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40806A - 鞋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40806A
CN112040806A CN201980003702.6A CN201980003702A CN112040806A CN 112040806 A CN112040806 A CN 112040806A CN 201980003702 A CN201980003702 A CN 201980003702A CN 112040806 A CN112040806 A CN 112040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ember
foot
shoe
support members
pa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37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40806B (zh
Inventor
石川达也
别所亜友
乙部浩士
仲谷政刚
矢野晴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hike Private
Original Assignee
Aishike Priva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hike Private filed Critical Aishike Private
Publication of CN112040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0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40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08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4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23/026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having different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CFASTENINGS OR ATTACHMENTS OF FOOTWEAR; LACES IN GENERAL
    • A43C1/00Shoe lacing fastenings
    • A43C1/003Zone lacing, i.e. whereby different zones of the footwear have different lacing tightening degrees, using one or a plurality of la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CFASTENINGS OR ATTACHMENTS OF FOOTWEAR; LACES IN GENERAL
    • A43C1/00Shoe lacing fastenings
    • A43C1/06Shoe lacing fastenings tightened by draw-st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CFASTENINGS OR ATTACHMENTS OF FOOTWEAR; LACES IN GENERAL
    • A43C11/00Other fasten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hoe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鞋100包括:设置在内足侧的第一形成部26及设置在外足侧的第二形成部28,分别形成有带穿过部62,且包夹鞋帮20的从足插入部20b朝前方形成的中央开口部20c;第一支撑构件32,前端部32h固定在第二形成部28,在所述前端部32h设置有第一带穿过结构32g,第一支撑构件32以抵接在内足的方式朝下方延伸;第二支撑构件34,前端部34h固定在第一形成部26,在所述前端部34h设置有第二带穿过结构34g,第二支撑构件34以抵接在外足的方式朝下方延伸;以及鞋带60,穿过带穿过部62,并且连续地穿过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32g、34g。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
背景技术
使穿过了孔的鞋带紧绷来勒紧鞋面的类型的鞋已为人所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利用鞋带来勒紧鞋面的鞋。此鞋包括一对辅助勒紧构件,所述一对辅助勒紧构件的基端部在鞋面翼部的内侧与鞋底部连结,在自由端部具有环,所述辅助勒紧构件的环穿过鞋面翼部的开口。此鞋使鞋带穿过辅助勒紧构件的环与鞋面翼部的通孔并紧绷,由此除利用鞋带的勒紧以外,通过辅助勒紧构件来部分地勒紧足背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903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鞋的保持性与贴合感,本发明人等人获得了以下的认识。
关于在体育运动等中穿戴的鞋,当穿戴者在静止或低速步行等中进行低强度的动作时,期望减少束缚感并适度地贴合,当穿戴者在行走或运动等中进行高强度的动作时,期望追随所述动作而牢固地保持足。但是,若为了提高保持性而使鞋带强力地紧绷,则即便在低强度的动作时,束缚感也持续且贴合感下降。即,存在难以使保持性的提升与贴合感的确保并存这一问题。
此种问题并不限定于体育运动用的鞋,其他种类的鞋也可能产生此种问题。
本发明鉴于所述问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一边维持贴合感一边提升保持性的鞋。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某一实施方式的鞋包括:设置在内足侧的第一形成部及设置在外足侧的第二形成部,分别形成有带穿过部,且包夹鞋帮的从足插入部朝前方形成的中央开口部;第一支撑构件,前端部固定在第二形成部,在所述前端部设置有第一带穿过结构,第一支撑构件以抵接在内足的方式朝下方延伸;第二支撑构件,前端部固定在第一形成部,在所述前端部设置有第二带穿过结构,第二支撑构件以抵接在外足的方式朝下方延伸;以及鞋带,穿过带穿过部,并且连续地穿过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
另外,以上的任意的组合,或者在方法、装置、程序、记录有程序的暂时的或非暂时的存储介质、系统等之间将本发明的构成元件或表达相互替换而成者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有效。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可一边维持贴合感一边提升保持性的鞋。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鞋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鞋的A-A线剖面图。
[图3]是将图1的鞋的形成部及支撑构件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图4]是概略性地表示图3的支撑构件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图3的支撑构件的对应于勒紧力的配置例的配置图。
[图6]是表示图3的支撑构件的对应于来自足的负荷的配置例的配置图。
[图7]是表示图3的支撑构件的对应于运动的第一配置例的配置图。
[图8]是表示图3的支撑构件的对应于运动的第二配置例的配置图。
[图9]是表示图3的支撑构件的对应于运动的第三配置例的配置图。
[图10]是表示图3的支撑构件的对应于足弓的配置例的配置图。
[图11]是表示图3的支撑构件的刚性降低部的例子的形状图。
[图12]是表示图3的支撑构件的刚性降低部的例子的另一形状图。
[图13]是表示图3的支撑构件的刚性降低部的例子的又一形状图。
[图14]是将图3的支撑构件的带穿过结构的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图15]是将图1的鞋的形成部的带穿过结构的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图16]是表示图3的支撑构件的拉伸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作用于图1的鞋的各部的力的示意图。
[图18]是概略性地表示第一变形例的鞋的平面图。
[图19]是图18的鞋的B-B线剖面图。
[图20]是将图18的鞋的鞋舌展开成平面的展开图。
[图21]是概略性地表示第二变形例的鞋的平面图。
[图22]是图21的鞋的M-M线剖面图。
[图23]是图21的鞋的N-N线剖面图。
[图24]是概略性地表示第三变形例的鞋的平面图。
[图25]是图24的鞋的P-P线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鞋理想的是在静止时或步行时等通常时,具备足触感良好且恰好适合足的形状的性质(以下,称为“贴合感”),在运动时,具备以使足相对于外底不移动的方式进行束缚的性质(以下,称为“保持性”)。若提高保持性,则动作时的鞋帮的晃动量变小,鞋帮挡住施加至足从鞋的外底脱落的方向的力的性质(以下,称为“稳定性”)提高。但是,虽然足与鞋帮之间的空隙越小,保持性越提升且稳定性越提高,但贴合感却下降,因此难以使它们并存。
此处,从所述观点出发,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鞋进行研究。此鞋具有从基端侧延长至自由端部为止的一对辅助勒紧构件。使鞋带穿过与自由端部连结的环,并将鞋带勒紧,由此将辅助勒紧构件与鞋面翼部一同勒紧。通过将辅助勒紧构件勒紧,辅助勒紧构件的基端侧的其中一个在内侧牢固地接合在底部的边缘的脚心的略微前方部分,另一个在外侧分别牢固地接合在比在前后方向上与左右内侧同一位置略微后方部分。
在所述鞋中,辅助勒紧构件的自由端部相对于鞋面翼部未得到固定。因此,若利用鞋带来强力地勒紧自由端部,则与所述辅助勒紧构件相反侧的鞋面翼部也一同被强力地勒紧,足被从内侧及外侧强力地勒紧。因此,若为了提高保持性而在静止状态下强力地勒紧自由端部,则同时鞋面翼部也被强力地勒紧,因此贴合感下降。另外,若为了提升贴合感而松弛地勒紧自由端部,则同时鞋面翼部也被松弛地勒紧,因此保持性下降。即,在所述鞋中,在人的运动时与静止时勒紧足的力几乎不变化,因此可以说贴合感与保持性难以并存。
本发明基于所述研究而成,其将支撑构件的前端部固定在鞋帮,由此使在运动时与静止时勒紧足的力变化,而谋求静止时的贴合感与运动时的保持性的并存。
以下,基于适宜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各附图一边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变形例中,对相同或同等的构成元件、构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适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为了容易理解而将各附图的构件的尺寸适宜放大、缩小来表示。另外,在各附图中,省略在说明实施方式方面不重要的构件的一部分来表示。
另外,包含第一、第二等序数的用语是用于说明多种构成元件而使用,但此用语仅用于将一个构成元件与其他构成元件加以区分的目的,并不通过此用语来限定构成元件。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鞋10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概略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鞋100的平面图。包含图1在内,在以下的图中,只要事先未特别说明,则表示右足用的鞋,但本说明书的说明也同样地适用于左足用的鞋。
本实施方式的鞋100例如可用作步行或跑步用的鞋、网球或篮球等体育运动用的鞋。鞋100具有鞋底10与鞋帮20。如图1所示,将从鞋帮20的宽度方向中心线La至内足侧(图中下侧)称为内足部22,将从宽度方向中心线La至外足侧(图中上侧)称为外足部24。另外,将从外足侧朝向内足侧的方向称为内侧,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外侧。另外,将沿着中心线La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在各图中,箭头W表示宽度方向,箭头X表示前后方向。另外,将沿着中心线La朝向脚尖侧的方向称为“前侧”、“前方”,将其相反侧称为“后侧”、“后方”。因此,宽度方向与中心线La正交。
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纵剖面图。将在水平面载置鞋100的状态(以下,称为“水平状态”)下的上侧称为“上侧”、“上方”,将其相反侧称为“下侧”、“下方”。另外,在水平状态下,将垂直地延长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鞋帮20具有:内足部22、外足部24、第一形成部26、第二形成部28、第一支撑构件32、第二支撑构件34、鞋带60、以及鞋舌70。鞋帮20包围用于收容足的内部空间20a。在鞋帮20,从其足插入部20b朝前方形成中央开口部20c。当将第一形成部26与第二形成部28进行总称时,有时表述为形成部。另外,当将一支撑构件32与第二支撑构件34进行总称时,有时表述为支撑构件。
鞋底10包含外底12与内底14。鞋底10通过粘接等方法而固定在鞋帮20。
也参照图3对形成部进行说明。图3是将形成部及支撑构件放大表示的放大图。第一形成部26设置在中央开口部20c的内足侧。第二形成部28设置在中央开口部20c的外足侧。即,第一形成部26与第二形成部28在宽度方向上包夹中央开口部20c来配置。在第一形成部26及第二形成部28,分别形成多个带穿过部62。带穿过部62是用于使鞋带60穿过的部分,也可以是通孔或带挂部等。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带穿过部62是上下贯穿的贯穿孔。在第一形成部26及第二形成部28,在大致前后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分别配置六个带穿过部62。
若带穿过部62的刚性低,则在高强度运动时鞋带60的张力流失,无法充分地发挥支撑构件的支撑功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具有用于增强带穿过部62的增强结构26s、28s。增强结构26s、28s只要可比周围提高刚性即可,可采用各种构成。例如,也可以利用具有比周围低的伸缩性的低伸缩性材料、比周围厚的材料、密度比周围高的材料或比周围硬的材料来形成鞋帮20中的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的构成:使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中的带穿过部62比周围刚性高。尤其,也可以设为如下的构成:使带穿过部62的使鞋带60穿过的孔的边缘比周围刚性高。例如,可在带穿过部62的孔的边缘设置金属制、树脂制的孔眼或钩等增强构件,也可以通过锁扣眼等来使带穿过部62的孔的边缘比周围厚。另外,也可以使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中的后述的支撑构件的固定部的周围区域26g、28g的刚性比周围高。另外,周围区域26g、28g也是设置后述的通孔26h、28h的区域。
也参照图4对支撑构件进行说明。图4是概略性地表示支撑构件的平面图。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是从下侧的基端部32j、34j延长至上侧的前端部32h、34h为止的绳状或带状的构件。基端部32j、34j也可以固定在鞋帮20与鞋底10的一者或两者。作为一例,基端部32j、34j可固定在外底12、内底14或鞋帮20的下部,也可以固定在它们之间。在图2的例子中,基端部32j、34j固定在鞋帮20与内底14之间。
若支撑构件的可挠性过低,则支撑构件触碰足时的触感变差。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包含具有比鞋帮20的材料高的可挠性的材料。换言之,支撑构件包含柔软性比鞋帮20的材料高的材料。
如图2所示,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具有在鞋帮20的内部以抵接在内足或外足的方式朝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构件32的前端部32h从下往上穿过设置在第二形成部28的通孔28h,并朝第二形成部28的上表面突出。前端部32h具有固定在第二形成部28的下侧或上侧的固定部32f。第二支撑构件34的前端部34h从下往上穿过设置在第一形成部26的通孔26h,并朝第一形成部26的上表面突出。前端部34h具有固定在第一形成部26的下侧或上侧的固定部34f。通孔26h、28h也可以是形成在形成部26、28的狭缝状的开口。
如图4所示,在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的前端部32h、34h,设置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32g、34g。带穿过结构32g、34g是用于使鞋带60穿过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带穿过结构32g、34g是在前端部32h、34h的前端折回,通过缝合等方法而固定在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的中途,由此形成在折回部的前后方向的通孔。
固定部32f、34f可设置在比带穿过结构32g、34g更靠近前端侧,也可以设置在比带穿过结构32g、34g更靠近基端侧,也可以设置在带穿过结构32g、34g。在图4的例子中,固定部32f、34f设置在比带穿过结构32g、34g更靠近基端侧,并缝在形成部28、形成部26的上表面而得到固定。因此,带穿过结构32g、34g由通孔26h、28h及固定部32f、34f进行两点支撑,因此可抑制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变形。
对支撑构件的形状进行说明。作为支撑构件32、34的形状,只要可包裹内足及外足并加以保持即可,可采用各种形状。例如,支撑构件32、34可以是绳状,也可以是带状,也可以是将它们复合而成的形状。
在图4的例子中,支撑构件32、34包含带状部32b、34b,及其前后宽度朝下方渐增的前后宽度变化部32m、34m。在此例中,前后宽度变化部32m、34m是下侧扩大的大致梯形的部分。通过具有带状部32b、34b,可增加与内足及外足的接触面积并将力分散。通过具有前后宽度变化部32m、34m,可增加与足弓的接触面积并提升足触感。另外,带状部32b、34b的前后方向宽度可以固定,也可以变化。图4的带状部34b的前后方向宽度大致固定,带状部32b的前后方向宽度朝前端侧渐减。
对鞋带60进行说明。鞋带60在内足侧与外足侧交替地穿过多个带穿过部62及带穿过结构32g、34g,且两侧的端部被捆扎。尤其,如图3所示,鞋带60穿过带穿过部62,并且连续地穿过带穿过结构32g、34g。即,鞋带60在带穿过结构32g、34g之间不穿过带穿过部62,而以同一个环穿过带穿过结构32g、34g。通过鞋带60连续地穿过,带勒紧力均等地施加至带穿过结构32g、34g,可抑制施加至内足与外足的力的不均衡。
对鞋舌70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鞋舌70设置在鞋帮20的内部空间20a侧。鞋舌70在鞋帮20的内部覆盖中央开口部20c。支撑构件在鞋舌70的上表面侧朝宽度方向延长。支撑构件的一部分介于鞋舌70与鞋帮20之间。鞋带60配置在鞋舌70的上表面。
继而,对支撑构件的配置例进行说明。支撑构件是承受鞋带60的勒紧的构件。因此,也可以考虑鞋带60的带勒紧方向来配置支撑构件。图5是表示对应于勒紧力的支撑构件的配置例的配置图。在图5的例子中,由箭头d1、d2所示的张力(以下,称为力d1、力d2)沿着鞋带60的勒紧方向施加至第二支撑构件34。通过鞋带60的张力,在宽度方向上略微向前的力d1施加至带穿过结构34g的前端。通过鞋带60的张力,在宽度方向上略微向后的力d2施加至带穿过结构34g的后端。
通过受到力d1、力d2,由箭头D所示的勒紧力(以下,称为勒紧力D)作为其合力而作用于第二支撑构件34。勒紧力D是从内足侧朝向外足侧的方向的力。第二支撑构件34对应于勒紧力D,沿着勒紧力D的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构件32也同样地沿着鞋带60的勒紧力的方向延伸。
支撑构件是在运动时受到来自足的负荷的构件。因此,也可以考虑在运动时被施加来自足的负荷的方向来配置支撑构件。图6是表示对应于来自足的负荷的支撑构件的配置例的配置图。在图6的例子中,由箭头E所示的负荷(以下,称为负荷E)沿着来自足的负荷的方向作用于第二支撑构件34。为了对应于负荷E,第二支撑构件34沿着被施加来自足的负荷E的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构件32也同样地沿着被施加来自足的负荷的方向延伸。
另外,在运动时被施加来自足的负荷的方向根据运动的内容而不同,因此也可以对应于作为对象的各运动的负荷方向来配置支撑构件。图7~图9是表示对应于运动的支撑构件的配置例的配置图。如图7~图9所示,也可以将支撑构件配置在基于各对象运动的负荷方向的位置或方向。
在图7的例子中,内足侧的第一支撑构件32配置在比外足侧的第二支撑构件34更前方,支撑母趾球部的附近的骨的隆起部,外足侧的第二支撑构件34支撑比小趾球部更后方的部位的骨的隆起部。由此,可获得抑制如急剧地朝内足侧内翻的动作时的足的过度的内翻的效果。
在图8的例子中,内足侧的第一支撑构件32配置在比外足侧的第二支撑构件34更后方,支撑脚心的前后中央附近,外足侧的第二支撑构件34支撑小趾球部的附近的骨的隆起部。由此,可获得脚心的下陷抑制效果、以及朝前足部外足侧施加大的负荷的动作时的鞋与足的朝横方向的偏离的抑制效果。
在图9的例子中,内足侧的第一支撑构件32支撑脚心的前后中央附近,外足侧的第二支撑构件34配置在比内足侧的第一支撑构件32更后方,支撑小趾球部与脚后跟的中央区域的骨的隆起部。由此,可获得脚心的下陷抑制效果、以及朝中足部外足侧施加大的负荷的动作时的鞋与足的朝横方向的偏离的抑制效果。
另外,内足侧的第一支撑构件32也可以配置在可在运动时抑制足弓的内翻的位置。图10是表示对应于足弓8a的内翻的支撑构件的配置例的配置图。在图10的例子中,为了抑制足弓8a的内翻,内足侧的第一支撑构件32以接近足弓8a的方式配置。通过支撑构件接近足弓8a,基于鞋带的张力,对足弓8a赋予由箭头F所示的支撑力(以下,称为支撑力F)。通过赋予支撑力F,支撑构件可将足弓8a提起,而抑制足弓8a的内翻。
对支撑构件的形状进一步进行说明。若支撑构件长时间被骨端或骨头等骨的隆起部强力地压接,则存在被压接的部分变得疼痛的担忧。因此,在支撑构件支撑骨端或骨头等骨的隆起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被这些部分压接的区域的刚性构成得低。例如,也能够以刚性变得比内足侧的第一支撑构件32低的方式构成支撑小趾球部附近的骨的隆起部的外足侧的第二支撑构件34。在此情况下,作为一例,也可以利用刚性比内足侧的第一支撑构件32的材料低的材料来构成外足侧的第二支撑构件34。另外,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的下方区域也可以具有互不相同的伸缩性。
就相同的观点而言,也可以在外足侧的第二支撑构件34的前后方向中间区域,设置刚性比其周围低的刚性降低部36。刚性降低部36设置在支撑构件中的接触骨端或骨头等骨的隆起部的部分。通过具有刚性降低部36,可减弱来自支撑构件的朝向骨端或骨头等骨的隆起部的压力。图11~图13是表示支撑构件的刚性降低部36的一例的形状图。在图11的例子中,第二支撑构件34的刚性降低部36是由比周围柔软的材料形成的柔软部36s。在图12的例子中,第二支撑构件34的刚性降低部36是多个狭缝状的切口部36p。在图13的例子中,第二支撑构件34的刚性降低部36是单一的切口部36q。
对带穿过结构32g、34g进一步进行说明。图14是将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图。此图的中心线Lc是将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前后中心在宽度方向上延长的中心线。就确保保持性的观点而言,理想的是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变形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带穿过结构32g、34g具有用于增强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变形抑制结构32k、34k。
作为变形抑制结构32k、34k,只要可增强带穿过结构32g、34g即可,可采用各种构成。例如,也可以利用具有低伸缩性的低伸缩性材料、比周围厚的材料、密度比周围高的材料或比周围硬的材料来形成支撑构件中的带穿过结构32g、34g。例如,也可以在带穿过结构32g、34g设置金属制或树脂制的孔眼等增强构件。
就减少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变形来确保保持性的观点而言,带穿过结构32g、34g理想的是从鞋带60受到力的方向(=宽度方向)的伸缩性比其他方向(=前后方向)的伸缩性小。例如,如图14所示,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宽度方向伸缩性也可以比形成部26、28的宽度方向伸缩性小。尤其,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前后中心的宽度方向伸缩性也可以比形成部26、28的宽度方向伸缩性小。
图15是将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的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就抑制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变形来确保保持性的观点而言,也可以在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之中,固定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固定区域30d,设置宽度方向伸缩性比周围低的低伸缩部30e。
作为一例,固定区域30d也可以是从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中的前方的支撑构件(图15的例子中为第二支撑构件34)的前端部32h、34h的前端至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中的后方的支撑构件(图15的例子中为第一支撑构件32)的后端之间的部分。可以是固定区域30d的全部为低伸缩部30e,也可以是固定区域30d的一部分为低伸缩部30e。
另外,就当对前端部32h、34h的固定部施加了朝向基端部32j、34j侧的张力时,在前端部32h、34h的固定部发挥可对抗所述张力的抗力的观点而言,低伸缩部30e也可以连续地设置在鞋帮20。作为一例,如图15所示,低伸缩部30e也可以从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的前端部32h、34h的固定部至内足部22及外足部24连续地设置。
如由图15的虚线所示,内足部22侧的低伸缩部30e在第二支撑构件34的前端部34h的前后宽度中,设置在从第一形成部26起横跨内足部22,延长至内足部22的下侧的基端部(固定在鞋底10的部分)为止的带状区域。另外,外足部24侧的低伸缩部30e在第一支撑构件32的前端部32h的前后宽度中,设置在从第二形成部28起横跨外足部24,延长至外足部24的下侧的基端部(固定在鞋底10的部分)为止的带状区域。即,低伸缩部30e的下端30f延长至内足部22及外足部24的固定在鞋底10的部分为止。
在此情况下,当对前端部32h、34h的固定部施加了朝向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的基端部32j、34j侧的张力时,通过延长至鞋帮20为止的低伸缩部30e,可对前端部32h、34h的固定部赋予可对抗所述张力的抗力。
例如,低伸缩部30e也可以由具有比低伸缩部30e的周围低的伸缩性的低伸缩性材料、比周围厚的材料、密度比周围高的材料或比周围硬的材料来形成。
尤其,也可以在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之中,与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前后中心对应的对应区域30c,设置宽度方向伸缩性比周围低的低伸缩部30e。即,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中的对应区域30c(图15的中心线Lc的附近的区域)也可以是低伸缩部30e。另外,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中的固定部32f、34f的前后范围也可以是低伸缩部30e。
继而,对支撑构件的刚性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支撑构件的样品T的拉伸试验的结果的图表。此图表在横轴以相对于最大伸长量的百分比表示伸长量,在纵轴表示负荷。此图表表示针对从规定材料形成为规定形状的支撑构件的样品T,相对于从足受到的方向的负荷的试验结果。若相对于伸长量的负荷(=刚性)过高,则贴合感受损,若相对于伸长量的负荷(=刚性)过低,则稳定性受损。
本发明人等人从确保贴合感与稳定性的观点出发,对伸长量为零附近时的刚性(初期刚性)与伸长量为100%时的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所述研究,获得了如下的启发:在初期刚性为0.01N/mm以上、0.15N/mm以下的范围内可确保贴合感与稳定性,在伸长量为100%时的刚性为0.5N/mm以上、10N/mm以下的范围内可确保贴合感与稳定性。样品并不限定于所述样品,对应于贴合感与稳定性的所期望的平衡来选择。
参照图17,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鞋100的运动时的保持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受到了负荷时作用于鞋100的各部的力的示意图。此图的箭头G~箭头J表示当鞋100从足受到了向外的负荷时作用于各部的力。
(1)若鞋100受到负荷,则如由箭头G所示,来自足的向外的负荷(以下,称为负荷G)施加至外足侧的支撑构件34。
(2)若负荷G施加至支撑构件34,则如由箭头H所示,向外的张力(以下,称为张力H)经由带穿过结构34g而作用于鞋带60。
(3)若张力H作用于鞋带60,则如由箭头I所示,向内的力(以下,称为力I)经由鞋带60而作用于内足侧的支撑构件32的带穿过结构32g。
(4)若力I作用于带穿过结构32g,则如由箭头J所示,向外的力(以下,称为力J)作用于支撑构件32整体。其结果,内足由支撑构件32支撑,外足由支撑构件34支撑,足整体被牢固地保持,因此可减少足的晃动。
另外,即便在鞋100从足受到了向内的负荷的情况下,通过相同的作用机理,内足由支撑构件32支撑,外足由支撑构件34支撑,足整体被牢固地保持,因此也可以减少足的晃动。即,即便在静止时不完全束缚足,也可以通过运动时的动态的力的输入与传递来确保稳定性。另外,若在静止时不完全束缚,则在静止时或步行时可确保足的自由度,并可获得舒适的贴合感。另外,对应于鞋的使用目的,适宜选择支撑构件的刚性,由此可调整静止时的足的自由度与运动时的稳定性的平衡。
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概要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某一实施方式的鞋100包括:设置在内足侧的第一形成部26及设置在外足侧的第二形成部28,分别形成有带穿过部62,且包夹鞋帮20的从足插入部20b朝前方形成的中央开口部20c;第一支撑构件32,前端部32h固定在第二形成部28,在所述前端部32h设置有第一带穿过结构32g,第一支撑构件32在鞋帮20的内部以抵接在内足的方式朝下方延伸;第二支撑构件34,前端部34h固定在第一形成部26,在所述前端部34h设置有第二带穿过结构34g,第二支撑构件34在鞋帮20的内部以抵接在外足的方式朝下方延伸;以及鞋带60,穿过带穿过部62,并且连续地穿过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32g、34g。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将支撑构件的前端部固定在鞋帮20,由此可使在运动时与静止时勒紧足的力变化,而提升静止时的贴合感与运动时的保持性。
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也可以具有用于增强带穿过部62的增强结构26s、28s。在此情况下,通过增强结构26s、28s来增强带穿过部62,因此高强度的动作时的张力的流失减少,可确保保持性。
如上所述,增强结构26s、28s也可以由具有比周围低的伸缩性的低伸缩性材料、比周围厚的材料、密度比周围高的材料或比周围硬的材料来形成。另外,为了将使带穿过部62的鞋带60穿过的孔的边缘的刚性比周围提高,例如可在带穿过部62的孔的边缘设置金属制、树脂制的孔眼或钩等增强构件,也可以通过锁扣眼等来设置使带穿过部62的孔的边缘比周围厚的壁厚部。另外,也可以组合包括多个所述增强结构。
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也可以具有用于增强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变形抑制结构32k、34k。在此情况下,可抑制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变形,保持性提升。
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也可以包含带状部32b、34b。在此情况下,可支撑足弓的宽广的区域。
也可以在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之中,与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前后中心对应的对应区域30c,设置宽度方向伸缩性比周围低的低伸缩部30e。在此情况下,对应区域30c的变形得到抑制,因此张力的流失减少,保持性提升。
也可以在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之中,固定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32g、34g的固定区域30d,设置宽度方向伸缩性比周围低的低伸缩部30e。在此情况下,固定区域30d的变形得到抑制,因此张力的流失减少,保持性提升。
也可以在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的至少一者的前后方向中间区域,设置刚性比周围低的刚性降低部36。在此情况下,可使支撑构件具有柔软性与强度。
刚性降低部36也可以包含比周围柔软的柔软部36s或切口部36p。在此情况下,可使支撑构件具有柔软性与强度。
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也可以具有前后宽度朝下方渐增的前后宽度变化部32m、34m。在此情况下,可增大与足弓的接触部分的面积来提升足触感。
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的下方区域也可以具有互不相同的伸缩性。在此情况下,可在内外足分开调整保持性。
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也可以包含具有比鞋帮20的材料高的可挠性的材料。在此情况下,可确保利用支撑构件的保持性,并提升足触感。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了详细说明。所述实施方式均只不过是表示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例者。实施方式的内容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中规定的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进行构成元件的变更、追加、删除等许多设计变更。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可进行此种设计变更的内容,附加“实施方式的”“在实施方式中”等表述进行了说明,但并非对无此种表述的内容不容许设计变更。另外,附加在附图的剖面的影线并不限定附加有影线的对象的材质。
以下,对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变形例的附图及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构成元件、构件赋予相同的符号。适宜省略与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重点对与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变形例]
对第一变形例的鞋20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8是概略性地表示第一变形例的鞋200的平面图,与图1对应。在此图中,为了容易理解而省略鞋带60的记载。图19是鞋200的B-B线剖面图,与图2对应。图20是将鞋200的鞋舌70展开成平面的展开图。第一变形例的鞋200相对于实施方式的鞋100,鞋舌70的构成不同,其他构成相同。因此,主要对鞋舌70的构成进行说明。
鞋舌70在鞋帮20的内部覆盖中央开口部20c。鞋舌70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70e这一点与实施方式不同。突出部70e在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的内侧(与鞋帮20相反侧)朝下方延长。即,支撑构件32、34夹在突出部70e与鞋帮20之间。突出部70e介于支撑构件与足之间,由此可防止支撑构件32、34直接接触足弓,并提升足触感。
突出部70e的下端70j也可以朝比支撑构件32、34的基端部32j、34j更下侧延长。即,支撑构件32、34的基端部32j、34j配置在比突出部70e的下端70j更上侧。在此情况下,可减小支撑构件32、34直接接触足弓的面积。
突出部70e的下端70j可以是未被固定的自由端,也可以固定在外底12、内底14或鞋帮20的下部,也可以固定在它们之间。就将足放入鞋100中时抑制鞋舌70或支撑构件32、34的朝前方的移动的观点而言,本变形例的下端70j固定在鞋帮20与内底14之间。支撑构件32、34的基端部32j、34j也可以固定在突出部70e的中途。在此情况下,可减小支撑构件32、34,突出部70e,以及鞋帮20的位置关系的偏离。
突出部70e可以是如由图20的实线所示,在俯视下与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的一部分重复的形状,也可以是如由图20的虚线所示,在俯视下与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的全部重复的形状。即,突出部70e具有在俯视下包含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形状。
如图18所示,在本变形例的鞋舌70的上表面,设置用于规定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的位置的位置规定部72。通过具有位置规定部72,可抑制支撑构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并减小支撑构件32、34与鞋帮20的位置关系的偏离。
位置规定部72的构成并无限制,本变形例的位置规定部72是在前后方向上延长,且在多个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位置上通过缝合等方法而固定在鞋舌70的带状的构件。位置规定部72设置在鞋舌70的宽度方向中央,与鞋舌7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用于支撑构件在宽度方向上穿过的间隙72s。通过使支撑构件在间隙72s穿过,而在间隙72s的前后范围内规定支撑构件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并非必须将位置规定部72设置在鞋舌70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规定部72也可以配置在从宽度方向中央靠近内足侧或外足侧的位置。
也可以使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在一个间隙72s穿过,但在本变形例中,在不同的间隙72s穿过。在此情况下,可将第一支撑构件32及第二支撑构件34的位置分别配置在更适当的位置。另外,可使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两者在单一的间隙72s穿过,也可以仅使其中一个支撑构件穿过。间隙72s可使鞋带60穿过,也可以不使鞋带60穿过。
[第二变形例]
对第二变形例的鞋30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21是概略性地表示第二变形例的鞋300的平面图,与图1对应。图22是鞋300的M-M线剖面图。图23是鞋300的N-N线剖面图。第二变形例的鞋300相对于实施方式的鞋100,第一支撑构件332、第二支撑构件334的构成不同,其他构成相同。因此,主要对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32、334的构成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的第一支撑构件332相对于实施方式的第一支撑构件32,在不具有前端部32h,而具有折回部332p及外足侧基端部332n这一点上不同,其他构成相同。第一支撑构件332是从内足下侧的内足侧基端部332j延长至外足下侧的外足侧基端部332n为止的构件,在中途形成折回部332p。折回部332p从下往上穿过设置在第二形成部28的通孔28h,并朝第二形成部28的上表面突出。在折回部332p设置第一带穿过结构332g。
内足侧基端部332j与基端部32j对应,在图22的例子中,在内足侧固定在鞋帮20与内底14之间。在图22的例子中,外足侧基端部332n在外足侧固定在鞋帮20与内底14之间。外足侧基端部332n可固定在外底12、内底14或鞋帮20的下部,也可以固定在它们之间。
另外,关于实施方式的第一支撑构件32与本变形例的第一支撑构件332,其中一个端部(基端部32j、内足侧基端部332j)在内足侧固定在鞋帮20与内底14之间等,另一个端部(前端部32h、外足侧基端部332n)在外足侧固定在第二形成部28或鞋帮20与内底14之间等。即,可以说在支撑构件的两端部固定在任一者这一点上,两者是共同的技术思想。
如图21所示,在第一支撑构件332的外足侧基端部332n附近,设置有前后宽度朝下方渐增的前后宽度变化部332m。
折回部332p也可以固定在第二形成部28,但在此例中,未得到固定。因此,通过勒紧鞋带60,第一支撑构件332的折回部332p的位置具有变化。
本变形例的第二支撑构件334相对于实施方式的第二支撑构件34,在不具有前端部34h,而具有折回部334p及内足侧基端部334n这一点上不同,其他构成相同。第二支撑构件334是从外足下侧的外足侧基端部334j延长至内足下侧的内足侧基端部334n为止的构件,在中途形成折回部334p。折回部334p从下往上穿过设置在第一形成部26的通孔26h,并朝第一形成部26的上表面突出。在折回部334p设置第二带穿过结构334g。
外足侧基端部334j与基端部34j对应,在图23的例子中,在内足侧固定在鞋帮20与内底14之间。在图23的例子中,内足侧基端部334n在外足侧固定在鞋帮20与内底14之间。内足侧基端部334n可固定在外底12、内底14或鞋帮20的下部,也可以固定在它们之间。
另外,关于实施方式的第二支撑构件34与本变形例的第二支撑构件334,其中一个端部(基端部34j、外足侧基端部334j)在外足侧固定在鞋帮20与内底14之间等,另一个端部(前端部34h、内足侧基端部334n)在内足侧固定在第一形成部26或鞋帮20与内底14之间等。即,可以说在支撑构件的两端部固定在任一者这一点上,两者是共同的技术思想。
如图21所示,在第二支撑构件334的内足侧基端部334n附近,设置有前后宽度朝下方渐增的前后宽度变化部334m。
折回部334p也可以固定在第一形成部26,但在此例中,未得到固定。因此,通过勒紧鞋带60,第二支撑构件334的折回部334p的位置具有变化。
第二变形例取得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及效果。此外,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位置上的第一支撑构件332及第二支撑构件334分别支撑内足与外足,因此可沿着足的形状赋予更适当的支撑力。
[第三变形例]
对第三变形例的鞋40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24是概略性地表示第三变形例的鞋400的平面图,与图1对应。图25是鞋400的P-P线剖面图。第三变形例的鞋400相对于实施方式的鞋100,两侧支撑构件432的构成不同,其他构成相同。即,鞋400具有两侧支撑构件432来代替第一、第二支撑构件。因此,主要对两侧支撑构件432的构成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的两侧支撑构件432相对于实施方式的第一支撑构件32,在不具有前端部32h,而具有第一、第二折回部432p、432q,内足侧基端部432j及外足侧基端部432n这一点上不同,其他构成相同。两侧支撑构件432是从内足下侧的内足侧基端部432j延长至外足下侧的外足侧基端部432n为止的构件,在中途形成第一、第二折回部432p、432q。第一折回部432p设置在第二折回部432q的与外足侧基端部432n相反侧,第二折回部432q设置在第一折回部432p的与内足侧基端部432j相反侧。
第一折回部432p从下往上穿过设置在第一形成部26的通孔26h,并朝第一形成部26的上表面突出。在第一折回部432p设置第一带穿过结构432g。第二折回部432q从下往上穿过设置在第二形成部28的通孔28h,并朝第二形成部28的上表面突出。在第二折回部432q设置第二带穿过结构432k。
内足侧基端部432j及外足侧基端部432n可固定在外底12、内底14或鞋帮20的下部,也可以固定在它们之间。在图25的例子中,内足侧基端部432j在内足侧固定在鞋帮20与内底14之间,外足侧基端部432n在外足侧固定在鞋帮20与内底14之间。
在图24的例子中,通孔26h及通孔28h在第一形成部26及第二形成部28中,配置在比多个带穿过部62中的最前侧的带穿过部62更前方。因此,第一、第二折回部432p、432q及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432g、432k配置在比多个带穿过部62更前方。鞋带60连续地穿过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432g、432k。
另外,关于实施方式的第一支撑构件32与本变形例的两侧支撑构件432,其中一个端部(基端部32j、内足侧基端部432j)在内足侧固定在鞋帮20与内底14之间等,另一个端部(前端部32h、外足侧基端部432n)在外足侧固定在第二形成部28或鞋帮20与内底14之间等。即,可以说在支撑构件的两端部固定在任一者这一点上,两者是共同的技术思想。
如图24所示,在两侧支撑构件432的内足侧基端部432j的附近及外足侧基端部432n的附近,设置有前后宽度朝下方渐增的前后宽度变化部432s。
第一、第二折回部432p、432q也可以固定在第一、第二形成部26、28,但在此例中,未得到固定。因此,通过勒紧鞋带60,两侧支撑构件432的第一、第二折回部432p、432q的位置具有变化。
第三变形例取得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及效果。此外,两侧支撑构件432作为第一支撑构件与第二支撑构件的替代者来支撑内足与外足,因此可沿着足的形状赋予更适当的支撑力。
[其他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表示了支撑构件设置在鞋帮20的内侧的例子,但支撑构件也可以设置在鞋帮20的外侧。在此情况下,支撑构件间接地抵接内足与外足。
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表示了带穿过部62为贯穿孔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带穿过部可采用各种结构。例如,带穿过部可以是金属制或树脂制的孔眼,也可以是金属制或树脂制的钩。
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表示了带穿过结构32g、34g在支撑构件的前端折回而形成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带穿过结构可采用各种结构。例如,带穿过结构可以是金属制或树脂制的孔眼,也可以是上下贯穿孔,也可以是金属制或树脂制的钩。
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表示了支撑构件从基端部32j、34j至前端部32h、34h为止一体地形成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个别地形成的多个构件连结来构成支撑构件。另外,支撑构件的形成部26、28的内侧的部分与外侧的部分也可以不连接,所述内侧的部分与外侧的部分也可以分开固定在鞋帮20。
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表示了刚性降低部36设置在第二支撑构件34的例子,但刚性降低部36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构件32,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两者。在此情况下,第一、第二支撑构件32、34的刚性降低部36各自的形状或构成也可以不同。
所述各变形例取得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任意的组合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有用。通过组合而产生的新的实施方式兼具进行组合的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各自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与鞋相关,可用于鞋。
符号的说明
10:鞋底
20:鞋帮
20a:内部空间
20c:中央开口部
20d:足插入部
22:内足部
24:外足部
26:第一形成部
26s:增强结构
28:第二形成部
30e:低伸缩部
32:第一支撑构件
32f:固定部
32g:带穿过结构
32h:前端部
32j:基端部
32k:变形抑制结构
32m:前后宽度变化部
34:第二支撑构件
34f:固定部
34g:带穿过结构
34h:前端部
34m:前后宽度变化部
36:刚性降低部
60:鞋带
62:带穿过部
70:鞋舌
70e:突出部
70j:下端
72:位置规定部
100、200:鞋

Claims (14)

1.一种鞋,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内足侧的第一形成部及设置在外足侧的第二形成部,分别形成有带穿过部,且包夹鞋帮的从足插入部朝前方形成的中央开口部;
第一支撑构件,前端部固定在所述第二形成部,在所述前端部设置有第一带穿过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以抵接在内足的方式朝下方延伸;
第二支撑构件,前端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形成部,在所述前端部设置有第二带穿过结构,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以抵接在外足的方式朝下方延伸;以及
鞋带,穿过所述带穿过部,并且连续地穿过所述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形成部具有用于增强所述带穿过部的增强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支撑构件具有用于增强所述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的变形抑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支撑构件包含带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第二形成部之中的与所述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的前后中心对应的对应区域,设置宽度方向伸缩性比周围低的低伸缩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第二形成部之中的固定所述第一、第二带穿过结构的固定区域,设置宽度方向伸缩性比周围低的低伸缩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第二支撑构件的至少一者的前后方向中间区域,设置刚性比周围低的刚性降低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降低部包含切口部或比周围柔软的柔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支撑构件具有前后宽度朝下方渐增的前后宽度变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支撑构件的下方区域具有互不相同的伸缩性。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支撑构件包含具有比所述鞋帮的材料高的可挠性的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包括覆盖所述鞋帮的所述中央开口部的鞋舌,所述鞋舌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突出并在所述第一、第二支撑构件的内侧朝下方延长的突出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支撑构件的基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突出部的下端更上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鞋舌的上表面,设置用于规定所述第一、第二支撑构件的位置的位置规定部。
CN201980003702.6A 2019-03-29 2019-03-29 Active CN1120408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14198 WO2020202322A1 (ja) 2019-03-29 2019-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40806A true CN112040806A (zh) 2020-12-04
CN112040806B CN112040806B (zh) 2022-07-05

Family

ID=71131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3702.6A Active CN112040806B (zh) 2019-03-29 2019-03-29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357289B2 (zh)
EP (1) EP3738459B1 (zh)
JP (1) JP6716795B1 (zh)
CN (1) CN112040806B (zh)
BR (1) BR112021000703B1 (zh)
WO (1) WO20202023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1006427S1 (en) * 2017-12-29 2023-12-05 William I. CRAVEN Removable shoe lace replacement overlay
WO2021242810A1 (en) * 2020-05-29 2021-12-02 Nike Innovate C.V. Upper including dynamic supports
WO2022123620A1 (ja) * 2020-12-07 2022-06-16 株式会社アシックス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49173A (en) * 1923-03-31 1927-11-15 Mcdonough James Orthopedic shoe
US2182843A (en) * 1938-06-04 1939-12-12 Mortimer B Flynn Shoe
US2539761A (en) * 1948-07-03 1951-01-30 Goodrich Co B F Article of footwear
JPH0965908A (ja) * 1995-09-04 1997-03-11 Daiwa Seiko Inc
US6393733B1 (en) * 1998-02-05 2002-05-28 Eliyahu London Shoe with arch support
US20060162190A1 (en) * 2003-04-24 2006-07-27 Tsuyoshi Nishiwaki Sports shoes having upper part with improved fitting property
JP2007190351A (ja) * 2005-12-22 2007-08-02 New Balance Japan:Kk 靴及び靴の締付け方法
CN102762121A (zh) * 2009-11-18 2012-10-31 耐克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跟靠补足条带的鞋
US20160242498A1 (en) * 2013-10-09 2016-08-25 Asics Corporation Athletic shoe
US20180014601A1 (en) * 2016-07-18 2018-01-18 Sport Maska Inc. Skate boo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1316A (en) * 1904-03-28 1906-01-30 James A Mcpherson Hockey-boot.
US2116445A (en) * 1937-04-29 1938-05-03 Vida L Moore Article of footwear
US3308829A (en) * 1966-04-18 1967-03-14 Clyde A Edwards Corrective shoe with abduction strap
DE1685288B1 (de) * 1967-04-08 1972-05-31 Franz Fesl Ski-bzw. Bergstiefel mit einem spannbaren Stuetzteil fuer das Fusslaengsgewoelbe
US4592154A (en) * 1985-06-19 1986-06-03 Oatman Donald S Athletic shoe
US4811500A (en) * 1987-02-06 1989-03-14 L. A. Gear, Inc. Article of footware having an adjustable instep supporting insert
FR2613599B1 (fr) * 1987-04-10 1990-11-30 Salomon Sa Chaussure a rabat de fermeture, en particulier pour la pratique des sports
US4926569A (en) * 1988-10-31 1990-05-22 Converse Inc. Shoe with cradle arch support
FR2654592B1 (fr) * 1989-11-22 1992-02-28 Salomon Sa Chaussure de sport comportant un dispositif de serrage interne de la zone du cou-de-pied.
US5323549A (en) * 1993-08-16 1994-06-28 Sports Licensing, Inc. Shoe equipped with internal orthotic cradle device
US6073370A (en) * 1998-02-23 2000-06-13 Shimano Inc. Snowboard boot power lacing configuration
JP4219591B2 (ja) * 2000-04-28 2009-02-04 美津濃株式会社 フットウエアの緊締構造
US6925734B1 (en) * 2001-09-18 2005-08-09 Reebok International Ltd. Shoe with an arch support
US6952890B1 (en) * 2003-09-02 2005-10-11 Nike, Inc. Lace retainer for footwear
US8522455B2 (en) * 2007-04-13 2013-09-03 Nike, Inc. Strap system with integrated eyelet
WO2011004422A1 (ja) * 2009-07-06 2011-01-13 株式会社アシックス 紐締めフィッティング構造を備えた靴
US9526300B2 (en) * 2015-03-16 2016-12-27 Anna Krengel Dually adjustable, anchored, parallel lacing technology
US20170172248A1 (en) * 2015-12-22 2017-06-22 Mark Fadil Arch Support
US10405607B2 (en) * 2016-03-22 2019-09-10 Nike, Inc. Tensioning system for an article of footwear
US10660408B2 (en) * 2018-04-06 2020-05-26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closure system having a transverse flap with cables
US11013292B2 (en) * 2018-09-28 2021-05-25 Puma SE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 sole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49173A (en) * 1923-03-31 1927-11-15 Mcdonough James Orthopedic shoe
US2182843A (en) * 1938-06-04 1939-12-12 Mortimer B Flynn Shoe
US2539761A (en) * 1948-07-03 1951-01-30 Goodrich Co B F Article of footwear
JPH0965908A (ja) * 1995-09-04 1997-03-11 Daiwa Seiko Inc
US6393733B1 (en) * 1998-02-05 2002-05-28 Eliyahu London Shoe with arch support
US20060162190A1 (en) * 2003-04-24 2006-07-27 Tsuyoshi Nishiwaki Sports shoes having upper part with improved fitting property
JP2007190351A (ja) * 2005-12-22 2007-08-02 New Balance Japan:Kk 靴及び靴の締付け方法
CN102762121A (zh) * 2009-11-18 2012-10-31 耐克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跟靠补足条带的鞋
US20160242498A1 (en) * 2013-10-09 2016-08-25 Asics Corporation Athletic shoe
US20180014601A1 (en) * 2016-07-18 2018-01-18 Sport Maska Inc. Skate boo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18071A1 (en) 2022-07-14
BR112021000703B1 (pt) 2022-01-25
JPWO2020202322A1 (ja) 2021-04-30
WO2020202322A1 (ja) 2020-10-08
US11357289B2 (en) 2022-06-14
EP3738459B1 (en) 2021-05-26
CN112040806B (zh) 2022-07-05
US11779081B2 (en) 2023-10-10
US20210244132A1 (en) 2021-08-12
JP6716795B1 (ja) 2020-07-01
EP3738459A4 (en) 2020-11-18
BR112021000703A2 (pt) 2021-04-13
EP3738459A1 (en) 2020-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13821B2 (en) Athletic shoes having an upper whose fitting property is improved
US10165830B2 (en) Shoe upper
CN105495845B (zh) 分离型脚稳定器系统
US7966747B2 (en) Dance footwear
US7380354B2 (en) Shoe that fits to a foot with belts
CN112040806B (zh)
JPH06217806A (ja) 靴の締め具
CN114080166B (zh) 具有自适应鞋面材料的跑鞋
JP7159245B2 (ja)
JP2005329270A (ja) アッパーのフィット性を改良した運動靴
CN110913807B (zh) 用于鞋类的速率相关系统
WO2022269882A1 (ja) シューズ
US20220202131A1 (en) Shoe
JP7480346B2 (ja)
US20220312899A1 (en) Shoe
JP2022156803A (ja) シューズのアッパー構造およびシューズ
CN116528716A (zh) 鞋面及具备该鞋面的鞋子
JP2023053438A (ja) シューズ部品及びシューズ
JPS6014802A (ja) 運動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