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36933B - 一种改善茶不良效果的方法及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善茶不良效果的方法及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36933B
CN112136933B CN202010983318.1A CN202010983318A CN112136933B CN 112136933 B CN112136933 B CN 112136933B CN 202010983318 A CN202010983318 A CN 202010983318A CN 112136933 B CN112136933 B CN 1121369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hyaluronic acid
salt
product
cont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8331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36933A (zh
Inventor
王冠凤
钱晓路
刘玉敏
陈晨
李晓天
郭学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loomage Bi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Bloomage Hyinc Biophar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Bloomage Hyinc Biophar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Bloomage Hyinc Biophar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8331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369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36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69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369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69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4Tea preparations, e.g. using additiv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善茶不良效果的方法及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通过在含茶的产品中加入透明质酸或其盐以改善茶的各种不良效果。本发明在茶中引入透明质酸或其盐,减少了茶渍的形成,缓和了茶汤中的苦涩感,增加了醇和、甘甜、厚重的口感,减少了牙渍,滋润了口腔,还能修护受损牙龈,平衡菌群,清新口气,能在牙龈、牙齿与口腔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维护口腔健康。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加入还缓和了茶对人体,尤其是胃肠的刺激,降低了不适感,令喝茶变得更加健康。

Description

一种改善茶不良效果的方法及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茶不良效果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通过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引入减少茶引起的茶渍、对身体不良刺激、口感苦涩等不足的方法,还涉及一种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产品。
背景技术
茶是中国传统饮品,与咖啡和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喝茶能降低心脑血管发病几率,降低胆固醇和血压,还有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及消食利尿等作用。研究表明,绿茶具有保护大脑细胞的作用,能够有效延缓大脑退化,改善记忆力和防止早老性痴呆。茶叶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茶皂素、蛋白质与氨基酸、生物碱、矿物质等。其中,茶多酚是茶叶中含量最多的一类可溶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几率、降血脂、减少体脂形成、抗菌、改善肠道菌群生态等功效。茶色素包括叶绿素、β-胡萝卜素等,具有延缓衰老及美容等作用。
很多人喜欢喝茶,但是时间一长,杯中就会留下难看的茶渍。人们在生活中总结了一些去除茶渍的方法,比如用食盐、食醋、小苏打和牙膏等仔细反复擦拭杯壁,再用清水反复清洗,才能去除茶渍,这些清洗步骤相对繁琐。经常喝茶,特别是喝浓茶,牙齿表面容易形成色素沉淀,造成色斑,导致牙齿变黄。这是因为牙齿表面的牙釉质有无数细小微孔,茶汤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氧化物、色素等会粘附在牙齿表面,若长期作用在牙齿上就会渗透到牙齿的内部,造成牙齿的着色,很难去除。
常说不苦不涩不成茶,适度的苦涩味是构成茶特有的口感和风味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茶汤中的苦味主要是因为含有咖啡因、茶碱、花青素和茶皂素等物质。涩味的主要来源物质是茶多酚,其中的酯型儿茶素苦涩味比较强。涩味是由于口腔上皮细胞暴露在儿茶素溶液中,增加了口腔内壁的摩擦系数,产生了一种干燥、粗糙、收敛的复合感觉。但是,并不是所有茶的苦涩味刚好适度,也不是所有人对苦涩味的喜好程度一致,西方人喝茶往往喜欢加糖或牛奶,以适当平衡茶汤中的苦涩味。
茶是一种健康饮品,但是如果饮用不当,也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有的人喝完茶会出现胃不舒服的表现。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较高,咖啡因是一种中枢神经的兴奋剂,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咖啡因在一定程度上可刺激胃液分泌增加,这是喝茶有助于消化的原因。但空腹饮茶,会抑制胃液分泌,妨碍消化,甚至会引起心悸、头痛、胃部不适、眼花、心烦等“茶醉”现象,并影响对蛋白质的吸收,还会引起胃粘膜炎。另外,新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含量较高,容易刺激胃肠粘膜,导致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胃不好的人,应少喝存放时间较短的新茶,不应空腹饮茶,不喝浓茶。
发明内容
针对茶在饮用过程中存在的茶渍难去除、苦涩味重、对身体的刺激等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茶不良效果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引入缓解或避免了喝茶存在的上述问题。
透明质酸是由D-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双糖单位重复连接组成的天然高分子直链多糖,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透明质酸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使其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如保湿、润滑、促进创伤愈合、抗炎等。目前透明质酸已被列入国家新食品原料行列,规定每人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00mg。口服透明质酸补充内源性透明质酸,是美容保健、抗衰老的有效途径。透明质酸经口服消化吸收后,增加了体内透明质酸合成的前体,使体内透明质酸含量提高,进而增强皮肤的保水能力,软化皮肤角质层,达到改善肌肤弹性和减少皱纹的抗衰功效。还有研究表明,口服透明质酸可有效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
透明质酸盐也有与透明质酸相类似的保湿、润滑、促进创伤愈合、抗炎等功效,目前已知的透明质酸盐有透明质酸的钠盐、钾盐、钙盐、锌盐等,常用的为钠盐。
经试验研究发现,将透明质酸或其盐加入茶中可以通过延缓茶渍的形成时间,降低茶渍的深度,从源头上减少茶渍的形成,从而减轻茶渍影响美观和不易清洗或去除的烦恼。其基于的原理是:茶中加入透明质酸或其盐,利用透明质酸的高分子特性,可以对茶汤中的色素物质形成一定的空间位阻作用,这样就减少了色素在物体表面的附着几率。同时,透明质酸的润滑性增加了茶汤的润滑程度,从而减少色素在物体表面的停留时间,也就减少了色素在物体表面的附着几率。此外,透明质酸会在杯壁、牙齿等物体表面覆盖,形成一层保护膜,使色素难以附着,从而阻止茶渍的形成。这样就减轻或避免了喝茶带来的茶杯形成的茶渍不易清洗,牙齿容易变黄的问题。
此外,试验结果表明,茶中加入透明质酸或其盐,透明质酸或其盐会减缓茶叶中活性成分的释放,透明质酸还会与茶汤中的茶多酚、咖啡因、茶碱、花青素和茶皂素等物质结合,从而缓和茶汤中的苦涩味,使茶汤滋味变得醇和、甘甜、厚重。透明质酸在口腔中还会发挥其保湿与修护的特性,在滋润口腔的同时,修护受损牙龈,平衡菌群,清新口气。
试验结果还表明,透明质酸或其盐能够对茶中含有的刺激性成分起到一定的缓释效果,所以透明质酸或其盐在与茶共同饮用时能缓和茶多酚、咖啡因等物质对人体的生理作用,还会使茶中活性成分的作用减缓而持续,降低喝茶后人体产生不适感的几率,令喝茶变得更加健康。比如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引入有助于消炎和对胃粘膜的保护,对溃疡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根据这些试验结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茶不良效果的方法,该方法是:在含茶的产品中加入透明质酸或其盐,以改善茶的不良效果。此处所指的茶的不良效果,包括茶渍在杯子上难以去除的不良效果、长期饮茶引起的牙渍使牙齿变黄的不良效果、饮茶导致的胃刺激的不良效果、饮茶影响蛋白质吸收的不良效果。本发明通过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引入,很好的改善了上述不良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含茶的产品为含茶叶或茶叶提取物的固体产品或液体产品。既可以是纯茶叶,也可以是含茶叶或茶叶提取物的饮料。例如,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等各种类型的干茶叶或茶包,茶叶与各种药材、食材或花构成的袋泡茶,或者是含有绿茶提取物等的各种饮料都属于本发明所述的含茶产品。
进一步的,本发明方法中,透明质酸或其盐可以选择一种,也可以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各种分子量的透明质酸或其盐都可以实现该作用。在本发明某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分子量在2.0╳105~1.8╳106Da范围内进行选择。
进一步的,所述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含量为茶和透明质酸或其盐总质量的1~10%,这里的茶指的是茶叶或茶叶提取物,同时,透明质酸或其盐的每日摄入量小于等于200mg。即,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加入量与茶的含量有关,与产品中的其他成分无关。
进一步的,将透明质酸或其盐与含茶的产品混合后再饮用。透明质酸或其盐只要在饮用前与含茶的产品混合均匀即可,其既可以直接作为一种成分包含在含茶的产品中,也可以单独的在饮用时加入含茶的产品中。无论是直接加入含茶的产品中还是在饮用时单独加入含茶的产品中,都应该考虑透明质酸或其盐每天的最大摄入量。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透明质酸的茶产品,该茶产品包括茶和透明质酸或其盐。这里所指的茶为茶叶或茶叶的提取物。所述茶叶可以是来自不同地区、采用各种不同的制茶技术得到的茶叶,例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等。
进一步的,上述含透明质酸的茶产品中,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定义与前面所述一致。
进一步的,上述含透明质酸的茶产品中,既可以仅含茶和透明质酸或其盐成分,也可以包括其他成分,例如辅料、调味品等。
进一步的,上述含透明质酸的茶产品中,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含量为茶和透明质酸或其盐总质量的1~10%。当该茶产品中仅含茶和透明质酸或其盐时,则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含量为1-10wt%,茶的含量为90-99wt%。
进一步的,上述含透明质酸的茶产品可以是各种类型,例如固体类型、液体类型,可以是袋装、桶装、瓶装、罐装、盒装等,可以是散装的形式也可以是袋泡茶的形式。
各种不同类型的茶产品有不同的优势,例如普通的袋装、桶装、瓶装、盒装或罐装茶叶对于家庭或办公来说比较方便,但也存在出门不方便携带、多次开盖用手取茶容易受潮且不卫生等问题;而袋泡茶具有便于携带、易于冲泡、省时省事的优势。袋泡茶技术是将茶叶粉碎成粗末后装入滤纸袋内,喝茶时将茶叶与滤纸袋一齐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泡的技术,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在本发明某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其由茶粉和透明质酸或其盐组成,所述茶粉的含量为90~99wt%,所述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含量为1~10wt%。
上述袋泡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工艺进行制备,例如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制备:
1)将成品茶叶粉碎、过筛,制得茶粉。
2)按重量比称取茶粉和透明质酸或其盐,混合搅拌均匀。
3)将混合粉末高温灭菌,用袋泡茶自动包装机将粉末装入滤纸袋进行包装,封口,制得袋泡茶。
进一步的,所述成品茶叶经粉碎,过40~60目筛。
进一步的,所述粉末灭菌温度为110℃,灭菌时间为30min。
进一步的,所述每袋袋泡茶的重量为1~10g。
进一步的,所述袋泡茶的滤纸袋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滤纸、无纺布、尼龙或玉米纤维,也可以采用其他材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在茶中引入透明质酸或其盐,减少了茶渍的形成,改善了茶渍造成的牙黄、在杯子表面难处理的问题。
2)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加入缓和了茶汤中的苦涩感,增加了醇和、甘甜、厚重的口感,减少了牙渍,滋润了口腔,还能修护受损牙龈,平衡菌群,清新口气,能在牙龈、牙齿与口腔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维护口腔健康。
3)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加入缓和了茶对人体,尤其是胃肠的刺激,降低了不适感,令喝茶变得更加健康。
4)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加入增加了茶产品的美容保健功效,丰富了袋泡茶的功效,有利于满足人们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 不同添加量透明质酸的袋泡茶浸出液中茶多酚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未详细说明的工艺、产品形式、原料等均按照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进行。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透明质酸或其盐来自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实施例1
将成品绿茶粉碎后过40目筛,制得茶粉。然后将茶粉和透明质酸(分子量9.0╳105Da)按重量比99:1混合均匀,放入110℃高温烘箱内灭菌30min,取出,放冷,用袋泡茶自动包装机将粉末装入滤纸袋中,每袋装10g,封口,即得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
实施例2
将成品绿茶粉碎后过50目筛,制得茶粉。然后将茶粉和透明质酸(分子量2.0╳105Da)按重量比95:5混合均匀,放入110℃高温烘箱内灭菌30min,取出,放冷,用袋泡茶自动包装机将粉末装入滤纸袋中,每袋装4g,封口,即得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
实施例3
将成品绿茶粉碎后过60目筛,制得茶粉。然后将茶粉和透明质酸(分子量1.8╳106Da)按重量比90:10混合均匀,放入110℃高温烘箱内灭菌30min,取出,放冷,用袋泡茶自动包装机将粉末装入滤纸袋中,每袋装1g,封口,即得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
对比例
将成品绿茶粉碎后过50目筛,制得茶粉。然后将茶粉放入110℃高温烘箱内灭菌30min,取出,放冷,用袋泡茶自动包装机将粉末装入滤纸袋中,每袋装5g,封口,即得不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
试验例1 棉织物对茶渍吸附的测定
将成品绿茶粉碎后过50目筛,制得茶粉。然后分别称取5g上述茶粉7份,再向其中分别加入透明质酸(分子量4.0╳105Da),使透明质酸的含量分别为0%、0.5%、1%、5%、10%、12.5%、15%,混合均匀,放入110℃高温烘箱内灭菌30min,取出,放冷,用袋泡茶自动包装机将粉末装入滤纸袋中,封口,即得含不同添加量透明质酸的袋泡茶。分别将上述制备好的袋泡茶浸泡在200ml的85℃热水中1h,得浸出液。
将棉织物裁剪成0.4g左右的正方形,称至恒重。分别将上述制备好的袋泡茶浸出液置于碘量瓶中,摇匀,放入已恒温到25℃的水浴恒温振荡器中,然后每种袋泡茶浸出液中放入一块剪好的棉织物布块,盖紧盖子,密闭后,定频振荡90min,取出布块,在电热恒温干燥箱中75℃烘干,然后在超微量分析天平上称至恒重,计算吸附量。
吸附量计算公式为:w=1000╳(m1-m0)/m0,式中:w—棉织物对污渍的吸附量(mg/g);m1—吸附后棉织物的质量(g);m0—吸附前棉织物的质量(g)。
各棉织物吸附量如下表1所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透明质酸含量≥1%时,可以明显降低棉织物对袋泡茶浸出液中污渍的吸附量,且随着袋泡茶中透明质酸含量的增加,棉织物对污渍的吸附量逐渐降低。透明质酸含量为10%时,棉织物吸附量降到最低。因此透明质酸在茶叶中的含量最佳为1-10%。
试验例2 透明质酸对茶多酚释放效果的影响
参考GB/T 8313-2008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方法。原理是福林酚试剂氧化茶多酚中的羟基并显蓝色,在765nm处有最大吸收,并用没食子酸作校正标准定量茶多酚。改动的地方在于茶多酚的提取方法改用85℃热水中水浴提取。
(1)仪器:分析天平、水浴锅、离心机、分光光度计;
(2)试剂:10%福林酚试剂(现配):将20ml福林酚试剂加入200ml容量瓶中,纯化水定容并摇匀;
7.5% Na2CO3溶液:称取37.50g±0.01g Na2CO3,加适量纯化水溶解,在500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摇匀(室温下可保持1个月);
没食子酸标准储备液(1000μg/ml,现配):称取0.110g±0.001g没食子酸,于100ml容量瓶中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摇匀;
(3)标准曲线的绘制:用移液管分别移取1.0,2.0,3.0,4.0,5.0ml的没食子酸标准储备液于100ml容量瓶中,分别用纯化水定容至刻度,摇匀,配制成浓度分别为10μg/ml,20μg/ml,30μg/ml,40μg/ml,50μg/ml的没食子酸溶液。
用移液管分别移取上述没食子酸溶液、纯化水(作空白对照)各1.0ml于刻度试管内,在每个试管内分别加入5.0ml的10%福林酚试剂,摇匀。反应3min~8min内,加入4.0ml7.5%Na2CO3溶液,加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室温下放置60min,在765nm波长条件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A)。根据没食子酸溶液的吸光度与各溶液的没食子酸浓度制作标准曲线。以浓度对吸光度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是:A= 0.0985C-0.0134 ,r=0.9996。结果表明茶多酚在10~50μg/ml浓度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4)样品测试液的制备与测定
将成品绿茶粉碎后过50目筛,制得茶粉。然后分别称取5g上述茶粉7份,再向其中分别加入透明质酸(分子量4.0╳105Da),使透明质酸的含量分别为0%、0.5%、1%、5%、10%、12.5%、15%,混合均匀,放入110℃高温烘箱内灭菌30min,取出,放冷,用袋泡茶自动包装机将粉末装入滤纸袋中,封口,即得含不同添加量透明质酸的袋泡茶。分别将上述制备好的袋泡茶浸泡在200ml的85℃热水中,分别于5、10、15、30、45、60、90、120min取浸出液5ml,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用纯化水稀释适当倍数后,得测试液样品。同法在765nm波长条件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代入吸光度,计算得到浸出液稀释液中茶多酚的浓度,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得浸出液中茶多酚的浓度。
含不同添加量透明质酸的袋泡茶的浸出液中茶多酚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透明质酸的加入对茶中活性成分的释放起到一定的缓释效果。并且在1%~10%范围内,透明质酸浓度越大,缓释效果越强。不加透明质酸的袋泡茶和只加入0.5%含量透明质酸的袋泡茶,在浸泡30min时,茶多酚在浸出液中的浓度基本达到最大值,而加入1%~5%含量透明质酸的袋泡茶,在浸泡90min,浸出液中茶多酚浓度达到最大值,加入透明质酸浓度10%及其以上时,浸泡120min,浸出液中茶多酚浓度才达到最大值。同时可以看出,透明质酸虽然可减缓茶中活性成分的释放,但最终不会降低茶中有效成分总的释放量,说明透明质酸在缓解喝茶引起的不良效果的同时,不会降低喝茶带来的有益效果。
试验例3 大鼠胃黏膜刺激试验
1)供试液的制备
分别将实施例2和对比例制备的袋泡茶浸泡在200ml的85℃热水中1h,得两种浸出液。
2)急性胃炎动物模型建立
12只成年雄性大鼠,体重范围320~350g,禁食不禁水48h后,灌胃给乙酰水杨酸100mg/kg体重,观察各大鼠均有腹泻现象,说明造模成功。
3)胃黏膜刺激试验
将经急性胃炎建模的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实施例2的浸出液)、B组(对比例的浸出液)及C组(空白对照组)。A组和B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浸出液,C组给予等量的纯净水。经口给予供试液,给予量为1ml/只,给予频率为1次/d,连续10d。实验结束后48h处死动物,取胃组织,沿胃大弯剪开,用生理盐水洗净,并肉眼观察胃黏膜的病损状况。
黏膜病损程度评级标准:0级:正常(无损伤、充血和潜在损伤);0.5级:广泛充血;1.0级:轻度损伤(2~3个点状损伤);2.0级:严重损伤(连续的线状损伤或5~6个点状损伤);3.0级:极严重损伤(几条连续的线状损伤);4.0级:广泛的线状损伤或弥漫损伤。
各组大鼠的胃黏膜病损情况如下表2所示。
Figure 137676DEST_PATH_IMAGE002
患有急性胃炎的大鼠10d后(C组),胃炎症状会自动减轻,有的会恢复。但若连续口服10d茶汤后(B组),大鼠的胃黏膜病损情况加重。连续口服10d含透明质酸的茶汤后(A组),大鼠的胃黏膜病损情况相对于B组有明显的改善。说明透明质酸可以一定程度缓解茶汤中的刺激性成分对胃黏膜的刺激性。
试验例4
分别取4g实施例2和对比例的袋泡茶,用200ml 85℃的热水浸泡5min,然后选择20名身体状况良好、味觉正常的志愿者饮用这两种茶,对比两种袋泡茶的口感。其中,有17名志愿者反馈饮用实施例2制备的袋泡茶的苦涩感明显弱于对比例的袋泡茶。说明透明质酸可以有效缓解茶中的苦涩感。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由此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4)

1.透明质酸或其盐在改善茶不良效果中的应用,其特征是:在含茶的产品中加入透明质酸或其盐,以改善茶的不良效果,所述不良效果为茶渍难去除、茶对身体的刺激。
2.透明质酸或其盐在改善茶不良效果中的应用,其特征是:在含茶的产品中加入透明质酸或其盐,以改善茶的不良效果,所述不良效果为茶汤苦涩味重,所述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含量为茶和透明质酸或其盐总质量的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含量为茶和透明质酸或其盐总质量的1~10%。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将透明质酸或其盐与含茶的产品混合后再饮用。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透明质酸或其盐为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分子量在2.0╳105~1.8╳106Da范围内进行选择。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含茶的产品为含茶叶或茶叶提取物的固体产品或液体产品。
8.一种含透明质酸的茶产品,其特征是:由茶和透明质酸或其盐组成,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含量为茶和透明质酸或其盐总质量的1~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茶产品,其特征是:所述茶为茶叶或茶叶提取物。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茶产品,其特征是:所述透明质酸或其盐为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茶产品,其特征是: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分子量在2.0╳105~1.8╳106Da范围内进行选择。
12.一种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其特征是:由茶粉和透明质酸或其盐组成,所述茶粉的含量为90~99wt%,所述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含量为1~10wt%。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袋泡茶,其特征是:所述透明质酸或其盐为一种或多种。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袋泡茶,其特征是:透明质酸或其盐的分子量在2.0╳105~1.8╳106Da范围内进行选择。
CN202010983318.1A 2020-09-18 2020-09-18 一种改善茶不良效果的方法及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 Active CN1121369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3318.1A CN112136933B (zh) 2020-09-18 2020-09-18 一种改善茶不良效果的方法及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3318.1A CN112136933B (zh) 2020-09-18 2020-09-18 一种改善茶不良效果的方法及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6933A CN112136933A (zh) 2020-12-29
CN112136933B true CN112136933B (zh) 2022-11-11

Family

ID=73893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83318.1A Active CN112136933B (zh) 2020-09-18 2020-09-18 一种改善茶不良效果的方法及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3693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68481A (ja) * 2005-09-08 2007-03-22 Q P Corp 呈味改善材および容器詰め飲料
JP2007143464A (ja) * 2005-11-28 2007-06-14 Q P Corp 粉末飲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5951A (zh) * 2014-11-21 2016-08-24 云南白药集团无锡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内服外敷的黑白茶配保健美容组合装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85202A (zh) * 2015-11-14 2016-02-03 普定县瑞鸿生产力促进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保健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10151594B (zh) * 2019-06-20 2022-03-29 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依克多因和透明质酸的口腔组合物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68481A (ja) * 2005-09-08 2007-03-22 Q P Corp 呈味改善材および容器詰め飲料
JP2007143464A (ja) * 2005-11-28 2007-06-14 Q P Corp 粉末飲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6933A (zh) 202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8428B (en) Packaged beverages
CN104982615B (zh) 一种纯天然杜仲雄花桑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JPH10287525A (ja) 化粧品、食品および入浴剤
KR100595057B1 (ko) 항비만용 커피 분말 조성물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되는 음료
JP4281940B2 (ja) 緑茶飲料
CN111772066A (zh) 一种有助于睡眠的保健饮料的制备方法
CN105851390A (zh) 一种天麻菊花罗汉果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12136933B (zh) 一种改善茶不良效果的方法及含透明质酸的袋泡茶
CN112136946B (zh) 一种改善咖啡不良效果的方法及含透明质酸的咖啡产品
RU2612779C2 (ru) Концентрат напитка (варианты)
CN107384680B (zh) 一种百香果龙眼果酒及其酿造方法
CN100571526C (zh) 一种保健茶
JP2006271235A (ja) 美容健康飲料、及び美容健康飲料の製造方法
KR20110123086A (ko) 쑥을 유효성분으로 하는 건강 음료, 차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10131518A (ko) 해조류를 활용한 비만억제 식음료 제조방법
CN105010670B (zh) 一种纯天然昆仑雪菊桑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56571A (zh) 一种新型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代用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49203A (zh) 一种具有减肥作用的饮品及制备方法
CN101406234A (zh) 桑叶茶
JPH0378846B2 (zh)
KR20010079241A (ko) 경옥고용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경옥고 제조 방법
JP2020103115A (ja) ルイボス茶飲料の製造方法
CN106166256B (zh) 具有抗敏止痒功效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JP2001333734A (ja) 柿及び茶の混合タンニン粉末
KR100373145B1 (ko) 건강음료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4

Address after: Tianchen Avenue, Ji'nan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of Shandong Province, No. 678 250101

Patentee after: BLOOMAGE BIO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333, middle section of Century Avenue, hi tech Zone, Lixia District,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ANDONG BLOOMAGE HYINC BIOPHARM Corp.,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