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52344A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52344A
CN112152344A CN202010595778.7A CN202010595778A CN112152344A CN 112152344 A CN112152344 A CN 112152344A CN 202010595778 A CN202010595778 A CN 202010595778A CN 112152344 A CN112152344 A CN 1121523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refrigerant flow
supply port
oil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957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津田圭一
中松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221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3150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745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1049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523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23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0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cooling medium between the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02K9/197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in which the rotor or stator space is fluid-tight, e.g. to provide for different cooling media for rotor and st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能够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以及多个制冷剂流路,它们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定子具有:定子铁芯;以及线圈组件,其具有多个线圈。线圈组件具有从定子铁芯沿轴向突出的线圈端。多个制冷剂流路包含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在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中设置有向定子铁芯提供制冷剂的第1供给口。在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中,仅在第1制冷剂流路中设置有向线圈端提供制冷剂的第2供给口。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利用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制冷剂流路对定子进行冷却的旋转电机。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9-9967号公报中记载了从多个管提供冷却油来对定子进行冷却的旋转电机。
在上述那样的旋转电机中,要求利用从多个制冷剂流路提供的制冷剂更有效地对定子进行冷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提高定子的冷却效率的构造的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驱动装置,其具有:马达,其具有能够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以及多个制冷剂流路,它们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定子具有:定子铁芯;以及线圈组件,其具有多个线圈。线圈组件具有从定子铁芯沿轴向突出的线圈端。多个制冷剂流路包含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在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中设置有向定子铁芯提供制冷剂的第1供给口。在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中,仅在第1制冷剂流路中设置有向线圈端提供制冷剂的第2供给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驱动装置中,能够提高定子的冷却效率。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定子、第1管以及第2管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1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管的立体图。
图6是从左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第1管以及第2管的图。
图7是从左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定子的一部分、第1管以及第2管的图。
图8是从左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第1管以及第2管的图。
图9是从左侧观察第3实施方式的定子、第1管以及第2管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各图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铅垂方向并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是铅垂方向上侧,-Z侧是铅垂方向下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搭载有驱动装置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前侧相当于水平方向一侧。
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为,+X侧是车辆的后侧,-X侧是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线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
<第1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将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作为它们的动力源来使用。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有马达2、包含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传递装置3、壳体6、油泵96、冷却器97、多个管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不包含逆变器单元。换言之,驱动装置1与逆变器单元为分体构造。
壳体6在内部收纳马达2和传递装置3。壳体6具有马达收纳部61、齿轮收纳部62以及分隔壁61c。马达收纳部61是在内部收纳后述的转子20和定子30的部分。齿轮收纳部62是在内部收纳传递装置3的部分。齿轮收纳部62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左侧。马达收纳部61的底部61a位于比齿轮收纳部62的底部62a靠上侧的位置。分隔壁61c在轴向上划分出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在分隔壁61c设置有分隔壁开口68。分隔壁开口68使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与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相连。分隔壁61c位于定子30的左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61c相当于位于定子30的轴向一侧的轴向壁部。
壳体6在内部收纳作为制冷剂的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收纳油O。在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的下部区域设置有供油O积存的油积存部P。油积存部P的油O利用后述的油路90而被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被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分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62移动,返回到油积存部P。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在某部分的内部收纳有油”,只要在马达进行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油位于某部分的内部即可,可以是,在马达停止时,油不位于某部分的内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收纳有油O”,只要在马达2进行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油O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即可,可以是,在马达2停止时,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全部通过分隔壁开口68而移动至齿轮收纳部62。另外,通过后述的油路90而被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的一部分也可以在马达2停止的状态下残留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
油O在后述的油路90内循环。油O用于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润滑。另外,油O用于马达2的冷却。作为油O,优选使用与粘度比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以实现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2具有转子20、定子30以及轴承26、27。转子20能够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和转子主体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转子主体24具有转子铁芯和固定在转子铁芯上的转子磁铁。转子20的扭矩被传递至传递装置3。
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在轴21上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沿径向延伸,使中空部22与轴21的外部相连。
轴21跨越壳体6的马达收纳部61和齿轮收纳部62而延伸。轴21的左侧的端部向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突出。在轴21的左侧的端部固定有传递装置3的后述的第1齿轮41。轴21被轴承26、27支承为能够旋转。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更详细而言,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和线圈组件33。定子铁芯32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如图2和图3所示,定子铁芯32具有定子铁芯主体32a和固定部32b。如图3所示,定子铁芯主体32a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铁芯背部32d和从铁芯背部32d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32e。多个齿32e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部32b是固定在壳体6上的部分。固定部32b沿周向隔着间隔设置多个。例如设置4个固定部32b。4个固定部32b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固定部32b中的1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固定部32b中的另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下侧突出。固定部32b中的又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前侧(+X侧)突出。固定部32b中的其余的1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后侧(-X侧)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的固定部32b是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的上侧固定部32f。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前侧突出的固定部32b是前侧固定部32g。前侧固定部32g例如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固定部32b沿轴向延伸。固定部32b例如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左侧(+Y侧)的端部延伸至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右侧(-Y侧)的端部。固定部32b具有沿轴向贯穿固定部32b的贯通孔32c。如图3所示,贯通孔32c供沿轴向延伸的螺栓34通过。螺栓34从右侧(-Y侧)通过贯通孔32c,拧入图4所示的内螺纹孔35。内螺纹孔35设置于分隔壁61c。螺栓34拧入内螺纹孔35,由此固定部32b固定在分隔壁61c上。这样,定子30被螺栓34固定在壳体6上。
如图1所示,线圈组件33具有沿着周向安装在定子铁芯32上的多个线圈31。多个线圈31经由未图示的绝缘件而分别安装在定子铁芯32的各齿32e上。多个线圈31沿周向配置。更详细而言,多个线圈31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虽然省略图示,但线圈组件33可以具有捆扎各线圈31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具有使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线圈组件33具有从定子铁芯32沿轴向突出的线圈端33a、33b。线圈端33a是从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b是从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a包含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b包含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端33a、33b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虽然省略图示,但线圈端33a、33b可以包含捆扎各线圈31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包含使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如图1所示,轴承26、27将转子20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26、27例如是球轴承。轴承26是将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右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6对轴21中的位于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右侧的位置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6被马达收纳部61中的覆盖转子20和定子30的右侧的壁部61b保持。
轴承27是将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左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7对轴21中的位于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左侧的位置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7被分隔壁61c保持。
传递装置3被收纳于壳体6的齿轮收纳部62。传递装置3与马达2连接。更详细而言,传递装置3与轴21的左侧的端部连接。传递装置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差动装置5。
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减速装置4使马达2的转速减速,对应于减速比增大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向差动装置5传递。减速装置4具有第1齿轮41、第2齿轮42、第3齿轮43以及中间轴45。
第1齿轮41固定在轴21的左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第1齿轮41与轴21一起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中间轴45沿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中间轴线J2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固定在中间轴45的外周面。第2齿轮42与第3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连接。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42与第1齿轮41啮合。第3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后述的齿圈51啮合。
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依次经由轴21、第1齿轮41、第2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3齿轮43向差动装置5的齿圈5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能够根据需要的减速比而进行各种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芯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类型的减速器。
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在车辆转弯时一边吸收左右的车轮的速度差,一边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的扭矩。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装置3经由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向车辆的车轴55传递马达2的扭矩。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未图示的齿轮箱、未图示的一对小齿轮、未图示的小齿轮轴以及未图示的一对侧齿轮。齿圈51以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差动轴线J3为中心进行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齿圈51。
在马达2中设置有供油O在壳体6的内部循环的油路90。油路90是将油O从油积存部P向马达2提供,并再次引导至油积存部P的油O的路径。油路90跨越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而设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是指油的路径。因此,“油路”是如下的概念:不仅包含产生稳定地朝向一个方向的油的流动的“流路”,还包含供油暂时滞留的路径和供油滴落的路径。供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包含贮存油的贮存器等。
油路90具有第1油路91和第2油路92。第1油路91和第2油路92分别供油O在壳体6的内部循环。第1油路91具有扬起路径91a、轴供给路径91b、轴内路径91c以及转子内路径91d。另外,在第1油路91的路径中设置有第1贮存器93。第1贮存器93设置于齿轮收纳部62内。
扬起路径91a是利用差动装置5的齿圈51的旋转将油O从油积存部P扬起,并利用第1贮存器93接受油O的路径。第1贮存器93在上侧开口。第1贮存器93接受被齿圈51扬起的油O。另外,在刚驱动马达2之后等油积存部P的液面S较高的情况下等,第1贮存器93不仅接受被齿圈51扬起的油O,还接受被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扬起的油O。
轴供给路径91b将油O从第1贮存器93向轴21的中空部22引导。轴内路径91c是供油O在轴21的中空部22内通过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d是供油从轴21的连通孔23通过转子主体24的内部而向定子30飞散的路径。
在轴内路径91c中,对转子20的内部的油O赋予伴随转子20的旋转的离心力。由此,油O从转子20向径向外侧连续地飞散。另外,随着油O的飞散,转子20内部的路径成为负压,积存于第1贮存器93的油O被吸引到转子20的内部,从而油O充满转子20内部的路径。
到达定子30的油O从定子30夺取热。对定子30进行冷却后的油O向下侧滴落,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分隔壁61c的分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62移动。像以上那样,第1油路91将油O提供给转子20和定子30。
在第2油路92中,油O从油积存部P被扬起而提供给定子30。在第2油路92中设置有油泵96、冷却器97以及管10。第2油路92具有第1流路92a、第2流路92b、第3流路92c以及第4流路94。
第1流路92a、第2流路92b以及第3流路92c设置于壳体6的壁部。第1流路92a使油积存部P与油泵96相连。第2流路92b使油泵96与冷却器97相连。第3流路92c使冷却器97与第4流路94相连。第3流路92c例如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中的前侧(+X侧)的壁部。
第4流路94设置于分隔壁61c。第4流路94使管10中的后述的第1管11与第2管12相连。如图4所示,第4流路94具有流入部94a、第1分支部94c以及第2分支部94f。流入部94a是第4流路94中的供油O从第3流路92c流入的部分。流入部94a从第3流路92c向后侧(-X侧)延伸。流入部94a位于轴21的前侧(+X侧),在径向中的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流入部94a的内径在前侧的端部处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部94a的前侧的端部是流入部94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
流入部94a的前侧(+X侧)的端部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流入部94a的后侧(-X侧)的端部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部94a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至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流入部94a位于比前侧固定部32g靠上侧的位置。
流入部94a的后侧(-X侧)的端部是使第1分支部94c与第2分支部94f分别相连的连接部94b。流入部94a的内径在连接部94b处变大。连接部94b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流入部94a中的除连接部94b以外的部分例如是通过从壳体6的前侧(+X侧)用钻头实施孔加工而制作的。流入部94a的前侧的端部通过拧入螺栓95a而被封闭。流入部94a的连接部94b例如是通过从分隔壁61c的左侧(+Y侧)用钻头实施孔加工而制作的。虽然省略图示,但连接部94b的左侧的端部通过拧入螺栓而被封闭。
第1分支部94c是从流入部94a分支而延伸至后述的第1管11的部分。第1分支部94c从流入部94a的后侧(-X侧)的端部、即连接部94b向上侧斜后方延伸。第1分支部94c通过分隔壁61c中的比上侧固定部32f靠下侧且位于轴21的上侧的部分,延伸至分隔壁61c的上侧的端部。第1分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大致相同。第1分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上侧固定部32f靠后侧的位置。
第1分支部94c具有:延伸部94d,其从连接部94b向上侧斜后方呈直线状延伸;以及连接部94e,其与延伸部94d的上侧的端部相连。连接部94e是第1分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是与后述的第1管11相连的部分。连接部94e的内径比延伸部94d的内径大。连接部94e例如是通过从壳体6的上侧用钻头实施孔加工而制作的。连接部94e的上侧的端部通过拧入螺栓95b而被封闭。延伸部94d例如是通过从壳体6的上侧经由连接部94e的内部用钻头向下侧斜前方实施孔加工而制作的。
第2分支部94f是从流入部94a分支而延伸至后述的第2管12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分支部94f从连接部94b向前侧斜上方延伸。第2分支部94f相对于前后方向向右侧(-Y侧)倾斜而呈直线状延伸。第2分支部94f的前侧(+X侧)的端部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大致相同。第2分支部94f的前侧(+X侧)的端部位于比前侧固定部32g靠上侧的位置。第2分支部94f的前侧的端部与前侧固定部32g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第2分支部94f例如是通过从分隔壁61c的左侧(+Y侧)经由连接部94b的内部用钻头实施孔加工而制作的。
在第4流路94中,流入部94a的后侧部分、延伸部94d中的除了上侧的端部以外的部分以及第2分支部94f的后侧部分设置于分隔壁61c中的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4流路94具有通过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
如图1所述,管10沿轴向延伸。管10的左侧的端部固定在分隔壁61c上。如图2所示,多个管10包含第1管11和第2管12。在本实施方式中,管10相当于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相当于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第1制冷剂流路,第2管12相当于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第2制冷剂流路。即,驱动装置1具有作为第1制冷剂流路的第1管11和作为第2制冷剂流路的第2管1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和第2管12为在轴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圆筒状。第1管11与第2管12相互平行。如图3所示,第1管11和第2管12被收纳于壳体6的内部。第1管11和第2管12位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第1管11与第2管12彼此在周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第1管11的径向位置与第2管12的径向位置例如是相同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第1管和第2管沿马达轴线的轴向呈直线状延伸”除了第1管和第2管严格地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第1管和第2管大致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和第2管12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例如也可以为,第1管11和第2管12相对于轴向稍微倾斜地延伸。在该情况下,第1管11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与第2管12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位于定子30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相同。第1管11位于上侧固定部32f的后侧(-X侧)。如图5所示,第1管11具有:第1管主体部11a;小径部11b,其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左侧(+Y侧)的端部;以及小径部11c,其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右侧(-Y侧)的端部。
小径部11b是第1管11的左侧(+Y侧)的端部。小径部11c是第1管11的右侧(-Y侧)的端部。小径部11b、11c的外径比第1管主体部11a的外径小。第1管11以小径部11b从右侧插入分隔壁61c的方式固定在分隔壁61c上。小径部11b向左侧开口。如图4所示,小径部11b向第1分支部94c的连接部94e开口。由此,第1管11与第4流路94相连。
如图5所示,在第1管11的右侧(-Y侧)的端部设置有安装部件16。安装部件16呈板面朝向轴向的长方形板状。安装部件16具有从左侧(+Y侧)的面向右侧凹陷的凹部16a。在凹部16a嵌合固定有第1管11的右侧的端部、即小径部11c。第1管11的右侧的端部被安装部件16封闭。
安装部件16具有沿轴向贯穿安装部件16的孔部16b。如图2所示,孔部16b供螺栓18从右侧(-Y侧)通过。螺栓18贯穿孔部16b,从右侧拧入图3所示的突出部61d。突出部61d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通过螺栓18拧入突出部61d,使安装部件16固定于突出部61d。由此,第1管11的右侧的端部经由安装部件16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
如图5所示,第1管11具有多个第1供给口13和多个第2供给口1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给口13和第2供给口14相当于向定子30提供制冷剂的制冷剂供给口。流入第1管11内的油O从第1供给口13和第2供给口14排出。第1供给口13和第2供给口14设置于第1管11的外周面。第1供给口13和第2供给口14是从内周面至外周面贯穿第1管11的孔。第1供给口13和第2供给口14例如呈圆形状。如图2和图5所示,第1供给口13和第2供给口14朝向下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给口13设置于第1管11的轴向的中央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中央部分沿轴向隔开间隔设置2个第1供给口13。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给口13向下侧斜前方开口。如图2和图3所示,第1供给口13位于定子铁芯32的上侧。因此,从第1供给口13排出的油O被从上侧提供给定子铁芯3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给口13是向定子铁芯32提供油O的供给口。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两端部各设置多个第2供给口14。例如,在第1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两端部各设置4个第2供给口14。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左侧(+Y侧)的端部的4个第2供给口14沿周向呈锯齿状配置。如图6所示,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左侧的端部的4个第2供给口14包含向正下方开口的1个第2供给口14、向下侧斜前方开口的2个第2供给口14以及向下侧斜后方开口的1个第2供给口14。
向下侧斜前方开口的2个第2供给口14中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较大一方的第2供给口14以开口的方向与第1供给口13开口的方向相同的方式开口。向下侧斜前方开口的2个第2供给口14中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较大一方的第2供给口14是向下侧斜前方开口的2个第2供给口14中的位于前侧(+X侧)的那一个第2供给口14。
如图2和图5所示,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右侧(-Y侧)的端部的4个第2供给口14除了轴向的位置之外,与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左侧(+Y侧)的端部的4个第2供给口14同样地配置。
如图2所示,多个第2供给口14中的设置于右侧(-Y侧)的4个第2供给口14位于线圈端33a的上侧。多个第2供给口14中的设置于左侧(+Y侧)的4个第2供给口14位于线圈端33b的上侧。因此,从第2供给口14排出的油O被从上侧提供给线圈端33a,33b。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供给口14是向线圈端33a,33b提供油O的供给口。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供给口朝向铅垂方向下侧”,只要供给口的方向包含下方向成分即可,可以为供给口朝向正下方,也可以为供给口朝向相对于正下方倾斜的方向。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供给口14包含朝向正下方的第2供给口14、朝向相对于正下方朝向前方斜向倾斜的方向的第2供给口14以及朝向相对于正下方朝向后方斜向倾斜的方向的第2供给口1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给口13朝向相对于正下方朝向前方斜向倾斜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给口13朝向下侧”可以为第1供给口13例如朝向正下方,也可以为朝向相对于正下方朝向后方斜向倾斜的方向。
第2管12位于定子30的前侧(+X侧)。更详细而言,第2管12位于定子铁芯32的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管12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相同。第2管12位于比第1管11靠下侧的位置。第2管12位于前侧固定部32g的上侧。上侧固定部32f位于第1管11与第2管12的周向之间。即,第1管11和第2管12在周向上隔着上侧固定部32f而配置。
如图2所示,第2管12具有第2管主体部12a和设置于第2管主体部12a的左侧(+Y侧)的端部的小径部12b。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第2管12与第1管11同样地具有设置于第2管主体部12a的右侧(-Y侧)的端部的小径部。
小径部12b是第2管12的左侧(+Y侧)的端部。小径部12b的外径比第2管主体部12a的外径小。第2管12以小径部12b从右侧(-Y侧)插入分隔壁61c的方式固定在分隔壁61c上。小径部12b向左侧开口。如图4所示,小径部12b向第2分支部94f的前侧(+X侧)的端部开口。由此,第2管12与第4流路94相连。因此,第1管11与第2管12经由第4流路94彼此相连。更详细而言,第1管11与第2管12经由第1分支部94c、连接部94b以及第2分支部94f彼此相连。
如图2所示,在第2管12的右侧(-Y侧)的端部设置有安装部件17。安装部件17呈板面朝向轴向的长方形板状。第2管12的右侧的端部与第1管11同样地固定在安装部件17上。第2管12的右侧的端部被安装部件17封闭。虽然省略图示,但安装部件17与安装部件16同样地被螺栓固定于图3所示的突出部61e。由此,第2管12的右侧的端部经由安装部件17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突出部61e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
如图2所示,第2管12具有多个第1供给口1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给口15相当于向定子30提供制冷剂的制冷剂供给口。流入第2管12内的油O从第1供给口15排出。第1供给口15设置于第2管12的外周面。更详细而言,第1供给口15设置于第2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多个第1供给口15沿轴向隔开间隔而配置。设置于第2管12的第1供给口15的数量比设置于第1管11的第1供给口13的数量多。例如设置6个第1供给口15。第1供给口15是从内周面至外周面贯穿第2管12的孔。第1供给口15例如呈圆形状。
如图3所示,第1供给口15朝向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给口15朝向上侧斜后方。第1供给口15位于定子铁芯32的前侧(+X侧)。如图6所示,从第1供给口15排出的油O向上侧斜后方喷射,提供给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给口15是向定子铁芯32提供油O的供给口。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供给口朝向上侧”,只要供给口的方向包含上方向成分即可,可以为供给口朝向正上方,也可以为供给口朝向相对于正上方倾斜的方向。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1供给口15朝向相对于正上方向后方斜向倾斜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给口15朝向上侧”可以为第1供给口15例如朝向正上方,也可以为朝向相对于正上方向前方斜向倾斜的方向。
在沿轴向观察时,第1供给口15开口的方向DI是比通过第1供给口15而与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相切的切线TL的从第1供给口15朝向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延伸的方向靠上侧的方向。因此,容易使从第1供给口15喷射的油O到达定子铁芯32中的位于比切线TL与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的切点TP靠上侧的位置的部分。由此,能够容易适当地向定子铁芯32的上侧部分提供油O,容易对定子30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切线TL例如是通过圆形的第1供给口15中的设置于第2管12的外周面的端部的中心点CP而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相切的切线。第1供给口15开口的方向DI是第1供给口15从第2管12的内周面贯通至外周面的方向。第1供给口15开口的方向DI与切线TL的从第1供给口15朝向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θ例如为5°以上且15°以下左右。在沿轴向观察时,角度θ是假想线IL与切线TL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一方的角度,该假想线IL通过中心点CP而与第1供给口15贯穿第2管12的方向平行地延伸。
如上所述,在第1管11和第2管12中设置有向定子铁芯32提供油O的第1供给口13、15。另一方面,向线圈端33a、33b提供油O的第2供给口14设置于第1管11,但不设置于第2管12。即,在第1管11和第2管12中,仅在第1管11中设置有向线圈端33a、33b提供油O的第2供给口14。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在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中,仅在第1制冷剂流路中设置有向线圈端提供制冷剂的第2供给口”,只要一方面在第1制冷剂流路中设置有第2供给口,另一方面在第2制冷剂流路中不设置第2供给口即可。即,关于“在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中,仅在第1制冷剂流路中设置有向线圈端提供制冷剂的第2供给口”,只要在第2制冷剂流路不设置第2供给口,则除了第1制冷剂流路之外,还可以设置具有向线圈端提供制冷剂的第2供给口的流路。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设置有第1管11和第2管12以外的管,在其他管设置向线圈端33a、33b提供油O的第2供给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给口13、第2供给口14以及第1供给口15均为相同的形状,并且大小相同。即,第1供给口13的开口面积、第2供给口14的开口面积以及第1供给口15的开口面积例如彼此相同。另外,如上所述,第1供给口13的数量合计为2个。第2供给口14的数量合计为8个。第1供给口15的数量合计为6个。因此,设置于第1管11的第1供给口13的总开口面积比设置于第2管12的第1供给口15的总开口面积小。另外,设置于第1管11的第2供给口14的总开口面积比设置于第1管11的第1供给口13的总开口面积和设置于第2管12的第1供给口15的总开口面积大。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某供给口的总开口面积”,在设置多个某供给口的情况下,是将多个某供给口的各开口面积全部加在一起后的面积,在仅设置1个某供给口的情况下,是某供给口的开口面积。即,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给口13的总开口面积是将2个第1供给口13的各开口面积加在一起后的面积。
图1所示的油泵96是输送作为制冷剂的油O的泵。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泵96是通过电进行驱动的电动泵。油泵96经由第1流路92a将油O从油积存部P吸起,并经由第2流路92b、冷却器97、第3流路92c、第4流路94以及管10将油O提供给马达2。即,油泵96将收纳于壳体6的内部的油O输送至第4流路94、第1管11以及第2管12。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油O输送至第1管11和第2管12。
被油泵96输送至第3流路92c的油O从流入部94a流入第4流路94。如图4所示,流入至流入部94a的油O向后侧(-X侧)流动,分支而分别流入第1分支部94c和第2分支部94f。流入第1分支部94c的油O从第1管11的左侧(+Y侧)的端部流入第1管11。流入第2分支部94f的油O从第2管12的左侧的端部流入第2管12。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第4流路94相当于使第1管11与第2管12相连并且以分支的方式向第1管11和第2管12提供油O的连接流路。即,驱动装置1具有第4流路94来作为连接流路。
流入第1管11的油O在第1管11内向右侧(-Y侧)流动,被从第2供给口14和第1供给口13提供给定子30。流入第2管12的油O在第2管12内向右侧流动,被从第1供给口15提供给定子30。
这样,能够从第1管11和第2管12将油O提供给定子30,能够对定子30进行冷却。另外,能够使流入至流入部94a的油O在第1分支部94c和第2分支部94f分支而分别向第1管11和第2管12提供。因此,相比于使油O从第1管11和第2管12中的一个管10向另一个管10流动的情况,容易抑制向第1管11提供的油O的量与向第2管12提供的油O的量产生偏差。另外,容易同时缩短向各管10提供油O的路径,因此容易维持向定子30提供的油O的温度比较低。因此,容易适当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从第1管11和第2管12向定子30提供的油O向下侧滴落,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分隔壁61c的分隔壁开口68而向齿轮收纳部62的油积存部P移动。如上所述,第2油路92将油O提供给定子30。
图1所示的冷却器97对通过第2油路92的油O进行冷却。冷却器97与第2流路92b和第3流路92c连接。第2流路92b和第3流路92c经由冷却器97的内部流路相连。在冷却器97上连接有供被未图示的散热器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的冷却水用配管98。通过冷却器97的内部的油O在与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8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管11和第2管12双方设置有向定子铁芯32提供油O的第1供给口13、15。因此,能够利用从第1管11和第2管12提供的油O适当地对定子铁芯32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管11设置有向线圈端33a、33b提供油O的第2供给口14。因此,能够利用从第1管11提供的油O适当地对线圈端33a、33b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管11和第2管12中,仅在第1管11中设置有向线圈端33a、33b提供油O的第2供给口14。即,在第2管12不设置第2供给口14。因此,相比于在第2管12设置第2供给口14的情况,能够减小设置于第2管12的供给口的总开口面积。由此,容易相对于第2管12压送油O而进行输送,容易适当地从第1供给口15朝向定子铁芯32喷射油O。因此,能够适当地将油O从第2管12的第1供给口15向定子铁芯32提供,能够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管12的第1供给口15朝向上侧。因此,容易从第1供给口15朝向上侧适当地喷射油O。由此,容易使从第1供给口15排出的油O到达定子铁芯32中的位于更上侧的部分。因此,能够利用重力使来自第2管12的油O从定子铁芯32的上侧向下侧流动,容易将从第2管12排出的油O向定子铁芯32的较大范围提供。因此,能够更好地对定子铁芯32进行冷却,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
尤其是,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第2管12位于定子铁芯32的前侧的结构中,难以从第2管12向定子铁芯32的上侧部分提供油O。针对于此,通过能够容易地从第1供给口15向上侧喷射油O,能够容易地从第2管12向定子铁芯32的上侧部分提供油O。即,能够从第2管12的第1供给口15适当地喷射油O的效果在第2管12位于定子铁芯32的水平方向一侧的结构中尤其有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给口15朝向上侧斜后方。因此,容易使从第1供给口15排出的油O到达定子30的上侧部分。由此,利用从第2管12排出的油O更容易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管11与第2管12通过作为连接流路的第4流路94而相连。因此,例如,通过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油O输送至第4流路94的流入部94a,能够向第1管11和第2管12双方提供油O。即,相比于单独设置分别向第1管11和第2管12提供油O的油路的情况,能够减少设置于壳体6的油路。因此,能够抑制壳体6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连接流路的第4流路94分支而向第1管11和第2管12提供油O。在该情况下,设置于第1管11的供给口的总开口面积与设置于第2管12的供给口的总开口面积加起来的和越小而越能够容易从第4流路94向第1管11和第2管12压送油O。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减小设置于第2管12的供给口的总开口面积,由此能够减小设置于第1管11的供给口的总开口面积与设置于第2管12的供给口的总开口面积加起来的和,从而能够容易地向第1管11和第2管12双方压送油O。由此,能够从第1管11和第2管12双方适当地向定子30提供油O。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管11和第2管12位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在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利用第1管11的第1供给口13和第2管12的第1供给口15向定子铁芯32的周向的较大范围提供油O。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管11和第2管12在周向上隔着固定部32b而配置。因此,能够将第1管11和第2管12配置于不与固定部32b发生干涉的位置,并且能够将第1管11和第2管12配置为在径向上靠近定子铁芯主体32a。因此,能够容易地从第1管11和第2管12向定子30提供油O,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另外,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在径向上大型化。另外,能够利用第1管11的第1供给口13和第2管12的第1供给口15向定子铁芯32的隔着固定部32b的两侧适当地提供油O。由此,能够容易地向定子铁芯32整体提供油O,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另外,可以对固定部32b提供从第1供给口13、15喷射的油O,也可以不提供。
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位于上侧固定部32f的后侧。因此,从第1管11的第1供给口13排出的油O容易比上侧固定部32f向后侧流动。由此,容易利用第1管11向定子铁芯32的后侧部分提供油O。另一方面,第2管12位于比上侧固定部32f靠前侧的位置。因此,从第2管12的第1供给口15向上侧排出的油O容易向比上侧固定部32f靠前侧的部分提供。由此,容易利用第2管12向定子铁芯32的前侧部分提供油O。因此,容易利用第1管11和第2管12向定子铁芯32的前后方向两侧提供油O,从而容易对定子铁芯32整体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管11和第2管12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因此,相比于第1管11和第2管12沿径向弯曲延伸等的情况,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在径向上大型化。另外,由于能够使第1管11的形状和第2管12的形状为简单的形状,因此容易制作第1管11和第2管12。另外,容易使第1管11和第2管12在轴向的较大范围内与定子30对置配置。因此,容易从第1管11和第2管12向定子30的轴向的较大范围提供油O。因此,能够更好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于第1管11的第1供给口13的总开口面积比设置于第2管12的第1供给口15的总开口面积小。因此,能够使设置于第1管11的第1供给口13的总开口面积比较小。由此,即使在第1管11设置有第1供给口13和第2供给口14双方,也容易减小设置于第1管11的供给口的总开口面积。因此,容易相对于第1管11压送油O而进行输送。因此,容易从第1供给口13朝向定子铁芯32适当地喷射油O,容易适当地向定子铁芯32提供油O。另外,容易从第2供给口14朝向线圈端33a、33b适当地喷射油O,容易适当地向线圈端33a、33b提供油O。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于第1管11的第2供给口14的总开口面积比设置于第1管11的第1供给口13的总开口面积大。因此,能够增大从第2供给口14向线圈端33a、33b提供的油O的量。由此,能够适当地对作为发热体的线圈31进行冷却,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管11位于定子30的上侧。因此,容易从第1管11的第1供给口13和第2供给口14向定子30从上侧提供油O。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供给口13和第2供给口14朝向下侧,因此容易从第1供给口13和第2供给口14向定子30的上侧提供油O。由此,能够利用重力使来自第1管11的油O从定子30的上侧向下侧流动,容易对定子30整体进行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
这里,由于在线圈端33a、33b未设置固定部32b那样的突起部,因此通过利用第1管11的第2供给口14从线圈端33a、33b的上侧提供油O,从而容易利用重力使油O相对于线圈端33a、33b的前后方向的两侧部分从上侧向下侧流动。由此,容易利用来自第1管11的第2供给口14的油供给向线圈端33a、33b整体提供油O,从而容易对线圈端33a、33b整体进行冷却。因此,即使在第2管12不设置向线圈端33a、33b提供油O的第2供给口,也能够适当地对线圈端33a、33b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各线圈端33a、33b的上侧各配置多个第1管11的第2供给口14。因此,能够使从第1管11向线圈端33a、33b提供的油O的量较多。由此,能够更好地对作为发热体的线圈31进行冷却,能够更好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位于各线圈端33a、33b的上侧的多个第2供给口14沿周向呈锯齿状配置。因此,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第2供给口14的轴向位置交替错开配置。由此,相比于位于各线圈端33a、33b的上侧的多个第2供给口14的轴向位置彼此相同的情况,容易向各线圈端33a、33b整体提供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位于各线圈端33a、33b的上侧的第2供给口14包含朝向下侧斜前方的第2供给口14以及朝向下侧斜后方的第2供给口14。因此,容易将从多个第2供给口14提供的油O向线圈端33a、33b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双方提供,容易向线圈端33a、33b整体提供油O。由此,能够更好地对线圈端33a、33b进行冷却,能够更好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是管10。因此,例如相比于通过对壳体6实施孔加工等来设置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的情况,容易制作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轴线J1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因此,通过从第1管11和第2管12向定子30的上侧提供油O,能够利用重力使油O沿定子30的周向从上侧向下侧流动。由此,容易向定子30整周容易地提供油O,容易利用油O对定子30整体进行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
另外,第4流路94设置于位于定子30的左侧的分隔壁61c。因此,能够将第4流路94配置于与定子30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由此,避免与定子30的固定部32b发生干涉而容易配置第4流路94。另外,相比于例如将第4流路94设置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的情况,能够抑制壳体6在径向上大型化。另外,第4流路94设置于壳体6的分隔壁61c,因此相比于在壳体6的外侧设置利用配管等使第1管11与第2管12相连的流路的情况,容易使驱动装置1整体小型化。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4流路94具有通过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因此,容易将第4流路94配置为进一步避开固定部32b,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壳体6在径向上大型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驱动装置1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管11的右侧的端部被安装部件16封闭,第2管12的右侧的端部被安装部件17封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的右侧的端部是供油O流入第1管1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第2管12的右侧的端部是供油O流入第2管12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即,各管的轴向端部中的供油O流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被封闭。因此,相比于各管的轴向端部中的供油O流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开放的情况,容易使在各管内流动的油O的压力较大。由此,容易使油O从各管的油供给口强烈地喷射。因此,容易将从各油供给口排出的油O适当地提供给定子30。
(变形例)
如图7所示,在本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01的定子130中,定子铁芯132不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固定部32b。根据该结构,从第1管11的第1供给口13和第2管12的第1供给口15向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提供的油O不会被固定部32b阻碍,而能够在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上沿周向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从第1管11和第2管12提供的油O遍及定子铁芯132的整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130的冷却效率。
<第2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201中,第2管212位于定子铁芯32的上侧。因此,容易将油O从第2管212的第1供给口215相对于定子铁芯32从上侧提供。由此,容易利用重力使来自第2管212的油O从定子30的上侧向下侧流动,容易进一步对定子30整体进行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管212位于定子铁芯主体32a中的位于比上侧固定部32f靠前侧(+X侧)的位置的部分的上侧。第2管212位于上侧固定部32f的前侧。第2管212的第1供给口215朝向后侧斜下方。从第1供给口215向定子铁芯32提供的油O通过上侧固定部32f而被抑制了向后侧(-X侧)流动,而沿着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向前侧且下侧流动。另外,可以对上侧固定部32f提供从第1供给口215喷射的油O,也可以不提供。
<第3实施方式>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301中,第1管311和第2管312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第1管311相对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下侧的端部位于后侧(-X侧)。第2管312相对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下侧的端部位于前侧(+X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311和第2管312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311的第1供给口313和第2供给口314朝向上侧。第1供给口313和第2供给口314例如大致朝向正上方。从第1供给口313向上侧喷射的油O从下侧向上侧通过定子铁芯32的后侧,而被提供给定子铁芯32的上侧部分。从第2供给口314向上侧喷射的油O从下侧向上侧通过线圈端33a、33b的后侧,被提供给线圈端33a、33b的上侧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管312的第1供给口315朝向上侧。第1供给口315例如大致朝向正上方。从第1供给口315向上侧喷射的油O从下侧向上侧通过定子铁芯32的前侧,被提供给定子铁芯32的上侧部分。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管311和第2管312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容易缩短用于将油O从壳体6内的油积存部P引导至第1管311和第2管312的油路。由此,能够容易地向第1管311和第2管312提供油O。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采用其他结构。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制冷剂是油O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制冷剂只要能够向定子提供而对定子进行冷却,则没有特别限定。制冷剂例如可以是绝缘液,也可以是水。在制冷剂是水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定子的表面实施绝缘处理。
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也可以任意配置。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可以在以马达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排列配置,也可以在马达轴线的轴向上排列配置。也可以为,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的至少一方位于定子的下侧。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也可以相对于定子配置于同一侧。
设置于第1制冷剂流路的第1供给口的数量和第2供给口的数量只要为1个以上,则没有特别限定。设置于第2制冷剂流路的第1供给口的数量只要为1个以上,则没有特别限定。设置于第1制冷剂流路的第1供给口的形状和大小也可以与设置于第2制冷剂流路的第1供给口的形状和大小不同。只要在第1制冷剂流路中设置有第1供给口和第2供给口,则也可以设置其他供给口。只要在第2制冷剂流路中不设置向线圈端提供制冷剂的第2供给口,则也可以设置除第1供给口以外的其他供给口。也可以在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中设置有作为向转子等轴承提供作为润滑剂的油的供给口。也可以设置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以外的其他制冷剂流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其他制冷剂流路中设置任意的供给口。
作为第1制冷剂流路的第1管的形状和作为第2制冷剂流路的第2管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第1管和第2管可以呈方筒状。第1管和第2管可以屈曲延伸,也可以呈曲线状延伸。在第1管和第2管中,供制冷剂流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也可以是开放的。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也可以不是管。在该情况下,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也可以是由设置于壳体的孔构成的流路。
使第1制冷剂流路与第2制冷剂流路相连的连接流路可以采用任意形状,也可以设置于任意位置。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位于定子30的右侧的壁部61b设置连接流路。连接流路例如也可以是分支的管。也可以不设置连接流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为,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分别各自供制冷剂流入。也可以采用流入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中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中的另一方的结构。泵也可以是机械泵。也可以不设置泵。
驱动装置只要是能够将马达作为动力源而使作为对象的物体移动的装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驱动装置也可以不具有传递机构。也可以为,马达的扭矩从马达的轴直接向对象输出。在该情况下,驱动装置相当于马达本身。马达轴线所延伸的方向没有特别限定。马达轴线也可以沿铅垂方向延伸。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马达轴线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除了马达轴线严格地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含马达轴线沿与铅垂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即,在本说明书中,“马达轴线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也可以为马达轴线相对于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稍微倾斜。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驱动装置不包含逆变器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驱动装置也可以包含逆变器单元。换言之,驱动装置也可以与逆变器单元为一体构造。
驱动装置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驱动装置也可以不搭载在车辆上。在本说明书中进行说明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4)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装置具有:
马达,其具有能够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以及
多个制冷剂流路,它们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
所述定子具有:
定子铁芯;以及
线圈组件,其具有多个线圈,
所述线圈组件具有从所述定子铁芯沿轴向突出的线圈端,
所述多个制冷剂流路包含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
在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和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中设置有向所述定子铁芯提供所述制冷剂的第1供给口,
在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和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中,仅在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中设置有向所述线圈端提供所述制冷剂的第2供给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的所述第1供给口朝向铅垂方向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位于所述定子的水平方向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装置还具有连接流路,该连接流路使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与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相连,并且该连接流路以分支的方式向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和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提供所述制冷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和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在以所述马达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装置还具有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的壳体,
所述定子铁芯具有:
定子铁芯主体;以及
固定部,其从所述定子铁芯主体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与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在以所述马达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隔着所述固定部而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包含位于比所述马达轴线靠铅垂方向上侧的位置的上侧固定部,
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和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在以所述马达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隔着所述上侧固定部而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和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沿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呈直线状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的所述第1供给口的总开口面积比设置于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的所述第1供给口的总开口面积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的所述第2供给口的总开口面积比设置于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的所述第1供给口的总开口面积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位于所述定子的铅垂方向上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和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是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轴线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装置搭载在车辆上,
该驱动装置还具有传递装置,该传递装置与所述马达连接,向所述车辆的车轴传递所述马达的扭矩。
CN202010595778.7A 2019-06-28 2020-06-28 驱动装置 Pending CN1121523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2154 2019-06-28
JP2019122154A JP7331501B2 (ja) 2019-06-28 2019-06-28 駆動装置
JP2019174586A JP7310491B2 (ja) 2019-09-25 2019-09-25 駆動装置
JP2019-174586 2019-09-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52344A true CN112152344A (zh) 2020-12-29

Family

ID=7388868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95778.7A Pending CN112152344A (zh) 2019-06-28 2020-06-28 驱动装置
CN202021217167.0U Active CN212660015U (zh) 2019-06-28 2020-06-28 驱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17167.0U Active CN212660015U (zh) 2019-06-28 2020-06-28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215234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52344A (zh) * 2019-06-28 2020-12-2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766U (ja) * 1991-04-15 1993-01-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冷却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H11318055A (ja) * 1998-05-07 1999-11-16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冷却制御装置及び冷却制御方法
JP2006115650A (ja) * 2004-10-18 2006-04-27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冷却装置
JP2008263753A (ja) * 2007-04-13 2008-10-3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回転電機の冷却装置
US20090015081A1 (en) * 2007-07-13 2009-01-15 Aisin Aw Co., Ltd. Cooling structure and cooling method of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JP2009017700A (ja) * 2007-07-05 2009-01-22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冷却装置
US20110156509A1 (en) * 2009-12-24 2011-06-30 Nippon Soken, Inc.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with cooling mechanism
JP2011193642A (ja) * 2010-03-15 2011-09-29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CN102959838A (zh) * 2010-08-06 2013-03-06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车辆用驱动装置
JP2014135817A (ja) * 2013-01-09 2014-07-24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回転電機
CN105723595A (zh) * 2013-11-01 2016-06-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6849434A (zh) * 2015-11-26 2017-06-13 西门子公司 转子、液体冷却的电机以及车辆
CN206379783U (zh) * 2016-07-14 2017-08-04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车用动力电机定子总成结构及其冷却系统
JP2017147816A (ja) * 2016-02-16 2017-08-24 株式会社Subaru 冷却機構
JP2017229157A (ja) * 2016-06-22 2017-12-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却構造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WO2018225877A1 (ko) * 2017-06-05 2018-1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터
JP2019009967A (ja) * 2017-06-28 2019-0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CN212660015U (zh) * 2019-06-28 2021-03-0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766U (ja) * 1991-04-15 1993-01-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冷却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H11318055A (ja) * 1998-05-07 1999-11-16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冷却制御装置及び冷却制御方法
JP2006115650A (ja) * 2004-10-18 2006-04-27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冷却装置
JP2008263753A (ja) * 2007-04-13 2008-10-3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回転電機の冷却装置
JP2009017700A (ja) * 2007-07-05 2009-01-22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冷却装置
US20090015081A1 (en) * 2007-07-13 2009-01-15 Aisin Aw Co., Ltd. Cooling structure and cooling method of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CN101627523A (zh) * 2007-07-13 2010-01-13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及冷却方法
US20110156509A1 (en) * 2009-12-24 2011-06-30 Nippon Soken, Inc.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with cooling mechanism
JP2011193642A (ja) * 2010-03-15 2011-09-29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CN102959838A (zh) * 2010-08-06 2013-03-06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车辆用驱动装置
JP2014135817A (ja) * 2013-01-09 2014-07-24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回転電機
CN105723595A (zh) * 2013-11-01 2016-06-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6849434A (zh) * 2015-11-26 2017-06-13 西门子公司 转子、液体冷却的电机以及车辆
JP2017147816A (ja) * 2016-02-16 2017-08-24 株式会社Subaru 冷却機構
JP2017229157A (ja) * 2016-06-22 2017-12-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却構造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CN206379783U (zh) * 2016-07-14 2017-08-04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车用动力电机定子总成结构及其冷却系统
WO2018225877A1 (ko) * 2017-06-05 2018-1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터
JP2019009967A (ja) * 2017-06-28 2019-0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CN212660015U (zh) * 2019-06-28 2021-03-0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60015U (zh) 2021-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52343B (zh) 驱动装置
JP2009303367A (ja) 車両用駆動モータユニット
US11598410B2 (en) Drive device
CN112564385A (zh) 驱动装置
WO2019208083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2152342B (zh) 驱动装置
US20230067898A1 (en) Drive apparatus
CN212660015U (zh) 驱动装置
CN115095648A (zh) 驱动装置
WO2020032026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2152341B (zh) 驱动装置
US20230069613A1 (en) Drive apparatus
CN113472129B (zh) 驱动装置
CN113285564B (zh) 驱动装置
CN113206578A (zh) 驱动装置
JP7310491B2 (ja) 駆動装置
CN113258723B (zh) 驱动装置
CN112564386B (zh) 驱动装置
CN113328579A (zh) 驱动装置
WO2019208082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7484113B2 (ja) 駆動装置
CN213341914U (zh) 马达单元
US20230065709A1 (en) Drive apparatus
JP2021129339A (ja) 駆動装置
CN113472128A (zh) 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