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19186A - 高频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高频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19186A
CN112019186A CN202010468519.8A CN202010468519A CN112019186A CN 112019186 A CN112019186 A CN 112019186A CN 202010468519 A CN202010468519 A CN 202010468519A CN 112019186 A CN112019186 A CN 1120191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elastic wave
wave filter
frequency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685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内壮央
木户俊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191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91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70Multiple-port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9/72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6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impulse radio
    • H04B1/71637Receiver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46Filters
    • H03H9/54Filters comprising resonators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 H03H9/542Filters comprising resonators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including pass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1/00Details of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nly unspecified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1/56Modifications of input or output impedan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3F1/565Modifications of input or output impedan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induc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189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 H03F3/19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189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 H03F3/19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195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integra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20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 H03F3/21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211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everal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72Gated amplifiers, i.e. amplifiers which are rendered operative or inoperative by means of a control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15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66Parallel LC in series path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46Filters
    • H03H9/54Filters comprising resonators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46Filters
    • H03H9/54Filters comprising resonators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 H03H9/56Monolithic crystal filters
    • H03H9/566Electric coupling means therefor
    • H03H9/568Electric coupling mean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a ladder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46Filters
    • H03H9/54Filters comprising resonators of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material
    • H03H9/58Multiple crystal filters
    • H03H9/60Electric coupling means therefor
    • H03H9/605Electric coupling mean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a ladder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46Filters
    • H03H9/64Filter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46Filters
    • H03H9/64Filter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03H9/6423Means for obtaining a particular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 H03H9/6433Coupled resonator filters
    • H03H9/6483Ladder SAW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70Multiple-port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9/703Networks using bulk acoustic wave devices
    • H03H9/706Duplex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70Multiple-port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9/72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03H9/725Duplex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11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the amplifier being a dual or triple band amplifier, e.g. 900 and 1800 MHz, e.g. switched or not switched, simultaneously or no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165A filter circuit coupled to the input of an amplifi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225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the input circuit of an amplifying stage comprising an LC-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294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the amplifier being a low noise amplifier [LNA]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45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the amplifier being a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72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ated amplifiers, i.e. amplifiers which are rendered operative or inoperative by means of a control signal
    • H03F2203/7209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ated amplifiers, i.e. amplifiers which are rendered operative or inoperative by means of a control signal the gated amplifier being switched from a first band to a second ban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2007/013Notch or bandstop 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Surface Acoustic Wave Elements And Circuit Networks Thereof (AREA)
  • Piezo-Electric Or Mechanical Vibrators, Or Delay Or Filter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高频电路以及通信装置。高频电路(1)具备:弹性波滤波器(11A),其与公共端子(100)连接,包括第一弹性波谐振器;LC滤波器(12A),其经由弹性波滤波器(11A)来与公共端子(100)连接,包括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弹性波滤波器(11B),其与公共端子(100)连接,包括第二弹性波谐振器;以及LC滤波器(12B),其经由弹性波滤波器(11B)来与公共端子(100)连接,包括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

Description

高频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频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近年的通信服务中,以通信的大容量化和高速化为目的,执行通信频段的宽带化以及多个通信频段的同时使用。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能够对不同的2个通信频段的高频信号进行分波和合波的多工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多工器由包括电感器和电容器的LC滤波器构成。据此,能够对宽频带的通信频段的高频信号进行分波和合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288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近年引入的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相对于通信频段的高频化和宽带化,不同的2个通信频段的频率间隔(频率带隙)相对窄。在像这样通信频段的频带宽、且不同的2个通信频段的频率带隙小的情况下,在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由LC滤波器构成的多工器中,通带两端部的衰减坡不陡峭,因此无法确保该多个通信频段间的隔离度。因此,存在通信频段的高频信号的传播损耗会增加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高隔离度且低损耗来对多个通信频段的高频信号进行分波或合波的高频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具备:公共端子;第一弹性波滤波器,其与所述公共端子连接,包括第一弹性波谐振器;第一LC滤波器,其经由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来与所述公共端子连接,包括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第二弹性波滤波器,其与所述公共端子连接,包括第二弹性波谐振器;以及第二LC滤波器,其经由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来与所述公共端子连接,包括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以高隔离度且低损耗来对多个通信频段的高频信号进行分波或合波的高频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和通信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图2A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所具备的弹性波滤波器和LC滤波器的带通特性以及它们的合成带通特性的图。
图2B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的带通特性的图。
图3A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高频电路和天线元件的电路结构图。
图3B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高频电路和天线元件的电路结构图。
图3C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高频电路和天线元件的电路结构图。
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弹性波滤波器的电路结构的第一例的图。
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弹性波滤波器的电路结构的第二例及其带通特性的图。
图4C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C滤波器的电路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的弹性波滤波器与LC滤波器的连接节点附近的电路结构图。
图6是表示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应用于4G(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和5GNR(New Radio:新空口)的通信频段的电路结构图和带通特性的图表。
图7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高频电路及其周边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下面说明的实施例和变形例均表示总括性或具体的例子。下面的实施例和变形例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结构要素、结构要素的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是一个例子,其主旨并不在于限定本发明。将下面的实施例和变形例的结构要素中的未记载于独立权利要求的结构要素作为任意的结构要素来进行说明。另外,附图所示的结构要素的大小或者大小之比未必是严格的。
(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和通信装置5的结构]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和通信装置5的电路结构图。如该图所示,通信装置5具备高频电路1、天线元件2、RF信号处理电路(RFIC)3以及基带信号处理电路(BBIC)4。
高频电路1具备公共端子100、多工器11、LC滤波器12A及12B、低噪声放大器21A及21B、以及接收输出端子110A及110B。
多工器11由弹性波滤波器11A、11B、11C及11D构成。此外,弹性波滤波器11A~11D各自的通带互不重叠。
弹性波滤波器11A是第一弹性波滤波器的一例,是具有输入端子(第一输入输出端子)和输出端子(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且输入端子与公共端子100连接、且包括第一弹性波谐振器的高频滤波器。弹性波滤波器11A的输出端子与连接节点n1连接。第一弹性波谐振器例如是使用SAW(Surface Acoustic Wave:声表面波)的弹性波谐振器或者使用BAW(BulkAcoustic Wave:体声波)的弹性波谐振器。
弹性波滤波器11B是第二弹性波滤波器的一例,是具有输入端子(第三输入输出端子)和输出端子(第四输入输出端子)、且输入端子与公共端子100连接、且包括第二弹性波谐振器的高频滤波器。弹性波滤波器11B的输出端子与连接节点n2连接。第二弹性波谐振器例如是使用SAW的弹性波谐振器或者使用BAW的弹性波谐振器。
弹性波滤波器11C是具有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且输入端子与公共端子100连接、且包括弹性波谐振器的高频滤波器。弹性波滤波器11D是具有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且输入端子与公共端子100连接、且包括弹性波谐振器的高频滤波器。上述弹性波谐振器例如是使用SAW的弹性波谐振器或者使用BAW的弹性波谐振器。
此外,多工器11只要具有至少对不同的2个频带(通信频段)的高频信号进行分波的结构即可。从该观点出发,构成多工器11的高频滤波器的数量只要是2个以上即可。
LC滤波器12A是第一LC滤波器的一例,是具有输入端子(第五输入输出端子)和输出端子(第六输入输出端子)、且输入端子经由连接节点n1来与弹性波滤波器11A的输出端子连接、且由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的高频滤波器。LC滤波器12A的输出端子与端子160A连接。
LC滤波器12B是第二LC滤波器的一例,是具有输入端子(第七输入输出端子)和输出端子(第八输入输出端子)、且输入端子经由连接节点n2来与弹性波滤波器11B的输出端子连接、且由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的高频滤波器。LC滤波器12B的输出端子与端子160B连接。
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与弹性波滤波器11C的输出端子及弹性波滤波器11D的输出端子连接的电路元件,也可以是弹性波滤波器11C的输出端子及弹性波滤波器11D的输出端子分别连接着LC滤波器。
低噪声放大器21A是第一放大器的一例,输入端子经由端子160A来与LC滤波器12A的输出端子连接,输出端子与接收输出端子110A连接。低噪声放大器21A将从公共端子100输入的、通过弹性波滤波器11A和LC滤波器12A后的高频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到RFIC3。
低噪声放大器21B是第二放大器的一例,输入端子经由端子160B来与LC滤波器12B的输出端子连接,输出端子与接收输出端子110B连接。低噪声放大器21B将从公共端子100输入的、通过弹性波滤波器11B和LC滤波器12B后的高频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到RFIC3。
此外,在很多情况下低噪声放大器21A及21B的输入端子侧为电容器被串联连接而成的结构。因而,期望的是,LC滤波器12A及12B的输出端子侧为电容器被串联连接而成的结构。由此,能够优化低噪声放大器21A与LC滤波器12A的阻抗匹配以及低噪声放大器21B与LC滤波器12B的阻抗匹配。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为将利用天线元件2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进行传播从而输出到RFIC 3的接收电路,但是也可以是将从RFIC 3输出的高频信号进行传播从而输出到天线元件2的发送电路。在高频电路1构成发送电路的情况下,配置功率放大器来代替低噪声放大器21A及21B。并且,高频电路1也可以是具有发送电路和接收电路这两方的功能的发送接收电路。
此外,多工器11、LC滤波器12A及12B也可以构成形成于同一基板的高频模块10。例如,LC滤波器12A及12B由电感器和电容器构成,该电感器由基板内的平面线圈图案形成,该电容器由基板内的平面电极图案形成,多工器11安装在基板上。
另外,高频电路1也可以不具备低噪声放大器21A及21B。
下面,说明构成通信装置5的除高频电路1以外的结构要素。
天线元件2与高频电路1的公共端子100连接,接收高频信号。另外,也可以在高频电路1构成发送电路或发送接收电路的情况下,天线元件2辐射从RFIC 3输出的在高频电路1中进行了传播的高频信号。
RFIC 3是对从高频电路1经由接收输出端子110A及110B输出的高频信号进行处理的RF信号处理电路。另外,在高频电路1构成发送电路或发送接收电路的情况下,RFIC 3将从BBIC 4输入的发送信号通过上变频等进行信号处理,将该信号处理后生成的高频信号输出到高频电路1。另外,RFIC 3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所使用的通信频段来输出用于切换后述的开关电路13~15的连接状态的控制信号。此外,控制部也可以设置于RFIC 3的外部,例如也可以设置于高频电路1或BBIC 4。
BBIC 4是使用频率比在高频电路1中传播的高频信号的频率低的中间频带来进行信号处理的电路。由BBIC 4处理后的信号例如被用作图像信号以显示图像,或者被用作声音信号以借助扬声器进行通话。
[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的带通特性]
图2A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所具备的弹性波滤波器11A和LC滤波器12A的带通特性以及它们的合成带通特性的图。在图2A的上层示出了高频电路1中的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串联连接而成的电路。另外,在图2A的下层示出了单个弹性波滤波器11A的带通特性(实线)、单个LC滤波器12A的带通特性(虚线)、以及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的串联电路的带通特性(点划线)。
如图2A的下层所示,弹性波滤波器11A包括高Q值的第一弹性波谐振器(例如SAW谐振器),因此,作为弹性波滤波器11A的带通特性(SAW),(1)通带内为低损耗,(2)通带两端部的衰减坡陡峭,因此能够确保通带附近的衰减带的衰减量大。另一方面,(3)存在以下的衰减带(衰减的弹回带):由于通带附近的高衰减的反作用,衰减量随着远离通带而变小。
与此相对,LC滤波器12A由电感器和电容器构成,因此,与弹性波滤波器11A的带通特性相比,作为LC滤波器12A的带通特性(LC),(1)通带两端部的衰减坡平缓,因此通带附近的衰减带的衰减量小。另一方面,(2)通带内为低损耗,通带宽度相对宽,(3)在离通带远的衰减带中能够以宽频带确保稳定的衰减。
作为具有如上所述的带通特性的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的串联电路的带通特性(SAW+LC),通带附近的衰减带较大地反映出弹性波滤波器11A的带通特性,离通带远的衰减带较大地反映出LC滤波器12A的带通特性。
也就是说,通过将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串联连接,上述串联电路能够具有确保了(i)通带中的低损耗、(ii)通带附近的高衰减、以及(iii)离通带远的频带中的高衰减的带通特性。此外,即使是将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的串联连接顺序进行了调换的串联电路,也具有确保了上述(i)~(iii)的带通特性。
图2B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的带通特性的图。在图2B的上层示出了高频电路1中的构成高频模块10的部分的电路。另外,在图2B的下层,示出了单个弹性波滤波器11A的带通特性(低频侧的实线)、单个弹性波滤波器11B的带通特性(高频侧的实线)、单个LC滤波器12A的带通特性(低频侧的虚线)、单个LC滤波器12B的带通特性(高频侧的虚线)、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的串联电路的带通特性(低频侧的点划线)、以及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的串联电路的带通特性(高频侧的点划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的串联电路是使通信频段A的高频信号通过的电路,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的串联电路是使通信频段B的高频信号通过的电路。在此,设为通信频段A的频率与通信频段B的频率不重叠、通信频段A位于比通信频段B靠低频侧的位置。
如图2B的下层所示,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的串联电路具有确保了通带(通信频段A)中的低损耗、通带(通信频段A)附近的高衰减、以及离通带(通信频段A)远的频带中的高衰减的带通特性。
另外,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的串联电路具有确保了通带(通信频段B)中的低损耗、通带(通信频段B)附近的高衰减、以及离通带(通信频段B)远的频带中的高衰减的带通特性。
以往的高频电路具有以下结构:在前级配置有用于对包含多个通信频段的第一频带组的高频信号以及包含多个通信频段的第二频带组的高频信号进行分波的多工器,在后级配置有以各个通信频段为通带的滤波器。在该情况下,作为前级的多工器,应用了有利于确保频带组这样的宽频带的通带的LC滤波器,作为后级的滤波器,应用了有利于确保各个通信频段这样的相对而言窄频带的通带、且有利于确保相邻的通信频段间的隔离度的弹性波滤波器。
当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与上述以往的高频电路进行比较时,单个由弹性波滤波器和LC滤波器构成的串联电路的带通特性相同,但是在利用公共端子将与不同的通信频段对应的2个串联电路的前级之间连接的情况下,由于配置于前级的多工器的带通特性的差异,高频信号的传播特性会产生大的差异。
例如,在近年引入的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通信频段被高频化和宽带化,相邻的通信频段的频率带隙相对小。在像这样通信频段为宽频带、且相邻的通信频段的频率带隙小的情况下,若是如上所述的以往的高频电路,则产生高频信号的传播损耗增大这样的问题。
为了对此进行说明,假定作为以往的高频电路,前级的多工器由以通信频段A为通带的第一LC滤波器以及以通信频段B为通带的第二LC滤波器构成。在该情况下,相对于通信频段A和通信频段B的宽的带宽,通信频段A与通信频段B的频率带隙相对小,第一LC滤波器和第二LC滤波器的通带附近的衰减坡的陡度差。因此,通信频段A的高频信号没有选择性地通过第一LC滤波器,由于第二LC滤波器的通带附近(通信频段A的频带)的衰减量小而还通过第二LC滤波器。同样地,通信频段B的高频信号没有选择性地通过第二LC滤波器,由于第一LC滤波器的通带附近(通信频段B)的衰减量小而还通过第一LC滤波器。也就是说,存在以下问题:在LC滤波器的通带附近没有衰减坡的陡度,由此相邻的通信频段间的隔离度恶化,因此,特别是相邻的通信频段A及B的高频信号的传播损耗会增加。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与公共端子100连接的多工器11由通带附近的衰减坡的陡度高的弹性波滤波器11A~11D构成,因此即使在通信频段A与通信频段B相对接近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通信频段A的高频信号与通信频段B的高频信号以高隔离度进行分波。另外,构成多工器11的弹性波滤波器11A~11D在离通带远的频带中衰减量变小(衰减的弹回带),但是,在后级配置有能够在离通带远的频带中以宽频带稳定地确保衰减的LC滤波器12A及12B,因此能够使离通带远的频带为高衰减。因此,能够以高隔离度且低损耗来对多个通信频段的高频信号进行分波。
[3.应用于5GNR的应用例]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和通信装置5能够应用于5G。例如,作为通信频段B,应用NR(New Radio:新空口)的n79(4400MHz-5000MHz),作为通信频段A,应用NR的n77(3300MHz-4200MHz)。n79的带宽为600MHz,n77的带宽为900MHz,n79与n77的频率带隙为200MHz。也就是说,与由4G规定的通信频段相比,由5G规定的通信频段为宽频带,且相邻的通信频段的频率带隙小。
在以往的高频电路中,在使用上述例子中列举的5G的n79和n77的情况下,作为确保高隔离度的手段,首先想到将n79的传输电路和n77的传输电路连接到不同的天线元件的结构。由此,能够在频率带隙小的n79和n77中以高隔离度进行传输。然而,天线元件的根数增加,因此产生通信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另外,作为确保高隔离度的另一手段,可想到:共用1个天线元件,在n79的传输电路和n77的传输电路中分别配置能够使通带附近的衰减坡陡峭的弹性波滤波器来作为多工器。由此,能够在频率带隙小的n79与n77的边界区域确保高隔离度。然而,弹性波滤波器在离通带远的频带中衰减量变小(衰减的弹回带),因此例如在n77内的低频侧频带以及n79内的高频侧频带中难以确保足够的衰减量。因此,对于n77和n79的高频信号,难以遍及整个频带地确保高隔离度。
另外,作为确保高隔离度的另一手段,可列举出:共用1个天线元件,在n79的传输电路和n77的传输电路中分别配置能够使离通带远的频带衰减的LC滤波器来作为多工器。在该情况下,如前所述,存在以下问题:在LC滤波器的通带附近没有衰减坡的陡度,由此相邻的通信频段间的隔离度恶化,因此传播损耗会增加。
与此相对,通过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和通信装置5应用于5GNR,能够利用配置于前级的弹性波滤波器来确保频率带隙小的2个通信频段的边界区域中的隔离度,能够利用配置于后级的LC滤波器来确保宽频带的整个通信频段中的隔离度,并且,通过配置于后级的LC滤波器,能够使Sub6(400MHz-7GHz的频带)的不需要的信号高度衰减。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和通信装置5中应用的通信频段不限定于上述的n77和n79。
例如,也可以是,作为通信频段B,应用NR的n79的至少一部分,作为通信频段A,应用NR的n77的至少一部分、n78(3300MHz-3800MHz)的至少一部分、LTE的B42(3400MHz-3600MHz)、B43(3600MHz-3800MHz)、B48(3550MHz-3700MHz)以及B49(3550MHz-3700MHz)中的至少1个。
此外,例如,NR的n77(3.3GHz-4.2GHz)中的3.6GHz-4.1GHz被分配给日本,并且,例如细分为3.7GHz-3.8GHz和4.0GHz-4.1GHz来分配给各个电信运营商。因此,有时通信频段A及B分别相当于NR的n77、n78、或n79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也可以是,弹性波滤波器11A及11B中的一方以NR的n79为通带,弹性波滤波器11A及11B中的另一方以NR的n77、n78、LTE的B42、B43、B48以及B49中的至少1个为通带。
由此,除了能够以高隔离度且低损耗来在5GNR的多个通信频段中进行传输以外,还能够以高隔离度且低损耗来在5GNR的通信频段和4GLTE的通信频段中进行传输。
另外,例如,也可以是,作为通信频段B,应用NR-U(5.15GHz-5.925GHz),作为通信频段A,应用5GHz以下的NR(4.4GHz-5.0GHz)。
另外,例如,也可以是,作为通信频段B,应用NR-U(5.47GHz-5.925GHz),作为通信频段A,应用NR-U(5.15GHz-5.35GHz)。
另外,例如,也可以是,作为通信频段B,应用NR-U(5.925GHz-7.125GHz),作为通信频段A,应用NR-U(5.15GHz-5.85GHz)。
此外,NR-U是3GPP中的5GHz以上的5G-NR,与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免许可频段内的通信频段U-NII对应。
也就是说,也可以是以下中的任一个:(1)弹性波滤波器11A及11B以5GHz以下的NR的通信频段为通带;(2)弹性波滤波器11A以5GHz以下的NR的通信频段为通带,且弹性波滤波器11B以5GHz以上的免许可频段的LTE、NR或WLAN(无线局域网)为通带;以及(3)弹性波滤波器11A及11B以5GHz以上的免许可频段的LTE、NR或WLAN为通带。
另外,作为构成多工器11的弹性波滤波器11C及11D的通带,也可以应用无线LAN(2.4GHz)、包含LTE的B46和B47的无线LAN(5GHz)、低频段组(617MHz-960MHz)、GPS(注册商标)-L1(1559MHz-1606MHz)、GPS-L5(1166MHz-1229MHz)、中频段组(1427MHz-2200MHz)、高频段组(2300MHz-2690MHz)、以及超高频段组(3300MHz-4990MHz)中的任一个。
[4.变形例1所涉及的高频电路6的带通特性]
图3A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高频电路6和天线元件2的电路结构图。如该图所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6具备公共端子100、多工器11、LC滤波器12A及12B、开关电路13、低噪声放大器21A及21B、以及接收输出端子110A及110B。
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相比,就结构而言,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6仅在以下方面不同:附加了开关电路13。下面,关于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6,省略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以不同的结构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开关电路13配置于多工器11与LC滤波器12A及12B之间,包括开关13A及13B。开关13A是第一开关的一例,配置于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之间,对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的连接和非连接进行切换。开关13A例如是SPST(Single Pole SingleThrow:单刀单掷)型的开关。开关13B是第二开关的一例,配置于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之间,对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的连接和非连接进行切换。开关13B例如是SPST型的开关。
通过配置开关电路13,能够与通信频段的使用状态相应地将配置有弹性波滤波器11A和LC滤波器12A的接收路径以及配置有弹性波滤波器11B和LC滤波器12B的接收路径设为关闭状态(信号非传播状态)。
[5.变形例2所涉及的高频电路7的带通特性]
图3B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高频电路7和天线元件2的电路结构图。如该图所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7具备公共端子100、多工器11、LC滤波器12A及12B、开关电路14、低噪声放大器21A、21B1及21B2、以及接收输出端子110A、110B1及110B2。
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相比,就结构而言,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7在以下方面不同:配置低噪声放大器21B1及21B2来代替低噪声放大器21B,另外,附加了开关电路14。下面,关于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7,省略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以不同的结构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低噪声放大器21A是第一放大器的一例,输入端子经由端子160A来与LC滤波器12A的输出端子连接,输出端子与接收输出端子110A连接。低噪声放大器21A将从公共端子100输入的、通过弹性波滤波器11A和LC滤波器12A后的通信频段A的高频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到RFIC 3。
低噪声放大器21B1是第二放大器的一例,输入端子经由开关电路14来与LC滤波器12B的输出端子连接,输出端子与接收输出端子110B1连接。低噪声放大器21B1将从公共端子100输入的、通过弹性波滤波器11B和LC滤波器12B后的通信频段B1的高频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到RFIC 3。
低噪声放大器21B2是第二放大器的一例,输入端子经由开关电路14来与LC滤波器12B的输出端子连接,输出端子与接收输出端子110B2连接。低噪声放大器21B2将从公共端子100输入的、通过弹性波滤波器11B和LC滤波器12B后的通信频段B2的高频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到RFIC 3。
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的串联电路是使通信频段A的高频信号通过的电路,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的串联电路是使通信频段B1和通信频段B2的高频信号通过的电路。
开关电路14具有公共端子14a、选择端子14b1及14b2,对LC滤波器12B与低噪声放大器21B1的连接和非连接进行切换,对LC滤波器12B与低噪声放大器21B2的连接和非连接进行切换。开关电路14例如是SPDT(Single Pole Double Throw:单刀双掷)型的开关。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公共端子14a与选择端子14b1为连接状态,能够进行通信频段A和通信频段B1的同时接收,通过使公共端子14a与选择端子14b2为连接状态,能够进行通信频段A和通信频段B2的同时接收。另外,分别利用低噪声放大器21B1及21B2将通信频段B1的高频信号和通信频段B2的高频信号进行放大,因此能够将低噪声放大器21B1及21B2的放大特性分别限定并设定为通信频段B1及B2。因此,能够提高与低噪声放大器21B1及21B2的增益、失真特性以及消耗功率有关的性能。
另外,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7能够传输5GNR的高频信号和4GLTE的高频信号。
例如,弹性波滤波器11A和LC滤波器12A以NR的n79为通带,弹性波滤波器11B和LC滤波器12B以NR的n77为通带。并且,低噪声放大器21A具有用于放大n79的高频信号的放大特性,低噪声放大器21B1具有用于放大n77的高频信号的放大特性,低噪声放大器21B2具有用于放大B42的高频信号的放大特性。此外,n77的频带包含B42的频带。
在上述应用例中,通过使公共端子14a与选择端子14b1为连接状态且使公共端子14a与选择端子14b2为连接状态,能够将频带处于包含关系的5GNR的n77和4GLTE的B42同时接收(EN-DC)。
[6.变形例3所涉及的高频电路8的带通特性]
图3C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高频电路8和天线元件2的电路结构图。如该图所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8具备公共端子100、多工器11、LC滤波器12A、12B1及12B2、开关电路15、低噪声放大器21A、21B1及21B2、以及接收输出端子110A、110B1及110B2。
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相比,就结构而言,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8在以下方面不同:配置低噪声放大器21B1及21B2来代替低噪声放大器21B,配置LC滤波器12B1及12B2来代替LC滤波器12B,另外,附加了开关电路15。下面,关于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8,省略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以不同的结构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LC滤波器12A是第一LC滤波器的一例,是输入端子经由连接节点n1来与弹性波滤波器11A的输出端子连接、且输出端子与端子160A连接、且由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的高频滤波器。LC滤波器12A以通信频段A为通带。
LC滤波器12B1是第二LC滤波器的一例,是输入端子经由开关电路15来与弹性波滤波器11B的输出端子连接、且输出端子与低噪声放大器21B1的输入端子连接、且由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的高频滤波器。LC滤波器12B1以通信频段B1为通带。
LC滤波器12B2是第二LC滤波器的一例,是输入端子经由开关电路15来与弹性波滤波器11B的输出端子连接、且输出端子与低噪声放大器21B2的输入端子连接、且由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的高频滤波器。LC滤波器12B2以通信频段B2为通带。
低噪声放大器21A是第一放大器的一例,输入端子经由端子160A来与LC滤波器12A的输出端子连接,输出端子与接收输出端子110A连接。低噪声放大器21A将从公共端子100输入的、通过弹性波滤波器11A和LC滤波器12A后的通信频段A的高频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到RFIC 3。
低噪声放大器21B1是第二放大器的一例,输入端子与LC滤波器12B1的输出端子连接,输出端子与接收输出端子110B1连接。低噪声放大器21B1将从公共端子100输入的、通过弹性波滤波器11B和LC滤波器12B1后的通信频段B1的高频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到RFIC3。
低噪声放大器21B2是第二放大器的一例,输入端子与LC滤波器12B2的输出端子连接,输出端子与接收输出端子110B2连接。低噪声放大器21B2将从公共端子100输入的、通过弹性波滤波器11B和LC滤波器12B2后的通信频段B2的高频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到RFIC3。
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的串联电路是使通信频段A的高频信号通过的电路。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1经由开关电路15进行连接而成的串联电路是使通信频段B1的高频信号通过的电路。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2经由开关电路15进行连接而成的串联电路是使通信频段B2的高频信号通过的电路。
开关电路15具有公共端子15a、选择端子15b1及15b2,对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1的连接和非连接进行切换,对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2的连接和非连接进行切换。开关电路15例如是SPDT型的开关。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公共端子15a与选择端子15b1为连接状态,能够进行通信频段A和通信频段B1的同时接收,通过使公共端子15a与选择端子15b2为连接状态,能够进行通信频段A和通信频段B2的同时接收。另外,分别利用低噪声放大器21B1及21B2将通信频段B1的高频信号和通信频段B2的高频信号进行放大,因此能够将低噪声放大器21B1及21B2的放大特性分别限定并设定为通信频段B1及B2。因此,能够提高与低噪声放大器21B1及21B2的增益、失真特性以及消耗功率有关的性能。
另外,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8能够传输5GNR的高频信号和4GLTE的高频信号。
例如,弹性波滤波器11A和LC滤波器12A以NR的n79为通带,LC滤波器12B1以NR的n77为通带,LC滤波器12B2以NR的n78为通带。因此,弹性波滤波器11B以NR的n77和n78为通带。低噪声放大器21A具有用于放大NR的n79的高频信号的放大特性,低噪声放大器21B1具有用于放大NR的n77的高频信号的放大特性,低噪声放大器21B2具有用于放大n78的高频信号的放大特性。此外,NR的n78的频带包含LTE的B42、B43、B48以及B49的频带。
在上述应用例中,通过使公共端子15a与选择端子15b2为连接状态,能够将5GNR的n79和4GLTE的B42、B43、B48或B49同时接收(EN-DC)。
[7.弹性波滤波器和LC滤波器的构造]
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弹性波滤波器11A的电路结构的第一例的图。如该图所示,弹性波滤波器11A具备串联臂谐振器s1、s2、s3及s4、并联臂谐振器p1、p2及p3、以及电感器L1及L2。
串联臂谐振器s1~s4中的各串联臂谐振器是第一弹性波谐振器的一例,串联配置在将公共端子100与连接节点n1连结的路径上。并联臂谐振器p1~p3中的各并联臂谐振器是第一弹性波谐振器的一例,配置在将公共端子100、串联臂谐振器s1~s4以及连接节点n1连结的上述路径上的节点与地之间。
串联臂谐振器s1~s4和并联臂谐振器p1~p3中的各谐振器具有阻抗成为极小的谐振频率和阻抗成为极大的反谐振频率,通过使并联臂谐振器p1~p3的反谐振频率与串联臂谐振器s1~s4的谐振频率大致一致,来形成弹性波滤波器11A的通带。此外,串联臂谐振器的数量和并联臂谐振器的数量是任意的。也就是说,弹性波滤波器11A形成了包括多个弹性波谐振器的梯型的带通滤波器。此外,弹性波滤波器11A不限定于梯型的带通滤波器,也可以是纵向耦合型滤波器等。
电感器L1连接于并联臂谐振器p1与地之间,是用于调整弹性波滤波器11A的衰减带中的衰减极点的无源元件。电感器L2连接于连接节点n1与地之间,是用于调整弹性波滤波器11A的衰减带中的衰减极点或者取得连接于连接节点n1的电路元件与弹性波滤波器11A之间的阻抗匹配的无源元件。此外,也可以配置电容器来代替电感器L1及L2,另外也可以配置电感器和电容器这两方。
也就是说,本例中的弹性波滤波器11A的通带仅由并联臂谐振器p1~p3和串联臂谐振器s1~s4形成。另一方面,本例中的弹性波滤波器11A的衰减带由并联臂谐振器p1~p3、串联臂谐振器s1~s4以及电感器L1及L2形成。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使包括弹性波滤波器11A的多工器11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此外,在本例的弹性波滤波器11A中,也可以是,在弹性波谐振器、电感器L1及L2中的至少任一个上连接有开关。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通过与所使用的通信频段的切换相应地切换上述开关,来改变弹性波滤波器11A的通带。
另外,在本例的弹性波滤波器11A中,也可以没有电感器L1及L2,弹性波滤波器11A也可以仅由弹性波谐振器形成。
另外,也可以是,弹性波滤波器11B~11D中的各弹性波滤波器也具有本例的构造。通过弹性波滤波器11A~11D具有上述构造,能够将多工器11集成配置在1块压电基板上,因此促进了小型化。
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弹性波滤波器11A的电路结构的第二例及其带通特性的图。在该图的(a)中示出了本例的弹性波滤波器11A的电路结构,在该图的(b)中示出了本例的弹性波滤波器11A的带通特性。如该图的(a)所示,弹性波滤波器11A具备串联臂谐振器s5及s6、并联臂谐振器p4、电感器L3、以及匹配电路18。
串联臂谐振器s5及s6串联连接在公共端子100与连接节点n1之间。
并联臂谐振器p4连接于串联臂谐振器s5与串联臂谐振器s6的连接节点x1同地之间。
电感器L3连接于串联臂谐振器s5与公共端子100的连接节点同串联臂谐振器s6与匹配电路18的连接节点之间。匹配电路18连接于串联臂谐振器s6与连接节点n1之间。
串联臂谐振器s5及s6以及电感器L3构成LC谐振电路16。另外,串联臂谐振器s5及s6以及并联臂谐振器p4构成带通滤波器17的通带。
在图4B的(b)中,衰减极点Z2与并联臂谐振器p4的谐振频率对应,衰减极点Z3与串联臂谐振器s5的反谐振频率对应,衰减极点Z4与串联臂谐振器s6的反谐振频率对应。串联臂谐振器s5及s6以及并联臂谐振器p4作为陷波滤波器来进行动作,衰减极点Z2形成弹性波滤波器11A的通带的低频侧的衰减坡,衰减极点Z2及Z3形成高频侧的衰减坡。LC谐振电路16的通带例如是相对频带为4.5%以上的频带,跨越与衰减极点Z2~Z4对应的频率。但是,串联臂谐振器s5及s6各自的反谐振频率以及并联臂谐振器p4的谐振频率位于该通带,由此该通带局部地衰减。此外,串联臂谐振器s5及s6以及并联臂谐振器p4是弹性波谐振器,因此它们的衰减坡陡峭。此时,通过使衰减极点Z2与衰减极点Z3及Z4远离(也就是说,使串联臂谐振器s5及s6的反谐振频率与并联臂谐振器p4的谐振频率远离),能够使弹性波滤波器11A成为具有以下带通特性的带通滤波器:通带是宽频带。此外,宽频带的通带例如是相对频带为4.5%以上的频带,优选的是相对频带为7.5%以上的频带。另外,LC谐振电路16的谐振频率比并联臂谐振器p4的谐振频率低。衰减极点Z1与LC谐振电路16的谐振频率对应。由此,能够使比弹性波滤波器11A的通带靠低频侧的衰减带宽带化。此外,能够通过调整电感器L3的电感值来调整LC谐振电路16的谐振频率,能够使利用LC谐振电路16得到的衰减极点远离弹性波滤波器11A的通带。
也就是说,本例中的弹性波滤波器11A除了包括弹性波谐振器以外,还包括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根据本结构,通带由LC谐振电路16形成,规定该通带的带宽的衰减极点由弹性波谐振器形成。另外,离通带远的衰减带中的衰减极点由LC谐振电路16形成。由此,能够以宽频带实现低损耗且使通带附近陡峭地衰减。
此外,在本例的弹性波滤波器11A中,也可以是,在LC谐振电路16和带通滤波器17中的至少任一个配置有开关。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通过与要使用的通信频段的切换相应地切换上述开关,来改变弹性波滤波器11A的通带。
另外,也可以是,弹性波滤波器11B~11D中的各弹性波滤波器也具有本例的构造。
图4C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C滤波器12A的电路结构的一例的图。如该图所示,LC滤波器12A具备电容器C1、C2、C3、C4、C5、C6、C7及C8以及电感器L4、L5、L6及L7。
电容器C1、电容器C2、电感器L4与电容器C3的并联电路、以及电感器L5与电容器C4的并联电路串联配置在将连接节点n1与端子160A连结的路径上。电感器L6与电容器C5的串联电路、电感器L7与电容器C6的串联电路、电容器C7、以及电容器C8配置于将连接节点n1与端子160A连结的上述路径上的节点同地之间。
电感器L4和电容器C3构成了LC并联谐振电路。电感器L5和电容器C4构成了LC并联谐振电路。电感器L6和电容器C5构成了LC串联谐振电路。电感器L7和电容器C6构成了LC串联谐振电路。
通过对上述LC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和上述LC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进行调整,来形成LC滤波器12A的通带和衰减带。此外,电感器和电容器的数量和连接关系是任意的,但是期望的是,LC滤波器12A包括上述LC并联谐振电路和上述LC串联谐振电路中的至少一方。由此,能够将LC串联谐振频率或LC并联谐振频率用作衰减极点,因此能够实现频带更宽的衰减带。
此外,在本例的LC滤波器12A中,也可以是,在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任一个上连接有开关。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通过与要使用的通信频段的切换相应地切换上述开关,来改变LC滤波器12A的通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中,也可以是,从连接节点n1观察到的弹性波滤波器11A的通带中的阻抗(弹性波滤波器11A的通带的输出阻抗)与从连接节点n1观察到的LC滤波器12A的通带中的阻抗(LC滤波器12A的通带的输入阻抗)以非50Ω的阻抗值进行阻抗匹配。
在弹性波滤波器11A的输出阻抗具有非50Ω的阻抗值的情况下,LC滤波器12A的输入阻抗也与上述阻抗值大致相同,由此不再需要在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之间配置阻抗匹配电路。
由此,能够在简化配置于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之间的阻抗匹配元件的同时、实现通过弹性波滤波器11A和LC滤波器12A的高频信号的通带中的低损耗和衰减带中的高衰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中,也可以是,从连接节点n2观察到的弹性波滤波器11B的通带中的阻抗(弹性波滤波器11B的通带的输出阻抗)与从连接节点n2观察到的LC滤波器12B的通带中的阻抗(LC滤波器12B的通带的输入阻抗)以非50Ω的阻抗值进行阻抗匹配。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的弹性波滤波器11A和LC滤波器12A的连接节点n1附近的电路结构图。如该图所示,也可以是,在弹性波滤波器11A具有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和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的情况下,在上述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和上述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之中,该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中的串联臂谐振器s170最接近连接节点n1地与该连接节点n1连接。与此相对,也可以是,在构成LC滤波器12A的电感器和电容器之中,构成LC滤波器12A的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电容器C170经由连接节点n1来与串联臂谐振器s170串联连接。也就是说,也可以是,串联臂谐振器s170与电容器C170经由连接节点n1来直接连接。
由此,弹性波滤波器11A的输出阻抗为电容性的阻抗,另外,LC滤波器12A的输入阻抗也是电容性的阻抗。因此,能够以较少的阻抗匹配元件、通过电容性阻抗来容易地进行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之间的阻抗匹配。
此外,也可以是,在使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以非50Ω的阻抗值进行阻抗匹配的情况下,弹性波滤波器11A和LC滤波器12A形成于同一基板。在使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以非50Ω的阻抗值进行阻抗匹配的情况下,不需要在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之间配置阻抗匹配元件。由此,能够使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直接连接,因此易于将它们形成于同一基板,能够促进高频电路1的小型化。
另外,也可以是,在弹性波滤波器11A具有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和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的情况下,在上述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和上述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之中,该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中的一个并联臂谐振器最接近连接节点n1地与该连接节点n1连接。与此相对,也可以是,在连接于连接节点n1与地之间的、构成LC滤波器12A的电感器和电容器之中,构成LC滤波器12A的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一个电容器最接近连接节点n1地与该连接节点n1连接。
由此,能够以较少的阻抗匹配元件、通过电容性阻抗来容易地进行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之间的阻抗匹配。
[8.高频电路1的带通特性例]
图6是表示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应用于4GLTE和5GNR的通信频段的电路结构图和带通特性的图表。在该图的(a)中示出了高频电路1中的构成高频模块10的电路,弹性波滤波器11A和LC滤波器12A以NR的n79为通带,弹性波滤波器11B和LC滤波器12B以NR的n78、包含LTE的B42、B43、B48以及B49的NR的n77为通带。在该图的(b)中示出了弹性波滤波器11B的带通特性,在该图的(c)中示出了LC滤波器12B的带通特性,在该图的(d)中示出了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的串联电路的带通特性。
如图6的(b)所示,在弹性波滤波器11B的带通特性中,(1)通带内(3300MHz-4200MHz)为低损耗,(2)通带两端部的衰减坡陡峭,因此在通带附近的衰减带中确保了大的衰减量。另一方面,(3)存在以下的衰减带(衰减的弹回带):由于通带附近的高衰减的反作用,在与通带相比向高频侧远离的频带中,衰减量变小。
另一方面,如图6的(c)所示,与弹性波滤波器11B的带通特性相比,在LC滤波器12B的带通特性中,(1)通带(3300MHz-4200MHz)的两端部的衰减坡平缓,因此通带附近的衰减带的衰减量小。另一方面,(2)通带内为低损耗,(3)通带宽度相对宽,(4)在离通带远的衰减带中以宽频带确保了稳定的衰减。
与此相对,如图6的(d)所示,在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的串联电路的带通特性中,通带附近的高衰减较大地反映出弹性波滤波器11B的带通特性,离通带远的高频侧的高衰减较大地反映出LC滤波器12B的带通特性,以宽频带确保了稳定的衰减。
也就是说,通过将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串联连接,该串联电路具有确保了900MHz的宽频带的通带中的低损耗、通带附近的高衰减、以及离通带远的频带中的高衰减的带通特性。
另外,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的串联电路也能够具有确保了NR的n79这样的宽的通带(4400MHz-5000MHz:带宽600MHz)中的低损耗、通带附近的高衰减、以及离通带远的频带中的高衰减的带通特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能够在5GNR的多个通信频段中以高隔离度且低损耗来进行传输,另外,除此以外,还能够以高隔离度且低损耗来在5GNR的通信频段和4GLTE的通信频段中进行传输。
[9.变形例4所涉及的高频电路的结构]
图7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高频电路及其周边电路的电路结构图。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电路1相比,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也可以不具备公共端子100、多工器11、LC滤波器12B以及低噪声放大器21B。
也就是说,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具备LC滤波器12A和低噪声放大器21A。
LC滤波器12A是第一LC滤波器的一例,是输出端子与低噪声放大器21A的输入端子连接、且由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的高频滤波器。此外,LC滤波器12A也可以包括弹性波谐振器。
低噪声放大器21A是第一低噪声放大器的一例,输入端子经由端子160A来与LC滤波器12A的输出端子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在低噪声放大器21A的输入端子上连接有具有宽的衰减带的LC滤波器12A,因此去除了宽频带不需要分量的高频信号被输入到低噪声放大器21A。因此,能够大幅改善从低噪声放大器21A输出的高频信号的S/N比。
另外,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也可以还具备LC滤波器12B和低噪声放大器21B。
LC滤波器12B是第二LC滤波器的一例,是输出端子与低噪声放大器21B的输入端子连接、且由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的高频滤波器。此外,LC滤波器12B也可以包括弹性波谐振器。
低噪声放大器21B是第二低噪声放大器的一例,输入端子经由端子160B来与LC滤波器12B的输出端子连接。
另外,LC滤波器12A的输入端子和LC滤波器12B的输入端子连接于对来自天线元件2的高频信号进行分波的多工器11。
由此,从多工器11输出的高频信号被去除宽频带不需要分量后被分波并输入到低噪声放大器21A及21B。因此,能够大幅改善从低噪声放大器21A输出的高频信号的S/N比和从低噪声放大器21B输出的高频信号的S/N比。
另外,本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也可以还具备弹性波滤波器11A。
弹性波滤波器11A是第一弹性波滤波器的一例,是输出端子经由连接节点n1来与LC滤波器12A的输入端子连接、且包括第一弹性波谐振器的高频滤波器。第一弹性波谐振器例如是使用SAW或BAW的弹性波谐振器。
由此,在LC滤波器12A的前级连接有通带两端部的衰减坡陡峭从而能够使通带附近高度衰减的弹性波滤波器11A,因此去除了宽频带的不需要分量且去除了通带附近的不需要分量的高频信号被输入到低噪声放大器21A。因此,能够大幅改善从低噪声放大器21A输出的高频信号的S/N比。
此外,也可以是,LC滤波器12A和低噪声放大器21A形成于同一基板,构成了高频模块50。另外,也可以是,LC滤波器12A及12B以及低噪声放大器21A及21B形成于同一基板,构成了高频模块。由此,能够实现小型的高频电路。
[10.效果等]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高频电路1具备:弹性波滤波器11A,其与公共端子100连接,包括第一弹性波谐振器;LC滤波器12A,其经由弹性波滤波器11A来与公共端子100连接,包括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弹性波滤波器11B,其与公共端子100连接,包括第二弹性波谐振器;以及LC滤波器12B,其经由弹性波滤波器11B来与公共端子100连接,包括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
由此,弹性波滤波器被应用为与公共端子100连接的多工器11,因此能够使通带接近的通信频段以高隔离度分波,能够使通带的附近频带高度衰减。并且,能够通过与弹性波滤波器11A连接的LC滤波器12A以及与弹性波滤波器11B连接的LC滤波器12B来使离通带远的频带高度衰减。因此,能够以高隔离度且低损耗来对多个通信频段的高频信号进行分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高频电路1还具备:低噪声放大器21A,其与LC滤波器12A连接,对高频信号进行放大;以及低噪声放大器21B,其与LC滤波器12B连接,对高频信号进行放大。
由此,能够以高隔离度对从公共端子100输入的高频信号进行分波并进行放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也可以是,高频电路6还具备开关电路13,开关电路13具有:开关13A,其配置于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之间,对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的连接和非连接进行切换;以及开关13B,其配置于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之间,对弹性波滤波器11B与LC滤波器12B的连接和非连接进行切换。
由此,能够使配置有弹性波滤波器11A和LC滤波器12A的第一信号路径以及配置有弹性波滤波器11B和LC滤波器12B的第二信号路径为关闭状态(非传播状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弹性波滤波器11A及11B中的至少一方的通带仅由弹性波谐振器形成。
由此,能够使高频电路1和通信装置5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弹性波滤波器11A及11B中的至少一方还包括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
由此,能够以宽频带实现低损耗的通带,且能够使通带附近的衰减带陡峭地衰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LC滤波器12A及12B中的至少一方包括LC串联谐振电路和LC并联谐振电路中的至少一方。
由此,能够通过将LC串联谐振频率或LC并联谐振频率用作衰减极点,来实现频带更宽的衰减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从LC滤波器12A侧观察到的弹性波滤波器11A的阻抗与从弹性波滤波器11A侧观察到的LC滤波器12A的阻抗以非50Ω的阻抗值进行阻抗匹配。
由此,能够在简化配置于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之间的阻抗匹配元件的同时、实现通过弹性波滤波器11A和LC滤波器12A的高频信号的通带中的低损耗和衰减带中的高衰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弹性波滤波器11A具有:串联配置在将弹性波滤波器11A的输入端子与输出端子连结的路径上的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以及连接于该路径与地之间的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其中,在上述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和上述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之中,上述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中的一个串联臂谐振器最接近LC滤波器12A地与该LC滤波器12A连接,在构成LC滤波器12A的电感器和电容器之中,构成LC滤波器12A的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一个电容器最接近弹性波滤波器11A地与该弹性波滤波器11A连接。
由此,能够以较少的阻抗匹配元件容易地实现具有电容性的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之间的阻抗匹配。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弹性波滤波器11A具有:串联配置在将弹性波滤波器11A的输入端子与输出端子连结的路径上的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以及连接于该路径与地之间的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其中,在上述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和上述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之中,上述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中的一个并联臂谐振器最接近LC滤波器12A地与该LC滤波器12A连接,构成LC滤波器12A的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一个电容器连接于将LC滤波器12A的输入端子与输出端子连结的路径同地之间,在构成LC滤波器12A的电感器和电容器之中,上述一个电容器最接近弹性波滤波器11A地与该弹性波滤波器11A连接。
由此,能够以较少的阻抗匹配元件容易地实现具有电容性的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之间的阻抗匹配。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弹性波滤波器11A和LC滤波器12A形成于同一基板。
由此,在使高频电路1小型化的同时,弹性波滤波器11A与LC滤波器12A之间的阻抗匹配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弹性波滤波器11A及12A以及LC滤波器12A及12B形成于同一基板。
由此,能够使高频电路1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弹性波滤波器11A及11B中的一方以NR的n79为通带,弹性波滤波器11A及11B中的另一方以NR的n77、n78、LTE的B42、B43、B48以及B49中的至少1个为通带。
由此,除了能够以高隔离度且低损耗来在5GNR的多个通信频段中进行传输以外,还能够以高隔离度且低损耗来在5GNR的通信频段和4GLTE的通信频段中进行传输。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高频电路具备:LC滤波器12A,其由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不包括弹性波谐振器;以及低噪声放大器21A,其对高频信号进行放大,其中,LC滤波器12A的输出端子与低噪声放大器21A的输入端子连接。
由此,在低噪声放大器21A的输入端子上连接有具有宽的衰减带的LC滤波器12A,因此去除了宽频带的不需要分量的高频信号被输入到低噪声放大器21A。因此,能够大幅改善从低噪声放大器21A输出的高频信号的S/N比。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也可以是,高频电路还具备:LC滤波器12B,其由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不包括弹性波谐振器;以及低噪声放大器21B,其对高频信号进行放大,其中,LC滤波器12B的输出端子与低噪声放大器21B的输入端子连接,LC滤波器12A的输入端子和LC滤波器12B的输入端子连接于对来自天线元件2的高频信号进行分波的多工器11。
由此,从多工器11输出的高频信号被去除宽频带的不需要分量后被分波并输入到低噪声放大器21A及21B。因此,能够大幅改善从低噪声放大器21A输出的高频信号的S/N比和从低噪声放大器21B输出的高频信号的S/N比。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也可以是,高频电路还具备包括第一弹性波谐振器的弹性波滤波器11A,LC滤波器12A的输入端子与弹性波滤波器11A的输出端子连接。
由此,在LC滤波器12A的前级连接有能够使通带附近的频带陡峭地衰减的弹性波滤波器11A,因此去除了宽频带的不需要分量且去除了通带附近的不需要分量的高频信号被输入到低噪声放大器21A。因此,能够大幅改善从低噪声放大器21A输出的高频信号的S/N比。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信装置5具备:RFIC 3,其对由天线元件2接收的高频信号进行处理;以及高频电路1,其在天线元件2与RFIC 3之间传播高频信号。
由此,能够提供以高隔离度且低损耗来对多个通信频段的高频信号进行分波的通信装置。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高频电路以及通信装置,列举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来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将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任意的结构要素进行组合来实现的其它实施方式、对上述实施方式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想到的各种变形来得到的变形例、内置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高频电路以及通信装置的各种设备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例如也可以是,在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电路以及通信装置中,在各结构要素之间连接有电感器和电容器等匹配元件、以及开关电路。此外,电感器也可以包括由将各结构要素之间连接的布线形成的布线电感。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作为能够应用于多频段系统的高频电路以及通信装置,能够广泛利用于便携式电话等通信设备。

Claims (20)

1.一种高频电路,具备:
公共端子;
第一弹性波滤波器,其与所述公共端子连接,包括第一弹性波谐振器;
第一LC滤波器,其经由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来与所述公共端子连接,包括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
第二弹性波滤波器,其与所述公共端子连接,包括第二弹性波谐振器;以及
第二LC滤波器,其经由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来与所述公共端子连接,包括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一放大器,其与所述第一LC滤波器连接;以及
第二放大器,其与所述第二LC滤波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开关电路,
所述开关电路具有:
第一开关,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与所述第一LC滤波器之间,对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与所述第一LC滤波器之间的连接和非连接进行切换;以及
第二开关,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与所述第二LC滤波器之间,对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与所述第二LC滤波器之间的连接和非连接进行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和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中的至少一方的通带仅由弹性波谐振器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和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中的至少一方还包括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LC滤波器和所述第二LC滤波器中的至少一方包括LC串联谐振电路和LC并联谐振电路中的至少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LC滤波器侧观察到的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的阻抗与从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侧观察到的所述第一LC滤波器的阻抗以非50Ω的阻抗值进行阻抗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具有:
串联配置在将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的输入端子与输出端子连结的路径上的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以及
连接于所述路径与地之间的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
其中,在所述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和所述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之中,所述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中的一个串联臂谐振器最接近第一LC滤波器地与该第一LC滤波器连接,
在构成所述第一LC滤波器的电感器和电容器之中,构成所述第一LC滤波器的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一个电容器最接近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地与该第一弹性波滤波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具有:
串联配置在将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的输入端子与输出端子连结的路径上的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以及
连接于所述路径与地之间的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
其中,在所述1个以上的串联臂谐振器和所述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之中,所述1个以上的并联臂谐振器中的一个并联臂谐振器最接近第一LC滤波器地与该第一LC滤波器连接,
构成所述第一LC滤波器的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一个电容器连接于将所述第一LC滤波器的输入端子与输出端子连结的路径同地之间,在构成所述第一LC滤波器的电感器和电容器之中,所述一个电容器最接近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地与该第一弹性波滤波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和所述第一LC滤波器形成于同一基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所述第一LC滤波器、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以及所述第二LC滤波器形成于同一基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频电路是以下情况中的任一种情况:
(1)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和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以5GHz以下的NR的通信频段为通带;(2)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以5GHz以下的NR的通信频段为通带,且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以5GHz以上的免许可频段的LTE、NR或WLAN为通带;以及(3)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和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以5GHz以上的免许可频段的LTE、NR或WLAN为通带。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以5GHz以下的NR的4.4GHz-5.0GHz为通带,
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以NR-U的5.15GHz-5.925GHz为通带。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以NR-U的5.15GHz-5.35GHz为通带,
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以NR-U的5.47GHz-5.925GHz为通带。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以NR-U的5.15GHz-5.85GHz为通带,
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以NR-U的5.925GHz-7.125GHz为通带。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和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中的一方以NR即新空口的n79的至少一部分为通带,其中,所述n79是4400MHz-5000MHz,
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和所述第二弹性波滤波器中的另一方以NR的n77的至少一部分、NR的n78的至少一部分、LTE的B42、LTE的B43、LTE的B48以及LTE的B49中的至少1个频段为通带,其中,所述n77是3300MHz-4200MHz,所述n78是3300MHz-3800MHz,所述B42是3400MHz-3600MHz,所述B43是3600MHz-3800MHz,所述B48是3550MHz-3700MHz,所述B49是3550MHz-3700MHz。
17.一种高频电路,具备:
第一LC滤波器,其由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不包括弹性波谐振器;以及
第一低噪声放大器,其对高频信号进行放大,
其中,所述第一LC滤波器的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入端子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二LC滤波器,其由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不包括弹性波谐振器;以及
第二低噪声放大器,其对高频信号进行放大,
其中,所述第二LC滤波器的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入端子连接,
所述第一LC滤波器的输入端子和所述第二LC滤波器的输入端子连接于对来自天线元件的高频信号进行分波的多工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高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包括第一弹性波谐振器的第一弹性波滤波器,
所述第一LC滤波器的输入端子与所述第一弹性波滤波器的输出端子连接。
20.一种通信装置,具备:
RF信号处理电路,其对由天线元件接收的高频信号进行处理;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高频电路,其在所述天线元件与所述RF信号处理电路之间传播所述高频信号。
CN202010468519.8A 2019-05-30 2020-05-28 高频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Pending CN1120191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1466 2019-05-30
JP2019101466A JP2020195115A (ja) 2019-05-30 2019-05-30 高周波回路および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9186A true CN112019186A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06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68519.8A Pending CN112019186A (zh) 2019-05-30 2020-05-28 高频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336330B2 (zh)
JP (1) JP2020195115A (zh)
CN (1) CN11201918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44515A (zh) * 2022-03-25 2022-08-0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提高宽带电子设备大功率输出信号频谱质量的装置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126625A1 (en) * 2019-10-24 2021-04-29 Skyworks Solutions, Inc. Acoustic wave filter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resonators in acoustic filter component and/or multiplexer
WO2022202049A1 (ja) * 2021-03-24 2022-09-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回路及び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0718A (ja) * 1990-04-27 1992-01-14 Nikko Kyodo Co Ltd 送受信機用フィルタ
CN1930776A (zh) * 2004-03-16 2007-03-1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高频电路以及高频部件
JP2015154434A (ja) * 2014-02-19 2015-08-24 Tdk株式会社 分波器
US20170338801A1 (en) * 2016-04-08 2017-11-23 Resonant Inc. Radio frequency filter, high selectivity triplexer,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20180041190A1 (en) * 2016-08-05 2018-02-08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High frequency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O2018030277A1 (ja) * 2016-08-09 2018-02-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マルチプレクサ、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及び通信装置
CN108111143A (zh) * 2016-11-25 2018-06-0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前端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JP2018093475A (ja) * 2016-11-25 2018-06-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及び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96653B2 (ja) * 1991-06-28 1997-04-02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制震装置の雑音阻止形回路ユニット
JP3501327B2 (ja) * 1995-12-28 2004-03-0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Lc共振部品
KR100906356B1 (ko) * 2001-08-10 2009-07-06 히타치 긴조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하이 패스 필터
JP2006128881A (ja) 2004-10-27 2006-05-18 Kyocera Corp ダイプレクサ
US8193877B2 (en) * 2009-11-30 2012-06-05 Avago Technologies Wireless Ip (Singapore) Pte. Ltd. Duplexer with negative phase shifting circuit
US9570222B2 (en) * 2013-05-28 2017-02-14 Tdk Corporation Vector inductor having multiple mutually coupled metalization layers providing high quality factor
US9735752B2 (en) * 2014-12-03 2017-08-15 Tdk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tunable filters
JP6222406B2 (ja) 2015-06-24 2017-11-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マルチプレクサ、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通信装置、およびマルチプレクサのインピーダンス整合方法
WO2017043155A1 (ja) * 2015-09-09 2017-03-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周波数可変lcフィルタ、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WO2018180648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マルチプレクサ、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及び通信装置
JP6708177B2 (ja) * 2017-07-21 2020-06-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フィルタ、マルチプレクサ、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および通信装置
JP6908000B2 (ja) 2018-05-21 2021-07-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回路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0718A (ja) * 1990-04-27 1992-01-14 Nikko Kyodo Co Ltd 送受信機用フィルタ
CN1930776A (zh) * 2004-03-16 2007-03-1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高频电路以及高频部件
JP2015154434A (ja) * 2014-02-19 2015-08-24 Tdk株式会社 分波器
US20170338801A1 (en) * 2016-04-08 2017-11-23 Resonant Inc. Radio frequency filter, high selectivity triplexer,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20180041190A1 (en) * 2016-08-05 2018-02-08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High frequency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O2018030277A1 (ja) * 2016-08-09 2018-02-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マルチプレクサ、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及び通信装置
CN108111143A (zh) * 2016-11-25 2018-06-0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前端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JP2018093475A (ja) * 2016-11-25 2018-06-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及び通信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肖尚辉, 徐继麟: "无线通信用SAW滤波器的分析与设计",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no. 05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44515A (zh) * 2022-03-25 2022-08-0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提高宽带电子设备大功率输出信号频谱质量的装置及方法
CN114844515B (zh) * 2022-03-25 2023-08-2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提高宽带电子设备大功率输出信号频谱质量的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95115A (ja) 2020-12-03
US11799516B2 (en) 2023-10-24
US11336330B2 (en) 2022-05-17
US20240007144A1 (en) 2024-01-04
US20200382160A1 (en) 2020-12-03
US20220239333A1 (en) 2022-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36238B2 (en) High-frequency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5823168B2 (ja) 通信モジュール
KR101116941B1 (ko) 필터, 듀플렉서, 통신 모듈
JP6965581B2 (ja)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及び通信装置
US9184782B2 (en) High-frequency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7006867A1 (ja)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CN110785940B (zh) 开关模块
US20140167877A1 (en) Filter module
US11362636B2 (en) Multiplexer, front end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2019182B (zh) 高频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US10700659B2 (en) Multiplexer, radio-frequency front end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N112740549B (zh) 多工器以及使用该多工器的高频前端电路及通信装置
US11799516B2 (en)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17208656A (ja) 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及び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CN213937873U (zh) 高频模块和通信装置
JP2020014104A (ja) フィルタおよびマルチプレクサ
WO2020184614A1 (ja) マルチプレクサ、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US11146242B2 (en) Filter device, multiplexer, radio frequency front end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20196043A1 (ja) マルチプレクサ、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JP2020005161A (ja) フィルタおよびマルチプレク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