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87088B - 结线架、马达定子及结线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结线架、马达定子及结线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87088B
CN112087088B CN201910515023.9A CN201910515023A CN112087088B CN 112087088 B CN112087088 B CN 112087088B CN 201910515023 A CN201910515023 A CN 201910515023A CN 112087088 B CN112087088 B CN 1120870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groove
coil winding
channel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1502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87088A (zh
Inventor
洪伯菖
杨清潭
黎凯强
林松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goro Inc Hong Kong
Original Assignee
Gogoro Inc Hong Ko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goro Inc Hong Kong filed Critical Gogoro Inc Hong Kong
Priority to CN20191051502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870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87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70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870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70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Abstract

一种结线架,包括多个沟槽及多个通道组。所述沟槽至少包括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与第三沟槽。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与第三沟槽的底端的高度位置不同。每一个通道组至少包括一第一通道、一第二通道及一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分别从结线架的外侧壁贯穿至第一沟槽,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从结线架的外侧壁贯穿至第二沟槽,所述第三通道分别从结线架的外侧壁贯穿至第三沟槽。藉此,本发明的结线架的结构简单,开模及制造成本低,适合人工和自动化设备执行结线方法,还可避免相同相位或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第一引出线互相缠绕而打结。

Description

结线架、马达定子及结线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结线架,尤其是一种包括该结线架的马达定子及使用该结线架的结线方法。
背景技术
三相马达具有价格低廉、结构简单及无须繁复的维修保养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在工业领域。三相马达包含一壳体、一马达定子及一马达转子,马达定子固设于壳体内,马达转子可旋转地设于马达定子内。马达定子包含一铁心及多个线圈绕组。铁心包含多个硅钢片及多个工形柱,所述硅钢片迭层且相连接而形成具有相当厚度的一圆环状中空柱体。所述工形柱凸设于圆环状中空柱体的内周侧,并且沿着圆环状中空柱体的内周侧间隔设置。每条绝缘的导线(即,漆包线)缠绕两个工形柱而形成一线圈绕组,总共十二个线圈绕组在定子上对称分布。所述线圈绕组可依相位分成三个组合,也就是说,相位是U相的四个线圈绕组成为一个组合,相位是V相的四个线圈绕组成为一个组合,相位是W相的四个线圈绕组成为一个组合。三个组合的线圈绕组连接成Y型连接或Δ型连接,再连接三相电源。对三相马达定子输入平衡三相电源,则会产生一个一定大小的旋转磁场,进而驱动转子转动。
若以三相Y型连接,所有的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共接于一点,此一点称为中性点。若将此中性点连接出时,称此系统为三相四线系统。若以三相Δ型连接,所有的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和多个第二引出线头尾互相连接,此种没有中性点的存在,称为三相三线系统。无论是哪一种连接方式,最终都需要将每一个组合的所述线圈绕组中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共同连接其中一电源。
然而,所有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之间并没有任何阻隔物,随时有可能发生不同相位的所述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互相接触风险。
再者,作业员有可能一不注意将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结线在一起。
此外,每一个组合的所述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容易缠绕而打结。
现有的结线方法包括:藉由人工的方式将所有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一现有的马达定子的结线装置的对应的导接部的套接孔,同时将三个电源线分别穿过现有的马达定子的结线装置的三个电源输入部的套接孔。
现有的马达定子的结线装置及结线方法的问题在于:其一,因为现有的结线装置的结构十分复杂,导致结线过程困难,无法以直觉方式或自动化方式进行结线,更使得人工操作时容易产生错误等等;其二,制造成本高,且难以制造,所以仅适用于三相马达,不适用于四相、五相、六相…等多相马达。如果勉强使用现有的马达定子的结线装置及结线方法制作四相、五相、六相…等多相马达,结构会非常复杂,体积十分庞大,重量相当沉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线架及包括该结线架的马达定子,其特征在于,结线架具有简单的结构,只需利用一组成型模具即可射出成型,藉以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线架及使用该结线架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结线架中设置之与沟槽对应的通道,使得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分别能够从不同的高度位置穿过对应的通道,分别延伸至对应的沟槽,藉以避免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互相缠绕而打结。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结线架及使用该结线架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得以分别在对应的沟槽中延伸,避免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互相接触,藉以提供良好的绝缘效果。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线架及使用该结线架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得以互相交迭在相同的沟槽中,藉此避免相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互相缠绕而打结,还可避免第一引出线因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延伸而互相阻碍。
本发明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线架及使用该结线架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结线架的结构得以简化结线过程,使得自动化结线变为可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线架及使用该结线架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进入沟槽后可以以最短的距离延伸至汇集位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线架及使用该结线架的结线方法,能够应用在三相、四相、五相、六相…等多相马达。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线架及使用该结线架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的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得以被固定,不会乱窜。
本发明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线架及使用该结线架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的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不会脱离沟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线架及使用该结线架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的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不会被压住而产生弯折。
为了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结线架,包括多个沟槽以及多个通道组。所述沟槽至少包括一第一沟槽、一第二沟槽与一第三沟槽,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与第三沟槽依序自结线架的内侧至外侧同轴地环绕设置,并且分别沿着结线架的一轴向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与第三沟槽的底端的高度位置不同。每一个通道组至少包括一第一通道、一第二通道以及一第三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分别从结线架的一外侧壁贯穿至第一沟槽,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从结线架的外侧壁贯穿至第二沟槽,所述第三通道分别从结线架的外侧壁贯穿至第三沟槽。
较佳地,所述通道组依序沿着结线架的一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且各通道组的第三通道、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依序沿着结线架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较佳地,所述沟槽的底端的高度位置不同,所述沟槽的数量等于各通道组的全部通道的数量,且各通道组的全部通道分别从结线架的外侧壁贯穿至所述沟槽。
较佳地,各第一通道从结线架的外侧壁往第一沟槽的一汇集位置的方向贯穿至第一沟槽,各第二通道从结线架的外侧壁往第二沟槽的一汇集位置的方向贯穿至第二沟槽,各第三通道从结线架的外侧壁往第三沟槽的一汇集位置的方向贯穿至第三沟槽。
较佳地,所述的结线架更包括多个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间隔设置于结线架的外侧壁。
为了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定子,包括一所述的结线架及一铁心。铁心包括多个第一线圈绕组、多个第二线圈绕组及多个第三绕组,所述第一线圈绕组、所述第二线圈绕组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分别具有一第一引出线及一第二引出线。其中,结线架设置于铁心的上方,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所述第一通道并且沿着第一沟槽延伸至第一沟槽的一汇集位置,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所述第二通道并且沿着第二沟槽延伸至第二沟槽的一汇集位置,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所述第三通道并且沿着第三沟槽延伸至第三沟槽的一汇集位置。
较佳地,所述通道组依序沿着结线架的一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且各通道组的第三通道、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依序沿着结线架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较佳地,所述沟槽的底端的高度位置不同,所述沟槽的数量等于各通道组的全部通道的数量,且各通道组的全部通道分别从结线架的外侧壁贯穿至所述沟槽。
较佳地,各第一通道从结线架的外侧壁往第一沟槽的汇集位置的方向贯穿至第一沟槽,各第二通道从结线架的外侧壁往第二沟槽的汇集位置的方向贯穿至第二沟槽,各第三通道从结线架的外侧壁往第三沟槽的汇集位置的方向贯穿至第三沟槽。
较佳地,结线架更包括多个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间隔设置于结线架的外侧壁,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分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
较佳地,所述的马达定子更包括一中性线,中性线环绕设置于结线架的外侧,中性线的外侧固定在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的内侧、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的内侧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的内侧。
较佳地,所述的马达定子,更包括一盖体,盖体设置于结线架上,用以封闭第一沟槽、第二沟槽和第三沟槽。
较佳地,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在弯折之后相互连接,藉以形成一回路。
为了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一马达定子的一铁心的多个第一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一结线架的多个第一通道,并且沿着结线架的一第一沟槽延伸至第一沟槽的一汇集位置。
(b)马达定子的铁心的多个第二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结线架的多个第二通道,并且沿着结线架的一第二沟槽延伸至第二沟槽的一汇集位置。
(c)马达定子的铁心的多个第三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结线架的多个第三通道,并且沿着结线架的一第三沟槽延伸至第三沟槽的一汇集位置。
其中,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与第三沟槽依序自结线架的内侧至外侧同轴地环绕设置,并且分别沿着结线架的一轴向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与第三沟槽的底端的高度位置不同。
较佳地,结线架包括多个通道组,所述通道组依序沿着结线架的一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每一个通道组至少包括一第一通道、一第二通道以及一第三通道,且各通道组的第三通道、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依序沿着结线架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较佳地,所述沟槽的底端的高度位置不同,所述沟槽的数量等于各通道组的全部通道的数量,且各通道组的全部通道分别从结线架的外侧壁贯穿至所述沟槽。
较佳地,各第一通道从结线架的外侧壁往第一沟槽的汇集位置的方向贯穿至第一沟槽,各第二通道从结线架的外侧壁往第二沟槽的汇集位置的方向贯穿至第二沟槽,各第三通道从结线架的外侧壁往第三沟槽的汇集位置的方向贯穿至第三沟槽。
较佳地,步骤(a)进一步包括下列子步骤:
将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结线架的所述第一通道,并使其延伸至结线架的第一沟槽。
旋转马达定子,使得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沿着结线架的第一沟槽延伸至结线架的第一沟槽的汇集位置。
移动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使得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一起往结线架的外部延伸。
其中,步骤(b)进一步包括下列子步骤:
多个将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结线架的所述第二通道,并使其延伸至结线架的第二沟槽。
旋转马达定子,使得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沿着结线架的第二沟槽延伸至结线架的第二沟槽的汇集位置。
移动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使得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一起往结线架的外部延伸。
其中,步骤(c)进一步包括下列子步骤:
多个将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结线架的所述第三通道,并使其延伸至结线架的第三沟槽。
旋转马达定子,使得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沿着结线架的第三沟槽延伸至结线架的第三沟槽的汇集位置。
移动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使得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一起往结线架的外部延伸。
较佳地,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更包括下列步骤:(d)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分别固定于结线架的多个固定部。
较佳地,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更包括下列步骤:(e)一中性线环绕设置于结线架的外侧,中性线的外侧固定在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的内侧、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的内侧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的内侧。
较佳地,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更包括下列步骤:(f)一盖体设置于结线架上,用以封闭第一沟槽、第二沟槽和第三沟槽。
较佳地,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更包括下列步骤:(g)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在弯折之后相互连接,藉以形成一回路。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本发明的结线架的结构相当简单,所以只需利用一组成型模具即可射出成型出结线架,不仅开模成本低,而且结线架也较为容易制造,所以制造成本低。
其次,因为本发明的结线架的所有沟槽的底端的高度不同,所以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能够从不同的高度位置穿过不同的通道,分别延伸至不同的沟槽,藉以避免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互相缠绕而打结。此外,更可进一步避免第一引出线因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延伸而互相阻碍。
再者,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延伸在不同的沟槽中,可避免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互相接触,藉以提供良好的绝缘效果。
此外,相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互相交迭在相同的沟槽中,可避免相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互相缠绕而打结。
又,因为本发明的结线架的所有沟槽和所有通道的顶端均为开放端,所以使用者的手或者自动化设备的机械臂可轻易握住所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进行结线。因此,本发明的结线架的结构十分适合人工执行或自动化设备执行本发明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
还有,相较于现有的结线架结构,本发明所提供的结线架缩短了所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进入沟槽后延伸至汇集位置的距离。
再来,本发明能够应用在三相、四相、五相、六相…等多相马达。
另外,盖体可确保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不会分别脱离结线架的第一沟槽、第二沟槽和第三沟槽。
又,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和第三穿孔的位置恰可分别提供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往上直接穿设,避免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被盖体压住而产生弯折,令盖体可与结线架稳固地结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马达定子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马达定子的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线架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线架的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A-A线截取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马达定子包括盖体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马达定子包括盖体的分解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马达定子包括盖体的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结线架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结线架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结线架的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结线架的剖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结线架的剖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马达定子的立体图。
图15至图18是本发明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的步骤S1~S4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的步骤S4A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A马达定子
10 铁心
11 硅钢片
12 工形柱
13 线圈组合
20 第一线圈绕组
21 第一引出线
22 第二引出线
30 第二线圈绕组
31 第一引出线
32 第二引出线
40 第三线圈绕组
41 第一引出线
42 第二引出线
50~50E结线架
501~501E底端
502 通道组
503 外侧壁
504 轴孔
51~51E第一沟槽
511~511E底端
512汇集位置
52~52E第二沟槽
521~521E底端
522汇集位置
53~53E第三沟槽
531~531E底端
532 汇集位置
54 第一通道
55 第二通道
56 第三通道
57 固定部
571 固定孔
60 中性线
70 盖体
71 第一穿孔
72 第二穿孔
73 第三穿孔
74 突出部
75 第一阶级
76 第二阶级
77 第三阶级
D1~D1E、D2~D2E、D3~D3E距离
S1~S5、S4A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附图标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
请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马达定子1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马达定子1的分解图。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定子1,包括一铁心10以及一结线架50。
如图1及图2所示,铁心10包含多个硅钢片11、多个工形柱12、多个第一线圈绕组20、多个第二线圈绕组30及多个第三线圈绕组40。所述硅钢片11迭层且相连接而形成具有相当厚度的一圆环状中空柱体。所述工形柱12凸设于圆环状中空柱体的内周侧,并且沿着圆环状中空柱体的内周侧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分别具有一第一引出线21、31、41及一第二引出线22、32、42。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均以漆包线分别缠绕在所述工形柱12上所形成。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顶端和底端均突出于所述工形柱12的顶端和底端。各第一线圈绕组20的第一引出线21与第二引出线22均位于各第一线圈绕组20的顶端,各第二线圈绕组30的第一引出线31与第二引出线32均位于各第二线圈绕组30的顶端,各第三线圈绕组40的第一引出线41与第二引出线42均位于各第三线圈绕组40的顶端。
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具有相同的相位,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具有相同的相位,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具有相同的相位,并且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相位彼此不同。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相位分别是U相、V相和W相。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相位也可以分别是U相、W相和V相。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相位也可以分别是W相、V相和U相。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相位也可以分别是W相、U相和V相。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相位也可以分别是V相、U相和W相。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相位也可以分别是V相、W相和U相。上述各实施例主要应用在三相马达。
如图1及图2所示,结线架50设置于铁心10的上方。更详而言之,如图3至图5所示,结线架50包括多个沟槽以及多个通道组502,所述沟槽至少包括一第一沟槽51、一第二沟槽52以及一第三沟槽53,每一个通道组502至少包括一第一通道54、一第二通道55以及一第三通道56。第一沟槽51、第二沟槽52与第三沟槽53依序自结线架50的内侧至外侧同轴地环绕设置,并且分别沿着结线架50的一轴向方向延伸。第一沟槽51、第二沟槽52与第三沟槽53的底端的高度不同。所述第一通道54分别从结线架50的一外侧壁503贯穿至第一沟槽51,所述第二通道55分别从结线架50的外侧壁503贯穿至第二沟槽52,所述第三通道56分别从结线架50的外侧壁503贯穿至第三沟槽53。
更明确地说,第一沟槽51邻近结线架50的内侧,第三沟槽53邻近结线架50的外侧,第二沟槽52位于第一沟槽51与第三沟槽53之间。换言之,第一沟槽51的直径最小,所以位置距离结线架50的轴心最近;第二沟槽52的直径居中;第三沟槽53的直径最大,所以位置距离结线架50的轴心最远。因此,所述第一通道54的延伸距离最长,所述第二通道55的延伸距离居中,所述第三通道56的延伸距离最短。
如图5所示,第一沟槽51、第二沟槽52、第三沟槽53分别贯穿结线架50的一顶端。换句话说,第一沟槽51、第二沟槽52和第三沟槽53的一顶端皆为开放端,第一沟槽51、第二沟槽52和第三沟槽53的一底端511、521、531皆为封闭端。
进一步地说,每个沟槽的底端的高度位置为每个沟槽的底端与结线架的一底端最低处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小,高度愈低;距离愈大,高度愈高。本发明所提供的结线架的第一沟槽51、第二沟槽52及第三沟槽53的高度位置的顺序可以根据设计者的需求而有不同的排列变化。以下将参照图5、图9~图13针对各种不同的变化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沟槽51的底端511与结线架50的底端501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1最小,第二沟槽52的底端521与结线架50的底端501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2居中,第三沟槽53的底端531与结线架50的底端501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3最大。换言之,第一沟槽51的底端511的高度位置最低,第二沟槽52的底端521的高度位置居中,第三沟槽53的底端531的高度位置最高。因此,第一沟槽51的底端511低于第二沟槽52的底端521,第二沟槽52的底端521低于第三沟槽53的底端531。
如图9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三沟槽53A的底端531A与结线架50A的底端501A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3A最小,第二沟槽52A的底端521A与结线架50A的底端501A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2A居中,第一沟槽51A的底端511A与结线架50A的底端501A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1A最大。换言之,第三沟槽53A的底端531A的高度位置最低,第二沟槽52A的底端521A的高度位置居中,第一沟槽51A的底端511A的高度位置最高。因此,第三沟槽53A的底端531A低于第二沟槽52A的底端521A,第二沟槽52A的底端521A低于第一沟槽51A的底端511A。
如图10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三沟槽53B的底端531B与结线架50B的底端501B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3B最小,第一沟槽51B的底端511B与结线架50B的底端501B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1B居中,第二沟槽52B的底端521B与结线架50B的底端501B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2B最大。换言之,第三沟槽53B的底端531B的高度位置最低,第一沟槽51B的底端511B的高度位置居中,第二沟槽52B的底端521B的高度位置最高。因此,第三沟槽53B的底端531B低于第一沟槽51B的底端511B,第一沟槽51B的底端511B低于第二沟槽52B的底端521B。
如图11所示,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沟槽51C的底端511C与结线架50C的底端501C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1C最小,第三沟槽53C的底端531C与结线架50C的底端501C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3C居中,第二沟槽52C的底端521C与结线架50C的底端501C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2C最大。换言之,第一沟槽51C的底端511C的高度位置最低,第三沟槽53C的底端531C的高度位置居中,第二沟槽52C的底端521C的高度位置最高。因此,第一沟槽51C的底端511C低于第三沟槽53C的底端531C,第三沟槽53C的底端531C低于第二沟槽52C的底端521C。
如图12所示,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二沟槽52D的底端521D与结线架50D的底端501D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2D最小,第一沟槽51D的底端511D与结线架50D的底端501D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1D居中,第三沟槽53D的底端531D与结线架50D的底端501D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3D最大。换言之,第二沟槽52D的底端521D的高度位置最低,第一沟槽51D的底端511D的高度位置居中,第三沟槽53D的底端531D的高度位置最高。因此,第二沟槽52D的底端521D低于第一沟槽51D的底端511D,第一沟槽51D的底端511D低于第三沟槽53D的底端531D。
如图13所示,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二沟槽52E的底端521E与结线架50E的底端501E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2E最小,第三沟槽53E的底端531E与结线架50E的底端501E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3E居中,第一沟槽51E的底端511E与结线架50E的底端501E最低处之间的距离D1E最大。换言之,第二沟槽52E的底端521E的高度位置最低,第三沟槽53E的底端531E的高度位置居中,第一沟槽51E的底端511E的高度位置最高。因此,第二沟槽52E的底端521E低于第三沟槽53E的底端531E,第三沟槽53E的底端531E低于第一沟槽51E的底端511E。
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一通道54,并且沿着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延伸至第一沟槽51的一汇集位置512。更明确地说,将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一通道54,并使其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旋转马达定子1,使得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沿着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的汇集位置512。移动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使得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一起往结线架50的外部延伸。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进入第一沟槽51的高度位置并不相同,所以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是以互相交迭的方式沿着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的汇集位置512,藉以避免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因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延伸而互相阻碍。
如图16所示,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二通道55,并且沿着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延伸至第二沟槽52的一汇集位置522。更明确地说,将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二通道55,并使其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旋转马达定子1,使得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沿着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的汇集位置522。移动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使得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一起往结线架50的外部延伸。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进入第二沟槽52的高度位置并不相同,所以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是以互相交迭的方式沿着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的汇集位置522,藉以避免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因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延伸而互相阻碍。
如图17所示,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三通道56,并且沿着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延伸至第三沟槽53的一汇集位置532。更明确地说,将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三通道56,并使其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旋转马达定子1,使得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沿着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的汇集位置532。移动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使得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一起往结线架50的外部延伸。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进入第三沟槽53的高度位置并不相同,所以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是以互相交迭的方式沿着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的汇集位置532,藉以避免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因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延伸而互相阻碍。
三相电源(图未示)分别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三相电源分别连接三个负载(图未示)。
所述第一通道54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的位置,所述第二通道55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的位置,所述第三通道56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第一引出线的位置。因此,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往上延伸一小段距离即可进入所述第一通道54,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往上延伸一小段距离即可进入所述第二通道55,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往上延伸一小段距离即可进入所述第三通道56,藉以避免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和所述第二引出线2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和所述第二引出线32、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和所述第二引出线42互相穿绕而纠缠在一起。
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通道组502依序沿着结线架50的一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且各通道组502的第三通道56、第一通道54与第二通道55依序沿着结线架50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如图1及图2所示,铁心10包含多个线圈组合13,每一个线圈组合13至少包含一第一线圈绕组20、一第二线圈绕组30及一第三线圈绕组40。所述线圈组合13依序沿着马达定子1的一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且各线圈组合13的第三线圈绕组40、第一线圈绕组20与第二线圈绕组30依序沿着马达定子1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因此,相同相位的线圈绕组之间按照次序设置其他二种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避免相同相位的二线圈绕组设置在相邻的位置。再者,各通道组502的第三通道56、第一通道54与第二通道55能够对应各线圈组合13的第三线圈绕组40、第一线圈绕组20及第二线圈绕组30等三种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
铁心10总共包含四组线圈组合13,所以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数量为四组,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数量为四组,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数量为四组。换句话说,线圈绕组的总数为十二组。通道组502的数量等于线圈组合的数量。因此,所述第一通道54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二通道55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三通道56的数量为四个。此数量仅代表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如图3及图4所示,各第一通道54从结线架50的外侧壁503往第一沟槽51的汇集位置512的方向贯穿至第一沟槽51。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通道54的延伸方向引导,得以朝向第一沟槽51的汇集位置512的方向穿过所述第一通道54,进入第一沟槽51。由于所述第一通道54与第一沟槽51的交接处是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开始沿着第一沟槽51延伸的起点,因此上述技术特征使得各第一线圈绕组20的第一引出线21从起点延伸至第一沟槽51的汇集位置512的距离缩短。
如图3及图4所示,各第二通道55从结线架50的外侧壁503往第二沟槽52的汇集位置522的方向贯穿至第二沟槽52。如图16所示,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通道55的延伸方向引导,得以朝向第二沟槽52的汇集位置522的方向穿过所述第二通道55,进入第二沟槽52。由于所述第二通道55与第二沟槽52的交接处是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开始沿着第二沟槽52延伸的起点,因此上述技术特征使得各第二线圈绕组30的第一引出线31从起点延伸至第二沟槽52的汇集位置522的距离缩短。
如图3及图4所示,各第三通道56从结线架50的外侧壁503往第三沟槽53的汇集位置532的方向贯穿至第三沟槽53。如图17所示,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能够通过所述第三通道56的延伸方向引导,得以朝向第三沟槽53的汇集位置532的方向穿过所述第三通道56,进入第三沟槽53。由于所述第三通道56与第三沟槽53的交接处是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开始沿着第三沟槽53延伸的起点,因此上述技术特征使得各第三线圈绕组40的第一引出线41从起点延伸至第三沟槽53的汇集位置532的距离缩短。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沟槽51的汇集位置512、第二沟槽52的汇集位置522和第三沟槽53的汇集位置532相邻,且沿着结线架50的圆周方向依序排列。藉此,三相电源能够从相邻的位置分别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
其中,第一沟槽51的汇集位置512、第二沟槽52的汇集位置522和第三沟槽53的汇集位置532可在上述条件之下,预定设置在结线架50的任何一处。
所述第一通道54、所述第二通道55和所述第三通道56分别贯穿结线架50的顶端和底端。藉此,所述第一通道54、所述第二通道55和所述第三通道56的顶端和底端皆为开放端。
总的来说,本发明的结线架50的所述沟槽的底端的高度位置不同,所述沟槽的数量等于各通道组502的全部通道的数量,且各通道组502的全部通道分别从结线架50的外侧壁503贯穿至所述沟槽。本发明的马达定子1的铁心10的所有线圈绕组的相位种类对应所述沟槽和各通道组502的全部通道的数量,所以本发明的马达定子1的铁心10包含三种或是多种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因此,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三相马达,还可应用在四相、五相、六相…等多相马达。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发明的结线架50更包括多个固定部57。所述固定部57间隔设置于结线架50的外侧壁503,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32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42分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57。更明确地说,所述固定部57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通道54、所述第二通道55与所述第三通道56的一侧,并且各自开设一固定孔571。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32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42分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57的所述固定孔571。藉此,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32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42得以被固定,不会乱窜。
如图3及图4所示,各固定孔571贯穿各固定部57的顶面、底面和侧面而具有一顶端开口、一底端开口及一侧边开口。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32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42均能够轻易地从所述固定部57的外侧穿过所述固定孔571的侧边开口,固定在所述固定孔571中。
如图15所示,所述固定孔57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32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42的正上方。因此,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32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42分别往上延伸一小段距离即可穿固在所述固定部57的所述固定孔571中,藉以避免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和所述第二引出线2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和所述第二引出线32、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和所述第二引出线42互相穿绕而纠缠在一起。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马达定子1更包括一中性线60,中性线60环绕设置于结线架50的外侧。中性线60固定在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的内侧、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32的内侧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42的内侧。具体来说,中性线60是通过点焊的方式与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32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42固定。中性线60的功能在于,电性连接三个负载,藉以提供回路。
如图6至图8所示,本发明的马达定子1更包括一盖体70,盖体70设置于结线架50上,用以封闭第一沟槽51、第二沟槽52和第三沟槽53。盖体70开设一第一穿孔71、一第二穿孔72及一第三穿孔73。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集合在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的汇集位置512之后,进一步穿过盖体70的第一穿孔71。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集合在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的汇集位置522之后,进一步穿过盖体70的第二穿孔72。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集合在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的汇集位置532之后,进一步穿过盖体70的第三穿孔73。藉此,盖体70可确保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不会分别脱离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第二沟槽52和第三沟槽53。
具体来说,第一沟槽51的一顶端高于第二沟槽52的一顶端,第二沟槽52的顶端高于第三沟槽53的一顶端。盖体70具有一突出部74、一第一阶级75、一第二阶级76及一第三阶级77。突出部74插设于结线架50的一轴孔504中。第一阶级75、第二阶级76与第三阶级77依序自盖体70的内侧至外侧同轴地环绕设置。也就是说,第一阶级75邻近突出部74,第三阶级77邻近盖体70的外侧,第二阶级76位于第一阶级75与第三阶级77之间。易言之,第一阶级75的直径最小,所以位置距离盖体70的轴心最近;第二阶级76的直径居中;第三阶级77的直径最大,所以位置距离盖体70的轴心最远。因此,第一阶级75抵靠于第一沟槽51的顶端,用以封闭第一沟槽51,确保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不会分别脱离第一沟槽51。第二阶级76抵靠于第二沟槽52的顶端,用以封闭第二沟槽52,确保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不会分别脱离第二沟槽52。第三阶级77抵靠于第三沟槽53的顶端,用以封闭第三沟槽53,确保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不会分别脱离第三沟槽53。
进一步地说,每个阶级的一底端的高度位置为每个阶级的底端与盖体70的一底端最低处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小,高度愈低;距离愈大,高度愈高。
第一实施例的盖体70的结构配置(参见图6至图8)对应第一实施例的结线架50的结构配置(参见图5)。更详而言之,第一阶级75的底端与盖体70的底端最低处之间的距离最小,第二阶级76的底端与盖体70的底端最低处之间的距离居中,第三阶级77的底端与盖体70的底端最低处之间的距离最大。换言之,第一阶级75的底端的高度位置最低,第二阶级76的底端的高度位置居中,第三阶级77的底端的高度位置最高。因此,第一阶级75的底端低于第二阶级76的底端,第二阶级76的底端低于第三阶级77的底端。
第二实施例的盖体70的结构配置(图未示)对应第二实施例的结线架50A结构配置(参见图9)。更详而言之,第三阶级77的底端与盖体70的底端最低处之间的距离最小,第二阶级76的底端与盖体70的底端最低处之间的距离居中,第一阶级75的底端与盖体70的底端最低处之间的距离最大。换言之,第三阶级77的底端的高度位置最低,第二阶级76的底端的高度位置居中,第一阶级75的底端的高度位置最高。因此,第三阶级77的底端低于第二阶级76的底端,第二阶级76的底端低于第一阶级75的底端。
第三实施例的盖体70的结构配置(图未示)对应第三实施例的结线架50B的结构配置(参见图10)。更详而言之,第一阶级75的底端与盖体70的底端最低处之间的距离最小,第二阶级76的底端和第三阶级77的底端与盖体70的底端最低处之间的距离最大。换言之,第一阶级75的底端的高度位置最低,第二阶级76的底端的高度和第三阶级77的底端的高度位置最高。因此,第一阶级75的底端低于第二阶级76的底端和第三阶级77的底端。
第四实施例的盖体70的结构配置(图未示)对应第四实施例的结线架50C的结构配置(参见图11)。更详而言之,第一阶级75的底端与盖体70的底端最低处之间的距离最小,第二阶级76的底端和第三阶级77的底端与盖体70的底端最低处之间的距离最大。换言之,第一阶级75的底端的高度位置最低,第二阶级76的底端的高度和第三阶级77的底端的高度位置最高。因此,第一阶级75的底端低于第二阶级76的底端和第三阶级77的底端。
第五实施例的盖体70的结构配置(图未示)对应第五实施例的结线架50D的结构配置(参见图12)。更详而言之,第一阶级75的底端、第二阶级76的底端和第三阶级77的底端与盖体70的底端最低处之间的距离相等。换言之,第一阶级75的底端的高度、第二阶级76的底端的高度和第三阶级77的底端的高度等高。因此,第一阶级75的底端、第二阶级76的底端和第三阶级77的底端切齐。
第六实施例的盖体70的结构配置(图未示)对应第六实施例的结线架50E的结构配置(参见图13)。更详而言之,第一阶级75的底端、第二阶级76的底端和第三阶级77的底端与盖体70的底端最低处之间的距离相等。换言之,第一阶级75的底端的高度、第二阶级76的底端的高度和第三阶级77的底端的高度等高。因此,第一阶级75的底端、第二阶级76的底端和第三阶级77的底端切齐。
第一穿孔71开设于盖体70的顶部并且位置对应第一沟槽51,第二穿孔72开设于盖体70的顶部并且位置对应第二沟槽52,第三穿孔73开设于盖体70的顶部并且位置对应第三沟槽53。据此,第一穿孔71、第二穿孔72和第三穿孔73的位置恰可分别提供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往上直接穿设,避免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被盖体70压住而产生弯折,令盖体70可与结线架50稳固地结合。
实际上,盖体70上的穿孔的数量等于所述沟槽的数量,用以供三种或是多种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穿设。因此,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三相马达,还可应用在四相、五相、六相…等多相马达。
请参阅图14,图14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马达定子1A的立体图。图14中显示的马达定子1A的铁心10和结线架50的结构和第一实施例的马达定子1的铁心10和结线架50的结构相同。理所当然地,也可以选择第二至第六实施例中任一者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架50A~50E作为第七实施例中的马达定子1A的结线架50。第七实施例的马达定子1A可以不包含盖体70,或者包含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等任何一个实施例的马达定子1的盖体70。第七实施例的马达定子1A与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马达定子1的差别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32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42在弯折之后相互连接。更明确地说,所有的线圈绕组的第二引出线22、32、42全部朝向同一方向弯折倾倒,且各第二引出线22、32、42焊接在相邻的二第二引出线22、32、42上并形成电性连接。相互连接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32、42进一步电性连接三个负载,藉以提供回路。因此,相互连接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32、42的功能等同于一条中性线60,故第七实施例的马达定子1A可省略中性线60的设置,与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马达定子1的结构略有不同。
请参阅图15至图18,图15至图18是本发明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定子1的结线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S1:如图15所示,马达定子1的铁心10的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一通道54,并且沿着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延伸至第一沟槽51的汇集位置512。
步骤S1进一步包括下列子步骤:
将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一通道54,并使其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
旋转马达定子1,使得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沿着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的汇集位置512。
移动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使得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一起往结线架50的外部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进入第一沟槽51的高度位置并不相同,所以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是以互相交迭的方式沿着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的汇集位置512,藉以避免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因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延伸而互相阻碍。
步骤S2:如图16所示,马达定子1的铁心10的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二通道55,并且沿着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延伸至第二沟槽52的汇集位置522。
步骤S2进一步包括下列子步骤:
将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二通道55,并使其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
旋转马达定子1,使得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沿着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的汇集位置522。
移动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使得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一起往结线架50的外部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进入第二沟槽52的高度位置并不相同,所以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是以互相交迭的方式沿着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的汇集位置522,藉以避免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因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延伸而互相阻碍。
步骤S3:如图17所示,马达定子1的铁心10的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三通道56,并且沿着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延伸至第三沟槽53的汇集位置532。
步骤S3进一步包括下列子步骤:
将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三通道56,并使其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
旋转马达定子1,使得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沿着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的汇集位置532。
移动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使得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一起往结线架50的外部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进入第三沟槽53的高度位置并不相同,所以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是以互相交迭的方式沿着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的汇集位置532,藉以避免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因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延伸而互相阻碍。
其中,步骤S1~S3可利用人工执行,亦可利用自动化设备执行。若使用者选择利用自动化设备执行步骤S1~步骤S3,则步骤S1~步骤S3的自动化步骤将进一步阐述于下。
步骤S1进一步包括下列自动化子步骤:
马达定子1放置在一旋转装置(图未示)上。
多个第一机械臂(图未示)移动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一通道54,并使其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
旋转装置驱动马达定子1旋转,使得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沿着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的汇集位置512。
一第一机械臂(图未示)移动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使得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一起往结线架50的外部延伸。
步骤S2进一步包括下列自动化子步骤:
多个第二机械臂(图未示)移动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二通道55,并使其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
旋转装置驱动马达定子1旋转,使得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沿着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的汇集位置522。
一第二机械臂(图未示)移动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使得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一起往结线架50的外部延伸。
步骤S3进一步包括下列自动化子步骤:
多个第三机械臂(图未示)移动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分别穿过结线架50的所述第三通道56,并使其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
旋转装置驱动马达定子1旋转,使得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沿着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延伸至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的汇集位置532。
一第三机械臂(图未示)移动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使得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一起往结线架50的外部延伸。
步骤S4:如图18所示,中性线60环绕设置于结线架50的外侧,中性线60固定在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的内侧、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32的内侧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42的内侧。具体来说,中性线60是通过点焊的方式与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32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42固定。中性线60的功能在于,电性连接三个负载,藉以提供回路。
其中,在步骤S1之前,或在步骤S1和步骤S2之前,或在步骤S2和步骤S3之间,或在步骤S3和步骤S4之间,可进一步包括下列步骤:
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32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42分别固定于结线架50的所述固定部57的所述固定孔571。藉此,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32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42得以被固定,不会乱窜。
步骤S5:如图6所示,盖体70设置于结线架50上,用以封闭第一沟槽51、第二沟槽52和第三沟槽53。更明确地说,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集合在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的汇集位置512之后,进一步穿过盖体70的第一穿孔71。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集合在结线架50的第二沟槽52的汇集位置522之后,进一步穿过盖体70的第二穿孔72。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集合在结线架50的第三沟槽53的汇集位置532之后,进一步穿过盖体70的第三穿孔73。藉此,盖体70可确保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不会分别脱离结线架50的第一沟槽51、第二沟槽52和第三沟槽53。
请参阅图19,图19是本发明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的步骤S4A的示意图。在本发明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中,可以以步骤S4A取代上述的步骤S4。步骤S4A: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32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二引出线42在弯折之后相互电性连接,藉以形成回路。更明确地说,所有的线圈绕组的第二引出线22、32、42全部朝向同一方向弯折倾倒,且各第二引出线22、32、42焊接在相邻的二第二引出线22、32、42上并形成电性连接。相互连接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32、42进一步电性连接三个负载,藉以提供回路。因此,相互连接的所述第二引出线22、32、42的功能等同于一条中性线60,故马达定子1A可省略中性线60的设置,与马达定子1的结构略有不同。
本发明的马达定子1的结线方法结束以后,三相电源分别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绕组2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21、所述第二线圈绕组3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31和所述第三线圈绕组40的所述第一引出线41。三相电源分别连接三个负载。
当本发明的马达定子1应用在四相、五相、六相…等多相马达时,可在步骤S3之后,再增加至少一个步骤,将所增加的至少一个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结线架的至少一个其他通道,并且沿着结线架的至少一个其他通道延伸至至少一个其他通道的一汇集位置。在步骤S5中,盖体增加至少一个穿孔,用以供所增加的至少一个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一引出线穿设。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结线架的结构相当简单,所以只需利用一组成型模具即可射出成型出结线架,不仅开模成本低,而且结线架也较为容易制造,所以制造成本低。
其次,因为本发明的结线架的所有沟槽的底端的高度不同,所以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能够从不同的高度位置穿过不同的通道,分别延伸至不同的沟槽,藉以避免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互相缠绕而打结,还可避免因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延伸而互相障碍。
再者,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延伸在不同的沟槽中,可避免不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互相接触,绝缘效果佳。
此外,相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互相交迭在相同的沟槽中,可避免相同相位的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互相缠绕而打结。
又,因为本发明的结线架的所有沟槽和所有通道的顶端均为开放端,所以使用者的手或者自动化设备的机械臂可轻易握住所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进行结线。此外,由于各个沟槽都有对应的通道,在结线过程中可以将各个第一引出线穿过该些通道直接延伸到对应的沟槽中,藉此使得结线过程更为简化与直觉,因此,本发明的结线架的结构十分适合人工执行或自动化设备执行本发明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用以解释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因此,凡有在相同的发明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发明的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本发明意图保护的范畴。

Claims (19)

1.一种结线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沟槽,所述沟槽至少包括一第一沟槽、一第二沟槽与一第三沟槽,该第一沟槽、该第二沟槽与该第三沟槽依序自该结线架的内侧至外侧同轴地环绕设置,并且分别沿着该结线架的一轴向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一沟槽、该第二沟槽与该第三沟槽的底端的高度位置不同;以及
多个通道组,每一个通道组至少包括一第一通道、一第二通道以及一第三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分别从该结线架的一外侧壁贯穿至该第一沟槽,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从该结线架的该外侧壁贯穿至该第二沟槽,所述第三通道分别从该结线架的该外侧壁贯穿至该第三沟槽;
其中,各该第一通道从该结线架的该外侧壁往该第一沟槽的一汇集位置的方向贯穿至该第一沟槽,各该第二通道从该结线架的该外侧壁往该第二沟槽的一汇集位置的方向贯穿至该第二沟槽,各该第三通道从该结线架的外侧壁往该第三沟槽的一汇集位置的方向贯穿至该第三沟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组依序沿着该结线架的一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且各该通道组的该第三通道、该第一通道与该第二通道依序沿着该结线架的该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的数量等于各该通道组的全部通道的数量,且各该通道组的全部通道分别从结线架的该外侧壁贯穿至所述沟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线架,其特征在于,更包括多个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间隔设置于该结线架的该外侧壁。
5.一种马达定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线架,更包括:
一铁心,包括多个第一线圈绕组、多个第二线圈绕组及多个第三线圈绕组,所述第一线圈绕组、所述第二线圈绕组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均分别具有一第一引出线及一第二引出线;
其中,该结线架设置于该铁心的上方,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所述第一通道并且沿着该第一沟槽延伸至该第一沟槽的一汇集位置,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所述第二通道并且沿着该第二沟槽延伸至该第二沟槽的一汇集位置,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所述第三通道并且沿着该第三沟槽延伸至该第三沟槽的一汇集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组依序沿着该结线架的一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且各该通道组的该第三通道、该第一通道与该第二通道依序沿着该结线架的该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的数量等于各该通道组的全部通道的数量,且各该通道组的全部通道分别从结线架的该外侧壁贯穿至所述沟槽。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定子,其特征在于,该结线架更包括多个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间隔设置于该结线架的该外侧壁,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分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定子,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中性线,该中性线环绕设置于该结线架的外侧,该中性线的外侧固定在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的内侧、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的内侧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定子,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盖体,该盖体设置于该结线架上,用以封闭该第一沟槽、该第二沟槽和该第三沟槽。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二引出线在弯折之后相互电性连接。
1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a)该马达定子的该铁心的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该结线架的所述第一通道,并且沿着该结线架的该第一沟槽延伸至该第一沟槽的该汇集位置;
(b)该马达定子的该铁心的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该结线架的所述第二通道,并且沿着该结线架的该第二沟槽延伸至该第二沟槽的该汇集位置;以及
(c)该马达定子的该铁心的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该结线架的所述第三通道,并且沿着该结线架的该第三沟槽延伸至该第三沟槽的该汇集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结线架包括多个通道组,所述通道组依序沿着该结线架的一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每一个通道组至少包括一第一通道、一第二通道以及一第三通道,且各该通道组的该第三通道、该第一通道与该第二通道依序沿着该结线架的该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的数量等于各该通道组的全部通道的数量,且各该通道组的全部通道分别从结线架的该外侧壁贯穿至所述沟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步骤(a)进一步包括下列子步骤:
将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该结线架的所述第一通道,并使其延伸至该结线架的该第一沟槽;
旋转该马达定子,使得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沿着该结线架的该第一沟槽延伸至该结线架的该第一沟槽的该汇集位置;以及
移动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使得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一起往该结线架的外部延伸;
其中,该步骤(b)进一步包括下列子步骤:
多个将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该结线架的所述第二通道,并使其延伸至该结线架的该第二沟槽;
旋转该马达定子,使得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沿着该结线架的该第二沟槽延伸至该结线架的该第二沟槽的该汇集位置;以及
移动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使得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一起往该结线架的外部延伸;
其中,该步骤(c)进一步包括下列子步骤:
多个将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该结线架的所述第三通道,并使其延伸至该结线架的该第三沟槽;
旋转该马达定子,使得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沿着该结线架的该第三沟槽延伸至该结线架的该第三沟槽的该汇集位置;以及
移动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使得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一起往该结线架的外部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下列步骤:(d)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分别固定于该结线架的多个固定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下列步骤:(e)一中性线环绕设置于该结线架的外侧,该中性线的外侧固定在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的内侧、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的内侧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的内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下列步骤:(f)一盖体设置于该结线架上,用以封闭该第一沟槽、该第二沟槽和该第三沟槽。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结线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下列步骤:(g)将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的多个第二引出线弯折之后相互电性连接。
CN201910515023.9A 2019-06-14 2019-06-14 结线架、马达定子及结线方法 Active CN1120870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15023.9A CN112087088B (zh) 2019-06-14 2019-06-14 结线架、马达定子及结线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15023.9A CN112087088B (zh) 2019-06-14 2019-06-14 结线架、马达定子及结线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7088A CN112087088A (zh) 2020-12-15
CN112087088B true CN112087088B (zh) 2023-11-03

Family

ID=73733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15023.9A Active CN112087088B (zh) 2019-06-14 2019-06-14 结线架、马达定子及结线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87088B (zh)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2028A (zh) * 1997-05-26 1998-12-16 株式会社电装 汽车用交流发电机
JPH1118345A (ja) * 1997-06-27 1999-01-22 Yaskawa Electric Corp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201656729U (zh) * 2010-04-19 2010-11-24 鲍文光 一种电动汽车用无刷永磁直流电机
JP2011182512A (ja) * 2010-02-26 2011-09-15 Nsk Ltd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CN102782995A (zh) * 2010-03-03 2012-11-1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定子及马达
CN203151263U (zh) * 2013-01-25 2013-08-21 姚立和 马达定子及其结线装置
JP2013212008A (ja) * 2012-03-30 2013-10-10 Kayaba Ind Co Ltd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JP2014042422A (ja) * 2012-08-23 2014-03-06 Denso Corp 回転電機
CN203554112U (zh) * 2013-11-06 2014-04-16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分块定子及其绕线架、具有其的电机和家用电器
CN203933206U (zh) * 2014-06-19 2014-11-05 利大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定子绕线端的固定结构
CN204559278U (zh) * 2015-05-11 2015-08-12 东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绕线绝缘结构
CN105553156A (zh) * 2016-01-22 2016-05-04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机定子的绝缘骨架及电机定子
CN106329757A (zh) * 2015-06-26 2017-01-11 东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侧边结线的马达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06374663A (zh) * 2015-07-23 2017-02-01 正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定子结构
CN107086681A (zh) * 2017-06-21 2017-08-22 荆楚理工学院 一种外绕式集中绕组的电机定子
JP2017195776A (ja) * 2017-08-07 2017-10-26 Kyb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
CN207504652U (zh) * 2017-11-13 2018-06-15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子冲片及其应用的定子组件和外转子三相电机
CN108282045A (zh) * 2017-01-06 2018-07-13 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定子结线固定装置
CN207835207U (zh) * 2018-01-22 2018-09-07 广州万固压缩机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机安装支架
CN109149831A (zh) * 2017-06-28 2019-01-0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三相马达的结线结构、结线方法及三相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3259B2 (ja) * 2007-07-31 2013-06-2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5938903B2 (ja) * 2011-12-28 2016-06-2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電動機

Patent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2028A (zh) * 1997-05-26 1998-12-16 株式会社电装 汽车用交流发电机
JPH1118345A (ja) * 1997-06-27 1999-01-22 Yaskawa Electric Corp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2011182512A (ja) * 2010-02-26 2011-09-15 Nsk Ltd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CN102782995A (zh) * 2010-03-03 2012-11-1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定子及马达
CN201656729U (zh) * 2010-04-19 2010-11-24 鲍文光 一种电动汽车用无刷永磁直流电机
JP2013212008A (ja) * 2012-03-30 2013-10-10 Kayaba Ind Co Ltd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JP2014042422A (ja) * 2012-08-23 2014-03-06 Denso Corp 回転電機
CN203151263U (zh) * 2013-01-25 2013-08-21 姚立和 马达定子及其结线装置
CN103973018A (zh) * 2013-01-25 2014-08-06 姚立和 马达定子及其结线装置
CN203554112U (zh) * 2013-11-06 2014-04-16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分块定子及其绕线架、具有其的电机和家用电器
CN203933206U (zh) * 2014-06-19 2014-11-05 利大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定子绕线端的固定结构
CN204559278U (zh) * 2015-05-11 2015-08-12 东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绕线绝缘结构
CN106329757A (zh) * 2015-06-26 2017-01-11 东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侧边结线的马达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06374663A (zh) * 2015-07-23 2017-02-01 正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定子结构
CN105553156A (zh) * 2016-01-22 2016-05-04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机定子的绝缘骨架及电机定子
CN108282045A (zh) * 2017-01-06 2018-07-13 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定子结线固定装置
CN107086681A (zh) * 2017-06-21 2017-08-22 荆楚理工学院 一种外绕式集中绕组的电机定子
CN109149831A (zh) * 2017-06-28 2019-01-0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三相马达的结线结构、结线方法及三相马达
JP2017195776A (ja) * 2017-08-07 2017-10-26 Kyb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
CN207504652U (zh) * 2017-11-13 2018-06-15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子冲片及其应用的定子组件和外转子三相电机
CN207835207U (zh) * 2018-01-22 2018-09-07 广州万固压缩机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机安装支架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外加线圈的开关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技术;李根;徐建单;程昭竣;唐润恒;;微特电机;第44卷(第6期);第51-5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7088A (zh) 2020-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92834B1 (ko) 와이어링 기기, 모터 스테이터 및 와이어링 방법
CA2954239C (en) Stator unit,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including stator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unit
JP4301334B2 (ja) 回転電機
KR102466101B1 (ko) 3상 다이나모일렉트릭 머신용 스테이터 어셈블리 및 관련 권선 방법
JP6257488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KR102574242B1 (ko) 3상 다이나모일렉트릭 머신의 스테이터 어셈블리 및 관련 권선 방법
JP2015133808A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ステータ
KR20180003580A (ko) 전자 정류식 직류 모터
US20110241476A1 (en) Parallel wound stator
WO2019228454A1 (zh) 定子组件及电机
JPH104645A (ja) 電動機のステータ
CN112087088B (zh) 结线架、马达定子及结线方法
TWI681608B (zh) 結線架、馬達定子及結線方法
JP6242277B2 (ja) 固定子、固定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固定子の巻線装置
US8946965B2 (en) Armature of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motor
KR102182249B1 (ko) 고정자 및 고정자 코일의 권선방법
JP6895326B2 (ja) 三相モータの結線構造、結線方法及び三相モータ
JP2020129900A (ja) ステータ
JP6276035B2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4345423B2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WO2019228462A1 (zh) 定子组件以及电机
JP7256457B2 (ja) ステータ
JP7309296B2 (ja) アウターロータ発電機の電機子絶縁物
JP7070166B2 (ja) ステータ
JP5628988B2 (ja) 電動機の電機子および電動機の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