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54281B - 带轮结构体 - Google Patents

带轮结构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54281B
CN112154281B CN201980034141.6A CN201980034141A CN112154281B CN 112154281 B CN112154281 B CN 112154281B CN 201980034141 A CN201980034141 A CN 201980034141A CN 112154281 B CN112154281 B CN 1121542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torsion coil
end side
coil spring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41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54281A (zh
Inventor
饭尾成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oshi Belt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oshi Belt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oshi Belting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oshi Belting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9/02074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225750A1/ja
Publication of CN112154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42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54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42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1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cumulation of energy to absorb shocks or vib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2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expandable or contractable clamping ring or band
    • F16D41/2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expandable or contractable clamping ring or band having axially adjacent coils, e.g. helical wrap-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02Spring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low internal friction; Wound, torsion, leaf, cup, ring or the like springs, the material of the spring not being relevant
    • F16F1/04Wound springs
    • F16F1/06Wound springs with turns lying in cylindrical surfaces
    • F16F1/065Wound springs with turns lying in cylindrical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loading of the coils in a radial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16Torsional springs, e.g. torsion bar or torsionally-loaded coil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32Friction members
    • F16H55/36Pulle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00Special features for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D2300/22Vibration dam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7/00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 F16D7/02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of the friction type
    • F16D7/022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of the friction type with a helical band or equivalent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a cylindrical torque limiting coupling surfa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32Friction members
    • F16H55/36Pulleys
    • F16H2055/366Pulleys with means providing resilience or vibration dam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ulley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在带轮结构体(1)中,将弹簧(4)向内旋转体3的筒主体(3a)压入。筒主体(3a)的外周面具有第一接触面(11)、相对面(12)、倾斜面(13)。第一接触面(11)与因压入而扩径的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的内周面(4by)接触。相对面(12)位于比第一接触面(11)靠轴向的一端侧的位置,从弹簧(4)的内周面分离而与弹簧(4)的内周面相对。相对面(12)在轴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具有经由倾斜面(13)而与第一接触面(11)连接的限制面(12a)。限制面(12a)的直径(D2)比压入前的弹簧(4)的内径(D4)的基准尺寸稍小。在压入前,以筒主体(3a)插通于弹簧(4)的方式将弹簧(4)向内旋转体(3)安设时,弹簧(4)被限制面(12a)限制,能抑制相对于所述另一方的旋转体的轴的偏离。

Description

带轮结构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受扭螺旋弹簧的带轮结构体。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的受扭螺旋弹簧具有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中间区域。一端侧区域是受扭螺旋弹簧的沿旋转轴的轴向的一端侧的部分,与外旋转体及内旋转体中的一方的旋转体接触。另一端侧区域是受扭螺旋弹簧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的部分,在未向所述带轮结构体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内周面与外旋转体及内旋转体中的另一方的旋转体接触,且外周面与外旋转体及内旋转体都不接触。中间区域是受扭螺旋弹簧的一端侧区域与另一端侧区域之间的部分,在未向带轮结构体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与外旋转体及内旋转体都不接触。并且,在由于外旋转体与内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而受扭螺旋弹簧向扩径方向扭转的情况下,另一端侧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从另一方的旋转体分离。根据该结构,不增加弹簧的匝数而能够提高受扭螺旋弹簧的耐疲劳性。
另外,专利文献1的另一方的旋转体具有在未向带轮结构体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与受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周面接触的接触面(相当于本申请的“第一接触面”)。在向带轮结构体未施加外力的状态(即,带轮结构体停止的状态)下,受扭螺旋弹簧的一端侧区域的外周面由受扭螺旋弹簧的扩径方向的自我弹性恢复力向压接面按压,受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在稍扩径的状态下,其内周面与接触面接触,受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周面由受扭螺旋弹簧的缩径方向的自我弹性恢复力向接触面按压。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4-1149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由于外旋转体与内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而受扭螺旋弹簧向扩径方向扭转的情况下、在受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从另一方的旋转体分离的结构中由于外旋转体与内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而受扭螺旋弹簧向扩径方向扭转的情况下(发生了扩径变形的情况下),另一端侧区域的对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固定力有时比一端侧区域的对于一方的旋转体的固定力小。因此,由于振动等外在原因,可能会产生受扭螺旋弹簧的轴相对于两旋转体的旋转轴发生偏心、倾斜等而受扭螺旋弹簧的姿势变得不稳定、受扭螺旋弹簧无法稳定地扭转变形这样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1记载的带轮结构体例如通过将受扭螺旋弹簧向另一方的旋转体压入而如上所述成为在受扭螺旋弹簧稍扩径的状态下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接触面接触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另一方的旋转体具有:与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周面接触的上述接触面;与中间区域的内周面相对且从中间区域的内周面分离的相对面;将接触面与相对面连接并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倾斜面。由此,即将被压入之前的状态的受扭螺旋弹簧的内周面的直径比上述接触面的直径小,且比上述相对面的直径大。
因此,在将受扭螺旋弹簧即将压入之前的将受扭螺旋弹簧安设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阶段,受扭螺旋弹簧成为仅在另一端的周向的一部分与倾斜面接触,在比之靠轴向的一方侧的区域从倾斜面及相对面分离的状态。因此,受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未被另一方的旋转体充分地限制姿势,受扭螺旋弹簧的姿势变得不稳定。其结果是,受扭螺旋弹簧的轴相对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轴有时会产生偏离(偏心、倾斜)。
并且,如果仍为该状态而使用冲压机将受扭螺旋弹簧朝向接触面按压,则按压载荷集中于受扭螺旋弹簧与倾斜面的接触部分。而且,在受扭螺旋弹簧的轴相对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轴发生倾斜的情况下,存在受扭螺旋弹簧卡挂于倾斜面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受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由于冲压机产生的按压载荷而可能会变形。
在该状态下,如果使冲压机产生的按压载荷进一步增加,使受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扩径变形,压入至与接触面接触的位置,则另一端侧区域的轴向的端面与内旋转体的圆环板部的轴向的一方侧的端面(相当于本申请的“第二接触面”)可能未充分紧贴。在该情况下,容易产生上述的受扭螺旋弹簧的姿势变得不稳定、受扭螺旋弹簧无法稳定地扭转变形这样的问题。
另外,如上所述,在受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变形的状态下进行了另一端侧区域的压入的情况下,在受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越过另一方的旋转体的倾斜面与接触面的交界部分而移动到与接触面接触的位置时,该交界部分被削为线状而有时会产生金属粉。在该情况下,游离的金属粉附着于各旋转体的与受扭螺旋弹簧频繁接触的部分(例如,接触面、后述的压接面、环状面)或滑动轴承,这些部分容易磨损。其结果是,带轮结构体的寿命可能会缩短。
即,在专利文献1的带轮结构体中,制造时的受扭螺旋弹簧向另一方的旋转体的压入可能会使带轮结构体的制造品质下降。在此,“制造品质”是实际制造的制品的做出结果的品质。
在此,为了避免使制造品质下降,在受扭螺旋弹簧的压入时,可考虑作业者通过手工作业调整受扭螺旋弹簧的位置、姿势之后利用冲压机进行受扭螺旋弹簧的压入的情况。然而,在该情况下,受扭螺旋弹簧的压入作业的自动化困难,使生产性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制造品质并且生产性也提高的带轮结构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带轮结构体具备:筒状的外旋转体,卷绕有带;内旋转体,设置在所述外旋转体的内侧,能够以与所述外旋转体相同的旋转轴为中心而相对于所述外旋转体进行相对旋转;及受扭螺旋弹簧,设置在所述外旋转体与所述内旋转体之间,其中,所述受扭螺旋弹簧具有:一端侧区域,在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一端侧与所述外旋转体及所述内旋转体中的一方的旋转体接触;另一端侧区域,在所述轴向的另一端侧与所述外旋转体及所述内旋转体中的另一方的旋转体接触;及中间区域,位于所述一端侧区域与所述另一端侧区域之间,在未向所述带轮结构体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与所述外旋转体及所述内旋转体都不接触,所述另一方的旋转体具有:第一接触面,在未向所述带轮结构体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与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周面接触;相对面,位于比所述第一接触面靠所述轴向的所述一端侧的位置,从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内周面分离而与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内周面相对;倾斜面,在所述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相对面之间,将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相对面连接且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及第二接触面,与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轴向的另一端侧的端面接触,在由于所述外旋转体与所述内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而所述受扭螺旋弹簧向扩径方向扭转的情况下,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侧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第一接触面分离,所述受扭螺旋弹簧通过被压入所述另一方的旋转体而成为所述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接触且所述轴向的所述另一端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的状态,所述相对面具有与所述倾斜面连接的限制面,所述限制面为了抑制压入前的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轴相对于所述另一方的旋转体的轴的偏离而能够对压入前的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侧区域进行限制。
根据该结构,在将压入前的受扭螺旋弹簧安设于另一方的旋转体时,受扭螺旋弹簧的内周面由限制面限制,能抑制受扭螺旋弹簧的轴相对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偏离(偏心、倾斜)。由此,受扭螺旋弹簧的姿势稳定,在压入时另一端侧区域不会变形,移动到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周面与第一接触面接触且受扭螺旋弹簧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的端面(另一端面)与第二接触面接触的位置。其结果是,在带轮结构体中,受扭螺旋弹簧的轴向的另一端面与第二接触面的紧贴性提高,由于振动等外在原因而受扭螺旋弹簧的轴相对于两旋转体的旋转轴难以偏离。由此,能够难以产生上述那样的由于受扭螺旋弹簧的姿势变得不稳定而受扭螺旋弹簧无法稳定地扭转变形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该结构中,能够极力减小压入时的作用在受扭螺旋弹簧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接触部分上的按压负载。由此,难以发生由于受扭螺旋弹簧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滑动而另一方的旋转体的与受扭螺旋弹簧接触的接触部分被削成线状并产生金属粉这样的情况。由此,难以发生游离的金属粉附着于各旋转体的与受扭螺旋弹簧频繁接触的部分(例如,接触面、后述的压接面、环状面)或滑动轴承而这些部分变得容易磨损这样的情况,能够延长带轮结构体的寿命。
根据上述的情况,能够提高带轮结构体的制造品质。
另外,在压入前将受扭螺旋弹簧向另一方的旋转体安设时,作业者不需要进行后述那样的受扭螺旋弹簧的姿势矫正等,因此能够实现压入的工序中的省人化。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制造带轮结构体时的生产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带轮结构体以第一方案的带轮结构体为基础,其中,所述限制面在所述另一方的旋转体的周向的整周上连续地延伸。
根据该结构,在压入前的受扭螺旋弹簧安设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状态下,通过限制面能够将另一端侧区域遍及周向的整周地进行限制。由此,在压入前将受扭螺旋弹簧安设于另一方的旋转体时,受扭螺旋弹簧被限制面充分限制,能抑制受扭螺旋弹簧的轴相对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旋转轴的偏离。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带轮结构体以第二方案的带轮结构体为基础,其中,所述限制面的直径与压入前的状态的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径大致相等。
根据该结构,由于限制面的直径与压入前的状态的受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径大致相等,因此在压入前的受扭螺旋弹簧安设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状态下,受扭螺旋弹簧被限制面充分限制,能抑制受扭螺旋弹簧的轴相对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旋转轴的偏离。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带轮结构体以第三方案的带轮结构体为基础,其中,所述限制面的直径为比压入前的状态的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径的基准尺寸小0.15mm的上限值以下,且为比所述上限值小0.05mm的下限值以上。
根据该结构,限制面的直径处于以压入前的状态的受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径的允许最小值(比基准尺寸小0.15mm的尺寸)为上限值且以比该上限值小0.05mm的尺寸为下限值的范围内,因此在将压入前的受扭螺旋弹簧安设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状态下,另一端侧区域被限制面限制,能抑制受扭螺旋弹簧的轴相对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旋转轴的偏离。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带轮结构体以第一~第四方案的带轮结构体为基础,其中,所述限制面的所述轴向的长度为压入前的状态的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侧区域的所述轴向的长度以上。
根据该结构,在压入前的受扭螺旋弹簧安设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状态下,受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遍及其轴向的全长地被限制面限制。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受扭螺旋弹簧的轴相对于另一方的旋转体的旋转轴的偏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带轮结构体的制造品质,并能够提高制造带轮结构体时的生产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轮结构体的沿轴向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图1的IV部的放大图。
图5(a)是表示在冲压机的下盘载置内旋转体,并将弹簧安设于内旋转体的状态的图,图5(b)是图5(a)的VB部的放大图。
图6(a)是表示弹簧相对于内旋转体的压入刚开始之后的状态的图,图6(b)是图6(a)的VIB部的放大图。
图7(a)是表示由冲压机进行的弹簧的按压完成后的状态的图,图7(b)是图7(a)的VIIB部的放大图。
图8(a)是表示完成的弹簧压入体的图,图8(b)是图8(a)的VIIIB部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内旋转体的相对面不具有限制面的带轮结构体的一例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10(a)是关于图9的带轮结构体的与图5(a)对应的图,图10(b)是图10(a)的XB部放大图。
图11(a)是关于图9的带轮结构体的与图6(a)对应的图,图11(b)是图11(a)的XIB部放大图。
图12(a)是关于图9的带轮结构体的与图7(a)对应的图,图12(b)是图12(a)的XIIB部放大图。
图13(a)是关于图9的带轮结构体的与图8(a)对应的图,图13(b)是图13(a)的XIIIB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轮结构体1,参照图1~图4进行说明。带轮结构体1例如在汽车的辅机驱动系统(图示省略)中安装于交流发电机的驱动轴S(参照图1)。辅机驱动系统包括:在发动机的曲轴安装的驱动带轮;对交流发电机等辅机进行驱动的从动带轮及带轮结构体1;及卷绕于上述带轮及带轮结构体1的带B(参照图1)。曲轴的旋转经由带B向从动带轮及带轮结构体1传递,由此来驱动交流发电机等辅机。伴随着曲轴的旋转速度根据发动机的燃烧而变动的情况,带B的走带速度也变动。
如图1~图3所示,带轮结构体1包括:外旋转体2(一方的旋转体);内旋转体3(另一方的旋转体);受扭螺旋弹簧4(以下,仅称为“弹簧4”);端盖5;及由滑动轴承6及滚动轴承7构成的一对轴承6、7。
外旋转体2及内旋转体3均为大致圆筒状且由金属(例如,S45C等的碳素钢材)形成,具有相同的旋转轴A(为带轮结构体1的旋转轴,以下,仅称为“旋转轴A”)。旋转轴A沿图1的左右方向(轴向)延伸,将图1的右侧称为一端侧,将图1的左侧称为另一端侧。并且,在外旋转体2的外周面卷绕有带B。
内旋转体3设置在外旋转体2的内侧,能够相对于外旋转体2相对旋转。内旋转体3具有:供交流发电机的驱动轴S嵌合的筒主体3a;配置在筒主体3a的另一端的外侧的外筒部3b;及将筒主体3a的另一端与外筒部3b的另一端连结的圆环板部3c。驱动轴S与筒主体3a的内周面的螺纹槽螺合。
弹簧4收容于外旋转体2与内旋转体3之间,更详细而言,收容于由外旋转体2的内周面及内旋转体3的外筒部3b的内周面3bx、内旋转体3的筒主体3a的外周面(后述的第一接触面11、相对面12、倾斜面13等)、内旋转体3的圆环板部3c、外旋转体2的圆环板部2c划定的、处于比滚动轴承7靠另一端侧的位置的空间R。弹簧4由截面为正方形形状的线材(例如,弹簧用油回火钢丝(遵照JISG3560:1994)等)构成,为左旋(从后述的另一端侧区域4b的周向上的前端4bz逆时针旋转)。
端盖5配置在外旋转体2及内旋转体3的另一端。
一对轴承6、7分别在一端侧及另一端侧介于外旋转体2与内旋转体3之间。具体而言,在外旋转体2的另一端的内周面与内旋转体3的外筒部3b的外周面之间夹有滑动轴承6。在外旋转体2的一端的内周面与内旋转体3的筒主体3a的一端部的外周面之间夹有滚动轴承7。通过一对轴承6、7,将外旋转体2与内旋转体3连结成能够以旋转轴A为中心相对旋转。外旋转体2及内旋转体3在从另一端朝向一端的方向观察下顺时针(图2及图3的粗线的箭头方向。以下,称为“正方向”。)旋转。
外旋转体2的内径从另一端朝向一端逐级地减小。将最小的内径部分的外旋转体2的内周面称为压接面2a,将第二小的内径部分的外旋转体2的内周面称为环状面2b。压接面2a处的外旋转体2的内径比内旋转体3的外筒部3b的内径小。环状面2b处的外旋转体2的内径等于或大于内旋转体3的外筒部3b的内径。
内旋转体3的筒主体3a的外周面具有第一接触面11、相对面12、倾斜面13。第一接触面11位于筒主体3a的另一端部。如后所述,第一接触面11与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的内周面4by接触。
相对面12位于比第一接触面11靠一端侧的位置。如后所述,相对面12与弹簧4的内周面分离地相对。而且,相对面12的轴向的另一端部成为限制面12a。限制面12a的直径D2比相对面12的其他的部分12b的直径D3大,且比第一接触面11的直径D1稍小。
例如,将限制面12a的直径D2增长1%左右的长度作为第一接触面11的直径D1。而且,例如,将相对面12的部分12b的直径D3增长2~25%左右的长度作为第一接触面11的直径D1。作为一例,将相对面12的部分12b的直径D3增长12%左右的长度作为第一接触面11的直径D1,第一接触面11的直径D1为31.4mm左右,限制面12a的直径D2为31.0mm左右,部分12b的直径D3为28.0mm左右。
倾斜面13位于轴向上的、第一接触面11与限制面12a之间。倾斜面13以随着从轴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而直径增大的方式相对于轴向倾斜,并将第一接触面11与限制面12a连接。倾斜面13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为例如60°左右。
另外,筒主体3a作为整体,随着从轴向的另一端侧朝向一端侧而直径逐渐减小。由此,如后所述,以筒主体3a插通于弹簧4的方式将弹簧4从轴向的一方侧安设于筒主体3a时,能够顺畅地安设弹簧4。
弹簧4具有:在一端侧与外旋转体2的压接面2a接触的一端侧区域4a;在另一端侧与内旋转体3的第一接触面11接触的另一端侧区域4b;处于一端侧区域4a与另一端侧区域4b之间且在向带轮结构体1未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与外旋转体2及内旋转体3都不接触的中间区域4c。一端侧区域4a及另一端侧区域4b分别称为从弹簧4的一端及另一端直至半周以上(绕旋转轴为180°以上)的区域。例如,在弹簧4的匝数为四匝的情况下,为从弹簧4的另一端直至半周以上的区域,且以距弹簧4的另一端为一周左右为上限的区域。在此,上述的限制面12a的轴向的长度为压入前的状态的另一端侧区域4b的轴向的长度以上。而且,如图2所示,将另一端侧区域4b中的弹簧4的周向上的从前端4bz绕旋转轴分离了90°的位置附近称为第二区域4b2,将比第二区域4b2靠另一端侧的部分称为第一区域4b1,将其余的部分称为第三区域4b3。
在带轮结构体1中,如后所述,弹簧4通过被压入于内旋转体3的筒主体3a而另一端侧区域4b的内周面4by与内旋转体3的第一接触面11接触,作为另一端侧区域4b的轴向的端面的另一端面4bx与作为圆环板部3c的一端侧的端面的第二接触面3cx接触。第二接触面3cx形成为螺旋状,另一端面4bx的轴向端面的周向大致整个区域与第二接触面3cx接触。而且,弹簧4在压入前的状态下,在全长上直径恒定,此时的弹簧4的外径比环状面2b的外旋转体2的内径小,比压接面2a的外旋转体2的内径大。弹簧4以一端侧区域4a被缩径的状态收容于空间R。
另外,压入前的状态下的弹簧4的内径D4比第一接触面11的直径D1小,且与限制面12a的直径D2大致相同。更详细而言,例如,限制面12a的直径D2为比压入前的状态下的弹簧4的内径D4的基准尺寸小0.15mm的上限值以下且比该上限值小0.05mm的下限值以上。即,为了使限制面12a的直径D2处于以压入前的状态下的弹簧4(另一端侧区域4b)的内径D4的允许最小值(比基准尺寸小0.15mm的尺寸)为上限值且以比该上限值小0.05mm的尺寸为下限值的范围内,使限制面12a的直径D2与压入前的状态下的弹簧4(另一端侧区域4b)的内径D4大致相同。
弹簧4的一端侧区域4a的外周面通过弹簧4的扩径方向的自我弹性恢复力而向外旋转体2的压接面2a按压,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的内周面4by以稍扩径的状态与第一接触面11接触。即,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的内周面4by通过弹簧4的缩径方向的自我弹性恢复力而向第一接触面11按压。在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的内周面4by与第一接触面11接触的状态下,在外筒部3b的内周面3bx与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而且,在外旋转体2的环状面2b与弹簧4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
第一接触面11是在内旋转体3的周向上遍及筒主体3a的整周而连续地延伸的与轴向平行的面。在未向带轮结构体1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的内周面4by与轴向大致平行。而且,第一接触面11的轴向的长度比另一端侧区域4b的轴向的长度长。因此,在未向带轮结构体1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的内周面4by遍及轴向的全长地与第一接触面11接触。
另外,如图2所示,在内旋转体3的外筒部3b的内周面3bx形成有与另一端侧区域4b的弹簧4的周向上的前端4bz相对的圆弧状的抵接面3dx。而且,如图2所示,在外筒部3b的内周面3bx设有向径向内侧突出而与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的外周面相对的突起3e。突起3e与弹簧4的第二区域4b2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未向带轮结构体1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弹簧4的外周面与突起3e相互分离,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但是也可以相互相接触。
另外,弹簧4在未向带轮结构体1施加外力的状态(即,带轮结构体1停止的状态)下沿轴向被压缩。该状态下的弹簧4的轴向的压缩率为约20%。将外力未作用于带轮结构体1的状态下的弹簧4的轴向长度设为L1,将弹簧4的自然长度设为L0,弹簧4的轴向的压缩率利用100×(L0-L1)/L0(%)算出。
接下来,说明带轮结构体1的动作。
首先,说明外旋转体2的旋转速度比内旋转体3的旋转速度大的情况(即,外旋转体2加速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外旋转体2相对于内旋转体3向正方向(图2及图3的粗线的箭头方向)相对旋转。伴随着外旋转体2的相对旋转,弹簧4的一端侧区域4a与压接面2a一起移动,相对于内旋转体3相对旋转。由此,弹簧4向扩径方向扭转。弹簧4的一端侧区域4a对于压接面2a的压接力随着弹簧4的扩径方向的扭转角度的增大而增大。第二区域4b2最容易受到扭转应力,当弹簧4的扩径方向的扭转角度增大时,从第一接触面11分离。而且,在与第二区域4b2从第一接触面11分离的大致同时,或者弹簧4的扩径方向的扭转角度进一步增大时,第二区域4b2的外周面与突起3e抵接。由于第二区域4b2的外周面与突起3e抵接而另一端侧区域4b的扩径方向的变形受到限制,扭转应力向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以外的部分分散,特别是作用于弹簧4的一端侧区域4a的扭转应力增加。由此,作用于弹簧4的各部的扭转应力之差减少,能够在弹簧4整体吸收应变能,因此能够防止弹簧4的局部性的疲劳破坏。
另外,第三区域4b3对于第一接触面11的压接力随着弹簧4的扩径方向的扭转角度的增大而下降。在第二区域4b2与突起3e抵接的同时,或者弹簧4的扩径方向的扭转角度进一步增大时,第三区域4b3对于第一接触面11的压接力大致成为0。将此时的弹簧4的扩径方向的扭转角度设为θ1(例如,θ1=3°)。当弹簧4的扩径方向的扭转角度超过θ1时,第三区域4b3沿扩径方向变形,由此从第一接触面11分离。然而,在第三区域4b3与第二区域4b2的交界附近,弹簧4不会弯曲(弯折),另一端侧区域4b维持为圆弧状。即,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维持为使突起3e容易滑动的形状。因此,当扭转角度增大而作用于另一端侧区域4b的扭转应力增加时,另一端侧区域4b克服第二区域4b2对于突起3e的压接力及第一区域4b1对于第一接触面11的压接力而沿周向移动,另一端侧区域4b的前端4bz按压抵接面3dx。通过另一端侧区域4b的前端4bz沿周向按压抵接面3dx而能够在外旋转体2与内旋转体3之间可靠地传递转矩。
需要说明的是,在弹簧4的扩径方向的扭转角度为θ1以上且小于θ2(例如,θ2=45°)的情况下,第三区域4b3从第一接触面11分离且不与外筒部3b的内周面3bx接触,第二区域4b2被压接于突起3e。因此,在该情况下,与弹簧4的扩径方向的扭转角度小于θ1的情况相比,弹簧4的有效匝数大,弹簧常数小。而且,当弹簧4的扩径方向的扭转角度成为θ2时,通过弹簧4的中间区域4c的外周面与环状面2b抵接、或者弹簧4的扩径方向的扭转角度达到极限,来限制弹簧4的在扩径方向上的进一步的变形,外旋转体2及内旋转体3一体旋转。由此,能够防止弹簧的扩径方向的变形引起的破损。
接下来,说明外旋转体2的旋转速度比内旋转体3的旋转速度减小的情况(即,外旋转体2减速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外旋转体2相对于内旋转体3向反方向(与图2及图3的粗线的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旋转。伴随着外旋转体2的相对旋转,弹簧4的一端侧区域4a与压接面2a一起移动,相对于内旋转体3相对旋转。由此,弹簧4向缩径方向扭转。在弹簧4的缩径方向的扭转角度小于θ3(例如,θ3=10°)的情况下,一端侧区域4a对于压接面2a的压接力虽然比扭转角度为0的情况稍下降,但是一端侧区域4a压接于压接面2a。而且,另一端侧区域4b对于第一接触面11的压接力比扭转角度为0的情况稍增大。在弹簧4的缩径方向的扭转角度为θ3以上的情况下,一端侧区域4a对于压接面2a的压接力大致成为0,一端侧区域4a相对于压接面2a沿周向滑动。因此,在外旋转体2与内旋转体3之间不传递转矩。
<弹簧向内旋转体的压入>
接下来,说明在制造带轮结构体1时将弹簧4向内旋转体3的筒主体3a压入的顺序。在将弹簧4向筒主体3a压入时,首先,如图5(a)、(b)所示,将内旋转体3以轴向的一端侧成为上侧的方式载置在冲压机的下盘P1上之后,以筒主体3a插通于弹簧4的方式将弹簧4安设于内旋转体3。弹簧4的安设例如通过机械臂进行。此时,进行螺旋状的另一端侧区域4b与圆环板部3c的螺旋状的第二接触面3cx的周向的位置对合,将弹簧4安设于筒主体3a。
如上所述,压入前的弹簧4的内径D4与限制面12a的直径D2大致相同,因此当将弹簧4安设于筒主体3a时,筒主体3a的形成限制面12a的部分插通于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另一端侧区域4b成为受到限制面12a限制的状态。由此,安设的弹簧4的轴不会相对于内旋转体3的旋转轴A偏离(偏心、倾斜),与旋转体2、3的旋转轴大体一致(以下,称为“弹簧4的姿势稳定”)。而且,此时,限制面12a的轴向的长度比另一端侧区域4b的轴向的长度长,因此另一端侧区域4b遍及轴向的全长地被限制面12a限制。由此,更可靠地使弹簧4的姿势稳定。
接下来,如图6(a)、(b)、图7(a)、(b)所示,通过冲压机的安装有用于向弹簧4压抵的压抵用具Q的上盘P2,将弹簧4向下方按压,将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向筒主体3a的形成第一接触面11的部分压入。并且,在弹簧4的压入后,如图8(a)、(b)所示,解除冲压机对弹簧4的按压,将由于弹簧4向内旋转体3压入而形成的弹簧压入体50从冲压机的下盘P1拆卸。
在压入时,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一边被扩径,一边越过倾斜面13,移动至内周面4by与第一接触面11相对的位置。弹簧4为螺旋状,因此在弹簧4越过倾斜面13时,另一端侧区域4b的仅周向的一部分与倾斜面13接触,除此以外的部分不与倾斜面13接触。并且,在压入时,按压载荷集中于另一端侧区域4b与倾斜面13的接触部分。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弹簧4受到限制面12a的限制,由此以弹簧4的姿势稳定的状态接受按压载荷,因此弹簧4以弹簧4的轴与内旋转体的旋转轴A大体一致的状态接受按压载荷,不会变形或轴倾斜地移动。
其结果是,如图8(a)、(b)所示,在弹簧压入体50中,弹簧4的另一端面4bx与第二接触面3cx的紧贴性高。
此外,在该情况下,在压入时能够极力减小作用于弹簧4的按压载荷。因此,难以发生如下情况:由于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越过倾斜面13地移动时的、弹簧4的轴向的另一端部与倾斜面13的滑动而倾斜面13被削成线状从而产生金属粉这样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仅通过以内旋转体3的筒主体3a插通于弹簧4的方式将弹簧4安设于内旋转体3,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就被限制面12a限制,弹簧4的姿势稳定。因此,在将弹簧4安设于内旋转体3时,作业者不需要进行后述的矫正动作或将弹簧4相对于外部的限制单元(例如,压抵用具Q、上盘P2等)进行限制来避免弹簧4的轴相对于内旋转体3的轴偏离(避免偏心、倾斜)。因此,能够如上所述通过机械臂将弹簧4安设于内旋转体3,也能够使弹簧4向内旋转体3的压入的工序实现省人化。
并且,在弹簧压入体50中由于弹簧4的另一端面4bx与第二接触面3cx的紧贴性高,因此在使用弹簧压入体50构成的带轮结构体1中,难以产生由于振动等的外在原因而弹簧4的轴相对于旋转体2、3的旋转轴A偏离(难以偏心、倾斜)。由此,能够使上述的由于弹簧4的姿势变得不稳定而弹簧4无法稳定地扭转变形这样的问题难以产生。
另外,如上所述,在弹簧4向内旋转体3的压入时难以产生金属粉。因此,在之后使用弹簧压入体50构成带轮结构体1时或带轮结构体1的使用时,难以发生游离的金属粉附着于两旋转体的与受扭螺旋弹簧频繁接触的部分(例如,第一接触面11、压接面2a、环状面2b)或滑动轴承6等这样的情况。其结果是,这些部分难以磨损,能够延长带轮结构体1的寿命。
<关于没有限制面的以往的带轮结构体>
在此,说明与本实施方式的带轮结构体1不同的图9所示那样的以往的带轮结构体101。带轮结构体101是在带轮结构体1中将内旋转体3置换为内旋转体103的结构。
内旋转体103的筒主体103a的外周面具备第一接触面111、相对面112及倾斜面113。第一接触面111是与带轮结构体1的第一接触面11同样的结构。相对面112位于轴向上的第一接触面111的一方侧。相对面112与带轮结构体1的相对面12不同,遍及轴向的全长而直径恒定。相对面112的直径与相对面12的部分12b的直径D3大致相同。倾斜面113位于轴向上的第一接触面111与相对面112之间。倾斜面113以随着从轴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而直径增大的方式相对于轴向倾斜,并将第一接触面111与相对面112连接。倾斜面113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例如为60°左右。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内旋转体103的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带轮结构体1的内旋转体3同样。
接下来,说明按照与本实施方式的将弹簧4向内旋转体3压入时同样的顺序,将弹簧4向内旋转体103压入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首先,如图10(a)、(b)所示,将内旋转体103以轴向的一端侧成为上侧的方式载置于冲压机的下盘P1上之后,以筒主体103a插通于弹簧4的方式将弹簧4安设于内旋转体103。此时,弹簧4的内径D4比第一接触面111的直径D1小,且比相对面112的直径D3大,因此另一端侧区域4b的周向的一部分与倾斜面113接触,另一端侧区域4b的除此以外的部分从倾斜面113分离。而且,在内旋转体103的相对面112没有限制面。因此,另一端侧区域4b未受到内旋转体103充分限制,弹簧4的姿势变得不稳定。即,存在弹簧4的轴相对于内旋转体103的旋转轴A偏离(偏心、倾斜)的情况。
接下来,如图11(a)、(b)、图12(a)、(b)所示,通过冲压机的安装有压抵用具Q的上盘P2经由压抵用具Q将弹簧4向下方按压,由此将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向筒主体103a的形成第一接触面111的部分压入。并且,在弹簧4的压入后,如图13(a)、(b)所示,解除冲压机对弹簧104的按压,将由于弹簧4向内旋转体103压入而形成的弹簧压入体150从冲压机的下盘P1拆卸。
在压入时,另一端侧区域4b一边被扩径,一边越过倾斜面113,移动至与第一接触面111相对的位置。在越过倾斜面113时,按压载荷集中于另一端侧区域4b的与倾斜面113接触的部分(周向的一部分)。此时,当弹簧4的轴相对于内旋转体103的旋转轴A偏离时,另一端侧区域4b的与倾斜面113接触的接触部分卡挂于倾斜面113,由于冲压机产生的按压负载,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可能会变形。
并且,如果在该状态下使冲压机产生的按压负载进一步增加而将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压入至与第一接触面111相对的位置,则如图13(a)、(b)所示,在弹簧压入体150中,弹簧4的另一端面4bx与第二接触面3cx的紧贴性差。
另外,在该情况下,在压入时作用于弹簧4的按压负载增大,由于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越过倾斜面113地移动时的另一端侧区域4b与倾斜面113的滑动,倾斜面113被削成线状,容易产生金属粉。
并且,在弹簧压入体150中,弹簧4的另一端面4bx与第二接触面3cx的紧贴性差,因此在使用弹簧压入体150构成的带轮结构体101中,由于振动等外在原因而弹簧4的轴容易相对于旋转体2、103的旋转轴A偏离。因此,上述的由于弹簧4的姿势变得不稳定而弹簧4无法稳定地扭转变形这样的问题容易产生。
另外,如上所述,在弹簧4向内旋转体103压入时容易产生金属粉。因此,在之后使用弹簧压入体150构成带轮结构体101时或带轮结构体101的使用时,游离的金属粉容易附着于两旋转体2、103的与弹簧4频繁地接触的部分(例如,第一接触面111、压接面2a、环状面2b)或滑动轴承6等。其结果是,这些部分容易磨损,带轮结构体101的寿命可能会缩短。
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
在实施例中,按照与图5~图8所示的顺序同样的顺序向内旋转体压入弹簧,制造了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弹簧压入体50同样的弹簧压入体。而且,在实施例中,利用机械臂进行了弹簧向内旋转体的安设(自动投入)。由此,弹簧向内旋转体的安设花费5秒左右。而且,在实施例中,将基于冲压机的压入时间设为15秒。在此,压入时间是指从冲压机对弹簧的按压开始至冲压机产生的按压完全被解除为止的时间。
<比较例1~3>
在比较例1~3中,按照与图10~图13所示的顺序同样的顺序向内旋转体压入弹簧,制造了与上述的弹簧压入体150同样的弹簧压入体。而且,在比较例1~3中,作业者通过手工作业进行了弹簧向内旋转体的安设。更详细而言,在比较例1中,作业者在将弹簧向内旋转体安设时,在冲压机产生的按压开始之前的期间,进行了以使弹簧的轴不相对于内旋转体的轴偏离的方式矫正姿势的矫正动作(手工投入+矫正动作)。因此,在比较例1的情况下,为了将弹簧向内旋转体安设,花费了比实施例的情况长的10秒左右的时间。而且,在比较例1中,为了可靠且安全地进行上述矫正动作而将基于冲压机的压入时间设为比实施例的情况长的20秒左右的时间。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2、3中,不进行比较例1那样的矫正动作而将弹簧安设于内旋转体(手工投入)。由此,在比较例2、3中,将弹簧向内旋转体安设花费了5秒左右(与实施例相同程度)。但是,在比较例2、3中,使用未图示的专用的夹具,以使弹簧的轴不相对于内旋转体的旋转轴倾斜超过1°的方式设定,将弹簧安设于内旋转体。这样是因为,为了明确即使弹簧的轴相对于内旋转体的旋转轴的倾斜微小(1°以下),也会产生上述那样的问题。
另外,在比较例2中,将基于冲压机的压入时间设为与实施例同样的15秒。另一方面,在比较例3中,为了判断是否如果延长基于冲压机的压入时间则不需要上述矫正动作,而将基于冲压机的压入时间设为比实施例远长的30秒。
<制造品质的评价>
表1是实施例及比较例1~3的弹簧压入体的制造品质的评价结果。
[表1]
表1
Figure BDA0002789434030000201
在表1中,示出将弹簧安设于内旋转体的状态(弹簧投入状态)下的弹簧的姿势的评价结果。具体而言,弹簧的轴相对于内旋转体的旋转轴而偏心且倾斜的情况下,判断为弹簧的姿势不稳定而评价为×。而且,在弹簧的轴相对于内旋转体的旋转轴虽然偏心但是未倾斜的情况下,判断为弹簧的姿势大致稳定而评价为△。而且,在弹簧的轴相对于内旋转体的旋转轴未偏心且未倾斜的情况下,判断为弹簧的姿势稳定而评价为○。
需要说明的是,将弹簧的轴相对于内旋转体的旋转轴虽然偏心但是未倾斜时的评价未设为×而设为△是因为,在该情况下,在之后的压入初期状态(与图6、图11对应的状态)下,另一端侧区域的与倾斜面接触的接触部分沿着倾斜面移动至弹簧的轴与内旋转体的旋转轴大体一致的位置,弹簧的姿势稳定的可能性高。而且,表1的比较例1的评价结果示出矫正动作之前的评价为×、矫正动作后的评价为△的情况。
另外,在表1中,示出在压入初期状态(与图6、图11对应的状态)下,另一端侧区域是否越过倾斜面而与第一接触面开始接触的评价结果。具体而言,在另一端侧区域卡挂于倾斜面而成为与倾斜面抵接的状态的情况下,评价为×。而且,在另一端侧区域越过倾斜面并与第一接触面开始了接触的情况下,评价为○。
在此,实际的弹簧的压入时,从弹簧的压入开始至完成为止,上盘P2自动地移动,但是为了上述评价,在压入初期状态下使上盘P2的移动暂时停止,在评价后通过手动使上盘P2的移动再次开始。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压入时间不包含使冲压机暂时停止的时间。
另外,在表1中,示出完成了的弹簧压入体中的弹簧的姿势的评价。更详细而言,在压入体中,弹簧的轴相对于内旋转体的旋转轴成为偏心、倾斜等变形的状态的情况下,判断为弹簧的姿势不稳定而评价为×。具体而言,关于弹簧的一端侧区域的内周面与内旋转体的相对面之间的间隙的径向的长度,在沿周向存在显著的偏斜的情况下,评价为×。而且,在弹簧压入体中,弹簧的轴相对于内旋转体的旋转轴未成为偏心、倾斜等变形的状态的情况下,判断为弹簧的姿势稳定而评价为○。具体而言,关于弹簧的一端侧区域的内周面与内旋转体的相对面之间的间隙的径向的长度,在沿周向没有偏斜的情况下,评价为○。需要说明的是,比较例2、3的评价结果的“倾斜”的括弧是指虽然没有上述偏心但是存在上述倾斜。
另外,在表1中,示出关于完成了的弹簧压入体的压入时的弹簧与内旋转体的滑动引起的内旋转体损伤(倾斜面与第一接触面的交界部分的划伤)的评价。具体而言,在内旋转体的倾斜面与第一接触面的交界部分通过目视明显地确认到轴向的划伤且由于上述交界部分被削减而通过目视发现了游离的金属粉的情况下,评价为×。而且,在虽然通过目视确认到上述划伤但是损伤的程度极其轻微,并且通过目视完全未发现上述金属粉的情况下,评价为△。而且,在通过目视完全未确认到上述划伤的情况下,评价为○。该评价将完成了的弹簧压入体分解来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制造品质,未进行关于利用冲压机将弹簧压入至弹簧的另一端部与圆环板部的端面接触为止的状态(图7、图12的状态)的评价是因为,弹簧成为被较强地压缩的状态,难以准确地进行上述的姿势等的评价。
<生产性的评价>
表2示出关于实施例及比较例1~3,基于将投入时间与压入时间进行了总计的总计时间评价了生产性的评价结果,所述投入时间是将弹簧向内旋转体安设花费的时间,所述压入时间是冲压机对弹簧的压入花费的时间。具体而言,在实施例及比较例1~3之中,上述总计时间最长的比较例3为评价×,上述总计时间最短的实施例及比较例2为评价○,上述总计时间成为它们之间的比较例1为评价△。需要说明的是,表2中的括弧表示总计时间中的投入时间与压入时间的细项。例如,实施例1的(5+15)表示在总计时间20秒之中,投入时间为5秒,压入时间为15秒。
[表2]
表2
Figure BDA0002789434030000231
<是否能够省人化的评价>
表3关于实施例及比较例1~3,基于表1的评价结果而示出是否能够省人化的评价结果。具体而言,在表1的弹簧的投入状态及压入初期状态下的评价都为×的情况下,判断为弹簧的压入工序中的省人化困难,评价为×。而且,在表1的评价结果为○或△且△的评价即使包含一个的情况下,也判断为在弹簧的压入工序中能够实现省人化,但是为了制造品质的进一步提高而判断为需要调整动作条件(冲压速度等),评价为△。而且,在表1的评价结果全部为○的情况下,判断为在弹簧的压入工序中能够充分地实现省人化,评价为○。但是,如表3所示,在实施例中,评价成为○,在比较例1~3中,评价全部成为×,没有评价成为△的例子。
[表3]
表3
实施例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是否能够省人化的评价结果 × × ×
<综合评价>
表4示出关于实施例及比较例1~3,基于表1~表3的评价结果进行的综合评价。具体而言,关于表1的弹簧压入体,在两个评价结果(弹簧的姿势、内旋转体的损伤)中,即使一个包含×的评价的情况下,综合评价也为×。而且,关于表1的弹簧压入体的两个评价结果为△、○中的任一者,且△的评价即使包含一个的情况下,综合评价也为△。而且,在表1~表3所示的评价结果全部为○的情况下,综合评价为○。
[表4]
表4
实施例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综合评价 × ×
根据以上的结果可知,具有能够对于向第一接触面压入之前的状态下的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进行限制的限制面的本发明的带轮结构体(实施例)与带轮结构体在相对面的轴向另一端侧不具有上述限制面的以往的带轮结构体(比较例1~3)相比制造品质优异,生产性也高。而且可知,在不具有限制面的以往的带轮结构体中,如果不进行上述的姿势矫正,则即使在极端延迟弹簧的压入时间的情况下(比较例3),制造品质也得不到改善。
另外,可知,在具有上述限制面的本发明的带轮结构体中,在弹簧的压入前的将弹簧向内旋转体安设之际,不需要进行上述姿势矫正,能够利用机械臂将弹簧安设于内旋转体,因此能够实现弹簧的压入工序的省人化。
<压入时的按压载荷>
表5示出实施例及比较例1~3的压入初期状态(与图6、图11对应的状态)及压入完成状态(与图7、图12对应的状态)下的弹簧的压缩率。需要说明的是,使弹簧压缩至弹簧线间的间隙消失为止时的弹簧的压缩率为33%左右。
[表5]
表5
Figure BDA0002789434030000251
从表5可知,在压入初期状态下,实施例及比较例1~3的弹簧的压缩率大致相同,相对于此,在压入完成状态下,在实施例中,与比较例1~3相比,弹簧的压缩率减小。由此可知,在实施例中,与比较例1~3相比,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越过倾斜面而压入到与第一接触面接触的位置时的按压载荷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记载于权利要求书就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限制面的轴向的长度也可以与另一端侧区域4b的轴向的长度大致相同。或者,限制面的轴向的长度也可以比另一端侧区域4b的轴向的长度稍短。
另外,例如,也可以在筒主体3a的形成相对面的部分的轴向的另一端部设置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的多个凸部,各凸部的径向的表面成为限制面。
另外,在将弹簧4安设于内旋转体3时,只要筒主体3a的形成限制面12a的部分插通于弹簧4即可,限制面12a的直径D2也可以比上述的上限值大且比压入前的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的内径D4小。而且,在将弹簧4安设于内旋转体3时,只要能够充分限制另一端侧区域4b而使弹簧4的姿势稳定即可,限制面12a的直径D2也可以比上述的下限值小。
另外,受扭螺旋弹簧的线材的截面并不局限于正方形形状,也可以为长方形形状或圆形形状。未受到外力的状态下的弹簧4的直径也可以在全长上不恒定。
另外,突起3e也可以沿周向延伸至抵接面3dx。也可以不设置突起3e。
另外,未向带轮结构体施加外力的状态下的弹簧4的一端及另一端的与压接面2a及第一接触面11接触的接触范围没有限定为从一端及另一端开始遍及半周以上的范围,也可以比其长或比其短。
另外,抵接面3dx在从轴向观察下,没有限定为圆弧状,也可以是沿径向的直线状,而且,也可以是内周侧的部分为相对于径向倾斜的直线状或圆弧状且外周侧的部分为沿径向的直线状。
另外,也可以是受扭螺旋弹簧的一端侧区域与内旋转体接触,受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与外旋转体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内旋转体相当于本发明的一方的旋转体,外旋转体相当于本发明的另一方的旋转体。
另外,带轮结构体没有限定为安装于交流发电机的轴的结构。带轮结构体也可以是安装于例如交流发电机以外的辅机的轴的结构。
虽然详细地而且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而能够施加各种变更或修正的情况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不言自明。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5月2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099470及在2019年5月9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088735,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而援引于此。
标号说明
1 带轮结构体
2 外旋转体
3 内旋转体
3cx 第二接触面
4 弹簧(受扭螺旋弹簧)
4a 一端侧区域
4b 另一端侧区域
4c 中间区域
11 第一接触面
12 相对面
12a 限制面
13 倾斜面。

Claims (5)

1.一种带轮结构体,具备:
筒状的外旋转体,卷绕有带;
内旋转体,设置在所述外旋转体的内侧,能够以与所述外旋转体相同的旋转轴为中心而相对于所述外旋转体进行相对旋转;及
受扭螺旋弹簧,设置在所述外旋转体与所述内旋转体之间,
其中,
所述受扭螺旋弹簧具有:
一端侧区域,在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一端侧与所述外旋转体及所述内旋转体中的一方的旋转体接触;
另一端侧区域,在所述轴向的另一端侧与所述外旋转体及所述内旋转体中的另一方的旋转体接触;及
中间区域,位于所述一端侧区域与所述另一端侧区域之间,在未向所述带轮结构体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与所述外旋转体及所述内旋转体都不接触,
所述另一方的旋转体具有:
第一接触面,在未向所述带轮结构体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与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周面接触;
相对面,位于比所述第一接触面靠所述轴向的所述一端侧的位置,从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内周面分离而与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内周面相对;
倾斜面,在所述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相对面之间,将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相对面连接且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及
第二接触面,与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轴向的另一端侧的端面接触,
在由于所述外旋转体与所述内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而所述受扭螺旋弹簧向扩径方向扭转的情况下,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侧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第一接触面分离,
所述受扭螺旋弹簧通过被压入所述另一方的旋转体而成为所述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接触且所述轴向的所述另一端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的状态,
所述相对面具有与所述倾斜面连接的限制面,
所述限制面为了抑制压入前的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轴相对于所述另一方的旋转体的轴的偏离而能够对压入前的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侧区域进行限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轮结构体,其中,
所述限制面在所述另一方的旋转体的周向的整周上连续地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轮结构体,其中,
所述限制面的直径与压入前的状态的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径大致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轮结构体,其中,
所述限制面的直径为比压入前的状态的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径的基准尺寸小0.15mm的上限值以下,且为比所述上限值小0.05mm的下限值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轮结构体,其中,
所述限制面的所述轴向的长度为压入前的状态的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侧区域的所述轴向的长度以上。
CN201980034141.6A 2018-05-24 2019-05-24 带轮结构体 Active CN1121542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9470 2018-05-24
JP2018-099470 2018-05-24
JP2019-088735 2019-05-09
JP2019088735A JP6630014B2 (ja) 2018-05-24 2019-05-09 プーリ構造体
PCT/JP2019/020748 WO2019225750A1 (ja) 2018-05-24 2019-05-24 プーリ構造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54281A CN112154281A (zh) 2020-12-29
CN112154281B true CN112154281B (zh) 2023-04-28

Family

ID=68767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4141.6A Active CN112154281B (zh) 2018-05-24 2019-05-24 带轮结构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8305B2 (zh)
JP (1) JP6630014B2 (zh)
CN (1) CN112154281B (zh)
CA (1) CA310046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08656B4 (de) * 2019-04-03 2022-02-0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r Schlingbandfeder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26558A (ja) * 2010-07-28 2012-02-09 Jtekt Corp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ーリ装置
JP2012112480A (ja) * 2010-11-26 2012-06-14 Mitsuboshi Belting Ltd プーリ構造体
CN103210226A (zh) * 2010-11-14 2013-07-17 利滕斯汽车合伙公司 具有调谐减振功能的分离器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方法
CN103221704A (zh) * 2010-11-09 2013-07-24 利滕斯汽车合伙公司 具有限定的超越能力的去耦器组件
JP2014114947A (ja) * 2012-06-20 2014-06-26 Mitsuboshi Belting Ltd プーリ構造体
CN105074282A (zh) * 2013-07-25 2015-11-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单向离合器内置型带轮装置
JP2017106616A (ja) * 2015-11-30 2017-06-15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プーリ構造体
JP2017120120A (ja) * 2015-12-24 2017-07-06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プーリ構造体
CN107250617A (zh) * 2015-02-20 2017-10-13 三之星机带株式会社 带轮结构体
WO2017188389A1 (ja) * 2016-04-28 2017-11-02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プーリ構造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53227B2 (en) * 2002-04-18 2006-12-26 Litens Automotive Isolator for alternator pulley
JP5008928B2 (ja) 2005-10-31 2012-08-22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プーリ構造体
JP4816529B2 (ja) 2007-03-22 2011-11-1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プーリユニット
US8888622B2 (en) * 2012-06-04 2014-11-18 The Gates Corporation Isolator decoupler
US9453538B2 (en) * 2013-08-27 2016-09-27 Litens Automotive Partnership Isolator for engine with progressive lock-up for isolation spring
US10087994B2 (en) * 2016-04-19 2018-10-02 Gates Corporation Isolating decoupler
JP6511085B2 (ja) 2016-04-28 2019-05-15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プーリ構造体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26558A (ja) * 2010-07-28 2012-02-09 Jtekt Corp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ーリ装置
CN103221704A (zh) * 2010-11-09 2013-07-24 利滕斯汽车合伙公司 具有限定的超越能力的去耦器组件
CN103210226A (zh) * 2010-11-14 2013-07-17 利滕斯汽车合伙公司 具有调谐减振功能的分离器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方法
JP2012112480A (ja) * 2010-11-26 2012-06-14 Mitsuboshi Belting Ltd プーリ構造体
JP2014114947A (ja) * 2012-06-20 2014-06-26 Mitsuboshi Belting Ltd プーリ構造体
CN104428563A (zh) * 2012-06-20 2015-03-18 三之星机带株式会社 带轮结构体
CN105074282A (zh) * 2013-07-25 2015-11-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单向离合器内置型带轮装置
CN107250617A (zh) * 2015-02-20 2017-10-13 三之星机带株式会社 带轮结构体
JP2017106616A (ja) * 2015-11-30 2017-06-15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プーリ構造体
JP2017120120A (ja) * 2015-12-24 2017-07-06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プーリ構造体
WO2017188389A1 (ja) * 2016-04-28 2017-11-02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プーリ構造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28305B2 (en) 2022-08-30
US20210199186A1 (en) 2021-07-01
JP6630014B2 (ja) 2020-01-15
CA3100463C (en) 2022-10-18
CA3100463A1 (en) 2019-11-28
CN112154281A (zh) 2020-12-29
JP2019207027A (ja) 2019-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54892B1 (ko) 풀리 구조체
US9482332B2 (en) Cam follow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am follower
EP2489891B1 (en) Rolling bearing
CN110645338B (zh) 用于张紧辊或卷绕辊的带轮装置
US20040128850A1 (en) Remote center compliance device
CN112154281B (zh) 带轮结构体
JP2015510570A (ja) シール装置及びシー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1577846A (zh) 带轮装置,特别是用于张紧惰轮或运动辊的带轮装置
JP6616754B2 (ja) プーリ構造体
JP5372414B2 (ja) 円すいころ軸受
US10527087B2 (en) Socke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EP3805612B1 (en) Pulley structure
JP6908552B2 (ja) プーリ構造体
JP6546547B2 (ja) プーリ構造体
JP6561522B2 (ja) 軸受装置、軸受装置用固定プレート、及び軸受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0185644A1 (en) Socke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a socket assembly
WO2018194075A1 (ja) プーリ構造体
WO2020166507A1 (ja) 摺動式等速自在継手用外側継手部材、摺動式等速自在継手、及び隆起形成装置
JP2023147258A (ja) プーリ構造体
EP1726839A1 (en)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JP4259358B2 (ja) 駆動輪用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4879192B2 (ja) バランサ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ギヤの回転規制方法
JP6617455B2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2020183807A (ja) プーリ構造体
JP2024000174A (ja) 等速自在継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