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84687B -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84687B
CN112084687B CN202010828607.4A CN202010828607A CN112084687B CN 112084687 B CN112084687 B CN 112084687B CN 202010828607 A CN202010828607 A CN 202010828607A CN 112084687 B CN112084687 B CN 1120846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end
suspension
suspension driving
bracket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286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84687A (zh
Inventor
史同杰
牛文博
何洪源
岳贵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82860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846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84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46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846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46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元模型;根据经验和壳体结构,确定汽车动力总成与悬置主动端支架连接点最优位置;进行悬置主动端支架拓扑结构优化;确定悬置主动端支架模态是否满足优化目标要求,如果未满足要求则继续进行后续步骤;根据汽车动力总成与悬置主动端支架结构,增加支架辅助支撑;校核悬置主动端支架模态,完成校核悬置主动端支架优化设计。发明能够在确定悬置位置的情况下实现轻量化的悬置支架结构设计与优化,并能够确保支架刚度目标的达成。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完善的悬置支架设计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能够结合经验与拓扑方法达到预期的悬置支架设计优化目标。
背景技术
悬置支架是汽车动力总成与车架连接结构,其中悬置主动端支架装配状态的刚度和模态对总成在整车上的NVH表现影响显著。悬置支架连接点位置不当、结构不合理等容易导致支架在总成工作状态产生共振而引起NVH问题。
论文(Hypermesh在动力总成悬置系统NVH改进中的应用)中,以一款整车特定工况下噪声优化改进为例,介绍了运用Hypermesh进行支架建模分析,确定结构设计缺陷,并进行结构优化分析。
论文(纯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悬置设计原则研究)中,对电驱动车与燃油车动力总成振动特性以及不同悬置布置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影响电驱动总成悬置隔振率的主要因素,总结了电驱动汽车悬置总成设计的一般原则。
专利(CN20162145139.3)中提供了一种悬置支架结构,悬置支架结构包括分别设于汽车纵置发动机左右两侧的左悬置支架与右悬置支架,该悬置支架结构,优化了支架本体结构,通过改变支架本体断面形状和增设加强筋等措施,从结构方面提高了支架的刚度和固有频率,从而能够达到设计目标需求,避免与激励共振的问题。
论文1中,并未对具体的优化方法进行描述,且所进行的优化较为简单。论文2主要针对悬置整体布置进行了研究,未能够详细研究悬置支架本身的优化。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针对悬置主动端支架连接点、支架本体的设计提出了优化方法,并且可根据目标达成情况确定进一步的加强结构。本发明能够在确定悬置位置的情况下实现轻量化的悬置支架结构设计与优化,并能够确保支架刚度目标的达成。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元模型;
步骤二、根据经验和壳体结构,确定汽车动力总成与悬置主动端支架连接点最优位置;
步骤三、进行悬置主动端支架拓扑结构优化;
步骤四、确定悬置主动端支架模态是否满足优化目标要求,如果未满足要求则继续进行后续步骤;
步骤五、根据汽车动力总成与悬置主动端支架结构,增加支架辅助支撑;
步骤六、校核悬置主动端支架模态,完成校核悬置主动端支架优化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进行悬置主动端支架拓扑结构优化是根据悬置位置与连接点位置,做出悬置主动端支架设计空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包括以下步骤:
1)在确定支架连接点的基础上,根据整车布置空间初步确定支架的最大轮廓,轮廓分布于连接点至连接点连线附近的区域;
2)以支架最大轮廓为设计空间,以支架1阶模态最大为优化目标,采用相对密度法进行结构优化。
更进一步地,所述相对密度法优化模型如下:
设材料模型为:
Figure BDA0002637115990000021
则拓扑优化模型为:
Figure BDA0002637115990000031
KU=F
0<xmin≤xe≤1
式中:ρ0和E0分别是均质实体的密度和弹性,xe是单元的相对密度,p是惩罚因子;U、F是分别是位移矢量、力矢量,K是总体刚度矩阵,Ue是单元位移矢量,Ke是单元刚度矩阵,N是单元总数,f是体积系数;优化时以单元的相对密度xe为拓扑设计变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五中,采用拓扑结构优化进行支架辅助支撑结构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六中,校核悬置主动端支架1阶模态。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基于经验确定最优的支架与总成连接点位置;
2、在总成连接点与悬置位置确定的基础上,基于拓扑优化方法实现设定目标下的支架结构设计;
3、根据优化后结构的目标达成情况,若未能达成目标,增加支架加强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元模型;
步骤二、根据经验和壳体结构,确定汽车动力总成与悬置主动端支架连接点最优位置;
步骤三、进行悬置主动端支架拓扑结构优化;
步骤四、确定悬置主动端支架模态是否满足优化目标要求,如果未满足要求则继续进行后续步骤;
步骤五、根据汽车动力总成与悬置主动端支架结构,增加支架辅助支撑;
步骤六、校核悬置主动端支架模态,完成校核悬置主动端支架优化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进行悬置主动端支架拓扑结构优化是根据悬置位置与连接点位置,做出悬置主动端支架设计空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包括以下步骤:
1)在确定支架连接点的基础上,根据整车布置空间初步确定支架的最大轮廓,轮廓分布于连接点至连接点连线附近的区域;
2)以支架最大轮廓为设计空间,以支架1阶模态最大为优化目标,采用相对密度法进行结构优化。
更进一步地,所述相对密度法优化模型如下:
设材料模型为:
Figure BDA0002637115990000041
则拓扑优化模型为:
Figure BDA0002637115990000042
KU=F
0<xmin≤xe≤1
式中:ρ0和E0分别是均质实体的密度和弹性,xe是单元的相对密度,p是惩罚因子;U、F是分别是位移矢量、力矢量,K是总体刚度矩阵,Ue是单元位移矢量,Ke是单元刚度矩阵,N是单元总数,f是体积系数;优化时以单元的相对密度xe为拓扑设计变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五中,采用拓扑结构优化进行支架辅助支撑结构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六中,校核悬置主动端支架1阶模态。
本发明能够在确定悬置位置的情况下实现轻量化的悬置支架结构设计与优化,并能够确保支架刚度目标的达成。
实施例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元模型;
步骤二、根据经验和壳体结构,确定汽车动力总成与悬置主动端支架连接点最优位置;
其中,支架连接点在动力总成壳体上分布方式应尽量分散,避免分布过于集中,避免各点在单一方向上尺寸过小;且支架连接点位置应尽量选择在动力总成壳体加强筋交叉点等刚度较大的位置。
步骤三、进行悬置主动端支架拓扑结构优化,根据悬置位置与连接点位置,做出悬置主动端支架设计空间;
1、在确定支架连接点的基础上,根据整车布置空间初步确定支架的最大轮廓,轮廓原则上分布于连接点至连接点连线附近的区域,尽量减少弯曲;
2、以支架最大轮廓为设计空间,以支架1阶模态最大为优化目标,采用相对密度法进行结构优化。相对密度法优化模型如下:
设材料模型为:
Figure BDA0002637115990000051
则拓扑优化模型为:
Figure BDA0002637115990000052
KU=F
0<xmin≤xe≤1
式中:ρ0和E0分别是均质实体的密度和弹性,xe是单元的相对密度,p是惩罚因子;U、F是分别是位移矢量、力矢量,K是总体刚度矩阵,Ue是单元位移矢量,Ke是单元刚度矩阵,N是单元总数,f是体积系数。优化时以单元的相对密度xe为拓扑设计变量。
步骤四、确定悬置主动端支架模态是否满足优化目标要求,如果未满足要求则继续进行后续步骤;
步骤五、根据汽车动力总成与悬置主动端支架结构,增加支架辅助支撑,采用拓扑结构优化进行支架辅助支撑结构设计;
其中,支架的辅助支撑两端分别连接支架和动力总成壳体,用以加强支架在某个方向的连接刚度,其与支架连接点应尽量靠近悬置,与动力总成壳体连接点应分布于刚度较强的位置。
步骤六、校核悬置主动端支架模态,完成校核悬置主动端支架1阶模态。

Claims (3)

1.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元模型;
步骤二、根据经验和壳体结构,确定汽车动力总成与悬置主动端支架连接点最优位置;
步骤三、进行悬置主动端支架拓扑结构优化,根据悬置位置与连接点位置,做出悬置主动端支架设计空间;所述步骤三包括以下步骤:
1)在确定支架连接点的基础上,根据整车布置空间初步确定支架的最大轮廓,轮廓分布于连接点至连接点连线附近的区域;
2)以支架最大轮廓为设计空间,以支架1阶模态最大为优化目标,采用相对密度法进行结构优化:
所述相对密度法优化模型如下:
设材料模型为:
Figure FDA0004126114560000011
则拓扑优化模型为:
Figure FDA0004126114560000012
Figure FDA0004126114560000013
KU=F
0<xmin≤xe≤1
式中:ρ0和E0分别是均质实体的密度和弹性;xe是单元的相对密度;p是惩罚因子;U、F是分别是位移矢量、力矢量;K是总体刚度矩阵;Ue是单元位移矢量;K0是单元刚度矩阵;N是单元总数;f是体积系数;优化时以单元的相对密度xe为拓扑设计变量;
步骤四、确定悬置主动端支架模态是否满足优化目标要求,如果未满足要求则继续进行后续步骤;
步骤五、根据汽车动力总成与悬置主动端支架结构,增加支架辅助支撑;
步骤六、校核悬置主动端支架模态,完成校核悬置主动端支架优化设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采用拓扑结构优化进行支架辅助支撑结构设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中,校核悬置主动端支架1阶模态。
CN202010828607.4A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 Active CN1120846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8607.4A CN112084687B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8607.4A CN112084687B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4687A CN112084687A (zh) 2020-12-15
CN112084687B true CN112084687B (zh) 2023-06-13

Family

ID=73728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28607.4A Active CN112084687B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8468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99719A (zh) * 2013-12-05 2014-04-0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车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区间优化设计方法
CN105095542A (zh) * 2014-05-13 2015-11-25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悬架关键结构件优化设计方法
CN105354378A (zh) * 2015-10-30 2016-02-24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悬置载荷分析方法和分析系统
CN206856483U (zh) * 2017-06-23 2018-01-09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轿车动力总成悬置及支架布置结构
CN108846210A (zh) * 2018-06-19 2018-11-20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悬置支架结构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09815553A (zh) * 2018-12-29 2019-05-28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悬置系统的评价方法及系统
JP2020001535A (ja) * 2018-06-27 2020-01-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09551B (zh) * 2011-01-21 2014-07-16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优化方法和优化装置
CN102945307B (zh) * 2012-11-27 2015-04-29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汽车底盘关键结构件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KR20200122290A (ko) * 2017-07-26 2020-10-27 프로디자인 소닉스, 인크. 음향 트랜스듀서 자동 시작 및 실행
CN208343907U (zh) * 2018-01-09 2019-01-08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悬置支架结构
CN110956002B (zh) * 2019-12-27 2023-04-14 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模型及其分析方法
CN111310380B (zh) * 2020-03-19 2023-08-04 江苏吉麦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动力总成悬置橡胶衬套结构的设计开发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99719A (zh) * 2013-12-05 2014-04-0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车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区间优化设计方法
CN105095542A (zh) * 2014-05-13 2015-11-25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悬架关键结构件优化设计方法
CN105354378A (zh) * 2015-10-30 2016-02-24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悬置载荷分析方法和分析系统
CN206856483U (zh) * 2017-06-23 2018-01-09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轿车动力总成悬置及支架布置结构
CN108846210A (zh) * 2018-06-19 2018-11-20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悬置支架结构优化方法及系统
JP2020001535A (ja) * 2018-06-27 2020-01-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CN109815553A (zh) * 2018-12-29 2019-05-28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悬置系统的评价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4687A (zh) 2020-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12050B (zh) 一种轻型车辆非承载式车架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CN103786788B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相应的汽车
CN109435659B (zh) 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及汽车
CN110126569A (zh) 一种载重车用板簧固定装置
CN112084687B (zh)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悬置主动端支架刚度提升设计方法
CN111985052A (zh) 一种高速列车外风挡结构的优化方法及外风挡结构
CN109131570A (zh) 后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09795147U (zh) 一种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CN217672836U (zh) 一种混动车型后副车架
CN214499270U (zh) 进气歧管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1648510B (zh) 一种发动机左安装支架
CN111688810B (zh) 电动车扭力梁的两端与左右两根后纵梁的连接结构
CN203110866U (zh) 扭转梁后桥横梁
CN201907565U (zh) 全承载纯电动客车车身结构
CN217969654U (zh) 强化车架和车辆
CN220764001U (zh) 一种贯穿式整体导向臂
CN214084433U (zh) 一种内嵌式前副车架加强支撑结构
CN114282302B (zh) 一种锚机基座及加强结构的轻量化方法
CN210178468U (zh) 汽车涡轮增压器用支架
CN204641317U (zh) 扭杆梁式非独立后悬架和车辆
CN109367380A (zh) 一种悬置软垫总成结构
CN214823617U (zh) 一种后副车架弹簧安装支架、后车体组件及汽车
CN215110402U (zh) 主减速器壳体总成
CN216507847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CN215751772U (zh) 汽车空气悬架上推力杆支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