸部相对于沿着该表面的假想基准面向所述板材的厚度方向外侧凸起,该凹部相对于所述假想基准面向所述厚度方向内侧凹陷,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分别呈在所述假想基准面上具有底面的正六棱锥的形状,
所述底面由互相全等的多个正六边形中的一个构成,该互相全等的多个正六边形以没有间隙、且没有重叠并且各顶点分别被3个正六边形共有为顶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假想基准面上,
所述强化纤维沿与所述假想基准面平行的1个以上且3个以下的预先确定好的取向方向取向,
各取向方向在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正六棱锥的棱线中的任一个平行,
与包括通过所述正六边形的中心的各对角线的各直线相对应地定义的比L8/L7在所述各直线之间互相相等,
其中,L7是包括所述直线的与所述厚度方向平行的平面与所述表面的交线中的、与所述凹凸图案的所述取向方向的1个周期量相对应的部分的长度,L8是所述部分的在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的表观上的长度。
9.一种板材,其是在至少表面附近含有强化纤维的FRP制的板材,其中,
在所述表面设置有凸部和凹部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多个,该凸部相对于沿着该表面的假想基准面向所述板材的厚度方向外侧凸起,该凹部相对于所述假想基准面向所述厚度方向内侧凹陷,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分别呈在所述假想基准面上具有底面的互相全等的正六棱锥的形状,
所述底面以相邻的底面的相互接近的边彼此隔开预定的间隔并平行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假想基准面上,
在所述假想基准面上形成在所述底面彼此之间的间隙区域具有能够没有间隙地、且没有重叠地铺满多个全等的正三角形的形状,该多个全等的正三角形的一边的长度是构成所述底面的正六边形的边的长度的1/n,高度与所述间隔相等,其中,n是1以上的自然数,
所述强化纤维沿与所述假想基准面平行的1个以上且3个以下的预先确定好的取向方向取向,
各取向方向在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正六棱锥的棱线中的任一个平行。
CN201880093530.1A 2018-05-17 2018-05-17 纤维强化塑料制的板材 Active CN1121662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IB2018/000625 WO2019220160A1 (ja) 2018-05-17 2018-05-17 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製のパネル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66224A true CN112166224A (zh) 2021-01-01
CN112166224B CN112166224B (zh) 2022-02-25

Family

ID=68539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3530.1A Active CN112166224B (zh) 2018-05-17 2018-05-17 纤维强化塑料制的板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60715B2 (zh)
EP (1) EP3795767B1 (zh)
JP (1) JP6992888B2 (zh)
CN (1) CN112166224B (zh)
WO (1) WO20192201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94544B (zh) * 2023-06-25 2023-08-22 四川炬原玄武岩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塑料板材边缘与玄武岩材料的热熔连接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4060A (ja) * 1995-03-14 1996-09-24 Lonseal Corp 内装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455270A (zh) * 2002-04-30 2003-11-12 欧姆龙株式会社 反射板和反射板的制造方法、以及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CN1464933A (zh) * 2001-05-17 2003-12-31 东丽株式会社 纤维增强塑料制防音壁及其制造方法
US20040156108A1 (en) * 2001-10-29 2004-08-12 Chou Stephen Y. Articles comprising nanoscale patterns with reduced edge roughnes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CN201816262U (zh) * 2010-08-16 2011-05-04 杭州中环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板材
CN102264961A (zh) * 2008-12-26 2011-11-30 Es飞博比琼斯株式会社 纤维束
WO2012026031A1 (ja) * 2010-08-27 2012-03-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繊維強化樹脂材の製造方法
CN102803890A (zh) * 2010-04-28 2012-11-28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热交换用板件的原板材及热交换用板件的原板材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38101B2 (ja) 1992-04-17 2003-08-18 株式会社エービーシー商会 耐食性床の施工方法
FR2761380B1 (fr) * 1997-03-28 1999-07-02 Europ Propulsion Procede et machine pour la realisation de nappes fibreuses multiaxiales
US6540367B1 (en) * 1999-04-07 2003-04-0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tructured surface articles containing geometric structures with compound fac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same
JP3876364B2 (ja) * 2003-09-01 2007-01-31 文一 庄司 立体トラス構造面版組立体
JP5348551B2 (ja) * 2009-08-21 2013-11-20 株式会社 林物産発明研究所 堤防の嵩上げ用土木資材
JP2013204719A (ja) * 2012-03-28 2013-10-0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パネル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51318B2 (ja) * 2015-09-25 2020-02-1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ロアパネル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4060A (ja) * 1995-03-14 1996-09-24 Lonseal Corp 内装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464933A (zh) * 2001-05-17 2003-12-31 东丽株式会社 纤维增强塑料制防音壁及其制造方法
US20040156108A1 (en) * 2001-10-29 2004-08-12 Chou Stephen Y. Articles comprising nanoscale patterns with reduced edge roughnes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CN1455270A (zh) * 2002-04-30 2003-11-12 欧姆龙株式会社 反射板和反射板的制造方法、以及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CN102264961A (zh) * 2008-12-26 2011-11-30 Es飞博比琼斯株式会社 纤维束
CN102264961B (zh) * 2008-12-26 2015-11-25 Es飞博比琼斯株式会社 纤维束
CN102803890A (zh) * 2010-04-28 2012-11-28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热交换用板件的原板材及热交换用板件的原板材的制造方法
CN102803890B (zh) * 2010-04-28 2015-07-15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热交换用板件的原板材及热交换用板件的原板材的制造方法
CN201816262U (zh) * 2010-08-16 2011-05-04 杭州中环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板材
WO2012026031A1 (ja) * 2010-08-27 2012-03-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繊維強化樹脂材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07374A1 (en) 2021-07-08
EP3795767A4 (en) 2021-05-05
US11560715B2 (en) 2023-01-24
JPWO2019220160A1 (ja) 2021-05-27
CN112166224B (zh) 2022-02-25
EP3795767A1 (en) 2021-03-24
JP6992888B2 (ja) 2022-02-03
EP3795767B1 (en) 2022-07-06
WO2019220160A1 (ja) 2019-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88051B2 (en) Window member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EP3439066A1 (en) Mask for deposition and oled panel using same
CN112166224B (zh) 纤维强化塑料制的板材
EP3045305B1 (en) Multilayer composite interior component
CN1427735A (zh) 结构元件和贴片组
US10882231B2 (en) Injection molded panels
US5738219A (en) Protective plastic package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KR102329442B1 (ko) 강화 섬유 적층 시트 및 섬유 강화 수지 성형체 및 강화 섬유 적층 시트의 제조 방법
CN108883794B (zh) 车辆用地板面板
WO2020203971A1 (ja) 複合材料製パネル構造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0345735C (zh) 具有粘性表面的搬运器
US20220176593A1 (en) Base material for molding
US9532470B2 (en) Resin casing
KR20110112031A (ko) 작업용 바닥매트
TWM572830U (zh) 布料結構
JP4337110B2 (ja) 虚像現出装飾体
DE29921226U1 (de) Adapterplatte zum Stapeln von Gegenständen auf einer Palette
US20240051349A1 (en) Structure for enhancing sidewall marking contrast and tire with the same
US20230097842A1 (en) Pseudo random dot pattern and creation method of same
JP7368985B2 (ja) 樹脂積層体
DE102011003641A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Bauteils und optoelektronisces Bauteil
CN2783021Y (zh) 旋转定位连接组件
CN115667604A (zh) 表面着色玻璃布及纤维强化树脂成形品
JP6861055B2 (ja) 繊維強化樹脂成形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90292647A1 (en) Masks and display de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