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41501B - 工业用双层织物 - Google Patents
工业用双层织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041501B CN112041501B CN201980023501.2A CN201980023501A CN112041501B CN 112041501 B CN112041501 B CN 112041501B CN 201980023501 A CN201980023501 A CN 201980023501A CN 112041501 B CN112041501 B CN 11204150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rp
- yarns
- yarn
- binding
- fab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7/00—Other details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7/08—Felts
- D21F7/083—Multi-layer felts
-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0027—Screen-cloths
- D21F1/0036—Multi-layer screen-cloth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1/00—Double or multi-ply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变更经纱和接结经纱的排列来减少接结纱的磨损并通过均匀脱水来减少脱水标记产生。在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完全组织中,具有:由表面经纱和背面经纱形成的第一经纱对、以及由具有将表面侧织物和背面侧织物接合的功能的表面侧接结经纱和背面侧接结经纱形成的第二经纱对,且具有以下结构:在构成该第二经纱对的一个接结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连续形成多个组织点的部位,另一个接结经纱不出现在表面侧,且在另一个接结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连续形成多个组织点的部位,所述一个接结经纱不出现在表面侧,从而彼此补充,表面经纱与接结经纱由线径大致相同的纱形成,背面经纱由线径比表面经纱和接结经纱大的纱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经纱接结经纱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特别是涉及能够提高表面织物与背面织物的高密合性和纬纱的支持力,并且能够减轻抄纸中产生的脱水标记的优异的工业用双层织物。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工业用织物,广泛使用将经纱和纬线用接结纱织成的织物,例如有造纸用织物、搬送用带、滤布等,分别要求适合于用途和使用环境的织物特性。在这些织物中,在利用织物的网眼进行原料脱水等的造纸工序中使用的抄纸用织物的要求特别严格。例如,要求具有织物的脱水标记难以转印到纸上的表面平滑性优异的织物、以及用于充分且均匀地将原料所含的多余水分脱水的脱水性、即使在严酷环境下也能够合适地使用的程度的刚性、耐磨损性,并且要求能够长时间维持为了制造良好纸张所需的条件的织物。此外,还要求纤维支持性、造纸成品率的提高、尺寸稳定性、行进稳定性等。而且,近年来抄纸机不断高速化,因此,对抄纸用织物的要求也随之变得更加严格。
如果对工业用双层织物中要求最严格的抄纸用织物进行说明,则可以理解现行的几乎所有工业用织物的要求及其解决方案。因此,以下以抄纸用织物为一例进行说明。在将表面侧织物和背面侧织物通过接结经纱接合而成的工业用双层织物中,已知利用抄纸机行进中在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的接触部位产生磨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抄纸机的高速化,内部磨损的发生增大。当发生内部磨损时,由于织物内部的纱的表面起毛,网的通气度降低,成为脱水速度降低的原因。作为防止这样的内部磨损的方法,已知提高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的密合力的方法。例如,作为提高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的密合力的方法,有增加接结经纱的根数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
例如,如果增加接结经纱的根数,提高完全组织中的接结比率,则由于使表面侧织物和背面侧织物接结的纱增加,所以密合力提高。
但是,采用上述方法提高接结比率时,在表面侧织物中容易产生脱水标记。即,包含接结经纱的工业用双层织物,一般是在表面经纱中在表面侧织物上将形成组织点(knuckle)的部位不形成组织点,背面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形成组织点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2)。
这样,在表面经纱的组织点由背面经纱补充的部位,表面经纱变崩塌,所以实质上经纱密度变为2倍。由于经纱密度增加,所以该部分成为脱水阻碍部位。而且,在这样的织物的结构中,如果增加接结经纱的根数,提高接结比率,则脱水阻碍部位均等地排列,由于根据其排列的形状形成脱水阻碍线,所以会在抄纸的表面形成脱水标记。
在此,为了不使接结经纱引起的脱水阻碍部位密集,考虑采用增加完全组织中的纬纱根数的方法,将完全组织中的纵向形成得长的方法。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降低脱水阻碍部位的密度。另一方面,如果在通常的组织中采用这样的结构,则1根接结经纱会在表面侧织物上连续形成多个组织点。而且,当1根接结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连续形成多个组织点的组织的情况下,已知织物形状成为以连续的多个组织点的中央部为顶点的山形形状。例如,经纱通过纬线之上在表面侧织物上形成组织点。
在这样的织造结构中,由于纱上产生的应力,变形为以位于中央部的纬纱为顶点的山形形状。另外,有时经纱在多根纬纱上形成长组织点。即使在这样的织造结构中,由于纱中产生的应力,变更为以位于中央部的纬纱为顶点的山形形状。
这样突出成山形的部位均等地排列,除了脱水标记之外,还成为使织物的表面平滑性恶化的原因。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织物。另外,也可以考虑发展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织物,将接结经纱的组相邻地配置成2组的结构。
在此,对于上述织物,为了维持表面平滑性,需要使接结经纱的线径配合于表面经纱的线径。在上述织物中,接结经纱与各1根或多根上下经纱相邻配置,将2根接结经纱作为一组,一边反复交叉,一边补充正反织物组织而进行编织。因此,脱水路径被沿纵向以一定周期形成的交叉部封闭,与其他部位在脱水速度上产生差异。由于这样的作用,会在抄纸上出现脱水标记。
另外,在使用接结经纱的工业用双层织物中,为了应对耐磨损性,一般使用粗线径的纱作为背面纬纱。因此,背面经纱也使用与背面纬纱相同线径的粗线径的纱。因此,在粗线径的纱排列2根以上的情况下,产生位于配置在相邻的接结经纱的不交叉的部位的背面侧的接结经纱的空间宽的部分、以及配置有上下经纱不同线径的粗的背面经纱的空间窄的部分,所以脱水速度产生差异,因此,进一步助长了上述脱水标记的产生。
即,将以往的表面和背面的织物用接结经纱接合而成的织物,为了保持表面平滑性,表面的经纱和纬线都需要通过使用比构成背面侧的纱直径小的纱来形成致密表面,并且使形成在表面的组织点形状统一。另外,为了通过在正反两面形成组织点来接合表面和背面,并且保持表面平滑性,接结经纱的线径必须与表面侧的经纱为同等程度。
另外,为了提高织物的刚性及耐磨损性,抑制纵向的伸长,必须使背面侧的纬线的线径为大直径。另外,背面侧的经纱为了编织大径的背面侧的纬线,必须制成大直径。另外,纱的排列也采用将表面侧的经纱和背面侧的经纱设为1组,在该组之间配置表面侧接结经纱和背面侧接结经纱的组的形式,一般将背面侧的经纱与背面侧的接结的根数的比率设为1:1。因此,在接结部的空间、表面侧的经纱和背面侧的经纱的空间产生差异,存在接结经纱交叉的周期性变大,助长脱水标记产生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984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4288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572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了接结经纱的工业用双层织物,其不损害一直以来所要求的特性即表面平滑性、背面侧的耐磨损性、纵向耐伸展性和脱水性,且提高表面背面织物的高密合性和纬纱的支持力。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变更经纱和接结经纱的排列来减少接结纱的磨损,同时通过均匀的脱水来减少脱水标记的产生。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结构。
(1)一种工业用双层织物,是通过接结经纱将由表面经纱和表面纬纱制成的表面侧织物以及由背面经纱和背面纬纱制成的背面侧织物进行接合的工业用双层织物,其特征在于,在该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完全组织中,具有:由表面经纱和背面经纱形成的第一经纱对、以及由具有将表面侧织物和背面侧织物接合的功能的表面侧接结经纱和背面侧接结经纱形成的第二经纱对,且具有以下结构:在构成该第二经纱对的一个接结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连续形成多个组织点的部位,另一个接结经纱不出现在表面侧,且在另一个接结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连续形成多个组织点的部位,所述一个接结经纱不出现在表面侧,从而彼此补充,表面经纱与接结经纱由线径大致相同的纱形成,背面经纱由线径比表面经纱和接结经纱大的纱形成。
本发明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提高织物的刚性和耐磨损性。即,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由于背面侧的经纱的线径比表面侧的经纱的线径大,所以与该大径的经纱编织的背面侧的纬纱的直径也能够变粗。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工业用双层织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经纱对之间配置有第二经纱对。
本发明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变更经纱和接结经纱的排列,减少接结纱的磨损。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工业用双层织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业用双层织物中,表面经纱与背面经纱的比率为1:1。
(4)根据上述(2)或(3)所述的工业用双层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经纱对相邻地配置2组,而且在第二经纱对的两侧配置有第一经纱对,该配置方式被反复配置。
这样的结构将第二经纱对并排配置2组。即,配置有合计4根接结经纱。其特征在于,第一经纱对配置在第二经纱对的两侧。总之,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2组第二经纱对的两侧配置第一经纱对,并将这样的4组经纱对反复配置。
本发明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解决了助长脱水标记产生的问题。即,在本发明中,在与第一经纱对相邻的位置上,配置2组具有接结部的第二经纱对,并使该方式反复,由此在一根背面经纱的旁边必定相邻一根以上直径小的接结纱,因此,抑制脱水路径的封闭,由此成为均匀的脱水,能够减少脱水标记产生。
(5)根据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工业用双层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经纱、表面纬纱、背面经纱、背面纬纱或接结经纱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星形、四边形或椭圆形。
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可发挥提供以下织物的效果,该织物在不损害表面平滑性、背面侧的耐磨损性、纵向耐伸展性和脱水性的性能的情况下,提高表面背面织物的高密合性和纬线的支持力。
另外,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工业双层织物,通过变更经纱和接结经纱的排列,提供减少接结纱的磨损,并且变为均匀脱水从而减少脱水标记产生的织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实施方式1的完全组织的意匠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经纱对1~4的经纱方向的截面概念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实施方式2的完全组织的意匠图。
图4是图3所示实施方式2的经纱对1~4的经纱方向的截面概念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实施方式3的完全组织的意匠图。
图6是图5所示实施方式3的经纱对1~4的经纱方向的截面概念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实施方式4的完全组织的意匠图。
图8是图7所示实施方式4的经纱对1~4的经纱方向的截面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
本发明的工业双层织物中的完全组织,通过接结经纱将由表面经纱和表面纬纱制成的表面侧织物以及由背面经纱和背面纬纱制成的背面侧织物进行接合。本发明的工业双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由第一经纱对和第二经纱对构成,所述第一经纱对表面经纱和背面经纱形成,所述第二经纱对是将具有接合表面侧织物和背面侧织物的功能的2根接结经纱相邻配置而成的。
在此,具有以下结构:在构成上述第二经纱对的一个接结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连续形成多个组织点的部位,另一个接结经纱不出现在表面侧,且在另一个接结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连续形成多个组织点的部位,所述一个接结经纱不出现在表面侧,从而彼此补充。即,第二经纱对一边由2根接结经纱补充,一边在表面侧织物上形成一个组织。另外,接结经纱有时被分为主要编织表面侧作为接结纱发挥作用的表面侧接结经纱、以及主要编织背面侧作为接结纱发挥作用的背面侧接结经纱加以定义。
另外,表面经纱和接结经纱由直径大致相同的纱形成。并且其特征在于,背面经纱由线径比表面经纱接结经纱大的纱形成。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完全组织以8轴以上为前提。
另外,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经纱对与第二经纱对交替配置。另外,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的特征在于,在第二经纱对的两侧配置有第一经纱对。
此外,本发明的工业双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的特征在于,表面经纱与背面经纱的比率为1:1。
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中使用的纱根据用途来选择即可,例如,除了单丝以外,还可以使用复丝、纺纱、实施了加捻加工、蓬松加工等的一般被称为变形纱、膨体纱、弹力丝的加工纱,或者使用通过将它们捻合等而组合成的纱。另外,纱的截面形状也不仅是圆形,还可以使用四边形、星形等短形状的纱、椭圆形状、中空等的纱。另外,作为纱的材质也能够自由选择,可以使用聚酯、聚酰胺、聚苯硫醚、聚偏二氟乙烯、聚丙烯、芳纶、聚醚醚酮、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氟乙烯、棉、羊毛(wool)和金属等。当然,也可以使用根据目的向共聚体、上述材质掺入有各种物质而得到的纱。作为抄纸用线,一般而言表面经纱、背面经纱、接结经纱、表面纬纱优选使用具有刚性、且尺寸稳定性优异的聚酯单丝。另外,对于要求耐磨损性的下面侧纬纱,采用将聚酯单丝和聚酰胺单丝交替地配置等方式交织的纱能够在确保刚性的同时提高耐磨损性,从而优选。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实施方式。以下所示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
依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8 是表示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实施方式1~4的意匠图。意匠图是指织物组织的最小重复单元,该完全组织在上下左右连接而形成织物整体的组织。在意匠图中,经纱由阿拉伯数字例如1、2、3…表示。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由表面经纱和背面经纱制成的第一经纱对、和将2根接结经纱相邻配置2组而成的第二经纱对。纬纱由带撇的阿拉伯数字例如1'、2'、3'…表示。
另外,×标记表示表面经纱位于表面纬纱的上侧,○标记表示背面经纱位于背面纬纱的下侧,□标记表示背面侧接结经纱位于背面纬纱的下侧,▲标记表示背面侧接结经纱位于表面纬纱的上侧,△标记表示表面侧接结经纱位于背侧纬纱的下侧,■标记表示表面侧接结经纱位于表面纬纱的上侧。存在表面经纱和背面经纱、以及表面纬纱和背面纬纱上下地重叠配置的部位。意匠图中,线在上下准确重叠地配置,但这是为了方便图示,实际的织物中也可以偏移配置。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实施方式1的完全组织的意匠图。实施方式1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由第一经纱对和第二经纱对构成,所述第一经纱对由不具有接结经纱的表面经纱(1、4、5、8、9、12) 和背面经纱(1、4、5、8、9、12)组成,所述第二经纱对包含具有接结功能的表面侧接结经纱(2、3、6、7、10、11)和背面侧接结经纱(2、3、6、7、10、11)。
第一经纱对1交替编织表面纬纱,使得表面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形成平纹组织,背面经纱如图2的背面经纱1所示编织背面纬纱,在背面侧织物上形成1/4-1/3组织。在第一经纱对4、5、8、9中也具有同样的组织。
另外,在与各第一经纱对相邻的位置上,必定配置有第二经纱对。例如,在第一经纱对1的相邻位置上配置有2组第二经纱对(2、3)。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二经纱对2、3中的表面侧接结经纱2在穿过表面纬纱 1’的下方和表面纬纱2’、4’的上方后,穿过背面纬纱7’、11’的下方,进而穿过表面纬纱14’、16’、18’的上方而形成组织点,第二经纱对2、3中的背面侧接结经纱2在穿过背面纬纱1’的上方和背面纬纱2’的下方后,穿过表面纬纱6’、8’、10’、12’的上方,进而穿过背面纬纱16’的下方,将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接结。
另外,在与第一经纱对4相邻的位置上也配置有第二经纱对2、3。第一经纱对中的表面经纱4在表面侧织物上形成平纹。第二经纱对2、3中的表面侧接结经纱3在穿过表面纬纱1’、3’、5’、7’的上方后,穿过背面纬纱10’、14’的下方,穿过表面纬纱17’的上方而形成组织点,第二经纱对2、 3中的背面侧接结经纱3在穿过背面纬线1’和5’的下方后,穿过表面纬线 9’、11’、13’、15’的上方,将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接结。
另外,在与第一经纱对5相邻的位置上配置有第二经纱对6、7,在与第一经纱对8相邻的位置上也配置有第二经纱对6、7。另外,在与第一经纱对9相邻的位置上配置有第二经纱对10、11,在与第一经纱对12相邻的位置上也配置有第二经纱对10、11。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大径的背面经纱的旁边必定配置有小径的接结经纱,所以能够确保均匀的脱水速度,因此产生能够减少脱水标记产生的效果。能够确保背面侧的耐磨损性和纵向耐伸展性这些性能,也能够提高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的密合性。
实施方式2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实施方式2的完全组织的意匠图。实施方式2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由第一经纱对和第二经纱对构成,所述第一经纱对由不具有接结经纱的表面经纱(1、4、5、8、9、12) 和背面经纱(1、4、5、8、9、12)组成,所述第二经纱对包含具有接结功能的表面侧接结经纱(2、3、6、7、10、11)和背面侧接结经纱(2、3、6、7、10、11)。
第一经纱对1交替编织表面纬纱,使得表面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形成平纹组织,背面经纱如图4的背面经纱1所示编织背面纬纱,在背面侧织物上形成1/4-1/3组织。在第一经纱对4、5、8、9、12中也具有同样的组织。
另外,在与各第一经纱对相邻的位置上必定配置有第二经纱对。例如,在第一经纱对1的相邻位置,配置有第二经纱对2、3。具体而言,如图4 所示,第二经纱对2、3中的表面侧接结经纱2在穿过表面纬纱1’的下方和表面纬纱2’、4’的上方后,穿过背面纬纱7’的下方,进而穿过表面纬纱 10’、12’、14’、16’、18’的上方而形成组织点,第二经纱对2、3中的背面侧接结经纱2在穿过背面纬纱1’的上方和背面纬纱2’的下方后,穿过表面纬线6’、8’的上方,进而穿过背面纬线11’、16’的下方,将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接结。
另外,在与第一经纱对4相邻的位置上也配置有第二经纱对2、3。第一经纱对中的表面经纱4在表面侧织物上形成平纹。第二经纱对2、3中的表面侧接结经纱3在穿过表面纬纱1’、3’、5’、7’、9’、11’的上方后,穿过背面纬纱14’的下方,穿过表面纬纱17’的上方而形成组织点,第二经纱对2、3中的背面侧接结经纱3在穿过背面纬线1’、5’和10’的下方后,穿过表面纬线13’、15’的上方,将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接结。
另外,在与第一经纱对5相邻的位置上配置有第二经纱对6、7,在与第一经纱对8相邻的位置上也配置有第二经纱对6、7。另外,在与第一经纱对9相邻的位置上配置有第二经纱对10、11,在与第一经纱对12相邻的位置上也配置有第二经纱对10、11。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大径的背面经纱的旁边必定配置有小径的接结经纱,所以能够确保均匀的脱水速度,因此产生能够减少脱水标记产生的效果。能够确保背面侧的耐磨损性和纵向耐伸展性这些性能,也能够提高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的密合性。
实施方式3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实施方式3的完全组织的意匠图。实施方式3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由第一经纱对和第二经纱对构成,所述第一经纱对由不具有接结经纱的表面经纱(1、4、5、8)和背面经纱(1、4、5、8)组成、所述第二经纱对包含具有接结功能的表面侧接结经纱(2、3、6、7)和背面侧接结经纱(2、3、6、7)。
第一经纱对1交替编织表面纬纱,使得表面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形成平纹组织,背面经纱如图6的背面经纱1所示编织背面纬纱,在背面侧织物上形成1/4-1/4-1/5组织。在第一经纱对4、5、8中也具有同样的组织。
另外,在与各第一经纱对相邻的位置上必定配置有第二经纱对。例如,在第一经纱对1的相邻位置,配置有第二经纱对2、3。具体而言,如图6 所示,第二经纱对2、3中的表面侧接结经纱2在穿过表面纬线2’、4’、6’、 8’的上方后,穿过背面纬线11’的下方,然后穿过表面纬线16’的上方,而且,第二经纱对2、3中的背面侧接结经纱2在穿过背面纬线1’、6’的下方后,穿过表面纬线10’、12’、14’的上方,将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接结。
另外,在与第一经纱对4相邻的位置上也配置有第二经纱对2、3。第二经纱对中的表面侧接结经纱3在穿过表面纬纱1’、3’的上方后,穿过背面纬纱7’的下方,然后穿过表面纬纱13’、15’的上方,第二经纱对3中的背面侧接结经纱3在穿过背面纬纱2’的下方后,穿过表面纬纱5’、7’、9’、 11’的上方,然后穿过背面纬线13’的下方,将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接结。另外,在与第一经纱对5相邻的位置上配置有第二经纱对6、7,在与第一经纱对8相邻的位置上也配置有第二经纱对6、7。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大径的背面经纱的旁边必定配置有小径的接结经纱,所以能够确保均匀的脱水速度,因此产生能够减少脱水标记产生的效果。能够确保背面侧的耐磨损性和纵向耐伸展性这些性能,也能够提高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的密合性。
实施方式4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实施方式4的完全组织的意匠图。实施方式4的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由第一经纱对和第二经纱对构成,所述第一经纱对由不具有接结经纱的表面经纱1、4、5、8和背面经纱1、4、5、8组成,所述第二经纱对包含具有接结功能的表面侧接结经纱 2、3、6、7和背面侧接结经纱2、3、6、7。
第一经纱对1编织表面纬纱,使得表面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形成2/2 组织,背面经纱如图8的背面经纱1所示编织背面纬纱,在背面侧织物上形成1/4-1/4-1/5组织。在第一经纱对5中也具有同样的组织。另外,第一经纱对4交替编织表面纬纱,使得表面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形成平织组织,背面经纱如图8的背面经纱4所示编织背面纬纱,在背面侧织物上形成 1/4-1/4-1/5组织。在第一经纱对8中也具有同样的组织。
另外,在与各第一经纱对相邻的位置上必定配置有第二经纱对。例如,在第一经纱对1的相邻位置配置有第二经纱对2、3。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第二经纱对2、3中的表面侧接结经纱2在穿过表面纬线2’、4’、6’、 8’的上方后,穿过背面纬线11’的下方,然后穿过表面纬线16’的上方,而且,第二经纱对2、3中的背面侧接结经纱2在穿过背面纬线1’、6’的下方后,穿过表面纬线10’、12’、14’的上方,将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接结。
另外,在与第一经纱对4相邻的位置上也配置有第二经纱对2、3。第二经纱对中的表面侧接结经纱3在穿过表面纬纱1’、2’的上方后,穿过背面纬纱5’、10’的下方,然后穿过表面纬纱13’、14’的上方,第二经纱对2、 3中的背面侧接结经纱3穿过表面纬纱5’、6’的上方,穿过表面纬纱7’、8’的下方,穿过表面纬线9’、10’的上方,然后穿过背面纬线15’的下方,将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接结。另外,在与第一经纱对5相邻的位置上配置有第二经纱对6、7,在与第一经纱对8相邻的位置上也配置有第二经纱对6、7。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大径的背面经纱的旁边必定配置有小径的接结经纱,所以能够确保均匀的脱水速度,因此产生能够减少脱水标记产生的效果。能够确保背面侧的耐磨损性和纵向耐伸展性这些性能,也能够提高表面侧织物与背面侧织物的密合性。
附图标记说明
1~12 经纱
1’~18’ 纬纱
Claims (3)
1.一种工业用双层织物,是通过接结经纱将由表面经纱和表面纬纱制成的表面侧织物以及由背面经纱和背面纬纱制成的背面侧织物进行接合的工业用双层织物,其特征在于,
在该工业用双层织物的完全组织中,具有:由表面经纱和背面经纱形成的第一经纱对、以及由具有将表面侧织物和背面侧织物接合的功能的表面侧接结经纱和背面侧接结经纱形成的第二经纱对,
且具有以下结构:在构成该第二经纱对的一个接结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连续形成多个组织点的部位,另一个接结经纱不出现在表面侧,且在另一个接结经纱在表面侧织物上连续形成多个组织点的部位,所述一个接结经纱不出现在表面侧,从而彼此补充,
表面侧接结经纱在表面侧形成5个组织点,背面侧接结经纱在表面侧形成4个组织点,
2组所述第一经纱对之间配置有2组相邻的所述第二经纱对,该2组所述第一经纱对和2组所述第二经纱对的配置在完全组织中重复三个,
在完全组织中,表面纬纱为18轴,
在完全组织中,第一经纱对的背面经纱在背面侧形成4个组织点,
表面经纱与接结经纱由线径大致相同的纱形成,背面经纱由线径比表面经纱和接结经纱大的纱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用双层织物,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业用双层织物中,表面经纱与背面经纱的比率为1: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业用双层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经纱、表面纬纱、背面经纱、背面纬纱或接结经纱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星形、四边形或椭圆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038654.2A CN115821450A (zh) | 2018-03-30 | 2019-03-13 | 工业用双层织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67046 | 2018-03-30 | ||
JP2018067046A JP7199820B2 (ja) | 2018-03-30 | 2018-03-30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PCT/JP2019/010206 WO2019188278A1 (ja) | 2018-03-30 | 2019-03-13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038654.2A Division CN115821450A (zh) | 2018-03-30 | 2019-03-13 | 工业用双层织物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41501A CN112041501A (zh) | 2020-12-04 |
CN112041501B true CN112041501B (zh) | 2023-01-10 |
Family
ID=6806147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038654.2A Pending CN115821450A (zh) | 2018-03-30 | 2019-03-13 | 工业用双层织物 |
CN201980023501.2A Active CN112041501B (zh) | 2018-03-30 | 2019-03-13 | 工业用双层织物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038654.2A Pending CN115821450A (zh) | 2018-03-30 | 2019-03-13 | 工业用双层织物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668049B2 (zh) |
EP (1) | EP3779036A4 (zh) |
JP (2) | JP7199820B2 (zh) |
CN (2) | CN115821450A (zh) |
CA (1) | CA3095544A1 (zh) |
WO (1) | WO201918827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4022070A (ja) * | 2022-08-05 | 2024-02-16 |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 工業用織物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048838A1 (en) * | 2004-08-23 | 2006-03-09 | Keiichi Takimoto |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
JP2006144145A (ja) * | 2004-11-17 | 2006-06-08 | Nippon Filcon Co Ltd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JP2006152462A (ja) * | 2004-11-26 | 2006-06-15 | Nippon Filcon Co Ltd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US20090205740A1 (en) * | 2008-02-19 | 2009-08-20 | Voith Patent Gmbh | Forming fabric having exchanging and/or binding warp yarns |
US20150013821A1 (en) * | 2013-07-12 | 2015-01-15 | Nippon Filcon Co., Ltd. |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
CN105143549A (zh) * | 2013-06-18 | 2015-12-09 | 安德里茨技术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 造纸机前筛浆机 |
JP2017128835A (ja) * | 2016-01-22 | 2017-07-27 |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 工業用織物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98483A (ja) | 1999-09-30 | 2001-04-10 | Nippon Felt Co Ltd | 製紙用二層織物 |
JP3925915B2 (ja) | 2002-05-24 | 2007-06-06 |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JP4570090B2 (ja) * | 2005-05-19 | 2010-10-27 |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MX2010003679A (es) * | 2007-10-05 | 2010-09-30 | Nippon Filcon Kk | Tela industrial de dos capas. |
CN106255779B (zh) * | 2015-03-30 | 2018-08-28 | 日本辉尔康株式会社 | 工业用双层织物 |
-
2018
- 2018-03-30 JP JP2018067046A patent/JP7199820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3-13 US US17/044,116 patent/US11668049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3-13 CN CN202310038654.2A patent/CN115821450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3-13 WO PCT/JP2019/010206 patent/WO201918827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3-13 EP EP19776203.2A patent/EP3779036A4/en active Pending
- 2019-03-13 CN CN201980023501.2A patent/CN112041501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13 CA CA3095544A patent/CA309554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8-23 JP JP2022132412A patent/JP2022169683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4-21 US US18/305,009 patent/US20230257938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048838A1 (en) * | 2004-08-23 | 2006-03-09 | Keiichi Takimoto |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
JP2006144145A (ja) * | 2004-11-17 | 2006-06-08 | Nippon Filcon Co Ltd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JP2006152462A (ja) * | 2004-11-26 | 2006-06-15 | Nippon Filcon Co Ltd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US20090205740A1 (en) * | 2008-02-19 | 2009-08-20 | Voith Patent Gmbh | Forming fabric having exchanging and/or binding warp yarns |
CN105143549A (zh) * | 2013-06-18 | 2015-12-09 | 安德里茨技术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 造纸机前筛浆机 |
US20150013821A1 (en) * | 2013-07-12 | 2015-01-15 | Nippon Filcon Co., Ltd. |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
JP2017128835A (ja) * | 2016-01-22 | 2017-07-27 |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 工業用織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21450A (zh) | 2023-03-21 |
US20230257938A1 (en) | 2023-08-17 |
EP3779036A1 (en) | 2021-02-17 |
EP3779036A4 (en) | 2021-08-25 |
US20210017709A1 (en) | 2021-01-21 |
CA3095544A1 (en) | 2019-10-03 |
WO2019188278A1 (ja) | 2019-10-03 |
US11668049B2 (en) | 2023-06-06 |
JP2019178437A (ja) | 2019-10-17 |
JP7199820B2 (ja) | 2023-01-06 |
CN112041501A (zh) | 2020-12-04 |
JP2022169683A (ja) | 2022-11-09 |
BR112020019838A2 (pt) | 2021-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956341B2 (ja) | 工業用多層織物 | |
US7343938B2 (en) |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 |
US7426943B2 (en) |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 |
JP4563260B2 (ja)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
US9371602B2 (en) |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 |
WO2019159829A1 (ja)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
JP5306788B2 (ja)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
CA2686636C (en) |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 |
US8991440B2 (en) |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 |
US20230257938A1 (en) |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 |
JP3854808B2 (ja) | 工業用多層織物 | |
EP3409833B1 (en) | Industrial double layer papermaking fabric | |
JP3938511B2 (ja) | 工業用多層織物 | |
WO2018047217A1 (ja)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
JP2008138308A (ja) | 縦溝が形成された工業用二層織物 | |
JP4005382B2 (ja) | 工業用多層織物 | |
JP3933448B2 (ja) | 工業用多層織物 | |
CN112513354A (zh) | 工业用双层织物 | |
JP2001248086A (ja) | 製紙用2層織物 | |
JP5856349B2 (ja)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
WO2018047219A1 (ja) | 工業用二層織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