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26212A - 一种补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补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26212A
CN112026212A CN202010824149.7A CN202010824149A CN112026212A CN 112026212 A CN112026212 A CN 112026212A CN 202010824149 A CN202010824149 A CN 202010824149A CN 112026212 A CN112026212 A CN 1120262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wheel
plate
rod
transmission gear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241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魁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82414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262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26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2621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3/00Repairing of articles made from plastics or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e.g. of articles shaped or produced by us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or subclass B29D
    • B29C73/04Repairing of articles made from plastics or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e.g. of articles shaped or produced by us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or subclass B29D using preformed elements
    • B29C73/10Repairing of articles made from plastics or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e.g. of articles shaped or produced by us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or subclass B29D using preformed elements using patches seal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article
    • B29C73/12Apparatus therefor, e.g. for apply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3/00Repairing of articles made from plastics or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e.g. of articles shaped or produced by us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or subclass B29D
    • B29C73/04Repairing of articles made from plastics or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e.g. of articles shaped or produced by us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or subclass B29D using preformed elements
    • B29C73/10Repairing of articles made from plastics or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e.g. of articles shaped or produced by us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or subclass B29D using preformed elements using patches seal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article
    • B29C73/105Repairing of articles made from plastics or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e.g. of articles shaped or produced by us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or subclass B29D using preformed elements using patches seal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article provided with a centering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3/00Repairing of articles made from plastics or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e.g. of articles shaped or produced by us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or subclass B29D
    • B29C73/24Apparatu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3/00Repairing of articles made from plastics or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e.g. of articles shaped or produced by us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or subclass B29D
    • B29C73/24Apparatu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9C73/26Apparatu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mechanical pretrea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3/00Repairing of articles made from plastics or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e.g. of articles shaped or produced by us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or subclass B29D
    • B29C73/24Apparatu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9C73/28Apparatu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clamping and stretching flexible material, e.g. inner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0/00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补胎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补胎装置。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补胎装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补胎装置,包括有固定定位机构、扩孔机构、胶条补孔机构和余料切割机构等;工作机床板上方依次设置有第一侧部架板、余料切割机构、第二侧部架板和操作台;操作台上方设置有运行控制屏。本发明实现了自动化定位查找轮胎漏气口并自动将漏气口转动定位至工作位置,对轮胎漏气口进行轮胎漏气口边沿进行处理,实现轮胎漏气口的扩大,并将补胎胶条自动穿入漏气口,并通过液体胶使其完整密封轮胎漏气口,最后将轮胎外表面露出的多余胶条进行自动化切割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补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补胎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补胎装置。
背景技术
补胎剂是一种无毒无味不易燃不粘胎的液体,既能补胎,又能充气。补胎剂的主要成分一般是橡胶和充气剂,ph值中性。补胎胶条是一种使用于轮胎与胎面的粘合,修补或打胶浆的一种条状胶体融合独特的耐寒耐热工艺配方,具有优良的气密性能,使修补后的轮胎能全天候适应各种道路环境,有效提高轮胎翻新的耐磨率和使用寿命,同时使翻新轮胎更加美观。
目前补胎胶条常常应用于各种轮胎修补情况下,现有技术中由于轮胎的韧性较强,并且轮胎的形变力比较大,在使用胶条时往往需要对轮胎漏气孔进行人工扩口操作,扩口过程中需要人工将口扩大,并且扩大后还需要手动对漏气孔边沿进行磋磨,使轮胎的漏气孔在无形变的情况下能够容纳双层胶条,同时需要人工将胶条塞进漏气孔中,进而导致了人工对轮胎漏气孔进行扩口时需要首先通过外物对漏气孔进行外力撕扯形变开裂,人工力度控制不够精准,致使开裂口过大,磋磨后得到的漏气孔直径远远大于双层胶条的厚度,同时人工在将胶条塞入漏气孔后,胶条折叠处没有被切断,进而在将塞胶条工具抽出时将胶条再次带出,造成补胎失败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补胎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由于轮胎的韧性较强,并且轮胎的形变力比较大,在使用胶条时往往需要对轮胎漏气孔进行人工扩口操作,扩口过程中需要人工将口扩大,并且扩大后还需要手动对漏气孔边沿进行磋磨,使轮胎的漏气孔在无形变的情况下能够容纳双层胶条,同时需要人工将胶条塞进漏气孔中,进而导致了人工对轮胎漏气孔进行扩口时需要首先通过外物对漏气孔进行外力撕扯形变开裂,人工力度控制不够精准,致使开裂口过大,磋磨后得到的漏气孔直径远远大于双层胶条的厚度,同时人工在将胶条塞入漏气孔后,胶条折叠处没有被切断,进而在将塞胶条工具抽出时将胶条再次带出,造成补胎失败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补胎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补胎装置,包括有工作机床板、操作台、运行控制屏、第一侧部架板、第二侧部架板、固定定位机构、扩孔机构、胶条补孔机构和余料切割机构;工作机床板上方依次设置有第一侧部架板、余料切割机构、第二侧部架板和操作台;操作台上方设置有运行控制屏;余料切割机构上方与扩孔机构相连接;扩孔机构一侧与第一侧部架板相连接,并且扩孔机构另一侧与第二侧部架板相连接;工作机床板上方与固定定位机构相连接;余料切割机构与胶条补孔机构相连接;胶条补孔机构与第一侧部架板相连接。
进一步的,固定定位机构包括有第一直线滑轨、第一电动滑座、轮胎承载板、收纳箱、第二电动滑座、第二直线滑轨、轮胎固定转动架板、充气风泵和气流检测计;第一直线滑轨上方与第一电动滑座进行滑动连接;第一电动滑座上方与轮胎承载板进行螺栓连接;轮胎承载板下方与第二电动滑座相连接;第二电动滑座下方与第二直线滑轨进行滑动连接;轮胎承载板上方依次设置有收纳箱、轮胎固定转动架板、充气风泵和气流检测计;第一直线滑轨下方与工作机床板相连接;第二直线滑轨下方与工作机床板相连接。
进一步的,扩孔机构包括有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一转轴杆、凸轮、第一承载架、第三传动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四传动轮、第一长齿轮、第一传动齿轮、第一电动推杆、第二传动齿轮、第五传动轮、第六传动轮、第七传动轮、第八传动轮、第一丝杆、第一内螺纹移动条、第一弹性伸缩杆、第一集合板、第二弹性伸缩杆、第九传动轮、第二丝杆、第二承载架、内插杆、外套筒、第二长齿轮、第三传动齿轮、第二转轴杆和扩孔钻头;第一传动轮轴心与第二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轮轴心与第一转轴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三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转轴杆与凸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转轴杆外表面与第一承载架相连接;第三传动轮轴心与第一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轴心与第四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四传动轮下方与第一长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四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长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进行啮合;第一传动齿轮轴心与第一电动推杆进行插接;第一电动推杆下方与第一承载架相连接;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进行啮合;第二传动齿轮轴心一侧与第五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二传动齿轮轴心另一侧与第一承载架相连接;第五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轴心与第七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轮轴心与第一丝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九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丝杆外表面与第一内螺纹移动条进行滑动连接;第一丝杆与第一承载架相连接;第一内螺纹移动条下方依次与第一弹性伸缩杆和第二弹性伸缩杆相连接;第一集合板上方依次与第一弹性伸缩杆和第二弹性伸缩杆相连接;第九传动轮轴心与第二丝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丝杆外表面与第一内螺纹移动条进行滑动连接;第二丝杆与第二承载架相连接;第一内螺纹移动条与外套筒进行套接;外套筒内侧与内插杆进行插接;内插杆下方与第二长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二长齿轮与第三传动齿轮进行啮合;第三传动齿轮轴心与第二转轴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二转轴杆外表面与第一承载架相连接;第二转轴杆上方与第八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二长齿轮外表面下侧与第一集合板进行套接;第二长齿轮下方与扩孔钻头进行转动连接;第一承载架与第二承载架相连接;第一传动轮下方与余料切割机构相连接。
进一步的,胶条补孔机构包括有第四传动齿轮、第五传动齿轮、第二电动推杆、第六传动齿轮、第十传动轮、第十一传动轮、第三转轴杆、液体胶喷管和胶条控制机构;第四传动齿轮与第五传动齿轮进行啮合;第五传动齿轮与第二电动推杆进行插接;第五传动齿轮与第六传动齿轮进行啮合;第六传动齿轮轴心与第十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一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一传动轮与第三转轴杆进行插接;第三转轴杆与胶条控制机构进行转动连接;胶条控制机构与液体胶喷管进行插接;第四传动齿轮与第一侧部架板相连接;第二电动推杆与第一侧部架板相连接;第十传动轮与第一侧部架板相连接;胶条控制机构与第一侧部架板相连接;第四传动齿轮与余料切割机构相连接。
进一步的,余料切割机构包括有动力电机、第十二传动轮、第四转轴杆、第十三传动轮、第十四传动轮、第一伸缩转轴、连接套板、第三电动推杆、第七传动齿轮、内齿轮、第五转轴杆、第十五传动轮、第十六传动轮、第三丝杆、限位滑杆、第一内螺纹滑块、电动切割锯、夹持簧杆块、第二内螺纹滑块、夹持槽板和第五电动推杆;动力电机输出轴与第十二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二传动轮与第四转轴杆进行转动连接;第四转轴杆外表面与第十三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二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四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四传动轮轴心与第一伸缩转轴进行插接;第一伸缩转轴外表面与连接套板进行套接;连接套板与第三电动推杆进行插接;第一伸缩转轴与第七传动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齿轮左侧设置有内齿轮;内齿轮轴心与第五转轴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五转轴杆与第十五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五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六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六传动轮轴心与第三丝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三丝杆下方设置有限位滑杆;第三丝杆外表面与第一内螺纹滑块进行滑动连接;第一内螺纹滑块与限位滑杆进行滑动连接;第三丝杆外表面与第二内螺纹滑块进行滑动连接;第二内螺纹滑块与限位滑杆进行滑动连接;第一内螺纹滑块上方与第五电动推杆进行插接;第五电动推杆与电动切割锯相连接;第一内螺纹滑块与夹持簧杆块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内螺纹滑块上方与夹持槽板进行转动连接;第四转轴杆与第四传动齿轮相连接;第十三传动轮上方与第一传动轮相连接;动力电机下方与工作机床板相连接;第四转轴杆与工作机床板相连接;第三丝杆和限位滑杆相连接;第三电动推杆与工作机床板相连接;第五转轴杆上方与工作机床板相连接。
进一步的,胶条控制机构包括有第二集合板、第八传动齿轮、第九传动齿轮、第十传动齿轮、第一齿轨板、第一滑动槽板、夹持推进机构、限位控制条、轨道控制柱、胶条插入刀、第二推进夹座、连接转轴、第四电动推杆、第二滑动槽板和第二齿轨板;第二集合板依次与第八传动齿轮、第九传动齿轮和第十传动齿轮相连接;第二集合板依次与第一滑动槽板和第二滑动槽板相连接;第二集合板与限位控制条相连接;第二集合板与第四电动推杆相连接;第八传动齿轮与第九传动齿轮进行啮合;第八传动齿轮、第九传动齿轮外环面与第十传动齿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传动齿轮上方与第二齿轨板进行啮合;第八传动齿轮上方与第一齿轨板进行啮合;第一齿轨板与第一滑动槽板进行滑动连接;第一齿轨板上方与夹持推进机构相连接;第二齿轨板与第二滑动槽板进行滑动连接;第二齿轨板上方与第二推进夹座相连接;限位控制条下方与轨道控制柱进行滑动连接;轨道控制柱与胶条插入刀进行插接;轨道控制柱与连接转轴进行插接;连接转轴与第四电动推杆相连接;第八传动齿轮与第三转轴杆相连接;第二集合板与液体胶喷管进行套接;第二集合板与第一侧部架板相连接。
进一步的,夹持推进机构包括有通孔块、第一电动碾压送料轮和第二电动碾压送料轮;通孔块与第一电动碾压送料轮相连接;通孔块与第二电动碾压送料轮相连接;通孔块下方与第一齿轨板相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电动碾压送料轮和第二电动碾压送料轮外环面设置有齿。
进一步的,轨道控制柱与限位控制条滑动连接轨道为波浪状。
进一步的,第二内螺纹滑块与夹持槽板和第一内螺纹滑块与夹持簧杆块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扭力弹簧。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为解决由于轮胎的韧性较强,并且轮胎的形变力比较大,在使用胶条时往往需要对轮胎漏气孔进行人工扩口操作,扩口过程中需要人工将口扩大,并且扩大后还需要手动对漏气孔边沿进行磋磨,使轮胎的漏气孔在无形变的情况下能够容纳双层胶条,同时需要人工将胶条塞进漏气孔中,进而导致了人工对轮胎漏气孔进行扩口时需要首先通过外物对漏气孔进行外力撕扯形变开裂,人工力度控制不够精准,致使开裂口过大,磋磨后得到的漏气孔直径远远大于双层胶条的厚度,同时人工在将胶条塞入漏气孔后,胶条折叠处没有被切断,进而在将塞胶条工具抽出时将胶条再次带出,造成补胎失败的问题;
设计了固定定位机构,扩孔机构,胶条补孔机构和余料切割机构,在使用时,首先将轮胎通过轮毂固定至固定定位机构,然后通过固定定位机构找到轮胎表面的漏气口,然后扩孔机构对漏气口进行扩大,然后胶条补孔机构将补胎胶条插入至轮胎表面的漏气口,最后余料切割机构将补胎胶条多余的露出轮胎表面的部分进行切割除去;
实现了自动化定位查找轮胎漏气口并自动将漏气口转动定位至工作位置,对轮胎漏气口进行轮胎漏气口边沿进行处理,实现轮胎漏气口的扩大,并将补胎胶条自动穿入漏气口,并通过液体胶使其完整密封轮胎漏气口,最后将轮胎外表面露出的多余胶条进行自动化切割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固定定位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扩孔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胶条补孔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余料切割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胶条控制机构右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限位控制条、轨道控制柱、胶条插入刀、连接转轴和第四电动推杆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夹持推进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轨道控制柱俯视图。
其中:1-工作机床板,2-操作台,3-运行控制屏,4-第一侧部架板,5-第二侧部架板,6-固定定位机构,7-扩孔机构,8-胶条补孔机构,9-余料切割机构,601-第一直线滑轨,602-第一电动滑座,603-轮胎承载板,604-收纳箱,605-第二电动滑座,606-第二直线滑轨,607-轮胎固定转动架板,608-充气风泵,609-气流检测计,701-第一传动轮,702-第二传动轮,703-第一转轴杆,704-凸轮,705-第一承载架,706-第三传动轮,707-第一锥齿轮,708-第二锥齿轮,709-第四传动轮,7010-第一长齿轮,7011-第一传动齿轮,7012-第一电动推杆,7013-第二传动齿轮,7014-第五传动轮,7015-第六传动轮,7016-第七传动轮,7017-第八传动轮,7018-第一丝杆,7019-第一内螺纹移动条,7020-第一弹性伸缩杆,7021-第一集合板,7022-第二弹性伸缩杆,7023-第九传动轮,7024-第二丝杆,7025-第二承载架,7026-内插杆,7027-外套筒,7028-第二长齿轮,7029-第三传动齿轮,7030-第二转轴杆,7031-扩孔钻头,801-第四传动齿轮,802-第五传动齿轮,803-第二电动推杆,804-第六传动齿轮,805-第十传动轮,806-第十一传动轮,807-第三转轴杆,808-液体胶喷管,809-胶条控制机构,901-动力电机,902-第十二传动轮,903-第四转轴杆,904-第十三传动轮,905-第十四传动轮,906-第一伸缩转轴,907-连接套板,908-第三电动推杆,909-第七传动齿轮,9010-内齿轮,9011-第五转轴杆,9012-第十五传动轮,9013-第十六传动轮,9014-第三丝杆,9015-限位滑杆,9016-第一内螺纹滑块,9017-电动切割锯,9018-夹持簧杆块,9019-第二内螺纹滑块,9020-夹持槽板,9021-第五电动推杆,80901-第二集合板,80902-第八传动齿轮,80903-第九传动齿轮,80904-第十传动齿轮,80905-第一齿轨板,80906-第一滑动槽板,80907-夹持推进机构,80908-限位控制条,80909-轨道控制柱,80910-胶条插入刀,80911-第二推进夹座,80912-连接转轴,80913-第四电动推杆,80914-第二滑动槽板,80915-第二齿轨板,8090701-通孔块,8090702-第一电动碾压送料轮,8090703-第二电动碾压送料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如: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一种补胎装置,如图1-9所示,包括有工作机床板1、操作台2、运行控制屏3、第一侧部架板4、第二侧部架板5、固定定位机构6、扩孔机构7、胶条补孔机构8和余料切割机构9;工作机床板1上方依次设置有第一侧部架板4、余料切割机构9、第二侧部架板5和操作台2;操作台2上方设置有运行控制屏3;余料切割机构9上方与扩孔机构7相连接;扩孔机构7一侧与第一侧部架板4相连接,并且扩孔机构7另一侧与第二侧部架板5相连接;工作机床板1上方与固定定位机构6相连接;余料切割机构9与胶条补孔机构8相连接;胶条补孔机构8与第一侧部架板4相连接。
在使用补胎装置时首先将此装置稳定固定至工作平面,然后外接电源,手动打开运行控制屏3,并通过运行控制屏3接通装置内部动力系统,然后将要进行处理的轮胎滚动至工作机床板1上方,然后将轮胎通过轮毂固定至固定定位机构6,然后通过固定定位机构6找到轮胎表面的漏气口,然后扩孔机构7对漏气口进行扩大,然后胶条补孔机构8将补胎胶条插入至轮胎表面的漏气口,最后余料切割机构9将补胎胶条多余的露出轮胎表面的部分进行切割除去,实现了自动化定位查找轮胎漏气口并自动将漏气口转动定位至工作位置,对轮胎漏气口进行轮胎漏气口边沿进行处理,实现轮胎漏气口的扩大,并将补胎胶条自动穿入漏气口,并通过液体胶使其完整密封轮胎漏气口,最后将轮胎外表面露出的多余胶条进行自动化切割的效果。
固定定位机构6包括有第一直线滑轨601、第一电动滑座602、轮胎承载板603、收纳箱604、第二电动滑座605、第二直线滑轨606、轮胎固定转动架板607、充气风泵608和气流检测计609;第一直线滑轨601上方与第一电动滑座602进行滑动连接;第一电动滑座602上方与轮胎承载板603进行螺栓连接;轮胎承载板603下方与第二电动滑座605相连接;第二电动滑座605下方与第二直线滑轨606进行滑动连接;轮胎承载板603上方依次设置有收纳箱604、轮胎固定转动架板607、充气风泵608和气流检测计609;第一直线滑轨601下方与工作机床板1相连接;第二直线滑轨606下方与工作机床板1相连接。
首先将轮胎滚动至工作机床板1上方,即固定定位机构6的前侧,然后通过轮毂和螺栓将轮胎固定至轮胎固定转动架板607,然后通过软管将轮胎连接至充气风泵608,进而通过充气风泵608对轮胎进行充气,然后轮胎固定转动架板607带动轮胎进行缓慢转动,待轮胎漏气口转动至靠近气流检测计609一侧,漏气口就会被检测定位,然后可通过第一直线滑轨601和第二直线滑轨606分别带动第一电动滑座602和第二电动滑座605进行运动,即第一电动滑座602和第二电动滑座605带动轮胎固定转动架板607进行前后方向的运动,即轮胎固定转动架板607带动轮胎的漏气口运动至胶条补孔机构8正下方对其进行补胎处理,完成了对轮胎漏气口的定位。
扩孔机构7包括有第一传动轮701、第二传动轮702、第一转轴杆703、凸轮704、第一承载架705、第三传动轮706、第一锥齿轮707、第二锥齿轮708、第四传动轮709、第一长齿轮7010、第一传动齿轮7011、第一电动推杆7012、第二传动齿轮7013、第五传动轮7014、第六传动轮7015、第七传动轮7016、第八传动轮7017、第一丝杆7018、第一内螺纹移动条7019、第一弹性伸缩杆7020、第一集合板7021、第二弹性伸缩杆7022、第九传动轮7023、第二丝杆7024、第二承载架7025、内插杆7026、外套筒7027、第二长齿轮7028、第三传动齿轮7029、第二转轴杆7030和扩孔钻头7031;第一传动轮701轴心与第二传动轮702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轮702轴心与第一转轴杆703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轮702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三传动轮706进行传动连接;第一转轴杆703与凸轮704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转轴杆703外表面与第一承载架705相连接;第三传动轮706轴心与第一锥齿轮707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707与第二锥齿轮708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708轴心与第四传动轮709进行转动连接;第四传动轮709下方与第一长齿轮7010进行转动连接;第四传动轮709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7017进行传动连接;第一长齿轮7010与第一传动齿轮7011进行啮合;第一传动齿轮7011轴心与第一电动推杆7012进行插接;第一电动推杆7012下方与第一承载架705相连接;第一传动齿轮7011与第二传动齿轮7013进行啮合;第二传动齿轮7013轴心一侧与第五传动轮7014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二传动齿轮7013轴心另一侧与第一承载架705相连接;第五传动轮7014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7015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7015轴心与第七传动轮7016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轮7016轴心与第一丝杆7018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轮7016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九传动轮7023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丝杆7018外表面与第一内螺纹移动条7019进行滑动连接;第一丝杆7018与第一承载架705相连接;第一内螺纹移动条7019下方依次与第一弹性伸缩杆7020和第二弹性伸缩杆7022相连接;第一集合板7021上方依次与第一弹性伸缩杆7020和第二弹性伸缩杆7022相连接;第九传动轮7023轴心与第二丝杆7024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丝杆7024外表面与第一内螺纹移动条7019进行滑动连接;第二丝杆7024与第二承载架7025相连接;第一内螺纹移动条7019与外套筒7027进行套接;外套筒7027内侧与内插杆7026进行插接;内插杆7026下方与第二长齿轮7028进行转动连接;第二长齿轮7028与第三传动齿轮7029进行啮合;第三传动齿轮7029轴心与第二转轴杆7030进行转动连接;第二转轴杆7030外表面与第一承载架705相连接;第二转轴杆7030上方与第八传动轮7017进行转动连接;第二长齿轮7028外表面下侧与第一集合板7021进行套接;第二长齿轮7028下方与扩孔钻头7031进行转动连接;第一承载架705与第二承载架7025相连接;第一传动轮701下方与余料切割机构9相连接。
待固定定位机构6带动轮胎的漏气口运动至扩孔钻头7031正下方,同时第十三传动轮904带动第一传动轮701进行转动,然后第一传动轮701带动第二传动轮702进行转动,然后第二传动轮702带动第三传动轮706进行转动,然后第三传动轮706带动第一锥齿轮707进行转动,然后第一锥齿轮707带动第二锥齿轮708进行转动,进而第二锥齿轮708带动第四传动轮709进行转动,然后第四传动轮709带动第一长齿轮7010进行转动,然后控制第一电动推杆7012向上推出带动第一传动齿轮7011运动至与第二传动齿轮7013和第一长齿轮7010啮合的位置,进而第一长齿轮7010通过带动第一传动齿轮7011进而第一传动齿轮7011带动第二传动齿轮7013进行转动,进而第二传动齿轮7013带动第五传动轮7014进行转动,然后第五传动轮7014带动第六传动轮7015进行转动,进而第六传动轮7015带动第七传动轮7016进行转动,然后第七传动轮7016带动第一丝杆7018进行转动,同时第七传动轮7016带动第九传动轮7023进行转动,然后第九传动轮7023带动第二丝杆7024进行转动,进而第二丝杆7024和第一丝杆7018同时转动带动第一内螺纹移动条7019向下移动,进而第一内螺纹移动条7019通过第一弹性伸缩杆7020和第二弹性伸缩杆7022带动第一集合板7021、扩孔钻头7031、第二长齿轮7028、内插杆7026和外套筒7027整体向下运动,进而将扩孔钻头7031插入轮胎的漏气口内部,待第一集合板7021运动至与凸轮704接触时,同时第二传动轮702通过带动第一转轴杆703,进而第一转轴杆703带动凸轮704进行转动,然后凸轮704带动第一集合板7021进行上下振动,进而第一集合板7021带动第一弹性伸缩杆7020和第二弹性伸缩杆7022进行收缩,然后由于第一弹性伸缩杆7020和第二弹性伸缩杆7022的弹性,第一弹性伸缩杆7020和第二弹性伸缩杆7022又会带动第一集合板7021向下运动,进而第一集合板7021带动扩孔钻头7031上下运动,即实现扩孔钻头7031在轮胎漏气孔内侧的上下反复磋磨,进而完成了轮胎漏气孔的扩大。
胶条补孔机构8包括有第四传动齿轮801、第五传动齿轮802、第二电动推杆803、第六传动齿轮804、第十传动轮805、第十一传动轮806、第三转轴杆807、液体胶喷管808和胶条控制机构809;第四传动齿轮801与第五传动齿轮802进行啮合;第五传动齿轮802与第二电动推杆803进行插接;第五传动齿轮802与第六传动齿轮804进行啮合;第六传动齿轮804轴心与第十传动轮805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传动轮805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一传动轮806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一传动轮806与第三转轴杆807进行插接;第三转轴杆807与胶条控制机构809进行转动连接;胶条控制机构809与液体胶喷管808进行插接;第四传动齿轮801与第一侧部架板4相连接;第二电动推杆803与第一侧部架板4相连接;第十传动轮805与第一侧部架板4相连接;胶条控制机构809与第一侧部架板4相连接;第四传动齿轮801与余料切割机构9相连接。
待轮胎扩孔完毕,固定定位机构6带动轮胎进行转动,即带动轮胎漏气孔转动至正对胶条控制机构809的位置,然后第四转轴杆903转动带动第四传动齿轮801进行转动,控制第二电动推杆803推出,进而第二电动推杆803带动第五传动齿轮802推出,进而第五传动齿轮802运动至与第四传动齿轮801和第六传动齿轮804啮合的位置,然后第四传动齿轮801通过第五传动齿轮802带动第六传动齿轮804进行转动,然后第六传动齿轮804带动第十传动轮805进行转动,然后第十传动轮805带动第十一传动轮806进行转动,进而第十一传动轮806带动第三转轴杆807进行转动,然后第三转轴杆807带动胶条控制机构809进行运转,同时通过液体胶喷管808在补胎胶条覆盖足量的液体胶,然后胶条控制机构809将补胎胶条插入至轮胎漏气孔中,完成了补胎胶条的插入补孔。
余料切割机构9包括有动力电机901、第十二传动轮902、第四转轴杆903、第十三传动轮904、第十四传动轮905、第一伸缩转轴906、连接套板907、第三电动推杆908、第七传动齿轮909、内齿轮9010、第五转轴杆9011、第十五传动轮9012、第十六传动轮9013、第三丝杆9014、限位滑杆9015、第一内螺纹滑块9016、电动切割锯9017、夹持簧杆块9018、第二内螺纹滑块9019、夹持槽板9020和第五电动推杆9021;动力电机901输出轴与第十二传动轮902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二传动轮902与第四转轴杆903进行转动连接;第四转轴杆903外表面与第十三传动轮904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二传动轮902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四传动轮905进行传动连接;第十四传动轮905轴心与第一伸缩转轴906进行插接;第一伸缩转轴906外表面与连接套板907进行套接;连接套板907与第三电动推杆908进行插接;第一伸缩转轴906与第七传动齿轮909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齿轮909左侧设置有内齿轮9010;内齿轮9010轴心与第五转轴杆9011进行转动连接;第五转轴杆9011与第十五传动轮9012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五传动轮9012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六传动轮9013进行传动连接;第十六传动轮9013轴心与第三丝杆9014进行转动连接;第三丝杆9014下方设置有限位滑杆9015;第三丝杆9014外表面与第一内螺纹滑块9016进行滑动连接;第一内螺纹滑块9016与限位滑杆9015进行滑动连接;第三丝杆9014外表面与第二内螺纹滑块9019进行滑动连接;第二内螺纹滑块9019与限位滑杆9015进行滑动连接;第一内螺纹滑块9016上方与第五电动推杆9021进行插接;第五电动推杆9021与电动切割锯9017相连接;第一内螺纹滑块9016与夹持簧杆块9018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内螺纹滑块9019上方与夹持槽板9020进行转动连接;第四转轴杆903与第四传动齿轮801相连接;第十三传动轮904上方与第一传动轮701相连接;动力电机901下方与工作机床板1相连接;第四转轴杆903与工作机床板1相连接;第三丝杆9014和限位滑杆9015相连接;第三电动推杆908与工作机床板1相连接;第五转轴杆9011上方与工作机床板1相连接。
待补胎胶条补孔完成后,固定定位机构6带动轮胎进行转动,即带动轮胎漏气孔胶条处转动至正对余料切割机构9的位置,同时动力电机901带动第十二传动轮902进行转动,进而第十二传动轮902带动第十四传动轮905进行转动,然后第十四传动轮905转动带动第一伸缩转轴906和第七传动齿轮909进行转动,然后控制第三电动推杆908推出通过连接套板907带动第一伸缩转轴906伸出带动第七传动齿轮909运动至内齿轮9010内侧,进而第七传动齿轮909带动内齿轮9010进行转动,然后内齿轮9010带动第五转轴杆9011进行转动,然后第五转轴杆9011带动第十五传动轮9012进行转动,然后第十五传动轮9012带动第十六传动轮9013进行转动,然后第十六传动轮9013带动第三丝杆9014进行转动,然后第三丝杆9014转动带动第一内螺纹滑块9016和第二内螺纹滑块9019相互靠近运动,进而夹持簧杆块9018将多余的胶条挤压固定至夹持槽板9020内侧,进而第五电动推杆9021带动电动切割锯9017向上运动至合适位置,然后电动切割锯9017对多余胶条进行切割分离处理,完成了多余胶条的切割分离。
胶条控制机构809包括有第二集合板80901、第八传动齿轮80902、第九传动齿轮80903、第十传动齿轮80904、第一齿轨板80905、第一滑动槽板80906、夹持推进机构80907、限位控制条80908、轨道控制柱80909、胶条插入刀80910、第二推进夹座80911、连接转轴80912、第四电动推杆80913、第二滑动槽板80914和第二齿轨板80915;第二集合板80901依次与第八传动齿轮80902、第九传动齿轮80903和第十传动齿轮80904相连接;第二集合板80901依次与第一滑动槽板80906和第二滑动槽板80914相连接;第二集合板80901与限位控制条80908相连接;第二集合板80901与第四电动推杆80913相连接;第八传动齿轮80902与第九传动齿轮80903进行啮合;第八传动齿轮80902、第九传动齿轮80903外环面与第十传动齿轮80904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传动齿轮80904上方与第二齿轨板80915进行啮合;第八传动齿轮80902上方与第一齿轨板80905进行啮合;第一齿轨板80905与第一滑动槽板80906进行滑动连接;第一齿轨板80905上方与夹持推进机构80907相连接;第二齿轨板80915与第二滑动槽板80914进行滑动连接;第二齿轨板80915上方与第二推进夹座80911相连接;限位控制条80908下方与轨道控制柱80909进行滑动连接;轨道控制柱80909与胶条插入刀80910进行插接;轨道控制柱80909与连接转轴80912进行插接;连接转轴80912与第四电动推杆80913相连接;第八传动齿轮80902与第三转轴杆807相连接;第二集合板80901与液体胶喷管808进行套接;第二集合板80901与第一侧部架板4相连接。
首先将胶条一侧插入至夹持推进机构80907内侧,第三转轴杆807带动第八传动齿轮80902进行转动,然后第八传动齿轮80902带动第九传动齿轮80903进行转动,然后第九传动齿轮80903带动第十传动齿轮80904进行转动,然后第十传动齿轮80904带动第二齿轨板80915在第二滑动槽板80914内侧滑动运动,即第二齿轨板80915带动第二推进夹座80911运动,同时第八传动齿轮80902带动第一齿轨板80905运动,同理带动夹持推进机构80907进行运动,进而夹持推进机构80907和第二推进夹座80911相互靠近运动,然后夹持推进机构80907带动胶条穿过胶条插入刀80910的刀孔并穿入至第二推进夹座80911内部,然后第二推进夹座80911将胶条进行夹持,此时控制第八传动齿轮80902反向转动,进而第十传动齿轮80904同时反向运动,夹持推进机构80907不断将胶条向第二推进夹座80911的方向送出,而第二推进夹座80911不断带动胶条运动远离夹持推进机构80907,待胶条插入刀80910左右两侧的胶条长度相等时停止,然后将胶条从夹持推进机构80907和第二推进夹座80911内部抽出,然后第四电动推杆80913推出带动连接转轴80912、轨道控制柱80909和胶条插入刀80910连同补胎胶条运动至轮胎漏口内部,完成补胎。
夹持推进机构80907包括有通孔块8090701、第一电动碾压送料轮8090702和第二电动碾压送料轮8090703;通孔块8090701与第一电动碾压送料轮8090702相连接;通孔块8090701与第二电动碾压送料轮8090703相连接;通孔块8090701下方与第一齿轨板80905相连接。
将补胎胶条从通孔块8090701插入,然后控制第一电动碾压送料轮8090702和第二电动碾压送料轮8090703分别进行逆时针转动和顺时针转动,进而将胶条向右传送。
第一电动碾压送料轮8090702和第二电动碾压送料轮8090703外环面设置有齿。
以便于第一电动碾压送料轮8090702和第二电动碾压送料轮8090703在带动胶条运动的过程中,将胶条压扁,以便于胶条进入漏气孔。
轨道控制柱80909与限位控制条80908滑动连接轨道为波浪状。
在第四电动推杆80913推出带动连接转轴80912、轨道控制柱80909和胶条插入刀80910连同补胎胶条运动至轮胎漏口内部的过程中,限位控制条80908在轨道控制柱80909上方波浪轨道中滑动,进而限位控制条80908带动轨道控制柱80909实现频繁的反复转动,进而带动胶条插入刀80910快速插入轮胎漏口内部。
第二内螺纹滑块9019与夹持槽板9020和第一内螺纹滑块9016与夹持簧杆块9018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扭力弹簧。
以便于轮胎承载板603在向前运动时能够将夹持槽板9020和夹持簧杆块9018压下,便于将轮胎滚动至轮胎承载板603上方。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实施范围,故凡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包括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补胎装置,包括有工作机床板、操作台和运行控制屏,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第一侧部架板、第二侧部架板、固定定位机构、扩孔机构、胶条补孔机构和余料切割机构;工作机床板上方依次设置有第一侧部架板、余料切割机构、第二侧部架板和操作台;操作台上方设置有运行控制屏;余料切割机构上方与扩孔机构相连接;扩孔机构一侧与第一侧部架板相连接,并且扩孔机构另一侧与第二侧部架板相连接;工作机床板上方与固定定位机构相连接;余料切割机构与胶条补孔机构相连接;胶条补孔机构与第一侧部架板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胎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定位机构包括有第一直线滑轨、第一电动滑座、轮胎承载板、收纳箱、第二电动滑座、第二直线滑轨、轮胎固定转动架板、充气风泵和气流检测计;第一直线滑轨上方与第一电动滑座进行滑动连接;第一电动滑座上方与轮胎承载板进行螺栓连接;轮胎承载板下方与第二电动滑座相连接;第二电动滑座下方与第二直线滑轨进行滑动连接;轮胎承载板上方依次设置有收纳箱、轮胎固定转动架板、充气风泵和气流检测计;第一直线滑轨下方与工作机床板相连接;第二直线滑轨下方与工作机床板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补胎装置,其特征在于:扩孔机构包括有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一转轴杆、凸轮、第一承载架、第三传动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四传动轮、第一长齿轮、第一传动齿轮、第一电动推杆、第二传动齿轮、第五传动轮、第六传动轮、第七传动轮、第八传动轮、第一丝杆、第一内螺纹移动条、第一弹性伸缩杆、第一集合板、第二弹性伸缩杆、第九传动轮、第二丝杆、第二承载架、内插杆、外套筒、第二长齿轮、第三传动齿轮、第二转轴杆和扩孔钻头;第一传动轮轴心与第二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轮轴心与第一转轴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三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转轴杆与凸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转轴杆外表面与第一承载架相连接;第三传动轮轴心与第一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轴心与第四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四传动轮下方与第一长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四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长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进行啮合;第一传动齿轮轴心与第一电动推杆进行插接;第一电动推杆下方与第一承载架相连接;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进行啮合;第二传动齿轮轴心一侧与第五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二传动齿轮轴心另一侧与第一承载架相连接;第五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轴心与第七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轮轴心与第一丝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九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丝杆外表面与第一内螺纹移动条进行滑动连接;第一丝杆与第一承载架相连接;第一内螺纹移动条下方依次与第一弹性伸缩杆和第二弹性伸缩杆相连接;第一集合板上方依次与第一弹性伸缩杆和第二弹性伸缩杆相连接;第九传动轮轴心与第二丝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丝杆外表面与第一内螺纹移动条进行滑动连接;第二丝杆与第二承载架相连接;第一内螺纹移动条与外套筒进行套接;外套筒内侧与内插杆进行插接;内插杆下方与第二长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二长齿轮与第三传动齿轮进行啮合;第三传动齿轮轴心与第二转轴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二转轴杆外表面与第一承载架相连接;第二转轴杆上方与第八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二长齿轮外表面下侧与第一集合板进行套接;第二长齿轮下方与扩孔钻头进行转动连接;第一承载架与第二承载架相连接;第一传动轮下方与余料切割机构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补胎装置,其特征在于:胶条补孔机构包括有第四传动齿轮、第五传动齿轮、第二电动推杆、第六传动齿轮、第十传动轮、第十一传动轮、第三转轴杆、液体胶喷管和胶条控制机构;第四传动齿轮与第五传动齿轮进行啮合;第五传动齿轮与第二电动推杆进行插接;第五传动齿轮与第六传动齿轮进行啮合;第六传动齿轮轴心与第十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一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一传动轮与第三转轴杆进行插接;第三转轴杆与胶条控制机构进行转动连接;胶条控制机构与液体胶喷管进行插接;第四传动齿轮与第一侧部架板相连接;第二电动推杆与第一侧部架板相连接;第十传动轮与第一侧部架板相连接;胶条控制机构与第一侧部架板相连接;第四传动齿轮与余料切割机构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补胎装置,其特征在于:余料切割机构包括有动力电机、第十二传动轮、第四转轴杆、第十三传动轮、第十四传动轮、第一伸缩转轴、连接套板、第三电动推杆、第七传动齿轮、内齿轮、第五转轴杆、第十五传动轮、第十六传动轮、第三丝杆、限位滑杆、第一内螺纹滑块、电动切割锯、夹持簧杆块、第二内螺纹滑块、夹持槽板和第五电动推杆;动力电机输出轴与第十二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二传动轮与第四转轴杆进行转动连接;第四转轴杆外表面与第十三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二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四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四传动轮轴心与第一伸缩转轴进行插接;第一伸缩转轴外表面与连接套板进行套接;连接套板与第三电动推杆进行插接;第一伸缩转轴与第七传动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齿轮左侧设置有内齿轮;内齿轮轴心与第五转轴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五转轴杆与第十五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五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六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六传动轮轴心与第三丝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三丝杆下方设置有限位滑杆;第三丝杆外表面与第一内螺纹滑块进行滑动连接;第一内螺纹滑块与限位滑杆进行滑动连接;第三丝杆外表面与第二内螺纹滑块进行滑动连接;第二内螺纹滑块与限位滑杆进行滑动连接;第一内螺纹滑块上方与第五电动推杆进行插接;第五电动推杆与电动切割锯相连接;第一内螺纹滑块与夹持簧杆块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内螺纹滑块上方与夹持槽板进行转动连接;第四转轴杆与第四传动齿轮相连接;第十三传动轮上方与第一传动轮相连接;动力电机下方与工作机床板相连接;第四转轴杆与工作机床板相连接;第三丝杆和限位滑杆相连接;第三电动推杆与工作机床板相连接;第五转轴杆上方与工作机床板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补胎装置,其特征在于:胶条控制机构包括有第二集合板、第八传动齿轮、第九传动齿轮、第十传动齿轮、第一齿轨板、第一滑动槽板、夹持推进机构、限位控制条、轨道控制柱、胶条插入刀、第二推进夹座、连接转轴、第四电动推杆、第二滑动槽板和第二齿轨板;第二集合板依次与第八传动齿轮、第九传动齿轮和第十传动齿轮相连接;第二集合板依次与第一滑动槽板和第二滑动槽板相连接;第二集合板与限位控制条相连接;第二集合板与第四电动推杆相连接;第八传动齿轮与第九传动齿轮进行啮合;第八传动齿轮、第九传动齿轮外环面与第十传动齿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传动齿轮上方与第二齿轨板进行啮合;第八传动齿轮上方与第一齿轨板进行啮合;第一齿轨板与第一滑动槽板进行滑动连接;第一齿轨板上方与夹持推进机构相连接;第二齿轨板与第二滑动槽板进行滑动连接;第二齿轨板上方与第二推进夹座相连接;限位控制条下方与轨道控制柱进行滑动连接;轨道控制柱与胶条插入刀进行插接;轨道控制柱与连接转轴进行插接;连接转轴与第四电动推杆相连接;第八传动齿轮与第三转轴杆相连接;第二集合板与液体胶喷管进行套接;第二集合板与第一侧部架板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补胎装置,其特征在于:夹持推进机构包括有通孔块、第一电动碾压送料轮和第二电动碾压送料轮;通孔块与第一电动碾压送料轮相连接;通孔块与第二电动碾压送料轮相连接;通孔块下方与第一齿轨板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补胎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动碾压送料轮和第二电动碾压送料轮外环面设置有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补胎装置,其特征在于:轨道控制柱与限位控制条滑动连接轨道为波浪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补胎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内螺纹滑块与夹持槽板和第一内螺纹滑块与夹持簧杆块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扭力弹簧。
CN202010824149.7A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补胎装置 Withdrawn CN1120262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4149.7A CN112026212A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补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4149.7A CN112026212A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补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26212A true CN112026212A (zh) 2020-12-04

Family

ID=73577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24149.7A Withdrawn CN112026212A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补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2621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7189A (zh) * 2020-12-30 2021-05-04 廖韦琴 一种水草生长区用水下压敏胶粘连装置
CN114603885A (zh) * 2022-03-16 2022-06-10 常州工学院 一种组合式注胶补胎器及其补胎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51629Y (zh) * 2006-09-29 2007-09-26 林坤山 高速轮胎维修器具
CN110588258A (zh) * 2019-09-24 2019-12-20 海盐县集佳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补胎机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51629Y (zh) * 2006-09-29 2007-09-26 林坤山 高速轮胎维修器具
CN110588258A (zh) * 2019-09-24 2019-12-20 海盐县集佳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补胎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7189A (zh) * 2020-12-30 2021-05-04 廖韦琴 一种水草生长区用水下压敏胶粘连装置
CN114603885A (zh) * 2022-03-16 2022-06-10 常州工学院 一种组合式注胶补胎器及其补胎方法
CN114603885B (zh) * 2022-03-16 2023-06-16 常州工学院 一种组合式注胶补胎器及其补胎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26212A (zh) 一种补胎装置
CN205183966U (zh) 自动切管机的切断机构
CN103480916B (zh) 两轴数控坡口机
CN100453282C (zh) 塑料检查井承插式支管承口开槽方法
CN116511906B (zh) 一种高纯度不锈钢管道现场焊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2066150B (zh) 一种水管修复装置
CN110815375B (zh) 一种光伏板橡胶条裁切装置及其裁切方法
CN214518576U (zh) 一种自动化焊管机
CN113531273A (zh) 一种输送管道破损快速应急修补装置
CN212526209U (zh) 一种钢塑复合管端头封胶设备
CN111014525B (zh) 一种用于美容针的加工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CN211361640U (zh) 一种防爆胎钢带打磨装置
CN216463691U (zh) 一种导轨磨头高精度自动旋转锁紧结构
CN116373012A (zh) 一种多孔型塑胶密封圈生产设备
KR100516783B1 (ko) 타이어 리트레드 장치
CN2925744Y (zh) 钻杆密封面研磨装置
CN112499263A (zh) 一种防止相互碰撞的合金条组合装置
CN111496046A (zh) 一种内衬不锈钢管自动翻边及冲洗一体化设备
CN112872699B (zh) 一种可自动旋转的焊接用固定工装
CN108581452B (zh) 一种涡轮增压器拧螺丝及密封测试设备
CN104690303A (zh) 一种车床用工件内孔抛光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JPH04244301A (ja) 仕切弁・逆止弁等の弁座の加工装置
CN217122187U (zh) 一种外焊焊剂回收吸嘴
CN219702556U (zh) 一种飞机风挡组件封胶维修用辅助转盘
CN220438701U (zh) 一种液晶屏生产加工定位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