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9224A -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19224A
CN112119224A CN201880092599.2A CN201880092599A CN112119224A CN 112119224 A CN112119224 A CN 112119224A CN 201880092599 A CN201880092599 A CN 201880092599A CN 112119224 A CN112119224 A CN 1121192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pheral wall
distance
angle
centrifugal blower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25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19224B (zh
Inventor
寺本拓矢
堀江亮
山谷贵宏
道上一也
堤博司
林弘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19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9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19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92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Double entry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10/00Working fluids
    • F05D2210/10Kind or type
    • F05D2210/12Kind or type gaseous, i.e. compressi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2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离心送风机具备:具有圆盘状的主板和多个叶片的风扇以及收纳风扇的涡旋壳体,涡旋壳体具备排出部和具有侧壁、周壁及舌部的涡旋部,周壁具有弯曲周壁和平面周壁,与在垂直于风扇的旋转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的离心送风机相比,对于弯曲周壁而言,在成为周壁与舌部的交界的第一端部及成为周壁与排出部的交界的第二端部,旋转轴的轴心与周壁之间的距离L1等于旋转轴的轴心与基准周壁之间的距离L2,在周壁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距离L1为距离L2以上的大小,在周壁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具有距离L1与距离L2的差值LH的长度构成极大点的多个扩大部,平面周壁形成于弯曲周壁的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涡旋壳体的离心送风机、具备该离心送风机的送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离心送风机中存在如下离心送风机,其具备周壁,所述周壁形成为风扇的轴心与涡旋壳体的周壁的距离从在涡旋壳体内流动的气流的下游侧向上游侧依次扩大的对数螺旋形状。对于离心送风机而言,若在涡旋壳体内的气流的方向上风扇的轴心与涡旋壳体的周壁的距离的扩大率不充分大,则从动压向静压的压力恢复变得不充分,不仅送风效率降低,而且损失较大,噪音也发生恶化。因此,提出了如下离心送风机:具有形成为涡旋状的外形、及在该外形上大致平行的两个直线部,直线部中的一方的直线部与涡旋的排出口连接,使电机的旋转轴位于靠近与涡旋的舌部接近的一方的直线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冷却风扇通过具备该结构,从而能够一边抑制逆流现象并保持规定的风量,一边降低噪音值。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9065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虽然能够改善噪音,但在由于设置位置对外径尺寸的限制而不能充分地确保特定方向上的涡旋壳体的周壁的扩大率的情况下,有时从动压向静压的压力恢复变得不充分,送风效率降低。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与设置位置的外径尺寸对应地实现小型化,并且在降低噪音的同时实现送风效率的提高的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具备:风扇,所述风扇具有圆盘状的主板和在主板的周缘部设置的多个叶片;以及涡旋壳体,所述涡旋壳体收纳风扇,涡旋壳体具备:排出部,所述排出部形成排出口,所述排出口排出风扇产生的气流;以及涡旋部,所述涡旋部具有侧壁、周壁及舌部,所述侧壁从风扇的旋转轴的轴向覆盖风扇并形成有取入空气的吸入口,所述周壁从旋转轴的径向包围风扇,所述舌部位于排出部与周壁之间并将风扇产生的气流引导到排出口,周壁具有形成为弯曲状的弯曲周壁和形成为平板状的平面周壁,与在垂直于风扇的旋转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的离心送风机相比,对于弯曲周壁而言,在成为周壁与舌部的交界的第一端部及成为周壁与排出部的交界的第二端部,旋转轴的轴心与周壁之间的距离L1等于旋转轴的轴心与基准周壁之间的距离L2,在周壁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距离L1为距离L2以上的大小,在周壁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具有距离L1与距离L2的差值LH的长度构成极大点的多个扩大部,平面周壁形成于弯曲周壁的至少一部分。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具有形成为弯曲状的弯曲周壁和形成为平板状的平面周壁,对于弯曲周壁而言,与在垂直于风扇的旋转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的离心送风机相比,在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距离L1等于距离L2。另外,对于弯曲周壁而言,在周壁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距离L1为距离L2以上的大小。另外,对于周壁而言,在周壁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具有距离L1与距离L2的差值LH的长度构成极大点的多个扩大部。并且,平面周壁形成于弯曲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因此,离心送风机即使在由于设置位置对外径尺寸的限制而不能充分地确保特定方向上的涡旋壳体的周壁的扩大率的情况下,通过具有平面周壁,从而也能够减小涡旋壳体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另外,通过在周壁能够扩大的方向上具备上述结构,从而能够延长旋转轴的轴心与周壁的距离扩大的风路的距离。结果,由于离心送风机能够与设置位置的外径尺寸对应地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使在涡旋壳体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降低并从动压转换为静压,所以能够在降低噪音的同时,使送风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离心送风机的D-D线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离心送风机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进行比较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图5的离心送风机1或以往的离心送风机中的角度θ[°]与从轴心到周壁面的距离L[mm]的关系的图。
图7是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处的各扩大部的扩大率变化得到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处的各扩大部的扩大率的不同的图。
图9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具有其他扩大率的周壁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进行比较的俯视图。
图10是使图9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处的各扩大部的其他扩大率变化得到的图。
图11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具有其他扩大率的周壁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进行比较的俯视图。
图12是使图11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处的各扩大部的其他扩大率变化得到的图。
图13是示出在图6中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处的其他扩大率的图。
图14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具有其他扩大率的周壁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进行比较的俯视图。
图15是使图14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处的各扩大部的其他扩大率变化得到的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的轴向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的变形例的轴向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的其他变形例的轴向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送风装置30、空调装置40及制冷循环装置50。此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相对尺寸关系及形状等有时与实际不同。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与之相当的部分,这点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另外,为了容易理解而适当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但这些表述仅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这样记载,并不限定装置或部件的配置及方向。
实施方式1.
[离心送风机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离心送风机1的D-D线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离心送风机的俯视图。使用图1~图4,说明离心送风机1的基本构造。此外,图2及图4所示的虚线表示弯曲周壁4c1的假想线。另外,图3所示的点线是表示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的基准周壁SW的截面形状。离心送风机1是多翼离心型的离心送风机,具有产生气流的风扇2和收纳风扇2的涡旋壳体4。
(风扇2)
风扇2具有圆盘状的主板2a和设置在主板2a的周缘部2a1的多个叶片2d。另外,如图3所示,风扇2在多个叶片2d的与主板2a相反一侧的端部具有与主板2a相向的环状的侧板2c。此外,风扇2也可以是不具备侧板2c的构造。在风扇2具有侧板2c的情况下,多个叶片2d中的每一个的一端与主板2a连接,另一端与侧板2c连接,多个叶片2d配置在主板2a与侧板2c之间。在主板2a的中心部设置有毂部2b。在毂部2b的中央连接有风扇电机6的输出轴6a,利用风扇电机6的驱动力使风扇2旋转。风扇2利用毂部2b和输出轴6a构成旋转轴X。多个叶片2d在主板2a与侧板2c之间包围风扇2的旋转轴X。风扇2利用主板2a和多个叶片2d构成为圆筒形状,在风扇2的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与主板2a相反一侧的侧板2c侧形成有吸入口2e。如图3所示,风扇2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两侧设置有多个叶片2d。此外,风扇2不限定于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两侧设置有多个叶片2d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仅在主板2a的单侧设置有多个叶片2d。另外,如图3所示,风扇2在风扇2的内周侧配置有风扇电机6,但风扇2只要输出轴6a与毂部2b连接即可,风扇电机6也可以配置在离心送风机1之外。
(涡旋壳体4)
涡旋壳体4包围风扇2,对从风扇2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涡旋壳体4具有排出部42和涡旋部41,所述排出部42形成将风扇2产生的气流排出的排出口42a,所述涡旋部41形成将风扇2产生的气流的动压转换为静压的风路。排出部42形成将通过涡旋部41的气流排出的排出口42a。涡旋部41具有侧壁4a和周壁4c,所述侧壁4a从风扇2的旋转轴X的轴向覆盖风扇2并形成有取入空气的吸入口5,所述周壁4c从旋转轴X的径向包围风扇2。另外,涡旋部41具有舌部4b,所述舌部4b位于排出部42与周壁4c之间并将风扇2产生的气流经由涡旋部41引导到排出口42a。此外,旋转轴X的径向是指与旋转轴X垂直的方向。利用周壁4c及侧壁4a构成的涡旋部41的内部空间成为从风扇2吹出的空气沿着周壁4c流动的空间。
(侧壁4a)
在涡旋壳体4的侧壁4a形成有吸入口5。另外,在侧壁4a设置有喇叭口3,所述喇叭口3引导通过吸入口5吸入涡旋壳体4的气流。喇叭口3形成于与风扇2的吸入口2e相向的位置。喇叭口3为风路从上游端3a向下游端3b变窄的形状,所述上游端3a是通过吸入口5被吸入涡旋壳体4的气流的上游侧的端部,所述下游端3b是下游侧的端部。如图1~图4所示,离心送风机1具有双吸入的涡旋壳体4,所述双吸入的涡旋壳体4具有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两侧形成有吸入口5的侧壁4a。此外,离心送风机1不限定于具有双吸入的涡旋壳体4的送风机,也可以具有单吸入的涡旋壳体4,所述单吸入的涡旋壳体4具有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仅在主板2a的单侧形成有吸入口5的侧壁4a。
(周壁4c)
周壁4c构成从旋转轴X的径向包围风扇2并与构成风扇2的径向上的外周侧的多个叶片2d相向的内周面。如图2所示,周壁4c设置于从第一端部41a沿着风扇2的旋转方向到第二端部41b的部分,所述第一端部41a位于舌部4b与涡旋部41的交界,所述第二端部41b位于远离舌部4b的一侧的排出部42与涡旋部41的交界。第一端部41a是在构成弯曲面的周壁4c中通过风扇2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的端缘部,第二端部41b是通过风扇2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下游侧的端缘部。
周壁4c具有形成为弯曲状的弯曲周壁4c1和形成为平板状的平面周壁4c2。弯曲周壁4c1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具有宽度,在俯视时形成为涡旋状。弯曲周壁4c1的内周面构成从成为涡旋形状的涡旋开始的第一端部41a到成为涡旋形状的涡旋结束的第二端部41b沿着风扇2的周向平滑地弯曲的弯曲面。周壁4c在第一端部41a与第二端部41b之间在弯曲周壁4c1的一部分具有平面周壁4c2。平面周壁4c2是周壁4c的一部分形成为平板状的部分。如图2所示,平面周壁4c2在俯视时在弯曲周壁4c1的涡旋状的外形上形成直线部EF。在此,将角度θ规定为:在垂直于风扇2的旋转轴X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中,在从连结旋转轴X的轴心C1与第一端部41a的第一基准线BL1到连结旋转轴X的轴心C1与第二端部41b的第二基准线BL2之间,从第一基准线BL1起在风扇2的旋转方向上前进的角度。而且,平面周壁4c2形成于角度θ为90°的位置。另外,如图4所示,平面周壁4c2在周壁4c形成有多个,在俯视时,在弯曲周壁4c1的涡旋状的外形上形成直线部EF和直线部GH。而且,形成直线部GH的平面周壁4c2形成于角度θ为270°的位置。如图4所示,直线部GH跨设在涡旋部41和排出部42。即,如形成直线部GH的平面周壁4c2那样,平面周壁4c2可以形成于排出部42。平面周壁4c2不限定于在周壁4c形成有一个或两个,只要在周壁4c形成至少一个以上即可。此外,如图2及图4所示,在周壁4c设置有平面周壁4c2的部分的弯曲周壁4c1作为假想的周壁4c用虚线表示。
如上所述,图2所示的角度θ为:在垂直于风扇2的旋转轴X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中,在从连结旋转轴X的轴心C1与第一端部41a的第一基准线BL1到连结旋转轴X的轴心C1与第二端部41b的第二基准线BL2之间,从第一基准线BL1起在风扇2的旋转方向上前进的角度。图2所示的第一基准线BL1的角度θ为0°。此外,第二基准线BL2的角度为角度α,并不示出特定的值。这是由于,第二基准线BL2的角度α根据涡旋壳体4的涡旋形状而不同,涡旋壳体4的涡旋形状例如由排出口42a的开口直径规定。例如,第二基准线BL2的角度α基于根据离心送风机1的用途而需要的排出口42a的开口直径具体地确定。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中,角度α设为270°进行说明,但根据排出口42a的开口直径,例如也有时为300°等。同样地,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位置根据旋转轴X的垂直方向上的排出部42的排出口42a的开口直径确定。
图5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进行比较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图5的离心送风机1或以往的离心送风机中的角度θ[°]与从轴心到周壁面的距离L[mm]的关系的图。在图6中,连结圆的实线表示弯曲周壁4c1,连结三角的虚线表示基准周壁SW。将离心送风机1与在垂直于风扇2的旋转轴X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离心送风机进行比较,更详细地说明弯曲周壁4c1。图5及图6所示的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基准周壁SW形成以规定的扩大率(恒定的扩大率)定义的涡旋状的弯曲面。作为由规定的扩大率定义的涡旋状的基准周壁SW,例如,能够列举基于对数螺旋的基准周壁SW、基于阿基米德螺旋的基准周壁SW及基于渐开线的基准周壁SW等。在图5所示的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具体例中,基准周壁SW利用对数螺旋定义,但也可以将基于阿基米德螺旋的基准周壁SW、基于渐开线的基准周壁SW设为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基准周壁SW。在构成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周壁中,如图6所示,定义基准周壁SW的扩大率J是横轴取作为涡旋角的角度θ且纵轴取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而作成的图表的倾斜的角度。
在图6中,点PS是周壁4c的第一端部41a的位置,并且是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基准周壁SW的半径。另外,在图6中,点PL是周壁4c的第二端部41b的位置,并且是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基准周壁SW的半径。如图5及图6所示,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成为周壁4c与舌部4b的交界的第一端部41a,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等于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另外,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成为周壁4c与排出部42的交界的第二端部41b,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等于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
如图5及图6所示,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周壁4c的第一端部41a与第二端部41b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为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以上的大小。并且,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周壁4c的第一端部41a与第二端部41b之间,具有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的长度构成极大点的三个扩大部。
如图5所示,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第一扩大部51。如图6所示,第一扩大部51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第一极大点P1。如图6所示,第一极大点P1是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1的长度成为最大的弯曲周壁4c1的位置。如图5所示,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第二扩大部52。如图6所示,第二扩大部52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二极大点P2。如图6所示,第二极大点P2是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2的长度成为最大的弯曲周壁4c1的位置。如图5所示,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第三扩大部53。如图6所示,第三扩大部53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三极大点P3。如图6所示,第三极大点P3是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角度α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3的长度成为最大的弯曲周壁4c1的位置。
图7是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处的各扩大部的扩大率变化得到的图。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处的各扩大部的扩大率的不同的图。如图7所示,将在角度θ为0°以上到第一极大点P1所处的角度之间差值LH成为最小的点设为第一最小点U1。另外,将在角度θ为90°以上到第二极大点P2所处的角度之间差值LH成为最小的点设为第二最小点U2。并且,将在角度θ为180°以上到第三极大点P3所处的角度之间差值LH成为最小的点设为第三最小点U3。在这些情况下,如图8所示,将相对于从第一最小点U1到第一极大点P1的角度θ的增大θ1的、第一极大点P1处的距离L1与第一最小点U1处的距离L1的差值L11设为扩大率A。另外,将相对于从第二最小点U2到第二极大点P2的角度θ的增大θ2的、第二极大点P2处的距离L1与第二最小点U2处的距离L1的差值L22设为扩大率B。并且,将相对于从第三最小点U3到第三极大点P3的角度θ的增大θ3的、第三极大点P3处的距离L1与第三最小点U3处的距离L1的差值L33设为扩大率C。此时,离心送风机1的弯曲周壁4c1具有扩大率B>扩大率C且扩大率B≥扩大率A>扩大率C,或者,扩大率B>扩大率C且扩大率B>扩大率C≥扩大率A的关系。
图9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具有其他扩大率的周壁4c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进行比较的俯视图。图10是使图9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处的各扩大部的其他扩大率变化得到的图。如图10所示,将在角度θ为0°以上到第一极大点P1所处的角度之间差值LH成为最小的点设为第一最小点U1。另外,将在角度θ为90°以上到第二极大点P2所处的角度之间差值LH成为最小的点设为第二最小点U2。并且,将在角度θ为180°以上到第三极大点P3所处的角度之间差值LH成为最小的点设为第三最小点U3。在这些情况下,如图10所示,将相对于从第一最小点U1到第一极大点P1的角度θ的增大θ1的、第一极大点P1处的距离L1与第一最小点U1处的距离L1的差值L11设为扩大率A。另外,将相对于从第二最小点U2到第二极大点P2的角度θ的增大θ2的、第二极大点P2处的距离L1与第二最小点U2处的距离L1的差值L22设为扩大率B。并且,将相对于从第三最小点U3到第三极大点P3的角度θ的增大θ3的、第三极大点P3处的距离L1与第三最小点U3处的距离L1的差值L33设为扩大率C。此时,离心送风机1的弯曲周壁4c1具有扩大率C>扩大率B≥扩大率A的关系。
图11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具有其他扩大率的周壁4c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进行比较的俯视图。图12是使图11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处的各扩大部的其他扩大率变化得到的图。此外,图11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第四扩大部54的位置。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在成为涡旋壳体4的与排出口72相反一侧的区域的、角度θ为90°至270°(角度α)的弯曲周壁4c1具备构成第四极大点P4的第四扩大部54。而且,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在由第四极大点P4构成的第四扩大部54上还具有第二扩大部52和第三扩大部53,所述第二扩大部52具有第二极大点P2,所述第三扩大部53具有第三极大点P3。如图11所示,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第一扩大部51。如图12所示,第一扩大部51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第一极大点P1。第一极大点P1是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1的长度成为最大的弯曲周壁4c1的位置。另外,如图11所示,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第二扩大部52。如图12所示,第二扩大部52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二极大点P2。第二极大点P2是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2的长度成为最大的弯曲周壁4c1的位置。另外,如图11所示,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第三扩大部53。如图12所示,第三扩大部53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三极大点P3。第三极大点P3是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角度α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3的长度成为最大的弯曲周壁4c1的位置。如图11所示,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第四扩大部54。如图12所示,第四扩大部54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四极大点P4。第四极大点P4是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角度α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4的长度成为最大的弯曲周壁4c1的位置。离心送风机1在由第四极大点P4构成的第四扩大部54上还具有第二扩大部52和第三扩大部53,所述第二扩大部52具有第二极大点P2,所述第三扩大部53具有第三极大点P3。因此,对于构成从第二扩大部52到第三扩大部53的区域的弯曲周壁4c1而言,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大于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
图13是示出在图6中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的其他扩大率的图。图13是使用图6说明更优选的弯曲周壁4c1的形状的图。将相对于从第一极大点P1到第二最小点U2的角度θ的增大θ11的、第二最小点U2处的距离L1与第一极大点P1处的距离L1的差值L44(未图示)设为扩大率D。另外,将相对于从第二极大点P2到第三最小点U3的角度θ的增大θ22的、第三最小点U3处的距离L1与第二极大点P2处的距离L1的差值L55(未图示)设为扩大率E。另外,将相对于从第三极大点P3到角度α的角度θ的增大θ33的、角度α处的距离L1与第三极大点P3处的距离L1的差值L66(未图示)设为扩大率F。并且,将相对于角度θ的增大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设为扩大率J。在这些情况下,对于离心送风机1的弯曲周壁4c1而言,优选扩大率J>扩大率D≥0且扩大率J>扩大率E≥0且扩大率J>扩大率F≥0。此外,优选弯曲周壁4c1具备用图13说明的扩大率的形状,但弯曲周壁4c1也可以不具备用图13说明的扩大率的形状。另外,具有用图13示出的扩大率的构造的弯曲周壁4c1也可以与具有图7所示的扩大率的构造的弯曲周壁4c1、具有图10所示的扩大率的构造的弯曲周壁4c1及具有图12所示的扩大率的构造的弯曲周壁4c1组合。
图14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具有其他扩大率的周壁4c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进行比较的俯视图。图15是使图14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处的各扩大部的其他扩大率变化得到的图。此外,图14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第四扩大部54的位置。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在成为涡旋壳体4的与排出口72相反一侧的区域的、角度θ为90°至270°(角度α)的弯曲周壁4c1具备构成第四极大点P4的第四扩大部54。而且,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在由第四极大点P4构成的第四扩大部54上还具有第二扩大部52和第三扩大部53,所述第二扩大部52具有第二极大点P2,所述第三扩大部53具有第三极大点P3。如图14所示,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沿着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周壁。即,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等于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如图14所示,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第二扩大部52。如图15所示,第二扩大部52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二极大点P2。第二极大点P2是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2的长度成为最大的弯曲周壁4c1的位置。另外,如图14所示,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第三扩大部53。如图15所示,第三扩大部53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三极大点P3。第三极大点P3是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角度α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3的长度成为最大的弯曲周壁4c1的位置。如图14所示,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凸出的第四扩大部54。如图15所示,第四扩大部54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四极大点P4。第四极大点P4是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角度α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4的长度成为最大的弯曲周壁4c1的位置。离心送风机1在由第四极大点P4构成的第四扩大部54上还具有第二扩大部52和第三扩大部53,所述第二扩大部52具有第二极大点P2,所述第三扩大部53具有第三极大点P3。因此,对于构成从第二扩大部52到第三扩大部53的区域的弯曲周壁4c1而言,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大于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
(舌部4b)
舌部4b将风扇2产生的气流经由涡旋部41引导到排出口42a。舌部4b是设置于涡旋部41与排出部42的交界部分的凸部。舌部4b在涡旋壳体4上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离心送风机1的工作]
当风扇2旋转时,涡旋壳体4之外的空气通过吸入口5被吸入涡旋壳体4的内部。被吸入涡旋壳体4的内部的空气被喇叭口3引导并被吸入风扇2。被吸入风扇2的空气在通过多个叶片2d之间的过程中,成为被附加动压和静压的气流,并向风扇2的径向外侧吹出。从风扇2吹出的气流在涡旋部41中在周壁4c的内侧与叶片2d之间被引导期间动压转换为静压,在通过涡旋部41后,从形成于排出部42的排出口42a向涡旋壳体4之外吹出。
如以上那样,与在垂直于风扇2的旋转轴X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离心送风机相比,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在第一端部41a及第二端部41b处距离L1等于距离L2。另外,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周壁4c的第一端部41a与第二端部41b之间,距离L1为距离L2以上的大小。另外,对于弯曲周壁4c1而言,在周壁4c的第一端部41a与第二端部41b之间,具有距离L1与距离L2的差值LH的长度构成极大点的多个扩大部。离心送风机1通过在舌部4b附近使风扇2与周壁4c的壁面的距离成为最小,从而提高动压。而且,为了进行从动压向静压的压力恢复,通过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使风扇2到周壁4c的壁面的距离逐渐扩大,从而使速度降低,使动压转换为静压。此时,理想地,气流沿着周壁4c流动的距离越长,则能够进行越多的压力恢复,能够提高送风效率。也就是说,若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则能够最多地进行压力恢复,所述结构为:具备具有通常的对数螺旋形状(渐开线)以上的扩大率的弯曲周壁4c1,例如,使涡旋部41的周壁4c形成为具有在不产生气流的剥离的范围内构成的扩大率的结构,所述气流的剥离与气流大致呈直角转弯等急剧的扩大相伴随。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从一般的对数螺旋形状(渐开线)起,还具有多个扩大部,能够延长涡旋部41内的风路的距离。结果,由于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使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降低并从动压转换为静压,所以能够在降低噪音的同时,使送风效率提高。另外,离心送风机1即使在由于设置位置对外径尺寸的限制而不能充分地确保特定方向上的涡旋壳体的周壁4c的扩大率的情况下,通过使周壁4c在能够扩大的方向上具备上述结构,从而也能够延长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距离扩大的风路的距离。结果,离心送风机1即使在不能充分地确保特定方向上的涡旋壳体的周壁4c的扩大率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使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降低并从动压转换为静压。结果,离心送风机1能够与设置位置的外径尺寸对应地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在降低噪音的同时使送风效率提高。
近年来,收纳离心送风机的设备(换气扇、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等)实现薄型化,使得从墙壁或天花板的突出量变小。当使涡旋部41整体小型化为收纳于该薄型化的设备的大小时,风扇2的直径会变小。离心送风机1的涡旋部41的周壁4c具有弯曲周壁4c1和平面周壁4c2。而且,通过在俯视时,在周壁4c的涡旋状的外形上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直线部,从而无需使涡旋部41整体小型化。因此,离心送风机1无需减小收容于涡旋部41的风扇2的风扇直径,通过具有平面周壁4c2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通过具有弯曲周壁4c1从而能够维持风压。结果,离心送风机1能够与设置位置的外径尺寸对应地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在降低噪音的同时使送风效率提高。另外,离心送风机1通过涡旋部41的周壁4c具有平面周壁4c2,从而在俯视时在周壁4c的涡旋状的外形上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直线部。因此,离心送风机1的组装时的稳定性良好,作业人员组装时的作业性变得良好。特别是平面周壁4c2形成在角度θ为90°的位置时,组装时的稳定性更良好,作业人员组装时的作业性变得良好。另外,能够减小涡旋壳体4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能够使离心送风机1薄型化。并且,当平面周壁4c2形成于角度θ为270°的位置时,能够进一步减小涡旋壳体4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能够使离心送风机1进一步薄型化。另外,通过将平面周壁4c2形成于排出部42,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涡旋壳体4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能够使离心送风机1进一步薄型化。
另外,离心送风机1的三个扩大部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第一极大点P1,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二极大点P2,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三极大点P3。在本发明中,由于从一般的对数螺旋形状(渐开线)起还具有具备三个极大点的扩大部,所以能够延长涡旋部41内的风路的距离。假如在将以往的对数螺旋形状(渐开线)的扩大率作为基准的情况下,在与具有两个极大点的扩大部的情况相比的情况下,由于该结构内包于具有三个极大点的扩大部,所以必定在具有三个极大点的扩大部的情况下,具有最大的扩大率。因此,与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相比,构成该关系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增大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的距离,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延长风路的距离。例如,在存在设置离心送风机1的设备(例如空调装置等)为薄型等外形尺寸的限制的情况下,有时不能在角度θ为270°的方向或角度θ为90°的方向上实现离心送风机1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的距离的扩大。离心送风机1通过在角度θ为上述范围中具有三个极大点,从而即使存在设置离心送风机1的设备为薄型等外径尺寸的限制,也能够延长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的距离扩大的风路的距离。结果,由于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使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降低并从动压转换为静压,所以能够在降低噪音的同时,使送风效率提高。
另外,离心送风机1的弯曲周壁4c1的三个扩大部处的扩大率具有如下关系:扩大率B>扩大率C且扩大率B≥扩大率A>扩大率C,或者,扩大率B>扩大率C且扩大率B>扩大率C≥扩大率A。由于涡旋部41也有在角度θ为0~90°的区域使动压上升的作用,所以与该区域相比,提高角度θ为90~180°的区域的扩大率时能够增大静压转换。因此,构成该关系的离心送风机1与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相比,能够增大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的距离,能够在静压转换效率良好的区域防止气流的剥离,同时延长风路的距离。结果,由于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使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降低并从动压转换为静压,所以能够在降低噪音的同时,使送风效率提高。另外,在存在设置离心送风机1的设备(例如空调装置等)为薄型等外形尺寸的限制的情况下,有时不能在角度θ为270°的方向或角度θ为90°的方向上实现离心送风机1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的距离的扩大。离心送风机1通过具有上述扩大率,从而即使存在设置离心送风机1的设备为薄型等外径尺寸的限制,也能够延长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的距离扩大的风路的距离。结果,由于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使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降低并从动压转换为静压,所以能够在降低噪音的同时,使送风效率提高。
另外,离心送风机1的弯曲周壁4c1的三个扩大部处的扩大率具有扩大率C>扩大率B≥扩大率A的关系。由于涡旋部41也有在角度θ为0~90°的区域中使动压上升的作用,所以与该区域相比,提高角度θ为90~180°的区域的扩大率时能够增大静压转换。但是,由于涡旋部41在角度θ为90~180°的区域也留存有一部分使动压上升的作用,所以与角度θ为90~180°的区域相比,在角度θ为180~270°的区域提高扩大率时会使送风效率进一步上升。由于涡旋部41在风扇2与弯曲周壁4c1的距离为最远的区域(角度θ为180~270°)中,使动压上升的作用几乎消失,所以在此通过使涡旋部41的扩大率最大化,从而能实现送风效率的最大化。结果,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降低噪音的同时使送风效率提高。
另外,离心送风机1的多个扩大部具有: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第一极大点P1的第一扩大部51、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二极大点P2的第二扩大部52以及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三极大点P3的第三扩大部53。而且,对于构成从第二扩大部52到第三扩大部53的区域的弯曲周壁4c1而言,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大于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通过离心送风机1在与排出口72相反一侧具有使涡旋凸起的结构,从而借助三个扩大部的效果和凸起的涡旋,能够延长气流的流动所沿着的涡旋的壁面距离。结果,由于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使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降低并从动压转换为静压,所以能够在降低噪音的同时,使送风效率提高。
另外,离心送风机1的多个扩大部具有: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二极大点P2的第二扩大部52、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三极大点P3的第三扩大部53。而且,对于构成从第二扩大部52到第三扩大部53的区域的弯曲周壁4c1而言,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距离L1大于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通过离心送风机1在与排出口72相反一侧具有使涡旋凸起的结构,从而借助两个扩大部的效果和凸起的涡旋,能够延长气流的流动所沿着的涡旋的壁面距离。结果,由于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使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降低并从动压转换为静压,所以能够在降低噪音的同时,使送风效率提高。
另外,对于离心送风机1而言,弯曲周壁4c1优选:扩大率J>扩大率D≥0且扩大率J>扩大率E≥0且扩大率J>扩大率F≥0。通过离心送风机1的弯曲周壁4c1具有该扩大率,从而旋转轴X与弯曲周壁4c1之间的风路不变窄,不会产生对利用风扇2产生的气流的压力损失。结果,离心送风机1能够使速度降低并从动压转换为静压,能够在降低噪音的同时使送风效率提高。
实施方式2.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的轴向剖视图。图16所示的点线表示作为现有例的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离心送风机的基准周壁SW的位置。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5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是具有双吸入的涡旋壳体4的离心送风机1,所述双吸入的涡旋壳体4具有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两侧形成有吸入口5的侧壁4a。如图16所示,对于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而言,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周壁4c越远离吸入口5,越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扩大。即,对于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而言,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周壁4c越远离吸入口5,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变得越大。对于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而言,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大。图16所示的距离LM1表示在周壁4c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且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大的部分。对于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而言,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成为与侧壁4a的交界的位置4d2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小。图16所示的距离LS1表示在成为周壁4c与侧壁4a的交界的位置4d2且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小的部分。周壁4c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方向上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凸出,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方向上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处距离L1成为最大。进一步换言之,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在与旋转轴X平行地剖视时,周壁4c以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大的方式形成为圆弧形状。此外,周壁4c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周壁4c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大的凸状即可,也可以在截面形状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直线部。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的变形例的轴向剖视图。图17所示的点线表示作为现有例的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离心送风机的基准周壁SW的位置。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5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的变形例是具有单吸入的涡旋壳体4的离心送风机1,所述单吸入的涡旋壳体4具有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单侧形成有吸入口5的侧壁4a。如图17所示,对于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的变形例而言,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周壁4c越远离吸入口5,越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扩大。即,对于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而言,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周壁4c越远离吸入口5,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变得越大。对于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而言,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大。图17所示的距离LM1表示在周壁4c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且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大的部分。对于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而言,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成为与侧壁4a的交界的位置4d2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小。图17所示的距离LS1表示在成为周壁4c与侧壁4a的交界的位置4d2且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小的部分。周壁4c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方向上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凸出,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方向上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处距离L1成为最大。进一步换言之,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在与旋转轴X平行地剖视时,周壁4c以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大的方式形成为曲线状。此外,周壁4c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周壁4c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大的凸状即可,也可以在截面形状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直线部。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的其他变形例的轴向剖视图。图18所示的点线表示作为现有例的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离心送风机的基准周壁SW的位置。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5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的其他变形例是具有双吸入的涡旋壳体4的离心送风机1,所述双吸入的涡旋壳体4具有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两侧形成有吸入口5的侧壁4a。如图18所示,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处具有周壁4c的一部分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突出的突出部4e。突出部4e为,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对于周壁4c的一部分而言,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变大的部分。另外,突出部4e形成在第一端部41a与第二端部41b之间的周壁4c的长度方向上。此外,在第一端部41a与第二端部41b之间的周壁4c上,突出部4e可以形成于从第一端部41a到第二端部41b的整个范围,也可以仅形成于一部分范围。周壁4c在旋转轴X的周向上具有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突出的突出部4e。对于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而言,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大。即,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突出部4e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大。图18所示的距离LM1表示在周壁4c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且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大的部分。对于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而言,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成为与侧壁4a的交界的位置4d2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小。图18所示的距离LS1表示在成为周壁4c与侧壁4a的交界的位置4d2且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小的部分。如图18所示,对于周壁4c而言,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S1恒定。此外,突出部4e的截面形状形成为由直线部构成的矩形,但例如可以形成为由曲线部构成的圆弧形状,也可以是具有直线部和曲线部的其他形状。另外,不限定于周壁4c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S1恒定。周壁4c例如也可以是从侧壁4a到突出部4e,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扩大的结构。
作为现有例的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离心送风机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周壁4c的位置4d1或位置4d2的部分的风路中,在风路内中流动的气流有以下特征。以往的离心送风机在位置4d1处的周壁4c与旋转轴X之间的风路内,气流的速度变快,动压变高。另外,以往的离心送风机在位置4d2处的周壁4c与旋转轴X之间的风路内,气流的速度变慢,动压变低。因此,以往的离心送风机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随着从周壁4c的中央部分趋向吸入侧的端部,气流有时不沿着周壁4c的内周面。与此相对,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及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方向上观察的情况下,周壁4c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大。因此,沿着周壁4c的截面形状,气流容易聚集在气流的速度变快且动压变高的周壁4c的位置4d1部分的风路,能够减小在风路内气流的速度变慢且动压变低的部分。结果,实施方式2及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使气流高效地沿着周壁4c的内周面。
如以上那样,对于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及变形例而言,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方向上观察的情况下,周壁4c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d1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成为最大。因此,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周壁4c的截面形状中,气流容易聚集在气流的速度变快且动压变高的周壁4c的位置4d1部分的风路中。与此相对,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周壁4c的截面形状中,在风路内在气流的速度变慢且动压变低的周壁4c的位置4d2的部分流动的气流的风量变小。结果,实施方式2及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使气流高效地沿着周壁4c的内周面。另外,离心送风机1与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相比,能够增大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距离,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延长风路的距离。结果,离心送风机1能够使速度降低并从动压转换为静压,能够在降低噪音的同时使送风效率提高。
实施方式3.
[送风装置30]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送风装置30的结构的图。对具有与图1~图15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3的送风装置30例如是换气扇、台式风扇等,具备实施方式1或2的离心送风机1和收容离心送风机1的外壳7。在外壳7形成有吸入口71及排出口72这两个开口。如图19所示,送风装置30的吸入口71和排出口72形成在相向的位置。此外,送风装置30的吸入口71和排出口72无需一定形成在相向的位置,例如也可以是,吸入口71或排出口72的任意一方形成于离心送风机1的上方或下方等。外壳7内,由分隔板73分隔出具备形成有吸入口71的部分的空间S1和具备形成有排出口72的部分的空间S2。离心送风机1在吸入口5位于形成有吸入口71的一侧的空间S1且排出口42a位于形成有排出口72的一侧的空间S2的状态下设置。
当风扇2旋转时,空气通过吸入口71吸入到外壳7的内部。吸入到外壳7的内部的空气由喇叭口3引导并被吸入风扇2。被吸入风扇2的空气向风扇2的径向外侧吹出。从风扇2吹出的空气在通过涡旋壳体4的内部后,从涡旋壳体4的排出口42a吹出,并从排出口72吹出。
由于实施方式3的送风装置30具备实施方式1或2的离心送风机1,所以能够高效地进行压力恢复,能够实现送风效率的提高及噪音的降低。
实施方式4.
[空调装置40]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40的立体图。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40的内部结构的图。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40的剖视图。此外,对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40所使用的离心送风机11的具有与图1~图15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21中,为了示出空调装置40的内部结构,省略上表面部16a。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40具备实施方式1或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1和配置在与离心送风机1的排出口42a相向的位置的热交换器10。另外,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40具备外壳16,所述外壳16设置在作为空调对象的房间的天花板背面。如图20所示,外壳16形成为包含上表面部16a、下表面部16b及侧面部16c在内的长方体状。此外,外壳16的形状不限定于长方体状,例如,也可以是圆柱形状、棱柱状、圆锥状、具有多个角部的形状、具有多个曲面部的形状等其他形状。
(外壳16)
作为侧面部16c之一,外壳16具有形成有外壳排出口17的侧面部16c。如在图20中示出的那样,外壳排出口17的形状形成为矩形。此外,外壳排出口17的形状不限定于矩形,例如,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等,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外壳16在侧面部16c中的成为形成有外壳排出口17的面的背面的面,具有形成有外壳吸入口18的侧面部16c。如在图21中示出的那样,外壳吸入口18的形状形成为矩形。此外,外壳吸入口18的形状不限定于矩形,例如,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等,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在外壳吸入口18,可以配置将空气中的灰尘除去的过滤器。
在外壳16的内部,收容有两个离心送风机11、风扇电机9及热交换器10。离心送风机11具备风扇2和形成有喇叭口3的涡旋壳体4。离心送风机11的喇叭口3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喇叭口3的形状相同。离心送风机11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风扇2、及涡旋壳体4,但在涡旋壳体4内没有配置风扇电机6这一点不同。风扇电机9由在外壳16的上表面部16a固定的电机支撑件9a支撑。风扇电机9具有输出轴6a。输出轴6a配置成相对于侧面部16c中的形成有外壳吸入口18的面及形成有外壳排出口17的面平行地延伸。如图21所示,空调装置40的两个风扇2安装于输出轴6a。风扇2形成从外壳吸入口18吸入到外壳16内并从外壳排出口17吹出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流动。此外,配置在外壳16内的风扇2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
如图21所示,离心送风机11安装于分隔板19,外壳16的内部空间利用分隔板19分隔为涡旋壳体4的吸入侧的空间S11和涡旋壳体4的吹出侧的空间S12。
如图22所示,热交换器10配置在与离心送风机11的排出口42a相向的位置,在外壳16内,配置在离心送风机11排出的空气的风路上。热交换器10调整从外壳吸入口18吸入到外壳16内并从外壳排出口17吹出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此外,热交换器10能够应用公知的构造的热交换器。
当风扇2旋转时,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通过外壳吸入口18被吸入外壳16的内部。吸入到外壳16的内部的空气由喇叭口3引导并被吸入风扇2。被吸入风扇2的空气向风扇2的径向外侧吹出。从风扇2吹出的空气在通过涡旋壳体4的内部后,从涡旋壳体4的排出口42a吹出,并供给到热交换器10。供给到热交换器10的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10时,进行热交换并进行湿度调整。通过了热交换器10的空气从外壳排出口17吹出到空调对象空间。
由于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40具备实施方式1或2的离心送风机1,所以能够高效地进行压力恢复,能够实现送风效率的提高及噪音的降低。
实施方式5.
[制冷循环装置50]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50的结构的图。此外,对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50所使用的离心送风机1的具有与图1~图15的离心送风机1或离心送风机1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50通过经由制冷剂使热在外部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移动,从而对室内进行制热或制冷地进行空气调节。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50具有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制冷循环装置50将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利用制冷剂配管300及制冷剂配管400进行配管连接,并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配管300是供气相的制冷剂流动的气体配管,制冷剂配管400是供液相的制冷剂流动的液体配管。此外,可以使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400中流动。而且,在制冷循环装置50的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室外热交换器103、膨胀阀105及室内热交换器201经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
(室外机100)
室外机100具有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室外热交换器103及膨胀阀105。压缩机101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在此,压缩机101可以具备逆变器装置,可以构成为能够利用逆变器装置使运转频率变化而变更压缩机101的容量。此外,压缩机101的容量是指每单位时间送出的制冷剂的量。流路切换装置22例如是四通阀,是进行制冷剂流路的方向的切换的装置。制冷循环装置50通过基于来自控制装置(未图示)的指示,使用流路切换装置102切换制冷剂的流动,从而能够实现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
室外热交换器103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103在制热运转时进行蒸发器的工作,在从制冷剂配管400流入的低压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使制冷剂蒸发并气化。室外热交换器103在制冷运转时进行冷凝器的工作,在从流路切换装置102侧流入的由压缩机101压缩完毕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使制冷剂冷凝并液化。为了提高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效率,在室外热交换器103设置有室外送风机104。室外送风机104可以安装逆变器装置,使风扇电机的运转频率变化而变更风扇的旋转速度。膨胀阀105是节流装置(流量控制部件),通过调节在膨胀阀105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从而作为膨胀阀发挥功能,通过使开度变化,从而调整制冷剂的压力。例如,在膨胀阀105由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的情况下,基于控制装置(未图示)等的指示进行开度调整。
(室内机200)
室内机200具有在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201及调整室内热交换器201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流动的室内送风机202。室内热交换器201在制热运转时进行冷凝器的工作,在从制冷剂配管300流入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并液化,并流出到制冷剂配管400侧。室内热交换器201在制冷运转时进行蒸发器的工作,在利用膨胀阀105而成为低压状态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夺取空气的热而使之蒸发并气化,并且流出到制冷剂配管300侧。室内送风机202设置成面向室内热交换器201。在室内送风机202中应用实施方式1或2的离心送风机1、实施方式5的离心送风机11。根据用户的设定,决定室内送风机202的运转速度。可以在室内送风机202安装逆变器装置,使风扇电机6的运转频率变化而变更风扇2的旋转速度。
[制冷循环装置50的工作例]
接着,说明制冷运转工作作为制冷循环装置50的工作例。利用压缩机101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103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利用室外送风机104送来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成为低温制冷剂,并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利用膨胀阀105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的制冷剂膨胀及减压,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室内机200的室内热交换器201,通过与利用室内送风机202送来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此时,被制冷剂吸热而冷却了的室内空气成为空调空气(吹出风),从室内机200的吹出口吹出到室内(空调对象空间)。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被吸入压缩机101,并再次被压缩。重复以上工作。
接着,说明制热运转工作作为制冷循环装置50的工作例。利用压缩机101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流入室内机200的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01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利用室内送风机202送来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成为低温制冷剂并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此时,从气体制冷剂接受热而被加热的室内空气成为空调空气(吹出风),从室内机200的吹出口吹出到室内(空调对象空间)。利用膨胀阀105使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的制冷剂膨胀及减压,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室外机100的室外热交换器103,通过与利用室外送风机104送来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被吸入压缩机101,并再次被压缩。重复以上工作。
由于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50具备实施方式1或2的离心送风机1,所以能够高效地进行压力恢复,能够实现送风效率的提高及噪音的降低。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示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例,能够与其他公知的技术组合,也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的范围内省略、变更构成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离心送风机,2风扇,2a主板,2a1周缘部,2b毂部,2c侧板,2d叶片,2e吸入口,3喇叭口,3a上游端,3b下游端,4涡旋壳体,4a侧壁,4b舌部,4c周壁,4c1弯曲周壁,4c2平面周壁,4e突出部,5吸入口,6风扇电机,6a输出轴,7外壳,9风扇电机,9a电机支撑件,10热交换器,11离心送风机,16外壳,16a上表面部,16b下表面部,16c侧面部,17外壳排出口,18外壳吸入口,19分隔板,22流路切换装置,30送风装置,40空调装置,41涡旋部,41a第一端部,41b第二端部,42排出部,42a排出口,50制冷循环装置,51第一扩大部,52第二扩大部,53第三扩大部,54第四扩大部,71吸入口,72排出口,73分隔板,100室外机,101压缩机,102流路切换装置,103室外热交换器,104室外送风机,105膨胀阀,200室内机,201室内热交换器,202室内送风机,300制冷剂配管,400制冷剂配管。

Claims (15)

1.一种离心送风机,其中,具备:
风扇,所述风扇具有圆盘状的主板和在所述主板的周缘部设置的多个叶片;以及
涡旋壳体,所述涡旋壳体收纳所述风扇,
所述涡旋壳体具备:
排出部,所述排出部形成排出口,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风扇产生的气流;以及
涡旋部,所述涡旋部具有侧壁、周壁及舌部,所述侧壁从所述风扇的旋转轴的轴向覆盖所述风扇并形成有取入空气的吸入口,所述周壁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包围所述风扇,所述舌部位于所述排出部与所述周壁之间并将所述风扇产生的气流引导到所述排出口,
所述周壁具有形成为弯曲状的弯曲周壁和形成为平板状的平面周壁,
与在垂直于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的离心送风机相比,
对于所述弯曲周壁而言,
在成为所述周壁与所述舌部的交界的第一端部及成为所述周壁与所述排出部的交界的第二端部,所述旋转轴的轴心与所述周壁之间的距离L1等于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与所述基准周壁之间的距离L2,
在所述周壁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所述距离L1为所述距离L2以上的大小,
在所述周壁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具有所述距离L1与所述距离L2的差值LH的长度构成极大点的多个扩大部,
所述平面周壁形成于所述弯曲周壁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角度θ为:在垂直于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中,在从连结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基准线到连结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与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基准线之间,从所述第一基准线起在所述风扇的旋转方向上前进的角度,
所述平面周壁形成在所述角度θ为90°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平面周壁还形成在所述角度θ为270°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平面周壁形成于所述排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角度θ为:在垂直于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中,在从连结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基准线到连结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与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基准线之间,从所述第一基准线起在所述风扇的旋转方向上前进的角度,
所述多个所述扩大部在所述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第一极大点P1,
所述多个所述扩大部在所述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二极大点P2,
所述多个所述扩大部在所述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三极大点P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在将在所述角度θ为0°以上到所述第一极大点P1所处的角度之间所述差值LH成为最小的点设为第一最小点U1,
将在所述角度θ为90°以上到所述第二极大点P2所处的角度之间所述差值LH成为最小的点设为第二最小点U2,
将在所述角度θ为180°以上到所述第三极大点P3所处的角度之间所述差值LH成为最小的点设为第三最小点U3,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一最小点U1到所述第一极大点P1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1的、所述第一极大点P1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一最小点U1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11设为扩大率A,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二最小点U2到所述第二极大点P2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2的、所述第二极大点P2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二最小点U2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22设为扩大率B,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三最小点U3到所述第三极大点P3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3的、所述第三极大点P3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三最小点U3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33设为扩大率C的情况下,具有扩大率B>扩大率C且扩大率B≥扩大率A>扩大率C,或者,扩大率B>扩大率C且扩大率B>扩大率C≥扩大率A的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在将在所述角度θ为0°以上到所述第一极大点P1所处的角度之间所述差值LH成为最小的点设为第一最小点U1,
将在所述角度θ为90°以上到所述第二极大点P2所处的角度之间所述差值LH成为最小的点设为第二最小点U2,
将在所述角度θ为180°以上到所述第三极大点P3所处的角度之间所述差值LH成为最小的点设为第三最小点U3,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一最小点U1到所述第一极大点P1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1的、所述第一极大点P1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一最小点U1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11设为扩大率A,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二最小点U2到所述第二极大点P2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2的、所述第二极大点P2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二最小点U2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22设为扩大率B,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三最小点U3到所述第三极大点P3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3的、所述第三极大点P3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三最小点U3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33设为扩大率C的情况下,具有扩大率C>扩大率B≥扩大率A的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角度θ为:在垂直于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中,在从连结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与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第一基准线到连结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与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基准线之间,从所述第一基准线起在所述风扇的旋转方向上前进的角度,
所述多个所述扩大部具有:
第一扩大部,所述第一扩大部在所述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所述第一极大点P1;
第二扩大部,所述第二扩大部在所述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所述第二极大点P2;以及
第三扩大部,所述第三扩大部在所述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所述第三极大点P3,
构成从所述第二扩大部到所述第三扩大部的区域的所述弯曲周壁的所述距离L1大于所述距离L2。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角度θ为:在垂直于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中,在从连结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基准线到连结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与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基准线之间,从所述第一基准线起在所述风扇的旋转方向上前进的角度,
所述多个所述扩大部具有:
第二扩大部,所述第二扩大部在所述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二极大点P2;以及
第三扩大部,所述第三扩大部在所述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二基准线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三极大点P3,
构成从所述第二扩大部到所述第三扩大部的区域的所述弯曲周壁的所述距离L1大于所述距离L2。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在将相对于从所述第一极大点P1到所述第二最小点U2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11的、所述第二最小点U2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一极大点P1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44设为扩大率D,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二极大点P2到所述第三最小点U3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22的、所述第三最小点U3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二极大点P2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55设为扩大率E,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三极大点P3到所述角度α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33的、所述角度α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三极大点P3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66设为扩大率F,
将相对于所述角度θ的增大的、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与所述基准周壁之间的所述距离L2设为扩大率J的情况下,
扩大率J>扩大率D≥0且
扩大率J>扩大率E≥0且
扩大率J>扩大率F≥0。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周壁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与所述主板的周缘部相向的位置凸出,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在与所述主板的周缘部相向的位置处所述距离L1成为最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周壁在所述旋转轴的周向上具有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上突出的突出部。
13.一种送风装置,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以及
外壳,所述外壳收容该离心送风机。
14.一种空调装置,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以及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配置在与该离心送风机的所述排出口相向的位置。
15.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具备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
CN201880092599.2A 2018-05-21 2018-05-21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121192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9480 WO2019224869A1 (ja) 2018-05-21 2018-05-21 遠心送風機、送風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9224A true CN112119224A (zh) 2020-12-22
CN112119224B CN112119224B (zh) 2022-03-29

Family

ID=68616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2599.2A Active CN112119224B (zh) 2018-05-21 2018-05-21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4678B2 (zh)
EP (1) EP3798452A4 (zh)
JP (1) JP6937903B2 (zh)
KR (1) KR102451220B1 (zh)
CN (1) CN112119224B (zh)
AU (1) AU2018424471B2 (zh)
TW (1) TWI676741B (zh)
WO (1) WO20192248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640689S (zh) * 2019-02-04 2019-09-09
USD944966S1 (en) * 2019-02-04 2022-03-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asing for blower
USD938570S1 (en) * 2019-02-04 2021-12-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asing for blower
JP1681183S (zh) * 2020-07-31 2021-03-15
JP7374344B2 (ja) * 2020-11-27 2023-11-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14234286B (zh) * 2021-12-10 2023-03-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KR102650622B1 (ko) * 2022-01-04 2024-03-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시로코팬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0498U (ja) * 1981-11-09 1983-05-13 日本サ−ボ株式会社 送風機
KR20060021120A (ko) * 2004-09-02 2006-03-07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송풍기용 스크롤 하우징
EP2128451A1 (en) * 2007-03-27 2009-1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irocco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US20160047386A1 (en) * 2013-03-21 2016-02-1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ingle suction centrifugal blower
JP2016033338A (ja) * 2014-07-31 2016-03-10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遠心式送風機
JP2016061278A (ja) * 2014-09-22 2016-04-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清浄機
CN106015038A (zh) * 2015-03-30 2016-10-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离心风扇
CN106468280A (zh) * 2015-08-17 2017-03-01 Lg电子株式会社 送风机以及具有该送风机的空气调节器
CN107850084A (zh) * 2015-08-06 2018-03-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TW201818029A (zh) * 2016-10-31 2018-05-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室內機及空調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6555B1 (zh) 1970-07-04 1974-02-14
DE8416413U1 (de) * 1984-05-29 1984-09-13 Kunststofftechnik KG, 5210 Troisdorf Radialventilator
JPH0274599U (zh) * 1988-11-25 1990-06-07
US5570996A (en) * 1994-06-27 1996-11-05 American Standard Inc. Compact centrifugal fan
KR100337287B1 (ko) * 1999-07-28 2002-05-17 윤종용 원심 송풍기
US7014422B2 (en) 2003-06-13 2006-03-21 American Standard International Inc. Rounded blower housing with increased airflow
WO2005073560A1 (en) * 2004-01-30 2005-08-11 Pax Scientific, Inc A vortical flow rotor
JP2005240761A (ja) 2004-02-27 2005-09-08 Japan Servo Co Ltd 遠心ファンのケーシング
JP2008267242A (ja) 2007-04-19 2008-1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風機
JP4631941B2 (ja) * 2008-07-18 2011-02-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式送風機
JP4874360B2 (ja) 2009-03-13 2012-02-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羽根車並びに多翼送風機並びに空気調和機
JP4994433B2 (ja) * 2009-09-04 2012-08-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シロッコファン及びこのシロッコファン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US9039363B2 (en) * 2012-06-22 2015-05-26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Blower housing
JP6425325B2 (ja) 2012-12-26 2018-11-21 新晃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におけるプラグファンのガイド板部
JPWO2016139732A1 (ja) * 2015-03-02 2017-09-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シロッコファン及びこのシロッコファン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101788008B1 (ko) 2015-08-26 2017-11-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원심팬 및 그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CN205618435U (zh) * 2016-04-05 2016-10-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风机蜗壳及空调器
CN207261316U (zh) * 2017-10-18 2018-04-20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离心风机蜗壳结构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0498U (ja) * 1981-11-09 1983-05-13 日本サ−ボ株式会社 送風機
KR20060021120A (ko) * 2004-09-02 2006-03-07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송풍기용 스크롤 하우징
EP2128451A1 (en) * 2007-03-27 2009-1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irocco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US20160047386A1 (en) * 2013-03-21 2016-02-1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ingle suction centrifugal blower
JP2016033338A (ja) * 2014-07-31 2016-03-10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遠心式送風機
JP2016061278A (ja) * 2014-09-22 2016-04-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清浄機
CN106015038A (zh) * 2015-03-30 2016-10-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离心风扇
CN107850084A (zh) * 2015-08-06 2018-03-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6468280A (zh) * 2015-08-17 2017-03-01 Lg电子株式会社 送风机以及具有该送风机的空气调节器
TW201818029A (zh) * 2016-10-31 2018-05-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室內機及空調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74678B2 (en) 2022-03-15
EP3798452A4 (en) 2021-05-12
KR20210005066A (ko) 2021-01-13
KR102451220B1 (ko) 2022-10-06
TW202004025A (zh) 2020-01-16
CN112119224B (zh) 2022-03-29
WO2019224869A1 (ja) 2019-11-28
EP3798452A1 (en) 2021-03-31
AU2018424471A1 (en) 2020-12-10
JPWO2019224869A1 (ja) 2021-03-11
AU2018424471B2 (en) 2022-01-13
JP6937903B2 (ja) 2021-09-22
TWI676741B (zh) 2019-11-11
US20210140445A1 (en) 2021-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19224B (zh)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1279085B (zh)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1247345B (zh)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9247023B (zh)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2601892A (zh)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US20220196254A1 (en) Centrifugal fa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12930444A (zh) 涡轮风扇、送风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3195903B (zh) 离心式鼓风机、鼓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JP725809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301236B2 (ja) 遠心送風機のスクロールケーシング、このスクロールケーシングを備えた遠心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3426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